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2|回复: 0

[真神] 潘际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发表于 2023-2-10 09: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潘际炎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百度



桥梁技术专家
出生1924年12月10日
江西省九江市
国籍中国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潘际炎,桥梁技术专家,中国铁路栓焊钢梁的奠基人之一[1]。长期从事铁路桥梁工程设计和科研工作,曾参与主持我国高强度、高效能铁路桥梁用钢的开发研究,形成国产铁路桥梁钢材系列。研究编制了铁路钢桥极限状态法疲劳设计规范,更新了容许应力法疲劳设计方法。参加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大型结构试验室。为填补和发展中国钢桥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2]
目录

个人履历1924年12月10日 生于江西省九江市。
1946-1950年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1950-1952年 铁道部设计局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实习生、技术员。
1952-1957年 铁道部大桥设计事务所工程师、科总工程师。
1957-1958年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大桥设计处科总工程师。
1958-1959年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处科总工程师。
1959-1963年 越南民主共和国交通部桥梁专家。
1963-1964年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处科总工程师。
1964-1996年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建所工程师、桥梁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3]
1996-2000年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建所返聘,南昌大学教授华东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兼职教授,芜湖长江大桥有限责任公司顾问。
2000-2002年 贵州北盘江大桥建设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
人物生平潘际炎,父亲是在铁路上工作的小职员,家境贫寒。八岁时家里送他到私塾念四书、左传,夜晚补习英语、算术。1935年入九江同文小学五年级。1937 年小学毕业入同文中学。由于抗战逃难,初中三年,念了五个学校,最后1940年在昆明市天南初中毕业。初中毕业后在家中自学,哥哥及其同事是他求教的途径。1941年考进云南镇南联中高中三年级,这是一所由武汉因战乱迁来的学校。不料只念了一学期零两个月,又因日本侵略军从滇西打来,学校只好再搬迁,将潘际炎所在的高中毕业班留在昆明等候云南省会考。1942年高中毕业后,因家庭环境和身体状态欠佳,只得弃学从工,进了安宁二十一兵工厂当钳工学徒和描图练习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潘际炎又拿起书本,尽了最大的努力考进清华大学,1946年秋随清华大学从昆明迁回到当时的北平。中学阶段的颠沛流离使潘际炎学习基础很不扎实。进到当时声称要赶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清华,他深感水平不够。为了不掉队,他夜以继日地埋头在图书馆和教室刻苦攻读,终于以优秀成绩于1950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结构组。
大学毕业时潘际炎最羡慕的职业就是当一名桥梁工程师。分配时他向师长表达了这一意愿。结果如愿以偿被分配到铁道部设计局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自此,潘际炎与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0年潘际炎被分配到铁道部设计局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任实习生、技术员。不久,因机构变动,他先后在铁道部设计局大桥设计事务所、专业设计院大桥设计处、大桥局勘测设计处任工程师和科总工程师。他在当时建桥人才很少、材料和机具都十分缺乏的艰难条件下,完成了多项工程:与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协作解决了以原木为材料的桩基和护桩木笼,建成西宁线河口黄河木便桥;在广西南宁邕江桥,利用船工造船的技术,用木材建成浮运木沉井基础,解决了深水筑岛沉井的问题;在南昌赣江桥利用桥位地质特点,设计建成直径为5.8米的大型管柱基础;在詹(店)东(关)铁路博爱县太行山入口处建成外形美观的大跨度(Lp=88m)上承钢筋混凝土铁路丹河拱桥;设计了北京至大同线上的大洋河、小洋河、御河等河流上的桥梁多座,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1959年奉命援越,在越南交通部任桥梁专家。1963年8月回国。1964年开始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工作。1965至1970年领导组织栓焊梁战斗组研制成昆铁路栓焊钢桥,取得了重大成果。通过成昆铁路栓焊钢桥的研究,暴露了我国桥梁用钢性能的不足。1967年潘际炎报告有关上级建议研制新钢种,经批准和冶金部、鞍山钢铁公司协作开始研制大跨度焊接桥梁用新钢种。原计划用以建造枝城长江大桥,后因时间及“文化大革命”等原因未能实现。1974年在讨论九江长江大桥建桥方案时,建议采用该新钢种建造新型栓焊钢桥,方案被采纳。九江桥于1993年建成。1996年投入芜湖长江大桥的新技术研究,解决了该桥钢梁设计及制造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芜湖桥于2000年9月30日建成通车。在规范制订研究方面,自1986年以来,完成了多项钢桥设计规范研究课题并提出新的设计方法,编写了有关疲劳设计规则的规范。
历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研究员、桥梁研究室主任,成为学科带头人。他还担任了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委员会1~3届委员,任桥梁学组副组长,桥梁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学会焊接学会1~3届理事,任焊接结构疲劳委员会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任桥梁钢结构协会理事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第4~5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铁道建筑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焊接学报编委,焊接杂志编委,钢结构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为促进我国桥梁技术交流做出了贡献。现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教授,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芜湖长江大桥有限责任公司顾问,贵州北盘江大桥建设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华东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石家庄铁道学院兼职教授。
1986年被批准为铁科院工程博士研究生导师。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7名。编撰论文及研究报告70余篇。
潘际炎热爱祖国,学风正派,谦虚好学,平易近人。他始终把知识更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忘我的精神,将对桥梁事业的满腔热爱化为精益求精的工作成果。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总是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成就及荣誉援越建桥 显专家才华1959至1963年奉命与大桥局王庆璋工程师一道到越南民主共和国交通部工作,任桥梁专家,帮助越南修复、新建公路及铁路桥梁。此期间在工程上接触的面很广,有由于战乱被破坏要修复加固的旧桥、有设计待建的新桥;有上部结构,也有下部结构;有钢桥,也有混凝土圬工桥;有设计的问题,也有施工的问题。潘际炎不辞劳苦,不畏困难,对遇到的问题,均一一研究分析,帮助越南技术人员解决。四年中每天都工作至深夜12点以后,深得越南同行的尊重与爱戴。这样的环境为潘际炎提供了在桥梁工程中全面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增长了解决各类桥梁工程问题的学识和才干,使他在技术上更加成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帮助越南设计修建的清化麻江咸龙公铁两用大桥。该桥位于越南南方与北方的交通要道,通过石灰岩地区,地形地质都很复杂,河床下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溶洞,河床表面高低不平,同一个基础范围内,基岩高低相差悬殊,达5~6米。在这座桥开工时,原南越广播电台预言,中国专家帮助越南兴建该工程必将失败,并介绍说过去一位法国工程师也曾想在这里建桥,但以失败跳江告终。然而,事情的结果出乎他们意料。潘际炎为克服现场难点,技术上采取了两点措施:设计上对长、短管柱与基础的连接采用不同计算假定,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了由于河床基岩高差不平造成同一基础中管柱长短相差悬殊、影响受力问题;施工中为使管柱穿过溶洞到达基岩,首次采用管柱长钢靴歪斜扩孔新技术。同时,将平战结合的设计思想贯穿在整个设计中。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说服了越南技术人员接受这些观点。该桥于1963年顺利建成,桥梁结构安全、坚固、易于修复,后来在战争中虽遭美机狂轰滥炸百余次,但随炸随修,始终保持着交通的畅通,对抗美援越起了很大作用,越南人民自豪地称之为“英雄桥”。为表彰该桥的援助修建者,潘际炎于1963 年获越南胡志明主席亲自颁发的共和国劳动勋章[4]
潘际炎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搜狐



2016年潘际炎先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我国铁路栓焊钢桥的奠基人之一1965年潘际炎与大批科研人员奔赴正在开工兴建的成昆铁路。并建议在成昆铁路修建中,以迎水村桥为试点,研究试建栓焊钢桥。建议得到铁道部的重视与批准。由于此前只建成了两座试验性栓焊梁,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都不充分。为使这一新技术工程得以实现,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技术委员会下令组成栓焊钢桥科研、设计、制造、施工、材料、成桥试验以及维修七事一贯制的新技术研究战斗组。战斗组由十多个单位抽调的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潘际炎任战斗组组长。当时大家对铁路栓焊钢桥这一新技术很陌生,见到的仅有1964年试建跨度64米的浪江桥简支钢桁梁的少量16Mn钢可焊性试验资料,距成昆线工程需要相差甚远。因此开展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不仅对设计、制造、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试验,提出各类参数和相应规定,研究相关的设计和工艺方法,而且还有许多不同部门和地区的相互配合、组织协调问题。经过潘际炎的组织、研究以及战斗组全体同志的努力,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首座新型栓焊钢梁迎水村刚性梁柔性拱桥在成昆线上建成,质量优良。鉴于迎水村桥的顺利建成和栓焊梁的优越性,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为加快成昆线建设,又决定增加建造栓焊钢梁43座。根据这43座桥的地形、地质和行车要求,潘际炎领导战斗组完成了13种不同结构型式、不同跨度的栓焊钢梁的设计,并于1970年全部建成。成昆线总计建成栓焊钢桥44座,共112孔,最大跨度为112米,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成昆线栓焊钢桥工程的建设,制订出许多过去没有的设计、制造、施工、检查、维修暂行规定。成昆线栓焊钢桥的研究和大规模发展,结束了我国铆接钢桥的历史,为我国栓焊钢桥的发展开创了新纪元。栓焊钢桥和铆接钢桥比较,可以节约钢材10%~15%,加快施工速度,改善工人劳动条件,有利于结构形式和新技术的发展。1985年成昆线“在复杂地质、险峻山区修建成昆铁路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栓焊钢桥是其中主要新技术之一。潘际炎于1983年主编并编写完成了我国第一本栓焊钢梁著作《铁路栓焊钢桥的研究》,为我国栓焊钢桥理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努力实现九江桥新技术、新材料1974年开始修建九江长江公路铁路大桥,为在特大跨度桥梁上应用栓焊新技术,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潘际炎等多位专家向铁道部提出了采用国产高强度钢材建造大跨度新型栓焊钢桥方案,以代替原拟采用的16Mnq铆接米字型钢桁梁方案。意见得到当时有关领导重视并上报国家计委、建委批准。根据批示,铁道部、冶金部有关单位开展了九江长江大桥正桥钢梁的新技术、新钢材研究。铁科院1974年成立了“九江长江大桥采用新钢材15MnVNq钢建造大跨度栓焊钢桥”研究课题,潘际炎任课题组长。1981年领导完成了大桥钢梁各项设计参数的制定,确定了材料选用及其制造工艺,明确了九江桥可以用栓焊钢梁结构,统一了思想。
为做好九江桥采用新钢材的研究,1977年在沙通线北京密云水库的白河上,建造了应用国产高强度15MnVNq新钢种的试验桥,对15MnVNq钢的特性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为九江桥的兴建和选材奠定了基础。
根据对15MnVNq钢的大量试验和试验桥的实践,认为在正式生产中15MnVNq钢的强度、韧性和焊接性还需要进一步优化。1982年潘际炎带领研究组再次和钢厂协作,研究优化了原15MnVNq钢的冶炼生产成分和工艺,于1986年生产出了优质高强度C级15MnVNq钢,其力学性能和焊接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钢的先进水平。1987年潘际炎代表铁道部与冶金部、鞍钢谈判,制定了九江长江大桥钢梁用15MnVNq-A、15MnVNq-B15MnVNq-C的生产、技术标准。这一新钢种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大跨度栓焊钢桥用优质高强度钢的空白,为九江长江大桥钢梁节约钢材8000 吨,外汇1200万美元。获铁道部1992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经铁道部推荐,国家科委列为1994年国家完成的科研重大成果。1995年被录入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现15MnVNq钢已被纳入国家桥梁钢标准,定名为Q420。
九江长江大桥钢梁采用的钢板很厚,超过了国际铁路钢桥的规定。其对焊接质量要求高,焊接难度大。潘际炎与制造单位和设计单位协作,经过大量的大型试件试验,成功地完成了九江长江大桥15MnVNq钢厚板焊接新技术及钢梁制造新技术研究。这两项成果1996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江长江大桥钢梁新技术是成昆线栓焊钢梁新技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它的建成彻底解决了栓焊技术在铁路特大桥梁上的应用问题。随着九江长江大桥的建成,我国桥梁建设应用的国产钢材,焊接制造技术,结构设计理论水平都得到大大提高,这其中凝聚着潘际炎等一批专家一生的心血,为我国桥梁工程向更大更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桥1997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首届詹天佑工程大奖[5]
潘际炎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搜狐



潘际炎先生与夫人在芜湖长江大桥合龙现场
主要论著1 潘际炎.铁路栓焊钢桥的研究,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2 潘际炎,史永吉.15MnVNq钢在白河试验桥上的应用,中国铁道科学论文集,1980(3):35~43
3 潘际炎.栓焊钢结构疲劳,中国铁道科学,1983,4(1):111~120
4 潘际炎.我国铁路钢桥的发展,钢结构,1986(1):24~28
5 潘际炎.对15MnVNq钢性能分析与用于九江长江大桥的改进建议,钢结构,1987(1):55~63
6 潘际炎,王兴铎.发展重载列车对现有钢桥运营强度的影响研究,中国铁道科学,1988,9,(1):22~33
7 潘际炎,乌通儒.对15MnVNq桥梁钢优化研究,桥梁建设,1989(4):66~71
8 潘际炎,李克中.15MnVNq钢56mm厚板在九江长江大桥上应用的研究,铁道建筑,1989(11):10~13
9 潘际炎.铁路钢桥疲劳可靠性研究,钢结构,1990(1):3~8
11 潘际炎,王兴铎.发展210kN、250kN轴重的重载列车对现有桥梁结构的影响,中国铁道科学,1992,13(1):79~89
12 潘际炎.铁路钢桥疲劳可靠度设计及铁路桥梁疲劳荷载谱研究,铁道学报,1992,14(4):58~66
13 潘际炎.中国铁路钢桥与焊接,中国焊接——焊接学会三十周年纪念文集,1992(5):206~216
14 潘际炎.九江长江大桥钢梁用15MnVNq钢优化研究.九江焊接,1992(12):2~8
15 潘际炎等.铁路焊接钢桥可靠度设计研究,中国铁道科学,1993,14(3):39~49
17 潘际炎,王兴铎.我国焊接钢桥理论与实践,钢结构,1994(23):59~66
18 潘际炎.铁路桥梁设计中的疲劳可靠度理论,钢结构,1995,(27):1~8
19 潘际炎.铁路栓焊钢桥疲劳设计理论革新,中国铁道科学,1999,20,(2):35~41
20 潘际炎.大跨度钢桥,中国铁道科学,2000,21,(2):1~7
21 潘际炎,曹名旭.栓接接头理论研究,北京:铁道部科学研究院,1984.
22 潘际炎,龙文艺.焊接残余应力对疲劳性能影响的研究,北京:铁道部科学研究院,1986.
23 潘际炎,乌通儒.九江长江大桥纵向对接焊缝韧性研究,北京:铁道部科学研究院,1987.
24 潘际炎.芜湖长江公铁路大桥正桥钢梁疲劳设计规定研究,TY字第1367 号,北京:铁道部科学研究院,1999.
25 潘际炎,张建民.高速铁路大跨度钢桥主要设计技术条件调查研究,TY字第1030,北京:铁道部科学研究院,1996.
26 方秦汉,潘际炎,汤筱敏,曹洪武.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2-99).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7 T.R.Gurney(英),潘际炎校.焊接结构疲劳,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28 D.拉达伊(德),潘际炎校.焊接结构疲劳强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参考来源
  

                                                                取自“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潘际炎&oldid=2102999”                                                       
分类
隐藏分类:



  • 本页面最后编辑于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2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6:35 , Processed in 0.0518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