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4|回复: 12

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4
发表于 2023-10-23 13: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警幻仙姑、太虚幻境揭秘,《红楼梦》中的三重境界:幻境、假境、真境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4】 (接上文,秦可卿引梦) 12.2 入梦 宝玉入梦后,作为引梦人的秦可卿并未消失:“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遇到警幻仙姑。 警幻仙姑出场,作者不…
阅读全文​
​赞同 4​​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二:秦可卿房中海棠春睡图,武则天的宝镜,安禄山伤了太真乳,寿阳公主的“含章梅妆”,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3】
(接上文,燃藜典故和对联学问)
然后来至秦氏房中,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和秦太虚写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此图此联在11回贾敬寿辰还重复强调过。

杨贵妃《海棠春睡图》
《海棠春睡图》在前文“湘云醉眠芍药”中解读过,用杨贵妃的“海棠春睡”典故,解读湘云占花名抽到的“海棠”,和“沉香亭”、“木芍药”,解释了芍药、牡丹同时开花的错误,揭露“莲子”湘云的秘密。《海棠春睡图》又是“答案在前”的手法,而且,前文多次讲过《红楼梦》有一大特色:多个线索齐头并进,从来不单独、孤立地叙述一个线索。此处用秦观的字号“太虚”,衔接到“太虚幻境”,并用对联的“冷香”,和“海棠春睡”的图画典故,引入薛宝钗,因宝玉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而秦可卿作为引梦人,乳名“兼美”,是兼薛宝钗、林黛玉二人之美,很自然地从秦可卿引入到本书的第一、第二女主角林黛玉、薛宝钗,和金陵十二钗。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当然这些皆非正史,跟后面写的“西子浣过的纱衾”、“红娘抱过的鸳枕”一样,就如前面的“燃藜典故”一样。黄衣老者吹藜杖可燃,明显不是人,说是神仙传授“洪范五行”,只能是传说,不是史实。那么《红楼梦》引用这些不经的传说,也不经吗?弄玄虚吗?用意何在呢?显然作者用意不在传说,而是背后隐藏的“洪范”、“洛书”。用传说只是手段,背后隐藏的,才是红楼作者不能明言的用意。
在23回,特意注明过,茗烟给宝玉“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
所以,《海棠春睡图》、对联和这些传说、人物说明:
一、淫。不解释。
二、看这些人物:武则天是皇后、皇帝,赵飞燕是皇后,安禄山是皇帝,杨太真是贵妃。这些都是皇帝、皇后、皇贵妃级别的人物,反面暗示秦可卿的皇家身份。
三、“卧榻之侧”,有祸乱者。赵飞燕祸乱汉宫,武则天祸乱唐室,安禄山、杨贵妃更是直指“安史之乱”这样的胡人叛乱。从与之并列的杨贵妃《海棠春睡图》和“冷香”对联,直指刚来贾府的薛家宝钗也是“安史之乱”这样的祸乱者。
秦可卿泰昌帝朱常洛的“卧榻之侧”,确有“祸乱者”:胡人叛乱,东北的“金”国,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国,与明朝并立,是满清的前身。薛宝钗这个皇太极,后来把“金”国改为“清”。
《红楼梦》中反面看,薛家正是“金”国,薛宝钗正是皇太极。

“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
含章殿:是南朝宋宫殿名,也是汉、唐宫殿名。
“含章殿下卧的榻”,明显是寿阳公主,不是寿昌公主。因为“含章梅妆”,即“寿阳梅妆”,便是著名的“梅妆”,“梅花妆”。
而且,唐、宋、后梁的“寿昌公主”,也没有一个与“含章殿下卧的榻”有关。
寿阳公主的“含章梅妆”是著名的典故,唐宋以来无人不知:
《太平御览》卷三十《杂五行书》记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事类赋注》卷二十六《宋书》记载:“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后人多效之。”
从此诞生“梅花妆”。其式,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唐、宋一直到五代都非常流行。
写“含章殿”、“梅花妆”的诗词也很多:
诗人牛峤的《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李商隐的《对雪》诗:“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粧。”
欧阳修的《诉衷情》: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但诗题为《含章殿》的,只有一首:
南宋诗人胡仲弓的《含章殿》:
千古风流说寿阳,梅花飘落粉犹香。
寄言长信宫中女,莫学当时亡国妆。
“梅花妆”是“亡国妆”!
书中指明了“含章殿”: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
“寿昌公主”是明显的错误提醒,“含章殿”:亡国妆。

“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
同昌公主是唐朝公主,唐懿宗长女,深得圣宠,宠溺奢侈,独步天下,古今第一,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同昌公主出嫁之日,《旧唐书》记载:“出降之日,礼仪甚盛”,“倾宫中珍玩以为赠送之资”。《资治通鉴》:“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赐第于广化里,窗户皆饰以杂宝,井栏、药臼、槽匮亦以金银为之,编金缕以为箕筐,赐钱五百万缗,它物称是。”
长长的嫁妆单子极尽奢华,其中便有“连珠帐”:
唐代苏鹗撰写的《杜阳杂编》中收录有:
“堂中设连珠之帐,却寒之帘,犀簟牙席,龙罽凤褥。连珠帐,续真珠为之也。”
嘉靖到万历年间的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撰写的《艳异编》中也收录有:
“堂中设连珠之帐,续真珠以成也。”
说“公主制的连珠帐”,显然异常,如此宠溺的公主,怎会自己去“制”?而且,“连珠帐”只是同昌公主长长的奢侈嫁妆中之一物,被红楼作者特意摘出来写而已。
同昌公主的奢华之物多了,为什么《红楼梦》中只特意摘出来写“连珠帐”?
连珠帐:“续真珠为之也”,“续真珠以成也”。
明写“连珠帐”,隐写“真朱”!

综合宝玉欲睡中觉,到入梦前的这些线索:
秦可卿先引宝玉到“上房”,通过《燃藜图》中的典故,和对联中“学问”、“文章”的强调,反面指出“学问”是《洪范》、《洛书》。“洪范”,是帝王统治的大法;“洛书”,书泰昌帝朱常洛的“洛”。
“洪范五行”在《汉书》中是怎么记录的?
“五行:一曰水……”
而且,禹治“水”,赐《洛书》。
明朝皇帝的名字按五行排序,泰昌帝朱常洛正是“水”字辈。
“洪范九畴”的初始畴是“五行”,中心畴是“皇极”。
所以按这些“学问”、“文章”,很容易看出引宝玉来“上房”的秦可卿,正是“天子”、“皇帝”朱常洛。
秦可卿卧室,杨贵妃的《海棠春睡图》,酒醉妆残,衣衫不整,和“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的对联,甲戌脂批:“艳极淫极”。无论是安禄山手指抓伤杨贵妃乳,还是武则天的镜室,还是赵飞燕、赵合德姊妹的秽乱宫闱,都明显能看出:淫。
而且这些传说、人物,都是帝后级别,暗示秦可卿的皇家身份。
图画中的杨妃,对联中的“冷香”,也暗指了薛宝钗。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安禄山都是祸乱者,尤其是杨贵妃、安禄山,导致了“安史之乱”。《红楼梦》中一直把满清造反比作“安史之乱”,如同作者石头的代言人宝玉把宝钗比作杨妃一样。所以在薛家刚出场、来到京城后,便指出了薛家、宝钗是祸乱者,是“安史之乱”一样的叛乱者。如果细看此时的时间,是“秋尽冬初”的十月,正是满清迁都北京后,小顺治在北京登基,即“皇帝”位的甲申十月。巧合吗?
所以,以“淫”为特色,又说有才有德,出身卑贱的秦可卿,与这里解读的“皇帝”朱常洛,完美契合,都可相互验证。而且,秦可卿“卧榻之侧”,有“安史之乱”一样的祸乱者,薛宝钗代表的“金”国。卧榻床帐的两位公主,“连珠帐”、“含章殿”,隐写了“真朱”、“亡国”,这是宝玉入梦前的大背景。
对这样的大背景,作者怕读者看不到,还特意让美女吩咐读者:“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提取这句话的主要词汇:
“看打架”。
在“打架”旁,有甲戌脂批强调“细极”!而且这个“看打架”,在回末宝玉梦醒时再次重复。重复就是强调,说明让读者“看打架”是宝玉此梦的浓缩总结!
不宜理解为宝玉跟美女“打架”,像傻大姐捡到绣春囊时,看到“两个人赤条条的盘踞相抱”,以为“两个妖精打架”。本文多次说明,《红楼梦》的主旨不是写“淫”,艳情处只是强调背后的“真事隐”。
作者让读者“看打架”,是真的“打架”,像第九回顽童“学房里打架”,反面是“萨尔浒之战”这样的明清著名战役。
宝玉这场梦,甚至这部《红楼梦》,都是让读者“看打架”!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一:燃藜典故和对联中的“学问”、“文章”,洪范五行,《洪范》九畴,就是《洛书》,是帝王统治的“大法”3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3-25 19: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08: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却说封肃因听见公差传唤,忙出来陪笑启问。那些人只嚷:“快请出甄爷来!”[甲戌侧批:一丝不乱。]封肃忙陪笑道:“小人姓封,并不姓甄。只有当日小婿姓甄,今已出家一二年了,不知可是问他?”那些公人道:“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甲戌侧批:点睛妙笔。]因奉太爷之命来问。他既是你女婿,便带了你去亲见太爷面禀,省得乱跑。”说着,不容封肃多言,大家推拥他去了。封家人个个都惊慌,不知何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08: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假作真时真亦假+为国除害+画龙点晴}】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67&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清初轰动京城的“北太子案”:没有真相,只有谎言
James5291
2024-02-15 发布于河北  |  23阅读  |  3转藏
[tr][/tr]
[tr][/tr]
却说封肃因听见公差传唤,忙出来陪笑启问。那些人只嚷:“快请出甄爷来!”[甲戌侧批:一丝不乱。]封肃忙陪笑道:“小人姓封,并不姓甄。只有当日小婿姓甄,今已出家一二年了,不知可是问他?”那些公人道:“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甲戌侧批:点睛妙笔。]因奉太爷之命来问。他既是你女婿,便带了你去亲见太爷面禀,省得乱跑。”说着,不容封肃多言,大家推拥他去了。封家人个个都惊慌,不知何兆。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的某天,一位少年敲开了嘉定侯周奎的大门,来人自称是崇祯的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是周皇后所生,周奎作为外公,不可能不认识太子,但周奎却表示难以辨别,让自己的侄子周铎接来长平公主辨认。

长平公主是太子的胞妹,兄妹长期住在宫中,应该不会认错,至于长平公主为何会在周奎府上,是源于崇祯帝的“手下留情”。

明末清初,南北同时出现太子案

明末清初,南北同时出现太子案

李自成破城之日,心灰意冷的崇祯帝命周皇后和袁贵妃自尽,自己又提剑砍杀了时年十三岁的长平公主和五岁的昭仁公主,袁贵妃太胖,悬梁的绳子断了又昏了过去,被崇祯发现后又刺了一剑,但未伤及性命。

至于长平公主,也只是被崇祯斩断了左臂,昏迷多日后被送到了周奎府上养伤。

长平公主与来人相见,直接认定他就是自己的皇兄,二人抱头痛哭。

如此一来,周奎认可了这个外孙,举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礼,吃过饭后,周奎便详细询问太子这段时间的经历。

原来城破之后,太子一人藏匿于东厂门内,然后趁着天黑逃到了东华门,隐匿于一家豆腐店内,店小二以为他是避难的人,让他换了身旧衣服在店内烧火,太子就这样在豆腐店呆了几天。

但店小二也不敢私自藏匿来路不明的人,五天后,将他送到崇文门外的尼姑庵中,然后谎称是孤儿,于是太子又在尼姑庵呆了半个月。


好巧不巧,一个宫内常侍太监偶然来到尼姑庵,认出了太子,而经过这些天的观察,尼姑们也认为太子不是孤儿,太子又被太监带走,藏在密室,偶然得知长平公主住在周奎这里,因而特来相见。

说到这里,太子又和长平公主抱头痛哭,随后在府内住了下来。

周奎把女婿崇祯坑的不轻

周奎把女婿崇祯坑的不轻

但几天后,长平公主暗中找来太子,给了他行李,告诫他说周府上下都看见有人对太子行礼,为了避免祸端,赶紧逃亡别处,日后也不要来周府了。

但太子长居深宫内,毫无生存能力,在外面晃荡几天后又回到了周府,周奎虽然留宿,但也怕招来祸端,和侄子周铎商量后,决定让太子诈称姓刘,以普通书生的名义住在周府,否则就要报官。

但太子却不同意,双方争执起来,周奎一气之下,当晚就把他逐出府中。

好巧不巧,又遇到巡夜的士卒,刚要以犯夜的名义逮捕他,但他却自称是崇祯太子。

一听是前朝太子,巡夜士卒立即将其交给上官,上官也不敢处理,层层上报后,便交由刑部处理。

当时的刑部尚书是正白旗出身的吴达海,对于他来说,这个案子其实很好办,只要确认太子身份真伪即可,真的就交上去,假的直接处死。

为此,他叫来原内侍太监常进节、原司礼监太监王德化辨认,二人均说是真太子,随后又把太子送入宫内审问,让他辨别宫内的事务,均对答无误。


如此一来,太子身份基本就可以确定了,不久,吴达海又喊原锦衣官李时荫及其他曾经侍卫太子的共十人辨认,十人都声称是真太子。

然而等询问到明朝宗室晋王朱审烜时,朱审烜却一口咬定这是假太子,案子起了变化,吴达海选择将太子及声称为真太子等十五人下狱待审。

案子起了变化

案子起了变化

在审讯阶段,刑部承审官山东司主事钱凤览却在审理后上书这是真的太子,但朱审烜却坚持表示这是假太子,却遭到钱凤览的呵斥,双方争执不下,刑部又重开廷讯,而这次,刑部又找来新的证人。

这二人分别是教过太子读书的少保兼太子太保谢陞和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冯铨,这二人在清军进入京城后便归降了清朝,且都官复原职。

一个太子老师,一个是礼部尚书,这总不会认错吧!二人均称这是假太子。

而太子则当场呼喊谢陞的名字,又言:“谢先生岂不能相识?前某日讲某书某章等等”。

陞闭口不答,只微微鞠了一躬,此举又让案件陷入了僵局。

至于崇祯的老丈人周奎则态度模棱两可,在刑部大放厥词:“就算是以真为假,也算是为国除害了!”

但参与审问的钱凤览却据理力争,声称这就是真太子。

钱凤览理由如下:

首先前朝太子的名位在新朝就是一个定时炸弹,是生是死都是朝廷一个人决定,既然生死难料,何必引人觊觎而要假冒呢?

况且这位太子所提及的人证、物证都是有凭有据的,凭什么说假的?

至于周奎为何态度暧昧,是因为他先得罪崇祯帝,却被清朝优待,因而担心前朝太子会给他带来灾祸,必然不会说真话。

周奎不说真话,谢陞这些人精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会说真话,既然他们都不肯说真话,其余的太监小官也不敢说真话。

冯铨也是《快雪时晴帖》的一任收藏者

冯铨也是《快雪时晴帖》的一任收藏者

而随着得知这个消息的人越来越多,京城百姓都知道朝廷正在审问前朝的太子,且都认可他是真太子,一时间京城关于太子的事情传的沸沸扬扬。

此后不断有人上书,又请求留下太子给前朝祭祀香火的,还有人指责谢陞身为宰辅,又是太子老师,仅仅因为入仕新朝就蔽主求荣,罪大恶极,甚至还有人要求将自己挫骨扬灰以赎太子的。

就这样,一个真假太子前前后后拖了一个多月,依旧没能审明白。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十七日,眼看朝廷内外议论纷纷,摄政王多尔衮表示自己已有决案,真的不过是给个王爵罢了,假的就地处决。

说是这么说,但如何确定真假太子呢?多尔衮以行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依旧将太子关押在狱中,同时表示晋王朱审烜是前朝宗室,谢陞是前明的大臣,但钱凤览却呵斥晋王,百姓又骂谢陞,这些都是乱民,理应处死。

而陕西道监察御史赵开心在太子辨别期间声称“太子若存,明朝之幸”,也一并处死。

好在诸臣上书求情,赵开心才免于一死,至于钱凤览由斩决改为绞刑,得以保留全尸,而民间有人想要召集众人去救太子也被擒杀。

如此一来,多尔衮直接在众人面前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关在监狱的就是假太子。

这下子再也没人愿意证明这是真太子了,之后案情的审理就快速了很多。

多尔衮

多尔衮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日,清廷榜示天下,声称假太子已经招供了,经过袁贵妃的指认,这并不是真太子,而是京师人杨玉,因贪图富贵冒充崇祯太子,理应处死,而参与附会的内侍太监常进节、原锦衣官李时荫及其他侍卫等十五人,一并公开处死。

至此轰动京城的“北太子案”尘埃落定。

但多尔衮却假仁假义的表示愿意善待故明太子,任何能够提供故明太子线索的有赏,故明太子如果来投,清朝愿恩赐供养等等,此举无非是笼络人心,然后将明朝宗室一网打尽罢了!

北太子案一事见于《清实录》及众多清初私家史书,而不见于清朝官修的《明史》,反而增添了不少可信度,可以确切的说,多尔衮处死的其实就是真太子朱慈烺。

但在明末那个阶段,大家都为了在新朝保全自己,自然不敢指认。

首先就是崇祯的岳父周奎,周奎在明末那些事儿就不说了,大顺军入城后被李自成百般拷掠,夫人、儿媳自缢,长子也死于大顺手上,彻底经历了一次国破家亡。

但多尔衮入城后,按照范文程的策略,清军自称义师,打着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安抚百姓,因而周奎在清朝反而受到了优待,深怕这个前朝太子会给他带来灾祸,自然不肯说真话。

至于谢陞和冯铨,两人都是明朝的大臣,且都做了贰臣,毫无节气。

谢陞听闻清军进入京城,从老家来到北京投降,得以官复原职,身为太子老师,岂能认错?但看到太子的外公都否认不是,他疑心周奎为何说谎,因而考虑对自己最有利的说辞。

谢陞和冯铨都做了贰臣,毫无节气

谢陞和冯铨都做了贰臣,毫无节气

而冯铨,在太子出生前就在家赋闲了,根本不认识太子,而且品行低下,清军刚入关,举家就皆穿满装以示归顺。

而听闻大顺降将姜瓖意图归顺清朝,身为文渊阁大学士的冯铨却向其索贿三万两,其德行可见一斑,因而他也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说辞。

朱审烜为何也说是假的呢?他自己身为晋王,本身就没见过几次太子,而晋王作为朱元璋嫡三子一系,嫡次子一系的现任秦王已被李自成杀害,如果朱棣这一脉没人在京城,自己岂不是可以获封王爵以祭祀明朝?这就是他的心思。


至于多尔衮,看到前朝太子在民间居然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不得不绷紧了神经,而现在南方还未平定,任由前明太子在北方,势必会引起有心人的利用,到时候振臂一呼,北方又会陷于内乱。

而看到京城士绅百姓一封又一封的保全奏折,更坚定了多尔衮的杀心,哪怕是真的,他也认定是假的。

顺便还能以此为借口,让前明的宗室吸引到京城,到时候是死是活都由自己决定。

从顺治四年开始,多尔衮和日后的顺治开始有意识的屠戮明朝宗室,至于朱审烜,也在顺治五年(1648年)被多尔衮处死,没落到一个好下场。

可以说,一场太子案,尽显皇权交替中各个人的嘴脸,嘴上都是大义,心里其实都是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08: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奎 明朝最后一任国丈
【明】 江苏苏州人 更新:2022-01-04 17:40 网友“错蓝染笺”分享
苏州著名人物
苏州历史人物
周奎是明朝最后一任国丈,是崇祯周皇后的父亲,崇祯帝的岳父,崇祯年间,被封为嘉定伯,为人贪财吝啬,崇祯末年,皇帝想要助饷,他不情不愿的拿出五千两银子,后李自成攻破京城,下狱拷打,最终将自己家产全部献上,后愤恨而死。

周奎

南直隶苏州府(今江苏省苏州市)  人,明朝外戚,庄烈皇后周氏的父亲,明思宗朱由检的岳父

崇祯三年(1630年),封为嘉定伯,周奎性甚吝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上悬令助饷,特遣司礼太监徐高加奎嘉定侯,多方动员之后,很不情愿地捐出五千两银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占北京,北京陷落,周奎及全家都被大顺政府捉拿,在妻子、媳妇被迫自缢、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不得不交出三百万白银巨款和全部家产。不久周奎就愤恨而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08: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明朝国丈很无耻,巨有钱不肯捐,国破后又卖主求荣
2018年06月03日 19:12 l历史百家争鸣作者:历史百家争鸣

  外戚一直是一个很大的势力,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哪个家的女儿成为皇后,那么他的家族就发达了,比如汉朝的时候,外戚的势力一度可以达到控制朝政的实力,王莽就是一个典型的外戚,不但专权,还篡夺了东汉建立新朝。

  所以后来的历朝历代,都对外戚这个势力进行防范。但是外戚这由于是攀附皇权,所以即使对他限制,他依然可以获得一些权力,这个就是狐假虎威的威力。

  明朝建立以后,更是对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进行了限制,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干涉朝政,而对于选妃这个环节,朱元璋规定必须从小门小户的这种家庭里面去选择,这样,外戚就没有深厚的家底去干涉朝政。

  这个明朝国丈很无耻,巨有钱不肯捐,国破后又卖主求荣

  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戚的势力的扩张,由于这些小门小户,家里面出来的人,对于国政方面的认知不够,所以导致皇后在关键时刻无法应对突发情况。

  如明朝末年最后一个国丈周奎就是这样的例子,崇祯还是藩王的时候就娶了周奎的女儿为正妃,天启皇帝死后,崇祯被推荐当皇帝,周氏被封为皇后,崇祯对自己的岳父也不错,封他为嘉定伯,很多田地和房产,可以说对周奎不薄,而周奎也借助国丈的身份经商,据说陈圆圆就出自他的戏团。

  今天皇帝为了防止自己的妃子和皇后的父亲为非作歹,崇祯把他们叫在一起,告诫他们,作为外戚的榜样,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自律,不要做违法的事情,而这个周奎就当作耳旁风。

  皇帝对周魁不错,按照道理,周奎应该誓死报效国家,但是当敌人人来的时候,作为国丈的周奎,却做了两件不齿的事情。

  这个明朝国丈很无耻,巨有钱不肯捐,国破后又卖主求荣

  第一件事情就是明朝的军队在跟李自成的军队进行对抗的时候,由于连年灾害,国家税收很少,导致前方的粮草短缺,战斗力下降。

  于是崇祯就想出一个办法,让这些大臣和皇亲国戚捐款,来支援前线的战斗。为了能够得更多的捐款。崇祯皇帝首先找到了周奎,让他带头多捐一点,没想到这个周奎是个吝啬鬼,在崇祯皇帝面前哭穷,说家里面非常的穷,拿不出钱来。周皇后看自己父亲所作所为,就自己筹集了5000白银,让自己的父亲都可以捐给国家。没想到周奎雁过拔毛,自己又留了2000两了,只捐了3000两,周奎还把把自己的屋顶弄得很破旧穿,带补丁的衣服上朝,那大臣看国丈都如此,也纷纷有样学样,结果崇祯皇帝,只募捐到了20万两。最后李自成攻进北京,在刘宗敏的审问下,周奎被拷打的几乎要没命了,上缴了50多万两,而刘宗敏又在他家里搜出20多万两的家产。明朝如果在,周奎可能只需要捐几万呢,明朝灭亡,周奎几乎全部家产都没有了,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

  这个明朝国丈很无耻,巨有钱不肯捐,国破后又卖主求荣

广告
  第二件事情就是出卖太子朱慈烺,周奎的生死在明史中并没有说明,但是在清朝的史书,还有一些笔记中,周奎是活了下来,还做了清朝的走狗,李自成兵败逃出北京城,并没有杀三个皇子,这三个皇子在兵荒马乱中走散,太子朱慈烺找到周奎要求庇护,没想到周奎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第二天就出卖了朱慈烺,把朱慈烺献给了清朝,清朝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说这个朱慈烺是假冒的,并且把证明太子不是假冒的15个人也全部杀死,周奎这个时候出来说太子是假的,还获得了多尔衮的赏赐。

  周奎这样卖主求荣的行为,比吴三桂之流更加无耻,本质上比吴三桂等人更坏,破坏力更强。

关键字 : 周奎国丈外戚朱慈烺崇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09: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自己的岳父的懒得理的崇祯帝。
2020-09-30 16:49:52 来源: 历史照妖镜  举报
0
分享至


中国的皇帝总是自称“孤”“寡人”,以示拥有无上权力唯我独尊,同时又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皇帝恐怕只有崇祯了。

拮据天下十七年,内忧外患,宵衣旰食,从未一舒其怀。

他越是勤政,越是努力,大明这艘船就下沉得越快。

最吊诡的是,除了他这个“船长”着急外,其他乘客和船员,包括船上的“高级职员”大副、二副都毫不在意,甚至盼望着这苦难的航行早点结束,好立马跳上另一条大船,投靠一个叫李自成的新船长。

不仅“君不一德,臣不一心”,连皇亲国戚都认为大明兴亡跟自己没有一毛钱关系,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周奎,崇祯的岳父,原本苏州人,后迁徙到大兴。因女儿由妃立为皇后,崇祯三年(1630)周奎被封为“嘉定伯”,成为身份显赫的皇亲国戚。

在崇祯朝的外戚中,与骄横跋扈的田贵妃之父田弘遇相比,《明史》评价周奎“碌碌而已”,认为其十分平庸。

但从其甲申之际的表现看,周奎不仅不傻,还很精明,生意人的“小聪明”。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的军队势如破竹,入山西,陷大同,离京师越来越近。

多年与关外后金、关内农民起义军“两线作战”,大明国库早就捉襟见肘,户部库存现银仅剩八万两。

无饷就无兵,无兵则京师不保。吏部尚书李遇知建议,号召皇亲国戚、大臣带头捐款,发动一场“舍小家为大明”的爱国大募捐。

崇祯下旨,捐款的加官进爵,凡助饷上万两的建牌坊表彰。

募捐找谁带头呢?

崇祯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以为国老休戚相关,宜为首倡”。

这道理再简单不过,大明亡了,崇祯之外,首先倒霉的肯定是皇亲国戚。大臣可以换个新主子,国丈难道还能换个皇帝当女婿?

当崇祯派太监徐本正悄悄来到嘉定伯府邸时,周奎却一口咬定自己没有钱,“老臣安得多金!”。

徐本正再三哀求,周奎依然一毛不拔。

徐本正于是愤然说:“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即广蓄多产,后来何益!”

堂堂国丈的时局见识与政治觉悟,还不如一个太监,崇祯的募捐行动一开始就失败了。

最后,在女儿周皇后的压力下,周奎不得已捐了一万两白银,其中还有部分是找女儿要的。



眼见岳父都不管女婿、女儿的死活,其他勋戚世臣就更哭穷了,没有一个捐款过万的。

官员就更不堪了。百官之首,相当于“总理”的正国级干部魏藻德捐银500两。

极具反讽意味的是,最后太监群体成了捐款主力。奉劝周奎的太监徐本正捐银5万两,太监王永祚、曹化淳共捐了5万两,王之心捐了1万两。

最后,这次大明王朝“最后的募捐”仅募集20余万两。

与体制内人士相比,百姓反而更有情义。

《甲申传信录》记载,厚载门(地安门)有一小民捐银300两。另一位住彰义门(广安门)的60岁老人,“一生积仅四百金,痛哭出输户部。”

崇祯大为感动,封两位平民为“锦衣卫千户”。

两天后,崇祯自缢煤山,李自成进入北京。

太监徐本正的预言很快被印证。



起义军对明朝官场的行情很了解,开出了追赃的价目表:“内阁十万金,京卿、锦衣七万,或五三万,给事、御史、吏部、翰林五万至一万有差,部曹数千,勋戚无定数。”

也就是说,官员从正国级开始,由十万依次往下缴纳;对于皇亲国戚、元勋世家,则没有标准,吃干榨净为止。

周奎自然是重点目标。起义军从其家中搜出53万两白银。周奎的儿子周鉴,被拷掠而死。

此前,为了讨好起义军,周奎已将自己的亲外孙--崇祯的两个儿子永王、定王献给了李自成。

比起周奎,李自成还有点胜利者的大度和对崇祯的同情。

不仅没有伤害二王,还以礼相待,交刘宗敏善养,并许诺天下大定后,封赏安置二王。

崇祯殉国前,令人遣送太子、永王、定王出宫,藏匿于周奎等外戚府中,结果没想到是送羊入虎口,外公第一个把外孙献给了李自成。

连亲人都算计的周奎保住了性命。

四月初,李自成带兵去山海关攻打吴三桂,为了防止明朝旧臣在后方发难,将明朝辅臣、勋戚皇亲等重要人物集体处决。

唯独周奎因“献银十万,美女数人,独不杀,仍赏银一千两。”



甲申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云诡波谲的一年,大动荡,大逆转,谁也想不到最后的赢家是满清。

李自成走了,多尔衮来了,周奎依然左右逢源。

当年冬天,在外流落数月的太子朱慈烺来到周奎府邸,周奎装作不认识。长平公主见后,与太子抱头痛哭,周奎才不得不收留了这个外孙。

满清入关初期打的旗号是替明朝复仇,崇祯太子的出现就尴尬了,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周奎当然明白其中道理,不断撵太子走,让他承认自己是“假太子”。

最后,周府将太子推出门外,导致其被清廷抓获,顿时掀起了一场真假太子之辩。

周奎坚称太子是假的,甚至说“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

这句一定很得多尔衮的欢心。清廷最后的处置是,将凡是称真太子的人全部杀掉。



所以读明末历史,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除皇帝之外,似乎所有人都恨这个国家,连既得利益集团都希望快点玩蛋。

有人归结于“气数已尽”,实际应当是中国皇权专制制度在明朝达到了巅峰,同时也走进了死胡同。

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就在明朝灭亡的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转折点,克伦威尔所率的议会军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取得了辉煌胜利。

世界的大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之后的英国经过长达40多年的内战、复辟与革命,最终实现“光荣革命”,1689年的《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康熙二十八年,35岁的玄烨正在第二次南巡,大清看起来处在上升期,但本质与明朝没有什么不同。

决定王朝命运的,依然历史的周期率。

所以,出现周奎这样在自家王朝葬礼上致富的生意人,也就很好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09: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坑女婿没商量,崇祯岳父都做过哪些龌龊的事
2019-11-15 07:40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皇帝恐怕只有崇祯了。拮据天下十七年,内忧外患,宵衣旰食,越是勤政,越是努力,大明的江山越是走向灭亡。

在存亡之际,君不一德,臣不一心,所有皇亲国戚似乎都认为大明王朝与自己无关,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比如,崇祯的岳父周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因女儿由妃立为皇后,1630年崇祯三年周奎被封为“嘉定伯”,成为身份显赫的皇亲国戚。与骄横跋扈的田贵妃之父田弘遇相比,《明史》评价周奎“碌碌而已”,十分平庸。

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初,李自成的军队势如破竹,入山西,陷大同,离京师越来越近。在与后金、李自成“两线作战”已使国库捉襟见肘,户部库存现银仅剩八万两。

无饷就无兵,无兵则京师不保。于是吏部尚书李遇知向崇祯建议:所有皇亲国戚、大臣带头爱国捐款!崇祯同意并下旨,捐款的加官进爵,凡助饷上万两的建牌坊表彰。

做事总是要有带头的,谁带头呢?崇祯认为非国丈周奎莫属,“以为国老休戚相关,宜为首倡!”

当崇祯派太监徐本正悄悄来到嘉定伯府邸时,周奎却一口咬定自己没有钱,“老臣安得多金!”徐本正再三哀求,周奎依然一毛不拔。徐本正于是愤然说:“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即广蓄多产,后来何益!”



在女儿周皇后的不断试压下,周奎不得已捐了一万两白银,其中还有部分是找女儿要的。周奎的不配合给皇亲国戚、大臣作了个坏榜样,其他人没有一个捐款过万的,大臣魏藻德仅捐银500两。

极具反讽意味的是,太监群体成了捐款主力。奉劝周奎的太监徐本正捐银5万两,太监王永祚、曹化淳共捐了5万两,王之心捐了1万两。《甲申传信录》记载,厚载门(地安门)有一小民捐银300两。另一位住彰义门(广安门)的60岁老人,“一生积仅四百金,痛哭出输户部。”崇祯大为感动,封两位平民为“锦衣卫千户”。

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获得募捐20余万两!!

两天后,崇祯自缢煤山,李自成进入北京。

起义军从周奎家中搜出白银53万两。周奎的儿子周鉴,被拷掠而死。更令人咬牙切齿的是,周奎竟然将自己的亲外孙永王、定王献给了李自成,以换取了自己的性命。



李自成败走,大清骑兵来了,周奎依然左右逢源。

当年冬天,在外流落数月的太子朱慈烺来到周奎府邸,周奎装作不认识。长平公主见后,与太子抱头痛哭,周奎才不得不收留了这个外孙。满清入关初期打的旗号是替明朝复仇,崇祯太子的出现就尴尬了,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周奎当然明白其中道理,不断撵太子走,让他承认自己是“假太子”。

最后,周府将太子推出门外,导致其被清廷抓获,顿时掀起了一场真假太子之辩。周奎坚称太子是假的,甚至说“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这句一定很得多尔衮的欢心。清廷最后的处置是,将凡是称真太子的人全部杀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0: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崇祯皇帝的老丈人的难言之苦 (2020-01-21 05:29:04)
标签: 崇祯 红楼梦 历史 明朝 朱三太子        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均有售,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虽然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周奎是街头骗子出身,是无恶不作的唯利是图的国之大害,而且还是卑鄙无耻的造谣惑众的奸邪小人,但是有一点事实我必须要予以澄清,那就是:尽管周奎毫不犹豫地出卖了永王和定王给农民军,但是周奎原本是根本没想要出卖太子朱慈烺给清廷的。

因为先前出卖永王和定王给李自成,周奎虽然获得了赏金千两,但是却被四邻八舍和农民军鄙夷唾弃,为了逃避压力,周奎可谓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这从周奎积极制造并散布太监出卖二王的谣言就可看出一二。所以,当太子投奔他时,他不敢再作那猪狗不如的禽兽之举,但又怕留下太子会为自己带来危险,于是装作不认识,想让太子识趣地自己离开,没想到周铎却直接将太子带到了长平公主面前,看到公主抱着太子痛哭,再也无法继续装傻的周奎赶紧将家人都召唤出来,一起跪在地上给朱慈烺行君臣大礼,他自己还恭敬地跪着给朱慈烺献上饮食。几天后,朱慈烺又再次跑来,周奎又是恭敬地招待一番,还是没有向清廷告发此事,对比九个月前他将年幼的永王和定王神速献给李自成时的毫无犹豫,应该说周奎对待太子朱慈烺已经是仁至义尽了。长平公主知道此时的周奎已经是克制到了极限,也许根本就是周奎的暗中授意,长平公主于是再三警告哥哥朱慈烺,劝他万万不可再来周府。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白痴,肯定都会有所警觉,更不要说这还是出于自己的至亲之人的再三警告,就是再迟钝也会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年纪比长平公主还大的太子朱慈烺却依然执迷不悟,仅仅几天后,他就又大模大样地第三次走进了周奎的府第,我估计在那一刻,周奎和长平公主的心中充满的是深深的无力感: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朱慈烺竟然如此愚蠢,再不主动向清廷举报此事,周奎满府人员迟早都要被太子的愚蠢所连累。又经过了两天两夜,可见周奎内心是如何的一番挣扎,但在反复的权衡利弊之后,周奎和周铎二人终于下定决心,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这么愚蠢的太子留着最终是个负累,不如早些送给清廷。面对主审官钱凤览骂他悖主忘恩时,周奎脱口而出的“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实为他的肺腑之言,他对太子可谓是仁至义尽,可没想到朱慈烺竟是如此愚蠢,这样的白痴留着只能是祸害,还不如杀了为国除害。

谈迁在《北游录•纪邮下》中记下了这样一段见闻:“(咸)大咸又曰:‘甲申之变,太子走太监曹化淳宅中,经宿。化淳之客觅一善地送之刑部街,弃之去。彷徨值一老宫人入顺城门内尼菴,告之故,留焉。久之,尼益习,且闻江南有主,遂欲南往,无可偕者。尼有所善僧,许之,苦无资。太子曰:‘是不难,当告外家周氏。’暮同僧至周氏,公主传语贻二大镪,僧谓须碎金,若大镪,未便也。太子求入见公主,相持大哭。嘉定侯周奎,度不可掩,始出首。’”

咸大咸原是弘光朝明经(明代的贡生被雅称为明经),甲申七月跟随左懋第前往北京,与清廷通好议和,三个月后的十月抵达北京。咸大咸告诉谈迁说:太子被一个作了尼姑的老宫女藏在尼庵,藏了很久,当太子听说弘光朝建立后,就想去南京,可是发愁无人护送,老尼有一个关系不错的僧人于是答应护送他,但是苦于没有路费,太子说:“这个不难,我可以找外祖父周奎要。”于是二人就去了周奎的府第,长平公主派人传话,说可以送他俩二大镪,也就是银锭两大块。僧人说大块银子不方便,如果要给的话,就给些散碎的金银。太子因此求见公主,见面后与妹妹抱在一起放声大哭,周奎一看,闹出这般动静,左邻右舍都已听闻,想想无法掩藏,于是就将太子献给了清廷。

应该说太子朱慈烺的智商实在是对不起那些为他而死的明朝官民。太子朱慈烺是在民间藏匿了八个月后才跑去投奔外公周奎的,在这八个月里,北京政权从崇祯到大顺到满清,三易其主。满清虽然是打着“闯成肆逆,祸及君后,明之子孙、臣庶不能讨,圣朝念万古君臣之义不可以不正,愤怒兴师,逆成西窜,胜朝不共之仇,藉以复焉”的为崇祯报仇的骗人旗号入京,但却在五月初二的入京当天就宣布剃发改制,下令“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迫于百姓的激烈反抗,多尔衮不得不于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薙发令,随后又于六月初一日发布的诏书中说:“深痛尔明朝嫡胤无遗,势孤难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土。”明确诏告了他们要永据北京窃夺大明政权的狼子野心。大明在北京恢复统治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而且满清宣布的“明朝嫡胤无遗”也昭示了清廷绝不会允许崇祯儿子们存在的态度,朱慈烺所面临的危险要远胜李自成占据北京之时。

可朱慈烺是怎么作的呢?不是赶紧逃离北京、迅速南下,而是为了向周奎讨要盘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身犯险,即使他明明知道周奎是个宁可让崇祯亡国也绝不肯出钱的吝啬鬼,即使他的一母同胞的至亲妹妹长平公主极力劝告他万万不可再来,但依然无法让他知难畏险,依然无法阻拦他继续找周奎讨银子,这正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来投!仅观此一事,就不难看出崇祯的这个太子实在是朽木不可雕。

实事求是地说:同毫无选择的永王和定王不同,太子朱慈烺的悲剧,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周奎出卖永王和定王时是毫不犹豫的,他可从没有给过二王一丝一毫的逃跑机会,但对太子呢?他却足足给了两次机会!

周奎的心里苦啊,他其实真的不想出卖太子,否则早在第一次太子上门要钱时,他就直接绑了太子送给清廷了,怎么还会磨磨蹭蹭等到太子第三次上门要钱时才有所动作?而且就在太子第三次上门后,周奎又是矛盾纠结了整整两天之后,才最终决定把朱慈烺交给清廷宰杀!是太子朱慈烺不断上门要钱的不可救药的固执和愚蠢逼得不想出钱又想保全苟活的他不得不再次忘恩卖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0: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由检子女流散之谜,太子出现在北京,清人却不敢记载
诠大叔
2018-08-11 11:43
明思宗朱由检的子女不幸生在了末代帝王之家,这就注定了他们悲剧的命运。相比较而言,明思宗朱由检的女儿后来的下落倒还比较清楚。这是因为,明思宗朱由检在决意自缢之前,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受辱,曾先后对自己的两个女儿下毒手。即使侥幸生还,也绝无法遁逸。

小说常伪托的长平公主,实际上死于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三年(公元1646年)。明思宗朱由检总共有六女,其中四女早逝。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还有两个女儿,即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前文说过,明思宗朱由检自杀前,入寿宁宫,长平公主牵衣而哭。

崇祯帝说:“汝何故生我家?”挥剑砍去,断长平公主左臂,昏死过去。接着,明思宗朱由检入昭仁宫,砍杀昭仁公主。长平公主昏死后,被人抬到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中,五天后竟然苏醒过来。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二年(公元1645年),长平公主上书给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请求准予出家。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不同意,命将长平公主许配给当初明思宗朱由检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并赐给土田、府邸、金钱、车马。但长平公主经历家破国亡之痛,郁郁寡欢,次年就逝世了。明思宗朱由检共有7个儿子。除了前文讲的三个儿子外,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明思宗朱由检在死前命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太子来不及去成国公府,便隐匿于民间,定王和永王一齐去了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城,命令搜寻太子与定王、永王。二十日清晨,嘉定侯周奎将定王、永王交出。
太子据说亦被李自成的军队搜获。太子与闯王李自成之间还有一段对话。太子挺立不屈,谈吐自如,问李自成说:“何不杀我?”闯王说:“汝无罪,我岂妄杀!”太子说:“既然这样,听我一句话: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我百姓。”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东征吴三桂时,定王、永王随军前往。据说,太子当时也在军中。
据《明史》记载,李自成曾封太子为宋王。此后,太子、定王、永王的下落都不清楚,或说曾被吴三桂夺去,或说定王曾在城南遇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北京出现了皇太子;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二年(公元1645年)南京的南明小朝廷中亦出现皇太子。无疑,两位皇太子中必有一假。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的北京城,已经牢固地掌握在清朝的手中。然而,一个貌似太子的男子在一位太监的陪同下出现在嘉定侯周奎府中,自称皇太子。当时在周奎府中的长平公主见后,两人抱头痛哭。单看这一节,想来太子应该是真的。否则,以长平公主之心如死灰,何以会与一个陌生男子抱头痛哭?而且,长平公主与太子都是周皇后所生,乃是一母同胞的姐弟,怎么可能认错呢?周奎举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礼,并问太子:“你一直藏在哪里?”太子回答说:“城陷之日,我单独藏匿在东厂门外。一日夜出,潜至东华门,投身于一个豆腐店里。店小二心知我是避难的人,给我穿上旧衣服,让我在灶前烧火,又害怕我暴露,五天之后将我送到崇文门外的尼姑庵中,在那里假装贫困无依的孤儿住了半个月。常侍(太监)来尼姑庵,发现了我,又把我带回家,藏在密室里。听说公主还在,所以就来相见了。”说完,与公主哭别而去。几天之后,太子又来了,公主告诫他说:“慎毋再至矣。”也许公主明白,三月份周奎既然能把皇三子定王和皇四子永王交给李自成,这次也许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

果然,十一月十九日太子再来,周奎留宿太子。二十二日,他要求太子自称姓刘,是一个假太子。太子说:“悔不从公主之言,今已晚矣。”当晚,周奎令家人将太子逐出门外。太子出门后,被巡逻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给刑部审理,断为假冒太子。主审的刑部主事钱凤览找来原司礼监太监王德化、原锦衣卫10名侍卫太子的锦衣卫来辨认,都说是真太子。侍卫们还下跪说:“此真太子,愿毋伤。”
于是钱凤览上书朝廷,指责某些明朝的官员以真太子为假太子。周奎等人竟然还说:“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这位昔日的国丈,似乎已完全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一个新的“大清国”的臣民了。最后,摄政王多尔衮出面,宣布将太子押于监狱,后来被处决于狱中。凡说太子为真的臣工都被处罚,钱凤览处以绞刑。这件事情详细地记载于《甲申传信录》,与《明史》中李自成封太子为宋王的情节有所出入。
而且,清人所编的《明史》中也未提及这一次在北京出现的太子,而只提及南明小朝廷中出现的皇太子事件。《明史》是不是故意回避这一次事件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0: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北太子案”,一群小人物死节护主,王侯苟且富贵
播报文章

指动历史
关注
2020-02-07 18:55
高血压的根源找到了,与喝酒吃肉无关,而是它在作怪
高血压的根源找到了,与喝酒吃肉无关,而是它在作怪
“小坏蛋,别磨磨蹭蹭的,快进去...”她拉着我急匆匆的说道
“小坏蛋,别磨磨蹭蹭的,快进去...”她拉着我急匆匆的说道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1644年4月26日,北京。

崇祯吊死煤山不足24小时,朱由检的老丈人周奎,就把逃进府中避难的两个外孙: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照交给了李自成。

国丈做榜样,一切都好办。

左都御史刘宗周、太监王之俊马上效仿,上交了更重量级的——太子朱慈烺(lǎng )。其实这个功劳本属周奎,只是太子跑到周府,扣门许久“不得入”,据说周奎睡觉太死没有听到,朱慈烺跑到“宫外舍”避难,于是被警惕性极高的内臣发现了。



前朝太子和当朝皇帝见面,一番交心谈话,朱慈烺向李自成提了3个要求:一是不可惊扰我祖宗陵寝,二是抓紧以皇礼安葬我的父皇和母后,三是不可杀戮我百姓。见李自成默许,朱慈烺又说:“文武百官最是无义,明天肯定来向你朝贺。”

次日,果如朱慈烺所言,来朝贺的前朝文武大臣多达1300人。李自成感叹:“这些人不义到如此程度,天下哪能不乱?”

李自成应该没想到,此番感言很快就在北太子案中得到了应验。

朱慈烺被软禁在大顺军的营中,得到了一定优待。随后他经历了什么?说法很多,人们倾向于认为他被李自成挟持,参加了在山海关与吴三桂的大战,战后不知所踪。如果,朱慈烺的故事至此结束,历史也显得太过乏味。一场关于人性的悲喜剧就此拉开大幕——



1644年,冬。北京,周奎府。

严寒中一名少年敲开周府大门。少年自称为前朝太子朱慈烺,当初逃出皇宫,没能及时进入周府,藏在了东厂门附近,天黑后躲进一家豆腐店,店主给他换了一身破旧衣服,送到崇文门外的尼姑庵,又辗转藏到内侍常进节的家中,如今知道公主在周府,特意来看望。

此时北京已换了主人,前朝文武能抗过刘宗敏索饷拷打的,多数在新主人手下谋得职位。见风使舵、改换门庭、李自成所说的“最是无义”等就是这些人的惯用伎俩。但要说“无义之最”,周奎说第二,无人敢说第一。

因为,朱慈烺和他的两个弟弟一样,再次葬送在周奎的手里,他上书多尔衮,把太子投奔一事合盘托出。只是这一次多尔衮和李自成完全不同,他认为这个朱慈烺的身份可疑,命令送至刑部大堂勘审辨别。



以下内容为方便阅读,只选取历史若干说法中的一种——

登场人物:周奎家仆

台词:少年第一次来府上,周奎侄子周绎把他引见给公主,兄妹俩相视大哭。周奎留少年吃饭,在家里一直行君臣之礼。晚上少年告别而去,公主把锦袍送给他,告诫他不要再来。过了几天少年再次登门,周绎把少年留宿府中说:“不要说自己是太子,要自称姓刘、是个书生,这样才能免遭灾祸。”少年坚持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被周绎赶出府门,正遇巡夜清兵因此被抓获。

登场人物:内侍常进节、宦官王化澄

台词:少年确实是太子,不是假冒的。

登场人物:10名曾侍奉太子的锦衣卫

台词:这是真太子,不要伤害他。

此时北太子案的第一主角登场了。钱凤览,字子端,号兰台,会稽人。世代为官,“以祖荫”入中书,崇祯帝时授刑部主事。得知太子被抓的经过,当场痛斥周绎是“负主背恩”之徒,走下台阶挥拳击打周绎。



此时,称假派登场了。

登场人物:晋王朱审烜(xuǎn)、宦官王化澄

台词:此人是伪太子,不是真太子。

需要说明的是,王化澄最早认为少年是真太子,见朱审烜改口,自己也改口了。此时,有一名杨姓的内监站在一旁,朱慈烺说:“你这个姓杨的人,服侍过我。”杨内监谎称:“奴婢姓张,早先服侍你的不是我。”显然,杨内监也是称假派的一员。

登场人物:朱慈烺

台词:我到周府看望公主,非有他图。现在被周奎叔侄俩出卖,真也好假也罢,只图一死!有什么可辨解的?”

刑部尚书为满人,见一时难有定论,下令把称真派的常进节、10名锦衣卫收入狱中。称假派全都安然无事。



第一轮廷质结束。称真派坚持已见,目的不外乎两点:

一是清军入关后,把李自成赶出北京,礼葬崇祯和皇后,对死人尚且如此,何况活太子?而且清军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因此太子朱慈烺能得到相应的礼遇。

二是以南明政权为主的江南地区,复明活动正如火如荼;包括北京在内的广大民众,对明清两军“会师剿闯”充满幻想,如果此时能保留下大明皇室正朔,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称假派为何坚持已见?朱审烜为何又成为称假派的首领。当初,李自成挟持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照、朱审烜参加山海关大战,战败后朱审烜借机跑进吴三桂的军营,等吴三桂杀进北京时,民众见到他正在吴营中。可以说,朱审烜是最早投入清军怀抱的皇室藩王。最早降清的朱审烜得到优待,前朝繁华已成烟云,此时此地的富贵全是多尔衮给的,留下富贵唯一办法是与多尔衮站在一条线上。

其实,称假派最大的支持来自清廷内部,既然宣称入关是为崇祯报仇,此时崇祯太子出现,是不是要把皇位让给人家?如果不让位,是不是说明所打旗号都是假的,所有一切都不过是一种虚假民意的挟持?



因此,太子必须、只能是假的!此时,钱凤览上书多尔衮,称周奎在堂上说“就算把真太子当作假太子处死,也是为国家(指清朝)除害。”这话充分表明了真相。于是,第二轮廷质在钱风览上书后开始了。

登场人物:朱审烜、前朝侍讲谢升

台词:你们就是打死我,我也要说这人不是真太子。

朱慈烺说:谢先生,你侍读时,在殿内讲到一部书,还谈起一件事,难道忘记了?”谢升不得已,作了一揖退下,默然不再说话。

此时,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疑问来自一名内官,他质疑朱慈烺的额头上有块瘢痕,朱慈烺说:“当初逃出宫时,有一名白胡子老人用手抹了一下我的额头,留下这道瘢痕。”被抹一把就留下一块瘢痕,这是什么操作?审判人员认为这太荒唐,决定把朱慈烺送往监狱。

第一主角忍无可忍了!钱凤览先是怒斥谢升是不忠之臣,又“语侵晋王”,表达对朱审烜所作所为的极度不满,言语多有不敬和冒犯。



登场人物:钱凤览

台词:太子身处危地,是生是死全在朝廷。他本人的供词和保者、验者提供的凭证,证明他是真太子。关押在刑部的5天里,悲惧言动绝无一点虚假。

现在有人质疑他个子高、嗓门大,人年幼时个子矮小,16岁会长高长壮,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有人质疑他不具备书写能力,但东宫向来不以书写擅长。还有人质疑他不能尽数掌握宫中之事,时事变迁四处逃亡,惊魂未定,人在富贵时多不会留意身边小事,请问当年各官朝贺跪拜时,是不是只注意按照鸿胪的传呼行事,哪能在仓猝中还要弄清楚具体的礼数?

太子当年在宫中,未寒而衣、未饥而食,随身侍奉的人太多了,怎能全都叫上名字来?请问各位官吏,你们能把自己的书吏、皂役等人的姓名全叫上来吗?能认全他们的长相吗?

如今,大臣不认,则小臣瞻前顾后,心有疑惧;内员不认,则外员紧闭嘴巴,不敢相认。但是天地祖宗,不可欺灭!我将以死抗争!

第二轮廷质的结果就是,最强硬的称真派钱凤览下狱。狱吏说:“你如果不再坚持已见,还可以留条性命。”钱凤览毅然决然地回答:“我的躯体早已死去,决不更改所说的话”。



北太子案轰动一时,士人纷纷上书为太子辨护,力求让清朝保全和优待太子,同时痛斥谢升等人。多尔衮下令把上书的人全部收押入狱。尽管如此,仍然无法禁止满城议论。再这样下去可能危及初立的清朝国政,多尔衮决定亲自出马了。

于是“坐便殿,亲询群臣”。称真派钱风览和称假派赵开心据理力争,各不相让。廷议过程异常激烈,最后有四个字的出现,彻底激怒了多尔衮——钱风览、赵开心都称“各为其主”。

什么?难道有两个主人吗?多尔衮大怒:“是真是假暂不争论,朝廷自有处理。但是晋王胜过国王的儿子,谢升也是前朝大臣,钱凤览对晋王不逊,百姓毁骂当朝大臣,都是目无其上的表现。除了假太子之外,钱凤览、赵开心和已经收押入狱的,全都斩之。”

满人御史求请救下赵开心,赵开心在廷奏中没有失礼之处,所以只被罚俸3个月。汉臣全力求请以救钱凤览,因此改为绞刑。

称真派全军覆没,钱凤览、朱六邵、贵尼、僧真庆、李时印、张文魁、申良策、郑国勋、杨博、杨时茂、张元龄、常进节、杨玉或被绞或被斩,无一幸免。



对于这段历史,《明史》中只有短短的几句字:有自北来称太子者,验之,以为驸马都尉王昺孙王之明者伪为之,系狱中……

死节护主的全是一群小人物,钱凤览也不过是一个六品的刑部主事。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出人性大剧如此精彩:面对生死,一群小人物坚定地站出来,死节护主,最终全被处死;身为王侯者却见风使舵,苟且富贵。

朱审烜、周奎为代表的称假派,贪图多尔衮“优以爵禄”,担心太子的出现殃及自身,为了既得富贵而出卖良心,人性之大恶暴露无遗!

最后要说的是,仅仅4年后,朱审烜就死了。也许,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清朝再也不需要他来掩人耳目、装点门面了。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甲申传信录》、《罪惟录》、《甲申朝事小纪》、《鹿樵纪闻》、《北游录》,感兴趣者可详细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5:05 , Processed in 1.80615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