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薛蟠送妹待选的结果,竟是黄袍加身,你看懂了吗?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故事里,都中之地假借汉唐添之以长安,文中却分明又以“京都中”三次明示世人,真正的都城乃是北京。 看官听说,自古天子脚下皆是第一繁华之地,然而薛家此处上京,作者却特地强调出真相,道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其实别有深意! 何为上国?为何薛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为啥薛家畏热,而林家怯寒怕冷呢?可知薛家原是“不畏风霜,鞍马便捷”的外国献俘之种,恰似贾宝玉口中的犬戎,即中华之患匈奴。且看贾宝玉如何评价此外国之种? 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
再看薛家现如今的男主人是谁?正是薛蟠!虽然薛姨妈健在,薛家事常常都是薛宝钗说了算,但是,薛蟠却是薛家毋庸置疑的主人,所以,“送妹待选”的主人公是薛蟠。 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不想偏遇见了拐子重卖英莲。
为啥薛蟠带着母亲和妹妹上京,原本应当急匆匆赶着送薛宝钗待选去,以图改变薛家命数,面对这样百年难遇的大好事,不世出之隆恩,薛蟠如何却不上心,竟然为了香菱,搞出来葫芦庙公案来呢?薛姨妈就不催着上路吗?薛宝钗就听任薛蟠胡闹吗?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再看薛家上京的日期,薛蟠恃强喝令手下豪奴打死冯渊之后,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似乎并没有耽误薛宝钗上京待选,却见薛家母女编了金玉良缘的幌子,直奔贾府通灵宝玉而去,并不曾再有一字提及薛宝钗待选之事。 《红楼梦》故事里,薛蟠官司一事,是贾雨村维持了结的,而贾雨村补授应天府,是林黛玉进贾府之后的事情,且看林黛玉是何时进的贾府?是冬天! 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一面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
看官听说,贾雨村接手薛家的案子,冯渊家里人却说“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而薛宝钗的生辰是二月二十一,贾母特地大张旗鼓给她在贾府摆酒席过生辰,似乎薛家也是那年冬天,紧跟着林黛玉就住进了贾府的梨香院。 然而奇怪的是,贾宝玉却说,他跟林黛玉从小儿一起长大,薛宝钗是才来的,那么,林黛玉入住贾府多少年后,薛宝钗入住贾府呢?整整十七年,恰似十七八岁夭亡的茗玉小姐! 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莫非薛家从金陵到京都路上走了整整一年吗?为啥薛家住进贾府是一年后葫芦庙公案了结的时间点呢?云龙作雨,这恰恰是作者史笔巧妙处! 从薛宝钗选秀到有人被选了出来,半个天下就此交代了!薛家入住贾府,意味着清兵入关,贾家之源荣国府已经没了,被贾家之演宁国府取而代之了。 没错,林家是朱家,薛家是爱新觉罗氏,荣国府和甄府是朱明,宁国府和赖府是满清,你若问薛宝钗选秀到底选上了没有,只看赖大家的小子便晓得! 赖家原本是荣国府贾家的奴才,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老子娘,居然取代贾宝玉成了活龙凤凰,弄神弄鬼的选了出来,当了所谓的“州县官儿”,其实就是黄袍加身的帝王。 《红楼梦》故事里,赖家的花园为啥有大观园一半大呢?因为大观园代表崇祯朝的天下,而赖府的园子代表半个天下。薛蟠也好,赖大的小子也好,原型都是顺治,清帝占了北京,半壁江山,金陵亦或是姑苏都代指南明。 那么,既然薛蟠当了当今天子,他那个待选的妹妹又是谁呢?皇太极!满清的崛起之路,自皇太极起,真正吃到螃蟹的第一人却是顺治这个啥本事也没有的人。 回到前面的话题,为啥薛蟠进京之前要有葫芦庙公案呢?葫芦亦是女娲属性,通灵宝玉是补天之石,皆是江山与传国玉玺之寓,不是冯渊被薛家人打死,而是香菱逢冤,汉人江山被夺,主仆颠倒,葫芦案写的是历史公案,影响历史进程的那个人,便是忘恩负义的枭雄贾雨村,即吴三桂。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