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1|回复: 0

[真神] 6048--范仲淹格局课题研究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564
发表于 2022-9-20 15: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规定天球赤经零点与地球经度零点对齐(同地球仪)
———————————————————————
黄纬  北纬  10度56分15秒
出生  钟表时间  公历 989年10月01日 22时16分56秒  农历  超出范围
午正  钟表时间  公历 989年10月01日 11时53分05秒  地点  紫金山天文台
子正  钟表时间  公历 989年10月01日 23时52分57秒  东经  118度49分00秒
亥时  钟表时间  公历 989年10月01日 20时52分59秒  北纬   32度04分00秒
                                至 22时52分58秒
十神      食神    七杀    日元    偏财格
乾造       己      癸      丁      辛
              丑      酉      丑      亥     (日空 申酉)
丁卯大运壬辰流年生死大灾63流动炮====
元运  上元二黑运  节后第29天
大运  交运时间  公历 998年09月02日 20时50分  逆行
十神   正官    偏财    正财    食神    伤官    比肩    劫财    偏印    正印    七杀
           壬申    辛未    庚午    己巳    戊辰    丁卯    丙寅    乙丑    甲子    癸亥
始于    998    1008    1018    1028    1038    1048    1058    1068    1078    1088
实岁    8岁    18岁    28岁    38岁    48岁    58岁    68岁    78岁    88岁    98岁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1]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2]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3]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概述图来源:清殿藏本范仲淹像 [4]  


人物关系共7个相关人物


范纯礼
儿子

范纯粹
儿子

范纯仁
儿子

范纯祐
儿子


范仲温
哥哥

范正思
孙子

狄青
好友







百科星图查看更多


范仲淹的诗文作品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


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


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


严先生祠堂记
《严先生祠堂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贬居睦州之时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处处将严光与光武帝并列,写光武帝“以礼下之”,礼贤下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家

潘季驯
潘季驯(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初字子良,又字惟良,后改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


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



宋仁宗赵祯时期著名人物

赵祯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


慈圣光献皇后
慈圣光献皇后曹氏 (1018年—1079年11月16日),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枢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尚书虞


韩琦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为


梁怀吉
梁怀吉,北宋仁宗朝宦官,最开始是“前省”,即内侍省的内侍,后来被调进后省(入内内侍省)服侍仁宗长女兖国公主,入公主宅,为



北宋时期谥号为“文正”名臣

李昉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人。北宋初年名相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


王旦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太









本    名范仲淹 别    名朱说、范履霜、范文正 字希文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5]  出生地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6]  出生日期989年10月1日 逝世日期1052年6月19日 主要作品范文正公文集 主要成就庆历新政,戍边御敌,执教兴学 官    职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知政事,知颍州等 爵    位楚国公(赠)→魏国公(赠) 追    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 谥    号文正 籍    贯邠州
目录



范仲淹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范仲淹早年经历
宋代范仲淹画像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7]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8]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 [1]  ,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6]   [9]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夫人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10]  

范仲淹苦读及第
元代范仲淹画像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11-13]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14]   [2]   [15]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 [16]  ,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 [17]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 [18]  ,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19-21]   (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22-23]  

范仲淹泰州治堰

范公堤遗址(5张)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 [24-26] 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27-28]
天圣三年(1025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29]  

范仲淹执教兴学
商丘应天府书院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宁陵县 [30]  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31]  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32]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33-34]  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 [35]  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36-37]  

范仲淹秉公直言
范仲淹苏州石刻像 [38]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39-40]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41-43]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44-45]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 [46-47]  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 [48-49]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对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 [50]  ,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51-52]  ;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53]  。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54]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 [55-56]  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57-58]  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 [59]  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60]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61]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62-63]  

范仲淹伏阁请对
范希文像 [64]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 [65]  ,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 [66]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 [67]  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 [68-69]  
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知睦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70-71]  河阳签判富弼上书仁宗,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 [72]  

范仲淹景祐党争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 [73]  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74]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75]  
古画《范仲淹像》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 [76]  ,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 [77-78]  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 [79]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 [80]  ;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 [81]  ;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 [82]  ,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 [83]  ,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84]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85-86]  
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87]  

范仲淹戍边西北
宝元元年(1038年),原称臣于宋的西北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1039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宋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宋代金明寨遗址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宋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 [88]  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89-90]  八月,范仲淹兼知延州
范仲淹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先前,边路分马步军部署统兵万余人,兵马钤辖领兵五千,兵马都监带兵三千,御敌时官卑者先出战。范仲淹在检阅州兵马后得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每部置一将,加强训练,根据“敌之寡众”分别出战。此后,他派兵相继夺回塞门诸寨,修复已破荡的金明寨、万安城等。九月,范仲淹遣将军任福白豹城(今甘肃华池东北约25公里处),迫使入侵保安军(治今陕西志丹)、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的西夏军撤兵。又派狄青等攻取西界芦子平,种世衡兴筑青涧城(在延州北约200华里处),营田实边。十月,遣朱观等袭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余寨。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费。仁宗为这支军队赐名康定军。十二月,朝廷采纳韩琦、尹洙之策,下诏在次年(1041年)正月上旬,由泾原、鄜延两路同时出兵,大举伐夏,但范仲淹与在朝中的杜衍欧阳修等皆以为条件不成熟,主张积极防御,寻觅战机,小规模出击。 [91-93]   范仲淹在戍边西北期间,逐渐培养出狄青、种世衡、郭逵等有才干的将领,其他如张亢王信范恪周美等,也是范仲淹所拔擢的。
范仲淹手书“嘉岭山”崖刻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 [94]  ,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徐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95-96]  
二月,李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 [97]  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 [98]  
五月,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李元昊起兵时,曾联络羌族,约定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 [99]   [100]  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筑大顺城,遏止白豹城、金汤城一带的西夏军进犯 [101-102]   [290]  ;同时,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宋朝。 [103-104]  
大顺城遗址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李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 李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亲率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开始,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手按地图对左右侍臣说:“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范仲淹的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大喜道:“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291]  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105-106]  
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 [107-108]  范仲淹为将帅,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李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109]   [110-111]  

范仲淹庆历新政
主词条:庆历新政、《答手诏条陈十事
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 [112]  ,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谏官(俗称“四谏”) [113]  ,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相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114-115]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图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仁宗多次召见范仲淹、富弼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仁宗再次赐给他亲笔写的诏书,又为这件事打开天章阁,召集二府的大臣按条奏对,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十件事。 [116]  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117]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请朝廷力行七事:“一,密为经略;二,再议兵屯;三,专于遣将;四,急于教战;五,训练义勇;六,修京师外城;七,密定讨伐之谋。“ [118]  ,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 [119-120]  ,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121]  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122]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任邓州,以避边塞严寒,仁宗升为给事中、知邓州。 [123]  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124-125]  

范仲淹高风亮节
范仲淹晚年图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时尹洙被贬筠州,疾病缠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邓州养病。 [126]  
庆历八年(1048年),有诏调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 [127]  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邓州。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 [128-129]  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130-131]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后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132]  

范仲淹与世长辞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调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五月二十日(6月19日 [1]  )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133]  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 [134]  。
早在范仲淹患病时,仁宗便经常派人送药慰问。到范仲淹病逝后,仁宗嗟叹哀悼许久,又遣使慰问其家人。下葬之后,仁宗亲自题写范仲淹墓的碑额为“褒贤之碑”, [289]  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经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135]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钦宗“褒赠近世名臣”,特赠范仲淹为魏国公。 [136]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帝颁诏“以宋臣范仲淹从祀孔庙”,称“先儒范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又允许其从祀于历代帝王庙 [287]  

范仲淹主要影响编辑 播报

范仲淹政治贡献
  • 实施新政

主词条: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北宋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庆历五年(1045年),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 [137]   [138]   [139]   [140]  
庆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137]   [138]   [139]   [140]  
  • 修捍海堰

范公堤
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29]   [141-144]   
  • 苏州治水

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出知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145-146]  
  • 赈灾济民

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147]  
皇祐二年(1050年),吴中发生大饥荒。此时主管浙西的范仲淹,一面调集粮食赈灾,一面大规模兴建土木工程,招募百姓服役,由官府每日负责饮食。通过这种方法,“日无虑数万人”,使杭州局势稳定,没有出现灾民流徙的情况。 [148]  皇祐三年(1051年)知青州时,逢河朔饥荒,范仲淹又成功地运用在浙西之策,既平抑粮价,又帮助青州百姓渡过青黄不接的艰难时光。后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132]  

范仲淹军事思想
嘉岭山崖刻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149]  
军队制度上,取缔按官职带兵旧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使军队面貌一新,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150]  防御工事方面,构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顺城 [151]  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152-154]   对沿边少数民族,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使其安心归宋。 [99]   [100]   [109]  同时,范仲淹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西北军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郭逵等名将,其他如张亢王信周美等,都是当时被范仲淹提拔;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155-157]   

范仲淹文学成就
  • 散文

明代范仲淹画像 [158]   
宋建国至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159]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 [160]  ;《灵乌赋》一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161-163]   
  • 诗歌

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同时注意白描手法和叠字的运用,与当时的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相比,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 [159]   [164]  


明代范仲淹画像
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 [165]  ,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国至宋仁宗,生活享乐渐成风尚,以艳情为主要创作话题的歌词亦趋向繁荣。范仲淹于仁宗年间登上词坛,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渔家傲·秋思》一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来描写边塞生活,唐人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因而,范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不仅如此,这首词的内容和风格还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和《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两词,读史、咏风景,题材宽泛,与艳情无关,与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风格合拍,表现了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坛衰变的一个过程。
范仲淹的艳情之作(《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总是写出一种宏大的时空背景,与同时代其他词人“小园香径”、“庭院深深”的狭深环境迥然不同。而沉挚真切、婉丽动人的风格,也极大地改变了宋人的创作观念,引导着词坛创作风气的转移,对后世词坛产生着深刻影响。 [166-168]   

范仲淹教育方略
诏令办学图
范仲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当作是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 [169]  在《上执政书》中,范仲淹明确提出“重名器”(慎选举、敦教育),把当时科举以考试取人、而不在考试之先育人,比之为“不务耕而求获”,主张“劝学育才”,恢复制举并使之与教育相衔接。 [170-171]  庆历年间主政时,范仲淹再次提出“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着力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完善教育系统、加强学堂管理,各地亦奉诏建学,地方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谓“盛美之事”。 [172]  
师资选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师执教、经实并重。范仲淹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把“师道”确立为教育的重心,他推荐的名师胡瑗李觏等,皆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学内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经”,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经”、悉经邦治国之术的人才 [173]  ;同时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 [174]  
范仲淹亦身体力行,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足迹所涉,无不兴办学堂,教泽广被;晚年又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激劝“读书之美” [175]  ,范氏义学在教化族众、安定社会、优化风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176]  

范仲淹书法成就

范仲淹书法艺术(6张)

范仲淹善书。黄庭坚山谷题跋》中云:“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又云:“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朱长文续书断》谓仲淹晚年学王羲之乐毅论》,亦一代之墨宝也。明唐锦《龙江梦余录》评范仲淹书极端劲秀丽,无毫鋩纵逸之态。”清高士奇也称范仲淹书法“挺劲秀特,肖其为人”。

范仲淹主要作品编辑 播报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 [177]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体裁
作品名称
诗歌
江上渔者》《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忆杭州西湖》《鹤联句》《河朔吟》《游庐山》《春日游湖》《新定感兴五首》《酬和黄太博》《绛州园池》《送魏介之江西提点》《归雁》《登表海楼》《过馀杭白塔寺
访陕郊魏疏处士》《和葛闳寺丞接花歌》《怀庆朔堂》《春日游湖
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古鉴》《过太清宫》《送石曼卿》《阅古堂诗》《赠张先生
上汉谣》《野色》《纪送太傅相公归阙》《石子涧二首》《答梅圣俞灵乌赋

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御街行·秋日怀旧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散文
岳阳楼记》《严先生祠堂记》《答手诏条陈十事》《灵乌赋》《上执政书》《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与韩琦书》《与唐处士书》《上攻守二策状》《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学记》
书法
道服赞》《师鲁帖》《远行帖》《边事帖》

范仲淹人物评价编辑 播报

范仲淹总评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178]  ,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179-180]  

范仲淹历代评价
范文正公像 [181]   
姜遵:朱学究范仲淹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182]  
叶清臣:为社稷之固者,莫知范仲淹。……至于帅领偏裨,贵能坐运筹策,不必亲当矢石,王德用素有威名,范仲淹深练军政,庞籍久经边任,皆其选也。 [183]  
欧阳修:①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84]  ②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 [184]  
韩琦:公以王佐之才,遇不世出之主,竭忠尽瘁,知无不为,故由小官擢谏任,危言鲠论,建明规益,身虽可绌,义则难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其后恤灾南方,扞寇西垂,贰机政,陪宰席,宏谋大策,出入仁义,朝思夕虑,条疏深切,志欲膏泽中夏,鞭笞四夷,使我宋之基,万世不拔。不幸经远而责近,识大而合寡,故其言格而未行,或行而复沮者,几十四五。 [185]  
司马光:仲淹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身先士之。夜深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洞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293]  
王安石: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186]  
钱公辅:①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187]  ②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292]  
蔡襄:公薨之后,独无余资。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节,明白如是。
苏轼:①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②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188]  
朱长文:范文正公置义田、义宅,至今四十年,而丞相、侍郎兄弟(仲淹次子、三子)继承其志,近益增广。九族之间,莫不被其惠。
苏辙:范文正公笃于忠亮,虽喜功名,而不为朋党。 [189]  
黄庭坚: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190]  
蔡槃:半龛遗像饰貂蝉,往事犹思庆历前。未说两朝亲捧日,且言一柱独擎天。山林付与书生管,香火当同信史传。独恨军中无此老,如今西贼又侵边。
王十朋:堂堂范公,人中之龙。正色立朝,奸邪不容。材兼文武,永履仁义。
刘珙:此五君子(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191]  
楼钥:文正公奋身孤藐,未尝赖宗人毫发之力。既达,则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 [192]  
孙应时:若吴范氏之有义庄也,然后能仁其族於无穷,非文正公新意欤?盖公平生所立不待称赞,此其一事已足为百世师矣。 [193]  
清代范仲淹画像
朱熹:①范文正杰出之才。②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 [194]  ③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吕中: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195]  
罗大经: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 [196]  
刘漫塘:“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
罗璧:陈平为宰相,不问钱、谷、讼狱,丙吉为宰相,不问横道死人,但以镇国家、理阴阳、亲诸侯、附百姓为事,汲黯为九卿,拾遗补过,范文正公所至为政,敦礼教、厚风俗,皆识其大者也。 [197]  
元好问: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198]  
王恽:堂堂范公,三代之佐。致君泽民,尽夫在我……笃信力行,曾不易虑,受知裕陵,千载一遇。
吴澄:韩司徒张文成侯、汉丞相诸葛忠武侯、唐司徒狄文惠公、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四人之功业不尽同,而其为百代殊绝之人物则一。……文正佐汉于盛际,而器局公平广大,设施精审详密,心事如青天白日。遘时虽异,易地则皆然。故朱子称其磊磊落落,无纤芥之可疑也。 [199]  
脱脱: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200]  
张起岩:有际天人之学,斯可以服天下之望,有扩宇宙之量,斯可以成天下之务,有坚金石之操,斯可以任天下之重。隆然晔然震耀于世道者,则范文正公其人也。 [201]  
徐琰:致君之志,动物之诚,放诸四海而准,百世而下,闻者莫不兴起也。是岂区区富贵利达,以炫耀于须臾者,可同日而语哉? [202]  
王袆:“圣人之道,或著之事功,或载之文章,用虽不同,而实则一致。三代以下,人才莫盛于宋东都,其间慨然以圣人之道为己任而著之行事者,范仲淹而已。”
方孝孺:古之至人,忘己徇民……孰若先生,唯民之忧。饮食梦寐,四海九州。
况钟:“仰止范文正,宋朝第一人” [283]  
马中锡:夫范公一代奇才也……宜其见诸事为者,彪炳轰烈,撑扶天地。
范仲淹江苏吴县石刻像 [203]   
毕瑜:先天下忧,后天下乐,出则泽被生民,入则风生台阁,侃侃封章,天子动容,凛凛甲兵,西贼胆落。呜呼!休哉,千百世之下,闻公之风,诚足以廉顽而敦薄。
王鏊:昔在有宋,吾苏入参大政者,有两范公(范仲淹、范成大)。文正公当仁宗朝,开天章阁求治,更张庶治,将大有为焉。未一年,以小人不悦罢。文穆当孝宗朝,在政府两月,未及有焉,以言者罢。前宋之治,莫盛仁宗;南渡后,莫盛孝宗,皆锐意太平。二公皆以身许国,可谓千载之遇,而皆不能少其志。呜呼,道之难行其已久矣!忠良不可容于时,自昔然矣!文正子孙,今在吴中最盛,所谓岁寒堂者,有司春秋享祀不绝;而文穆之后无闻焉。文正为宋人物第一流,文穆其流亚欤。观其使金受书之仪,举朝皆悚,有苏子卿(苏武)啮雪之操;缴还阁门张说词头,有阳城裂麻之忠;奏罢明洲海物之献,盖与孔戡之政同;其在成都,演武修文,奖用名节,间与陆务观诸人赓唱,流风余韵,渐被岷峨;而吴中民风士俗,人情物态,尽悉备见其时。 [204]  
郑纪:汉有天下四百余年,唐则几于三百,宋则三百有奇,虽创业中兴,各有贤主,然申公之劝力行,狄梁公之复唐祚,韩范富欧诸公之定储靖国,纵非周召之偶而社稷之功。 [205]  
张志淳:张留侯、诸葛武侯、狄梁公、范文正公,功业不同,而同为百代殊绝之人物,遭时虽有异,易地则皆然。 [206]  
孙承恩:德行纯备,贞金粹玉。风节峻厉,霜松雪竹。先忧后乐,思济斯民。一代贤相,前后绝伦。 [207]  
归有光:韩、富二公,与范希文、欧阳永叔,一时并用,世谓之韩、范、富、欧。魏公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朝廷多故,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而与范、欧同心辅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称治。 [208]  
樊升之:贾生之治安,晁错之兵事,江统之徙戎,是万世之至画也,李邺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垦墅,平江伯之漕运,是一代之至画也。李允则之筑圃起浮屠,范文正、富郑公之救荒,是一时之至画也。画极其至,则人情允协,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209]  
王世贞:问宋臣,曰:李文靖之远、王沂公之公、韩魏公之重、范文正公之廓、司马文正公之笃,庶几尔。 [210]  
冯梦祯:①宋范文正公,学术则为纯儒,立朝事业则为纯臣,垂范子孙则为贤祖宗而师表,百世则为殊绝人物。②公之一言一行,遗风余烈,无论士大夫争为传述,即妇人女子具能言之。 [282]  
黄宗羲:上下千古,如汉之诸葛亮,唐之陆贽,宋之韩琦、范仲淹、李纲文天祥,明之方孝孺,此七公者,至公血诚,任天下之重,矻然砥柱于疾风狂涛之中,世界以之为轻重有无,此能行孔子之道者也。 [284]  
顾炎武:先朝亦复愁元昊,臣子何人似范公。巳见干戈缠海内,尚留冠佩托江东。含霜晚穗遗田里,噪日寒禽古庙中。吾欲与公筹大事,到今忧乐恐无穷。
王夫之: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211]  
李光地:范文正事业不必胜人,而为第一流者,功在推奖人才,故陈止斋谓“百年用其余”也。 [212]  
余正健:宋儒范仲淹学术精醇,行谊卓绝,如延胡瑗入郡学以闻圣经,勉张载读《中庸》以明道学。会变通于《大易》,著褒贬于《春秋》。俾所在州县各立学校,以祀先圣、先师。朱子称宋朝道学皆因范仲淹作兴,实有功于圣道。
康熙:“济时良相”。
李果:石笋排空山骨清,范公祠庙俨峥嵘。独从天下关忧乐,尚想胸中富甲兵。
蔡世远: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诸葛武侯、陆宣公、范文正、司马文正也。 [213]  
全祖望:高平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张载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214]  
爱新觉罗·弘历:“学醇业广”。
仲鹤庆:茫茫潮汐中,矶矶沙堤起,智勇敌洪涛,胼胝生赤子,西塍发稻花,东火煎海水,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
袁枚:黄阁风裁第一清,宋朝名相半书生。 西边经略成何事,尚劝横渠莫论兵。 [215]  
纪昀: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 [216]  
陆以湉:此四人者(范仲淹、诸葛亮陆贽文天祥),皆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 [217]  
陈去病:独范文正以矫厉特异之才……盖惟心无所偏私,用能绝人之贪,而宇宙亦以清宁。
张寿镛:道学气节则文正范公为之魁。
杨昌济: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蔡东藩:若夫韩琦、范仲淹二人,亦不过一文治才耳。主战主守,彼此异议,主战者有好水川之败,虽咎由任福之违制,然所任非人,琦究不得辞责。主守者遭元昊之谩侮,微杜衍,仲淹几不免杀身。史虽称韩、范善防,然卒无以制元昊,使之帖然归命,非皆武略不足之明证耶? [218]  
毛泽东:①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219]  ②范仲淹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220]  
江泽民: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轶事典故编辑 播报

范仲淹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221]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222-223]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14]   [2]   [15]  

范仲淹愿为良医
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他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结果“不许”。他又求签祈祷,说:“如若不能拜相,那我愿意当个良医。”结果“亦不许”。范仲淹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为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224]  

范仲淹龙图老子
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 [225-226]  ;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227]  

范仲淹宽厚仁爱
范文正公遗像 [228]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229]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 [230]  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231-232]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233]   [288]  

范仲淹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234]  

范仲淹只弹履霜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 [235]  ,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 [236]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237]  

范仲淹教子扶危
范仲淹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238]  

范仲淹举贤任能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239]  
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240]  
范仲淹爱才荐贤图
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宋仁宗恢复制科后,范仲淹告诉富弼说: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一代名相。 [241-242]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243]  
范仲淹任用文士,一向注重人品而不拘小节。有气节才智的人,决不会拘泥于琐细的小事,如孙沔滕甫等人都一向受到他的尊重。他所选用的幕宾僚佐,都是一些被贬官而尚未复职的人员。有人觉得奇怪,范仲淹解释道:“有才能而没有过失的人,朝廷自然会任用他们。至于那些不幸受过处罚的可用之才,如不趁机起用他们,就要变成废人了。”范仲淹麾下因而济济多士 [249]  他镇西北时,张载赴陕谒见,有投笔从戎之志,范仲淹勉以治《中庸》,张载励志苦学,后成为一代名儒。

范仲淹性情中人
范仲淹被称为“才其量其忠,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其实,范仲淹并没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欢袒露自己的真实性情。他也发过牢骚:“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244]  
宋人吴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官妓 [245]  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颇为看中。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因小鬟年纪太小,不便携行,就给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怀庆朔堂》),在诗中说道:“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魏介心领神会,就把小鬟买来转送范仲淹。 [246]  南宋姚宽还记载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并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 [247]  明人朱有炖据此改编为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剧前引言亦详述此事。 [248]  

范仲淹三光风范
范仲淹
范仲淹忧国忧民,不图个人荣华富贵,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关心政治,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为,曾在八九年间里三次被贬:1029年,范仲淹因谏言太后还政,被贬;接着又在废郭皇后上二次被贬;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图》第三次被贬。
在这几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动者,尤其后两次,成为影响庆历士风构建的两个重要事件,获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认同。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250]  

范仲淹一笔勾销
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他亲自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地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销”了他们的职务。空出的职位,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同僚富弼见他毫不留情,便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了!”范仲淹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于是全部将其罢免。 [251]  

范仲淹以智赈灾
电视剧《清平乐》范仲淹影视形象
皇祐二年(1050年),吴州、两浙路爆发大饥荒,杭州灾情尤重。范仲淹一方面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募工兴建。他又募工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此时,粮食价格上涨,一斗粮食要一百二十钱。范仲淹就把粮食的收购价格提升到了一斗粮食一百八十钱,大家都不明白他的做法。范仲淹依然命令部下沿江多张贴榜文,详细描述了杭州饥荒的情况以及米价所上涨的数目。商人们听说后,争先恐后地往杭州运粮。粮食聚到一起后,范仲淹就把价格降到原来的价格。如果价格低廉,那么商船就不会再来,就会更加的困难。紧接着米价降到一斗一百钱,商人们汇集到了一起,百姓得以度过饥荒。 [286]  
朝中台谏官员弹劾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在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范仲淹上奏解释:“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同时,据杭州《西湖志》记载:西湖当年有“范公堤”,灵隐寺曾珍藏范仲淹的卧榻,以纪念这位贤臣修缮寺庙之功德。

范仲淹王范交往
皇祐二年(1050年)秋,范仲淹在杭州会见了前来拜访的王安石。此时王安石在鄞县为知县,到临川省亲后返回鄞县途中,专门绕道杭州,去拜见范仲淹。这是二人仅有的一次见面(一说二人在此之前就已认识,不止一次见面)。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有《上范资政先状》《上杭州范资政启》《谢范资政启》三文有相关记载。

范仲淹史料索引编辑 播报
类别
作者
篇目
史书
脱脱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 [200]  
毕沅
续资治通鉴》卷三十八——卷五十二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卷一百七十二
碑铭
富弼
《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
欧阳修
《范公神道碑》
传记
楼钥
《范文正公年谱》
范成大
《范仲淹传略》
张唐英
《范仲淹传》
曾巩
《隆平集·卷八·范仲淹传》
王称
《东都事略·范仲淹传》

范仲淹人际关系编辑 播报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先祖
范滂
东汉时,举孝廉,历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江夏八俊之一。 [252]  
范履冰
唐睿宗时,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7]  
高祖
范隋
唐懿宗时,历任幽州良乡主簿、处州丽水县丞,后举家迁至苏州。 [253]  
曾祖
范梦龄
仕吴越,曾任节席推官。北宋年间,追赠太师,封徐国公。 [254]  
祖父
范赞时
仕吴越,官至秘书监。北宋年间,追赠太师,封唐国公。 [255]  
父亲
范墉
早年仕吴越,后随吴越王钱俶降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封太师、周国公。 [256]  
母亲
谢夫人
范墉去世后,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为其第三子。 [257]  
继父
朱文翰
长山人,曾任平江推官,范仲淹两岁时,母亲改嫁。 [10]  
平辈
仲兄
范仲温
生平不详。
长兄等
——
范仲淹共有兄弟五人,其他三位兄弟皆早卒,生平姓名不详。
子辈
长子
范纯祐
范仲淹长子,历任监主簿、司竹监。 [258]  
次子
范纯仁
中皇祐元年进士及第,宋哲宗时拜为宰相 [259]  
第三子
范纯礼
历任吏部郎中、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副宰相)等职。 [260]  
第四子
范纯粹
官至户部侍郎 [261]  
孙辈
孙子
范正臣
范纯祐之子,守太常寺太祝。 [262]  
孙子
范正民
字子政另有作子正,北宋单州团练推官。北宋丞相范纯仁长子。
孙子
范正平
范纯仁之子,字子夷,历任开封尉、象州知州,著有《荀里退居编》。 [265-266]  
孙子
范正思
范纯仁之子,字子思(一说子默),至孝,居父丧感伤而疾,十年不愈。 [263-264]  
孙子
范正路
字子口,纯仁第四子。
孙子
范正国
字子仪,纯仁第五子。历任广西转运判官、湖北转运判官、湖北路转运使等职。
后裔
三世孙
范直隐
范正臣之子
四世孙
范公武
范直隐之子
五世孙
范之柔
字叔刚,自号墨庄。范公武之子。南宋时期官员,曾任礼部尚书等职。

范仲淹后世纪念编辑 播报

范仲淹墓葬
主词条:范仲淹墓

万安山范仲淹陵园(8张)

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城东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域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由欧阳修撰,王洙书,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 [267-268]
2006年,,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9]  

范仲淹从祀诸庙
由于范仲淹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盛名掩盖了他的儒学贡献,所以直至身后六百余年才得以正式入祀孔庙,并且他的从祀非一次成功,而是先后在明清两代有过五次提议,最后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帝同意江南提督学政余正健之请,以宋儒范仲淹从祀孔庙,位列东庑唐儒韩愈之后。
在议决之后,清廷将“范仲淹木主入文庙吉日交与钦天监选择,得康熙五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卯时吉。查宋先贤朱子升配大成殿十哲之次,祭告贡献,遣官行礼,交与太常寺办理,祝文系翰林院撰拟,木主字样内阁撰写,木主陈设等项工部备办在案。又查《会典》内先贤先儒位次,俱照时代位次相应,将范仲淹从祀圣庙木主设于宋儒司马光之上,以下挨次移换。凡应备办等项,俱照例交与各该处备办,俟命下之日,通行直隶各省一体遵行”。如此总总,盛况空前,可谓中央部门之总动员。
康熙帝颁诏天下:“以宋臣范仲淹从祀孔庙”,称“先儒范子”,并遣翰林院编修俞兆晟致祭曰:“维尔范仲淹,精研义易,阐河洛之微言;缵述麟经,识尼山之大旨。既有功于正学,宜从祀于頖宫。兹择吉于正月二十四日,进木主于圣庙之西庑。纶綍宏宣,馨香用荐。永垂禋祀,尚克歆承。” [285]  
但在地方上,也有早于1715年正式诏令范仲淹为先贤,进孔庙从祀孔子的情况,1611年,郑三俊引经据典撰写了《范文正公从祀议》,全面评价了范仲淹治学、理政、为官、做人的丰功伟绩,堪称典范。并首开先河下令归德孔庙从祀范仲淹。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于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纪念馆
主词条:范仲淹纪念馆

各地范仲淹纪念馆(7张)

苏州范仲淹纪念馆,位于苏州天平山风景区,内塑范文正公坐像、铜像,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石牌楼。2006年,在原祠堂西侧,又建有范仲淹纪念馆新馆,采用庭院式厅堂布局,分三厅一廊一房,其中北厅为序馆,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范氏家谱等内容,中厅重点介绍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南厅则展示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附房展示有漆雕万笏朝天图高义园世宝 [270-271]
泰州范仲淹纪念馆,位于江苏泰州兴化市宋县署两庑,始建于2000年,馆区分为文正流风、重教兴城、廉政为民、景范遗风四个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72-273]  
桐庐范仲淹纪念馆,位于杭州市桐庐县中杭路与白云源路交叉口东南150米处。纪念馆从个人事迹、与桐庐的渊源两个视角全面展示范仲淹的传奇一生。展陈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分为序厅、一代名臣范仲淹、范仲淹与桐庐、“潇洒桐庐”四个区块。
另外,在山东滨州、河南商丘等地也有范仲淹纪念馆。 [274-275]  

范仲淹花洲书院
主词条:花洲书院

邓州花洲书院(8张)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时,始建书院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营造百花洲,花洲书院因此得名。自南宋至清,历任知州均重视整修花洲书院,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
2002至2005年,邓州市政府对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重修后的花洲书院,占地126亩,分五进四院,主要建筑有春风堂(传为《岳阳楼记》诞生处)、春风阁、先圣殿、万卷阁、览秀亭、景范亭、思范亭、百花洲、范文正公祠、范仲淹纪念馆、范仲淹诗文碑廊等。 [276-278]   
2006年,花洲书院被列入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79]  

范仲淹艺术形象编辑 播报

范仲淹文学形象
《于文龙水浒人物谱》中的范仲淹
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第一回(金圣叹本为“楔子”部分)中,讲述宋仁宗嘉祐三年,京师出现瘟疫,范仲淹提议派人去龙虎山张天师禳除瘟疫。于是太尉洪信被派去龙虎山。后来洪信在龙虎山打开了伏魔之殿的封印,放出了天罡地煞,引出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聚义的故事。
根据史料,范仲淹并未活到嘉祐三年。《水浒传》中涉及历史人物却又与历史稍有偏差处不少,这是典型的一例。 [280]  

范仲淹影视形象
年份
影视类型
剧名
饰演者
1989年
电视剧
一代名臣范仲淹
田鹏
1995年
电视剧
贺兰雪
陈保家
2015年
电视剧
虎头铡
高寿
2017年
电视剧
将军在上
于波
2017年
电视剧
开封府
文江
2020年
电视剧
清平乐
刘钧 [281]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24)


概述图册(2)


万安山范仲淹陵园(8)


各地范仲淹纪念馆(7)


邓州花洲书院(8)


范仲淹书法艺术(6)


范公堤遗址(5)



1/2


分享你的世界 查看更多  


1/3




参考资料
  • 1    按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所载,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丁丑),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据台湾中研院“两千年中西历转换”换算其生卒年,分别为公元989年10月1日、公元1052年6月19日。
  • 2    《宋明臣言行录》: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3    范仲淹:儒家资料汇编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29]
  • 4    范仲淹画像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2014-09-16]
  • 5    致命的阴招: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 .人民网[引用日期2020-05-21]
  • 6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己丑 秋八月丁丑,公生於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 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
  • 8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公昔远祖博士范滂为清诏使,裔孙履冰为唐丞相鸾台凤阁平章事,世居河内。四世祖上柱国隋,懿宗朝咸通二年任幽州良乡主簿,诰书犹存。至十一年,迁处州丽水县丞,一支渡江。中原乱离,不克归,子孙遂为中吴人。曾祖梦龄,仕吴越,中吴节度判官,宋赠太师、徐国公。祖赞时,仕吴越,九岁童子出身,终秘书监,宋赠太师、唐国公。父墉,从钱俶归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封太师、周国公。
  • 9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文正公即书记第三子也,讳仲淹,字希文。端拱二年己丑八月酉日丁丑,以辛丑时生。
  • 1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 11    《年谱》录《家录》中记述了范公感愤自立的故事:公以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止之。朱兄弟不乐,曰:“我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公闻此疑骇。有告者曰:“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大夫人携公适朱氏。”公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
  • 1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 13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访问团追寻范仲淹足迹来到商丘 .河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3-11]
  • 14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二岁而弧,母夫人谢氏贫无依,再适淄州长山朱氏,亦以朱为姓,名说。上长白山侩舍修学。
  • 15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 16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八年乙卯,年二十七歳。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
  • 1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 18    汪藻《祠堂记》:公以进士释褐,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日抱具狱与大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之,公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上,此去,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非明于所养者能如是乎? 狱官有亭,以公名之者旧矣。公既登仕版,始迎其母以养。初,广德人未知学.公得名士三人为之师,于是郡人之擢进士第者相继于时。
  • 1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 20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天禧元年丁巳,年二十九。迁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始复范姓。
  • 21    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公既长,未欲与朱氏子异姓,惧伤吴国(范母,赠吴国夫人)之心,姑姓朱。后从事于亳,吴国命,始奏而复焉
  • 22    王称《东都事略`范仲淹传》:母丧,去官。……及终丧,乃归宗,易今名。
  • 23    曾巩《隆平集`卷八·范仲淹传》:仲淹二岁丧父,而母改适长山朱氏,故从继父姓。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曰朱说。后丧母,服除,始复范姓,而改今名。
  • 24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监泰州西溪盐税
  • 25    范仲淹《至西溪感赋》:“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 26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五年辛酉,年三十三岁。监泰州西溪镇盐仓。
  • 2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泰州海堰久废不治,歳患海涛,冒民田畴。公言于发运副使张纶,请修复之。纶遂奏以公知兴化县,总其役。难者谓涛患不息,则积潦必为灾,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乡亡少,岂不可乎! 役遂兴。
  • 28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有书与发运使张纶,言复海堰之利。
  • 29    《宋史·卷九十七·志第五十》:至本朝天圣改元,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渰没田产,毁坏亭灶,有请于朝,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 30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天圣)五年丁卯.年三十九歳。夏六月了亥,子纯仁生。时公寓南京应天府。
  • 3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府学。
  • 3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 33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是年有《上执政书》,略云:“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忠可忘乎? 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隋,去冗僭,遴选举,敦教育,养将材,保直臣,斥佞臣,使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杜奸雄。凡万馀言。”
  • 34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僣,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
  • 3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六年戊辰.年四十岁。上书言朝政得失、民间利病。宰相王曾见而伟之。时晏殊在枢府,荐一士为馆职,曾谕之曰:公知范仲淹,舍而他荐乎? 晏公遂以状举公,其略云:臣伏以先圣御朝,群才效用,惟小大之毕力,恊天人之统和。凡有位于中朝.愿荐能于丹衣,不虞进越,用广询求。臣伏见大理寺丞范仲淹为学精勤,属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声。前曾任泰州兴化县,兴海堰之利。昨因服制,退处睢阳,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肄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下出户庭,独守贫素,儒者之行,实有可称云。欲望试其词学,奖以职名,庶参多士之林,允洽崇丘之咏。
  • 36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是岁服除。冬十二月甲子,以公为祕闾校理,晏丞相殊之荐也。
  • 37    《宋史全文》:十二月甲子,以大理评事范仲淹为秘阁校理。初,仲淹遭母丧,上书执政......凡万余言。王曾见而伟之......殊荐入充馆职。曾谓殊曰:“公实知仲淹,舍而荐此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
  • 38    范仲淹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11(清道光七年),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 39    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二十七》:是年十一月癸亥冬至,上率百官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乃御天安殿受朝。公上疏言: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以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疏入,不报。
  • 4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
  • 41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八年庚午,年四十二岁。上疏论太后复辟,其略云:陛下拥扶圣躬,听断大政 ,日月持久。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明圣,握乾纲而归坤纽,非黄裳之吉象也。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上真主,以享天下之养。疏入,不报。
  • 4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 43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又奏疏请皇大后还政,亦不报。
  • 44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晏公所荐公为馆职,闻之大惧,召公诘以狂率邀名,且将累朝荐者。公正色抗言曰:某缘属公举,每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反以忠直擭罪门下。殊不能答。公退又作书遗殊,申理前奏,不少屈,殊卒鬼谢焉。
  • 45    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又闻: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
  • 46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达乞补外,寻出为河中府通州。
  • 4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 4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
  • 49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是岁三月,三司言方建太乙宫等处,乞下陕西市材,诏可。公在河中府上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复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宫观,减定常岁市木之数,蠲除积负,以彰圣治。
  • 50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上疏言减郡邑以平差役,其略云:天下郡县至密,吏役至紧,夺其农时,遗彼地利,是以边廪或窘,民财未丰。臣观汉光武朝并合四百馀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今欲去烦苛之役,致富寿之俗,当施此令,以宽兆民。如河中府倚郭二县,惟河东县主户四千,不至逼迫。河西县主户一千九百,内八百馀户属乡村。本县尚差公吏三百四十人,内一百九十五人于乡村差到。缘乡村中等户只有一百三十户,更于已下抽差,是使堪役之家无所休息。以臣管见,其河西县宜并入河东。及大名府县分极多,甚可省去。或谓县邑之中有榷酤关征之利,臣谓所废之县,止可为镇,而坊市仍旧。所贵吏役稍减,农时不夺.地利无遗,民财可阜也。
  • 5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
  • 52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明道元年,任陈州通判。闻京师多不关有司而署官赏者,乃附驿奏疏甚恳至,愿以唐中朝上官婕妤、贺娄氏卖墨敕斜封官为戒。又屡上疏言内降之弊,引韦后为戒。
  • 53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上疏论职田不可罢,其略曰:真宗初赐职田,实遵古制,盖大赍于多士,俾无蠹于生民。无厌之徒,或冒典宪,由滥宫之咎,非职田之过。若从而废罢,则吏困于廉,收而均给,则民受其弊。天下幕职、州县官、三班使臣俸禄微薄,全藉职田济瞻。其无职田处,持廉之人例皆贫窘。曩时士员尚少,凡得一任,必五六年方有交替,到阙即日差除,复便请给。当时条例末密,士寡廉隅,虽无职田,自可优足。今物贵与昔不同,替罢之后,守选待阙,动腧二年,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天下受弊,必如臣言。乞深加详轸,不以一时之论废经远之制,天下幸甚。
  • 54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 55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太后崩,召为右司谏。
  • 56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二年癸酉,年四十五岁。是年三月甲子,太后崩,帝始亲政,裁抑侥幸,中外大悦。时公为陈州通判、太常博士。四月,公被召赴阙,除右司谏。
  • 5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言事者多暴太后时事,仲淹曰:
  • 58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时太后既崩,言者各追斥垂帘时事。公言于上曰:太后受遗先帝。保佑圣十馀年矣。宜掩其小故,以全其大德。上大感悟。五月,降诏曰:大行皇太后保佑冲人十有二年,恩勤至矣。而言者罔识大体,务诋讦一时之事,非所以慰朕孝思也。其垂帘日诏命,中外毋辄以言。行公之言也。
  • 5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初,太后遗诰以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参决军国事。仲淹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矣。
  • 60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二年癸酉,年四十五岁。公初闻遗诰以杨太妃为皇太后,参决国事,亟上疏言:太后,母号也,未尝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也。时已删去参决等语,然太后之号讫不改,止罢其册命而已。
  • 61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秋七月甲子,以公同管勾团子监。是岁以江淮京东灾伤,公奏请遗使巡行,末报。公请间日: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今数路艰贪,安可置而下恤?
  • 6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
  • 63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秋七月甲子,以公同管勾团子监。是岁以江淮京东灾伤,公奏请遗使巡行,末报。公请间日: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今数路艰贪,安可置而下恤?八月甲申,遥命公安抚江淮。所至开仓廪,赈乏绝,禁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饥民有食乌昧草者,撷草进御,请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又陈救弊八事,上嘉纳之。
  • 64    范希文像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 65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难之。后既立,而颇见疏。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
  • 66    《宋史·列传第一》: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
  • 67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时邻皇后废,先是美人向氏于上前有侵皇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颊,上大怒......乃定议废后。夷简先敕有司无得受台谏章疏......章疏果不得入。
  • 6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
  • 69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公即与中丞孔道辅率知谏院孙祖德等诣垂拱殿门,伏奏皇后不当废,愿赐对以尽其言。守殿门者阖屝不为通,道辅抚铜环大呼曰:皇后被废,奈何不听台谏入言,寻有诏,宰相召台谏,谕以当废状。道辅等悉诣中书,语夷简曰:人臣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固宜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夷简曰:废后自有故事。 道辅及公曰:公不过引汉光武劝上耳。是乃光武失德,何足法也!自馀废后,皆前世昏君所为。上尧舜之资,而公顾劝之效昏君所为,可乎?夷简不能答,拱立曰:诸君更自见上力陈之。
  • 70    范仲淹《谪守睦州作》: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铜虎恩犹厚,鲈鱼味复住。圣明何以报,没齿愿无邪。
  • 7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明日,将留百官揖宰相廷争,方至待漏院,有诏出知睦州。
  • 72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道辅与公等遂退,将以明日留百官揖宰相廷争,而夷简即奏台谏伏閤请对,非太平之美事。遂诏出道辅知泰州、公知睦州。河阳签判富弼亦言:朝廷一举而二失,纵不能复后,宜还范仲淹,以来言路。疏入,不报。
  • 73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是年公在苏州,奏请立郡学。先是公得南园之地,既卜筑而将居焉,阴阳家谓当踵生公卿,公曰: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遂即地建学。既成,或以为太广,公曰:吾恐异时患其隘耳。元右四年,公之子纯礼出自奉常,制置江淮六路漕事,持节过乡郡,即学拜公像。暗晕之弊,复脯于朝,新而广之。吴学至今甲于东南。
  • 74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 7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公自还朝,论事益急。宰相......乃命知开封府,欲挠以繁剧,使不暇他议......公决事如神,京邑肃然称治。都下谣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 76    按:四章者,为《帝王好尚》、《选贤任能》、《近名》、《推委》之四论
  • 77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又为《百官图》以献,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某为超迁,某为左迁,如是为公,如是为私,意在丞相。又言:汉成帝信张禹,下疑舅家,故有王莽之乱。臣恐今日朝廷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以大为小,以易为难,以易成为已成,以急务为闲务者,不可不蚤辩。夷简大怒,以公语辩于上前,且诉公越职言事,蔫引朋党,离间君臣。公亦交章辩折,辞益切,遂罢黜,落职知饶州。
  • 7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
  • 7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之朝堂。
  • 80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公既贬,谏官、御史莫敢言,祕书丞、集贤校理余靖上言,谓公所言事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犹以合典礼,故加优奖;今坐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协圣虑,在陛下听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专政以来,三逐言事者,恐非太平之政也。请速改前命。靖遂落职,监均州酒税。
  • 81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尹洙言:臣常以范仲淹直谅不回,义兼师友。自其被罪,朝中多云臣亦被荐论,范某既以朋党得罪,臣固当从坐。况佘靖素与范某分疏,犹以朋党被罪。臣下可苟免.愿从降黜,以昭明宪。贬洙为祟信军节度掌书记、监郢州酒税。
  • 82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馆阁校勘欧阳修移书责右司谏高若讷曰:......若讷得书,乃言......请令有司召修戒谕。修坐罪贬为夷陵令。
  • 83    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九》: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四贤指仲淹、靖、洙、修,不肖指若讷也。  
  • 84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时朝士畏宰相,无敢过公者,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饮之。时质以病在告,扶病祖宴都门,独留语累夕。大臣谓之曰:子有疾可辞,何为自陷朋党?质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忘之? 若得为其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 85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仲淹既去,士大夫为论荐者不已。仁宗谓宰相张士逊曰:"向贬仲淹,为其密请建立皇太弟故也。今朋党称荐如此,奈何?"再下诏戒敕。
  • 86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四年丁丑,年四十九岁。京师地震,直史馆叶清臣上疏,因言公与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善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公等皆得近徒。公既徒润州,馋者恐其复,辽诬以事。语入,上怒,亟命置之岭南。参政陈琳辩其不然,公讫得免。自公贬而朋党之论起,朝士牵连出语及公者,皆指为党人。琳独为上开说,上意解,乃己。
  • 87    范仲淹《答梅圣俞灵乌赋》(亦名《灵乌赋》,范仲淹回复梅尧臣所作的同名答文)
  • 8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
  • 8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元昊反,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改陕西都转运使。会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进仲淹龙图阁直学士以副之。
  • 90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康定元年庚辰,年五十二岁。七月己卯,公除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句都部署司事。
  • 9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诏以为康定军。
  • 92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八月庚戌,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部署领万人,钤辖领五干人,都监领三千人,有寇则官卑者先出。公曰:不量贼众寡而出战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乃分州兵为六将,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贼不敢犯,既而诸路皆取法焉。贼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盖指雍也。筑青涧城,复承平、永平废砦。
  • 93    《神道碑》云: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履羌归业者数万户。
  • 94    按:1041年北宋改元,十一月前沿用康定年号,后改元庆历。
  • 95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先取绥、宥,据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计,则茶山、横山之民,必挈族来归矣。..."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城十二砦,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 96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庆历元年辛巳 ,年五十三岁。朝命以正月出兵讨元昊,公上疏,其略云:正月起兵,塞外雨雪大寒,暴露僵仆,我师可忧。万一有失,噬脐何及!春深渐暖,方贼马瘦人饥,其势易制,此得天时之便,又可以扰其耕作。且元昊谓国家太平忘战,边城无备,是以桀骛。今边鄙渐饬,贼至则争。愿许臣稍以恩信示之,或可招纳。不然,臣恐情意阻绝。偃兵无期。若用臣策,岁月无效,徐图毕兵,先取绥、宥,据其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之计,则横山人户挈族来归。拓疆御寇,莫此之利。上用其议,于是公固守郦延。
  • 97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二月,元昊寇渭州......尹洙......与公谋出兵......公坚持不可......乃知任福等败绩
  • 98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夏四月癸末,公以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龙圆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如故。
  • 9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而环庆酋长六百余人,约为乡道...仲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
  • 100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五月壬申,公徙知庆州,兼管句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肋。环庆酋长六百人约与贼为乡导,后虽首露,犹怀去就。公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立条约,明赏罚。诸羌受命悦服,始为汉用。
  • 10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庆之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祐与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
  • 102    《神道碑》:其城大顺也,一旦引兵出,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所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三万骑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败走者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服公为不可及。
  • 10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明珠、灭臧劲兵数万,仲淹闻泾原欲袭讨之,上言曰:"二族道险,不可攻,前日高继嵩已丧师。平时且怀反侧,今讨之,必与贼表里,南入原州,西扰镇戎,东侵环州,边患未艾也。若北取细腰、胡芦众泉为堡障,以断贼路,则二族安,而环州、镇戎径道通彻,可无忧矣。"其后,遂筑细腰、胡芦诸砦。
  • 104    《神道碑》: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细腰、胡卢,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
  • 105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 106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十月辛亥,以公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有让表。元昊寇边,葛怀敏战死,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公自将兵由邢泾援之,知贼已出塞,乃还。上始闻定川事,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虑矣。奏至,上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亟加职进宫。公以西师久无功.密疏乞赐贬降,以谢边陲。辞不受命,不听。
  • 107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十一月,复置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沿边招讨使,命公及韩琦、庞籍分领之。公与琦开府泾州,而徒文彦博帅秦,滕宗谅帅庆,皆从公之请也。
  • 10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时已命文彦博经略泾原,帝以泾原伤夷,欲对徙仲淹...仲淹谢曰:"...与韩琦同经略泾原,并驻泾州,琦兼秦凤、臣兼环庆。泾原有警,臣与韩琦合秦凤,环庆之兵,掎角而进;若秦凤、环庆有警,亦可率泾原之师为援。臣当与琦练兵选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不数年间,可期平定矣。愿诏庞籍兼领环庆,以成首尾之势。秦州委文彦博,庆州用滕宗谅总之。孙沔亦可办集。渭州,一武臣足矣。"帝采用其言,复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以仲淹、韩琦、庞籍分领之。仲淹与琦开府泾州,而徙彦博帅秦,宗谅帅庆,张亢帅渭。
  • 10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 110    《神道碑》: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请蕃质子枞其出入,无一人逃者。蕃酋来见者,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遗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 111    《名臣传》:公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瞻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元昊大惧,遂称臣。
  • 112    范仲淹《与朱校理书》云:十六日被旨赴阙,至二十五日,与韩公同上五章,为边事未宁,防秋在近,乞且留任,必得俞允。入则功远而未济,后有边患,咎归何人? 军民亿万,生死一战,官欧阳修言公与韩琦久在陕西,备谙边事,才识下类常人,宜时御便殿访问,使其尽陈西边事宜合如何措置。
  • 113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三:“ 庆历 中, 余靖 、 欧阳修 、 蔡襄 、 王素 为谏官,时谓四谏。”
  • 114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 11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三年癸未,年五十五歳。四月甲辰,公与韩琦并除枢密副使,皆以西事未宁,凡五辞不许而后就道。有《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五表。六月丁丑,除参知政事,固辞不拜。八月丁未,公自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复除参知政事。
  • 116    《宋史》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十曰减徭役。
  • 11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 118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四年甲申,年五十六岁。五月壬戌朔,公与韩琦对于崇政殿,上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请朝廷力行七事:一,密为经略;二,再议兵屯;三,専于遣将;四,急于教战;五,训练义勇;六.修京师外城;七,密定讨伐之谋。是日公与琦指陈于上前,数刻乃罢。
  • 11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又建言:"...臣请仿前代,以三司、...群牧、殿前马步军司,各委辅臣兼判其事。凡官吏黜陟、刑法重轻、事有利害者,并从辅臣予夺:其体大者,二府佥议奏裁。臣请自领兵赋之职,如其无补,请先黜降。"章得象等皆曰不可。久之,乃命参知政事贾昌朝领农田,仲淹领刑法,然卒不果行。
  • 120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初,公援唐故事,请以辅臣分总其务。虽尝降敕,然其后弗果行。
  • 12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 122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六月,公与琦又奏陕西八事,河北五事。已而公又奏:今防秋事近,愿赐罢臣参政,知边上一郡,带安抚之名,足以照管边事。乞更不带招讨、都部署职任。遂以公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 12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
  • 124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乃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
  • 12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五年乙酉,年五十七岁。正月乙酉,公自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除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可赐推诚保德功臣。有《谢授邠州表》、《邠州谢上表》,有《祭韩少傅文》。
  • 126    范仲淹《与韩魏公书》:师鲁(尹洙)去赴均州时,已觉疾作......舁疾来邓,以存殁见托......初相见时,却且著炙,下谈后事。疾势渐危......举手云:渭州有二儿子。即就枕,更不语
  • 127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八年戊子,年六十岁。春正月丙寅.徒知荆南府。邓人爱之,遮使者请留,公亦愿留,从其请也。有《谢依旧知邓州表》。公守邓凡三岁
  • 128    《年谱》引《言行录》云:公在杭,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阴圃以为逸老之地。公曰:人苟有道义之乐, 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 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且西都士大夫园林相望,为主人者莫得常游,而谁独障吾游者? 岂必有诸己而后为乐耶? 俸赐之馀,宜以啊宗族。若曹遵吾言,毋以为虑。
  • 129    《年谱》引《程氏遗书》云:横渠张先生言,有欲为公买绿野堂,公不肯,曰:在唐如晋公者,谁可尊也,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宁使耕坏及他人有之,己则不可取也。
  • 130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十月庚申朔,有《祭叶翰林文》。置义庄于苏州。
  • 131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后居南都郡庠五年,大通六经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孝弟忠信。祥符八年,年二十七岁,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初任广德军司理。后迎侍母夫人至姑苏,欲还范姓,而族人有难之者,公坚请云: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始许焉。至天喜元年,为亳州节度推官,始奏复范姓。其后名益大,位益显,尝语诸子弟曰: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饥寒哉?且自祖宗来,积德百馀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亦何以人家庙乎?故恩例俸赐尝均族人,尽以俸馀买田于苏州,号曰义庄。赡养宗族,无间亲疏,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咸有瞻给。
  • 132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三年辛卯,年六十三岁。是岁,公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兖、淄、潍等州安抚使。有《青州谢上表》。
  • 133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四年壬辰,年六十四歳。春正月戊午,徒知颖州。夏五月二十日,至徐州,薨。
  • 134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十二月壬申,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之万安山下。
  • 13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先是,公在青未盈岁,以疾徒知颖州,诏自青州徒,行于徐州,卒,有《遗表》。历官推诚保德功臣、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护军、汝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赠兵部尚书,谥文正,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 136    (宋)范仲淹 著;李勇先,王蓉贵 校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09:910-911
  • 137    齐陈骏.汤开建.略论庆历新政[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四期
  • 138    王春江.包拯与庆历新政[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2月
  • 139    郭学信.范仲淹与庆历新政[J].济宁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5年4月
  • 140    景北记.北宋的致仕制度和冗官冗费[J].求是学刊.1984年04期
  • 14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会大雨雪,骛涛汹涌,役夫散走,旋泞而死者百馀人。众讙言曰:堰不可成。复诏遣中使按视,将罢之。又诏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同公度其可否,令仪力主公议,而公寻以忧去。纶表请身自督役。腧年堰成,民至今享其利。
  • 142    据《如皋县志》记载:当这条海堤未筑之前,如皋遍地是碱,叫盐碱田,又叫洋田、荡田。海堤筑成后,海潮不再内侵,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农业、煮盐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人们把这条捍海堰称做“范公堤”。在如皋城里,还建了三座祠堂纪念他,一座在东水关内,叫范文正公祠;一座在北门外,叫报功祠,是合祀范仲淹、郑端简的;还有一座在南门内,叫二贤祠,是合祀范仲淹和胡安定的。
  • 143    《年谱》引《记闻》曰:通、泰、海州皆滨海,旧日潮水皆至城下,田土斥卤,不可稼穑。文正公监西溪盐仓,建白于朝,请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朝廷从之,以公为兴化令掌斯役,发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享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
  • 144    范仲淹与捍海堰   .海安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9-24]
  • 145    [美]陈学霖.范仲淹典治地方的贡献—从苏州治水说起.《范仲淹研究文集》(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 146    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治水》:范文正公尝与人书云:“天造泽国,众流所聚,或淫雨,不能无灾。而江海之涯,地势颇高,沟渎虽多,不决不下。如无所壅,良可减害,若其浚深,江潮乃来。愆亢之时,万户畎溉,此所以旱潦皆为利矣。”此智之言也。范公之迹固未远,求其旧,缵其功,不亦善哉!
  • 147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秋七月甲子,以公同管勾团子监。是岁以江淮京东灾伤,公奏请遗使巡行,末报。公请间日: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今数路艰贪,安可置而下恤?八月甲申,遥命公安抚江淮。所至开仓廪,赈乏绝,禁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饥民有食乌昧草者,撷草进御,请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又陈救弊八事,上嘉纳之。
  • 148    沈括《梦溪笔谈》: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 149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康定元年......公上疏言守边城、实关中之计:......严戒边城,使持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乘。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下与大战,关中稍实,岂敢深入。既不得大战,又不能深入,二三年间,彼自困弱,此上策也......
  • 15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
  • 151    张载《大顺城碑》:深矣如泉,岿焉如山。百万雄狮,莫可以前。
  • 15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
  • 15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欲城之......行至柔远......旬日而城成......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
  • 154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城十二砦,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 155    王称《西夏事略》:元昊使其亲信野利旺荣复书...旺荣与弟旺令、嵬名坏卧誉诤三人列名为书,欲议罢兵。四年,曩霄遣使来,称臣禀正朔。遂册为夏国王。
  • 156    颜丙震.浅述范仲淹积极防御的备边政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2月
  • 157    诸葛忆兵.论范仲淹“积极防御”的守边策略.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 158    范仲淹肖像为明人绘,现藏南京博物院。
  • 159    陈如毅.论范仲淹的文学思想[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4月
  • 160    苏轼·《范文正公集叙》: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 161    唐孝麟.中国古代散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471-474
  • 162    苏景义.宋散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91-196
  • 163    林永辉.《岳阳楼记》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 164    余丽.范仲淹诗歌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5月8日
  • 165    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范仲淹全集》录词六首,见主要作品目录。其中,《忆王孙》一首,今人唐圭璋先生和龙榆生先生均考定乃李重元所作
  • 166    胡云翼《宋词选》:(《苏幕遮》和《御街行》)还没有摆脱‘花间’派绮靡的风格,但骨力则较为遒劲。
  • 167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广西师范大学[引用日期2014-09-27]
  • 168    王双梅.张婧.论范仲淹词的开拓之功[J].语文学刊.2012年第6期
  • 169    《范文正公全集·文集》卷十八《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
  • 170    《范文正公全集·文集》卷十八《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使其服礼乐之文,游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蕴致君之方。
  • 171    《范文正公全集·文集》卷九《上时相议制举书》: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
  • 172    欧阳修《吉州学记》: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
  • 173    《范文正公全集·文集》卷九《上时相议制举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故俊哲之人,入乎六经......铺成王道.....
  • 174    《范文正公全集·奏议》卷二《奏乞在京并诸道医学教授生徒》:委宣徽院选讲说医书三五人为医师。於武成王庙,讲说素问、难经等文字,召望京城习医生徒听学,并教脉侯,及修合药饵。
  • 175    《范文正公全集·义庄规矩》卷一:①诸位子弟得贡赴大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②庶使诸房子弟知读书之美,有以激劝。
  • 176    范国强.试论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方略[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 177    《宋史·卷二百O八·志第一百六十一·艺文七》:范仲淹集二十卷、又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
  • 178    韩琦《安阳集》卷二三《梦人赠文正公集》
  • 179    熊劲松.毛泽东论范仲淹[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 180    方健《范仲淹的生平学术思想》
  • 181    范文正公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孔继尧绘。
  • 182    《言行录》载《涑水记闻》曰:范公少冒朱姓,举学究,尝同众客见姜谏议遵。遵素以刚严著名,与人不款曲。众客退,独留范公,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宋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参坐置酒,年庚戌,待之如骨肉,人莫测其何以知之也。
  • 183    《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6-02-17]
  • 184    《文忠集·卷二十一·居士集卷二十一》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2020-11-30]
  • 185    《安阳集·卷二十二》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2020-11-30]
  • 186    王安石《临川先生集》卷八十四《祭范颍州文仲淹》
  • 187    钱君倚《义田记》曰: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 188    苏轼·《范文正公集》序
  • 189    苏辙《龙川别志》:范文正公笃于忠亮,虽喜功名,而不为朋党。早岁排吕许公,勇于立事,其徒因之,矫厉过直,公亦不喜也。自越州还朝,出镇西事,恐许公不为之地,无以成功,乃为书自咎,解雠而去。
  • 190    《范文正集·卷二十》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2020-11-30]
  • 191    南宋·刘珙·《梅溪集序》
  • 192    南宋·楼钥·《范氏复义宅记》
  • 193    南宋·孙应时·《范氏义庄题名》
  • 194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九
  • 195    《宋史全文·卷九上·宋仁宗五》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260页
  • 196    《鹤林玉露·卷二·乙编》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6-12-07]
  • 197    《罗氏识遗· 卷四》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2015-11-05]
  • 198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八·范文正公直赞: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第371页
  • 199    元·吴澄·《跋张葛狄范四公传》
  • 20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列传第七十三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15]
  • 201    《山东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九上》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2016-12-07]
  • 202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
  • 203    范仲淹江苏吴县石刻像刻于元至正九年(1349)十月七日,宋阎灏赞,宋宋之才正书,元好问记,范伯仁镌。
  • 204    明·王鏊·《范文穆公祠堂记》
  • 205    《东园文集·卷七》 .殆知阁[引用日期2016-11-03]
  • 206    《南园漫录·卷五》 .殆知阁[引用日期2016-11-03]
  • 207    《文简集·卷四十一》 .殆知阁[引用日期2016-11-03]
  • 208    《震川先生制科文》 .文献网[引用日期2014-09-16]
  • 209    明·冯梦龙·《智囊全集》
  • 210    《弇州四部稿》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2019-05-11]
  • 211    《宋论》卷四《仁宗九》
  • 212    《榕村语录》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5-07-01]
  • 213    《二希堂文集》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2016-11-03]
  • 214    《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中,祖望谨案:晦翁推原学术,安定、泰山而外,高平范魏公其一也。高平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孝宗尝以朝臣之请,将与欧阳兖公并入泽宫,已而不果。今卒举行之,公是为不泯矣。
  • 215    邵氏诗词库 卷619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2020-11-30]
  • 216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清乾隆武英殿课本,2557页
  • 217    《冷庐杂识·卷三》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26]
  • 218    宋史演义:中虏计任福战殁 奉使命富弼辞行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0-08]
  • 219    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毛泽东的读书人生: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11月
  • 220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629
  • 221    山东《邹平县志》: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河南村。
  • 222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 223    《东轩笔录》:公与刘某同在长白山醴泉寺侩舍读书,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断虀数茎,入少盐以啗之,如此者三年。
  • 224    《能改斋漫录》卷13“文正公愿为良医”: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占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 22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庆历二年......其让表略云:......臣守边数年,羌胡颇亲爱臣,呼臣为龙图老子。今改观察使,则与诸族首领名号相乱,恐为贼所轻......乃命复为龙图阁直学士、左司郎中。
  • 226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名臣》:范文正公 以 龙图阁 直学士帅 邠 、 延 、 泾 、 庆 四郡,威德著闻,夷夏耸服,属户蕃部率称曰龙图老子 。
  • 227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康定元年......七月己卯,公除龙图阁直学士......兼知延州......分州兵为六将......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贼不敢犯......贼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盖指雍也。
  • 228    范文正公遗像取自1922年修浙江四明范氏宗谱
  • 229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 230    《遗事》亦载此事,但云淮南盗王伦,与此不同。
  • 231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是岁.劫盗张海横行敷路,剽劫淮南,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富民出金帛牛酒,使人迎劳。盗悦,径去,不为暴。事闻,朝廷大怒。枢副富弼议欲诛仲约,公时为参政,欲宥之.争于上前...公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又赂之.此法所当诛也。今高邮无兵与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上释然,从之,仲约由此免死。
  • 232    《范仲淹圣心解法意》: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 23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内刚外和......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 234    宋·毕仲洵《范仲淹作墓志》: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子,不然,吾几失之。”
  • 235    范仲淹《鸣琴》:思古理鸣琴,声声动金玉。何以报昔人,传此尧舜曲。
  • 236    范仲淹有《与唐处士书》
  • 237    按:《履霜操》传为西周时的曲子,离范仲淹的时代约有1800年
  • 238    范仲淹诗书传家 教子扶危济困清廉正直 .腾讯[引用日期2013-11-12]
  • 239    张光祖《言行龟鉴·卷一·学问门》:狄武襄公青为指挥使时,尹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一见奇之,曰:"此良将才也。"授以《左氏春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青遂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术,由是知名。
  • 240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
  • 241    《宋史·三百一十三》:富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 242    《邵氏闻见录》云:富郑公初游场屋,穆修伯长谓之曰:进士下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公果礼部试下。时太师公官耀州,公西归,次陕,范文正公遣人追公曰:有旨以大科取士,可亟还。公复还见文正,辞以未尝为此学,文正曰:已同诸公荐君矣。久为君辟一室,皆大科文字,可往就馆。时晏元献公判南京,公以大理寺承丁忧,权西监。一日,晏谓范曰:吾一女及笄,仗君为我择婿。范曰:监中有二举子,富皋、张为善,皆有文行,他日皆至卿辅.并可婿也。晏曰:然则孰优? 范曰:吕修谨,张疏俊。晏曰:唯。即取富皋为婿,后改名,即富公弼也。为善后亦更名方平云。
  • 243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公即荐之。
  • 244    范仲淹《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 245    按:宋代有歌妓制度,士大夫可以蓄养歌妓,这是统治者对文人士大夫的优厚待遇之一
  • 246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范文正公守番阳郡,创庆朔堂,而妓籍中有小鬟妓尚幼,公颇属意。既去,而以诗寄魏介曰:“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曽开。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介因鬻以惠公。今州治有石刻。  
  • 247    姚宽《西溪丛语》:范文正守鄱阳,喜乐籍,未几召还,......到京,以绵胭脂寄其人,题诗云:“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至今墨迹在鄱阳士大夫家。
  • 248    朱有炖引言云:范文正公守饶,喜妓籍一小鬟。既去,以诗寄魏介曰...魏介遂买送公。“及览《范文正公集》,亦有寄魏介之怀庆朔堂诗目,考其迁转,摭其事实,编作传奇云云。
  • 249    智囊全集 .豆丁网[引用日期2020-02-23]
  • 250    “三光”名臣范仲淹 .西安晚报[引用日期2014-09-28]
  • 251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7“参政范文正公”:公为参政,与韩、富二枢并命,锐意天下之事,患诸路监司不才,更用杜杞、张温之辈。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富公素以文事公,谓公曰:“六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罢之。
  • 252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公昔远祖博士范滂为清诏使
  • 253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四世祖上柱国隋,懿宗朝咸通二年任幽州良乡主簿,诰书犹存。至十一年,迁处州丽水县丞,一支渡江。中原乱离,不克归,子孙遂为中吴人。
  • 254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曾祖梦龄,仕吴越,中吴节度判官,宋赠太师、徐国公。
  • 25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祖赞时,仕吴越,九岁童子出身,终秘书监,宋赠太师、唐国公。
  • 256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父墉,从钱俶归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封太师、周国公。
  • 257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文正公即书记第三子也,讳仲淹,字希文。
  • 25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纯祐字天成,性英悟自得,尚节行。荫守将作监主簿,又为司竹监,凡病十九年卒,年四十九。
  • 25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纯仁字尧夫,中皇祐元年进士及第,签书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元祐初,进吏部尚书,数日,同知枢密院事。
  • 26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为秘书省正字,签书河南府判官,知陵台令兼永安县。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元祐初,入为吏部郎中,迁左司。又迁太常少卿、江淮荆浙发运使。以光禄卿召,迁刑部侍郎,进给事中。宰相即徙纯礼刑部侍郎,而后出命。转吏部,改天章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去知亳州、提举明道宫。
  • 26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纯粹: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检正中书刑房,元祐中,除宝文阁待制,再任,召为户部侍郎,又出知延州。
  • 26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纯祐字天成,......子正臣,守太常寺太祝。
  • 26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纯仁......子正平、正思。
  • 264    《宋元学案·高平学案》:范正思,字子思,忠宣次子正平字子夷之弟也。梓材谨案:子思当作子默。
  • 265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纯仁......子正平、正思。正平字子夷,学行甚高,虽庸言必援《孝经》、《论语》。
  • 266    《宋元学案·高平学案》:范正平,字子夷,忠宣次子也......绍圣中,为开封尉......羁管象州......工诗,尤长五言,著有《荀里退居编》,以寿终。
  • 267    范仲淹墓园 .中国网.2004-11-15[引用日期2012-06-07]
  • 268    范仲淹墓:公主儿媳讨来的皇家坟地 .洛阳日报.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引用日期2012-06-07]
  • 269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9-26]
  • 270    苏州范仲淹纪念馆新馆落成 .新浪[引用日期2014-09-15]
  • 271    天平山范仲淹纪念新馆落成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综合信息网[引用日期2014-09-15]
  • 272    兴化建成范仲淹纪念馆 .泰州日报[引用日期2014-09-15]
  • 273    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获评4A .泰州晚报[引用日期2014-09-15]
  • 274    追寻范仲淹与滨州邹平长山的不解之缘 .新浪[引用日期2014-09-21]
  • 275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到商丘古城调研范仲淹文化 .中国睢阳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9-21]
  • 276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09-27]
  • 277    邓州花洲书院 .邓州网[引用日期2014-09-27]
  • 278    邓州花洲书院 .河南文化网[引用日期2014-09-30]
  • 279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河南文化网[引用日期2014-09-27]
  • 280    《水浒全传》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 281    正午阳光剧《清平乐》:造型礼仪忠于历史风貌,王凯等演员受期待 .北京日报客户端[引用日期2020-04-13]
  • 282    明 冯梦祯《重修范文正公书院记》 宋范文正公,学术则为纯儒,立朝事业则为纯臣,垂范子孙则为贤祖宗而师表,百世则为殊绝人物。 公故吴人也,少遭闵凶,流移转徙,以致显达,故京雒齐鲁间皆有公名迹,既贵复归吴,故公庙祠遍于南北,吴中尤盛。公之一言一行,遗风余烈,无论士大夫争为传述,即妇人女子具能言之,故其庙祠所在,即至衰歇,化为荒烟野火,而士大夫好古嗜义者,辄能饰而新之,以树世教,盖不独爱人思树,秉彝好德之心不可泯没,而公之风烈精神实有以鼓之矣。 公尝读书济南之长白山中,其卧起游历处至今遗踪仿佛可睹。民部郎榷关王公者,济南之新城人也,少尝挈子弟读书其处,禀仰风流,追玩遗迹,依依不能释去。既贵宦游,又得莅公之里,其于公似有夙缘,以故乐新公祠。浒署隔水广福庵之左,故有文正公祠,王公初修,谒见其堂宇颓然,阶下杂沓,心动而未敢言,会学使范长倩相见,语及祠之所以颓紊状,词色惨然,而以重修为托,王公唯唯。
  • 283    况钟《谒范文正公祠》“仰止范文正,宋朝第一人。”
  • 284    黄宗羲《破邪论·从祀篇》:余以为孔子之道,非一家之学也,非一世之学也,天地赖以常运而不息,人纪赖以接续而不坠。世治,则巷吏门儿莫不知仁义之为美,无一物不得其生,不遂其性;世乱,则学士大夫风节凛然,必不肯以刀锯鼎镬损立身之清格,盖非刊注《四书》,衍辑《语录》,及建立书院,聚集生徒之足以了事也。上下千古,如汉之诸葛亮,唐之陆贽,宋之韩琦、范仲淹、李纲、文天祥,明之方孝孺,此七公者,至公血诚,任天下之重,矻然砥柱于疾风狂涛之中,世界以之为轻重有无,此能行孔子之道者也。
  • 285    【孙光耀】“行道之儒”的登场与清代儒学的制度化——以范仲淹从祀孔庙为中心 - 儒家网 .儒家网.2021-02-23[引用日期2021-03-19]
  • 286    吴曾《能改斋漫录》“增谷价”:范蜀公记范文正治杭州,二浙阻饥,谷价方涌,斗钱百二十。公遂增至斗百八十,众不知所为。公仍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于是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且虞后者继来。米既辐凑,遂减价,还至百二十。……予按,此策本唐卢坦为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来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价一百,商旅辐辏,民赖以生。
  • 287    范仲淹年谱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引用日期2021-04-13]
  • 288    《宋史·卷七十三》: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 289    《宋史·卷七十三》: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 290    《宋史·卷七十三》:庆之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祐与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
  • 291    《宋史·卷七十三》: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 292    钱君倚《义田记》曰: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 293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仲淹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身先士之。夜深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洞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展开全部 收起  学术论文 内容来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24 05:30 , Processed in 0.0898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