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蒲富恪(1930年7月18日—2001年5月2日),四川成都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生前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
蒲富恪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5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3]。
蒲富恪主要从事凝聚态理论物理领域的研究。
目录 [[url=]隐藏[/url]]
基本信息人物说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
出生日期----1930年7月18日
出生地点----四川成都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逝世日期----2001年5月2日
主要成就----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苏联科学院
人物生平1930年7月18日,蒲富恪出生于四川成都。
1944年—1947年就读并毕业于成都县立高中。
1948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1952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57年,进入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习深造。
1960年,从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毕业,获数学专业副博士学位。同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室理论组组长。
1978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1年5月2日16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
蒲富恪应用统计物理中的双时格林函数方法,改进了反铁磁的量子理论,首次建立了在整个温度区域内适用的磁化强度公式。与合作者导出稀土金属f-f间接交换作用的哈密顿量,解释了新的赝偶极作用和各向异性来源。在天线理论中,建立了一个与原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完全等价的天线电流一维积分方程以代替著名的Hallen方程,并与合作者用于介质天线,求得数值解和部分解析解。在微磁学的研究中,与另一合作者,超越前人线性近似,提出和解决了初始成畴问题,建立铁磁体中磁矩连续-不连续变化的统一理论。在量子完全可积系统中,与他人合作,发展费米型量子反散射理论,精确求解二维量子完全可积系统的首例-DSI模型。
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网站显示,蒲富恪公开发表论著40余篇。其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李伯臧,吴建华,钟文定,等.自旋隧穿和演化的宇称效应的纯量子理论[J].中国科学:A辑,1998,28(2):6.
[2]蒲富恪,郑庆祺.自旋波之间的散射对铁磁共振曲线的影响[J].物理学报,1962(02):81-90.
[3]蒲富恪,郑庆祺.关于磁性物质的自旋位形的某些问题[J].物理学报,1962(03):135-142.
[4]蒲富恪,郑庆祺.希土金属中的s-f相互作用[J].物理学报,1963(08):503-523.
[5]李伯臧,蒲富恪.Brown方程的分歧解与初始成畴问题[J].物理学报,1981(12):71-82.
[6]蒲富恪,李伯臧.反磁化形核行为的微磁学研究[J].中国科学: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82(02):151-158.
[7]蒲富恪,赵见高.我国磁学和磁性材料研究的若干新进展[J].物理,1991,20(8):7.
[8]赵平波,李伯臧,蒲富恪.互不固溶磁性颗粒合金巨磁电阻的一个唯象理论[J].物理学报,1996,45(7):6.
[9]张凌云,李伯臧,孙虹,等.磁性多层膜巨磁电阻效应与磁构形的依赖关系[J].中国科学:A辑,1997,27(12):5.
[10]李伯臧,蒲富恪.Spin parity effect resulting from time-inversion symmetry[J].中国科学:数学英文版,1998(9):6.
学术交流
1985年,国际磁学界大会
科研奖励
1978年,介质小天线理论,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6年--1987年铁磁体磁化分布连续—不连续变化的微磁学理论,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人才培养指导学生
蒲富恪为中国国内一些单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王玉鹏院士,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吴绍全教授,山西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云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寇谡鹏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刘伍明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昭华研究员等。
荣誉表彰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1979年—2001年,《磁学和磁性材料(J.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国际顾问
1983年—1985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5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协联成员
1985年—1987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1991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二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1987年—1994年,国际理论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磁学分会委员
1989年—1996年,中国物理学会第一届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1991年—1994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委、委员
1991年—1995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1995年—1998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常委、委员
1995年—1999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1999年—2003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五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2000年,广州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个人生活婚姻家庭
蒲富恪的子女有蒲力群、蒲力军。
人物评价“蒲富恪素以科学上的认真、严谨和富于开拓而闻名,为凝聚态物理理论的发展和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时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恩哥评)
“先生(蒲富恪)一生著述颇丰,卓有建树,先生的治学风范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王玉鹏院士评)
参考来源
取自“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蒲富恪&oldid=4352288”
分类:
相关页面
- 本页面最后编辑于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20: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