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人,或许对一个名号不会陌生,那就是“朱三太子”。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上,“朱三太子”就如同是一个幽灵一样,困扰了几代皇帝。而要知道“朱三太子”影响力为什么这么大,还要从1644年说起。
甲申国难,皇子出逃1644年,农民军李自成率领部队攻破北京城,很多人都知道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但很少人知道他在自缢之前曾安排人护送自己的三个儿子逃跑。
崇祯帝自己不愿意南迁,成就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后世美名,但他同时也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希望他们能够回到南京,重整旗鼓,为此特意安排自己的亲信护送。
这才留存下来了三位崇祯皇帝的皇子,即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后面许多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进行活动,多是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原因即从此处来。
但崇祯帝没想到的是,历史并没有眷恋明朝,这些皇子一个都没能顺利到达南京,他们先是被李自成俘虏,后又在李自成西逃的路上失去踪影,下落不明,成了一个当时的谜。
太子罹难,噩梦开始清军当时进入北京时,打的旗号是“剿灭李自成,帮崇祯帝报仇”,摄政王多尔衮也下令,将会对明朝宗室予以“恩养”、“善待”。
清廷为了表示自己继承明朝的正统地位,将断了一臂的前朝长平公主安置在她外祖父周奎府邸上,并同驸马周世显成婚。没过几个月,太子朱慈烺也到了府上,和长平公主相认。
吊诡的是,此时在千里之外的南明小朝廷中,也出现了一位称自己是前朝太子朱慈烺的人。当时的福王朱由崧已经称帝,自然不愿意将位置拱手让人。
可想而知,无论是北京的清廷,还是南京的南明,都不欢迎这位不速之客的到访,双方不约而同,均已“假冒皇子”为由杀死了这两位“朱慈烺”。
长平公主或许是看穿了清廷的虎狼之心,在弟弟被杀害以后,自己也万念俱灰。
已经怀有身孕的她在不久之后也去世了,有人说是服毒自尽,也有人说是她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清廷杀人灭口了。
以上就是发生的第一次“朱三太子”案。这次的事件没有引起清朝的重视,因为事情的发展完全在它的控制之下,而不是像后来的起义一样。
然而,令清朝统治者万万没想到的是,“朱三太子”反清复明案此后将愈演愈烈,持续时间足足有百年。
野火燎原,风吹又生随着政治形势的稳定,清廷认为明朝的宗室政治上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便一次性处决了13名被羁押在北京的前朝藩王,还公开下旨:“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各地也纷纷效仿,在战斗过程中凡遇到明朝宗室,都尽数诛杀。
这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康熙十二年,杨起隆自称是“朱三太子”朱慈炯,纠结了北京地区的一干人,密谋“反清复明”。他还郑重其事地建立了自己的年号,分封了手下的官吏。
可事情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当他和心腹还在盘算着如何发动起义时,便被闻讯赶来的清朝军队剿灭了。原来是有人向清廷告密,才使得这个“朱三太子”再一次亡命天涯。
与之关联的是,康熙十九年陕西地区又出现了一个自称是“朱三太子”的人从事反清活动,后被大将军图海击败。此人自称是杨起隆,但事后查明其实是杨起隆曾经的部下。康熙帝下令处死此人。
康熙十六年,又有漳州人蔡寅抓住当地百姓不满清朝统治的情绪趁势起兵,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号。他的队伍头上缠绕白布,并且联络上了占据台湾的郑氏后人,对外号称白头军。
白头军的起义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即被闻讯赶来的清朝官兵击败,领头的蔡寅和一干手下也纷纷人头落地。
此后不久,河南又有一位“朱三太子”冒了出来,但这次行动由于所处的环境十分严峻,可以说还没正式起义就被消灭了,参与过的人一律被康熙诛杀。
康熙皇帝对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朱三太子”很是头疼,开始下令各地对明朝皇室后裔实施搜捕,务必要做到“斩草除根”,但凡扯上关系的,全部处决。
这项政策当时造成了不小的恐慌,各地官员对此十分重视,纷纷想借机显示自己的政绩,有的还人为制造“朱三太子”,冒名顶替以得升官发财,致使许多无辜之人被杀。
康熙皇帝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寻找“朱三太子”的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康熙十八年,崇祯皇子定王朱慈炯在湘中地区被清廷捕获。
朱慈炯自从逃出北京后,便落发为僧,遁入空门,至今逃亡了三十多年。这次被发现,是当地一伙起义的百姓借“三藩之乱”的混乱局势,裹挟着他打出旗号的。
当时负责湘中地区的清大将军、安亲王岳乐随即受康熙皇帝指派,进军围剿,成功将其抓获并押送到京师。之后,清廷又像从前一样指鹿为马,宣布:“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以假冒前朝皇子作乱的罪名处死了朱慈炯。
怀柔无果,波澜再起或许是名号太响,各地的“朱三太子”们活动此起彼伏,搅得康熙皇帝都胆战心惊。康熙三十八年,他以考察民生的名义,开展了一次南巡。
在返回路上,康熙帝前往明朝都城南京参谒明太祖皇帝朱元璋陵墓,名义上是安抚百姓情绪,实则是另有打算。原来,他看来硬的不行,就心生了“守株待兔”一计。康熙参谒时吩咐身旁大学士,要:“访查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康熙帝确实聪明,借着拜谒朱元璋的机会顺水推舟地下达了这份诏书。当时康熙这样的上谕,无非是使海内闻风,或有自投罗网的明裔,诱之以利翦除。
但是明朝皇室后裔也不傻,先前的血流成河造成的伤害还历历在目,难道这句花言巧语就能引诱鱼儿上钩吗?
这项政策失败了,大臣们只得上奏皇帝,推脱明朝灭亡已久,留下的子孙很少了,几乎查访不到。康熙帝对此也无办法,他之后虽还去明孝陵拜谒,但再未提过此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康熙三十八年,江南出现了一个和尚,因为对于满清的残酷统治不满而想要在康熙南巡时起事,计划都已经安排好了,但是在关键时候发信号的大炮竟然哑火了。清兵随即一拥而上将其逮捕并杀害。
康熙四十四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分别活动于江苏太仓和浙江四明山等地,后也惨遭镇压。
坎坷永王,全族被杀这些事件一波接着一波,折磨得康熙帝苦不堪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化名王士元的永王朱慈炤被发现于山东。他被发现时,已经75岁了,当时是一位教书先生,且并没有造反行为。
据王士元所称,甲申国破之后,他几经辗转,到了朱元璋故居凤阳投靠了一位王姓乡绅。这位乡绅曾是明朝官员,就收留他并认为养子。养父去世以后,他便去佛寺当中做了和尚。
后来结识了一位明朝官员的后裔,这位官员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他自此以教书谋生,住在四明山,但因为官府盘查得紧,便举家迁到了山东,化名为“张用观”。
康熙四十四年,他化名为“何诚”,在宁波向张月怀租屋居住。在一次酒席之上,他向对方吐露了自己是崇祯皇子的秘密,张月怀一听顿时来了兴趣,打算借此机会起义。不曾想事情遭到官府侦查,他便带家属徙居到了湖州长兴县。
康熙四十五年,僧人张念一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募集香火钱,自称要“助朱三太子起义”,后被清廷下令捉拿。在这次追缉当中,王士元的三个儿子、一个孙子遭到逮捕,他和一个儿子再度流亡,他的一妻一妾、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均依照崇祯帝定下的家法,上吊自尽了。
后来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官府才从张念一的口中,得悉到王士元的行踪,遂把在山东汶上的士绅李力远家教书的他拘捕,押解到京师受审。
仔细揣摩会发现,他的名字也很有特点,倒过来读的话就是“原是王”,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也是严格按照朱元璋当年定下的制度,最后一个字为带有“土”字旁的生僻字。
康熙帝大喜,丝毫不顾这个老翁一心只想活命,而以“虽无反清之行,未尝无反清之心”的理由将他和妻儿老小一律处斩,诛杀了这位“朱三太子”的全族。而曾雇佣他的教书先生李力远一家尽管不知情,也被处以“流放三千里”。
旗帜不倒,余音犹绕按理说来,世间至此已再无“朱三太子”了,但是在康熙六十年,台湾的朱一贵起义时,仍旧打着“朱三太子”名号。
据统计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以“朱三太子”旗号起事的有70次之多。甚至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仍旧有人使用“朱三太子”,天地会即一直号称朱三太子在自己手里。
直到清朝乾隆末年,坊间还流传着朱三太子将随时从吕宋岛登陆两广地区的言论。
明王朝的统治覆灭了,但仍有许多人憎恶满清政权,“朱三太子”案即是这种运动的一个缩影。
其实归根结底,朱三太子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擎起这杆大旗才能师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