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贾雨村为啥回回都非要见宝玉?史湘云说出了其中一个原因,跟龙钟老僧有关!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是作者的分身,代表作者的立场,而作者笔下的贾雨村,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物,偏偏这个贾雨村对贾宝玉是十二分感兴趣。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
看官听说,贾宝玉一听有人要见自己,就晓得是贾雨村那厮,可知这货没有少打扰宝二爷,而贾宝玉和贾雨村是两类人,可谓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自然是不愿意见他。
为什么贾政非要贾宝玉去会客呢?史湘云给出了猜测,贾宝玉却直接给予了否定,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是贾雨村自己的主意,并非贾政有意要让儿子贾宝玉结交这些人,好为将来登科及第做准备。
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
史湘云听了,终于给出了一个相对准确的答案,而贾宝玉则直言自己不愿意应付贾雨村,因为压根就不是一路人。
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
看官听说,贾宝玉说他与贾雨村并非同道中人,对贾雨村的人品那是十二分的鄙夷,贾雨村却对贾宝玉刮目相看,一副比贾宝玉亲生父亲贾政还要懂他的样子。
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贾宝玉)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云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很多人见贾雨村说得这样重大,必定认为贾雨村内心十二分推崇贾宝玉,其实不然。首先,在贾雨村心中,贾宝玉不是应运而生的大仁者;其次,甄宝玉和贾宝玉的言行举止,贾雨村认为很可笑,而且说他们是不肖的败家子,甚至于“孺子不可教也”,加之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以至于他辞了馆出来。
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的。”
可见,贾雨村对贾宝玉并非推崇和看重的惺惺相惜之情,史湘云所谓“警他的好处”,是作者笔下“智通寺龙钟老僧”故事!
“智通寺”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门巷倾颓,墙垣朽败”的智通寺有个老僧,那老僧既聋且昏之说是翻过来的,假语村言的风尘闺秀故事里,真事隐藏于作者石兄梦幻中亲历之通灵之事,通灵即宝玉,亦即传国玉玺,那老僧是甄士隐亦是贾宝玉。
《红楼梦》本是《明亡清兴史》,宝玉为传国玉玺,隐喻天下,贾雨村是吴三桂,贾雨村想见宝玉,是作者写窃国大盗之笔墨,故曰国贼禄鬼之流,这是贾雨村回回点名要见贾宝玉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他忘恩负义的真正包袱所在。
正因为如此,接下来的桥段,贾宝玉才会当众嘲讽史湘云是“知经济学问的”,只会说些混账话。作者又借袭人之口说出贾宝玉不待见薛宝钗,又借黛玉听墙角及其心下忖度之事,说出金玉良缘原是外传野史故事,讽刺雪国非正统,是偷香窃玉之辈。
林黛玉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所叹者,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