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4|回复: 6

【原】薛家是走亲戚,林家是托孤,小耗子所偷香玉,并...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发表于 2023-9-4 13: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薛家是走亲戚,林家是托孤,小耗子所偷香玉,并非黛玉,而是宝玉 姜子说古书 2022-02-10   |  23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题:薛家是走亲戚,林家是托孤,林如海允诺高官厚禄让贾雨村护送女儿,内有隐情!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故事里,自从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之后,紧接着第三回便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等于林如海在妻子去世之后,自己还在壮年,却莫名其妙玩起了托孤,让荣国府收养自己的女儿。
  没错,林黛玉进贾府与薛宝钗进贾府不同,后者是走亲戚,前者却是托孤,林如海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原没有到临终的地步,怎么这么早就寻思托孤并付诸实践了呢?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红楼梦》故事里,林如海虽然年将半百,也不过四十几岁,正当壮年,便是不续室,林黛玉也自有乳母、丫鬟、婆子照顾,又可以聘请贾雨村这样的进士当私塾老师,为啥反而非要贾母这个一大把年纪的外祖母教养林黛玉呢?
  再看贾雨村,被革职查办之后,病在旅店,以至于盘费不继,好不容易得了好运气,相托友力,当了盐政西宾,又得张如圭报信,冷子兴献计,央烦林如海,致信去央烦贾政,起复金陵城,林如海却竟然高高兴兴地一口应承了下来。
  如海道:“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如海乃说:“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
  看官听说,贾雨村面对林如海,是唯唯听命,他同林黛玉一同前往贾府,是依附黛玉而行,但是,在另一方面来说,贾雨村也负责护送林黛玉上京。
  《红楼梦》故事里,贾雨村拿着宗侄的名帖,拜见贾政,结果很快就如愿以偿,盼来了第三回的“金陵城起复贾雨村”,可谓是高官厚禄。
  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看官听说,贾政不过是一个员外郎,怎么有本事轻而易举就保荐贾雨村当了金陵应天府呢?这里插入一个林子洞的故事。
  宝玉道:“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小耗道:’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
  故事的最后,大家都知道了,小耗子变成了盐课林老爷的小姐。很多人都以为贾宝玉在编排林黛玉,却不见怡红院的李嬷嬷正在骂袭人“妖精似地哄宝玉”。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薛宝钗和袭人才是耗子,而她们要偷的香玉也不是林黛玉,而是贾宝玉,即通灵宝玉(传国玉玺),这一篇故事唤作“东邻窥宋玉”。
  别忘了花袭人和林黛玉同一天生日的梗,包袱就在这里,不信你看第十九回回目“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薛宝钗便是老耗子,袭人便是怡红院的小耗子,袭人暗暗地挤兑走了晴雯,顺利帮着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
  袭人即朱明贰臣,薛宝钗即清帝,林黛玉即崇祯,宝玉即汉人江山,袭人帮着薛宝钗,抢走了原属于林黛玉的贾宝玉,这才是耗子精故事的真相所在。
  再回到林家托孤的故事去,林家即朱家,林黛玉原是荣国府西堂正主,贾母是朱由校,林黛玉是朱由检,贾雨村是吴三桂,贾政这个六房都串到的员外郎,其实隐指帝王,托孤隐喻崇祯高官厚禄让吴三桂进京救驾,结果吴三桂来迟了一步,转头清廷,引清兵入关,这才是平儿等人怒骂贾雨村,作者视其为汉贼的真正原因。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url=]+关注[/url]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4488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url=]赞赏[/url]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他是西游世界最重要的人物,住在树上,隐喻人体的第二套系统

下一篇: 金瓶梅:人是经济动物,随便动情是失智行为,爱要留给值得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02: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薛家是走亲戚,林家是托孤,小耗子所偷香玉,并...【本自同根生】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34&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七步诗 - 魏晋曹植古风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文人曹植的一首五言六句诗。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七步诗

别名
漉菽

作者
曹植


作品出处
《三国演义》《世说新语》《世说新语》

文学体裁
五言六句诗

创作年代
三国时期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6作品争议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红豆生南国】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萁官蒋玉菡===豆官贾宝玉//}】【绛珠仙草//绛珠仙子】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琪官棋官萁官】​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豉(chi):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折叠白话译文
1、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2、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以曹植未能及时吊唁先父此大不孝为由,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曹丕感到十分羞愧。)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折叠文学赏析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协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因此成了千古名句,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顾手足情深而骨肉相残的行为。全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七步诗》我们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折叠名家点评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漫叟诗话》;“曹子建七步诗,世传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浅深,必有以辨之者”。

清·毛先舒《诗辩坻》:“子建乐府《怨歌行》比《七哀》多十二句,然《七哀》妍至雅洁,似胜《怨诗》。《七步诗》四句者,词意简完,然不若六句之有态”。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3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深受其父喜爱,他的一生,以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之死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他除了短时间的担任留守和随军征伐以外,过的是锦衣玉食的贵公子生活。后期,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后,因遭曹丕疑忌,忧谗畏讥,临深履薄,名为藩王,实同囚虏。[3]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争议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诗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参考资料
1.建安文坛上成就最高的作家--曹植  . .中国新闻网 . 2016-08-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3-9-4 13: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蒋玉菡 - 小说《红楼梦》人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琪官 即 蒋玉菡。

蒋玉菡,是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忠顺王府戏班的名角,擅唱小旦,小名琪官(一作棋官)。贾宝玉曾以玉玦扇坠和袭人所给松花汗巾相赠,蒋玉菡回赠以北静王所赐茜香国女国王贡奉的大红汗巾。贾府彻底败落后,蒋玉菡娶宝玉房中大丫头袭人为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蒋玉菡

饰演
侯华(87版红楼梦)
张睿(10版红楼梦)

性别



登场作品
《红楼梦》及其衍生作品

妻子
袭人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描述
3人物结局
4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红楼梦》男性角色名字中含有玉者,尚有甄宝玉与蒋玉菡。甄宝玉仅为一寓言式的人物,是《红楼梦》中"真""假"主题的反衬角色,甄宝玉貌似宝玉,却热衷功名,与贾宝玉的天性本质恰恰相反。作者创造甄宝玉这个角色,亦有反讽之意。《红楼梦》作者的人物设计,常用次要角色陪衬、反衬主要角色,例如晴雯、龄官陪衬林黛玉,二人林黛玉的伸延、投影。宝玉这个角色除了甄宝玉、妙玉用以反衬以外,另外一位名字带玉的男性角色蒋玉菡对宝玉更具深意。如果宝玉与黛玉所结的是一段"仙缘",与妙玉是"佛缘",那么宝玉与蒋玉菡之间验良采壳就是一段"俗缘"了。

在《红楼梦》众多男性角色中,宝玉与蒋玉菡的俗缘最深----宝玉与贾政缘仅止于父子,亲而不近。宝玉与蒋玉菡的特殊关系具有两层意义:首先是宝玉与蒋玉菡之间的同性之爱,其次是蒋玉菡与花袭人在《红楼梦》结局时的俗世姻缘,而此二者之间又有相当复杂的关联。第28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宝玉与蒋玉菡初次见面即惺惺相惜,互赠表记。第33回《不肖种种大承答挞》,忠顺亲王府派长府官到贾府向贾政索人,原因是忠顺王府里的优伶琪官(蒋玉菡)失踪,"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长府官并指出证据--宝玉腰所系之茜香罗。宝玉无法隐饰,只得承认蒋玉菡私自逃离忠顺亲王府,在离城"十里紫檀堡置买房舍。第28回宝玉与蒋玉菡见面互相表赠私物之后,至第33回以前,两人"相与甚厚"的情节书中毫无交代,而第33回由宝玉的招认,显见二人早已过往甚密,蒋玉菡似乎是为了宝玉而逃离忠顺王府,在紫檀堡置买房舍的。

第33回已经说明,宝玉与蒋玉菡之间确实已发生过亲密的同性之爱,而宝玉因此被贾政大加答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象征宝玉与蒋玉菡缔结"俗缘",宝玉承受世俗后,他的俗体肉身所必须承担的苦痛及残伤。书中霉霸催,宝玉为黛玉承受精神性灵上最大的痛苦,为蒋玉菡却担负了俗身肉体上最大的创伤。就同性恋的特质而言,同性间的恋爱是从另外一个个体身上寻找一个"自己,一个"同体",有别于异性恋是寻找一个异"己", 一个"异体"。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描述
蒋玉菡妩媚温柔,随机应答,很有礼貌。第33回贾宝玉被贾政责打,亦为忠顺王爷争宠蒋玉菡而引起。贾愉婆拒宝玉遁入空门,贾渗嫌匙府彻底败落后,蒋玉菡又娶宝玉房中大丫头袭人为妻。这个人物同小说中其他众多的小人物一样,虽不甚重要,但其活动却构成了小说丰富色彩的生活内容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对宁静的生活很向往,曾想在郊外置办田产,过平淡的日子。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宝玉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然而《红楼梦》中有四位男性:北静王、秦钟、柳湘莲、蒋玉菡,宝玉并不做如是观凶束挨拔。这四位男性角色对宝玉的命运直接、间接都有影响或提示作用。四位男性于貌则俊美秀丽,于性则脱俗不羁,而其中以蒋玉菡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最是微妙复杂,其含义可能影响到《红楼享元梦》结局的诠释。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窥见"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有诗写道: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此诗影射花袭人一生命运,其中"优伶"即指蒋玉菡,可见第120回最后蒋玉菡迎娶花袭人代宝玉受世俗之福的结局,作者早已安排下伏笔,而且在全书发展中,这条重要线索,作者时时在意,引伸敷陈。第28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冯紫英设宴,贾宝玉和蒋玉菡初次相见,席上行酒令,蒋玉菡手执木樨吟道:"花气袭人知昼暖。"彼时蒋玉菡并不知有袭人其人,而无意间却道中了袭人名字,冥冥中二人缘分由此而结。少刻,宝玉出席,蒋玉菡尾随,二人彼此倾慕,互赠汗巾,以为表记。宝玉赠给蒋玉菡的那条组谅再松花汗巾原属袭人所有,而蒋玉菡所赠的那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夜间宝玉却悄悄系到了袭人的身上。蒋玉菡的大红汗巾乃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为北静王所赐,名贵非常。宝玉此举,在象征意义上,等于替袭人接受聘礼,将袭人终身托付给蒋玉菡。第120回结尾篇,花袭人含悲出嫁,次日开箱,姑爷见猩红汗巾,乃知是宝玉丫头袭人,而袭人见姑爷的松绿汗巾,乃知是宝玉挚友蒋玉菡,红绿汗巾二度相合,成就一段好姻缘。而促使这段良缘者,正是宝玉本人。

袭人在《红楼梦》这本小说以及在宝玉心目中都极占分量,而宝玉却将如此重要的身边人托付给蒋玉菡。《红楼梦》众多角色,作者为何独将此大事交托蒋玉菡,实在值得深究。《红楼梦》作者对角色命名,"玉"字绝不轻易赐予,小红本名红玉,因为犯宝玉之名而更改,即是一例。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象征,论者早已著书讨论,在众多复杂的诠释中,玉至少象征人的性灵、慧根、本质等意义,已是无庸怀疑。而小说人物中,名字中凡含有玉字者,与宝王这块女娲顽石通灵宝玉,都有一种特殊缘分,深具寓意。除了宝玉以外,《红楼梦》中还有其他四块玉。

首先是黛玉,宝、黛二玉结的是一段"仙缘",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爱情神话,也是一则最美的还泪故事。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乃是性灵之爱,纯属一种美的契合,因此二人常有相知、同类之感。黛玉是宝玉灵的投射,宜乎二人不能成婚发生肉体关系,唯有等到绛珠仙草泪尽人亡魂归离恨天后,神瑛侍者才回转太虚幻境,与绛珠仙草重续仙缘。

第二块玉是妙玉,有人猜测宝玉与妙玉之间,情愫暧昧。事实上宝玉与妙玉的关系在《红楼梦》的主题命意及文学结构上都有形而上的涵义。妙玉自称"槛外人",意味已经超脱俗尘,置身化外。而宝玉为"槛内人",尚在尘世中耽溺浮沉。而结果适得其反,宝玉终于跨出,修成正果,而妙玉却堕人淖泥,终遭大劫。宝玉妙玉的关系是身分的互调,槛外与槛内的转换,是一种带有反讽性的"佛缘"。妙玉目空一切,孤僻太过,连村妪姥姥尚不能容,宜乎佛门难入。而宝玉心怀慈悲,广爱众生,所以终能成佛。评说

一部小说的结尾,最后的重大情节,往往是作者画龙点睛,点明主题的一刻。一般论者皆认为第一百二十回宝玉出家是《红楼梦》最后结局。亦即是说佛道的出世哲学得到最后胜利,因而有人结论《红楼梦》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大团圆的格式,达到西方式的悲剧效果。这本小说除了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到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开场与收尾由甄士隐与贾雨村这两个寓言式的人物,"真""假"相逢,儒道互较,做为此书之楔子及煞尾外,其写实架构最后一节其实是蒋玉菡迎娶花袭人,此节接在宝玉出家后面,实具深意。

一方面宝玉削发出家,由一僧一道夹着飘然而去,宝玉的佛身升天,归彼大荒,青埂峰下。而他的俗身,却化在蒋玉菡和花袭人身上----二人都承受过宝玉的俗缘,受过他肉体俗身的沾润----宝玉的俗体因而一分为二,藉着蒋玉菡和花袭人的姻缘,在人间得到圆满的结合。

宝玉能够同时包容蒋玉菡与花袭人这一对男女,其实也是因他具有佛性使然。佛性超越人性----他本身即兼有双性特征――本无男女之分,观世音菩萨,便曾经过男女体的转化。宝玉先前对秦氏姊弟秦可卿、秦钟的爱恋,亦为同一情愫。秦可卿----更确切的说秦氏在太虚幻境中的替身警幻仙姑之妹兼美----以及秦钟,正是引发宝玉对女性及男性发情的人物,而二人姓秦(情)又是同胞,当然具有深意,二人实是"情"之一体两面。有了兼美的引发在先,乃有宝玉与袭人的云雨之情,有了秦钟与宝玉之两情谴绪,乃有蒋玉菡与宝玉的俗缘缔结。秦钟与卖油郎秦重都属同号人物,都是"情种"一也就是蒋玉菡及宝玉认同及扮演的角色。

因此,宝玉出家,佛身升天,蒋玉菡与花袭人结为连理,宝玉俗缘最后了结----此二者在《红楼梦》的结局占同样的重要地位,二者相辅相成,可能更近乎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事实上最后甄士隐与贾雨村----道士与书生----再度重逢,各说各话,互不干犯,终究分道扬镳。《红楼梦》的伟大处即在此,天上人间,净土红尘,无所不容。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结局
在通行本和古本《红楼梦》文中关于蒋玉菡的描写不是很多,但也提及他的结局是娶了袭人为妻,根据现在已公布的《癸酉本石头记》中蒋玉菡的人物描述,也有上述的相同点,他的主要结局大致是:抄检大观园后,贾宝玉遣散了怡红院中所有丫鬟,只留了麝月。在遣散袭人前,宝玉看见袭人腰间系着蒋玉菡送给他的茜香罗,于是他便以茜香罗为媒令蒋玉菡迎娶了袭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3-9-4 13: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三桂 -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北静王吴三桂]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3-9-4 13: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胠箧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胠箧,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qū qiè,释义为撬开箱箧,后亦用为盗窃的代称,也指撬开箱子,打开箱子。 出自《庄子·胠箧》(据《辞海》)。

基本信息
读音
qūqiè

出自
《庄子·胠箧》

基本释义
从上面撬开小箱子


后亦泛指
盗窃或指盗窃者。

作者
庄子

作者年份
约前369年-前286年

目录
1《庄子·胠箧》
2作者
折叠编辑本段《庄子·胠箧》
折叠题解
"胠箧"的意思是打开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马蹄》篇相同,但比《马蹄》更深刻,言辞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是本篇的中心。

全篇大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而天下始治矣",从讨论各种防盗的手段最终都会被盗贼所利用入手,指出当时治天下的主张和办法,都是统治者、阴谋家的工具,着力批判了"仁义"和"礼法"。第二部分至"法之所无用也",进一步提出摒弃一切社会文化的观点,使"绝圣"的主张和"弃知"的思想联系在一起。余下为第三部分,通过对比"至德之世"与"三代以下"的治乱,表达缅怀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

本篇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但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于是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倒退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这是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

折叠原文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弃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

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折叠译文
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既然是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就是给大盗作好了积聚和储备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卫财物的吗?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社稷的地方,所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里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杀了齐国的国君也就窃据了整个齐国。他所盗窃夺取的难道又仅仅只是那样一个齐国吗?连同那里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一块儿劫夺去了。而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却仍处于尧舜那样安稳的地位,小的国家不敢非议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世世代代窃据齐国。那么,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的所谓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防守财物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胸,苌弘被掏肚,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即使像上面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所以说:嘴唇向外翻开牙齿就会外露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方才能太平无事。

溪水干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中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给天下人制定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连同斗斛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那么就连同秤锤、秤杆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符、玺来取信于人,那么就连同符、玺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那么就连同仁义一道盗窃走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

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鰌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鰌、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之所以没有用处的道理。

你难道不知道那盛德的时代吗?从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那个时代,人民靠结绳的办法记事,把粗疏的饭菜认作美味,把朴素的衣衫认作美服,把纯厚的风俗认作欢乐,把简陋的居所认作安适,邻近的国家相互观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来。像这样的时代,就可说是真正的太平治世了。可是当今竟然达到使百姓伸长脖颈踮起脚跟说,"某个地方出了圣人",于是带着干粮急趋而去,家里抛弃了双亲,外边离开了主上的事业,足迹交接于诸侯的国境,车轮印迹往来交错于千里之外,而这就是统治者追求圣智的过错。统治者一心追求圣智而不遵从大道,那么天下必定会大乱啊!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弓弩、鸟网、弋箭、机关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鸟儿就只会在空中扰飞;钩饵、渔网、鱼笼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鱼儿就只会在水里乱游;木栅、兽栏、兽网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野兽就只会在草泽里乱窜;伪骗欺诈、奸黠狡猾、言词诡曲、坚白之辩、同异之谈等等权变多了,那么世俗的人就只会被诡辩所迷惑。所以天下昏昏大乱,罪过就在于喜好智巧。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经知道的;都知道非难他所认为不好的,却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经赞同的,因此天下大乱。所以对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辉,对下而言销解了山川的精华,居中而言损毁了四时的交替,就连附生地上蠕动的小虫,飞在空中的蛾蝶,没有不丧失原有真性的。追求智巧扰乱天下,竟然达到如此地步!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情况就是这样啊,抛弃那众多淳朴的百姓,而喜好那钻营狡诈的谄佞小人;废置那恬淡无为的自然风尚,喜好那喋喋不休的说教。喋喋不休的说教已经搞乱了天下啊!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02: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香玉·林黛玉===香·田秀英+玉·朱由检===甄英莲//香菱+宝玉//甄士隐====香·贾芸+玉·林红玉

宝玉&蒋玉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7: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薛家一介商贾凭什么并列四大家族?弄清背景才知靠山惊人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薛家以商贾之家,却与公侯伯爵的贾家、史家和王家同列四大家族,注定不是普通人家。

一介商贾,没有爵位和官职,却成为四大家族之一。虽说敬陪末座,到底也是能够与宁荣二公等位极人臣者同座,这可就不是商贾能够办到的了。


紫薇舍人薛公,作为薛家的创建者,可以肯定是个传奇人物。而他的上位史肯定与皇家有关。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薛家出场的身份,除了四大家族外,还是户部挂名的皇商。这个身份看似不错,实际不值一提。历朝历代户部挂名的皇商没有一百也有几十,不过就是皇宫在外的各种买办。在商圈是体面,在政治圈子一文不值。

而薛家对比沈万三和胡雪岩这类“首富”,他们在建立之初,就是迥异于其他皇商和富贾的存在。具体就要从紫薇舍人的名号上来说。

紫薇舍人,是武则天时期对中书舍人的称谓。中书舍人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身边人。

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升迁肯定是容易,毕竟多少官员一辈子见不得皇帝,他们却是朝夕相处。


然而,明清两代的中书舍人却一文不名,不过是七八品的小文官,已被翰林取代。

紫薇舍人薛公想要以中书舍人的身份与贾家、史家和王家交往还并列,是痴人说梦。

尤其史公可是尚书令,一朝宰辅,和个中书舍人平起平坐,也太不可思议。

而中书舍人官再小也是文人,讲究诗书传家,怎么可能就全家“弃文从商”,舍弃“士”的身份,去做一个“商”人。

所以,紫薇舍人要是官职,不配位列四大家族。论身份也不可能弃文从商。

而他这个“紫薇舍人”其实就是字面的意思“皇帝家里人”。

紫薇代表皇帝。

舍人代表家里人。

说白了就是皇帝登基前的潜邸旧人和亲信。


如此一来就能清楚紫薇舍人薛公的特殊身份了。他能代表先帝与其他三家论交,才会受到三家高看,甚至平起平坐。

当初先帝成就帝位,功劳最大的十二个功臣封爵为“四王八公”。

四王大概率是皇族,贾家一门两国公就是异姓臣子第一。

唐代以后国公与郡王同品,可知贾府势力。

而先帝登基后,就要面对“功高震主”的问题。四王八公这十几个集团,必须要分化,并有制衡。

尤其是四王势力过大,就要想办法压制他们别成为潜在威胁。

先帝的方法是扶植和培养四家亲信为己所用。就是后来的四大家族。

贾家宁荣二公,掌控军事。

史家保龄侯史公是尚书令,一朝宰辅掌控朝政。

王家县伯王公是都太尉统制,掌禁军和司法。

史家紫薇舍人薛公,生意遍天下,为先帝耳目。


军、政、法、财(情报),四大家族成立之初,就代表了先帝的高度信任,以及为先帝所用的事实。

这四家掌控了王朝最核心的权力,成为先帝之肱骨。可谓四王八公第一。

于是,史公的女儿贾母嫁给了荣国公的嫡子贾代善就顺理成章。

而贾家娶王家媳妇,王家嫁女儿给薛家,贾家再培养王家王子腾为军权继承人,都是在这个框架下成立。

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前期怎么做都对,后期怎么做都错,就源于一朝天子一朝臣。


不管如何,贾家的特殊性,四大家族的特殊性,证明了薛家的不同凡响,绝不只是普通富商巨贾或者皇商可比。

这就是薛家位列四大家族的前后因果。

那么,薛家又是如何败亡的呢?原文对此也有暗示,后文再说。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2-15 10:09・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3:40 , Processed in 1.28251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