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7|回复: 6

燃藜图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5
发表于 2024-8-31 07: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一:燃藜典故和对联中的“学问”、“文章”
长安昭阳王2024-05-21 12:21陕西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众多人物和事件的解读,验证了其大框架和系统性。作者通过“预演”的写作手法,以十二钗判词图谶和十二支曲子揭示人物命运和结局。同时,从反面解读书中隐含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揭示出朱明王朝兴衰的历史背景。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有用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2】

(接上文,辨析贾母说的《续琵琶》、曹雪芹是不是曹寅孙子)


12 曲演红楼

本文通过对众多人物和事件的解读,验证了《红楼梦》这本书的大框架和系统性。所以《红楼梦》即使只存八十回,但其框架结构是完整的,甚至在一九(第一个九回)便已搭建了完整的系统架构。


虽然红楼梦未完,但从清兴替明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结局了,只是红楼作者以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而已。比如:元春永历之死,显然不能直写弓弦勒死,作者只是换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但其结果,通过历史,我们大家都已知道了。不仅每个人物的结局,包括《红楼梦》这本书的大结局,“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白茫茫”的“雪”地,大地、江山,最终归了“雪满”的薛家,“金”国满清。作者用“预演”的写作手法,已经写得很明白了,交待的很清楚了。


一九的中心回,第五回,用宝玉游太虚幻境,“曲演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对《红楼梦》这本书,用《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和十二钗的判词图谶,作了最重要的“总预演”。让读者在走进红楼大门时,先清楚明白,才能真正品读《红楼梦》。


第五回的判词图谶,脂批点明了“悉借《推背图》”的预言之法,故图谶首先要符合正面,让读者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个红楼人物。比如,“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读者一看“完”、“兰”,便知是李纨、贾兰的预演、谶语,完、纨是用谐音而已。其正面的镜花水月,和曲子中的头带簪缨、胸悬金印、爵位高登、黄泉路近这样的意思,读者都能看到,不必多说。关键是:


从正面解读,没任何意义!


所以本文解读的是反面之意:李纨悬的是“金”印,“金”国之印。这一盆兰,不是兰蕙(《离骚》中,兰蕙喻忠臣),而是“芄兰”(参见《诗经》中的《芄兰》)。佩觿佩韘的童子,躐等僭越的福临,正是“追鹿”的贾兰,“逐鹿”的顺治。


本文一开篇便讨论过《红楼梦》这本书一手二牍,同时写了正面“假语存”和反面“真事隐”两个故事,本文也一直是从反面解读,因为正面解读没意义!就像读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说的不是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说的不是上楼!仅仅在“草”、“春风”和“上楼”这个层面读诗,是完全没读懂诗人之意。


对只读《红楼梦》正面的读者,特此说明,什么时候懂得了这本书正面读没意义,才算是开了窍。否则便是看人弹琴,影响牛吃草,还认为别人都是“睁眼的瞎子”,明明第一句就写了“离离原上草”,那么大的“草”,还说不是草!简直乱弹琴。


既然第五回“曲演红楼梦”如此重要,本文便辟出专门的一章,来解读这些“预演”,同时也是对整体框架结构的验证。因为前文已解出了十二钗反面的历史人物,所以本章解读,不同于别人的解读,不是通过图谶词曲来判断十二钗反面是哪个历史人物,而是直接用已经解读出的结果,来验证这些图谶词曲。既验证系统架构,也验证其自洽性,是否全都一贯一致,与人物的预演、结局是否都相符。


本章是整体解读“曲演红楼梦”,对解过的判词,也会简要罗列结果,否则不够完整独立。不免会有重复之处,还请见谅。


12.1 引梦

在宁府赏梅,宝玉倦怠,欲睡中觉,是秦可卿带宝玉去安置。


“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这话从反面看,贾母万历帝知道秦可卿泰昌帝朱常洛是个妥当人,继位之人,所以说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这个朱明江山,自是安稳的。这些话都是一手二牍。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我们知道,宝玉是睡在秦可卿的卧室,反面表达秦氏此人是拥有皇权的皇帝身份。那为什么先要引宝玉到别的地方?注意,秦氏引宝玉到了哪里?“上房”,即宁府正堂,同荣国府的“荣禧堂”,是权力中心,皇帝寝宫。“上房”的“上”字,也有“皇上”之意。所以秦氏带宝玉来至“上房”,还是有意指明尤氏、秦氏的皇帝身份。而且百家姓很明显,“秦、尤”之前隐了“朱”。


燃藜图


宝玉看到《燃藜图》,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便连说出去。表面是宝玉不读书,所以看到勤学的图和“学问”、“文章”的话,便不肯在这里睡觉。既然作者点出了这里“世事洞明皆学问”,几乎明说了此处有“学问”。并重复强调“画的人物”、“何人所画”、“人情练达”的“人”里有“文章”。那读者就要好好看看《燃藜图》这个典故里的“学问”和“文章”。


东晋王嘉的神话志怪、历史异闻集《拾遗记》中,记录了“汉”朝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夜有老人燃藜授学的神话传说,非常有名:


“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説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


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后以“燃藜”,指夜读或勤学。


两边对联强调的“学问”、“文章”,反面看显然是“洪范五行”。读者必须搞清楚故事中神仙授刘向之文。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在《汉书·楚元王传》中有刘向和“洪范五行”的记载:


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


所以,刘向的“洪范五行”之文,是在《尚书·洪范》的基础上,集合了历代灾异祸福,总结了国家败亡之鉴,以警君主,是刘向上奏汉成帝的,是给“皇帝”的上书。


《汉书·五行志》中收录了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的一百五十多条。我们看班固在正史《汉书》中记录的“洪范”、“五行”: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雒”字同“洛”,《雒书》即《洛书》。


注意:《洛书》陈述的,就是《洪范》。


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故经曰:“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乌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逌叙’。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逌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逌叙。’”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


这里说的很清楚:天赐禹《洪范》九畴,就是《洛书》


《洪范》九畴: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旪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艾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鄉用五福,畏用六极。”


凡此六十五字,皆《雒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


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宣、元之后,刘向治《穀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春秋》意亦已乖矣;言《五行传》,又颇不同。


所以,“洪范”不是一般的“大法”,是帝王统治的“大法”,是天赐禹的“大法九章”,是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大法”。


“五行”是《洪范》九畴的初始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洪范》九畴的中心畴,是“皇极”畴,是全部统治大法的中心。倡导天授神权,天子按照神的旨意,建立最高统治准则——“皇极”,即君王的法则。并依此实行赏罚,树立皇极的至高权威,以保障“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所以,这个典故里的“学问”,是“皇帝”、“天子”的统治大法


“人情”即“文章”的“人”,显然是引宝玉来上房的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的秦可卿,淫丧的泰昌帝朱常洛。所以典故里说“洪范”,隐“洛书”,书的正是朱常洛的“洛”,指出“皇帝”、“天子”朱常洛。


所以我认为,燃藜典故和“学问”、“文章”的对联,是红楼作者有意设计,从反面指出秦可卿背后的“天子”朱常洛。


(秦可卿引梦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怎样拿“祖父曹寅”名讳大开玩笑和淫笑?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5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6: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一:燃藜典故和对联中的“学问”、“文章”
2024-05-21 12:33:58 来源: 长安昭阳王 陕西  举报
24
分享至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2】

(接上文,辨析贾母说的《续琵琶》、曹雪芹是不是曹寅孙子)

12 曲演红楼

本文通过对众多人物和事件的解读,验证了《红楼梦》这本书的大框架和系统性。所以《红楼梦》即使只存八十回,但其框架结构是完整的,甚至在一九(第一个九回)便已搭建了完整的系统架构。

虽然红楼梦未完,但从清兴替明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结局了,只是红楼作者以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而已。比如:元春永历之死,显然不能直写弓弦勒死,作者只是换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但其结果,通过历史,我们大家都已知道了。不仅每个人物的结局,包括《红楼梦》这本书的大结局,“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白茫茫”的“雪”地,大地、江山,最终归了“雪满”的薛家,“金”国满清。作者用“预演”的写作手法,已经写得很明白了,交待的很清楚了。

一九的中心回,第五回,用宝玉游太虚幻境,“曲演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对《红楼梦》这本书,用《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和十二钗的判词图谶,作了最重要的“总预演”。让读者在走进红楼大门时,先清楚明白,才能真正品读《红楼梦》。

第五回的判词图谶,脂批点明了“悉借《推背图》”的预言之法,故图谶首先要符合正面,让读者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个红楼人物。比如,“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读者一看“完”、“兰”,便知是李纨、贾兰的预演、谶语,完、纨是用谐音而已。其正面的镜花水月,和曲子中的头带簪缨、胸悬金印、爵位高登、黄泉路近这样的意思,读者都能看到,不必多说。关键是:

从正面解读,没任何意义!

所以本文解读的是反面之意:李纨悬的是“金”印,“金”国之印。这一盆兰,不是兰蕙(《离骚》中,兰蕙喻忠臣),而是“芄兰”(参见《诗经》中的《芄兰》)。佩觿佩韘的童子,躐等僭越的福临,正是“追鹿”的贾兰,“逐鹿”的顺治。

本文一开篇便讨论过《红楼梦》这本书一手二牍,同时写了正面“假语存”和反面“真事隐”两个故事,本文也一直是从反面解读,因为正面解读没意义!就像读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说的不是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说的不是上楼!仅仅在“草”、“春风”和“上楼”这个层面读诗,是完全没读懂诗人之意。

对只读《红楼梦》正面的读者,特此说明,什么时候懂得了这本书正面读没意义,才算是开了窍。否则便是看人弹琴,影响牛吃草,还认为别人都是“睁眼的瞎子”,明明第一句就写了“离离原上草”,那么大的“草”,还说不是草!简直乱弹琴。

既然第五回“曲演红楼梦”如此重要,本文便辟出专门的一章,来解读这些“预演”,同时也是对整体框架结构的验证。因为前文已解出了十二钗反面的历史人物,所以本章解读,不同于别人的解读,不是通过图谶词曲来判断十二钗反面是哪个历史人物,而是直接用已经解读出的结果,来验证这些图谶词曲。既验证系统架构,也验证其自洽性,是否全都一贯一致,与人物的预演、结局是否都相符。

本章是整体解读“曲演红楼梦”,对解过的判词,也会简要罗列结果,否则不够完整独立。不免会有重复之处,还请见谅。

12.1 引梦

在宁府赏梅,宝玉倦怠,欲睡中觉,是秦可卿带宝玉去安置。

“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这话从反面看,贾母万历帝知道秦可卿泰昌帝朱常洛是个妥当人,继位之人,所以说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这个朱明江山,自是安稳的。这些话都是一手二牍。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我们知道,宝玉是睡在秦可卿的卧室,反面表达秦氏此人是拥有皇权的皇帝身份。那为什么先要引宝玉到别的地方?注意,秦氏引宝玉到了哪里?“上房”,即宁府正堂,同荣国府的“荣禧堂”,是权力中心,皇帝寝宫。“上房”的“上”字,也有“皇上”之意。所以秦氏带宝玉来至“上房”,还是有意指明尤氏、秦氏的皇帝身份。而且百家姓很明显,“秦、尤”之前隐了“朱”。


燃藜图

宝玉看到《燃藜图》,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便连说出去。表面是宝玉不读书,所以看到勤学的图和“学问”、“文章”的话,便不肯在这里睡觉。既然作者点出了这里“世事洞明皆学问”,几乎明说了此处有“学问”。并重复强调“画的人物”、“何人所画”、“人情练达”的“人”里有“文章”。那读者就要好好看看《燃藜图》这个典故里的“学问”和“文章”。

东晋王嘉的神话志怪、历史异闻集《拾遗记》中,记录了“汉”朝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夜有老人燃藜授学的神话传说,非常有名:

“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説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

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后以“燃藜”,指夜读或勤学。

两边对联强调的“学问”、“文章”,反面看显然是“洪范五行”。读者必须搞清楚故事中神仙授刘向之文。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在《汉书·楚元王传》中有刘向和“洪范五行”的记载:

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

所以,刘向的“洪范五行”之文,是在《尚书·洪范》的基础上,集合了历代灾异祸福,总结了国家败亡之鉴,以警君主,是刘向上奏汉成帝的,是给“皇帝”的上书。

《汉书·五行志》中收录了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的一百五十多条。我们看班固在正史《汉书》中记录的“洪范”、“五行”: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雒”字同“洛”,《雒书》即《洛书》。

注意:《洛书》陈述的,就是《洪范》。

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故经曰:“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乌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逌叙’。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逌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逌叙。’”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

这里说的很清楚:天赐禹《洪范》九畴,就是《洛书》。

《洪范》九畴: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旪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艾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鄉用五福,畏用六极。”

凡此六十五字,皆《雒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

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宣、元之后,刘向治《穀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春秋》意亦已乖矣;言《五行传》,又颇不同。

所以,“洪范”不是一般的“大法”,是帝王统治的“大法”,是天赐禹的“大法九章”,是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大法”。

“五行”是《洪范》九畴的初始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洪范》九畴的中心畴,是“皇极”畴,是全部统治大法的中心。倡导天授神权,天子按照神的旨意,建立最高统治准则——“皇极”,即君王的法则。并依此实行赏罚,树立皇极的至高权威,以保障“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所以,这个典故里的“学问”,是“皇帝”、“天子”的统治大法。

“人情”即“文章”的“人”,显然是引宝玉来上房的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的秦可卿,淫丧的泰昌帝朱常洛。所以典故里说“洪范”,隐“洛书”,书的正是朱常洛的“洛”,指出“皇帝”、“天子”朱常洛。

所以我认为,燃藜典故和“学问”、“文章”的对联,是红楼作者有意设计,从反面指出秦可卿背后的“天子”朱常洛。
【{文林学海====文魔东林清流借文结学成海!}】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5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3: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燃藜图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燃藜图》乃是神仙劝人勤学苦读的画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燃藜图

外文名称
Burning quinoa figure


别名
天禄燃藜图

目录
1词语解释
2历史典故
3喻意引用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拾遗记》载:"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三辅黄图》所载与此大同小异。

《红楼梦》第五回提到一幅《燃藜图》和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里一画一联,画的内容取材于六朝无名氏《三辅黄图·阁部》所载故事:"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拄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烟然(燃),因以见面。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典故
宝玉看到的燃藜图
宝玉看到的燃藜图
而这副对联说,懂得人情世故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人情世故的本领也就是文章。画与对联相辅相成,实为劝学"仕途经济"的楷模和格言,个中哲理,颇令人读后玩味不已。贾府是寄希望于贾宝玉荣宗耀祖的,他们采取种种手段强迫他读书,盼望他在仕途上能飞黄腾达,而他却偏偏"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以贾宝玉对于劝人勤学的《燃藜图》和劝人学"仕途经济"的格言对联不屑一顾,连叫"快出去!快出去!"这就十分突出地勾勒了贾宝玉所处环境的特点,以及贾宝玉对所处的典型的环境的态度,从而更为形象地凸现了贾宝玉的思想情操,充分显示了这个封建叛逆者的性格特点。

折叠编辑本段喻意引用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文辞精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所讲修身处世之法,如果把它从《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中抽出来,单独予以品味,并把人情世故提升为一门交际学问来研究,则大有文章可做。这副对联不能不说是千百年来人们凝聚成的处世哲学的形象概括。由此,我们可见曹雪芹的高明之处。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红楼梦》启功注,这个故事出自《刘向别传》。《刘向别传》已佚,不知启功先生引自何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5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4: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谁知道《红楼梦》中的燃藜图
wanqiu19342014.05.31浏览135次其他分享举报
燃藜图是勉学的图吗?为何宝玉看到它连忙"逃跑"能?曹雪芹说的是反语吗?其实宝玉是最通明的?... 燃藜图是勉学的图吗?为何宝玉看到它连忙"逃跑"能?曹雪芹说的是反语吗?其实宝玉是最通明的? 展开
1个回答
litingnet
2014.06.03
满意答案
   “燃藜图”不仅是劝学的,而且还是仙人来劝学的袭毁。《刘向别传》记载:汉代刘向在黑夜里独坐诵书,来了一个神仙,手持青藜杖,吹杖头出火照着他,教给他许多古书。“燃藜图”就是用这个“勤学”古时为题材的古画。 宝玉最厌恶读书,本就是“愚顽怕读文章”之人, 再加上那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他就给吓跑了。倒不觉得这是反语,这其实为引出后文宁荣二国嘱托警幻仙子教导宝玉作铺垫。——看吧,宝玉见到一幅劝学的画都这么讨厌,不好教导一番亏明怎么行啊!此外,脂砚斋在“燃藜图”旁批注“如此画联,焉能入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5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5: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燃藜是什么意思
fancybest1983浏览76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zhangerge
推荐于 2016.01.07
满意答案
     燃藜,rán lí。
  基本解释: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 向 ,说开辟已前。 向 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
  后因以“燃藜”指夜读或勤学。 宋 刘克庄 《灯夕》诗:“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燃藜向 石渠 。”
  参考《红楼梦》第五回中讲到的《燃藜图》:
  《刘向别传》记载:汉代刘向在黑夜里独坐诵书,来了一个神人,手持青藜杖,吹杖头出火照着他,教给他许多古书。“燃藜图”就是用这个“勤学”古时为题材的古画。 《红楼梦》第五回提到一幅《燃藜图》和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5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9: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褡裢}】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冷香丸}】
世事洞明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成语




世事洞明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ìshìdòngmíng,意思是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世事洞明

  • 外文名称

    everything could be advanced to knowledge

  • 【反义词】

    百思不解


  • 【近义词】

    世事明了 世事透彻

  • 用法

    动宾结合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解 释】 洞:洞悉,了解;明:明白。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

【用 法】 动宾结构

【示 例】 老奶奶坐在凳子上,脸上带着世事洞明的安详。

【同韵词】 冷热自明、柳暗花明、白黑分明、来去分明、爱憎分明、公正廉明、敬若神明、考绩幽明、冷热自明、泾渭自明、心知肚明、察察为明、察察而明……

【英 文】

分开解释

【世 事】 1.指士农工商各自具备的技艺。 2.指世代相传的专业,如巫﹑医﹑卜筮等。 3.时事;世上的事。 4.世务;尘俗之事。 5.指社交应酬﹑人情世故。 6.大势。 7.局面。

【洞 明】 1.通晓;明了。 2.通亮。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对联是儒家的传统观念,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的一面,也是封建道德标准之一。而《红楼梦》所表达的是反封建的思想,也就是反封建正统的思想,因而脂砚斋会把它评为"此联极俗"。

这句对联是曹雪芹王熙凤的评价。她管理贾府上上下下的家政事务,里里外外的应酬,如没有精明的头脑,圆滑的手段,泼辣凌厉的个性,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以及对事情把握的尺度分寸的能力,是管理不了那一大家子事务的。"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演绎着老成、干练。在这个"关系"社会里,得道升天,失道寡助也。



折叠编辑本段应用示例

能做到" 世事洞明" 处处留心的人恐怕不多, 要是想增长点学问, 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只有处处留心才行。



折叠编辑本段脑筋急转弯

"世事洞明皆学问"(打清人二) 答案:陈得才、顾以清


“嫩寒锁梦因春冷”这句是什么意思Cawsarcacleve2013.03.24浏览647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脂批 说这句话“艳极,淫极” 为什么这么说


1个回答

pqaqa11112112013.03.24


满意答案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宋代学士秦太虚的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悬挂在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想想此景,“嫩寒锁梦因春冷”大约是形容“春睡海棠”的娇姿吧!初春时节读此句,使人怦然心动起来,忽然间感觉到一股春的气息,脑海里便很快地闪现出一幅含苞待放的初春画面。细想这句话,用它形容初春真可谓入木三分,恰到好处。

  威严冷峻的冬日在闹春的鞭炮声中,在大红春联的驱赶下,恋恋不舍地走了。走得仓促和伤感,连他最得意的情人“雪”都来不及带。心上人一走,谁还护着她,欣赏她优美的舞姿呢。昔日袅娜翩跹、风情万种的雪便开始落寞起来,舞步也渐渐蹒跚,舞着舞着她就忍不住哭了,细细的泪迷离而冰凉,这便是第一场春雨了。百花木草就是得以她的滋润方娇艳美丽、青翠逼人的。缀在迎春绿藤上的黄喇叭花热烈地吹起迎春曲,于是,初春便轻移脚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路羞羞答答地走过来。

  初春忸怩在树梢,忸怩在农家的田野里,清香的气息和嫩嫩的寒气带给人新的憧憬。花的卵子依在初春的枝头,那些枝桠上鼓鼓的相思含情待发,把枯瘦的纤枝滋润得泛出些许青黛,让人依稀看到了繁花的影子。麦苗刚从雪被中探出头来,在相互的亲吻和爱抚中孕育麦穗,孕育更大的希望。

  泥土松软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节已过了,河滩里、山野上,干枯的蒿草根处已萌生出鸡蛋大小毛茸茸的白蒿团了,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嫩绿在淡淡的春风中梳洗打扮。小鸟舒展着翅膀在清白色的天幕上划下几道好看的弯弧,呢喃中忙不迭地择偶、婚配、筑巢、迁新居。

  初春的气候恰像多愁善感、爱使小性儿的林黛玉。泪多了,毛毛雨便接连地下,愁多了,太阳也就惶惶不安,一会儿春光明媚,一会儿又愁云低垂。乍暖还寒,让人不由得跟了她打转转。

  但初春何尝没有“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远大抱负呢!所有的一切都在储存力量,等天一暖,那种模样那种景致岂是用言语能够尽述的呢!

  “嫩寒锁梦因春冷”,这迷人的诗句,这含蓄的妙不可言的初春时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5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07: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看见燃藜图为啥心中不快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4-19 22:16:20)
标签: 刘向 贾宝玉        分类: 《红楼梦》新解
贾宝玉看见燃藜图为啥心中不快

《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故曰甄士隐云云。批示人又在甄士隐出场时对他的名字做批:“托言将真事隐去也”。作者和批书人说的很明白,本书的一个重要写作手法就是将真事隐去。既然将真事隐去了,那么隐去的真事就必然藏在书中,如果我们不把隐藏在情节中的真事索隐出来,又如何知道作者写本书的真正主旨立意呢?因此,索隐是解读《红楼梦》最重要的方法,比考证都重要。索隐是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孔颖达这样注解“索隐”一词的含义:“索谓求索,隐谓隐藏。”因受胡适红学的误导,一些红迷把索隐说成是“猜笨谜”、“自娱自乐”,以致谈“索”色变,甚至嘲笑,这是导致《红楼梦》真正的主旨立意至今被埋没,而官方红学的解读却是对本书严重曲解的主要原因。



《红楼梦》的一个重要写作手法就是运用谶语。谶语就是指说话、歌谣、曲子、图画等被日后应验。《红楼梦》中的谶语类型有:诗词、曲赋、图谶、诔文、戏文、偈子、酒令、灯谜、梦境、命名、谐音等。还有的用情节、场景、人物语言、诡异的声音等立谶。这些谶语对本书的主旨立意、人物命运的走向起到了阅读导向作用。《红楼梦》这部书明写贾家,实写国家,是以家喻国。书中的谶语虽然表面上看是预示着一个家族的衰亡和人物命运结局,而实际上是在预示国家朝代衰亡的结局。高明的作者和批书人似乎预见到了以后的人们会歪曲这些谶语的真正立意,于是特意设置了一个导向图来提醒读者。这个导向图就是秦可卿居室的那张《燃藜图》。



第五回宝玉跟着贾母去宁府赏梅花,困倦了要午睡,秦可卿就领着宝玉去休息。书中写道:“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那么宝玉为什么一看见这幅画和对联就说啥也不在这个房间住了呢?受一些红学家的误导,几乎所有的红迷都认为这幅画是刘向勤学的故事,这副对联也是劝学的意思。而宝玉厌恶科举考试,自然就会对这类说教产生抵触情绪。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幅画不是什么刘向勤学,这副对联也不是劝学励志之言。大家注意,在这副对联处有一个批语:〖看此联极俗,用于此则极妙。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金针”是刺绣、针灸用的针。那么这条批语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对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这只有先把燃藜图的秘密揭开,这条批语的寓意也就清楚了。



我们先看看这幅画的典故。据《刘向别传》和六朝无名氏《三辅黄图·阁部》所载:“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刘向乃是汉朝皇室宗亲,太一精授他《洪范五行》及天文地图之书,以开聋聩,广布其说,警示当朝及将后各代统治者,也是别有深意。贾宝玉看到太一精传授给刘向的《洪范五行》,唯恐谶语中的凶谶成真,引起不快乃至惊惧,于是不肯在这个房间休息。那么《洪范五行》是怎样的文章呢?



《洪范》是《尚书》里的一篇文章。《尚书》又称《书》或《书经》,它是自尧舜至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的历史文献。由孔子编纂并作序。是儒家经典之一。据《汉书·五行志》记载:“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箕子是纣王的伯父,官太师,封于箕。纣王荒淫,不理国事。箕子进谏不被接受,于是佯狂为奴。周克商的前一年,纣王杀王子比干,囚禁箕子。公元前1066年,武王克商,又命召公释放箕子。后二年,武王访问箕子,问殷为何灭亡,箕子不忍说殷的恶政。于是武王改问上天安定下民的常道,箕子便告以洪范九畴,意即大法九类。史官记录箕子之言,写成《洪范》。《洪范》托武王与箕子对话,言大禹治水有功,上帝锡予其“洪范九畴”。其中提出木火土金水五行及其性能作用。主张天子建立“皇极”,实行赏罚,使臣民顺服。认为龟筮可以决疑,政情可使天象变化。



《洪范》成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他的《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誉为儒家大儒。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对曰:“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症结。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刘向继承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洪范五行传论》一书中,他梳理了自西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至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的符瑞和灾异。他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理论,论证符瑞和灾异与国政得失的关系。虽然此书已佚,但在《汉书·五行志》中保存了《洪范五行传论》约一百五十二条。其中论灾异跟后、妃、君夫人及外戚间关系的约三十一条,论灾异跟君主失势、国家败亡间关系的约三十九条。



董仲舒、刘向的天人感应论都属于庶徵谶纬学说的范畴。庶徵指各种徵候。《尚书·洪范》云:“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谶有吉谶、凶谶,是指预示吉凶的隐语,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相对于经书而言的,是由经书所衍生出来的,纬书以神学观对儒家经典作出阐释,旨在宣扬国家治乱兴衰、帝王将相出世等都是天意的安排。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谶纬学说主要以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理论依据,将天灾人祸、怪异现象与王朝兴衰联系起来。



这种庶徵谶纬学说当然也被文学作品所吸收。《三国演义》第九回,一首小儿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不但预示了董卓专权暴政阶段的结束,也宣告了各路诸侯你争我夺、此消彼长、竞相逐鹿、争雄问鼎时期的开始。第六十二回,山林隐者紫虚道人以谶语的形式预言刘备入川及后事:“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如然。宜归正道,勿丧九泉。”果然在入川路上,道号凤雏的庞统轻敌冒进,在落凤坡被张任布下的伏兵万箭穿身。结果使“龙、凤”两智者一东一西各辅川、荆的设想落空。后来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只得入川建蜀。



在其他文学作品如《拾遗记》、《搜神记》、《博物志》、《水浒传》等都有利用谶语预言故事发展、人物命运的情节。而《红楼梦》是运用庶徵谶纬手法的集大成者。书中这类例证很多,每一个读者都耳熟能详、俯拾即是。



很多红学家和红迷误将《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的故事仅仅当做神话,认为与本书的历史背景、主旨立意无关。幻化成通灵玉的补天石随神瑛侍者来到人间,经过几世几劫的造历之后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把自己的经历撰写成一部书,并题诗:“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补天石是作者自譬,“无材可去补苍天”这岂不是国家江山沦陷而无力回天的自叹嘛!且《石头记》正文开篇即言:“当日地陷东南”,这可不是神话故事了。地陷东南是指国家的东南一隅收到侵犯,导致山河沦陷。这是用庶徵谶纬笔法来预示书中接下来要写的国家灾难,而不是指一家一户的遭难。批书人明言本书采用了“以小写大”的写作手法。甄士隐一家的劫难只是国家遭难的缩影,同时也是隐喻皇家、国家的“贾家”即将遭难的预演。甄士隐注解的《好了歌》,其实是对国家遭难之际各色人物命运归宿的谶语预言。



其实书中很多处暗示了贾家是皇家,本书隐写皇家和国家的史实。在第1回甄英莲出场时,文本说到“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处,甲戌本有一条长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这条批语明言本书的写作手法是“托言寓意”,绝非“独寄兴于一情字”,用诸葛亮、岳飞作比喻暗指收复河山、匡扶汉室,且“家国君父事”直言“以家喻国”。



蒙府本第54回有一条回前批语诗:“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其中“都中旺族首吾门”这句诗的含义很明显是指皇家,因为除了皇家谁敢自称是国都里的第一旺族?而且这首诗也透露了作诗者是皇家后裔。第8回贾宝玉给薛宝钗看通灵宝玉时,有一首诗嘲讽通灵玉:“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其中“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两句是各方势力争夺江山统治权而造成生灵涂炭的真实写照。



第5回秦可卿房间“燃藜图”图谶的寓意,到了第77回揭开了谜底。宝玉看望重病中的晴雯后跟袭人有一段对话。



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袭人听了,又笑起来,因说道:“我待不说,又撑不住,你太也婆婆妈妈的了。这样的话,岂是你读书的男人说的。草木怎又关系起人来?若不婆婆妈妈的,真也成了个呆子了。”宝玉叹道:“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



贾宝玉列举的这些人物都跟当时的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诸葛亮辅佐汉室宗亲刘备建立蜀国,希冀匡扶汉室统一国家,六出祁山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是抗击金国的民族英雄。杨贵妃使唐明皇整日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差点亡国。王昭君与匈奴首领和亲,使汉朝与匈奴和好免于战争。贾宝玉把自家院子的一株海棠花死了一半,跟晴雯的死联系起来,又举出孔子庙前的桧树、坟前蓍草,武侯祠前的柏树,岳飞墓前的松树,说“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这就是庶徵谶纬与国家兴衰治乱的关系。作者借宝玉之口说出这种思想,贾家岂不是以家喻国?直到此回贾宝玉这番议论的情节才与秦可卿居室燃藜图所隐含的寓意对榫。宝玉观燃藜图心中不快、惊惧之谜底也就揭开了。



《红楼梦》是警世书,用庶徵谶纬与国家治乱兴衰联系起来,意在警醒为政者和世人。其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针对《洪范五行》和《红楼梦》的提示语。大意是:把世间的一切都洞明了,把本书所隐写的史实都解开了,这都是学问;把人世间的人情世故与天意警示的关系都通达了,把本书所描写的人物情节与谶语之间的联系都理清了,也就明白了人世和书中所隐藏的奥秘。这副对联的“文章”一词可不是指著作等,而是指奥秘。此处的批语:〖看此联极俗,用于此则极妙。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这是作者用刘向的学说和典故在对古今王孙公子们发出警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9:15 , Processed in 0.07002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