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39|回复: 63

“三春”何解三秋尽====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发表于 2022-5-19 15: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春”何解(1)
“三春”何解(1)
红楼解梦
“三春”何解(1)

《红楼梦》第五回里关于元春的判词,有“三春争及初春景”句,一般论者都把“三春”解释为迎春、探春和惜春,如冯其庸等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就把这句的含义说成“隐指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的命运不如元春的荣耀显贵”。但在关于惜春的判词里,却又有“勘破三春景不长”一句(关于她的曲《虚花误》头一句也是“将那三春看破”),上述词典则解释为“惜春从三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的不幸命运中看破红尘”。按这样的解释,似乎只要从元、迎、探、惜里任意抽出三位加以排列组合,都可说成“三春”,而元、迎、探、惜的名称设计本是以“原应叹息”为谐音的,似不可随意割裂。到了第十三回,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又有“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的谶语,如果这句话里的“三春”还是指四姐妹中的三位,那么,究竟是哪三位呢?解释起来,可实在费思量了!上述辞典却还是想当然地解释为元、迎、探三春,细想一下,这样解释实在很难说通,如果“去后”是“死后”的意思,那么只有元、迎两春;如果“去后”是“远去(嫁)后”,那么只有一个探春;如果“去后”是“出家后”,那么只有一个惜春,怎么归并同类项,也得不出“三春”来。上述辞典是把元、迎之死与探的远嫁归并为“遭受毁灭”的悲惨命运,故得三,但惜春的遁入空门,难道就不悲惨吗?而且,按曹雪芹的构思,在已遗失的八十回后的篇幅里,惜春很可能是在探春远嫁前就先悲惨地埋葬青春的,况且探春的远嫁虽有不得已的痛苦一面,但也由此比元、迎、惜命运的悲惨度减弱,还谈不到是“遭受毁灭”。秦可卿的“三春去后诸芳尽”一句里的“三春”,不大可能是选出元、迎、探为坐标而排除掉惜春,她似乎要说“四春去后诸芳尽”才合乎以人为坐标的逻辑;更深一步想,“诸芳”里如林黛玉,也未必是在元、迎、探、惜中的“三春去后”才“尽”的,她很可能在元、迎两春死后就先于探、惜而“尽”了。
其实,从字面上看,“三春”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三度逢春”,也就是“三年好日子”的意思。“三春争及初春景”,就是说三年的好日子里,唯有头一年最好,后来是一年不如一年。“勘破三春景不长”,则是说看破了好日子也就是短暂的三年。“三春过后诸芳尽”,更明明白白地指出,三年的好日子过完后便有大难临头,不仅所有美丽的女性都会失掉幸福陷入惨境,而且贾府所有的生灵也都会“家亡人散各奔腾”,“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里所写,脂砚斋批语点得很透:“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但这末世的贾府却有从“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盛况开始,历经整整三年的好日子,从书里出现大观园,曹雪芹非常细致地来写这三年的生活,从第十八回到第五十三回用了三十五回的巨大篇幅来写“初春”,从第五十四回到七十回则写了“二春”,七十回到八十回则是写的“三春”,一春不如一春,节奏也变得急促起来,八十回后呢?一定会写到“三春尽”后的突变,“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近”,“树倒猢狲散”,肯定是满纸凄凉,辛酸泪浸,怎么可能在八十一回去写什么“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呢?
《红楼梦》不是自传也不是家史,但却有着清代康、雍、乾三朝里,曹家因最高权力更迭激荡而一波三折终于由宠盛而衰湮的真情实况的巨大而鲜明的投影。周汝昌先生在1999出版的《文采风流第一人——曹雪芹传》一书里,以详实的史料、细密的分析考证出,曹家虽在雍正朝被抄家治罪,却在乾隆登基后的头三年里有过一段回黄转绿的小阳春,这也是少年曹雪芹记忆最深的一段“春梦”,是《红楼梦》的素材来源。三年过后的“春梦随云散”,是由于曹家被卷进了一场针对乾隆的皇族谋反的政治旋涡里,乾隆的怒火“接二连三牵四挂五”如“火焰山一般”,除根务尽,却又不留痕迹,所以使曹家那以后的档案材料突然中断,并且也就可以推想,曹雪芹即使大体完成了全书,而且也确实“不敢干涉朝廷”,但那八十回后关于“春尽”“云散”的描写,无论如何也是随时会被纳入文字狱的,“风刀霜剑严相逼”,其难以流传,成为一大憾事,也就不难推想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三春”这个语汇在《红楼梦》中除上述各例外,还一再地出现过,如宝玉题大观园“蘅芷清芬”诗:“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薛宝琴咏柳絮的《西江月》:“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而与曹雪芹关系密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合作者的脂砚斋,在“三春争及初春景”旁批“显极”,“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后旁批“此句令批书人哭死”,还有一条署名梅溪的眉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都说明他们对“三春”二字有着特别的敏感性,一提到那三个短暂而梦境般消失的年头,便不禁心裂肝痛,这也都说明“三春”不是从书内任选出三个姐妹来便可解读的,必须从书内延伸到书外,从笼罩在曹雪芹家族及其姻亲们荣枯与共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所遭受的命运打击,所形成的创作心理、审美情绪诸方面去综合分析,方可了然。
“三春”何解(2)

【附】周汝昌
读《“三春”何解?》
心武作家研读“红楼”,出于性情,用心深细,时出新意,言人所未能言。近见其解析“三春”一文,可谓善察能悟——我之评语,看来不虚。心武谓:如以“三春”为指贾府之姊妹四春中之任何某三人,皆不能通;故知以往此类说法,均难成立。此说良是。可破一般相沿的错觉。而他正式提出:雪芹笔下之“三春”应指三年的“好日子”佳景况。按之书丈,若合符契。此为一个新贡献。启人心智。心武举了很多处“三春”语例。其一为“软衬三春草”(题蘅芜院)。按,此处之“三春”,暗用孟郊名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加以运化也。此“三春”,则实指每春分为孟、仲、季三段,故三春即“九十春光”——三个月九十天为一春也。此义在诗文中多见(京戏中且有“陶三春”之名)。依此而言,九十芳辰,三年好日,可以兼通复解,触类逢源,雪芹灵心慧性,每有此种妙语。故觉不妨提及,乃更宏通贯串,或能深获芹心,未可知也。
拙见红楼前半写“三春”(好日子,佳景况),后半写“三秋”。故其时间布局是三度元夕,三度中秋。正如你说的:皆一年不如一年,逾来逾觉凄凉悲切。春以元宵节大场面为裁,秋以中秋节大情景为裁。“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语意至明。(有个中秋是“暗场”,在刘姥姥二进荣之时)。
辛巳新正草草不论周汝昌
(刘心武按:这是周汝昌先生持放大镜看了拙文《“三春”何解》的三号字打印稿后,迅疾亲笔书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我所加。因周先生目力已极坏,每个字皆比三号印刷体更大,且笔画多有重叠脱漏,故我辨认打印也颇吃力。但周先生热情鼓励后进,及平等讨论问题的学术精神,着实令人感动。我的关于“三春”的解析,当然也欢迎否定性的批评。“红学”的进一步发展,应着力于对其文本的认真研究讨论。2001年2月15日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2-5-19 15: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春晖 (汉语词语)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三春晖”最早来源于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现多用于比喻深厚的恩情。





中文名三春晖 读    音sān chūn huī 来    源唐:孟郊《游子吟》 释    义用于比喻深厚的恩情


目录

1 三春晖
▪ 词语注音
▪ 相关词语
2 词语解释
▪ 三春
▪ 春晖
▪ 比喻深厚的恩情

   


三春晖

编辑

 播报

   


词语注音

三春晖 :sān chūn huī ㄙㄢ ㄔㄨㄣ ㄏㄨㄟ

   


相关词语

相关词语如下:


三祖 三十六计 三挺 三式 三户 三长四短 三甲 三制 三缪 三十六天 三十六策 三教图 三红秀才 三市 三达尊 三柳 三言之道 三贤

肚束三条篾 一献三售 事无三不成 第三世界 避三舍 半三不四 猜三喝五 让再让三 直言三段论 此地无银三百两 事不过三 一唱三叹 六问三推 捱三顶四 外三关 六街三陌 一日三岁 忌三房


   


词语解释

编辑

 播报

   


三春

a.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又称作幕春)。

b.指春季的第三个月,暮春。

c.三个春天,即三年。

   


春晖

春天的阳光。喻母爱。 [1]  
唐孟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慈之母田秀英}】

游子身上衣;【{柚之子朱慈炤}】

临行密密缝,【{黛之母贾敏//敏探春}】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绛珠草绛珠泪&通灵宝玉}】,

报得三春晖。【{蜡烛成灰泪始干}】
【{三春事业付东风}】



”,正月二月都太冷,三月的阳光相对温暖多了.

   


比喻深厚的恩情

《诗刊》1977年第6期:“何当得报三春晖,献给恩人 毛泽东。”
游子吟
(唐代孟郊诗作)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99+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作品名称游子吟 作    者孟郊 创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全唐诗
¥33.02

服务由京东提供

购买
全唐诗 中华书局 9787101017168
¥729

服务由京东提供

购买




目录



游子吟作品原文编辑 播报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  

游子吟注释译文编辑 播报

游子吟词句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⑷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⑸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1]   [2]  

游子吟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2]  

游子吟创作背景编辑 播报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2]  

游子吟作品鉴赏编辑 播报

游子吟整体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3]  

游子吟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淡,诗之尤不朽者。
明代锺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风雅。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明代邢昉唐风定》: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清代张惣《唐风怀》:南村曰: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昊天罔极”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清代岳端寒瘦集》: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
清代宋长白《柳亭诗话》: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2]   [4]  

游子吟后世影响编辑 播报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又有两位诗人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对后人的影响。
1992年9月香港举办了一项活动——“我最爱的十首唐诗”,评选结果按得票多少为序,最后在众多唐诗中,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这首诗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 [3]   [5]  教材中也有选用,被收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 [6]  

游子吟作者简介编辑 播报
孟郊像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近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7]  

春望
[ 唐 ] 杜甫

原文
译文对照

国破山河在【{通灵宝玉}】,城春草木深;【{草木之人//绛珠仙草}】。【{玉带林中挂}】

感时花溅泪【{绛珠还泪}】,恨别鸟惊心。【{杜鹃啼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金簪雪里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09: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写作手法探微之七:《红楼梦》中的隐语:“春”和“三春”2020年01月24日 12:00996浏览 · 10点赞 · 1评论



吴氏红学
粉丝:4012文章:117


关注


作者:至真斋主
我在《<红楼梦>就是一部“谜书”》一文中,论述了谜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受文人墨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且作为国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胡适所举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谜语是难猜谜语的极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他以此来嘲讽红学索隐派是“猜笨谜”,这种做法不是他所标榜的科学态度。在封建极权时代,文人们为了表达被统治者压制禁锢的思想感情,或者反抗统治者的压迫,有时候不得不采用隐语的方式为文,我列举了南宋遗民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这是在蒙元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环境下,不得已用隐语写成的祭悼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文章。而在明遗民诗文中也大量采用隐语祭悼殉国的崇祯和灭亡的明朝、歌颂抗清志士、抨击残暴的满清统治者。
文学博士刘利侠在《王夫之<落花诗>政治意识浅论》一文中说:“身处在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遭受着家国与民族的双重灾难,回天无力,报国无门。这种萧索、凄凉的景象,最能够契合他们的处境,是‘摇落深知宋玉悲’,所以也最容易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真实强烈的情感。除此之外,一般还认为,花色红,红即‘朱’,与朱明王朝就有了某种婉转而密切的联系。百花盛开的春天,有王朝兴盛的象征意蕴;风飘万点、春意阑珊的暮春之景,是明王朝从没落逐渐走向败亡的最佳比喻。清初诗人喜咏落花,借对落花的诸多感叹来表达对故国旧君的哀思与凭吊,从而为落花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同时赋予了这一主题更加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时代气息。”
由于胡适不了解明遗民表达对明朝故国感情时的习惯性隐语,他可能也没读过多少明遗民的诗文著作,不知道《红楼梦》与明遗民诗文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一致性,他看不出《红楼梦》隐写了什么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我们吴氏红学的九峰真人在文章《红楼梦中一些风物的特殊寓意是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中说:“《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是高度的民族主义,由于构思的巧妙和写作手法的隐蔽,自抄本传播以来,一些人看不懂她的思想内涵。清朝被推翻以后,尤其是受胡适红学的影响,广大读者更是失去了对本书思想内涵的敏感和认知,形成今天附庸风雅的胡适派官方红学。一些红学家钻进一个包衣奴才家族,牵强附会地考证与对应曹家事,把改朝换代国仇家恨的宏大主题和民族主义情结,狭隘猥琐地解读为一个家族的兴衰史。《红楼梦》既然是小说,他就不是天书,不管作者把主旨设计得多么隐蔽,我们可以看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播明遗民思想。作者既然要传播明遗民思想,那么,对于小说中绝大多数隐藏的秘密,读者只要抓住书中特殊的写作手法就能准确破译。”他还把书中的风物按照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划分为两大阵营:一、作者憎恶的阵营有风、雪、金、水、秋等;二、作者喜爱的阵营有月、玉、红、朱、赤、香、春、梅花等。
(黛玉葬花)
经常看到红学家和红迷说把《红楼梦》多看几遍就明白了,在我看来未必。这几年经常跟红迷在微信群互动,很多红迷看了十几遍《红楼梦》,有的甚至看了七八十遍,他们除了记住书中的细节,甚至把全书倒背如流,却对书中的思想内涵依旧茫然不知。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是因为长期以来被胡适红学误导,认为《红楼梦》只是一部世情小说,写的就是一个大家族盛衰和公子小姐们的感情故事,他们不知道《红楼梦》是一部“真事隐”的谜书,作者采用谜语、意象、符号等隐语写作手法,把“真事”巧妙地隐藏起来,我们只有破解这些谜语、意象、符号等隐语,才能知道《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而不是胡适和当今主流红学家们认为的清中期。《红楼梦》作者应该是明遗民,而不是曹家子虚乌有的“曹雪芹”,更不是敦诚敦敏的朋友“四十年华付杳冥”的那个曹雪芹。为了彻底揭开《红楼梦》的真相,我将对一些重要隐语进行解析,为那些真爱红楼的红友抛砖引玉。本文先解析《红楼梦》文本和批语涉及的“春”和“三春”。
如果要把《红楼梦》中的隐语划分类型的话,“春”和“三春”属于符号类。符号是一种象征物,用来指称和代表特定事物。作为《红楼梦》这部谜书的“符号”,它不具有读者普遍认知的含义,它的特殊含义只在一个特定文人小圈子流行。这也符合隐语的特性,如果人人都明白符号性隐语的含义,它也就不成其为隐语了。
一、“春”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听见警幻仙姑作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如果把这里的“春”仅仅理解为“春季”或“男女情欲”,那么这首歌就没什么深意,甚至就可以说《红楼梦》中这类伤春的诗句都是公子小姐们的无病呻吟。主流红学家蔡义江教授在《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中,把这首歌的“春梦”解释为:“比喻欢乐短暂,往事已矣。”“飞花”解释为:“比喻青春易逝,女儿命薄。”“闲愁”解释为:“多余的烦恼,无谓的痛苦。”
在太虚幻境配殿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哭司”、“春感司”、“秋悲司”,其中“春感司”的“春感”是在春天感伤的意思,“秋悲司”的“秋悲”是在秋天悲戚的意思。春天本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在万木葱茏、鲜花盛开的春天本应愉悦兴奋,而我们看到在《红楼梦》中多处伤春悲秋。“薄命司”对联写的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葬花吟》有“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桃花行》有“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贾宝玉作的《姽婳词》有“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如果把这些伤春诗句都理解为“儿女闲愁”,感叹什么“青春易逝”“繁华易散”,发出“乐极生悲”等无可奈何的叹息,那么,有谁再说《红楼梦》伟大,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赞成的。生老病死,这是人生常态;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这是自然规律。寻常百姓一朝富贵发达,富贵大族挥霍逐渐败家,这也是社会常有现象。如果《红楼梦》作者仅仅表现这些东西,这有什么值得隐写的吗?这有什么值得被人称叹高明伟大的吗?还有一些红学家把《红楼梦》冠以什么“封建社会的挽歌”,不这样《红楼梦》就真的不伟大了。可惜,《红楼梦》写作的年代,作者没有19世纪才产生的“封建社会”概念,从书中我不但没看到什么“封建社会挽歌”,相反看到的却是作者在想方设法维系旧礼教,竭力颂扬忠孝思想。
(崇祯殉国处)
在警幻仙姑作歌处,批书人提醒我们:“开口拿‘春’字,最紧要!”这就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在以上列举的《红楼梦》文本中的“春”是否隐含着特别寓意?把“春”赋予其它特别寓意我们能在南宋遗民和明遗民诗文中找到佐证。南宋遗民林景熙的《送春》:“蜀魄声声诉绿阴,谁家门巷落花深。游丝不系春晖住,愁绝天涯寸草心。”蜀魄就是杜宇,在古诗文中杜宇往往就是国破家亡的意象。春天这个季节对南宋遗民来说还有着特别的含义,1279年夏历仲春的二月初六,崖山海战结束,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林景熙这首诗题名《送春》就是在表达对南宋故国的怀念之情。龚鼎孳曾是明朝旧臣,后来屈节仕清,但是在他的《定山堂诗集》中,有不少篇章流露出对故国的眷念缅怀之情,例如:“吐舌谈前事,攒眉向上游。翠蛾珠珥乱,龙种玉魂秋。夜火傅深殿,铜鸵立古丘,杜鹃花下血,点点是春愁。”诗句中又有杜宇(杜鹃)啼血和“春愁”。抗清英雄明遗民陈子龙就有一首词直接题曰“春愁”。《山花子·春愁》“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陈子龙这首词绝不是无病呻吟的“伤春”,而是以眼前的春色为契机,抒发悲悼故国的一腔遗恨,像这类诗词陈子龙还有很多首。明朝崇祯帝于暮春时节的三月十九日殉国,在明遗民的诗文中常常用伤春诗句表达对故国和崇祯帝的缅怀之情。
也有的明遗民用“春”隐喻南明。王夫之曾在南明永历政权供职,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石船山著书立说。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吴三桂谋划称帝,其部下决定上表劝进,并派人请王夫之执笔。王夫之拒绝说:“我安能作此天不盖、地不载语耶?”接着又说:“某先朝遗臣,誓不出仕,今何用不祥之人,发不祥之语耶?”王夫之随即逃匿深山。当三月初二日吴三桂于衡阳回雁峰前的馒头岭建坛即位时,王夫之愤慨地作《祓禊赋》,抒发了对吴三桂称帝的鄙视,期望南明复国。《祓禊赋》:“谓今日兮令辰,翔芳皋兮兰津。羌有事兮江干,畴凭兹兮不欢。思芳春兮迢遥,谁与娱兮今朝?意不属兮情不生,余踌躇兮倚空山而萧清。阒山中兮无人,蹇谁将兮望春?”
如果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定位在明末清初,作者是明遗民,那么书中“春”的特别寓意也跟明遗民诗文一样,有时是对明朝故国的缅怀,有时是对南明复国的期望,有时是对南明政权失败的感伤。
二、“三春”
第一回中秋佳节,贾雨村对月感怀吟诗一首:“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在这里甲戌本有一条批语:“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也就是说《红楼梦》用贾雨村的咏中秋诗开篇,全书结束前也必然有中秋诗作为收笔。说明这个批书人是看过全本的,他对“三春”发出感叹,认为本书用中秋诗起,再用中秋诗收,是有用意的,也是本书思想主旨的关键。“三春”与“三秋”相对必有深意,在《红楼梦》中“三春”和“三秋”绝对不是简单的季节含义,其中必有隐喻。从表面意思来说,这条批语的“三春”指春天的三个月,即孟春、仲春、季春,也就是整个春季。与此相对应,这里的“三秋”是指孟秋、仲秋、季秋,也就是整个秋季。那么,批书人为什么感叹“三春”?这是因为《红楼梦》文本中的“三春”也跟“春”一样有特别的寓意。
第五回元春判词有“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蔡义江教授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在解释“三春争及初春景”时说:“三春暗指迎春、探春、惜春。‘初春’指元春。‘争及’,怎及。意思是元春的三个妹妹都不及她荣华富贵。”蔡教授这么解释是不对的。之所以造成错误是因为蔡教授相信胡适红学,认为时代背景是清中期,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定位不同,对《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解读也肯定不同。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作者是明遗民,贾家四个小姐中的元春、迎春、探春影射南明政权。判词中的“争及”不是“怎及”的意思,而是“达到并超越”的意思。关于贾家“四春”的总体影射我今后会有专文解读。
在惜春的判词中有“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在《红楼梦曲·虚花悟》中有“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这里的“三春”绝不是春天三个季节的意思。也不是蔡义江教授解释的“惜春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都好景不长,使惜春感到人生幻灭。”于是,惜春就选择出家为尼了。在《红楼梦》的文本情节中,惜春一开始就有出家倾向,从第七回她年龄尚小经常跟小尼姑智能儿在一起,并且拿出家调侃就可以看出来,而不是看到她的姐姐们“好景不长”才萌生出家念头。
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凤姐说:“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里的“三春”连表面意思都没有指贾家四个小姐的意思,而是隐喻南明政权。秦可卿在此处表面上是在跟王熙凤交代贾家衰亡的后事,实际隐喻南明政权彻底失败后,那些投靠南明政权的人都要各自寻找各自的归宿。在第七十回,薛宝琴的《西江月》词有“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把“三春”称作“事业”已经直白地说出了“三春”隐喻某种事业。“三春事&业付东风”与“三春去后诸芳尽”其意相同。
把南明政权比作“三春”,这不是《红楼梦》作者的杜撰,也不是我作为研红者的臆想,而是有明遗民王夫之诗文为据。抗清斗争失败后,王夫之深感复国无望,于是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说,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他反思抗清斗争失败的原因,用意象隐语创作了大型组诗《落花诗》,计有《正落花诗》10首、《续落花诗》30首、《广落花诗》30首、《寄咏落花》10首、《落花诗体》10首、《补落花诗》9首,共99首。他的《续落花诗》之一十八吟诵道:“珊珊欲下故来迟,卖眼惊飙万片齐。绛雪回风依树急,繁星陨雨贴天低。三春卷土终无计,尽日何心独向西。恋萼黏须无限恨,悬知此去隔云泥。”这首诗中的“三春卷土终无计”隐喻南明政权失败了想卷土重来最终无计可施,这与“三春事业付东风”“三春去后诸芳尽”的隐喻是一致的。只有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确定在明末清初,才能揭开《红楼梦》一再伤春、怜春、叹春、恼春的奥秘!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本文为我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4: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春”何解【三春秀+渺渺真人//长春真人YYX--05薛元得】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74&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丘处机《落花》昨日花开满树红,今朝花落万枝空 滋荣实藉三春秀
南山友 2022-09-02 发布于广东  |  3708阅读  |  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2022-08-30 07:41

丘处机《落花》
昨日花开满树红,今朝花落万枝空。
滋荣实藉三春秀,变化虚随一夜风。
物外光阴元自得,人间生灭有谁穷。
百年大小荣枯事,过眼浑如一梦中。


长春真人赋花容,各花自有各花种。 种下玫瑰花长刺,种下嗽叭花牵藤。 种下兰花生幽香,种下臭椿他招虫。 花开花落花再荣,且看谁人下何种。
丘处机《落花》昨日花开满树红,今朝花落万枝空 滋荣实藉三春秀 南山友 2022-09-02 发布于广东  |  3708阅读  |  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2022-08-30 07:41


丘处机《落花》
昨日花开满树红,今朝花落万枝空。
滋荣实藉三春秀,变化虚随一夜风。
物外光阴元自得,人间生灭有谁穷。
百年大小荣枯事,过眼浑如一梦中。




  • 长春真人赋花容,各花自有各花种。 种下玫瑰花长刺,种下嗽叭花牵藤。 种下兰花生幽香,种下臭椿他招虫。 花开花落花再荣,且看谁人下何种。


    《莫愁诗 》〔宋〕·丘处机衣食无亏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 石 二岸猿声啼不尽 2024-07-19 发布于福建  |  15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莫愁诗 》
    〔宋〕·丘处机
    衣食无亏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
    石崇未享千年富,韩信空成十面谋。
    花落三春莺带恨,菊开九月雁含愁。
    山林多少幽闲趣,何必荣封万户侯?

    [译文]

    生存的基本需求已满足便足矣,人间生活仿若微小蜉蝣的一瞬。
    尽管石崇富可敌国,却无法换取永恒,韩信的智略,即使策划出“十面埋伏”,也终成历史空谈。
    春花仅三月的璀璨,黄莺在其中亦带着无尽惋惜;秋菊九月独放,雁群飞过,满载悲凉之情。
    山林间隐藏着无尽的宁静之乐,何必执着于高官厚禄,渴望那万户侯的荣耀呢?

    [理解感悟]

    这首诗出自道教修行者丘处机的笔下。他自少年时期即投身全真教,积累了深厚的人生智慧,对世俗的名利追逐持批判态度。诗篇开头即鲜明地阐述了他的观念:人生短暂,犹如蜉蝣的一瞬。接着,他引用石崇的财富与韩信的权谋,来论证世间的富贵权势如梦幻泡影,不应执着。通过描绘花落莺恨、菊开雁愁的画面,丘处机寓言生命的变迁无常,提醒人们应珍视眼前的美好。最后,他表达出对宁静山林生活的向往,认为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恬淡乐趣,不必执意成为显赫的封疆大吏。整首诗深邃地传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劝导人们勿沉溺名利,要珍爱每一刻,活出真实的自我。#今日诗文分享#
    #头条首发大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21: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忆王孙
- 360国学
《忆王孙·夏词》宋·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忆王孙·春词》宋·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忆王孙·秋词》宋·李重元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忆王孙·冬词》宋·李重元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来自360国学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 明 ] 唐寅

原文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pín),皱眉。

啼痕:泪痕。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唐寅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三十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1: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兰花·人意共怜花月满
词牌名:木兰花|朝代:宋朝|作者:张先
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
草树争春红影乱。一唱鸡声千万怨。任教迟日更添长,能得几时抬眼看。

猜您喜欢
1.《东溪玩月》唐朝·王昌龄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澄清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2.《赠妇诗·肃肃仆夫征》汉朝·秦嘉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
3.《绝句二首·其二》明朝·王月妆
平生节孝两无成,遗笑人间作话名。寄语湘君贤姊妹,东风回首莫关情。
4.《绿沙农本》元朝·陆润玉
厥土惟膏腴,树艺实藉此。用贻子与孙,黍稷恒茂止。
5.《别粟泉书一律赠僧》明朝·李之世
山阁胧胧欲上晖,寺钟初歇汲人稀。荷封碧盎投青涧,乳摘云根下翠微。几度叮咛勤水使,十分剥啄闹禅扉。一瓢挂树从今去,带得清泠两腋归。

张先简介
张先的诗词曲代表作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诗文/名句/作者/古籍


张先 [url=][/url]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207篇诗文 ► 160条名句




[url=][/url]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宋代〕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url=][/url]
[url=][/url]






千秋岁·数声鶗鴂

张先〔宋代〕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飞花雪 一作: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




[url=][/url]
[url=][/url]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

张先〔宋代〕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url=][/url]
[url=][/url]






青门引·春思

张先〔宋代〕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url=][/url]
[url=][/url]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张先〔宋代〕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url=][/url]
[url=][/url]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张先〔宋代〕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url=][/url]
[url=][/url]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晏几道(一说张先)〔宋代〕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url=][/url]
[url=][/url]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宋代〕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url=][/url]
[url=][/url]






江南柳·隋堤远

张先〔宋代〕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url=][/url]
[url=][/url]






行香子·舞雪歌云

张先〔宋代〕

舞雪歌云,闲淡妆匀。蓝溪水、深染轻裙。酒香醺脸,粉色生春。更巧谈话,美情性,好精神。
江空无畔,凌波何处。月桥边、青柳朱门。断钟残角,又送黄昏。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3: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落花 - 宋祁七言律诗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落花》是北宋诗人宋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破题,刻画落花时一片迷离凄苦的景象,状物而不滞于物。颔联承上“落”意,从时空角度深入描绘了落花的全过程,极缠绵悱恻之致。颈联以沧海客归,珠犹迸泪,章台人去,骨尚遗香,比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了诗人的忠厚悱恻之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落花

作者
宋祁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落花

坠素1翻红2各自伤,青楼3烟雨忍相忘4。

将飞更作回风舞5,已落犹成半面妆6。

沧海7客归珠有泪,章台8人去骨9遗香。

可能无意传10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11。[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1.坠素:坠落的白花。

2.翻红:凋谢的红花。

3.青楼:墙壁涂以青色的楼房,汉唐时指贵妇人住所,元明以来,逐渐转化为妓院的代称。这里仍用作本义。

4.忘:这里读平声。

5.回风舞:古小说《洞冥记》载,汉武帝宫人丽娟在芝生殿唱《回风曲》,庭中花皆翻落。

6.半面妆:化了一半的妆。徐妃在他来时,故意作半面妆(即只在半边脸上化妆)等待他。

7.沧海:古代通称今黄海、东海海域为沧海,南海海域则称南海或涨海。只有南海才产珍珠,此处沧海泛指诸海。语意本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泣泪成珠。这里指以蚌生珠喻人落泪。

8.章台:西汉都城长安中的一条繁华街道。

9.骨:指花瓣。

10.传:招引。

11.蜜房:蜂窝,特指蜂藏蜜的所在。

折叠白话译文
满天都是飞舞的落花,带着各自的伤感,在烟雨迷蒙的青楼里,我不由想起故人,怎么舍得忘记呢。花儿在空中仿佛随着美人吟唱的曲子纷纷飘落,花落了,恰似化了半面妆的美人,楚楚可怜。我这流浪的人儿看了落花的情景,不由感同身受,泪流满面,这种心境犹如繁华的街头游人离去一样空荡落寞,只有落花的残香还飘散在空中,引来了两只美丽的蝴蝶,把它们的爱情全部酿成甜美的蜜。[3]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宋祁二十四岁,与兄宋庠以布衣游学安州(今湖北安陆),得知州夏竦厚待,席间命作《落花》诗。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构思十分精巧的咏物诗。我国古代美学认为,摹写物景,大体有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要形似,即能传达出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其次就是要形神兼备,即除了事物的外部特征外,还要进一步体现出蕴藏于事物形体中内在精神实质来。而最高的要求则是遗貌取神,即为了更精确更丰富地表现客观事物,诗人和艺术家有时会故意忽略它们的某些外部形态以突出其内在的精神。

宋祁这篇诗,写的是绿暗红稀的时节,凄烟零雨的光景。诗人一上来便想到了不但人会惜花,花也会自惜,所以先写出首句,然后才继以次句,花即各自伤,人也就更不忍相望了。这便形成了一种令人伤感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调子。

一般人都以花比喻美女,而宋祁却反过来,以美女的快舞形容花之飞空,以美女残妆形容花之委地。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最重要的则是这两句诗还象征着一个人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因此为后世所推重。

二句咏落花,只出之以比喻,与其外形全无关涉,却见出了它的品格风神。此即遗貌取神之一例。五六句写花落后为人惋惜之怀。沧海客归,章台人去,见游客聚散无常。因骨遗香,致珠迸泪,其睹物伤情则一。末联谓花经蜂采,已成蜜入房,虽然想再招引蝴蝶,已无可能了。从而进一步落实了题中落字,结束全诗。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宋祁
​宋祁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北宋文学家。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有《宋景文集》。[2]
玉楼春·春景
[ 宋 ] 宋祁

原文
译文对照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译文

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总是抱怨人生短暂欢娱太少,怎肯为吝惜千金而轻视欢笑?让我为你举起酒杯奉劝斜阳,请留下来把晚花照耀。



注释

⑴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调同“玉楼春”。

⑵縠(hú)皱波纹:形容波纹细如皱纱。縠皱:即皱纱,有皱褶的纱。棹(zhào):船桨,此指船。

⑶春意:春天的气象。闹:浓盛。

⑷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语本《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⑸肯爱:岂肯吝惜,即不吝惜。一笑:特指美人之笑。

⑹持酒:端起酒杯。《新唐书·庶人祐传》:“王毋忧,右手持酒啖,左手刀拂之。”

⑺晚照:夕阳的余晖。南朝宋武帝《七夕》之一:“白日倾晚照,弦月升初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2-5-19 15: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绛珠仙子}】{},一个是美玉无瑕【{通灵宝玉//神瑛侍者}】。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通灵宝玉//神瑛侍者】,一个是镜中花【{绛珠仙子}】。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神瑛侍者&绛珠仙子//绛珠还泪】


赏析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第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的薄幸变心(如果说这种误会曾经有过的话,也早已成为过去)。黛玉的“泪尽”,原因更重大、深刻、真实得多,那就是后来发生了对全书主题和主线起决定作用的大变故——脂批称之为“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贾家之败”(见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批),它包括着获罪、“抄没、狱神庙诸事”(庚辰本第二十七回批)。这个突然飞来的横祸降于贾府,落到了宝玉等人的头上,也给了黛玉致命的一击。宝玉被迫出走,黛玉痛惜忧忿却无能为力,她为宝玉的不幸而不幸,因宝玉的受苦而受苦,她日夜悲啼,毫不顾惜自己,终至将她衰弱的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感情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

  黛玉之死非续书所写那样,证据甚多。第二十五回中凤姐一次当众与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她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黛玉红了脸,不言语,连李纨都说:“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对于这段描写,读过作者全稿、已知人物将来结局的脂砚斋是怎样批的呢?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对?]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甲戌本)庚辰本作“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作者自己对宝黛之成为配偶是否怀疑,看书人、批书人如何预料,我们都不必去管它,问题是这里说:“贾府上下诸人”“皆信定”宝玉、黛玉将来“是一段好夫妻”。试问:续书中施“调包计”的贾母、凤姐(还有以为作主的应是贾政、王夫人),他们在不在“贾府上下诸人”内?倘原稿也象续书那样写法,脂砚斋会不会说那样的话?可见,“岂其不然”——说二玉不能成夫妻,正是出于“贾府上下诸人”始料未及的原因。在上一首写宝钗的曲子中同时写了宝玉不忘死去的黛玉,在这一首写黛玉的曲子中只写了宝玉“空劳牵挂”,竟无一字涉及宝钗,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宝钗的终身寂寞与黛玉有关,黛玉的枉自悲愁与宝钗无关。

  以续书所写《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与此曲的后半对照,竟无一语能合。续作者为了在安排他自以为相当巧妙的情节时不至于遇到任何困难,就先使宝、黛这两个性情“乖僻”、不好对付的叛逆者,变成可以任人摆布的木偶人:一个无意中听说一句“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就在“急怒”之下迷了“本性”;一个莫名其妙地失了玉便成了“疯颠”。于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是对着脸傻笑起来”(第九十回),然后各自走开。这样,就以“一个傻笑,一个也傻笑”代替了“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写黛玉死时,有“吐血”,有“晕倒”,有“喘气”,有“发狠”,有“回光返照”,有“浑身发冷”,有“两眼一翻”……就是没有流泪。倒是宝玉后来流了不少眼泪。这样,就使曲子的末句也非改写不可了。但是,说也奇怪,黛玉刚死,宝玉便“病势一天好似一天”(这时再不必担心他会执拗、反抗、向黛玉表白、使续作者为难了,倒是一直让他傻下去文章不好做),于是就让他到灵柩前去痛哭一场。到容许他清醒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起来了:“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原文如此),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哭得死去活来”(第九十八回)。这就是所谓“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然而,这样就使人更加糊涂了:难道曲子末几句是说宝玉的?难道黛玉所欠的“泪债”早偿过了头,现在反而要宝玉找还给她?她归离恨天如何向警幻交帐呢?难道能把宝玉的眼泪也算在内?倘若说宝玉的“牵挂”是指他婚后终不忘黛玉,那末另一个又如何还能“嗟呀”呢?倘若说曲子的末句是指黛玉平日总爱哭,那末她来到贾家已经多年,怎么说她的眼泪流不到一年就要流光呢?何况,我们也未见黛玉接连不断地天天流泪呀!八十回以前,她眼泪流得最多的也还是因为宝玉被贾政打得半死、吃了大苦头的那一次。那一次黛玉为宝玉整天“抛珠滚玉”地流泪,正是为后来流更多的眼泪伏下的重要一笔。

  曹雪芹写黛玉“还泪”的原意,在第三回脂批中说得最清楚。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所谓“离恨”,实即愁恨、怨恨、憾恨。石头有被弃置的憾恨,黛玉也有被收养的身世之感,但她的泪偏“不自惜”而落,作为宝玉的“知己”,这种“千方百计为之惜”,就是“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的原因,也即所谓“春恨秋悲皆自惹”。这说得还不清楚吗?批书者若未读过八十回以后的原稿,是无从这样说的。眼泪“至死不干”,正合曲中之所言;自身“万苦不怨”,才称得上真正的“报德”。袭人劝黛玉说:“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脂批说:“后百十回(原稿回数)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这就更无疑地证明黛玉最后是为宝玉“不自惜”的“这种行止”所闯的祸而流尽眼泪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宝玉才终身不能忘怀他唯一的“知己”。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借阅过曹雪芹抄本《红楼梦》的明义来,他为小说题过二十首绝句,末首说:“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就算明义看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的本子,但他也完全有可能从作者或其亲友中打听到后半部情节的梗概,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诗中用获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青蛾红粉”的石崇的典故,指的是什么了。此类证据还很多。

  总之,《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根本没有落入“梁祝”故事的窠臼,更不是要表现什么“三角”关系。它始终是把悲剧的产生与封建大家族败落的原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原稿中,描写这种风雨骤至的大变故的发生必然是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作者倾注了最大热情的宝、黛这两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定会在这场可怕的狂风暴雨的雷电闪光中被照亮,其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决不亚于作者描写睛雯的“抱屈夭风流”和宝玉的“杜撰芙蓉诔”,因为写晴雯之死的字只不过是为了写黛玉之死的更重要的文字罢了。这一点,脂批说,“试观《证前缘》(原稿写黛玉之死)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然而可惜,我们已不能看到这样的精彩的文字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成了残稿,这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09: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三春
诸芳
意思
搜索资料


   

8个回答 #话题# 居家防疫自救手册


抱香蕉睡觉 高粉答主

2018-10-18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一、释义
1、一般认为三春指的是“元春、迎春、惜春”,说是“三春”事了之后,贾家便开始废败,大家树倒猢狲散。

2、三春去后诸芳尽:表面上说春光逝去后,众花都要落尽,实际上是预言后事,说待到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她们死去和远嫁,大观园姊妹们也都要死的死,散的散了。
3、各自须寻各自门:各自都得寻找各自的归宿,也就是“飞鸟各投林”的意思。
二、出处
1、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梦秦氏赠言》
2、这是秦可卿临死前在给凤姐托的梦中留下的最后赠言。它预示着贾府盛极而衰,树倒猢狲散的结局。秦可卿为这个即将崩溃的大家族策划后事,安排退路。她告诫凤姐:“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扩展资料:
红楼梦中有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1、贾府的四位小姐,贾元春为贾政与王夫人所生,贾宝玉同父同母的姐姐,因生日为大年初一,故名元春,后进宫为妃。其后贾府女儿一次排行“春”。
2、迎春为贾赦女儿,但并非为邢夫人所出,诨名“二木头”,性情温和,才智愚钝,嫁于“中山狼”孙绍祖。
3、探春为贾政与赵姨娘女儿,庶出,才情颇高,诨名“玫瑰花”,后远嫁。
4、惜春为贾珍胞妹,贾母一并教养的,不爱理事,善于作画。
参考资料:梦秦氏赠言-百度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09: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整子原创)《红楼梦》癸酉本残诗一首同前八十回的对照
茗山书斋
2020-04-01 12:09
《红楼梦》癸酉本残诗一首同前八十回的对照
整子2020-4-1
癸酉本残诗在第一百零七回:
家破王孫在,浮雲世事遷。
放逐國恨堵,夢繞故家還
夜寒風作枕,棚漏雨為簾。
索瓦思烹雪,煮莧憶撒鹽。
寒冬噎酸齏,雪夜圍破氈。
途窮俗眼白,戍鼓擾人眠。

该处上文有写到贾宝玉做了乞丐云游四方。穷困潦倒,困了睡在破房古寺,渴了舀一碗冷水,饿了讨一碗残羹冷饭,病了自己到山野抓些野草找个瓦片熬煮,脏了在桥洞下夜里趁着没人洗洗身子。这日宝玉孤自睡在一处乡野茅舍,冷风袭处,枯草摇曳,漫天寒星熙熙攘攘穿透魂神,世象万千、离合悲欢,生老病死、人情纸薄,似有悲凉慨然袭遍全胸,虫声缕缕不绝于耳。宝玉想起家人离散命绝,茫茫一片白骨堆满大地,倒也干净,泪珠尽流,悲凄无益。春复夏,秋复冬,浩渺苍穹,情归何处?一介微物,转瞬幻灭,何为悲,何为苦?此时参悟。何为名,何为利?皆是自寻烦恼。不如忘却红尘,混沌度日,把时光熬过,终朝死去,就不再有诸多苦恼,化灰化烟。无知无识,如此想了,越发心灰意懒,世事不问,只是打发时日。只是春夏尚还好过,到了寒冬则凄冷难熬,石头亦曾有诗描述云:
这个版本来自于南京中山王徐达的后代徐青君败落的景象,最后沦为乞丐。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后来徐青君一度为人代杖以赚点生活之资。但最后没有那么不堪,官方返还了他的私人园林财产,卖花石、货柱础以自活。
民国时期有过关于“旧时真本”的争议,记录的情形同这里大致一样,鲁迅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转述这些故事。据还有另一个版本是贾宝玉被北静王所救,故事情节同《板桥杂记》里的徐青君有点类似。
此文中的“化灰化烟,无知无识”这些混沌度日的想法,同《红楼梦》前八十回记录中所透露出来的想法一脉相承。
最后此句“石头亦曾有诗描述云”,这个句子同《红楼梦》第四回写的是一样:“石头亦曾抄写了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可证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家破王孫在,家字的使用,其实是曲笔,也是正笔。国都破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红楼梦十二支》[好事终]基本上就说到这个家字:“家事消亡首罪宁”。其他如“贾家”“江南甄家”等。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吴梅村【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首(並序)】:“念家山破定風波”。
王孫,指那些世袭制度下的公子爷们。徐青君,太仓王世贞的后代王庆常就是这样的人。刘雪舫也是这样的人,吴梅村写有【吳門遇劉雪舫】一诗。宋琬也有《刘雪舫馈泉酒赋谢》的诗歌。其他文人相关记录很多,因为刘雪舫结交的都是江南文人名士。
《明史·刘文炳传》载,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1606—1645)所率农民军攻克北京后,新乐侯刘文炳及其二弟左都督刘文耀(?—1644)投井自杀,其母、妹、妻妾等登楼自缢死,并由“家人共焚楼”,“阖门死者四十二人”。独刘雪舫逃了出来。他是崇祯的皇亲国戚,并被封为太子少保都督。
吴梅村《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貴戚深閨陌上塵,吾輩漂零何足數!坐客聞言起歎嗟,江山蕭瑟隱悲笳。”
浮雲世事遷,浮雲,有四个概念:1,出自《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出自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出自此处,指世事风云变幻。4,今天的说法,飘渺虚无,空幻的意思。

放逐國恨堵,夢繞故家還,这句诗歌比较通俗,是古代诗人经常有写到和运用的句子。放逐的概念起源于屈原。
《红楼梦十二支》[恨无常]“望家乡,路远山高”。这首残诗的内容基本上同《红楼梦十二支》都能对应得上。例如[世难容]中“王孙公子叹无缘”。
夜寒風作枕,第五回:嫩寒锁梦因春冷。第二十三回:枕上轻寒窗外雨。
棚漏雨為簾,见《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丫鬟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
索瓦思烹雪,第二十三回:“扫将新雪及时烹”。第四十一回: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第五十回:“烹茶冰渐沸”。
煮莧憶撒鹽,撒盐: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唐元稹《追封宋若华制》:“班妃‘裂素’之咏,谢氏‘撒盐’之章。”见第五回:堪叹咏絮才。第五十回:煮芋成新赏,撒盐是旧谣。
寒冬噎酸齏,雪夜圍破氈。这基本上就是穷苦的写照。其实作者是相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来说的当时冬天的盛事来说。该事件见于张岱的《陶庵梦忆》:牛首山打猎,即冯紫英铁网山打围事件。
原文:
牛首山打猎

戊寅冬,余在留都,同族人隆平侯与其弟勋卫、甥赵忻城,贵州杨爱生,扬州顾不盈,余友吕吉士、姚简叔,姬侍王月生、顾眉、董白、李十、杨能,取戎衣衣客,并衣姬侍。姬侍服大红锦狐嵌箭衣、昭君套,乘款段马,鞲青骹,绁韩卢,统箭手百余人,旗帜棍棒称是,出南门,校猎于牛首山前后,极驰骤纵送之乐。得鹿一、麂三、兔四、雉三、猫狸七。看剧于献花岩,宿于祖茔。次日午后猎归,出鹿麂以飨士,复纵饮于隆平家。江南不晓猎较为何事,余见之图画戏剧,今身亲为之,果称雄快。然自须勋戚豪右为之,寒酸不办也。
途窮俗眼白,指作者吴梅村自己,后来辞官回家,遭人非议,并且也不大出门交游了。
戍鼓擾人眠,唐彦谦(?~893)《夜坐》:愁鬓丁年白,寒灯丙夜青。不眠惊戍鼓,久客厌邮铃。汹汹城喷海,疏疏屋漏星。十年穷父子,相守慰飘零。描述进入边防军事紧急状态,即指满清入侵。《红楼梦》第四回: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
癸酉本这首残诗首先证明它同前八十回是一气呵成,一脉相承的。其次证明那个明末清初的时代,满清人入侵,李自成流寇起义的社会动荡和后果。其三是证明作者只有是吴梅村这个人才经历“途窮俗眼白”的人生轨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9: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江南·超然台作
[ 宋 ] 苏轼
原文 译文对照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望江南·暮春
[ 宋 ] 苏轼

原文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



译文

春已归去,春衣几时制成?小溪弯弯水缓浪低平,盏盏蕉叶杯儿水面稳稳行。舞雩坛上风轻轻,轻轻拂动轻柔纻罗衣襟;让我们尽情高歌欢舞,歌唱天下升平。

小雨才飘过,何处农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鸟儿已无语,绚丽的桃李也已开过芬芳尽。那催春的布谷鸟啊,也早已飞进深深茂密的桑林。春天啊一片春色,已嘱托根硕叶肥的芜菁。



注释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金奁集》入“南吕宫”。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宋人多用双调。

春服,春天所穿的衣服。指夹衣。成,穿得住。

蕉叶,蕉叶状如杯,借指酒杯。

舞雩(yú):鲁国祭天求雨的土坛,在今山东曲阜。此处借指春游的亭台。纻(zhù)罗:指麻织和丝织的服装。

酣(hān)咏:畅快地饮酒吟诗。升平:太平。

百舌:鸟名。到晚春桃李花谢时,便不啼鸣。

柘(zhè)林:灌木林。鹁鸪(bó gū):鸟名。天将雨,其鸣甚急,故俗称水鹁鸪。

芜菁(wú jīng):蔬菜名。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9: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江南·超然台作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望江南·超然台作

作者
苏轼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折叠版本一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折叠版本二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金奁集》入“南吕宫”。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即明前茶。不同于雨前茶,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的茶,称作雨前茶,比明前茶稍晚,算不上新茶了。

折叠白话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2]

折叠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吴韵汐《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词间有淡淡的惆怅,更多的是一股卓立于人间的“超然”。[3]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4: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种兰
[ 唐 ] 陈陶
原文
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

春风长养深,枝叶趁人长。

智水润其根,仁锄护其芳。

蒿藜不生地,恶鸟弓已藏。

椒桂夹四隅,茅茨居中央。

左邻桃花坞,右接莲子塘。

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

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肠。

幽人饥如何,采兰充餱粮。

幽人渴如何,酝兰为酒浆。

地无青苗租,白日如散王。

不尝仙人药,端坐红霞房。

日夕望美人,佩花正煌煌。

美人久不来,佩花徒生光。

刈获及葳蕤,无令见雪霜。

清芬信神鬼,一叶岂可忘。

举头愧青天,鼓腹咏时康。

下有贤公卿,上有圣明王。

无阶答风雨,愿献兰一筐。

作者介绍

陈陶
陈陶 [唐](陈陶 [唐](约公元八四一年前后在世)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全唐诗作岭南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初前后在世。工诗,以平淡见称。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早年游学长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7:54 , Processed in 0.56245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