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8|回复: 0

[化神] 7513--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470
发表于 2022-11-4 16: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规定天球赤经零点与地球经度零点对齐(同地球仪)
———————————————————————
黄纬  北纬  11度02分28秒
出生  钟表时间  公历 1881年01月01日 00时00分17秒  农历  庚辰龙年腊月初二
午正  钟表时间  公历 1880年12月31日 12时08分05秒  地点  紫金山天文台
子正  钟表时间  公历 1881年01月01日 00时08分20秒  东经  118度49分00秒
子时  钟表时间  公历 1880年12月31日 23时08分19秒  北纬   32度04分00秒
                  至 1881年01月01日 00时08分20秒
十神      杀局    偏财    日元    食神
乾造       庚      戊      甲      丙
              辰      子      午      子     (日空 辰巳)
元运  上元一白运  节后第25天
大运  交运时间  公历 1881年10月07日 00时21分  顺行
十神   正财    七杀    正官    偏印    正印    比肩    劫财    食神    伤官    偏财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始于   1881    1891    1901    1911    1921    1931    1941    1951    1961    1971
实岁    0岁    10岁    20岁    30岁    40岁    50岁    60岁    70岁    80岁    90岁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英语: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年12月31日-1959年10月16日),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 [5]  
马歇尔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1902年-1903年和1913年-1916年曾两次到菲律宾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美国派遣军第一军作战处长。1924年-1927年任驻华美军第15步兵团军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历任国防部作战计划处处长和副参谋长。1939年升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45年退役,一度作为特使前往中国,调停国共内战失败后回国。1947年出任美国国务卿,出台马歇尔计划。1949年辞职。1950年至1951年任国防部长。成为是当时美国国防和外交政策的决策人之一。 [6]  195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59年逝世,葬于阿灵顿公墓。
马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帮助总统罗斯福出谋划策,坚持先攻纳粹德国再攻日本,为美国在二战的胜利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63名。 [1]  
概述内图片来源 [5]  )


百科星图[url=]查看更多[/url]
美国历任国务卿

安东尼·布林肯
第71任国务卿


迈克·蓬佩奥
第70任国务卿


雷克斯·蒂勒森
第69任国务卿


约翰·克里
第68任国务卿






中文名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 外文名George Catlett Marshall 国    籍美国 民    族美利坚民族 出生日期1880年12月31日 逝世日期1959年10月16日 毕业院校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职    业政治家 军事家 外交家 主要成就为美国制定“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
在冷战中推行“马歇尔计划”,恢复西欧各国经济
作为陆军参谋长,为美国在二战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出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联合镇 [5]  军    衔五星上将 主要作品《马歇尔报告书》
目录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早年经历
1880年12月31日,马歇尔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联合镇 [5]  。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马歇尔的父亲老马歇尔是一家焦炭熔炉公司的董事长,在宾夕法尼亚拥有富煤矿。后因经营无方,晚年生活拮据。 [9]  
马歇尔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普通平凡,毫无惊人之处。他酷爱运动,骑车、打猎、游泳、钓鱼,无所不精。学习上,兴趣不大,成绩平平。他后来承认,9岁时他便认定自己注定是“全班的劣等生”。父亲对他很失望,常用柳条鞭管教他。但这也未能使他的学习成绩好起来。少年时代,马歇尔时而向往海上生活,时而羡慕铁匠行当。一次,他到铁匠铺玩了一天,突然心血来潮,发誓将来做个铁匠。父亲发现他这一想法后,狠狠揍了他一顿。 [9]  
老马歇尔对军队情有独钟,希望儿子能成为军官。他的长子以优异成绩考进莱克星顿的弗吉尼亚军校,却志不在军队,毕业后却改行到一家钢铁厂当了化学师。这时,马歇尔一再要求父母送他到哥哥的母校弗吉尼亚军校。他后来承认,他如此想上军校,并非因为喜欢军队或想穿上军装出出风头,而是因为要胜过他那个自命不凡、百般嘲笑他的哥哥。1897年9月,16岁的马歇尔进入弗吉尼亚军校。 [9]  
马歇尔刚入校,便受到老生的“考验”。老生按例让他在地板上悬蹲10分钟,正下方固定着一把刺刀。他刚患过伤寒,身虚体弱,没坚持几分钟便坐到刀尖上,臀部受伤,血流如注。他被抬到医务所急救,但始终未说出受伤的缘由。他的行为赢得大家的赞许,他受到尊敬,在军校站住脚。
马歇尔在弗吉尼亚军校学习期间,因为说话口音太明显,高年级学生以“难听的匹兹堡鼻音”令人刺耳为由处罚了他,让他包揽了大量脏活。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一个月刷洗的马桶比一个清洁工一辈子刷洗的还多。
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期间,马歇尔在学习上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但在军事实习中显示了才能。据他的同学回忆,马歇尔在学生时代便对军事战略着了迷。课余,他经常绘声绘色地分析地形与战术,引起周围同学的莫大兴趣。 [9]  马歇尔渐渐喜欢上军校生活。他一年级结束时当上伍长,两年后升为队长。校内举行的所有重大仪式,他都担任学生指挥。他声如洪钟,面色威严,发号施令极具威慑力。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军事生涯
1901年,马歇尔以名列第8的优异成绩毕业,年底进入美国陆军,次年受领陆军少尉军衔,开赴美国驻菲律宾第30步兵大队服役。行前他于2月11日与伊丽莎白·科尔斯卡特结婚。 [9]  新娘患有心脏病,未能与他同行,留在了国内。
这时菲律宾驻有美军3万5千人,维持某种“和平”,战事已缓。年轻的少尉服役两年,没有参加战斗,但经历了丛林环境和疫病的考验。他的老成持重和公正无私很受上级赞赏。
1903年11月,马歇尔从菲律宾服役回国,被派往俄克拉何马地区的雷诺堡。妻子身体不好,仍不能与他同行。马歇尔在雷诺堡的出色表现受到上级注意。时值美国陆军军部体制改革,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签署了设立陆军参谋部的立法。为培养军事人才(包括参谋人才),重新恢复利文沃思步兵骑兵学院(今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该院院长贝尔将军在学院开设军事史、战术学、军事卫生学、军队组织、武器、法律和语言学等各门课程。1906年,马歇尔被选进利文沃思步兵骑兵学院进修。进修学员都是上尉以上的军官,他是唯一的少尉。一年后他以名列第一的成绩获得继续深造的资格。 [9]  这时,妻子搬到利文沃思堡与他同住。但是疾病使她无法与丈夫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无法生育。虽然如此,马歇尔与妻子一直相亲相爱,外人以为他们的婚姻生活完美无缺。
1908年,马歇尔在利文沃思步兵骑兵学院工兵系任教官,军衔为中尉。两年后,他奉命主持马萨诸塞州国民警卫队。1913年,他远涉重洋,再赴菲律宾服役。 [9]  到1916年,马歇尔已36岁,当了14年军官,在美国14个不同的部队服役任过职,两赴菲律宾,两进国民警卫队。无论在哪里,他都得到上级夸奖。他肯吃苦,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忠诚可靠,但仍是一个中尉。马歇尔的上司哈古德将军1916年在有关军官能力的报告中写道:“马歇尔理应在常规军中任准将职,推迟一天任命,军队和国家就遭受一天损失。”但是,提升军官委员会只是在同年晋升马歇尔为上尉 [2]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一战时期
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站在协约国一边参加了已延续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塞伯特将军组建陆军第1步兵师,调任马歇尔任参谋部临时中校衔参谋。第1步兵师在约翰·约瑟夫·潘兴将军的美国远征军编内,最先在法国登陆。5月至6月间,潘兴率3000士兵赴法,协同法军作战,兼顾后方勤务。马歇尔随军去法国。 [9]  
马歇尔签名
在法国前线,作为师参谋部参谋,他的任务是向师指挥所报告前沿阵地的情况,检查部署和给养状况,维持部队士气。他执行任务一丝不苟,大部分时间是在前沿战壕里。他常常一人徒步巡视阵地。马歇尔因在前沿阵地表现出色,博得潘兴的赏识,被提升为临时上校,并调入设在肖蒙的美国远征军总参谋部。 [9]  
1918年,德军在西线重点围困法军,从3月至7月发起五次大规模攻势。5月27日至6月4日,德军发起第三次攻势,主要打击提埃里堡和巴黎方向的法军。鉴于实力对比德强法弱,法军向美军告急。潘兴对美军增援作了全面部署,下令第一师从侧翼配合法军作战。在与马歇尔长谈后,潘兴觉得这位年轻的师参谋对如何战胜对手自有谋划,拟定的作战计划考虑周密,在美军中是不可多得的参谋人才。这次战役结束不久,潘兴把马歇尔从师参谋擢升为军参谋,后又任命他为自己的副官。一战期间,马歇尔始终未能直接上前线作战,使他引为憾事。 [9]  
战争结束,潘兴进入巴黎凯旋门时,马歇尔紧随其后。战后,潘兴把马歇尔留在华盛顿当副官,对他倍加倚重。无论外出视察还是接待宾客,马歇尔总是侍立潘兴身旁,连潘兴写回忆录,也征求马歇尔的意见。 [9]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和平岁月
马歇尔雕像
1919年9月1日,马歇尔随潘兴凯旋美国。他的战时临时上校被取消,仍为上尉。他留在了潘兴手下任职,不久晋升为正式少校。这次晋升并未使他高兴,只是使他感慨,他当了整整18年的军官,还只是少校而已。
1921年8月,潘兴出任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作为首席助手随他到华盛顿赴任。这次他又升了一级,领中校军衔。1923年潘兴任满离职。马歇尔决定到野战部队任职,以充实自己。1924年7月1日,他被派到美国驻中国天津(时值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第15步兵团任副团长、主任参谋。在中国期间,他学会汉语。他对当时军阀混战的中国政局进行研究后,感到束手无策,写信对潘兴说:“大国如何处理中国问题是几乎回答不了的一个问题。” [9]  
1927年夏,马歇尔回国。同年9月,他的妻子心脏病突发去世。为了使他摆脱因丧妻引起的悲痛,上级将他调离华盛顿,前往佐治亚州的本宁堡步兵学校当教官,直到1932年。马歇尔是出色的教官,能够三言两语概括复杂的军事问题。他在该校培养的大批军官,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骨干力量。 [9]  
马歇尔在学校建立了一个学员档案,把他认为有才华的青年军官的名字一一记在上面。后来马歇尔担任陆军参谋长之后,这个档案便成了无价之宝,他常据此选派指挥官。
1932年底,马歇尔调到斯克雷文堡带兵,随后又被任命为伊利诺斯州国民警卫师的师长(受到排挤,一般认为加入了国民警卫队即远离了正规作战部队,后在潘兴等人的帮助下才始回正轨)。
20世纪30年代中期,克雷格将军主持美国陆军参谋部后,马歇尔的军职步步高升。1936年8月,55岁的马歇尔由中校正式晋升为准将。1938年夏,马歇尔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处长。鉴于欧战在即,潘兴亲自谒见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把马歇尔作为“参谋长的料子”推荐给他。1939年初,克雷格将军退休,马歇尔代理陆军参谋长。 [9]  
他1936年晋升准将,1938年任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处长。1939年9月1日,同日,马歇尔宣誓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二战时期
  • 大战之初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同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马歇尔为美国陆军参谋长,正式授予他少将军衔,暂领上将军衔。他上任的第3天(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9]  
马歇尔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后,欧战局势日趋紧急。1940年6月,法国沦陷,英伦三岛朝不保夕。此时,美国没有马上参战。国内有人主张全力避免战争,有人主张积极参战。马歇尔认为,无论愿意与否,美国必然要卷入战争。而他作为陆军参谋长,积极备战更是责无旁贷。于是,马歇尔决定扩充美国军备,在必要时出兵援助西欧国家。经与陆军部长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商议后,马歇尔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国民警卫队服现役,二是全国实行义务兵役制。欧战初期,美国只有20多万军队,仅相当于葡萄牙的规模。到战争结束,美国军队已达830万,成为世界上规模庞大、装备先进的一支军队。 [9]  
1941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参见词条珍珠港战役),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美国对德、日宣战,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时,马歇尔的注意力已从国内扩充军备转向组织盟国联合作战。美、英成立了参谋长联合委员会,总部设在华盛顿。马歇尔以美国陆军参谋长身份参加该委员会。在战时,他未能上前线直接指挥战斗,留驻华盛顿,担负组织盟国联合作战的任务。 [9]  
马歇尔需要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军官填补空缺。他利用自己的档案搜寻人才,发掘了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乔治·巴顿等军界新星。
  • 火炬计划

主词条:北非登陆战役
1942年初,美英两国商定在北非登陆,打击德军。马歇尔为这次代号为“火炬”的战役进行了积极准备。他指派艾森豪威尔将军出任盟国北非远征军总司令,全权指挥这次战役。他与艾森豪威尔商量,选中巴顿指挥美军特遣队在卡萨布兰卡附近登陆。同时,他还把在本宁堡时的下属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推荐给艾森豪威尔。
同年7月下旬,美英两国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开始在伦敦拟定“火炬”作战的具体方案。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并在罗斯福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干预下,于9月20日达成一项折衷方案,确定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和阿尔及利亚的奥兰阿尔及尔3处同时登陆。登陆日期最后定于11月8日。
马歇尔和戴高乐
英美盟军按期于11月8日天始实施“火炬”登陆作战计划登陆成功。经5个月的激战,盟军于1943年4月9日集中优势兵力发起总攻。英军第8集团军自南向北进行突击,美英联军自西向东发动进攻,经过18天的战斗,分别攻占了突尼斯城比塞大港。被挤压在这一地域的25万德意军队走投无路,只得投降(参见词条突尼斯战役)。至此,德意在北非的部队全部被肃清,非洲战场的战事以美英的最后胜利而结束。
  • 登陆西西里

主词条:西西里战役
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之后,美英两国便开始考虑下一个主要战略行动方向了。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率两国军事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商讨军事战略问题。马歇尔从军事着眼,考虑具体的欧洲战略,极力主张横渡英吉利海峡,从法国北部攻入欧洲大陆。但丘吉尔却从政治方面考虑,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巴尔干半岛开刀,通过匈牙利直插维也纳,最后在德国西北平原与德军作战,以便达到既阻止苏联向东欧、中欧进军,又保证欧战胜利的目的。 [9]  会议未能就此作出决定,实际是将进攻西欧的计划推迟实施。会议最后选定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登陆为作战目标。
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实施登陆,8月中旬占领全岛。随即向意大利本土进军,很快进逼罗马,在纳粹控制的欧洲取得立足点。
  • 霸王行动

主词条:诺曼底登陆
为了推行美国的欧洲战略,马歇尔多次飞赴伦敦,与丘吉尔磋商。凭借美国的实力,他终于使英方同意诺曼底登陆方案。1943年12月,罗斯福、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德黑兰会议上最终商定,于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登陆。这次登陆战役的代号定为“霸王”。 [9]  人们普遍认为,指挥“霸王”战役的盟军最高司令一职非马歇尔莫属。马歇尔已是众望所归的人。此时,美国陆军的步兵和航空队同时活跃在世界的六大战场,战线极长,但是由于马歇尔在华盛顿指挥得力,对各路人马的状况、需求、配备和军务缓急了如指掌,应付自如,协调有致,为美军的不断胜利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战时期的马歇尔(3张)

为表彰马歇尔的功绩,美国众议院和罗斯福总统曾打算特设陆军元帅一衔授予他。但被马歇尔拒绝了。他努力实干,不务虚名,此举博得许多人喝彩。美国作家塞瓦赖德在一次著名的广播讲话中说:“这支捍卫自由的伟大军队是世界上体魄最强壮,穿着最漂亮,伙食最好,待遇最高的军队。它之所以具备今天的组织、训练、装备水准,绝非出于偶然。它是一座丰碑,展示着乔治·马歇尔的天赋和无穷的精力,几近超凡的远见卓识及领导才能。这样一位军人是不需要元帅杖的。”
马歇尔本人也想指挥欧洲战役。1943年秋,同盟国首脑在魁北克会议上一致同意他担任这一职务,这使他非常高兴。但罗斯福回华盛顿后,却无限地延长了马歇尔的陆军参谋长的任期。
罗斯福让马歇尔指挥欧洲战役的决心本是十分坚定的。他在给潘兴的一封信中说:“我们准备让他指挥的是这次战争中最大的作战行动。我认为他将担负的乃是欧洲战场的全部指挥任务,而不仅仅关系到某一地区。此外,英国三军参谋部将同他就一切事宜进行磋商。再者,我认为如果不给乔治一个亲临前线统兵作战的机会就太不公平了……我所能做出的最好的解释是,我想让乔治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潘兴……”
然而,罗斯福总统无疑最后还是同意了潘兴的看法。这位身卧病榻的老将军在给总统的信中说:“……我们在打着一场全球性战争,离结束之日尚远,因此要由最成熟的军官担任参谋长一职,以便明智地把握战略方向。明达的军界人士一致认为,马歇尔将军正是这样一位军官。假若把他调往某个地区作战,则无论这个战场看上去如何重要,都将使我们因为失去这样一位深谙战略、任何其他人担任参谋长都无法同他相比……”
马歇尔可以极其出色地指挥欧洲战役,但是无人能顶替马歇尔充任美国全球军事行动的指挥者而且指挥得如此出色。罗斯福最终还是把马歇尔留在了陆军参谋长的位置上。最后,马歇尔委任了艾森豪威尔任盟军最高司令,指挥“霸王”战役。 [9]  
马歇尔两度当选时代年度人物(图为1943年)
1944年1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赫然登载出马歇尔将军的照片。周刊选他为“本年新闻人物”,称他为“祖国的托管者”,“不可或缺的人”。周刊写道:“作为一位文明的美国人,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将军有资格代表死难将士接受本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只要去五角大楼走一遭,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总统认定必须把马歇尔将军留在华盛顿,别人很难胜任此刻压在参谋长身上的繁重工作。自马歇尔于1939年接任参谋长以来,这项职务的责任范围之广,都大大超过往日。如今,300名官兵直接在参谋长手下工作,他必须每时每刻都能了解战局情况,盟国的想法,敌方的计划,总统的打算,国会的意图。
马歇尔在权力下放方面做得非常彻底。他的原则是:委派最合适的人选负责某项工作,然后就放手任他去干。如果干的出色,他会咕哝两声表示赞许,如果不称职,他就请他走人。他了解下属的全部活动。他要求自己每天掌握手下工作人员掌握的所有情况,因此他规定,任何部下都可以直接向他报告任何事情。
“马歇尔从不拉帮结伙,”汤姆·汉迪将军说,“人们可以同他争辩,只要你完成了工作,一切都好商量,他脾气上来,也十分粗暴,有时厉声痛斥,有时冷若冰霜。可是,他能长时间听人介绍情况,记忆力之强令人吃惊,甚至小事也不漏过。有一次,他去国会参加一个委员会会议,议员们就某些次要但复杂的事项提了一些敏感琐细的问题。他从容不迫,滔滔不绝地作出了权威性的回答。我问他怎么能记住这么多细节,他说:‘我是从近几个星期军官们所介绍的情况中摘出来的。’”
马歇尔掌握情况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每天上午9时准时在他的会议室里开始的情况介绍会。他颇以他搞的这个介绍会为自豪,也使世界各地美军和盟军司令部的指挥官们羡慕不已。马歇尔后来回忆说:“对于我和其他主要负责军官来说,掌握世界局势进展状况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因为各战区同时作战。国内形势也是风云多变,我们有着许多颇具才气的专家,于是便以一帮口才很好的年轻军官为基本力量,逐渐搞成了每天上午的情况介绍会。他们每天清晨4点起床,对前一天晚上收到的电报进行综合整理,9点钟准备就绪,按时开讲。”马歇尔还说,“他们后来很精于此道,把情况介绍会搞得真是令人惊叹。你可以看到整个战局的最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战局情况变得易于了解了。”
有一次麦克阿瑟将军派拉福莱特上校前来华盛顿照例向马歇尔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马歇尔请上校参加情况介绍会,听一听世界战局的情况,听得上校目瞪口呆。会后,拉福莱特上校再没提麦克阿瑟的要求,举手给马歇尔敬了个礼,默默地走了。马歇尔后来写道:“情况介绍会使他意识到战争规模如此之大,我们的‘全球’需要如此之多,因此完全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开始现实地观察整个局势了。”
在一天的工作时间里,马歇尔阅读报告,写备忘录,听取情况介绍,接见来访者,出席国会作证;晋见总统,制定影响战争进程的重大决策。他不断用铅笔在官方备忘录空白处潦草地写上各种意见、指示。总统向国会宣读的战争进展情况报告大多出自马歇尔的手笔。
马歇尔的工作繁忙而复杂。他曾对艾森豪威尔说,对于像他这样一个在世界各地都负有责任的参谋长来说,越是接近胜利,事情越难处理。四处都在发生争吵,各军种之间在吵,政府和军队之间在吵,盟国之间吵得尤其不可开交。
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后(诺曼底战役),美军将领认为英军最高指挥官蒙哥马利一心想唱主角,因而对他十分不满,双方矛盾重重。马歇尔站在战胜敌人的最高立场上,必须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矛盾,使盟军协力胜敌。协调美军与友军的关系也正是马歇尔的主要责任之一。他不断提醒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说,将军们都容易变得“虚荣自负”,绝不要忘记,“蒙哥马利差不多是英国唯一的英雄”,所以不要和他找麻烦。
此时,每个战场都酝酿着纠纷,许多危机都需要平息,许多歧见都有待消除。太平洋、地中海、西北欧,每天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有些问题决非一天半天所能解决。
马歇尔和史汀生在谈论政务 [3]   
在太平洋战场上,一路杀回菲律宾群岛的麦克阿瑟不断向参谋长要人要物,而海军是千方百计不让马歇尔去注意菲律宾。这样,马歇尔就首先要说服参谋长联席会议其他成员,承认菲律宾群岛是合理的军事目标,应给予大力支援,而另一方面他又要让麦克阿瑟了解,从全局出发,不可能对他有求必应。
在中国战区,马歇尔不得不撤换他的司令官史迪威将军。这不是因为这位将军缺乏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对中国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和东南亚英军司令蒙巴顿蔑视而不恭,口出妄言。马歇尔只好忍痛将他革职。
马歇尔清楚看到,在抗击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美军必须倚重、倚靠甚至倚赖友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欧洲战场上,他始终要求艾森豪威尔遵循指示,打败德军,赢得胜利,同友军保持良好关系。在对德作战的最后阶段,一些美军将领要求抢在苏军之前攻占柏林,丘吉尔和蒙哥马利也坚决反对放弃柏林,认为这等于西方把宣传上的一个大胜利白白丢掉。但是马歇尔顶住了这股压力。在他看来,放弃柏林完全是一种军事决策。在罗斯福刚刚去世,杜鲁门总统刚刚上任之际,他必须以军人的方式进行思考,做出这种符合军事逻辑的决策,由苏军攻占柏林。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不能忘记,苏联还是西方的盟友。“是的,我认为我们当时不应当攻占柏林,”马歇尔后来写道,“必须记住,我们那时正在努力和俄国人打交道。我们一直同他们并肩作战。他们是我方武装部队的组成部分一非常坚定的一部分。他们在战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削弱了德军力量,对所有这些,我们都要好好加以考虑。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变得非常敏感,时刻在注意是否有迹象表明英国人和美国人打算背着他们决定战争的结局……”
1944年12月,马歇尔晋升为五星上将 [9]  
马歇尔(右)与杜鲁门(中)
自1941年以来,马歇尔每天都要拍板决策。在那前景暗淡、形势险恶的时刻,人们把马歇尔视为中流砥柱。正如英国百慕大总督夫人玛丽·伯利在1945年春天给他的信中所说:“你前往欧洲途经百慕大时,我们曾一道进餐。记得我当时想,你会加速胜利的到来,这使我对一切都充满了信心。你一定收到过许多类似的信,但是我还是要向你表示祝贺,祝贺杰出的陆军取得的辉煌战果。我还要说,我们极为钦佩陆军的缔造者和指挥者,我们完全认为他替我们赢得了渴望已久的胜利。我还有千万句赞美的话要说……。”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调处失败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占领了日本。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的仪式。在此年的8月20日,年近65周岁马歇尔给杜鲁门写信,要求卸任,并提名由艾森豪威尔继任参谋长。杜鲁门考虑了一些时候,接受了马歇尔的辞呈。11月,杜鲁门在白宫为马歇尔举行了告别仪式,在他佩戴的军功章旁边添上一簇橡树叶章。杜鲁门亲自宣读了嘉奖令:“在这场就规模和恐怖程度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战争中,数百万美国公民曾为祖国立下了殊勋,而五星上将乔治·卡·马歇尔奉献的则是胜利……他的品格、作为、效率鼓舞了全军、全国、全世界。美国之得有明日,实有赖于马歇尔和千百万人民。他于世间将军行列中卓立前茅。”随后,马歇尔正式退役。 [6]   [9]  

马歇尔在中国(3张)

仪式结束后,杜鲁门把马歇尔拉到一边,祝他退休生活安适,愉快长寿,还保证说:“将军,你已经为国家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不会在你退休以后再来打扰你的;你该好好休息一下了。”但是杜鲁门总统食言了。10天后,他给马歇尔打了电话:“将军,你愿意为我到中国跑一趟吗?”1945年12月,马歇尔作为驻华特使抵上海,负责“调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1946年1月10日,他参加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的会议,并组成由国民党政府、中共和美国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监督实施停战协定。但他代表美国政府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帮助蒋介石集团准备内战,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8月他宣布“调处”失败,1947年1月8日离华回国。 [4]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冷战期间
再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马歇尔
1947年1月,马歇尔出任杜鲁门总统的国务卿。6月,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提“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计划,其后美国政府据以制定“欧洲复兴方案”,一般被称为“马歇尔计划”。 [6]   [7]  在他担任国务卿期间,还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承认以色列,并促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  
1949年1月因健康状况不佳,马歇尔辞去国务卿职务。1950年9月,又被杜鲁门任命为国防部长。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国会参议员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指控马歇尔“近乎亲共”。在麦卡锡的攻击下,马歇尔于1951年9月辞职。 [10]  1951年后,马歇尔是陆军现役将军中级别最高的,可向政府提供自己的建议。 [5]  
1953年,马歇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洲经济复兴的贡献以及他促进世界和平与理解的努力。 [5]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逝世
马歇尔墓
1959年10月16日傍晚,马歇尔在弗吉尼亚州沃尔特的里德医院病逝,享年79岁。 [6]   [10]  遵照他的遗嘱,在弗吉尼亚州的迈尔堡举行了简朴的葬礼。之后,马歇尔永远地长眠于波托马克河西岸的阿灵顿国家公墓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主要影响编辑 播报
制订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歇尔不仅参预欧洲战略的决策,而且在战争后期,多次陪同罗斯福总统出席重大的军事外交会议,起草有关战争全局的战略和具体作战的咨文,从而对盟军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战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荐拔人才
马歇尔 [5]   
马歇尔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期间,把一批他认为有军事才能的军官提拔到重要岗位。日军偷袭珍珠港后,马歇尔把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艾森豪威尔准将召回华盛顿,请他担任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处长。1942年6月,欧洲战区正式成立后,马歇尔又将该战区司令的重任托付艾森豪威尔。他向罗斯福总统推荐麦克阿瑟将军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美军司令。在缅甸—印度战区,他保举史迪威中将任该战区的美军司令。此外,本宁堡步兵学校出身的布莱德雷将军也因马歇尔的大力提携,而在战时独当一面。 [9]  
提出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其后美国政府据以制定“欧洲复兴方案”,被称为“马歇尔计划”。 [8]  是美国控制西欧经济和美苏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即用美援贷款和赠予来挽救濒于“破产”和“绝望”的欧、亚两洲。1948年4月3日,马歇尔计划正式开始执行。从1948年4月到1952年6月底,美国共拨款援助欧洲131.9亿美元,受援国要接受美国的经济监督。到1951年底,马歇尔计划实施完成。它并在客观上有助于西欧的联合,也有利于美国对西欧经济的控制和倾销过剩产品,同时形成抗衡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力量。
“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在这一时期,西欧工业产量比战前上升35%,农业产量比战前提高10%。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马歇尔援助是输血,它维持了软弱的西欧经济,并使欧洲经济具有促进其本身复兴的力量。”无可否认,“马歇尔计划”除促进西欧经济振兴外,客观上也一定程度地推动了西欧经济的一体化。“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已成立的欧洲煤钢联营,被联邦德国前总理阿登纳称为“欧洲统一的开端”。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历史评价编辑 播报
早在大战刚刚结束时,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给马歇尔写了一封信,对他在这场战争中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赞扬:“你之所以能够统率这支浩荡大军,绝非偶然。是你,受命于危难,起而创建这支军队,组织这支军队,激励这支军队。由于你领导有方,不消多日,部队就建立起来,日臻完善,终于横扫法德全境。你不仅创建了野战大军及辅助部队,还造就了大批指挥人才,他们驾驭现代化兵种和军团的庞大有机体,迂回转战,以无比的速度调遣运动,几乎是哪里需要,哪里就涌现出这样的指挥官……在这些殚精竭虑的岁月中,我对您英勇精神和宏伟魄力始终怀有饮佩之情;正是您这种精神的魄力,使得您共渡艰危的战友们获得真正的慰藉,而我切望自己能被公认为您的这些战友之一。”
在马歇尔的葬仪上,已经卸任总统的杜鲁门说:“他是我们这一时代伟人中的伟人,我衷心地希望,当我跨入另外一个世界,马歇尔能收留我当他的部下,从而我得以努力报答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10]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主要作品编辑 播报
马歇尔的著作有《马歇尔报告书》等。 [6]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轶事典故编辑 播报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个人名言
真正的伟大的将领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斗,战役无非是一系列克服的困难而已。一个真正的将领不论困难如何艰苦,都能够展现才华,转败为胜。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军衔问题
鉴于马歇尔卓越的功勋,1943年,美国国会同意授予马歇尔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高军衔“陆军元帅”。马歇尔坚决反对,他的公开理由是如果称他“Field marshal Marshall”(马歇尔元帅),后两个字发音相同,听起来很别扭。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将使他的军衔高于当时已病倒的潘兴陆军“特级上将”。马歇尔认为潘兴才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军人,自己又多受潘兴提拔和力荐之恩,马歇尔不愿使他最崇敬的老将军的地位和感情受到伤害。
1938年春,马歇尔前往病榻前探望潘兴。安慰生病的潘兴:“美国只有您有资格获四星上将,绝不可能再有另一个人!”
马歇尔拒绝当元帅后,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美军从此不再设元帅军衔。因为马歇尔的巨大功绩,1944年底,他被晋升为五星上将。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知人善任
马歇尔有一本黑色皮笔记本,上面记着一些有才华和培养前途的壮年军官的名字。第3集团参谋长艾森豪威尔上校的名字便在其中。根据艾森豪威尔上校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演习中的出众表现,马歇尔建议予以破格提拔,担任陆军作战计划处长,艾森豪威尔后来回忆说:“马歇尔亲自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写报告,请求把我提升为少将,他说他在美国陆军中创立的作战处并不真正是一个参谋位置。他说我是一个指挥官,因为我做的工作是调兵遣将等等。此后不久,他决定派我去英国,当他派我去那里时,他给我加了一颗星,接着又是加了一颗星”。在大战中,马歇尔全力支持艾森豪威尔全权指挥作战,使这位欧洲盟军最高统帅创造了一系列佳绩。
毕业于西点军校的乔治·巴顿在马歇尔的档案上也榜上有名。马歇尔在笔记薄里巴顿名字后面写有三句话:“他能带领部队赴汤蹈火”“但要用一根绳子紧紧套住他的脖子”“一有装甲部队,就交给他指挥”。1941年马歇尔让他指挥了一个装甲军团。后来巴顿带兵打仗,屡立战功。
曾在本宁堡兵步学校当过马歇尔下属的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也是马歇尔大胆启用的一名高级军官。布莱德雷在欧洲中专显示出杰出的指挥和外交才能,战后获五星上将军衔并出任参谋长,被公认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有才干的领导人之一。此外,还有一大批优秀军官在马歇尔的大力提拔使用下大入异彩。例如,中校参谋军官马克 克拉克在大战前被马歇尔破格提升为四星上将,指挥一个集团军。在二期间,马歇尔作为陆军参谋长和罗斯福总统的主要助手,领导并且组织了多次重大战役,参加了每一次的盟国首脑会议,为夺取大路的胜利而竭尽全力。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人际关系编辑 播报
妻子:伊丽莎白·科尔斯·卡特 [9]  、凯瑟琳·布朗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后世纪念编辑 播报
马歇尔墓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国家公墓中。 [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23 00:35 , Processed in 0.0633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