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梁维燕 | | 出生 | 1929年10月2日
山西省襄陵县 | 逝世 | 2018年12月29日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发电工程与设备专家 | 梁维燕(1929年月2日-2018年12月29日),出生于北京市。发电工程与设备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原籍山西省襄陵县(今襄汾县),1951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1999年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任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12月29日,梁维燕在海南省三亚市去世,享年89岁 。
目录 [[url=]隐藏[/url]]
人物生平◆1929年10月生于北京;
◆1951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电机系,后到哈尔滨电机厂工作;
◆1951年参加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第一台800kw立式水轮发电机组;
◆1970年组织突破刘家峡225MW水轮发电机定干线棒防晕层电腐蚀技术关;
◆1981年1月试制成功的云峰型100MW水电机组,获"国家质量奖银奖";
◆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质量金奖[3]
◆1988年调任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常务董事、咨询委员会主任。
◆1991年2月研制的600MW汽轮发电机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4]。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12月2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海南省三亚市去世,享年89岁。
研究方向◆参加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立式800kW水轮发电机组和3-72.5MW系列水轮发电机和水轮机的工作
◆主持云峰型100MW水电机组、长江葛洲坝125MW水电机组的研制工作
◆主持的葛洲坝125MW水电机组的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主持的600MW汽轮发电机引进技术制造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
◆参加长江三峡机组论证并组织科技攻关
论著成果梁维燕是我国发电工程及设备制造领域的权威专家,是我国大电机和水轮机领域的开拓者,主编了《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史(水力发电设备制造业)》和《英汉电站工程辞典》等多部学术著作,主持研制达到国际水平的长江葛洲坝125MW水电机组获国家优质金奖,主持全国第一台引进技术制造的600MW汽轮发电机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主持突破高压定子线棒主绝缘防晕层电腐蚀的关键技术。参与了三峡机组论证、研制和后评估的全过程,1999年受聘国务院三峡办为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2008年担任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认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机电设备专家组组长。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梁维燕主持研制达到国际水平的长江葛洲坝125MW水电机组工厂获国家优质金奖,葛洲坝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持全国第一台引进技术制造的600MW汽轮发电机工厂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主持突破高压定子线棒主绝缘防晕层电腐蚀的技术关键,实现大型发电机定子线棒主绝缘与防晕层半导体带包扎后一次模压成型的新工艺,无电压击穿,延长机组寿命。参与三峡机组论证,肯定国内制造的可行性,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兼任机械工业部三峡装备办公室副主任期间分工负责国内分包左岸14台700MW机组科技攻关协调工作 。
1951年参加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第一台800kw立式水轮发电机组;1970年组织突破刘家峡225MW水轮发电机定干线棒防晕层电腐蚀技术关;1981年1月试制成功的云峰型100MW水电机组,获"国家质量奖银奖”;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质量金奖;1991年2月研制的600MW汽轮发电机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
参加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立式800kW水轮发电机组和3—72.5MW系列水轮发电机和水轮机的工作;主持云峰型100MW水电机组、长江葛洲坝125MW水电机组的研制工作;主持的葛洲坝125MW水电机组的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持的600MW汽轮发电机引进技术制造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参加长江三峡机组论证并组织科技攻关
主持研制达到国际水平的长江葛洲坝125MW水电机组,获国家优质金奖,葛洲坝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持全国第一台引进技术制造的600MW汽轮发电机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主持突破高压定子线棒主绝缘防晕层电腐蚀的技术关键,实现大型发电机定子线棒主绝缘与防晕层半导体带包扎后一次模压成型的新工艺,无电压击穿,延长机组寿命。参与三峡机组论证,肯定国内制造的可行性,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社会任职1979年01月至1983年12月- 人大黑龙江省代表
1984年01月至2006年01月-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91年01月至2010年01月-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参考来源
取自“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梁维燕&oldid=1181016”
分类:
隐藏分类:
相关页面
- 本页面最后编辑于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11: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