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古诗十九首全集原文翻译赏析·昭明文选//文心雕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 10: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阴市顾山镇红豆村:有豆又有桃,此村最“相思”
2022-07-23 11:0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爱分享
听新闻


放大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提到的红豆树,江阴市顾山镇红豆村就有一棵,相传为梁代昭明太子亲手种植,已有约1500年历史。

红豆村因树得名,也是地产金顾山水蜜桃主产区,通过发展水蜜桃产业,紧密结合传统红豆“相思文化”和水蜜桃“甜蜜文化”,当地着力打造“甜蜜红豆”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新农人”:“我就是村里的一分子”

6月14日,一个平常的星期二中午,红豆村农家菜馆“红豆小院”内人声鼎沸,大厅里坐满了食客。“小院”的主人,出生于1985年的连云港人杨文善正忙着将做好的菜送上餐桌,还不忘问问客人们对菜的口味还有什么意见。

从2007年到红豆村食堂烧饭算起,杨文善已经在这个村生活了15年。“我早就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一分子,在这里安家,小孩在这里上学,虽然户口没有迁过来,但生活完全不受影响。我们和气经营,和村民们相处得也非常好。”杨文善说,村里对像自己这样的外地人非常照顾,比如他租的这栋民房,重新装修成饭店时涉及排水设施改造等问题,村干部主动服务,很快就协调解决了。

“我们饭店老板员工一共10人,都是外地人,村里主动帮我们找房子解决住宿问题,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这让我们感到很温暖、没有在异乡的孤单感。”杨文善说。

食客们的餐桌上,桃园鸡、顾山八大碗、蛋黄糯米丸等当地土菜的“出镜率”非常高。杨文善说,他一直在研究当地人口味,注重小院菜品的更新改进,希望有更多人喜欢自己的手艺。

可容纳160人同时就餐的小院,一到周末全部客满,得提前一周才能订到座位。“从刚到红豆村时每个月2000元工资,到现在每个月营业额超过20万元,我们是红豆村发展变化的直接受益人之一。”杨文善说,村里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桃花节、水蜜桃节、红豆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自己的饭店生意几乎没有淡季,“希望以后生意越做越大,帮助解决更多人就业。”

村干部:弘扬“甜蜜文化”创造甜蜜生活

2010年,吴敏东担任红豆村党委书记时,红豆村还是周边乡镇中出了名的贫困村,村级经济收入低,农民人均收入不高,村里基础设施差,发展后劲不足。

红豆村过去种植的全是传统农作物,市场价格低,村民收入少。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村委通过学习考察,决定引导村民种植水蜜桃。然而,种植水蜜桃到底能否成功,农民一开始心里没底,不敢轻易尝试。于是,吴敏东发动13名党员带头种植600亩。水蜜桃种植前三年是没有收益的,为打消农民疑虑,他提出,减免3年土地租金,与百姓同担风险。就这样,党员带头、百姓跟上,水蜜桃种植面积从最初的600多亩逐年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

如今,红豆村有近200户水蜜桃种植户,亩均收益近万元。做大水蜜桃种植业后,吴敏东不满足于此,又将视线投向红豆村独特资源——千年古树红豆树。红豆被视为表达相思之情的隽品,象征着坚贞的爱情。“2015年,我们村做了一个旅游规划,把三产融合、乡村旅游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吴敏东的设想是,结合民宿,依托红豆树,打好乡村旅游发展“组合拳”。

吴敏东说,以红豆树为核心,红豆村以“情满顾山,爱在红豆”为主题,已举办五届红豆旅游节,还在按照“一心·两带·四片区”的空间架构,有序推进项目,即一个游客中心、运河水带和乡村彩带,以及稻作农耕片区、红豆体验片区、桃林休闲片区、花卉体验片区,希望游客在不同季节来到红豆村,都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最初,村里守着绿水青山,只想着销售水蜜桃;现在转变了观念,靠着桃树卖风景,这里变成了真正的‘桃花源’。”吴敏东希望,通过打造“甜蜜红豆”乡村文化品牌实现三产融合,以水蜜桃、花卉种植为第一产业,促进以水蜜桃酒加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深度发展;以红豆爱情为主线,结合逐渐发展起来的民宿业,促进乡村旅游第三产业外延发展。

从脱贫致富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甜蜜产业发展,红豆村奔向未来之路越走越宽。

“原住民”:种两亩桃树年入6万元

骄阳似火,今年72岁的村民沈建良步伐矫健,穿梭在桃花林,查看桃树生长情况。

“十多年前,我们村从无锡阳山镇引进优质水蜜桃品种,开始了规模种植。我成为首批桃农,承包了村里的30亩土地,当时一亩地收入只有3000元。”作为红豆村水蜜桃产业的致富带头人,沈建良高标准建设桃园基础设施,精心管理每一棵桃树,还多次外出学习取经,引进优良品种。

“现在年纪大了,就留了两亩桃树在种,但是我管理得好,每亩效益有3万元。”沈建良说,自己几乎天天待在桃园,既锻炼了身体又有收入,心情还好。“这些年,村里的环境也变美了,公共空间墙面、我们自家房屋的墙上都做了墙绘,更有江南水乡的感觉了。”

漫步红豆村,只见特色院落错落有致,休闲绿道、亲水码头等依水而筑,江南特有的“枕水人家”保存完好,彰显出古村落韵味。“我们村创建了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现在建筑设施、公共卫生都有很大改善,还有了老年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等活动空间。”沈建良说,水蜜桃种植总体比较辛苦,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接班,希望村里的“好环境+好产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凤还巢”,让“甜蜜事业”后继有人,让红豆村的发展更加红火。

专家点评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耿献辉教授:

红豆村的经验表明,农业农村发展,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当地比较优势,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拓展增值增效空间。从引进水蜜桃到向产后环节延伸,获得了更高的附加值;从产、加、销纵向一体化向农、文、旅横向融合拓展,开发出农业的新功能,延展了乡村的新业态,丰富了增效的新空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红豆村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和持续的内生动能。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 11: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善:方雅清劲 淹贯古今
青梅煮茶 2016-12-16   |  869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陋巷中的名人

    扬州旧城旌忠寺南有一条小巷,名糙米巷,实由曹李巷讹传而来。“曹李”是指隋唐时扬州学者曹宪和李善。千百年来,扬州人一直怀念给这座城市带来光荣的两位名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写道:“旌忠寺巷,俗传梁昭明太子著《文选》于此,因于寺后建楼,额曰‘梁昭明太子文选楼’。按,是地昔名曹宪巷。”

    李善是继曹宪之后研究《文选》的大家,因为他的缘故,扬州成为“文选学”的滥觞之地。李善、李邕父子都是唐代知名学者。李善著有《文选注》六十卷,学问淹贯古今,人号“书簏”。李邕擅长书法,官至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李善(630-689),唐代扬州人。《新唐书》说他“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也就是说,李善的品行雅洁美好,学识博古通今,有君子的风范和韵致。但他不善于写华美的文章,所以人称他“书箱”。显庆年间,李善升官至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他作《文选注》,阐述分析得精深而准确。李善将书献给朝廷后,得到的赏赐颇为丰厚,被委任为潞王府记室参军,授予泾城令。因他与贺兰敏之友好,被株连流放到姚州。贺兰敏之是武则天的外甥,后被武则天所杀。李善遇赦后,住在汴、郑之间,以教学为业。学生们从四方远道而来,李善传授其学术,称之为“文选学”。

    李善的儿子李邕,年轻时就已知名。当初,李善注《文选》时,有时依词解析忽略了文意。书成后问李邕,李邕不敢回答。李善一再追问,李邕才说:“要有所修改。”李善说:“你替我补充试试。”李邕就据原词而表述旨意。李善觉得自己和儿子的两种解法都有道理,所以将两者并录。

    潜心研究《文选》

    《文选》是由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汇集前代优秀文章的经典著作,在历代文人中产生过极大影响。研究《文选》者称为“文选学”。而使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作用最大的数李善。李善曾在文选学开山祖师、扬州同乡曹宪的指导下,为《文选》作详细注解。在作注过程中,李善博采众家之长,后来将修改完善后的《文选注》六十卷上呈唐高宗李治。高宗读后,大加赞赏,赐给李善绢绸一百二十匹,并下诏将李善的《文选注》藏于秘阁。《文选注》因此大行于时,而且历代流传。

    文选学可溯源于萧该、曹宪。萧该为萧统的堂侄,撰有《文选音义》。曹宪的专长在文字,《旧唐书》云:“曹宪,扬州江都人也,仕隋为秘书学士,每聚徒教授,诸生数百人,当时公卿已下,亦多从之受业……年一百五岁卒。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李善的《文选注》奠定了文选学的基础,至今仍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

    关于李善的籍贯,曾有江都、江夏二说。清代扬州学者阮元在《扬州隋文选楼记》中解释说:“《唐书》于李善称江夏人,而《李邕传》则曰江都人,盖江夏乃李氏郡望。《唐韵》载李氏有江夏望,《大唐新语》亦称江夏李善,李白诗亦称江夏李邕。是善、邕实江都人,为曹(宪)、魏(模、景倩)诸君同郡也。”其实李氏本系赵人,后随晋南迁,居于江夏,然后迁居扬州。《湖北通志》云:“李善,江夏人。父元哲,徙居广陵,善从江都曹宪受文选学。”说明了李氏迁徙的历程。

    何处文选楼

    萧统编选《文选》的地方,历来颇多异说。一说在湖北襄阳,襄阳是萧统出生之地,自古有昭明台以为纪念。一说在浙江临安,临安有天目山,山中有太子庵,庵内有萧统读书台,或说此即《文选》成书之地,故又名文选楼。一说在安徽贵池,贵池县城西乡有山,山中多野花杂草,乱藤矮松,有文选楼与杏花村相邻。一说在安徽和县香泉镇,古称平疴镇,据说昭明太子满身疥疮,久治不愈,后移居香泉,一日三浴,不久病愈,在此编书。一说在江苏常熟虞山,虞山有昭明读书台,位于山之东南麓,今辟为公园。一说在江苏江阴顾山,顾山状如蹲猫回顾,据说萧统曾在此编《文选》,故清人留有《重修顾山文选楼碑记》。一说在江苏镇江南郊,山上有昭明太子读书台和增华阁。

    还有一说是在江苏扬州。传为唐人颜师古所著《大业拾遗记》载:“帝尝幸昭明文选楼,车驾未至,先命宫娥数千人升楼迎侍。微风东来,宫娥衣被风绰,直泊肩项,帝睹之,色荒愈炽,因此乃建迷楼。”此言隋炀帝事。一般认为隋炀帝之迷楼在扬州,据此文选楼亦当在扬州。其实在扬州,文选楼也有两处:一在仁丰里的旌忠寺,一在毓贤街的阮元家。晚清况周颐《选巷丛谭》云:“扬州有昭明太子文选楼,在太平桥北旌忠寺,见唐杨夔《文选楼序》及宋王观《扬州赋》。又有隋曹宪文选楼,在文选巷,见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则是扬州本有两文选楼,属昭明者在太平桥,属曹宪者在文选巷。”


    旌忠寺里的文选楼,曾经大火,重建后为藏经楼,旧迹全无。据云此楼旧有两块横额,一为“古文选里”,一为“昭明遗迹”,今皆不存。实际上,人们对于旌忠寺文选楼的理解,历来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是昭明太子编纂《文选》之地,有人认为它是曹宪、李善为《文选》作注之地。无论持何种理解,楼中旧供昭明太子像,大约没有分歧。施闰章《登文选楼》有注:“广陵精忠寺(旌忠寺)后,有昭明太子像。”洪亮吉《北江诗话》云:“扬州旧城有文选楼,土人相传,以为梁昭明撰《文选》之处,不知非也。昭明未尝至扬州,盖实隋曹宪注《文选》之楼,李善即宪弟子,亦州人也。”元、明、清三代,旌忠寺屡经修建,寺额旧题有“文楼旌忠”四字。清顺治间,造楼五楹,中祀文昌帝君,下祀昭明太子。今楼前古银杏一株,绿阴如盖,尚是百年古物。

    “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李善之子李邕(678-747),字泰和,书法家。李邕少年知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因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李邕工文,尤长碑颂。擅长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写碑文。其书豪挺拗峭,结体茂密。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

    李邕能诗文,《全唐诗》收其诗作四首。其五律《咏云》写道:“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从中不难看出他的诗风沉郁缠绵、自然洒脱,在坚定深沉之中不失君子之风。当然,让李邕名垂千古的,是他的书法。李邕作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行、草、隶、篆各种书体无一不精,尤其是行草书造诣更是出神入化,别具一格。他学字从王羲之入手,尽得王书之妙,又能独创一体,深得后代书法家推崇。他笔力遒劲,字体舒展,爽朗险峭,苏轼、米芾、赵孟頫都极力追求他的书法境界,最终自成一家。


    李邕的书法、诗文在当时就很出名,当时朝中显贵与名山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润笔,请他撰文书写碑颂。李邕前后为人写了数百篇碑颂,得到的润笔达数万之多。但他尚义气,常用这些钱财来拯救孤苦,周济穷人,以致家里很少积蓄。有一次李邕重返故乡,见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远房族弟,由于屡屡落第而穷困不堪。李邕对族弟十分同情,除了每月供给他生活费用外,还随时邮去他所需要的典籍和文房四宝。后来族弟登上仕途,对李邕感激不尽,差人给他送银子去,但李邕婉言谢绝。

    李邕的字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用行书,名重一时,后人也多效法之。李邕的书法个性明显,字体左高右低,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反对机械地模仿,提倡创新,曾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书家推重李北海

    李邕的传世书迹,以《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最为后人重视。历代评论家对于李邕的书法评价很高。宋人欧阳修《试笔》云:“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清人刘熙载《艺概》云:“李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  之意拟之。”

    李邕在京师时,名望很高,人们传说他眉眼奇特,以致出门时路人聚观,年轻人慕名拜谒,门巷为之塞满。他在仕途上虽不得意,但文章闻名天下,时人称为“李北海”。李邕天性豪放,不拘细节,收纳馈赠,游猎尽兴。李善、李邕父子是唐代扬州文化世家的典范。

    【评点】

    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这是对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动写照。文化是扬州的核心特征,作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昭明文选》,扬州当然不会缺席。旌忠寺内曾有“古文选里”“昭明遗迹”两块牌匾,曹宪、李善二人是文选学的创立者,而李善的《文选注》更是突破了经、史、子学的界限,开创了注释新局面,成为后人研究《文选》的重要依凭。

    李善在治学方面的良好家风也得以传承,其子李邕在少年时便受熏陶,能与父亲一道解析《文选》,成年后更善诗文,并以书法闻名,自成一家。父子二人各有成就,成为文化世家的典范。             马家鼎

    【链接】

    ■生平

    李善(630-689),扬州人。唐学者。曾任崇贤馆直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博渊,但不善治文,人称“书簏”。曾从曹宪学《文选》,得其传。晚年以《文选》为业,学生多自远方而至,传其业,号“文选学”。有《文选注》六十卷,征引广博,为世所称。其子李邕,官至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著名书法家。《旧唐书》卷一八九有传。

    ■评说

    方雅清劲,有士君子之风。——《旧唐书》本传

    ■理念

    淹贯古今。

    ■印迹

    李善是继曹宪之后研究《文选》的大家,因他,文选学成为了一门显学,也因他,扬州成为文选学的滥觞之地。扬州旌忠寺巷,俗传梁昭明太子著《文选》于此。巷南有曹李巷,是以曹宪和李善而得名,后因谐音讹称“糙米巷”。清嘉庆十年阮元于家庙西第之后,建楼五楹,题为“隋文选楼”,今存。

    【名词解释】

    文选学

    文选学是研究萧统所编《文选》及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简称“选学”,与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并称,而形成时间则比后者早了一千多年。钱锺书先生说:“词人衣被,学士钻研,不舍相循,曹宪、李善以降,文选学专门名家。”扬州是文选学的发源地和研究重镇,从隋唐时曹宪、李善的开创,到清代扬州学派阮元等名家的复兴,再到近代李详等学者的研究,一脉相承,称为佳话。

    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与《李思训碑》同被称为最能体现李邕书法艺术成就的代表作。李邕撰书于唐开元十八年,江夏黄仙鹤勒石,碑额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原石现存长沙岳麓书院护碑亭内,今有宋拓本传世。碑文28行,每行56字。碑文叙述麓山寺自晋泰始年间始建,至唐立碑时历代沿革及传教情况。文辞华丽,书法雄健,镂刻精湛,故有“三绝碑”之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 16: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2016年5月22日先唐评论75613[url=][/url]阅读模式

[size=1.6]


作品简介《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是东汉时期的诗歌。该篇诗歌突出表现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手法,而关于该诗的主题,历来有两种解读:一说该诗通过皎皎明月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说该诗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

作品原文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①。


忧愁不能寐②,揽衣③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④。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⑤还入房,泪下沾裳衣⑥。


作品注释
①罗床帏:罗帐。
②寐:入睡。
③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④旋归;回归,归家。旋,转。
⑤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⑥裳衣:一作“衣裳”。

作品译文
明月如此皎洁,照亮了我的床帏;
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内徘徊;
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还是不如早日回家;
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作品鉴赏

关于此诗主题,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为游子他乡思故之情。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清代朱筠评曰 “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 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该诗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究竟为什么“忧愁”:“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却又说“不如早旋归”,是因为实际上他乡作客,无乐而言。正如《相如歌·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然而异乡游子又欲归不归,这是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如此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 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陈祚明说得好:“客行有何乐?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采菽堂古诗选》)朱筠也说:“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说》)他们是道出了此中凄凉味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然而 “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古乐府《悲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不可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张庚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层次说 “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既‘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层次井井,而一节紧一节,直有千回百折之势,百读不厌。”(《古诗解》)

一首短小的抒情诗,能够细致地表现如此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这在中国古诗中是不多见的。俄国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写,大都是对人物心理的一些说明,有时不免使人感到沉闷和厌烦。而这首古诗,却没有这个毛病,它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来表现的,通过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诗的特质,这种艺术经验是值得注意的。

一说为女子闺中望夫之慨。

此诗写闺怨离愁,诗中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其愁由明月引起。“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夜深人静,孤寂难耐的时候,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原本“忧愁不能寐”,月光的照临更勾起若许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开头两联,就形象生动地把一个辗转徘徊的孤闺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辉之中。第三联:“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这一联是对全诗主题的揭示。但说归说,怨归怨,在此时此刻他能听见?他能回来?这满腹的愁思啊该告诉谁去?无可奈何,只好孤独地到院子里去流连彷徨,去对月倾诉。古乐府《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但月亮照我影,却难慰我情,抬头仰望愈久,而“忧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后两联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作者考证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昭明文选》为何不录《兰亭序》
作者:宋战利《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6日 16版)

兰亭修禊图(局部) 钱榖\绘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由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它是中国文学独立和勃兴的标志之一,并由此造就了一门极富民族特色的学问——“文选学”。它自唐初正式被宫廷承认,其后影响日渐扩展。至宋代,更是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唐代以后,《兰亭序》被屡屡刻成法帖,文本又一次次入选不同选本。唐房玄龄撰修《晋书》时,太宗李世民亲为王羲之作传,推崇备至,“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文选学”日趋成为显学,《兰亭序》慢慢成为经典。宋代有人探究《文选》不录《兰亭序》的原因是王羲之遣词造句有误,认为“气清”不能描绘暮春之景,且“丝竹管弦”有重复之嫌。当朝人王懋对此予以反驳,并举出蔡邕《终南山赋》、潘岳《闲居赋》为例。如张衡《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用“气清”写春景,并非王羲之所臆造,乃有所本。“丝竹管弦”见于《汉书》,也非王羲之独创。清人李文田否认《兰亭序》文本的真实性。上世纪7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此基础上,运用新发现的碑刻,详细论证《兰亭序》文、书俱假,乃唐代人仿作。既然文本不真,且出现时间晚于《文选》,如何能录?王瑶先生以为《兰亭序》主调为道家思想,故不为笃信佛法的昭明太子所贵,因此落选。陈中凡等先生提出的原因是:“《兰亭序》的文体是纯粹的散文,不是当时流行的骈丽体。”但这些观点遭到驳难。日本学者清水凯夫提出“王羲之《兰亭序》在创作的当初并未得到高度评价,在编纂《文选》的当时也世评不高。”此种说法逐渐触及问题的本质,但未有详论。

  《文选》既然是文学总集,作品是否入选,还是需要回归文本自身,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究其原因,《兰亭序》落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选》是选本,主要选录各种文体的重要作品。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萧统在《文选序》中谈到选择之难:“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文选》收录序共9篇,其中有石崇的《思归引序》。石崇虽是一掷千金的官僚富豪,但其文学成就还是得到后人认可的。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中品,与陆云、陶渊明并列,并说“季伦、颜远,并有英篇。”季伦,石崇字。王羲之组织的兰亭雅集后于石崇的金谷送别57年,且《兰亭序》是模仿石崇《金谷诗序》而为。《世说新语·企羡》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对比二序,思想和词句确有雷同。既然是仿作,文学价值大打折扣,故不录亦属正常。若以文学价值而论,《金谷诗序》应比《兰亭序》更合适,但若选录石崇两篇,似有过滥之嫌。

  二、王羲之文才达不到《文选》收录标准。唐朝以后,王羲之书名、文名日盛,我们今天评论右军先生,容易形成定式和偏见,常常被其“书圣”的光环所左右。故蠡测王羲之的文学成就如何,唐前文献更令人信服。就现有史料来看,时人或南北朝时期论及王羲之同时代人的文学成就,对其只字未提。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作为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关于王羲之同样未见片言只语。

  更为重要的是《文心雕龙》成书在《文选》之前。王宁在《谈李善的〈昭明文选注〉》中做过统计,《文选》选录的作家有4/5见于《文心雕龙》。因此,黄裳先生在《文选平点》中说:“读《文选》者,必须于《文心雕龙》所说能信受奉行,持观此书,乃有真解。”

  《宋书·谢灵运传论》:“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檀道鸾《续晋阳秋》:“询、绰并为一时文宗”;《文心雕龙·诔碑》:“孙绰为文,志在碑诔。”钟嵘《诗品》曰:“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左,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经》,建安风力尽矣。”又,“永嘉以来,清虚在俗。王武子辈诗,贵道家之言。爰洎江表,玄风尚备。真长、仲祖、桓、庾诸公犹相袭。世称孙、许,弥善恬淡之词。”此外,还品评了顾恺之、戴逵等人。

  以上评论涉及的人物有桓温、庾亮、王济、刘惔、王濛、孙绰、许询、袁宏、殷仲文等。这些人与王羲之基本同时代,有的多有交集,甚至是好朋友。若是王羲之的文学成就稍为时人或南朝人认可,不会置若罔闻。可能是其书名太盛,遮掩了文学光芒。颜之推以为:王羲之“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惟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三、王羲之以书法名世,而书法并非“胜事”。《兰亭序》成名,是因唐太宗的推崇和宋人推波助澜造成的。书法对六朝文人而言并非光宗耀祖之业。《世说新语》将能书善画的韦诞、顾恺之列入“巧艺”类中,《颜氏家训》将书法、绘画、卜筮等并列为“杂艺”,这些都显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和书法家地位不高。

  颜之推教育后人,对于书法,“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韦仲将,即曹魏书法家韦诞。《世说新语》载其轶事,“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将登梯题之。既下,头鬓皓然,因敕儿孙:‘勿复学书’。”刘孝标注引《四体书势》:“乃戒子孙绝此楷法,箸之家令。”王褒因工书,颇多辛苦笔砚之役,尝悔道:“假如吾不知书,可不至于今日耶!”;皇象以书名世,而《三国志》未有传记,只在《吴书·赵达传》裴松之注引文献中提及,寥寥数字。梁武帝《答陶弘景论书书二》:书法“此直一艺之精,非吾所谓胜事。”

  王羲之一生官职不大,政绩不突出。其父王旷作为东晋建立的功勋之臣,平生事迹堙没无传。一是因为去世早;二是王羲之等儿孙辈,未能显扬父业,做到位隆权重。

  四、萧统兄弟不认可王羲之的处世行为。业师王立群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文化学者,还是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王先生在授课时,不止一次强调:“《文选》收录作品概为各种文体之范本。但编选者的文学价值观与爱恶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萧统、萧纲、萧绎兄弟是梁代文学繁盛的重要参与者与组织者。萧统与萧纲同父同母,情义甚笃。萧统与萧绎不同母,但是兄弟友于甚密。萧绎在《金楼子》中评论王述与王羲之结怨之事时,抨击右军:“王怀祖之在会稽居丧,每闻角声即洒扫,为逸少之吊也。如此累年,逸少不至。及为扬州,称逸少罪。逸少于墓所自誓,不复仕焉。余以为怀祖为得,逸少为失也。怀祖地不贱乎逸少,颇有儒术,逸少直虚胜耳。才既不足以高物,而长其狠傲,隐不违亲,贞不绝俗,生不能养,死方肥遁。能书,何足道也?若然,魏勰之善画,绥明之善棋,皆可凌物者也。怀祖称怨,宜哉!主父偃之心,苏季子之帛,自于怀祖见之。”

  萧绎认为,一是王羲之有错在先。古人事死如事生,王羲之书帖多有吊丧慰死之语,其“先墓”被毁,悲痛不已。而其却在王述居丧期间,大为不敬。《世说新语》载:“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王羲之父子清贵傲物的品格一脉相承。郗愔乃王献之舅父,其子郗嘉宾有盛名,获宠于桓温,此时王献之“兄弟见郗公,蹑履问讯,甚修外生礼”;“及嘉宾死,皆箸高屐,仪容轻慢。命堂,皆云‘有事,不暇坐。’既去,郗公慨然曰:‘使嘉宾不死,鼠辈敢尔’。”献之兄弟在母舅之家的傲慢无礼,多少折射出右军性格和“家风”。二是王羲之官秩没有王述高,为人职下当恭谨为上,却意气用事,愤而辞官;三是王述颇有儒术,而右军倾心道教;四是右军半隐半仕,以退求进,沽名钓誉而已;五是右军只是“能书”而已,其文学成就在时人和《文选》编辑者看来不足论也。不能绝对地说萧统也是如此看待王羲之,但在儒家道统承续上,萧统兄弟应是一致的。萧统答萧纲书中说:“见孝友忠贞之迹,睹治乱骄奢之事,足以自慰,足以自言。人师益友,森然在目。”

  今天考论《兰亭序》入不入《文选》的问题,并不是否定《兰亭序》的文学影响和书法美学价值,而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古人以为美的东西,未必符合今人的审美需求。我们今天认为美的东西,也未必是后人审美的准则,因为世殊事异,环境在变,社会在变,生活不同,审美会存在差异性。创新常常会与落寞孤独为伴,但没有创新,社会就如死水一潭,失去前行的力量。只有不断地积聚起创新的力量,才能鼓荡起奋勇向前的风帆。

  《兰亭序》流传千载,是中国书法史和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读古人书,与古人交。必须真正地跨越现实语境,去倾心体味晋人风范,去聆听远古的丝竹之音,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意旨,才能更好地用书法浸润心灵。唯有如此,文化的传承才有力量,文脉的延续更加悠长。经典的流传需要不断地被强化,不断地被传颂。

  (作者:宋战利,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 - 《文心雕龙》简称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基本信息
外文名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作品名称
《文心雕龙》

创作年代
南北朝(南朝)

作品出处
《文心雕龙》

文学体裁
古代文学理论著作


作者
刘勰(xié)

文学地位
中国第一部系统文学理论巨著

创作地址
山东省莒县定林寺

四部分类
集部>文论类

目录
1内容介绍
2主导思想
3文学史观
4文学批评
5文学评论
6作品价值
7作品解析
8书籍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内容介绍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折叠编辑本段主导思想
《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对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作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它们相辅相成,形成质文统一的完美的艺术。而这种统一在创作过程中是通过"神思"达到的。"神思"是刘勰继《文赋》之后,对形象思维的进一步探索。刘勰看到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想象活动,对之作了生动的描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在他看来,"神思"虽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逻辑思维那样受着概念的规定,而是"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与物、象、言相结合,始终在感性形象中运动,并伴随着主体情感的体验和自由抒发。书中说"夫神思方远。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认为语言文学既再现着客体的物貌,又抒发着主体的情与理、志与气。所以,刘勰侧重从"体性"来划分文学的风格,即所谓"才情异区,文体繁说"。刘勰对文学的形式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总结了平衡、对称、变化统一等形式美的规律。

儒家中庸原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调。刘勰提出的主要的美学范畴都是成对的,矛盾的双方虽有一方为主导,但他强调两面,而不偏执一端。文中提出"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在对道与文、情与采、真与奇、华与实、情与志、风与骨、隐与秀的论述中,无不遵守这一准则,体现了把各种艺术因素和谐统一起来的古典美学理想。刘勰特别强调同儒家思想相联系的阳刚之美,表现出企图对齐、梁柔靡文风进行矫正的倾向。他关于"风骨"的论述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对后世发生了重要影响。

以儒道思想为核心,《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刘勰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神道设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现实中的代理人帝王,视作理所当然的最高权威。根据这一见解,《文心雕龙》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特别是扬雄以来的"原道""宗经""徵圣"的观点,并且将它贯穿到《文心雕龙》一书的一切重要方面,成为他立论的根本依据,给他的理论染上了一层经学色彩而且带来了许多局限性。例如,他认为一切种类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枝条"。对当时的各种应用文都设有专目论述,却对正在形成的小说不屑一提。

但是,《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却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独创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史观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

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可)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但它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风骨》)。"新意"和"奇辞"的创造,都是离不开"通",即继承的。不然,"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因此,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批评
《文心雕龙》关于批评的论述,颇多见解精到,其中《知音》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探讨批评问题的较早的专篇文献。它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家的主观修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有些论述虽然带有经学家的气息,但不少论述都是较精辟的。例如关于批评态度问题,刘勰非常强调批评应该有全面的观点。因为作家的才能禀性不仅"修短殊用""难以求备"(《程器》);而且,由于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而多样的,因此批评家就不应"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否则就会出现"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现象。

又如对于批评家,他特别强调广博识见的重要性:"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并且根据桓谭的"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全后汉文》卷十五《赋道》),提出了一个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论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知音》)认为任何批评中的真知灼见,只能是建立在广博的学识和阅历基础之上的。这些意见不仅对当时作家们"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的不良批评风尚具有积极的针砭意义,而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作为一个批评家来说,刘勰有时也是缺乏应有的识力和判断的,例如他对杰出作家陶渊明,竟一语未及。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评论
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先秦两汉时期,文论已简括涉及这一问题,如《诗大序》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等可为代表论点。魏晋时,曹丕开始接触了作家的禀性气质问题,陆机对艺术想象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而刘勰则对创作中的主客观的关系等,作了更为明确而全面的论述。它首先肯定了"云霞雕色""草木贲华"等现象之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同时,又十分强调创作主体即作家先天的禀性、气质、才能(《体性》《才略》等篇)及后天的学识修养等对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美的重要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心雕龙》还论述了在创作中,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即"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认为作家观察外物,只有带著深挚的情感,并使外物染上强烈的感情色彩,艺术表现上才会有精巧的文采。《文心雕龙》对于物与我、情与景关系的论述,对唐代及唐以后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有著重要影响。

《文心雕龙》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认为创作构思为"情变所孕"(《神思》),结构是"按部整伍,以待情会"(《总术》),剪裁要求"设情以位体"(《镕裁》),甚至作品的体裁、风格,也无不由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起著重要的作用。这一认识是相当深刻,符合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的。

《文心雕龙》对于风格和风骨也有深入的研讨和论述。在《体性》篇中,刘勰继承曹丕关于风格的意见,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形成作家风格的原因,有先天的才情、气质的不同--"情性所铄";也有后天的学养和习染的殊异--"陶染所凝"。并且将各种不同的文章,分为四组八体,每一组各有正反两体--"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但它们又互相联系--"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作者在这八体中参差演化,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刘勰关于风格的研究,对后来的《诗式》《二十四诗品》等,都曾发生直接的影响。在风格论的基础上,刘勰特别标举"风骨"。"风骨"一词本是南朝品评人物精神面貌的专用术语。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风骨"一词,正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较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即《诗大序》中的"风以动之"的"风";"骨"则是要求表现上的刚健清新。"风骨"的理论,既是针对南朝浮靡的文风而发,也是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概括出来的。"风骨"之说,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也有精辟的论述。继承《文赋》关于这一问题的见解,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发挥。《神思篇》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一成语,论述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但他又比陆机的观点大大前进了一步,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的,它以"博见为馈贫之粮"的形象化的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或原料。这一见解,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它又提出"神与物游"的重要观点。"神"即"神思",是六朝时期的常用语汇,意即思维的特点是不疾而速的;语出《易?系辞上》:"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物"即客观现实。"神与物游"即指作家在艺术想象的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感性的物象,两者始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正是形像思维的特点。《文心雕龙》还强调指出,唯有当作家的精神心理处于"虚静"状态,用志不分,不受外界的纷扰时,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虚静"之说源于道家,荀子曾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刘勰将它创造性地运用于文艺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还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等见解,强调艺术想象要有平日广泛的积累和生活知识,这样就为他的艺术想象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文心雕龙》继《文赋》之后,对于艺术想象及形像思维的论述,对后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王昌龄所说的"神会于物"(《唐音癸签》卷二),苏轼所说的"神与万物交"(《书李伯时山庄图后》),黄宗羲所说的"古之人情与物相游,而不能相舍"(《黄孚先诗序》)等观点,都是漤觞于《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还对"辞令""志气"和语言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阐发。

关于文学创作,《文心雕龙》论述到的问题还有:文学的夸张、结构、剪裁、用事、修辞、含蓄和声律等。在这些问题的论述中,同样不乏精辟的创见,例如在《夸饰》中,《文心雕龙》不仅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离不开必要的夸张,以使作者表现的事物更为突出,但他又主张夸而有节,反对夸张失实。

关于各种文章体裁、源流的阐述,也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自曹丕、陆机相继对文章体制的同异提出了意见后,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刘勰的《文心雕龙》从第 5篇《辨骚》起,到第25篇《书记》止,就成为中国现存的南朝时代关于文章体制和源流的唯一重要的著作,也是关于这一问题的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细致,中肯以至精辟的见解。例如在《明诗》篇中,它对自建安时代起到刘宋初年诗歌发展过程的论述,就是如此。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价值
《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写作理论巨著。全书分五十篇,内容丰富,见解卓越,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粗略统计,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59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竟达44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应用写作》杂志1996年第4期,《<文心雕龙>的应用写作论》)。范文澜说得好 :"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讨论文学,《文心雕龙》实是唯一的一部大著作。"

文学史的观念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他在《时序》篇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在《时序》《通变》《才略》诸篇里,从上古至两晋结合历代政治风尚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来探索文学盛衰的原因,品评作家作品。比如他说建安文学"梗概而多气"的风貌,是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而形成;东晋玄言诗泛滥,是由于当时"贵玄"的社会风尚所决定。注意到了社会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决定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了文学演变的继承关系。并由此出发,反对当时"竞今疏古"的不良倾向。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

内容与形式

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情骨峻";在《情采》篇里,他强调情文并茂。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情"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总结经验教训

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他指出,在创作上,作家"神与物游"的重要,强调了情与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他还指出,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情、气质与后天的学识、习染存在着差异的结果。针对当时"近附而远疏""驰骛新作"的风气,他提出了继承文学传统的必要,论述了文学创作中"新""故"的关系。此外,他对创作中诸如韵律、对偶、用典、比兴、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建立方法论

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之解"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

历史局限性

《文心雕龙》虽然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宗经""徵圣"等儒家思想对于他的文学理论有不少消极影响;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名副其实的"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富有卓识的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版本和注释

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现存最早写本为唐写本残卷(藏北京图书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元至正本为最早版本,并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通行本有清人黄叔琳本,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詹锳先生的《文心雕龙义证》、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及《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等。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解析
原文及翻译

《情采》 节选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翻译

从前《诗经》的作者写的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辞赋家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凭什么知道他们是这样的呢?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来,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

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就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所以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可是后来的作者却采用浮泛的语言,忽视真情实感,抛弃了古代《诗经》的传统,效法近世辞赋的弊病,因此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日渐稀少,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篇章却越来越多。所以有人热衷于高官厚禄,却空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心里老是牵挂着繁忙庸俗的政务,却空洞地描述尘吐之外的情趣。真情实感没有一点,写的跟想的恰好相反。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细腻的感情。像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赖感情依靠果实,何况文章,以抒情述志为本。写的作品与自己的心志完全相反,这样的作品难道值得效法?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唯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折叠原道第一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人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 《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 《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大意】

这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首先,作者指出文章与天地同时产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从天地万物都有文采的角度,论证作文也要讲文采,提出文质并重的主张。接着,又叙述文章的发展历史,认为圣人是为了阐明"道"而创制文籍的,因而写出了文质并重的典范作品。

最后,作者总结了"道"、圣人、文章三者的关系:"道"是圣人要阐明的对象,文章是圣人用来阐明"道"的工具,圣人是沟通"道"与文章的桥梁。文中"道"的含义与实质,历来颇有争议,迄今尚无定论。

折叠征圣第二
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 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

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 盛;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 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此简言以达旨也。《邠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说以繁辞,此博文以该情也。书契断决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离,此明理以立体也。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会适,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虽欲訾圣,弗可得已。然而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赞曰: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大意】

征圣就是征验于圣人,即向圣人学习。作者认为,圣人在品德、文章两方面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是圣人文章的特点,应奉为写作的金科玉律。从圣人的著作看,写文章有繁、简、显、隐等四种手法,其适用场合和文学效果各不一样。要灵活掌握这四种手法,就得学习周公、孔子的文章。向圣人学习,主要要做到两条:一是明辨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二是文辞以体实为要,不可专好诡异。总之,是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折叠宗经第三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皇世《三坟》,帝代《五黄》,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暖,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

义既极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照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

《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生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略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

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赞曰:三极彝道,训深稽古。致化归一,分教斯五。性灵熔匠,文章奥 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

【大意】

宗经就是宗法经书,即写文章以圣人的经书为准绳。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之"道"的文字表现,也是文章的典范,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五经各有分工,其体制和表现手法也各有特点,实际上代表了五种不同的写作方法。这些写作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内容和场合,形成了不同的文体,所以经书又是后世各种文体的渊源和学习的榜样。宗法经书,对写作有六种好处,即能使文章做到情深、风清、事信、义直、体约、文丽(即"六义")。

折叠正纬第四
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故《系辞》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斯之谓也。但世敻文隐, 好生矫诞,真虽存矣,伪亦凭焉。

夫六经彪炳,而纬候稠叠;《孝》《论》昭晰,而钩谶葳蕤。按经验纬,其伪有四。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丝麻不杂,布帛乃成。今经正纬奇,倍摘千里,其伪一矣。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谊广,神教宜约。

而今纬多于经,神理更繁,其伪二矣。有命自天,乃称符谶,而八十一篇皆托于孔子,则是尧造《绿图》,昌制《丹书》,其伪三矣。商周以前,图箓频见;春秋之末,群经方备。先纬后经,体乖织综,其伪四矣。伪既倍摘,则义异自明,经足训矣,纬何豫焉?

原夫图箓之见,乃昊天休命,事以瑞圣,义非配经。故河不出图,夫子有叹,如或可造,无劳喟然。昔康王《河图》,陈于东序,故知前世符命,历代宝传。仲尼所撰,序录而已。于是伎数之士,附以诡术,或说阴阳,或序灾异,若鸟鸣似语,虫叶成字,篇条滋蔓,必假孔氏。通儒讨核,谓起哀平。东序秘宝,朱紫乱矣。

至于光武之世,笃信斯术。风化所靡,学者比肩,沛献集纬以通经,曹褒撰谶以定礼,乖道谬典,亦已甚矣。是以桓谭疾其虚伪,尹敏戏其深瑕,张衡发其僻谬,荀悦明其诡诞。四贤博练,论之精矣。

若乃羲、农、轩、皞之源,山渎钟律之要,白鱼赤乌之符,黄金紫玉之瑞,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辞人,采摭英华。

平子恐其迷学,奏令禁绝;仲豫惜其杂真,未许煨燔。前代配经,故详论焉。

赞曰:荣河温洛,是孕图纬。神宝藏用,理隐文贵。世历二汉,朱紫腾沸。芟夷谲诡,糅其雕蔚。

【大意】

本篇论述如何对待纬书的问题,分为四部分。一、纬书有真伪之别:经书所载的图纬之说是真的,是圣人的遗说;号称配经、解经的纬书是假的,是后人伪造的。二、以经书为依据,可以发现纬书有四种作伪的痕迹。三、纬书决非孔子所作,桓谭等前贤的驳论是有根据的。四、纬书虽然无益于解经,却有助于作文,其题材和词藻能丰富作家的想象力,增加文章的文采。

折叠辨骚第五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

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诗人提耳,屈原婉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驷虬乘翳,则时乘六龙;昆仑流沙,则禹贡敷土;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

及汉宣嗟叹,以为皆合经术;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

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夷羿 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

以自适,狷狭之志也;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为欢,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 《楚辞》者,体慢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

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招隐》,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亦不复乞灵于长卿,假宠于子渊矣。

赞曰: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大意】

本篇分五部分。一、《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兴起的一种新文体。二、前人对《楚辞》的评价,或扬之过高,或贬之过低,都是因鉴赏不精和标准不一所致。三、《楚辞》与《诗经》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点。所以,从宗经的角度看,《楚辞》不够纯正;从文学的观点看,《楚辞》则是辞赋中的杰作。四、屈原、宋玉的作品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后人写作时应以经书的雅正为标准,吸取《楚辞》的艺术成就,做到奇正、华实相结合。

折叠明诗第六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葛天氏乐辞云:"《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绮。至尧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观其二文,辞达而已。

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自商暨周,《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故商、赐二子,可与言诗。

自王泽殄竭,风人辍采,《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逮楚国讽怨,则《离骚》为刺。秦皇灭典,亦造仙诗。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孝武爱文,《柏梁》列韵。严、马之徒,属辞无方。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

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辞。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至于张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乃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若乃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贞,亦魏之遗直也。

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袁、孙以下,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莫与争雄,所以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故铺观列代,而情变之数可监;撮举同异,而纳领之要可明矣。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润,茂先凝其清,景阳振其丽。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干。然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至于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离合之发,则明于图谶;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诗囿,故不繁云。

赞曰:民生而志,咏歌所含。兴发皇世,风流《二南》。神理共契,政序相参。英华弥缛,万代永耽。

【大意】

这是《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第一篇。诗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刘勰将它列为文体论之首。篇中对诗的定义、作用、发展历史、写作要求等问题,都做了简要的论述。作者通过品评历代诗人及其作品、分析各种诗体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即诗歌创作要注意思想的雅正及顺美匡恶的讽谏作用;作品要质朴、深峻,避免浮浅、纤巧;诗人要本着各自的情性和才能创作,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折叠乐府第七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乃皇时。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

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

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自雅声浸微,溺音腾沸。秦燔《乐经》,汉初绍复,制氏纪其铿锵,叔孙定其容与。于是《武德》兴乎高祖,《四时》广于孝文。虽摹《韶》《夏》,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

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至宣帝雅颂,诗效《鹿鸣》,迩及元成,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暨后郊庙,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

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亦充庭万。然杜夔调律,音奏舒雅,荀勖改悬,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后人验其铜尺,和乐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

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故知季札观辞,不直听声而已。

若夫艳歌婉娈,急志詄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诗声俱郑,自此阶矣。

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声来被辞,辞繁难节。故陈思称:李延年闲于增损古辞,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观高祖之咏《大风》,孝武之叹"来迟",歌童被声,莫敢不协。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乖调,盖未思也。至于斩伎鼓吹,汉世铙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缪袭所致,亦有可算焉。昔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赞曰:八音摛文,树辞为体。讴吟垧野,金石云陛。韶响难追,郑声易启。岂唯观乐,于焉识礼。

【大意】

乐府本是汉代设立的一种音乐机构,其任务是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以备皇家祭祀或宴会之用。后来,乐府中所藏的配乐歌辞也称做"乐府",乐府遂演变成了一种诗歌体裁。本篇即讨论这种文体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诗歌、音乐的特征和作用;二、诗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三、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其主旨是提倡雅正,反对靡靡之音。

折叠诠赋第八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赋。"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途,实相枝干。刘向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

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皋、朔已下,品物毕图。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

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既履端于倡序,亦归余于总乱。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迭致文契。按《那》之卒章,闵马称"乱",故知殷人辑颂,楚人理赋,斯并鸿裁之寰域,雅文之枢辖也。

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

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巧谈,实始淫丽;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孟坚 《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及仲宣靡密,发端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壮采;太冲、安仁策勋于鸿规,士衡、子安底绩于流制;景纯绮巧,缛理有余;彦伯梗概,情韵不匮;亦魏晋之赋首也。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丽辞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之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縠者也。

赞曰:赋自《诗》出,分歧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滞必扬,言庸无隘。风归丽则,辞剪荑稗。

【大意】

诠赋,就是解说赋这种文体。一、赋源于"诗六义"之赋,其特点是铺陈文采,体察物象,抒写情志。二、赋渊源于《诗经》,扩充于《楚辞》,到荀子、宋玉时独立成一种文体,以后不断发展,出现了大赋、小赋等类。三、从荀子以来的18位作家,才情有异,风格各具,是辞赋作家中的英杰。四、写赋的要求主要有两条:一是内容必须鲜明雅正,二是文辞必须精巧华丽。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1;流连万象之际2,沈吟视听之区3。写气图貌4,既随物以宛转5;属采附声6,亦与心而徘徊7。故"灼灼"状桃花之鲜8,"依依"尽杨柳之貌9,"杲杲"为出日之容10,"瀌瀌"拟雨雪之状11,"喈喈"逐黄鸟之声12,"喓喓"学草虫之韵13。"皎日""嘒星"14,一言穷理15;"参差""沃若"16,两字穷形17:并以少总多18,情貌无遗矣19。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20,及《离骚》代兴21,触类而长22。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23;于是嵯峨之类聚24,葳蕤之群积矣25。及长卿之徒26,诡势瑰声27,模山范水28,字必鱼贯29;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30,辞人丽淫而繁句也31。至如《雅》咏棠华32,"或黄或白"33;《骚》述秋兰34,"绿叶""紫茎"35。凡摛表五色36,贵在时见37;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译文〕

所以,当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物;他依恋徘徊于宇宙万物之间,而对他所见所闻进行深思默想。描写景物的神貌,既是随着景物而变化;辞采音节的安排,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来细心琢磨。因此,《诗经》里边用"灼灼"二字来形容桃花颜色的鲜美,用"依依"二字来表现杨柳枝条的轻柔,用"杲杲"二字来描绘太阳出来时的光明,用"瀌瀌"二字来说明大雪纷飞的形状,用"喈喈"二字来形容黄鸟的鸣声,用"喓喓"二字来表现虫鸣的声音。还有用"皎"字来描绘太阳的明亮,用"嘒"字来说明星星的微小,这都是用一个字就道尽物理;有的用"参差"来形容荇菜的长短不齐,用"沃若"来表现桑叶的鲜美茂盛,这都是用两个字就完全描绘出事物的形貌。

这类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了。即使再反复考虑它千百年,能有更恰当的字来替换么?及至《楚辞》继《诗经》而起,所写事物触类旁通而有所发展。物体的形貌是多种多样的,不易完全描绘,因而词汇便复杂繁富起来;如描摹山川险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现。后来司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气势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词藻,来描写山水景物。这就真如扬雄说的:《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较简约;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于华丽,辞句也过于繁多。至于像《诗经·小雅·裳裳者华》中说到盛开的花朵:"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说到秋天的兰花:"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茎。"可见凡是描绘各种色彩的字,适当应用,方觉可贵;如果青的、黄的层见迭出,那就过于繁杂,不足为奇了。

〔注释〕

1.联:联系,联想。类:相近、相似的。

2.流连:徘徊不忍离去。万象:各种自然现象。

3.沈吟:低声吟味,即研究思考的意思。

4.气:指事物的精神。图貌:描绘状貌。《诠赋》篇曾说:"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5.宛转:曲折随顺,指在写作中根据事物的状貌来构思。"随物以宛转",即《神思》篇所说"神与物游""与风云而并驱"之意。

6.属:连缀。声:指文章的音节。

7.徘徊:来回走动,这里指外物与内心密切联系的构思活动。

8.灼灼(zhuó):花盛开的样子。《诗经·周南·桃夭》中用来形容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

9.依依:枝条轻柔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用来形容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尽:完全,即完全描绘出。

10.杲杲(gǎo):光明的样子,《诗经·卫风·伯兮》用来形容太阳:"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11.瀌瀌(biāo):雪多的样子。《诗经·小雅·角弓》用来形容下雪:"雨雪瀌瀌。"拟:模仿。

12.喈喈(jiē):众鸟和鸣的声音。《诗经·周南·葛覃(tán)》用来形容黄鸟的声音:"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逐:追,指追模,表现。

13.喓喓(yāo):虫叫的声音。《诗经·召南·草虫》用来形容草虫的声音:"喓喓草虫。"韵:指虫鸣声。

14.皎(jiǎo):《诗经·王风·大车》用来形容太阳:"谓予不信,有如皦日。"皦:即皎,洁白明亮。嘒(huì):微小,《诗经·召南·小星》用来形容星辰:"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15.一言:一字。

16.参差(cēncī):不齐,《诗经·周南·关睢(jū居)》用来形容荇(xìng)菜:"参差荇菜,左右流(求)之。"荇菜:即水葵。沃若:美盛的样子。《诗经·卫风·氓(méng)》用来形容桑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7.穷:尽,指完全表现出来。

18.总:综合。

19.情貌:神情状貌。无遗:指完全表达出来。

20.易:更改。夺:除去。

21.《离骚》:屈原的杰作,这里借以代指《楚辞》。

22.长:指事物的引申、发展。

23.重沓(chóngtà):多的意思。舒:伸展,即描写。

24.嵯峨(cuōē):山峰高险的样子。汉赋中用这类辞藻很多,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气巃嵷兮石嵯峨",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嵯峨嶵嵬"等。

25.葳蕤(wēiruí):草木叶垂的样子。司马相如《子虚赋》"错翡翠之威蕤"(《汉书》作"葳蕤"),张衡《东京赋》"羽盖威蕤"。

26.长卿: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字。

27.诡(guǐ):不平常。势:文章的气势。瑰(guī):奇特。

28.模、范:都指依照物象描绘。

29.鱼贯:所用词藻如鱼之成行,指罗列堆砌的毛病。

30.诗人:指《诗经》的作者,也泛指一般走正确道路的作家,与下文"辞人"相反。则:合于规则而不过分。约:简练。

31.辞人:辞赋家。淫:过分。扬雄《法言·吾子》中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32.《雅》:指《诗经·小雅》。棠华:即"裳华",指《小雅》中的《裳裳者华》。

33.或黄或白:《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或黄或白。"

34.《骚》:这里泛指《楚辞》。

35.绿叶、紫茎:《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36.摛(chī):发布,引申为描写。

37.时见:适时出现。

折叠编辑本段书籍评价
中国第一部美学和文学理论巨著,也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

《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五部分。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入定林寺的后期所写,是"齿在逾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帮助僧佑整理佛经,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响。饶宗颐〈《文心雕龙》与佛教〉说:"他的文学理论之安排,却建筑于佛学根基之上。"僧佑所使用的"原始要终"一词,在《文心雕龙》之中共使用四次。日本学者兴膳宏例举《文心雕龙》与《出三藏记集》的相似处。

清代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出现以后,成为《文心雕龙》的通行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昭明文选 序
does1357
does1357
2016-01-27 10:54:01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逐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自炎汉中叶,厥途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 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吉甫有”穆若“之谈,季子有”至矣“之叹,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以若此。次则: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 ; 黼黻不同,俱为说目之玩。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言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辩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讫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耳。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0:00 , Processed in 1.5535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