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1|回复: 1

查慎行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1
发表于 2024-1-29 13: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查慎行(1650年6月5日-1727年10月14日) [1],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杭州府海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
查慎行年少聪颖,声名早著。早年受教于黄宗羲,得陆嘉淑赏识、朱彝尊提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举,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赴殿试,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供职于南书房。后从军西南,随驾东北,所到之处均有所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雍正四年(1726年),受弟查嗣庭牵连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2]
查慎行是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继朱彝尊之后被尊为东南诗坛领袖。对清初诗坛宗宋派有重要影响,为中流砥柱、集大成者。查慎行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研究和诗学理论研究均有建树,生平诗作不下万首,堪称多产诗人。其诗兼采唐宋而以宋为长,于宋诗师法苏轼,整体肯定黄庭坚陆游。 [119]诗风清新隽永。艺术上以白描著称,对后来袁枚性灵派影响甚巨,主要作品有诗歌集《敬业堂诗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等。 [2-3]
概述图来源:张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所作《槐荫抱膝图》) [4]

人物关系

查慎行的人物关系
[color=rgba(0, 0, 0, 0.6)]共2个词条2676阅读


[url=]
查嗣庭
[color=rgba(0, 0, 0, 0.6)]弟弟


[/url]

[url=]
查昌禧
[color=rgba(0, 0, 0, 0.6)]孙子


[/url]





相关星图

[url=]查慎行的诗文作品[/url][color=rgba(0, 0, 0, 0.6)]共11个词条4245阅读


舟夜书所见
[color=rgba(0, 0, 0, 0.6)]《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茫茫黑夜只有河中一盏渔灯,明暗鲜明且显得神秘、深沉;后两句写孤灯倒影的美景,微风吹起波浪,灯影随即散开像散落在满河的星星。全诗纯用白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晓过鸳湖
[color=rgba(0, 0, 0, 0.6)]《晓过鸳湖》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惠风和畅、春草繁茂的景象;后两句写三日雨晴过后,片片油菜田撩拨着诗人内心的乡情。诗人咏赞了鸳湖春来之美,同时抒发诗人对鸳湖、故乡的爱恋之情。全诗以情韵取胜,鸳湖景中满是诗人对故土的挚爱,清新秀丽、沁人肺腑。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color=rgba(0, 0, 0, 0.6)]《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诗人旅途所见的深春景物,赞美了农忙季节生机勃勃的气象。首联点题,直接交代旅途行踪;颔联写景,远近村庄犬吠鸡鸣,东西两岸乳鹅新鸭;颈联写景,细雨如抽丝,新苗出水齐;尾联总写,深春时节无处不耕犁,突出了春耕时农忙季节的特点。全诗用白描的手法,围绕农村深春景色,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历历如画,不仅形象生动,色彩鲜明,而且生机勃勃。




三闾祠
[color=rgba(0, 0, 0, 0.6)]《三闾祠》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颔联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涵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象作结。全诗沉郁而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别    名查嗣琏、查初白、初白先生
字夏重、悔余
号查田、他山
所处时代清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杭州府海宁县
出生日期顺治七年五月七日(1650年6月5日)
逝世日期雍正五年八月三十日(1727年10月14日)
主要成就位列“清初六家”之一
主要作品《敬业堂诗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等
本    名查慎行

目录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早年经历

查慎行于顺治七年五月七日(1650年6月5日)生于杭州府海宁一个渐有衰颓之势的书香望族。查慎行幼年天性聪颖,五岁时,就能够作诗,六岁时作的诗就已经声韵协调、对仗工整。十岁时,查慎行作《武侯论》,总共数百言,受到了同乡前辈范骧的称赞,查慎行的神童之名得以传遍乡党。就学于黄宗羲,精研《易经》,学问日渐精进。十八岁时,查慎行更是因为吟出“绝奇世事传闻里,最好交情见面初。”的诗句而获得遗民诗人陆嘉淑的青睐,并迎娶陆氏之女为妻。 [5]
时值清初,清王朝统治地位尚未稳固,父亲并不让查慎行过多致力于科举,待到清政权已相当稳固时,查慎行才赴武林吴山,从学于无锡慈溪的名宿叶伯寅。 [6]二十岁,查慎行补为生员,出门远游,遍历云贵、华中、华北、东南各地,写出大量诗作,名噪一时。 [5]

被迫谋生

康熙十年(1671年),查慎行开始参与科举,应童子试。但考试未结束,母亲病重,并于次年去世。 [7]六年后父亲也去世。 [8]面临着七年内父母双亡、科考失利的局面,查慎行虽自负文名,对功名的进取之心丝毫不减,但窘迫的家境和“丁忧”期间不能参加科考的局势,迫使查慎行改弦易辙,从举业外另辟蹊径来维持生计。 [9]作为长子,查慎行挑起家庭重担,外出谋生。同时未放弃科举仕进之志。
当时不少读书人选择随幕军中以获得保举,捞取功名利禄。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查慎行便跟随从兄查容至荆州共赴同乡贵州巡抚杨雍建的幕府, [10]并随杨雍建远征云贵,讨伐吴三桂残部。 [11]这一年,他把自己以前所做的诗歌、辞赋、文章等尽数毁去,其中也包括他学填的词。 [9]
康熙二十一年(1680年)秋,查慎行听到二弟查嗣瑮北游,于是整理行李从贵阳回到家乡,到家后与三弟查嗣庭同居。 [12]期间作有《发贵阳留别大中丞杨公三首》留别杨雍建,途经云顶关、清平县、潕阳、沅州辰溪、长沙、洞庭、岳州等地都有诗句,随后他将这段时间漂泊在外创作的诗编成《遄归集》。 [12]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秋,查慎行住在黄宗羲杭州寓中,与其同游。同年冬,查慎行赴西江入堂伯父查培继幕府。 [13]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十七日,查慎行在汪寓昭的愿学堂聚会,众人筹措为查慎行践行。清明后,离开南昌返家,随后向家人作别。夏四月,在查培继资助下,查慎行北上京师、游太学。 [14]

赴京求学

到北京后,查慎行从学于王世祯。他常参与诗文集会,结交了不少名士显宦,如与朱之弼游玩啜泉,与汤右曾借宿摩诃庵,与惠周惕吴雯等小集,同姜宸英、惠周惕、魏坤张云章、汤右曾、查嗣韩、查昇等名士雅集,声名渐起。 [11]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初,秋闱放榜,查慎行落第,打算离开北京。但恰逢杨雍建到北京出任少司马,便再三挽留查慎行,最终查慎行还是选择留下。之后他常常出入中表兄朱彝尊书斋与之谈论诗文。这年秋,朱彝尊移居古藤书屋,查慎行等便常在此夜集。九月十日,与姜宸英、朱彝尊、朱载震梁佩兰、汤右曾等在长春寺宴会联句,颇有乐趣。 [11]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赠别汤右曾和杨雍建。同年冬,经人举荐,查慎行被权臣纳兰明珠聘为其子揆叙的馆师。 [15]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明珠想要在海淀建新宅,便邀查慎行同游其址。不久,明珠寿辰,查慎行有诗贺赠。 [16]年末,查慎行再次参加乡试,最终还是落第。 [17]

命运坎坷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初,岳父陆嘉淑病重,查慎行回乡扶侍。 [18]出京时和弟弟查嗣瑮在城门偶遇钱澄之,二人在长干寺畅聊许久,钱澄之有诗集相赠。 [19]这年夏,查慎行在家作《庐塘放鸭图》,赵俞郑梁许汝霖、汤右曾、朱彝尊、吴雯、查嗣瑮、唐孙华、揆叙、魏坤钱名世、王士祯等为其题诗。 [20]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查慎行在处理完岳父丧事后才还京。八月,同右春坊右赞善赵执信等在洪昇家看伶人演《长生殿》,因康熙帝厌恶此剧,加之这次宴饮是在孝懿仁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举行的,给事中黄六鸿趁机弹劾,赵执信被革职。 [21]查慎行也遭受牵连,被以“国恤张乐大不敬”的罪名革去国学生籍,驱逐回籍。经此打击,查慎行长夜深思,遂将原名嗣琏改为慎行, [22]意在提醒自己谨言慎行。 [21]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二月二十一日,查慎行离京。当时大司寇徐元文致仕南归,邀请他和姜宸英与之同行。一路上查慎行与姜二人多有唱和。 [23]秋,查慎行赶赴江苏吴县橘社书局,在此逗留许久。 [24]九月十一日,渡洞庭时偶遇张云章,此后半月,多有唱和,张云章将这些唱和诗结集为《橘社倡和集》镂刻出版。二人先后为为诗集作序。 [25]年末,姜宸英赶赴北京参加乡试落第,查慎行邀请其到橘社书局。 [26]
康熙三十年(1691年),查慎行寓居杭州家中,与弟弟查嗣瑮共享团聚之乐。期间,他的幼子和长孙相继出生。 [27-28]这年居家中与兄弟多有唱和之词。 [29]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春,朱俨由刑部郎官出任九江知府,写信邀请查慎行来其幕下,他欣然应允前往。路经桐城时拜谒左忠毅公祠,经过钱澄之山居时赠与藏山集。 [30]二月底到达九江,原本多次计划登庐山,但因阻挠作罢。 [31]七月二十四日,朱俨为查慎行准备了半月干粮,自城北登庐山,游玩十日,略尽山南北。 [32]作《庐山纪游》一卷。 [31]九月,查慎行辞别朱俨,从九江返乡。 [33]

四处辗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二月底,查慎行与筹措赴北京参加乡试的查嗣瑮在安徽不期而遇,遂一同进京,有诗唱和。到了北京,兄弟二人下榻自怡园,明珠得知查慎行到了北京,便邀其相见。 [34]他的学生揆叙欣喜万分,作《喜查夫子至都二首》,查慎行答诗《次韵答恺功二首》。在京期间,他与揆叙、唐孙华多有诗来往。 [35]这年秋,查慎行第三次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二十,好友姜宸英则在他前一名。 [36]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春,查慎行参加会试,结果落第。当时主考官徐倬告老还乡,与会试落败准备回家的查慎行同行。 [37]一路上查慎行与徐倬唱和数首,大多都被收入《白苹集》。秋游越州,得知揆叙升任翰林侍讲,寄诗《阅邸报知揆恺功改官翰林侍讲喜寄二首》祝贺。 [11]同年冬,揆叙两次写信邀请查慎行进京,十二月十七日,查慎行动身北行,再次入京。 [38]
查慎行彩像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腊月前,查慎行抵达北京,与侄子查升同居宣武门外,与姜宸英、惠周惕相邻。 [39]正月,查慎行贺汤右曾四十寿,与陈奕禧话旧。元宵节夜,同唐孙华、赵俞、宫鸿历、查升等人在姜宸英寓宴饮。花朝节时,唐孙华招徕他与姜宸英、赵俞、惠周惕、汤右曾、宫鸿历、查升在其家中小聚, [40]查慎行都留有诗作。同学许霜岩赴任陈留县令,邀查慎行同往,此行遍游汴梁。 [41]七月七日,姜宸英等好友在陈奕禧家为查慎行践行。 [11]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查慎行应当时居住在安徽的徐倬邀请,与其孙徐任可一起前往。他由四安镇取山路经宣城、池阳、抵黄湓口渡江,都是他之前没有游玩过的地方。 [42]夏,从安徽到九江,再次入太守朱俨幕,历时一个月。 [43]随后回到杭州,与赵俞等泛舟西湖,和赵俞登孤山。又因为唐孙华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查慎行便同赵俞与他在西湖舟上雅集,即席附和赵俞韵二首。十月,同参加会试的儿子查克建一同入都。 [44]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底,查慎行离京南归,在保定得知长子查克建中进士时,即兴创作口占,而此时他自己仍然只是举人。 [45]夏,难掩儿子及第的喜悦,查慎行在家乡老屋的原址上修建得树楼,竣工后一气作诗九首。 [46]六月,查克建北上赴殿试,查慎行作《儿建赴殿试北上诗以示之》来激励他。 [47]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春,查慎行往返嘉兴、湖州两地两个月,三月后回家。 [48]四月,与朱彝尊同游闽南,乘舟经过富春江七里泷兰溪,入赣后,又经玉山、铅山,至湖口登陆至福建崇安,游武夷山。六月,至福州。七月,至建宁。往返五个月,秋天回家。 [49]一路与朱彝尊多有唱和,如《初发江干》、《自渔浦挂席至富阳联句》。 [50]十二月,在浙江桐乡县舟中与朱彝尊告别。 [51]

连遭打击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从去年起就卧床不起的妻子陆氏病重,查慎行在家照顾其起居。 [52]五月七日,查慎行五十生日,查嗣瑮作诗为兄寿,有诗《五十生日徳尹次二苏兄弟生日唱和诗为寿次答二首》答之。 [53]冬十月二十五日,陆氏逝世,查慎行居家为其治丧。终生不复娶。 [54]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查慎行到北京再次参加会试,二弟查嗣瑮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查慎行再次落榜,族兄查嗣韩留他下榻其家中。 [55]四月,对他关爱有加的族兄查嗣韩也猝然长逝, [56]本就因落第而感到失望的查慎行感到无依无靠,准备南归。五月,查慎行在京重遇阔别十二年的好友朱载震,不禁感慨物是人非。读其游匡庐武当两集,有诗相赠。七月,查慎行离京。 [57]九月十三日,再次入京,次女嫁给朱俨之子,查慎行心有不舍,想到妻子和女儿都已经离开自己,老泪纵横,写下《送女词二首》。 [58]
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查慎行返乡。四月,经过苏州的时候遭遇盗贼,装有诗集的箱箧同财物一起被洗劫一空。 [59]到家后,嘱咐禹之鼎为其作《初白庵图》,取东坡“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诗意,朱彝尊有《题初白庵主小像》。 [60]六月,查嗣瑮六岁的儿子阿愿夭折,而阿愿的名字还是查慎行起的,查慎行作诗三首表达哀伤。秋,连续遭遇丧妻、落榜、丧兄、嫁女、遇贼多故的查慎行大病一场,病愈后与朱彝尊、查嗣瑮往来同游。 [11]

偶得圣眷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仲春,沥尽查慎行心血的《苏诗补注》历三十年终于完成。 [61]四月初十日,陪徐倬泛舟红桥,归憩天宁精舍观赏牡丹。同年夏,他因长子查克建以进士任直隶束鹿县令而赴保定,借住在长子署中。 [62]康熙帝南巡回銮,驻跸德州,问大学士张玉书是否听闻查慎行的姓名,当时巡抚李光地也在行殿,以查慎行的学问人品奏对。十月十七日,李光地传达恩诏让查慎行从直隶急赴德州。 [63]二十日,康熙帝召对查慎行许久,甚是满意,便赐御书“程子视箴”楷字一幅。二十八日,查慎行应召到南书房与长洲人韩元同试八股文《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一篇,再试《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论》,康熙阅后已有定夺,下旨:“查慎行、汪灏,著同查昇每日进南书房办事。”内廷都由词臣奉命轮班的传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之后因大学士陈廷敬等推荐,康熙帝再次在南书房召试查慎行等十二人,查慎行仅次于揆叙,名列第二。 [64]十一月初八日,南书房诸臣阅览康熙帝的墨迹,查慎行作《南书房敬观宸翰恭纪十二章》。 [65]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元月二日,查慎行入直南书房, [66]特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帝特赐石山绿砚。 [67]元月四日,查慎行雪中随圣驾赴西苑,晚上在自怡园留宿,有诗呈翰林院院长揆叙,揆叙有诗和之。 [68]二月,熊赐履担任会试正考官。三月,查慎行参加会试中二甲贡生,揆叙有诗祝贺。 [69]三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分赐南书房诸臣瓶中牡丹,查慎行得鞓红一朵,有诗谢恩。四月四日,查慎行参加殿试,尔后进士及第,位列二甲第二名,授庶吉士。二十一日,赴畅春园谢恩,有《二十一日赴畅春苑谢恩恭纪》。 [70]而后查慎行三次随驾巡游塞外, [71]沿途风土及所见均成诗作,每次御试古诗文词,康熙帝亲自定甲乙等,查慎行总是被钦定为第一。只要是有作呈览,康熙帝俱为称赞。因此,查慎行深得皇帝器重,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亲书赐予“敬业堂”匾额。 [11] [72]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查慎行乞假返乡埋葬外婆罗太君和外公钟太公, [73]康熙帝下旨:“不必停俸。”并恩赐查慎行白金二百两,太子也赐他骡马两匹。 [74]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查慎行假满回京。同年,奉旨暂停入直南书房。 [11]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查慎行奉旨到武英书局编纂《佩文韵府》。 [75]
康熙五十年(1711年)腊月起,查慎行左手患上风疾。情况直到次年春仍不见好转,还波及右臂, [76]因病乞假。奏请停免内直,赴翰林院供职。 [11]

居家修书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七月初一日,查慎行请求长假获批,于是离京,作《七月朔长假出都诸同年同学祖饯于广宁门外即席留别》,揆叙赠与他千金,并说:“先生的初白庵还没有建成,希望可以用这些钱来供您完成它。”查慎行感其情重,只接受了百金:“仅仅这些钱供此行的车马费足矣。至于筑造我脑海里的初白庵的梦想,早已被搁置。今时今日我得以归还自己的陋室,安度余生,你的心意就已经到了。”使者往返再三,最终查慎行还是没有接受。 [77]从此家居十余年,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人称初白先生。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查慎行所作的五十卷《敬业堂诗集》问世,许汝霖为之作序。 [78]次年,总共一百七十卷的《江西通志》刊成。查慎行又辑成《庐山志》八卷、《鹅湖书院志》三卷。 [79]

飞来横祸

雍正四年(1726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查慎行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 [80]
雍正五年(1727年)三月二十一日,弟查嗣庭在狱中自杀。在查嗣庭案的审理中,当时的刑部尚书励廷仪或许对查慎行等暗中有所庇护,因为励廷仪与查慎行的二弟德尹同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又与查慎行同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开始在南书房行走,二人之间并无矛盾。 [81]雍正帝阅览查慎行的诗集,翻到他曾经写的谢恩诗词,便对左右侍臣说:“查某忠爱惓惓,固一饭不忘君恩也。”出于雍正帝的评价,查慎行和他的幼子查克念都放归田里。五月七日,查慎行得知此案从宽,十日和查克念奉赦出狱,南归回家。 [82]
查慎行自从遭遇家难,郁郁不乐,即使他受了皇帝的宽宥,但还是因为骨肉离迁,感怀伤心,南归途中中暑。七月,查慎行到家后,就患上了脾泄,神气衰耗,病痛渐剧。秋八月三十日辰时,查慎行逝世,享年七十八岁,葬于嘉兴罗汉塘。 [83-85]

主要影响
播报编辑


诗歌

  • 题材

查慎行的《敬业堂诗集》多以山水游历诗为主,这些山水游历诗之中,不仅描摹了光怪陆离的边域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更有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作,表现出一种醉心山水田园的闲适恬淡之乐。 [5]查慎行诗歌不仅集中描写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表达士人内心世界的深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他的诗歌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也毫不逊色,广泛地反映了康熙、雍正年间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山川风物等多方面的历史事实。 [81]
查慎行的山水纪行诗内容丰富,不仅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祖国各地绚丽多姿的风光景色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而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反映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俗的审美情趣。 [3]其诗中的景致既有北国风光的生动描绘,也有南国四季的深情抒写;他的诗歌中,不仅融入了诗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而且还熔铸了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3]
查慎行诗作多有描写农民的困苦生活,他久处民间,又曾漫游大江南北,所以他对当时民生的艰苦有很深切、很直接的感受,他的诗集中就有较多的诗写到当时百姓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相当深刻的揭露。虽然揭示深度不及杜甫白居易尖锐与激烈。但是,清初压制舆论的法网极其严密,查慎行不但能在诗中反映农民的不幸生活,且对造成农民不幸的社会原因作了具有相当深度的分析,难能可贵。 [86]
查慎行的仕宦述志诗代表了其诗歌创作在艺术追求上的更高层次。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加之复杂矛盾的仕宦生涯,使仕宦诗意蕴繁多、内涵丰富,也得益于他历经盛衰宠辱,阅尽个中百态,历遍世间苦楚才有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心境。同时这类诗也显得苍劲遒健,充满着乐观昂扬的人生态度和自信的人生豪情。 [3]
  • 体裁

查慎行擅长五言绝句,《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此诗写于诗人离开京城途中夜泊大运河时所见的夜景,诗歌既生动地概括出了诗人夜泊舟中远眺所见到的壮丽景象,又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动静结合的夜景图。诗歌以“渔灯”的光亮作为描写对象,写其带来的光明。“一点萤”三个字点出灯光的亮度,也写出了它的重要作用,写的是静态,同时有凄清苦楚的意味,然而,当微风忽起,波浪涌动,又写的是动态。而这幅夜景图阴冷黯淡的基调顿时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充满了审美情趣。这首诗语言浅显,比喻生动,虽无一处用典,却显得空灵深邃,意境超脱,且动静结合,显得境界开阔。 [3]查慎行的绝句《题杜集后二首》之二:“漂泊西南且未还,几曾篙目委时艰。三重茅底床床漏,突兀胸中屋万间。”其凝重有力,论列风发,亦近剑南。查慎行的诗多记行旅,所得即一一托于吟哦,故篇什极富,这种作风与陆游亦无二致。 [86]
查慎行的近体诗则颇具陆游情调。如他的《夜观烧山和中丞公韵》:“寒空月黑焰初垂,照夜俄生万岭云。赤炽千人争赵壁,火牛百道走燕军。危时莫以锋为戏,我意方忧玉亦焚。不信劫灰吹不尽,草间狐兔尚成群。”写来属对自然而工整,运意圆润而灵活,使事熨贴而浅近,皆一如剑南。 [86]
  • 风格

查慎行有《自题癸未以后诗稿四首》,其四说:“拙速工迟任客夸,等闲吟遍上林花。平生怕拾杨刘唾 ,甘让西昆号作家。”可见查慎行是鄙弃西昆体重藻饰声律、只讲究形式美的倾向的。查慎行既宗宋而学苏陆,他的诗也就自然地呈现一种不同于西昆体的特色。 [3]他的诗歌自然质朴,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有的气势雄壮,风格劲健;有的则细腻自然,直抒己意。诸体具备,清新生动。 [3]
对于前者,查慎行的诗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宗宋的审美取向,他的诗歌代表了清初诗坛宋诗派的最高成就,成为宗宋一派的旗帜与典范。他作为诗坛”清初六家“,为清初诗坛宗宋派的中流砥柱、集大成者。 [5]这在其山水纪行诗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类诗风格以雄放劲健为主,雄健而苍凉。并且感情真挚、自然质朴,直抒怀抱。与当时神韵派那种“范山模水”、“批风抹月”的脱离现实的诗风迥然相异。 [87]例如《京口和韬荒兄》是对朝代更替的一种感慨,也是他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忧,从而表现出来的伤感。但由于感情的复杂性,这同时也表现出其内心的慷慨之气。查慎行的山水诗充满豪放,带有阳刚壮美的风格,浪漫奇特的情趣,同时往往借助议论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且议论多是与写景紧密结合,这是深受宋诗的影响。 [3]他的诗歌中较少功利性、说教性,更多的是摒弃社会功用,而只借山水纪行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更加注重对山水本身的审美意境的表现,这反映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审美观照和对个体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感悟。 [3]
对于后者,查慎行主要效法的对象是苏轼、陆游,黄庭坚,境界雄浑,气势开阔,表现出了苍劲雄健、畅达豪迈的思想感情, [3]他学习苏轼,取用其故事、语典而能巧妙化用,不留痕迹,更无生吞活剥之弊,丝毫没有许多宋诗的艰涩、深衍的弊病。他学习苏轼善用比喻和平淡的诗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浅显晓畅、自然质朴的诗风,却绝无许多宋诗的拗折瘦硬之弊端,真正是得其长而无其弊。 [5]
  • 特点

查慎行的诗歌最大地特点就是能够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而且充满哲理。 [3]查慎行不仅袭用苏东坡诗歌善用比喻的习惯。还注重在时间中展示空间的变化,这也是其诗歌的一个特点。 [3]
查慎行
查慎行诗善用白描手法,而极少藻饰,如他的《青溪口号八首》皆信口而出,写来平平淡淡,不加任何修饰,显得通晓明畅,纯真自然之极。 [86]整部《敬业堂诗集》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白描手法的运用,以浅显的语言,空灵的笔触,来生动形象地描绘自然万物的形态与气韵,或是抒发个人情感,娓娓道来,使读者绝少阅读及理解的障碍。 [5]白描手法的运用,将真挚的情感运于轻雅质朴的语言和意境当中,做到生动自然,内涵丰富。他的《除夕与润木分韵二首》既充满了他对前途的想往,又有对兄弟情谊的珍惜,进退维谷,两难境遇的彷徨与无奈,这与查慎行看尽人生百态,淡泊人生的境界是分不开的。由于其深受宋诗的影响,在诗歌中善用白描,蕴含哲理,并能阐发议论,引人思考,而且他的诗歌不事雕琢,境界浑然天成,内容含蓄隽永,成为清初诗坛上的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3]

查慎行很多诗歌不是单纯地以理说理,而是触物成理,即景成趣,发掘自然中存在的物事之理,而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引起义理,即能用物理来显示义理,二者融而为一,从而产生了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诗美效果。 [81]查慎行说理诗在融合物理与义理使诗歌具有理趣的过程中,常用类比、比喻等手法来实现这种融合。他的这类诗歌显微阐幽、独出己意而读来又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查慎行以议论为主的诗歌,整体风格上大多属于峨刻峭直,体现了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的统一。 [81]
  • 诗学

“唐宋互参”是查慎行的诗学思想核心。清初诗人多学唐,而查诗兼学唐宋,宗宋为本,包融并蓄。以空灵创新为尚,得力于陆游很深;受苏轼的影响亦大,曾著《补注东坡编年诗》50卷。此外,在其诗歌批评理论中不自立门派,而是反复比较权衡诸多诗学流派的优劣短长,不断汲取理论营养,进而通过自己具体而细致的诗歌评点,使得宋诗派的诗歌理论切实可行又易于接受。 [2]
一是关于“熟处求生”与创新理论。他对诗歌的创新性极为重视,提倡“熟处求生”与“追险搜奇”,即“熟处求生”的创新精神。二是在诗论中反对用典、提倡白描。诗作工于刻画锻炼,又多采用白描手法,注重平淡自然,提倡高雅,反对庸俗与纤巧。三是“意厚”、“气厚”、“空灵、”淡脱“的诗学主张。他认为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 [2-3] [86] [88]


  • 风格

查慎行《余波词》取杜甫诗“独步才趋古,余波德照邻”之意命名。 [87]查慎行词作受朱彝尊浙西词派词风影响较深。他在《余波词》序中写道:“余少不喜填词,丁巳秋朱竹坨,表兄(朱彝尊)寄示《江湖载酒集》偶效颦焉。已而偕从兄韬荒梦游舟中,多暇,遍阅唐宋诸家集,始知词出于诗,要归于雅。遂称称究心。” [87]朱彝尊认为词要“醇雅”,不要多“硬语”、“新腔”。他专门提倡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清空、幽雅的词风,在写作上,避滑避俗,务归于醇雅,以姜夔、张炎词风为正。“不识秦七、不识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这是朱彝尊的一贯审美追求。查慎行受朱彝尊的启发,其《余波词》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的词,少有飞扬之气,多是含蓄蕴籍,辞微旨远。用语清空雅致,体现了浙西词派摇曳曲折的特点,这也和他多习宋诗,尤其是苏诗有关。后人曾指出“慎行与厉鹗俱习宋诗,鹗空灵而慎行疏隽,词亦从之。《余波词》淡冶处,亦颇摇曳生姿。微逊鹗之神致,盖一则务虚,一则从实也。”“淡冶处,亦颇摇曳生姿”说的是查词婉转曲申的语言风格“从实”,则指出了查词中多用白描手法的特点,从这一点来说,查慎行与一味“务虚”的浙西词风又有了一点区别。查慎行游幕前期吊古述怀挟杂“稼轩风",游幕后期“白石之调"更为浓郁。 [9]
  • 题材

查慎行《余波词》中以游历词的成就为高。他早期南行,这方面题材的词作数量较多,成就较高。如《临江仙·铜仁郡阁雨望》一词写黔中江村民俗,富有生活气息;《扫花游·清明后一日再游枉山、兴山学禅师茶话》写景清丽脱俗,写出了季节转换早春时的情趣,引人入胜。 [87]纪游词多以白描为主,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后人评论他的词为“白描绘景最为出色”, [9]《余波词》中也有不少的写景之作。 [87]查慎行词中酬唱词占了不少的比例。情感真挚,较少假饰。《余波词》中还有为数不多的现实之作。如《阆州慢》一词则反映了清初屠杀武陵“兵燹之余,触目荒凉”的现实,写作手法是学习姜夔的《扬州慢》的。 [87]

注释学

查慎行在注释学上最为杰出的成就非他穷毕生精力编撰的《苏诗补注》莫属。他在编次上首开五十卷之规模,又开启清人补注苏注的先河,征引广博,注释详明,尤其在补录被新刻本删削的施、顾原注,驳分类注之讹误,驳史籍之误,解释诗旨,考辨诗题,注释所涉人物与地名,保存苏轼自注等方面功绩尤卓。另外,还在苏诗系年、补遗辨伪校勘以及辑录唱和诗诸端均有所发明,清代中后期的注苏者都很重视查慎行的补注。该书以其重大的文献价值,在清代乃至宋元以来注释苏诗的历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89]
查慎行的《苏诗补注》。是清初诗歌注释的典型代表。对“今典”的两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而仔细的考证,以解释历史名词为基础,通过考证背景与本事,以解释诗意。而地理甚至成为该书的最大亮点。清代学者钱大昕曾指出:“窃谓王本长于征引故实,施本长于臧否人伦,查本详于考证地理。” [90]查慎行注释地理,大部分精力放在解释苏轼当时的行政区域、山川、名胜古迹等地名之上。因为对于清代读者来说,宋、清两代的地名大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利用北宋的地理方志解释苏诗中的地名。 [91]
苏轼的诗句主要使用了两种表现方法:一是用“赋”的方法直陈其事,或直接发表议论。二是用古代典故影射现实。解释这两类诗句,都必需联系当时的史实,考证出“本事”。宋代苏诗的类注本与施注本,在句注与题注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查慎行在前人的基础上,弥补其不足之处,对苏诗又有所发明。 [91]翁方纲《苏诗补注》继续补录查氏补施、顾原注所未备者,冯应榴的《合注》以集施、顾注、分类注与查注为首任。而后世对查慎行《补注》的评价相当高。 [89]

文学评论

查慎行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卓有成就,在诗歌评点方面的造诣也极高。他一生在创作之余,还精心选评了历代大量诗人的诗集。 [92]《初白庵诗评》的编撰者张载华即谓查慎行平生浏览博综,参学甚广,自汉魏六朝以迄唐宋元明诸家诗集皆有涉猎,每阅一编,辄施评点,珍如拱璧,远近传钞。 [93]他以诗人身份评点诗歌,谙熟诗歌创作规律,其评点往往有真知灼见,时人奉为圭臬。 [94]然而,由于未能刻板刊印,其评阅原本多已散佚消亡。幸有查氏挚友许昂霄的弟子张载华,集数十年之力辑成《初白庵诗评》十二种。书分三卷,上、中两卷汇集查评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王安石朱熹谢枋得元好问虞集诸家评语;下卷则专辑《瀛奎律髓》评语,且较之上、中两卷所录评说更多,用力也更精深,代表了查氏诗歌评点的伟大成就。查评《瀛奎律髓》创获颇多,具体说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注重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善于“知人论世”地解读诗歌,并能“以意逆志”,发掘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意涵;第二,以格论诗,提倡风骨铮铮、骨力劲健的诗歌气格,偏好平淡自然、空灵雅致的艺术风格,并重视与人品相关的诗歌品格;第三,重视诗法,在章法安排、字句锤炼以及技巧掌握等方面都有精深的见解;第四,笺评结合、对比论析,在评点方法上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95]
查慎行的评点通常只有寥寥数语,但鞭辟入里,简单实用、切实可行是他评点最大的特点。 [94]这一点在对杜诗的评点中尤其突出。查慎行的杜诗评点从字句校勘、考辨音韵入手,涉及杜诗的炼字、立意、风格、结构、技法等方面。他又善于将杜诗与其他诗人诗作加以比较,评价整体优劣,针对时人写诗的弊端,查慎行以古喻今,加以总结,分析作诗经验,其诗歌评点在当时被奉为学诗者之入门锦囊,晚清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中《初白庵诗评》条下写道: “近日子弟为诗文,苦不得门径者,或取老辈点堪过大家集子,及太史令其移钞,每有悟入处。” [96]就学诗者而言,相对于“目眩心迷”的《渔洋诗话》,查慎行的评点是切实可行的。 [94]
查评有意识地将杜甫苏轼这两位大诗人联系起来,指出其艺术创作上的前后因承关系,他对于苏轼学杜,可谓独具慧眼。 [94]查慎行选评苏诗之最可取者当是对苏轼诗语言平淡与凝练所作的精辟分析,其次他对苏诗章法与句法的剖析也时有令人会心解颐之处,再次是能精辟地指出苏诗与庄子散文及杜诗的艺术渊源。查氏高度评价了苏轼政治诗中所蕴含的政治内涵与现实精神,对其感怀诗也能设身处地,从精神上产生共鸣。将苏诗作为一个整体,前后比较,纵横联系,以苏注苏,以苏解苏,这是查评在写作方法上的显著特点。 [92]

藏书

查慎行好游山水,喜蓄典籍,七十三岁时退居里中,贮书万卷,坐卧其中。查慎行家中“得树楼”,藏书甚富。内有“敬业堂”为读书之所。 [97]康熙年间的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曾将私人藏书分为“藏书者之藏书”、“读书者之藏书”、“售书者之藏书”等三类。查慎行的藏书就是典型的“读书者之藏书”,他的藏书多为实用,质量应是上乘。 [98]查慎行藏书中经部偏重于礼类,集部爱收隐逸忠节人士之书。多数书上有题识,考订作者生平,校订书中讹误,增补阙漏。仅是批注只言片语便可窥见查慎行的思想深邃,识大略丛胜,可见其读书一丝不苟。 [98]
管庭芬拜经楼藏书题跋记》称其“国初吾邑东南藏书家,首推道古楼马氏,得树楼查氏,盖两家插架多宋刻元抄,而于甲乙两部积有异本,其珍守已逾数世,不仅为充栋计也”。查氏兄弟均有藏书之好,查慎行家有“得树楼”,藏书甚富;次查嗣僳,筑“查浦书屋”藏书;季查嗣庭有“双遂堂”藏书。查慎行所藏书钤有“查氏初白”、“南书房史官”、“希古”、“得树楼藏书”、“海宁查慎行字夏重又字悔余”、“初白庵主人”等印。 [97]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


史书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明人喜称唐诗,自国朝康熙初年窠臼渐深,往往厌而学宋,然粗直之病亦生焉。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数十年来,固当为慎行屈一指也。 [99]
杭州府志》:性颖异,五岁能诗,十岁作《武侯论》,同邑范骧称为“旷世才”。 [11]

历代评价

范骧:援经证史,论断精卓,旷世才也。 [100]
黄宗羲:嗣琏、嗣瑮从余游,皆有俊才。逸远不令为科举干禄之学,而读书为诗、古文,士林望风推服。 [101]
黄宗炎:寻其佳处,真有步武分司,追踪剑南之堂奥者。(注:分别指白居易和陆游) [102]
赵翼:梅村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 [88]
王士祯:①夏重诗,黄晦木先生常比之剑南。余谓以近体论,剑南奇创之才,夏重或逊其雄,夏重绵至之思,剑南亦未之过,当与古人争胜毫釐。若五七言古体,夏重丽藻络绎,宫商抗坠,往往有陈后山、元遗山之风。②黄宗羲比其诗于陆游,士祯则谓:奇创之才,慎行逊游;帛至之思,游逊慎行……其五、七言古体,有陈师道、元好问之风;今观慎行近体,实出剑南。但游善写景,慎行善抒情;游善来事,慎行善运意。故长短互形。 [87]
徐世昌:国初诸老渐厌明七子末流科目,至初白乃专取于香山、东坡、放翁,祧唐祖宋,大畅厥词,为诗派一大转关。 [102]
袁枚:一味白描神活现,画中谁似李龙眠。(注:李龙眠指李公麟) [88]
沈德潜:施注苏诗,行世久矣,敬业补所未及,兼多驳正。所为诗,得力于苏,意无勿申,辞无勿达。或以少蕴藉议之,然视外强中乾,袭面目而失神理者,固孰得而孰失耶?惟学之者勿更扬其波,斯为善学者尔。 [102]
沈廷芳:更溯大江,造田间钱先生讲论,以是诗日富而益奇。 [2]
张维屏:查悔翁于人情物理阅历甚深,发而为诗,多所警悟,余每有味乎其言。 [2]
许昂霄:南北两宗堪并峙,可怜无数野狐禅。(注:“两宗”指查慎行与王士祯) [102]
钱钟书:查初白出入苏、陆,沿蹊折径,已非南雷家法。 [2]
严迪昌:《余波词》之作,疏俊清隽,颇有特色。其词摇曳波宕处近浙西情韵,淡远则有别于金风亭长一派。 [103](《清词史》)
袁行霈:查慎行受学于黄宗羲,诗歌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诗歌擅长白描,气求调畅,词务清新,入深出浅,时见精妙。如《芜湖关》等铺写时事,慷慨愤激;《闸口观罾渔者》等,刻写民瘼,情辞真切。旅途纪游和登临怀古,佳什联翩,短章如《舟夜书所见》。长篇古风如《五老峰观海绵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等意境壮阔,笔墨雄放。近体凝练有力,如《题杜集后》,颇有陆游之风。在清初学宋诗人中他的成就最高。(《中国文学史》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104]

轶事典故
播报编辑


烟波钓徒

康熙帝到南苑游行,垂钓湖边,命随行臣子赋诗。查慎行所作《纪恩诗》中有一句为:“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诗作呈送皇上后不久,康熙就命内侍宣“烟波钓徒查翰林”进殿。其也曾赋过“烟蓑雨笠寻常事,惭愧犹蒙记忆中”的诗句。 [84]一时传为嘉话。 [105]

儒臣之冠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查慎行随驾至古北口。一日,秋至塞外,天寒雨雪,查慎行戴青毡大帽,跟随诸臣侍奉康熙帝左右。康熙帝见到查慎行的打扮,便对左右的随从大笑:“查某风度尔雅,洵堪为儒臣冠。”撤御馔以赐,恩赉有加。查慎行有《雪中戴青毡大帽上顾见大笑口占纪之》。 [106]

康熙赐药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康熙帝要到避暑山庄,命查慎行扈驾随行。出发前查慎行患腹疾,康熙皇帝赐他西洋药,并派内侍传示御札:“调饮食最为紧要。医书有云‘非湿热不作泻,非停食不作痛’,又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人皆知其调理,至饮食之时,则不能矣。” [85]

坚守清贫

雍正五年(1727年),查慎行获释离京时,向同乡亲戚贷钱以供路费。等到回家后,他就立马筹钱还清欠款。逝世前两天,查慎行把自己的一些收藏古玩卖得数十金。力疾手缄致谢。当时参药缺乏,查慎行的孙子查岐昌以后期为请。查慎行义正言辞地说道:“我自反生平无一事负人,脱有不幸,尔辈焉能如期践约耶?”到了他死的那一天,架上没有新衣,囊里也没有多余的储蓄,只有他生前刊刻的万卷书。 [11]

人际关系
播报编辑

海宁查氏是江南名门望族,家学渊源深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3: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嗣庭(1664年-1727年),字润木,一字奋木,号横浦,又号查城,一作查溪。浙江海宁袁花人,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查嗣璪之弟, [3]清朝大臣, [4]书法家。 [3]
查嗣庭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进士,翰林院编修,庶吉士。查氏一门兄弟四人皆为进士出身,长兄慎行以诗文著名一时。雍正元年(1723年),查嗣庭由隆科多荐举,特令在内廷行走,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蔡珽又复荐举,授礼部左侍郎,加经廷讲官。 [5]
雍正四年(1726年),任江西正考官。此科乡试,试题曰:“维民所止。”被人告发试题“维止”二字,意在取“雍正”二字去其首。为大不敬,获死罪。这时隆科多已待罪边疆,蔡珽案正在锻造中,雍正就在召回隆科多的前夕,雍正五年(1727年),查嗣庭被戮尸枭示, [5]亲属等也受株连,并停止浙江乡试,三年后方恢复。查嗣庭著有《晴川阁诗》一卷。 [6]
人物关系
共1个词条
1890阅读
纠错

查慎行
哥哥
查慎行(1650年6月5日-1727年10月14日),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杭州府海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查慎行年少聪颖,声名早著。早年受教于黄宗羲,得陆嘉淑赏识、朱彝尊提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举,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赴殿试,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供职于南书房。后从军西南,随驾东北,所到之处均有所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雍正四年(1726年),受弟查嗣庭牵连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查慎行是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继朱彝尊之后被尊为东南诗坛领袖。对清初诗坛宗宋派有重要影响,为中流砥柱、集大成者。查慎行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研究和诗学理论研究均有建树,生平诗作不下万首,堪称多产诗人。其诗兼采唐宋而以宋为长,于宋诗师法苏轼,整体肯定黄庭坚、陆游。诗风清新隽永。艺术上以白描著称,对后来袁枚及性灵派影响甚巨,主要作品有诗歌集《敬业堂诗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等。(概述图来源:张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所作《槐荫抱膝图》)
字润木
号横浦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海宁
出生日期1664年 [1]
逝世日期1727年
主要作品《晴川阁诗》
本    名查嗣庭
目录
1人物简介
2文字狱
3相关史料
4为人
5之死
6查慎行诗悼
人物简介
播报
编辑
查嗣庭 [2]于雍正元年(1722),由隆科多荐举,授内阁学士,又受蔡珽荐举,兼礼部侍郎衔。雍正四年(1726)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考题第一题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第二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题“其旨远其辞文”;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试题中先有“正”,后有“止”字,如同汪景祺《历代年号论》“一止之象”的说法。民间传说他以“维民所止”为题,此句出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却被人劾告“维止”二字系雍正去头,但此说法仅为民间谣传,查案单纯只是文字狱的案例而已,与隆科多也无牵连;又查其笔札诗钞,认为“语多悖逆”,遂以“讽刺时事,心怀怨望”等罪,逮狱。雍正五年(1727)五月戊午自杀谢罪死于狱中,仍被戮尸枭示。其子十六岁以上判斩刑,十五岁以下流放,其妻与二儿媳被定发配边疆为奴,怕受辱双双自杀;因汪景祺、查嗣庭都是浙江人,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三年,后浙江巡抚李卫上书才得恢复,史称“查嗣庭试题案”。
有妻陈氏,许氏,史氏。
查嗣庭是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查昇的堂兄。
文字狱
播报
编辑
科场试题案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秋天,发生了一桩震惊全国的大案,即所谓“查嗣庭科场试题案”。这是继顺治间庄廷鑨《明史稿》案、康熙间戴名世《南山集》案和雍正三年汪景祺《西征随笔》案之后的又一大案。历来的文字狱中,基本上是以诗文获罪,而以科场试题贾祸的可谓绝无仅有,且受到查处的竟是当朝二品大臣、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江西正主考官查嗣庭,除了株连亲属、大加杀戮之外,还停止整个浙江士人参加乡试会试。
查嗣庭案虽然也归入文字狱一类,但因同隆科多、蔡珽两案连结一起,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实际上是雍正为了削弱和打击隆科多一派的势力,进一步除掉隆科多的“连环案”。隆科多是雍正的亲舅父。在康熙去世之前,以皇后佟佳氏弟弟的特殊关系,担任理藩院(掌管蒙、藏、新疆少数民族事务)尚书兼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部队,并在康熙身边侍疾。隆科多是雍正帝“合法继位”的惟一历史见证人,为雍正帝所忌是必然的。诛查嗣庭等于打击隆科多。雍正即位之后,表面上对隆科多格外重用,但对他和年羹尧这两个帮助自己夺到帝位的人极不放心。既怕他们把篡位的秘密泄露出去,又怕有朝一日他们故伎重演,扶植别的亲王干掉自己。因此,在查案发生之前,首先向年羹尧开刀,借口汪景祺案,依靠身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要职的蔡珽,解除年羹尧的职权,扣上九十二条罪名,责令自杀;但雍正又怀疑蔡珽与他好友李绂在搞朋党,又将蔡珽定罪。查嗣庭曾经隆科多和蔡珽荐举,相互间免不了有交往,这就必然会被看作隆科多和蔡珽的同伙。再者查嗣庭平时在对待现实政治、对待祥异、满汉关系等,有时也表现一些不同看法,甚至发泄一些不满情绪,这对于时刻都在密切注视着臣下的政治思想动态、政治嗅觉特别敏锐的雍正来说,自然要当作敌对势力、眼中之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了。
查嗣庭,浙江杭州府海宁县人,康熙四十七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庶吉士。查氏一门兄弟四人皆为进士出身,长兄慎行以诗文著名一时。雍正元年,查嗣庭由隆科多荐举,特令在内廷行走。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蔡珽又复荐举,授礼部左侍郎,加经廷讲官。
山西乡试正主考
查嗣庭在雍正元年出任山西乡试正主考时,试题选的是“不患人之莫己知”二句,“宜民宜人”句和“子产听郑”一章,三题都还算平正,没有被雍正抓住把柄。这很可能和雍正认为下手的时机尚未成熟有关。
雍正四年(1726年)秋天,查嗣庭受命出任江西乡试正主考时,厄运终于降到了他的头上。此科乡试,查嗣庭按照惯例,出了这样几道试题:首题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出自《论语》;二题“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出自《孟子》。次题两道:一道是《易经》的“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另一道是《诗经》的“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本来都是合乎规范、无疵可指的;而且那次主持乡试时行事相当谨慎,对关节的查防非常严格,考试也顺利结束,一切正常。可是,雍正却无中生有,借口“有人告发”,猛然拿查嗣庭“开刀”,实际上是蓄谋已久的事变发生了。9月13日,乡试完毕,查嗣庭刚刚离开江西南昌,北上返京,回到寓所,连行李都来不及打开,雍正便迅雷不及掩耳,来个突然袭击,下令抄查查嗣庭在北京的寓所。据《清稗类钞》记载:那天晚上,查嗣庭方醉卧家中,全家十三口,统被抓去。三天后,便以皇上谕旨的方式,急不及待地公布查嗣庭的“罪状”,将查氏“革职拿问,交三法司严审”。抄家过程中,查出“请托贿属之书札不一而足,其日记所载狂妄悖逆之语,与汪景棋相为表里”。他以钱名世获罪为“文字之祸”,显系抨击时事,故最后以“腹诽朝政,谤讪君上”获死罪。这时隆科多已待罪边疆,蔡珽案正在锻造中,雍正帝就在召回隆科多的前夕,于五年五月将查嗣庭戮尸枭示,并牵连到一些官员。
关于此案的缘由,雍正帝自己说得很详细:
查嗣庭向来趋附隆科多,隆科多曾经荐举。朕令他在内廷行走,授为内阁学士。后见其语言虚诈,兼有狼顾之相,料其心术不端,从未信任。及礼部侍郎员缺需人,蔡珽又复将伊荐举。
今岁各省乡试届期,用伊为江西正考官。所出题目,显露其心怀怨望,讥刺时事之意。料其居心,浇薄乖张,平日必有纪载。派人搜查其寓所及行李中,得日记二本,内容悖乱荒唐,怨诽捏造之语甚多。
对圣祖仁皇帝用人行政,大肆讪谤。如以翰林改授科道为可耻,以裁汰冗员为当厄,以钦赐进士为滥举,以戴名世获罪为文字之祸。以赵晋正法为因江南之流传对句所致,以科场作弊之知县方名正法为冤抑,以清书庶常复考汉书为苛刻,以庶常散馆为畏途,以多选庶常为蔓草为厄运,以殿试不完卷黜革之进士为非罪。
热河偶然发水,则书“淹死官员八百人,其余不计其数”。又书“雨中飞蝗蔽天”。似此一派荒唐之言,皆未有之事,而伊公然造作书写。
至其受人属托,代人营求之事,不可枚举。又有科场关节及科场作弊书信,皆甚属诡秘。今若但就科场题目加以处分,则天下之人,必有以查嗣庭为出于无心,偶因文字获罪为伊称屈者。今种种实迹见在,尚有何辞以为之解免乎?……
朕惟以至诚待臣下,臣下有负朕恩者,往往自行败露。盖普天率土皆受朝廷恩泽,咸当知君臣之大义,一心感戴,若稍萌异志,即为逆天之人,岂能逃于诛戮。自唐宋以来,去古已远,习俗浇漓,人心诈伪,狂妄无忌惮之徒,往往腹诽朝政,甚至笔之于书,肆其诬谤,如汪景祺、查嗣庭,岂能逃于天谴乎?
查嗣庭请托贿属之书札,不一而足。其日记所载,狂妄悖逆之语,与汪景祺相为表里。而其诽议圣祖仁皇帝用人行政、大逆不道之言,不可胜举。(《雍正帝朝起居注》,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条;《永宪录》续编,410~411页)
试题罪证
查嗣庭典试江西的试题之中,罪证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题: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雍正帝的逻辑是,用此为试题,就是对朝廷保举人才之令有所不满。三题: “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雍正帝认为出此题实为居心叵测。策题: “君犹腹心,臣犹股肱。”雍正帝说查嗣庭不尊君为“元首”,分明不知君上之尊,有辱君威。《易经》次题: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诗经》次题: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雍正帝认为,这是暗示人要把“正”和“止”两字联系起来思考,其中寓意暗合汪景祺《历代年号论》一文所说“正”有“一止之象”,都是指雍正年号,暗喻斩雍正帝之头。科举考试,考官从“四书”“五经”中摘取文句命题,因涉嫌谤讥而获罪的,在明代已有之,但不至于如此草木皆兵。
雍正帝也知自己牵强穿凿,不能服人,就说查嗣庭这样命题,不是“出于无心,偶因文字获罪”,对他试题那样分析不是深文周纳,不可以“加朕以深刻之名”。问题不仅在试题,还在于他“向来趋附隆科多”和蔡珽。雍正帝兴查嗣庭之文字狱为了整肃隆科多和蔡珽作铺垫。隆科多有“保奏大逆之查嗣庭”之罪,作为他结成奸党罪状之一。蔡珽的罪名之一就是“交结大逆不道之查嗣庭”。
雍正帝把汪景祺、钱名世、查嗣庭与年羹尧、隆科多、蔡珽诸大案相牵连,兴文字之狱,从而使他们成为比年羹尧、隆科多更危险的另一类敌人,是朝廷的主要打击对象。如果说,对于奴臣的不忠,皇帝不能容忍的话,对于不臣之民的读书人就更不能容忍了。
查嗣庭被判处凌迟处死。到雍正五年五月结案时已经死在狱中,仍被戮尸枭示,查氏之子十六岁以上的被处斩刑,十五岁以下的儿子以及查嗣庭的二哥查嗣僳及其诸子均流放三千里。查嗣僳后死于戍所,到乾隆帝即位后被赦归的也就只剩下被流放的查嗣庭的儿子与侄子了。 因此案牵连的江西官员统统革职。不仅如此,由于汪景祺、查嗣庭都是浙江人,雍正帝进而迁怒于浙江士人。查嗣庭下狱的次月,即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清廷特设浙江观风整俗使,专职监视士人,整顿士风(接着东南各省相继设立观风整俗使)。十一月又下诏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吏部侍郎沈近思上疏拥护,说汪、查等人使“越水增羞,吴山蒙耻”,条陈整顿风俗、约束士子的十条建议,雍正批转浙江巡抚和观风整俗使议行。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经浙江总督李卫请求,雍正才解除停止乡会试的诏令,两年后撤消观风整俗使。
相关史料
播报
编辑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清朝末代探花商鎏在他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中则称:“查嗣庭著有《维止录》,取‘明之大厦已倾,得清维止之’之意。世宗(雍正)览之,初甚嘉许,谓其识大体。太监某进曰:‘此悖逆书耳,何嘉焉?’雍正询其故,某曰:‘纵观之,见其颂扬我朝,若横观之,尽是诋斥满洲耳!’雍正侧而观之,果然。遂大怒。”
同书又载:“或谓,查嗣庭《维止录》一书,专记世宗宫廷暗昧之事。首页内有一条称:‘康熙六十一年某月日,天大雷电以风,予适乞假在寓,忽闻上大行(按:指康熙逝世),皇四子(按:指雍正)已即位,奇哉!”
清稗类钞
另一说出自《清稗类钞》:“查君书名震海内,而不轻为人书,琉璃厂贾人贿查侍者,窃其零帘剩墨出,辄得重价。世宗登极,有满人某欲得查书,贾人以委侍者,半年不能得一纸。一日,查闭书室门,有所作。侍者穴隙窥之,则见其手一巨帙,秉笔疾书,书讫,梯而藏之屋梁。乃伺查出,窃以付贾人。贾人以献满人,遂被举发。”
海上旧闻
邑人徐啸秋在《海上旧闻》一书叙述:“尝闻之查氏后人,此事侍郎固悖谬不谨,而其祸实成于一妇人。盖花山马寒中,为侍郎姐婿。先是侍郎未第时,值清明往寒中家省姐。会寒中全家未归,室止一乳媪,甚少艾,侍郎至,极意承迎,语颇洽,侍郎心动。迨寒中夫妇归,诡言其夫人卧病,井臼乏人,因乞媪以归,遂与有私,宠入专房。嗣时谒官京师,无不以媪随。媪有子,年渐长而溺于饮博,向侍郎每有所索。侍郎以嬖故,卒曲从焉。后媪色衰,亦弛,子复投身为某首领家奴,而求索如故,侍郎殆将严处。子恚甚,思有以要挟之者,未得其隙,谋诸母。母素见侍郎密室梁上悬一袱,夜静辄以画叉挑而下,开袱取一册,篝灯疾书,书已复挑悬,每日必如是。谓此物必文人毕生心力所瘁,遂取为挟制资,而侍郎故镇静以缓之,若不知也者。子将袱去,漫置床头。一日偶翻弄,为佐领所见,取视知为侍郎作。某固非长者,得之大喜,即命驾往谒,以贷万金为词。侍郎讶其无因,斥绝之。迨江西试题事发,遂襮其册,即日记二本也。”
清秘述闻、卷五
法式善《清秘述闻、卷五》载:江西考官礼部侍郎查嗣庭字润木,浙江海宁人,丙戌进士。编修俞鸿图字麟一,浙江海盐人,壬辰进士。 题“君子不以”一节,“日省月试”一句,“山径之蹊 之矣”。
旧典备徵、卷五
朱彭寿《旧典备徵、卷五》载:礼部侍郎查嗣庭,以所著日记悖逆不道,并科场作弊,请托关节,五年五月于监毙後戮屍。
苌楚斋随笔、五笔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五笔》载:雍正四年江西正考官为海宁查嗣庭,以首场试题为“君子不以言举人”一章,次题“日省月试”三句,三题“山径之蹊间”三句,忤世宗宪皇帝。
榆巢杂识、上卷
赵慎畛《榆巢杂识、上卷》载:雍正四年,阁学查嗣庭典试江西,所出题目,露讥刺时事之意,并于行李中查出日记记本,语皆怨诽、捏造。如以翰林改授科道为可耻,以裁汰冗员为当厄,以钦赐进士为滥举,以多选庶常为蔓草等语。经革职交三法司审拟,依照大逆凌迟。旋以病毙,戮屍。上以嗣庭玷辱科名,停浙江人乡、会试,设观风整俗使。
为人
播报
编辑
由于这一政治大案的缘故,查嗣庭的著述今仅存《晴川阁诗》一卷(浙江图书馆所藏抄本作《晴川集》,此据《海宁州志稿》)。因此很难作详细的介绍。查氏学问渊博,才识过人,但不免有些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名士风度,常在笔底发泄他对当时现实的某些不满。清史专家邓之诚在《清诗纪事》中亦记其《除夕感事》诗句云:“能餐白石家堪住,解作黄金吏待廉”,称其“语含讥刺”。又《代皇子寿某》云:“柳色花香正满枝,宫廷长日爱追随。韶华最是三春好,为近龙楼献寿时。”邓之诚认为:“皇子与所寿者,俱不知谁某。玩‘宫廷长日爱追随’一语,非椒房即内侍也。交通宫禁诸王,岂能免于雍正之时,而况曾为隆科多所荐举乎!乃知嗣庭杀身之祸在此。”这话发人之所未发,是说得很道理的。
另据清史专家孟森所著《明清史论著集刊》引《柳南随笔》,记有这样一件事情:“查与锡山杜太史紫纶素善。雍正尝赐杜御书一幅,为程明道《春日偶成》诗,查戏成一绝云:‘天子挥毫不值钱,紫纶新诏赐绫笺;《千家诗》句从头写,云淡风轻近禾天。’诗成不以寄杜,而录于自己日记簿上,杜茫然不知也。后罹罪籍其家,日记本进呈御览,雍正摘其大不敬语数条,此诗其一也。杜初得御书时,建楼庋藏,取诗中语,为楼题名‘云川’,以志恩宠,并自号‘云川居士’,及至查案事发,杜闻知此事,惊怖致疾。幸雍正知此事与杜无关,不加追究,遂得幸免。”实际上此诗非查嗣庭所作,而系孟森误记。但查嗣庭的喜欢玩弄文字,嘲讽时事,且生性疏狂,言语尖刻。这在他的日记中也常常有意无意地暴露出来。
就在这次案发的前不久,也即雍正四年四月十一日,雍正在制造另一桩文字狱——钱名世案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皇恩浩荡”、“宽大为怀”,他玩弄手法,别出心裁地下了一道谕旨:“皇上以其(按指钱名世)站辱名教,罪不容诛,特洒宸翰,榜其门曰‘名教罪人’,又命在京大小臣工,由科制(举)出身者,咸为歌诗以攻其恶,俾天下后世懔然知所凛戒……”。即命令有文化的臣子们合力围攻咒骂。当时海宁籍的京官,如礼部尚书陈元龙、翰林院编修许焞等都不得不赋诗“奉旨批判”,当时身为侍读学士的陈邦彦还因为诗中写了“廊庙而今去一莸”这样一句出自《左传》、且语意明白的话,被雍正挑剔曲解,责问他“照汝看来,廊庙中还有几莸?”而罚丢了官职。查嗣庭当然也得批判钱名世,他写了这样一首诗,以示表明自己心迹:“羞恶廉隅了不明,读书堪笑负平生。昧心语已忘颜赧,悖理辞尤恶贯盈。一网开恩宽斧鑕,百年遗臭辱簪缨。从今负罪归乡里,掩口人惭道姓名”。尽管这种皇上命题的诗言不由衷,只能是“官样文章”,但查嗣庭万万料想不到的是,就在五个月后,灾祸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且下场远比钱名世惨。
之死
播报
编辑
查嗣庭因文字狱既被“革职拿问”,打入天牢,“交三法司严审”,其苦楚不言可喻。他自知这次获罪,决无生还之望,就在雍正五年阴历三月廿二日申时,在监狱里服毒自尽。(据《海宁查氏族谱》及查慎行诗。一般均称病死,误。徐啸秋《海上旧闻作》”此后,及五月,侍郎服毒毙于狱,时间有误。)查嗣庭的自尽,引起了雍正更大的震怒。五月初七日,“内阁衙门议奏:查嗣庭蒙恩擢用,历官至吏部侍郎,阴怀二心,忍行横议,臣等谨将查嗣庭所著日记悖逆不道大罪,并夤缘请托,关节私书,逐款究审,嗣庭亦俯首甘诛,无能置喙。除各轻罪不议外,应照大逆律,凌迟处死,今已在监病故,应戮尸枭示。查嗣庭之兄查慎行、查嗣瑮,子查澐、侄查克念、查基应斩立决。查嗣庭之子查克上,在监病故,次子查长椿、查大梁、查克瓒、侄查开、查学,俱年十五以下,应给功臣之家为奴。所有财产,查明入官。”得旨:“查嗣庭着戮尸枭示,伊子查澐,改为应斩监候。查慎行年已老迈,且家居已久,南北相隔路远,查嗣庭所为恶乱之事,伊实无由得知,着将查慎行父子俱从宽免,释放回籍。查嗣庭之胞兄查嗣瑮,胞侄查基,俱免死,流三千里。案内拟给功臣之家为奴各犯,亦着流三千里。其应行拿解之犯,该抚查明,一并发遣。查嗣庭名下应追家产,着变价,留于浙江,以充海塘工程之用。”(据《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五十七)。
查家是个世代和睦的大家庭。案件初发生时,全家老少包括僮仆因受株连而被抓送北京刑部监牢的人口,一次就有上百。查嗣庭之子查克上,原来已官至内阁中书,早在查嗣庭自杀之前两天,即三月二十日死于狱中,无论是病死还是自尽,这对查嗣庭之死肯定有直接的影响,也即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紧接着,被杀的被杀,流放的流放,“复巢之下无完卵”,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家破人亡了。查嗣庭的继室史氏闻讯后,与儿媳(查克上之妻)浦氏相约自尽。史氏曰:我与若罪人家属,纵不至死,然拘系之辱无可幸免,皇恩宽大,岂禁其毕命闺闱乎?遂悬梁自杀。浦氏本来也出身官宦之家,是嘉善浦文焯之女,这时也吞金而死。据邑人管庭芬在《海昌丛载》卷四《查氏妇女》一文记载,浦氏临死前还写了一首绝命诗:“网极恩深未少酬,空贻罪孽重亲忧,伤心唯恨无言别,留取松筠话不休。”查嗣庭的一个女儿查蕙纕远徙边塞,生死不明,在流放途中写了一首哀惋动人的题壁诗:“薄命飞花水上浮,翠蛾双锁对沙鸥。塞垣草没三秋路,野成风凄六月秋。渤海频潮思母泪,连山不断背乡愁。伤心漫谱琵琶怨,罗浮香消土满头。”(见《柳南随笔》)一个才女如此下场,真可说是惨绝人寰的了。
受株连的年纪最大、官职最高的是查嗣庭的二哥查嗣瑮。这时已七十六岁高龄,被流放到人烟稀少的关西,于雍正十一年(1733)九月廿四日,客死异乡。
查慎行和他的长子查克建、幼子查克念等人,算是一门中最幸运的。最初案发之时,“阖门就逮,先生怡然,抵京自陈:‘实不知本末。’诸大臣闻讯,亦喟然曰:‘彼固敝屣一官者也,其弟仕京,相隔辽阔,宁复知之?倘以此株连,不亦枉乎!’乃共以其情上闻。世宗亦雅悉先生高节,特令释之,并其子。”(见全祖望《翰林院编修初白查先生墓表》)
查克建成进士较早,这时已就任刑部郎中,早年还在任束鹿知县时,就以为官清正得到康熙赞扬(见查慎行《陪猎笔记》),总算剩他和他们的儿子逃过了这场大难。
查慎行七十八岁高龄,从雍正四年(1726)十一月初八离开海宁老家,次年正月初八全家入狱,无论在押解路上,还是狱中,都历尽艰辛,浑身毒疮,又加生虱,到天热还穿着破寒衣。几个子侄都在牢中生病。一次牢墙倒塌,险些被压死。直到三月初十日,也即半年之后,方得出狱。
当初北方赴诏狱的有九个子侄。查克念在京,首先投狱,这时放归故里,除了他兄弟嗣瑾(信庵)父子过继给堂叔依律免议外,就只剩查慎行和他小儿子查克念了。从此,查慎行郁郁寡欢,南归后才一个多月,于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三十日病逝家乡。
另一种传闻据邑人管元耀的《海昌观》引徐啸秋《海上旧闻》,对查嗣庭死后有另一种说法: “旋奉旨,查澐改监候,查慎行父子释放回籍,查嗣庭侄查基免死,流三千里。然侍郎终无恩免戳尸之旨。狱官以盐封其尸者经月。后知上怒已解,始敢就殓。越数年方归榇。闻此案世庙(指雍正)初其震怒,查氏诸人俱无生理,各有狱中寄家人嘱后事书。初白书草纸秽纸,此卷今犹藏邑中故家。侍郎一书,司狱不敢付家人,以呈司寇,司寇即以入告,书中悔改畏罪语极悱恻,由是天威渐霁,颇不欲深究,又恐刑部诸臣以株连成大狱,日记二本会审时发下,其中来往诸人名字,俱以浓墨涂去不可辨识。定谳疏入,又留中甚久,故侍郎获保首领,归葬故乡。……”
作者并以查慎行诗《哭三弟润木》二首中句:“罪大诚当杀,全归有数存。生难宽吏议,暝亦沐君恩”为证。(按据乾隆间《海宁查氏族谱》载,查嗣庭卒葬紫云村局河头。“戮尸枭示”之议虽见于内阁衙门奏议及谕旨,但是否照此执行未见记载。此说或亦可信。)
雍正六年八月,朝廷宣布准许浙江士子从次年起参加乡、会试。这是恢复得较快的,也许和前一说有关联。
据《海昌采芹录》一书记载,当时又进行了一次大清理:雍正七年,议准浙属冒智文武生员,限在两月内具呈自首,改归原籍,过期不首,黜革治罪。仅海宁一地,由外学改归海宁县学的,就有杨纯熙、吴嗣广、祝澐、管凤梧等133人之多。可见在封建专制高压之下,士子们也有冒籍应考地对策。
查慎行诗悼
播报
编辑
【哭三弟润木】
家难同时聚,多来送汝终。
吞声自兄弟,泣血到孩童。
地出阴寒洞,天号惨澹风。
莫嗟泉路远,父子获相逢。
按:润木即查嗣庭,其子早一日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8:11 , Processed in 0.1005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