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9|回复: 0

[真神] 刘见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2
发表于 2023-2-9 17: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刘见龙
[img=300,0][/img]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刘见龙,男,1924年9月16日生,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人,电气化铁路干扰防护技术专家[1],是我国电气化铁路干扰防护领域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开拓者之一。在电气化铁道干扰机理研究和工程计算方面具有很深造诣。主持解决了我国第一段交流电气化铁路对通信线路的干扰防护问题。主持完成电气化铁道对机场导航台干扰影响,为国家作出新的防护距离规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铁路电磁兼容技术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成果和基础数据,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目录 [[url=]隐藏[/url]]

基本信息人物说明----电气化铁路干扰防护技术专家
出生地点----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
出生日期----1924年9月16日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科研工作者
逝世日期----1992年9月20日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
人物简介刘见龙,1924年9月16日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2岁时父亲去世,是随母亲在外祖母家长大。1930年9月入安源镇小学读书,后转至安源扶轮小学。1936年3月至1942年7月在萍乡县立中学和广西桂林汉民中学读完中学。
1942年9月考取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1947年7月大学毕业。1947年9月考取电信局技术员,进第六区电信管理局广州机务站工作。11月调到南京电信总局的电话线路工程训练班学习。1948年2月学习结束,派往重庆第四电信管理局(1950年改为西南邮电管理局)工作。1951年10月到铁道研究所大连分所电工研究组工作。1953年7月调到北京铁道研究所电工研究组工作。1973年1月至1978年3月任无线室副主任。1978 年4月至1981年4月任有线室副主任。1981年4月至1984年1月任有线室主任。1978年1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1981年10 月晋升为研究员。主持与参加了"脉冲反射架空通信线路故障测试仪的研制"、"铝护套通信电缆的焊接和屏蔽系数的确定"、"架空铁线复用的研究"、"小同轴电缆300路载波设备的研制"(属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成昆铁路新技术攻关项目之一)等专题研究。1958年赴前苏联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考察交流电气化铁道对通信干扰的防护技术,回国后陆续进行了"脉冲反射架空通信线路故障测试仪的研制"、"交流电气化铁道对通信线路影响"、"减少电气化铁道对通信线路设备干扰"等专题研究。主持解决了我国第一段交流电气化铁路宝鸡-凤州区段电气化工程对路内外通信线路的干扰防护问题。
获奖主持完成的"吸流变压器-回流线系统"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主持完成的"电气化铁道对机场无线通信及导航台的影响"科研成果,提出了电气化铁道与机场导航台间的合理防护距离,使阳安线电气化铁路避免了一些迁移改建工程,节约了大量投资。该项目于1983年获铁道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参加研究的"电气化铁道对列车无线通信的影响"、"电气化铁道对电视接收的影响"获得了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
职责刘见龙是铁道科学研究院和通信信号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铁道学会铁道自动化委员会一、二届委员兼通信学组组长;《中国铁道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委员会一、二届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干扰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委员。
简历1924年9月16日 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
1942-1947年 中山大学,学生。
1947-1951年 广州第六区电信管理局任技术员。
1951-1953年 大连铁道研究所任工程师。
1953-1992年 北京铁道研究所(自1956年起,改名为铁道科学研究院)。
1973-1978年 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所无线室副主任。
1978-1984年 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所有线室主任。
1978年11月 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1年10月 晋升为研究员。
1992年9月20日 逝世。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我国电气化铁路干扰防护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的初期,电气化铁路对通信电线路的危险影响和干扰影响防护在我国还是空白,没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缺乏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刘见龙主持了"交流电气化铁道对通信线路影响"、"减少电气化铁道对通信线路设备干扰"等课题研究。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初期电力牵引系统对通信电线路的干扰防护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电气化铁路建设的初期,通信改建投资占电气化投资30%,通信电缆的投资占电气化投资20%。为了减少投资,刘见龙对交流电气化区段架空通信明线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和现场试验。通过研究和试验,他提出4点:一是加装分隔变压器和排流线圈,降低纵向电动势;二是将架空明线用于公务电话或联络电话(不要求质量很高);三是用架空明线开通干扰杂音较小的12路载波通信;四是加装扩展器和压缩器后可开通3路载波通信。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初期,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节省宝贵建设资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深入研究了我国工频单相交流电气化区段中屏蔽电缆所受的电磁感应影响问题。指出,原有屏蔽电缆每公里消耗有色金属将近3500公斤,造价较贵。为了降低铁路电气化中通信改建工程的投资,减少有色金属消耗,必须采用新型结构的铝护套电缆。他通过深入研究和大量反复试验解决了使用新型结构的铝护套电缆的焊接和封头问题。最终得出结论:采用这种新型铝护套电缆,可以减少投资,节约有色金属,并保证电缆护层有较小的屏蔽系数,能将牵引电流对通信设备的感应影响降低到容许的标准以内,从目前的生产和技术上来看,采用新型铝护套电缆是可行的。在此后多年实践证明,采用新型结构的铝护套电缆有较好的屏蔽效果,且价格较低,为铁路建设节约了大量资金,保证了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刘见龙曾主持参加了"脉冲反射架空通信线路故障测试仪的研制"。通过理论分析,设计定型,试制出样机,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达到20~300公里误差不超过1公里的良好效果。他主持了"电气化铁路对通信话路干扰微机测试装置"课题。研制的测试装置主要用于直接测量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对通信线感应产生的危险及杂音干扰电压以及通信线杂音敏感系数,特别是电力机车运行状态下对使用中的通信设备随机变化较大的杂音干扰电压测量,亦可用于各种电力线路对电信线路产生危险及干扰电压的测量。该方法改变了人工测量的落后状态,为采用国际铁路联盟建议,即按照杂音电压出现的时间概率来制定干扰容许值,进而为减少铁路电气化改造中通信的改建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决宝鸡-成都铁路电气化工程问题刘见龙主持解决了我国第一段交流电气化铁路宝鸡-凤州区段电气化工程对路内外通信的干扰防护问题。完成的"吸流变压器-回流线系统"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宝成铁路1975年建成全线电气化铁路,全长676公里。在线路修建期间,通信电缆等物资十分短缺,仅能解决铁路通信干线所需的屏蔽电缆,但铁路邻近还有许多易受影响的电信、广播等明线线路。由于地势限制,架空明线迁移十分困难。因此,在凤州-广元段的建设中采用了在接触网上安装吸流变压器-回流线(即BT)对邻近电信线路进行防护的措施。刘见龙在铁科院东郊环行线进行了吸流变压器-回流线对邻近电信线路防护效果的试验。在此基础上,于1973年在观音坝-广元区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中间试验,并作为对广元-朝天间电信三级线路的防护手段,试验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在成都-绵阳段电气化工程修建时,取得电信总局的同意在成都-德阳间采用BT供电方案作为对该区段电信一级干线的防护措施,并于1975年绵成段电气化铁路开通时组织测试,达到预期效果,避免了电信一级干线及邻近线路的拆迁,BT供电方案的区间对路内通信的干扰也大幅度降低。凤州-广元段是接触网上采取防护措施的首次工程试验。刘见龙在我国电气化铁路干扰防护领域这一重要措施的提出、研究、试验及在工程中成功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主持完成电"电气化铁道无线电干扰对机场导航台干扰影响"科研课题由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无线通信室与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共同主持,主要技术负责人是刘见龙、张林昌,他们与电气化工程局、西安铁路局协作完成。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原规定电气化铁道至机场导航台、定向台的距离不小于2公里。为了既保证飞机起落安全又节约建设投资,铁道部于1979年下达专题,对此安全距离进行深入研究。专题组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电气化铁路无线电干扰横向衰减特性试验;距线路10米的频率特性试验;飞机飞行中无线电罗盘受电气化铁路无线电干扰影响试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计算、试验工作,最后经铁路与空军的大规模联合试验验证,得出最小安全距离为500米的结论,为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新规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根据课题研究结论,对电气化铁道与机场导航台干扰防护距离作出了新的规定:改建电气化铁道与导航台、定向台的最小距离分别为500 米、600米;新建时分别为700米、1000米。这为正在改建的两条铁路节约投资一千万元以上,为将要改建的十余处铁路节约投资可达数亿元,有很大经济效益。该成果为GB 6364-86《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中关于铁路的防护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该课题所得出的电气化铁路无线电干扰横向衰减特性和距线路10米的频率特性数据和回归曲线成为至今为止在电气化铁路无线电干扰防护处理和环境影响评价中被引用最多的基础数据。1983年3月该成果通过铁道部鉴定。该成果1983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刘见龙参加的"电气化铁道对列车无线通信的影响"课题得出了电气化铁道对列车无线通信的影响的大量实测数据和丰富结论,为制定列车无线通信相关标准奠定了基础。他参加的"电气化铁道对电视接收的影响"通过试验、统计分析、主观评价等大量工作得出电视收看受电气化铁道无线电干扰时图像质量判定准则,得出35dB这一此后电磁环境影响评价中一直采用的信噪比限值。这两项科研成果均获得了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严谨治学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刘见龙具备一个科技专家的许多优秀品质。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绝不盲从。对过去已有的研究结论,计算结果,甚至权威论著,他总是经过自己反复分析或实测验证,彻底弄清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对科研中和技术评审中的一些疑点从不放过,自己深入研究或提出来让大家讨论,通过质疑、辩论达到提高认识,弄清问题的目的。正因为如此,他所主持的科研项目具有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提高较快。
刘见龙对年轻人和培养的研究生既严格要求,又放手让他们在工作中锻炼成长。他很注重年轻科研人员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总是嘱咐研究生在基础课阶段要打好基础,在研究课题开始阶段要大量占有资料,要跟踪最新研究成果。对推导的公式认真审核,务求正确。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刘见龙从不束缚年轻人的手脚,在研究生培养中,他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从论文选题到技术思路,他都很尊重学生的看法,只是在关键处把关,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参考。因此,在刘见龙指导下工作,年轻人积极性较高,责任心强,工作和学习较投入,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提高。刘见龙自己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同时扶掖后进,鼓励年轻人向学术刊物投稿,并为之推荐文章,激励年轻人尽快成长。
刘见龙在铁路干扰防护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他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参考来源
  

                                                                取自“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刘见龙&oldid=5005635”                                                       
分类



相关页面
  • 本页面最后编辑于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18: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4:39 , Processed in 0.0477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