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评价崇祯: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毛主席点评历代皇帝之崇祯】 在明朝的历史上,崇祯皇帝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上任后励精图治,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只能成为亡国之君。 张廷玉在《明史》中为他惋惜说: “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康熙皇帝也评价说: “有明天下,皆坏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愍帝即位,未尝不励精图治,而所值事势,无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朕年少时,曾见故明耆旧甚多,知明末事最切,野史所载,俱不足信,愍帝不应与亡国之君同论。”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乘坐列车从河北涿州去北平,在列车上,毛主席想起了崇祯,想起了李自成,若所有思地对工作人员说: “崇祯十七年三月中旬,李自成的部队进逼北京城,十八日夜,崇祯皇帝自知穷途末路,残杀宫中数人后,登上煤山自缢身亡。” 5年前,即1944年3月,郭沫若先生写了一篇重要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写完后,先是交给了董必武审阅,后来,《新华日报》全文连载。 然而,郭沫若肯定没有想到,这篇文章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激荡了中国的政坛。 《甲申三百年祭》主要以崇祯皇帝、李自成和李岩这三个人物为主,勾画出了当时的历史巨变。其中的主要内容,就是系统总结了明亡的主要原因以及崇祯皇帝的无力挽回,描述了李自成从潜伏商洛山到攻陷北京、覆灭明室的过程,然后,又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李自成夺取政权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涣散了军纪,各级首领忘记了战争,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加上他们内耗日增,矛盾重重,仅仅40几天就以悲剧收场。 《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和思考,并把它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文件,印发全党学习。 毛主席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共产党员不要学李自成,一定要防止骄傲情绪的滋长,说李自成就是极好的历史参照。而且,毛主席除了重点告诫全党不要学李自成外,也有对崇祯皇帝的惋惜。 1951年11月,天津地区发生了新中国第一大贪污案,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天津专区专员张子善,借增产节约运动之机,勾结不法商人牟利竟达170多亿元,影响非常恶劣。 毛主席得知后大怒,亲自批准枪决这两个人,而且明确表示:任何人都不得说情!
对这件事,毛主席非常愤怒,说出了一段著名的话: “我们杀了几个有功之臣也是万般无奈。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杀张子善、刘青山我讲过,杀他们两个,就是救两百个、两千个、两万个啊!事出无奈,不得已啊!问题若是成了堆,就是积重难返了啊! “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可他面对那样一个乱摊子,只好哭天抹泪地去了呦。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不过,谁要搞腐败那一套,我就割谁的脑袋!我若是搞腐败,人民就割我的脑袋!” 那么,毛主席在如此背景下,为什么说“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呢?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崇祯励精图治,表现出了很强的治理能力。 崇祯皇帝上任的时候,就是一个烂摊子,尤其是大宦官魏忠贤,把握朝政,人称“九千岁”,权势熏天,大肆打击东林党,弄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甚至崇祯上台后,魏忠贤还想着弄死崇祯,篡位自立。 不过,崇祯以过人的胆识和稳重的魄力,一步一步将魏忠贤掌控在手里,并将其除掉,体现了崇祯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方面,崇祯特别崇尚节俭。 有故事记载,崇祯有一次在听课的时候,发现内衣袖子破了,怕被人看见,就不时把袖子往衣服里塞。 同时,崇祯还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业余爱好,就喜欢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态,事无巨细,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 这样的皇帝,能说他不是一位好皇帝吗? 那么,这样一位好皇帝,为什么又成了亡国之君呢?毛主席也点出了原因,就是:“问题若是成了堆,就是积重难返了啊!” 这句话,实际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前几任皇帝留下来的问题,让大明朝积重难返,第二个意思是崇祯自身也有不少问题,又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最终积重难返。 那么,崇祯自身有什么问题呢? 比如,崇祯除掉魏忠贤后,全国各地大唱赞歌,他的政治声望瞬间攀升,也让他开始对自己的政治能力空前自信。可是他后来发现,许多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就把问题归结到各级官员身上,走马灯似的换人,光是内阁大学士就换了50个,轻的撤职,重的入狱,甚至还有不少人直接杀掉,弄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人心惶惶。 还比如,袁崇焕是当时最有可能帮助他力挽狂澜的军事人才,可是,他却听信谗言,中了皇太极的离间之计,把袁崇焕处死,从此失去了挽救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种残酷的压力下,文臣武将们自然个个都胆战心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人认真做事,以至于崇祯长叹“无人可用”! 后来,崇祯没办法,只好重新起用宦官,让诸多问题越陷越深,最终难以自拔。 因此,毛主席对崇祯时期的故事非常重视,多次告诫大家,有了问题要及时解决,千万不要让问题积重难返,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毛主席点评历代皇帝系列】已发表文章—— 毛主席这样评价秦始皇,有不少地方,都颠覆了前人的观点 毛主席评价刘邦:他能取得天下,主要因为做好了这两点 毛主席评价项羽:为什么输给刘邦?因为犯了这三个错误 毛主席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但是有三个缺点 在历代皇帝中,毛主席最推崇刘秀,用三个“最”评价他 毛主席对历代开国皇帝都很推崇,但对李渊,只说了五个字 毛主席评价李世民:聪明一世,却在最重要的事上“懵懂一时” 毛主席评价武则天:有治国之才、容人之量、识人之智、用人之术 毛主席评价赵匡胤:他做的那两件大事,都有“虚伪”的成分 毛主席评价宋太宗:无能,不知兵,不择手段,小人之言 主席评价朱元璋:没有锻炼子孙统兵作战,是一个失策 建国后,毛主席参观朱棣的陵墓,说:我们向明成祖讨饭来了
崇祯的明思陵:从最初的妃子墓,最终变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寝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明思陵,在所有“明十三陵”中,无论是大小规模,还是华贵程度,都是最为“寒酸”的,甚至都比不上一些明朝时期地方藩王的陵寝。 这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这座墓本来就不是崇祯皇帝本人的,而是他为自己的宠妃田贵妃修建的,崇祯也因此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极为罕见的被葬入妃子墓之中的帝王。 而更让人感到一丝“讽刺”的是,最终安葬崇祯并且为他修葺陵寝的,却也是他生前两个最为重要的敌对势力,即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政权以及此后的大清王朝。 崇祯明思陵的前身,田贵妃墓。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去世的,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在皇嫂张皇后以及英国公张维贤的全力帮助下,冲破魏忠贤所设置的重重阻碍,得以顺利登上皇位,这便是历史上崇祯皇帝。 然而,登基之后的崇祯所面对的是一个处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的大明王朝。 在朝堂上,官员贪腐横行,党争不断,已然是乌烟瘴气,昏暗一片;在军事上,崇祯在对抗北方清朝南下入侵的同时,又要组织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时刻处在“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上;而最为致命的是,自崇祯登基开始,整个国家早已陷入了巨大的财政亏空之中,年年入不敷出不说,随着战事的不断吃紧,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国家时局已然如此,再加上崇祯在生活上确实非常的节俭,况且此时的他正值盛年,身体状况也非常的好,所以崇祯在位期间,并没有像其他明朝时期的君主那样,在很早的时候就为自己修建陵寝。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倒霉”的崇祯皇帝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一块合适的“吉壤”来作为自己的陵寝所在地。 “崇祯初年,徧求天寿,无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刘诚意孔昭及张真人甲,协视地,得蓟州凤台山。云地善而难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以后,不及事。” 就这样,崇祯为自己修建陵寝的事情始终没有得到落实。 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最为宠爱的田贵妃去世,然而这个时候却是崇祯乃至整个大明王朝最为危难的时刻。 在这一年,明清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决战——松锦大战结束,明朝这面是损兵折将,精心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洪承畴、祖大寿等一众将领投降,使得明朝彻底失去了在东北战场的反抗能力,仅能困守山海关和宁远等几座孤城。而在中原地区,李自成和张献忠两支农民起义军又不断的攻城略地,明朝军队是节节败退,大片地区沦陷。 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出于对田贵妃的宠爱与思念,崇祯还是决定,为田贵妃在天平寿山修建陵寝。 整个田贵妃墓的修建过程历时两年,并且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的时候完工,崇祯就此也将田贵妃葬入其中。可或许连崇祯皇帝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为自己的宠妃田贵妃修建陵寝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选好的百年之后的安葬之所。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将崇祯安排下葬。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而朝臣们却打开城门,排着队的向李自成投降,万念俱灰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缢,正统明朝就此灭亡。 李自成进入皇宫后,并没有找到崇祯皇帝本人,也没有发现他的遗体,于是在全北京城下令搜寻,并贴出告示: “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之后,在煤山自缢的崇祯遗体还是被人所发现,并交给了李自成。于是李自成下令,在东华门侧简单收殓了崇祯遗体,并搭建了临时性的灵棚。 这个时候的明朝官员们生怕自己受到崇祯皇帝的牵连,谁也不敢前往吊唁,只有襄城伯李国桢一人前往,并且是 “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 李自成非常钦佩李国桢的勇气和忠心,于是对其进行了耐心的劝降,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效力,而李国桢也随即开出了自己的三个“条件”: 其一,对于明朝的皇陵,不仅不能破坏,还要予以防卫和保护; 其二,不能损毁崇祯的遗体,并且还要按照帝王规格礼仪进行妥善的安葬; 其三,李自成不能加害已经被他俘获的崇祯太子朱慈烺,以及另外两位皇子朱慈炯和朱慈炤,而是要进行善待。 对于上述三点要求,李自成予以了照准,并着手准备崇祯皇帝的安葬工作,而由于此前崇祯并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寝,李自成随即决定将崇祯葬入田贵妃墓之中。 然而,安葬崇祯皇帝,李自成和整个大顺农民军政权是不准备出钱的,他只允许明朝的官员和地方士绅们自己筹钱安葬。 可是历经多年的战乱以及自然灾害,地方的府库中早已是空空如也,曾经的朝中大员如今又是避之不及,所以负责安葬崇祯的官员们只得硬着头皮,求爷爷告奶奶一样的向当地的士绅和百姓们筹借,而最终筹得的款项也是少之又少,甚至连围墙都是在这之后筹集完成才得以修建的。 就这样,靠着这些仅有的银两,崇祯和他的发妻周皇后的棺椁被葬入到了田贵妃墓之中,并且还举行了一场极为简单和寒酸的下葬仪式,崇祯也就此得以入土为安了。 清朝定都北京后,正式修葺了明思陵。 “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大败而归,在草草举行完登基大典后,便连夜撤离了北京,紧跟着,清朝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攻占北京,并迎请顺治皇帝前来,完成迁都,北京就此成为了清朝的首都。 而由于清军入关的时候,是打着“消灭闯贼,为崇祯报仇”的口号,并且清朝一直是以“明朝的继承者”而自居,于是为崇祯皇帝修葺陵寝,成为了清朝证明自身统治“合法性”,从而获取正向舆论支持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 而与此同时,众多投降清朝的前明官员,特别是以曾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曹化淳为代表的一众宦官,也均表达了为崇祯修建陵寝的强烈愿望: “庶恩旨信而大义昭垂,芳万世而无斁矣。” 于是,朝廷也就此下令,抓紧办理崇祯皇帝陵寝的修建事宜,并正式将曾经的田贵妃墓,定名为“明思陵”: “思陵作速经营,已奉有旨,该监何得玩泄?冉维肇等姑且不究,著即刻期赴工,先开隧道,其余俟来春报竣。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虽然整个明思陵的建造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如施工进度缓慢、银两筹措困难、监造官员不重视等,但以多尔衮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还是予以了足够的重视,并一再催促加紧完成,并且这期间曹化淳积极奔走、联络,有效的协调的各方关系,为明思陵的顺利完工出力不少。 最终,在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明思陵的建造工程得以完成,崇祯也就此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全新陵寝,只不过其规格已然无法与其他明朝帝王的皇陵相提并论。 而在此后,崇祯皇帝的明思陵也得到了多次的修葺,特别是在乾隆朝时期,乾隆更是两次大规模的修缮明思陵,使得明思陵的得到了翻新和扩建。 “顺治年间改建思陵,而一切明楼、享殿之制未大备。重为修葺,悉如别陵。并普立神牌木主供奉,以妥享祀。” 然而,伴随着清末开始的时局动荡,明思陵也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几经破坏之后已是满目疮痍,只有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等建筑和遗迹保存下来。 如今,明思陵作为“明十三陵”的一部分,被充分保护了起来,并成为国家重要的旅游景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以供人参观和游览。而明思陵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世人诉说着崇祯皇帝,这位“亡国之君”的无奈与悲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