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1|回复: 0

风月鉴红楼(4) 风临酒把2 2013-04-11 | 452阅读 | 35转藏 ...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发表于 2023-9-19 07: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月鉴红楼(4) 风临酒把2 2013-04-11   |  452阅读  |  3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第四章 豪门秘辛、
  第一节 刘姥姥的传说


  经历了许多波折,终于回到贾府这个主战场了。不过这次有点不同,在出场人物之中,不见了一个人,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谁?贾雨村!

  这一位大主角,在此前的每一集故事里,全都是由他这位大侦探来领衔主演,读者一路跟着他来探查到贾府这里。在这全书的中心舞台,好戏才刚刚上演,真相即将大白!在这节骨眼上他就玩失踪,感觉真有点不太对劲啊。

  不仅如此,而且从这时起一直到十六回后《风月宝鉴》告一段落,作者都不再给他出场的机会了,这一点不知道读者们注意到了没有。照这种情况看,是不是他的戏早早就演完谢幕了,这样他这男主角的地位可是要打上问号的了,那之前的分析不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吗?这将如何解释呢?

  正当故事渐入佳境的时候,贾雨村莫名消失了,没有了贾大侦探这个主角,那故事还怎么讲下去?还是看书吧。接下来镜头转到了贾府,秦可卿出现了,贾宝玉的处男生涯结束了。

  这一情节前面分析过了,不关贾雨村的事。不过见着了秦可卿,还算靠谱。再接着看下面: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完了完了,看这样写法,完全跟前面贾雨村的故事差个十万八千里。这是要推倒重来啊,看来贾雨村真的没戏唱了。


  在开始五六回书之后,还没进入正题,反而又要重新开讲另一个故事,令人费解。这一段新故事的开场白也很有意思,前面的线索都不要了,说是没有头绪,无端端从千里之外说起。

  都说文章开局难写,难就难在怎样才能让主角闪亮登场。一般来说,有些小说的开头,会用别的一些人物的故事渲染一下气氛,为主角出场造势。但当主角出场后,配角就该让位了,既然宝黛钗出来了,贾府的故事,就从他们开始吧。没想到的是,好好的贾府故事,放着这几大明星宝贝不用,曹雪芹却另辟蹊径,接下去的故事,竟由一个远方来的乡下老太婆开始说起。

  这位乡下老太婆,就是刘姥姥了。她与贾府也就有八竿子才能打得着的一点瓜葛(这点瓜葛也就是作者硬扯上的),凭着这点瓜葛进了荣国府游览了一番。刘姥姥并非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她后来还二进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最后还救了落难的巧姐,是个仗义的老好人。

  不过二进三进都是相当靠后的情节了,与前十六回的故事关系不大。那么刘姥姥在《风月宝鉴》这个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呢?有同学说,刘姥姥是作者用来搭桥牵线的人物,通过她一进荣国府,自然地将镜头切到贾府之中,贾府各式人等经由刘姥姥之眼依次展现给读者。唔,听起来象是那么回事,不过貌似前面林黛玉进荣国府时已经用过一次了,荣国府大多数人都已经顺利登场了,还用得着刘姥姥再来介绍一番?

  这个问题又得提到前面的结论了:林黛玉在《风月宝鉴》体系中,只是打酱油的存在,作者不会花太多的笔墨来写她的;“黛玉进府”这一大段内容,《风月宝鉴》中是没有的,只是在后来《红楼梦》确定以林黛玉为主角后为了让她形象丰满而补作。那就是说,在《风月宝鉴》中,刘姥姥才是深入荣国府的第一人!在这之前,读者所能接触到的贾府信息只有冷子兴的爆料,接着是前面一回的梦游太虚幻境(只是可卿与贾宝玉二人互动,牵涉人物很少),贾府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神秘感,这有一个写作循序渐进的过程。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眼界大开,见到了一世没见过的希罕事和希罕物,还见识了一位希罕人物——凤姐。上一次“黛玉进府”时凤姐出场,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写活了一个“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凤辣子。刘姥姥这回是凤姐的第二次亮相,事前的铺垫更足,出场时的气场更强,刘姥姥当时就震惊了。


  当然,跟刘姥姥一起见识到凤姐女王范的还有读者们,不过在读者们心目中,凤姐的第一印象已经定格为那远远传来的笑声和那句“我来迟了”。只因先看过了“黛玉进府”,凤姐的神秘感已经消失。再好看的大片看过了再看第二遍,效果就差一大截。因此纵然凤姐的第二次亮相比第一次更惊艳,也不可避免被人忽视了。但如果知道其实这才是她在《风月宝鉴》中的第一次亮相,评价肯定会更高一点。


  刘姥姥见过凤姐,拿着打秋风得来的银子欢天喜地地走了,再见她时就到了数十回后,已经出了《风月宝鉴》的范畴了。这样看来,她肯定不是故事的主要角色了,算是牵线搭桥之人吧。凤姐无论在《风月宝鉴》还是《红楼梦》,都是数得着的人物,在这里连脂批都说,此是凤姐正传。刘姥姥把棒交到她手中,可算是完成任务了吧?


  不过还是有点小疑问。在本回开头,作者已经说了【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以我的理解,这是有了新人物,新线索,所以这样写。如果只是凤姐接棒讲故事,作者写上面这段话不是太矫情了吗?


  当然有同学会说在《风月宝鉴》中,凤姐这才是第一次亮相,因此用刘姥姥来牵线,可以说是新人新故事。可为什么后来写《红楼梦》时有了改动,凤姐提前出场,那么后面的故事是可以直接用她了,再说“乱麻一般”、“ 无个头绪可作纲领”就没理由了。


  难道又是作者的疏漏?怎么说也是“披阅十载,增删五回”的文字,不应该。如果不是作者疏漏,那么接棒者就是另有其人了,是不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忽略了某个人或某件事呢?


  回过头来再把书看。唔,除了凤姐之外,刘姥姥还和另外一个人有瓜葛,谁?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她和刘姥姥以前认识,刘姥姥能见着凤姐,多亏有她帮忙。仔细一看,这周瑞家的戏份不少啊,难道接棒者竟会是她?


  这周瑞家的,是《红楼梦》中第一个详细介绍的贾府下人,因为在送宫花的时候最后一个送林妹妹,冒犯了妹妹的粉丝团,后果当然很严重,于是她就被归类为“坏蛋”、“讨厌”这一档。不过,这周瑞家的对刘姥姥这个穷老太婆还不错,就因为以前受过一点恩惠,就为她前后奔忙,最后连酬劳都不要,连脂批都说:在今世,周瑞夫妇算是个怀情不忘的正人。在刘姥姥来到荣国府,就是她第一个要找的人就是周瑞家的,进了府以后,周瑞家的忙前忙后,所有手续全由她一手办理;刘姥姥走了,她不辞劳苦还去帮忙送宫花。直到下一个故事“秦钟上学”之前,哪一个环节都有她的身影,整个故事,虽然有不少角色登场,但全程参与的唯有她一人而已!

  仔细看去,这个女人不简单,这么早早就登场了,在读者对金陵十二钗还没有什么印象的时候,作者在她和她一家人的身上花的笔墨可不少。而这一回的回目就有“送宫花”的字眼,说明送宫花是主要内容,那周瑞家的无疑就是这一回的主角。


  想通这一节就容易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要说“无个头绪可作纲领”,那是因为周瑞家的之前未登场,所以要从“千里之外,小小一个人家”的刘姥姥说起,刘姥姥进荣国府,主要作用就是带出了周瑞家的这个人物。至于刘姥姥和周瑞家的关系嘛,随便找一个说她们认识就行了。


  见到周瑞家的之后,刘姥姥的任务完成,故事接着就由周瑞家的来处理了。


  第二节 宫花寂寞红

  这个周瑞家的,原是王夫人的陪房,即是旧时王家下人陪嫁过来的。以此推算,她跟着王夫人有年头了,她这类人,理所当然会是王夫人的心腹。有人罩着,这小日子显然过得不错,虽然是下人,自己还使唤着个小丫头。据她所说,她男人只负责春秋两季地租子,平时就跟小爷出门;而她只管跟太太小姐出门的事。这些活,轻松自在且有体面,最得意的是可以时时常伴在领导身边,比旁人知道更多的内幕消息。


  且说忙完刘姥姥之事,周瑞家的还不歇息:

  话说周瑞家的送了刘姥姥去后,便上来回王夫人话。【甲戌侧批:不回凤姐,却回王夫人,不交代处,正交代得清楚。】谁知王夫人不在上房,问丫鬟时,方知往薛姨妈那边闲话去了。【甲戌侧批:文章只是随笔写来,便有流离生动之妙。】周瑞家的听说,便转出东角门至东院,往梨香院来。

  妙!作者随笔写来,似乎只是家长里短的寻常事务,无甚可记,未料其中却安排有关键环节。请注意!这一幕的故事就必须发生在梨香院,周瑞家的必去。若是安排在其他地方,故事写起来就不自然。


  梨香院是薛姨妈住处,王夫人是薛姨妈亲姐姐,姐姐到妹妹那里闲话,很正常的事情。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平时就是王夫人心腹,她来找王夫人回话是常有之事,也无特别之处。这样,周瑞家的出现在梨香院,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这样的身份安排,是早已精心设计好的,作者不经意间淡淡写来,多少读者被他瞒过。



  接着看。【周瑞家的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上顽。见周瑞家的来了,便知有话回,因向内努嘴儿。】

  这个情景的出现,属于是预留伏线。此处并无太多实质内容,主要作用是让接下来将要写的人物先亮个相,让读者先留一印象,此后再出现时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注意了,这个镜头的焦点所在,不是那个有名字的丫鬟金钏儿,而是那个暂时不知名的小女孩儿。两个小女孩儿,作者故意一个给名一个不给,要突出的却是那个未给名的,用的是烘云托月法。


  知道这个小女孩儿是谁吗?作者在此一顿,故意岔开了去。接下来,编个理由说周瑞家的进来见到王夫人和薛姨妈正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等语,不敢惊动,然后就插播了一段有关薛宝钗“冷香丸”的故事。哦,前面说过,在《风月宝鉴》中,是可以无视宝姐姐林妹妹的。“冷香丸”的传说无关大体,充其量是可以让故事不那么单调而已。


  “冷香丸”是题外话,而转回到原主题也是相当自然流畅,王夫人一句“谁在房里呢?”周瑞家的就出去回话,见王夫人无语,方欲退出。


  周瑞家的来到梨香院,所为何事?不就是来给王夫人回话嘛。现在回完话,王夫人无语,说明她根本对刘姥姥来或走毫不关心。这事王夫人已交由凤姐全权处理,周瑞家的回话也纯粹是多此一举。这点枝末细节,不仅王夫人不关心,读者又何尝在意呢?其实来给王夫人回话,只是作者给周瑞家的来梨香院找个借口而已,下面的事情才是正事。


  周瑞家的来到梨香院,所为何事?不就是来给王夫人回话嘛。现在回完话,王夫人无语,说明她根本对刘姥姥来或走毫不关心。这事王夫人已交由凤姐全权处理,周瑞家的回话也纯粹是多此一举。这点枝末细节,不仅王夫人不关心,读者又何尝在意呢?其实来给王夫人回话,只是作者给周瑞家的来梨香院找个借口而已,下面的事情才是正事。

  【周瑞家的欲退,薛姨妈忽又笑道:“你且站住。我有一宗东西,你带了去罢。”说着便叫香菱。只听帘栊响处,方才和金钏顽的那个小丫头进来了,问:“奶奶叫我作什么?”薛姨妈道:“把匣子里的花儿拿来。”香菱答应了,向那边捧了个小锦匣来。】


  薛姨妈所说的那宗东西,就是十二支宫花了。从后面的情节来看,貌似作者写周瑞家的来梨香院的目的就是送宫花了。可是要说这十二支宫花也不是什么大物件,而薛家母女天天都要进出荣国府几趟,真要送人,那天顺路带进去就完了,为什么作者还非得安排周瑞家的找借口跑一趟梨香院呢?这作者当然有自己的考虑了,他想写的不是宫花,而是再次出现的那个小丫头。

  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如果这个丫头没戏,薛姨妈要拿宫花的时候,直写“薛姨妈叫丫头捧了个小锦匣来”即可,简洁明了。而在书上,这段情节就多了一些内容,那个丫头被点击大幅放大,不仅有了名字,还配有台词和动作,显见是此时的焦点人物。再加上前面那次先期亮相,可知作者在她身上是落足了笔力。


  通过薛姨妈之口,我们知道了这个小丫头名叫香菱。写到这里,香菱这个名字才首次出现,还没提及她就是薛蟠带来的,正当疑惑之际,作者就揭开了这个谜底。
  【周瑞家的拿了宫花,出了房门,便问金钏儿:“那香菱小丫头子,可就是常说临上京时买的,为他打人命官司的那个小丫头子么?”金钏道:“可不就是。”】


  似乎是不经意间的一问一答,立时将香菱的身份亮出。为他打人命官司,不就是门子所说的英莲郡主吗?不就是贾雨村苦苦追寻多年的英莲郡主吗?可见着真人了!!!


  这时候你就会知道香菱为什么是焦点所在了,原来英莲郡主在此!为什么这一幕一定要在梨香院,就因为香菱。香菱是薛蟠买来准备做姬妾的,但又未正式入门,此刻还是个丫头;以她身份,不太适合去见外人,薛家人自然不会轻易将她带到贾府去的,要见到她,须得要到梨香院来,这就是作者将故事发生地特意安排在梨香院的原因!而薛姨妈和薛宝钗,可随时过府相聚,要给她们设计情节,可在贾府内完成。因此,这段梨香院的故事,专为香菱所设计,薛姨妈和薛宝钗都是陪客。


  其实从这点倒推上去,前面的故事就都有很好的解释。起点是周瑞家的,目标是香菱,而且香菱不动,如果换你来写,该怎样安排情节才合理?只有走周瑞家的——王夫人——薛姨妈——香菱这一条线路了。于是前面周瑞家的要给王夫人回话、王夫人来梨香院与薛姨妈闲话这样的情节就信手拈来,中间再穿插一些日常琐事,就掩盖了约见香菱这个真正意图。



  既是专为香菱设计,当然后面还有故事。于是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


  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甲戌双行夹批:一击两鸣法,二人之美,并可知矣。再忽然想到秦可卿,何玄幻之极。假使说像荣府中所有之人,则死板之至,故远远以可卿之貌为譬,似极扯淡,然却是天下必有之情事。】金钏儿笑道:“我也是这们说呢。”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见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甲戌双行夹批:伤痛之极,亦必如此收住方妙。不然,则又将作出香菱思乡一段文字矣。】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伤感一回。


  这一段,才是梨香院故事里最最核心的情节,作者花费大量笔墨,种种安排,就是专为周瑞家的和香菱二人会面这一刻而服务的。


  这一点已经体现在回目上,成书较早的甲戌本和舒序本这一回的回目都作“送宫花周瑞叹英莲,谈肄业秦钟结宝玉”,从回目来解读,这一回主要由“送宫花”和“谈肄业”两个故事组成。先说“谈肄业”的故事,也就是前面“秦钟上学”那一段,已经分析过了,秦钟才是主角,宝玉是跟班,主要内容是“秦钟结宝玉”;同理,“送宫花”的故事,主角显而易见就是周瑞家的,主要内容是“周瑞叹英莲”!就是现在说到的这一段。曹雪芹早就把写作意图告诉了读者,只是多数同学不自知而已。

  有人说了,是“周瑞家的”叹英莲,不是“周瑞”叹英莲,表达不准确。不错,纵然曹雪芹大才,估计也没办法把“周瑞家的”用别的两个字来表达清楚,只好将就一下。但毕竟点出了故事精髓,相较之下,这小小漏洞不是问题,读者能看得懂的。


  后来这个回目被浅薄地改成了“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版本不同略有差别),两相比较,你就知道原来这个回目有多精辟,后改的有多扯淡。还是先说“谈肄业”,本来很扣“秦钟上学”故事的本意,改成“宴宁府”就不知所谓了;然后宝玉与秦钟的位置互换,两人的主次关系一下子颠倒是非。这还不算狠的,毕竟这两人还是在一起了,而在“送宫花”这一句里,真正主角周瑞家的和香菱被完全抹煞,置换上了贾琏和凤姐,但不知这俩和送宫花有多大关系呢?显然改回目者不知周瑞家的和秦钟重要,想当然代之以凤姐和宝玉,无知者真是误人不浅啊。


  虽然是第一次见到香菱,但周瑞家的显然事先对香菱这个人已有所耳闻,一见面就猜到她的身份。看得出周瑞家的对香菱颇感好奇,望闻问切各种手法齐上,拉手看过之后,又问长问短,一连抛出十几个问题盘诘香菱。

  经过一番调查,周瑞家的结案陈词:“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这个结论立即得到金钏儿的完全赞同。


  东府蓉大奶奶,也就是秦可卿!我们前面一直说,秦可卿即是甄英莲;而在书里,此刻若以普通读者的理解,多半会认为香菱即是甄英莲。我们知道,秦可卿,刚刚在上一回“梦游太虚幻境”中出场亮相,身份是东府蓉大奶奶,在她房间里色诱了贾宝玉;紧接着这一回,香菱出场,身份是个丫头,刚被薛家从金陵买来。显然,秦可卿和香菱,这是完全不同身份的两个人,但两个人年纪相仿,容貌相似。英莲郡主只得一个,到底谁才是本尊?


  相信大多数的同学读《红楼梦》到这里的时候,都已经认定香菱即是英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追根溯源,是因为前面刚刚有人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同学们都采信了他的意见。但仔细看去,说香菱即英莲的人,从头到尾却只有金陵应天府的门子先生一个人。而他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只有一个——香菱的模样,和英莲小时候有几分相似!


  这样问题就来了,周瑞家的刚刚见到了香菱,她仔细看过,认为香菱和蓉大奶奶秦可卿长得很象,而且得到了金钏儿的旁证。换言之,就是秦可卿和英莲长得也很象。以门子先生的判断标准,假设门子先生先见着了秦可卿,我相信他也会一眼认定她就是英莲。也就是说,门子先生很有可能认错人了。

  是不是这样,我们来具体分析。把镜头转回去,看看门子是如何认出英莲来的。在金陵断案时,门子是这样说的:“……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说的很明白,门子认出英莲的第一步,是以貌取人。


  无论真实身份是葫芦僧还是义忠亲王近卫,门子都不能算是英莲亲近之人。他对英莲的印象,停留在她四五岁的时候,再见时已是七八年之后,再深刻的记忆也会随时间流逝而磨灭。况且,女大十八变,四五岁的小女孩长成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变化有多大,相信不用我多说了。因此,门子也只能说“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这样的话了。这样认人,认错的机率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在作者故意设置一个和香菱十分相象的秦可卿的情况下。若不是,莫非大家认为她们相似只是写来玩玩的?

  当然门子也知道这样认人不靠谱,为增加语言说服力,于是他更进一步指出其详细特征——英莲和香菱眉心上都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果然,有了这个直接证据,说服了贾雨村,也让各位读书的同学都信以为真了。

  于是眉心这点痣就成了香菱的招牌。当说到“英莲是可卿”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问“哪点痣是怎么回事?”电视电影中的香菱也有痣,还怕人看不到,故意加大加深。象87版电视剧中那个小香菱,那点“胭脂痣”实在太恐怖了,观众看她注意力都在那点痣上面了。其实那个胭脂痣,也就米粒大小,颜色就是象胭脂的淡红色,极小极浅的一点,处在眉心中,想象一下那不会很显眼。想想也是,既然是痣那就是身体缺陷,太明显的话绝对是有碍观瞻,无论它是不是叫“胭脂痣”这样有点诗意的名字。而香菱也好,可卿也好,都是公认的一等一的大美女,绝对不会有明显的脸部瑕疵。实际上真要按书上描写那样点上那颗痣,拍摄时不用大特写镜头根本就看不出来,为了显示香菱有痣,只好丑化她了,后面那个大香菱还好点,也有痣但已可接受。这个道理好明白,人长大了,那点痣就不会象小时候那么显眼了。


  写这么多,只是想说,我们认人,这第一眼确认就是根据观察对象的外貌和体征,这种不显眼的印记开始时是不会注意到的。门子认出英莲,必然是先根据脸型五官的整体感觉得出结论,而后才会用“胭脂痣”加确认。各位想想,某人与你不熟,还七八年不见,在你的模糊印象中还会记得他有那样一点不显眼的标志吗?门子未必记得,但因为他第一眼就下了结论,那就象“邻人疑斧”的故事一样,当见到香菱有“胭脂痣”,这时就出现强烈的心理暗示了,下意识里会认为之前他曾见过。因此门子这样举例并不可信。


  就因为小小的一点痣,很多同学始终对香菱不是英莲感到难以接受,因此在这里又多说两句,要较真的话,可有多种解释。就算门子所说的是实话,香菱英莲都有痣,那也不能说那就是同一人,你怎知道可卿眉心就没有痣呢?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分别见过可卿和香菱,只说她俩相似,可没说她俩有没有痣。另外,在眉心点一点胭脂,是女性常见化妆,很有可能门子所见英莲或香菱眉心的痣是点上去的,这样的话再纠缠在这点痣上就没意义了。


  我们在这里费尽口舌,解释各种疑问。但作者写的时候可能没考虑那么多,只因门子急于取信贾雨村,为增强说服力,随口说了这个细节。作者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因为后面有天香楼的情节,点明英莲即可卿,到时一切都真相大白,这点小痣不会有人放在心上。但此后天香楼故事被删,这可苦了不明真相的一小撮同学,怎么也转不过这个弯来。


  不过就这样判定门子的话不可信显然还是会有异议的,我们不妨再往下看看门子是怎么做的。事实上别看门子说的时候象是信心满满,其实自己也犯嘀咕,毕竟隔了七八年了,谁敢打保票呢。于是他趁无人之机,抓住香菱查问其身世,门子介绍了当时的情况:

  【那日拐子不在家,我也曾问他。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他亲爹,因无钱偿债,故卖他。我又哄之再四,他又哭了,只说“我不记得小时之事!”这可无疑了。】

  各位同学仔细看看,从头到尾,香菱说的可有一丝英莲的影子吗?开始说的“是亲爹”就已经是否认了,门子完全无法接受,便“再四”诱供。注意作者用的是“再四”这样的词,门子纠缠不清之态表现无遗,吓哭了人家小姑娘,最后被逼不过,只得说句“不记得了”。


  这句敷衍的话也等于不承认,比起前面直接否认好点,但仍不是门子想要的答案。门子见确实再问不出什么了,只好作罢。面对这样一份对他完全不利的证词,门子还认为香菱即英莲吗?且看门子是如何自圆其说的:


  证据不利,他选择无视——你前后口供不一哦,亲!说谎了吧。然后又抛出他认定的理由——被打怕了,万不敢说。最后竟然判定“这可无疑了”!这等强词夺理,不去做发言人实在是浪费了。看他此后他帮贾雨村断案,更知道就是个惯于弄虚作假的无耻之徒,此人的话,可要斟酌斟酌。


  以貌取人会犯错,门子问香菱这一段就是个验证过程,如果香菱真是英莲,作者只需在这里提示两句,就是板上钉钉了。但看完这段,那简直就是拆门子的台嘛,如果是英莲,哪能这么写。以我理解,作者这是故意不确定香菱身份,给后面故事留下后门。



  果不其然,在门子认完香菱以后,下一次香菱再出现,就到了梨香院这里。情节差不多是上次的翻版,香菱被再一次盘问到了身世:

  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甲戌双行夹批:一击两鸣法,二人之美,并可知矣。再忽然想到秦可卿,何玄幻之极。假使说像荣府中所有之人,则死板之至,故远远以可卿之貌为譬,似极扯淡,然却是天下必有之情事。】金钏儿笑道:“我也是这们说呢。”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见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甲戌双行夹批:伤痛之极,亦必如此收住方妙。不然,则又将作出香菱思乡一段文字矣。】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伤感一回。


  门子盘问香菱之时,并没有具体问题是列出,但既是探问身世,那肯定和上面周瑞家的所提的问题差不多。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场合,香菱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不记得了”。


  嗯?有问题!门子不是说香菱不敢说出自己身世是怕拐子打骂吗?现在拐子已去,还有什么顾忌呢?是怕薛家人吗?薛蟠固然是浪荡子,但此时香菱仍未收房,她仍是交由薛姨妈所管。从后文可知,薛姨妈和宝钗对香菱可真是不错,香菱也很信赖她们。无论是乡绅女还是郡主,要找父母的话,此事对薛家都没有障碍,如果香菱还想有天伦之乐,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了。


  此时不说,更待何时?还想着有机会再出薛家门吗?这也是最后的机会了。如果她是英莲,如果她心里面还有个家,无法想象她为什么现在还不说,更重要的是,无法想象为什么作者现在还不说!实际上从这以后,也再没机会说了。在这种情况下香菱不说,作者也不说,那只有相信,香菱根本就不是英莲!



  英莲失踪时五岁,人事已识,至少父母是谁家乡何处等不会不知。门子作为房东与香菱开始对话时,气氛正常,香菱没有什么警惕性,那时所说的应是实话。所以,香菱第一次回答“拐子是亲爹”,这很有可能就是真相!


  但这个真相完全断绝了门子希望,那怕他再认出一百点痣都没用。在门子“再四”逼问之下,受惊吓的香菱改口说“不记得了”。此后在梨香院她也说“不知道”。前一次是敷衍之词,可以不计;那后来还如此说,是否她真的是不记得了呢?


  这个问题也好回答。在梨香院之时,门子已不在,再提起他是亲爹能有何用?没的又再勾起一段伤心事。香菱被亲父所卖,已是不幸;刚盼着能进个好人家,转眼又遭惊变。接连打击之下,香菱已不愿再提起那段往事。


  “不记得了”的说法也证明不了香菱是英莲,门子还是不满意。他认定其中必有隐情,只是香菱“被打怕了,万不敢说”。不料很快到周瑞叹英莲这一段,他被证明判断失误,香菱根本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同学们也应该看得出来,这是前后呼应的两段故事,前面门子的破绽,是作者故意设下,到周瑞叹英莲这一段,就是伏笔照应,起证伪作用。作者大损门子,就是要告诉读者,在香菱问题上,门子先入为主,所作判断漏洞百出,不可信!


  其实可卿身世诡异,多数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只要认同出身显贵这点,那就不应该在英莲到底是香菱还是可卿的问题上纠结了。可卿在书中的重要性远胜香菱,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谁的身世秘密会用在书的开头?香菱只是边缘人物,她的故事没有什么可看性,如果香菱是英莲,完全看不出这个身世故事对她有什么影响。如果英莲是可卿,那就太精彩了,故事情节波谲云诡,惊心动魄,这种安排,简直可说是天衣无缝!。这两种结果对比,有如天地之别!以曹老师的水准来写,可卿就是英莲!这可无疑了。

  如果可卿确实就是英莲,那么香菱在书中又扮演何种角色呢?原来她正是作者设计出来迷惑读者的。读者看《风月宝鉴》,看到英莲郡主一开始就离奇失踪,必然知道她就是重要关窍,她的下落,就是读者关注的重点。因此,书中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人物的突然出现,都会让读者对号入座的。作者如此故作神秘,如果让人一下子就把结果猜中,其实也无甚趣味,真正好的侦探作品,总是会尽量把悬念往后推。但若只有可卿一个嫌疑人,很难瞒得过去,于是香菱就适时出现,再经作者一番点拨,那些怀疑目光都注视到她身上了,这正是作者想要的结果。

  这一招确实奏效,直到现在,很多同学仍固执己见,不愿相信香菱不是英莲。怪只怪作者掩饰得好,当然更主要原因是某些东西被和谐掉了。那些情节,看似合情合理,但总有一些可疑之处若隐若现,让人心里很不踏实。这正是作者的狡猾之处,以同学们久经各种谍战大片的考验,应该知道故弄玄虚的背后,一定会有隐情的。

  香菱另外还有一个作用,通过她,我们终于可以捕捉到风月女主秦可卿的影子了。而香菱,现在正是男主角贾雨村追寻的对象,从香菱身上,隐约可见是两线相交的节点。


  可惜啊,贾雨村挖地三尺,就想找到秦可卿。而他此时所锁定的目标,却只是秦可卿的影子替身。作者的故弄玄虚,不仅迷惑了读者,看来也迷惑了贾雨村,他调查香菱能查出个什么结果来呢?明显是方向错误嘛。噢!坏了!要是他躲在梨香院偷听周瑞家的和金钏儿的对话就不得了啦!呃……为什么又提他呢?他不是没戏了吗?



  周瑞家的见过香菱之后,查问一番之后,便去送宫花去了。


  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一节,按时下主流观点,这一段故事主要就是通过周瑞家的之眼,又巡视了一轮荣国府,又见贾府众小姐奶奶们一回。靠!这个写作手法,黛玉进府时来了一轮,刘姥姥进府又来一轮,到周瑞家的送宫花还来一轮,短短几回书就弄个三四次的,烦不烦啊,能不能来点新鲜的呢?以曹公大师级水准,总是落了俗套就说不过去了。


  第三节 不知谁是惜花人


  就让我们随着周瑞家的走一走,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吧。依薛姨妈的分配,十二枝宫花三春和黛玉一人两枝,凤姐可得四枝,周瑞家的便拿了宫花按人头去送。


  周瑞家的所走的线路,曾经有好事者专门作了研究,为什么呢?因为她送宫花的最后是给了黛玉,而黛玉当场就黑脸了,让周瑞家的下不了台。这应该是表现黛玉小性的情节,但妹妹粉丝就不忿了,于是就将周瑞家的送宫花的线路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看她是顺路还是故意最后才来的。研究结果根据各人对林妹妹的喜爱程度有所出入,某对此研究不多,没有什么发言权,下面所列的顺序,是按照书上所记,是否顺路,不在考虑之中。


  周瑞家的送宫花第一站,是王夫人正房后头三间小抱厦,这里住着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这第一站,曹雪芹自己说了的就是“顺路”,那信他吧。恰好三春都在,或者说她们没什么故事可讲,在一起省事,于是一下子送出了六枝宫花。


  第二站,是来到了凤姐处。至于是不是顺路,这个就没研究过。到这里当然是给凤姐送花来了,不过,大家更津津乐道于贾琏如何来戏熙凤,连本来“周瑞叹英莲”的回目被改成了“贾琏戏熙凤”。这下子喧宾夺主,周瑞家的来送宫花之事,提及的并不多,这其中还是有些嚼头的。


  凤姐得了四枝花,却立即拿了两枝让人给东府蓉大奶奶秦可卿送过去了——为什么不让周瑞家的顺便送过去?这可有学问,蓉大奶奶是何等样人,这讨喜之事那能错过!宫花是薛姨妈的,跑腿的是周瑞家的,但最终郡主秦可卿收到的宫花,却是凤姐遣人送过来的,这人情做的,啧啧!厉害啊厉害!看看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小厮兴儿是怎么说她的:“……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拔火儿。”果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这事还是当着周瑞家的的面做的,象周瑞家的那么乖巧之人,就算不是经常接触到秦可卿,见此情形也知道凤姐可卿两人厚密。蓉大奶奶的威信,就是在平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如果说,因为秦可卿的特殊身份,以凤姐的做人原则,有了好东西会立即想到她的,这点应该好理解。不过总有个问题不甚明白:薛姨妈到底知不知道秦可卿的真实身份?薛姨妈虽是王夫人的亲妹妹,但毕竟是外姓,且与可卿没有交往,因此不知也说得过去;这不,薛姨妈在分配宫花之时就没提起秦可卿,说明她不象是知道内幕的样子。但,为什么明明名单上是五个人,薛姨妈却拿出十二枝宫花,不好平分嘛,最后给了凤姐四枝。是知道凤姐与可卿厚密,故意多给两枝吗?当然,如果想说这是作者故意而不是薛姨妈故意,也无话可说。


  实际上,这一回送宫花,主要看点还是秦可卿,其他人只是沾光而已。这一回有首回前诗,点出其中关窍所在:


  十二花容色最新,
  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
  家住江南姓本秦。



  这是本回的回前诗,相当于本回的核心内容。此诗用词浅显,不难理解,“惜花人”就是作者的目标。不知谁是惜花人?明明白白的“姓本秦”摆在那里,任谁都看得见。谁姓秦,又收到宫花,看来不用多说了吧。


  在薛姨妈最初定下宫花赠予人的名单里,没有姓秦的。随后姓秦的仿佛在不经意间被提及,却又不露真容。在一大段送宫花的故事里,她只有一句话的描写。但作者却写了一首诗告诉你,这才是真正的灵魂人物!真是神奇的笔法。

  实际上,送宫花只是把故事串起来的一个由头而已,送的不一定非宫花不可,也可以是别的什么东西。但作者意在那个“惜花人”,于是这个东西就设置成与她相关,这使故事情节总是围绕着主题。这种编故事的能力,是一个优秀作家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写作技巧。


  答案很明显了,英莲郡主秦可卿就是那个“惜花人”!她既然是皇室中人,得到宫花,勾起往事,自然会怜惜一番。宫花十二枝,她拿到的两枝,才是大红花,其他十枝都只算是绿叶。但在书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十张绿叶,作者不吝笔墨一路写来,个个活色生香,精彩处让读者不禁沉浸其中;而最红的那两枝大红花,却是略略一语带过,无声无息,甚至连面都不让你见,省事之极。既然写得少那读者就不会太在意了,谁都以为那些绿叶才是真红,但到最后真相大白之时再来看,这才发现,原来不写是作者故意留白,其中玩味无穷,尽由读者自己想象发挥。


  回前诗里既然写到秦可卿即为“惜花人”,那么在正文内容上应该有所呼应,这些内容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和谐了。不过这些内容就算有,也不会太多,此时可卿仍然会把神秘进行到底。按作者的手法,可卿不会出面,惜花时的情形可通过彩明之口向凤姐说出来。这样一写,着墨不多,却已将伏线设下。可惜,多数同学记得的还是那十枝花,这里又被作者瞒过。



  说完凤姐,说完惜花人,周瑞家的手上只剩下两枝宫花了,继续送。


  第三站,在贾母房这边的穿堂里,在这里周瑞家的遇到了她的女儿。她女儿来此是有事要来求人,两人正好见到。好在周瑞家的没把这剩下的两枝宫花给贪污了送她女儿,否则的话黛玉连花的样子都见不着了,这样妹妹的粉丝更有得说了。嗯,这个是不是顺路没太在意。


  第四站,是送宫花路线的终点站,总算来到了贾母之边宝玉的房里,因为黛玉正在这里。黛玉见宫花,有什么表现呢?咳,不说也罢,反正也是最后两枝了,该怎么办呢?总会有人拿最后的。要怪就怪凤姐吧,假设一下,如果凤姐当时只拿两枝,让周瑞家的顺便给蓉大奶奶两枝,那么到了林妹妹这里不是还有四枝宫花吗?林妹妹就不会如此发飚了。不过这样一来,最后剩下的两枝就该着蓉大奶奶拿了,会出现这种情形吗?


  宫花送完,看似是走马观花的一段。但就在送宫花这一段戏里,曹雪芹又已经设下伏笔。


  这一路走来,如果让大家来找碴的话,是不是看出点名堂来了?可能同学们没太注意到这里暗藏玄机,那就认真再看一下。送宫花一共走了四处地方,其他三处地方都有宫花送出,只有周瑞家的和她女儿碰上了那一站,没有宫花送出。不送宫花,那就属于是节外生枝了,这俩母女有事不在家商量,跑来这里凑什么热闹呢?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能得宫花之人,都是贾府中的主子奶奶小姐,作者就借周瑞家的送宫花之机,让她在贾府里面转一圈,通过与各位小姐奶奶的接触,让读者们见识一下贾府的富贵堂皇;而这中间突插一段奴仆家庭的家长里短,很不应景啊。而且周瑞女儿的事看着还挺复杂,其他的小姐奶奶都没这么多东西要说。曹雪芹这支笔,可真是令人难以琢磨啊。



  周瑞女儿此来荣国府,事出有因,原来,她老公,也就是周瑞家的的女婿,因多吃了两杯酒,和人分争,不知怎的被人放了一把邪火,说他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所以,她来找她妈商量如何找门路。

  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二三百年前的事情了,但他写的这段内容怎么就象是不久前发生的呢?显然中国的收容审查制度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反正在《红楼梦》的时代就已经实行了,而且是保持制度二百五年不变。周瑞的女婿,就是因为是外地户籍,没有暂住证,被联防队抓个正着,准备递解还乡。被收容审查了,处理方式也是两百五年不变,自然要拿钱赎人了,不然找门路也行。凭贾府的面子,这点小事何足挂齿?周瑞家的反认为女儿未见过世面,此事好解决,到时求一求凤姐便完了,于是让女儿先回家等消息。


  作者在写这一段故事时,一直未提及周瑞女婿是谁。直到这段故事结尾,才点出他的身份:

  原来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甲戌侧批:着眼。】近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故教女人来讨情分。周瑞家的仗着主子的势利,把这些事也不放在心上,晚间只求求凤姐儿便完了。


  卖糕的,女婿原来是他!!!同时又见着了雨村的名字了。看到这两人的名字同时在此出现,我怎么觉得脚底寒气往上冒呢。

  《红楼梦》开头那几回,故事纷繁杂乱,读者不易理也头绪。但这次冷子兴的再度出现,让在黑暗迷宫中摸索的读者看到了前方出口处的光明,循着这条路往前走,所有环节均完美地贯通了。



  周瑞家的女婿原来就是冷子兴!你看这开篇才几回书,什么十二钗的,影都还没见着几个,他这一家好几口,却差不多个个都有故事讲,这占了多大的戏份啊,就算和贾府比起来,也不逊色多少。作者给一个下人家庭设计了这么复杂的社会关系,绝非无的放矢。而且从冷子兴身上牵连到了主角贾雨村,这故事可有得看。

  前面我们曾经分析,冷子兴出场时形迹可疑,他与贾雨村结交这一情节,必定还有后事交代。果然,当此刻冷子兴适时出现时,事情已渐趋明朗,种种迹象表明,他就是忠顺亲王安插在贾府的卧底。


  想当初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府情况时,那滔滔不绝的信息,入木三分的总结,令人括目相看,可见他是个相当称职的特工人员。他能有这么出色的工作表现,肯定有他可靠的消息渠道,现在一看他原来是周瑞的女婿!啊,是这样啊!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给冷子兴设定这样一个对下人来说相当复杂的家庭背景,用意原来在此!


  当明白其中奥秘所在,此后我每次再看《红楼梦》,看到这一段的文字之时,都会细细多读两遍。回想当初灵感到来,翻书查到此处发现冷子兴之时,的确有种如梦方醒的感觉。可以确信的是,冷子兴结交贾雨村是千里伏线,周瑞女儿的出现是点睛之笔!一段精彩的谍战故事已呼之欲出了。


  虽然贾雨村不再出场,但从冷子兴这条线索,仍可知道事情就是由贾雨村所引起。


  贾雨村在重审葫芦案的过程中,从门子口中得知英莲郡主的消息。追了那么久的线索,现在有了一点眉目,他急切想确认一下。而这个疑似英莲郡主的女孩香菱,已经被带到京城,就住在贾府里。于是乎,作为雨村的好友,贾府里的首席卧底,冷子兴自然是贾雨村第一个想到的帮手。


  某月某日,冷子兴在古董市场摆摊时,某人塞给他一个花瓶,他从花瓶里取出纸条,原来是贾雨村让他查一下荣国府梨香院里薛家新买来丫头的来历。

  冷子兴得令,立刻展开调查,他当然不能自己翻墙头去侦察了,便让老婆去办。老婆好歹曾经在荣国府打过几年工,出入荣国府不成问题,但香菱身在梨香院,不到荣国府里来。于是老婆请来丈母娘来帮忙,跟着便有了前面所看到过的梨香院里周瑞叹英莲这一个情景。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重温一下当时的情景吧。周瑞家的见了香菱,问“可就是为他打人命官司的那个丫头”,说明之前对她是有所了解;然后拉着香菱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显然很上心嘛;看过了还没完,最后的问话是关键,看她都问了些什么:“你几岁投身到这里”、“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样样直指香菱的身世问题。这么多问题,作者不厌其烦地将之一一列出,正是暗示周瑞家的对香菱的关心异乎寻常。


  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冷子兴想知道的内容,也不外乎就是周瑞家的所问的吧;就算贾雨村亲来调查,所问的也不会有多大差别。周瑞家现场调查香菱,原来是受人所托。

  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冷子兴想知道的内容,也不外乎就是周瑞家的所问的吧;就算贾雨村亲来调查,所问的也不会有多大差别。周瑞家现场调查香菱,原来是受人所托。


  可惜啊,周瑞家的问了这么多,香菱的答案却只有一个“不记得了”。这样写法,除了暗示先前门子对香菱的判断错漏百出之外,同时也避免了过多纠缠在香菱的身世上,毕竟此时还不到揭开秦可卿身世秘密的时候,以一句“不记得了”就此打住,正是作者聪明之处。身世有秘密的是秦可卿,香菱的身世只是起一个转移读者视线的作用,其真相究竟如何,是否是拐子亲生,无足轻重,写出来没有多大意义;待到后面天香楼时作者点出秦可卿真正身份,谁是英莲郡主水落石出,到那时香菱的身世细节自然也不必再浪费笔墨了。那知后来天香楼一节被删,关键情节没有了,造成现在的认知混乱。


  这句“不记得了”对于作者来说是省事了,但等于是什么也没说,冷子兴收到这个情报还怎么调查下去。此路不通,但作者早就设计好了另一条路线,当周瑞家的和金钏儿都说“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之时,其实已不需要再多解释了,这才是“周瑞叹英莲”这个故事里的精髓所在。可以想象,在周瑞家的传达给冷子兴的信息当中,除了那些“不记得了”的答案之外,还有“象东府蓉大奶奶”这一内容。


  周瑞家的情报到手,下一步就是如何传送出去的问题了。那再接着看周瑞家的送宫花的过程吧,此时周瑞女儿的出现可谓是恰到好处。其实周瑞家的初出场时,读者只看到她的身份是王夫人的陪房,当时并不知她能与贾雨村联系起来。此时周瑞女儿现身,冷子兴最后收官,正好圆满解决了这个问题。作者一路写来自然流畅,转折处不着痕迹,读者都不太注意到。如果让周瑞家的回家之后再和女儿见面,情节上就没有那么紧凑了。而且,再花那么多笔墨在周瑞家里,容易穿帮的。


  有了周瑞女儿这个点晴之笔,一套完整的情报收集流程就显现出来了。周瑞家的见到香菱,调查一番之后,女儿出现,信息传到她那里,再点出冷子兴乃是周瑞女婿,冷子兴再通过秘密渠道送达贾雨村,这样贾雨村不离金陵城便得到了关于香菱身世的调查报告。


  贾雨村当年献上毒计,诱使义忠亲王秘密送女配人。事后他听说有郡主失踪一事,便已断定计策成功,剩下的任务就只是找出英莲郡主的落脚之处了。在苦苦寻觅十年之后,终于有了郡主在贾府的线索,虽然郡主流落江湖的消息让他疑惑,但仍通过冷子兴去秘密调查一下。


  可惜香菱不是英莲郡主!本来调查香菱已经是掉到沟里去了,从她身上是绝对调查不出什么东西来的,往这个方向走只能是越走越黑。但错有错着,香菱这不去,哪不去,偏偏就跑到贾府这里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老天不长眼了,如果不是她到贾府,蓉大奶奶怎么会让人给盯上了呢。


  英莲郡主秦可卿进宁国府这事,本来做得是挺机密的。这世上,能有几个人认得英莲郡主?认得她的人,又有几人能进得了贾府二门?以此来推算,英莲郡主被人认出是个极小概率事件。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料茫茫人海中竟然还有另外一个人和她长得象;这个和她长得象的人偏偏就遇上那些认得她的极少数人中的一个;而这事这么巧就让最想知道她下落的人无意中听到了;最要命的是,这两个长得相象的人竟然凑到一块去了,给人以把她们相提并论的机会。这么多的巧合综合在一起,注定了英莲郡主的悲剧命运,也注定了贾府的悲剧命运。


  躺在床上也中枪,有够倒霉的。英莲郡主秦可卿正是是应了那句谶语“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也难怪她感叹“纵是神仙,治得病治不得命”了!不过这万艳同悲的惨剧注定要发生的,要怪就怪作者吧,其实这些都是他精心安排的。

  金陵城,应天府衙门内,贾雨村处理着冷子兴传过来的情报,调查报告上的身世问卷调查结果让他眉头紧锁。最后终于他看到了“有些象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这条信息,不由得眼前大亮。

  东府蓉大奶奶?!这不是他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吗?所有的数据,一切的一切,都与他所预测的理想值完全一致,简直太完美了!香菱带出的这点幻影可以使读者迷失方向,却瞒不过贾雨村那睿智的的双眼!哼哼,门子认出香菱是英莲,不就是两人长得象吗?现在这东府蓉大奶奶和香菱长得也很象,原来她才是正主儿!

  面对香菱和蓉大奶奶的选择,贾雨村果断的就蓉大奶奶了。事实上他是托子冷子兴调查香菱,但打心底里就不愿相信香菱是英莲,现在有了更可疑的目标,更坚定了他的判断,虽然他自始至终都没见过香菱和东府蓉大奶奶。

  于是不久之后,冷子兴再次接到贾雨村的调查任务,但此时目标不再锁定香菱了,蓉大奶奶秦可卿已经成为调查名单中的唯一。


  冷子兴具体是如何调查秦可卿的,这个书上没见着,想来也和调查香菱一样,通过老婆和岳母进入内府来打探。虽然秦可卿住在宁国府,冷子兴调查起来不象在荣国府里那么方便,但大家都看到了,蓉大奶奶秦可卿就是个社交名媛,宁荣两府大小宴会哪个少得了她那魅惑的身影!以她那么高调的行事风格,就算进不了宁国府去调查,她的传闻也是满天飞,连柳湘莲这样的外人都知道,冷子兴自然更加清楚。有这些足够冷子兴拿去交差的了,当然了,以冷子兴的业务水准,定会有更详实更精彩的资料奉上。



  更妙的是,在冷子兴接到调查秦可卿的指令之后,接下来作者就安排了秦钟秦大少大闹学堂这一出戏。秦大少完爆薛蟠,威震宁荣两府的光辉事迹当然就通过冷子兴传送到了贾雨村的耳朵里了。秦可卿名份上是秦业的女儿,但贾府的太太奶奶们一见她就喜欢得不得了,总不让她家去,于是她从小基本上就在贾府长住了,虽说此事也甚怪异,不过小孩子家也没惹着谁,暂时相安无事。随着她长大之后嫁给贾蓉,正式以贾府媳妇身份行走,这时与府中各人的摩擦渐多起来。这位蓉大奶奶行事又如此出格,众人皆侧目而视,学堂大战这出戏就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当如此明确的信息传到贾雨村那里,还怕他会判断错误吗?


  可以想到的是,当贾雨村拿到冷子兴关于秦可卿的调查结果时,必定是欣喜若狂。秦可卿的身世以及行为太神秘了,有太多太多不合情理的硬伤,这点连看了和谐版《红楼梦》的普通读者都能看出些端倪来,何况是多年来处心积虑要灭掉她的贾雨村!在他看来,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指证她就是多年前神秘失踪的英莲郡主,但这种种巧合和疑点已经足以让他下了肯定的结论!众里寻他千百度,原来你就在这里。十几年前就设好的陷阱,终于看清楚有猎物掉了进去。

  事到如今,已经可以把大侦探贾雨村如何侦破秦可卿身世谜案的过程完整拼接起来了。从扬州城外贾雨村与冷子兴那次神秘的会面开始,作者就铺好了这条秘密线路;此后雨村从门子口中得知英莲信息,追踪到了贾府,冷子兴这条伏线便发挥了作用,周瑞家的、周瑞女儿相继出场,完成一次调查任务的同时,也把贾雨村——冷子兴——周瑞女儿——周瑞家的——香菱——秦可卿这个完整的关系链给交代清楚了。



  可惜啊,周瑞家的母女相会这一段,照应前面贾雨村与冷子兴密会的伏线,多么关键的一环,不料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试问一句,有哪位同学看到这一段时能意识到这其实是决定命运的生死时刻?周瑞女儿这个角色,基本是被忽略掉了,比如拍了那么多版的电视剧,她却从未出现过,在读者和导演眼里,根本就她这号人物。的确,若是看不到贾雨村冷子兴这条伏线,周瑞女儿还就是完全多余的,但也不想想,以曹雪芹的严谨,他留下这种情节不删,不正是说明是有用意的吗?看着电视剧里片头片尾那堆砌的那一群专家,无语。

  无视周瑞女儿,说明没弄明白周瑞一家所起的作用。没有周瑞一家做连接,冷子兴贾雨村的连线就毫无意义。造成的后果就是全书架构完全散架,贾雨村、冷子兴等主要角色成了打酱油的边缘人物。这样一来,同学们看《红楼梦》前十几回就只有一个乱字,秦可卿也只能继续神秘下去。两相对照,反差是如此之大,太杯具了。


  还好谜案终被人破解,足以告慰曹公在天之灵。知道其中奥秘之后,再分析这几回的文本内容,就更能进一步理解曹公的意图了。《风月宝鉴》的主脉就是贾雨村通过冷子兴、周瑞一家破解香菱—秦可卿身世之谜,除了贾雨村、秦可卿两大主角及背后的贾府众人,其他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比如冷子兴、门子、刘姥姥、周瑞女儿等,作者都付予他们一定的使命。冷子兴第二回与贾雨村密谋,先铺设连接贾府的伏笔;接下来第四回门子牵连出英莲,让故事回到贾府;还有刘姥姥,她的出现看似是写一个新故事,实际作用却是带出周瑞一家;最后周瑞女儿加入,让故事完美收官。这些小人物不是主角,但总在恰到好处的时点出现,让故事衔接很合理。《红楼梦》前十几回看起来乱七八糟的故事章节,其实始终有一条极清晰的脉络将之紧紧的串联在一起,这些已经被和谐过的章节仍然可以自洽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散乱无序的迷雾下,有你以前从未敢想象过的精彩!


  《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实际上是由两个故事篇章组成,前半部写周瑞家的受托去调查香菱,后半部写秦钟借可卿之威大闹学堂。如果不是因为和谐原因,把回目改成“送宫花周瑞审英莲 闹学堂秦钟降薛蟠”就更清楚了。


  送宫花这部分,通过分析知道此事还牵涉到贾雨村。虽然从刘姥姥出场开始,贾雨村就不再露面,但就是他在背后主导着一切!他仍然是故事的主角。可贾雨村对香菱的调查工作在暗中进行,作者要瞒过读者,因而刻意不提贾雨村。另外贾雨村的真实身份不让写了,那就干脆不安排他再露面。


  连主角贾雨村的身份都被和谐了,另一个卧底特工冷子兴更难以幸免。毕竟《风月宝鉴》最终的结局已经被屏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破案过程也就不能说得太详细了。于是冷子兴本人的活动情况基本上就被看不到了,不过有些章节间还是能看出有过被和谐处理的痕迹。

  举个例子,这一回“送宫花周瑞审英莲”与“闹学堂秦钟降薛蟠”这两个故事之间是这样联接的:


  【原来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近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故教女人来讨情分。周瑞家的仗着主子的势利,把这些事也不放在心上,晚间只求求凤姐儿便完了。
  至掌灯时分,凤姐已卸了妆,来见王夫人回话:……】


  故事主角从周瑞家的转到凤姐,这个交接过渡,显得非常生硬。之前书上明明告诉大家:冷子兴被收容审查了,晚间周瑞家的为他来求凤姐。按照正常写作思路,此事略略一提,哪怕就几句话,镜头很自然而然地就可以从周瑞家的切到了凤姐身上。本来很自然的叙事过程,并不需要多高的写作技巧,在这里却没有交代清楚。



  由此可以推断,周瑞家的向凤姐求助的情节被处理掉了。如果此段不删,将会涉及到冷子兴如何被收容审查的故事细节。既然贾雨村都不让写了,这段被删也可以理解。

  第二回回前诗有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作为回前诗中专门提及的人物,冷子兴这个冷眼旁观者可不简单,作为贾雨村身边的得力助手,他的作用非常关键。


  冷子兴在第二回就上场与贾雨村秘密会面,那段情节可不短,占半回多篇幅。冷子兴当时台词很多,并为读者演说荣国府,看似更适合做这事的林如海现在看来是输得心服口服。作者如此隆重推介冷子兴,理应会有后续报道。果然,在周瑞女儿亮相之后,情节高潮迭起。冷子兴为何被收容审查,这说到他自身的具体故事了,本来被收容审查这事就很有想象空间的,可惜没写(可能是被删掉了)。


  不过这事书上留有蛛丝马迹,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冷子兴被收容审查的原因,不长的篇幅里竟然有两种说法。一是周瑞女儿说的“前儿因多吃了两杯酒,和人分争,不知怎的被人放了一把邪火,说他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另一种是作者提供“近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故教女人来讨情分”,从上下文分析,这一种应是冷子兴自己的观点。冷子兴被人告“来历不明,要递解还乡”是事实,周瑞女儿正为此来贾府求人帮忙解救他。问题是事情起因两人说法有很大不同,周瑞女儿说酒后争吵,冷子兴说卖古董起纠纷。


  卖古董能起什么纠纷呢?生意不成仁义在,若是古董买卖不成,当不致于翻脸就告官吧。若说冷子兴是个奸商,拿赝品去骗人,让人抓住证据告官,那也无话可说。可告官的依据却是说他来历不明,显然无关古董买卖之事。冷子兴含糊其词,总觉得他在隐瞒些什么。联系到他是个卧底,古董生意只是打掩护之用,

  突然想起,同一时刻周瑞家的正在帮他调查香菱呢,说明冷子兴已接到贾雨村的指令。此正用人之时,他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却有空去跟人喝酒卖古董,这也太不敬业了!这个时候还跟人争吵,会误了大事的!如此冲动,跟先前那个号称“冷眼旁观者”的冷子兴判若两人。种种疑问交织在一起,有理由相信,背后另有故事。

  实际上,冷子兴是个优秀的潜伏者,古董生意只是掩饰身份之用。那天接到贾雨村的指示后,精神大震,心想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自从得到贾先生赏识,还未曾有过立功报效的机会,现在贾先生亲派任务,正是一展身手的好机会,怎可怠慢!于是立即行动,让老婆和丈母娘进府调查。这样还不放心,自己也亲自出马,借口卖古董四处活动,打探有关香菱的一切消息。

  我们前面举过例子,无理由串门有风险需谨慎,可能是冷子兴太想表现了,到处乱窜,有警惕性高的群众看他言行不象是在做生意,于是报案说他来历不明。派出所一查,冷子兴以卖古董作搪塞,倒也抓不住他把柄;只是没办暂住证,这种形迹可疑的盲流留下终归是个治安隐患,按一贯做法,派出所便将他收容审查并准备递解回乡。


  冷子兴来历不明,这又是作者的另一个暗示。这点他与好朋友贾雨村非常相似,贾雨村名字是假话(贾化),籍贯是胡诌(胡州),全家只剩他一身一口,可不也是来历不明吗?做卧底这一行的风险太大了,很多人都隐姓埋名,一是工作需要,另外就怕会连累家人。


  精心伪造的身份固然可以瞒过一时,但真要查起来可是个大麻烦事。冷子兴一时不慎,弄得自己失去了人身自由,这一递解还乡,路途遥远,可是很耽误事的。更何况他来历不明,家乡很可能不真,到时穿帮之后,会是什么结果?自身安危事小,若误了贾先生大事,那真是万死难辞其咎了。于是冷子兴赶紧让老婆找门路捞人,接着便有了周瑞家的母女相会这一情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风月鉴红楼(3)

下一篇: 风月鉴红楼(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7:56 , Processed in 0.9649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