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人的孤寂与惆怅。词用飞雪似杨花和杨花似雪这两个比喻贯穿上片,结构精致,文思巧妙。全词情景交融,如一幅幽美的画卷,运用对比与类比手法,营造出一种幽深、缠绵的意境,新奇别致,感人肺腑。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别名
少年游·去年相送
作者
苏轼
作品出处
《东坡乐府》
文学体裁
词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诗词格律
4创作背景
5作品鉴赏
6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少年游·去年相送
少年游·去年相送
少年游⑴
润州作⑵,代人寄远[1]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⑶,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⑷,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⑸,分明照、画梁斜。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少年游:词牌名。
⑵润州:今江苏镇江。[2]
⑶余杭门:北宋时杭州的北门之一。
⑷“对酒”句:写月下独饮。
⑸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亦代指月。《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汉避文帝刘恒讳改嫦娥。
折叠白话译文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格律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说明: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加粗体字,表示韵脚。)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4年(宋神宗七年)三月底、四月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被调任为杭州通判。他在杭州之时远离激烈的政治争斗,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杭州天堂般美丽的湖光山色,市民与同僚对他的尊敬,僧人与歌伎对他的崇拜,都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续娶的年轻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儿女也使他感到天伦之乐的惬意和温暖。杭州成了他的人间天堂,每一次因公而暂时离开杭州都使他依依不舍。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冬天,他又被两浙转运使派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这是他离开杭州最长的一次,眷恋之情自然更为深切,沿途曾写有不少诗词表此衷曲,此词就是其中之一。[3]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思想内容
此词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人的孤寂与惆怅。词用飞雪似杨花和杨花似雪这两个比喻贯穿上片,结构精致,文思巧妙。全词情景交融,如一幅幽美的画卷,运用对比与类比手法,营造出一种幽深、缠绵的意境,新奇别致,感人肺腑。[4]
折叠赏析
少年游
少年游
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其实是写自己的不归之感,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这首词有点特别。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十一对此词作了说明:“甲寅(熙宁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苏轼)以去年十一月发临平(镇名,在杭州东北),及是春尽,犹行役未归,故托为此词。”这就是说,此词是作者有感于行役之苦而怀恋杭州及其家小而作,可是他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他的思归之情。
上片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环境——“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地点——“家”,环境——“杨花似雪”:杨花飘落,杨花飞舞,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此时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不能不叫人牵肠挂肚。这一段引入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人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寂寞中,思妇触景伤怀,便希望借酒浇愁,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让她倍感凉意,只能邀月对饮,可见孤寂之甚,只有凉意侵袭,可见悲凉之至。结尾三句是说,妻子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月光给梁间幸福的双燕挥洒温柔的光辉,好生怜惜,而对于孤寂伤怀的自己,月亮却毫不在意,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那份愁苦、凄惶真令人不堪忍受。
这个思妇的所思所念,是身为征人的作者所设想的,这样作者的恋家思归之情昭然若揭。
此词艺术上的成功集中在两处:一是利用飞雪与杨花形状相似,却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后的特点,互为比喻,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极冷到极暖,历时长久;二可以构成洁白迷蒙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也就是说,雪与杨花互喻,既有表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二是构思新巧别致。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从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就更是一种绮思妙想了,其表现力远胜于一大段思妇的内心独白。这高超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1.《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 诗词名句 . [2017-8-5]
2.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原文翻译及赏析 . 记忆法 . [2017-8-5]
3.《少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阅读答案 . 记忆法 . [2017-8-5]
4.少年游 润州作 . 汉词典 . [2017-8-5]
少年游
- 360国学
《少年游·野作六客词》宋·苏轼
野作六客词,其卒章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旁有老人星。’凡十五年,再过吴兴,而五人者皆已亡矣。时张仲谋与曹子方、刘景文、苏伯固、张秉道为坐客,仲谋请作后六客词月满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十五年间真梦里。何事。长庚对月独凄凉。绿鬓苍颜同一醉。还是。六人吟笑水云乡。宾主谈锋谁得似。看取。曹刘今对两苏张。
收起
《少年游·润州作》宋·苏轼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收起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宋·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收起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宋·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收起
《少年游·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宋·苏轼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原创 宋代苏轼《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2019-08-11 12:14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元月,苏轼观看了黄州侨居人郭遘迎请紫姑神的过程,作该词戏讽郭遘迎请紫姑神,希望人们能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注释: 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jī)为腹,箸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 黄州侨居人郭遘,在每年的正月都会迎请紫姑神。用簸箕作紫姑神身躯,用一只筷子代替口说话。在灰盘中写字、作诗。这样作诗很快,一会就写成了。苏轼前去观看,迎请紫姑神过后,作《少年游》戏讽这件事。 侨人郭氏:郭遘(gòu),字兴宗。山西汾阳人。侨居黄州,称为“侨人”。紫姑神:亦名子姑、坑三姑娘,传说中的厕神名。自南朝以来就有迎紫姑神问休咎(吉凶、善恶)之俗。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kāng)秕(bǐ)吹扬。 肌体被打扮得像玉铅粉一样白,可以与秋霜相比。准确地模拟凤呼唤凰的声音。乐官伶伦的律谱中看不到,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的“清香”也传不开名声,都是如米皮、谷壳似的散发着。 傲:抗衡。准拟:逼真模仿。清香:一种民间宗教的名称。吐:开,传开。糠秕:在打谷或加工过程中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 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tán),谁能借箸(zhù),无复似张良。 筷子到处都是成双的,但紫姑神写字、说话、作诗只用一根筷子,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尽是文字游戏。紫姑神一张小口插上如香檀的箸,谁能凭借箸为筹以献策,没有第二个像张良那样的人。 无复:没有第二个。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安徽毫县人。 苏轼的主要作品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赠刘景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前赤壁赋、念奴娇·中秋、醉翁操·琅然、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西江月·平山堂、鹊桥仙·七夕、少年游·润州作、江城子·江景、花影、东坡、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黠鼠赋、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南乡子·送述古、行香子·丹阳寄述古、南歌子、和子由渑池怀旧、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等。
苏东坡看民间迎“厕神”,写下一首词,一针见血指出其荒谬读书狗子[size=0.32]2022-02-10 17:13
1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
若问宋代词坛名家中最幽默的词人是谁,那答案非苏东坡莫属。苏东坡首次提出了“以诗为词”和“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作词理念,全面拓展了宋词的题材、词境、风格、语言。 因而苏东坡的词,既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壮词,“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艳词,还有很多戏谑幽默之作。比如,朋友生儿子请客撒铜钱,苏东坡就在宴席上调侃“多谢无功,此事如何着得侬”;出游时好友认错花名,他又连作三首《西江月》调侃,称好友“知君却是为情秾,怕见此花撩动”;甚至连判案的判词都有些黑色幽默:“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
其为人为词可谓是调侃戏谑、嬉笑怒骂,无所不能。有时见民间疾苦或社会问题,也会用含蓄幽默的方式反映出来。比如下面这首《少年游》就是一首嘲讽民间封建迷信的词作: 序: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为腹,箸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 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 这首《少年游》有一篇短序,交代了作词的背景:侨居黄州的郭氏(山西汾阳人郭遘),每年正月会举行迎请 紫姑神的仪式,苏东坡受邀前去观看,事后写此词戏讽。
所谓紫姑神,是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厕神,即茅厕之神,民间又称她为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众所周知,大多数神仙,名叫何神便司何事,财神司财、灶君司灶、门神护院、谷神管丰收。然而紫姑神虽名厕神,却并不司如厕之事,而是掌占卜之事。 民间传说紫姑神有先知之能,很多地方在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都会举行仪式迎请紫神,称其为“邀厕姑”、“请厕神”。其仪式大多都是准备一只装饰精致的粪箕(即扫粪的簸箕),并供养焚香祭厕神。然后在粪箕倒上香灰,在箕口插一只箸筷,由主持迎祀之人摇动粪箕,请厕神紫姑作诗,来占卜家人吉凶。 苏东坡这首《少年游》序言中所说“以箕为腹,箸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便是在黄州所观看的迎请紫姑神的仪式。在苏东坡看来,如此迎神占卜的民俗实属迷信,因而作词“戏讽”。
词中上阕开篇两句先描绘出紫姑神的神相:“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从外表和声音表现出紫姑神被打扮得白白净净,箸音清亮,先是一扬。而后数句开始贬其“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意为其清音不见于律谱、清香未传于信徒,空有糠秕谷壳,四处吹嘘飘扬。先扬后抑,一针见血地指出紫姑神不过是金玉其外的稻草人,占卜愚弄百姓。 下阕笔锋转至紫姑神用以占卜的“箸筷”上:“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家家箸筷都是成双成对,唯有紫姑神是单独一根筷子,占卜出来的诗文空空洞洞,毫无意义。 最后几句“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 张良”化用了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典故。张良在楚汉争霸期间,借紫姑神之箸为筹,谋划争霸之策,提出不立刘国后人、联结群雄重用韩信、共击项羽的策略,为灭楚兴汉立下大功。苏东坡借历史典故反讽紫姑神的虚无。
这首《少年游》将神话、历史、现实、民俗相结合,描绘出一个被人装扮得虚假的紫姑神,表达出对此类迷信民俗的贬斥,以警世人,以易世风。看似戏谑幽默之语,实则哲理深邃,很值得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