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英作为南明弘光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可以说是谤满天下,被后世列为奸臣。但实际上,马士英与史可法一样,都是抗清而死,这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使得这两个同样是为国殉难的人得到的评价差距如此之大呢?今天,八卦君来带大家扒一扒马士英的生平,力求找到他被“黑化”的真相。
关于马士英的身世,很多史书都记载马士英是贵阳人,包括清修《明史》也是这么写的,但是计六奇在《明季南略》中却提出不一样的看法。
按照《明季南略》记载:“马士英,字瑶草,贵州贵阳人。崇祯辛未进士,本广西梧州府藤县人,与袁崇焕同里,居北门街,又同辛卯年生。士英本姓李,年五岁,为贩槟榔客马姓螟蛉而去,故从其姓。明末予邑人见马建坊于藤县,尚未就。其为人手长智短,耳软眼瞎者。”
计六奇说这个马士英本来是广西藤县人,本来姓李,五岁的时候就被不知道是不是他爹的一个卖槟榔的客商卖给了贵阳本地一个马姓书香门第的大家族做养子,所以才改姓马。按照康熙年间《贵州通志》的记载,马士英应该是被送到了当时贵阳著名的乡绅马云龙家当养子,马云龙当时是山西道监察御史,而收养马士英的,应该就是马云龙的第四个儿子马明卿。《贵州通志》记载:“举人马士英,明卿子,丙辰进士。”马士英可谓是因祸得福,原本在槟榔客商手中他大概就会在历史上藉藉无名,度过平凡的一生,然而在马云龙,马明卿等人的培养,以及他个人的奋斗努力下,他考中了进士,不仅如此最后还入阁了,成为了一代权臣,不得不说是造化弄人啊。
马士英在万历四十四年考中丙辰科进士得以进入仕途,钱海岳《南明史》和清修《明史》则记载为万历四十七年马士英为进士,而史料又记载马士英与阮大铖为同科进士,阮大铖也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记载不一,为何这里记载产生冲突了?有学者认为大概是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考试中发生了作弊案牵连到了马士英,导致他被下狱审问,直到三年后,才在进士碑上补录了马士英的名字。此等种种,八卦君也不知具体真假,只等静待明史学家们的研究了。
随后马士英总算能做官了,被外放为南京户部主事,之后又历任严州知府,河南知府,大同知府,到崇祯五年被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结果刚刚就职一个月,就因为挪移公款几千两贿赂权贵被宣府镇守太监王坤揭发,于是宣府巡抚的位置屁股还没坐热,又被流放边疆,不久又回到南京居住,每天无所事事。这时候他遇到因为依附魏忠贤被打入“逆党”的阮大铖,阮大铖因为“逆案”也被革职了,也在南京闲住,两个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见面估计是抱头痛哭,瞬间就有了找到知己的感觉,在南京“相得甚欢”,自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话又说回来,马士英因为公款贿赂被革职流放一事,其实还有点意思,按照《烈皇小识》记载,此事另有隐情,“宣府巡抚马士英,甫莅任,冒侵饷银六千两。镇守太监王坤疏发其事,士英逮问遣戍。例:巡抚到任,修候都门要津,侑以厚贿,赎缓不能猝至,则撮库中正额钱粮应用,而徐图偿补,此相沿陋习,各省各边皆然,不独一宣府也。士英莅任未几,一时不及抵偿,遂为王坤所纠。坤既以发奸为功,上亦心喜内臣之果能绝情面而剔积弊也,故凡言内臣者皆不听。”原来明朝末年整个国家的官僚体系早已腐朽至极,于是就有了一个古怪而约定俗成的“潜规则”,那就是每一届巡抚到任,都要给京城的达官显贵送大量钱财,如果你手里钱不够,那就挪用公款补贴,之后再慢慢的偿还。这个陋习是全国每个省都一样,不是单独宣府才有,而这个王坤为了给崇祯邀功请赏,就把来不及偿还公款的马士英告发了,马士英就倒霉了啊,明明大家都在做的事,结果就我进去了,想哭都没地方哭。
后来周延儒应诏起复,阮大铖想让他抬自己一手,让自己洗去污名,并且恢复官职,周延儒表示你小子在皇帝钦定的“逆案”里,这我哪里敢捞你起来,岂不是自己找死吗。于是阮大铖就推举了马士英,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哥俩关系是真的好,自己不能复官也要抬兄弟一手。
在周延儒的推举下马士英成功复官,不仅如此,马士英还就此发迹,担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凤阳军务。骗得当时造反的保定总兵刘超信任,刘超向马士英投降,结果转手就被马士英抓了给朝廷献俘,可以说马士英心机颇深,在抵抗流寇的战斗中马士英也是有着可圈可点的表现。结果就在马士英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京城沦陷了,一下子全国上下都失去了方向。南京城内的大臣都或多或少曾经因为明宫三案而与福王结怨,于是就不想立福王,改立潞王朱常淓,马士英为了能够压住史可法为首的南京重臣,选择迎立福王,再加上马士英手中有兵权,一下子就成为了南京最有权势的重臣,之后自请入阁,排挤史可法外出督师淮扬,“权震中外”,众臣都不敢再有任何异议。
但弘光朝除了马士英拥有实权外,号称拥兵“数十万”的左良玉也是左右时局的一股力量,因为黄澍大骂马士英,左良玉力保黄澍,双方自此结怨,而到了“假太子”到来之时,左良玉就借口起兵欲诛杀马士英,结果左良玉却在半路病重而死,其子左梦庚自立。左梦庚与马士英派出的刘良佐,黄得功等人在内战的时候,清军已经南下攻破了扬州,史可法战死殉国,满清直奔南京城而来,马士英直接怂了,害怕自己被杀,于是就带兵以保护太后为名向南逃跑。不久南京传来消息,黄得功战死,弘光帝被俘,于是众臣另请潞王朱常淓监国,哪知潞王是个无胆匪类,直接投降满清。
马士英等人没办法,只得继续逃跑,听说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赶紧跑过去投靠,结果由于本人在弘光朝的名声太差,被鲁王一系人马坚决拒绝了,只好投靠在严州驻扎的同乡的方国安,结果方国安不久也被满清击败城破了,马士英只好继续跑路。又想去投靠福建的唐王朱聿键,朱聿键表示你罪孽深重祸国殃民,别到福建来祸害我,马士英简直可以说是无路可走了,但即便是这样被万人唾弃,他竟然还是没有投降满清,简直让人刮目相看。
马士英最终在杭州被满清追上击破,马士英部将叶承恩等人投降,马士英没办法,只好自己剃发为僧躲进太湖的寺庙之中,结果还是被满清抓出来,在杭州问斩,他的尸体被杭州市民瓜分了喂狗,真是下场凄凉。
马士英为何被如此污名化呢?从结果来看,他并没有做什么危害弘光政权的事,“联虏平寇”是朝廷上下一致的决定,而他也没有投敌卖国,节操比许多大臣都要优秀。要说真的有什么过错,可能就是他和阮大铖的兄弟情义害了他吧,他当年因为阮大铖的推荐复官,投桃报李,于是在弘光朝全力推荐了阮大铖,而阮大铖这个人心性狭隘,睚眦必报,得志之后党同伐异,疯狂攻击昔日把自己打入“逆案”的东林人士,使得弘光朝政混乱。可以说只有这件事,让马士英背锅无可厚非,但有的史书污蔑他降清就纯属是无稽之谈了。《明史》也记载:“而士英以南渡之坏,半由大铖,而己居恶名,颇以为恨。”说明马士英也认识到了,阮大铖把朝政搞得乱七八糟,而自己竟然背了黑锅,十分懊恼和后悔。
但是没办法,因为自己算是阮大铖的荐主,二人在官场上就算休戚与共,阮大铖作恶,马士英也跑不了,这也使得马士英惨遭污名化,成为了后世史家口中十恶不赦的奸臣。
{编者按:司棋影射马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