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5|回复: 0

孔子 [kǒng zǐ] 播报编辑讨论99+上传视频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发表于 2023-8-14 14: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 [kǒng zǐ] 播报编辑上传视频儒家学派创始人



你根本不了解孔子!不会开车的歌手不是好老师
18:53





一口气看完孔子,从丧家犬到千古圣人,可以失败但永不放弃
17:52





能举城门的2.21米大汉,一言不合就斩人,真实的孔子有多猛?
05:52





孔子问七岁孩童:天上星辰几何,地上五谷多少?听完回答立马拜师
05:44





孔子的儿子孔鲤为什么不成材
00:59





进击的孔夫子:身高2米的山东猛男,会开战车漂移!
02:57





孔子为什么叫“孔老二”?孔老大是谁?在历史上取得什么成就
03:32





孔圣人的虚心好学
01:03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05:58





孔子——凯叔带你3分钟了解一位历史名人
02:21





洗衣少女让孔子都心动,三次试探均遭拒绝,看孔夫子如何泡妞
03:46





闵子骞:以孝著称的孔子衣钵传人
03:21













收藏
85237
[url=]
5715
[/url]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1-6]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2]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7-8]  



人物关系孔子的人物关系[color=rgba(0, 0, 0, 0.6)]共91个词条 14.9万阅读




亓官氏

[color=rgba(0, 0, 0, 0.6)]妻子


孔鲤

[color=rgba(0, 0, 0, 0.6)]儿子


孔姣

[color=rgba(0, 0, 0, 0.6)]女儿


叔梁纥

[color=rgba(0, 0, 0, 0.6)]父亲



颜徵在

[color=rgba(0, 0, 0, 0.6)]母亲


孟皮

[color=rgba(0, 0, 0, 0.6)]哥哥


伯夏

[color=rgba(0, 0, 0, 0.6)]祖父


子思

[color=rgba(0, 0, 0, 0.6)]孙子



孔忠

[color=rgba(0, 0, 0, 0.6)]侄子


孔防叔

[color=rgba(0, 0, 0, 0.6)]曾祖父


孔白

[color=rgba(0, 0, 0, 0.6)]曾孙子


原壤

[color=rgba(0, 0, 0, 0.6)]好友



郯子

[color=rgba(0, 0, 0, 0.6)]老师


苌弘

[color=rgba(0, 0, 0, 0.6)]老师


师襄

[color=rgba(0, 0, 0, 0.6)]老师


公伯缭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郑国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县成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颜何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奚容箴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言偃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樊迟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有子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公良孺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公晳哀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公孙龙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冉季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壤驷赤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石作蜀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后处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秦冉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公肩定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颜祖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鄡单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句井疆

[color=rgba(0, 0, 0, 0.6)]学生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十圣[color=rgba(0, 0, 0, 0.6)]共10个词条 19.1万阅读


孔子
[color=rgba(0, 0, 0, 0.6)]至圣



孟子
[color=rgba(0, 0, 0, 0.6)]亚圣



杜甫
[color=rgba(0, 0, 0, 0.6)]诗圣



苏轼
[color=rgba(0, 0, 0, 0.6)]词圣




孔子门下弟子[color=rgba(0, 0, 0, 0.6)]共77个词条 8.6万阅读


颜回
[color=rgba(0, 0, 0, 0.6)]颜回(前521年-前490年或前481年),颜氏,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居陋巷,尊称复圣颜子,颜无繇之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生活清苦而能安贫乐道,终生未仕而好学不倦。他一生追随孔子,天赋聪颖,对孔子学说身体力行,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颜回死后,孔子深为哀痛叹惋:“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认为理想社会是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衣食富足,老少安康。为达到理想社会,其手段主要是教化;有顺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因素。他的好学与善学精神受到后人称赞,品德被后人当成仁德的象征。



闵子
[color=rgba(0, 0, 0, 0.6)]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074年,齐州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闵子骞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冉耕
[color=rgba(0, 0, 0, 0.6)]冉耕(约前544年-?),姬姓,冉氏,名耕,字伯牛,鲁国郓城(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期学者。孔子弟子之一,成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名列“孔门十哲”。后患恶疾,孔子亲往探望,见其垂危,深为叹惜。后世追封郓侯、东平郡公、郓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确定称号“先贤冉子”,从祀孔庙。



冉雍
[color=rgba(0, 0, 0, 0.6)]冉雍(前531年—?),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先秦天下十豪[color=rgba(0, 0, 0, 0.6)]共10个词条 6.6万阅读


老子
[color=rgba(0, 0, 0, 0.6)]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史记》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在老子去世后,苦县又属于战国楚国和汉朝楚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与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孔子
[color=rgba(0, 0, 0, 0.6)]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墨子
[color=rgba(0, 0, 0, 0.6)]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概述图取自央广网)



关尹子
[color=rgba(0, 0, 0, 0.6)]关尹子,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周朝大夫、大将军、哲学家、教育家,为先秦诸子百家重要道家流派,道教楼观派祖师、文始派祖师。字公文,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刘向谓:“喜著书凡九篇,名关尹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亦即后世所谓之文始真经也。其著是书,当在老子《道德经》后,而道亦近似,故《庄子·天下》叙古之道术以老子与关尹子并述。其大要在贵本重神,澹然无为,清静自守,独任虚无,随物因应。关尹子的贵清思想对中华清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孔子的著作[color=rgba(0, 0, 0, 0.6)]共5个词条 1.7万阅读


春秋
[color=rgba(0, 0, 0, 0.6)]《春秋》,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去鲁歌
[color=rgba(0, 0, 0, 0.6)]《去鲁歌》作者是孔子,属于乐府诗集。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槃操
[color=rgba(0, 0, 0, 0.6)]《槃操》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全诗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而以到山林隐居表示反抗。其前四句辩证地指出:凡做事必须留有余地,不能走极端,否则,物极必反,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猗兰操
[color=rgba(0, 0, 0, 0.6)]《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琴曲似诉似泣,如怨如愤,把孔子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抒发得淋漓尽致,在兰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情,是一首优美的兰诗,也是一首幽怨悱恻的抒情曲。




儒家四圣[color=rgba(0, 0, 0, 0.6)]共4个词条 4.7万阅读


孔子
[color=rgba(0, 0, 0, 0.6)]至圣



颜回
[color=rgba(0, 0, 0, 0.6)]复圣



曾子
[color=rgba(0, 0, 0, 0.6)]宗圣



孟子
[color=rgba(0, 0, 0, 0.6)]亚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家[color=rgba(0, 0, 0, 0.6)]共19个词条 28.3万阅读


孔子
[color=rgba(0, 0, 0, 0.6)]诸子百家之儒家



孟子
[color=rgba(0, 0, 0, 0.6)]诸子百家之儒家



荀子
[color=rgba(0, 0, 0, 0.6)]诸子百家之儒家



老子
[color=rgba(0, 0, 0, 0.6)]诸子百家之道家




东方三大圣人[color=rgba(0, 0, 0, 0.6)]共3个词条 3.2万阅读


孔子
[color=rgba(0, 0, 0, 0.6)]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老子
[color=rgba(0, 0, 0, 0.6)]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史记》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在老子去世后,苦县又属于战国楚国和汉朝楚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与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慧能
[color=rgba(0, 0, 0, 0.6)]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高僧,禅宗南宗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




中国古代教育家[color=rgba(0, 0, 0, 0.6)]共16个词条 3.8万阅读


孔子
[color=rgba(0, 0, 0, 0.6)]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老子
[color=rgba(0, 0, 0, 0.6)]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



墨子
[color=rgba(0, 0, 0, 0.6)]约公元前476年-约公元前390年



列子
[color=rgba(0, 0, 0, 0.6)]公元前450年之前-公元前375年之后










别    名孔子、尼父、孔夫子字仲尼所处时代春秋末期民族族群华夏族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出生日期公元前 551年9月28日(有争议)逝世日期公元前 479年4月11日主要成就创立儒家学派
修订《六经》
创办私学主要作品六经本    名孔丘祖    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外文名Confucius [9]

目录



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贵族出身

《孔子圣迹图》之《麒麟玉书》(2张)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10]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 [11]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祈父,祈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早年经历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18]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为妻。 [19]

步入仕途

《孔子圣迹图》(8张)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因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20]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18]  这一年,齐景公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汉画像石《孔子问礼》拓片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21]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22]  孔子在齐闻《》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23]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四十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24]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 [25]  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26]  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 [56]  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春天,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周游列国
孔子像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27]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曹国稍作停留,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五十九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28]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29]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率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30]

返回鲁国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七十岁,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 [31]  这一年,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齐国陈恒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卒葬泗上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32-33]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孔子卒后,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主要影响编辑 播报

道德学说
孔子立像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34]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35]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35]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像(6张)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若不富足,国君就不会富足。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35]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35]

史学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中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36]

言论著作
语录汇编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37]
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2]
诗歌创作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37]

教育实践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考诸经籍,有七十多人,兹列如下:
七十八贤弟子
序号
姓名
表字
年龄
籍贯
后世封号
备注

1

少孔子三十岁

复圣,兖国公
-

2
子骞
少孔子十五岁

费公
-

3
伯牛
-

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65代孙冉士朴于雍正6年受封

4
仲弓
少孔子二十九岁

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67代孙冉天琳于雍正6年受封

5
子我
-

先贤宰予
-

6
子贡
少孔子三十岁

-
-

7
子有
少孔子二十九岁

徐公
唐封徐公,宋封彭城公,后改徐公

8
子路
少孔子九岁

先贤仲子
一度封为卫侯,卫侯等。

9
子游
少孔四十岁

-
-

10
子夏
少孔子四十四岁

-
-

11
子张
少孔子四十八岁

-
-

12
子舆
少孔子四十六岁
南武城
-
曾皙之子

13
子羽
少孔子三十九岁
武城
-
-

14
子贱
少孔子四十九岁

-
-

15
子思
少孔子三十六岁

-
-

16
子长
-

-
娶孔子之女

17
子容
-

-
娶孔子侄女

18
季次
-

-
-

19

-
南武城
-
曾参之父

20

-

-
颜回之父

21
子木
少孔子二十九岁

-
-

22
子羔
少孔子三十岁

-
-

23
子开
少孔子十一岁

-
-

24
子周
-
-
-
孔子家语》无,有申镣

25
子牛
-

-
宋桓魋之弟

26
子迟
少孔子三六岁

-
-

27
子胡
少孔子四十三岁

-
-

28
子华
少孔子四十二岁

-
-

29
巫马期
子旗
少孔子三十岁

-
-

30
叔鱼
少孔子二十九岁

-
-

31
子柳
少孔子四十六岁

-
-

32
子鲁(会)
少孔子五十岁

-
-

33
子循
少孔子五十岁
-
-
-

34
子析
少孔子五十岁
-
-
-

35
子石
少孔子五十三岁
-
-
-

36
子产
-
-
-
-

37
子之
-
-
-
-

38
子南
-
-
-
-

39
子敛
-
-
-
-

40
子骄
-
-
-
-

41
子徒
-

-
-

42
漆雕徙父
-
-
-
-
-

43
子明
-
-
-
-

44
子选
-

-
-

45

-

-
-

46
子里
-

-
-

47

-
-
-
-

48

-
-
-
-

49

-

-
-

51
公坚定
子中
-
晋(一作鲁)
-
-

52

-
-
-
-

53
子家
-
-
-
《孔子家语》无此人

54
-
-

-
-

55
子索
-
-
-
-

56
子丕
-

-
-

57

-
-
-
-

58

-
-
-
-

59
荣旂
子棋
-
-
-
-

60
子祺
-
-
-
-

61

-
-
-
-

62

-
-
-
-

62
子徒
-
-
-
《孔子家语》作“薛邦”

63
子之
-
-
-
-

64
子恒
-
-
-
-

65
子声
-
-
-
-

66
子车
-
-
-
-

67
-
-
-
-
《孔子家语》作“原亢,字籍”

68
乐叹
子声
-
-
-
-

69

-
-
-
-

70
子期
-
-
-
-

71

-
-
-
-

72

-
-
-
-

73
子蔑
-
-
-
孟皮之子,孔子之侄

74
子上
-
-
-
-

75
公西葴
子尚
-
-
-
《孔子家语》作“子尚”

76
仲孙何忌
-
-
-
-
即孟懿子,孟僖子之子

77
南宫阅
-
-
-
-
即南宫敬叔,孟懿子之弟。

78
秦丕兹
-
-
-
-
父亲秦堇父与叔梁纥一起投军 [37]  [38]
四科十哲
科别
名单

德行
颜回、闵损等

言语
宰予、端木赐

政事
冉求、仲由

文学
言偃、卜商

历史评价编辑 播报

国内评价
孔子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孔子弟子宰我: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弟子子贡: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
战国思想家孟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战国思想家荀子: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雄,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儒效》)
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
汉代韩诗学创始人韩婴: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性,明始终,知得失,故兴仁义……(《韩诗外传》)
汉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王充: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论衡·本性篇》)
汉代文学家祢衡:受至精,纯粹睿哲。(《艺文类聚卷二十·后汉弥衡》(鲁夫子碑)
曹丕: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在鲁、卫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礼,脩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55]
晋代文学家陆机:孔子睿圣,配于弘道,风扇玄流,思探神宝,明发怀周,兴言谟志,灵魂有行,言观苍昊,清歌先诫,丹书有造。(《陆机集卷九·孔子赞》)
唐太宗李世民: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
唐朝诗人杨炯: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像著明,莫大乎日月,备物致用,莫大乎圣人。(《杨炯集》卷四)
宋真宗赵恒:立言不朽,垂教无疆,昭然令德,伟哉素王。人伦之表,帝道纲。(《阙里文献考·卷三十八》)
宋代哲学家程颢:至如孔子同,道如日月之明。(《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宋代理学家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明宪宗朱见深:孔子之道之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御制重修孔子》)
明代学者陈献章:惟我先圣孔子,道高如天,德厚如地,教化无穷如四时。(《际献章集卷一·襄阳府先圣庙记》)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吾夫子之道始之于存养慎独之微,而终于化育参赞之;行之于日用常行之间,而达之于国家天下之远。(《王文成公全书天于·卷三十一》)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也。(《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袖康有为:唯我孔子大中至正,独重人道。(《济南万国道德会演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
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孙中山选集》)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在信教自由会上的演说》)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孔子在人格,在平淡无奇中现出他的伟大,其不可不及处在此,其可学处亦在此。……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世界伟人传第一篇·孔子》)
近代学者钱文选:中华之文明,实基于孔子之道德……孔子这道,极为世人所崇拜,固有万古不灭的价值,即西方传教士,亦深信孔道可驾乎近代一切宗教而上之。……以世界之眼光观之,可断定虽历千百年后,孔子伦理仍当保存,苟或轻蔑叛离,则中国文化早已扫地无余矣!(《士清全集·孔子伦理与万国修身大会之关系》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动力,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与中国》)
近代历史学家柳诒徵: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
近代思想史家杜国庠:孔子不但是儒家的开山祖,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公开教学的教育家,最先把古代氏族贵族所专有的诗、书、礼、乐这类学问,普及给民间,不问来学者出身贵贱,实行“有教无类”,把官学变成私学。(《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概要》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近代教育家、哲学家梁漱溟:孔子的唯一重要的态度就是不计较利害。……并且演成中国人的风尚,为中国文化之特异彩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孔子就因为把握得人类生命更深处作根据,而开出无穷无尽可以发挥的前途。他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再重光于世界。(《孔子学说之重光》) [39-40]   [41]

国际评价
朝鲜学者金益洙:孔子是万古圣人,也是东洋学问哲学思想的元祖。(《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文集》
日本古学派创始人伊藤仁斋:夫子之德实为超迈群圣,夫子之道高于天地。(《论语古义》)
日本学者井上靖: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孔子》)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孔子者,伟人中之伟人,圣人中之圣人。(《诸子百家考》)
日本学者简野道明:自古以来,《论语》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圣典,上自历代的天皇,下至市井的庶人,始终讲究不倦。(《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美国诗人、哲学家、思想家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学知识词典》)
美国学者甘霖:孔子不独为一国之圣人,实为万国之圣人。(《历代尊孔记·孔教外论合刻》)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以中国教化最著之邦,历数千年而存在,余认为孔子之功。余虽隶耶教,于孔子之道,莫不乐闻之。(《历代尊孔记·孔教外论合刻》外论部分)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中国之文化基于孔子之学说。……孔子学说关系建立一个中华大帝国。(《东西幸福观念论》)中国切不可盲目采用欧洲文化,时移世易,但将中国旧文明之不适于今日者,略加改易可矣。欧洲人皆言中国无如孔教,中国道德必破产,此语余极赞同。中国最切要者不在西方文化之吸收,反在东方旧有文明之复兴。中国学术远在两千年前已灿然大备,若加以整理使之复兴,则影响世界,极为伟大,对于世界,必有特别贡献,最后中国或成为文化之中心。(《历代尊孔记·孔教外论合刻》)
英国学者裴斯脱:吾人置身各教之外,平心以求各教之真而比较之,必其适合吾人最近精神上之新的生活,与文明演进,并行不悖者,然则吾见比较的眼光中,孔教诚有特占优美之点者矣(《论孔教》)
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能够帮助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问题,唯有中国孔孟的学说。
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法国学者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宣统皇帝溥仪的英文帝师庄士敦:中国政教文化基于孔教……外教无论如何优美,亦不可与孔教并峙于中国。(见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39-40]   [42]

轶事典故编辑 播报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43]

孔子问礼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57]

孔子访乐
孔子访苌弘,是说举世闻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公元前518年,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的历史事实。其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后无辜受戮,死而血碧,百姓深为痛惜和敬仰。其“碧血丹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周》中记载: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开头就用这“一问”“二访”“三历”“四考”“五察”五句话,概括了孔子整个适周的主要活动内容。最后更简括的语言阐述了孔子适周的巨大收获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观周》把“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列在文章的前头,这里说明孔子在成周访问苌弘是事实。 [54]

孔子学琴

《孔子圣迹图》(3张)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44]

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地化解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和蔼地对项橐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不耻下问。”
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43]

藏书始祖
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孔子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图书所定的《六艺》,对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别录》《七略》书目分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 [45]  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有《诗》《书》《礼》《乐》《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46]

实验欹器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
宥坐即座右铭。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诛少正卯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杀了他。子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
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好一点: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一般人要是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不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具备五种恶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杀。” [47]

六艺齐全
孔子六艺齐全,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8:00 , Processed in 0.0735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