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8|回复: 115

甄士隐影射顽石No36500崇祯帝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发表于 2023-6-5 0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甄士隐 - 曹雪芹长篇小说《红楼梦》中人物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虚拟人物相关




甄士隐,曹雪芹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谐"真事隐")姓甄,名费,字士隐。"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正如贾雨村言(贾雨村说)是"假语村言"一样。

甄士隐是和贾雨村两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确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曹雪芹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





  5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 登场作品

    《红楼梦》

  • 妻子

    封氏

  • 女儿

    甄英莲(香菱)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概述

作者把《红楼梦》 由盛至衰最后败落这一主题,首先从甄士隐的经历这个雏形故事中预演出来,甄士隐的彻悟也预示着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未来相类似的结局。但原书只到八十回为止,续书让甄士隐在结束时出现应当是符合曹雪芹原来意图的,所不同的是甄士隐和贾雨村那一席充满了庸俗的富贵荣华的议论,只能看作是续书者思想的反映,歪曲了甄士隐在书中所起的作用。

女儿甄英莲(取意真应怜),叹其可怜应怜。他是甄士隐独女,爱若珍宝,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骗子拐走,后被人贩子拐卖。甄士隐与妻子封氏遍寻不着,先后病倒了。不想没过多久,隔壁葫芦庙失火,牵三挂四,甄士隐家中房屋被烧成一片全局束瓦砾场。他想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即把真事隐去,留下"假语存"(贾雨村)。士隐,据周汝昌先生考证,出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礼疏》云:遭真事隐去霸甩纹捉也。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是则"真废物"、"真事隐去"言外意也。 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小时便被拐子拐走,后来被同时卖给一个无甚权势的人家和薛家,结果薛蟠把那人打死,案子落到贾雨村手上,他不念英莲是自己的恩人的女儿,把利用这件事顺水推舟的讨好薛家,讨好贾家。后来英莲跟随薛家到了贾家,在大观园中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最后还是逃不过"应怜"的命运。

而甄士隐丢了爱女,家里又着火,后变卖家产带着妻子封氏,投奔了岳父封肃,只那封肃是势利眼,甄士隐用来请他置办田地房屋的银子被他半哄半赚,只给他端和纸薄田朽屋.甄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戒连漏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又人前人后说甄士隐如何好吃懒做,不善过日子,令甄士隐既悔恨投奔错了人,又急忿怨痛。他本已有积伤,且暮年之人。经过这么些打击,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一日,甄士隐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这道人口中念念有词,便是"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听懂了道人的好了歌,心中彻悟,便笑,他来注解。

最终,甄士隐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从此抛家弃业,出世而去了。封氏哭的死去活来,求助父亲封肃多方寻找,也杳无音信。

甄士隐和贾雨村,两相对照而写。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真事隐(将真事隐去)、假语存(假语存言)。作者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也埋下了伏笔。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故事折叠抛砖引玉

甄士隐在整部《红楼催她篮永梦》里,只是个起引子作用的人物,他和贾雨村,具有象征意义,即"真事隐,假语存",实际上也就是作者告诉读者,他是从生活原型出发,来写这部书,"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也。"

在故事正式开始前的"楔子"里,曹雪芹还有这样的说法:"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那时的社会,呈葫芦型态,两头大,之间小,所谓两头大,不是两头一边大,富者那一头,好比接近葫芦嘴的那个小鼓肚,四大家族,宁、荣二府,都属于其中的一部分,这个社会族全狼群的基本心态,就是贪得无厌,第七十二回贾琏对王熙凤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听听这口气,胃口有多大!贫者那一头呢,好比葫芦底部的那个大鼓肚,书里写到的王狗儿家,算是较穷的了,其实比起那些社会最底层的更大量的生命存在,还是强许多,王狗儿的岳母刘姥姥毕竟还能挖掘出跟葫芦那头的富贵鼓肚里的人际关系来,破着脸跑到荣国府里去"打秋风",凭借装傻充愣插科打诨竟然满载而归,这是葫芦底下那个大鼓肚里的更多人家不可能有的幸运。

曹雪芹写《红楼梦》,他主要是写葫芦嘴下边那个小鼓肚里的故事,葫芦底部大鼓肚的事情写得很少,但是,他的了不起之处,就在于通过写贵族家庭的荣辱兴衰,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整个"葫芦"的形态,通过阅读中的想象和补充,都能了然于心。 甄士隐出场的时候,既不在葫芦的小鼓肚里,也不在葫芦的大鼓肚里,而是在两个鼓肚之间的那个细颈当中,具体而言,也就是非贫非富,今天把这种人叫做中产阶级,这个社会族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始终似有若无,是"两头大中间放循洒小"的那个"小中间"。直到上个世纪后二十年以降,这个"葫芦颈"才开始拉长、变粗,但也只是跟过去比,长了一点粗了一点,跟两头比,就还是显得势单力薄、幼稚脆弱。

中产阶级最可自慰处是衣食无忧。说甄士隐是乡宦,他有没有定期发放的宦银?看来是没有,如果有,他后来也就不一定非去依靠岳丈。但他有带夹道的住宅,书房外有小花园,至少有两个使唤丫头和一位男仆一个小童,生活可谓小康。他的经济来源,应该是当官宦时积攒了一些俸禄,后来置了点田庄,从中取租。

在那样一个时代,中产阶级尤其是一个变动最大的社会族群。葫芦上头小鼓肚里的一些人,会因为种种原因,从那个小鼓肚里坠落到葫芦颈里来,比如书里的柳湘莲,就是破落世家的飘零子弟,从生存状态上看,比甄士隐更暧昧,具有游动、冒险的浪漫特征,但从经济生活小康和政治上的边缘化上看,可以与甄士隐划归到中产阶级一类中。葫芦底下的大鼓肚里,也会有一些人通过这样那样的办法,使自己从大鼓肚上升到葫芦颈中,刘姥姥的努力使王狗儿家达到小康是一个例子,像醉金刚倪二,虽说是市井无赖泼皮之流,但是经济上逐渐增加着积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主流政治约束自由生活,其实也是补充入中产阶级的一员。

中产阶级的成员,有安分不安分之别。甄士隐属于安分者。他满足已达到的经济状态和生活格局,过着享受琐屑生活乐趣的雅致而悠闲的生活。书里写到他抱着爱女到街门前看那过会的热闹。过会,曹雪芹没有展开描写,但那种乡俗直到上世纪仍活跃在中国民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五猖会》,记录他目击的景况:"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至于用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过会,虽然多半有迷信的成分,比如祈雨,但那华丽的游行方式,却构成了俗世的共享欢乐。

据周汝昌先生考证,曹雪芹出生于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红楼梦》第一回写一僧一道要把幻化为通灵宝玉的女娲补天剩余石拿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姑那里,让警幻仙姑将它夹带到"一干风流孽鬼"当中,让它下凡历劫,实际就是让贾宝玉落草时,嘴里衔上它,因此贾宝玉和通灵宝玉在人世间的"凡龄",总是一致的。书里写到甄士隐梦中见到一僧一道,还与通灵宝玉有一面之缘,还跟到了太虚幻境的大牌坊下,但就在这时,"忽听得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从梦中惊醒,他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可见是久旱景象,接下去写他抱着英莲看过会的热闹,那过会的内容,应该就是祈雨,而曹雪芹诞生时,恰逢久旱后降下倾盆大雨,金陵一带旱情得到缓解,这也是他父亲给他取名为"硔"的缘由。细读《红楼梦》里第一回的文字,就觉得周先生的论述很有道理,这一回暗写了贾宝玉的降生,元妃省亲那年贾宝玉十三岁,往回推十三年,就是甄士隐抱着女儿在门前看过会的这一年。


折叠身世经历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那段著名的导语中说:"故曰'甄士隐'云云。……故曰'贾雨村'云云。"曹雪芹一语双关:一方面告诉人们:我也在书中隐去了真事,也用"假语村言"隐涵了小说的主题;另一方面,推出了小说中的两个重要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

曹雪芹笔下的甄士隐是不愿与清廷合作并遭受清王朝"文字狱"株连和残酷迫害的乡绅士子的缩影。

第一回中的甄士隐和第五回中的贾宝玉都经历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太虚幻境。"然而,在这个非常虚幻的地方,两人都有着恶梦般的经历。先是甄士隐"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第一回)。"后是贾宝玉"迷津内响声如雷,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第五回)!'"显然是在暗示甄士隐和贾宝玉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残酷打击,他们有着相同的不幸命运。曹雪芹是这样介绍甄士隐及其一家的:"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只是一件不足: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甄士隐及其一家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然而,在曹雪芹的笔下甄士隐一家的悲剧是不幸意外丢失女儿,一场偶燃的焚家大火,岳父封肃的暗算。可见甄士隐一家的遭遇与政治没有什么联系。但是,曹雪芹却又让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作出与政治联系那么密切、那样深刻而令人深思的"注解"?这是无论如何让人也无法理解的: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注:明朝以前各朝代大臣上朝均使用笏板,自清朝始废止不用);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中埋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谁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莽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第一回)

曹雪芹借甄士隐之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末清初外族入侵改朝换代过程中一幅幅政治惨变的图画,对那些遭受"奏销案"和"文字狱"残酷打击的官宦、乡绅、士子的悲惨遭遇做了形象的"注解",对那些靠诬陷升迁之徒进行了无情地揭露。更重要的是,曹雪芹用非常隐晦的语言、辛辣的口吻讽刺清朝封建政治舞台上是"乱哄哄"、"甚荒唐"的。而"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个"他人",正是封建帝王和他的专制统治。

那么,甄士隐及其一家的遭遇究竟是真还是假的,就令人十分怀疑了。曹雪芹在描述甄士隐一家的悲剧时,又一次使用了"假语村言"。曹雪芹在介绍甄士隐所在的家乡苏州时,巧妙地借用中国古代"天塌西北,地陷东南"的神话,而"当日地陷东南",的神话,正暗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即当时在清兵的大举进攻下,包括苏州在内的东南大片土地已经陷落,江南已经在清王朝的残酷统治之下。曹雪芹为他笔下的人物取名是煞费苦心的。曹雪芹塑造的典型人物姑苏城中"姓甄名费,字士隐"的"望族""乡宦"。暗示了在甄士隐身上隐去了真事。甄士隐居住的姑苏城,是江南经济富庶、乡绅士子集中、人民抗清斗争比较剧烈的地区。

清朝顺治18年,清廷将上年奏销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废黜。此案开始只限于无锡、嘉定两县,至18年夏,乃通行于四府一县。江宁巡抚朱国治的造册上报,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粮多寡,在籍缙绅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未完钱粮者,皆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总计黜降13517人,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甚至某探花仅欠银一钱亦被黜。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宛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一时"士籍学校为之一空。"继之,又乘大创之后十年并征,"押吏势同狼虎,士子不异俘囚。"


折叠隐去了的真事

虽然官书绝不记载"奏销案。"但曹雪芹家族及其亲戚作为康熙的耳目,长期生活在江南的江宁和苏州,肯定熟知发生在江南的这一影响极大的历史公案,同时,江南的苏淅一带也是清王朝"文字狱"重点打击的重灾区。大批乡绅士子受到残酷株连。曹雪芹为他取名"甄士隐","隐去"了两件"真事"即两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一是"奏销案。"他真是(姓甄)被清王朝在奏销案中废黜(名费)的官宦。说他"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实际暗示他是已经看清了清王朝的残暴本质,不愿与清廷合作,而心甘情愿地作一位大隐于市的"真隐士";

二是"文字狱。""假作真时真亦假"甄士隐大火焚家的遭遇是假的。"真事"是他又遭受了"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的"文字狱"残酷株连,避难到了农村。由于"上年惊唬,急忿怨痛"。为躲避清廷的进一步迫害,而随疯道人"飘飘而去"不知所终。

令甄士隐败家的大火是从"葫芦庙中炸供"烧起的,在这里,曹雪芹又非常隐晦地使用了他最擅长的谐音字。"葫芦"的意思,就是"胡虏。"古代中原人蔑称北方的金人为胡虏,宋代的抗金英雄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名句;"庙"的意思,就是"庙堂",指宫廷。宋代的范仲淹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名句;"炸"的意思,就是"信札","供"的意思,就是"进贡"。把"葫芦庙中炸供"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进贡给清朝帝王阅的信札",也就是向清朝君主密奏的举报材料。哪一场文字狱的大火不是因为有告密者的举报而从清朝宫廷中烧起来的呢?"烧得如'火焰山'一般","也不知烧了多少人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成了一片瓦砾场了。"极言"文字狱"祸之烈之残酷。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第一回)

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则反映了遭受残酷打击的官僚、乡绅、士子的无奈和一种追求逃避、解脱的心态。


折叠与贾雨村的互动

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与贾雨村的短暂交往中,人们大都只看到了贾雨村欺骗钻营、矫揉造作的一面,不曾想到"禀性恬淡"的甄士隐也会施用计谋,甚至还煽情点火。其实在曹雪芹看来,用计有善意和恶意之分。性善无为者并不就是无所作为,他们崇尚做好事不露形迹,即隐为。在二人借与贷的过程中先是士隐主动抛出女色与美酒作引,随后雨村为哄抬自己的身价,借题逆向发挥,士隐是又惊又喜,随即火上浇油,不吝溢美之词……真假两位儒士可谓平衡互动地演出了一场理与欲的四重奏。

曹雪芹的儒学里,天理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与之对应的人欲是功名、金银、娇妻、美酒(或为《好了歌》中的儿孙),简称为名、利、色、酒。在事情开始之初,士隐对雨村是以假作真,认为这个读书人是位安贫守道的谦谦君子,在没有高中进士的充分把握和能力之前不敢借钱,以免因无法偿还而失了读书人最看重的面子和友情。由于雨村长期只靠卖字作文筹集盘缠,所以士隐"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随着明岁大比日期的临近,士隐为了让这位"必非久困之人"早日脱困显贵,决心主动放下富人的架子,对他适度以人欲反激。先以色诱名,使他超越不与世争的小仁而成就修治末世的大仁;后以酒诱利,使他升华朋友间的小义而成就强国富民的大义。最终迫使雨村为求大志而着急借钱。近似于第五回宁荣二公在家败之际对宝玉用"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这里士隐还错误地以为新兴的科举功名和时尚之学仍是仁与智即德与才的象征。他帮助雨村既是"不负兄之所学",又是望兄能以礼法重振朝纲。

与士隐以假作真、认贼为兄相反,雨村是以真作假,认为有钱无才的士隐是个图名图利的伪君子。在没有看到穷人具有雄飞高举的德与才之前不会轻易贷款,以免声名扫地、血本无归。深谙经济之道的雨村便将普通的借贷转化为钱智交易,如同引进风险投资,这样就无须作本、息承诺或抵押。他便采取了防守反击的策略,先姜太公钓鱼,假装清高,再择机以时尚的礼、智自我贴金,诱使士隐舍弃小名利而追求大名利,入于邪路。而对方若想牟取高收益就必须要冒高风险投钱入股。正因为如此雨村在得到帮助后也并不在意,如"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且第二天凌晨"不及面辞"就走了。心想我会带给你名利双收的,何需用感激呢。此处也显示他实际比谁都更急于要钱,且天理仁义已被他落俗为攫取功名利禄的手段。

就这样原本可以一拍即合的借贷被两位儒士分别繁化成了励志和融资大事。二人虽气性相反、互为误解,但表面却也是一唱一和、配合默契,似乎错与错已完全抵消。其间种种迂腐、奇巧让人闻所未闻、啼笑皆非。

先是士隐以带孩子出来作耍为借口走到街市,吸引雨村。雨村则以问街市上有甚新闻否为话头,忙施礼陪笑。随后士隐说:"兄来得正妙,请入小斋一谈……"但"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士隐便故做惊慌。他说是只让雨村略坐,实际一去就没回。这也是前文"来得正妙"的妙处所在。雨村则钻空"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向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呆了。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很明显丫鬟这天只是习惯性出现在了士隐的窗外,抬头之前还将窗内人当成是士隐,没想到主人已金蝉脱壳,所以猛抬头时感到很意外,妙处之二。从咳嗽、撷花等非常规动作可以判断她在当时的社会属于轻薄女子,后文中小红对贾芸也用过完全相同的方法。娇杏很清楚此时士隐望子心切,想趁机从丫鬟升为小妾。但士隐此时已不以纳妾为念,轻色重友。

就在娇杏愁闷之时,雨村有缘千里来相会。她立即从雨村"雄壮"、富贵的相貌算定他前途无量,并将错就错,"不免又回头两次。"雨村则以为"此女子必是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 刹那间由娇妻点燃的功名之火在他心中熊熊燃烧起来,因为一介老穷儒要想获得闺秀的欢心,必先要求得官爵声名。如"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士隐的用意本来也只是想达到这一点。但雨村自己却感觉太露骨,忙将淫情包装成比翼双飞、夫荣妻贵的时尚之礼,认为这才是"平生抱负",如"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此刻躲在一旁观察动静的士隐是又惊又喜,旋即推波助澜,如"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而雨村正是等着这一句。但他很清楚目前还只显摆了一半,故未提资金短缺一事。

在首轮美人计之后,士隐是一不做二不休,又乘中秋节之机特备美酒款待雨村,以期烧起他的利欲之念。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而酒精也和女色一样理与欲的双向激励作用。只见他先即兴借酒发挥自己"过人"的时学才智,如"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此时士隐是更加相信了自己的眼光,如"大叫:'妙哉……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一句"我愿借钱帮你"的潜台词已然提到了嗓子眼上。似醉非醉的贾雨村这才不紧不慢地倚托酒后狂兴,道出囊中羞涩的状况。甄士隐则"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件冬衣。"

以上二人经过一番眼花缭乱的儒术全面较量,似乎实现了借与贷的"双赢"、皆大欢喜。士隐是仿佛一块石头落了地,酒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贾雨村是亢奋难眠,"五鼓"就进京去了。然而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二人的错误并没有真正抵消。在成功资助村兄之后,士隐不但没有入邪,反而更加热衷于超道德的追求,舍弃了人基本的进取和戒备之心。但这在假世中何其危险,所以他自与雨村蜜月后就像染了瘟疫一般灾祸连绵、一落千丈,最后颓然出家。雨村在顺利得到盘缠之后则不仅没有归正,还更加得陇望蜀,失去了人起码的礼义和诚信。然而末世与奸贼互捧,他在与士隐接触后就像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左右逢源、青云直上。很显然,结局之所以从双赢变成"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衰转折,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之外,罪魁祸首还是脱离人性、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儒教及封建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又都是社会恶性循环中的受害者,雨村的假泡沫也终究会破灭。正确体认甄、贾两位儒士是解读《红楼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关键。


折叠好了歌

好了歌注》甄士隐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 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袍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折叠编辑本段扮演者

87版《红楼梦》王忠信饰甄士隐

10版《红楼梦》周野芒饰甄士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20: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甄士隐影射No36500顽石崇祯帝

甄士隐经历的“三劫”就是红楼梦隐藏的真实故事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关注他
甄士隐经历的“三劫”隐寓着《红楼梦》隐藏的真实故事

原创:龍乡

甄士隐的“三劫”是实实在在地用辛酸血泪都不足以形容的三次劫难。

甄士隐,真事隐!

甄士隐所经历的三次劫难,理所当然就是真事隐去的《红楼梦》故事背后隐藏的血泪般的劫难。


这“三劫”,具体说来到底是怎样的劫难呢?

(一)

跛足道人是这样对甄士隐说的:

“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三劫后”有眉批道:“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

年已半百的甄士隐,怎么可能还有九十春光,故而说:“寓言也”。究竟“寓言”什么,很难准确定论,但是,我们可以表面故事中发现甄士隐所经历的“三劫”。当然,这是被真事隐去、另有“寓言”的三劫。

(二)

第一回回末,甄士隐把《好了歌》注解过后:

“那疯跛道人听了,鼓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搭连抱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头,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此处有三条批语:

[甲侧]:如闻如见。

[甲眉]:走吧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

[蒙侧]:一转念间蹬彼岸。


甄士隐随疯道人飘飘而去,是因看破红尘修行去了吗?以下三点分析对此可以否认:

一,跛足道人真身乃书中所设置的,能够随意出入神界幻境的渺渺真人,随他而去者,肉身凡体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二,当初跛足道人说的“北邙山”,为埋葬历代王候将相之风水宝地,所谓“在北邙山等你”,并非实指,而是意味着脱离了人世。所以才能“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至于与谁“会齐了”,那只能是茫茫大士所说的到凡间了解公案的那“一众风流冤孽”,当然也代表着“公案”已经了解。

三,批语中的“悬崖撒手”“蹬彼岸”,无疑也是在说甄士隐此去,实为喻示生命已经终结。而“如闻如见”,则是代表一声“走吧”,让那辛酸的过往仿佛又重现眼前。

(三)

总的来说,通过前后两相对比,能够得出的结论就是,甄士隐随疯道人飘飘而去,说明此时“三劫”已经成为过去。而甄士隐此去又是与“一众风流冤孽”“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又说明了甄士隐所经历的“三劫”,是对《红楼梦》里被真事隐去的所有真事,设计出的一种“寓言”式概括。

由此可知,这个“三劫”于《红楼梦》是多么重要,于读懂《红楼梦》背后被隐去的故事是多么的关键。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三劫”呢?

在第一次与第二次遇到跛足道人之间,共发生了三件对甄士隐来说最为严重而且是隐含“寓言”的大事:

第一件事写的是,于元宵佳节之日,霍启(甲侧:妙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抱着甄士隐唯一的宝贝女儿甄英莲出去玩时,竟然把英莲给弄丢了。甄士隐“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看看一月,士隐先得了一病。”

第二件写的是,三月十五日,葫芦庙炸供告成失火。“大扺也因劫数,(甲眉: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只可怜甄家在隔壁,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

第三件写的是,“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着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女。此人名喚卦肃,(蒙戚双批:风俗。)本贯大如州人氏,(甲眉:托言大概如此之风俗也。)……幸而士隐还有折变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卦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翡痛已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意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四)

以上三件事,是造成家败人失、给予甄士隐致命打击的三件事,并且是在紧密连续中发生的。同时,也是造成甄士隐“飘飘而去”的“三劫”。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甄士隐去后,紧接着便是从葫芦庙出来的贾雨村升官、娶妻、生子。从表面看去,这是故事发展的正常顺序与自然衔接。

但是,当我们看到甄士隐的“三劫”是对全书故事的“寓言”式纲领性概括后,便会明白,此后贾雨村的出场,实为“三劫”所“寓言”故事的开端,也就是用“假语村言”把“真事隐去”的序幕正式拉开了。

那么,这个利用假语村言隐藏的故事该怎么去理解和解读呢?

当然是必须参考参照甄士隐所经历的“寓言”式的“三劫”。

第一劫,元宵佳节、霍启、英莲丢失“寓言”的是什么;

第二劫,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为瓦砾,以及“鼠盗峰起,无非抢田夺地”等,“寓言”的是什么;

第三劫,大如州人氏、封肃,田产遭哄骗,暮年、下世等,“寓言”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对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衰,宝黛钗的爱情纠葛等所有假语村言的表面故事,所作出的理解与解读,与甄士隐“三劫”之“寓言”是契合相通的,这样才能表明基本读懂了《红楼梦》。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甄士隐的女儿在书中拥有的英莲、香菱、秋菱三个名字,是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出现的,有解读中,是需要找出这三个名字,在甄士隐所经历“三劫”中分别代表彖征看其中哪一劫的。





发布于 2024-06-22 10:29・IP 属地浙江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 (1987陈晓旭版电视剧)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5: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甄士隐影射顽石No36500崇祯帝【甄士隐+甄英莲//贾宝玉+胭脂泪】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48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 五代 ] 李煜
原文 译文对照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译文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晨起的寒雨,暮晚凄风。

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
⑴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⑵谢:凋谢。

⑶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⑷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⑸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⑹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 五代 ] 李煜

原文
译文对照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清秋,一作深秋。

(2)剪,一作翦。

(3)离愁:指去国之愁。

(4)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别是,一作别有。




作者介绍

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

暮江吟
[ 唐 ] 白居易

原文
译文对照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 宋 ] 朱敦儒

原文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古代显贵者的冠饰。比喻高官显宦。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相见欢·泷州几番清秋
[ 宋 ] 朱敦儒

原文

泷州几番清秋。许多愁。叹我等闲白了、少年头。

人间事。如何是。去来休。自是不归归去、有谁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16: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賀聖朝

廢紅爭逐桃豀遠。向天涯流怨。十洲腥浪拍青霄,恨綵舟歸晚。  

迷心蕉鹿,殢人雲雨,總夢深眠淺。湘簾快上玉鈎斜,送夕陽西轉。

【诗海选粹】诗海诗家 徐晋如作品欣赏(2) 2020-06-29 15:51

美刊
总 编 荒岛
主 编
编 委 阿斌 直性子 振江 路者天涯 夏新涛 李一默 银池 张兰芝
作者简介
徐晋如,字康侯,号胡马,斋号缀石轩、双琴砚斋、丽隐楼,江苏盐城人。著名诗人、词人、古文家。2016《南方人物周刊》青年领袖。
1976年12月27日生,1994年9月自理工医农科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为复系以来第一届本科生。1996年9月转学北京大学中文系,为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唯一一名由清华正式转学北大的学子。1999年6月在北京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以同等学力考取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博士生,师从岭南硕儒陈永正教授。2009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当年九月起,在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执教至今。
通经博雅,善诗古文辞,治学以孔荀儒学为宗,兼治古典诗词文献学、近代诗文,亦擅京剧学研究。
有《忏慧堂集》《高贵的宿命——一个文化遗民的怕和爱》《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缀石轩论诗杂著》《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等著作行世。与陈永正教授共同主编《百年文言》,与周笃文教授共同注析夏承焘新选《宋词三百首》。2018-2019年在《中华读书报·国学版》连载怎样学写古诗词专栏,即将以《诗词入门》之名在中华书局出版。
腾讯儒学《晋如说儒》主讲,喜马拉雅《晋如说宋词》主讲。目前新主讲《中小学古诗文同步精讲》已在喜马拉雅上线,首创由一人讲授中小学古诗文,从小一到高三的模式。
《庚子春词(接上期刊完)》
凤来朝
此日鳌山堕。洒重溟、綵灰一裹。笑桑肥海浅,韶光过。蜀魂在、漫歌些。
尚记长街雷火。几何曾、凯声失和。莫更说、当时妥。早晓得、计终左。
杏花天
夗央对浴横塘水。却来搅、愁鱼浅睡。杏花熏处行人醉。都入三千梦里。 沈云黑、长安日蔽。雁足断、相思空系。荆高把臂歌燕市。铅筑无端击碎。
少年游
巴渝旧约水云寒。负我百回看。陆渭浮桴,延州锁骨,犹记隔年欢。
而今识尽巫山雨,凉沁上忧端。梦诉槐清,吟分菅怒,悄立待更阑。
前调(又一体)
狂飙一曲,悲风千古,吹泪过邯郸。怪影西来,人间游荡,星眨一天寒。
如磐夜气清湘卷,人海总波澜。无尽芳菲,无穷春韭,汪雨不曾乾。
画堂春
水边犹记柳条青。红衣度去盈盈。(吴女盈盈,梦红衣女郎召之,曰玉女命汝掌文牍,其夕遂卒。)春风依旧暖云晴。如醉行程。
海上有仙入梦,人间无路藏生。(王山吊盈盈句:海上有仙应入梦,人间无路可藏生。)二年贮尽玉壶冰。月怒孤明。
河渎神
山外鹧鸪啼。难唤䧳飞梦归。海桑谢了海尘吹。蔡经空识娥眉。
碧草无情天晼晚。鸿信筝弦同断。一夕镜心红变。万妆愁破春粲。
更漏子
碧沈灰,清漏滴。梦里绮楼深羃。新雁思,断猿哀。江声逼枕来。
海山遥,道路左。谁凿高阳池妥。销锦字,冷春纤。眉螺莫待添。
武陵春
晴日园林花欲斗,芳树又莺歌。恹闷春心莫付他。朱麝一唇多。
海燕自来巢绣幕,彷佛语风波。劫后江乡许更过。世界太娑婆。
愁倚栏令
秦声沸,庾尘扬。月涵霜。青鸟久疏云信远,梦还长。
次第雨雪相妨。星槎断、不断潇湘。指与春人浑不信,海生桑。
蝶恋花
月静栖乌情不定。幂幂重帘,遮住兰釭影。刚道百花生日近。馀寒后夜侵山枕。
鬓压云偏春满镜。宿醉初酲,粉脸犹红印。一梦钧天终不醒。卅年早断蘅芜径。
贺圣朝
废红争逐桃溪远。向天涯流怨。十洲腥浪拍青霄,恨綵舟归晚。
迷心蕉鹿,殢人云雨,总梦深眠浅。湘帘快上玉钩斜,送夕阳西转。
满宫花(用半塘韵)
转迷茫,销瞢懂。亲见赤城如瓮。此心多已髑髅灰,一寸相思偏重。
戟门扃,街鼓动。乐指三千同梦。绛霄今夕月轮高,太液冷铺真汞。
莺声绕红楼
千里寒烟遮绿芜。朔风吼、江劲云孤。更谁拚取好头颅。波谲见狂夫。
沧海轻鸿远,斜阳外、鸦点空书。禺山消息恸兰锄。断肠忆当初。
南乡子
万象总虚明。天凝琉璃月化冰。谁记长街人送别,凭凭。吼怒春雷第一声。
槐穴又重营。四十三年似梦程。昔昔小红低唱处,轻轻。短篴邻家不忍听。
感皇恩
军持兄属此,拈稼轩韵
花事一番新,阿监未老。勤洒芙蓉苑边道。仙妃恩重,须遣上阳人笑。日迟春肯暮,宫莺好。
雨露欣沾,貂珰忝冒。奈可衣冠著人少。王孙去后,剩得连天芳草。流红湘水怨,无时了。
迎春乐(用清真韵)
春风到处蛛生屋。邯郸道、黄粱熟。更谁钦、勠力神州速。看燕燕、辞归宿。
天际狂呼撕绾束。笑兰若、浪抽新绿。惊破绛天人,情漾宇、声鸣玉。
喜团圆
回黄转绿,销冰化雪,雁爪无痕。何郎顾影风流在,况韩寿分薰。
江山点染,平居入画,繁卉增春。谁还忆得,登州载腊,楚寨糟豚。
上行杯
招魂楚些声声送。渔父浮湘舟自控。文字都删。缄口从参一味禅。
吴淞能剪并刀快。看汝蛮妆新世界。只少云绦。束住春湍不许豪。
醉花阴
愁戍江城花戍槛。檀口教重掩。鹦鹉满檐头,悄立含情,戒语时相睒。
迟来黄屋春恩减。漫蔼沈烟淡。风雨怨垂杨,不似山丹,早被鞓红染。
(《轩渠录》:绍兴辛巳冬,女真犯顺。米忠信夜于淮南劫寨,得一箱筐,乃自燕山来者,有书十馀封,多虏中妻寄去者。唐仲友亲见一纸,别无他语,止诗一篇云:「垂杨传语山丹,你到江南艰难。你那里讨个南婆,我这里嫁个契丹。」)
忆秦娥
涛声咽。可怜不捲江天月。江天月。年年冷照,绛城孤阙。
纷红骇绿情犹热。九州共铸心成铁。心成铁。空中泪洒,秦箫吹裂。
红罗袄
道边见白桃花。依稀记得前人咏之云:易水当年馀侠骨,避秦仍著白衣冠。
任侠千年上,秋水正萧萧。想祖道嵯峨,衣冠同素;羽歌慷慨,尊爵新浇。
避秦者、花隔轻舠。愁予渺渺湘皋。痛饮读离骚。共怨些、永夜国魂招。
烛影摇红
王邦畿悼张乔诗:何如不相识,哭君情亦悲。读李劼先生痛祭晓军文,感慨系之。
鳌柱重倾,不周山下霓旌绕。滔天洪水没三山,何况方舟小。
鸡唱东方未晓。恸梦殢、来苏缥缈。丰神伊洛,芙蓉秋水,美人应笑。
巫山一段云
一揖山公启,长弹叔夜琴。同天从此莫相寻。隔越到商参。
朝暮阳台㝱,清醒泽畔吟。任他红雨下春阴。独自抱香心。
品令
酒狂天放。乱流外、晓歌嘹亮。悲写一曲空侯壮。怒舟直下,依旧回青嶂。
五犗重投竿万丈。涌如山鲸浪。腊鱼公子传春酿。此情深漾。共诉胥涛唱。
归去来·骤雨携寒,蓦如严冬
冷极深春雨。辛夷掩、怨啼无数。章台不见青青缕。见楼头,愁共住。
女墙红种相思处。总销尽、惜花情绪。东君若识羁人苦。潇湘远,任流去。
滴滴金·海子忌日
畸人已往天寥廓。到花开、几人酌。疑鸟长飞肯栖落。向寒沙轻泊。
漫漫海水都淹却。亚洲铜,月磅礡。永夜冰心舞冥漠。守万家珠箔。
惜春郎·上巳日
深悲般若空中色。欠受想行识。吟边苦味,灺前深忆,荧泪还滴。
鸟怨猿哀销不得。况更听桓笛。问老僧、挂壁葫芦,可有怒燐生碧。
醉乡春
醒到月横参挂。浑忘紫嫣红奼。暗换了,陌头尘,人道近清明也。
莫向水风牵惹。一树娇棠自谢。上云鬓,染春茵,几多更入兴亡话。
不见海翻星泻。依旧碧湘帘挂。遣冷思,拨心灰,休问彼苍谁者。
咄咄漫书悲诧。曲曲银屏待画。点秋雁,著芙蓉,共侬独钓醒醒也。
惜分飞
江关遥睇,只羽飘零,为赋
洞隔桃溪红逐水。休忆前欢梦里。刘阮归来意。鹧鸪啼处千山醉。
谁信乘鸾明月底。曾共秦台凤吹。青琐葳蕤闭。断鸿飞处深凝睇。
关河令·清明(依鹜翁格)
棠梨迟开冷万树。对蓦飞灵雨。奈可山云,凄凉邀共去。
江南无限燕侣。尚记否、天狂涛怒。赤海同填,精禽休独苦。
减兰
风鸡云狗。百鬼灯前凄夜吼。螺黛仍添。主妇长蛾一倍纤。 红窗更迥。燕足不来春漏永。讳道相思。怕得含情卫女知。
馀寒又透。辜负园林春学绣。秦梦新酣。毕竟荼靡押尾婪。 酒阑歌罄。弄玉宫中妆更靓。花雨燕脂。金凤衔红旧绣衣。
(唐太和初,沈亚之客橐泉邸舍,梦入秦,见穆公,时驸马箫史已死,遂尚始平公主弄玉,所居宫曰翠微宫。公主芳姝明媚,笔不可模画。每吹箫,声调远逸悲人,闻者莫不自废。约一年,主卒,葬咸阳原,公命亚之作挽歌并墓铭。后公辞亚之令归,又为歌一章,有「金凤衔红旧绣衣」之句。仍至翠微宫,与主侍人泣别,题宫门曰「春景似伤秦丧主,落花如雨泪燕脂」。已而公命车驾送出函谷关,为别语未卒,惊觉。橐泉,秦穆公葬地也。)
天门谣
愁向风中老。贸春色、荚钱抛少。拚电笑。换东君归早。
记万里罗州人去好。绛缕羁缠长命渺。山月小。恁好共、芳尊倾倒。
忆闷令
谢豹啼时春欲怠。况飞红如海。谁教脆啭莺簧,销入轩松籁。
网尽珊瑚卖。怕还珠重采。见渔父、晓汲清湘,思五湖舟快。
留春令
冷绵吹泪,碧芜藏恨,屏围梦久。泽畔湘累不来归,只楚女、多消瘦。
旧日残蛾还画否。道园中如绣。悲倩东风涤愁肠,万花恶、浓于酒。
鹤冲天
天似醉,梦长依。芳事一春违。赤乌黄鹄又重飞。沧海浅堪犁。
碧山愁,珠港警。看到垒沈烟冥。大罗消息五更风。吹落断肠红。
万里春
春来不语。去共鹧鸪啼去。翠蛾长、梦破徐妆,是东君久误。
任放当初许。只休放、惜华情绪。乱红销、水腻花腥,坐高楼风雨。
河传·浏阳忌日
春在,颜改,镜光寒。来日愁漫。大难。六龙陡回须著鞭。跳丸。四沈天似磐。
一世燃情年正少。须索笑。风满长安道。水流西。初不疑。杜梨。怒开无数枝。
思帝乡
星星。缀来天幕明。周匝铁围山峻,断云横。今夕涧人幽独,考槃三五声。莫信翠禽容易伴长醒。
蕃女怨
一花飞去春更减。呼燕朱槛。向来程,今日绪,倦还毛女。绛宫何忍说新嬴。倚云筝。
燕瑶池
丝风丝雨。湘皋路。去去。翠屏青嶂无数。花辞树。鹃声纵苦。春难住。
玉生烟、香尘凝雾。低鬟诉。红槽拨成凄楚。回头处。珠厓吼怒。思今古。
红窗迥
斗欲移,尊共倒。碧烟净、芳信漫疑,闷愁顿扫。休讶阿咸年少。
任风姨更搅。落尽棉红,歌断杨白,依旧树碧,百丈晴丝争绕。还自看、独飞轻羽,向天涯暗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3: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与东京开封—甄费(士隐)演绎废主李煜的生前死后
一心说红楼
2019-07-12 13:25
(三)索隐甄费(甄士隐)
《红楼梦》中,作为角色的甄士隐,只是一位承(天)上,启(地)下的特殊人物。关键是‘甄士隐’三字的谐音:‘真事隐’ ‘真史隐’(真事)、‘真是隐’(真人)。作者巧妙地用甄士隐,甄费(废)一名,作为替身,将《红楼梦》幕后的真人、真事——南唐‘废主’李煜号钟山隐士——作了幻形隐写。但甄士隐与李煜却有一念之差,而有天壤之别。此便是‘一击两鸣’的另一部全本‘背面红楼梦’。它是高鹗所无法做(续)到的。
欲解读《好了歌》,必须解读甄士隐,毕竟《好了歌》是他先听到的,他的《好了歌解》,得到跛足道人的赞许:‘解得切!’。从甄士隐解悟歌词中,借助《脂批》的提示,进行追索,或许可得到一些有关红楼梦的有用信息。因此,先试解甄士隐。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个出现的人世间的特殊角色——甄士隐,名费,号士隐。他出场时,家住‘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姑苏【脂批:是金陵。】城阊门外的十里(势力)街,仁清(人情)巷,并特别交待是在一座古庙(建于五代十国)‘葫芦庙’旁;此人‘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类人品’,过着消闲的居士生活。只因这年‘元宵节’过后,‘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油锅火逸’引起火灾。葫芦庙大火烧到甄家,‘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势,如何救得下去?’甄士隐一败涂地,无可奈何,来到本贯‘大如州’的岳父封肃家,过着寄人篱下、受人奚落的生活……。小说中这短短一段文字介绍,是作者将他所要写的‘真事’、‘真史’(甄氏),全部隐写缩写其中。
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南唐李后主。李煜,原名李从嘉,号白莲居士、钟隐、钟山隐士等。一生酷爱诗词,花草,以吟诗为乐,不以皇帝宝座为念。倒也过了十四年的潇洒宫廷生活。只因赵匡胤在河南封丘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在河南开封建了大宋赵家的太庙,奠定了大宋王朝基础。此时,尚未一统的周邻小国,包括南唐,时刻都在宋军的威胁之下。公元九七四年九月(大约中秋节前后),赵匡胤派大军进攻南唐,战火烧到金陵城下,次年十一月,南唐亡。李煜成了‘废帝’,被押解河南开封,赵匡胤辱封李煜为‘违命候’,过着受人奚落,‘心中未免悔恨’的生活……。《红楼梦》作者曹寅,将南唐的这段‘真史’,隐藏在小说中,也就是‘宝鉴’的背面;所以,‘甄士隐’又是‘真史隐’。
甄士隐一名,《脂批》明确交待,他的含义为‘真事隐去’。如果作者、批者果真要隐瞒真像,则大可不必取此名、号,也不必挑明‘真事隐去’的面纱。事实上,‘甄士隐’三字又是‘真史隐’即隐瞒了一段‘真史’;‘真是隐’、‘真士隐’的谐音,意即‘就是钟山隐士’。就是号白莲居士、钟山隐士其人。不难解释甄士隐所以名‘费’。即‘废’的谐音,此时的钟山隐士已是南唐真正的‘废主’了。可以说甄士隐在了悟《好了歌》之前,是李煜的替身。(甄费醒悟而李废主至死未悟,后文再谈)
至于甄士隐的‘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类人品’;则与李后主,‘钟山隐士’在位时的情况一一对应,如此严丝合缝,不是巧合。
神仙一类的生活,好景不长。公元九七四年九月,宋军起兵南唐,约在当年的‘中秋节’前后,小说中改成‘元宵佳节’,‘八月十五’;改成‘元宵节’后的‘三月十五’。战火烧到金陵,李后主也曾调军前来救援(火),无奈‘那火已成势’,小说中则为‘彼时虽有军民来救’, 李煜的救兵又被宋军击败,‘如何救得下去?’。
李煜投降后,被押到开封,做了备受凌辱的囚臣违命候;小说中甄士隐火灾后,无奈之下,到得岳丈封肃家。封肃本贯‘大如’州【脂批:托言大概如此】,此为杜撰之州名,‘大概托言’时称‘天下第一大州’(大如此州)的河北涿州,涿州正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本贯。‘封氏’的‘封’字,无论是隐指开封(宋都)或是封丘(发迹地陈桥驿)都与赵匡胤有关。小说中故意混淆地名之处也不在少数;前面提到甄士隐家住‘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姑苏【甲戌本脂批:是金陵】,仅这‘一二等’之地,只能是帝、王所在之地。于是脂批赶忙挑明:这里所言‘姑苏’,实际是指金陵,正是李煜的南唐国都。这一二等的温柔富贵之乡,那时还谈不上苏州,这一带,只能是江北的扬州,江南的金陵。又说甄家住阊门外的十里街【脂批:开口先云势利,是伏甄、封二姓之事。】这里脂批所云‘伏甄、封二姓之事’,实指李、赵二姓之事,甄家在姑苏,脂批说是金陵;封家不住十里街,却说成本地居民,这封姓便是谎称‘庙’主‘开封’(宋都)。《红楼梦 例言》中所谓‘长安’、‘中京’实际上是隐写‘汴京’(东京,开封)、‘南京’(金陵,六朝古都)的混合体——‘中京’,即‘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必着迹于方向也’、‘特避其东西南北四字样也’(《例言》语)。作者所处的清康熙朝国都在北京,而北宋当时的汴京已被黄河泥沙掩埋了几百年,作者创作小说时,对京都的繁华、景观,民俗、语言乃至宫廷等,参照自己所熟悉的‘清京’北京来描写是合乎情理而自然的事情。《红楼梦》的考证若将后者的‘表面’作为‘本质’进行索隐,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在北京寻找‘大观园’遗址,是‘方向性错误’;‘大观’是宋朝亡国君徽宗的年号,假如有此园,如今也应该在开封某地,黄河淤泥之下至少数米深处,到曹寅时,已埋没五百年。‘考红’的尴尬也在于此。何况小说的‘大观园’是作者用笔杆子写出来的;在这里,有意拉扯上历史上的另一位著名的亡国君——宋徽宗赵佶。(按:小说中有隐写)
关于姑苏城内的葫芦庙,小说中已经烧毁,并且已经表明此庙是古人所建,本来也无需考证它的实物。仅这‘葫芦’之名,它不过是一只‘闷葫芦’,用脂批的话说,那不过是为了‘瞒混’读者而‘暗渡陈仓’的葫芦谜。记得曾见过有人早就注意到这座小庙,并认为它可能象征皇家的祖庙——太庙,只是将其局限在象征满清皇权。
为弄清‘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不妨先看一下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形势图。公元九六○年,封丘陈桥驿(今开封黄河对岸,那时黄河流经封丘北的滑县)兵变,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皇位,建立宋王朝,定都开封。此时十国的割据势力尚存六国,除了赵匡胤家的大宋;其中李煜家的南唐算是地盘国力较强大者。经过宋太祖赵匡胤几年的平定,到南唐灭亡前,仅存南唐、吴越、北汉尚未统一。南唐与北宋仅‘一江之隔’的邻邦,都有本国的国君,……。如果将此天下大势图,缩小到姑苏城阊门外十里(势力)街。葫芦庙与甄家便是邻居,只有‘一墙之隔’。因此,这墙象征长江,甄家比如南唐,葫芦庙便是长江另一侧的大宋赵家的太庙了,小说中称它为‘古庙’,确实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古庙。如此一来,甄士隐的夫人‘封氏’即‘封祠’的近音,开封宗祠之意,‘宗祠’、‘太庙’只是北宋政权的象征而已;何况甄家被(战)火烧尽,这(战)火正是来自‘庙’。小说中说,这火‘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赵匡胤的这把战火,从公元九七四年烧到九七五年、‘直烧了一年’,烧了南唐(甄家),趁势在公元九七八、九七九年烧掉了吴越国、北汉国及‘不知还烧了几家’小割据势力。成就了大宋一统天下。十里街上的这场火——‘势力’之争的战火。甄家小院,自然抵不住葫芦庙大火。甄士隐、夫人封氏及丫鬟‘姣杏’却都‘侥幸’没有被烧死(侥幸李煜自焚未成、侥幸对手是赵匡胤晚死两年、侥幸赵匡义还未篡权),无可奈何来到封家(开封)。
《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的门子便是当年葫芦庙里的小沙弥。至于这场火,只是小说中的文学比喻,不必深追。据史料载,南唐亡国后,李煜和他的后妃,包括小周后,以及受李煜影响的南唐颇具文化造诣的大臣、文人,也并未被赵匡胤所杀;而是给予他们较好的待遇,令他们创作诗词、绘画、小说;这与宋太祖赵匡胤自身也深爱文学有关;中华文化史上,宋朝的宋词及绘画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顶峰,南唐的这批文人遗民应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康熙盛世《红楼梦》的诞生,虽不是明末遗民创作,但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主要是明末文人他们传承和发扬的。宋太祖赵匡胤对南唐文化的认同,也可反证李后主被毒死,决非因他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引起。那是在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取得皇位,历史上的‘烛光斧影’传说,已经怀疑他是一个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家伙,谋杀亲兄为了夺权;毒死李煜为了夺妻,霸占小周后。无论该传说及推论是否真实,即便是野史,流言,作为小说的创作,添油加醋,夸大引伸,是完全可以的。如按迷信的说法,宋徽宗的下场都是他的祖先赵匡义做了孽。所谓‘真史隐’,便是隐写了这段历史。《红楼梦》中,尤二姐、张华、凤姐的故事,《王凤姐弄权铁槛寺》中张公子、李衙内、金哥的故事,薛蟠殴死冯渊霸占香菱的故事,恐怕是由此历史传说派生出来的,虽差别较大,但有些蛛丝马迹。
作为小说中的角色的甄士隐,只是一位承上启下的特殊人物。他上达太虚幻境,与一僧一道有神交;人世间却留下一女香菱(英莲),也曾资助过后来的官场显要贾雨村。《红楼梦》第三回以后,他的角色作用不大。关键是‘甄士隐’三字的谐音:‘真事隐’(真事)、‘真是隐’(真人)。作者巧妙地用甄士隐,甄费一名,将《红楼梦》幕后的真人、真事——南唐废主李煜(钟隐)——作了幻形隐写。本文所谈甄士隐与李后主的对照,并非要得出甄士隐便是李煜的结论;首先是作者用巧妙的写作技巧,利用谐音命名的方法,借用‘甄、士、隐’三字,交待整部红楼梦的借鉴典型;其次才是将‘真事隐’三字拟人化,混进角色队伍,并通过他,粗线条的演绎了另一部‘背面红楼梦’,并与这部‘正面红楼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此便是《脂批》所云:‘有隐有现、一击两鸣、有正有闰、背面傅粉’等的写作方法。从甄士隐的行踪,也给出了《红楼梦》的写作总提纲,共分十二步,这便是:
其一,《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甄士隐即上场。通过他(真史隐)在人世间的经历,将李煜和南唐的一段‘真史’(未必正史)隐瞒。‘真是隐’、‘真废’又将《红楼梦》故事的主要借鉴——南唐废主。这位真人隐写(藏)书中;
其二,通过甄士隐,引出跛道的《好了歌》,概括交待小说中,将要涉及的名、利、情、悌四大方面的内容泛论;这里《好了歌》还只是将李煜作为理想的典型,所以点拨‘真是隐’,只需‘好、了’二字,便一举成功;
其三,甄士隐的《好了歌解》,使《好了歌》的泛论进一步具体化,
具体到‘当年户满床’、‘两鬓又成霜’……。实际上是李煜附体(甄氏),用自己的经历解读了《好了歌》,解得切。事实上《好了歌解》仍以李煜的亡国之痛作解,解悟之后,甄、李已分道扬镳,与贾府事暂无直接关系;只是《脂批》有意往小说中贾府人物牵连。(另文再谈。)
其四,甄士隐,当年有个丢失的女儿小英莲(香菱),及不告而别的穷儒朋友贾雨村,为‘真废(帝)’的灵魂进入贾府,留下伏笔;
其五,《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才将甄士隐的《好了歌解》真正、具体地引向贾府;把‘正面红楼梦’即将出场的主要人物、场景,做了简介;
其六,《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才是小说的开始,贾雨村浮出水面。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此时,香菱、雨村乃至当年的葫芦庙旧事,共同浮出水面,将从侧面参与贾府的演变。甄士隐在小说第一回,已完成了替代李后主的使命,开始转变为类似救世主并作为太虚幻境与人间的联络身份。暂居幕后。
其七,第五回,宝玉在太虚幻境的‘痴情司’、‘薄命司’等司局内,见到的册簿上的画页及判词,便是将甄士隐的《好了歌解》再进一步用‘背面红楼梦’的谶语形式,开始‘转化’到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故事上,名姓也以谶语隐写。有意给人一种读‘天书’的神秘感。
其八,《红楼梦十二曲》便是将上述‘天书’为《红楼梦》读者翻译成更具体的歌词,仍不提名姓;使你读到小说的相应部分,会恍然大‘悟’。
其九,贾宝玉梦游幻境期间,李后主灵魂从甄士隐转向宝玉,或者说李煜的替身转为宝玉,有如同时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鬼魂‘附体’;待梦游幻境,醒来之后,宝玉变成了一位既有后主灵魂,又相对独立的成熟少年,来模拟李煜的前半生,直到宝玉失去通灵宝玉,摆脱了李煜之魂,最后走上石涛出家之路而告终。
(其一至其九,实际上是作者将李煜的人、事、魂,逐步偷梁换柱到贾宝玉及荣国府的过程,共用去前五回。)
其十,第一百零三回,甄士隐第一次以脱渡仙人的身份,在‘知机县’(机会) 急流津(激流勇退渡口)与正是显官的贾雨村相遇,贾雨村本应知道‘激流勇退’的机遇,但贾雨村执迷不悟而无结果。
其十一,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第二次以脱渡仙人的身份,与贾雨村在‘觉迷渡口’再次相遇,贾雨村还处于‘觉’与‘迷’的水、陆交叉的十字路口上,在甄士隐看来,雨村虽然经历了一世梦幻,由显官贬为黎民,应该觉迷,但仍未觉迷,竟在渡口的草庵沉睡不醒;甄士隐也无可奈何。
其十二,收场。甄士隐最后一次以脱渡仙人的身份,与癞僧、跛道,在太虚幻境相遇,这次,小说中虽说是前来为香菱的度脱,与警幻仙子‘对册’。实际上,甄、僧、道,此前往返不断地前来太虚幻境‘对册’。从秦可卿之死、贾瑞之死、尤三姐尤二姐之死、秦钟之死、晴雯之死、黛玉之死、王熙凤之死;柳湘莲出走、贾宝玉出走、惜春落发、妙玉被劫、等等,等等。‘对册’或‘汇报’的内容无非是:某某至死不悟如贾瑞、某某至死方悟如凤姐、醒悟早的如柳湘莲,晚一点的如宝玉,有的虽然经历数次升贬、沉浮,几经渡脱,执迷不悟,至今还睡在觉迷渡口草庵中的贾雨村。
以上是以甄士隐为线索的‘红楼梦十二步’中,其七、其八两步,虽然不见甄士隐,但贾宝玉在‘薄命司’见到的‘副册’上,画有‘莲枯耦败’后面书云:并根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桂字,指金桂),致使香魂返故乡(菱遭际夏金桂而后死于蟠家)。此便是香菱。《红楼梦》结尾,甄士隐到幻境为香菱度脱,与警幻‘对册’,这册子便是宝玉梦中见过‘薄命司’存档的那本副册。可见贾宝玉梦游幻境至少与甄士隐有关,或许就是虚托甄士隐的安排。
正、背两部《红楼梦》到此结束。
甄士隐虽然是‘正背两面面红楼梦’的联络角色,只在《红楼梦》首尾出现,但他的行踪及所作所为,却同时传达了‘正面红楼梦’的写作目的及步骤的重要信息,埋伏了作者曹寅撰写《红楼梦》的初衷及精心安排的写作提纲:正如第一回里《脂批》所说的‘有隐有见’、‘一击两鸣’。作者的一支笔,撰写了一部‘正面红楼梦’:繁花似锦的生活及各式悲剧,此其一鸣;其二鸣便是:同一支笔同时又隐写着另一部‘背面红楼梦’,隐写的是历代亡国君之下场的前因后果,虽以李煜为主要典型,其中不乏明末皇室遗事,如石涛。正、背两部红楼梦又被作者用‘甄士隐’巧妙地柔和、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不仅‘正面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如此;‘背面红楼梦’也是如此;前、后,正、背均相互吻合,虽然部分是属于写作技巧,但也可认定,除非高鹗得到前八十回作者的‘真传’,否则,不可能续写。洪升若不是过早的意外死亡,‘一僧(升)一道(曹)’共同撰写《红楼梦》的可能性存在。作者曹寅的养子曹俯具有得到‘真传’的条件,但他不必重写,只因先父曹寅的遗稿《金陵十二钗》,虽然并未完全脱稿,且少有缺失,但却被保留了下来。正是曹知道先父的写作意图和内幕,也只有他有条件在晚年以‘畸笏叟’的笔名对是书作出重要批注。至于至今还被世人认定的《红楼梦》作者曹霑芹溪,在叔父曹的指导下,做些文字上的修订及个别情节的补遗,则是完全有能力的;即便如此,曹霑 芹溪也未曾整理完毕,而早逝。
《红楼梦》之奇,也在于此!
甄士隐,真的是作者为了‘真事隐’、‘真是隐’‘真史隐’的写作初衷,而被杜撰出来的人物角色,他曾暗中扮演过李煜的角色,但不是李煜;而是作为李煜的替身,又不同于李煜。甄费了悟人世沧桑的‘道’理(跛道之理——好了歌),而真正的李废主,被害之前,还在挂念他那‘昨夜东风’里的‘小楼’,他的愁绪‘剪不断,理还乱’(李煜词句)。人世间也无神仙;甄士隐的背后有‘真史’而无‘秘史’;当然所谓‘真史’未必全是‘正史’;更不是康熙、乾隆时代的某位名人。仅此而已。
二○○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东里

费隐[fèi yǐn]播报编辑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汉语词语


费隐,拼音是fèi yǐn ,汉语词语,对于其含义,儒家学者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 [3]

中文名费隐
拼    音fèi yǐn
注    音ㄈㄟˋ ㄧㄣˇ
释    义无道而隐居或君子之道广大而精微

目录




出处
播报编辑

语出《礼记·中庸》第十一章或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解释
播报编辑

对于“费”和“隐”的解释,历代儒家学者由于学脉渊源的不同,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以东汉郑玄为代表的汉学更加注重政治制度方面的分析,认为“君子之道费而隐”应断句为“君子之道费/而隐”。按照这种分法,”君子之道费而隐“应该放在第十一章的末尾,承接之前孔子关于”素隐行怪“、”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段落的语义,也就是说:前面说的“君子之道”已经荒废了,所以君子才要去隐居。这种解释主要根据郑玄对《礼记》的注和唐代孔颖达对郑注所作的疏。(郑玄 注:“言可隐之节也。费犹佹也,道不费则仕。” [1] 孔颖达 疏:“言君子之人,遭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若道之不费,则当仕也。”)
以南宋朱熹为代表的宋学更加注重修身和哲学方面的分析,认为“君子之道费而隐”应断句为“君子之道/费而隐”。按照这种分法,“君子之道费而隐”应该放在第十二章的开始,开启下面“夫妇之愚”等段落的论述。也就是说:君子之道是广大而且精微的。这种解释主要根据朱熹对《中庸》该句的注解。(朱熹注“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 [2]) 朱熹的这种解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与原文中后面“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说法也是相互印证的。
朱熹对“费而隐”的解释在明清时期由于《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而被人广为接受。例如,明 叶子奇 《草木子·原道》:“中和以性情言之,中庸以德行言之,费隐又以人物兼观之,此理之无乎不在,信手拈来,头头皆是,吁,其妙矣乎!” 清 魏源《<曾子章句>序》:“不越户庭,明天察地,体用,费隐贯於一、不遗不御也。”


大道费而隐
[color=var(--cos-color-text)]

[color=var(--cos-color-text)]‌“‌[color=var(--cos-color-text-link)]大道费而隐”出自《‌[color=var(--cos-color-text-link)]中庸》,其含义主要涉及大道的广泛性和深奥性。‌

  • “费”在这里指的是广泛,意味着大道无处不在,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一处可以逃离它的影响。
  • “隐”则指的是深奥,表明大道的深邃和难以完全理解,需要深入探索才能领悟。

[color=var(--cos-color-text)]这句话强调了大道的普遍适用性和深刻内涵,即大道不仅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其深奥之处需要人们用心去体会和理解。这种理解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身养性,也适用于治理国家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历代儒家学者对“费而隐”有不同的解释和断句方式,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大道的普遍性和深刻性。

  • 以东汉‌[color=var(--cos-color-text-link)]郑玄为代表的汉学更注重政治制度方面的分析,认为大道已经荒废,君子应选择隐居。
  • 以南宋‌[color=var(--cos-color-text-link)]朱熹为代表的宋学则更注重修身和哲学方面的分析,认为大道是广大而且精微的,君子应积极践行大道。

[color=var(--cos-color-text)]这两种解释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强调了大道的重要性和君子对大道的践行。朱熹的解释在明清时期由于《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而被人广为接受,影响了后世对大道的理解和实践。‌1







[size=0.14]来源参考:
1
费隐_百度百科[color=var(--cos-color-text-tiny)]百度百科[color=var(--cos-color-text-ti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7: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淘沙
- 360国学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五代·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收起
《浪淘沙·一名卖花声》五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暮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沈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7: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甄士隐影射顽石No36500崇祯帝【{金锁+金玉良姻+}】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2848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这首词是词人从一个亡国之君的立场和思想感情来写他追怀昔日帝王生活的悲哀和寂寞,词中以直抒悲怀领起,继之以一系列鲜明的图景。词中有眼前景,有象征景,有想象景,把他的凄凉之感,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善于捕捉形象的艺术才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作者
李煜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释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①。一任②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③。

金锁④已⑤沉埋,壮气蒿莱⑥。晚凉天净⑦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⑧。[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释文
折叠词语注释
①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②一任:任凭。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éng)”。一桁:一列,一挂。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③终日谁来:整天没有人来。

④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或以为“金锁”即“金琐”,指南唐旧日宫殿。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众说皆可通。锁:萧本、晨本《二主词》作“琐”。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金剑”。《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金敛”。《古今词统》并注:“敛,一作剑。”按:作敛不可解,盖承“金剑”而误。

⑤已:《草堂诗余续集》、《古今词统》作“玉”。《古今词统》并注:“玉,一作已。

⑥”蒿莱: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以此象征消沉,衰落。

⑦净:吴讷《百家词》旧抄本、吕本、侯本、萧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续集》、《词综》、《全唐诗》俱作“静”。

⑧秦淮: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流经今南京市区的一条支流。据说是秦始皇为疏通淮水而开凿的,故名秦淮。秦淮一直是南京的胜地,南唐时期两岸有舞馆歌楼,河中有画舫游船。

折叠白话释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煜囚于汴京期间(976—978)所作。宋人王轾《默记》记载,李煜的居处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所以李煜降宋后,实际上被监禁起来了。他曾传信给旧时官人说,“此中日夕以泪洗面!”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鉴赏
起句“往事只堪哀”,将全篇基调定出,并凝结到一个“哀”字上。这“哀”是如此深重,以至于“对景难排”。本来“对景难排”就在说无人可以倾诉,只好独自面对景物,希望能作排遣,在诉说哀痛深重的同时,已有孤独之意。由此拈出“难”,是说孤苦之深,面对景物也无法排遣。更接以“秋风庭院藓侵阶”,用苔藓满地写无人造访,用庭院秋风写空旷凄凉,景色已然寂寞,孤苦唯见深重。这样便将人的孤独写得很具体,很形象,那内心的哀伤,非但是“难排”,“对景”更是徒然增痛而已。时当秋天,是枯索萧瑟之季;身在庭院,有高墙围困之难。而在这小院中,秋风吹过,树叶黄落,唯一的绿色就是蔓延生长的苔藓,那层暗绿一直爬到了进入堂室的台阶上,看着令人心酸。刘禹锡的《陋室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名句,表现高逸脱俗的文人雅趣。这里写苔藓,是说生活的孤寂,在寒瑟的秋天虽然有这一点绿色,却是长年没有人行走的痕迹,尤增悲哀。于是作者“一任珠帘闲不卷”,既然“终日”都无人来。“一桁”写索性,不是痛快的豪放,而是无奈的放弃。“闲”写门帘长垂的状态,实指自己百无聊赖的生活处境,既不是“一帘风月闲”(《长相思》)的悠闲,也不是“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菩萨蛮》)的闲散。上片就眼前景物而写孤苦的凄凉心境。

下片转折而起,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悲悼国家破灭、身陷为虏的遭遇。想当年,身为君主,群臣俯首,宫娥簇拥,有过颐指气使的威严,有过春花雪月的风流,而所有的繁华与富贵都一起随着金陵的陷落而烟消云散,化为了乌有。此时徘徊庭院,往事无限,看秋夜天高,秋月澄明,那金陵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却不再是往日的气象。南唐已破灭,君主成囚虏,秋月还是那轮秋月,只是“空照秦淮”而已。这里的“玉楼瑶殿影”,可以分作两层理解。第一层是指秦淮河边的旧时宫苑,映照在月光下,投影在河水中,却是有楼影而无人影,重在一个“照”字。第二层是指神话传说中的月宫,华丽壮观却虚无缥缈,就像此刻记忆中的故国宫苑,重在一个“空”。就第一层讲,作者是凭着想象回到旧地,就第二层讲,则作者是在当地望月而遥寄哀思。这两层意思就将一人而两地的情思通过一轮秋月糅合到一起,“空照”不仅在秦淮的楼阁,也在汴京的人一心。“空照”的感受中有无尽的心酸与哀苦。

这首词写当前的孤寂,与往日的繁华相对,不过不是直接道出,而是借景抒情。上片景色“秋风庭院藓侵阶”,写得寒瑟凄惨;下片景色“晚凉天净月华开”,虽然清冷,却是一片澄明。这两处景色,一明一暗,又一在白日,一在夜晚,就构成了双重的联系。在格调上是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在时间上则是日以继夜的相承。因此,“对景难排”不仅是说眼前景,而且是指所有的景物,无论四季,无论日夜,都不能为孤苦的作者排遣悲哀,不说“往事只堪哀”,用其他的话也是无法表达出悲哀的。

折叠名家点评
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卷上:此在汴京念秣陵事作,读不忍霓。

陈廷焯《大雅集》卷一:起五字极凄婉,而来势妙,极突兀。陈廷焯《云韶集》卷一:起五字凄婉,却来得突兀,故妙。凄恻之词而笔力精健,古今词人谁不低首。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藓阶帘静,凄寂等于长门,“金锁”二句有铁锁沉江,王气黯然之慨。回首秦淮,宜其凄咽。唐人《浪淘沙》,本七言断句,至后主始制二段,每段尚存七言诗二句,盖因旧曲名而别创新声也。原注谓此词昔已散佚,乃白池州夏氏家藏传播者。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他自迁宋都后,自然是事事不得自由。他看不见江南的人物风景,他也挽不回过去的青春。仅仅有自由的梦魂,时时去萦绕他的故国。他的词说:“往事只堪哀(略)”,“无言独上西楼(略)”。可想见他孤独的悲哀。李易安所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也正是他的写照。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念秣陵。上片,白昼凄清状况,哀思弥切。起两句,总括全篇。“秋风”一句,补实上句难排之景。秋风袅袅,苔藓满阶,想见荒凉无人之情,与当年“春殿嫔娥鱼贯列”之盛较之,真有天渊之别。“一桁”两句,极致孤独之哀。后主人汴以后之生活,于此可见。换头,自叹当年之意气都已销尽。“晚凉”一句,点月出。“想得”两句,因月生感,怅望无极。月影空照秦淮,画出失国后惨淡景象。

詹安泰《李璟李煜词》:这是李煜抒写入宋后怀念南唐的一种哀痛的心情。前后段都先以无比怨愤的声调冲激而出,然后通过具体的生活现象和内心活动来表达当时十分难堪的情况。前段写风景撩人,而珠帘不卷,无谁告语,是日间生活的难堪。后段写天清月白,想起秦淮河畔的楼殿,只有影儿投入河里,一切繁华旧事,都成空花,是夜间生活的难堪。日夜并举,用突出的形象,作高度的概括。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煜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3]

参考资料
1.《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 诗词名句网 . [2017-8-31]
2.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 古诗文网 . [2017-8-31]
3.李煜  . 古诗文网 . [2017-8-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7: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8-30 08:32

关注
甄士隐的岳丈“封肃”的“风俗”大秘密

那么,崇祯帝对国丈周奎把持会试,大肆收受贿赂卖官鬻爵知道么?

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可是至关重要的会试啊!

而且会试主考官项煜当年可是他亲手罢免的。因此崇祯皇帝不但知道,而且很是知道,崇祯皇帝还故意对着阁臣、也就是首辅和次辅们感慨地说:
“都因为新翰林,搞得现在的金子贵得离谱”。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崇祯皇帝公开表示,朕在深宫什么都知道,但朕就是不管,你们心里放明白点。阁臣们将崇祯帝的这般表态向大臣们一传达,大臣们该怎么做,就是用脚趾头也能想得出来,自然是加倍地孝敬国丈周奎了。

这就是为什么就连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和首辅周延儒这样的高阶官员都要动辄拿出十万两银子,去请国丈周奎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原因所在。

李清的《三垣笔记》记载:“一云,骆金吾养性重贿周后父奎,故后言之。未知孰是。……养性所费几及十万方解,或云周皇亲奎力”。
《人海记》:“崇祯十六年五月,大学士周延儒放归,复见征。知不利,求解于中宫,赂嘉定伯周奎十万金。”《枣林杂俎》中亦有相同记载。

为何自诩治国严明的崇祯帝会对岳丈周奎的干政乱国一味地姑息纵容呢?
为何自诩清流的东林君子们不但不对此口诛笔伐,反而争先孝敬周奎、并极力为之遮掩美化呢?
这就是朱慈炤的《石头记》要向我们揭示的明亡真相。其中到底藏有何等不为世人所知的惊天秘密呢?就请跟随我的解密去了解真相吧。

周奎身为国丈,官居一品,却公然违反国法放高利贷;
周奎身为外戚,不得干政,却不但干政乱政、还卖官鬻爵;
而自诩治家严明、惟有尧舜可与之相比的崇祯帝竟对此始终是默许纵容,
这翁婿俩真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啊!

为何《红楼梦》中为周奎起名为“封肃”,朱慈照写得明白,“封肃”实为“风俗”之意,
这是在明告读者:周奎和崇祯帝这翁婿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表率,为国人垂范,帮助大明的官民们树立风俗啊!

明亡后,明遗民对大明灭亡的原因沉痛反思,并对明末社会的无耻堕落进行了严厉批判,如顾炎武指出:风俗的整顿是国家治、乱的关键所在,朝廷必须要先教化儒士文人知廉耻,而后通过有廉耻的士人才能教化天下百姓持有正确的风俗,又如关中大儒李二曲也持相似观点。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九》中写道:“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阙矣。百年必世养之而不足,一朝一夕败之而有馀。”
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七·廉耻》中又云:“(南宋)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李二曲的《二曲集·卷三十八·子路篇》中云:“士人有廉耻,斯天下有风俗。风俗之所以日趋日下,其原起于士人之寡廉鲜耻。有耻则砥德砺行,顾惜名节,一切非礼非义之事,自羞而不为,惟恐有浼乎生平。若耻心一失,放僻邪侈,何所不至?居乡而乡行有玷,居官而官常有亏,名节不足,人所羞齿,虽有他长,亦何足赎?”   

明遗民们认为大明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廉耻的不良风俗,而朱慈照在《石头记》的开篇第一回中就直接点明:国丈周奎和崇祯帝这翁婿俩就是不良风俗的根子。
这话是什么意思,应该不用我再作解释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9: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钟室之祸”典故新说 +祸起萧墙
历史典故漫话 2020-10-06 20:54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钟室之祸。

语义:专指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因遭吕后忌恨,在没提供有罪证据,没履行法律程序情况下,又在不是行刑的地方,被处以极刑的灾难。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十年,陈豨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意哉!”遂夷信三族。

(汉王与吕后 网络图)

二、辉煌人生,经典战例

韩信〔公元前231—前196年〕,秦末汉初人。他的辉煌顶峰期,是25岁任汉大将军,至29岁指挥垓下之战。

在这五年中,他不仅为汉王刘邦,制订统一天下的总体战略规划,而且率领汉军,度陈仓,出函谷,泅黄河,越井陉,决潍水,战垓下,连征八国,最后战胜霸王项羽,灭亡西楚,完成江山一统大业。

在征战过程中,他施展胸中韬略,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往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向无前,势不可当,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其中,暗度陈仓,木罂渡河,背水一战,半渡而击和垓下之战五场,更是神出鬼没,出神入化的经典大战,直至现在,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韩信这位军事天才,创造一系列军事神话,奠定了他在我国军事史上的崇高地位,也开创大汉帝国四百年基业,创造了一段辉煌壮丽的历史。

(军事家韩信 网络图)

三、人生顶峰,誓不叛汉

汉四年〔前203〕,韩信征伐齐国,准备从东方完成对西楚的战略包抄。

在这场征战中,他用囊坝决水,半渡而击之计,斩杀西楚悍将龙且,斩获20万齐楚联军,战果丰硕,威震天下。

汉王依韩信自请,册封他为齐王。这时,他拥有强齐,手握重兵,肩负百战百胜、从无败绩的荣耀,年仅28岁,正处在人生最辉煌顶峰,成为天下人注目中心。

项王一向无视韩信,这时也派遣盱眙人武涉,前往齐国,拉拢韩信。武涉明确指出,他勇略震主,功盖天下,如果不脱离汉王,项王一灭,他也只有死路一条。韩信不忘汉王知遇之恩,谢绝了项王的好意。



著名谋士蒯通,更是从三个层面指出,韩信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立大志,自己擎起一片天。

他说,你能力强,本领大,能经纬天地,执掌乾坤,就不应该只做公卿宰相,应该做擎天之人。

他又说,你威望太高,功劳太大,靠汉,汉不容;靠楚,楚畏惧,天下已没有你容身之地了,你必须自己擎起一片天。

他还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否则,“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历史悲剧,将会重演。

韩信家境贫寒,有一般百姓知恩图报的善心,有普通士人“为知己者死”的忠诚;他从小立志,建功立业,做官封侯,却没有霸诸侯、做天子的擎天大志。他借助君主之势,实现理想;对君主,他知恩图报,忠贞不二,即使功成名就,也不改初心。

韩信是军事天才,而政治懵懂,一再强调,汉王解衣推食,恩重如山,他不能向利背义。于是,他也谢绝了蒯通箴言。

(汉王与张良 网络图)

四、韩信自求封,汉王受要挟

韩信与汉王,在前四年,是君臣密月期,关系融洽亲密。

以前,汉王虽有两次夺军之举,但都是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韩信也理解他的无奈。平赵后,韩信举荐张耳为赵王,汉王也没在意,一来张耳是他的儿女亲家,二来韩信平齐去了,赵国也需要人管理,即使是韩信为今后自己求封做铺塾,当时也没往这深处想,因此,他还给韩信加封相国官衔。

韩信与汉王关系,第一次出现裂痕,是平齐后,他自求封假王引发的。

当时,汉王荥阳新败,焦头烂额,而韩信平齐后,没回报请示,却派信使,自请代理齐王。刹时,汉王怒火中烧,大骂韩信,不来救急,却求自封,而张良陈平俩“蹑足、附耳”,才让他明白过来,马上改口爱骂,大丈夫灭诸侯,立大功,就要做王,还做什么代理王!并派遣张良,去授印册封。

韩信政治上不敏感,他不知,这次要挟自封,使君臣密月期,变成过去时了。

五、拥兵抗命,增封当差

不久,汉王刘邦组织人马,准备攻打固陵。

当时,汉王命令韩信、彭越两部参战,结果汉王发兵出击了,他俩却拥兵自重,抗命不遵,导致固陵惨败。这是何等重罪!但大局未定,汉王只能强咽下这口恶气。这时,韩信与汉王的关系,就不是出现裂痕的问题了。

汉五年〔前202〕,汉王组织垓下会战,要召集韩信、刘贾、彭越、英布各路汉军参战。悍将强悍,汉王无奈,只好用张良计,让信使带着封疆地图与调令,前往调兵遣将。

当看到西楚版土加封给他后,韩信立即查问如何出兵,何时出兵。也太急功近利了。他应知道,上次不赴固陵,犯的是重罪,而这次,给了甜头,立即领命,把自己当成什么人了?

好在这次,他立下奇功,也算将功赎罪。

垓下之战期间,韩信指挥四十万汉军,同项王十万楚军决战。针对楚军兵力强悍,而军心思乡现状,他采用心理战术与疲劳战术,组织战斗,先用“四面楚歌”,瓦解楚兵军心,再用“十面埋伏”,折磨楚兵肉体,结果全歼楚军,项王无奈,乌江自刎,身死东城。楚汉战争结束,汉王统一天下。

(垓下之战 网络图)

但是,这时的韩信,已不是汉王的贴心人了。他的勇略让汉王感到震惊害怕,他的功劳又压得汉王喘不过气来。汉王深切地感知,当年他指挥的65万人马,被项羽3万人打得全军覆没,而韩信竟然将项羽10万精兵消灭干净,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韩信这小子,也太可怕了。

于是,项羽一死,汉王就迫不及待,亲自跑到韩信军营,夺回掌军印符,只让他当个空头大将军。

这是大事,是极度不信任的表现。可是懵懂的韩信,仍然不知此举的深意。

接着,兑现许诺,汉王便以熟悉楚俗为由,巧妙地把“加封”改为“移封”,将韩信移封楚王,让出富庶重地齐国,给他大儿子刘肥。

对于这一点,好歹仍是大国楚王,又是衣锦还乡,韩信也就没有计较。

(楚王韩信拜见漂母 网络图)

六、炫耀权势,收留钟离

战争结束,功臣受封,各司其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韩信政治不懵懂,理清君臣关系,或如萧何谨身自检,或如张良激流勇退,汉王即使心有嫉畏,大概也不会招惹他了。

可是,在封地楚国,韩信却干了两件蠢事、臭事。

当上楚王,实现理想,自己心满意足也罢,谁想到,他却陶醉于沽名钓誉,炫耀权势。他陈兵列装,隆重出巡,安抚百姓,视察民情,访问故人,感谢恩人,弄得满天下人,只知有楚,而不知楚国也是汉的天下。

他干的第二件事,就更蠢、更臭了。他顶着大汉通缉令,收留钟离昧,还公然派兵保护。

钟离昧,原西楚悍将,汉王曾多次栽在他手里。你收留他,置汉王颜面何在?往深处讲,意欲何为?

七、伪游云梦,贬爵著书

汉五年,汉王已历经多人叛乱,但他都很淡定,也轻松平定。可是,当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他便高度紧张起来,马上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这位军事天才,同僚关系很差,说他谋反,竟无人质疑,都恶狠狠地说,宰了那小子,坑了他!

怎么办呢?他可是军事天才,汉王忌讳用兵,采用陈平计,伪游云梦,轻松逮捕了他。关了半月,赦宥其罪,才放出来。

汉王心胸还算豁达,不忘他的好处,只降爵一等,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师,让他与张良一道,整理古藉,写作兵书。

天下太平了,根据特长,整理残存兵书,并总结自己的战斗经验,这应该是不错的安排,也是最好的归宿。如果自此,他心态平和,甘做普通人,就这样平静谨慎生活下去,不是还会活出一个别样的新韩信吗?

(淮阴侯韩信 网络图)

可是,他忘不了自己的辉煌历史,也忘不了王爷的风光生涯,还不会做人,看不起同僚,就连贵为列侯的周勃、灌婴、樊哙,也羞与为伍。他居常怏怏,称病不朝,心怀怨望,消极沉沦,自我脱身社会之外。

在做文案期间,汉王仍不冷落他,往往抽空,去同他聊聊天。有一天,他俩谈到将军们的本领,汉王问自己能带多少兵,他说十万;汉王问到他,他竟然口无遮拦、毫无忌讳地夸口,“多多益善”。在君主专制时代,敢如此说话,犯了大不敬罪,可是汉王知道他的斤两,只用揶揄的口气反问,你“多多益善”,怎么反为我所擒?这时,他才知失言,忙改口奉承,陛下权力天授,虽不善将兵,但善将将,所以我为陛下所擒。这场谈话虽然胡过去了,但他不知,自贻伊戚,汉王嫉畏心态,渐趋平和,经他这么一撩,不由得又警觉起来了。

汉十一年,陈豨反叛,汉王亲征,邀他同往,这应该是消除疑惧,弥补隔阂的极好机会,更重要的是,何来“钟室之祸”?但是,他竟然借口身体不好,回绝了。史载,汉王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就自个儿出征去了。

(吕雉 网络图)

八、钟窒之祸,将星殒落

汉王亲征期间,皇后吕雉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召见丞相萧何,商量对策。

吕雉知道,汉王嫉畏韩信,一直担心,防不胜防,只因他功劳太大,不忍心没有罪证,就把他除掉。

她也知道,萧何是韩信的知己,不妨先探探他的口气。以前萧何,为官清正,民气甚旺,却也犯了汉王大忌。为此,他谨慎自污,不敢稍有大意。这次,他为了自保,不敢为老友辩解,就不惜顺着吕雉的意,以便给自己洗刷疑点。

他遵吕雉旨意,亲登韩府,佯说,汉王来信,陈豨伏法,群臣列侯,都入宫庆贺。韩信说,有病,不去。萧何劝说,有病,也要强行打起精神,进宫祝贺。萧何可是他的伯乐,他的话,能不听吗?

谁知一入宫,吕雉就命武士将他擒拿,说有人告他谋反。没有办理法律手续,也没有履行法律程序,便将他推入长乐钟室,粗暴地斩杀。直到这时,他才从梦中清醒,说悔悟当初,不听蒯通之言。

(大将韩信塑像 网络图)

韩信,他用他的军事才能,创造一段辉煌壮丽的历史,留下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却又用他的政治懵懂,创造一出凄惨壮烈的悲剧,留下了催人深思的人生话题,让后人感叹世事的艰辛,生命的悲壮,以及历史的沉重。

陈存选

2020、07、07
一饭之恩分享到:
  • [url=][/url]
  • [url=][/url]
  • [url=][/url]



 | 我是小民  2018年05月08日08:10

仁大娘终于死了。“终于”不是对她老人家的诅咒,而是祝福。

仁大娘粒米不进已经两个多月,这对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来说有点太残酷,我不想让老人家在最后的日子里承受太多煎熬和折磨。

接到仁大娘去世的电话,我当时就流了泪,匆匆地赶过去吊丧,更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跪在仁大娘灵前嚎啕恸哭。我哭仁大娘是因为心有伤悲,因为心有愧疚,因为心有不舍,因为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机会见她。

我与仁大娘的渊源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那年秋季开学,我进入欢口中学读初中。因为年龄小,离家远,父母不放心我住宿舍大通铺,让我寄寓在欢口街北头仁大娘家。仁大娘家离学校很近,出门向北过丰谷公路就到,相距也就二三百米的样子。

我读初中的时候,哥哥已读了一年高中,也寄宿在仁大娘家。从此,仁大娘家就成了我们兄弟两个的又一个家。一早,我跟着哥哥从仁大娘家出门上学,晚上下了夜自习再跟着哥哥回到仁大娘家休息,感觉比在自家家门口上学还要方便许多。

父亲的义兄,我的仁大爷是个买卖人,当时尽管已是花甲之年却几乎每天五更不到就起床,骑着大金鹿到四十里路外的鱼台贩豆油回来卖,一年四季风雪无阻,买卖不大却是相当辛苦。花甲之年的仁大娘也做买卖,仁大娘的买卖更小,逢集上集,只卖些针头线脑、铅笔橡皮之类的小玩意儿。所以,仁大娘家的经济并不宽裕,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土墙院落,三间低矮堂屋,两间窄小西屋,一间更其窄小的东屋,都是土墙屋子。

我和哥哥就住在仁大娘家的小东屋里,屋子实在窄小的可怜,靠后墙一张小木床,靠窗一张小木床,床头再放一张小木桌,再没有能够插脚的地方。但就这么一间小屋子却住了我们三个人,另一个便是仁大娘家的小儿子,我称之为四哥。四哥也在读初中,但我们不在一个学校,他读的是欢口小学的带帽初中。

我们兄弟三个都上晚自习,每天都很晚才放学回家,仁大娘就每天都要等到很晚才吃晚饭。仁大娘主要是等四哥,四哥晚自习回家后才吃晚饭,我和哥哥则是每天都在学校吃过了晚饭的。但是,不怎么宽裕的仁大娘总是多烧些稀饭让我和哥哥再喝一些,特别冬天,仁大娘说喝碗稀饭再上床,身上暖和,能睡得更安稳。

仁大娘知道我和哥哥喜欢什么,要么绿豆稀饭,要么扁豆稀饭,要么豆扁子稀饭。有时候晚自习放学晚了,仁大娘就特意给我们留着,等我们回来了再拿到炉子上温热了给我们喝;甚至用碗盛了亲自端到小东屋里,看着我们喝完了才满意地拿了空碗离开。

仁大娘的热情开始几次曾令我颇感为难,听她话把稀饭喝了担心肚子受不了,直言不饿推拒了又担心辜负了她,何况稀饭散发出的诱人豆香也实在难以抗拒。所以,我就等待哥哥看他怎么做,他喝我就喝,哥哥呢,总是犹豫一下之后看看我,然后乖乖地接过碗呼呼地把稀饭喝了。我们的“软弱”肯定助长了仁大娘的气焰,导致后来仁大娘再要我们喝稀饭我们只能选择“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这正应了“马无夜草不肥”这句老话,原本单薄瘦弱的我到初三毕业时候竟长成了个胖墩儿。

哥哥读大学后我接着在欢口中学读高中,继续住在仁大娘家,仁大娘一如既往地烧稀饭给我喝,不巧家里改善伙食还提前给我打招呼要我到她家里吃饭,我不去吃的话留到晚上也要看着我吃了才作罢。

从初中到高中,我在仁大娘家住了六年。六年时间里我根本记不清到底喝了仁大娘为我烧的多少碗稀饭,仁大娘也从来没有因为我给她带来那么多麻烦对我使过脸色,甚至正被自己的子孙惹得心烦看见我到了也立刻换了脸孔,和颜悦色地招呼我“我儿回来了”,令我私下里许多次都心生怀疑仁大娘是不是太偏爱我。

仁大娘有四个儿子,会不会对我这个“仁侄”偏爱有加我说不准确,但有一点我还是能说准确的,那就是仁大娘从来没有慢待过我,没有拿我当过外人。仁大娘呼我从来只有两个字——我儿,这让我特别感到温暖,特别感到有归属感,从没产生过寄人篱下之感。

应该是喝得实在太多的缘故,三十多年过去,仁大娘烧的稀饭的浓郁豆香味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遗憾的是稀饭豆香味犹在仁大娘人却已经作古,更遗憾的是自己惨淡大半生虽也很想好好报答仁大娘却总是做不到,不免遗憾之外又增几多愧怍了。

“一饭之恩死也知”,这是《红楼梦》中咏韩信《淮阴怀古》诗的最后一句。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尚且至死不忘,仁大娘的一饭之恩不更值得我永远铭记、一生感恩吗?

仁大娘是我的亲人,是好人,愿好人仁大娘永驻天堂。

淮阴怀古

作者:曹雪芹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注释
  (1)淮阴:秦代所置的县,即今江苏省淮安市,故城在其东南。刘邦封韩信为淮阴侯于此。韩信(?-前196),淮阴人,初属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封为齐王,徙为楚王,又降为淮阴侯。在楚汉战争中破赵、平齐、击楚,战绩颇著。但后来他闹独立,搞分裂,阴谋叛汉,被吕后所诛。

  (2)“壮士”句:指韩信年轻贫贱时曾遭淮阴恶少的欺侮,当时,他被迫从人家的裤裆底下钻过去。

  (3)“三齐”句:韩信被分封齐王之日,正是决定他最后结局之时。秦亡后项羽将齐地分为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故称三齐。三齐位,指即齐王之位。韩信破赵平齐后向刘邦讨价,要求立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大怒,大骂使者。张良急忙踩他的脚,要他对韩信暂时容忍。刘邦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当时楚汉相持不下,“天下权在韩信”,韩信的向背关系重大,所谓“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齐人蒯通劝他不如割据一方,谁也不依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否则,“勇略震主者身危”,将来必自取其祸。韩信因受刘邦之封,不愿马上背汉。后来,他伏罪被处死前说:“吾悔不听蒯通之计。”

  (4)“寄言”句:韩信早年贫困,品行不端,不事生产,“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受“胯下之辱”时“一巿人皆笑信以为怯”。这里叫世俗之人不要小看和鄙视他,是说他日后大有作为,且能受恩知报。

  (5)“一饭”句:韩信有一次在城下钓鱼,一个洗衣妇可怜他饥饿,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封王时,召见这个洗衣妇,赐赠千金以报答她的“一饭之恩”。

赏析
  《怀古绝句》是《红楼梦》中薛宝琴所作,共有十首,《怀古绝句·淮阴怀古》就是其中之一。薛宝琴常夸自己从小跟随父亲行商,足迹广,见闻多,这是可信的,但十首诗中所写的地方却并不都是她所亲历过的。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不过,她写诗时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这首《怀古绝句·淮阴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王熙凤的。“壮士须防恶犬欺”,“恶犬”就是贾琏,眼前他怕王熙凤,将来王熙凤反被他所欺,终至遭休弃回娘家,“哭向金陵事更哀”。脂砚斋评语曾把《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与后半部佚稿中“王熙凤命强英雄”一回加以对比,叹息说:“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展眼如何彼耶?人世之变迁如此,光阴倏尔如此!”王熙凤独操大权,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以及包揽外界诉讼、放债等事的“三齐位”,既确“定”于秦可卿“盖棺”之时,同时,这也正是决“定”她将来下场的时刻。她日后获罪坐牢,执帚扫雪,被夫所弃,短命而死(第四十三回,尤氏对王熙凤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脂砚斋评语说:“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正是她自食恶果。对“弄权铁槛寺”、贪赃害人一节,脂砚斋评语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对无怪乎其惨痛之态。”蒯通预言过韩信的下场,秦可卿也曾托梦王熙凤要她为自己留后路,他们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诗的后两句则是说刘姥姥报她“一饭之恩”。当初刘姥姥来贾府伸手告贷,虽得了王熙凤二十两银子,却受尽了“轻鄙”,谁料到后来全凭刘姥姥,才把王熙凤的女儿贾巧姐从火坑里给救了出来。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68篇诗文 ► 872条名句




[url=][/url]




猜您喜欢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宋代〕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3-6-5 08: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甄士隐的人生,厄运接二连三,真的是太悲惨了
兴趣认证
少读红楼
关注
2022-12-31 20:16来自安徽原创
广告
甄士隐是红楼梦里最早出场的男性角色,然而,他出场没多久,很快就下线了。他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最终顿悟出家。

甄士隐的人生,到底有多悲催呢?

他本是隐居的乡宦,神仙一流人品,每日不过是酌酒吟诗,观花修竹,又有贤妻爱女在身边,可以说真的是神仙般的日子。

但很快,甄士隐的人生来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急转弯,之后便是一个接一个的噩耗,直到他跟着疯道人飘然而去。

首先,他痛失爱女。甄士隐夫妇半生只得此女,爱如珍宝,但却没想到,因为下人的一时疏忽,女儿英莲在元宵节丢失。

得知此事的甄士隐夫妇,日日寻找,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却丝毫没有英莲的消息。

原本,中年无子,对甄士隐来说,已经是个小小的遗憾,但好在有了女儿英莲,人生算不上圆满,但他也知足了。


广告
4399凡人修真官网_4399凡人修真2豪华周年庆_游戏入口
×

可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也被无情的命运夺走了。女儿的丢失,对甄士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人到中年的他,刚从贤妻爱女身上体会到人生的幸福,转眼间却又烟消云散,一切的欢声笑语都离他而去,怎能不令人悲伤堕泪?

其次,家业付之一炬。甄士隐能成为当地公认的望族,说明他不仅社会地位高,也是十分富裕的乡宦,但自从女儿丢失后,接二连三的灾难都落到了他头上。

他家住在葫芦庙隔壁,而那年葫芦庙因炸供结果发生火灾,甄士隐家自然也受到牵连,半生心血积攒的家业,一夜之间被烧成一堆瓦砾。

甄士隐除了跌足长叹,却也无可奈何。

屋漏偏逢连夜雨,原本女儿的丢失,已经给了这个家庭重重的一击,没想到很快自己的家业又毁于一场大火,这突如其来的致命一击,几乎不曾把甄士隐击垮。

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再次,田庄歉收。甄士隐是隐居乡宦,除了家产,还有田庄。家没了,可以去田庄安身。可命运似乎一直在给甄士隐开玩笑。

田庄也遇到了难得一见的灾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这让没了家的甄士隐,在田庄也难以安身。只能另想别的办法。



情急之下,他不得不将田庄都折卖了,也相当于是断了自己的后路,这也为他最终顿悟出家埋下了伏笔。

好在折卖田庄得了不少银子,可这些银子对甄士隐来说,早晚都会花光,他早已不再是那个人人敬重的本地望族甄老爷,而是丧家之犬,无家可归。

女儿没了,家业没了,田庄没了,而手里的银子也不断花去。

最后,把甄士隐逼上绝路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岳父封肃。

封肃是个典型的势利小人,不独对别人,对自家人,他更是把小人的丑陋嘴脸演到了极致。

面对女婿一家来投奔,封肃一开始不高兴,后来听说女婿有折卖田地的银子没有花完,又计上心来,半哄半赚地给了甄士隐一些薄田朽屋。

甄士隐是读书人,自然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加上封肃的见死不救,冷嘲热讽,半哄半骗,很快就无以为继。

而在经历了人生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甄士隐也早已失魂落魄,像个被命运抛弃的孩子,他无以为家,无以为继,他即将顿悟。


广告
奇门遁甲 入门-学易经国学-教你做正确选择
×

其实,一切的源头,还是因女儿英莲的丢失所致,中年丧女之痛,对许多父母来说,是一辈子都无法接受的痛,是永远都不会愈合的伤口。

甄士隐一定很自责,也一定不止一次,每想到此,就老泪纵横。他那乖觉可喜的女儿,到底去了哪里?她还活着吗?他过得好不好?

女儿曾是他人生后半程最幸福的源泉,也是最大的希望,可女儿的丢失,似乎也抽走了他的灵魂和筋骨,他很快也萎靡下去,露出了下世的光景。

至于后来的一场大火毁了家,田庄歉收不得已变卖,乃至岳父的各种哄骗和讽刺,命运施加给甄士隐的毒刺,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难以承受,早已处于生死崩溃的边缘。

可以说,没有比他的人生更悲催的了,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人生的荣枯巨变,他失去了所有,最终在跛足道人出现后,他了却尘缘,顿悟出家。

只可怜她的妻子封氏,还要在失去爱女、丈夫的余生中,在病痛的折磨中,孤独地老去。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6 20: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4-08 07:27

已关注
《红楼梦》中身为补天之石、却无才补天、一心享乐的粗蠢顽石甄士隐影射的是明末的一个大人物,那么,究竟是明末的哪位大人物呢?

首先来看补天之石的入世年代。书中写得十分清楚:“当日地陷东南”,估计大家看了肯定挠头,这算是什么时间?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要结合本回一开头的“当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一起来看,才能揭开谜底。

女娲补天与地陷东南都写在先秦古籍《列子·汤问》中:“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这其中的“地不满东南”即“地陷东南”之意。

原来,“地陷东南”暗示的是共工在与颛顼争夺帝位的大战中,撞断天柱不周山之事。

那这撞断了天柱不周山导致地陷东南的共工是谁呢?
共工是中国神话中的水神,在古代的传说中,共工残暴而作恶多端,不断地兴风作浪、制造洪水,给黎民苍生带来了巨大灾难,因此引发了颛顼对他的讨伐。《红楼梦》中贾宝玉自称“大舜之正裔”,而颛顼正是大舜的高祖、宝玉的祖先。
根据《淮南子·本经训》中的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开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是以称尧舜以为圣。”,
到了大舜时期,先前被流放的共工再度复出,“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又一次给黎民苍生带来了大洪灾。大舜让禹负责治水,禹于是率领黄帝系的部落成员与共工展开了一场激战,最后共工战败,被大舜放逐于幽州的龚城。见《尚书·舜典》记载:“流共工于幽州。”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中写:“其城仍在,亦曰共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密云长城是防御胡虏的边防前线,而龚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处,可不正是满清胡虏的肆虐之地么?

原来水神共工就是东北的满清胡虏。

满清居住东北,属性为水,而华夏朱明为颛顼子孙,属性为火,这满清与朱明争夺王权可不就相当于是共工与颛顼为争夺帝位发生的水火大战么?原来,甄士隐生活的时代是水国满清争夺朱明王权的明末之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12: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三月十五日,为什么会成为甄士隐家的末日?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76:三月十五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甄英莲丢失,霍启逃走。甄士隐夫妇伤心欲绝双双病倒。

因“封氏孺人”之说,侧面了解到甄士隐之前当是个七品京官,推测是科举高中排名极好,不排除进了翰林院为翰林,与林如海大差不差。


甄士隐怎么致仕还乡,前文在推测“十里街,仁清巷”时,说过不排除受到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连累,具体如何不得而知。

但之前的严老爷到来,让甄士隐很紧张,也说明甄家之“火(祸)”不远了。

果然霍启将“祸启”,甄英莲丢了后,甄家的劫难就此展开。

☞细说红楼系列076,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一般……

葫芦庙三月十五“炸供”,引发火灾烧了仁清巷一条街。

前文解读过葫芦庙代表内有玄机,也代表“糊涂”。仁清巷代表“认不清”。

甄士隐致仕还乡,原本已经摆脱名利桎梏。可他却偏偏住在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距离势利人情太近,说明他还没有真正摆脱名利之心,仍旧存在认不清的糊涂。


俗话说“死灰可以复燃,星火可以燎原”,可不就被连累了。

葫芦庙炸供,是做法事供奉佛祖。

就仿佛势利的追随者献祭,供养势力。

后文讲到薛家追随义忠亲王,不但送来万年不腐的樯木,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结果义忠亲王坏了事,他们首当其冲受害。大爷二爷先后死去,薛家一蹶不振。

如今甄士隐的情况也差不多。葫芦庙的佛祖菩萨显然庇护不了仁清巷这些“拎不清”追随他的邻居们,有难大家一起担,结果就烧了个干净。


最要注意的还是三月十五,又是个月圆之夜。

正月十五如此,八月十五如此,七月十五也如此。

甄士隐的几次时间节点,都与十五有关。而十五是月圆之夜。

当时的朝廷情况是义忠亲王坏事后,太上皇退位,皇帝登基,就形成了李白所谓“双悬日月照乾坤”的双皇并立局面。

太上皇是残阳,皇帝是新月。

朝廷大臣既有太上皇老臣,比如贾家等四王八公。也有皇帝新臣,比如义忠亲王等。


新旧双方的党政,必然导致很多炮灰失意。甄士隐致仕还乡不排除就因此事。

而甄家不断在“十五”月圆之夜出事,也暗示他们的悲剧与皇帝有关。甄家如此,未来贾家也如此。

另外,三月十五是甄家最致命的祸事,推测未来也是贾府败亡的关键,从线索来看,贾探春远嫁就在这一前一后。到时再讲。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25 10:27・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13: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为什么非得是葫芦庙的大火,烧了甄士隐的家?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77:葫芦庙的大火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第一回)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一般……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发出疑问,为什么非得是葫芦庙的大火烧了甄士隐家,而不是他自己家里起火?

☞细说红楼系列077,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按说甄士隐家先丢女儿,再起一把火烧了干净也说得过去。反正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可原文却安排葫芦庙三月十五炸供起火,烧了甄家。这里就有三个问题。

一,葫芦庙是甄士隐家的邻居,葫芦庙起火,甄家被邻居连累。为日后整部《红楼梦》的兴亡定调。


贾家分为宁国府和荣国府,比邻而居。主要故事发生在荣国府,日后荣国府的败亡,通过甄家被火烧的干净,暗示其“祸”在宁国府。

二,葫芦庙起火的原因不重要,重要在葫芦庙代表了“糊涂”之意。

葫芦庙为什么“糊涂”?这要从甄士隐致仕还乡后,没退居山野反而居住在热闹的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说起,也要从葫芦庙里走出追名逐利的贾雨村说起。

俗话说“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伴君如伴虎,与君王、权力越是接近就越危险。


日后大观园有一处林黛玉取名的凸碧山庄在山顶,近天近日月,而它的“退步”叫凹晶馆,在前脚的湖边。

这一进一退,一上一下,便是为官之道,进退之道,自保之道。也是林黛玉的治家智慧。

甄士隐明明退了,却还滞留在势利之旁,更资助培养追求名利的贾雨村,他两个都是拎不清的“糊涂”。

既然追名逐利,就要被名利所累。

葫芦庙起火,是糊涂人引火烧身,追名逐利的结局。

三,“庙”者,庙堂也。就是朝廷、帝王和皇权的象征。

曹雪芹反对争名逐利的禄蠹。


甄士隐、贾雨村,林如海,以及整个贾家所涉及的四大家族,全部在争名逐利,妄图在庙堂之上分一杯羹。全忘了“退步抽身早”,最终结局全数败亡。

其实一开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石头就是暗示,石头位于山顶峰下悬崖旁边,稍一不慎坠落悬崖,就是万劫不复。

为官者,便踏上一条名利之路,越是趋近权力中心,就越容易被连累。


甄士隐家距离葫芦庙最近,烧的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抢出来。那些距离远一些的人家,尽管也受到波及,但肯定保住了一些资产,还能重整家业。

至于葫芦庙和尚炸供引发的大火,“供”为供奉,说明“虔诚”不能自保。

将葫芦庙比作皇权,皇帝只以自身利益选择要牺牲谁,保留谁。

哪怕贾家曾经是功臣,等不需要他们了,也要让其万劫不复。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26 09:40・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13: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没讲出的真相:甄士隐的出家,是不是暗示他死了?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80:甄士隐的生死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文讲述甄士隐遇人不淑,落难后与妻子投奔岳父封肃,不想又遭算计家财一败涂地。

封肃者,风俗也。原籍大如州人士,寓意大概如此的意思。


就是说甄士隐落难,按说封肃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俗,岳父应该鼎力相助女婿。不想他却贪图女婿钱财,无情落井下石……

封肃本贯大如州,便借用了“先肯定再质疑,形成否定”的答案,印证他对女婿的迫害。

小心岳父舅哥不可靠,至此为《红楼梦》重要伏笔。

☞细说红楼系列080,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甄士隐先丢了女儿忧急成疾。又被一把火烧了家业急火攻心。到了田庄遭遇流民劫匪又惊又怕,再遇军痞酷吏勒索威逼雪上加霜。

满以为投奔岳父能够落脚,谁知再遭背叛……人生暮年接连变故导致他不断被打击,身心都到了强弩之末,渐渐就有了“下世”的征兆。

“下世”就是指去世的意思。


《史记·刺客列传》: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仍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

甄士隐因为连番打击,油尽灯枯。身上出现了人到暮年即将去世的“死气”。

按说这种情况下基本算是药石罔效。除非出现奇迹,不可能再延续他的生机。

等待他的,肯定将是生命的彻底枯萎。

原文至此,甄士隐的一生,基本就已经结束了。

如果没有后来的奇迹,甄士隐将以死收场,结束他晚年可悲多舛的人生。

甄士隐的“生与死”很重要。因为关乎了日后贾宝玉的“生与死”。


如果刨除神话故事的范畴,甄士隐至此已经注定他在连番遭遇打击的情况下,最终以死收场。

什么离家出走,什么随着道士出家,都不过是后来传说为“真相”作掩盖。

或许事实是甄士隐心灰若死,不忍心或者不想死在家中,便干脆离家而去,孤独死去。

若是死在家中,妻子在女去家亡夫丧的打击下,极可能也受不了追随死去。

出家说,对在家中的妻子起码还留有一点念想,丈夫极可能跟着人出家去了,等想开了还可能再回来。

甄士隐的“死”,重要在他是影射未来贾宝玉在贾府抄家,林黛玉离去死去后的遭遇。


甄士隐一家三口影射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

如果甄士隐死了,那么贾宝玉就注定不是出家,也是死了。

好在原文“峰回路转”,写了僧道二人及时“度化”。甄士隐和贾宝玉不但没死,反而出家做了神仙。

但这种话事实上也只是安慰人心罢了,读书人当知道神鬼之说无稽,他们肯定是死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29 10:27・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7-7 10: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梦:姑苏甄家一夜返贫,隐喻姑苏林家!金陵甄家被抄家,隐喻贾家被抄家
姜子说古书 2024-06-30   |  5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姑苏甄家一夜返贫,隐喻姑苏林家!金陵甄家被抄家,隐喻贾家被抄家!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故事里,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也就是林黛玉的徒弟香菱,出身地都是江南的姑苏。林黛玉和甄英莲长得一脉相承,而且林家和甄家也是世家,两者的家族命运可谓是一明一暗,皆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红楼梦》故事里,姑苏望族甄家为太虚幻境对联中“高天厚地”之地,故开篇就以“地陷东南”四个字点明甄家身份,总写香菱根基。甄英莲为甄士隐与封氏两人的独生女儿。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以贾雨村的视角引入林家故事,点出十二钗正出之地,亦是姑苏。林黛玉为林如海与贾敏两人的独生女儿。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红楼梦》作者以“根并荷花一茎香”一句诗词点明香菱香承黛玉,明写甄家之败,暗喻林家之败,可谓是飞来横祸,一夜返贫,家破人亡,合族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

  且看甄家之败!先是祸起萧墙之内,正月十五,家人霍启丢了甄英莲,夫妻两人因此得了重病,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



  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有英莲的踪影?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

  接着两个月之后,甄家被烧,作者悄咪咪地写出“田庄上难以安身”的历史真相,以鼠盗蜂起和鼠窃狗偷的抢田夺地行为来对应林四娘故事中的流寇,所谓“黄巾”、“赤眉”之祸。这才是姑苏望族衰亡的真相。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

  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恒王意为犬羊之恶,不足大举,因轻骑前剿。不意贼众颇有诡谲智术,两战不胜,恒王遂为众贼所戮。”

  毋庸置疑,林家亦是姑苏望族,作者用贾氏夫人一疾而终之死,暗写林家之败,贾敏死得蹊跷,好似秦氏之死,林如海急匆匆把独生女儿送往京城,又很快重病去世,夫妻二人之病,亦如林黛玉先天不足之症,是暗写“天倾西北”,恒王战死。大舜之正裔被鸠占鹊巢。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以甄家之事对应荣国府被抄家,更是明写在贾探春的口中了,且听三姑娘怎么说?抄家的人是皇帝,也就是当今天子,而林家的家世“远迈前代”,竟袭过秦汉才有的列侯,更是暗写林家的前朝身份,华夏血统。



  贾探春说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事实上,故事是翻过来的,荣国府就是林家,甄家是林家的后裔,林家为天,甄家为地,天倾西北在前,地陷东南在后,天倾地陷是写舆图换稿,华夏江山被颠覆,故曰“白骨如山忘姓氏”。林家与甄家的衰败,就好似恒王之死,太突然了!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红楼梦:史家的礼物雅致,史湘云送礼送的是底蕴,林家的礼物贵重,林黛玉送礼送的是传承,薛宝钗送礼就厉害了,只能借花献佛!

林黛玉为啥是芙蓉仙子?她与三春及香菱这些人啥关系

红楼梦:林黛玉投胎转世后,变成了红楼世界的两个丫鬟?绛珠草是第一世,菱花香菱和萤虫宝蟾是第二世

红楼梦:娇杏凭啥取代香菱成为人上人?因为她的儿子就叫贾桂!兰桂齐芳,是荣源宁演四个字

红楼梦:读懂了绛珠草,你就读懂了红楼梦!绛珠草到底是啥?作者赋予了它几层深意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共 4697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19: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三月十五日,为什么会成为甄士隐家的末日?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76:三月十五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甄英莲丢失,霍启逃走。甄士隐夫妇伤心欲绝双双病倒。

因“封氏孺人”之说,侧面了解到甄士隐之前当是个七品京官,推测是科举高中排名极好,不排除进了翰林院为翰林,与林如海大差不差。


甄士隐怎么致仕还乡,前文在推测“十里街,仁清巷”时,说过不排除受到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连累,具体如何不得而知。

但之前的严老爷到来,让甄士隐很紧张,也说明甄家之“火(祸)”不远了。

果然霍启将“祸启”,甄英莲丢了后,甄家的劫难就此展开。

☞细说红楼系列076,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一般……

葫芦庙三月十五“炸供”,引发火灾烧了仁清巷一条街。

前文解读过葫芦庙代表内有玄机,也代表“糊涂”。仁清巷代表“认不清”。

甄士隐致仕还乡,原本已经摆脱名利桎梏。可他却偏偏住在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距离势利人情太近,说明他还没有真正摆脱名利之心,仍旧存在认不清的糊涂。


俗话说“死灰可以复燃,星火可以燎原”,可不就被连累了。

葫芦庙炸供,是做法事供奉佛祖。

就仿佛势利的追随者献祭,供养势力。

后文讲到薛家追随义忠亲王,不但送来万年不腐的樯木,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结果义忠亲王坏了事,他们首当其冲受害。大爷二爷先后死去,薛家一蹶不振。

如今甄士隐的情况也差不多。葫芦庙的佛祖菩萨显然庇护不了仁清巷这些“拎不清”追随他的邻居们,有难大家一起担,结果就烧了个干净。


最要注意的还是三月十五,又是个月圆之夜。

正月十五如此,八月十五如此,七月十五也如此。

甄士隐的几次时间节点,都与十五有关。而十五是月圆之夜。

当时的朝廷情况是义忠亲王坏事后,太上皇退位,皇帝登基,就形成了李白所谓“双悬日月照乾坤”的双皇并立局面。

太上皇是残阳,皇帝是新月。

朝廷大臣既有太上皇老臣,比如贾家等四王八公。也有皇帝新臣,比如义忠亲王等。


新旧双方的党政,必然导致很多炮灰失意。甄士隐致仕还乡不排除就因此事。

而甄家不断在“十五”月圆之夜出事,也暗示他们的悲剧与皇帝有关。甄家如此,未来贾家也如此。

另外,三月十五是甄家最致命的祸事,推测未来也是贾府败亡的关键,从线索来看,贾探春远嫁就在这一前一后。到时再讲。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25 10:27・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19: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甄士隐的神秘身份,被妻子揭开,果然不只是个富家翁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75:孺人封氏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霍启因为“一泡尿”丢了小姐甄英莲。别管甄士隐为什么让一个男仆抱着小女儿出门,奶娘又去了哪里……反正都应了癞头和尚的谶言,元宵节开启甄家败亡之祸。


女儿丢了,甄士隐夫妇自然要找。可那个时代,没有监控,刑侦技术也不好,大热闹的晚上基本转个身就可能永别,还上哪里找去?可想夫妻失女的懊悔和伤心。

☞细说红楼系列075,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看看的一月,士隐先就得了一病,当时封氏孺人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疗治。

甄家夫妻对女儿丢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甄士隐没想到霍启带女儿出门不方便还可原谅,妻子封氏如何也放心?

所以,君笺雅侃红楼认为不排除甄士隐与消失的奶娘之间有问题。封氏以为奶娘跟着出门才放心。不提。

“封氏孺人”这个说法引人注意。之前一直不清楚甄士隐到底什么身份。

原文只讲他是一位“乡宦”,推测是致仕还乡的官员。但具体多大官就不知道。

如果说十里街代表“势力街”,属于贾府一般的康庄大道。仁清巷只是十里街旁一条小巷,暗示甄士隐的官不会太大。


直到此处封氏被称孺人,就清楚甄士隐之前的官身是七品。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明代明确规定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和妻子敕命之封。

《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神道碑》:“而于刑时劝公多宽恤,壬辰上积得上考,宋母先封孺人。”

当然,孺人彼时也被作为丈夫称“妻”,以及对妇人的尊称。


那么,为什么说甄士隐的妻子封氏称孺人,是七品敕命孺人而不是尊称呢?

一来,甄士隐的身份没交代清楚,孺人交代清楚了他的身份。

二来,封氏之前介绍过,实在没必要再赘述加个孺人尊称。作者无疑见缝插针在写甄士隐的身份。

七品如今常被称芝麻官,实际并不小。

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七品为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林如海的巡盐御史也是正七品。


进士金榜题名,进翰林院的基本是状元、榜眼、探花等一二榜靠前,也不过是正七品。

其他进士就要通过制科考试再行分配。运气不错的会分去外县做县丞,只有正八品。贾雨村当属此例。

进士能直接做知县的凤毛菱角,且肯定是偏远地区。

甄士隐推测是京官做到正七品,才会推荐贾雨村去京城仕宦之家。他极可能是翰林一流,进士排榜靠前,很了不得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24 10:30・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19: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甄士隐经历的“三劫”就是红楼梦隐藏的真实故事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关注他
甄士隐经历的“三劫”隐寓着《红楼梦》隐藏的真实故事

原创:龍乡

甄士隐的“三劫”是实实在在地用辛酸血泪都不足以形容的三次劫难。

甄士隐,真事隐!

甄士隐所经历的三次劫难,理所当然就是真事隐去的《红楼梦》故事背后隐藏的血泪般的劫难。


这“三劫”,具体说来到底是怎样的劫难呢?

(一)

跛足道人是这样对甄士隐说的:

“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三劫后”有眉批道:“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

年已半百的甄士隐,怎么可能还有九十春光,故而说:“寓言也”。究竟“寓言”什么,很难准确定论,但是,我们可以表面故事中发现甄士隐所经历的“三劫”。当然,这是被真事隐去、另有“寓言”的三劫。

(二)

第一回回末,甄士隐把《好了歌》注解过后:

“那疯跛道人听了,鼓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搭连抱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头,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此处有三条批语:

[甲侧]:如闻如见。

[甲眉]:走吧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

[蒙侧]:一转念间蹬彼岸。


甄士隐随疯道人飘飘而去,是因看破红尘修行去了吗?以下三点分析对此可以否认:

一,跛足道人真身乃书中所设置的,能够随意出入神界幻境的渺渺真人,随他而去者,肉身凡体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二,当初跛足道人说的“北邙山”,为埋葬历代王候将相之风水宝地,所谓“在北邙山等你”,并非实指,而是意味着脱离了人世。所以才能“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至于与谁“会齐了”,那只能是茫茫大士所说的到凡间了解公案的那“一众风流冤孽”,当然也代表着“公案”已经了解。

三,批语中的“悬崖撒手”“蹬彼岸”,无疑也是在说甄士隐此去,实为喻示生命已经终结。而“如闻如见”,则是代表一声“走吧”,让那辛酸的过往仿佛又重现眼前。

(三)

总的来说,通过前后两相对比,能够得出的结论就是,甄士隐随疯道人飘飘而去,说明此时“三劫”已经成为过去。而甄士隐此去又是与“一众风流冤孽”“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又说明了甄士隐所经历的“三劫”,是对《红楼梦》里被真事隐去的所有真事,设计出的一种“寓言”式概括。

由此可知,这个“三劫”于《红楼梦》是多么重要,于读懂《红楼梦》背后被隐去的故事是多么的关键。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三劫”呢?

在第一次与第二次遇到跛足道人之间,共发生了三件对甄士隐来说最为严重而且是隐含“寓言”的大事:

第一件事写的是,于元宵佳节之日,霍启(甲侧:妙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抱着甄士隐唯一的宝贝女儿甄英莲出去玩时,竟然把英莲给弄丢了。甄士隐“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看看一月,士隐先得了一病。”

第二件写的是,三月十五日,葫芦庙炸供告成失火。“大扺也因劫数,(甲眉: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只可怜甄家在隔壁,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

第三件写的是,“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着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女。此人名喚卦肃,(蒙戚双批:风俗。)本贯大如州人氏,(甲眉:托言大概如此之风俗也。)……幸而士隐还有折变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卦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翡痛已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意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四)

以上三件事,是造成家败人失、给予甄士隐致命打击的三件事,并且是在紧密连续中发生的。同时,也是造成甄士隐“飘飘而去”的“三劫”。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甄士隐去后,紧接着便是从葫芦庙出来的贾雨村升官、娶妻、生子。从表面看去,这是故事发展的正常顺序与自然衔接。

但是,当我们看到甄士隐的“三劫”是对全书故事的“寓言”式纲领性概括后,便会明白,此后贾雨村的出场,实为“三劫”所“寓言”故事的开端,也就是用“假语村言”把“真事隐去”的序幕正式拉开了。

那么,这个利用假语村言隐藏的故事该怎么去理解和解读呢?

当然是必须参考参照甄士隐所经历的“寓言”式的“三劫”。

第一劫,元宵佳节、霍启、英莲丢失“寓言”的是什么;

第二劫,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为瓦砾,以及“鼠盗峰起,无非抢田夺地”等,“寓言”的是什么;

第三劫,大如州人氏、封肃,田产遭哄骗,暮年、下世等,“寓言”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对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衰,宝黛钗的爱情纠葛等所有假语村言的表面故事,所作出的理解与解读,与甄士隐“三劫”之“寓言”是契合相通的,这样才能表明基本读懂了《红楼梦》。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甄士隐的女儿在书中拥有的英莲、香菱、秋菱三个名字,是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出现的,有解读中,是需要找出这三个名字,在甄士隐所经历“三劫”中分别代表彖征看其中哪一劫的。





发布于 2024-06-22 10:29・IP 属地浙江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 (1987陈晓旭版电视剧)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9 09:07 , Processed in 0.13894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