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脂砚斋“甲午八日”绝笔中的玄机2019-12-25 09:03·红楼隐史
为了避免清廷的迫害,不能暴露身份的朱慈炤于是通过三种署名方式表述自己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的不同身份:
1, 最初的构思创作——人称“老明公山子野”的“世间唯一仅存的补天之石”——民间俗称“朱三太子爷”的大明王朝的唯一正统继承人朱慈炤;
2, 反复的修改抄写——曹雪芹——抄写勤
3, 收尾的加注朱批——脂砚斋——明帝朱批
由于增删五次,所以修改抄写和加注朱批经常同时进行,因此,我们看到“曹雪芹”和“脂砚斋”这两个名字常常出现在一起。
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朱慈炤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留下的最后痕迹——脂砚斋的绝笔【甲戌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这一处脂批落款与“壬午除夕”一样,也是极有争议。有人质疑说:《红楼梦》中其他的各处脂批凡是提到干支都是指年份,而非月份,如“丁亥春”、“已卯冬夜”、“庚辰秋月”、“壬午重阳日”、“壬午除夕”等,为何这一处“甲午”偏偏是指月份呢?“甲午八日”可不可能是笔误,其实应该是“甲午八月”呢?
而毛国瑶在《靖应鵾藏钞本《红楼梦》发现的经过》写他看到的靖藏本《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第一回中的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旁的脂砚斋的夹批落款为“甲申八月”。
那么究竟是不是甲戌本出错了呢?
我的答案是:甲戌本的“甲午八日”是正确的,不存在笔误,真正有错的是靖藏本的“甲申八月”。
首先,是靖藏本的争议性。由于靖藏本的原本始终未能寻回,而且靖批第116条经任俊潮确认确系根据俞平伯先生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伪造而成,以及书中出现了乾隆年间不可能存在的简化字等问题,所以靖藏本已被证实确有伪造篡改,那么靖藏本中的“甲午八月”的真实性自然存疑。
其次,根据庚辰本中第二十二回里出现的畸笏叟的批注【庚辰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可知:到了丁亥年,《石头记》的为数寥寥的知情人中只剩下了畸笏叟一人,脂砚斋也就是作者已经离开畸笏叟了。
如果脂批落款是“甲午八月”,甲午年在丁亥年的七年之后,这时,脂砚斋早已不在人世了,如何又能再为《石头记》加注朱批?所以甲戌本的“甲午八日”并没有问题,而靖藏本中所写的“甲申八月”明显是后来的抄书人的过录错误。
那么,这个极为特殊的“甲午八日”究竟是什么日子呢?
按照干支纪年法,天干丙年和辛年的从芒种到小暑的时间段,就是甲午月。换言之,甲午月只存在于天干为丙和辛的年份。而介于“壬午年”和“丁亥年”之间的出现有甲午月的年份只有一个丙戌年,而这就是朱慈炤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甲午八日”——康熙丙戌年(1706年)即康熙四十五年的五月初三日,一年多后的康熙四十七年四月,朱慈炤父子在山东被清廷抓获,六个月后的十月初五被处死于北京。
知道了以上的两个关键时间点,我就以此来对照一下朱慈炤的最后岁月。
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还俗成婚后居住于浙江四明山,以教书谋生,后因民间反清多以“朱三太子”为旗号,清廷于是从浙江、江苏到山东、河北密集地搜捕朱三太子。为了不被清廷抓捕,他只好辗转各地并改名换姓,比如他迁居山东时用的化名是“张用观”,号“潜斋”,自称“浙东张老先生”。
书中夹批提到的干支最早是“甲戌”,落款壬午年的夹批则最多,达41处之多。第二十一回中脂批更是特别提到:【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这“索书甚迫”暗示壬午年即康熙四十一年九月时《红楼梦》的创作被迫开始收尾。
康熙自壬子即康熙十一年(1672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朱三太子朱慈炤的搜捕,美其名曰“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见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五十六》),随着时间的流逝,搜捕朱三太子的行动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执行力度是越来越大,比如康熙三十八年九月,大臣们还专门向康熙汇报搜捕朱三太子的进度,(见《大清圣祖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五》记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年:“九月癸亥,大学士等奏,臣等遵上□日会议,行查明代后裔、俾守祀事。”)因为清廷查访朱三太子日紧,再继续《红楼梦》的写作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生命悬于一线,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随着形势日渐紧迫,朋友催促他尽快结文,以防不测。朱慈炤不得不停止正文的修改,转而专注于添加更多朱批为后人留下破解线索,即使是除夕夜也仍在忙于为《石头记》加注朱批。为了加快速度,朱慈炤还邀请了他信赖的好友畸笏叟一同来为他的《石头记》加注朱批,这就是畸笏叟的批注开始大量出现于壬午年的原因。
在对第一首标题诗作批注时,朱慈炤忍不住感慨谁能解得他的心酸之泪?脂批中的“余二人”实为“余一人”,“一芹一脂”即为党向先生所说的“亦芹亦脂”。
为了指点看书人发现《石头记》的秘密,朱慈炤创造性地分饰二人,亦芹亦脂,“曹雪芹”实为“抄写勤”,即他对正文的不断修改抄写,隐喻的是正文的写作,《红楼梦》是朱慈炤以泪为墨写就的,“芹为泪尽而逝”是喻指正文的写作修改已经停止;“脂砚朱批”实为“明帝朱批”,“余常哭芹,泪亦待尽”喻指朱慈炤为正文加注朱批提示,但随着情况的日渐危急,加注脂批的工作也不得不进入收尾阶段,故称脂砚斋“泪待尽”。
壬午年即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之后,朱慈炤为了避祸不得不四处搬迁,流离颠簸之下,自然无法再继续《石头记》的秘密的批注工作,这就是为何《石头记》的脂批在壬午年之后突然中止的原因。
乙酉年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朱慈炤化名“何诚”,在宁波府镇海县向监生张月怀租屋居住,在一次酒后畅谈中吐露自己是崇祯皇子,张月怀于是要拥立“朱三太子”起义,因此遭到官府侦查,朱慈炤于是在康熙四十四年七月带家人徙居湖州长兴县。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一名僧人张念一听说了此事,于是向檀越募集香火钱,自称要“助朱三太子起义”,清廷因此在宁波、镇海开始挨家挨户地“一步一步挨查”,加强了对朱慈炤的追缉,情势已是万分危急。
丙戌年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甲午八日,也就是五月初三,为形势所迫的朱慈炤不得不作最坏的打算,他可以被清廷逮捕,但他的《石头记》绝不能落在清廷手中,为了保护《石头记》,朱慈炤最终决定将手中剩余的抄本全部托付给可靠的挚交密友,也就是畸笏叟妥为收藏,托付之前,朱慈炤含泪在他的心血巨著《石头记》第一回中的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旁写下了他的最后一条脂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甲午八日”作为脂批中唯一的干支月份,的确极为特殊,但这是由这一条脂批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这一脂批是朱慈炤的最后停笔处,所以他才会写下“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这样的话来,无助的他唯有祈愿造化主能够感念他的至诚和发愤,再出一人将他存留史实真相的《石头记》全面破解并且传播天下,只有到了那一天,他才能大快遂心于九泉之下!
作为最后的绝笔,朱慈炤希望能够留下确切详实的日期让后人凭吊,所以才有了“甲午八日泪笔”这一特殊的记录,这记录的是朱慈炤不得不与他的《石头记》挥泪永诀的刻骨铭心之痛。此时已是崇祯亡国六十二年之后了,明亡清代已满一甲子,看鹊巢鸠占、看黑白颠倒,六十多年来国未复、书未成,更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自感来日无多的朱慈炤如何不痛?又如何不泪?悲痛之下,唯有留下“甲午八日泪笔”以祭其志!
在官府的严密访查和密集搜捕之下,在送出《石头记》仅仅半年之后的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朱慈炤的三个儿子和孙子朱钰宝被捕,朱慈炤的一妻一妾、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媳,为免受辱在被捕前全部自缢,只有朱慈炤和两个儿子逃走。戊子年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逃亡的朱慈炤父子三人在山东汶上县被捕,同年十月被解往北京杀害。
虽然朱慈炤及其家人被清廷残酷杀害,但他的《石头记》历尽劫难却还是保全流传了下来,终有一天,他的《石头记》将会被全面破解,被人为掩盖颠倒的明亡真相也将彻底地水落石出,而这一天,朱慈炤不会再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