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2|回复: 0

[层次] 秀才、举人、进士与“高考状元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482
发表于 2022-12-24 20: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秀才、举人、进士与“高考状元”作者: 白洋         |          发布: 2021年06月23日         

唐末进士王定保著有《唐摭言》十五卷,记载了大量唐代文人墨客的遗闻轶事,对于唐代科举制度尤其是进士科的记载尤其详细,其中一则提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彀(读“gòu”)指箭之射程,比喻牢笼、圈套、陷阱,有怀柔、笼络、羁縻之意,“入吾彀中”后来成为一个成语,也就是中了我的圈套。
天下英雄中了李世民的什么圈套?答案就是——科举考试。
所谓科举制,就是分科目而举士人。唐代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明经、进士二科在唐代科举吸引了最多的考生。
关于科举制的首创时间,史学界存在争议,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不过,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这是毫无疑问的。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621辛巳年)发布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制度上确定了“每年十月”为全国大考的时间,而且必须先通过州、县地方预试,“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考试。
武德五年(622壬午年),李渊再发诏书,明确士人可以“投牒自应”,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读书人不必像隋代那样必须先得到高官的举荐,全凭自愿报名参加考试,从此正式确定了士人“自举”、“自进”的制度,标志着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的诞生。
秀才,典故出自汉武帝刘彻为选拔社会人才而颁布的《武帝求茂才异等诏》:“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秀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东汉人避光武帝讳,改“秀材”为“茂才”,“材”通“才”。禾类植物抽穗开花=秀,《诗经·大雅·生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引申指事物的精华或者人物之杰出者。按“秀才”之本意,乃“才之秀者”,所以用秀才比喻最优秀的人才。唐朝对秀才的要求特别高,士人很少应试秀才,秀才科不久就废了,从此“秀才”成为对莘莘学子的通称。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两个阶段的考试。通过县试、府试者,就是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相当于如今的高中毕业生。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
院试由各省学政(俗称“学台”,相当于省教厅厅长)主持,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院试”。院试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逢辰、戌、丑、未年举行“岁试”,寅、申、巳、亥年举行“科试”。童生参加“岁试”,录取后即为“生员”,俗称“秀才”。按文化水平,秀才相当于如今的大学生秀才的第一名称为“案首”,相当于如今的地级市“高考状元”
旧时常称穷书生为“穷酸秀才”,其实混一个秀才也很不容易,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道光七年(1827丁亥),14岁的洪秀全第一次到花县参加县试,名列前茅。同年,他到广州参加府试,落第。村中父老都看好洪秀全,认为他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洪秀全四次参加府试,均名落孙山。洪秀全深受打击,生了一场持续40多天的大病,一度昏迷。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醒来之后,洪秀全整个人都变了,从此走上了反抗清廷的不归路。
袁世凯也不善于写八股文。他曾应过两次童子试,都没有考中。盛怒之下,袁世凯把过去所做的诗文完全烧毁。在给家人的信函中,袁世凯说,“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
只要考上了秀才,也算是有了“功名”,从此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秀才有免除差徭(古代老百姓有义务给朝廷免费干活,比如修长城)、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对学校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各衙门官员以礼相待’……生员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报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若词讼小事,发学责惩,不得视同齐民一体扑责。”
值得指出的是,从元朝开始,屈辱的跪拜礼在天朝推行开来,君臣关系沦为主奴关系。朱元璋虽然推翻了蒙元,却继承了元朝的跪奏制度。据《大明会典》,“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朱元璋甚至规定下级向上司禀事也要下跪:“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凡近侍官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满清入关之后,跪拜礼更加流行,不但大臣向皇帝奏事得下跪,皇帝降旨训话,众臣也必须跪着听训,所以清宫戏中动不动就“跪”倒了一片人。官大一级压死人,下官遇到上级要跪,平民不管遇到什么官儿都要跪,但秀才见县官不必下跪,拱手即可。也就是说,即使是不入流的秀才,在县城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体面人。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又称廪(读“lǐn”)膳生,由官府按月发粮食或者发银子。其次是“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没有生活补助。第三等是“附学生员”,简称“附生”,也没有津贴。生员随后入读府、县学宫,称“入学”,也叫“入泮”(古代学宫前有个半月形水池,名泮(pàn)水,因此学校称“泮宫”,泮池上的石桥称为泮桥,学生过桥去拜孔子就称为“入泮”)。
学宫又是个什么地方呢?学宫即孔庙、文庙所在地,别称“学堂”,专为祭祀孔夫子而设立。太学、国子监是国立最高学府,县级政府设立的教育机构称为“县学”,州府级官办教育机构称“府学”,都设有学宫和孔庙;至于书院,一般是私人兴办的教育场所。
秀才参加“科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试,亦即“乡试”(考中就是“举人”)。乡试开始,才能称为科举考试。因为“科”=科目,“举”=荐举,中举才能当官,而秀才是不能被保荐为官的。宋朝王安石变法之后,科举只设进士一科。元、明朝的科举也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举行过两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还举行过一次经济特科考试。
明清时期,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乡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岁试、科试、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乡试一般在秋季八月进行,又称“秋闱”( 科举时代称考场为“闱”)。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考试分三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皆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如果考上举人,立刻获得了进入官场的通行证。可以这样讲,古代的举人相当于如今通过了公务员考试的博士生。解元类似于如今的高考各省第一名(省高考状元),不过,举人的含金量比省状元高太多了,举人的起点也比新入官场的公务员高太多了。举人一般出任县丞(相当于副县级干部,但品级较低)或者主薄、教谕等知县之“佐贰官”;或者经高官举荐直接出任知县(正处级)。
考中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当然,举人的起点比进士低。进士通常会被授予县令以上官职,而举人如果想当官的话,要在吏部(相当于中组部兼人事部)挂号,等待职位出缺(肯定不会是优差美缺),这种选拔称为“大挑”,海瑞就是这样当上了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正科级,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30 00:50 , Processed in 0.0475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