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回复: 4

情僧录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发表于 2024-8-9 20: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经 - 佛教典籍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宗教




心经》有数本: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经》一卷,日本弘法之心经秘键,即此本之解释也,但其题号为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华严之贤首释之,谓为心经略疏。慈恩又有般若心经幽赞一卷。其他有唐利言译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宋施护译之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心经

  • 外文名

    the heart channel of Hand-Shaoyin

  • 全称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性质

    佛经

  • 提出者

    十方诸佛

  • 常见版本

    玄奘译本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心经简介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1]、心经。

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经。径也。言此经乃定心之径路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经中所说之旨也。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业报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甚深般若也。

六祖慧能对清净心的概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折叠编辑本段译本类型
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然各个译本不同,但其各自所说的内容基本一致,理义没有差别,文字上虽有不同。但其所表述之义理是一致的。

在各个译本中以玄奘大师所翻译流传最广,其原因在于玄奘大师在翻译时,略去了序文和流通分,只保留正宗分,且文词通顺,容易读诵,故流传最广,日本通行的汉译本共262字,比中国通行本多了2字,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中的“一切”。和唐代窥基大师的版本一致,可见中国人由于战乱等原因,几百年甚至千年来流传的般若心经,都遗漏了2个字。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的一切两字(“战乱...遗漏了2个字”这点不敢苟同欧阳询在唐贞观九年写的小楷《心经》拓本上为“远离颠倒梦想",应为采用不同译本的原因)。


折叠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唐玄奘注音版

《心经》[2]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观 自 在 菩 萨, 行 深 般 若波 罗 蜜 多 时, 照见 五蕴 皆空,

dù yī qiē kǔ è 。 shè lì zǐ, sè bú yì kōng ,kōng bú yì sè,

度一 切苦 厄。舍利 子,色不 异空, 空不 异色,

sè jí shì kōng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shì

色即 是空, 空即 是色。 受想 行识, 亦复 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bù shēng bú miè, bú gòu bú jìng,

舍 利子, 是诸 法空 相, 不生 不灭, 不垢 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wú yǎn ěr

不增 不减, 是故 空中 无色, 无受 想行 识, 无眼 耳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鼻舌 身意, 无色 声香 味触 法, 无眼 界,乃 至无 意识 界,

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无无 明, 亦无 无明 尽, 乃至 无老 死,亦无 老死 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无 苦集 灭道, 无智 亦无 得,以 无所 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wú guà ài gù,

菩提 萨埵,依 般若 波罗 蜜多 故,心 无挂 碍。无 挂碍故,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无有 恐怖, 远离 颠倒 梦想, 究竟 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 诸佛, 依般 若波 罗蜜 多故, 得阿 耨多 罗三 藐三 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 般若 波罗 蜜多, 是大 神咒, 是大 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í qiè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 无上 咒, 是无 等等 咒。 能除 一切 苦, 真实 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故 说般 若波 罗蜜 多咒。 即说 咒曰:

jiē dì jiē dì,bō luó jiē dì,

揭 谛揭 谛, 波罗 揭谛,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波罗 僧揭 谛,菩提萨 婆诃。

(咒语梵文读音:gā dì gā dì bā lā gā dì bā lā sāng gā dī bō dì sī⌒wa⌒hǎ)

Gaté Gaté Paragaté Parasamgaté Bodhi Svaha!

念三遍后再念咒语:揭 谛揭 谛, 波罗 揭谛,波罗 僧揭 谛,菩提萨 婆诃 21遍,

在念以下内容!

祈求文:弟子***诚心祈求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帮弟子***达成……(你的良好愿望) !

感谢文:弟子***诚心感谢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


折叠鸠摩罗什版
《心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古汉语版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 波罗竭帝 波罗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折叠其他译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吴·支谦译 缺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 唐·菩提流志译(693年)缺

《摩诃般若髓心经》 唐·实叉难陀译(695-710年)缺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 唐·义净译(695-7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 唐·法月译(初译)(738年)广本 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月译(重译)(738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般若共利言等译(790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智慧轮译(847~859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成译(敦煌石室本)广本 存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施护译(980~1000年)广本 存

《到达彼岸终极智慧心经》 现代·元吾氏译(1965~-)存



折叠编辑本段心经思想
《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经名体现出来。充分流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以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摩诃,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有广大心量,有包容的心。

二:般若,智慧也。菩萨教授我们用智慧去办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

三: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菩萨教授我们做事要有头有尾,才会圆满。要帮助苦难的人,从苦难此岸带到快乐彼岸。

四:心,自性,如来德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从心地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学习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五:经,契机契理也。菩萨教授我们自学或教人,要符合佛菩萨的道理,也要有观机说法的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乐。(方海权著)




折叠编辑本段心经禅悟

读了很多遍心经,才从其深奥的意理中悟出一丝浅意。佛法是伟大的,《心经》是篇真正教人觉悟的文章。

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达安乐解脱的那一边。世间万像等同于空性,得到的、希望的、作为的、知道的、终究都会是空性。各种相状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说宇宙中其实是什么东西都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一时的组合,不是永久不变,所以叫无常。我们的享受、我们的欲望、我们的作为、我们的明了、和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是虚妄想法造作的。没有距离,没有意识,没有不明了的,也没有能明了的。以至于没有死也没有不死。没有什么办法让得到的存在的东西永恒,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拥有。

《心经》告诉我们要根据佛所说的,要用自心的“般若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把自己渡到安乐解脱的那一边。所言的“般若智慧”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清净之心,寂静之心,光明之心。不要在乎那些虚妄的受想行识,得失荣辱。心里没有思念顾虑才能会轻松解脱,放下一切才会没有恐慌惧怕,远离非份不实际的幻想,才会终究没有烦恼生死得到安乐解脱。同时应当把自心始终放在这样的境界中。才会得到最高的、平等的、真正的觉悟。[3]



折叠编辑本段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折叠编辑本段心经钟楼
心经钟楼,位于浙江省景宁县云中大漈风景名胜区境内。心经钟楼在大漈时思寺景区内,建于明朝,木质结构。三层三楼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斗拱七辅作象鼻昂。楼内四根粗壮大柱支撑,由严密的榫卯结构和斗拱衔接,甚是奇观。三楼曾悬挂有心经铜钟,重达800公斤。钟边铸有佛教《心经》全文,钟声可传30里。






《红楼梦》为何叫《情僧录》,和尚叫秃驴,尼姑为何不叫母秃驴呢2022-07-24 14:19:28 来源: 黑白文章泽渊诗 山东  举报

分享至



《红楼梦》又名《情僧录》,意思是说有一个僧人,也就是所谓的出家人眷恋红尘,六根不净,最后因为看了不该看的东西而沉迷情缘,才有了后来唯美的爱情故事。
在书中说的就是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因幻而梦,因梦而幻。


空空道人是谁?
是一个孤独的爱情守护神。
贾宝玉是谁?
是一个不学无术,只会淫词艳赋的空空道人。
贾宝玉在水样年华的芙蓉堆里,专心研制胭脂,对仕途不屑一顾,对礼教置之度外,对梦想走马观花,对未来一片迷茫,属于封建社会礼教下的不肖子孙,后来因看破红尘而出家为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无空,空色无色。


丢下薛宝钗,梦幻那一次太虚幻境的缥缈,回味林妹妹眼泪的羞涩。
前世之缘,用今生的眼泪来偿还,本就是一种痛苦
而书中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就是来寻找解脱的,看似是送良药,给了林黛玉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超越现实去出家当个尼姑,给了薛宝钗续命的方式就是冷香丸。
不管是佛教的轮回,还是道教的成仙,都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是一种思维世界的寄托,是对苦难的解脱和释放,也是对理想的阐述和告慰,道、佛本就是一家,都是精神世界的寄托,也就是所说的信仰,只不过叙述的时候所用的言辞和说法不同,归根到底都是一种人类文化。


他们各有各自的观念和核心,有控制思想的文字加锁,也就是所谓的道行和佛经,这是优秀的心理学专注,也是文明在一定程度比较乐观的精神粮食,可佛教和道教要维持现状和乃以生存,就需要钱,这是永不改变的事实,而佛道的钱财其实是一种搜刮,是对痛苦者制造更大的伤害,让其倾家荡产。
而对于财富者来说,有舍就有得,施舍得越多,剥削的就越大,最后伤痛就更多,这也是一种社会矛盾。
矛盾越大,佛力就越无边,就需要度化一切苦难,道法自然,社会发展越落后,道越吃香。


梦想永远比较迷茫,有时候也无法用现实去解释,超越本就是道,解脱也是一种放弃,何况这中间有很大的哲学。
因为人类生存存在矛盾,所以社会需要宗教,需要和尚和僧人。
有男人就有女人,有和尚就有尼姑,这是必然的。
为何把和尚叫秃驴,这岂不是骂人的话,如果按照此推论,尼姑该叫什么呢?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和尚道士是比较尊敬的,古往今来,宗教控制人的思维,统治者控制宗教,这是每一个时代全球共有的模式,有信仰的人多了,人们心中就不会空虚,社会矛盾自然就少了。


所以很少有人妄称和尚为秃驴,别说秃驴,在佛祖面前一个脏字也不敢说。
秃很好理解,很多的和尚都会去发,这叫做无发无天。
驴是一种运输工具,也是古代的代步工具,骑着驴化缘何尝不是一种旅途,旅的是驴。
谐音
秃驴其实就是一种代号,后来因为驴性好淫,或许有些和尚都不老实了,犯戒了,秃驴就成了坏和尚的代名词,成了贬义词。
很多人把厉害的女人叫做母老虎,但是且把男人不叫男老虎,很多人把和尚叫秃驴,且把尼姑不叫母秃驴,这也是一种矛盾。


尼姑有一个名字是除女,意思好是除了修行的名义,其余就是正常的女子。
其实尼姑这个名字有重叠的含义,尼本身就是女性的意思,姑娘也是女子的意思,尼姑还算本份,数量也少,没有什么过多的奢望和谣言,所以至今也没有什么别称。
现在的很多和尚,文化底蕴不高,本身素养达不到领悟佛经的精髓,的确超越了底线,做出很多违背原则的事情,在资本和宗教之间蹒跚,极大损害民族团结,那就是对佛道的亵渎,也是对人民的不敬。
要说信仰和佛,其实人民本就是佛,佛就是民,为人民服务的人就是人民心中的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遵旨就是人民的信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2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   作者:
《景德传灯录》简称《景德录》或《传灯录》,原名《佛祖同参集》。佛教禅宗史书。三十卷。宋道原编集(一说原为湖州铁观音院拱辰所作)。禅宗把禅法的传承比喻为灯火相续,因而把记载禅法传承历史的典籍名为“传灯录”;又因本书修成于北宋景德元年(1006年),故题名《景德传灯录》。

作者道原,生平事迹已无可考,现仅知他是东吴(今苏州)人,天台德韶国师(890—971年)法嗣,法眼宗清凉文益禅师的法孙,属青原行思下十世。

本书以禅宗师徒传承禅法的世系次序为基本线索,记述自过去诸佛至法眼文益法嗣的禅宗传法世系共五十二代一千七百零一人的得法机缘、问答语句、言行事迹,其中九百五十一人附有语录。全书的内容可以按照禅宗世系的分布脉络而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卷为第一部分,记述从毗婆尸到释迦牟尼的贤劫七佛、自摩诃迦叶到般若多罗的西天二十七代祖师的言谈事迹,并录有从西天二十七代祖师旁出的二十二位祖师名。第三、四、五卷为第二部分,记述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和慧能等东土六代祖师的言论事迹,并记述慧能的法嗣和慧能以前五代祖师的旁出法嗣。第六卷至第二十六卷为第三部分,记述以慧能弟子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为代表的禅宗南宗的两大传承系统。其中从第六卷至第十三卷记述南岳怀让以下共九代禅宗师徒的机缘语句,包括临济宗和沩仰宗的传法世系在内,以及慧能以下六代的别出法嗣;从第十四卷到第二十六卷记述青原行思以下共十一代禅宗师徒的机缘语句,包括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的传法世系在内。第二十七、二十八卷为第四部分,其中记述十位“禅门达者”的言行事迹,并辑录十位禅宗大师的广语,以及禅师们的征拈代别语、赞颂诗偈、铭记箴歌等。本书卷首有杨亿所作《序》,记述其受命裁定本书的经过及本书意旨;又有《西来年表》,记达摩西来年代。

本书主要记述禅宗师徒入道契理、传承禅法的机缘语句,充分表现禅宗应机施教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记述僧人生平事迹的僧传,也不同于汇集僧人言论的禅宗语录。本书以传法世系为线索的编写体裁也是一种特殊的“谱录体”,十分便于人们了解一宗一派的思想特点和演变规则。本书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直到本世纪上半叶以前,它是人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禅宗史书。本书修成之后,上于朝廷,宋真宗诏翰林学士杨亿等人刊削裁定,批准入藏,因而本书实际上是一部经过官方认可的禅宗史书,它所采取的一些说法对于当时禅宗中的纷歧说法具有裁定作用,给后人对禅宗的理解以深远的影响。本书刊行之后,在宋元明清各代又陆续出现多种灯录,其中有的试图弥补本书之不足,然而影响都不及本书。本书的写法,也影响到宋明时期儒学宗派史书的写作。

本书有多种版本。最早的版本已毁于靖康之乱;现存上海涵芬楼影印瞿氏所藏宋刻本是今所见最早的宋刻本,已收入《四部丛刊》第三编子部;又有池州刘氏翻刻元代延祐本,延祐本又系依据两个宋刻本而成;今存《碛砂藏》内泰定本也是元代的翻刻本;另外尚有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径山寂照庵刻本,一九一九年常州天宁寺刻经处刻本等。本书收入元、明、清历代藏经,并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20: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情僧录》:多情即佛心
2020-06-10 20:16


《红楼梦》的书名很多,要说我本人最欣赏哪一个,其实是《情僧录》。我觉得这个书名其实相当能够体现曹雪芹的人生态度:多情即佛心。

这个书名是空空道人取的。他在给小说命名为《情僧录》之前,经历了“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一个过程。这十六个字可以说是一句箴言,传递出深刻的教义。可以说,这十六个字是曹雪芹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之后,融汇儒释道三家之后提出的一种很有价值的人生观。

“空”就是佛家说的“四大皆空”,带有禁欲主义色彩。“色”不是指美色,而是指“色相”,也就是佛家说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至于“情”,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一种价值观,是以现实人情为基础的。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古代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基于统治者的宣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符合普通人的心理。

对于一般人而言,要做到“四大皆空”是很难的,要断情绝欲更是不可能。古代的文人墨客更是反复歌颂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商隐《金铜仙人辞汉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牡丹亭》),“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少游《鹊桥仙》)等千古名句都深入人心。

当然,曹雪芹这里的“情”并不是专门指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一种至情。这种情,超越了色欲,超越了功利。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民胞物与的大爱,至死不悔的执着。



曹雪芹其实是希望用佛教的教义去净化普通人的感情,让人类的感情可以升华到一种超越世俗的神圣境界。这种境界,基于人类最平凡的七情六欲,却又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纯洁性。

在曹雪芹看来,儒释道三家其实可以殊途共归。儒家思想可以让人积极入世,承担责任,有情有义。而佛道两家的思想可以让人做到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追求永恒的精神价值。而儒释道三家都是对人类私心的超越,都是对现实人生的超越。这种超越不是彻底的放下和忘却,而是一种坦然自适,随遇而安的达观。

当我们突破私心的限制,以一颗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大爱之心去看待众生相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保持真情的同时做到不执迷不悟。曹雪芹从来没有真正看破红尘,相反,他相当珍惜人生当中的美好,他在看透了人事无常,明白人生苦短之后不仅不愿意真正出家,更是因为爱子夭折而痛苦。这就是情僧的真正内涵:热爱人间,却不慕名利,重视爱情,却不贪图美色,悲悯众生,又不追求虚名,认可世法平等,因此愿意推己及人。

特别能够体现情僧本质的就是贾宝玉了。贾宝玉可以说就是一个具有佛心的俗人。说他是一个俗人,是因为他没有出家。说他具有佛心,是因为他怜爱众生。看到龄官画蔷,就恨不得可以替她分担忧愁。在龄官被雨水淋湿之后,忘我地提醒她去避雨。同时,贾宝玉也注意到了龄官那袅娜多姿的美,但是并没有产生任何邪念。

警幻仙姑评价贾宝玉,说他是一个“意淫”之人。贾宝玉一开始觉得很紧张,拒绝这个评价。但是其实所谓“意淫”,就是体贴。贾宝玉尤其乐于体贴别人,能够为薄命的少女一洒同情之泪。贾宝玉也爱美女,但是却并不是荒淫无耻的色鬼,而是怜香惜玉的公子。

贾宝玉不仅爱人,也爱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他看到杏子林里的雀儿,就为自己不是公冶长而感到遗憾。他知道林黛玉有葬花的习惯之后,就和林黛玉一起葬花。他把裙子给香菱之后,就和香菱一起将那些已经被弄坏的花草埋葬。



这种行为,具有仪式感,体现出对生命逝去的惋惜和对生命本身的热爱。贾宝玉甚至愿意关心刘姥姥编造出来的一个名叫“茗玉”的小丫头,决定为她修庙。可见,贾宝玉多么具有儒家所推崇的“推己及人”的情怀。

但是,贾宝玉同时也是一个从不追名逐利,从不勾心斗角,一心向往自由,不愿意走经世济民道路的人。他在受到小小打击之后就从佛道思想中寻求慰藉。

第二十一回里他和袭人闹别扭,就自己续了《南华经》。第二十二回里,他和林黛玉、史湘云闹别扭,他就想到了“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周《南华经》)。甚至写下了”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这样的偈语。林黛玉觉得“还未尽善”,说出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样充满机锋的禅语。

不过,说实话,真的像林黛玉所说的那样彻悟了,也会觉得人生其实没什么意思。所以我们还是要珍惜人世间的温暖。贾宝玉就是一方面不能忘情,但是一方面又可以克制私欲。这一点,是大家可以效仿的。要求一个人“挥慧剑,斩情丝”其实是不够人道的,但是我们也不希望看到社会上私欲泛滥,人们都荒淫无耻。

曹雪芹是希望追求一种平衡,一种用出世的心态过入世的生活的平衡。曹雪芹爱家人,但是是把家人当作和其余生命一样的芸芸众生去爱。这样一来,他就不会被亲情绑架。



为什么曹雪芹认为父母之命有问题,不是曹雪芹觉得亲情是可以背叛的,而是曹雪芹发现,其实父母之命是一种基于父母私心的亲情绑架,对子女的婚姻幸福是不利的。贾宝玉爱自己的母亲王夫人,但是如果王夫人想要破坏他和林黛玉的爱情,贾宝玉就不愿意了。

在公理和亲情之间,曹雪芹是一种纠结的态度。当王夫人撵走了贾宝玉心爱的晴雯等人之后,他痛心疾首。但是,贾宝玉责骂过王夫人吗?没有,他只是感到悲伤而无奈。或许有的读者会觉得贾宝玉很懦弱,没办法保护身边的丫鬟。但是设身处地替贾宝玉考虑,让他为了晴雯和母亲撕破脸,不也是很残忍吗?

如果我们心中有大爱精神,我们就可以从家庭伦理当中超越出来,去爱更多的生灵。但是,我们依旧爱我们的家人。我们可以保持淡雅不俗的心境,同时我们不必出家,不必吃斋念佛,更不必看破红尘。这就是《情僧录》这个书名对读者最大的启示意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10 08: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红楼梦》又叫《情僧录》?
nana92016q2021.08.13浏览34次生活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4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红楼梦》有五个题名,分别是《风月宝鉴 》、《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 》,其不同的题名实际蕴含着不尽相同的小说创作观念。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如下片段: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虽其中大旨谈情 ,亦不过实录其事 。[... ... ] 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 ]遂易名为情僧,《石头记》为《情僧录》。

红楼梦开篇空空道人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如色,自色入空”,遂易名为《情僧录》。而空道人后来易名情僧 ,所以《情僧录》指宝玉有情人做了和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6: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和如来坐而论道,菩提出上联: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下联妙哉
朕告诉你
2018-12-08 15:43
商朝末年,元始天尊座下有两员大将,一人叫做菩提道人,一人叫做接引道人。这个菩提道人后来教出来一个徒弟,名叫孙悟空,而这个接引道人,也就是后来的如来佛祖,曾经用一招掌上江山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所以说,接引道人(如来)和菩提道人师出同门,都是元始天尊的弟子。
但是只要是修行者,或者说修炼到高深地步的修行者,他们的悟道方向就要全部靠他们自己了,而不是听师父怎么说,他们就怎么练,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要选择自己的修炼方向了,如何修炼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感悟终极大道,这是接引道人和菩提道人所要面临的问题。

有一天,菩提道人正在山中悟道,恰逢接引道人经过。二人就在这幽幽的山野里面摆了一局棋,开始下起了围棋。二人边喝茶边下棋,一边聊着对修道的感悟,都试图能从对方的修炼方法中悟出一些新的东西,然后成就自己的大道。
菩提道人说道:接引道人,我们这样来悟道吧!我把我对道的感悟说成一句话,出一个上联,你把你的修道感悟也说成一句话,出一副下联,如何?
接引道人说道:妙哉,菩提道人请出上联!
于是菩提道人就出了自己的上联:上联是: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菩提对道的感悟就是世间纵有千万种变化,而在我的心中也只是同一种变化,所以天空在我的心里没有其他颜色,只有我认为的颜色。证明菩提道人已经到达了万法随心,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天地的程度了。
接引道人听见这个上联之后微微一笑,回答道:我的下联是: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接引道人和菩提道人师出同源,但是他感悟的道正好是菩提道人的反面,他的道是心里面认为这个世界有多少种世界,这个世界就有多少种世界,而世界的形形色色即使存在,也影响不到他本身。 反复读之,让人豁然开朗

二人都是悟道,看上去也都修的是自己,但是一个加自己的意志于天地,用自己的观念改变世界,另一个则接受世界的千变万化,但是自己不受到任何影响。所以,最后,菩提看破红尘,隐居深山;接引悟破世间万象,出世为僧,成为如来。他们走了不一样的路,但是注定会殊途同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2:14 , Processed in 1.0029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