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红楼梦:大旨谈情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末世万象,激荡着...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3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2: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红楼梦大旨谈情吗?清嘉庆人纳山说得好
快乐老年435 2020-01-12   |  140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红楼梦大旨谈情吗?清嘉庆人纳山说得好
《红楼梦》的批者说的也很清楚:“作者用史笔也。”是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的。”我们要深刻地去理解脂砚斋的批语。所谓的“史笔”,或“春秋”笔法,都是说记录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而不是文学演义。所谓的“具菩萨之心”。不但是指仁慈善良之心,更是一种公平正义之心,是对邪恶的惩治,鞭挞,同时也是对善良的支持和宏扬。所谓的“秉刀斧之笔”,也不是说该砍的砍,该削的削,只保留下骨干和精髓。而是说,下笔留痕,语出如钉,是有根有据的史笔,能经受得起历史检验的事实。不能是人云亦云,把没有根据的事情记录到历史当中去。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红楼梦大旨谈情吗?清嘉庆人纳山说得好
所谓的史笔,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重考信,不偏信。二是广泛地再现历史。三是不虚美,不隐恶,反之,不虚恶,不隐美。乃能称为史笔!

既使是书中没有删去关于秦可卿的“淫丧天香楼”的四五页之多,那也只是表象,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位没有感情的人,怎么又可能在情爱的事情上过多地纠缠呢?他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说的是“淫”字。而所谓的“情”字就显得奢侈了。我本人认为,这里的“情”字,依然应作“私欲,欲望”来理解,不能只简单地理解为情感,爱情,恋情。这一句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一切的孽事,坏事,孬事,错事,都是因为头脑中的那“私欲,欲望”非非之想,妄蓄大志,希冀大位,妄图窃取皇位的欲望造成的呵!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红楼梦大旨谈情吗?清嘉庆人纳山说得好
一部《红楼梦》千万千万不能当作一部言情的小说去读,如果你读来只是为了释闷而已,那就不存在怎么读的问题了,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要读给别人听,那就不行了,不可误人子弟。清嘉庆人纳山曾说:“顾其(指《红楼梦》)旨深而词微,具中下之资者,鲜能望见崖岸,不免堕入云雾中,久而久之,直曰:‘情书而已’。”

纳山的这段话说得非常地刻薄,他好象早就看到了今天在红学上的争论,可以说这段话让一些人不能接受。他说一部《红楼梦》非常地深奥,但看上去呢,语言又极浅显,但是呢,如果你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只是一位中下等的,那你就很难看到此书的底里,望不到这本书的涯岸。如堕云雾之中,眼前一片迷茫,结越解越紧,最后也懒得深究了,无可奈何,干脆说:“情书而已,大旨谈情。”费那个脑子!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红楼梦大旨谈情吗?清嘉庆人纳山说得好
试想一下,都“大旨谈情,情书而已”了,哪又有深知底里的客人,写出个什么“自执金矛自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呢?无奈之下,只能是“自书自批,来自圆其说”。《红楼梦》写是写的,批是批的,很清楚,几乎没有疑问,这样的释解难道就不是牵强附会了吗?就算命芹溪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但也没有必要动刀动枪的,既然是动刀动枪地删去了,总要“自张罗”一下的吧。但《红楼梦》中有很多的地方却还残留着,“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被枪杀后的伤痕,没有自张罗地去抹平。又谈何“自书自批”呢?可知《红楼梦》不只谈情,还有矛有戈!曾经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残酷的斗争,死去的掩埋,受伤的疗伤,这才是:“自张罗”。欲知究竟如何,且看我下节分解。

【喜欢我的别忘**,加关注噢,敬请提出不同观点。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3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2: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补天弃石枉入红尘,大旨谈情实录其事
2020-02-02 19:16:10 来源: 语易读书  举报
0
分享至
在小说的正文之前,作者常常先写一段楔子(又称引子),用以引出正文、补充正文、点明正文或为正文作铺垫。在小说《红楼梦》第一回里,自“列位看官”到“按那石上书云”这段文字,便是常说的楔子,而正文是从“当日地陷东南”开始的,这是需要注意的。在这部“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的小说伊始,为何曹雪芹要化用女娲炼石补天这个古代神话传说呢?

女娲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可惜“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青埂峰下了。于是,灵性已通的顽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从中,足见顽石心有不甘,意在寻求他途,以实现自身价值。人生在世,必有所求,奈何十有八九不如意,即使万事俱备,但尚欠东风,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正当嗟悼之际,顽石遇见了一僧一道,正应了“皇天不负有心人”。起初,一僧一道虽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但并不同意顽石要“在那富贵场、温柔乡里享受几年”之请求,而是对其劝阻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怎奈顽石凡心已炽,再三苦求,加之已被女娲煅炼,于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便把顽石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实奇物”,才得以幻形入世,到“昌明隆盛之邦(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大观园),温柔富贵乡(怡红院)去安身乐业”,但终究没有主动参与其中,顶多只不过是个见证者。

反观《西游记》,却是另一种版本故事:傲来国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石猴,可谓自然孕育而成,先天毫无人工雕琢之痕,后来访道求仙,历尽磨难,皈依大道,终有所成,是个勇敢的奋斗者形象。



语易认为,从人类由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的进程来看,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诞生在前,而盘古开天辟地之说自然在后。至于“地陷东南”之说,则来源于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帝失败而“怒而触不周之山”的传说。一提起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们一般就认定从三皇五帝开始,然后有关的传世史料以及考古实证皆模糊不清,似乎并不能提供有力的支撑,但“商朝的存在是中外公认的”(刘勃:《失败者的春秋》)。

许子东在《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中认为,“大部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父亲,都在这些作家未成年时去世了。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包含某种规律性”,并进而指出“如果是世家出身,家里很有文化底子,自己又在这个社会上觉得处处碰壁,又有对人性了解的追求,就可能会读文科”。许子东的这个观点,我们也可以在遗腹子曹雪芹的身上得到印证。

曹雪芹出身豪门贵族,家道却突然败落,加之叔父落魄不振,母亲马氏自然对儿子影响巨大。至此,女娲这个补天救世之神自然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当然,凡事总有例外,现今仍须更多的史料加以佐证。这也许就是曹雪芹虽立足实际,却不能直言相告,而只能借用神话传说来创作的背景资料,至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恐怕只有作者知道了。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可以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而虚拟出人名和地名等称号,并多数赋予其谐音寓意,可谓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甄英莲(真应怜)、霍起(祸起)、封肃(风俗)、娇杏(娇杏)、冯渊(逢冤)、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大荒山(荒唐)、无稽崖(无稽)、青埂峰(情根),三万六千五百(百年)、高经十二丈(十二衩正册)、方经二十四丈(十二衩副册、又副册)。

待劫终之后,顽石便回到了青埂峰下,将亲自经历的这段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故事编述在石头上,并附有一首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qìng,意为请)谁寄去作奇传?”后来,空空道人意欲抄录问世,但恐世人不爱看。于是,顽石用了一段话(详见文末),予以反驳,说得空空道人深以为然,欣然从之。顽石的话即是作者的话,批了世间多少文字?!看着特别过瘾,字真句实,鞭辟入里,可称之为“小说写作理论”,故须要反复推敲,不再多言。

空空道人的话,再次高度点评《红楼梦》之魅力所在,值得我们细读。“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儿女情长似是幌子,只恨吾辈不解其味。楔子结束,大幕已开。



附录:

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

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败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

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书中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

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少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3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2: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红楼梦》“大旨谈情”
2009-03-27王长伟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订阅 2009年2期收藏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
摘 要:《红楼梦》“大旨谈情”,但是不同的人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红楼梦》中对于“情”的描写和表现?在这种描写和表现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心态,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曹雪芹在经历过人生和时世的大转变之后,有的是对人情的悲悯,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追认和坚守。

关键词:《红楼梦》 曹雪芹 大旨 情

《红楼梦》开篇即宣称,所写“大旨谈情”,脂砚斋说“因情得文”,“因情捉笔”,其书也别称为《情僧录》。花月痴人《红楼幻梦自序》为说明《红楼梦》为“情书”,竟一连用了近二十个情字:“作是书者,盖生于情,发于情,钟于情;笃于情;深于情,恋于情;纵于情,囿于情;癖于情,痴于情;乐于情,苦于情;失于情,断于情;至极乎情,终不能忘乎情。惟不忘乎情,凡一言一事,一举一动,无在而不用其情。此之谓情书。”[1]脂砚斋深昧《红楼梦》中的“情”意。他说:“借幻说法,而幻中更自多情,因情捉笔,而情里偏成痴幻。”[2]

曹雪芹批判此前才子佳人小说“千部共出一套”,“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历来的爱情故事“不过传其大概”,多不出“偷香惜玉,暗约私奔”,“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既然传统的社会文化无视“儿女真情”,要表现这真实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作得奇想”(第一回脂批),在现实社会之外寻找其源头和来历。《红楼梦》以顽石“幻形人生”为机缘,“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第一回脂批)。贾宝玉原是被女娲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的顽石,灵性已通后为自己不能补天而自怨自惭日夜悲号,主动要求到红尘来历情劫。青埂峰即是“情根峰”,宝玉是个“情根”。第二回贾雨村也说他是“灵气所钟”,“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性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其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关于林黛玉的出处,是与有关贾宝玉的另一个说法联在一起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事,意欲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露,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3]大荒山和灵河岸是乌有乡,“顽石入世”与“以泪偿灌”也是荒唐事。由此而见,对应宝玉的是这样两组关系:石——玉——人、神——人,对应黛玉的是这样两组关系:草——木——人、仙——人。贾宝玉含玉而来,林黛玉带病降生;宝玉以自己的乖僻邪行发展个性,黛玉则以自己幽僻绝尘的诗情与世俗抗衡。宝玉为带玉而恼怒,黛玉为还泪而怨艾。两人是为了前生的约定而来,只不过是为了把前世欠下的还回去,把原本不属于自己而是归结于对方的东西重新交还给对方。来世为人,不过是还回这一份人情,了结这一份情缘。情感心理上的还情在现实世界的大观园中便是还泪,由此他们两人都是“情痴”,所以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有似曾相识之感,他们的性情心意早就相互认同。即使最终以悲剧结束,贾宝玉也只念那“木石前盟”。所以第十九回脂批称之为“古今未有之一人”,“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其囫囵不解之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在贾宝玉、林黛玉面前,中国传统的分析理念和评价准则已丧失言说能力。连深通人情世故的贾母也纳闷:“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

贾宝玉当初是主动要来人间历劫的,他不顾一切执着地向往和追求,然而一切美好的又都被无情的否定。他在与薛宝钗结婚后没有长叹一声而接受事实,他仍然挚爱着林黛玉:“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林黛玉临死前说:“宝玉,宝玉,你好……”,表明她决不宽宥的态度。宝、黛爱情之感动人的,就是这“意难平”。不幸已经压倒了贾宝玉,但他没有屈服。夏志清认为:“曹雪芹表面上写了一个道教的或禅的喜剧,表现了人类在绝望和痛苦中的无希望的纷扰以用一个个人的解脱。但只是表面的,因为读者只能感觉到这小说中所描写的痛苦的真实比道家智慧的真实更深地激荡着他的存在。”[4]脂评本《红楼梦》开卷有一诗:“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既然悲喜同幻、古今一梦,人生既无意义且又充满创伤,为什么还要红袖啼痕、情痴抱恨?一个真正解脱了世事超脱了人生的人不会怀念或怅恨他的过去,当曹雪芹“滴泪为墨,研血成字”以十年辛苦叙写往事,固然有从红尘求解脱的意愿,却更强烈地表现出对繁荣的留恋、对悲剧的不甘、对另一种人生的希冀合对记忆中往昔的无限眷意。这种难以自抑的困扰和折磨说明曹雪芹没有从人类人生的本源意义上真正“看破三春”,如果这样说过于简单和绝对,那么更向前推进一步,不得不说曹雪芹有可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看破三春”,即看破了他所处的那个给他无限痛苦但更给过他无限陶醉无限回忆的孩提时代和家族,但就他自己心理情感上的取舍而言,他却是拿的起放不下了,他深沉而无限深情的拿起来细细地展开,可是就连他自己恐怕在自己的意识深处也深深的知道,自己是再也放不下了。于是我们看到《红楼梦》不只充满着烦恼、痛苦、无常、死亡、可怕等等,也深深寄寓着同情、关爱、热恋和痴迷。在无情中看到有情,在消逝中看到永恒,对于曹雪芹来说,是对自己一生经历的不甘不服,当然更多的是不忍——“到底意难平”。在繁华消尽的困境中,萦绕于曹雪芹心头脑际的,是那些女子的音容笑貌,他忘不了这些曾经朝夕相处、耳厮鬓磨的异样女子,他也忘不了那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他要把自己的真哀乐、真感受、真经历以如其本然的形式公诸读者,要以此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生活,重建自己与往日情感生活的联系。

这是一个永久的矛盾和悲剧:一面是流逝不已的时间把悲剧带到生命之中,人们尽可抱怨、尽可惋惜却无可奈何;另一面是总有人愿意停留在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时光之中,追忆既是要刻下当日的美好,也是拒绝岁月的无情,才能把过去的美好呈现出来?曹雪芹于是把自己全部的旨趣和情志放在了过去,放在了那可以暂时给自己美好给自己温暖的过去,他用属于自己的文字,以记忆的力量复活那曾经拥有的恬适美好。

注释:

[1]一粟:《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4页。

[2]戚序本第一回总评。

[3]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4]夏志清:《<红楼梦>里的爱与怜悯》,胡文彬,周雷编:《海外红学论集》,第135页。

(王长伟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271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3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2: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三次云雨情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自媒体人,书评人,全网同名帐号:少读红楼
​关注他
9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文/夕四少 微信公众号:少读红楼

  红楼梦是世情小说,开篇即点题:大旨谈情。这情分为很多种,有家庭伦理之情,有兄弟姐妹之情,有朋友义气之情,更多的则是男女风月之情。

  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在一座宫门上就看到了四个字“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这也说明了,红楼一书,主要说的即是男女之情。

  既然是男女之情,就免不了有痴男怨女,也就有风月之债。红楼梦里写到过三次比较直接的男女云雨之事,就很好地表达了“大旨谈情”的主旨。

第一个就是宝玉和袭人。这一回发生在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之后,他在梦中被警幻秘授云雨之事,并与警幻仙子之妹可卿有了肌肤之亲,相当于是开了窍,懂了男女之事。于是醒来后就准备找人尝试一番,宝玉就选中了袭人。

  原文: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

  这一次,是宝玉亲自参与了的,袭人也因此得以上位,成为宝玉最重视和依赖的丫鬟。很多人分析宝玉这时候不过十来岁,就与袭人发生了云雨之情,曹公为什么这么写?

  我们都知道,警幻仙子秘授宝玉云雨之事的目的,是为了警醒宝玉,引他归于正途,但没想到宝玉痴顽,竟未醒悟,而醒来后的宝玉与袭人云雨,恰恰说明了宝玉的未醒悟,不仅如此,他还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最后贾府败落,他出家为僧。

  这里还有件事不得不说,宝玉袭人第一次云雨,虽说是“幸得无人撞见”,但从后文晴雯不断说的一句话“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可知,宝玉袭人云雨之事,至少晴雯是知情的。假如第一次晴雯真的没有发现,而是在之后发现,则又说明了宝玉袭人曾不止一次有云雨之事。

  用脂砚斋的话来说,这都是“怡红细事”,如果细细推究起来,怡红院里的细事还真的不少呢。

第二个是秦钟和智能儿。这一回发生在秦可卿出殡停灵馒头庵时。我们知道,智能儿第一次出现是周瑞家的送宫花一回,她跟惜春在玩耍,这说明她是经常到贾府去的,秦钟到贾府学堂上学后,又得到贾母喜欢,自然也是常出入于贾府的,于是两个人得以认识。

  原文:那智能儿自幼在荣府走动,无人不识,因常与宝玉秦钟顽笑。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那秦钟也极爱他妍媚,二人虽未上手,却已情投意合了。由此可知,贾府为两个人提供了相识相知相恋的机会和场所,而这些也被宝玉看在眼里,因此在水月庵时,他才在关键时刻,抓住了正在云雨的秦钟和智能儿。

  原文:(秦钟)说着,一口吹了灯,满屋漆黑,将智能抱到炕上,就云雨起来。那智能百般的挣挫不起,又不好叫的,少不得依他了。正在得趣,只见一人进来,将他二人按住,也不则声。二人不知是谁,唬的不敢动一动。只听那人嗤的一声,掌不住笑了,二人听声方知是宝玉。

  我之前曾分析过这段,宝玉有些调皮和促狭了,他跟袭人云雨时,是偷偷的,且带有强迫袭人的性质,最后是“幸得无人撞见”,但他发现了秦钟和智能儿的关系后,却等着“捉奸”,宝玉为什么要破坏好友的好事呢?我们看秦钟和宝玉随后的对话。

  秦钟笑道:“好人,你只别嚷的众人知道,你要怎样我都依你。”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

  秦钟很有意思,他前面称呼智能儿是“好人”,这里又称呼宝玉是“好人”,这个“好人”跟我们今天的“好人”完全不是一个意思,放在语境中一读就全明白了,尤其宝玉的回答,更是令人猜疑。闹学堂一回,我们已经知道,宝玉和秦钟的关系不一般,那么宝玉捉奸秦钟智能儿,是要干嘛呢?想想也知道,毕竟几人第二日也都没回去,又逗留了一日,这一天会发生什么呢?

第三个是茗烟和卍儿。元妃省亲之后,宝玉应邀去宁府看戏,他犯了痴病,要去小书房看看那一轴美人,怕她寂寞,没想到却撞上了茗烟和一个叫卍儿的丫头的好事。

  原文:(宝玉)想着,便往书房里来。刚到窗前,闻得房内有呻吟之韵。宝玉倒唬了一跳:敢是美人活了不成?乃乍着胆子,舔破窗纸,向内一看,那轴美人却不曾活,却是茗烟按着个一女孩子,也干那警幻所训之事。宝玉禁不住大叫:“了不得!”一脚踹进门去,将那两个唬开了,抖衣而颤。

  我不得不说,宝玉太逗了,之前有心撞破了秦钟智能儿的好事,这一次又无心撞破了小厮茗烟和丫鬟卍儿的好事,宝玉先是听到,然后舔破窗纸看到,最后是一脚踹进门去,一连串的听、舔、踹,写的形象生动,把宝玉好奇的心里和懵懂的情态写的跃然纸上。

  宝玉为什么要撞破茗烟的好事,而不是悄悄离开,成全自己的贴身小厮呢?因为他急中生智,准备抓住茗烟的把柄 ,逼着他跟他一起去做一件事,即去袭人家。要放在平时,茗烟有十个胆子,也不敢私自带宝玉出府,但这一次宝玉有了他的把柄,他不去也不行了,所以脂砚斋对此事有一段长长的批语。

  庚辰双行夹批:妙!宝玉心中早安着这着,但恐茗烟不肯引去耳。恰遇茗烟私行淫媾,为宝玉所胁,故以城外引以悦其心,宝玉始悦,出往花家去。非茗烟适有罪所胁,万不敢如此私引出外。别家子弟尚不敢私出,况宝玉哉?况茗烟哉?文字着楔细甚。

  所以,我们看,这三次云雨之事,一次比一次写的详细、大胆。他与袭人是“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一句话就交代了;秦钟与智能儿是“一口吹了灯,满屋漆黑,将智能抱到炕上,就云雨起来。”多了环境和动作描写;茗烟与卍儿先是“闻得房内有呻吟之韵。”再是“茗烟按着个一女孩子,也干那警幻所训之事。”最后是“将那两个唬开了,抖衣而颤。”不仅多了声音的描写,且动作,神情都有了,可以说是一次比一次写的详尽而大胆。

  不仅如此,这三次云雨之事还都与宝玉有关。他与袭人,是为了尝试和体验真实的云雨之情,并暗示宝玉并未醒悟。他躲起来抓住秦钟和智能儿,很可能是要挟秦钟做某些隐秘之事,至于是什么,从宝玉那句话里可知,也许就是另一次云雨之事;他无意间撞破茗烟与丫鬟之事,当下心生一计,利用茗烟去了袭人家。

  由此可见,宝玉也是个调皮孩子,痴顽,耽于闺阁,且知道拿贼拿赃,捉奸捉双,很懂得利用他人已达自己之目的,而这几次云雨之事,从贵族公子到小厮丫鬟,也让我们看到了贾府在男女之事上的混乱,看到了一个贵族在走下坡路时的种种秘闻,尤其像茗烟和卍儿这样的丫鬟小厮,他们作为下人都如此,贾府的那些主子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编辑于 2018-05-14 09: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3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4: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雍陶《题情尽桥》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2019-08-24 15:14


创作背景:

854年,雍陶出任简州刺史。简州城外,有一座情尽桥,是人们送迎客人的地方。在一个春天,雍陶送客来到情尽桥不解其名,询问后他结合自己送别的感受和历来折柳送别的风俗,建议改为折柳桥。并写了这首诗送给朋友,抒发了对朋友离别的留恋不舍之情。

雍陶简介: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题情尽桥注释: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从来:向来。尽:完。何:什么。

自此改名为折柳(liǔ),任他离恨一条条。

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离恨:离愁别恨。

雍陶的主要作品有:

韦处士郊居、题情尽桥、题君山 / 洞庭诗、城西访友人别墅、天津桥望春、和孙明府怀旧山、送蜀客、送徐山人归睦州旧隐、罢还边将、洛源驿戏题、自述、寄襄阳章孝标、题大安池亭等。

《题情尽桥》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9:04 , Processed in 0.0523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