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0|回复: 0

[真神] 朱洗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发表于 2023-2-9 09: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朱洗(1900.10.14—1962.7.24),男,汉族,浙江临海人。实验生物学家,中国杰出的生物学家之一,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 1931年,朱洗从法国蒙伯利埃大学毕业,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主任、台湾大学动物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2年7月24日,朱洗因病医治无效,逝于上海,享年六十二岁。
朱洗
  




出生(1900-10-14) 1900年10月14日(122岁)
逝世1962年7月24日(1962-07-24)(61岁)
职业实验生物学家
目录 [[url=]隐藏[/url]]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10月14日,朱洗生于浙江省临海县(今临海市)白水洋镇店前村。祖父朱俊三经营中药铺,爱好饲养鸟鹊等小动物,是诱发朱洗闯进生物世界的最初启蒙者。 朱洗幼年上私塾,读过一些经书。15岁到县城回浦学校(现为浙江省回浦中学)读高小,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学(现为浙江省台州中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朱洗积极参加,受到校方迫害而离开学校。同年8月,朱洗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排字工人。


赴法留学1920年5月7日,朱洗乘邮轮培依克号赴法国勤工俭学。朱洗先后在克鲁梭钢铁厂、雪铁龙汽车厂等6个工厂做翻砂工、车工、汽车修理工和搬运工,晚上补
青年时期的朱洗  
习法文,以节省的钱,购买书籍自修。他对进化论方面的著作兴趣浓厚,对新拉马克主义者勒·唐德克的著作尤为入迷。5年之后,朱洗考入法国蒙伯利埃大学,师事巴德荣教授学习生物学。
巴德荣是法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动物卵细胞生理研究,曾经以针刺涂过血的卵球,引起人工单性发育,以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没有父亲”的青蛙而闻名于世。朱洗对细胞学的切片技术专心致志和绘图的细致认真,受到了巴德荣教授的注意,他十分欣赏朱洗的聪明和灵巧。因此当1年后朱洗因学费告罄要离开学校时,巴德荣特意为他安排了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的条件。
在巴德荣教授的指导下,朱洗进行人工单性生殖、异种杂交、卵细胞分裂节奏分析等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朱洗很快就对巴德荣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工作,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他从帮助教授工作开始,不久就成了巴德荣的名副其实的合作者。朱洗的学识和工作才能,深得巴德荣教授的赏识,他常常赞叹:“朱洗挖掘了我的全部知识”。
从1925年后的8年中,朱洗和巴德荣教授合作,共发表论文14篇。他们的工作,驰名遐迩。当时法国凡是知道巴德荣的人,也都知道朱洗。许多年之后,法国科学院在纪念巴德荣教授百岁诞辰时,还提到了朱洗这个卓越的中国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巴德荣的工作。
回国发展1931年,朱洗以论文《无尾类杂交的细胞学研究》,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身在异国的朱洗时时关怀着苦难中的祖国。  
1932年11月,朱洗婉辞了巴德荣教授盛情挽留他在法国工作的要求,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批书籍和实验仪器,告别了老师,抱着“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启程回国。 1933年应聘在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在中山大学,他用当地亚热带蛙类作实验材料,继续在法国时的研究。
1935年春,终因受不了“蚊蚋的侵扰与雨季的沉闷”,带着对广州当局不重视科学事业的失望,辞去了中山大学教职,到了北平,被聘为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并在中法大学兼任教授。然而这时,日军已经侵入华北,北平形势恶劣,“华北五省自治”的叫喊甚嚣尘上,在北平郊外演习的日军坦克甚至开进城内扬威滋扰。朱洗对此十分痛心。加之华北气候寒冷,朱洗从事科学研究的材料蛙类和家蚕都不易找到。
1937年,朱洗接受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的建议,到上海筹建了一个生物研究所。当时条件简陋,人手缺少,经费困难,但他依然利用食盐配制生理盐水,做出了几项出色的成果。如用人工改变渗透压的方法促使蛙卵巢体外排卵和成熟,利用氰化钾离释分析蚕卵分裂节奏的研究等。同时,他还和巴金、陆蠡等友人筹资兴办了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朱洗在上海陷入困境,实验室工作被迫停顿,生活来源几近断绝。他寄居友人家坚持写作。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朱洗在上海已无法存身,被迫回到家乡浙江临海,在那里兴医办学,为家乡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1942—1945年,朱洗担任浙江省临海县琳山农业学校校长兼教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朱洗回到上海,任上海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不久,应台湾大学校长罗宗洛之邀,去那里任动物系主任。这样他往来台北、上海,一面任教,一面指导留在上海的助手开展科研工作。
1949年春天,朱洗只身从台北返回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朱洗被聘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兼发生生理室主任。从此,朱洗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
1955年,朱洗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1958年,朱洗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1962年,他是历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晚年生活1961年在他的实验室里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同时,他又在印度蓖麻蚕引种驯化和家鱼人工繁殖等应用研究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为生物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1961年冬,朱洗终因操劳过度,身罹癌病。在病榻上,他忍受着痛苦,继续编写《鱼类生殖及其后代的发育生长与变态》(未完成);又以科学家的责任感,为《红旗》杂志写了一篇关于综合利用蓖麻蚕资源的文章:《关于臭椿—蓖麻—蓖麻蚕—寄生蜂的连串发展和综合利用的刍议》,以丰富的资料,有力的数据,详述了建立这种人工生态环境的可行性。这篇文章的内容在生态经济学上是一个创见,也是朱洗的最后一个贡献。朱洗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实践了他自己常说的“科学需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
1962年7月24日,朱洗因病不幸去世,上海各界人士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遵照朱洗的遗言,把他的灵柩安葬在上海西郊吉安公墓。  
科学研究朱洗早在法国期间,就同巴德荣合作开展两栖类杂交研究,分析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卵细胞受精现象,提出受精可分为激动、修整和两性结合三个阶段。他的博士论文就是根据法国南部11种有尾和无尾两栖类杂交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不同品种精子和卵球的结合性,并分析了不同杂种类型中染色体、星体和纺锤体等细胞器的行为,从而说明畸胎和胚胎中途夭折的细胞学原因。  
提出“卵裂节奏”
朱洗做过大量卵球成熟和受精的试验。他(前期工作同巴德荣合作)曾应用CO2或KCN窒息,或渗透压“排毒”等生理方法,处理处于不同成熟程度的卵球,观察卵球成熟过程的细胞学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他们认为染色体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是卵球核成熟的形态标志;但是,不限于此,亦伴随着卵质成熟的变化,卵质的成熟程度会影响其正常受精和胚胎发育。结合着受精和单性生殖的试验,还大量观察了各种人工处理的不同成熟程度卵球受精过程的细胞学切片,从染色体、星光和纺锤体等细胞器有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深刻的印象,提出了“卵裂节奏”的概念,也就是卵球成熟、受精和发育的“时”“空”秩序性的概念。他认为,正常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所有器官都是按一定规律次第出现和活动的。朱洗提出的这个概念对生命现象来说是有普遍意义的。
提出“三元论”
朱洗首先建立了蟾蜍卵巢离体排卵的方法,提供了新的途径来探讨两栖类卵球受精的机制。他从离体卵巢排出的裸卵不能受精的现象中,进一步分析蟾蜍输卵管的分泌物对受精的影响。提出:由输卵管分泌包裹在卵球外表的胶状分泌物,对精卵的结合具有决定的意义。从理论上阐明受精除了必须注意卵球与精子的成熟程度和活动能力之外,还必须注意第三种条件,即精卵结合所需的环境条件。离体排出的卵球,因为未经输卵管,不带有输卵管分泌物,所以不能受精。这个受精“三元论”的提出,纠正了以往“唯卵的单元论”和“精卵相互抗衡的二元论”的偏颇。
对此,庄孝僡教授曾经指出,当时朱洗“在脊椎动物发现主宰受精的物质不是来自生殖细胞本身,而是来自体细胞,这还是第一次”。  
阐明卵球成熟程度与胚胎发育的关系
在1949年前,朱洗只能是断断续续地在做这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直到他逝世之后,由他的学生和助手王幽兰最后完成发表。
学术界认为,朱洗的结论具有重大的意义。尽管这是在蟾蜍和鱼类卵球上得到的,但由于生物界的卵细胞成熟有它的共性,成熟可分为三个时期和两个过渡阶段的规律是有普遍性的。因此,这一结论,对于掌握适当时机去开启“发育之门”具有普遍的意义。
发现家蚕混精杂交逾数精子能影响遗传性
朱洗根据桑蚕卵是生理的多精子受精的特性,用了14个品系的家蚕作材料来进行混精杂交的实验。经过混精杂交,证明了同品系的精子不一定都占有优势,后代的杂种往往有较多的个体表现出异品系的特征。他认为逾数的(未与卵核结合的)精子可能与这些特征的出现有关。这一新见解引起了国际上一些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在实践上,用混精杂交培育出了色泽好、茧形特大的杂交种蚕,它的产量、孵化率、上簇率、结茧率和收茧率,都比一般杂交品种高出许多。因此,混精杂交还为选育良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一研究成果,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培育出世界首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
朱洗和他的助手王幽兰等人,利用上海蟾蜍离体产出的无胶膜卵球(这些卵球不经输卵管排出,不带有输卵管胶状物质,所以绝对没有接受精子的可能)做实验材料,自1951年至1959年的8年中,经过几十次的实验,涂血针刺了数以成万计的卵球,得到了25只小蟾蜍,其中两只(都是雌体)长到了成体。1960年死去一只,仅存的一只,在1961年3月7日,与正常雄体抱对受精,得3000多颗受精卵球,发育良好,从中产生“没有外祖父的蝌蚪”800多只,多数登陆成为小蟾蜍,实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无父的母蟾蜍产卵传种。
1961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的朱洗,成功利用人工单性繁殖的方法获得母蟾蜍。用单性生殖获得“无父”和“无外祖父”的蟾蜍,这是世界首例。  
这一有趣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脊椎动物人工单性生殖的子裔照常能够繁育后代。1961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把这项科研成果拍成了科教片《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记录了这位生物学家一生中最后的科学活动的形象。
印度蓖麻蚕的引种驯化和推广
朱洗针对蓖麻蚕多化性的特点,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着眼探讨,抓住了防病、饲养与越冬等关键问题,逐步解决了卵不出蚕、蚕不结茧、蛹不化蛾、蛾不交尾等问题。同时还解决了推广生产中蚕种的大量供应问题。在这基础上,他进一步选育既能越冬又能保持其多化性的新品种,用我国樗蚕与蓖麻蚕杂交后进行定向选育,并结合蚕蛹不同发育期低温冷藏的生态诱导方法,培育出了冬季低温休眠的杂交新种。
此外,他还亲自编写《怎样饲养蓖麻蚕》等小册子,亲自组织和讲课传授技术,培训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几个省市的推广蓖麻蚕的骨干,为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蓖麻蚕创造了条件,为纺织业增加了一种新绢丝原料,并为农村增加了一个新的副业。
蓖麻蚕的引种驯化成功,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生物学中重大研究成果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范例。”这项成果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奖三等奖和1964年国家发明奖。
家鱼人工繁殖
以往的定论认为,家鱼在池塘中生殖腺不能发育,无法产卵繁殖鱼苗。1956年,朱洗受一些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提出了要去解决这个被视为“禁区”的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朱洗带领了一批科技人员跋山涉水,深入江河湖泊踏勘,积累了许多资料。
1958年春,广东南海水产研究所应用鱼脑垂体催产鲢鱼成功。这一方面鼓舞了朱洗,另一方面也使他觉得鱼脑垂体数量很少,不能满足推广的需要。因此,他试验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产,于当年秋季成功地使鲢鳙两种家鱼产卵,孵出“秋花”。不久,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和鱼苗孵化的技术方法。
1961年在上海召开家鱼人工繁殖经验交流会,从此一整套的技术方法迅速推广,人工繁殖的鱼苗也开始大量供应,结束了几千年来家鱼鱼苗要在大江里捕捞的状况,促进了我国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
据调查,1961—1988年,家鱼人工繁殖已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应用,增产鱼苗和商品鱼价值累积超过120亿元,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该成果于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个人荣誉
  • 1956年,朱洗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 1955年,朱洗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 1956年,蓖麻蚕的引种驯化成功项目荣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三等奖
  • 1964年,蓖麻蚕的引种驯化成功项目荣获国家发明奖
  • 1978年,混精杂交项目荣获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89年,家鱼人工繁殖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个人著作主要论文Zhu Xi.L’activation et la rectification dans la parthenogenese des Echinides par l’hypertoaie seure.Compt Rend Acad Sci Paris,1926, 183:636—639.(合作者:Bataillon.) Zhu Xi.Etudes analytiques et experimentales sur les rythmes cinetiques dans l'oeuf(Hyla arborea,Paracentrotus liuidus,Bombyx mori).Arch biol,1930c,40:436—539.(合作者:Bataillon.) Zhu Xi.Etude cytologique sur l'hybridation chez les Anoures.Arch d'Anat Micros,1931d,27:1—105. Zhu Xi.Artificial parthenogenesis in some Chinese frogs with especial reference to some three一year—old fatherless frogs.Chinese J V 1938a, 29:103—108.(合作者:陈兆熙 张果) Zhu Xi.Etudes cytologique et experimentale sur la maturation artifi- cielle osmotique in vitro sur l'oeuf d'Anoures.Acta zool Taiwanica, 1948a,1:1—66. 朱洗.利用氰化钾离释蚕卵分裂节奏的细胞学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55,4:231—291. 朱洗.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蟾蜍输卵管的分泌物对受精的关系并讨论精子入卵的机制问题.实验生物学报,1956,5:75—112.(合作者:王幽兰) 朱洗.蟾蜍体外成熟卵球的人工单性发育及卵球成熟程度之不同与单性发育的关系.实验生物学报,1959,6:276—298.(合作者:王幽兰) 朱洗.世界第一只无父母蟾蜍产卵传种.科学通报,1961:50.(合作者:王幽兰、徐同江) 朱洗.从受精过程讨论动物远缘杂交问题.科学通报,1961(7):1—7. 朱洗.金鱼和鳊鱼卵球成熟的细胞学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62,8:1—33.(合作者:王幽兰) 朱洗.关于臭椿—蓖麻—蓖麻蚕—寄生蜂的连串发展和综合利用问题的刍议.红旗,1962,6:34—41. 朱洗.不同成熟程度蟾蜍卵球受精后的发育.实验生物学报,1964,9(2):101—106.(合作者:王幽兰)  
个人译著朱洗.《生物的进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628.  朱洗.《动物学》(共三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上),1936(中),1937(下),(与张作人合译). 朱洗.《生物学丛书》共八种: (1)蛋生人与人生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 (2)我们的祖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 (3)重女轻男,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 (4)雌雄之变,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 (5)智识的来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 (6)爱情的来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 (7)维他命与人类之健康,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 (8)霍尔蒙与人类之生存,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0. 朱洗.《脊椎动物发生学》(翻译)(共二册),上海:中华书局,1951,1—834.  
评价纪念朱洗先生的墓碑上镌刻着他一生的简历,铭刻着对他的高度评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在实验胚胎学及细胞学的理论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对蓖麻蚕及家鱼人工繁殖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近40年的岁月中,朱洗始终以探索“开发育之门”的奥秘作为自己的目标。他将细胞学和胚胎学结合起来,研究分析发育早期的关键问题。获得了新的发现,提出了有关的新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树立了被人称道的研究风格,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学术声誉。朱洗一生共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现已编为《朱洗论文集》上下两册出版。 朱洗学识渊博,理论修养深厚,所以他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基础理论去指导应用研究,使有关国民经济中重大生产问题迎刃而解;反过来又验证他的理论和学说,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丰富。 1985年10月14日,朱洗铜像立于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大院中。  临海琳山农业学校建有朱洗纪念馆。 2000年10月,临海市举行系列活动纪念朱洗的百岁诞辰,并在东湖公园西北角建立朱洗铜像。
  

取自“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朱洗&oldid=852289”                                                       
分类
隐藏分类:



  • 本页面最后编辑于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16: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23:36 , Processed in 0.0889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