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5|回复: 0

[真神] 马库斯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发表于 2023-2-11 16: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udolph A.Marcus),1923年7月21日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讲座教授。 [1-2]   [4]  
马库斯于1943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1946年获得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1958年历任美国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58年任美国布鲁克林综合技术大学教授;1964年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7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75年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1978年起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讲座教授;199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2]   [7]   [15]  
马库斯主要从事理论化学方面的研究。 [1]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共189个词条 15.1万阅读


卡尔·巴里·夏普莱斯
2022年、2001年获奖


卡罗琳·贝尔托齐
2022年获奖


莫滕·梅尔达尔
2022年获奖


本亚明·利斯特
2021年获奖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共129个词条 4万阅读


克里斯汀·阿芒托
克里斯汀·阿芒托(Christian Amatore),男,1951年12月生于阿尔及利亚,法国国籍,化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XiamENS国际联合实验室共同主任。克里斯汀·阿芒托于1979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1990年担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化学系研究主任;1990年至2000年担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化学系研究主任;2000年担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2001年担任巴黎第六大学教授;2002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并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克里斯汀·阿芒托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和生物电化学领域以及有机金属均相催化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迪然·阿彼林
迪然·阿彼林(Diran Apelian),1945年10月出生于埃及开罗,美国国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工学院教授。迪然·阿彼林于1968年获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冶金与材料学博士学位;1976年成为德雷塞尔大学教授,历任德雷塞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工学院副院长和常务副校长;1990年—1996年任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教务长和常务副校长;1996年任伍斯特理工学院金属加工研究所所长;2007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迪然·阿彼林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金属材料凝固科学和铸造技术。


鲍哲南
鲍哲南,1970年出生于中国南京,化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1987年鲍哲南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199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进入了贝尔实验室任职;2001年获得贝尔实验室杰出研究人员称号;2004年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200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工程教学女教师优秀奖;2010年底作为创办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2011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5年被选为《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21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鲍哲南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能源、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和分子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


弗莱明·贝森巴赫
弗莱明·贝森巴赫(Flemming Besenbacher),1952年10月4日出生于丹麦霍森斯,物理化学家,丹麦自然科学学院院士,丹麦科学技术学院院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弗莱明·贝森巴赫于1978年获得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博士学位;1978年—1979年任奥尔胡斯大学物理系初级研究员;1980年—1981年任奥尔胡斯大学物理系高级研究员;1982年—1986年任奥尔胡斯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89年—1995年任奥尔胡斯大学物理系教授;1996年任奥胡斯大学交叉学科纳米科学研究中心(iNANO)教授,同年当选为丹麦自然科学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丹麦科学技术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2002年—2012年任奥胡斯大学交叉学科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弗莱明·贝森巴赫主要从事表面科学、分子电子学、扫描隧道显微学等领域的研究。








中文名马库斯 外文名Rudolph A.Marcus 国    籍美国 出生地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 出生日期1923年7月21日 毕业院校麦克吉尔大学 职    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7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9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目录



马库斯人物经历编辑 播报
Rudolph A.Marcus
1923年7月21日,马库斯(Rudolph A.Marcus)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
1943年,获得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学士学位。
1946年,获得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1951年,先后在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51年—1958年,历任美国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1958年,任美国布鲁克林综合技术大学教授。
1964年,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Rudolph A.Marcus
197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75年,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
1978年起,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讲座教授。
199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2]   [7]   [15]  

马库斯主要成就编辑 播报

马库斯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Rudolph A.Marcus
马库斯(Rudolph A.Marcus)研究之一是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的Marcus理论,几乎涉及化学学科中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各个分支领域,以及材料科学、分子器件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在单分子反应研究中,将早期的RRK理论发展为RRKM(Rice-Ramsperger-Kassel-Marcus)理论,是当前研究高能分子的一种重要理论工具。 [1]  
  • 学术论著

Rudolph A.Marcus
马库斯(Rudolph A.Marcus)编著的论著有《Electron transfers in chemistry and biology》《On the Theory of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s Involving Electron Transfer》《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Electron-Transfer Theory》《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in chemistry. Theory and experiment》《Charge Transfer on the Nanoscale: Current Status》《Theoretical relations among rate constants, barriers, and Broensted slopes of chemical reactions》《Electrostatic Free Energy and Other Properties of States Having Nonequilibrium Polarization》《Dynamical effects in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等。 [16]  
  •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2017年10月
第22届化学、物理、生物量子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9]  

马库斯人才培养
  • 寄语学生

Rudolph A.Marcus
2005年10月,马库斯在温州医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寄语现场学生:“作为学生,不要太关注现在在学术上的成就,而是要享受和关注现在所学的东西,不要忽略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 [8]  
  • 培养成果

马库斯(Rudolph A.Marcus)培养的学生有北京大学教授高毅勤等。 [11]  
  • 讲学讲座

时间
讲座名称
合作院校
2005年10月
“青年学生如何做科研”讲座报告 [10]  
2007年9月
“Green Chemistry and Organic Reaction ‘on water catalysis’”学术报告 [6]  
2009年
前沿科学论坛“Interplay of theory and computations in science - Examples drawn from theoretical/experimental studies of Reaction rates,On-water catalysiorganic reactions,Isotope fractionation,Single-molecule fluctuations”公众报告 [12]  

马库斯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70年
1973年
1978年
欧文·朗迈尔奖(Irving Langmair Awards) [15]  
1983年
钱德勒奖章(Chandler Medal) [15]  
1985年
1988年
彼得·德拜奖(Peter Debye Awards) [15]  
美国化学学会
1989年
1990年
威廉·劳埃德·埃文斯奖(William Lloyd Evans Award) [15]  
1992年
1993年
赫希菲尔德化学奖(Hirschfelder Prize in Chemistry) [15]  
1995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就金奖 [1]  
美国国家科学院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4]  

马库斯社会任职编辑 播报
时间
担任职务
1983年
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 [15]  
1986年
哥德堡大学名誉教授 [15]  
1988年
麦吉尔大学名誉教授 [15]  
1993年
皇后大学名誉教授 [15]  
1993年
新不伦瑞克大学名誉教授 [15]  
1994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13]  
2005年
温州医学院名誉教授 [3]  
2009年

马库斯个人生活编辑 播报
  • 婚姻家庭

Rudolph A.Marcus
马库斯(Rudolph A.Marcus)的妻子的名字是劳拉·赫恩(Laura Hearne),两人育有三个儿子,艾伦(Alan)、肯尼斯(Kenneth)和雷蒙德(Raymond)。 [15]  
  • 兴趣爱好

业余时间,马库斯喜欢弹钢琴。曾有过一段时间,他弹琴的时间比做研究的时间还长。他还非常喜欢历史,当他研究一个课题的时候,总是把课题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研究,首先发现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5]  

马库斯人物评价编辑 播报
马库斯与中国药科大学原校长来茂德畅谈
“马库斯在理论化学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1]  
“马库斯在创立和发展了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温州都市报 》评) [7]  
“马库斯在理论化学动力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Professor Rudolph A. Marcus has made many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a wide range of fields in theoretical chemical kinetics)。”沃尔夫基金会评) [14]  

马库斯人物影响编辑 播报
  • 理论命名

1956年,马库斯(Rudolph A.Marcus)提出了电子转移反应理论,被称之为“Marcus”理论。 [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9:30 , Processed in 0.0641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