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薛宝琴&流水空山有落霞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6: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丽莎:从“宝琴立雪”看《红楼梦》与绘画
2019-01-26 19:25


“曹雪芹晚年的生活穷愁潦倒而又嗜酒狂放,朋友们常把他比作晋朝的阮籍。他甚至穷困到‘举家食粥’的地步,常常要靠卖画来换酒喝。他的绘画作品很为当时的朋友们所推重。敦敏《题芹圃画石》诗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可见曹雪芹的胸襟和画风。可惜他的遗作至今尚未发现。”①关于曹雪芹的绘画才能,我们无法从他的存世作品进行考究,可书中大量与绘画相关的描述,让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证曹雪芹在绘画上的修养和才艺。这种潜在的绘画才能,为《红楼梦》增添了无尽的雅逸之趣。



书中第四十二回讲到惜春要将“大观园”绘制成一幅工笔界画楼台园林图,描述了宝钗、惜春、宝玉、黛玉等人研究如何绘制大观园全景图时的议论,通过议论可以分析曹雪芹对绘画艺术的研究。曹雪芹借宝钗之口,对工笔绘画技法与颜料等进行一番叙述,“……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八两,蛤粉四两,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②对工笔重彩颜料的熟知程度已经达到非常专业的水平。“画家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科,绘制大观园的亭台楼阁,即属于表现阁楼的界画。从仇英③的《人物阁楼图》到清代宫廷画家袁江、袁耀的青绿阁楼界画,界画在清初是很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之一,曹雪芹选择界画题材作为宝钗等人议论的对象,既合乎清初绘画审美的意趣,也体现了曹雪芹对大观园的园艺理念和设计构思。在《红楼梦》的叙述里,有关绘画的描述比比皆是,且反映的都是历代绘画的史实情况。

书中有很多与绘画相关的描述,如第五回宁国府上房外间悬挂的人物画“燃藜图”,出处为《刘向别传》中的记载:“汉代刘向在黑夜里独坐诵书,来了一个神人,手持青藜杖,吹杖头的火照着他,并教给他许多古书。”古代的“燃藜图”即象征“勤学”,是勉励学子勤奋苦学的绘画。第二十六回中薛蟠说他看到了画得很好的春宫画。明末是中国历史上春宫图空前繁荣的年代,有不少保存至今的春宫图卷和画册,为西方、日本和个别中国收藏家、机构所珍藏。这一时期的春宫图以唐寅和仇英二人的作品为代表,在艺术上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第四十回写到探春雅致的房间内有米襄阳的“烟雨图”。米芾,号襄阳居士;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处在文人画的鼎盛时期,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他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的古画以及他对绘画的偏好、审美和创作心得等。第五十回中提到的贾母房中仇十洲的“双艳图”,美术史上仇十洲没有绘制过“双艳图”,不过与书中描述的“双艳图”有近似的画作,即《婉妆桃花图》。第八十九回,宝玉看到黛玉房中新挂上的仿李龙眠白描笔意的《斗寒图》。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号龙眠居士。李公麟擅长画人物、鞍马。他继承了顾恺之以来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白描画,把过去仅作为粉本的白描画法确立为一种画种,使之独立成科。

曹雪芹笔下的场景常令人感到强烈的画面感。如第五回“太虚幻境”的描写,仙女们支演奏乐新制《红楼梦》的场景与五代时期画家阮郜所画的《阆苑女仙图》有情景上的相近。《阆苑女仙图》中的“阆苑”乃神仙的住处,图中描绘在一片宁静的水云之间十来位仙女手持弦琴,敲动檀板,鸣乐作曲的场景。第二十七回描写“宝钗扑蝶”的情景,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场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不可多得的“扑蝶仕女图”。五代时期就有《扑蝶图》,《宣和画谱》④中记载“五代画家杜霄‘得周昉方笔最多’”,其工笔仕女画作品有“《扑蝶图》、《扑蝶仕女图一》、《扑蝶仕女图二》等”。明代陈洪绶所画的《扑蝶仕女图》,图中一前一后扑蝶两仕女的动态,反映出作者对女子扑蝶情景的关注和喜爱。清代画家陈字也画过《扑蝶仕女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中描绘一女子在芭蕉树下执扇扑蝶的场景,画面清雅协调,主题突出,与《红楼梦》中“宝钗扑蝶”的场景有相似之处。

“吴门四家”的沈周和唐寅,是明代文人画家的杰出代表。二十七回中“黛玉葬花”的场景所表达的忧郁情思在情感意境上与沈周的一幅《落花图》极其相似。图中表现暮春季节,一人静立于树下,几颗参天大树上的花儿扑簌落地,树旁有一条静水潺潺流动。这花下客寄托了沈周对落花的留恋,袒露了内心的忧伤和对短暂生命的哀怨。唐寅曾有落花诗“万点落花都是恨,一杯明月即忘贫”与沈周的《落花图》同参,和《红楼梦》中《葬花辞》意境上很相似。

上文所涉及的画作和场景仅是书中一隅,以理解与欣赏的意态品读整部《红楼梦》,绘画审美意识巧妙地糅合其间,足见绘画艺术在曹雪芹心中所占的地位。场景描写实质上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由绘画转化而来的场景为人物的形象带来怎样的帮助?在诸多的场景中,作者又是以怎样的态度来定位场景中的人物?这似乎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红楼梦》第五十回有这样的描述:“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这是“宝琴立雪”场景仅有的文字,后人称这个场景为“宝琴立(踏)雪”、“宝琴折梅”。薛宝琴在小说里虽为虚陪,却以她在书中特殊的审美意味折射出古典文人的审美趣味,使“宝琴立雪”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场景绘画之一。贾母看到这个场景,认为“宝琴”比仇十洲画里的人儿还好,隔日又叮嘱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到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将场景比与仇英笔下的作品,又借贾母之口重述这个场景的画味,书中曹雪芹非常明确地用众人的语言注释“宝琴立雪”就是一幅充满意境的画卷。这是绘画意识在书中的重要信息,在这种绘画意识的支配下,读者会自觉地寻求相似的画面来替代文字的表述。书中营造了冰清玉洁的环境,以简洁的笔墨描述了一幅的“雪下折梅图”,将场景渲染得画味十足。宝琴立于冰清玉洁的场景中,这竟然牵动了贾母的心,主动提及她的婚姻大事,侧面隐含了贾母想将宝琴配与宝玉的意向。绘画意境与小说文字的潜在转化指向,实非单靠文字功夫修成,足见曹雪芹在绘画上的修养和对绘画的运用。究竟宝琴为大观园带来怎样的影响,她的性格特征和“踏雪寻梅”场景象征的意义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宝琴直到四十九回以后才出场,这时我们已经对大观园里所有人物的性格都比较熟悉,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都跃然于纸上,如元妃归省,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海棠社,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凤姐泼醋,鸳鸯剪发……各式人物的生存滋味将大观园填成一个杂味罐,唯独缺少“清甜”的一味。这时宝琴出现,像一丝清甜的调料融入贾府,从她出场到八十回结束,作者共用了二十几个“笑”来修饰宝琴的“清甜”:含羞带怯的笑,轻快的笑,调皮地笑,点头含笑……,作者一直回避正面描写宝琴,使读者始终有距离地欣赏这个人物,保持着轻松神秘的调子。特殊的经历陶冶得宝琴年轻热心,见多识广,堪称是红楼中的“徐霞客”。薛宝琴的游历和见识,为大观园里的姑娘们展示了外面多彩的世界;对异域风情的描述,又为大观园增添不少西洋色彩。薛宝琴在曹雪芹笔下尽乎完美,是外来开放文化与传统教化相结合的女性象征。

宝琴才思敏捷,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一回中,她的诗词在构思、意境、思维诸方面另成一格,显得高雅且不落俗巧,连黛玉、湘云也对宝琴的诗才表示佩服。另一方面,她也能谦虚待人,李纨让她编灯谜,她作十首怀古隐物诗,语调温顺柔和地说“诗虽粗鄙,姐姐们请猜一猜”,谦逊又不自夸。宝琴的另一处优点还在于能谨慎处事。宝琴为宝钗之堂妹,凡事她总对宝钗言听计从,许多场合总是让宝钗说话后方才言语。宝琴与黛玉在贾府同为“篱下之客”,又一样是“父母离丧”,但她对待周遭事情的态度要比黛玉超脱和宽容得多。赖大婶子送她的两盆腊梅、两盆水仙,她赠与黛玉一盆水仙、探春一盆腊梅。心意一片,却体现了她对黛玉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体恤之心;对庶出的探春一片尊敬之意。理解与关爱的心态使她能靠近黛玉那颗敏感自卑的心,和黛玉结为知音,黛玉才会对宝玉说认识到宝琴是个“大好人”。宝琴对待下人的态度体现她反感封建阶级、追求平等的意识,将香菱与宝钗一样视为姐姐,对香菱坦诚相待,还把家里带来的绸缎送给她做裙子。宝琴才思开放,善于反思死板固化的题材,对宝钗提出的《咏太极图》大胆反驳,认为诗题窒息才情,“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从人物性格特征上看,黛玉之美,原是一种病态的美,过于敏感和多疑;宝钗之美则失之于人情练达;湘云之美失之心直口快。薛宝琴是曹雪芹笔下唯一不沾习气的女子,宛如一块质地纯净而又温润透明的玉,传统教化令她识大体、明事理,开阔的视野使她具备一份独特的超然,知书识理的知性形象是对她最贴切的诠释,是具有文人气质的女性,是文人墨客心中“红袖添香”的知识女性形象。

在宝琴的性格中,外在和内在美构成了她无与伦比的知性美。她丰富多彩的性格特质体现了曹雪芹关于人性至善至美的最高体悟,也在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曹雪芹内心对女性知性美的肯定,对封建体制约束下女性思想性格狭隘单一的反拨。文人画对文人自身品格要求很高,而其要素都可以从薛宝琴的身上找到相应的品格。文人绘画所必须的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⑤体现了文人崇尚品藻,重视文学和品德修养。书中的许多描述使宝琴的形象透发着文人的格调,她在人品、学问、才思、见识上一应俱齐,如此高浓度地描述这样的格调美,《红楼梦》中只此一人。如果说“宝琴立雪”场景中的人物体现了曹雪芹对物我格调的高度考究,那么宝琴的文人气质与“踏雪寻梅”的意境在审美意识上就必须高度一致。曹雪芹对“踏雪寻梅”场景的选择是基于什么样的审美意识?为何曹雪芹会选择这样的场景烘托如此高格调的人物?在古代文人心中“踏雪寻梅”又有怎样的象征意味?“宝琴立雪”这一场景是宝琴人物气质明确注释的重要信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宝琴立于雪中寻梅的形象,是小说创作与绘画意境、文化象征相互影响的典型代表。古代的文人阶层崇尚清高淡泊,向往高洁的精神生活。文人的绘画作品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的思想,借此抒发内心的情绪。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⑥。“踏雪寻梅”体现了文人画家对高洁精神生活的追求,在文人笔下常将画里寻梅之人比将梅花的品格和高贵,使画面在格调和神韵上与之协调。“宝琴立雪”将宝琴与梅、雪联系起来,借梅、雪定位宝琴的格调,可见曹雪芹经营“宝琴立雪”这一场景的匠心。清代出版的王希廉评本《红楼梦》插图中,薛宝琴侧页插图的花卉就是“梅花”⑦。

曹雪芹在构思“宝琴立雪”的场景时,显然受到历代文人的影响。追溯“踏雪寻梅”的根源,出自一则典故:唐代诗人孟浩然巧拒官位、归隐山林、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于是“踏雪寻梅”成为古代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向往高洁生活的精神寄托。“踏雪寻梅”的场景是中国文人画的美学典范,梅、雪在诗人画家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宋代以后,借景白雪梅花而写其意象之美,赞颂梅花坚贞品格的诗画,渐渐流行起来,后来逐渐演绎成千古佳话,成为诗人画家笔下表达雅逸情趣的题材。陆游曾写《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元代画家王冕,自叙“平生爱梅颇成癖”,踏雪寻梅,一旦发现奇绝之枝,即“喜欲颠”,载酒与梅花对饮。他的《墨梅图》及其亲笔题写的《墨梅诗》,堪称歌颂梅花风骨的佳作。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对“踏雪寻梅”可谓情有独钟,仅存世的《踏雪寻梅图》或《骑驴踏雪图》就多达四或五幅。其中的一幅《踏雪寻梅图》,描绘一位老翁站立于桥上,在雪中寻梅,身后的书童手里捧着一枝梅花。明代山水画家吴伟、郭纯,清代画家萧晨、任颐都画过《踏雪寻梅图》,可见“踏雪寻梅”备受历代文人画家崇尚和喜爱的程度。现藏于天一阁博物馆的陈洪绶《策仗寻春图》,也描绘踏雪寻梅的情景,图中一位策杖长者,头戴玄色披肩纀巾,身着宽袍广袖;身旁一位侍童,衣着短褐,手捧一花瓶,紧紧尾随,花瓶上插着梅枝和瑶草。这与曹雪芹笔下的“宝琴立雪”有十分相似之处,同样都在四面粉妆银砌的雪中立着一主一仆,策仗长者转换成宝琴,捧着花瓶的侍童转换成丫鬟。有关“踏雪寻梅”的典故和历代诗句中没有涉及侍童及侍童手里捧着的花瓶和那一枝梅花。而历代的“踏雪寻梅图”则由于构图和意境的需要,将侍童捧花的情节表现得非常细腻。从书中对“宝琴立雪”描述的场面上看,曹雪芹在“宝琴立雪”的场景上与历代画家的“踏雪寻梅图”联系紧密。作为绘画情景的再现,书中“宝琴立雪”的场景是“踏雪寻梅图”的外延,是绘画作品转化成文学作品的典型再现。从时间上考证,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间(有学者认为是乾隆九年即1744年),正值清代乾隆年间文人画风空前兴盛的时期,与“扬州八怪”处于同一年代。从性情特征上分析,对书画颇有研究的曹雪芹当属不折不扣的文人,清代“扬州八怪”时期的这些优秀的文人画作品,不能不影响到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最受欢迎的小说,以《红楼梦》人物为题材的绘画很普及,绘画影响了曹雪芹的小说创作,而《红楼梦》又造就了一种新的绘画形态——《红楼梦》绘画。

一幅画的空间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像小说一样按一定的顺序细腻地表达,包括人物的气质特征。从小说人物到绘画作品的转化,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气质特征成为画家笔下表达的最重要对象,因此,情节的选择,画面意境的营造成为表现主体人物的关键。画家在创作宝琴这个人物时,意境的象征大于刻画人物本身。“比照林黛玉等人物的象征内蕴,薛宝琴的形象比较虚渺,却同样具有文化象征意味”⑧。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画家会选择性地挑选故事情节里最耐人寻味的那一片刻或者将人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表现出来。“从画家对《红楼梦》情节和场景的选择,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小说中哪些情节吸引了画家的目光,哪些描写属于‘最耐人寻味和想象’,‘包孕最丰富的片刻’”。⑨

清晚期以来,《红楼梦》读者里有一个特殊群体——历代文人画家,他们通过绘画传达对《红楼梦》的阅读体验。在《红楼梦》的绘画作品中,“宝琴立雪”的场景受到画家的喜爱。嘉庆、道光年间,两位比较著名的人物画家改琦和费丹旭,都曾绘画过《红楼梦》题材。改琦所画仕女,形象纤细俊秀,用笔轻柔流畅,创造了清后期仕女画的典型风貌。在改琦绘制的《红楼梦图咏》里,对“宝琴立雪”的描绘表现得清雅脱俗,简约的线条勾勒出裘衣,人物神态怡然清高,身后的丫鬟举着一枝梅花。《改七香红楼梦临本》一册共十二幅,册里就有《踏雪寻梅》的场景,画意明显,表现小说情节很明确。画中宝琴略带渲染,与丫鬟一前一后,裘衣设以深色,表现在白雪世界里独秀一枝的风情。费丹旭以画仕女闻名,与改琦并称“改费”。费丹旭笔下的仕女形象秀美,用线松秀,设色轻淡,别有一种风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十二金钗图》册里,就有《宝琴立雪》。此外还有汪忻绘制的《汪锡斋手绘红楼梦粉本》,图册一共描绘了十二个场景的设色粉本,其中有“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近景为贾母在众人的拥簇下望着远处白雪梅花间的宝琴。民国时期《红楼梦》的作品有吴岳的《红楼梦七十二钗画签》,其间描绘了宝琴在梅花树间,身后的丫鬟只露半个脸庞并举着梅花。新中国成立后《红楼梦》绘画有了新的发展,程十发、刘旦宅、晏少翔、华三川、戴敦邦、王叔晖等知名国画家都曾描绘过“宝琴立雪”。改革开放后,在西方审美和新的绘画思潮影响下,涌现出一批以当代绘画技法表现《红楼梦》的画家,他们是赵国经、王美芳等;表现《红楼梦》题材的绘画也从原来的纸本材质发展到陶瓷绘画、竹简绘画、剪纸、雕塑、网络上流传的软件绘画等多元手段,从这一层面上讲,《红楼梦》丰富了绘画,绘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宣传了《红楼梦》。这对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红楼梦》非常有价值。

《红楼梦》绘画的出现,扩大了《红楼梦》在民间的影响,对古典文化的传播作出贡献。作为场景和象征性题材表现《红楼梦》人物,多数画家笔下都描绘过《金陵十二钗》。从绘画题材上看,金陵十二钗的十二个场景中,有“探春吟句”、“惜春作画”、“李纨课子”、“可卿春困”、“元春归省”、“熙凤弄权”、“妙玉奉茶”、“晴雯撕扇”、“宝琴立雪”和“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眠芍”等情节,它们共同组成绘画图册中常见的“金陵十二金钗”,“宝琴立雪”列于其中,并且影响广泛。薛宝琴并不是十二金钗正册中的人物,因为一幅“宝琴立雪”的景致,令众多画家争相描绘,从此在《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绘画人物图册中占有一席之地,常令人误解了“宝琴”在“十二金钗”册子中的位置。可见绘画的选择取向影响了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在“宝琴立雪”的场景上,《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的绘画审美观念。翻阅清代以前的“踏雪寻梅”图轴,图中寻梅踏雪之人多为典故的主角孟浩然或是文人画家自诩为画中人,画中人物形象多为男性。自从《红楼梦》里一出“宝琴立雪”以后,从清代中期至当代的绘画作品中,画家笔下的“踏雪寻梅图”出现了女性立于雪中寻梅的现象,从题材上解放了妇女在“踏雪寻梅”意境中的地位,此后凡有描绘“踏雪寻梅”题材的作品,则多借女性为主角表达雪中寻梅的高古之意。这是《红楼梦》对绘画的深远影响。

结语

“宝琴立雪”强烈的画面感是曹雪芹注释薛宝琴气质特征的独特方式,折射出曹雪芹心中潜在的人文追求和对知识女性的肯定,反映了曹雪芹对诗画审美的追求,整部作品充满传统绘画的美学意识。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从《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整体美学上看,它深深受到了传统文化特别是绘画的影响之大,是中国其它几部小说所不能比拟的。”⑩将中国几千年的美学意识微妙地融于整部《红楼梦》著作里,仅“宝琴立雪”所涉及的绘画意识,足以鼓励我们重新看待和研究《红楼梦》与绘画的关系。

注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6: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琴【{秦钟//宝琴钟子期}】
唐代 / 释彪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吾有一宝琴,价重双南金。刻作龙凤象,弹为山水音。

星从徽里发,风来弦上吟。钟期不可遇,谁辨曲中心。

菩提偈

惠能〔唐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朱慈炤,慈,薛宝琴
钟子期 - 俞伯牙的知音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锺子期,名徽,字子期,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锺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 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锺子期

  • 所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 出生地

    楚国汉阳


  • 身份

      樵夫、琴师伯牙的知音

  • 相关典故

    伯牙摔琴谢知音

  • 代表作品

      高山流水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求学深造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伯牙。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侯,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成连划船离开。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鼓琴觅知音

他日思夜想: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晋国冇得,还有外国,单单不就得知音人。他抱琴回土生土长的楚国,一来为晋国求贤,二来寻找知音,那天,他把官船弯到汉阳的一座山坡下,面对汉江弹起“

“高山流水”这曲子,曲还没有弹完,一根主弦陡然绷断。伯牙晓得弦断得蹊跷,必有知音到。你说那知音是个么样的人咧?他不是豪门公子,也不是一介书生,偏偏是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山野樵夫锺子期。他听到俞伯牙弹的“高山流水”,心合琴声跳,斧随琴声舞,不想,一板斧劈断一根大树枝,主弦就绷断了。

俞伯牙有意在官船上大声感叹:“为何荒野回声大?”山林中,锺子期高声回答:“只因山高流水长!”伯牙重整断弦,再弹一曲,子期合唱:“美哉洋洋乎,意在高山!”伯牙也不理会,又弹一曲。子期急奔下山,隔船赞唱:“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一听,忙把子期请到船上,美茶相陪,酒肉款待,谈音论律,八拜为交。伯牙年长称兄,子期为弟。

话长夜短,两人不觉聊到东方鱼肚子白。子期起身要走,伯牙难得知音,哪里舍得,硬要接他到晋国,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共操艺琴。无奈锺子期上有年迈二老高堂,下有兄弟姐妹,远离不得,只好约定来年中秋在集贤村钟家相会。

摔琴谢知音

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又抱琴来楚国汉阳,向一位白胡皓须的老翁问路:“请问老公,这里可是集贤村?”老翁说:“集贤村有上下两个湾子,不晓得先生找的是哪个?”伯牙说:“找我的知音朋友锺子期。”老翁一听说是找锺子期,眼圈就红了,眼泪一洒,号哭说:“您家莫是那个伯牙大人伯牙先生咧?我期儿坟上都长草了,今昼是他的百日,他闭眼那暂,还要听先生弹琴哪!”伯牙一听,跌脚捶胸,三泡眼泪四泡流,呜呜哭了一大场。他跟着钟父到子期坟头,把琴搁在拜石上,打起盘脚,愈哭愈弹。那上下左右湾的伢儿老小,听说大臣都跟子期上坟,一窝蜂赶来看稀奇,一见伯牙打坐弹琴,以为他好不懂事,还在取乐,就都嘘之啦沙、叽叽哄哄地走了。伯牙一见,越发伤心,搜出解刀,割断琴弦,举起瑶琴,卯起来往拜石上一摔,高声哭唱:“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1]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弹琴的时候,锺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弹奏时意在高山,锺子期说:“弹得太好了!琴声就像巍峨的高山。”伯牙意在流水,锺子期赞叹道:弹得真好!琴声就像水势浩荡的江河。”不论伯牙(弹奏时)想什么,锺子期总是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再也找不到比锺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纪念

锺子期墓

锺子期系春秋楚国人士,其墓就位于不远的马鞍村。经修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锺子期(4)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锺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后人忘不了这一对琴师的深情厚谊,就把当年伯牙江边鼓琴觅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台;把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断口;把钟子期的家乡集贤村,起名钟家台。[2]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伯牙鼓琴图》

这是一幅人物故事画,画中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一书。画的是俞伯牙与锺子期两位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画面上共有五人,左边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长髯,披衣敞怀,端坐石上,双手抚琴。伯牙的对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两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作者用生动、准确的笔墨刻划了两个主要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活动,弹琴者的专注传神,听琴者的入神,都跃然绢上。为了衬托两个主要人物,作者还安排了三个侍童,并借用次要人物的不同反应来表达伯牙和子期之间用琴声传递感情并成为“知音”的友谊。







参考资料

“钟子期”为什么改成“锺子期”:细说钟、锺、鍾、鐘2021-03-14 10:16:04 来源: 杏坛金语  举报

分享至



在汉语中,对于非常要好、相互了解、无话不谈的朋友,有一个特别的叫法——“知音”,这来源于动人的故事《高山流水》,故事有两个主人公,分别是俞伯牙与钟子期。
这个故事被选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安排在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题目改为《伯牙鼓琴》。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看到的书中都写成“钟子期”,现在却改为“锺子期”。
现在为什么改用“锺”而不用“钟”?“钟”“锺”“鍾”“鐘”这四个字又有什么关系?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搞清楚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细说一下。


先说为什么要改:
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共计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3500个常用字,二级字表为3000个次常用字,三级字表为1605 个专门领域通用字。

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根据要求,《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钟子期”改为“锺子期”,根据就在这《通用规范汉字表》。作为姓氏人名,而且是教材文言文中的,就应当将“钟”改为“锺”。“锺”字在表中排在第7679个。


“钟”与“锺”的关系:
“钟”与“锺”都是“鍾”的简化字,只是后来“锺”停用了,只用“钟”字,而再后来“锺”字又被恢复使用,并且作为姓氏人名以及文言文中的规范用字。
比如,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名字现在就写作“钱锺书”。而更多要改过来的,当然是古代人的姓名,因为“锺”是姓,另外还有复姓“锺离”,所以涉及到的人名很多,你像战国时期的锺离春、三国时的锺会、南北朝时的锺嵘。此外还有地名,“锺离”原来就是地名。
那么,由于简化字“钟”已经用了这么久,很多这个姓的人还要改吗?我认为,由于个人信息已经录入户籍以及个人档案,今人的姓名是不能改了,而且也不需要改。但如果是新出生的,想改或许可以改。


“鍾”与“鐘”的关系:
这两个字在古代有通用的情况,今天又合并简化为同一个字——“钟”,但其实它们有不同的意义。
在《康熙字典》中,“鐘”的解释有:1.乐器。2.地名、山名。3.通“鍾”;“鍾”的解释有:1.酒器、容器。2.聚。3.重。4.量词。5.国名、地名、县名。6.姓。7.“鍾離”(钟离),复姓,与“鍾”同宗。8.琴名。9.“龙钟”,竹名。
从造字的角度看两个字的本意,“鐘”是乐器(一说报时器),而“鍾”则为容器、酒器,所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所以在有些地方不能互换。比如“晨鐘暮鼓”的“鐘”不应写成“鍾”,而在“汝南王亮以琉璃鍾行酒”这句话里,“鍾”不能写成“鐘”。


关于钟姓起源的问题:
由于“钟”字同时对应繁体字“鐘”与“鍾”,那么作为姓的时候,究其本源到底是哪一个呢?还是两个都是姓?“钟子期”的“钟”对应的确定是“锺”吗
据考证,钟姓的起源有好多个,而普遍认可的是源于殷微子启。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说:“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化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意思是以封地“钟离”为姓,后又有单以“钟”为姓的。这里的地名“钟离”繁体为“鍾離”,所以源于这一支的钟姓本当姓鍾。
而古代也有以官职为姓的。周代有专门负责钟吕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所以有一种说法,郧公钟仪的先祖即为钟师,以钟为姓。那么,源于这一支的钟姓则本当姓鐘。而据说钟子期即为其后人,若果真如此,那么钟子期当为“鐘子期”。
可是即便上述说法属实,由于“鐘”对应的简化字只有“钟”,而《通用规范汉字表》里又专门规定用“锺”字,所以教材也只能改为“锺子期”。


常建《江上琴兴》原文翻译及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常建《江上琴兴》原文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常建《江上琴兴》翻译
江上调着玉琴, 调一次弦就清一次心。泠泠的调完了七根琴弦,周边的森林越发的幽静阴凉。江中的月影更白,幽蓝的江水也越发的深沉。才知道这梧桐木做的古琴 可以佩上黄金的徽标。
常建《江上琴兴》赏析
《江上琴兴》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常建的诗词全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说“龙钟” 子夏书坊 2018-05-02   |  2137阅读  |  1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掌书记,天宝八年(749)辞京赴边;途中遇回京使者,写下这篇《逢入京使》,表达思乡之情。这首诗语浅情深,播在人口。然而,对“龙钟”一词的解释,却往往未尽透彻,乃至偏差。二十世纪初出版的老《辞源》特为岑诗增设一个义项,曰:“岑参诗‘双袖龙钟泪不干’,言沾濡湿润也。”此后各种辞书,多相沿立此义项。各种唐诗注本和唐诗赏析,也多据此义项作“沾湿”解。三人成虎,信以为真,习以为常。其实,仔细推敲,于字义和诗意都无法说得圆通。诗歌之遣词造句,是有一定规则的,七言诗句的格式,通常是上四下三,或上三下四,极少上二下五。岑诗“双袖龙钟泪不干”,自是上四下三句式,也就是说,“龙钟”一词是修饰“双袖”的,不是修饰“泪不干”的。即写以袖拭泪的状态,而非写泪湿衣袖的情况。由于对“龙钟”所状双袖之态,不甚了然,所以从“泪不干”臆断其为“沾濡湿润”貌。古人衣装多长袖,即戏装之所谓“水袖”。拭泪时,袖口下垂,摇曳不定,这就是所谓“龙钟”。“双袖龙钟”,乃形容频频挥袖拭泪。频挥双袖拭泪,还是不干,极言乡思之深重难遣。这样解释,似乎较切合诗意,也较符合词义。何以见得?这就需要探探“辞源”了。
  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语言符号。随着语言的发展,字的形音义也跟着演变。于是字有本义,又有引申义;词有原意,也有延展意。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毛传多转音”条云:“古人音随义转,故字或数音。”音义总是处于变动之中,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其基因之传承,是贯穿始终的。这便形成字族和词族,在族类中保留着血缘关系。汉字多单音词,也有双音词和多音词。双音词称联绵词,有叠韵,有双声,有非双声叠韵者。叠韵联绵词,在音转中,会派生出词义相类似的新词,形成一个词族。例如“朦胧”(不明晰),就是叠韵联绵词,与之相关的联绵词有模糊(不清楚)、马虎(不认真)、懵懂(不清醒)、糊涂(不明白)、混沌(不分明),等等。这一词族的基因,即“义根”(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称为“意根”),就是表现“不确定性”之意,用以描写视觉、听觉、感觉所触及的形态、事态、动态、心态不确定的情状。“龙钟”这一叠韵联绵词,不属于“朦胧”一族,它的“义根”是“不稳定性”。与之同族的词有郎当、踉跄、潦倒、婆娑、蹭蹬、酩酊,等等,形容衣服不稳贴的“郎当”,形容行走不稳的“踉跄”,形容仕途失意的“潦倒”,形容舞姿盘旋的“婆娑”,形容人生遭挫的“蹭蹬”,形容醉态颠倒的“酩酊”,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义根”,就是“不稳定性”,都用以形容某种不稳定状态。



  “龙钟”一词,据辞书推测,源于《荀子》的“陇种”。《荀子·议兵》云:“圜后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陲陇种东笼而退耳。”唐杨倞注:“其义未详,盖皆摧败披靡之貌。……(或曰)陇种,遗失貌,如陇之种物然;或曰即龙钟也。”唐人对“陇种”之义已不甚了然,或谓“如陇之种物”,乃望文生义,没有搔到痒处;或疑其即“龙钟”,状败走潦倒之貌,庶几近之,尚切“不稳定性”的“义根”。唐以后“龙钟”始流行,以“龙钟”推定“陇种”,是可以理解的。“龙钟”在唐宋诗中,或状老态之不稳(为该词第一义),如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魏野《送王太傅出镇桂林》诗:“龙钟不得相随去,愿寄州图枕石看。”或状病态之不稳(近似潦倒),如杜甫《寄彭州高适虢州岑参》诗:“何太龙钟极,于今出处妨。”邵雍《寄三城旧友卫比部》诗:“虽老未龙钟,篱边菊满丛。”或状行走不稳(近似踉跄),如苏颋《早发方骞驿》诗:“传置远山蹊,龙钟蹴涧泥。”张咏《送别祝隐士》诗:“龙钟尘满衣,特特扣柴扉。”或状醉态之不稳(近似酩酊),如于鹄《醉后寄山中友人》诗:“知己尚嫌身酩酊,路人应恐笑龙钟。”或状仕途不稳(近似蹭蹬),如卢纶《途中遇雨马上口号留别张刘二公》诗:“应念龙钟在泥滓,欲摧肝胆事王章。”韩愈《醉留东野》诗:“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白居易《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澧上》诗:“莫问龙钟恶官职,且听清脆好文篇。”或状生计不稳(近似困顿),如卢纶《郊居对雨寄赵涓给事包佶郎中》诗:“萧飒宜新竹,龙钟拾野疏。”俞凫《上高侍御》诗:“迹处龙钟内,声居汩没中。”韩琦《灵岳道中》诗:“龙钟父老知迎拜,硗确田畴尚力耕。”或状物下垂摇曳(近似婆娑),如岑参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冯山《黄甘寄李献甫》诗:“金苞烂漫差三等,乳蒂龙钟占上游。”《广韵》云:“龙钟,竹名,年老者如竹枝叶摇曳不自禁持。”竹之枝叶摇曳,因名之曰“龙钟”。萧子显《日出东南隅行》诗:“横吹龙钟管,奏鼓象牙箫。”江总《横吹曲》:“箫声凤台曲,洞吹龙钟管。”张九龄《答陈拾遗赠竹簪》诗:“遗我龙钟节,共谈词赋英。”就以“龙钟”代指竹。“龙钟”修饰涕泪,也是状其下垂摇曳貌。无名氏《(卞和)献玉退怨歌》云:“紫之乱朱粉墨同兮,空山歔欷涕龙钟兮。”(见明冯惟讷《古诗纪》,或谓出汉蔡邕《琴操·信立退怨歌》,细审诗之句调,不似汉体,更类唐制,颇疑其为唐人据卞和故事所作之歌)“涕龙钟”,状涕泪下垂不稳之貌,犹古人之所谓双垂玉箸,并无“沾濡湿润”之意。《古代汉语词典》释“龙钟”为“流泪的样子”。新《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释“龙钟”为“泪流貌”,并引王褒《与周弘正书》:“援笔揽纸,龙钟横集。”二书一改“沾湿”之训,以为饰泪流之状,较切原义。宋之问《高山引》诗:“天高难诉兮远贞明德,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这里的“挥涕龙钟”,近似岑参“双袖龙钟”,都是状拭泪之态,而非饰流泪之貌。“龙钟”在诗文中,其所状物态,包括形态、事态、动态、心态,都没有离开“不稳定性”这个“义根”。倘作“沾濡湿润”解,便离开“义根”了,岂非成了“不根之谈”!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即便是最具权威的辞书,也难免会出点差错,我们在“引经据典”时,切不可盲从,有时需要来一番追根探源,才能求得真解。我试图这样做,但不敢说已经穷尽水源,豁然开朗。还请大方之家,有以教我



龙钟一词的由来(龙钟)谁敢与我以心换心

精选回答

1、龙钟: 查191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 ,“龙钟(lòngzhōng)”是古代的一个叠韵形容词(“龙”与“钟”的韵母相同,都是long,所以称叠韵),叠韵词,两个字合成一个整体意义,不能分开解释。

2、 古人以“龙钟”形容身体衰弱。

3、它的来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龙钟”是一种竹子的名称,“老人像竹子摇曳,不能自持”,所以称“老态龙钟”;有的说“龙钟”是一种石头的名称,“老人体重如石之笨累”,所以称“老态龙钟”。



[tr][/tr]
[tr][/tr]
废琴
[ 唐 ] 白居易
原文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

白居易写的《废琴》求意思!!yaoduan20102013.09.10[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hapttv2013.09.11


满意答案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是言制琴之材,以丝桐制琴。并言琴起源于上古之时,又悠远沧桑之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琴声淡雅,而世人多好繁曲淫声,故知音稀少。

“玉徽光彩减,朱弦尘土生。”
玉徽、朱弦,此处皆代琴。玉徽的光彩褪尽,朱弦也已是落了一层灰土。早已经没有人去弹奏她们了。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中古以下,圣乐多废。遗音泠泠则言其尚有传承。

“不辞为君弹”者,琴为礼器,不可轻率,不可妄作。
“纵弹人不听”者,曲高和寡也,世俗之人,不识亦不好。
(羽按:泠泠弦上声,自弹还自听,宁向山间月,莫对世上人。)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释其原因,都是因为羌笛秦筝这些俗乐也。

白居易的《废琴》是寄寓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而作的琴诗

唐代音乐因汉族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之融合,并吸收了外来音乐,而产生了空前的繁荣。琴音的单调,加上琴家的保守,乃造成了琴的被冷落。唐代诗人乃常藉由琴象征淳朴之古风,抒发对也俗的感慨。这首诗开始四句说到以丝弦与桐木制成的琴,保存着古代的音声,淡而无味,不为今人所所赏。”于徽〃四句写古琴久被弃,以致玉徽暗淡,朱弦蒙尘,但音声如旧。末二句谓世人爱好筝笛,致使古古琴被庆弃。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古琴受到冷落,但是在文化圈内的古琴音乐仍显生气盎然。他们以极大的耐心与毅力来坚持正声,使人能听正声,喜欢雅音

白居易就是借古琴之势来寓意自己在这个朝局中的地位。君王不正视听,偏好奸妄。以致儒雅博学的人才“光彩减”,“尘土生”。

不全是拓帖,也有部分自己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
中国古代乐器《七弦琴》 天童老僧 2019-08-11   |  600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传统弦鸣乐器。擦弦类。又称“瓦琴”、“唐琴”、“福琴”、“梧桐琴”。壮语称“趁垠”,也有人称“尼”,即“七弦”之意。流行于广西东兰、凤山、巴马等地。
  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
  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 《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
  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
  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流传下来。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 “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九嶷派以津京为中心。
.
.「伏羲制琴的传说」古琴的那些事系列一
古琴培训2019-11-26 12:05





伏羲依照凤凰的形象制造了琴!这是传说。但这个传说有不少的文字记载。 《琴操》:"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还有琴界先德们的那些记述,如《太古遗音》 “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这类的记载,就更多。


伏羲是先秦时期就已经被确认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他的母亲华胥氏在一个名为“雷泽”的沼泽边,看到了巨人的脚印,便好奇地踩踏上去,突然感到一种令人昏厥的震动。之后不久,便生下了他。没多久他长成了一个巨人,华胥氏给他取名为“伏羲”。


他制琴使用的最重要的材料是传说中凤凰所栖息的桐木。伏羲巡查西山桐林时,看到霞光万丈,祥云四起,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而降,落在一棵最大的梧桐树上,其余诸鸟纷纷飞集在各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仿佛在朝拜。这两只大鸟也“即足即足”地叫起来。伏羲见此,忙召树神句芒来问。句芒笑着对伏羲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凤凰呀!声音‘即即即’的是雄鸟凤;声音‘足足足’的是雌鸟凰。”


凤凰是鸟中之王,而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之上,可见梧桐是多么的高贵了。比如在我国的诗经里,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在诗经,大雅的“卷阿“里,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说的是梧桐生长的华彩茂盛,引来凤凰鸣啼。


伏羲朝那棵桐树行了三拜大礼。然后,他让有经验的能工巧匠砍伐了那棵大树,然后按三三之数,将其截为三段。他用手叩击上段,发出的声音太清;他又叩了叩下段,发出的声音太浊;最后他取中段叩之,发音正好清浊相济。
伏羲大喜,便将中段桐木浸在长流水中,经历了八九七十二个昼夜后,卜得吉日良辰,让工匠将这段桐木按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数字,斫出了长三尺六寸五分的琴胚,又按四时八节之数,定为后宽四寸,前阔八寸,按“天圆地方”的认识概念,将琴的底板作平,面板却做出半圆的弧形,代表着天地同心。
然后按阴阳两仪之数在地板上留出龙沼、凤泽,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内按宫、商、角、徵、羽五音安上五根弦。最后又依百鸟朝拜凤凰的情景编创了乐曲,供大家弹唱,以纪念灵桐之义、凤凰之德!


古琴制成之日,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伏羲双手执琴向众人讲解:“我今削桐,制之为琴,根据天圆地方之道,琴面浑圆取形于天,琴底方正效法大地。琴的体长三尺六寸五分,模仿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六寸,与天地六合相比附;琴有上下,借指天地之间气息的动荡往来。琴底的上面的音孔叫‘池’,暗指水,是平的,琴底的下面叫‘沼’,借指水的暗流,上下相通相融。
琴的前端广大,后端狭小,借喻卑尊之间的有序差异。‘龙池’长八寸,会通八风;‘凤沼’长四寸,和合四时。琴面上设弦有五条,用来配备五音,和‘五行’相合。大弦是琴中的君王,和缓而幽隐;小弦是臣子,清廉方正而不错乱。五音之中,宫是君,商是臣,角是民,徵是事,羽是物。弹奏起五弦,五音纯正,天下就和平,百姓就安宁。”


后来,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天神,为了欢娱,特调来伏羲创造的琴当场演奏。天神们见这乐曲动听,乐器奇特,便依来历将它唤作琴。因又是第一次在天宫瑶池见到这新物件,便将伏羲所创的乐器称为瑶琴。从此,人间便有了古老的乐器——琴。
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态为何用“龙钟”2024-05-06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动作迟缓、步履蹒跚时,经常会用“老态龙钟”这个词。其中的“龙钟”应该如何理解,引发了学界的讨论。

  在古代字书中,“龙钟”有十几种写法,包括陇种、笼东、笼钟等,《康熙字典》里说:“陇种,遗失貌,如陇之种物然。或曰即龙钟。”王力先生在《王力古汉语字典》里认定,“龙钟”是叠韵联绵字,即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联绵字。

  “龙钟”最早称为“陇种”,源自《荀子》的“(仁之兵也)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耳”。仁者之师就像磐石,触及的人都会摧败而退却。可以看出,此时的“陇种”表现的是受挫后披靡颓废的状态。而后,东汉的蔡邕在《琴操》里说:“俯仰嗟叹,心摧伤兮;紫之乱朱,粉墨同兮;空山歔欷,涕龙钟兮。”表现的是卞和献玉被误解后伤心欲绝、悲摧疲惫的状态,从而把“龙钟”一词的含义引申到身体及面部表情的颓丧和苦楚上。唐、五代时期《敦煌变文》里的“举动途回,状同陇种”,说的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龙钟”一词大放异彩是在唐宋时期,众多伟大诗人将“龙钟”的含义进一步阐发。无论是王维“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的步履蹒跚、老态尽显,还是苏颋“传置远山蹊,龙钟蹴涧泥”、于鹄“知己尚嫌身酩酊,路人应恐笑龙钟”的脚步踉跄、醉意朦胧,抑或是苏东坡“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刘克庄“新年筋力太龙钟。腰似铁锚儿重”的壮年疲弱、身重体乏等,他们用“龙钟”表达着年老不得劲儿、官场不得志、生活不如意、心情不舒畅等不同的境遇、感想或心声。最有名的当属岑参《逢入京使》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对“龙钟”的使用堪称别出心裁,在表达思乡的悠悠感怀之时,也为后世争讼该词的准确词义埋下了伏笔。

  历史上,对“龙钟”一词存在两个误解。一个是宋代《广韵》对“龙钟”一词的解释:“龙钟,竹名,年老者如竹枝叶摇曳不自禁持。”清代的翟灏在《通俗编》里声称这是错误的。他说“龙钟”作为一种竹子的名称,戴恺之的《竹谱》和马融的《长笛赋》都记录过,《南越志》里也有“罗浮巨竹,谓之龙钟竹”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在描述体型巨大、竹叶刚劲、风华正茂的状态,与“龙钟”之“垂垂暮矣”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广韵》中关于“龙钟”的解释是张冠李戴。

  另一个便是岑参《逢入京使》里的“龙钟”了。二十世纪初出版的《辞源》(第三版)将“龙钟”释义为“言沾濡湿润也”,并以“双袖龙钟泪不干”举例,后来,这个释义被很多辞书和注本沿用,如《汉语大词典》的“沾湿貌”。除了岑参的《逢入京使》,还列举了蔡邕《琴操》的“空山歔欷,涕龙钟兮”以及宋之问《高山引》的“天高难诉兮远负明德,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等。乍一想,“龙钟”与“涕”“泪”结合使用,“沾濡湿润”似乎是可以理解的状态,但“双袖龙钟泪不干”是指老人双袖哆哆嗦嗦、颤颤巍巍的样子;“(挥)涕龙钟”也是形容老年人涕泗横流、哭得稀里哗啦的状态,根本引申不到“沾濡湿润”的含义上。

  正如陆游年老时病魔缠身,曾百无聊赖地说“老态龙钟疾未平,更堪俗事败幽情”一样,百年多病,年老体衰,其状似龙弓腰、钟扣地的体态、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境遇以及难以满足的生活疲相,显在身上、写在脸上,都是“龙钟”具体而真实的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8: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废琴
[ 唐 ] 白居易
原文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

白居易写的《废琴》求意思!!yaoduan20102013.09.10[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hapttv2013.09.11


满意答案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是言制琴之材,以丝桐制琴。并言琴起源于上古之时,又悠远沧桑之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琴声淡雅,而世人多好繁曲淫声,故知音稀少。

“玉徽光彩减,朱弦尘土生。”
玉徽、朱弦,此处皆代琴。玉徽的光彩褪尽,朱弦也已是落了一层灰土。早已经没有人去弹奏她们了。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中古以下,圣乐多废。遗音泠泠则言其尚有传承。

“不辞为君弹”者,琴为礼器,不可轻率,不可妄作。
“纵弹人不听”者,曲高和寡也,世俗之人,不识亦不好。
(羽按:泠泠弦上声,自弹还自听,宁向山间月,莫对世上人。)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释其原因,都是因为羌笛秦筝这些俗乐也。

白居易的《废琴》是寄寓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而作的琴诗

唐代音乐因汉族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之融合,并吸收了外来音乐,而产生了空前的繁荣。琴音的单调,加上琴家的保守,乃造成了琴的被冷落。唐代诗人乃常藉由琴象征淳朴之古风,抒发对也俗的感慨。这首诗开始四句说到以丝弦与桐木制成的琴,保存着古代的音声,淡而无味,不为今人所所赏。”于徽〃四句写古琴久被弃,以致玉徽暗淡,朱弦蒙尘,但音声如旧。末二句谓世人爱好筝笛,致使古古琴被庆弃。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古琴受到冷落,但是在文化圈内的古琴音乐仍显生气盎然。他们以极大的耐心与毅力来坚持正声,使人能听正声,喜欢雅音

白居易就是借古琴之势来寓意自己在这个朝局中的地位。君王不正视听,偏好奸妄。以致儒雅博学的人才“光彩减”,“尘土生”。

不全是拓帖,也有部分自己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8: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船夜援琴
[ 唐 ] 白居易
原文 译文对照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译文
晴朗之夜,鸟与鱼都不动了,那轮皓月浸在幽深的江水里,入了它们的梦吧?

此刻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且独坐,淡然一曲吧!

琴上的七根银弦就是最知心的朋友,双耳就是他的知音。

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谁知,哪里是古,哪里是今?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
  诗人:白居易    朝代:
置琴曲几上,慵坐但含情。
何烦故挥弄,风弦自有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9: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诗词赏析——28、春梦歌:春梦随云散

开门见喜
IP属地: 湖南
2018.01.28 09:07:18
字数 1,716
阅读 2,183
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春梦歌(第五回)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说明]

  宝玉在秦氏房中梦入幻境,听见山后有女子唱此歌。歌声未息,走出一个美人,即警幻仙姑。下面一段赋就是描写她的。

  [注释]

  1.春梦——比喻欢乐短暂。

  2.飞花——比喻青春易逝。

  3.闲愁——多余的烦恼,无谓的痛苦。

 

图片发自简书App


 [鉴赏]

  所谓“儿女闲愁”并不是抽象的,有封建礼教所造成的青年男女的不幸,也有封建阶级本身糜烂生活所带来的恶果。作者虽然对具体的人和事表现了不同的爱憎倾向,但终究不能从本质上对此加以分析区别,因而也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解决这些矛盾,以至只能劝人采取消极的处世态度,并对现实发出“繁华易散”、“乐极生悲”等无可奈何的叹息。

宝玉梦中有一处迷津。

迷津这个地方,周围“荆榛遍地,虎狼同行”,源头“一道黑溪”,令人恐怖。据警幻说,深有万丈,遥亘千里,辽阔无边。这里面当然不是毫无生物,还生活着一群夜叉海鬼,专门捉拿已经走到迷津边缘的人。

照例这些夜叉海鬼应该是上班一族,下面应该有更大的领导。

水面上只有一个筏子。那么宽阔的水面,却只飘摇着一直小筏子,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你拥有多大的官职或财富,在这里也买不到像样的舟楫,众生在这里倒显得十分平等。上面掌舵的是木居士,撑篙的是灰侍者,警幻特别强调一点:这两位不受金银。

我想,受了金银又怎样?到哪里去消遣呢?

总之,木居士和灰侍者,心如槁木面如死灰,不受世间繁华诱惑,不惹红尘风月情债,他们工作原则是看心情。心情好,看你有缘,或可把你度过彼岸,心情差,看你无缘,对不起,夜叉海鬼正等着你呢。

这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假使不小心来到这里,一切都要按照这里的规矩办事。

即使贵如宝玉,宁荣二公寄托家事的继承人,太虚幻境警幻的座上宾,都不讲情面,该捉就捉。

宝玉为什么来到这里?是和可卿温柔缠绵之后,携手游玩,不知不觉到了这里。

为什么宝玉和可卿缠绵?是因为警幻的成全。为什么警幻要成全宝玉和可卿,是因为宁荣二公的嘱托。宁荣二公深感家族衰败在即,后继无人,无奈出此下策,这其实是一个馊点子。

看看宝玉掉进迷津之后,大喊什么?大喊“可卿救我!”

说明了什么?说明宝玉落入未知的危险境地之中,想到的仍然是自己心中所迷的女儿。

旁边不是有警幻?如果警幻施展法术,才可能会救他呀,但是宝玉偏喊可卿,这叫宁荣二公情何以堪?

整本书的情节从这里开始,宝玉的执迷,致死不悟,就是那么喜欢女儿,就是甘心情愿把青春虚度,就是不愿为了家族牺牲自己的偏好,就是这样一个坠落迷津的宝玉。

宝玉的故事里多多少少渗透着作者的感慨,既然把年少时宝玉执着意淫的状态比作迷津,那么成年之后的作者对此则是五味杂陈,尽管在文中他一直要把宝玉写到出家当和尚了才罢休。

想一想,作者关照的又何止宝玉一人?

年少时,刻苦攻读,中了进士袭了爵位之后,竟然又苦苦追求成道成仙的贾敬;身在佛门就应好好修行,却偏偏愿意追寻人间繁华富贵,不惜两手沾染鲜血的静虚;在官场路上一路腹黑到底,彻底颠倒读书人形象的贾雨村;介于主子奴才之间,处于尴尬地位,一心为娘家寻好处的赵姨娘;伺候主子,想在花之巷大捞一把的鲍二家的;想把女儿送进怡红院享福,其实不知道那里斗争最残酷的柳家的;

等等,等等,哪一个不身处迷津而不自知?那个独立王国的源头黑溪,大约是世间最毒的毒汁。

作者大约是告诉我们,假如面对这些执迷,能心如槁木面如死灰,心如止水不动声色,那么,或许我们才能跳出那个死气沉沉荒芜恐怖的地方。深处迷津,如何自救,红楼梦就这样为我们给出了这样一段隐喻。所谓的木侍者、灰居士,也就当是我们无争无求的心了。贾宝玉陷入情欲太深,被夜叉海鬼抓走,不能自救,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贾宝玉是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就像警幻仙姑所说的:“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他的”痴情“,不仅表现在对林黛玉的钟情,还表现在他对一切少女美丽与聪慧的欣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以,这首歌也并非泛泛而作。在这里,作者是借仙子的唱词对将来大观园众儿女风浪去散、花飞水逝的命运先作预言。在艺术上,它有总摄全书情节的作用。         

最后编辑于 :2018.01.28 09:15:0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9: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乐器《七弦琴》
天童老僧 2019-08-11   |  600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传统弦鸣乐器。擦弦类。又称“瓦琴”、“唐琴”、“福琴”、“梧桐琴”。壮语称“趁垠”,也有人称“尼”,即“七弦”之意。流行于广西东兰、凤山、巴马等地。

  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

中国古代乐器《七弦琴》

  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 《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

  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

  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流传下来。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 “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九嶷派以津京为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7: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新解
2021-08-10 16:23·赖晓伟评点红楼梦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话说薛宝琴八岁那一年,跟随她的父亲漂洋过海,到很远很远的西方采办洋货。结果碰上了一个真真国的小姑娘,才十五岁大小,最特别的是这位西洋小美女居然精通汉语,会作诗填词,刚刚上面这首便是她的大作。

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这首诗写得实在是太好了,令许多国人自叹不如。尤其是“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一句写得相当工整。


不过,世上并没有真真国这个国家,自然也就没有这位如此精通汉语的真真国小姑娘,想来是作者假托罢了。于是有人认为“真真国”实际上影射女真人(今满族)建立的国家——后金(清朝的前身),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悼明骂清。

他们认为朱楼即朱明,水国即清国。朱楼梦,即建都北京的大明已成一场梦幻,它灭亡了。当今天下的大半已归水国清朝,他们在得意的吟唱。


不过,笔者却认为“明亡说”索隐过度,《红楼梦》实际上是《紫禁城梦》,它是一部清宫秘史,写的是清朝皇家内部之事,和所谓的“明亡说”毫无任何关系!

“朱楼”,就是指“红楼”也,朱楼梦即紫禁城梦,而水国则是指圆明园。众所周知,圆明园遍地都是湖泊,故可称之水国。其中最大的湖泊是福海(俗称东池或东湖),它长600米,宽600米,面积足足达34.4万平方米。


我们知道,真真国小姑娘这则故事,出现在第五十二回,而前面第五十回和第五十一回这两回,恰恰写的是众钗在冰天雪地里,云集在大观园(圆明园)吟诗作乐。

所以,“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是指:昨夜大家还聚集在皇宫紫禁城做着钩心斗角的春秋大梦,今宵却聚集在圆明园里结社吟诗唱太平。含有讽刺之意。

《红楼梦》和“明亡说”无关,和“曹寅家事说”也无关!


更多大清宫闱秘史的解密,详见《赖晓伟重评石头记》典藏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7: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凫靥裘的谜底,薛宝琴身份解密,凤姐要给谁说媒?

长安昭阳王
IP属地: 河南
0.908
2024.09.23 12:10:39
字数 2,379
阅读 49
【 红楼日月:连载68】
(接上文,宝玉生日、贾敬宾天:三月中旬,甲申之难)

6.2 宝琴和凫靥裘
宝玉生日,三月十八,“原来宝琴也是这日”。康熙生日,正是三月十八,这点可作为薛家宝琴是满清康熙的证据之一。

49回,宝琴和李纹、李绮、岫烟一同到贾府,贾母却有个奇怪之举,逼王夫人认了宝琴为干女儿,老太太要养活,为什么?

玄烨的特点之一,是由祖母孝庄抚养长大。52回,贾母赐宝玉雀金裘时,贾母犹未起来,“宝玉见贾母身后,宝琴面向里也睡未醒”,可见宝琴是跟贾母一床睡的。贾母那么疼黛玉,独女的独女,来贾府时还是个六岁的小孩,作者却从未安排跟贾母一床睡、一屋住。宝琴却随贾母生活?因为作者的设计效果是:宝琴随祖母生活,是她一个特征,宝琴就是玄烨。

王夫人认了宝琴为干女儿,那么贾母自然就成了祖母,作者之笔,狡猾之甚。不是说李纨才是孝庄吗?祖母怎么成了贾母?看贾母出门时,把宝琴交给谁了:

58回,老太妃薨,贾母要入朝、送灵,做了安排:“李纨处目今李婶母女虽去,然有时亦来,住三五日不定,贾母又将宝琴送与他去照管。”看,贾母把宝琴交给了李纨照管!为什么?因为这才是谜底,李纨孝庄和宝琴玄烨才是历史上的真祖孙。红楼作者这种嫁接手法,移花接木,真真假假,真是瞒天过海,游刃有余。

把宝琴既不交给薛姨妈,也不交给姐姐宝钗,却交给李纨照管。看清反面,才不会觉得这个安排怪异了。

49回,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宝钗忙问:“这是那里的?”宝琴笑道:“因下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一件给我的。”香菱上来瞧道:“怪道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湘云道:“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湘云又瞅了宝琴半日,笑道:“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宝钗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

在芦雪广,湘云吃鹿肉时,只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那里笑。

宝琴披的这件衣服,有个不一般的名字,凫靥裘。凫,野鸭子。靥,脸上酒窝,指脸颊,比如黛玉“态生两靥之愁”。所以湘云说是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这是表面意思。读后文时注意“鸭头”。

凫靥裘:是用谐音,福烨酋。凫,福临。靥,玄烨。裘,是酋,酋长,《汉书》中指盗贼的首领。为什么说“盗贼”?因为耗子偷玉。

宝钗说宝琴的话:“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是在提醒读者:宝琴+福气=凫靥。

所以湘云说:“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别人不是“福”,不是“烨”,当然不配“凫靥”二字。

宝玉生日,射覆游戏时,说到“鸭头”,再进一步解释凫靥裘,是福临、玄烨两个首脑。

50回,芦雪广联诗后,咏红梅花,薛宝琴得“花”字,花、华同义,宝琴康熙“得华”!符合历史。



薛宝琴,凫靥裘


然后老太太来了,众人从暖香坞出来:一看四面粉装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嬛,抱着一瓶红梅。贾母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那个女孩儿?”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贾母笑道:“我的眼越发花了。”

贾母让读者瞧:山坡上是“雪满”,配上宝琴,凫靥裘,梅花。

众人说的双艳:宝琴,梅花。就是满清的凫靥裘,福临、玄烨。

贾母强调:衣裳,人。还是强调“凫靥”,人是宝琴,梅花。

梅花是李纨,怎么是福临?后面给解释了,宝琴许了梅翰林之子,梅之子就是李纨之子,贾兰,福临。

“暖香坞”对应“冷香丸”贾兰,这个真正偷玉的“极小极弱”的小耗子,隐藏得很深,几乎不露面,看不到听不到,读者要注意到。

作者特意安排先说双艳、凫靥,最后宝玉才转出。宝琴等到宝玉,康熙得了江山。算上不露面的贾兰福临,应该说:凫靥双艳,即福临、玄烨,或宝琴、梅花,后来都得到了朱明江山。

贾母说眼花,是提醒读者眼花没看清:双艳即凫靥,福临、玄烨。所以薛宝琴来京时写许配梅之子,也是答案在前。

在贾母房中,薛姨妈也来了。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

看薛姨妈这话:“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

这孩子没福;

这孩子没了他父亲;

福 = 他父亲。而且,两句话用了同一个字:“没”,很明显。

宝琴玄烨的父亲福临没的早,所以这孩子没“福”,没福临。

凤姐也不等说完,便嗐声跺脚的说:“偏不巧!我正要做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贾母笑道:“你要给谁说媒?”凤姐说道:“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也知凤姐之意,听见已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

凤姐要说媒,显然不是宝玉,凤姐最懂揣摩上司心意,贾母之意宝玉配黛玉是众所周知。连贾琏的小厮兴儿都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凤姐能不知?人精凤姐会犯这种低级错误?25回,凤姐说黛玉:“你替我们家做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那么凤姐说“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宝琴跟谁是一对?贾兰。精明如凤姐,不会看不出,所以“贾母也知凤姐之意”。作者故意不说贾兰,是这个小耗子“使人看不出,听不见”。

反面看,福临、玄烨这对父子,在《红楼梦》中化作了贾兰、宝琴一对夫妻。注意:老太妃葬礼那近两月,宝琴在李纨处,而稻香村还藏着一个与宝琴年龄相当的年轻人:贾兰。他们同处两月,作者虽一笔不写,但读者都能看到,这便是不写之写。

“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还是反面的话,配宝玉,是得江山。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8: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解读:哪个外国美人来了?真真国的女孩子

长安昭阳王
IP属地: 河南
1
2024.09.24 12:25:51
字数 1,653
阅读 53
【 红楼日月:连载69】
(接上文,凫靥裘解密,薛宝琴解读)

现在我们就明白了,贾母又亲嘱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贾母说的还是双艳图,凫靥裘,琴儿、梅花,丫头是鸭头,鸭头就是凫靥,福临、玄烨,像湘云后来说的“这鸭头不是那丫头”。“不管冷暖”是特意提醒读者:“冷香丸”贾兰。

惜春只是出神,是作者提醒读者要出神、思考,贾母让画什么?为什么第一要紧?为什么一笔别错?解出“凫靥裘”,就都明白了。

我们也就明白了,在薛宝琴披着凫靥裘出现的这两回,作者为什么说“骚达子”?为什么在芦雪广吃鹿肉?湘云为什么说“腥膻”?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是张煌言“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都是针对凫靥裘,福临玄烨敌酋的。

49回宝琴进京:后有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他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

但在78回姽婳词前,宝玉随父赴宴作诗回来,因得了些赏,说“这是梅翰林送的”。说明梅翰林就在都中,而且与贾府正常来往,薛家不可能不知梅家情况。几年过去了,却不提发嫁。

所以宝琴后来嫁的应该就是李纨梅家的贾兰,贾兰结局同顺治,二十多岁死了或出家了,最终宝琴得到了贾府家产,康熙得了天下。满清薛家的宝琴,嫁梅得玉,终得江山,既符合正面故事的情理,在反面又完全符合历史。

宝琴总是跟福临一起说的“凫靥”,也有验证: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放风筝时,看宝琴的风筝:一个大红蝙蝠!



薛宝琴
顺便看看几个人的柳絮词:

湘云:“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想要留住春。

宝琴:“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春是朱明关键字,东风是满清关键字。明月梅花:月明林下美人来。都付东风满清了。

宝钗:“东风卷得均匀……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说东风是好风,上青,清。皇太极继位十年后,才改国号为清,所以说上清。

黛玉的《唐多令》,这个词牌名,以南宋刘过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为首创正体,所以又名“南楼令”。看到“芦叶满汀洲”,还用再解释“满洲”吗?黛玉说“粉堕百花洲”,是什么洲还用明说吗?

用关键字看他们的诗词,各人的立场非常清楚。

再看薛宝琴最著名的一首诗:

52回,宝琴说:“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他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

宝琴说“八岁”,暴露了康熙登基的年龄。

宝钗让宝琴的丫嬛,去请湘云、香菱,“就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外国美人来了,作的好诗。”湘云来笑问:“那一个外国美人来了?”

宝钗、湘云的话,反面指出:宝琴就是那个外国美人。

宝琴因念道: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众人听了,都道:“难为他!竟比我们中国人还强。”

看地图:



西海沿子
西海沿子:西边的海沿子。宁远卫、山海关到天津卫这个海沿。

真真国的女孩子:不就是“女真”嘛,就是外国美人薛宝琴。通中国的诗书,能作诗填词,所以这首诗就是“女真”的薛宝琴所作。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直白到不需要解释了。点明“红楼梦”是“朱”楼,对应“水”国,朱、水分别是明、清关键字。而且,“楼”在下联的对应字是“国”,则本书“朱国梦”是哪个国更清楚了。

1661年八岁的康熙登基,1662年永历帝身死国灭,所以“女真”的薛宝琴说:昨夜明、今宵清。

红楼作者明显不认为薛宝琴这个外国美人属于“我们中国人”。

薛宝琴不是“我们中国人”,也有验证:

75回,尤氏在李纨的稻香村洗脸时,银蝶说小丫头炒荳儿:“说一个葫芦就是一个瓢!”是说李纨:葫芦,瓢,是胡虏。

注意,一个葫芦,一个瓢:一个葫芦切俩瓢,是李纨、贾兰,还有一个瓢是谁?作者给了提醒:“炒荳儿”。分给宝琴的荳官,也唤作“炒豆子”。而且,老太妃葬礼的两个月,宝琴就住在稻香村。作者故意用这个相似之名,提醒读者:薛宝琴是那个瓢,胡虏。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0:52 , Processed in 0.0582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