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2|回复: 0

[真神] 高伯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15
发表于 2023-2-15 08: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高伯龙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



激光陀螺专家
出生1928年6月29日
国籍中国
别名Bo lonog Gao
职业博士生导师
知名于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
高伯龙(1928年6月29日-2017年12月6日),激光陀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 。
1951年高伯龙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工作;1954年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调到该校物理教研室工作,先后担任主任教员、高校讲师、副教授;1970年在长沙工学院物理教研室、激光教研室工作;1978年调任到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激光研究室、环形激光器研究室工作;1981年担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1982年担任军用光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高伯龙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在长沙逝世,享年89岁。[1]
高伯龙率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和"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高伯龙和他的同事们填补了中国激光领域的7项空白 。[2]
目录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高伯龙[3]
外文名称;Bo lonog Gao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西南宁
出生日期;1928年6月29日
逝世日期;2017年12月6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人物生平  
原图链接图片来源


1928年6月29日,高伯龙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岑溪市。
1940年9月,高伯龙考取汉民中学。入读四年中,数学等理科课程成绩始终出类拔萃 。
1944年9月,高伯龙进入高中二年级学习仅两个月后,日军即进犯广西,高伯龙随学校撤退。抗战胜利后,高伯龙立即提出复员,重回学校读书,并进入上海中学学习,在该校仅读了高二一年 。
1947年9月,高伯龙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1年8月,高伯龙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工作(至1954年8月)。
1954年9月,高伯龙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调到该校物理教研室工作,先后担任主任教员、高校讲师(1956年4月至1962年1月)、副教授(1962年1月至1970年10月)。
1970年10月,高伯龙全家随校南迁长沙,在长沙工学院物理教研室、激光教研室工作(至1978年10月) 。
1971年,在钱学森教授建议下,高伯龙调任到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激光研究室、环形激光器研究室工作(至1996年6月)。
1975年,全国高校撤销基础课部,高伯龙从所在物理教研室被分配到承担激光陀螺研制任务的学院三系304教研室工作 。
1981年11月,高伯龙担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至1995年6月)。
1982年6月,高伯龙担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军用光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至1999年6月)。
1995年,67岁的高伯龙因年龄原因,卸任激光陀螺研究室(208室)主任一职 。
1997年,高伯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精密仪器仪表技术) 。
1999年6月,高伯龙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光电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至2004年7月)。
2004年7月,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高伯龙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在长沙逝世,享年89岁 。
人物简介  
原图链接图片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里,曾有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位头发稀疏的老人,身穿绿色老式作训服,脚上是一双黄胶鞋,缓慢而坚定地走在公寓房和实验室的小路上。
这位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身影消失在两年前,然而在同事和学生的心中,这道身影从未离开,因为他留下了众多研究成果,在行业内熠熠生辉;他曾带领的科研团队,在继续开拓前行;他所开创的中国激光陀螺事业,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位老人名叫高伯龙,是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经过40多年艰苦攻关,攻克一系列世界技术难题,研制的多种型号激光陀螺,为我军大国重器安上了自主导航的“中国芯”,被誉为“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4]
选择——
“把自己的志愿与国家的需要密切结合”
“年近半百的高伯龙走进激光陀螺领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曾是高伯龙的学术秘书,现为国防科大文理学院副教授的柳珑说,高伯龙一生面临过很多次选择,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始终是他不变的初心。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高伯龙,父母对其期望甚高,使他从小就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特别是高氏家族祖辈们的报国壮举时刻激励着他,爱国报国思想深深根植于心。虽然少年求学时辗转多地历尽坎坷,但这种信念始终支撑着他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7年高伯龙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选择,虽然他爱好数学,但因为要研究核原理,并且认为物理学家必兼数学家,从而选择了物理系。上学期间,他成绩优异,被同窗杨士莪和何祚庥称为“天才”。1951年,高伯龙毕业被分配到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1953年9月,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哈军工”诞生。次年9月,高伯龙调入哈军工,成为物理教员,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选择。
高伯龙人生的第三次选择,发生在1975年。当年全国撤销基础课部,高伯龙离开讲台,被一家激光研究单位“收容”,该单位做的研究恰是激光陀螺。这时,国内各科研单位由于迟迟无法突破闭锁效应而纷纷放弃激光陀螺的研究。一面是激光陀螺研制举步维艰,一面是国家和军队的迫切需要,如何选择?高伯龙面临重大考验。
“这一选择异常艰难,但我最终还是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多年前,高伯龙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袒露心迹,一个人的主观想法必须跟客观实际相符合,真正的爱国是把自己的志愿与国家的需要密切结合。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在西方严密技术封锁、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的条件下,高伯龙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前行,经历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在一次次跌倒和爬起来中,完全自主研制出激光陀螺。
“高院士,我们的陀螺上天了!”当我国卫星首次搭载激光陀螺发射成功时,患严重哮喘的高伯龙已缠绵病榻多时,从学生口中得知这个消息的他如孩童般咧嘴笑出了声。
坚持——
  
原图链接图片来源


在冷板凳上苦坐20年
激光陀螺是自主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被誉为现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因为集成众多尖端科技,这个方寸大小的仪器极难研制。
1971年,当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原理的纸交给国防科大时,我国在该研究上已两次受挫。数理功底极其深厚的高伯龙,通过大量计算,反推出激光陀螺的若干关键理论认识和结论,提出了我国独有、完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的四频差动陀螺研制方案。
坚持自己独有的研制方案,破解如连绵高山般的工艺难题,高伯龙和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长达20年的攀登。创业之初,他们什么都没有,就连铁架子、点焊机、高压电源这些最基本的器材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核心关键技术买不来,再难也要坚持下去。”高伯龙和同事们没有却步。没有实验场所,他们把废弃食堂改成实验室;没有软件,就自己动手编程……1984年,实验室样机鉴定通过之时,由于美国彻底放弃同类型激光陀螺研制,国内质疑四起。“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10年后全内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工程样机通过鉴定,证明了高伯龙所言非虚。
在这被质疑的10年,高伯龙顶住了无数压力。1993年,激光陀螺工程样机在鉴定过程中突然出现问题,有专家认为浪费了钱,要求就此画上句号。“一年内一定解决此问题!”高伯龙在专家组面前立下“军令状”。这是攻关的白热化阶段,高伯龙带领学生龙兴武等人全力投入攻关。1994年,激光陀螺工程样机鉴定顺利通过,与此同时,他们研制的号称“检测之王”的全内腔He-Ne绿光激光器问世,引起轰动。因为这意味着我国在镀膜的膜系设计和技术工艺水平上有重大突破,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从1975年到1994年,高伯龙在冷板凳上苦坐20年。在这20年间,他几乎没有按时吃过饭。“跟他结婚几十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热饭。”高伯龙的老伴无奈地说,每个春节他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
胜战——
“一定要满足武器型号需求”
21世纪初,早已到退休年纪的高伯龙又将目光投向激光陀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组建惯性导航系统。那时国内已有多家单位开展此类研制,采用的是捷联式惯导系统。高伯龙经过亲自调研提出必须给该系统加转台的方案,不少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
高伯龙坚持自己的方案。70多岁的他义无反顾地带领学生干起来。他的学生王国臣讲了这样一件事:2008年年初,长沙遭遇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电力供应极其紧张,实验室只在晚上有电。当时已80岁高龄的高伯龙每晚小心翼翼地走在积雪很厚的校园里,到实验室观察数据,悉心指导,而且一直工作到清晨停电后,才步履蹒跚地回家。
2010年,具有一定工程化的旋转式惯导系统面世,精度国内第一。如今,高伯龙和他的团队研制的旋转式惯导系统已成为国内惯导界主流。
“一定要满足武器型号需求!这是高院士带着我们技术攻关时,反复叮嘱的一句话。”高伯龙的学生罗晖说,时至今日,每款陀螺设计完成之后,团队都会让其经过恶劣环境的检验,确保陀螺在强震动、大冲击环境下依旧能够保持高精度性能,提升部队战斗力。
在医院度过的最后3年里,高伯龙一刻也没有放下过他挚爱的事业,他的床头摞着高高的书籍与资料,学生前来看望,他总会与他们促膝长谈。
“我还记得当初写博士论文时,引进了一个力学领域的算法来解决光学领域的问题。”高伯龙的第一位女博士生、教授冯莹回忆,为了检验她的算法能不能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应用并取得相同效果,高伯龙重做了一遍实验来验证,还让冯莹用自己的算法去算。直到得到相同的结果后,高伯龙才肯定冯莹这个算法是可行的。
高伯龙从不要求自己的学生多写多发文章,他对学生的要求是,没有原始创新的论文不要发,阶段性成果的论文要少发。他常对学生强调的一句话就是“一切要为了科学实践和解决问题服务”。
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高伯龙衡量评价他的博士生、硕士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在他眼里,真才实学就是要能解决问题,否则就是徒有虚名。他交给学生的课题,几乎全部都是激光陀螺研制中急需解决的攻关课题,难度很大,以致出现过受邀参加他的硕士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专家,误以为是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
高伯龙的首位博士毕业生,已是三级教授的龙兴武回忆说,为了解决激光陀螺样机精度问题,高伯龙安排他专门从事相关工艺技术研究。刚开始,龙兴武有些不解,一个博士生去研究工艺,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经过大量走访调研,龙兴武发现,工厂制作工艺水平低下,是影响激光陀螺精度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项目进展的瓶颈因素。他渐渐明白了高伯龙这样安排的用意,决定投身到这项具有非凡意义的课题中去。后来,他在该领域大放异彩,成了专家。“先生对我的严格要求,使我受益终身,没有先生的关心教育,就没有我现在的发展。”龙兴武说。
严师出高徒。高伯龙一生培养的30多名研究生,都成长为我国激光陀螺研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重要技术骨干。[5]
  
原图链接图片来源


人物成就激光陀螺研制
1975年以后,高伯龙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激光陀螺研制工程。
完全依靠自主创新进行的激光陀螺研制,是一项理论探索性极强、工艺技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工程组织实施、对外协作协调、工艺技术攻关、研制团队建设、研究条件改善等诸多方面。而仅就工艺技术攻关而言,就有镀膜、机械加工、电子技术、装配等各个方面,诸多繁难问题非短时间所能解决。而从基本理论研究到原理样机、实验样机、工程样机的研制成功,旷日持久长达20余年。
主持并研制成功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为国内领先;工程化样机具有独创性,可以进入实用阶段,已小批量供有关部门使用,并正在研制新品种。同时研制出新的激光器,使中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该型激光器制造技术的国家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解决激光陀螺研制中高精度光学检测问题,研制出一系列精密检测仪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省级一等奖4项。先后撰写、发表了30篇(部)论文和著作。
国家攻关项目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全内腔绿光氦氖激光器”和“环形激光器”。68岁的高伯龙已为着激光奋斗了20年。为中国激光技术领域填补了七项空白,以十余篇(部)精辟的论文和专著把中国激光技术的若干理论推到了世界前列,并为这个领域培养造就了一批高质量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
获得荣誉
1980年主持研制的“激光镀膜检测DF透反仪”,获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7年“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5年“激光陀螺工程样机”、“全内腔绿(黄、橙)光氦氖激光器”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论文
激光陀螺中的朗缪尔流动效应[J]. 袁晓东,高伯龙,曾明,张斌.中国激光 . 1998 (07)
数字化技术在玻璃表面检测系统中的应用[J]. 莫卫东,高伯龙.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0 (05)
激光陀螺的近似解析解[J]. 高伯龙.工学学报 . 1979 (S1)
相衬显微镜衬比的分析[J]. 刘晓元,龙兴武,黄云,周宁平,高伯龙.光子学报 . 1999 (01)
全内腔绿(黄、橙)光He-Ne激光器[J]. 高伯龙,丁金星,龙兴武,曾明,周宁平.光学学报 . 1995 (12)
芯的来历  
原图链接图片来源


央广网9月12日消息(贾朝星 张超 记者李琳 )历经40多年探索攻关,国防科技大学高伯龙院士带领团队开辟了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陀螺研制之路,为多型国之重器安上了自主导航的“中国芯”,把关系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工艺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6]
激光陀螺是导弹、飞机、舰船等武器装备实现精准打击、快速反应的核心部件,可以不依赖外部信息,实现自主导航、制导和定位。上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广泛应用并实施严密技术封锁。国防科技大学某系主任罗晖回忆说,中国第一次接触到激光陀螺,是1971年钱学森交给科大的两页纸:
罗晖:“当时就是两页纸,给了一个线索,一个引子。” 1984年10月,高伯龙赴美考察激光技术。
这两页纸代表的科学难度,堪称世界级“密码”。高伯龙通过大量计算,用一年半时间破译了密码原理,并提出了我国独有,与国外完全不同的四频差动陀螺研制方案。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于旭东说,是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创新精神,让高伯龙在科研道路上敢于站在少数人的位置上:
  
原图链接图片来源


于旭东:“一片反对之声,请了好多专家来印证,大家说这个东西不可信,我们坚持下来。我们觉得院士最厉害的一点,他能做一些开篇的事情。”
理论大厦建立用了一年半,做出第一个激光陀螺样机则用了20年。激光陀螺的工艺集光、电、机械于一身,每一个零部件的攻关都是从零开始。
1999年,新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宣布命令暨授旗大会,中央军委迟浩田副主席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教授亲切交谈。
罗辉:“没有任何参考资料,那怎么办,就靠自己去琢磨,去研究,去创新,对我们来说都是原始创新。”
国防科大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政委张运炬回忆,当时举全国之力,投入研制的单位有20多家,最后仅高伯龙带领的科大团队坚守了下来。
张运炬:“我们找不到合作厂商,我们没有支持单位,有些材料一旦进口,这个自主产权又落后了,实际上你还是被别人卡着脖子。高院士最难的就是这个。他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从这么一点点的工艺去做起。”
高伯龙的学生龙兴武回忆说,没有现成软件,近60岁的高伯龙还当起了学生,自学了程序设计语言,自己动手编程。在攻关最紧迫的一年,高伯龙瘦了近30斤。
2002年03月11日,高伯龙在全国政协九届5次会议小组发言。
龙兴武:“这个时候很多军令状就已经到时间了,怎么办?那能不急嘛,肯定急。”
从1971年拿到那“两页纸”,到1994年第一台激光陀螺样机诞生,23年青丝变白发。伴随着它一起问世的,还有高伯龙率队研发的中国第一台高精度反射率透射率测试仪;第一批号称“检测之王”的绿光激光器;第一家全闭环研制生产激光陀螺的单位。
这一年,已到退休之龄的高伯龙又盯上了新的高地——让激光陀螺走向应用,走向战场,成为真正的武器之眼。国防科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院长刘波说,高伯龙设计出与国际主流不同但性能更优的惯性导航系统,再一次在科学道路选择上成为少数人。
1990年,高伯龙教授在指导博士研究生工作。
  
原图链接图片来源


刘波:“他有非常好的科学自信,他认为我们这个道路是一定能够成功的,这支撑他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不断的攀登。他又是奠基者,又是开创者。”
高伯龙78岁那年,我国首套使用新型激光陀螺的导航系统问世。该型装备在某海域进行测试,导弹发发命中,我军从此有了自主导航的“中国芯”。
于旭东:“我们这个东西做出来以后就给海军用,他们一用就知道,这个东西是他们真正实际需要的东西,部队给海军机关上文件的时候,写的就是这个东西是一型好用、顶用、实用的装备。”
高伯龙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是理论物理界的大学者。为何甘愿将生命围绕激光陀螺而旋转?他曾这样坦露心迹:“一个人的志愿应该跟客观实际相符合,应该符合国家的需要。”
1990年,高伯龙教授在进行科研工作。
2017年12月,高伯龙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系政治协理员刘和旭反复问他还有什么要求,高伯龙提了两条:
刘和旭:“第一,四频陀螺一定要用好,前面虽然已经用了,但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的用处。第二,他觉得有个学生的一篇论文挺有价值的,深挖之后他自己希望审一审,再给它出版。他只给我们提了这两个要求。他的世界很单纯,很纯粹。”
个人生活高伯龙既关心国家大事,又关爱同事家人,工作起来严肃认真,生活中却和蔼幽默。除了醉心于激光研究,高伯龙还喜欢阅读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年轻时读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书中典故能信手拈来,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很熟悉。高伯龙每天坚持读报纸、看电视,关注国家大事,而且喜欢与当过教师的老伴讨论,写时评。他的象棋下得好,经常与家人、朋友对弈 。
人物评价高伯龙毕生兢兢业业,严谨求实,教书育人治学。科研上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教学上传道授业,蜡炬成灰,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无数人才 。(澎湃网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16:49 , Processed in 0.0544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