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6|回复: 0

太虚幻境 - 太虚幻境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红楼梦》中...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665
发表于 2023-9-7 15: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虚幻境 - 太虚幻境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词汇




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 它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放春山遣香洞,以梦境的形式向甄士隐贾宝玉二位有缘人显现。贾宝玉梦境遇仙姑是南北志怪隋唐传奇中才子奇境遇仙子的经典桥段,体现了审美上增添梦幻旖旎之美,在哲理上标志着情悟,在神话上象征爱情根基,在文法上有伏笔暗示作用。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太虚幻境


  • 出处

    红楼梦



  • 地点

    放春山遣香洞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渊源

太虚幻境受《老子》本体形上宇宙观的感官式描述的影响。《列子·周穆王传》中周穆王借化子"神游幻境"的构思,从总体思维的把握上和《老子》的感官式想象有密切的关系,现分别对比如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可易人之虑。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王执化人之祛,腾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宫。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所有……化人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

在《老子》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是一种形象的本体描述,旨在不可名,是一种没有影像的影像,没有形状的形状,作者把它归结为"恍惚"。对照《列子·周穆王传》"出云雨之上","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周穆王的"神游"有意弃绝了人间景象,神游的目的是一种非人间化的感官享受。表面看来二者没有任何关系,但仔细甄辨,不难发现,列子的运思是通过人间的景象来反衬"神游"的奇异,是一种对《老子》本体形上宇宙混沌状态的文学化处理。

《红楼梦》第五回的构思既受《老子》宏观宇宙观的影响,又借鉴《老子》感官式的形上宇宙观,然后嫁接"娲皇补天"的神话,接着构思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僧一道"的神话中人物。其中"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语境内涵和《老子》"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的语境内涵十分接近,因为《红楼梦》中的神话人物往往是一种寓意化的符号。"茫茫渺渺"和"恍兮惚兮"都指的是天地洪荒时万物存在的本真状态,曹雪芹要写的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的整体发问,《老子》的感官式的形上宇宙观为曹雪芹的神话构思提供了最佳的视角。



折叠编辑本段思想背景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太虚幻境"是书中一极大之关目。曹雪芹是一小说巨匠、文史通才。《红楼梦》汲取历代典籍之营养,化腐朽为神奇,化神奇为精彩,汪洋捭阖、蔚为大观。"大观园"是曹雪芹在人间美景基础上的铺采文,"太虚幻境"则是曹雪芹在古人"神游之境"启示下的推陈出新、化鲲为鹏。

《列子·周穆王》记周穆王有一"神游之境":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居亡几何,谒王同游。王执化人之祛,腾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宫。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化人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视;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丧,请化人求还。化人移之,王若殒虚焉。既寤,所坐犹向者之处,侍御犹向者之人。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王问所从来,左右曰:"王默存耳。"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复。更问化人。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①

在《列子·周穆王》中,是化人"变物之形,易人之虑",将穆王带入"神游之境"的。在《红楼梦》第五回中,是"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兼美"秦可卿,②"变物之形,易人之虑",将宝玉带入"太虚幻境"的。"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了人来。宝玉便愈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这让宝玉"眼饧骨软"的"细细的甜香"是秦可卿"变物之形、易人之虑"的催幻剂。"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寿阳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西子浣过的纱衾"、"红娘抱过的鸳枕",这些颇具性诱惑的物件,本来不是一般正常家庭闺房所应陈设铺排者,秦可卿的闺房里也绝对不会真有这些东西,曹雪芹在象征的意义上作如此描写,就是想表明秦可卿能"变物之形"且"易人之虑"---能使平常的"物形"在宝玉眼中"变""易"出香艳色彩,刺激"人虑",引起无限的绮情丽思,脱离平素的人间生活状态,想入非非,进入虚无缥缈的"太虚幻境"。

《列子》中,周穆王游历"化人之宫"后,"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大有乐不思蜀之概。《红楼梦》中,宝玉随秦可卿进入"太虚幻境","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去。'"宝玉俨然就是周穆王的嫡系传人。在他们此时看来,世人所欣羡的宫室楼榭,就是"累块积苏";人间所向往的家庭温暖、父严母慈、师教傅育,就是皮肉之苦 。

《列子》中,"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穆王"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红楼梦》中,宝玉入"太虚幻境","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的那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更见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个所在"。见了众仙女,闻了"群芳髓"香,喝了"千红一窟"茶,饮了"万艳同杯"酒,听了《红楼梦》仙曲十二支,睡了"素所未见"之"铺陈"。在"饮馔声色"方面,穆王与宝玉也是"有福同享" 。

"有福同享"者,往往也需"有难同当"。《列子》:"化人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视;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丧,请化人求还。化人移之,王若殒焉"。《红楼梦》"那日,警幻携宝玉、可卿闲游,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忽尔大河阻路,黑水淌洋,又无桥梁可通。宝玉正自彷徨,只听警幻道:`宝玉,再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宝玉忙止步问道:`此系何处?'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一番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之言。'宝玉方欲回言,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一夜叉般怪物撺出,直扑而来。唬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可卿救我!'慌得袭人、媚人等上来扶起,拉手说:`宝玉别怕,我们在这里。'"使穆王"意迷精丧"的险境与使宝玉"汗下如雨"的"迷津",不是亲生父子,也是外公和外孙的关系。

《列子》中,穆王"既寤,所坐犹向者之处,侍御犹向者之人。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穆王入"神游之境",自觉游历颇久,其实只是片刻耳。《红楼梦》中,宝玉入"太虚幻境",历时数日,其实也只是一瞬耳:宝玉入"太虚幻境"前,"秦氏便分付小丫环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宝玉出"太虚幻境"后,"秦氏在外听见,连忙进来,一面说:`丫环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如果用一句话来写这整段书,就是"秦氏说:`丫环们,好生看着---(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猫儿狗儿打架。'"一句话的工夫耳 。

《红楼梦》中,曹雪芹先写秦太虚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再写"太虚幻境"。是由秦太虚之"太虚"想到了"太虚幻境"之"太虚",还是由"太虚幻境"之"太虚"想到了秦太虚,抑或由"秦可卿"想到了"秦太虚"又想到了"太虚幻境",不能确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秦太虚之"太虚"绝不是"太虚幻境""太虚"之来源。秦观,初字太初,后字少游,一字太虚,皆用《庄子·外篇·知北游》"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文意。但是,在《庄子》里,"太虚"只是一种空寂玄远的理念存在,并没有具体而微的"实境"范例。如果说"太初"一词,启发了《红楼梦》仙曲十二支第一支【红楼梦·引子】中"开辟鸿蒙"云云,确有道理,但"太虚"一词,确实不是"太虚幻境"的滥觞处。就是秦太虚那副对联,也不见于《淮海集》,只是曹雪芹的高明拟作而已 。

查《故训汇纂》"太"字条,"太虚"有五例训释1)太虚,天也。李白《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太虚既张"王琦辑注引《游天台山赋》李善注。(2)太虚,谓天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李善注。(3)太虚,谓空冥之境,《素问·五常政大论》"太虚寥廓"张志聪集注。(4)太虚,谓空玄之境,真气之所充,神明之宫俯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王冰注。(5)太虚,混气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李周翰注。③这五条训释及原文和"太虚幻境"似乎都没有直接联系 。

晋人张湛在《列子·周穆王》"意迷精丧,请化人求还"后注曰:"太虚恍惚之域,固非俗人之所涉。心目乱惑,自然之数也。"穆王入"神游之境","意迷精丧,请化人求还",固是俗人;宝玉游"太虚幻境","警幻见宝玉甚无趣味,因叹:`痴儿竟尚未悟!'""痴儿"也是俗人。所以穆王与宝玉进入"太虚恍惚之域",都只能是"心乱目惑"。至此,我们预感张湛所云之"太虚恍惚之域",仿佛就是曹雪芹"太虚幻境"之所本了。"恍惚"者,"幻"也;"域"者,"境"也,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四:"延境内有石油","境"正为"域"义 。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众人正起别号,"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周穆王》在"神游之境"后写道:"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林黛玉把《列子·周穆王》中"蕉叶覆鹿"的典故运用得如此纯熟,曹雪芹肯定熟读《列子·周穆王》,当没有任何疑问 。

《红楼梦》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有一回首诗:"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业人。"据郑庆山校记:"回首诗,底本原无,仅见于己卯本(夹条),蒙府本,戚序本,杨藏本,舒序本。"此诗如果真是曹雪芹所作,那我们就真找到了《列子》"神游之境"与《红楼梦》"太虚幻境"的姻亲关系。诗中所说的"华胥境"是《列子·黄帝》中的典故,此篇在《周穆王》之前。略谓:黄帝昼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其国无师长,其民无嗜欲,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等等。黄帝既寤,怡然自得。这"华胥境"显然不是"太虚幻境"的真正源头。但,曹雪芹的"华胥境"却提醒我们他肯定看过《周穆王》中周穆王的"神游之境"。曹寅是大藏书家,曹雪芹饱读祖父之藏书。查《楝亭书目》,卷三子集类著录:"《列子》,周列御寇著,八卷;晋张湛序注,一册。"④这也帮助证明曹雪芹看过晋人张湛"太虚恍惚之域"的注解。

张湛说周穆王"神游之境"为"太虚恍惚之域",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屡次提到"恍惚"一词:回首诗"恍随仙子别红尘"提到"恍"字,"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睡去"提到"惚惚","宝玉恍恍惚惚,不觉弃了卷册"提到"恍恍惚惚","那宝玉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自觉恍惚,告醉求卧"提到"恍惚","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阳台巫峡之会"提到"恍恍惚惚"。如此密集的"恍"而"惚"之,恐怕曹雪芹不是偶然信笔而出,而是笔笔暗藏着"太虚恍惚之域" 。

《红楼梦》中,"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秦可卿言在黄帝"华胥境"(黄帝者,神仙之祖也),意在穆王"神游之境"。回首诗"恍随仙子别红尘"、"千古风流造业人"透露了秦可卿是"太虚幻境"的制造者这一消息;秦可卿又含而不露地透露了曹雪芹制造"太虚幻境"来历的消息。

另据《汉语大词典》"神游"条举例:《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辞源》"神游"条举例:《列子·周穆王》:"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可见"神游"一词,最早见于《列子》。坊间通行之程高本《红楼梦》第五回回目为"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着眼于"神游"一词,也正指出了《红楼梦》"太虚幻境"与《列子》"神游之境"的关系。

通过上文《列子·周穆王》周穆王"神游之境"与《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太虚幻境"的详细比照,再加上我们对晋人张湛之注与《红楼梦》"太虚幻境"不算太牵强的关联分析,我们最终可以得出结论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形式和内容,脱胎于《列子·周穆王》中周穆王的"神游之境";《红楼梦》中"太虚幻境"之名称,脱胎于晋人张湛《列子·周穆王》之注。⑤我们考出这一点,对理解《红楼梦》这部大书,或许小有裨益 。



折叠编辑本段四层玄机

一、审美

太虚幻境从贾宝玉甄士隐梦中写来,道启玄机增添了几分梦幻旖旎之美。尤其宝玉的梦,"但见朱栏玉砌,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那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更见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个所在","房内瑶琴、宝鼎、古画、新诗,无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奁间时渍粉污"。此为仙境风景之美。脂批:"一篇《蓬莱赋》。"

摹写警幻仙子"蹁跹袅娜",又用了一篇赋赞,尽得《洛神赋》神韵。众仙姑"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其茶"清香味美,迥非常品",酒则"香冽异常",演曲时舞女们"轻敲檀板,款按银筝",如梦如幻,曼妙多情。书名着一"梦"字,起人无限情思,绸缪不尽。

二、哲理

梦就是警幻情悟,醒就是生觉苏世;表达看破红尘、人生如梦的觉解,做一个梦醒之人。如苏轼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对人生抒发感慨与彻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无"意指尘世中的富贵荣华瞬息即逝,"真、有"意指太虚幻境的极乐之境是永恒的,如果把它们颠倒了,就会陷入无边烦恼。"孽海情天""古今之情""风情月债",悲叹古今无数痴情儿女的爱情悲剧、青春悲剧。警幻警示宝玉,若沉迷于意淫、爱情美梦,必堕入"深有万丈,遥亘千里"的"迷津",所以棒喝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

后四十回第二梦,"真如福地"是太虚幻境的变形,那时尘世中已有几位清净女儿回到仙界,她们现身代警幻仙子说法,个个冷淡宝玉,意在警示宝玉悬崖撒手,故曰"亲近不相逢""引觉情痴"。"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意指看破贾府的盛衰、大观园的女儿美及女儿悲剧,领悟到真如福地的极乐仙境胜过尘世烦恼。

三、神话

神话的层面,太虚幻境是清净女儿之境,是青春儿女真情在仙界的根基、司主、本源和归宿。警幻仙子是《红楼梦》中的爱神、美神,相当于西方的维纳斯、丘比特、阿芙罗狄忒。四仙姑奉警幻仙子之命向人间的有情儿女布散相思。情痴情种都要经过太虚幻境挂号方可下凡,劫终后又经太虚幻境销号回归仙界。此外,连青埂峰顽石、宁荣二公以及书中所有神话都要经警幻仙子过目方可生效。《红楼梦》推尊太虚幻境为最高天庭,拔高爱神、美神的地位,寓有赞美青春儿女真情的深意。

四、文法

太虚幻境贮有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三个判册,又演出《红楼梦曲》十四支,伏下了大观园女儿的终身命运及悲剧结局,让读者事先对全书故事结构有个总体的把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27 01:40 , Processed in 0.0638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