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降临在了河南洛阳的关庄村,这里的土冢众多,其中一处因为太过于破旧不堪被冲洗出了一个诡秘的洞。村民们立时六神无主,最后一合计,还是上报给了当地文物部门。
考古专家当即拍板,立刻采取抢救性发掘。当进入到古墓里,就连见多识广,见怪不怪的考古专家们都惊讶的发现,一颗头颅赫然摆放在墓穴最为显眼的中央位置。在其两端是两个巨大的虎头碑和石碑拱卫在侧。
关羽字云长,少年时义杀了恶乡绅浪迹江湖,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斩杀颜良文丑,被曹操官拜汉寿亭侯,然后过五关斩六将,一路开挂,直到被封五虎将之首,到最后英雄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一千年前,此人活捉了关羽,一千年后,他墓中的一件文物轰动日本玲玲说历史2019-09-25
公元1984年6月,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市区南部的雨山乡安民村林场境内,马鞍山纺织厂正在这里进行基建。
挖掘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于是上报给了文物部门。后来安徽省考古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研究得出这是一座规格等级非常高的三国时期大墓。工作人员根据墓中的木刺和谒上文字,最终确定此陵墓的主人正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
说起朱然,很多人并不知道是谁,但我说另外一个人,大家肯定知道,那就是关羽。关羽在华人世界的知名度已经不言而喻。既然我们都知道关羽,那肯定知道关羽的结局。关羽最后是被活捉的,那么,你知道是被谁活捉的吗?
朱然和潘璋。朱然率军“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此事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的剧情:首先是吕蒙偷袭江陵,关羽的手下糜竺、符士仁投降了东吴,吕蒙得以成功。没办法,关羽只好从樊城撤军,暂走麦城。孙权又令潘璋、朱然截断关羽的退路,最后关羽被二人生擒活捉。
孙权活捉了关羽后,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杀他,而是想招降关羽。但孙权的下属说当年曹操没有杀他,以至于留下大患,现在又怎么能让他活呢?孙权于是杀了关羽。
朱然也正是因为活捉关羽被封为昭武将军、西安乡侯。之后朱然参与东吴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先是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接着朱然据守江陵六个月,在缺兵少员的情况下,击退曹魏的十数万大军,“名震於敌国”。最后朱然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大都督,深得孙权信任,可以说朱然是东吴继周瑜之后又一位深得孙权信任的名将。
《三国志•吴书•朱然传》: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朱然一生战功累累,是孙吴政权后期的顶梁柱。当他因病去世时,孙权十分悲痛,“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如此朱然,为何现在默默无闻,当然,原因是关羽。被关羽盖过了,这也没办法。不过一千年后,没想到朱然再次声名鹊起。让朱然再次名声大噪的是他的墓,甚至还轰动了日本。
朱然墓为双室砖墓,全长8.7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关三国时期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大、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朱然墓再现了东吴名将朱然的风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的魅力,极具研究价值,以至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尤其是日本。日本学者纷纷提出要来参观,日本国家电视台先后两次来朱然墓园拍摄大型文物系列片《三国万里行》和《中华五千年》,部分出土文物亦于1987年应邀赴日本巡展,引起了日本各界的浓厚兴趣。
那么,我们的疑问是日本为何会对朱然墓这么感兴趣?
其实这和里面的一件文物有关。众所周知,目前穿木屐最多的是日本人,在节庆、祭典和正式场合中,他们必须穿和服和木屐,以至于日本人自认为木屐是他们最早发明的。但朱然墓出土的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历史的漆木屐,打了他们的脸。以实物证明了木屐并非最早由日本人发明,而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这也是为什么朱然墓会在日本引起轰动的原因所在,因为这件文物颠覆了他们的历史记载。
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屐前有一个孔,用作栓绳子,后有两孔作成木屐的形态。现藏于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实际上,朱然墓出土漆木屐并不是中国出土最早的木屐。公元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这两件木屐无齿,屐板比足稍大,前端一侧略呈圆弧状,正面平。其中一件背面前半部钻有四小孔以系带,后半部挖凿一近似长方形的浅凹坑,似为防滑之故。这二件木屐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属良渚文化遗物,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木屐。
可见,木屐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木屐由汉族人发明,木屐是汉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
木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两广和南方地区以及江南一带。古代木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齿屐,一种是平底屐。
那么,究竟谁是穿木屐的第一人?晋文公。
相传晋国贵族介子推,背老母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带人寻找,不见其踪影。有人建议说,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老母出山的。文公从之。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母子还没有出来,相反他们母子抱树而死。晋文公见状,甚为怜之。为了缅怀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把介子推被 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全国不准生火及点灯,冷食三天,以示纪念。又命工匠将那树根刨起,做成一双木屐,不时套在脚上,呼为“足下”,以示敬之。
这大概就是最早关于木屐的故事,而晋文公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穿木屐的第一人。
汉朝的时候,木屐曾被作为婚鞋。汉代汉女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
三国后期,木屐已经广泛被人接纳。到了晋初也已经没有严格的限定,穿着自由,十分普遍。晋朝时的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搜神记》:“昔作屐,男子方头,女子圆头,盖作意欲别男女有别。”
南北朝时候,轻便而实用的木屐十分流行,尤其是在多雨的南朝。木屐是出门远行的必备之物,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他们也常常穿着木屐。不仅平民百姓穿,连士族门阀的贵族们也趋之若鹜。杜牧诗云:“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宋朝的时候,平民百姓以穿双齿木屐为时尚。但随着北宋后期,程朱理学盛行,女子缠足,只能男子穿屐。
元代以后木屐渐废,不再广泛流行,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在中国退场后,在日本却大放光彩。
至于木屐是何时传到日本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是隋唐时代,也就是日本的飞鸟和奈良时代。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极大,吴越地区的宽袖长衫成为当时日本上流社会的服饰,日本的遣唐使来到隋唐学习后,也将木屐带回了日本,木屐自然也在这时流行于日本。如今日本依然是全世界使用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