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0|回复: 0

朱元璋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发表于 2022-4-1 21: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元璋的最后六年:死了一个太子,杀了半个朝堂
原创|发布:2021-09-22 18:05:48    更新:2021-09-22 18:05:48
阅读 36348156

日后的事实总是在不经意间狠狠地抽他俩耳光。或许因为没有了刺,原来不太好抓的皇帝权柄变得异常滑溜,皇太孙抓不住,丢了。
坐拥天下后,朱元璋还有一个巨大的焦虑,那就是他老朱家能否千秋万代。

为此,他不惜废除宰相制度,增加自己的工作负荷,强化皇权。为了让皇子们摆脱老朱家世代“文盲”的帽子,他花费重金在宫里修建大本堂,取古今图书置于其中,延请当时名儒,如宋濂、詹同、“吴中四杰”等为皇子们讲解四书五经,教授治国之道。同时,让那群替自己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老兄弟,如功臣徐达等教授皇子们武艺。这样,皇子们就能文武兼修,学贯古今了。
在他的悉心培育下,长子、皇太子朱标除了缺乏点杀伐果断的霸气外,各方面基本都符合朱元璋心目中大明储君的标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朱元璋满心以为自己一手打造的大明帝国后继有人时,老天爷却跟他开了个玩笑。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年仅38岁。

▲懿文太子朱标,图源:影视截图。
这一年,朱元璋65岁。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本身就足以让普通人撕心裂肺。不过,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除了有如常人般的痛苦哀伤外,似乎更有些老子费尽千辛万苦打下江山,到头来却是一场空的窘迫。
在号啕大哭一场之后,他的思想产生了质的变化。

杀伐果断,这个标签几乎是历史上开国皇帝的共有特征,明太祖朱元璋更堪称其中的代言人。不过,皇太子的骤然离逝,却让处于暮年的朱元璋少了几分以往处理政务时的果决。
关于朱标去世后,谁将继承老朱家江山的问题,朱元璋表现得尤为矛盾与焦虑。

▲晚年的朱元璋,图源:影视截图。

在他下令编撰的《祖训录》(《皇明祖训》试行草案)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因此,皇太子朱标去世后,按照朱元璋自己定下的规矩,老二秦王朱樉理应顶上,成为下一任大明储君。
不过,老二朱樉到底是个不省心的。早年间秦王刚就藩时,朱元璋曾指示他,关中百姓因元朝暴政,不甚疲惫,宜在封地里休养生息。但他到了地方后,仍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劳民伤财。就在朱标去世前一年,他还因为过失太多,差点被提前削藩。
这样的皇储人选,显然是极度不受朱元璋待见的。
但皇帝说过的话就是圣旨,不容更改。更何况是那份被他勒令永世不得修改,作为后代行事最高准则的《祖训录》!所以到底选谁当继承人,朱元璋心里极度矛盾。
他决定将这个困扰自己多时的大问题,拿到朝堂上讨论。毕竟大明未来的皇帝,不仅是属于老朱家的,更是领导天下的。作为辅弼君主执政的大臣,他们也有发言权。
或许是看出朱元璋的无奈和矛盾,也担心随意投票决定哪位藩王晋升皇太子,会引起其他藩王日后的打击报复,大臣刘三吾趁机进言:“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言外之意是让朱元璋跳过儿子这一层,选择长子嫡孙,免去兄弟阋墙的隐患。
由于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早已去世,再加上朱标原配常氏去世后,侧妃吕氏被扶了正,因此,太子朱标家的老二朱允炆,也自然升格成嫡长子,成了朱元璋选定储君的唯一人选。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太子朱标去世五个月后,太子次子、时年16岁的朱允炆顺利晋位皇太孙,成为朱元璋百年之后,大明帝国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皇太孙朱允炆,图源:影视截图。
既然已经选定了继承者,朱元璋也就不作他想了。此时的他,已然不如当初第一次册立皇太子时那般意气风发、精力旺盛了。
太子朱标的早逝,再加上前些年发妻马皇后的猝然离世,让年过花甲的朱元璋似乎也感觉到死神正在向自己招手。
在确立好新的继承人之后,他首先要做的便是找人算命。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洪武中,朝廷访求通晓历数、数往知来、试无不验者,必封侯,食禄千五百石。”朱元璋需要知道自己还剩多少时间,剩下的这点时间还够不够他再培养出一位标准极度接近朱标的大明帝国接班人。
然而,这对于早年间驱逐蒙元势力、灭陈友谅、平张士诚的朱元璋来说,太反常了。
毕竟在朱元璋功成名就的道路上,他所遇到的对手无一例外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似乎在这天地间,“老子天下第一”才是对朱元璋长久以来心态最佳的写照。但这次他悉心培养的太子先他而去,那种突然跌落到谷底的失落、迷失,似乎又在警示他,原来一个拥有凡尘俗世间至高无上权力的人,终究也会尘归尘、土归土。到时候他将以何种面目回归历史?而他打下的江山,后代是否又能完好无损地守住?能守多久?能千秋万代吗?这些,朱元璋都不晓得。他只知道,他解答不了的,神也许可以。

▲明太祖朱元璋,图源:影视截图。
对于朱元璋花大力气求仙问道、迷信命运的做法,来自山东的国子监学生周敬心却持有不同意见。
周敬心认为,国祚长短,在德厚薄,非历数之可定。三代有道之长,固所定论。三代而下,深仁厚德者,汉、唐、宋而已。因此,朱元璋若想祈求国祚绵长,大明江山千秋万代。按周敬心的思路,那就要像汉高祖那样对功臣宽仁,像唐太宗那样施行仁义,像宋太祖那般诚心爱民。
很显然,朱元璋做不到。
且不说他是否诚心爱民,单杀戮功臣这条就直戳朱元璋的心窝子。若按以往,敢如此触犯龙颜者必死,但他这次并没有举起屠刀朝周敬心砍去。
原因其实很简单。此时的朱元璋很迷茫,他并不清楚在他之后,大明帝国应该如何继续正常地运转下去。也可以说,他对自己选择的这个皇太孙朱允炆信心并不大。尽管太子朱标生性文弱,但好歹也目睹了朱元璋等人创业的艰辛。这一点,在朱允炆身上不曾体现。从小成长于深宫的“皇三代”,哪会懂得祖辈用命换来的这份家业到底有多重。
朱元璋尽管失去一定的自信,但他始终坚信,大明江山不仅是他的私产,也是老朱家整个大家族所共有的。周敬心的话虽然让人听起来不舒服,但好歹也是为了守护老朱家的家业出谋划策,朱元璋岂有杀他的道理?

周敬心的话,也让朱元璋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将大明帝国未来数百年的事情规划、安排妥当,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么顺利完成皇权过渡,便是朱元璋能为守护大明江山尽的最后一份力了。因此,如今的他,不得不再次以身作则,用好杀的形象,像当年教育太子朱标那样,替皇太孙朱允炆把权柄上的一根根地撸干净,以保大明家天下千秋永固。
于是,有些人就不得不死了。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在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的状告下,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拉开了序幕。

▲骁将蓝玉,图源:影视截图。
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一公、十三侯、二伯,被冠以谋逆大罪,诛灭九族。受蓝玉案牵连的官员、百姓更是不计其数,甚至连只是给蓝玉题过画的人也照杀不误。事后连监斩官也难逃一死。此案波及影响甚广,堪比早年间朱元璋为废除宰相制度而一手策划的胡惟庸案。经此一难,明初勋臣集团几乎全员丧命。
关于蓝玉谋反,史学界一直没有公论。在朱元璋亲笔撰写有关蓝玉谋反案的著作《逆臣录》中,蓝玉谋反无非就俩原因,一是嫌官小,认为自己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完全可以做太师;二是受自己亲家、胡惟庸案要犯叶升的影响,觉得皇帝开始不信任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作为本案唯一可靠的官方著作,《逆臣录》中并没有提及蓝玉对本案的辩解与招供。就冲朱元璋早年间对功臣的杀戮,蓝玉选择造反的可能性不可谓没有,但这一切终归只是可能。若按《明太祖实录》的说法,蓝玉想要谋反的原因可就不只那两条了:
蓝玉谋反,其罪七也。
其一,胡、陈之反,玉尝与其谋;其二,又自恃功伐,专恣暴横,畜庄奴、假子数千人出入,乘势渔猎,尝占东昌民田,民讼之,御史按问,玉捶逐御史;其三,及征北还,私其驼马、珍宝无算,夜度喜峰关,关吏以夜不即纳,玉大怒,纵兵毁关而入;其四,会有发其私元主妃者,上切责之,玉漫不省;其五,尝见上,命坐或侍宴饮,玉动止傲悖,无人臣礼;其六,及总兵在外,擅升降将校,黥刺军士,甚至违诏出师,恣作威福,以挟制其下;其七,至是征西还,意觊升爵。
其中第一条和第七条可呼应《逆臣录》中蓝玉谋反的原因记载,而其他罪名只是说明蓝玉在立下战功期间,野心也不断膨胀,骄纵不法,肆意妄为。蓝玉的这些问题,固然有他自己性格的原因,但这些若算是其蓄谋造反的原因,那恐怕朱元璋一家子早就升天了。
那蓝玉为何还是被朱元璋当成了皇帝权柄上的,被毫不留情地拔掉?这大概跟他与皇室之间的关系有关。
世人皆知,蓝玉是明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内弟。蓝玉之所以有日后的成就,全凭常遇春的提携。而常遇春的女儿即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因这种帝室与功臣二代结合的政治联姻,太子朱标活着的时候,也得尊称蓝玉一声舅舅。尽管蓝玉随着军功的累积,多有不法,但好歹也是在军中威望甚高的宿将,对于朱元璋培植太子党势力,促成大明皇权交接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因此,蓝玉再放肆,朱元璋也没打算动他。

▲常遇春,图源:网络。

但朱标死后,朱允炆成为皇太孙,蓝玉的作用在朱元璋看来,已经发生了变化。
皇太孙朱允炆的生母不是太子妃常氏。蓝玉虽然名义上仍是朱允炆的长辈姻亲,但俩人压根没有血缘关系。而太子妃常氏留在世上的皇子,除了朱标早逝的嫡长子之外,还有一个比朱允炆略小的朱允熥。这就足以引起朱元璋的担忧,毕竟从宗法的角度而言,朱允熥也是朱标的嫡子,且就血缘而言,他比朱允炆更靠近蓝玉。
此外,朱元璋当然还担心朱允炆将来无法驾驭悍将蓝玉,引发朝局动荡。
所以,蓝玉必须死


仅仅除掉蓝玉,还不足以确保大明江山安然无恙。在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以及担忧朱允炆毫无理政能力的情况下,晚年的朱元璋精神高度紧张。
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晚年基本处于“中夜寝不安枕”“四夷有小警,则终夕不寝”的状态。紧张、睡眠障碍、易惊醒,再加上蓝玉案时过度联想,以及事后后悔、担心多虑,种种迹象表明,晚年的朱元璋极有可能患上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衰弱症。
这种脑力运动过度导致疲劳的现象,足以使得曾经杀伐果断的英主,做出匪夷所思的抉择。正如学者黄波所言,一个被幻灭感折磨却又掌握巨大权力的老人是可怕的,加之他天性中有嗜杀的成分,晚年的朱元璋行事不可以常情常理揣度,就是一种必然了。

于是,朱元璋在他自己认为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行,他要与时间赛跑,尽一切可能留出一片太平、趁手的江山给皇太孙朱允炆。
洪武二十六年七月,朱元璋突然下令,“蓝贼为乱,阴谋败露,被族诛者达一万五千人。自今日起,胡党、蓝党之徒一概赦免,不再追究。”
胡惟庸案爆发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虽牵连致死者超过三万人,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殒命于洪武十九年以前。只有一个与蓝玉案相关联的叶升,毙命于洪武二十五年,说明朱元璋本来就想留道口子作为诛杀功臣的机会。学者认为,经过这次蓝玉案,明初功臣皆毁于此,朱元璋清除大臣势力、强化皇权的目的已经达到。

▲朱元璋于胡惟庸,图源:影视截图。
而朱元璋叫停继续追究胡党、蓝党成员,是因为在这次诛杀中,百姓所占的比例更大。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元璋晚年不管杀谁,都是为了权力交接不出问题。如今,屠戮受牵连的百姓,意味着会引发民乱,刺王杀驾的风险加大,这无疑大不利于皇权传承。
但是,该杀的人还得杀,只是要有针对性地杀。
在蓝玉案之后,冯胜、傅友德两位素有声望的开国功臣死于非命。在后世记录的评价中,这两人无一例外都获得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在《明史》中,记载着朱元璋曾说过“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而另一位大将冯胜,《明史》的记载则是“冯胜、傅友德,百战骁将也。”考当日功臣位次,与明太祖褒美之词,岂在汤和、邓愈下哉?
简而言之,两人都是对大明开国有着极大功勋的人物。更为有趣的是,这二人与蓝玉一样,都是皇亲国戚。
冯胜的女婿是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而傅友德的女儿也嫁给了晋王世子朱济熺,与晋王成了亲家。

▲明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图源:网络。
周王朱橚在镇守河南时,就曾擅离封地,跑去拜见岳父冯胜。而晋王与傅友德是亲家,事发前曾在晋王封地附近练兵。一旦朱元璋撒手人寰,这两个身经百战且与握有雄兵的藩王过从甚密又有血缘关系的老将反了,那可怎么办?
因此,这二人即便没有谋反之心,也被朱元璋以未雨绸缪的方式,当成皇权上的拔掉。

对于爷爷朱元璋尽力为自己铺路,身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尽管他久居深宫,但眼光的毒辣还是继承了老朱家的传统。史书记载,他曾质疑祖父朱元璋大封诸子、藩屏皇室的政策。他说:“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这一下子居然把杀红了眼的朱元璋问住了。
诚然,有外姓侵犯皇权,家族内部可以一致对外,但如果皇族内斗,祸起萧墙,谁又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呢?
但朱元璋已经分封出了这么多的皇族藩王,想要一夕之间推倒重来,谈何容易。况且,手心手背都是肉,杀功臣可以,杀骨肉怎么行?朱元璋始终明白“虎毒不食子”的道理。
然而,皇太孙能否安稳地继承皇位,这是与大明江山能否千秋永固息息相关的大问题,可马虎不得。
在整理了前期撰写的《祖训录》后,一份只适用于约束皇族的条约——《皇明祖训》横空出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重新修订的《皇明祖训》中,朱元璋特别制定了包括皇太子在内的诸皇子亲王的制裁办法,并严正申明:“一字不可改易。”
或许朱元璋本人也曾思虑过这种方法不见得管用,可是岁月催人老。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大封诸子的错误,他也只能寻求这种看似最简单有效的管理方法。只要他还活着,他的儿孙们就不敢胡来。

▲燕王朱棣与姚广孝,图源:影视截图。
但这顶多只能给年迈的朱元璋带来片刻间的精神放松。偌大的帝国,风云变幻,只要皇太孙一天不登基,朱元璋的烦恼就会与日俱增。但皇太孙登基,意味着朱元璋的生命就此终结,儿子们会不会就敢乱来了?这一点,朱元璋或许未曾细想。
随着敏感的神经越来越脆弱,老皇帝的情绪阴晴不定,对于一些事情的处理更是不胜其烦。极度紧张的大脑,令他无法再理智地判断是非。只要有危害到大明江山社稷传承的可能,老皇帝必然从重处理。
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王朝爆发了因地域差别引起的科考舞弊案——南北榜案。
这一年,大明科举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考中科举的52名进士(包括头甲三名)全是南方人。北方学子一律名落孙山。
在中国科举历史上,南方和北方的文化水平不同。宋代以后,南方学子在科举考试上都要比北方人更加有优势。因此,出现进士南多北少的局面也正常。但这次科举,南北差异是史无前例地大,这就必然引起北方学子的不满,认为是地域歧视。
敏感的朱元璋立即命令由上一届大明状元张信会同其他官员,组成联合调查组,处理此事。但大家审来审去,都认为此次考试并无徇私舞弊。结果一经公布,引起轩然大波。由于民怨始终没有很好地平息,朱元璋那条敏感的神经又绷紧了。
或许在他看来,科考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千万别因一场科考,引发社会动乱,危及大明帝国,那么他奋斗这一辈子,还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学子怨变成了百官哭。负责调查科考舞弊案的一众官员,包括此前科举新中的状元,通通都被他开刀祭天,以平民愤。

做完这些,长期被困在“心牢”里的朱元璋也彻底累倒了。洪武三十年十二月,朱元璋得了一场重病,随时都有驾崩的危险。
但他要做的事情还没做完。
尽管身患重病,他始终没有放弃思考皇权传承的纰漏。大概在回顾自己此前铺路的全部工作后,朱元璋猛然发现自己从未插手过后宫。而后宫干政,影响皇权,历史上时有发生,甚至有大胆的后宫之主胆敢自立为帝。这种状况,朱元璋不愿看到。
在马皇后去世后,大明六宫的摄理权力一直在李淑妃手上。尽管李淑妃是朱元璋的妃子,名义上的皇太孙祖母,但年龄上与太子朱标相差无几。倘若自己突然驾崩,如此年富力强的太皇太后,必然是皇太孙执政道路上的“定时炸弹”
不杀的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紧张、猜疑、多虑,莫名其妙地让这个后宫女人成了皇权交接的又一牺牲品。
其实,无论朱元璋再怎么杀,他的信念中依旧会残存着不安的成分。精神摧残,体力不支,他也终将注定要带着遗憾离世。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驾崩。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图源:网络。

临终前,他还不忘最后再带走一波他认为对皇权有所威胁的后宫女人,然后亲手将那根已经被撸光了的皇帝权杖交给朱允炆,略带遗憾地合上双眼,完成了他一直放心不下的交接任务。
而日后的事实总是在不经意间狠狠地抽他俩耳光。或许因为没有了,原来不太好抓的皇帝权柄变得异常滑溜,皇太孙抓不住,丢了。
不过,朱元璋所盼望的老朱家天下福寿绵长,负责造反的朱老四——燕王朱棣和他的子孙们倒是帮他完成了心愿。
大明王朝在朱元璋去世后,又存活了200多年。
参考文献:[明]朱元璋:《皇明祖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明]明太祖敕录、王天有等点校:《逆臣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2008年黄波:《最可惜一片江山》,东方出版社,2017年吕景琳:《蓝玉党案考》,《东岳论丛》,1994年第5期刘长江:《从明初皇室政争析蓝玉党案成因》,《武陵学刊》,1998年第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4 01:52 , Processed in 0.0464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