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词条
- 添加义项
- 同义词
- [url=]收藏[/url]
- [url=]分享[/url]分享到[url=]QQ空间[/url][url=]新浪微博[/url][url=]人人网[/url]
清代新疆巡抚
刘锦棠(3)
刘锦棠(1844年-1894年),字毅斋, 湖南湘乡人,晚清的著名将领,官至 太子太保,一等男爵, 谥号“ 襄勤”。 刘锦棠10岁时,其父刘厚荣因镇压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丧生。成年后,投入叔父 刘松山所在的 湘军,随同叔父镇压 太平军和 捻军,作为 左宗棠西征军的主力平定了西北区域的同治回民起义和新疆乱局中 阿古柏的继承人伯克胡里势力,有“ 飞将军”之称。后推动新疆建省并担任 新疆首任巡抚。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应征起复,未及成行而卒。 《 清史稿》评价刘锦棠说:从左宗棠 立功西陲最名者,湘军中称二刘,豫军中称曜。之数人者,投袂攘难,不数月,廓清万里,虽张骞、班超,奚多让焉! [1]
快速导航
刘锦棠
如何获得
中文名 | 刘锦棠
展开
| 字 | 毅斋
展开
| 民族 | 汉族
展开
| 出生日期 | 1844年6月16日
展开
| 逝世日期 | 1894年8月[4]
展开
| 爵位 | 一等男爵
展开
| 官职 | 新疆巡抚、太子太保、甘肃巡抚
展开
|
| 主要成就 | 攻克金积堡
平定西宁
收复新疆
建设新疆
推动新疆置省
展开
| 别名 | 刘显谟、刘襄勤 [2]、飞将军、刘大闯、刘毅斋、刘角帅[3]
展开
| 谥号 | 襄勤
展开
| 所处时代 | 清代
展开
| 出生地 | 湖南湘乡
展开
| 代表作品 | 刘锦棠疏稿
展开
| 人物关系 | 刘厚荣之子、叔父刘松山
展开
|
| [url=]展开[/url]
目
录
1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经历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刘锦棠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刘厚荣参加湘军,在岳州(今岳阳)被太平军击毙。从“报其父仇”的目的出发他15岁时投入刘厚荣生前所部。此后随其叔父刘松山转战于江西、安徽、陕西等地,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积功至道员,成为老湘军中后起的年青将领。[5]
平定陕甘承继危局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陕西,甘肃等地回民相继暴乱,屠杀老幼妇孺,屡败清军。
1867年(同治六年),清廷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兵镇压回民军。
1869年6月,清军兵锋直指回民军的重要基地金积堡(金积镇)。左宗棠以刘松山老湘军为主力,对金积堡地区发起猛烈进攻。
1870年2月14日,老湘军统领刘松山阵亡,清军士气大挫。左宗棠起用当时任老湘军营务总理的刘锦棠代理统领。并提出了“坚守”与“退屯”两种方案供其选择。刘锦棠审时度势,认为“坚守”、“退屯”均不可取,力主继续进攻。这一意见得到了左宗棠的赞同。统一将领们的思想后,他又将刘松山的灵柩放在军营之中,激发起大家的复仇之心,继续向金积堡地区进攻。
攻克金积堡
刘锦棠奏稿甘肃宁夏府吴忠县的金积堡有两个险要的地方:西面的峡口、东面的永宁洞,是控制秦、汉二渠的出水口。刘松山曾集中兵力攻下了这两个军事要点,但被乱匪夺回,为了扭转将被回军水淹的不利境地,刘锦棠首先加强了粮道防护和对永宁洞的防守,接着率兵攻占了灵州至吴忠堡之间的各堡寨,为攻取金积堡打开了通路。对刘锦棠的这些部署与战果,左宗棠上奏清廷,“荐其才可大用”,加封刘锦棠三品卿衔,令其正式统领老湘军。,
马化龙依托秦、汉二渠挖壕筑墙,修堡建垒,使金积堡易守难攻,还相继掘开了秦渠、板桥堰和山水河。面对这些困难,刘锦棠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苦战数月,攻占了金积堡外围各堡寨,开始转入对金积堡的进攻。刘锦棠以深沟高垒围困,与此同时,还筑成几座炮台,不断向堡中轰击。终于迫使马化龙于1871年1月6日到清营投降,遂占金积堡。3月2日,按照左宗棠的指令,刘锦棠处死了马化龙父子及1800多名回军将士。刘锦棠也因战功而得到了云骑尉的世职。
1871年夏,刘锦棠护送刘松山灵柩回湖南安葬,并在湖南招募士兵。[6]
平定西宁
1872年,刘锦棠率领18营老湘军进攻马桂源和马本源领导的西宁回民军。由于回民军从湟中大峡口到小峡口的八十余里间设置堡垒、绵延不绝,作战难度极大。9至10月,刘锦棠率部斩关而进,前后两个多月,血战50余次,才攻占峡口隘路,兵临城下。11月19日,二马从西宁逃走;次日,刘锦棠率军进驻西宁。1873年3月,马桂源等人在兰州被处死。
克复肃州
1873年10月底,刘锦棠又奉命率5营人马参加攻打肃州(今甘肃酒泉)。他利用义军降将喊话诱降,守城义军首领马文禄于11月4日开城缴械。随着肃州被攻克,陕甘回乱平定。[7]左宗棠历数部将镇压陕甘回民起义军的战功,将刘锦棠排居第一。清廷依此擢升他署甘肃西宁道。
1874年,河州又发生动乱,刘锦棠会同诸军将之平定。
收复新疆北疆作战
左宗棠收复新疆从1875年(光绪元年)春开始,刘锦棠驻扎凉州(今武威),积极整军备战,将55营老湘军精简成25营,并结合新疆的敌情与地理特点,进行了一年多的作战训练,为收复新疆准备了一支劲旅。1875年5月3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于9月24日向清廷推荐他认为“英锐果敏、才气无双、志虑忠纯”的刘锦棠为前敌指挥,总理行营事务,很快得到了清廷的批准。
1876年4月26日,刘锦棠在肃州统率25营老湘军分批经过千里戈壁,向北疆进军。他依据左宗棠“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决定在“新谷遍野、有粮可因”的新秋之际发起北疆作战。7月下旬,会合先期进疆停驻于济木萨(今吉木萨尔)的金顺部39营人马,首先进占阜康,准备攻打古牧地(今米泉),撤除乌鲁木齐的屏障。
敌军意在迫使清军走大道,过戈壁,陷入人马渴乏的困境。刘锦棠将计就计,8月8日,派出部队掘井挖渠,开沟引水,摆出要走大道的架势。10日夜晚,突然率领精锐部队,从小路进击,当夜夺取黄田,第二天进围古牧地。于17日占领古牧地,全歼守敌。
攻取古牧地时,刘锦棠从缴获的信中获悉乌鲁木齐防守乏人,南疆阿古柏韵援兵也难迅速到来。大队人马星夜向乌鲁木齐疾进。次日黎明,部队抵达乌鲁木齐外围,炮队在六道湾的山梁上架炮向城里射击。马人得、白彦虎弃城南逃。
收复乌鲁木齐之后,刘锦棠令金顺率部西攻昌吉、呼图壁和玛纳斯,自率老湘军清剿残敌,准备南进。不料玛纳斯南城之敌负隅顽抗,金顺部清军久攻不克。刘锦棠又派罗长祜率领11营老湘军驰援。这时大雪开始封山,刘锦棠遵照左宗棠的意见,进行整军备战,准备来年春天举兵南进。刘锦棠因战功获得骑都尉世职。
打开南疆
南疆之役发生在清朝时期,刘锦棠率军南下,进攻阿古柏的三个城池。经过包围和攻打,他运用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和策略,如夜间遍燃火把,以及构筑炮台等,使得清军能够轻松地打败阿古柏的军队。总之,刘锦棠在南疆之役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华和高超的指挥技巧,对于大批俘虏,刘锦棠遵左宗棠之嘱,实行了宽待政策,爱伊德尔呼里主动给阿古柏写了劝降信,促进了当地居民对清朝的认同和支持,为中国近代历史增添了一笔光辉的篇章。
攻占达坂城后,刘锦棠分派罗长祜率步骑6营与张曜、徐占彪两路人马于26日攻取了吐鲁番。自率骑兵于同日赶到托克逊,截住准备南逃的敌军。经过激战,除海古拉率2000多人逃脱之外,歼敌4000余人。至此,历时不到半月,胜利地结束了攻占三城的战役。
进军南疆
新疆地图占领托克逊后,刘锦棠决定待秋粮采运充足之后再行南进。在此期间,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5月29日,阿古柏患中风而死(又有被部下打死、毒杀或服毒自尽等说)。海古拉携其尸南返时,被其长兄伯克胡里所杀。艾克木汗在库尔勒自称为“汗”,又被伯克胡里败于阿克苏,遂率残部逃入俄境。伯克胡里继承了阿古柏的汗位后,除留部分人马防守东四城外,自率主力退保西四城。
依据南疆八城的地理和敌军分布情况,刘锦棠把进军南疆的部队分成两个梯队:以老湘军为第一梯队,专门“主战”,以张曜部为第二梯队,“且战且防”。9月 27日,刘锦棠率领第一梯队32营先期出发,10月2日进抵曲惠。为了消灭逃至库尔勒观望动静的白彦虎,他兵分两路,令余虎恩,黄万鹏率马步14营,取道乌什塔拉,沿博斯腾湖南岸进攻库尔勒侧背;自率主力沿大路过开都河,从正面进捣库尔勒。9日,两路人马会师库尔勒时,白彦虎已西逃库车。针对白彦虎长于流窜的特点,刘锦棠断然决定亲率精骑1000、健卒1500先行追击,令罗长祜领大队人马随后跟进。在刘锦棠的带领下,先行部队从库尔勒启程后,三昼夜疾驰400多里,15日追到布古尔(今轮台)时,击溃敌骑千余。18日追到库车城外时,又毙敌千余。22日终于在铜厂和木杂喇特河(今木扎提河)追上逃敌,经过激战,消灭一部,余敌继续西逃。24日追到阿克苏城外时,当地维吾尔族人民已自动占领该城“以待官军”。这时,白彦虎部经乌什逃向喀什噶尔,伯克胡里留守东四城的残部则逃向叶尔羌。
对于刘锦棠指挥的这一阶段作战,左宗棠十分满意地赞扬说:“三旬之间,迅扫贼氛,穷追三千里,收复东四城,歼敌数千,追回难民数十万,决机神速,古近以来,实罕其比。”(《左文襄公全集·札件》,岳麓书社1986年版,413页)
东四城克复之际,原来投降阿古柏的和阗头目尼牙斯反正,主动率兵围攻叶尔羌以策应清军。叛国降敌的前喀什噶尔守备何步云也反正,率领原部占据了喀什噶尔汉城,因力单难支,派人到阿克苏向刘锦棠乞援。在这种情况下,刘锦棠毅然决定改变原定首先攻占叶尔羌的计划,不待第二梯队抵达阿克苏,不顾长途追击作战的疲惫,马上进军喀什噶尔。他令余虎恩率5营人马取道巴尔楚克(今巴楚东)、玛纳尔巴什,进攻喀什噶尔;令黄万鹏率步骑9营取道布鲁特游牧地,疾指喀什噶尔,自率主力进驻巴尔楚克,居中策应。12月17日晚,余、黄两部兵临喀什噶尔城下,当晚将回城克复,伯克胡里和白彦虎分率残部逃入俄境。21日,刘锦棠进取叶尔羌,24日占领英吉沙尔,董福祥于次年1月2日进占和阗。一月之内,清军驰驱2000多里,夺取西四城,胜利收复了南疆。
捷报传到肃州大营,左宗棠称赞刘锦棠的指挥道:“筹策之周,赴机之速,古今未尝有也”,“大军西征,如飞如翰,自秋徂冬,挈回疆全境还隶职方,即劳烈而论,已足光垂史牒。若夫功成迅速,则实古今罕见之事。”(《左宗棠全集·札件》,岳麓书社1986年版,420页)清廷也高度评价刘锦棠“智勇深沉,出奇制胜,用能功宣绝域,(《左文襄公全集·奏稿》五十二卷,第49页),将其晋为二等男爵,5月晋太常寺卿,8月授通政使司通政使。
善后工作
新疆初复,城池残破,官无衙署,民无居室,渠道淹废,田园荒芜。刘锦棠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目睹了这—惨景。他在新疆所做的 第—件事,就是设立善后局,处理善后事宜。
南疆的善后工作,都由刘锦棠一路收复,—路设局经理。当时军队里幕僚人员很多,善后局主要由这些人来经办。善后局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招集流寓失所的农民,将被阿古柏匪徒胁行的人民遣返原籍,贷给籽种,使能够迅速恢复生产。新疆干旱少雨,农业生产全赖引水灌溉。为此,又仿行以工代赈的方法,每日发给口粮,组织刚刚返回原籍的农民修复渠道、坎儿井。清军官兵也被派去参加兴修农田设施的劳动。这些措施,保证了南疆各地农业生产的恢复。人们衣食有了着落,社会也就日趋安定了。
漏网之鱼
伯克胡里和白彦虎漏网逃入俄境,刘锦棠“常引为大恨”。为此,他注重边防卡伦建设,加强了对残敌窜犯的戒备。
1878年9月,白彦虎派其心腹金山率几百人马,侵入阿克苏以西边境。27日,刘锦棠率骑兵900,步兵300,从喀什噶尔出发,沿边境急驰,截住该敌,活捉金山,全歼所部。
12月上旬,伯克胡里派其亲信头目阿里达什率480余人侵入喀什噶尔西部边境。刘锦棠认为,阿古柏残部屡次回窜,“名为该部寻仇,实由俄回嗾使”,“必大加惩创,方免频来扰边。”(《刘襄勤公奏稿》卷七)9日夜,刘锦棠亲率骑兵900,步兵1100人,兵分三路,在当地布鲁特人的协助下,全歼了这股敌军,击毙了阿里达什。
1879年初,原阿古柏部将艾克木汗勾结布鲁特头目阿布都勒哈玛,聚集了2300多人来犯,侵扰到离喀什噶尔只有200多里的博斯塘特勒克一带。刘锦棠出动4000多人马,兵分三路,乘艾克木汗袭击清军营寨之机,设伏于博斯塘特勒克山谷内外,诱其入伏,四面包围,除艾克木汗与阿布都勒哈玛领100余骑逃脱以外,其余全部被歼。
9月上旬,艾克木汗和阿布都勒哈玛又纠集2000多人马,“声言奉俄国号令,攻取喀,英各城”(《新疆图志》卷九十七,《奏议》七),经喀什噶尔以西 700余里的乌什恰提卡伦,兵临色勒库尔(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下,企图先占该城作为立足之地,刘锦棠闻讯,亲率马步2000,携带干粮,经英吉沙尔,取道荒无人迹的岩壑山路,昼夜兼程向色勒库尔疾进。艾克木汗得知清军大队来援,便撤离色勒库尔向北逃窜。刘锦棠立即改道向北,凿冰为道,冒险翻越终年积冰的卡拉塔什达坂,以4昼夜驰800里的速度,终于追上逃敌,将其全部歼灭。
左宗棠评价刘锦棠歼灭窜犯残敌的作战指挥道:“用兵不越旬时,渠目几无漏网,而内地各城,安堵如故,鸡犬无惊者,则审机之明,赴机之速,有以致之。” (《新疆图志》卷九十七,《奏议》七)
1880年3月,清廷任命刘锦棠帮办新疆军务。他为配合左宗棠准备武力收复伊犁而积极备战。8月,左宗棠奉召回京,刘锦棠接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新疆巡抚1882年,清朝正式收回伊犁,刘锦棠请求将新疆设为省,设巡抚、布政使,道、府、州、县都比照内地予以设置。同时,他在新疆整修道路、城镇,设置学校、驿传,兴修水利,广兴屯田
1883年,刘锦棠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加尚书衔。
伊犁收复以后,多次以祖母老病和自己患脚疾为由,申请开缺回乡,当一听说法国侵略军占领越南袭击谅山,威胁广西、云南的消息后,“不禁积愤填胸”,乃于1884年8月21日上了一道《请率师与法夷决战折》,“请旨率师东下,与之决战,以纡积愤”,并且表示,“臣之脚疾虽迄未痊,而当国家有急,当奋不顾身。”(《刘襄勤公奏稿》,卷七)他在奏折中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认为只要坚决抵抗,无论陆战、海战,都有取胜把握,要求准其自募6000人东下赴越,抗击法寇。可惜清廷妥协方针已定,拒绝了刘锦棠的请求。9月13日,刘锦棠又上奏请战,再次要求奔赴抗法前线,并且说明并非邀功请赏,只是为了报效国家。清廷又未准允。
1884年11月,新疆设省,刘锦棠任新疆巡抚,又授兵部尚书衔,仍担任钦差之职。在此期间,他改革新疆原军府制,在建省过程中,将征兵逐步改为防军,规划,建设了全疆的边防,为巩固西北边疆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887年,刘锦棠获准回乡省亲,沿途百姓热情迎送,常常数日不能前进。
1889年,刘锦棠加太子少保衔。
抱病而亡1890年2月6日,清廷晋刘锦棠为太子太保。5月,他再次回湘省亲。9月2日,刘锦棠从湖南上奏申请开缺养病。此后他一直在籍休养。
1894年,刘锦棠晋封一等男爵。这时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清廷想起这位智勇双全的战将,7月令湖广总督张之洞前往湘乡传旨,令其召集旧部速赴辽东。为了抗击日寇,刘锦棠抱病启程,刚到湘乡县城,忽患中风,左体偏瘫,8月去世。清廷赐谥襄勤,并予建祠。
新疆各族人民对刘锦棠坚决保卫新疆的历史铭刻在心,当1898年俄国武装侵占新疆的帕米尔地区时,广大军民怀念说: “若前抚臣刘锦棠在任,断不至此。”(《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卷十一)
2主要作品编辑
《刘锦棠疏稿》,稿本现藏新疆大学图书馆刘锦棠的作品被辑为《刘襄勤公奏稿》16卷(又作《刘锦棠疏稿》[8] )。奏稿共计十六卷,涉及大量关于新疆的内容,是研究新疆历史的重要文献。[9]
此外还有《罗长佑战绩事实》1卷。[10]《湘潭历代楹联选》收录有其作品《挽曾国藩》《杭州蒋果敏公祠》。 [11]
3主要成就编辑
平阿古柏左宗棠19世纪中叶新疆的大部分地方正处于阿古柏的铁蹄之下。阿古柏已经侵占新疆南部和北部的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伊犁谷地则被沙俄军队非法霸占着,只有哈密、巴里坤、布伦托海、塔城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尚在清政府的控制之下。
1875年,左宗棠受命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挥兵出关。对于湘军的战斗力和刘锦棠的指挥才能,左宗棠是了如指掌的。他在筹划和调派入新参战部队时,命刘锦棠担任总理西征大军的营务事宜,并负责指挥前敌诸军的军事行动。
31岁的刘锦棠,以湘军统领的身份总理了西征各军的营务,事实上担任了收复新疆的重任。他按照左宗棠关于先取北路后收南路的作战方针,率领湘军及其他各军,逐个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北疆各城;攻克了阿古柏重点设防的胜金口、达坂城等天山隘口和吐鲁番一带;然后出兵南路,先后收复了喀喇沙尔(今焉膏)、库车、阿克苏、乌什等东四城;收复了叶尔羌(今莎车)、英吉沙尔、喀什噶尔(今喀什)、和田等西四城。
阿古柏在清军节节获胜时,在库尔勒服毒自尽。他的儿子海古拉于携尸西窜的路上,被其胞兄伯克胡里设伏兵击杀。伯克胡里在清军收复喀什噶尔前夕率残部逃回已被沙俄占领的浩罕。
阿古柏匪徒在后方巢穴中的一些英国、土耳其教官和工匠,一夜之间成了俘虏。他们惊叹清军行动的神速,称刘锦棠为“飞将军”。 随着西征军的节节胜利,刘锦棠先后获得了骑都尉世职、赏戴双眼花翎、三品京卿候补。后来又由骑都尉晋升为二等男爵、补太常寺卿、转通政使司通政使。1878年左宗棠奉诏还京时,被清廷命为署理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刘锦棠从喀什噶尔赶回哈密,接受新的职务。由于收复新疆的战役的结束,刘锦棠一生的戎马生涯也告结束了。不久,通过外交谈判,清政府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给沙俄,俄兵退出伊犁九城。新疆的一系列善后工作,直到新疆建省等,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刘锦棠的身上。这一年,他还不到35岁。
收复新疆之役,从1876年8月开始,到1878年1月结束,前后只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饱受蹂躏之苦的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支援和配合清军作战,轮台、库车、拜城、阿克苏、乌什、阿合奇等地的维吾尔、柯尔克孜族人民,更是奋起驱逐敌寇,据城而迎清军。所以, 这次收复新疆之战出乎意料地顺利迅捷。其根本原因固然是由于这一战争的正义性,而刘锦棠信任并善于利用维吾尔等族人民提供的情报,善于分化瓦解敌人营垒,善于捕捉战机、及时调整军事部署,也是一些重要因素。
新疆建省刘锦棠新疆设立行省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有人提出。在清军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又几次奏请朝廷在新暑开设行省,因为伊犁未经收复而暂时被搁置下来了。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第二年清军进驻伊犁。新疆建省的事又由新任陕甘总督谭钟麟重新提出。
刘锦棠也是主张新疆建省的。为了使行省制度早日在新疆实现,他比较了左宗棠和谭钟麟的两种方案,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新疆设立巡抚,驻乌鲁木齐,受陕甘总督节制。下设镇迪、阿克苏、喀什噶尔三道,分别辖治哈密至乌苏的天山山脉一带、焉耆至乌什的天山南麓一带、喀什噶尔至和田的昆仑山北麓一带;伊犁仍设将军,只管伊犁塔城边防,不再总统全疆军务。清政府批准了这一方案。刘锦棠奉旨委任了各道、府、厅、州、县的各级官吏之后,于1884年被朝廷简派为第一任新疆巡抚,第二年迁入省会迪化(乌鲁木齐)视事。
新疆设立行省后刘锦棠曾说,每遇到一点问题就有人怀疑建省全局是否行得通;碰到一点困难就有人认为什么都不合适。这主要来自同级或下级的干扰。其实,他改变左宗棠在新疆单独设置总督的主张而仅设巡抚、仍受陕甘总督管辖,未尝不是考虑到与陕甘总督谭钟麟的关系问题。他建议保留伊犁将军不在伊犁塔城设道,未尝不是考虑到与伊犁将军金顺的关系问题。后来金顺去职,他就设置了伊塔道,将伊犁、塔城两处地方置于巡抚的管辖之下。虽然后来担任伊犁将军的人一再要求恢复过去的权限,但是始终未能如愿。刘锦棠治新时奠定的行政体制,直到清朝灭亡一直没有被改变过。
与新疆建省相联系的是伯克制度的废除。伯克制是南疆维吾尔社会长期存在的统治制度。各地以阿奇木伯克为首,下设各种伯克二三十人。他们依仗权势,对维吾尔族农民进行残酷的徭役制剥削。维吾尔族农民为推翻封建徭役制度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864年遍及全疆各地的农民起义,对伯克制打击最为沉重,伯克制已经名存实亡了。
刘锦棠在南疆各地建立善后局后,曾经委派一些不甘投敌的爱国伯克担任一些差使,却没有赋予他们什么实权。如征收田赋时,只让伯克们督催农民直接赴善后局缴纳,不允许伯克出面经办收取,而且以前一向由伯克全权处理的民政事务,也一概由善后局办理。
刘锦棠顺应了历史潮流,没有去扶植已经处在没落中的伯克们的权势,建省之后也只让伯克在地方基层政权中担任书吏和乡约。这些措施,都为日后伯克制的正式废除准备了条件。
1887年清廷下令取消伯克制,原先的伯克们的品级和地位大为下降,社会却安定如常,没有出现任何波动。随着新疆省的建立,新疆与内地行政建置的一体化,过去对内地人民迁居新疆的种种限制也都不存在了。为了吸引更多的无地农民到新疆来,加快新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刘锦棠修改了以往的屯田办法。新疆,尤其是北疆,是清代移民开垦的重点地区,分布面广的主要有民屯、兵屯、犯屯三种。刘锦棠正式奏报了新的屯垦章程,规定两名男丁为一户,给地六十亩,屯民初到时贷给八个月的口粮及三石籽种,借给七十三两银子作为置办农具、牛只和筑履等费用;头一年归还一半,第二年还清,第三年征收额定田赋的一半,第四年起征收全额田赋。这种待遇,比一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间差,比起咸丰、同治年间却好多了。他还咨照内地各省督抚,鼓励贫苦无地农民来新疆开荒种地。在这以后的一个阶段内,移居新疆的农民很多。他还在南疆东部的尉犁一带开辟了一些新的农垦地区。
按先前的旧例,这类民屯的剥削还是较轻的,兵屯的剥削就重了,最重的是犯屯。所以,兵屯、犯屯的生产历来很不景气。因为勇丁种地都是差使,并不关心收成好坏,各地官员都在哀叹兵屯耗资太多而收获无几。刘锦棠提出变通办法,不再将老弱兵勇派去种地从事兵屯,而是裁兵分屯,将土地分给裁减下来的老兵,依照民屯办法,向政府缴纳租赋。
在英俄两国争霸中亚、觊觎我国帕米尔地区的危急形势下,刘锦棠加强了在帕米尔的防务,增添了新的关卡,修筑了驿站和道路,委派当地首领为千户长、百户长,督率部民保家卫国。
刘锦棠在疆,亦大力发展教育。他“设回疆各城义塾,教育回童”。巡抚新疆后,又“升迪化州学正为府教授”,定迪化府学学额,发展边疆政教。[12]
刘锦棠以武职出身而担当了新疆疆第一任巡抚,虽然任巡抚的时间不长,但也在新疆生活了十多年。从收复新疆到包括新疆建省在内的一切军事活动和善后事宜,都是他一手经办的。这些历史功绩是无法抹煞的。
4个人生活编辑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祖母
| 陈氏
| ——
| 父亲
| 刘厚荣
| | 叔父
| | 湘军将领,官至广东陆路提督。在镇压回民起义时阵亡,赠太子少保,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 谥号“忠壮”。
| 儿子
| 刘国祉
| 清末曾任新疆候补直隶州知州。
|
(表格参考资料 [13])
5轶事典故编辑
字号别名刘锦棠本名为显谟,职名为锦棠(通称),字毅斋 。因作战勇猛、行军神速,故有“飞将军”“刘大闯”之称。因谥号“襄勤”,故后人称“刘襄勤” 。新疆本地民众又称他为“刘角帅” 。[3]
指蛇为鳝光绪三年(1877年)八月,刘锦棠率湘军二十四营追剿阿古柏,连克达板城、吐鲁番、托克逊,大军直指喀喇沙尔。军行不远,只见前方漫流泛滥,阔达百馀里,深处没顶,浅处也及马背。原来投靠阿古柏的白彦虎残部,自知无力抵御清军,即抢先劫掠百姓粮食,决开都河水以阻清军。[14]
清军面临泽国,人困马乏,军粮断绝,将士饥肠辘辘,几成饿殍。刘锦棠焦忧万分,彻夜难眠,遂带几个亲兵巡至河边,察看水势,见水泊之中,浮游着许多四五尺长的黑色水蛇。刘锦棠见状,灵机一动,即令亲兵动手捉来几条,斩头剖腹,盐水煮食,其味甚鲜。随即传令三军:“此为西域黑鳝,与湘乡黄鳝同类,乃天赐军粮,可迅捕捉。”军士闻之,一扫愁云。三湘子弟大多熟习水性,踊跃逮蛇,烹食果腹。由是气力恢复,兼程进军,在当地百姓的引导下,渡泽国,绕洪流,于库尔勒又掘得窖粮数十万斤。三军开颜,兵强马壮,趁势猛追阿古柏,一鼓作气,七天之内,连克库车、拜城、阿克苏、乌什,南疆东四城全部光复。
6史籍记载编辑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一》[13]
《中兴将帅别传》卷20《刘襄勤公锦棠》[15]
《清史稿》卷454《刘锦棠传》[13]
7人物纪念编辑
湖南故居刘锦棠故居仅存的建筑刘锦棠故居“公保府”位于湖南省湘乡市山枣镇城江村,刘锦棠在这里出生并度过青少年时代,后回籍养病时居住于此。现尚存靠近后花园的一处偏房。 [16]
新疆地标新疆乌鲁木齐六道湾山梁上,有一座直径12米、高8米的圆柱形碉堡,正面拱门上石刻“一炮成功”,它是光绪初年刘锦棠率部击溃阿古柏,收复乌鲁木齐的历史见证 。而新疆也有刘公祠以纪念其收复之功 。[17]
8人物评价编辑
《新疆历史画丛》中的刘锦棠
中国
左宗棠:
自接统老湘马步全军以来,和辑将士,恪遵纪律,谋而能断,虑以下人。其临阵身先士卒,英锐绝伦,实统将中不可多得之才。 [18]
(刘锦棠)出关以来,克复各城,勋绩丕著,迭蒙天恩不次擢用,优加赏赉,遐迩闻知,同深感服。其现办善后事宜,因地施治,宽猛得宜,吏畏民怀,已睹成效,洵一时杰出之才,非臣衰庸所能及也。[19]
周德润:“其余因时制宜,头绪纷繁,尤非凡庸所能臆度,如刘锦棠之雄略,张曜之老成,实胜任而愉快。”[20]
陈启泰:“刘锦棠所部老湘营,精悍绝伦,所向克捷,该侍郎又勇略过人……刘锦棠壮志勃勃,倘得提劲旅以西来,不仅江左藉壮声威,即各路有警,均可资其策应,是不可不豫为筹虑也。” [20]
翁同龢:“齐名曾左无前绩,开府疏勒第一人。” [21]
刘锦棠逝世后,清廷在上谕中说“刘锦棠秉性忠勇,卓著勋勤。遽闻溘逝,悼惜殊深”。[22]后又称赞他“督办新疆军务,运筹决策,悉合机宜。于抚辑民间,创办屯垦事,尤臻妥协。补授甘肃、新疆巡抚。赏加尚书衔,办理新疆善后及地方事宜,均能悉心规划,劳瘁不辞”。[23]
罗正钧:论勋远过姜王(姜维、王愆期),鸟尽弓藏,独有神威留绝域;属幻犹呼张董(张俊、董福祥),人亡邦瘁,不教飞将到辽西。[24]
朱孔彰:“公痛忠壮公之亡,誓平金积堡,戎机由斯而顺。其善抚循士卒也,当鏖战冰天雪窖中,月黑风号,军士多相向而泣;公一巡师,皆如挟纩。故恩威孚于行阵,克奏万里边功,方之汉定远侯,何以加焉?”[25]
谭嗣同:“西域传是兰台一家之书,县度纪师程,铭石还应迈前古。东汉人行举主三年之服,深知惭荐剡,洒绵何止为亲情。”[26]
曹斗宣:“平关外准、回各部万里河山,军府刨开,百战我曾观壁垒。是吾乡曾、左诸公一流人物,将星忽陨,中原谁更任艰难。”[26][2]
陶模:“新疆文武员弁佥谓俄兵之来,由臣平日无威望所致,若前抚臣刘锦棠在任,断不至此。” [27]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从左宗棠立功西陲最名者,湘军中称二刘(刘锦棠、刘典),豫军中称(张)曜。之数人者,投袂攘难,不数月,廓清万里,虽张骞、班超,奚多让焉!”[13]
柴小梵:“锦棠任新疆巡抚,实亦将才。有权略,……凡改建行省诸大政,文襄(左宗棠)初立其基,经营部署,率皆锦棠成之。” [28]
《清史稿》评价刘锦棠说:从左宗棠立功西陲最名者,湘军中称二刘,豫军中称曜。之数人者,投袂攘难,不数月,廓清万里,虽张骞、班超,奚多让焉!
外国
英国人包罗杰惊叹刘锦棠在收复新疆中“非凡的深谋远虑”,“神速巧妙的攻击”。 [29]
曾在清朝总税务司中服务的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则认为刘锦棠是“最值得钦佩”的人,他在收复新疆中取得的成绩,“可与西方国家统帅们最光辉灿烂的功绩相比拟”。 [30]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称赞刘锦棠为“在收复新疆中功绩卓著的年轻杰出将领”。[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