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7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0: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著名北太子案:太子货真价实,最终却被多尔衮当成假太子处死
播报文章

爱情好无奈爱影视
关注
2020-09-24 23:54
饥饿状态下:多长时间开始消耗脂肪?看完这招你就知道减肥很简单
饥饿状态下:多长时间开始消耗脂肪?看完这招你就知道减肥很简单
“老公,别,别出来,再坚持一会儿好不好?我快来了……”
“老公,别,别出来,再坚持一会儿好不好?我快来了……”
西江千户苗寨值得去吗?
西江千户苗寨值得去吗?
一直以来,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尽而亡以后,其太子朱慈烺究竟去了哪里,他的最终结局又如何呢?

根据《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八《诸王五》中记载:崇祯殉国的时候一共留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与皇三子定王、皇四子永王,但当李自成的大顺军攻下北京以后,三人都不知所踪。




明朝灭亡以后,在南明的南京和清朝的北京都曾出现“太子”的身影,这便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南北太子案”。至于谁才是真正的太子,各种史料都是遮遮掩掩,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笔者经过研究以后发现,有一本史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明末崇祯太子故事,那就是清嘉庆年间学者抱阳生写的《甲申朝事小纪》,书中明确记载“北太子”是货真价实的太子,毕竟没有人会在清朝的地盘冒充前朝太子,因为这无异于自寻死路。

今天我们就从《甲申朝事小纪》中的《戾园疑迹》一文来窥探一下明末著名的“北太子案”。




据文中记载,崇祯自尽之前曾命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太子朱慈烺由于来不及逃离紫禁城,所以不得不暂时隐匿于民间,定王和永王则一齐去了亲外公周奎家。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周奎后来却将他们两人直接送给了李自成。

公元1644年4月13日,李自成东征吴三桂,因为没有找到太子所以只带了两位皇子,但民间老百姓却普遍以为大顺军是带着太子出征的。4月26日李自成败退,吴三桂军赶至北京的时候,两位皇子又是不知所踪,太子更是一直都没有下落。




公元1644年11月,崇祯太子朱慈烺突然现身于周奎(太子外公)府,周奎却迫于时局装作不认识。直到周奎的侄子周铎引领太子来见公主,姐弟相见抱头大哭后,周奎全家才以君臣之礼请太子吃饭。

饭食之间,周奎询问太子近况,太子一一作了回答:3月19日清晨(大顺军攻破北京城之日)太子独自出宫,先在东厂门躲避了一天一夜,之后溜到东华门外一家豆腐店,为店主所收留,换成破烂衣服,充作烧火的杂役。过了五天店主以托流浪儿为由将太子送到崇文门外的一个尼姑庵在此住了半个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宫内的姓常的太监到尼姑庵办事才发现了这个流浪儿就是皇太子。姓常的太监想了一天一夜决心保护太子,然后将太子藏到了一个隐秘的地方。太子后来听说公主在周奎家,便令姓常的太监领路,前来周府与公主相见,傍晚与公主挥泪告别,至此太子行踪终于明了。




姐弟相见没几天,太子又来了,长平公主送了一件锦袍给他并且一再劝阻他不要再来,以免重蹈覆辙。但是没想到当月19日太子又至,周奎便请他留宿。22日,周奎与侄子周铎两人密谈觉得太子不能久留不然必生乱,于是对太子说:“遇人要说自己姓刘,这样可以免于官府追问”,太子拒绝并回答:“后悔不听公主之言,送我走即可,为何留我。”周奎又说:“你就说自己姓刘,这样就不是太子了。”但太子还是坚决不同意。

太子处境如此,却又不听人劝,当晚周奎只得令家人将太子逐出门外。随后,太子便被巡逻的士兵发现并以“犯夜罪”将其逮捕,送交刑部审理。




刑部主事钱凤览审问太子时,没想到这位“犯人”竟然自称是前朝太子,所以他也不敢自作主张,赶紧叫来宫内的常侍太监等众人辨认,众人都说是真,连司礼监太监王德化也说这是真太子。

初审证据确凿,犯人是真太子无疑,不过刚刚入关的清朝统治者自然不愿意落下一个弑杀前朝太子的骂名,所以对此事一度讳莫如深。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让这位太子活命,那么彼时的南明一定会有人心存旧主,这将对清朝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就没有对外宣称说抓到的“犯人”就是真的前朝太子。




第二次庭审时,钱凤览让犯人指认宫中旧人旧事,太子都能对答如流。但此案却突然因为一个人而出现了转折,当时有个姓杨的太监也在被指认的行列,太子认出他说:“这是杨太监,一直侍奉我,问他便知。”没想到这位姓杨的太监却改口说:“我姓张,不姓杨,先前侍奉太子的人不是我。”意思就是说太子是假的。

然后众人又叫十个原侍卫太子的锦衣卫侍卫辨认,十人又一齐跪下说是真太子。钱凤览只得请公主来辨认,公主见到太子后,立马泪下,手足情深,哭个不停,此消息一出轰动京城,围观的百姓都说这是真太子。庭审到了这个地步,但刑部还是不敢裁决,所以最后只能交由摄政王多尔衮定夺了,于是就有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庭审。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二月初二,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庭审并对群臣说:“你们争辩太子是真是假是什么意思?我自有着落。”结果到次年四月十日,清廷公开宣布,太子是假的,而且不久便死于太医院(其实是被处死在狱中),将太子一案了断。不仅如此,多尔衮为了不留痕迹,后来更是将把参与此案的十多名官员全部斩首了。




以上就是明末“北太子案”的经过,在沙场政坛摸爬滚打出来的摄政王多尔衮敏锐地觉察到了案件的关键所在:当时大明虽亡,但南明尚存很大的地盘,万一有人利用真太子“反清复明”,后果将是不堪设想,所以就没有必要去辨认太子真假,直接将其当成“假太子”处决就可以了。

真太子被当成“假太子”杀害,但多尔衮又不愿意留下骂名,这或许便是《明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崇祯太子下落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明史》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20: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红楼梦》,背后隐藏着曹雪芹心中的一段历史
2020-11-06 07:00


《红楼梦》,奇幻之极。在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风平浪静之下,深藏着波谲云诡、凶险万端的暗流。

元春的判词里有“虎兕相逢大梦归”之句,史湘云的酒令里也有“双悬日月照乾坤”之句。第八回宝钗初次赏鉴通灵玉,又有诗云“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深知拟书底里”的脂砚斋更是在题《红楼梦》一律中,直截了当地在首联写道“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因此,文本的“甄士隐”里,其实隐藏着两大集团之间你死我活、刀刀见骨的惨烈厮杀,而结果就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无数美好生命的血流成河。

而刚刚开篇不久,脂砚斋针对通部书登场之第一个女子甄英莲的“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所作的数条长批,其中一条是“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文化传统里,蜀汉是正统,徽钦二帝也是正统,最终诸葛亮没能恢复汉室,岳飞也没能迎回徽钦二帝,他们之恨是对非正统之恨。此恨“及今不尽”,暗示文本中两大集团之间的惨烈厮杀源自于正统和非正统之争,最终的结局就是正统惨败。

三秦的清,即以胤礽为中心的清,是文本中正统的清,是作者念兹在兹的清。这可以从文本和脂批得到印证一一秦可卿死后,贾珍哭的泪人一般,说:“合家大小,远亲近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

贾珍的话其实大不近情理,秦可卿死亡之时,贾蓉年方二十,正是生育的最佳年龄,按他的家庭条件,再婚再娶并非难事,而且还有三妻六妾。文本这样描写,也是大有深意。宁国府中,既有秦可卿(胤礽),又有贾敬(雍正),俨然就是简约版皇家。



文本借贾珍之口说出以上的话,暗示秦可卿死后,虽然还有非正统掌权的末世,但事实上正统已死,即相当于隐指皇家的宁国府已“绝灭无人了”;贾宝玉无疑是文本中正统的代表,贾宝玉梦中惊闻秦可卿死了,心痛得直喷出一口血来,脂批又指出“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

与秦可卿有关的家务事,自然就是国家事务,脂砚斋此批暗示,胤礽继承皇位才具有正当性;贾宝玉对秦可卿之死极为痛心,脂砚斋也感叹:“非恩惠爱人,那能如是?惜哉可聊,惜哉可卿!”;秦可卿托梦凤姐,赞其是“脂粉队里的英雄”,托付“别人未必中用”,脂砚斋批语是"一语贬尽贾家一族空顶冠束带者”,也是暗示凤姐和秦可卿这样的所谓脂粉英雄理家(即隐喻治国)具有必然性、正当性;秦钟又是贾宝玉最挚爱的知己,宝玉对秦钟的夭逝感悼不已;第四十七回,大观园正文里,宝玉又和脂批所谓红楼五侠之一的柳湘莲提及秦钟之墓,宝玉他们日常对秦钟之墓,有收拾,又有上供,脂砚斋对此批道:“忽提此人,使我堕泪。”秦钟之墓已然是文本中正统清的最后象征。

文本中,隐指雍正的贾敬是非正统清的象征[注1]。《红楼梦》曲中,“箕裘颓堕皆从敬”就是作者对罪孽深重的雍正的血泪控诉,泛滥于通部书中的“辛酸泪”,正是发源于此。所谓的贾敬之独子贾珍在正统之象征一一秦可卿死后,哀叹“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而贾珍至少在秦可卿之死上扮演了雍正角色[注2],贾珍之语,自打嘴巴,充满了反讽意味。

第六十三回,似乎一心向佛的贾敬一夜暴亡,所谓的天子额外恩旨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贾敬的葬礼规格明显远逊于秦可卿,真实的历史中,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其实也是作者代行天意,对雍正所作的终极评价。

文本看似为“使闺阁昭传”,甄宝玉也说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但脂批指出“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由于“写假则知真”的贾家拥有秦可卿(胤礽)和贾敬(雍正),因此,贾家内部的明争暗斗,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其实不只是艺术再现曹家往事,也隐喻了正统与非正统之争,这才是通部书中正统与非正统的重头戏。



胤礽是康熙的皇二子,同样,贾家也是以“二”为正统,如宝二爷宝玉、二老爷贾政,而非“二”的如贾环、贾赦,大都是反面角色。贾家因内斗,还有各种错误,而不断自我消耗,最后盛极而衰,一败涂地,并不只是作者在文字里倾诉自己哀伤的家史,更重要的是意在暗写在以胤礽为代表的正统与以胤禛(未来的雍正)为代表的非正统强夺苦争之下,始于康熙时代、余波延续到乾隆朝的作者心中的清之兴亡史。

正是因为如此,进士出身、对文本有着精深研究的戚寥生指出,文本“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通部书中,贾敬和秦可卿从未有过交集,是作者不得已将真事隐去,即脂批所谓“不写之写”、“不写而写”。但与此同时,作者又通过隐喻的手法,留下了真事的蛛丝马迹,如秦可卿判词中“情既相逢必主淫”、《红楼梦》曲中“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等等,其实就是以“淫”、“风月”,暗喻胤礽和雍正兄弟之间正统非正统之争,而争夺的结果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即雍正登基,胤礽命丧。

在假借意在“使闺阁昭传”的“甄士隐、贾雨村”之文本中,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冲突写得相对明显的是三秦去后、在比托于三秦的大观园章回里,北静王和忠顺亲王围绕着小旦蒋玉菡的争夺,既可以认为是秦可卿贾敬之争的余波(风月宝鉴正面),也可以认为是始于胤礽、雍正的正统与非正统之争的另一种文学化再现(风月宝鉴背面)。

故事的舞台就在荣国府,牵扯到宝玉和其父贾政等。蒋玉菡,谐音将玉含,其实是一个隐喻,隐喻国家权力的象征,如传国玉玺之类。蒋玉菡又名琪官,琪官谐音棋官,以棋局进入官子阶段暗喻争夺的惨烈性。

比托于三秦的章回里还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总是点到为止、欲言又止,显得影影绰绰、似有若无,如第二十六回薛蟠为即将到来的生日邀会,席间提到冯紫英脸上的轻伤,冯紫英解释是他先前随其父去铁网山打围,教兔鹘捎一翅膀留下的,他本不想去,这一次是大不幸中之大幸,脂批指出:“似又伏一大事样,英侠人累累如是,令人猜摹。”紫英提早离席,说有一件大要紧之事。在紫英的回请宴上,文本中既没有再提何为大要紧之事,又借冯紫英是所谓请客的设辞将前日所言“幸与不幸之事”轻轻抹去。



第七十一回贾母庆寿,问及寿礼中的围屏,凤姐提到江南甄家,脂批指出:“好,一提甄事。盖真事欲显,假事将尽。”第七十一回真事就欲显了,由此可知,八十回后所谓的“迷失无稿”,真正原因在于八十回后正统非正统之争的“危险”“甄事”将尽显无遗。

作者所处的时代,非正统清气焰正盛,而正统清只有“余容犹可隔帘看”,但“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香菱《咏月诗》,以月隐喻废太子胤礽),无休无止的你争我夺,最终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敬出身于宁国府,宁国府也是贾府的一部分。贾家一败涂地,意味着雍正胤礽兄弟之间正统非正统的恶斗,雍正一方虽然一时得势,也不过只是历史云烟,最终与秦可卿之“淫丧”、秦钟之谐音“清终”殊途同归。这一切应归咎于始作俑者非正统的雍正,即“箕裘颓堕皆从敬”,这就是文本中的时代背景。

因此,通部书弥漫着浓重的末世气氛,正文开篇即云“地陷东南”,地陷了,天塌也就不远了。所谓“末世”,即正统之清只剩残影、清即将终结之世界。

对天才的作者而言,这是悲伤的年代,黑暗的年代,他心中的清虽然残影犹存,但事实上已经破灭了,覆巢之下,家也败落了,他天生有补天之才,却无缘补天,只能将无处施展的才华,和着无尽的辛酸泪,演奏出一曲人类文学史上最凄惋动人而又寓意深远的末世哀歌。

钗黛就是这哀歌里最华美也是最忧伤的旋律之一。钗黛在红楼梦剧场里的悲欢离合,也可以说是作者自我人生的映射。十二钗正册,钗黛的画是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判词中说“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脂砚斋对此的批语是“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这说明钗黛生活于一个极为糟糕的、不属于她们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枯萎的、冰冷的,而且这个时代与“四”有关。

不论雍正还是乾隆,他们登基之前,都是皇四子。钗黛画中关于林黛玉部分,也有脂评本写的是两株枯木,而“二”又与废太子胤礽密切相关,胤礽在康熙皇帝所有皇子中排行第二,在嫡子中也是排行第二。胤礽谥号“密”,而末世登场的林黛玉堪称一个“密”之女子。

林黛玉的前生绛珠仙子食的是蜜青果(蜜青,谐音密清);母亲贾敏,她为避讳,总将敏念作“密”;隐指胤礽的秦可卿,其“兼美”里也有黛玉之美(第五回)。因此,末世里,别号“潇湘妃子”的林黛玉,是正统清“密”的残影,她至死不干的眼泪,是对事实上已经消逝的正统清(“两株枯木”)永世不忘的祭奠,也折射出胤礽的悲剧。“二”与“四”的差异,就是作者心中正统的清与他所处的非正统清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之间的冲突在脂评本上的体现。

注1、详见拙文《贾敬一一史上最强老道》

注2、详见拙文《秦可卿之死》

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4: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曰•《彻解红楼》〔25〕
水清木华kkxa19 2017-12-10   |  67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高曰·《彻解红楼》〔25〕



   二十五、“荣枯”与“兴衰”

       ━━《第二回》解读之六



第二回,脂砚斋有一批云:

士隐家一段小荣枯,至此结住,所谓真不去假焉来也。(甲·2F·JⅢ0119)

前一、二回“士隐家一段小荣枯,至此结住”,也就是说:以后写“假”了,其实是开始写“贾氏”了。

从批语中看,作者对“士隐家”和“贾氏”是成对来写的,如:

甄士隐,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次)。(甲·1F·JⅢ0035)

由此可知,“士隐家一段小荣枯”,对应的就是“宁、荣大兴衰”了。



宁、荣二府合称贾府,贾府者,假府也。

二百多年来,有些人把“贾府”当曹府看,其实,《红楼梦》中,只有第三回,第十八回等贾府是指曹府,其他,大都是指清室。

荣,欣欣向荣;宁,丧也;荣、宁,隐含着“兴衰”之意。

宁国府,为秦可卿所设,秦可卿隐寓努尔哈赤,辽宁宁远,古称宁,努尔哈赤1726年进攻宁远时受炮伤,几个月后去世。

荣国府,为王熙凤而设,王熙凤隐寓雍正,荣谐音“雍”。

宁、荣二府,实为十二钗之家,爱新觉罗之家,《大清》帝王之家。

各回中多有暗示,如:不管谁病,请的都是“太医”,动不动就是“上用”,家具用品,大都是古董名器,进贡之物。

第十回,张友士来为秦可卿看病时,一位贴身婆子说:“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

“我们家里,好几位太医”,什么人家养“太医”?除了皇家,再无别家。



第七十一回,脂砚斋有一批,与“真不去假焉来”呼应:

好!一提甄事。盖真事欲显,假事将尽。(庚·71F·ZⅡ2240)

两批相隔69回,前后呼应。

此批利用谐音告诉我们,书至第七十一回,“贾氏”将尽,但这全是“真事”。

这个提示很重要,提醒我们要善于区分真假。



第一、二回小结

“英莲丢失”;“贾雨村娶娇杏”;“甄士隐大火”;是第一、二回中的三大情节。根据“阅其笔,则是《庄子》之亚。”(甲·1F·JⅢ0021)批语,可以看出,以上三大情节全是仿《庄子》之笔。

《辞海》在解释《庄子》时说:“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所以这三大情节,都含有寓言成份。

   “英莲丢失”情节,暗隐胤礽1708年9月(康熙47年)第一次被废;

“贾雨村娶娇杏”情节,喑隐胤禛1722年11月登基;

“甄士隐大火”暗隐李煦1723年1月14日被革职、抄家。

三大情节隐寓历史上(1708年一一1723年)所发生的三大事件。三件大事看似孤立的,其实则相互关联,为因果关系。

故太子胤礽被废,才有皇四子胤禛侥幸登基,胤禛登基,方有李煦罹难。

曹頫将这三大事件写入《红楼梦》的用意:

《红楼梦》一书的背景和和书中故事都缘于这三大事件。

“英莲丢失”;“贾雨村娶娇杏”;既是李煦罹难的根源,也是曹頫罹难的根源,同时也是“大清”由盛而衰的根源。

曹頫用心良苦。

第一、二回披露了李煦、曹頫罹难全是政治原因,经笔者研究,李煦、曹頫均不存在“亏空”问题。根本原因,就是政治原因:李、曹两家全是太子一线人物,太子被废,他们的结局必然是“树倒猢狲散”。





2017、05、09
http://www.360doc.com/userhome.aspx?userid=47046527&cid=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21 06:53 , Processed in 0.0538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