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35回,发生一件事,这件事对于解读整本红楼具有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薛蟠借用“金玉良缘”来怼宝钗,气得宝钗回家哭了整整一夜。我们先来说说故事梗概:
第33回,由于忠顺王府前来荣国府找贾宝玉索要戏子蒋玉菡,加上金钏跳井自尽,贾环在贾政跟前进谗言,将责任全部归结至贾宝玉身上,于是贾政大怒,狠狠笞挞了贾宝玉一顿。
事后,大家开始追究泄密之人,金钏跳井自尽的消息是贾环告诉贾政的,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忠顺王府是如何得知贾宝玉跟蒋玉菡关系密切的呢?贾宝玉的小厮茗烟怀疑是薛蟠告的密,被薛宝钗知晓,宝钗回家之后便跟母亲薛姨妈一起,逮住薛蟠一顿责备,可薛蟠虽然素日里不着调,但这件事还真不是薛蟠干的,他见母亲、妹妹都怀疑自己,心中着实愤怒,气急败坏之际,为了堵妹妹宝钗的话头,他说了这么一番话:
薛蟠见宝钗说的话句句有理,难以驳正,比母亲的话反难回答,因此便要设法拿话堵回她去,就无人敢拦自己的话了;也因正在气头上,未曾想话之轻重。便说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捞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她。”话未说完,把个宝钗气怔了。——第34回
关于这个情节的解读,阴谋论简直层出不穷,有很多论者认为,薛宝钗一直想要嫁给贾宝玉,成为贾家的宝二奶奶,被哥哥薛蟠一语点破了心思,没办法反驳,所以才被气得怔住了。而事实上,这种解读早已离题万里,距曹公本意已脱离了十万八千里。
我们先来详细分析下薛蟠说这番话时的心态,书中说的是薛蟠一心想要拿话堵住宝钗,然后因为太生气了,未曾想过此话的轻重,就直接脱口而出了,这已然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薛蟠只是想要堵住宝钗的口,不让她继续批评自己,所以他在寻找怼宝钗的思路时,言语的针对性必然是让宝钗生气,而一旦有了目的性,薛蟠的话必定会脱离客观现实。
薛蟠是宝钗的亲哥哥,他最清楚自己妹妹的软肋在哪里,薛宝钗是个典型的封建礼教下生长起来的闺阁少女,她对自己的名节、声誉看的很重,而薛蟠在寻找怼宝钗的思路时,下意识就选中了宝钗的这个痛点开始下手——你不是最注重名节吗?我就说你暗恋贾宝玉,天天想着嫁进贾家!看你还这么批评我。
放在今天,薛蟠的话似乎无足轻重,但放在《红楼梦》的背景年代,薛蟠这话简直太恶心了,在封建时代,儿女婚嫁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是大忌!
就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彼此都知道各自心思,但从来没说过一句“我喜欢你”、“将来我娶你”这样的话,为何?因为婚事只能由双方父母决定,儿女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决定权,甚至作为未出嫁的闺阁少女,你心中想着男女之事,都会被认为是“怀春”的耻辱之举。
贾宝玉、林黛玉这种思想相对解放的少男、少女,尚且不敢表露心意,更何况薛宝钗,她可是封建礼教的坚定守护者。书中也专门提到了这一点,说薛蟠“未曾想过话之轻重”,可见这些话的分量在封建社会是极为严重的。
而对于宝钗而言,自从薛姨妈在荣国府宣传“金玉良缘”的舆论以来,她一直都很尴尬,贾府下人中必定有人会说宝钗的闲话:进宫待选失败了,就说宝姑娘的金锁要宝二爷的玉来配,拿我们贾家当备胎了?今天的读者尚且这么想,更何况书中那些势利眼下人!
本来闲言碎语就让宝钗尴尬,可自己的亲哥哥薛蟠居然也拿这件事来侮辱自己,宝钗如何能不生气?书中也记载了宝钗之后的反应是:宝钗满心的委屈气忿,待要怎样,又怕她母亲不安,少不得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房里整整哭了一夜。
既然说到此处,笔者不妨再多谈一点,那就是薛宝钗主观意愿上应该从未想过要嫁给贾宝玉,注意,是主观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让薛宝钗自己选择自己的未来,她是不愿意嫁给贾宝玉的,这一点书中有很多暗示。
比如第28回,元妃端午节赐礼,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分量一样,似有撮合宝玉、宝钗之意,但宝钗得知此事后,她的反应是这样的: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了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和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第28回
此处说的再明白不过了,薛宝钗并不想嫁给贾宝玉,甚至她还庆幸贾宝玉和林黛玉关系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薛宝钗其实希望宝玉、黛玉能在一起,比如第45回,她调侃林黛玉“只差一副嫁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第25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贾宝玉病情稍好,林黛玉在一旁念“阿弥陀佛”,薛宝钗又打趣她:“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今宝玉和二姐姐病,又是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儿才好些,又要管林姑娘的姻缘了”。
所以,金玉良缘的说法,其实是薛姨妈和王夫人挑起来的,而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薛宝钗似乎也只能听从家里人的安排,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宝钗都没有错,也不能将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算在宝钗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