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孙可望、李定国的联明抗清,永历帝又柳暗花明,绝处逢春。孙可望本身就是董卓、曹操式的人物,挟天子令诸侯,野心大想称帝,但确实有治理才能,是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李定国是用兵如神,这两人组合,政事战事都属一流,再加上永历这个不可替代的旗帜,如果不窝里斗,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清兵果然如陈邦傅所料,向南宁的永历帝杀来,孙可望派出精骑,把皇帝接来安置在贵州安龙,其实用“安笼”更合适,永历帝跟汉献帝一样,成了“笼中”的金丝鸟,孙可望大权独揽。
但凡事都有两面,在孙可望大权独揽,并武力收编南明残军后,形成了南明政权有史以来第一次的统一部署、统一调度,前文批评过南明一直以来的问题: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或者说各自割据一方,清兵打来己力不支,友军只想保存实力,隔岸观火,鲜少相互救援,唇亡齿寒,道理都懂,但大家都眼睁睁地看着清兵各个击破。
1652年,孙可望、李定国出兵云贵,攻取湖南,打得驻守清兵招架不住,纷纷溃败,把衡阳、长沙都丢了。李定国杀了个回马枪,歼灭全州清军,率兵直扑桂林,七月初二包围桂林,七月初四破城,把双手沾满同胞鲜血、被满清封为定南王的王牌汉奸孔有德逼得自杀!并在半月之间,收复广西全省,在南明史上,战果空前!兵锋东指,吓得广东的尚可喜、耿继茂在后院把自焚的柴火都堆好了。
定南王死,清廷震惊,派出了王牌劲旅,尼堪率领八旗精锐南下湖南,李定国照杀不误,一战封神。这个尼堪,需要说明一下,不仅是努尔哈赤的孙子,其嫡长子褚英之子,更是满清战功赫赫的将领。随皇太极征战朝鲜,随多尔衮入关大战李自成军,随多铎大军南下,攻破潼关,占据西安。又随多铎屠扬州,占领南京,弘光出逃,尼堪率刘良佐等追杀,活捉了弘光帝。又跟豪格西征四川,豪格一箭射死张献忠时,尼堪便随豪格,李定国随张献忠,所以是李定国的死敌。尼堪作为定西大将军,围困大同,攻杀姜瓖,破城后屠杀大同百姓。现在又作为清廷理政三王中唯一活着的一个,是因战功成为满清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所以不是满清的太祖孙子纨绔子弟,而是南征北战,打败过李自成、张献忠、弘光朝的实力战将。说到姜瓖,注意一点:前文列出过攻打山西的满清将领,此时多尔衮、阿济格都已死(多铎死的更早),博洛、满达海也新死不久,所以清初还活着的能征惯战的统帅所剩无几,这样就更显得尼堪是满清凤毛麟角的重量级将领。这次尼堪被任命为定远大将军,顺治帝亲赐御服、佩刀、鞍马等物,并且亲自送到南苑,都不是十八相送,而是二十里外。
十一月十九,尼堪军越过长沙进入湘潭,明军退走。二十二日,进军至衡阳三四十里外,李定国用骄兵之计,令前军败回。尼堪以为跟弘光以来每次攻打明军一样,每次都是明军溃败,很少抵抗,所以大胆进攻。二十三日黎明,遇到明军前锋,又是一触即溃,尼堪轻敌,率军追击,突然连声炮响,两边伏兵尽出,箭如雨下,明军全线出击,漫山遍野,战局急转直下,八旗精兵陷入重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溃败,主帅尼堪当场阵亡,被砍下首级,清兵胆寒,败退长沙。这一仗真的非常可惜,按李定国原先部署,大将冯双礼、马进忠各领精兵,抄敌后路,与李定国前后夹击,本来是场歼灭战,会把这支八旗精锐杀得片甲不回。可是,孙可望嫉贤妒能,怕李定国功高望重,盖过自己,竟然密令冯马二将退军了!
即便如此,李定国阵斩尼堪,足以震动天下,是南明史上,又一个空前大胜利!歼敌战果还在其次,主要是影响之大,使举国振奋,打破了“辫子兵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是在野战中,阵斩八旗精锐的主帅,这样的战绩,李成梁之后从未有过。而且因为尼堪满清皇孙的特殊身份,在南明军民中欢欣鼓舞,令驻守清兵成惊弓之鸟,抗清形势,一时大好!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北伐檄文中的这句话,又成为全民希望。但是,炎黄子孙的拿手好戏,窝里斗,又开始了。
挑起这次窝里斗的,是孙可望。孙可望如果有曹操一半的智慧,取实不取名,先紧密团结李定国、刘文秀,充分利用各地抗清义师的燎原星火,继续统一调度统一指挥。那些降清官兵往往是见风使舵,可以利用永历帝这面旗帜,一面拉拢封官,一面武力收编,容易对付。真正满洲兵力,不足十万,而江南之兵,三五十万,绰绰有余,江南钱粮,多过江北,所以先在江南驱逐胡虏,还真不是梦话。但孙可望欲令智昏,一直想称帝,发现李定国成了他的绊脚石,居然丧心病狂,要借军事会议之机拘捕李定国,从此二人反目,又解除刘文秀兵权,就三个人,还搞了个一盘散沙。
永历帝在“笼”中,感觉随时有性命之忧,知李定国忠义,便派人向李定国求救。李定国是南明最杰出的军事家,更难得是志在复国,他头脑清醒,深知反清与复明的关系,和永历帝的旗帜作用无可替代,所以亲率大军,兵威与智谋兼施,突破孙可望部署的阻截,救圣驾于水火之中,并迁永历帝到昆明,因为云南是大西军经营稳定的大后方。孙可望在途中、昆明部署的兵将,没人敢和李定国对战。永历帝顺利进入昆明,百姓“遮道相迎,望之泣下”,民心可用,永历深受感动。从此永历帝才过上了皇帝的日子,也不用整天跑来跑去了。
孙可望个蠢蛋,学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呢,结果把天子给挟丢了!真是笑话。估计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曹操把天子一直牢牢地握在手里,而不是扔到旮旯。可见其缺智短谋,并在愚蠢的路上越走越远,这种愚蠢不是来自头脑,而是来自人性的贪婪和偏狭。
同为张献忠的养子,孙可望为何要与李定国同室操戈? 原创|发布:2019-04-01 18:32:13 更新:2019-04-01 18:32:13
阅读
28613赞
98
白文选等人想方设法与李定国取得联系,相约举事。孙可望一声令下,正准备一举消灭李定国,进昆明城擒获永历帝,然后自己做皇帝呢,谁知自己的军中却出了叛徒,向自己开战。白文选等人在军中高呼:“迎晋王!迎晋王!”
孙可望、李定国,皆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八大王张献忠众多义子中的一员。作为并肩作战的生死兄弟和战友,本该同心同德、努力合作,为何最后竟然针锋相对、反目成仇了呢?
一、经营西南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一般都喜欢收养义子,而且有的人收养的还不少。像张献忠,就收养了不少义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作为义子,孙可望他们比其他人更能得到张献忠的器重,张献忠对他们也寄予了厚望,关键时刻总是会想着他们,重用他们。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
可以说,张献忠的大西江山有一半是义子们为他打下的。后来,在四川大西国内,军政、朝政又多是义子们帮他打理,让他省心不少。就是到后来,张献忠猜忌成性,一味滥杀无辜,也是几位养子极力劝阻,才少杀了许多人。
大西国大顺三年(1646),张献忠在四川已经无法立足,只有退出成都,另外开辟战场,建立新的根据地。这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张献忠于西充凤凰山被清军射杀,大西军顿时大乱,损失数万人,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带领残部逃走。
孙可望等人带领的大西军余部于次年(1647)正月攻克贵阳,从此进入云贵地区,开始经营他们的抗清基地。
正在此时,云南恰逢土司沙定洲之乱,明朝世世代代镇守此地的黔国公沐天波被迫逃出昆明城。大西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主动进军云南,赶走沙定洲,获得了沐天波的信任,许诺联合明朝一同抗清。
掌控了云贵两省后,孙可望、李定国开始大力经营开发西南地区,建立了地方政权,实行有效统治。
二、联明抗清大西军在西南地区苦心经营数年后,已经很见成效,使云贵地区成为乱世中的一块乐土,安居乐业,物产丰饶。
为了替义父报仇,也为了兑现向沐天波许下的诺言,孙可望决定联明抗清。在联明抗清之前,孙可望决定派人到永历帝那里请封,就是请永历小朝廷册封他为秦王。
张献忠被称为西秦王,孙可望请封秦王,意思是自己才是张献忠的合法继承人,地位比李定国、刘文秀高。孙可望想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进而压制李定国、刘文秀。因为之前,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的地位是相等的,只不过孙可望年龄大,大家尊称他为大哥而已,其实另外三兄弟各有自己的军队,孙可望最多相当于一个盟主而已。若是请封成功,孙可望的地位无疑会提升许多。
战场上尚未取胜,孙可望的私欲已经开始了蠢蠢欲动,这是非常不利的一个开始。好在,永历帝并没如其所愿,只给孙可望一个公爵:景国公,并赐名孙朝宗。同时,李定国、刘文秀被封侯。后来几经波折,又过了几年,孙可望才如愿以偿当上了秦王。
孙可望想借请封压制李定国,李定国又不服气,二人之间矛盾日益激化。一次,在演武场上,孙可望未到,李定国便下令升起了“帅”字旗。孙可望后到,不满道:“我是主帅,主帅未到,谁敢升帅旗?”得知是李定国后,孙可望勃然大怒。刘文秀为李定国求情,孙可望不允许,非要打李定国一百军棍。
李定国大怒:“谁人敢打我?”后在众人的劝说下,李定国挨了军棍,勉强顾了大局。打完以后,孙可望又抱着李定国哭起来了。
孙可望的惺惺作态,骗不了李定国,二人之间从此便产生了隔阂。
永历六年(1652)七月,李定国率军攻克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据守的桂林城。孔有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杀害妃妾,焚烧珍玩,然后自焚而死。明军很快几乎收复了整个广西。
这年十一月,李定国又在衡州击毙清朝敬谨亲王尼堪,大败清军。
“两蹶名王”以来,李定国的名声大噪,盖过了孙可望的势头。孙可望坐不住了,他的妒忌心作祟,无法容忍李定国的威望高过自己,“不欲定国之成功,而思陷之败死”。再有战事,他就密令自己的部下悄悄撤走,故意破坏李定国的进军计划,唯恐他再打胜仗立功。
一边是,李定国在战场上苦战清军,逐步打开局面,为抗清复明事业做出了不凡贡献;一边是孙可望利欲熏心,一心要压制李定国,让永历帝禅让皇位给自己。孙可望连自己的国号都想好了,叫后明。他就等着永历帝禅位,自己好圆皇帝梦呢。
但是,永历帝也不是坐以待毙的傻子。永历帝想方设法联系到李定国,让他救驾。李定国看到永历帝在危急关头想到了自己,十分感动;他对孙可望的不臣之心早已洞悉,就决定迎接永历帝回云南。
听说李定国要去救驾,孙可望恼了,派白文选火速赶到安龙府,接永历帝到贵阳。但是,白文选却对别有用心的孙可望不满,一路上走走停停,故意给李定国留下时间去救驾。
三、同室操戈永历十年(1656)正月二十二日,李定国率军到达安龙府,见到了永历帝。三月,永历帝在李定国的保护下,来到了昆明城,受到了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李定国接驾永历帝到昆明城,被永历帝晋封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皆与孙可望地位一般,彻底惹恼了孙可望。
孙可望的皇帝梦还没醒,这边李定国已经救走了永历帝,这样非但自己做皇帝难上加难,即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成了。他决定用武力向胆敢挑衅自己权威的李定国报复。
永历帝、李定国主动向孙可望示好,将其留在昆明城的家眷护送回贵阳,并以永历帝的名义对孙可望大加赏赐。但是,这些已经打动不了孙可望。孙可望的目的是当皇帝,不是做一方诸侯。
永历十一年(1657)八月,孙可望在贵阳誓师,亲自率军十四万向云南进发,为了自己的私欲,打响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内战。
九月,孙可望与李定国的军队在云南曲靖相遇。白文选与马进忠、马宝等人商议,认为孙可望挑起内战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决定反戈一击,拥护永历帝。
白文选等人想方设法与李定国取得联系,相约举事。孙可望一声令下,正准备一举消灭李定国,进昆明城擒获永历帝,然后自己做皇帝呢,谁知自己的军中却出了叛徒,向自己开战。白文选等人在军中高呼:“迎晋王!迎晋王!”
孙可望的军队顷刻间倒戈,一同杀向了他的行营。孙可望大惊失色,又恼又怕,只好率军逃回贵州。
留守贵阳的冯双礼见孙可望狼狈而归,就劝他赶紧跑,免得被李定国捉住。孙可望在前边跑,冯双礼命人在后边喊:“晋王来了,晋王来了!”吓得孙可望恨不得胁下生双翼飞起来,也顾不得什么狼狈不狼狈了。
孙可望逃跑途中,路过自己的部将据守的城池时,要求他们开城,竟然无人答应。众叛亲离的孙可望羞恼成怒,最后选择了降清,希望借助清军的力量为自己报仇,把丢失的面子拾起来。
孙可望降清,对清朝政府而言,简直是欣喜若狂,顺治皇帝派人将其护送回北京城。顺治皇帝亲自接见孙可望,多次赐宴招待他,并晋封为义王。
孙可望在清朝的受宠,是以出卖南明政治军事机密做代价换来的。在他的卖力“帮助”下,清军很快向云贵地区进军。明清双方相持多年的地区,竟一朝被清军攻克,明军全线溃败。
永历十三年(1659)正月,清军进入了梦寐以求多年的昆明城,永历帝被迫流亡缅甸,南明大势已去。
四、孙可望的结局在南明势力逐渐退出政治历史舞台时,孙可望的利用价值也越来越小了,清王朝对他的“尊重”也逐渐打了折扣。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闰三月,有人告发孙可望放高利贷。虽然放贷取利这事儿在当时社会再普遍不过了,但是清王朝还是切责了孙可望一顿。
顺治十七年(1660)六月,处境愈发不利的孙可望上书,“请求”辞去义王封爵。顺治皇帝没有同意,只是做了表面文章,假意安慰他一番。
这年十一月二十日,孙可望跟着清朝的王公贵族们一同去打猎。这猎正打得起劲时,不知从哪里射出了一支箭,射中了大清王朝的义王爷孙可望。
大名鼎鼎的大清王爷孙可望竟然就这样被当成猎物给“误伤”,死了。
永历十六年(1662)六月二十七日,在中缅边境地区仍然坚持抗清的李定国在得知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杀害后,痛哭流涕,绝望而死。
至此,孙可望、李定国都已经故去,被载入了浩浩青史。他们的是非功过,只有任由后世评说了。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教育工作者。近年来,陆续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七十余万字。阅读悦读平台签约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常务理事,河南省孔子学会会员,汝南县作协副主席、新蔡县作协特邀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