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真实结局,被一个芙蓉花签说尽,她终将离开贾家远嫁异国
2023-08-03 09:02:13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辽宁 举报
0
分享至
红楼梦演义255:和明妃,红颜胜人多薄命,咏别离,莫怨东风当自嗟
上一回讲到妙玉和邢岫烟闲话,说起头天夜里怡红院夜宴掣花签的趣闻,薛宝钗掣得“牡丹花签”,借罗隐的《牡丹花》诗和秦太虚的《南柯子·妙手写徽真》影射她介入宝黛姻缘,却遭“抛弃”的结局,人生终究如南柯一梦。
(本文是基于《红楼梦》而创作的演义故事,内容多是原创,若介意请审慎观看)
邢岫烟听了妙玉解说,不免神色黯然。也知此事乃命数使然,便也不问如何解法。遂问妙玉道:“怎么林姑娘与宝姐姐有如此瓜葛?竟多出这么些牵绊?”
妙玉叹道:“此事我虽略知却不得告诉于你。你只知晓她二人前世实乃一人,其中牵涉极广,你不便知晓,连我也不能尽知。”
邢岫烟点头道:“不知林姑娘掣得了什么花签?”
妙玉神色一黯,道:“你那大姑的牡丹花签,所指虽不算好,却还平顺。她之后的几人也都各有不同结局。到从林姑娘开始便不太好。只因她得的是那芙蓉花签。”
邢岫烟诧异道:“这芙蓉花签又有何不好呢?”
妙玉道:“芙蓉花签题为‘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有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
“按说是极好的一支花签,也唯有芙蓉才能匹配牡丹,是以才由牡丹陪饮。但不好却有两点。”
“第一个,芙蓉花签固然体现了高洁,可莲之一字已注定一概人等的可怜。你如今细数这府里头多少人都与那莲、菱有关系,这些人的命运,大多要比其他人多一些磨难。有些应劫之人,恐将要不得善终。”
邢岫烟听说后心中一寻思,不禁凛然一禀,才知道有些事早就注定了的。
妙玉道:“这一段缘起缘灭,还要从你那大伯之妾香菱说起。她与你我一样,都出身于那姑苏阊门之内……”妙玉便将香菱的过往讲述一遍。邢岫烟虽有听说,并不知道细节。如今才知那平时骄傲可爱的香菱,竟有如此一段可怜经历,让人倍感唏嘘。
妙玉继续说道:“这林姑娘出身大有来历,芙蓉也不能尽解其人。只因占了这一个莲字,领袖这一群女儿罢了。第二个不好,就便是那‘莫怨东风当自嗟’了。”
邢岫烟道:“这一句不是出自醉翁之〈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次首么,不知与王明妃出塞的典故,又有什么关联?”
妙玉道:“你也知道‘红颜胜人多薄命’了,这林姑娘的命运,日后自当如这王嫱一般。不过这一句也与那‘任是无情也动人’一样,还有一个出处,便是那元代高明的〈金络索桂梧桐·咏别〉。”
她这一说,邢岫烟恍然而悟道:“果然,我怎么竟忘了这一个出处。”
妙玉笑道:“你本不是离丧之人,如何记得这个出处。世人皆道神佛不可信,实是不得则无所得也,被一叶障目罢了。这两个出处,恰好就是那林姑娘未来之谶了。”
“‘红颜自古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高明自是改自醉翁原诗,但词中意思却是大为不同。”
“高明之作,写的是夫妻和有情人之诀别。曾用那张敞为妻画眉的故事,暗示来日林姑娘与宝玉的姻缘结果。”
邢岫烟听说后便问道:“是说他二人竟得成了?何以……”
妙玉止住她道:“你且无需着相。姻缘自有前定,那宝玉和黛玉本就是命中还有的情缘。虽说结局已定,却也不是不能改变。虽几经外力介入,如今岌岌可危。但在你之前有个刘姥姥来时,我适逢其会曾借自用的绿玉斗试了那宝玉一试。你也知这绿玉便是黛玉,假如宝玉敢取绿玉斗使用,不以我之男女之别,我推演还有一二希望。只可惜他到底不曾开示,不敢取用。便注定他们没有结果。”
“但前因既定,宝玉和黛玉这一世是注定要定为夫妻的,只是横生枝节罢了。所以,〈咏别〉词中才出现冤家之说。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两冤家终究也要离散,眼见着一人奔赴阳关而去了。”
邢岫烟听闻心下有所顿悟,便道:“是说这〈永别〉词中之莫怨东风当自嗟,暗示林姑娘与宝玉当有一段姻缘,结果却被外力所侵扰而不得结果,最终分别一人远去?那是不是就是欧阳公所写之昭君出塞典故呢?”
妙玉点头叹道:“你可是看得明白了。若只是记得‘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那明妃出塞,便不是林姑娘他日故事。但要算上高明〈咏别〉一词,便知道林姑娘与宝玉当有姻缘后才出意外。且宝玉在她去后,是以续弦之礼再娶了的。”
邢岫烟心中一动,却不敢再问。妙玉叹道:“我且问你,昨儿白天那林姑娘是不是作了一首〈折足雁〉酒令言表离别之情?你且想那其中意思去。”
邢岫烟一想,果然通了很多故事。且再想昨儿“设覆”的那些个故事,竟然全都是有意思的。不禁骇然,将一双妙目看向妙玉。
妙玉点头道:“此中玄机妙不可言,你且自忘了为事。万不要执着。”
邢岫烟见她说的郑重,便点头称是,心中禀然。
妙玉道:“那昭君出塞和婚匈奴为妃,最终埋骨在黑水之畔。其为小人毛延寿所累,实则还是帝王之命不可违背。如今这府里已经出了一个帝王妃,焉知来日再没有?‘莫怨东风当自嗟’,所指可都是一去不归之远别了。”
邢岫烟突然想起来一事道:“怪道她名潇湘妃子,又住在潇湘馆,最是爱哭。可是早已注定?”
妙玉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忘了那潇湘妃子乃当初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之全称?要说这府里未来真正得大福寿之王妃,实乃三姑娘探春莫属。她日后才是那远嫁异国为王妃之人。”
邢岫烟扼腕叹息道:“三姑娘如此人物,却要远嫁异国他乡,岂不是可惜?”
妙玉道:“这便是各人自有的命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且你有所不知,那潇湘妃子名号,可正是三姑娘为林姑娘取得……”
邢岫烟恍然大悟,痛呼一声落下泪来:“怪道她二人都是那远嫁异国之兆了。看来林姑娘他日也是为人所害,不得不随着三姑娘去了异国,且最终……”她至此便说不下去了。
妙玉点头称是,也是一声叹息。邢岫烟伤心一阵,拭干眼泪又问道:“那三姑娘掣了什么签,也得了那远适之谶?”
妙玉于是又讲了一番话来。
正是:和明妃红颜胜人多薄命,咏别离莫怨东风当自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以上故事或有虚构,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改编和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牡丹花
[ 唐 ] 罗隐
原文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译文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 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牡丹也是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 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 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注释别有因:别有原因。 绛罗高卷:绛色丝绸色花瓣高高绽放。绛罗,红色纱罗。 教:让、使。 解语:解语花。原是比喻美人,这里指牡丹。 倾国:比喻牡丹象绝色佳人。 任:即使,就算。 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韩令调任京城后,见家有牡丹,就说:“吾岂效儿女子邪?”然后命人把牡丹花砍掉了。 秾华:繁盛艳丽的花朵。也指女子青春美貌。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罗隐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大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 宋 ] 秦观
原文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译文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红润如用朱色点染。画面是一幅半身像,犹如东邻女偷看宋玉,墙头半遮玉体一样。 她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谁还记得当年皱眉的时候呢?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人,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这样美丽的女子,即使无情也是很动人的。
注释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 妙手:技艺高超者。写;画。徽真;唐代有倡女崔徽,与裴敬中善,尝托入写真以寄。真:指肖像。 水剪双眸:形容眼波美丽。点绛唇:在画像上染出红唇。 “疑是”三句:用东邻窥宋玉的典故写女子之美与多情。宋玉东邻的少女常在墙头偷看他。典出《登徒子好色赋》。 翠黛:画眉所用螺黛,青黑色,以之代称眉毛。颦(pín):蹙额皱眉。 尽道:尽管说。堪恨:可恨。 “任是”句:引用罗隐《牡丹》诗:“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
诗人顾城对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做了最好诠释,
宝钗屋子一片雪白。她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并不在“找”和“执”中参透看破。她一件件事都做得合适,是因为并无所求。林黛玉敬她妒她,除了姻缘之故以外,更主要的是,这是一个她无能为力的世界。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大概是指不会有多少反馈。不会因为你特别喜欢她,就改变对你的态度。一种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无动于衷。
其实宝钗对黛玉是很解语的,她对其他人的烦恼都没多少真情实感层面的开解,没有给出什么“我能懂你”的理解,一般采用物质手段解决,比如给王夫人自己的衣服装裹金钏儿,比如帮湘云办螃蟹宴。唯独对黛玉时,拿出很多自己的经历,小时候调皮也好,没有父亲也好,说给黛玉听,“我和你是一样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宝钗动人便动人在这里,大隐隐于市,什么都看开了,却还是努力的生活。就像沈佳宜说的那样:这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无意义的啊。
所以呢,存在时,便好好地存在着。死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那生时,就要真切地生活,努力的经历。有没有过执念,是不是真的得偿所愿,都没关系的。待到最后结局是,都一样的。存在过,便是唯一的意义了。
因而,所谓“圣人无情”,不是说圣人刻薄寡恩、无情无义,而是说圣人做事客观无偏袒、不被感情冲昏头脑,而其所谓“运之者有情”,更是对“圣人”有灵魂、有感情的明证。
联系起来看,“任是”一句说的是:即使宝钗这个“圣人”表面看起来不露声色、不动感情(所谓“无情”也)也依然“动人”,风姿卓绝,气韵非凡,让人心驰神往、为之折服。
非常不喜欢古往今来众人对宝钗的误解。她并非只有世故圆滑,也从来没有站在黛玉的对立面。曹公对她们,是寄予了同等深情的。“怀金悼玉”,怀金,悼玉,金和玉都一样是红楼世界里的珍贵之物,都代表着一体两面的至美与至悲。
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又不伫立在山巅冷冷看着苦难的众生,她也愿意去应酬事务、去帮助亲人、去讽刺世间的丑恶。她对金钏的事,别的暂且不说,能为金钏争取的最后一番利益、最后一套衣服是她的功劳。她对柳湘莲的事,她应酬了薛家底层的劳动者,让杨白劳可以过个好年。这种实在的东西,对于底层的人来说,实在比一篇佶屈聱牙的芙蓉女儿诔动人的呢
她的美貌、才情和智慧让我敬佩,但她那颗藏于这些光环之下的美好心灵和这个形象蕴藏的悲剧意义才真正的最打动我。有些人怪他太有心机,我认为不然,他一直很识大体,这正是因为他多情,她对长辈多情,对兄弟姊妹多情。他所做的一切从来总是让人舒服合心的
任何一个美女,每天板着脸做出一本正经凛然而不可侵犯的庄严样子,也一样会降低颜值。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才是美女的标准。
反过来说,宝姐姐这样正经端庄,依然能算是动人,可见颜值不低:)
另外,这首诗的最后应该是隐喻宝玉出家。
其实我对这句话理解非常简单,一个人如果为人处世温和低调,平易近人,又懂得替他人着想,那么即使这个人和我没什么私交,我也会喜欢她,欣赏她。宝钗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的人。
若要我论好坏,我说不出。
但是宝钗,依然动人。
红楼女子,皆动人。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秦观〔宋代〕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url=][/url]
[url=][/url]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红润如用朱色点染。画面是一幅半身像,犹如东邻女偷看宋玉,墙头半遮玉体一样。
她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谁还记得当年皱眉的时候呢?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人,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这样美丽的女子,即使无情也是很动人的。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
妙手:技艺高超者。写;画。徽真;唐代有倡女崔徽,与裴敬中善,尝托入写真以寄。真:指肖像。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鉴赏[url=][/url]
全词以“妙手写徽真”破题,以下都是从画上真容著笔。为崔徽写真的画师丘夏的姓名赖元稹之歌而传,画像的概貌因秦观此词而见,可以收入画史。 首句为“妙手写徽真”,点出所题者即是高明肖像画师手画的崔徽像。苏东坡写过一首题为《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的诗,称“卷赠老夫”,知道当时确有这幅画像流传,并辗转归于东坡。据元稹《崔徽歌》中云:“有客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恣把。”即词首句“妙手写徽真”所指。总提一笔,接下去描写画中人的仪容,同时也映带出画师的神技。 东坡诗中,写画中崔徽形象是“玉钗半脱云(发)垂耳,亭亭荚蓉在秋水”,十四个字只作大略形容。少游用了七个字—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创作背景[url=][/url]
关于创作时间,一种说法是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四月,秦观到徐州拜谒苏轼,题苏轼所藏崔徽半身像。另一种说法是约在元祐五(1090年)至元祐八年(1093年)作者居京期间。
崔徽歌
[ 唐 ] 元稹
原文崔徽本不是娼家,教歌按舞娼家长。使君知有不自由, 坐在头时立在掌。有客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恣把。 为徽持此谢敬中,以死报郎为□□。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章质夫寄惠崔徽真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苏轼所作章质夫寄惠崔徽真
基本信息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标题】:章质夫寄惠崔徽真 【作者】:苏轼 苏轼诗集 卷八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玉钗半脱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当时薄命一酸辛,千古华堂奉君子。 水边何处无丽人,近前试看丞相嗔。 不如丹青不解语,世间言语元非真。 知君被恼更愁绝,卷赠老夫惊老拙。 为君援笔赋梅花,未害广平心似铁。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玉钗半脱说垂耳,亭亭荷花在秋水,当时一个辛酸命运,千古华堂侍奉君子。水边哪里没有美人,接近前请看丞相恼怒。不如绘画不说话,世间语言元不是真。知道你被烦恼更愁绝,卷送给老人惊讶老拙。为你提笔写梅花,不害广平心似铁。
秦观 | 水翦双眸点绛唇,任是无情也动人 2023-01-04 00:01 发布于:江苏省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秦观 〔宋代〕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 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译文 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红润如用朱色点染。画面是一幅半身像,犹如东邻女偷看宋玉,墙头半遮玉体一样。 她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谁还记得当年皱眉的时候呢?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人,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这样美丽的女子,即使无情也是很动人的。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 妙手:技艺高超者。写;画。徽真;唐代有倡女崔徽,与裴敬中善,尝托入写真以寄。真:指肖像。 水剪双眸:形容眼波美丽。点绛唇:在画像上染出红唇。 “疑是”三句:用东邻窥宋玉的典故写女子之美与多情。宋玉东邻的少女常在墙头偷看他。典出《登徒子好色赋》。 翠黛:画眉所用螺黛,青黑色,以之代称眉毛。颦(pín):蹙额皱眉。 尽道:尽管说。堪恨:可恨。 “任是”句:引用罗隐《牡丹》诗:“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鉴赏 全词以“妙手写徽真”破题,以下都是从画上真容著笔。为崔徽写真的画师丘夏的姓名赖元稹之歌而传,画像的概貌因秦观此词而见,可以收入画史。 首句为“妙手写徽真”,点出所题者即是高明肖像画师手画的崔徽像。苏东坡写过一首题为《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的诗,称“卷赠老夫”,知道当时确有这幅画像流传,并辗转归于东坡。据元稹《崔徽歌》中云:“有客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恣把。”即词首句“妙手写徽真”所指。总提一笔,接下去描写画中人的仪容,同时也映带出画师的神技。 东坡诗中,写画中崔徽形象是“玉钗半脱云(发)垂耳,亭亭荚蓉在秋水”,十四个字只作大略形容。少游用了七个字——“水剪双眸点绛唇”,写她的眼睛和嘴唇,给人的印象便自不同,如工笔画之于剪影,精细得多了。并不是少游比东坡来得高明,这是诗、词性质的不同。东坡写的是七言古诗,宜用大笔勾勒,故粗;少游写的是小词,容许加意点染。故细。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昵珠点绛唇”,是其用语所本。眼睛和嘴唇是最能显示美人神采和情韵的部位,况且又加上了水波之光,绛脂之艳,确能动人心目。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继续说这幅写真的画面,透露出所画的是半身像,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一段文字来增加情趣。赋中说,宋玉东邻的女子私慕他,登墙偷望他有三年之久(古人以“三”表多,非必是实数)。这个情节自然与崔徽本事无关,不过是由于画像是半身的而想到邻女窥宋,墙头半遮玉体的形象。这样说,似乎是词人在那里耍笔头,硬拉扯,游离于词情之外,写出败笔来了。其实,“疑是”者,非是而似是也。《登徒子好色赋》中如“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云云,宋玉所借以盛称邻女美色之处,也不妨加之于崔徽,以补充上句刻画的不足,这就是词用宋玉赋的言外之意。 不过,崔徽画像上的神态可不是如宋玉东邻女那样的“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而是眉黛含颦。这是由于崔徽请画师丘夏写真时正怀着悲苦的心事,画师又作了精确的反映;词语不仅如实地表述了画面的这一部分——“翠黛颦”,而且深入追求她颦眉的原因——有“酸辛”之事。“往事已酸辛”一句,与东坡《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中的“当时薄命一酸辛”,辞意皆合,当本之于他的老师,这也是少游所题崔徽真即是东坡藏品的一个佳证。“谁记当年翠黛颦”,颦眉承上“酸辛”,绝非写美人的套语,而是反映了画面上的真实。这两句词把崔徽的身世遭逢作一提挈。她的一段辛酸史既成往事,谁复省记,唯有这一幅写真留下,作为艺术精品供人鉴赏而已。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最后笔锋一转,写词人赏鉴了画像后的感受:“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面对如此美艳绝俗的人物,如此高妙传神的画笔,观赏之后还有“堪恨处”。说是因为画中人“无情”。“无情”云者,盖即是如东坡前题诗中所谓“丹青不解语”,或者如《牡丹亭·玩真》一折中,柳梦梅看着杜丽娘自画的真容时说的:“韵情多,如愁欲语,只少口气儿呵!”谓画上美人,虽是极妍尽态,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紧接着,词人以拗折之笔挽转一句,说“任是无情也动人。”全用晚唐罗隐《牡丹花》诗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不解语”的牡丹花,“少口气儿”的美人图,“无情也动人”。化工之妙,艺术之精,一语说尽。(陈长明)最后几句也表现出作者的些许感慨:毕竟是一幅画,不是活色生香的美人,既表现不出她的情深不寿,彼此之间也无法情感相通。这语气可以见出作者的几分遗憾,也许他希望画中的美女崔徽变成活人,能真的和自己有所交流吧。 全词句句从图画着笔,既有对图画本身的描绘,也有对画中美人身世的同情。在艺术上,此词善借用前人典故和成句,表达自己的情感,突出地展现了秦观博闻强记的才华和随手拈来无不妥帖的艺术功力,确实算得题画词中的佳作,颇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题画词,关于创作时间,一种说法是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四月,秦观到徐州拜谒苏轼,题苏轼所藏崔徽半身像。另一种说法是约在元祐五(1090年)至元祐八年(1093年)作者居京期间。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作者】李商隐【朝代】唐拼音
译文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标签:
情感人物唐诗三百首相思女子爱情数字
[url=]译文[/url] [url=]注释[/url]
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有锁纽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宓妃赠给曹植玉枕,是因为钦慕他的文才。向往美好爱情的心千万不要去跟春花争相开放啊,我那相思之情都一点点地化为灰烬了。
[url=]赏析[/url]
这首无题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朝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 百科详情>>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四首》 译文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注释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掾:僚属。少:年轻。宓妃:指洛神,传说为伏(宓)羲之女。留枕:这里指幽会。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赏析此句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和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是无法抑止的。
[url=][/url]
原文[url=][/url]李商隐《无题四首》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
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他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飒飒的东风吹来阵阵的细雨,阵阵轻雷响彻荷花池塘内外。
从金蟾的炉内飘出缕缕清香,转动玉虎辘轳可以汲上饮水。
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爱情的种子不要和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赏析[url=][/url]
《无题四首》包括两首七律、一首五律和一首七古。体裁既杂,各篇之间在内容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联系,似乎不一定的同时所作的有统一主题的组诗。 第一首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写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梦为远别”为一篇眼目。全诗就是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简析[url=][/url]
《无题四首》是一组爱情诗。第一首七律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深切的思念;第二首七律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第三首五律写热恋中的男子因无法与心爱之人相见而黯然归家的忧愁;第四首七古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又听到贵家女子的美满生活而增添烦恼的哀苦。全诗融进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寄托了其仕进无门的痛苦之情。
创作背景[url=][/url]
《无题四首》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体裁既杂,各篇之间在内容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必然联系,不一定是同时所作的有统一主题的组诗。
贾氏窥帘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贾氏窥帘,汉语成语,拼音是jiǎ shì kuī lián,意思是女子对所爱之人倾心相慕。出自《晋书》。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贾氏窥帘 拼音 jiǎ shì kuī lián 出处 《晋书》
解释 形容女子对所爱之人倾心相慕 典源 《晋书》卷四十〈贾充列传·(孙)贾谧〉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解释形容女子对所爱之人倾心相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折叠典源《晋书》卷四十〈贾充列传·(孙)贾谧〉~72~ 谧字长深。母贾午,充少女也。父韩寿,字德真,南阳堵阳人,魏司徒暨曾孙。美姿貌,善容止,贾充辟为司空掾。充每宴宾僚,其女辄于青璅中窥之,见寿而悦焉。问其左右识此人不,有一婢说寿姓字,云是故主人。女大感想,发于寤寐。婢后往寿家,具说女意,并言其女光丽艳逸,端美绝伦。寿闻而心动,便令为通殷勤。婢以白女,女遂潜修音好,厚相赠结,呼寿夕入。寿劲捷过人,逾垣而至,家中莫知,惟充觉其女悦畅异于常日。时西域有贡奇香,一著人则经月不歇,帝甚贵之,惟以赐充及大司马陈骞。其女密盗以遗寿,充僚属与寿燕处,闻其芬馥,称之于充。自是充意知女与寿通,而其门合严峻,不知所由得入。乃夜中阳惊,托言有盗,因使循墙以观其变。左右白曰:「无余异,惟东北角如狐狸行处。」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之,遂以女妻寿。
折叠典源译文贾谧字长深。母亲贾午,是贾充的小女儿。父亲韩寿,字德真,是南阳堵阳人,魏司徒韩暨的曾孙。相貌举止美好,贾充征他为司空掾。每当贾充宴请宾客幕僚,他的小女儿就在宫门窥视,见到韩寿就喜欢他。问她的左右是否认得此人,有一个婢女说出了韩寿的姓和字,说是以前的主人。女儿十分思慕,白天晚上都心神不定。婢女去韩寿家,说出了女儿(贾午)的心意,并说这个女子艳丽过人、端庄无比。韩寿听说后动了心,就让婢女为他转达自己的殷勤。婢女把话传给贾午,贾午于是暗中以身相许,丰厚地赠物结交,让韩寿晚上去她住处。韩寿强劲敏捷过人,翻墙而入,家中没人知道,只有贾充察觉到小女儿欣喜畅快与平常不同。当时西域有人进贡奇香,一旦接触人身、则过月香味不消退,皇帝把香看得很贵重,只把香赐给了贾充和大司马陈骞。贾午暗中偷出来送给韩寿,贾充的幕僚与韩寿宴饮相处,闻到韩寿身上那种芬芳的香气,到贾充那里称赞。从这贾冲预料到自己的女儿和韩寿私通,但他自己家门窗管理很紧,不知道韩寿是从哪里溜进来的。于是一天夜里突然故意惊叫起来,说有盗贼闯入,就派人沿着围墙仔细查看,看围墙有什么异样。查后左右下人说:"没什么其他异样,只是东北角的墙有如狐狸走过的痕迹。"贾冲于是严厉拷问女儿的旁边婢女用人,她们如实说了。贾冲知道后,只能把这事掩盖住,于是把女儿嫁给韩寿为妻。
折叠释义晋贾充属吏韩寿美姿容, 贾充女在门帘后窥见而悦之,两人私通窥见而悦之,两人私通。 贾女窃异香与寿 ,贾充闻香而察其事,遂嫁女与寿 。后因以"贾氏窥帘"形容女子对所爱之人倾心相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示例 唐 李商隐《无题》诗之二:" 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明 张凤翼《红拂记·掷家图国》:"道我似贾女私窥,忍捐恩负主,应猜做偷香情绪。"
“宓妃留枕魏王才”讲述的是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曹丕。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邺城时,宿于洛水边,梦见甄氏来相会,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惦念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明帝曹睿继位,为避母讳,改名为《洛神赋》的故事。甄宓被其子魏明帝曹睿追尊为文昭甄皇后,名不明,又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是汉太保甄邯的后代,家中世袭二千石俸禄的官职。父亲甄逸曾任上蔡令。每天晚间睡觉时,家人好像都会看见有人把玉衣盖在她身上,大家对此都很奇怪。甄氏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哭的非常伤心,周围的人便更加看重她。某日有相士刘良为甄氏以及其他兄弟姐妹看相,刘良指着甄氏说:“这个女孩贵不可言。八岁时,院子外有耍杂技的人,甄氏的家人及几个姐姐都上阁楼观看,只有她没去。读书学习,想当女博士(官名)吗?”甄氏答道:“听说古时候贤惠女子,都学习前人的经验,用来借鉴。汉末天下大乱,灾荒连年,百姓们为糊口活命纷纷卖掉家中值钱的东西。当时甄家有大量的谷物储备,趁机收购了很多金银宝物。再说眼下众多百姓都在饥饿之中,不如将我家谷物开仓赈济四方乡邻,这才算是一种惠及众人的德行。”全家人都认为她说得有理,是个好主意,于是将家中的粮食全部无偿分发给邻里乡亲。建安年间,袁绍为他的次子袁熙聘娶了甄氏为侧室,袁熙正室为吴氏。
“宓妃留枕”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曹植与甄氏的爱情故事。这个典故涉及到两个主要人物:甄氏和曹植。甄氏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妻子,她因为受到郭后的谗言而被杀害。曹植非常仰慕甄氏,并在一次见到甄氏生前所用的玉带金缕枕后,不禁为之哭泣。后来,曹植在经过洛水时,梦见甄氏前来相会,并将玉枕留给他作为纪念。醒来后,曹植感慨万千,创作了《感甄赋》来表达他对甄氏的思念和哀悼。这首赋后来被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
崔徽 - 唐代歌妓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崔徽,唐代歌妓。曾与裴敬中相爱,既别,托画家写其肖像寄敬中曰:"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后抱恨而卒。事见唐元稹《崔徽歌序》。后多以指美丽多情或善画的少女。
基本信息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故事崔徽,蒲妓也。裴敬中为梁使蒲,一见为动,相从累月。敬中言旋,徽不得去,怨抑不能自支。后数月,敬中密友东川白知退至蒲,有丘夏善写真,知退为徽致意于夏,果得绝笔。徽持画谓知退曰:"为妾谢敬中:'崔徽一旦不及卷中人,徽且为郎死矣。'"明日发狂,自是移疾,不复旧时形容而卒。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诗词崔徽歌 【元稹】 崔徽本不是娼家,教歌按舞娼家长。 使君知有不自由,坐在显时立在掌。 末云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艳姿。 为徽持此谢敬中,以死报郎为终始。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