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7|回复: 9

曹雪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发表于 2024-6-21 22: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0: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雪芹与“西堂村”
风临酒把2 2017-08-21   |  798阅读  |  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2014年,本人在天涯上连载《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三年多来,我努力整理我的研究成果,又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全部放到书中,经过无数次的整理,终于正式出版了。因资金问题,我先出版前四本,大家就可以在我的淘宝上搜“红楼梦断三百年”能够买到,也可以在微店是**: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进入微店,直接购买“红楼梦断三百年”(1,2,3,4)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里提到了一个地址,非常值得研究:

宝玉笑道:“听我说来: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我先喝一大海,〖庚辰眉批:大海饮酒,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批书至此,宁不悲乎?壬午重阳日。〗发一新令,有不遵者,连罚十大 ,逐出席外与人斟酒。”〖甲戌侧批:谁曾经过?叹叹!西堂故事。〗

居然有两条批语都提到了“西堂”,这让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好奇,这个“西堂”是在哪儿呢?主流“红学”认为,曹雪芹祖父曹寅所著的《楝亭集》中有不少关于“西堂”的内容,从诗题看,西堂是曹寅邀集同好题诗、饮酒之处。另外,曹寅也自号“西堂扫花行者”。



杨锺羲《雪桥诗话》:“荔轩(曹寅)自称西堂扫花行者······荔轩殁后,秋屏有‘魂游好记西堂路,同觅仙花扫落芬’之句。”曹寅时代是曹氏家族的鼎盛时期,作为曹寅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西堂自然就成了曹雪芹心中的一个很难磨灭的印记,写到《红楼梦》中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堂”是指康熙时期的著名文人尤侗,因为此人晚年号“西堂老人”,“西堂”是他家的哪个房间。然而此人是个地道的“东林党”人,绝对不可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的书,因为作者曹雪芹从骨子里看来是骂“东林党”的,反而对“东林党”的死敌阉党非常支持,并通过王熙凤这个角色对魏忠贤的才能大加赞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不可能是“东林党”人的作品,也就肯定与尤侗无关,更不可能与吴梅村有任何关系。然而令我哭笔不得的是我在努力搜索关于“西堂”资料的时候,找到的大多是尤侗和他写的书,再不就是北京的某个天主教堂,也被称为“西堂”。



从我得到的信息来看,“西堂”并非是谁家西边的堂屋,而应该是个地点,甚至应该是某个村镇,哪会是哪儿呢?在第三回黛玉与宝玉初次相次的情节里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宝玉提到的“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这是指什么呢?有学者研究发现明代的蒋一葵《长安客话》载:

    京都宛平县西堂村出产黑石,当地妇女多用此画眉,当地人亦称眉石或黛石。

这个地方是在北京的西边的方向上,似乎说明宝玉是在北京城说这番话的,而不是长安或南京。明代的《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就更详细了:

西堂村而北,曰画眉山,产石,墨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亦曰黛石也。



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的《画眉山》诗中也提到:

城西百里多名胜,知乐无过山水间。

指点黑龙潭对面,一痕蛾绿画眉山。

顾太清一直是在北京,说明京西当时确实产黛石,另据《一统志》、《钦定日下旧闻考》等书记载,今日京郊著名的旅游地斋堂村,也曾经出产天然画眉石:

原宛平西斋堂村,产石黑色而性不坚,磨之如墨,金时宫人多以画眉,名曰眉石,亦曰黛石。

说明这里产的黛石历史悠久,深受广大妇女的喜爱,也说明宝玉所在的京城似乎应该是在北京,所以才提到西方有名为“黛”的石头。

我在几年前对“西堂”进行了研究,认为可能是北京的某个村,首先找到了在北京西边门头沟区有一个村叫“西斋堂村”,很有可能以前被称为“西堂村”,于是我买了好几本与其关系的旧书,然而书中并没有太多的线索,让我很是失望,本来我想亲自去看看,可由于离得太远,几次想动身,都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让我感觉奇怪的是产这种黛石的“画眉山”离这个西斋店村非常远,直线距离达三、四十公里,所以怎么史料上说很近呢?说是在西堂村以北就是画眉山,似乎离西堂村几公里之内就是产黛石的地方。这让我一度非常奇怪,这个产黛石的画眉山在北京的北偏西的地方,而西斋堂村在北京的正西,如果要确定画眉山的座标,也不可能用西斋堂村,而用香山比较合理一些。这个画眉山边有温泉,离北京香山不太远。



我找到的记载还称早年间西堂村和画眉山应该属于宛平县,入清以后划给了昌平县,而从西斋村的位置来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算成是昌平县的,慢慢地我感觉西斋堂村应该不是西堂村,那么这个西堂村在哪儿呢?我猜测应该是画眉山附近,离香山不远!而西堂村应该离香山更近,肯定小于三公里,可能是因为时间过于久远,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这个村了。然而这里并不在北京的西边,应该是北偏西,这让人有些失望。不过还好,因为北京香山一带也被称为西山,似乎在北京人的头脑里这一带是在西边。

我又想起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在北京香山一带一直流传着关于曹雪芹的传说,主流“红学家”们坚信这一点,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民俗专家还亲自告诉过我,他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听老人说曹雪芹埋在香山的什么地方,他小的时候还去看过这个“曹雪芹”的坟。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主流“红学”一直对北京香山一带非常迷信,并在那里建了“曹雪芹纪念馆”,想来很有可能是个历史的巧合,也就是说曹雪芹确实在香山一带居住过,然而时代与主流“红学”所确定的不一样,应该是在康熙朝,而不是乾隆朝。而那个离香山不近的“西堂村”也许就是《红楼梦》批语中提到的“西堂”。批语中关于北京的线索有两处,在第二十三回有这样一条批语:

〖庚辰眉批: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这里提到的“都下”只能是北京,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地方,在第二十四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庚辰眉批:读阅“醉金刚”一回,务吃刘铉丹家山楂丸一付,一笑。余卅年来得遇金刚之样人不少,不及金刚者亦不少,惜书上不便历历注上芳讳,是余不是心事也。壬午孟夏。〗

有专家考证,这里提到的“刘铉丹家山楂丸”就是北京特产,刘铉丹家山楂丸(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高士奇《果子单》“绀红透骨油拳薄,滑腻轻碓粉蜡匀。草罢军书还灭迹,嘴来枯思顿生津”自注“山楂,煮浆为之,状如纸薄,匀净,可卷舒。色绀红,故名果子单。味甘酸,止渴”。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刘铉丹山楂丸子,能补能消”;潘荣陛为清初大兴人,雍正年间曾在皇宫供职,乾隆初年退休著书。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昏仪便俗》等书)

如此看来,在北京北边偏西的画眉山旁的西堂村很有可能与曹雪芹有关系,这里离香山很近,这也是为什么香山一带会有关于曹雪芹的传说的原因,很有可能作者是在西堂村创作的《红楼梦》。批语中提到的“西堂故事”以及“西堂产九台灵芝”不是孤立的,甚至作者的名号与“西堂”有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风临酒把2 > 《隐写明亡》举报/认领
上一篇: 贾母为什么对湘云那么冷淡呢?
下一篇: 《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梅村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10: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特殊理解 (2022-04-15 18:36:13)
标签: 披阅十载如何理解? 增删五次如何理解? 它是不同语言的翻译 超常思维层次 普通人的常态思维       
                   天下奇书《红楼梦》文化瑰宝《推背图》(1019)

各位红楼梦研究者朋友们:大家好!

          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应该怎样理解

   各位老师都知道《红楼梦》第一回里,正文就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说法,但是,对于这里的“披阅”一词究竟应该怎么理解为宜,笔者却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应该指的是作者曹雪芹本人读了一本书,而这本书不是一般的小说类著作,而是具有超常智能性质的哲人写的“历史预言”。它就是唐代人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一书,那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实呢?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在《红楼梦》第五回脂砚斋批语里可以找到——“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这样具体的白纸黑字标明也!

   不过,一般来说,“预言”这种东西,作者也不能事前讲的十分清晰,而只能用模糊性的描写,后人也只能在事件过后才会搞清楚、弄明白。因为作者也不能、也不敢说出真相。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情况,所以作者曹雪芹才在撰写《红楼梦》之前,而花了“十载”的功夫“披阅”明白了《推背图》一书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这里的“披阅”一词,应该指的是把《推背图》中的超常智能语言转化成普通人的语言文字的一个长过程。它好比我们现代人首先把一本英文书翻译成汉文,然后再编辑成汉文故事写成书。故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十年);

  即他不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老师批改学生作文那样的“批阅”过程那样简单啊!而应该是他利用作家的“灵感思维”升华至“特异思维”时的文字结晶以后,再变成白话文也!

  而“增删五次”应该是进一步修饰这些由超常智能语言转化来的汉文,以便使后世的文化人能够看懂。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欢迎好友们批评指正!

                             白金贤

                                 2022年4月1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5: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将军
[ 宋 ] 安如山
原文
将军精悍姿,齿齿碎铁石。在昔童稚中,但闻饱经术。纵横骋柔翰,丹雘间金碧。有司塞明诏,敝邑屈词伯。芹香春水生,冠玉侍重席。脱略章句陋,搜抉穷理窟。未及文化成,其如王土窄。丈夫报主原,岂必蒙清秩。苍然请去位,满面秋栗烈。纠合熊虎群,旌旆扬广陌。正当摩厉閒,一鼓拔勍敌,屯兵沔水源,千里斧截截。浩荡排烟旻,西极安屼嵲。奈何国无人,腐儒秉旄钺。赏予入私门,金汤授盗贼。公时奋臂争,反遭献玉刖。三军视马首,痛哭下天壁。功成坐龃龉,愤怒须插戟。中宵拔剑起,肃肃整劲翮。吐气风云生,搴旗陷坚列。贯穿死生地,蹀血天地黑。势虽众寡悬,形未雌雄决。路穷断首尾,众尽乃手格。岂知龙虎逝,黯淡山川色。百万尚震惊,呜呼死诸葛。长城但自坏,千里痛稠结。肉食无远谋,野史有直笔。酒酣歌节士,皛皛霜日白。

安如山 - 南宋诗人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




安如山,字汝止,广汉(今属四川)人。善击剑,左右射,读经史百氏之书。理宗端平元年(1234)安抚曹友闻辟为掌书记,不起。后友闻战死三泉,独往收其骨,葬于其先人之侧。乃东下,老于会稽。事见《谷音》卷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19: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史湘云的真实身份就是曹雪芹!原文证据有很多!
姜子说古书 2020-07-27   |  629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题:史湘云的真实身份就是曹雪芹!原文证据有很多!
文/石兄说梦
金麒麟“说”史大姑娘真身原型是曹雪芹 ——文彩辉煌大小两个金麒麟佩戴者即“一芹一脂”两位著书人 (所谓金玉方为良缘,金金表述同性之间。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暗示佩戴者即“一芹一脂”两位著书人。小金麒麟归湘云,大金麒麟归谁了呢?细看全书,并非宝玉,而是卫若兰。卫若兰又会是谁呢?当然是原创作者幻身了。原创作者弘皙为了隐笔补记历史,塑造了多个人物做替身,包括甄士隐、贾雨村、黛玉、宝钗、妙玉、贾芸、蒋玉菡、卫若兰、狗儿等)

说到史湘云,可谓《红楼梦》中神秘角色。年龄虽小,诗才不凡;活泼淘气,天真可爱;心直口快,胸配麒麟;喜好喝酒,啖膻醉眠。因是荣国府老祖宗史太君内侄孙女,深得荣府上下爱戴,故时不时来荣府住上一段。除以上这些特征外,作者始终没有对“史大姑娘”容貌进行描写,却明确表示有一大一小两个文彩辉煌的金麒麟,湘云佩戴的金麒麟略小,并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题。



多年来,由于对书中的主人公原型认识上存在差异,使得这部文学迷宫至今未见谜底。今解读真情,所谓“一芹一脂”便是著就迷宫的两位著书人。著书人为了将被泯灭的家史公瞩于世,采用隐笔手法将亲身历见的历史事件进行隐述,并将自身改头换面幻写成书中人物。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隐含,大小两个文彩辉煌的金麒麟,应该影射“一芹一脂”两位著书人。湘云作为小金麒麟的佩戴者,理应是两位著书人中的继承者。

在“拾麒麟侍儿论阴阳”一回,作为著书人幻身的小湘云,能够论出反映作者成书理念及隐笔纲领的内容,可见是作者在故意透露湘云原型就是著书人之一。分析书中对史湘云人物记述,在表现生活原型上正是用了“阴阳互换法”。即书面写湘云是一个大家闺秀,实际生活原型却是一个侯门公子哥儿。虽口口声声“史大姑娘”,言语间却始终在表现男孩子的精神风貌。可以肯定,史湘云的生活原型,就是过继到江南曹家继任江宁织造曹頫的次子曹霑,是将原著《石头记》披阅增删成为《红楼梦》的曹雪芹。

一、史大姑娘竟是个“淘气儿”
在“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节,重笔写史湘云。随着一声“史大姑娘来了”,便见史湘云带领众多丫鬟、媳妇走进院来。究竟这湘云来作什么呢?何故带众多丫鬟媳妇?走亲戚带丫鬟尚可,带这么多的媳妇干吗?按书中真情讲,是因这湘云原型的堂姐曹王妃生了龙凤双子,史湘云与家里人来看望。

书中按表:宝钗、黛玉等忙迎至阶下相见。青年姊妹经月不见,一时进入房中,请安问好,都见过了。下面,便是众人对这湘云身份的泄露之言:


贾母先说:“天热,把外头的衣服脱脱罢。”一言道出大体时间,与“荷花尚未开”来看,应该是在六月份。史湘云忙起来宽衣。王夫人笑道:“也没见穿上这些作什么?”史湘云笑道:“都是二婶婶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穿衣服尚需大人关照?

宝钗一旁笑道:“姨娘不知,他穿衣裳,还更爱穿别人的衣裳。可记得旧年三四月里,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那椅子后边,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他只是笑,也不过去。后来大家撑不住笑了,老太太才笑了,说:‘倒扮上男人好看了’。”



文中所讲的宝玉,在此隐指曹王妃,即湘云原型曹雪芹的堂姐。书中对这姐弟两个的隐述,采用了同样的“阴阳互换法”,将曹王妃幻笔写成公子哥儿宝玉,将曹雪芹幻笔写成一侯门千金小姐。写湘云穿宝玉的衣服,实际上是小弟穿大姐姐的衣裳,此处暗露湘云的年龄,正是天真可爱淘气的时候。反之,别说是没有小姐穿公子服饰的理,即便是有,穿上了也不会相像的。这里,作者是想通过湘云的淘气暗透其男孩身份,隐露湘云与宝玉二人的姊弟关系。

林黛玉道:“这算什么。惟有前年正月里接了他来,住了没两日,就下起雪来。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老太太的一个新新的大红猩猩毡斗篷放在那里,谁知眼错不见,他就披了,又大又长。他就拿了汗巾子拦腰系上,和丫头们在后院子扑雪人儿去,一跤栽到沟跟前,弄了一身泥水。”这样淘气儿,确实不像大家闺秀,可见是调皮男孩无疑。


宝钗笑问周奶奶道:“周妈,你们姑娘还是那么淘气不淘气了?”有问姑娘淘气不淘气的道理吗?迎春笑道:“淘气也罢了,我就嫌他爱说话。也没见睡在那里,还是咭咭呱呱笑一阵说一阵,也不知那里来的那些话。”试想,若是一位小姐,被众人一通数落,早就脸上挂不住了。

王夫人道:“只怕如今好了。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么着?”此言暗中提出疑问。按旧时封建礼教,女孩十岁便不再出家门,正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嫁闺房。而这湘云,已到了该找婆家的年龄,按旧风俗,女孩十三岁找婆家,此时的她竟还是时不时走亲戚,每次来还住上几天,这根本不符合大家闺秀的行为规范。

贾母问:“今儿还是住着,还是家去呢?”周奶奶笑道:“老太太没有看见衣服都带了来,可不住两天?”由此可见,这湘云根本就不可能是小姐身份,只能是一公子哥。


接下来,史湘云问道:“宝玉哥哥不在家么?”宝钗笑道:“他再不想着别人,只想宝兄弟,两个人好憨的。这可见还没改了淘气。”贾母道:“如今你们大了,别提小名儿了。”

作者考虑到读者会以为湘云年龄小,不必遵守礼教,便特别声明:如今大了。可是,这湘云竟还是个“淘气儿”。刚只说着,只见宝玉来了,笑道:“云妹妹来了。怎么前儿打发人接你去,怎么不来?”王夫人道:“这里老太太才说这一个,他又来提名道姓的了。”

这又是怎么说呢?难道这“云妹妹”竟是小名儿不成?若不是小名儿,王夫人此言又如何解释呢?难道说“云妹妹”也是趣言一般的“外号儿”不成?实际上还真是“外号儿”,只不过这“外号儿”是著书人给特意取的。



林黛玉道:“你哥哥得了好东西,等着你呢。”黛玉一言直接对应曹王妃生得龙凤双胞胎子女。

作者让众人对这湘云评论一番,说来说去,是让读者细品话中的玄机。湘云每次来,不是住黛玉处,就是住宝钗处。然按真情讲,黛玉与宝钗都是著书人弘皙不同时期的替身,也就是湘云原型的姐夫。再说湘云若是一大家闺秀,不可能那样淘气顽皮,雪天扑雪人一摔栽到沟跟前,弄一身泥水,大说大笑不注意身份。况且又是在亲戚家中,众人你一言他一语,尽是取笑逗趣的话。脂砚有批语“湘云是自爱所误”。可这湘云此时却是满不在乎。哪有这样的“大姑娘”呢?只能说是顽皮的小公子哥儿。所有这些“不尽情理”的表述,都在对应作者“满纸荒唐言”,目的是让读者在“闲谈中见筋骨”,为解读书中人物之谜留下“破绽”。

二、孩童之间论阴阳
所谓童言无忌。在湘云与小丫鬟翠缕大段对话儿中,竟有“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这一牵涉重大隐情(雍正去头说)问题的提出,却是由孩提间谈及,可见作者用笔缜密。读者如若较真儿,人家是不经世事的孩子,说出话来可以不负责任;看官若是不以为然,偏偏这问题又摆在桌面儿上了。而且,此题一出,作者却不作直接回答,反写这湘云与侍儿翠缕两个小孩儿来了一番长篇大论。

为什么说是两个小孩儿呢?前面对湘云来府进行解读,湘云来贾府,众人并非“以礼相待”,而是你几言,他几语,一通数落。从而透露出湘云真身为小男孩的身份。再者,据红学世家张爱玲透露,回目曾为“拾麒麟侍儿论阴阳”,可见是两个儿童在论大道理。作者正是借这孩提之口,讲出书中对应生活原型幻笔塑造人物的大道理:将人物阴差阳错,乾坤颠倒,幻笔写成集阴阳于一身的“双面人”。


来看湘云与小丫鬟翠缕两人逛花园。翠缕道:“荷花怎么还不开?”史湘云道:“时候没到。”前面讲这湘云与大帮丫鬟媳妇来府,是来看望曹王妃及其双生子。作者在此,用二人对话道出大概时间(六月荷花开)。解读曹王妃生子是在五月。所谓“三月香巢已垒成”,到雍正暴亡前的八月,正是新生儿过百岁儿。真故事就好像是九连环,环环相扣,互相牵扯。



翠缕又道:“这也和咱们家池子里的一样,也是楼子花?”湘云道:“他们这个还不如咱们的。”翠缕道:“他们那边有颗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说到石榴,看官便要留心细想了。石榴为多子象征。十二钗判词有“榴花开处照宫闱”,说明在宫闱中有人生了贵子,而且还不止一个。更有冯紫英宴请宝玉时,席间唱道“头胎养了双生子”。文中黛玉对湘云说“你哥哥得了好东西”也在点情说事儿。

纵观全书,也只有此处,借小孩儿口道出石榴来,而且是“楼子上起楼子,也难为他长”。看来,这所谓“好东西”,便是湘云原型曹雪芹堂姐曹王妃喜得双生子。龙凤双胞胎,确实很少见。“楼子上起楼子”也可理解为喜上加喜。因为新生儿的父亲便是本书真正主人公弘皙。作为宗室最高爵位和硕理亲王,在仕途上正红火得意时又喜添龙凤双子,可谓锦上添花。更何况弘皙作为雍正秘密立储的接班人,嫡妻生子可谓传国有望。

史湘云道:“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翠缕道:“我不信这话。若说同人一样,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作者借助小儿之口,道出故事隐含精华。这“头上又长出头来的人”一说,首先对应“气脉充足”,生龙凤双胞胎。再就影射到雍正帝金头案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组织考古,发掘泰陵的雍正地宫。不知何故中途无果,但后来却传说发掘时,雍正尸身上竟是一金头。今解读此谜书,对雍正被刺暴死一案足可确认。究竟雍正帝被刺惨烈到什么程度,是否竟身首异处,不见头颅而金头下葬,虽无直接说明,但书中话音话里,还是有不少微词的。如“天雷劈脑子,五鬼分尸的没良心的种子”,又有“这一起子没廉耻的小挨刀的,才丢了脑袋骨子,就胡唚嚼毛了”。这些都对雍正死尸无头有所影射。

由于丫鬟翠缕把话问到隐情的根儿上了,无法正面回答。于是,湘云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真难为这小湘云,竟能论出如此大道理来。说明什么呢?是神童出世?还是泄露这湘云就是该书继承人?

翠缕接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些阴阳了?”湘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翠缕道:“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湘云道:“阴阳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道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的明白了。”



先举一例,然后便顺竿儿爬,准备进入正题了。

翠缕道:“这些大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湘云道:“怎么没有阴阳的呢?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翠缕听了,点头笑道:“原来这样,我可明白了。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湘云道:“这边正面就是阳,那边反面就为阴。”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官绦上系的金麒麟,便提起来,笑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

进入正题,竟提出了公母问题。按说,湘云论起世间万物来皆有阴阳,何故金麒麟公母竟不知了呢?作者惯用幻笔,将人幻物,以物寓人,论来论去,逐渐触及谜底。下面要论人的阴阳了。

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这话问得恰到点儿上。人分阴阳,自古常理。但到了这谜书中,作者竟是让乾坤逆转,阴阳互换。也难怪翠缕问出此言。其实,翠缕这一问,就是作者替读者在问,故意泄露作者阴阳互换刻画人物之笔。被问的湘云,就是典型的男扮女妆。

因问到不可回言处,湘云便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翠缕道:“这有什么不吿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湘云笑道:“你知道什么?”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

论到最后,还是将“姑娘是阳”论出来了。作者论了半天,要讲的真情,实际上就是透露湘云男儿身份。看这湘云,拿手帕子捂着嘴,呵呵的笑起来。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湘云道:“很是,很是。”对翠缕的话加于肯定。翠缕道:“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的?”湘云笑道:“你很懂的。”

再论下去就穿帮了,作者赶紧收笔。

这一大节阴阳之论,作者不厌其烦地讲述,除了锁定湘云原型是男孩儿身外,还在向读者揭示了湘云的见识与文采。全书正文中只有两个地方用大段内容表述了作者隐笔叙事的方法。一是贾雨村的正邪之论,再就是湘云的阴阳之论。而这两个人物恰是对应“一芹一脂”而设置的。湘云男儿身是铁定无疑。这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儿,时不时的到亲戚家住上几天,来后又抹眼泪不愿回家。究其缘故,因为这府上的史氏太君原型是康熙曹贵妃,是史湘云原型曹雪芹的姑祖母;府上宝玉原型曹王妃是湘云原型曹雪芹的堂姐;府上宝钗原型弘皙是湘云原型曹雪芹堂姐夫。书中写湘云佩戴小金麒麟,又有“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可以肯定,湘云原型是“白首双星”之一,是这部谜书的继承人曹雪芹。而另一个更加文彩辉煌的大麒麟,就是博学宏览的谜书原创者弘皙。



三、“卖弄家私”听娇音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回中,写道:“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姐,宝玉为弱弟。贾妃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文后夹批:“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先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

分析这批书人不署名的原故,便是怕泄露身份。然越是怕,越说明有问题,正如“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之典。此批书之人,就是史湘云生活原型曹雪芹。这所谓贾妃,解读真情,原型是江南曹家曹寅嫡孙女,后来嫁康熙嫡孙弘皙为王妃。曹雪芹是过继到江南曹家继任江宁织造曹頫之子,在乾隆元年,曹王妃二十一岁,曹雪芹十二三岁。姐弟之间感情深厚,形同母子,曹王妃嫁给弘皙,贵为和硕理亲王正室王妃,小雪芹便经常来姐姐家住上几日。批书人大哭“俺先姊先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正对应曹王妃因被栽赃陷害与雍正暴卒案有关死于禁所,曹家因弘皙所谓“逆案”彻底败落。

来看几处描写这姐弟关系的表述。在“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一回,且说宝玉正和宝钗玩笑,忽见有人说:“史大姑娘来了。”有脂批:“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泄露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分析这段脂批,宝玉(曹王妃)与宝钗(弘皙)原型本就是一对夫妻,是因怕泄露文章精华,作者将其二人“阴阳互换”,硬是把女儿身的曹王妃,写成了公子哥儿宝玉。把贵为和硕理亲王的弘皙,写成了威仪庄重的美女宝钗。而将湘云原型曹雪芹又幻笔写成“史大姑娘”。



宝玉听湘云来了,抬身就走。宝钗笑道:“等着,咱们两个一齐走,瞧瞧他去。”说着,下了炕,同宝玉一齐来至贾母这边。在宝钗说“等着”处,有脂批:“等着,二字大有神情。看官闭目熟思,方知趣味,非批书人漫拟也。己卯冬夜”。分析情景,是姐姐与姐夫身份的曹王妃与弘皙二人听小弟弟来了,姐姐“抬身就走”,可见姐弟情深。姐夫一句“等着”,更可见二人关系是一家人,直来直去口吻,没必要客气。如若不然,正如批书所言,看官细思“等着”二字,是否符合礼出大家之理?

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回中,写湘云来到荣府,送戒指给袭人(送戒指另有含义,后有专述)。湘云对袭人说道:“我天天在家里想,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圈就红了。

宝钗真身为弘皙,作为小舅子的曹雪芹对姐夫和姐姐如此评价,正应在前面“长姊弱弟,虽系姊弟,状如母子”上。可见当时弘皙对这小舅子不仅喜欢,而且很疼爱。

再看文中对湘云“咬舌”的表述。在“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一回,黛玉对湘云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

说这话的黛玉,在书中有时是弘皙的真身,有时是替身,有时并无原型可指。但作为幻身人物,作者有时就是用其伶俐之语来点事儿。因其与宝钗同为著书人弘皙替身,若有宝钗在场时,应以宝钗为主。来看作为长姊的宝玉,如何护着小弟弟。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史湘云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伏你。”黛玉忙问是谁。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哪里敢挑他呢。”宝玉不等说完,忙用话岔开。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



看似一段儿闺中戏言,其中却隐义颇多。首先,说这咬舌之言“爱、厄”,便是京东地区丰润、迁安一带方言。批语道“湘云突至,谑娇音之文才见。真正有‘卖弄有家私’之笔也!丁亥夏,畸笏叟。”究竟是怎样个“卖弄家私”法儿呢?过去,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故乡定位在京东丰润。丰润方言中,恰巧有这“爱、厄”之音。因此,理解这卖弄家私,便与泄露隐情相通。也可说明批书人在与书中人物对号入座,亮出自家身份。

考究书中所谓四大家族,称败落后回原籍。这所谓原籍,实际上就是清初特有的旗人封地“皇粮庄”。清朝定都北京后,在京畿五百里跑马圈地,封给旗人贵族。京东大部土地,都成为了旗人封地。曹雪芹故乡丰润说,究竟是否正确,关键在对“故乡”的理解上。今解读真情,将湘云原型定位为曹雪芹,曹家应该是在乾隆初年二次败落,来到旗人圈地丰润定居。如此说丰润是曹雪芹故乡是准确的。

再者,湘云讲到“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此言又恰恰对应本书原著书人弘皙。书中黛玉和宝钗都有隐指弘皙之处,黛玉小,宝钗大。黛玉比宝钗先入府,黛玉与宝钗是不同年龄段儿弘皙的替身。二者互相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弘皙恰是湘云原型曹雪芹的堂姐夫,这位“爱哥哥”(爱新觉罗)后来归隐在京东地区乐亭石臼坨。湘云这一“戏言”,倒像是谶语成真一般了。

再接着书中内容往下看:话说史湘云跑了出来,怕黛玉赶上,宝玉在后忙说:“仔细绊跌了!那里就赶上了?”作为大姐姐的曹王妃,自然要护着小弟弟。林黛玉赶到门前,被宝玉叉手在门框上拦住,笑劝道:“饶他这一遭罢。”林黛玉搬着手说道:“我若饶过云儿,再不活着!”湘云见宝玉拦住门,料黛玉不能出来,便立住脚笑道:“好姐姐,饶我这一遭罢。”恰值宝钗来在湘云身后,也笑道:“我劝你两个看宝兄弟分上,都丢开手罢。”黛玉道:“我不依。你们是一气的,都戏弄我不成?”宝玉劝道:“谁敢戏弄你!你不打趣他,他焉敢説你……”至晚上,湘云仍往黛玉房中安歇。



这里有脂批道:“前文黛玉未来时,湘云宝玉则随贾母;今湘云已去,黛玉即来,年岁渐成,宝玉各自有房,黛玉也各有房。故湘云自应同黛玉一处也。”解读此段真情,关键词在“年岁渐成”,“各自有房”。作者故意透露宝玉原型与黛玉原型的夫妻关系,宝玉原型与湘云原型之间的姐弟关系,字里行间透露出大姐姐对小弟弟的关心爱护。湘云也大了,这次来晚上住在黛玉那里。黛玉作为弘皙替身,有时实,有时虚。刚还说什么不饶湘云,晚上仍是住在一起。说明什么?说明白天闹着玩儿的是幻身,目的是用来隐露真情,晚上与湘云住在一起的黛玉,才是弘皙的真身。

接下来看描写宝玉与湘云:宝玉送他二人到房,那天已二更多时,袭人来催了几次,方回自己房中来睡。次日天明时,便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来,却不见紫鹃、翠缕二人。此处隐露出紫鹃与翠缕二人的女儿身份。只见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详合目而睡。那湘云却一把青丝托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凉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窝疼了。”一面说,一面轻轻的替他盖上。林黛玉早已醒了,觉得有人,就猜着定是宝玉,因翻身一看,果中其料。由此可看出,宝玉的身份是可以进这屋子的。因说道:“这早晚就跑过来作什么?你先出去,让我们起来。”宝玉听了,转身出至外边。黛玉叫醒湘云,二人都穿好衣服。宝玉复又进来,只见紫鹃、雪雁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面,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趁势洗了就完了。省得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腰洗了两把。紫鹃付过香皂去,宝玉道:“这盆里的就不少,不用撮了。”再洗了两把,便要毛巾。

如果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宝玉会这样不嫌脏吗?能在睡觉的时候随便进入闺房吗?此情此景,足可见宝黛湘三人关系。

四、仕途经济是根本


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回中,对宝玉与湘云有这样一段描写:

话说袭人与湘云,正说黛玉不作针线,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这里应将宝玉先定位为曹王妃)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宝玉为何心里不自在呢?因为宝玉不愿在仕途官场应酬?还是有别的隐情呢?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这一段对白,隐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曹王妃五岁进宫寄养在姑祖母曹贵妃处,十三岁与弘皙订婚,十六岁完婚。这所谓“兴隆街”的贾雨村,实际是弘皙替身,要见一见宝玉(曹氏)在情理之中。说到康熙为曹寅家女儿指婚,有评诗为证:“有情原比无情苦,生死相关总在心。也是前缘天作合,何妨黛玉泪淋淋。”诗文中的“情”与“心”,是对应康熙选继承人“以朕心为心者”而说的。弘皙(黛玉)与曹氏(宝玉)一段“天作合”的“金玉良缘”,最后落得个“千红一窟,万艳皆悲”结局,方有黛玉(弘皙)泪淋淋(一生还泪)。第二层意思,道出这兴隆街的贾雨村是“为官做宰”的。透露出弘皙在红火时贵为宰相,首辅军机大臣。第三层意思,说明曹王妃对官场仕途间的来往应酬不重视。如此泄露宝玉不看重仕途经济,正说明其女儿身份。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要闹到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尊敬,自己讪了一回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



解读这段真情,必须先从宝玉不喜仕途经济说起。我们说,作为一侯门王府中的公子哥儿,从小受的是高等教育,前途不就是为了读书作官袭爵位吗?在当时社会里,这是男子惟一的出路。可书中的宝玉却不喜读书,整天在女孩堆里搅和,调脂弄粉,胆子又小,一个人不敢睡觉,精于理妆。所有这些都说明什么?只可说这宝玉本身就是女儿身。封建社会妇女三从四德,不论世途经济属正常。倒是湘云与宝钗二人,明面身为女子,反倒谈论起仕途经济,应酬世务。并且诗才不凡,这在当时实属不正常。这便是作者为表述隐情,将主要人物“阴阳互换”,运用了所谓“满纸荒唐言”的写作手法。若解读出脂粉背面的隐情,将弘皙、曹王妃与曹雪芹三人身份关系断明后,这所谓的荒唐言就不再荒唐了。

当然,故意写宝钗劝说宝玉,又说若是黛玉的话,便会如何如何。这是作者怕泄露穿帮故意蒙人,属游戏笔墨。故而袭人和湘云最后吿诉读者“这原是混账话”。若从二人同为弘皙替身上说,黛玉作为绛珠草幻身,某些方面也是对弘皙归隐后复杂心境的影射。因此,写黛玉与湘云不论怎样闹将起来,最终还是“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两个文采辉煌的著书人,都因真身是“须眉”,才会有不凡的诗才,才会注重仕途经济,才会博学多知。

五、少年诗客显奇才
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诗”一节,作者在回前墨中有批道:“湘云,诗客也。前回写之,其今于起社后,用不即不离,‘闲人’数语数折,仍归社中。何巧活之笔如此!”解读这段内容,作者是在隐露湘云原型曹雪芹。所谓诗社,有两个隐含。一是真正闲时作诗的诗社,二是将雍正朝成立军机处隐写为起诗社。作者将这治国大事隐写在偶结海棠诗社中,因当时的曹雪芹年龄尚小,那有资格入军机处?故有湘云“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愿意”之语。作者怕泄密,因此才安排湘云后来入社,但此社不是彼社。并用“不即不离”,‘闲人’来描述。

书中提到在探春的倡导下成立诗社,宝玉将其称为“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各有主意自管说出来,大家评论。宝姐姐也出个主意,林妹妹也说个话儿。”宝钗道:“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一语未了,李纨也来了。此处探春原型为雍正,李纨原型为胤祥,宝钗原型为弘皙。弘皙因当时年青,身分地位不如胤祥,因此不肯先言。李纨进门笑道:“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荐我掌坛。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会作诗,瞎乱些什么?因而也忘了就没有说得。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你作兴起来”。这里有脂批:“分叙单传”之法。可见所谓“诗社”各有名堂。



此处隐露当时成立军机处的倡导者是雍正和允祥。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改去了姊妹叔嫂字样后就平等了。”读者此时要重点看内容,不要被姊姊妹妹蒙蔽眼睛。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宝钗为‘蘅芜君’。宝玉为‘富贵闲人’”。

清史中有雍正富贵闲人之说。李纨序齿最大,又是稻香老农,当时雍正朝只有胤祥爵位最高。探春还风趣的说:“只是我想好笑,好好的我起了个主意,反叫你们来管起我来了。”宝玉道:“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于是,先看探春的,次看宝钗的。因探春原型是雍正,宝钗原型是弘皙。在李纨评定下,宝钗的稿最好。这是在说明建军机处的各项章程由弘皙草拟。

宝玉提议到底要起个社名才是。探春道:“俗了,又不好;特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才是海棠诗开端,就叫个海棠社罢。虽然俗些,因真有此事,也就不碍了。不管雅与不雅起名为海棠社。”大家又商议了一回,略用些酒果,方各自散去。也有回家的,也有往贾母、王夫人处去的。此处真情,回家的是胤祥,往贾母处的是弘皙,去王夫人处的是雍正。此为雍正期间初设军机处。作者采用了分身法。书中的探春、宝玉二人为一身,原型为雍正。宝钗、黛玉二人为一身,原型为弘皙。李纨的原型为十三阿哥胤祥。

再看下面湘云原型曹雪芹又是怎样入的社,入的什么社。

湘云第二天来后道:“你们忘了我,我还要罚你们呢。就拿韵来,我虽不能,只得勉强出丑。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众人见他这般有趣,越发喜欢,都埋怨左日怎么忘了他,遂忙吿诉他诗韵。史湘云一心兴头,等不得推敲删改,一面和人说着话,内心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笔录出,好歹我却不知,不过应命而已。说着递与众人。众人道:“我们四首也算想绝了,再一首也不能了,你倒弄两首。”见两首诗写道: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二首略)



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都说:“这个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脂批有“湘云,诗客也。”可见小曹雪芹的诗才得到众人的一致夸奖,充分显示了他的聪眀与天赋。书中史湘云的诗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史湘云道:“明日先罚我个东道,就让我先邀一社,可使得?”众人道:“这更妙了。”因又将昨日的与他评论一回。入诗社,露出湘云原型曹雪芹是一活泼好胜的少年,这个诗社才是真正作诗的诗社。

至晚,宝钗将湘云邀往蘅芜苑去。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因向他说道:“即开社,便要做东。虽然是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况且你就都拿出来,作这个东道也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和这里要呢?”以上内容隐露出湘云原型入社是玩意儿,是没要紧的事。曹雪芹每月只有几串钱的奉禄,说明自身还没有涉及仕途,没有经济能力作东道,只是一个小侯爷身份。

一席话提醒了湘云,倒踌躇起来。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了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前儿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子的人,有多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完的。”到此明确地告诉读者,湘云入的诗社是属“没要紧的事”,非探春他们“正经大事”。此为作者“一声而两歌”之妙笔。

宝钗接着说道:“我和我哥哥说,要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湘云听了,心中自是感服,极赞他想得周道。宝钗又笑道:“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就好叫他们办去的。”湘云忙笑道:“好姐姐,你这样说,倒多心待我了。我凭怎么糊涂,连个好歹也不知,还成个人了?我若不把姐姐当作亲姐姐一样看,上回那些家常烦难事,也不肯尽情吿诉你了。”宝钗听说,便叫一个婆子来:“出去和大爷说:“依前日的大螃蟹要几篓来,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指看孩子)你说:与大爷好歹别忘了,我今儿已请下人了。”

如此大段表述,说明二人之间关系非同寻常。背面真情,便是小曹雪芹争强好胜,在堂姐喜生双子后来府庆贺,便张罗做东道请客。不过,真正东道,当然要由主人弘皙来做了。

六、绛纹戒指与金麒麟。


湘云佩戴金麒麟,就像宝玉佩通灵宝玉一样,对解读人物都有很大帮助。而湘云送绛纹石戒指一文,更是在隐露湘云原型真身。作为江宁织造曹頫之子曹雪芹替身,湘云在拾麒麟一回,竟送来许多绛纹石戒指。湘云道:“我给他们带了好东西来了。”说着,拿出手帕子来,挽着一个疙瘩。宝玉道:“什么好的?你倒不如把前儿送来的那种绛纹石的戒指儿,带两个给他。”湘云笑道:“这是什么?”说着便打开。众人看时,果然就是上次送来的那绛纹戒指,一包四个。林黛玉道:“你们瞧瞧他这主意。前儿一般的打发人给我们送了来,你就把他的带来岂不省事?今儿巴巴的自己带了来,我当又是什么新奇东西,原来还是他。真真你是糊涂人。”究竟谁是糊涂人?谁也不是。看不懂作者写湘云送绛纹戒指的目的才糊涂。

从这一节可以看出,湘云家这绛纹戒指,好像有许多。前儿便打发人送来,今儿又亲自拿来一包四个,可见是有意说明这一问题。作者要说明什么呢?问题出在这绛纹戒指上。所谓“绛纹石”,见过南京雨花石便知。作者是在用这有特色的东西,向读者透露湘云原型身份。南京特产雨花石,湘云原型曹雪芹的父亲曹頫曾任江宁织造,小时全家都住在南京的湘云,才会有这么多的绛纹石戒指。

再来看“拾麒麟”一节。先借黛玉点说一句“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此说隐含什么呢?首先,回目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对应湘云佩戴麒麟,说明湘云是“白首双星”之一,让人联想到“一芹一脂”两位作书人。因书中又出现一更有文彩的大金麒麟,说明湘云在“白首双星”中“文彩”要小一些。要说史湘云对应“一芹一脂”中的曹雪芹,那更有文釆的当然是原著书人弘皙了。

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还有另一隐含。黛玉说湘云的金麒麟会说话,然书中拾到的大“金麒麟”,也更会说话。写湘云和翠缕一面说,一面走,刚到蔷薇架下,湘云道:“你瞧那是谁掉的首饰,金晃晃在那里。”翠缕听了,忙赶上拾在手里攥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说着,先拿史湘云的麒麟瞧。这“金晃晃”的“首饰”究竟是何物?为何偏是这小湘云和侍儿翠缕拾到呢?试想,园中大小人等,来来往往都没发现,这湘云来姐姐家看亲戚,就突然发现了,会这么巧吗?



接着往下看。湘云要他拣的瞧,翠缕只管不放手,笑道:“是件宝贝,姑娘瞧不得。这是从哪里来的?好奇怪!我从来在这里没见有人有这个。”道出这东西来的奇巧。湘云道:“拿来我看。”翠缕将手一撒,笑道:“请看。”湘云举目一验,却是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湘云伸手擎在掌上,只是默默不语。正自出神,忽见宝玉从那边来了,笑问道:“你两个在这日头底下作什么呢?怎么不找袭人去?”

明明写二人在蔷薇架下拾到金麒麟,怎么说是在“日头”底下呢?这“日头底下”正说明是在大白天里发现的此物,而且不知此物从那里来的,好奇怪,并说从来在这里没见有人有这个。实际上,两个小孩儿拾到的这个“金麒麟”,非一般意义的金麒麟,应该是惹祸的引线。

据清史料记载:雍正玩狗成嗜。为其喜欢的众多宠物狗定做头饰,其中就有“麒麟套尖”的记载。在《红楼梦》隐述雍正被刺的情节中,也特提道“看着狗儿猫儿打架”。如果是雍正宠物狗头饰“麒麟套尖”出现在这里,便有刺客嫌疑。当然,这宠物狗的麒麟套尖,只是作者用来说明问题的“道具”,也并不见得当时栽赃就必是用这狗的头饰。如此再看“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就可理解为因为这大金麒麟的缘故,最终导致了两位著书人著此谜书。

再看这“金晃晃的麒麟首饰”到底归了何处:袭人正在阶下倚槛追风,忽见湘云来了,连忙迎下来,携手笑说一向久别情况(此处诸多稿本多有异文)。一时进来归座,宝玉因笑道:“你该早来,我得了一件好东西,专等你呢。”说着,一面在身上摸掏,掏了半天,啊呀了一声,便问袭人“那个东西你收起来了么?”袭人道:“什么东西?”宝玉道:“前儿得的麒麟。”袭人道:“你天天带在身上的,怎么问我?”宝玉听了,将手一拍说道:“这可丢了!往哪里找去?”就要起身自己寻去。湘云听了,方知是他遗落的,便笑问道:“你几时又有了麒麟了?”宝玉道:“前儿好容易得的呢。不知多早晚丢了,我也糊涂了。”湘云笑道:“幸而是玩的东西,还是这么慌张。”玩是玩的,可是也得看是谁玩的。说着,将手一撒,“你瞧瞧,是这个不是?”宝玉一见由不得欢喜非常。宝玉便伸手来拿,笑道:“亏你拣着了。你是哪里拣的?”史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



此言一出,作者便话题一转,另叙别情了。可宝玉这句话是话中有话的。这东西按书中回后墨所批,后来卫若兰射覆所佩。批语所说卫若兰佩戴金麒麟,是在应对湘云所拾的金麒麟,成为后来“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所谶,分别代指前后两位著书人。那么,书中所写“麒麟首饰”又怎样了?还是宝玉留下了。对应这个留下大金麒麟的宝玉,文中写了两个,一个是将史湘云“误拾”麒麟首饰一案揽在自己名下的曹王妃;一个是因雍正帝被刺暴死后丢了“金印”的弘皙。书中写“倒是丢了印平常,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说明这“麒麟首饰”利害。书中批注卫若兰有此物,正说明宝玉将此物“丢了”,也就应了宝玉那句话—“我就该死了”。曹王妃被禁而死,弘皙丢了“官印”,落得个诈死埋名的结局。

七、割腥啖膻画湘云
书中湘云有两大特别之处,一是诗才超凡,二是喜着男装。对应原型真身,这两大特点并非是特别,而是原本如此。

在“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回中,写湘云扮成小子,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试思:此形态喻说女子,可说是千古开篇之文。脂批于此:“近之《拳谱》中有‘坐马式’,便似螂之蹲立。昔人爱轻捷便俏,闲取一螂,观其仰颈叠胸这势。今四字无出处,却写尽矣!脂砚斋评。”分析批注,可见亦在提醒这“鹤势螂形”,用在女子身上明显不妥。这又是打拳,又是坐马,只能是男孩之举。

来看书中写湘云吃烤鹿肉:“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会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显然一幅李白斗酒诗百篇之景。又见湘云对宝琴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道:“怪脏的。”而宝钗也劝,宝琴便吃了一块,竟是“果然好吃,便也吃了起来”。

作者又借幻身黛玉点说道:“哪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湘云回敬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见文中有批:“联诗,极雅之事;偏于雅首写出小我啖膻茹血,极腌臜的事来,为锦心绣口作配。”虽此批未署名,仍可知是湘云原型曹雪芹所批。分析此情此景,应是弘皙亲友来归隐地探望,众人在小岛上品酒联诗之即景。

说史湘云原型是曹雪芹,从书中对湘云好酒善诗特点来看,与书外亲友寄怀曹雪芹诗文亦有呼应。爱新觉罗·敦诚留有许多寄怀诗,其中《佩刀质酒歌》,将这以湘云为替身的曹雪芹好酒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诗前批注: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甚欢,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又闻阮遥集,卸金貂作鲸吸。嗟余本非二子狂,腰间更无黄金珰。秋气酿寒风雨恶,满园榆柳飞苍黄。主人未出童子睡,斝干瓮涩何可当?相逢况是淳于辈,一石差可温枯肠。身外长物亦何有?鸾刀昨夜磨秋霜。且酤满眼作软饱,谁暇齐鬲分低昂。元忠两褥何妨质,孙济缢袍须先尝。我今此刀空作佩,岂是吕虔与王祥?欲耕不能买犍犊,杀贼何能临边疆?未若一斗复一斗,令此肝肺生角芒。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惜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苍波凉。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

从诗文和批注来看,敦诚作为“圈内情人”写留此诗,是对曹雪芹身份的一种确认。因亲友亦效访著书人手笔,以“驴鸣吊”之法写下传情诗文。细看这些“情人”诗文,可见有两个“曹雪芹”对应“一芹一脂”。这个好酒吟诗的雪芹,便是书中史湘云原型曹子雪芹。对应雪芹嗜酒如狂之笔,除吃烤鹿肉方才有诗一文外,书中还有一批注甚合这雪芹。“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先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何为废人?比较而言,这“酒渴如狂”之雪芹,更像自喻废人。

综合上述解读,借鉴有关文稿史料,笔者得出观点如下:史湘云的生活原型,是曹家过继来接任江宁织造的曹頫之子曹雪芹。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一书,是将原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披阅增删”后写成的。是为了实现原著书人弘皙将书传情于世的愿望,将被当朝列为禁书的《石头记》,进行了必要的“批阅增删”,去掉了明显有碍当朝的“碍语”,增添了“收缘结果”。因此,单单研读《红楼梦》,很难见到隐藏在背后的真故事。不过,《红楼梦》的问世传情,已将迷宫展现给了世人。纵然难见谜底,随着原著藏本《石头记》的问世,真情不断被解读出来,历史上那段鲜为人知的删除之笔,便会逐渐同世人见面。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共 4707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21: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芹十论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美芹十论》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除此之外,《美芹十论》成了辛弃疾的代名词,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墓写过一副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上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下联)”。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美芹十论

作者
辛弃疾

类别
军事论著


题材
军事

创作年代
南宋

文学体裁
军事论著

目录
1简介
2原文
3翻译
4评析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 21 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

《美芹十论》中的“芹”指芹菜。《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说起“美芹”,人们还会想到“黍离”。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从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美芹十论》总序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于;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臣之家世,受廖济南,代膺间寄荷国厚恩。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毫,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经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常今臣两随计利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粤辛已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常鸠众二千,逮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夏,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官闲心定,窃伏思念:今日之事,朝廷一于持重以为成谋,房人利于尝试以为得计,故和战之权常出于敌,而我特从而应之。是以燕山之和未几而京城之围急,城下之盟方成而两宫之狩远。秦检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惟是张浚符离之师粗有生气,虽胜不虑败,事非十全,然计其所丧,方诸既和之后,投闲踩,由未若是之酷。而不识兵者,徒见胜不可保之为害,而不悟夫和而不可恃为膏盲之大病,驱遂静舌以为深戒。臣窃谓恢复自有定谋,非符离小胜负之可惩,而朝廷公卿过虑、不言兵之可惜也。古人言不以小挫而沮吾大计,正以此耳。

恭惟皇帝陛下。聪明神武,灼见事机,虽光武明谋,宪宗果断,所难比拟。一介丑虏尚劳宵肝,此正天下之士献谋效命之秋。臣虽至陋,何能有知,徒以忠愤所激,不能自已。以为今日房人实有弊之可乘,而朝廷上策惟预备乃为无患。故罄竭精恳,不自忖量,撰成御戎十论,名日美芹。其三言房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先审其势,次察其情,复观其衅,则敌人之虚实吾既详之矣:然后以其七说次第而用之,房故在吾目中。惟陛下留乙夜之神,臣先物之机,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典冠举衣以复韩侯,虽越职之罪难逃:野人美芹而献于君,亦爱主之诚可取。惟陛下赦其狂懵而怜其愚忠,斧质余生实不胜万幸万幸之至。[1]

折叠编辑本段翻译
臣听说事情还没发生就预先图谋,这样的话处理起来就游刃有馀;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才打算处理,那么常常做起来力不从心。金人侵占我中原大地,臣子们应该要想着一雪国耻,普天之下的人民,这样的心志未曾敢忘记。我的家乡,房屋都在济南,一家担任军职蒙受大宋的厚恩。祖父告诉我,因为族人太多,没能走脱被金人俘虏,不得以担当金人的官职。后来留在京师又到过宿州和毫州,到过沂州海州,都不是他的志向所在!每次退朝回家吃完饭食,就带着我们这些小辈的人攀登高山,远眺悠悠天地,谈论国家要事。想要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我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祖父经常带着我驾车,远至燕山,只为勘察地形。只可惜计谋尚未想好,我祖父就去世了。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向南入侵,中原的百姓们都集合起来,臣也召集了二千人归顺在耿京麾下,担任掌书记一职,和他一起图谋收复中原,一共召集了二十五万人,归顺朝廷。不幸的是中间出现了变故,事情才出现难于预计的变化。(这里指起义军中的一个将领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叛变投金)我忠于大宋,义愤填膺!现在,我定下心来,私下思考:当下的事情,朝廷应该稳重行事,不能让金人的奸谋得逞。以前,是战是和,常常是金人说的算,我们却只能被动的应对。记得上次在燕山本来已经求和纳贡,奈何没几时,汴京就被包围,求和没成却反害徽、钦二宗被俘。秦桧等人的求和反而只能让金人更加肆无忌惮。对方看到有利就和我大宋作战,兵力疲惫了就和我们求和,尔虞我诈,我们都得到什么了?唯有张浚将军的抗金军队初有成果,既然胜利了就不要考虑失败,事情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后来失败了,是在大家求和以后,便又遭受金人的蹂躏,所以抗金的斗争史残酷的。而那些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人,只看见胜利不可保持就以为是祸害,这些不开悟和不可靠的人是大弊病,我们要引以为鉴啊!微臣认为收复中原的计谋是有的,不要去在意符离一战的胜败。而那些朝廷大员总是想太多,一想到要用兵就像谈虎色变,太可惜了!古人说不要因为小的挫折就放弃大的事业,正是这样啊!

皇帝陛下您聪明英武,对事情有真知灼见,即使是光武帝的英明,唐宪宗的果敢也比不上您!区区的金人,却让您早起晚睡地劳累,这正是天下有识之士向您献计效命的时候啊!微臣虽然出身低微,没有什么才幹,只是因为出于对我大宋的忠心激发了我,不能过控制自己。如今金人那边有弊端,是我们有机可乘的时候,然而朝廷大方针仍然是戒备就是没有危险。所以我殚精竭力,不自量力,写成了抵御敌人的十篇策文,文章的名称叫做美芹。其中三篇是分析敌人的弊端弱点,其中七篇是写朝廷当下应该采取的措施。先审时度势,然后观察敌情,再观察其变化,这样敌人的虚实我们就了如指掌,然后在把七篇中的计策按顺序使用,打败敌人不在话下。只要陛下经快实施,微臣所说的先机,就志在必得,不要在大家的议论中迷惑了。如果收复中原成功了,陛下的英烈不会逊色于唐太宗。冒昧地献上我的计策,就算是犯了越权的大罪,山野之人的可口芹菜献给我的君王,也希望君王能诚恳的接纳。请陛下能赦免我的狂妄,怜惜我的一片忠心,批判的接受我的建议,我会感到无比的荣幸!

折叠编辑本段评析
《美芹十论》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有著很高的研究价值。

“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辛弃疾写了十篇论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美芹十论》是献给皇帝的,因此,作者谦称《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皇帝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宋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 自从辛弃疾献了《美芹十论》之后,人们就把“美芹”作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了。从此美芹有了特定深远的含义了。

李筌曾于《太白阴经·卷一·人无勇怯篇》对勇怯与地域之关系提出了旷古绝今之论,而辛弃疾则于《自治》篇中对:“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之问题提出反驳,并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的结论。与李筌不同的是,辛弃疾的目的在于希望南宋朝廷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前者理论价值绝高,而后者现实指导之意义甚大。同源殊流,各有所长。

至于其在《察情》一篇所论:“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此说可谓得兵家虚实理论之精华。空城计之所以得行险而稳成,其妙处亦不过在此而已。然直陈此妙、直捣关键枢要之处者,辛弃疾可谓第一人。[2]​

参考资料
1.辛弃疾《美芹十论》原文 - 道客巴巴  . 道客巴巴 . 2020-2-13 . [2024-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21: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美芹十论》
风大 可稍息否
风大 可稍息否
春去秋来不知人生几多寒热,亲疏遇合漫历人间世态炎凉。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关注他
78 人赞同了该文章
辛弃疾写过一篇一万多字的策论,叫做《美芹十论》。此文全面分析了北伐形势及可用战略,体现了辛弃疾的军事思想。久闻其名,但是总觉文字冗长、难以卒读,于是置而不问,一直没有深读。

今天生病了,很不舒服,也有了一点时间,所以忍不住拿来细读了一下。还是觉得太长。于是就删为短篇,由一万四千多字,得一千一百多字。

——以下删减版——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利于尝试以为得计,故和战之权常出于敌,而我特从而应之。是以燕山之和未几而京城之围急,城下之盟方成而两宫之狩远。彼利则战,倦则和,我实何有。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今虏人虽有嵌岩可畏之形,而无矢石必用之势。虏人之地,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地非不广也。而臣独以为不足恤者,盖虏人之地虽名为广,其实易攻。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辛巳之变,萧鹧巴起于辽,开赵起于密,魏胜起于海,王友直起于魏,耿京起于齐鲁,亲而葛王起于燕,其余纷纷所在而是。此则已然之明验,是不足虑也。朝廷未有意于恢复则已。诚有意焉,莫若于其无事之时,张大声势以耸之,存抚新附以诱之,使知朝廷有不忘中原之心。如是,一旦缓急,则争为吾之应矣。

臣闻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臣尝观两淮之战,皆以备多而力寡,兵慑而气沮,奔走于不必守之地,而撄虏人远斗之锋,故十战而九败。其所以得画江而守者,幸也。环淮必欲皆备,则以有限之兵,用无所不备之策,兵分势弱,必不可以折冲。臣窃谓解乱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矣。以臣策之,不若聚兵为屯,虏来不足以为吾忧,我进可以为彼患。不恃敌之不我攻,而恃吾之能攻彼。虏人之来,自淮而东必道楚以趣扬;自淮而悉必道濠以趣真,与道寿以趣和;自荆襄而来,必道襄阳以趣荆。今吾择精骑十万,屯于山阳、濠梁、襄阳,而于扬、和置一大府督之。虏攻其一,则坚壁勿战,以制其兵,而以其二扰之。彼若小来,则顿兵坚城,惧吾乘利,兵交而必亟去,去而不敢复犯者。彼若大举,则吾得先知而备之,犹可坚守。彼来而无获,必难再举。如是彼难攻我,而我得休息。和战之权,归于我手。

臣闻行阵无死命之士,则将虽勇而不能战必胜。边陲无死事之将,则相虽贤而不能功必成。盖人莫不重死,惟有以致其勇,则惰者奋、骄者耸,死有所不敢避。致将帅之勇在于均任而投其所忌,贵爵而激其所慕;致士卒之勇,在于寡使而纾其不平,素赏而恤其已亡。

臣请得而备陈之:

臣今欲乞朝廷于文臣之中择其廉重通敏者,每军置参谋一员,使之得以陪计议、观形势而不相统摄。非如唐所谓监军之比。彼为将者心有所忌,而文臣亦因之识行阵、谙战守,缓急均可以备边城之寄。

臣欲乞朝廷靳重爵命,齐量其功,等第而予之。彼被介胄者知一爵一命之可重,则亦矜持奋励、尽心于朝廷而希尊容之宠。

臣今欲乞朝廷明敕将帅,自教阅外,非修营治栅、名公家事者不得私有役使,以收士卒之心。

臣今欲乞朝廷遇有赏命,特与差官携至军中,呼名给付;而死事之家,申敕主将曲加抚劳,以结士卒之欢。

此皆臣所得于行伍之说,使审处而力行之,庶几有以得上下之欢心,而急难不至于误国,此实天下之至计也。

臣闻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人诚能也,任之不专则不可以有成。臣愿陛下要成功于宰相,而使宰相责成功于计臣、守将,俾其各得专于职治,而以禄秩旌其劳绩,不必轻移遽迁,则人无苟且之心,乐于奋激以自见其才。一网既举,众目自张,天下之事未有不办者。

臣虽至愚至陋,何能有知,徒以忠愤所激,不能自已,以为虏人实有弊之可乘,故罄竭精恳,不自忖量,撰成戎论。惟陛下赦臣狂僭而怜臣愚忠,斧锧余生,实不胜万幸之至。

——以上删减版——

总的来说,《美芹十论》所提的战略设想还是很正确的。简略来说,就是两件事。一是时常北进,在敌境内保持影响力;二是集中野战主力,坚持和敌军打对攻。其他一切改革都是围绕这两个目的进行的。

我删掉了其中九成以上的文字,有的章节全部删掉了。原因并不是辛弃疾写得不好,而是时机不对。

作为策论,辛弃疾写得太多了。这导致出现了指斥太多、所议过细、琐碎而无避忌的问题。无关的话太多,导致冲淡主旨而予人口实,妨碍了文章效果。

宋朝并不是一个重才用人的时代,只会挑刺,不会看到其中的精华。考虑到辛弃疾写这篇论文时不过26岁,出现这些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后来他写《九议》,也不过31岁。宋朝苛刻地要求一个26岁的青年在文字、议论上不能犯一点错误,却丝毫不在意他的本领才华,这样的王朝积弱挨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篇文章里“备陈之”的那几段“臣乞”(一直到下一个“臣闻”)如果也删掉,就只剩下不足八九百字。我个人觉得这一部分应该用在宋朝收到辛弃疾的上书、下旨议论的时候再发表。但是保留下来也不错。保留的目的,一是尽可能地展示辛弃疾的想法,二是保留部分具体操作措施。这一部分,辛弃疾多说了很多话,很多不该这个时机点明的问题也点了。比如改革左右选。这种积重难返的问题,适合潜移默化的逐步改变,不适合仓促提出。其他部分还有很多这样的问题,类似于迁都之类。这些建议说起来很重要,但是操作性很差,还不如不提。应该让形势逐渐发展、推动这些事件被迫改变。辛弃疾还提出了宰相、文臣、武将关系的建议。这些建议提得太早了。所以直接删掉了。

辛弃疾这篇文章,还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太把别人的错误观点当回事。连篇累牍地讨论别人的错误观点,提出一些针对错误观点的反驳意见。其实这些话,作为备用资料是可以的,写在文章里面毫无价值。因为这些错误观念会导致文章结构混乱、中心模糊,对读者阅读造成重大障碍。在心理上,会导致读者在阅读时必须时时调换敌我立场,对于提高文章接受度极为不利。我在中学大学时也常犯这样的错误。直到有一次我读了一部专门驳斥别人错误观点的书,发现在驳斥错误观点的部分,写得极其紊乱,读得头昏脑胀;在系统说理的部分,则条理清晰,读起来简直觉得眉清目秀、神清气爽、耳聪目明。然后我才明白,以谬误观点为核心有多么严重的问题。

一开始上书,写个千字文就够了。议论文一定要中心突出、干净利落,不要拉拉扯扯。

辛弃疾这个美芹十论写得更像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其实不适合发表。

一开始删减的时候,我基本是按照辛弃疾的原文顺序排列的。今天想了想,斧锧余生一段应该放最后。

辛弃疾的确有本事,但是他这样直接冲塔,只能起到提醒敌人警觉、促进敌人团结的反效果。宋朝君臣庸庸碌碌,思维方式概括来说就是“随波逐流”、“因事逐利”,不具备“鸣镝聚众”、“因策用事”的能力。对于辛弃疾这样的人才,宋廷只会看到他的提议触犯了什么利益,不会看到他的提议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读书,读到最后,书就是自己的。

编辑于 2023-07-18 01:23・IP 属地山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 12: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原文写了四个人,其实就是他
君笺雅侃红楼
2018-08-25 09:19
《红楼梦》到现在有些约定俗成都已经被否定,其中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更是众说纷纭。经常会遇到文中出现曹雪芹三个字下面就会骂声质疑声一片的情况,我认为大可不必,《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

《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从问世那一刻就注定在当时属于不高级的文学作品。虽然从她问世开始就获得世人关注和认可。 但小说依然是茶余饭后的床头读物,并不具备文学地位。在中国科举是王道的封建社会,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才是经典。而小说就有点下九流了。
基于这种情况,非常多的小说作者是不署名的,或者像兰陵笑笑生一样,用个笔名。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只是现在笔名是风雅,古代小说作者起笔名却是难以启齿。
作者不署名是比较普遍的,像《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后人考证出作者。流行之时他们同样没有作者署名。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当然是胡适等民国后期学者的功劳,胡适之前不是没有学者考证过,而是没人关注这件事。

那么怎么断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呢?其实非常简单,约定俗成,既然大家都认定是曹雪芹那就是曹雪芹。直到再有力的证据出来否定他。至于曹雪芹是否是江南织造曹家人,是否出生就是遗腹子,是否少年经历抄家,生活困苦,举家食粥,靠人接济过活,这些其实并不重要。只记得现在约定俗成的有一个作者用名曹雪芹,创作了一部作品叫《红楼梦》就够了,而这并不是杜撰,是书中明明白白写的。第一回介绍本书成因: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里一共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红楼梦的名字:《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都是之前的名字,后面程高本选定为《红楼梦》并无不可。与此差不多的是第二件事,作者到底是谁?空空道人是抄录者,吴玉峰和孔梅溪是提名者,唯一明确与创作相关的只剩下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表明作者署名曹雪芹是对的。
很多人钻牛角尖,非要探求所谓真相,可资料不够就难免以讹传讹。既然世人大多认可曹雪芹,又有什么可质疑的?曹雪芹白纸黑字写在书上。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谁又敢肯定不是他写的?一块石头能记载多少字?相当于一个大纲,被曹雪芹丰富成洋洋百万言,并不错!
《红楼梦》成书时期,小说家没有地位,姑布疑阵很正常,《红楼梦》中毕竟还有一些很厉害的政治隐喻。既然原文交代了曹雪芹是创作者,那他就是作者。从我个人角度我倾向《红楼梦》确实有曹家的影子,但绝不可能照搬。其实封建时期,哪个家族毁灭不是重复相同或相似的路?至于脂砚斋批语我这个实在有太多出入。脂砚斋不像金圣叹,他太神秘,又没有别的记载,是否后人所谓不可考,只可作为借鉴,而不可轻信!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 16: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脂砚斋早已警告,不可以把《红楼梦》当成小说来看!
播报文章

情格
关注
2022-03-09 00:06
水桶腰,大肚腩?饭后吃一物,直排油,专瘦大肚子,小心瘦太快
水桶腰,大肚腩?饭后吃一物,直排油,专瘦大肚子,小心瘦太快
趁着下班的间隙,两人又不顾一切的痛快了好几次
趁着下班的间隙,两人又不顾一切的痛快了好几次
饥饿状态下:多长时间开始消耗脂肪?看完这招,你就知道减肥不难
饥饿状态下:多长时间开始消耗脂肪?看完这招,你就知道减肥不难
文/赖晓伟

胡适创立的新红学,一直把《红楼梦》当成是“曹雪芹自传说”和“曹寅家世说”来研究,也因此被一些人美名曰:“曹学”。

这个荒诞不经的曹学依仗着在百年红学中先入为主的优势,长期霸占着红学的大舞台。《红楼梦》沦为了一些曹学家们的镀金场和养老院,这些曹学家们还时不时地刷存在感,扔出《曹雪芹与红楼梦》之类的惊悚片,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目不识丁。




当我指出《红楼梦》其实是一部史书时,却招来一些人的无端指责和谩骂。其实,脂砚斋早就警告不可以把《红楼梦》当成小说来看。

脂砚斋曾经说过:“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

这些自诩是最懂《红楼梦》的曹学家,却睁眼胡扯什么贾宝玉就是曹雪芹,曹雪芹的妻子是史湘云,史湘云就是脂砚斋云云,还有人将《红楼梦》上升到反帝反封建的高度,不仅让此书看了哭,就连《红楼梦》作者看了也要吐血。




请看蒙府本第二十二回的末尾,有这么一条脂批:

“作者具菩提心,捉笔现身说法,每于言外警人再三再四。而读者但以小说古词目之,则大罪过。其先以《庄子》为引,及偈曲句作醒悟之语,以警觉世人。犹恐不入,再以灯谜伸词致意,自解自叹,以不成寐为言,其用心之切之诚。读者忍不留心而慢忽之耶?”

脂砚斋说得很明白,读者如果把《红楼梦》当成小说来看的话,则大罪过矣!

像这样的提醒,其实《红楼梦》到处都是。很可惜,曹学家们连这本书都没好好读过,不然哪有胆量妄谈什么“曹雪芹是曹寅之孙”。

比如脂砚斋说:“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此书表里皆有喻也。”、“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脂砚斋还说:“史公用意,非念死书子之所知。”在《红楼梦》第六十九回等多处,脂砚斋称《红楼梦》作者是史公!意味着这个“曹雪芹”是写史书的人。曹寅的那点家世根本就不配称史书,《红楼梦》这部史书上面哪里容得下像江宁曹家这种低级小官的一个字?

究其根源,《红楼梦》其实是一部大清正史。

在上面豁然写着包括孝庄下嫁、顺治出家、雍正暴死、乾隆身世清宫四大疑案等等在内的大量绝密级别的清宫秘史。这些秘史就连清史都不敢记载。今天史学界还在争论不休,实际上《红楼梦》作者早就进行了解密。







曹寅之孙根本就没有任何能力接触到这些大内秘史,他成不了像司马迁那样的“史公”。当《红楼梦》书中披露乾隆皇帝生母的诨名叫“傻大姐”时,你认为乾隆皇帝会饶过这个曹寅之孙?曹寅之孙还敢和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来往吗?

就连康熙之孙弘旿也说:“弘旿甚至连看《红楼梦》的胆量都没有,为什么?就是因为《红楼梦》涉及宫闱秘史,这是清廷的核

所以《红楼梦》必是皇家自己内部人员写的,此书最早秘传于皇家的圈子便是明证。脂批也早就指出作者是:“王孙公子”、“大家后裔”,他是帝王的子孙,而不是曹寅之孙。




所谓“曹雪芹”不过是化名而已。他的真实名字其实叫爱新觉罗·弘暟,系乾隆皇帝的堂兄。他恰恰就是那个逝于“壬午除夕”之人!

乾隆皇帝不忍杀至亲,才会无可奈何地说:“此乃明珠家事也。”他试图转移大家的视线,但是为时已晚,今天《红楼梦》这本书还是被破解了,日后必将填补清史的空白。

胡适的“胡说”时代早已黯然落幕。潮水退去处,只剩一群红学大师在那裸泳,蔚为壮观……




更多大清宫闱秘史的解密,详见《赖晓伟重评石头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2: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雪芹”找到了,答案惊掉你的下巴
原创2022-03-16 10:19·青溪话红楼

青溪话红楼2022-03-16 09:36

青溪话红楼

上文找到了“吴玉峰”在小说中的对应人物,不禁又想,“曹雪芹”是否在书中也有对应角色呢?

我们说,《红楼梦》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增加迷惑性,在进行人物塑造时采用了拆解法。一个历史原型被拆解成多个艺术角色。这些艺术角色分别投射着原型身上的某一种特质或某种经历或某一生活阶段,他们共同演绎着同一个历史原型,这类似于孙悟空的分身术。


看我七十二变

《红楼梦》经过“曹雪芹”给书编辑后,被命名为《金陵十二钗》。关于这部书书字的演变,甲戌本凡例第一段进行了汇总介绍,原文如下:

《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第五回贾宝玉做梦游太虚幻境,曾经翻出金陵十二钗的簿籍,又有红楼梦十二支曲,这些是对这个书名的点睛。


宝玉薄命司观画册

太虚幻境的主人是警幻仙姑,补天遗石下世历劫之前先在这里备案;劫终之后还要回到这里销案。贾宝玉梦中翻看的册子是薄命司中的,这意味着补天遗石劫终后也要入薄命司,成为金陵十二钗之一。

书中描写了许多女子的死亡,有一个人物特别写明回到了太虚幻境,这个人物是尤三姐。我们把相关的原文摘录如下:

那尤三姐在房明明听见。好容易等了他来,今忽见反悔,便知他在贾府中得了消息,自然是嫌自己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今若容他出去和贾琏说退亲,料那贾琏必无法可处,自己岂不无趣。一听贾琏要同他出去,连忙摘下剑来,将一股雌锋隐在肘内,出来便说:“你们不必出去再议,还你的定礼。”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并鞘送与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芳灵蕙性,渺渺冥冥,不知那边去了。


原来尤三姐这样标致,又这等刚烈,自悔不及。正走之间,只见薛蟠的小厮寻他家去,那湘莲只管出神。那小厮带他到新房之中,十分齐整。忽听环珮叮当,尤三姐从外而入,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柳湘莲泣道:“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妾不忍一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说着便走。湘莲不舍,忙欲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便说:“来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说毕,一阵香风,无踪无影去了。


尤三姐死后再现来和柳香莲诀别,手里捧着一卷册子,她说自己要去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

书中第一回讲述木石前盟的时候,癞头和尚说,“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

原著中这两处遥相呼应,尤三姐所说的“案”对应癞头和尚说的“此案”,指的是绛珠草随神瑛侍者下凡还泪的这段公案。“情鬼”“风流冤家”“情痴色鬼“风流孽鬼”等都是影射书中这些相关人物。


所以,尤三姐修注的这些人的档案,就是贾宝玉在薄命司中看到的诸钗的命运簿籍。

注意一个细节,尤三姐在进入太虚幻境之前,手里捧着一卷册子的。这卷书从哪里来的,目前不知道,但是尤三姐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修注。

“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对这部书做的事情是:披阅、增删、纂目录、分章回,最后题名为《金陵十二钗》。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曹雪芹”找到了,他对应的书中人物是尤三姐。尤三姐化名“曹雪芹”,修注该书后题名《金陵十二钗》。

作者兜兜转转,设置种种谜团,可以想见他当时面临着一种严峻紧张的形势,许多东西不能明说只能以假作真,把真隐藏在假的后面。

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举报/反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4 01:21 , Processed in 0.0708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