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回复: 2

有命无运和有运无命 HNYZL 2019-10-23 | 2566阅读 | 17转藏 ...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发表于 2024-9-2 13: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命无运和有运无命 HNYZL 2019-10-23   |  2566阅读  |  1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詹丹
无常,是出家人解释人生命运时习用的字眼。而所谓命运无常,又不能简单理解为命运两亏,它常常表现为有人命长却运短,有人运好却命不长。命和运凑在一起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暂或根本就背离,才让人有命运无常的感叹。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之香菱剧照
《红楼梦》写的是贾府的衰败史,却以甄家一段小荣枯为开头。第一回写甄士隐抱着独养女儿英莲在门口时,有路过的僧人对其大哭,希望英莲跟他出家。僧人对英莲未来人生下的断语,就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虽然甄士隐没有理睬僧人的话,但后来英莲的人生历程,完全符合这一预判,不但她本人被人贩子拐卖,让父母备受打击,甚至还让甄士隐失去了生活的勇气遁入空门。而英莲自身的命运,也是几经波折,这倒不是说她永远沉沦在底层,而是几次在生活显出幸福曙光时,又被拖入更深的黑暗中。从安康的士绅家到被人拐卖,从让冯渊一见钟情到遭薛蟠横刀夺爱,从临时进大观园享受诗情画意生活到受夏金桂折磨,命运的无情播弄,每次都是以残酷的生活打击,来彻底击碎她内心升腾起的幸福感。让一个呆于写诗的心灵,遭遇全然不懂诗性智慧的呆霸王,以这所谓的“两呆相遇”,来完成“无常”的命运嘲弄的主题。
此外,小说还设计了另一个颇具特色的人物,与英莲构成特殊关联。第七回写周瑞家的第一次在薛姨妈处看到已经称呼为香菱的英莲时,直接的反应是她像秦可卿,所谓“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王夫人身边的大丫头金钏也对此认同。这首先,当然是因为两人的长相都特别漂亮,是周瑞家的赞叹的“好个模样儿”,但更重要的,作为一种更具总体性的品格联系,促使我们去寻找形象之外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当香菱出现在贾府时,当周瑞家的询问她的父母和身世时,她一概以“不记得”来回答,从而成为贾府众人视野中谜一样的人物。而秦可卿,也恰恰因为是养生堂抱出来的,同样因为身世的“当时已惘然”,作为谜一样的人物,与香菱形象构成了又一次叠加。


不过,小说借助艺术设计把秦可卿与香菱关联起来的目的,恰是要在命运无常的层面上构成互补性理解。如果说香菱是有命无运,那么秦可卿恰好相反,是有运无命。
作为身世不清不楚的人,秦可卿得嫁宁国府当上长孙媳妇,实在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离奇好运事,而且她不但貌美如花、性情温和,更是受到了贾府上下的普遍喜爱。小说多次写到了周边人对她的赞誉,贾母评价说:“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及至得病卧床后,秦可卿的婆婆尤氏发了一番感慨说:“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他这为人行事,那个亲戚、那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他?”秦可卿去世时,类似的侧笔描写又一次出现:“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秦可卿的人生,似乎一直处在众人的眷顾爱戴中,但可惜生命力太弱,最好的运气,竟没有稍长一点的生命来承载,只能夭折在青春美貌、幸福人生的鼎盛期,岂不痛哉!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之秦可卿剧照
从某种意义上说,香菱的有命无运,使她自然获得了现实意义上也是小说世界里的生命长度,能够从甄家穿越到贾府,演绎着人生漫长而又艰难的历程,凸显了女性在人际交往世界里的痛苦遭遇,成为女性应该得到来自社会同情可怜的“应怜”(英莲)。那么,有运无命的秦可卿短暂出场,在小说世界里匆匆走过,在人际交往中曾经的如鱼得水,也许仅仅是一种表象。因为,当张太医论其病因而点破她“不如意事常有,思虑太过”时,似乎又把掩盖在表面受宠下的内心焦虑感,暗示了出来。好运无法获得好命支撑,似乎又不完全是自然生命力的问题,它或多或少还暗示了,对一个女性来说,好运的获得,其实是需要以生命的透支为代价的。这样,有命无运和有运无命,才成了互文足义的关系互补,指向了女性命运无常背后的那种不幸的恒常性。这种恒常的不幸,是与贾府四位小姐即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名字谐音的“原应叹息”息息相关的,也是作者意图点明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大主题。
不过,当作者在勾勒出女性画廊的整体悲剧命运时,也在第一回写了一段喜剧性的小插曲。落难才子贾雨村,透过甄家书房后窗与一丫鬟目光偶然相接,以为遇上了一位风尘中的知己,对其念念不忘。得中功名后,贾雨村又特意寻访到这位丫鬟,把她纳为小妾。想不到过门没多久,就生下一子,恰逢正妻去世,这位丫鬟也就被扶了正。虽然小说评价这位丫鬟是“命运两济”,但叙述的整个过程,都强调了丫鬟当时的不经意及事后的遗忘,从而把贾雨村自以为是、自作多情的误会,彻底揭示了出来。据此,女性的所谓命运两济,就完全建立在一种误会的偶然性上,并以这种偶然性,烘托着命运无常的必然性。这也是这位丫鬟之所以起名娇杏,谐音“侥幸”的缘故。


但小说真正深刻的地方是,当僧人以命运无常来解释女性的悲剧时,这种解释,也是被悲剧中女性、被世人所自觉认同的。我们看到,当被拐卖的英莲听说冯渊不愿意作为交易来随便买她,而更愿意慎重其事娶她过门时,她把这种可能降临的幸福,感叹为自己“罪孽可满了”。而冯渊被薛蟠打死后,审案的贾雨村又把这件凶案感叹为“孽障遭遇,亦非偶然”。诸如此类的感叹,不过是说明了,一切社会问题、制度问题,统统在难以一探究竟的命运无常的必然性里,得到了解释和安慰,同时把这些问题予以了消解。于是,对人之命运的无奈哀叹,就不自觉地成了对不合理社会的有力辩护。这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人的悲剧,更是在不自觉中揭示的思想意识的悲剧、社会的悲剧。(詹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4: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我怎解红楼:甄英莲累及爹娘真相
pengxq书斋 2017-05-12   |  755阅读  |  1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看我怎解红楼:甄英莲累及爹娘真相
甄英莲累及爹娘真相

文本及点评: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矣。这一“倏忽”(读“疏忽”)过了多长时间?十分难以判断,后文“门子”也没说明白。反正英莲起码是长了一岁。士隐命家人霍启【甲戌侧批:妙!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请注意“失落”二字的真实含义。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看看的一月,士隐先就得了一病,当时封氏孺人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疗治。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这一条街是那条街?“接二连三牵五挂四”是什么意思?里面有没有“十二钗”?【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脂砚斋寥寥四字,难坏了红学家累坏了红学家。时至今日没有一个人说得明白“南直召祸”是怎么一档事。上网一查,吓死我也,关于“南直召祸”的解读铺天盖地,但统统都比警幻仙子的话还离奇。没有精神分裂、没有癔症的人是做不出来的。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天灾人祸并起,一反“太平昌隆”之象,更可笑“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之语,真真刺骨三分。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解惑释疑:

如何认识和理解甄英莲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大多数读者都会不约而同的将甄英莲的悲剧性命运看作是作者对“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诠释和演绎,这的确是曹雪芹的大旨意。但是曹雪芹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寓意呢?甄英莲就是甄士隐“独生女”一个身份吗?现在我们根据书中文字对某些相似人物的不同描写,来分析乃至解剖甄英莲这一人物的真实性和虚构性。

第一回书写甄士隐居住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且是本地公认的“望族”,“只是一件不足,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读者闭目一想,此段文字暗藏一个大大的漏洞,那就是“本地望族”与“只有一女”的不对等。《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于十八世纪上叶,书中所写故事则主要集中于康熙十三年(1674)到乾隆十九年(1754)的八十年间,那时候生活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富贵人,恐怕都是王公贵胄,富商巨贾都很难挨上边。上文我们已经得出结论,红楼梦故事发生的地点基本在北京老皇城之内,居住在此的大多是皇子皇孙,他们哪一个不是妻妾成群儿孙一片?况且只有儿孙成片人丁兴旺才有资格称为“望族”啊。即便在今天,那些居住在什么“王府世纪”、“中央别墅区”的新贵们,甚至那些没有生活在北京的小小官僚们,既然有能力包十七个二奶、养二十个小蜜,如果再给他们一点点空间,哪一个不能制造出十几个、几十个小人来。您看康熙皇帝的二十个儿子,一共为皇帝老子生养了一百三十三个孙子、一百二十三个孙女,每人平均接近十三个子女。笔者因此认为甄士隐“只有一女”是一句假话。当然同样的假话在书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随口举出的例子,如第四回书中的“金陵一霸”:纵观全书,“金陵一霸”之薛家只有一个外强中干的薛蟠,顶多再加上一个懦弱不堪的薛蝌,如果以他们薛家如此之状况就可以成为“金陵一霸”,那么这金陵城可能就是一“无人区”。从作者以软体小动物为薛家弟兄二人命名,亦足见这“金陵一霸”实不是薛氏这样的人家,如果“金陵一霸”不是假话,也该是作者以薛蟠影射他人。此乃后话。

既然是甄士隐不应该只有一个女儿,那么他应该有多少个子女呢?为什么作者单单写他一个女儿呢?上文我们初步断定甄士隐所影的历史人物应该是康熙朝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那么这一笔账就不难算清了。爱新觉罗·胤礽一生共得十二子、十四女,虽然成活率低了点,只有百分之五十,但仍然有八个儿子五个女儿存活到结婚生育。虽然胤礽只有十三个子女成活,但是作者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将他的十三个成年子女一笔带过,写作“只有一女”吧?怎么可以生生抹杀十二个鲜活的生命呢?笔者以为其原因大致有如下数条:

首先,甄英莲身上有太子的影子。一僧一道“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从前八十回书看甄英莲大半生的遭际,的确与“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相符。尤其是她的“有命无运”又与“侥幸”的“命运两济”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人们从不敢把她与太子联系起来。其实康熙朝最大的“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倒霉蛋就是胤礽。胤礽前后做了三十六年多太子,最终却以圈禁至死收场,也只能用“有命无运”形容了。胤礽出生之时难产,累及其母赫舍里皇后当日命丧黄泉;历经两立两废,让父皇半生培养储君的心血付之东流,康熙皇帝伤感之余开始心态失衡,多心多疑,烦躁易怒,在严惩、诛杀“皇太子党”的背后,也伤及了自身的健康。依笔者之意,说胤礽“累及爹娘”倒是有些宽容了。

其次,小说家创作一部小说,必须有一定的素材——亦即生活积累,但是他们不会把所有的素材全部收纳入小说之中,因此这其中存在一条“取”与“舍”的原则:取作者能够驾轻就熟不让作者太费脑筋的素材写;取具有特殊性、代表性的素材写;取可以出彩的、引人入胜亦即有卖点的素材写。台湾作家蒋勋在论及《红楼梦》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道统中,一般人觉得,任何一本书,如果能够流传,一定有文以载道的意义。‘文’是文章,‘道’是道统。一本书只有能承载一种道德,才有流传的意义,像《四书》、《五经》,都有重大的文化使命。我想,小说这种东西是从茶余饭后的消遣发展出来的,首先还是要‘好看’、‘有趣’。”蒋先生言下之意好像说《红楼梦》仅是适合茶余饭后消遣的精品。说实在话,我对蒋勋先生的观点不敢苟同。蒋勋先生所说的“一般人”大概就是广大读者了,既然是广大读者认同的道理,为什么靠掏读者腰包养活自己的作家反而不认可呢?其实“好看”和“有趣”那是书商的标准,而不应该是作家的标准。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近两万个汉字,其目的就是为了“载道”,但是单单拿出哪一个字,却是极少具有“载道”意义的。作家的天职就是将无数个汉字串联起来,使之具有“载道”的使命和功用。在中国,能够流传的经典和名著,无一例外的都有“载道”的意义,对未来的千百万年都会产生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包括曹雪芹的《红楼梦》。查良镛、琼瑶等作家,虽然也是著作等身,虽然他们不无例外的都极为重视各自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他们之所以成就不了文豪级的大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作品多的是“好看”、“有趣”的成分,而少了“载道”的意义。即是以警醒世人为宗旨的《三言》《二拍》,所以没有成为名著,并非因为它写的“没趣”、“不好看”,反而是因为它太过好看,越发显得思想性和艺术性偏于低下,只可流传而不能流芳。俗话说,人人心中一杆秤,它不仅可以衡量得出政治家的治国理念是否符合人民的需要,它同样可以衡量得出一个文学家的作品是否值得放在床头案边,陪伴自己的一生。曹雪芹在《凡例》和第一回书中不厌其烦的申明《红楼梦》不敢干犯朝廷、无意涉及政治,其实那正是宣示他“载道”的创作宗旨。封建宗法社会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贪得无厌、血腥恐怖、腐败堕落;最高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奢侈享乐、是非颠倒、虚伪阴损;独裁政权的强奸民意、倒行逆施、暗无天日、腐朽没落;等等,无不在书中得到体现。或许正是因为曹雪芹对“文以载道”的看重,所以他不能够将甄士隐的孩子们悉数写入小说之中。

第三,葫芦庙“火起”,“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无数家庭遭殃,甄士隐一家仅仅是其中之一,甄英莲仅仅是其中一分子。甄英莲的命运代表的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遭际命运,包括作者和脂砚斋本人。目前,包括周汝昌先生在内的一大批红学家,基本承认第一回书是全书的缩写的论断。既然第一回书如此的重要,那么在第一回书中出现的人物也是同等的重要。抛开一僧一道两个扑朔迷离的“仙人”,正式登场的、具有“角色身份”的人物只有甄士隐、贾雨村、甄英莲和封肃四人。由此可见甄英莲在全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对甄英莲的忽视也是现代红学的误区之一。我们有理由作如下设想:如果说甄士隐、贾雨村所对应的是后文中贾宝玉和薛宝钗两大群体,那么甄英莲的命运就是其他悲情儿女的缩影了。其中就有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也包括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平儿、鸳鸯、晴雯、金钏等等。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如果一旦需要审视哪段历史的时候,往往侧重于它是不是太平盛世。笔者因此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有过“太平盛世”吗?起码是自公元前781年周幽王执政以后,中国就没间断过打打杀杀血雨腥风。孔子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忧心忡忡,孟子则干脆说“春秋无义战”。至于孔孟之后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长达两千多年,但是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狼烟烽火从来就没有远离过中华民族。可是今天的历史学家们却总结出了那么多的“盛世”,比如说“文景之治”、“贞观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至于好皇帝就更多了,刘邦、刘彻、李世民、李隆基、赵匡胤、朱元璋、康熙、乾隆等一大批皇帝都是榜上有名,甚至秦始皇、曹孟德、忽必烈、雍正等人都被美化的可以做雷锋的老师了。但是却少有人关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千千万万个甄英莲,以及他们的悲剧性命运所带给人们应有的思考。

历史上有人写过《窦娥冤》、《杨乃武与小白菜》,但那是后人写前人的文字。真正像曹雪芹一样将身边的“人间悲剧”写入一百三四十万字的作品之中,为的是揭露当朝残酷而黑暗的统治,确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生活在大兴文字狱、残酷高压统治之下的文人,借助一个最具社会意义、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悲剧性人物的遭际命运,揭露、针砭黑暗、腐朽的独裁残暴统治,那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智慧!只可惜作者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却被我们忽视了。作者生活的时代,中国已经有上亿的人口,其中绝大多数人的命运与甄英莲没有什么两样。你不信吗?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皇帝的御国之术御民之术,基本集中在一点,那就是愚弄人民。与书中贾雨村“鬼画符”一脉相承。什么皇天承运,什么天命神授,皇帝不仅掌握着全体国民的生杀大权,而且还要最大限度的束缚国民的思想,就像书中的拐子对英莲一样。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包括曹雪芹和脂砚斋等人在内,哪一个有人格的自由,哪一个没有如甄英莲被拐子和薛蟠奴役的感觉!他们哪一个的命运能够比甄英莲好到哪去!即便是康熙的皇子皇孙,包括被雍正皇帝收养因而获封公主称号的三个女孩儿,包括胤褆、胤礽、胤祉、胤祺、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祯、甚至包括胤祥的儿女们,曹寅、李煦、胡凤翚、孙文成、还有隆科多、年羹尧、査嗣庭、隋赫德的后代们,哪一个身上没有甄英莲的影子?如果说《红楼梦》潜在一个“三突出”创作原则的话,那么甄英莲就是所有“受苦受难”人的总代表。

第四,甄英莲应该是一个拔类超群的人物。如果说第一回书中被贾雨村愚弄了的甄士隐是废太子胤礽的影子,那么甄英莲的原型即有可能出于胤礽的十三个儿女之中,虽然她还兼有代表书中所有悲剧性人物的重任。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爱新觉罗·胤礽第一次遭废时,虚龄三十五岁,已经是十个子女的父亲。但是对比于他五十一岁(虚龄)的寿享和二十六个子女的数量,被废之前显然不是他的生育高峰,说一句题外话,或许他曾经真的想做一个好太子、好皇帝。胤礽成活下来的十三个儿女之中,有五个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废)之前,即是说有八个出生之时就戴上了“废太子之子”或“废太子之女”的帽子。父亲被禁锢,他们的自由一定会受到某些限制,遭受歧视是在所难免的。这种情况在康熙皇帝活着的时候或许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当他们的四叔坐上了皇帝宝座以后,他们的境况就变得极其难堪。雍正对所有他认为是曾经的、潜在的政敌,实施了残酷的迫害,对废太子的限制和防范更是变本加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得罪”全家遭殃,本就是那个时代的通则,胤礽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可想而知。甄英莲既是胤礽所有子女的代表,又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那么甄英莲到底具有怎样的真实身份?我们还是要从书中文字看端倪。

第一,曹雪芹在第一回书使用的字眼是“失落”,到第四回书拐子出现之前,没有使用“被拐”的概念。这有些很像现代刑侦学中的“失踪”,属于“无罪推定”的范畴。如果定性为“被拐”,则性质就大不一样了,属于刑事案件中的恶性案件。拐卖人口在封建社会也属于恶性犯罪,仅次于“十恶不赦”之罪。甄士隐好像知道英莲“失落”是怎么一档子事,因此作为本地“望族”并且一定有些影响力的他,竟然没有报官。甄士隐一家寻找英莲,那是象征性的,是曹雪芹的遮掩文字。这是为什么?原来这是史实:

甄英莲的第一个“原型”是胤礽第六女,这个女孩儿生于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初二日,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她只有八个月大,百分百在襁褓之中,感知不到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胤礽第二次被废黜的时候,这个女孩虚龄五岁,由于生日特大,实龄已是四岁零九个月,或许已经初谙世事。胤礽不废,就是未来的皇上,这个女孩就一定是公主。由于其父被废,这个女孩儿自动失去了“公主”资格,因此作者定义为“失落”。胤礽六女儿“失落”公主资格时的年龄,就是甄英莲“失落”时的年龄。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做的工作,就是怎样将书中故事与历史事实之间画上“等号”。曹雪芹依据什么增删?我十分怀疑所谓“依据”就是康雍乾三朝的历史、《大义觉迷录》、《雍邸集》、《四宜堂集》等文字资料。

第二,后文拐子出现,薛蟠为了霸占英莲行凶伤人致人死命,作者同时提出了“拐卖”和“霸占”的命题,是对雍正“收养”女儿的暗写和抨击。胤礽的女儿被收养的时候虚龄十五,胤祥的四女儿、胤禄的大女儿都是虚龄九岁。后文门子所说的“十二三岁”,恰与三个女孩被收养时的折中年龄相符。联系到薛蟠打死人命,并未受到法律的制裁,那恰恰代表薛蟠在做的,正是“假愚蠢”想要的。即是说,“拐子”拐人女儿,薛蟠霸占英莲,贾雨村胡乱判断,三人一气呵成之事,就是雍正收养女儿的史实。当今社会,提及“强拆”,老百姓恨得咬碎钢牙。雍正当上皇帝之后,立即强制收养三个女儿,又何尝不招人憎恨。尤其是当后来雍正为亲生女儿加封号、超豪华超规制扩建陵寝的时候,对比他对三个养女的刻薄,他的收养行为无疑就是霸占、凌辱、荼毒。

第三,由于第一回书明确交代甄士隐只有一女,因此束缚了作者涉及胤礽更多的子女,因此书中与胤礽有“明确”关系的只有甄英莲一人。但是胤礽的子女在雍正初年还有一个被雍正皇帝“收养”的,就是胤礽“嫡长子”弘皙。关于弘皙的故事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咱们在此稍作简介:弘皙虽然未被雍正收养,但是雍正即位的当天,即封弘皙为郡王。从清宫档案透露出的信息看,弘皙在搬往郑家庄“平西王府”居住之前,是位列三班的。胤礽死后,雍正判断弘皙“不具反骨”,因此特旨弘皙搬往曾经准备让胤礽居住的郑家庄皇城,从这时候起,弘皙不再参加每日的朝会。而弘皙在雍正一朝,一直称雍正为“皇父”,雍正是否感觉很温暖很惬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弘皙的表现可能比他自己的亲生儿子还好,起码是比当年的弘时(雍正的三儿子)乖得多。笔者因此认为,弘皙是雍正没有正式收养的“养子”。那么甄英莲在书中,是否代表弘皙有所作为了呢?后面咱们一起细读文本,或可找到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pengxq书斋 > 《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看我怎解红楼:甄士隐之一路坎坷
下一篇: 看我怎解红楼:切莫忽视“严”“肃”老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4: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我怎解红楼:切莫忽视“严”“肃”老爷
pengxq书斋 2017-05-12   |  586阅读  |  1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看我怎解红楼:切莫忽视“严”“肃”老爷



切莫忽视“严”“肃”老爷

文本及点评:

他岳丈名唤封肃,蒙古王府本有一批语为“风俗”,此等字眼脂砚斋一般不批,点明白怕招祸,否则又是误人子弟。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古今小说写嫌贫爱富之人多在儿女婚配之前,一旦生米做成熟饭,就坡下驴者多,像封肃这样的小气之人毕竟少数。作者之所以将封肃塑造成一个亘古未有的典型,对看上文和下文则不难理解之。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是谁半哄半赚甄士隐(胤礽)了?此处四字,极有深意。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聊作咸安宫之写。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作者之意,甄士隐好像投奔的不是岳丈,发人深思。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多年以后,士隐重出江湖,与此处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家”与“出家”的对比,如果让封肃老先生看见,不知老头会作何感想。



解惑释疑:

提起“严”“肃”二位老爷,让我联想到了当今炙手可热的词作家阎肃先生,虽然此阎肃而非彼“严”“肃”,但是我由此而怀疑曹雪芹会不会用“严”、“肃”二人影射同一个历史人物。我因为阎肃先生还联想到另一位词作家张黎先生,之所以会想到张黎先生,那是因为张黎先生的创作手法有与曹雪芹相通之处。以歌曲《篱笆墙的影子》为例,张黎先生把形象和抽象、存在和虚无、有机和无机、合理与非理等等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糅合到一起,制造出一种让人不愿相信却又欣然接受的效果。而这一切在《红楼梦》书中确是比比皆是。我不知道张黎先生是否是红学中人,但是我的确感觉张先生与曹雪芹有着某种传承。笔者初读《红楼梦》的时候,几乎不曾记得有一个“严”老爷,“认识”了“严”老爷之后,即产生了一种感觉:严老爷的出场颇类似于戏曲舞台上的“暗场”,作者的目的只是借助他的“干扰”,突出贾雨村顺着夹道溜之乎也的下作之态。但是时至今天,认识并试图读懂《红楼梦》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对严老爷的认识还的确有待提高。

首先,严老爷的出场时间十分敏感。甄士隐夏睏难熬,以至手倦抛书,因此得以梦游太虚幻境。在梦中,“那僧”将“通灵宝玉”递给了甄士隐片刻,旋即又被“那僧”夺去,甄士隐并未领略“通灵宝玉”的奥妙,留给甄士隐的是一段“不了情缘”;而这一“镜头”,就好像是康熙皇帝拿着“玉玺”逗太子“玩”一样。大梦未毕,戛然醒来,尚存满心疑惑,虽然也有与女儿英莲的片刻欢乐,紧接着被一僧一道好一顿“骚扰”,弄得士隐心神不定;恰在此时,从葫芦庙内走来了素不相识的贾雨村。贾雨村刚刚落座,“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严老爷就是在这不该来的时候来了。曹雪芹的想象力、创造力绝对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哲学家科学家:梦中的“一僧一道”刚走,现实中的“癞僧跛道”飘然而至,打发了“癞僧跛道”离去,“老严贾化”接踵而来。朋友,你看明白了这“六个人”是怎样的对应关系了吗?

其二,严老爷的威风煞气十分吓人。本来,“忽家人飞报”五个字已经将严老爷的身份、地位、威风、势力及其不能惹、不好惹、不敢惹透露了个大概,只因为一个“拜”字误导了读者,让我们忽视了严老爷凌驾于甄士隐之上的真实身份和价值。读者的通常理解是:对于本地的望族甄士隐,外来访客的身份地位大多要比甄士隐低一些,因此用一个“拜”字是合乎情理的,从而忽略了“忽家人飞报”的真实意义和沉甸甸的分量。可事实是,严老爷来的突然性说明严老爷无需“预约”,进而可以说明严老爷的“级别”远高于甄士隐;“家人飞报”说明严老爷到达“甄府”,容不得甄府家人通报也无须等候甄家人通报;甄士隐片刻不敢耽延,标明严老爷威严不可怠慢。这一切都表明严老爷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

第三,正因为“严老爷来拜”,甄士隐立马前厅俯就,才给了贾雨村偷窥娇杏的机会,萌发觊觎娇杏的心思。才有第二回书中贾雨村得“娇杏”——娇杏得侥幸的故事,这是曹雪芹第一次使用“接龙”的手段,贾雨村得娇杏、娇杏得侥幸其实质意义是贾雨村得“侥幸”。甄士隐会见严老爷,原本不想耽搁太长的时间,因此他既没有安排家人陪伺雨村,也没有辞走雨村,从书中文字看,似乎是甄士隐留给了贾雨村可乘之机。但事情的实质却并非如此,更像是严老爷和贾雨村预谋好了一样,由严老爷使出调虎离山之计,故意给贾雨村留出“偷情”的机会。严老爷和贾雨村上演了一出绝妙的双簧,贾雨村因此得到了“娇杏”,最终受害者却是甄士隐父女,其中蕴含的寓意是多么惊心动魄!这不就是康熙帝废胤礽,给胤禛以可乘之机的演示吗?

第四,严老爷之“严”,实乃一副标签,作者在暗喻一个人。俗语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又说“严父慈母”,都是在强化做父亲要严厉。《三字经》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训诲,在这里不要把父与师严格区分开来,因为产生《三字经》的宋代,有条件读书的人不多,有知识教育儿子的父亲更少,因此《三字经》劝谏做父亲的要请老师教育孩子。但是这十二个字不仅强调教育后代的重要,同时也强调为人父为人师要严厉。做父亲的不严厉,又怎舍得请严厉的老师呢?《圣经·箴言》里则干脆说:“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如此看来,古代东西方的哲人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是做父亲的要严字当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曹雪芹在以严老爷暗喻“甄士隐”的父亲。

历史上的爱新觉罗·胤礽的确有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严父——康熙皇帝,虽然康熙帝在胤礽初为太子的时候,曾经十分疼爱、偏爱乃至溺爱胤礽(娇生惯养笑你痴)。但是当胤礽成年以后,开始做皇帝梦的时候,康熙帝对胤礽除了恨恶就是严厉。严厉到什么程度,读者可以选读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和阎崇年先生的《清宫疑案正解》等书,我们从其他皇子的态度上也可知道一二。一废太子时,康熙帝对胤礽的处罚是极其严酷的,深秋时节,身被锁链,住在马厩旁边现搭的毡屋内,生存条件之差让负责看管胤礽的皇四子胤禛都看不下眼,转而向父皇代胤礽求情。而皇长子胤褆看到康熙帝对胤礽如此严酷,进而揣摩父皇有置胤礽于死地之意,因此竟然利令智昏到向父皇进言——愿代父除掉胤礽。说到这里,笔者不须多说了,因为您已经知道严老爷是谁的影子了。曹雪芹可能怕你不知道“严”老爷是谁,所以特意在第四十五回让赖嬷嬷把宁荣二府的“严父”历数了一遍,他们一个个哪一个都比贾政还严的“残酷”。

我们找到了“那僧”和严老爷的“原型”之后,现在简要的分析一下“那道”和封肃二人。

道人在书中的戏份并不多,多数场合都是“那僧”的帮办。这也符合康熙帝与雍正的关系。唯独贾瑞患病以后,道人独自送来了“风月宝鉴”,但是贾瑞恰恰因为“风月宝鉴”而速速的丧命。读《红楼梦》的人,包括笔者在内,大多会认为贾瑞之死,道人难辞其咎。是的,凤姐之仪态、娇媚,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股摄人魂魄的神气,尤其还有十分拿手的“逗你玩”的本领,贾琏、贾珍、宝玉和贾蓉、贾蔷、贾芹、贾芸两代爷们都难以抗拒,何况一个被宁荣二府边缘化了的穷书生贾瑞。得到风月宝鉴的贾瑞,不死才怪呢。这是道人的可恨之处。

男人好色、女人爱财,是人类的“原罪”之一。贾瑞有罪,但罪不当诛,凤姐恨恶贾瑞出乎读者的想象,那是因为作者的故意,因为作者憎恨贾瑞所影的人,所以才让凤姐必置贾瑞于死地而后快。笔者因此认为,贾瑞之死,道人不应负完全责任。曹雪芹的本意应该是,谁想挽救贾瑞的性命,谁就是贾瑞所影之人。“假瑞”,“假天祥”实际是皇帝(雍正)的影子,曹雪芹写贾瑞,既不是照猫画虎,又不像量体裁衣,但目的还是为影射、讽刺雍正。

前文咱们说过,道人之所以撺掇甄士隐出家,是为贾雨村“鲸吞”甄士隐的财产——娇杏,创造条件。与道人同属“刮民党”的封肃老爹是否也有雍正的影子呢?对此,曹雪芹不仅用笔十分精彩,用心也是极其良苦:

首先,作者借用一个“肃”字,让我们不必废太大力气就可以将这位“肃”老爷与上文的严老爷联系到一起。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并深化理解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严老爷、比葛朗台还要吝啬十分的“肃”老爷是有巨大帮助的。用最简单的逻辑思维去分析:既然“肃”老爷是甄士隐的岳父,那么严老爷就应该是甄士隐的父亲,不应是意料之外的事了。

其二,“封肃”二字,由于批书人点拨是“风俗”之意,因此多数读者自然而然的堕入了惯性思维的渠道,而不作更深入的思考。以笔者看来,关于“封肃”二字,作者本意重在一个“封”字。在封建宗法独裁社会,具有“封”的权力的人,只有一个,作者的矛头直指皇帝。翻开满清康熙朝的历史,不难看出,“封孰”(肃su与孰shu谐音)的问题至少困扰了康熙皇帝长达十年的时间。胤礽不满两岁即被册封为太子,本来是康熙帝为了弱化皇子争储的矛盾而做出的“明智之举”。但是由于皇帝与储君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皇帝做出两废太子的决定。立储失败,是康熙帝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但是遗憾归遗憾,康熙帝在有生之年要选定一个接班人的愿望却从来没有改变。可是在康熙皇帝的眼中,十几个年长的皇子,各自都有不同的弱点和缺点,无论封立哪一个皇子做储君,康熙帝都不甚情愿,怕其重蹈胤礽的覆辙。立储之事总让康熙帝举棋不定、十分犯难。康熙皇帝的窘境,以“封孰”二字喻之,的确是出神入化之笔。

第三,第一回书末有这样一段文字:“他(甄士隐)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一个吝啬鬼的形象立刻映入你的眼睑,封肃之吝啬,他超过了西方四大吝啬鬼,也超过了以严监生为代表的中国土产的吝啬鬼。何以如此论定封肃老爷?咱们对比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加以说明。葛朗台之吝啬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他不仅赚取商业伙伴的钱、侄子的钱,同时也算计妻子、女儿的财产是否能够归入自己名下。但是葛朗台采取的都是合法的手段,包括他想占有女儿欧也妮·葛朗台应该继承母亲的那份遗产,也是让女儿“主动放弃”对母亲的财产继承权。可是封肃老爷就不一样了,他侵占女儿女婿财产的手段是“半哄半赚”,赚自己孩子的钱,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不容的,更何况还要加上一个更不道德的“哄”(欺骗)字。欺骗儿女并赚取他们的财富,所体现的已远远超出好父亲坏父亲的范畴,而是最卑鄙人性的体现。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披着人皮的狼”。他们连人都不做,又怎么能够做好其他社会角色(包括皇帝)。遗憾的是,封肃老爷并未因为其出色的表现而入选中外吝啬鬼名录。除了文学作品中,世界上果真有这样的岳父或者父亲吗?

第四,上文已经分析总结出一僧一道和严老爷都是皇帝的影子,那么封肃的表现又是谁的影子呢?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初步可以得出结论,封肃其人大多时候是雍正的影子。咱们现在说一说看得见的雍正皇帝之半哄半赚:

1、皇四子胤禛从登基那天起,对他帝位的合法性就始终存在疑问和争议。雍正做了十三年皇帝,始终没有合理可信的证据。被雍正皇帝列举的胤祉、胤禄、胤礼等亲历者,见不到谁为雍正做过见证,都是雍正自说自话,而且不能自圆其说,最后不惜采取“谣言千遍是真理”的拙劣伎俩。笔者认为,无论民间流布的假圣旨说,还是假口谕说,凡属于“掉包计”范畴之内的所有手段,都是阴谋诡计。都是通过欺骗达到掠夺的目的,因此都可归类于“半哄半赚”之中。

2、康熙皇帝驾崩以后,皇四子胤禛在隆科多的扶持之下登上帝位,雍正立即加封皇八子胤禩、皇十三子胤祥为亲王,加封废太子胤礽之子弘晳为郡王,加封隆科多、马齐为总理大臣。但是雍正在政权巩固之后,很快整治了包括胤禩、隆科多在内的一大批人。这是雍正的第二出“半哄半赚”。

3、雍正登基伊始,立即“收养”了三个女孩儿,她们分别是:废太子胤礽第六女、怡亲王胤祥第四女(也是幼女)、康熙帝十六子胤禄的大姑娘。至于雍正为什么要这么做,从来都是众说纷纭。笔者以为主要有如下几种原因:第一,雍正亲生的四个女儿,三个夭折,唯一生长到出嫁年龄的二女儿,婚后不久也因病死亡。到雍正登基时,膝下无女,雍正为了过一把“皇帝嫁女”的瘾,才匆忙收养了三个女儿。第二,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和十六弟胤禄都是雍正做皇帝的“帮办”,尤其是老十三胤祥更是钻石级的死党。雍正收养他们二人的女儿,是对他们的嘉奖。至于他的政敌废太子胤礽的女儿为什么被收养,许多读者不理解,仔细推敲,似乎雍正收养胤礽的女儿理由更充分:为了显示雍正不计前嫌的大度,公平对待“功臣”、“罪臣”的气度等等。第三,后来的事实证明,雍正收养三个女孩的原因并不复杂,反而是极其简单:雍正登基,举国上下疑疑惑惑,面对复杂而又凶险的局面,雍正对内要和好兄弟之间、皇帝与满汉大臣之间的关系,对外要笼络交好除八大铁帽子王以外的所有满蒙部落头领(俗称藩王)。其主要方式就是和亲,但是和亲是需要资源和代价的,因此雍正收养了三个女孩儿,并且先后把她们嫁给了蒙古部落。第四,雍正十子四女仅仅成活了四个儿子,老三弘时还被雍正赐死,因此雍正做皇帝以后仅仅剩下了三个儿子,雍正家庭内部阴阳失衡。有人以此讽喻雍正刻毒,这让雍正很是没有面子。因此雍正要正正经经装一回善人,故而收养了三个女儿。以上四点,正是雍正的第三出“半哄半赚”。

4、雍正收养三个女儿以后,并未将她们视为己出,这三个女孩儿生前并不幸福,死后也远没有雍正次女和硕怀恪公主荣耀。雍正为三个养女选择额驸并不慎重,对待三个“女婿”似乎也并不厚道。雍正七年十月十六日,雍正将胤祥的四女儿嫁给了喀尔喀智勇亲王丹津多尔济的儿子,这个女孩尚不满十五岁。怡亲王胤祥是雍正朝真正的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的大腕,雍正用他的女儿“和番”,说明这个智勇亲王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是个有些影响力的人物。但是雍正并不了解丹津多尔济的儿子多尔济塞布腾的人品,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小女孩是受尽了虐待的,因此婚后不到两年(雍正九年十月初三日)就一命呜呼。这是第四出“半哄半赚”。

咱们现在再看一下雍正皇帝“隐蔽”的“半哄半赚”:

雍正即位之初,他面临的即便不是第一个问题但也是当务之急的问题,就是如何发落禁锢中的废太子胤礽。康熙帝驾崩以后,废太子胤礽虽然做不了皇帝,但是他希冀新君登基能大赦自己,起码能够给予自己某种程度的自由或“基本人权”。从历史资料分析,雍正登基之后,的确给予了废太子胤礽某种承诺,这让胤礽既感激又宽心,并且表达了对胤禛做皇帝的一定程度的支持。这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有所表达。提请读者注意,作者为什么要在第四十五回中写薛宝钗与林黛玉“交心”,“四十五”正好是雍正登基时的年龄!雍正的皇位稳固之后,非但没有兑现对胤礽的承诺,反而加紧了对胤礽的迫害,导致废太子在雍正二年亡故。“士隐知投人不着”,正说明胤礽看穿雍正的诡诈之后的后悔之意。这是雍正最阴险毒辣的“半哄半赚”。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僧一道由于是《红楼梦》芸芸众生的主宰,因此我们推定他们是现实中的皇帝;一僧一道虽然在书中大多是联袂出场,但是他们有主有从且分工不同,因此我们可以界定“那僧”以影康熙皇帝为主,“那道”以影雍正皇帝为主。由于严老爷在书中戏份不多,因此我们只好把“严”、“肃”二人放到一起考量,尤其是经过剖析封肃其人,基本可以断定,“封肃”之意不是“风俗”,而是“封孰”,是作者指称皇帝的曲笔。如果说,“半哄半赚”有影射康熙帝的成分,但那仅仅是作者对康熙帝“逗弄太子玩”的讽刺。“半哄半赚”的真正目标是雍正,这四个字承载的是作者(包括脂砚斋)对雍正的揭露和鞭挞、愤怒和仇恨。因此封肃其人主要是雍正的影子,作者设置一个严老爷,好像也是为了区分康熙和雍正,不要让读者把本属于雍正的罪过统统扣到康熙的头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pengxq书斋 > 《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看我怎解红楼:两首咏月诗新解
下一篇: 看我怎解红楼:《好了歌》是雍正的杰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2:58 , Processed in 0.1895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