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五十三载&自比子房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0: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五十三
〖打印内容〗作者:萧子显时间:2023-07-06 01:09:53
  良政

  傅琰 虞愿 刘怀慰 裴昭明 沈宪 李圭 孔琇之

  太祖承宋氏奢纵,风移百城,辅立幼主,思振民瘼。为政未期,擢山阴令傅琰 为益州刺史。乃捐华反朴,恭己南面,导民以躬,意存勿扰。以山阴大邑,狱讼繁 滋,建元三年别置狱丞,与建康为比。永明继运,垂心治术。杖威善断,犹多漏网, 长吏犯法,封刃行诛。郡县居职,以三周为小满。水旱之灾,辄加赈恤。明帝自在 布衣,晓达吏事,君临意兆,专务刀笔,未尝枉法申恩,守宰以之肃震。

  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 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及建武之兴,虏难猋急,征 役连岁,不遑启居,军国糜耗,从此衰矣。

  齐世善政著名表绩无几焉,位次迁升,非直止乎城邑。今取其清察有迹者,余 则随以附焉。

  傅琰,字季圭,北地灵州人也。祖邵,员外郎。父僧佑,安东录事参军。琰美 姿仪,解褐宁蛮参军,本州主簿,宁蛮功曹。宋永光元年,补诸暨武康令,广威将 军,除尚书左民郎,又为武康令,将军如故。除吴兴郡丞。泰始六年,迁山阴令。 山阴,东土大县,难为长官,僧祐在县有称,琰尤明察,又著能名。其年爵新亭侯。 元徽初,迁尚书右丞。

  遭母丧,居南岸,邻家失火,延烧琰屋,琰抱柩不动,邻人竞来赴救,乃得俱 全。琰股髀之间,已被烟焰。服阕,除邵陵王左军谘议,江夏王录事参军。

  太祖辅政,以山阴狱讼烦积,复以琰为山阴令。卖针卖糖老姥争团丝,来诣琰, 琰不辨核,缚团丝于柱鞭之,密视有铁屑,乃罚卖糖者。二野父争鸡,琰各问“何 以食鸡”。一人云“粟”,一人云“豆”,乃破鸡得粟,罪言豆者。县内称神明, 无敢复为偷盗。琰父子并著奇绩,江左鲜有。世云诸傅有《治县谱》,子孙相传, 不以示人。

  升明二年,太祖擢为假节、督益宁二州军事、建威将军、益州刺史、宋宁太守。 建元元年,进号宁朔将军。四年,征骁骑将军,黄门郎。永明二年,迁建威将军、 安陆王北中郎长史,改宁朔将军。明年,徙庐陵王安西长史、南郡内史,行荆州事。 五年,卒。琰丧西还,有诏出临。

  临淮刘玄明亦有吏能,为山阴令,大著名绩。琰子翙问之,玄明曰:“我临 去当告卿。”将别,谓之曰:“作县唯日食一升飰,而莫饮酒。”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祖赉,给事中,监利侯。父望之,早卒。赉中 庭橘树冬熟,子孙竞来取之,愿年数岁,独不取,赉及家人皆异之。元嘉末为国子 生,再迁湘东王国常侍,转浔阳王府墨曹参军。明帝立,以愿儒吏学涉,兼蕃国旧 恩,意遇甚厚。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领五郡中正,祠部郎如故。 帝性猜忌,体肥憎风,夏月常著皮小衣,拜左右二人为司风令史,风起方面,辄先 启闻。星文灾变,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常直内省,有异先 启,以相检察。

  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 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 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 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尚书令袁粲在坐,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驱下殿, 愿徐去无异容。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

  帝好围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议共欺为第三品。与第一品王抗围棋,依品 赌戏,抗每饶借之,曰:“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 愈笃。愿又曰:“尧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虽数忤旨,而蒙赏赐犹异余 人。迁兼中书郎。

  帝寝疾,愿常侍医药。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银钵盛蜜渍之,一食数钵。谓 扬州刺史王景文曰:“此是奇味,卿颇足不?”景文曰:“臣夙好此物,贫素致之 甚难。”帝甚悦。食逐夷积多,胸腹痞胀,气将绝。左右启饮数升酢酒,乃消。疾 大困,一食汁滓犹至三升,水患积久,药不复效。大渐日,正坐,呼道人,合掌便 绝。愿以侍疾久,转正员郎。

  出为晋平太守,在郡不治生产。前政与民交关,质录其儿妇,愿遣人于道夺取 将还。在郡立学堂教授。郡旧出髯蛇胆,可为药,有饷愿蛇者,愿不忍杀,放二十 里外山中,一夜蛇还床下。复送四十里外山,经宿,复还故处。愿更令远,乃不复 归,论者以为仁心所致也。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 愿往观视,清彻无隐蔽。后琅邪王秀之为郡,与朝士书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 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以母老解职,除后军将军。褚渊常诣愿,不在, 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渊叹曰:“虞君之清,一至于此。”令人扫地拂床 而去。

  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兄季为上虞令,卒,愿从省步还家,不待诏便归东。 除骁骑将军,迁廷尉,祭酒如故。愿尝事宋明帝,齐初宋神主迁汝阴庙,愿拜辞流 涕。建元元年卒,年五十四。愿著《五经论问》,撰《会稽记》,文翰数十篇。

  刘怀慰,字彦泰,平原平原人也。祖奉伯,元嘉中为冠军长史。父乘民,冀州 刺史。怀慰初为桂阳王征北板行参军。乘民死于义嘉事难,怀慰持丧,不食醯酱, 冬月不絮衣。养孤弟妹,事寡叔母,皆有恩义。复除邵陵王南中郎参军,广德令, 尚书驾部郎。怀慰宗从善明等为太祖心腹,怀慰亦豫焉。沈攸之有旧,令为书戒喻 攸之,太祖省之称善。除步兵校尉。

  齐国建,上欲置齐郡于京邑,议者以江右土沃,流民所归,乃治瓜步,以怀慰 为辅国将军、齐郡太守。上谓怀慰曰:“齐邦是王业所基,吾方以为显任。经理之 事,一以委卿。”又手敕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今赐卿玉环刀一口。”怀慰 至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垦废田二百顷,决沈湖灌溉。不受礼谒,民有饷其新 米一斛者,怀慰出所食麦饭示之,曰:“旦食有余,幸不烦此。”因著《廉吏论》 以达其意。太祖闻之,手敕褒赏。进督秦、沛二郡。妻子在都,赐米三百斛。兖州 刺史柳世隆与怀慰书曰:“胶东流化,颍川致美,以今方古,曾何足云。”在郡二 年,迁正员郎,领青冀二州中正。

  怀慰本名闻慰,世祖即位,以与舅氏名同,敕改之。出监东阳郡,为吏民所安。 还兼安陆王北中郎司马。永明九年卒,年四十五。明帝即位,谓仆射徐孝嗣曰: “刘怀慰若在,朝廷不忧无清吏也。”怀慰与济阳江淹、陈郡袁彖善,亦著文翰。 永明初,献《皇德论》云。

  裴昭明,河东闻喜人,宋太中大夫松之孙也。父骃,南中郎参军。昭明少传儒 史之业,泰始中,为太学博士。有司奏:“太子婚,纳征用玉璧虎皮,未详何所准 据。”昭明议:“礼纳征,俪皮为庭实,鹿皮也。晋太子纳妃注‘以虎皮二’。太 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 事。虎豹虽文,而征礼所不言;熊罴虽古,而婚礼所不及;圭璋虽美,或为用各异。 今宜准的经诰。凡诸僻谬,一皆详正。”于是有司参议,加圭璋,豹熊罴皮各二。

  元徽中,出为长沙郡丞,罢任,刺史王蕴谓之曰:“卿清贫,必无还资。湘中 人士有须一礼之命者,我不爱也。”昭明曰:“下官忝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岂 以鸿都之事仰累清风。”历祠部通直郎。

  永明三年使虏,世祖谓之曰:“以卿有将命之才,使还,当以一郡相赏。”还 为始安内史。郡民龚玄宣云神人与其玉印玉板书,不须笔,吹纸便成字,自称“龚 圣人”,以此惑众。前后郡守敬事之,昭明付狱治罪。及还,甚贫罄。世祖曰: “裴昭明罢郡还,遂无宅。我不谙书,不知古人中谁比?”迁射声校尉。九年,复 遣北使。

  建武初为王玄邈安北长史、广陵太守。明帝以其在事无所启奏,代还,责之。 昭明曰:“臣不欲竞执关楗故耳。”昭明历郡皆有勤绩,常谓人曰:“人生何事须 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 故终身不治产业。中兴二年卒。

  从祖弟顗,字彦齐。少有异操。泰始中于总明观听讲,不让刘秉席,秉用为参 军。升明末,为奉朝请。齐台建,世子裴妃须外戚谱,顗不与,遂分籍。太祖受禅, 上表诽谤,挂冠去,伏诛。

  沈宪,字彦璋,吴兴武康人也。祖说道,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父璞之,北中郎 行参军。宪初应州辟,为主簿。少有干局,历临首、余杭令,巴陵王府佐,带襄令, 除驾部郎。宋明帝与宪棋,谓宪曰:“卿,广州刺史才也。”补乌程令,甚著政绩。 太守褚渊叹之曰:“此人方员可施。”除通直郎,都水使者。长于吏事,居官有绩。 除正员郎,补吴令,尚书左丞。

  升明二年,西中郎将晃为豫州,太祖擢宪为晃长史,南梁太守,行州事。迁豫 章王谘议,未拜,坐事免官。复除安成王冠军、武陵王征虏参军,迁少府卿。少府 管掌市易,与民交关,有吏能者皆更此职。迁王俭镇军长史。

  武陵王晔为会稽,以宪为左军司马。太祖以山阴户众难治,欲分为两县。世祖 启曰:“县岂不可治,但用不得其人耳。”乃以宪带山阴令,政声大著。孔稚珪请 假东归,谓人曰:“沈令料事特有天才。”加宁朔将军。王敬则为会稽,宪仍留为 镇军长史,令如故。

  迁为冠军长史,行南豫州事,晋安王后军长史、广陵太守。西阳王子明代为南 兖州,宪仍留为冠军长史,太守如故,频行州府事。永明八年,子明典签刘道济取 府州五十人役自给,又役子明左右,及船仗赃私百万,为有司所奏,世祖怒,赐道 济死。宪坐不纠,免官。寻复为长史、辅国将军,以疾去官。除散骑常侍,未拜, 卒。当世称为良吏。

  宪同郡丘仲起,先是为晋平郡,清廉自立。褚渊叹曰:“见可欲心能不乱,此 杨公所以遗子孙也。”仲起字子震,少为宪从伯领军寅之所知。宋元徽中,为太子 领军长史,官至廷尉。卒。

  李圭之,字孔璋,江夏钟武人也。父祖皆为县令。圭之少辟州从事。宋泰始初, 蔡兴宗为郢州,以圭之为安西府佐,委以职事,清治见知。迁镇西中郎谘议,右军 将军,兼都水使者。圭之历职称为清能,除游击将军,兼使者如故。转兼少府,卒。

  先是,四年,荥阳毛惠素为少府卿,吏才强而治事清刻。敕市铜官碧青一千二 百斤供御画,用钱六十万。有谗惠素纳利者,世祖怒,敕尚书评贾,贵二十八万余, 有司奏之,伏诛。死后家徒四壁,上甚悔恨。

  孔琇之,会稽山阴人也。祖季恭,光禄大夫,父灵运,著作郎。琇之初为国子 生,举孝廉。除卫军行参军,员外郎,尚书三公郎。出为乌程令,有吏能。还迁通 直郎,补吴令。有小儿年十岁,偷刈邻家稻一束,琇之付狱治罪。或谏之,琇之曰: “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县中皆震肃。

  迁尚书左丞,又以职事知名。转前军将军,兼少府。迁骁骑将军,少府如故。 出为宁朔将军、高宗冠军征虏长史、江夏内史。还为正员常侍,兼左民尚书、廷尉 卿。出为临海太守,在任清约,罢郡还,献干姜二十斤,世祖嫌少,及知琇之清, 乃叹息。除武陵王前军长史,未拜,仍出为辅国将军,监吴兴郡,寻拜太守,治称 清严。

  高宗辅政,防制诸蕃,致密旨于上佐。隆昌元年,迁琇之为宁朔将军、晋熙王 冠军长史,行郢州事,江夏内史。琇之辞,不许。未拜,卒。

  史臣曰:琴瑟不调,必解而更张也。魏晋为吏,稍与汉乖,苛猛之风虽衰,而 仁爱之情亦减。局以峻法,限以常条,以必世之仁未及宣理,而期月之望已求治术。 先公后私,在己未易;割民奉国,于物非难;期之救过,所利苟免。且目见可欲, 嗜好方流,贪以败官,取与违义,吏之不臧,罔非由此。擿奸辩伪,诚俟异识,垂 名著绩,唯有廉平。今世之治民,未有出于此也。

  赞曰:蒸蒸小民,吏职长亲。棼乱须理,恤隐归仁。枉直交瞀,宽猛代陈。伊 何导物,贵在清身。

译文

  齐太祖当政时,刘宋朝的风气奢侈放纵,他在全国倡导移风易俗,辅佐宋幼主,关心民生疾苦。执政不满一年,便提拔山阴县令傅琰作益州刺史。于是减少奢华,归于俭朴。当他南面称帝后,更亲自作榜样以导引民风,立意不要过于侵扰百姓。由于山阴是大都市,打官司的事情很多,所以在建元三年,比照建康的样子,另外设置了狱丞。齐武帝继承大位后,特别注重治理天下的方法。依靠威势,善于决断,官员犯法,敕令严惩,尚多有漏网的。郡县官员任职,以三年为期限。每逢灾荒,必定开仓赈济抚恤灾民。齐太祖还未做官时便已经通晓为官之事,当他为帝君临天下时,便专门注意考察官吏办案,从来没有徇私枉法来表示恩宠,所以各级官员都受到震动而小心慎重。

  齐武帝永明时,十多年中,百姓连小小的鸡鸣狗吠的警报都没有,城市繁荣,士女们富有而闲适,在桃花绿水的美景之中,在秋月春风的良辰之下,穿着鲜丽的服装,打扮得妖冶华艳,载歌载舞的,常常有上百家。到明帝建武年间,敌虏侵略形势急迫,连年战争,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军费国力消耗太大,国运从此衰落。

  善于理政有著名业绩的官吏没有多少,加上职位的变化升迁,所以不一定都在郡县任职。现在仅取那些能明察有政绩的写入《传》中,其余的则附载其后。

  傅琰字季珪,北地灵州人。祖父傅邵,曾任员外郎。父亲傅僧佑,任安东绿事参军。傅琰容貌很美,仪表堂堂,出仕为宁蛮参军,本州主簿,宁蛮功曹。宋永光元年,补任诸暨郡武康县令,广威将军,授任为尚书左民郎,又为武康县令,将军衔照旧。又授任为吴兴郡丞。

  宋泰始六年,转官为山阴县令。山阴,是东方的大县,作官很困难,傅僧佑在县任职时便受人称道,而傅琰则更加明察,以特别干练而闻名于世。这一年受封为新亭侯。元徽初年,转任尚书右丞。

  遇到母亲亡故,住在南岸守丧。邻居家失火,火势蔓延烧着了傅琰住的房屋傅琰抱着母亲的棺柩不动,幸亏邻居争相跑来救援,才得以保全性命。傅琰的大腿已被火焰烧伤了。服完丧,傅琰被拜官为邵陵王左军谘议。江夏王录事参军。  

  齐太祖萧道成辅佐宋朝政事期间,因为山阴县案狱诉讼积累很多,又以傅琰舄山阴县令。有两个老太婆,一个卖针,一个卖糖,为一团丝线争执不下,来见傅琰请求判定,傅琰并不分辨核查,衹是把丝团绑在柱子上用鞭抽打,仔细观察见有铁屑,于是便责罚卖糖的老太婆。有两位乡村老人争一只鸡,傅琰分别询问他们“用什么东西喂鸡”,一人说“用粟”,一人说“用豆”,于是杀鸡,在肠内得到粟,便责罚那个说用豆喂鶸的村民。因此县裹都称赞他神明,没人敢再去做偷盗之事。傅琰父子两人都创造了奇绩,逭在辽墓是少有的。世人传说“姓傅的家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拿给外人看”。

  升明二年,齐太祖提拔擢为假节,督益、宁二州军事,建威将军,益州刺史,宋宁太守。建元元年,进封号为宁朔将军。建元四年,征召为骁骑将军、黄门郎。永明二年,转任建威将军、安陆王北中郎长史,改任宁朔将军。第二年,又转为庐陵王安西畏史、南郡内史,行荆州事。永明五年去世。当傅琰的灵柩向西还都时,皇帝下诏书吊唁他。

  临淮人刘玄明也有做官的才能,他做山阴县令时,政绩卓著,名声很大。傅琰的儿子傅翩问他治理的方法,刘玄明说:“等我将要离任时会告诉你。”快要分别时,他告诉傅翩说:“做县令的要诀祇是每天吃一升米饭而不要喝酒。”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祖父虞赉,官至给事中,封监利侯。父亲虞望之早死。虞赍家庭院之中种有橘树,冬天橘子成熟时,子孙们都争着来采摘,当时虞愿年纪才几岁,祇有他不来摘取,祖父虞赍及家中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

  宋元嘉末年,虞愿为国子生,再升为湘束王国常侍,转官为浔阳王府墨曹参军。宋明帝登基,因为虞愿所学涉及儒学和吏治,加上原在藩国时与他有旧恩,所以对他很是厚爱。官拜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领五郡中正,仍旧为祠部郎。明帝生性好猜忌,身体肥胖怕风,夏天常常内穿皮衫,任命左右亲信二人作司风令史,每当某方向将要刮大风,则事先奏闻。至于天文星象灾异变化,明帝不相信太史,不听大臣的奏报,敕命天文台派两个懂得星象的人归属,让他们长期在宫内官署值班,遇有奇异的事情先行报告,以此来检验监察大臣。

  虞愿在旧住宅上建造迩宣寺,所用钱物极为奢侈浪费。因为塞孝武帝的庄严刹有七层楼,明童想盖十层,但按礼不能超过孝逮帝,所以分成两座寺庙,每座各盖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官还都,朝见明童,明帝对他说:。你去过湘宫寺没有?我建造这座寺院,这是很大的功德。”虞愿在旁边说:“陛下建造造座寺庙,用的都是百姓出卖儿女典当妻子的钱,佛如果有知,一定会悲哭哀伤。您的罪过比佛塔还高,有什么功德?”当时尚书令塞塞在座,闻言吓得变了脸色。明帝大怒,派人把卢厘赶出殿堂,卢墨面不改色缓缓离去。因为有旧时的恩情,所以没过几天,明帝又将虞愿召进宫中。

  虞愿喜欢下围棋,但很笨拙,离围棋的品位相差得很远,大家骗他说他的棋艺达到第三品。明帝和第一品位的王抗下围棋,并按照品位打赌玩,王抗每次都让他,说:“皇帝飞棋,臣王抗不能断开。”明帝始终没有醒悟,以为确实是这样,更加喜欢下围棋。虞愿又说:“尧用围棋来教育丹朱,这不是人君所应该爱好的游戏。”虞愿虽然多次违犯明帝的心意,但受到的赏赐仍然和别人不同。后升任兼中书郎。

  明帝卧病在床,虞愿常常为他侍奉医药。明帝平素食量很大,又特别喜欢吃河豚肉,用银钵装蜂蜜来浸泡它,一次吃好几钵。他对扬州刺史王景文说:“这是珍奇的美味,你吃得多不多?”王景文说:“我早就喜爱这种食品。但家境不富裕,要得到它很困难。”明帝听了很是高兴。吃了很多河豚肉难以消化,胸腹郁结胀合,呼吸困难。左右侍从弄开他的嘴灌下几升酷,症状才缓解。病得很严重了,但明帝一次还要喝下汤汁三升,这种因积水引发的病长期不愈,服药也无效了。病危时,明帝坐得端端正正,嘴裹呼叫道人,双手一合掌便断了气。虞愿因为服侍明帝养病时间很久,转为正员郎。

  虞愿出任晋平太守,在任期间不治家产。前郡守因与百姓有事牵扯,便逮捕其儿媳作为人质,虞愿派人在途中夺取造名女子把她归还给百姓。虞愿在郡中设立学校教授生徒。郡中以前出产髯蛇胆,可以做药。有人赠送一条髯蛇给虞愿,虞愿不忍心杀它,把它放归在二十里外的山中。一天晚上,这条蛇回到虞愿的床下。虞愿又把它送到四十里以外的山中,隔夜。蛇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虞愿于是把它送到更远的地方,蛇才没有再回来。人们说这是因为虞愿有仁爱之心才会招致这样的事情。海边有一块越王石,经常隐没在云雾中。传说祇有清正廉明的太守才能见到它。虞愿前往观看,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隐蔽。后来琅邪人王秀之作郡太守,在给朝中大臣的信裹说:“这个郡在虞公之后,还存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他留下的风尚使人很容易遵守,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事件。”虞愿因为母亲年老而解除郡守职务,被授为后军将军。褚渊经常拜访虞愿。一次虞愿不在,褚渊看见他床铺上积满灰尘,上面摆放着好几套书。褚渊慨叹说:“虞君的清廉,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命人扫地擦床,然后离去。

  虞愿升为中书郎,领东观祭酒。他的兄长虞季,为上虞县令,去世。虞愿便由中书省官署步行回家,不等诏书到来便束归奔丧。授为骁骑将军,升廷尉,仍旧兼任东观祭酒。虞愿曾经事奉过宋明帝,齐朝初期将宋朝的国君牌位移往汝阴庙时,虞愿泪流满面地向它拜别。齐建元元年,虞愿去世,终年五十四岁。虞愿着有《五经论问》,撰写了《会稽记》和各种文章数十篇。

  刘怀慰字彦泰,平原郡平原县人。祖父刘奉伯,宋元嘉年间为冠军长史。父亲刘乘民是冀州刺史。刘怀慰最初为桂阳王征北板行参军。刘乘民在义嘉事件中遇难,刘怀慰守丧,不吃醋酱等调味品,冬天不穿棉衣。抚养弟弟妹妹,事奉守寡的婶娘,都很有恩义。

  再拜为邵陵王南中郎参军,广德县令,尚书驾部郎。刘怀慰的同族人刘善明等,是齐太祖萧道成的心腹,所以刘怀慰也参舆其中。因和沈攸之有旧交情,齐太祖便令刘怀慰写信给沈攸之告诫劝导他。太祖看了刘怀慰所写的信后很是称好,任命他为步兵校尉。

  齐国建立,皇上想把齐郡设置在京都,大臣们都认为江束土地肥沃,是流徙的百姓所安居的地方,于是设齐郡治所于瓜步,以刘怀慰为辅国将军、齐郡太守。齐太祖对刘怀慰说:“齐邦是王业的根基,我凭藉它才发达起来。经营治理的事情,完全委托给你了。”又亲笔敕书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现赐给你玉环刀一把。”刘怀慰来到齐郡,修理整治城郭,安抚百姓,开垦荒地二百顷,引沈湖的水来灌溉。他不接受百姓的礼赠,有人送给他新米一斛,刘怀慰便把自己吃的面食给他看,说:“每天的饭食都有剩余,希望你不要如此地烦劳。”并撰著《廉吏论》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太祖闻知这件事后,亲笔写敕书给与褒奖。升任督察秦、沛二郡。割怀慰的妻小在京都,太祖赐给他们三百斛米。兖州刺史柳世隆写信给刘怀慰说:“胶束、颖川能化育百姓致使风俗淳美,以你现在的政绩与古人相比,古人又哪裹值得夸耀呢。”刘德慰任郡守二年,升为正员郎,领青、冀二州中正。

  刘怀慰原名闻慰,齐世祖即位,因他的名字与世祖舅舅的名字相同,所以敕命他改名。刘怀慰出京师前往东阳郡视察,为各级官吏百姓所满意。回京后兼任安陆王北中郎司马。永明九年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明帝即位,对仆射徐孝嗣说:“刘怀慰如果还在,朝廷就不用担心没有清正的官吏。”刘怀慰与济阳人江淹、陈郡人袁彖相友善,在文坛也有名声。永明初年,刘怀慰还献上《皇德论》等文章。

  裴昭明,河东郡闻喜县人,是宋太中大夫裴松之的孙子。其父裴驷任南中郎参军。

  裴昭明年轻时便传授儒学和史学,宋泰始年间任太学博士。有司奏报说:“太子结婚,纳征礼用的是玉璧和虎皮,不清楚造有什么根据。”裴昭明发表见解说:“周礼纳征,陈列俪皮于中庭。这俪皮就是鹿皮。晋《起居注)说太子纳妃‘用二张虎皮”。但晋太元年间公主结婚时的纳征礼,用了虎皮豹皮各一张。造大概是认为周礼中关于婚礼条款并不完备详尽。王公之礼应有等差,所以取虎皮豹皮纹彩深密而用之,为的是使公主的婚礼显得隆重。但是,虎豹皮虽有纹彩,征礼并没有说要用它;用熊熊作为礼物虽然很古雅,婚仪中并没有说要用它;珪璋虽然很美,其用途却各不相同。现在应当以古代的典籍为准则,凡是违反背离典籍的,都应当加以纠正。”于是有司又多次讨论,决定在礼品中增加珪璋和豹皮熊熊皮各二张。

  元徽年间,裴昭明出任长沙郡丞。罢职时,刺史王蕴对他说:“你很清贫,一定没有回去的路费。湘中人士中如果有馈赠礼物给你而求职的,我是不会吝啬的。”裴昭明说:“下官我愧为郡的辅佐,不能够对长官您有所帮助为您争光,怎能因为卖官鬻爵的事情连累您清正的名声呢。”历官至祠部通直郎。

  齐永明三年,裴昭明奉命出使北魏,齐世祖对他说:“因为你有承担重任的才能,出使回来之后,一定奖赏你作一个州郡的官员。”回来之后裴昭明作了始安内史。郡中有一个叫龚玄宣的百姓,说是神人传给他玉印玉板书,不须用笔,衹须对着纸吹气就能现出文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来迷惑民众。前后任郡太守对他很恭敬,而裴昭明把他逮捕入狱治罪。等到裴昭明任满还都,贫困得几乎一无所有。齐世祖说:“裴昭明罢职回来,连住宅也没有。我不太熟悉历史,不知道古人中有谁能和他相比?”提升他为射声校尉。永明九年,又派他出使北魏。

  建武初年,裴昭明任王玄邈的安北长史、广陵太守。齐明帝因为他在任期间没有章表上奏,所以让人代替他的职位命他回京都,并且责备他。裴昭明说:“我是不想和别人争着执掌大权才这样做啊。”裴昭明历任过好几处郡官,都有勤劳的政绩,他常常对人说:“人生有什么事需要积蓄财物呢?除了自身之外,你还需要些什么呢?子孙如果没有才能,我积蓄财物会让他们给散失殆尽;子孙如果能够自立,则不如使他们精通一种经书。”所以裴昭明一辈子都不经营积聚产业。齐和帝中兴二年,裴昭明去世。

  裴昭明的堂弟裴颛,字彦齐。年轻时就有特殊的品格。宋明帝泰始年间,他在塑明观听讲,学业不比刘秉低,于是刘秉用他作参军。宋升明末年,他任奉朝请。萧道成被封为齐公,齐公府建立,裴家嫡子裴妃要外戚谱,裴颉不给他,于是便分成两籍。齐太祖萧道成接受宋朝禅让,裴颉上表抨击,挂冠离职,被诛杀。

  沈宪字彦璋,吴兴郡武康县人。祖父沈说道,是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父亲沈璞之任北中郎行参军。

  沈宪起初接受州府的征召,为主簿。年轻时便有办事的才能、气度,历任临安、余杭县令,巴陵王府佐,带襄县令,官拜驾部郎。宋明帝和沈宪下棋,对沈宪说:“你有作广州刺史的才干。”补为乌程县令,政绩显著。太守褚渊赞叹他说:“这个人无论叫他干什么都能够施展才能。”官拜通直郎,都水使者。沈宪擅长处理官府事务,做官有政绩。拜正员郎,补为吴县令,尚书左丞。

  宋顺帝升明二年,西中郎将刘晃任豫州刺史,萧道成提拔沈宪为刘晃的长史,南梁太守,负责处理豫州事务。又改任豫章王谘议,还没有正式任命,他便因事牵连而被免官。沈宪又被任命为安成王冠军、武陵王征虏参军,改为少府卿。少府掌管市场贸易,和百姓打交道,凡有为官才能的人,都要改官担任这一职务。后沈宪又改任王俭的镇军长史。

  武陵王刘晔任会稽太守,以沈宪为左军司马。齐太祖因为山阴县户籍众多难于治理,想把它分成两县。萧赜上奏说:“山阴县怎么不能治理?衹不过用人不当罢了。”于是便任命沈宪兼山阴县令,他就任后政声卓著。孔稚珪请假回到束土,对人说:“沈县令料理事整特别有天才。”加封沈宪为宁朔将军。王敬则作会稽太守,沈宪仍旧留任镇军长史,依旧兼山阴县令。

  后来沈宪升为冠军长史,行南豫州事,晋安王后军长史、广陵太守。西阳王萧子明代理南兖州刺史,沈宪仍留任冠军长史,依旧为太守,多次掌管州府事务。齐世祖永明八年,萧王属下典签型道渣擅自取用州府差役五十人供自己役使,又役使萧子明的亲信,及私下使用其车船仪仗并贪污钱财百万,被有司奏报,齐世祖大怒,赐刘道济死。沈宪因不能纠察而受牵连,免去官职。不久又恢复为长史、辅国将军,因病离职。后又官拜散骑常侍,还没有举行正式任命的仪式,便亡故了。当时人们称赞他是良吏。

  沈宪同郡人丘仲起,起先作晋平郡太守,清廉自立。褚渊赞叹说:“看见物欲心却不被迷惑,造就是扰公留给子孙的好风尚啊。”丘仲起字子震,年轻时受到沈宪堂伯父领军沈宪之的知遇。宋元徽年间,任太子领军长史,宫至廷尉。去世。

  李珪之字孔璋,江夏郡钟武县人。父祖都是县令。李珪之年轻时被征召为州从事。宋泰始初年,蔡兴宗任郢州刺史,以李珪之为安西府佐,委托他处理本职事务,因为清正而受到知遇。升他为镇西中郎谘议,右军将军,兼都水使者。李珪之在历任的各种职位上都被称作清正干练,被授游击将军,依旧兼都水使者。转官兼职少府,去世。

  先前,永明四年,荣阳人毛惠素为少府卿,他管理才能很强而治理事情清正深入。皇上敕命他购买铜官碧青一千二百斤供给帝室绘画用,用钱六十万。有人诽谤毛惠素收受了钱财,齐世祖大怒,命尚书评议价格,毛惠素所买贵了二十八万多,有司奏报他,因此被杀。死后家徒四壁,世祖很是后悔和遗憾。

  孔璘之是会稽郡山阴县人。祖父孔季恭是光禄大夫,父亲孔灵运是著作郎。孔璘之起初为国子生,被举为孝廉。官拜卫军行参军,员外郎,尚书三公郎。他被外任为乌程县令,很有管理才能。回京转官为通直郎,补为吴县县令。他有一个十岁的儿子,偷割了邻居家一束稻,孔璘之便把他交给监狱治罪,有人劝谏他,孔璘之说:“十岁就能做盗贼,长大后什么坏事不会做呢?”县裹人都受到震动。

  孔璘之升为尚书左丞,又因为善于处理公务而闻名。转官为前军将军,兼少府。又升为骁骑将军,依旧任少府。外任宁朔将军、高宗冠军征虏长史、江夏内史。回京后为正员常侍,兼左民尚书、廷尉卿。又出任临海太守,在任上清正简约,罢郡职回京,衹献上干姜二十斤,齐世祖嫌少,等到了解到孔璘之清廉,才深为叹息。授孔璘之为武陵王前军长史,还没有正式拜授,依旧外任他为辅国将军,监吴兴郡,不久官拜吴兴太守,治理事务很是清正严明。

  高宗萧鸾辅政,防备限制各路藩王,下达秘密旨令给皇上的各位辅佐官。隆昌元年,提升孔迁琇为宁朔将军、晋熙王冠军长史,行晋熙王事,江夏内史。孔琇之推辞,不答应。远未拜官便亡故了。

  史臣曰:琴瑟不和,定要改弦更张。魏、晋时作官吏,与汉代略有差别,苛刻峻猛的风气虽然有所减弱,但仁爱之情也减少了。用严峻的法律、常规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是因为历世的仁爱没来得及宣扬,而寄希望于年年求得治理的方法。先公后私,对自己来说要做到造点并不容易;取割民利以奉献国家,造件事做起来却不困难;期望这种人来救补世弊,实际上衹能暂时苟免过失而已。况且眼睛看见了物质利益,嗜欲便横流而不可节制,贪得无厌而败坏官风,取得和给予都违反了礼义,官吏的不良行为,没有哪一种不是由此而来。揭露奸邪辨别伪善,确实要有卓异的见识,衹有清廉公正,才能垂名史册政绩卓著。当今治理百姓的官吏,没有能超过这些人的。

  赞曰:众多的下民,是为官者所长期接近的。丝线混乱了就需要理清,怜悯百姓痛苦才能称为仁德。奸邪与正直交相错乱,就应当交替使用宽刑与峻法。用什么去引导民风民俗?可贵之处在于自身清正廉明。查字典返回查字典首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0: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热议# 海关有哪些禁运商品?查到后怎么办?
得书文化
2022-09-28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关注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
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
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
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
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
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
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
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
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羣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
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
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
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
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
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羣臣皆莫
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
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关内侯鄂君进曰:“羣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
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
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
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
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
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
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得鄂君乃益明。”于是因鄂君故所
食关内侯邑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
千户,以帝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奉钱二也。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
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
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
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
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
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
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俬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
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
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
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
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彊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
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
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
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
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
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国
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
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
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
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
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
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
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
“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
家所夺。”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諡为文终侯。
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后,封续酂侯,功臣莫得比焉。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彔彔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
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
之勋烂焉。位冠羣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1: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习俗:放纸鸢(放殃)
作者: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来源:网络

端午节习俗: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放纸鸢,即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朝野佥载》:『鲁般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元代诗人谢宗可《纸鸢》:『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清代诗人描写放风筝:『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北京称风筝为『鹞子』;缚竹笛于风筝背上,因风播响,称为『鹞鞭』。据说初春的风,由下往上刮,过清明风则不稳;故易吹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3: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 > 卷五十三
[ 我要纠错 ]卷五十三
〖打印内容〗时间:2023-06-19 01:43:58
  ◎食货一

  《记》曰:“取财於地,而取法於天。富国之本,在於农桑。”明初,沿元之旧,钱法不通而用钞,又禁民间以银交易,宜若不便於民。而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开屯田、中盐以给边军,餫饷不仰藉於县官,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其后,屯田坏於豪强之兼并,计臣变盐法。於是边兵悉仰食太仓,转输住往不给。世宗以后,耗财之道广,府库匮竭。神宗乃加赋重征,矿税四出,移正供以实左藏。中涓群小,横敛侵渔。民多逐末,田卒污莱。吏不能拊循,而覆侵刻之。海内困敝,而储积益以空乏。昧者多言复通钞法可以富国,不知国初之充裕在勤农桑,而不在行钞法也。夫缰本节用,为理财之要。明一代理财之道,始所以得,终所以失,条其本末,著於篇。

  户口 田制(屯田 庄田)

  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及郊祀,中书省以户籍陈坛下,荐之天,祭毕而藏之。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鳏寡孤独不任役者,附十甲后为畸零。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年终进呈,送后湖东西二库庋藏之。岁命户科给事中一人、御史二人、户部主事四人厘校讹舛。其后黄册只具文,有司征税、编徭,则自为一册,曰白册云。

  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漏口、脱户,许自实。里设老人,选年高为众所服者,导民善,平乡里争讼。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於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

  凡逃户,明初督令还本籍复业,赐复一年。老弱不能归及不愿归者,令在所著籍,授田输赋。正统时,造逃户周知册,核其丁粮。

  凡流民,英宗令勘籍,编甲互保,属在所里长管辖之。设抚民佐贰官。归本者,劳徕安辑,给牛、种、口粮。又从河南、山西巡抚於谦言,免流民复业者税。成化初,荆、襄寇乱,流民百万。项忠、杨璇为湖广巡抚,下令逐之,弗率者戍边,死者无算。祭酒周洪谟著《流民说》,引东晋时侨置郡县之法,使近者附籍,远者设州县以抚之。都御史李宾上其说。宪宗命原杰出抚,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河南巡抚张瑄亦请辑西北流民。帝从其请。

  凡附籍者,正统时,老疾致仕事故官家属,离本籍千里者许收附,不及千里者发还。景泰中,令民籍者收附,军、匠、灶役冒民籍者发还。

  其移徙者,明初,当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馀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馀户,散处诸府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馀户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开地千三百四十三顷。复徙江南民十四万於凤阳。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於河北。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於东昌、兖州。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於京师,充仓脚夫。太祖时徙民最多,其间有以罪徙者。建文帝命武康伯徐理往北平度地处之。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自是以后,移徙者鲜矣。

  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然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尝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民万四千三百馀户,以次召见,徙其家以实京师,谓之富户。成祖时,复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充北京宛、大二县厢长,附籍京师,仍应本籍徭役。供给日久,贫乏逃窜,辄选其本籍殷实户佥补。宣德间定制,逃者发边充军,官司邻里隐匿者俱坐罪。弘治五年始免解在逃富户,每户徵银三两,与厢民助役。嘉靖中减为二两,以充边饷。太祖立法之意,本仿汉徙富民实关中之制,其后事久弊生,遂为厉阶。

  户口之数,增减不一,其可考者,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户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弘治四年,户九百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万历六年,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太祖当兵燹之后,户口顾极盛。其后承平日久,反不及焉。靖难兵起,淮以北鞠为茂草,其时民数反增於前。后乃递减,至天顺间为最衰。成、弘继盛,正德以后又减。户口所以减者,周忱谓:“投倚於豪门,或冒匠窜两京,或冒引贾四方,举家舟居,莫可踪迹也。”而要之,户口增减,由於政令张弛。故宣宗尝与群臣论历代户口,以为“其盛也,本於休养生息,其衰也,由土木兵戎”,殆笃论云。

  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初,官田皆宋、元时入官田地。厥后有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城壖苜蓿地,牲地,园陵坟地,公占隙地,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乞庄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通谓之官田。其馀为民田。

  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太祖即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其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隰、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凡质卖田土,备书税粮科则,官为籍记之,毋令产去税存以为民害。又以中原田多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设司农司,开治河南,掌其事。临濠之田,验其丁力,计亩给之,毋许兼并。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每岁中书省奏天下垦田数,少者亩以千计,多者至二十馀万。官给牛及农具者,乃收其税,额外垦荒者永不起科。二十六年核天下土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盖骎骎无弃土矣。

  凡田以近郭为上地,迤远为中地、下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太祖仍元里社制,河北诸州县土著者以社分里甲,迁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社民先占亩广,屯民新占亩狭,故屯地谓之小亩,社地谓之广亩。至宣德间,垦荒田永不起科及洿下斥卤无粮者,皆核入赋额,数溢于旧。有司乃以大亩当小亩以符旧额,有数亩当一亩者。步尺参差不一,人得以意赢缩,土地不均,未有如北方者。贵州田无顷亩尺籍,悉徵之土官。而诸处土田,日久颇淆乱,与黄册不符。弘治十五年,天下土田止四百二十二万八千五十八顷,官田视民田得七之一。嘉靖八年,霍韫奉命修会典,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於王府,则欺隐於猾民。广东无藩府,非欺隐即委弃於寇贼矣。司国计者,可不究心?”是时,桂萼、郭弘化、唐能、简霄先后疏请核实田亩,而顾鼎臣请履亩丈量,丈量之议由此起。江西安福、河南裕州首行之,而法未详具,人多疑惮。其后福建诸州县,为经、纬二册,其法颇详。然率以地为主,田多者犹得上下其手。神宗初,建昌知府许孚远为归户册,则以田从人,法简而密矣。万历六年,帝用大学士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用开方法,以径围乘除,畸零截补。於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总计田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视弘治时赢三百万顷。然居正尚综核,颇以溢额为功。有司争改小弓以求田多,或掊克见田以充虚额。北直隶、湖广、大同、宣府,遂先后按溢额田增赋云。

  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於农,其法最善。又令诸将屯兵龙江诸处,惟康茂才绩最,乃下令褒之,因以申饬将士。洪武三年,中书省请税太原、朔州屯卒,命勿徵。明年,中书省言:“河南、山东、北平、陕西、山西及直隶淮安诸府屯田,凡官给牛种者十税五,自备者十税三。”诏且勿徵,三年后亩收租一斗。六年,太仆丞梁埜仙帖木尔言:“宁夏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城,东北至塔滩,相去八百里,土膏沃,宜招集流亡屯田。”从之。是时,遣邓愈、汤和诸将屯陕西、彰德、汝宁、北平、永平,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又因海运饷辽有溺死者,遂益讲屯政,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垦辟矣。

  其制,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复租赋,遣官劝输,诛侵暴之吏。初亩税一斗。三十五年定科则:军田一分,正粮十二石,贮屯仓,听本军自支,馀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永乐初,定屯田官军赏罚例:岁食米十二石外馀六石为率,多者赏钞,缺者罚俸。又以田肥瘠不同,法宜有别,命官军各种样田,以其岁收之数相考较。太原左卫千户陈淮所种样田,每军馀粮二十三石,帝命重赏之。宁夏总兵何福积谷尤多,赐敕褒美。户部尚书郁新言:“湖广诸卫收粮不一种,请以米为准。凡粟谷穈黍大麦荞穄二石,稻谷薥秫二石五斗,穇稗三石,皆准米一石。小麦芝麻豆与米等。”从之,著为令。

  又更定屯守之数。临边险要,守多於屯。地僻处及输粮艰者,屯多於守,屯兵百名委百户,三百名委千户,五百名以上指挥提督之。屯设红牌,列则例於上。年六十与残疾及幼者,耕以自食,不限於例。屯军以公事妨农务者,免徵子粒,且禁卫所差拨。於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於交阯,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矣。宣宗之世,屡核各屯,以征戍罢耕及官豪势要占匿者,减馀粮之半。迤北来归就屯之人,给车牛农器。分辽东各卫屯军为三等,丁牛兼者为上,丁牛有一为中,俱无者为下。英宗免军田正粮归仓,止徵馀粮六石。后又免沿边开田官军子粒,减各边屯田子粒有差。景帝时,边方多事,令兵分为两番,六日操守,六日耕种。成化初,宣府巡抚叶盛买官牛千八百,并置农具,遣军屯田,收粮易银,以补官马耗损,边入称便。

  自正统后,屯政稍弛,而屯粮犹存三之二。其后屯田多为内监、军官占夺,法尽坏。宪宗之世颇议厘复,而视旧所入,不能什一矣。弘治间,屯粮愈轻,有亩止三升者。沿及正德,辽东屯田较永乐间田赢万八千馀顷,而粮乃缩四万六千馀石。初,永乐时,屯田米常溢三之一,常操军十九万,以屯军四万供之。而受供者又得自耕。边外军无月粮,以是边饷恒足。及是,屯军多逃死,常操军止八万,皆仰给於仓。而边外数扰,弃不耕。刘瑾擅政,遣官分出丈田责逋。希瑾意者,伪增田数,搜括惨毒,户部侍郎韩福尤急刻。辽卒不堪,胁众为乱,抚之乃定。

  明初,募盐商於各边开中,谓之商屯。迨弘治中,叶淇变法,而开中始坏。诸淮商悉撤业归,西北商亦多徙家於淮,边地为墟,米石直银五两,而边储枵然矣。世宗时,杨一清复请召商开中,又请仿古募民实塞下之意,招徕陇右、关西民以屯边。其后周泽、王崇古、林富、陈世辅、王畿、王朝用、唐顺之、吴桂芳等争言屯政。而庞尚鹏总理江北盐屯,寻移九边,与总督王崇古,先后区画屯政甚详。然是时因循日久,卒鲜实效。给事中管怀理言:“屯田不兴,其弊有四:疆埸戒严,一也;牛种不给,二也;丁壮亡徙,三也;田在敌外,四也。如是而管屯者犹欲按籍增赋,非扣月粮,即按丁赔补耳。”

  屯粮之轻,至弘、正而极,嘉靖中渐增,隆庆间复亩收一斗。然屯丁逃亡者益多。管粮郎中不问屯田有无,月粮止半给。沿边屯地,或变为斥卤、沙碛,粮额不得减。屯田御史又於额外增本折,屯军益不堪命。万历时,计屯田之数六十四万四千馀顷,视洪武时亏二十四万九千馀顷,田日减而粮日增,其弊如此。时则山东巡抚郑汝璧请开登州海北长山诸岛田。福建巡抚许孚远垦闽海坛山田成,复请开南日山、澎湖;又言浙江滨海诸山,若陈钱、金塘、补陀、玉环、南麂,皆可经理。天津巡抚汪应蛟则请於天津兴屯。或留中不下,或不久辄废。熹宗之世,巡按张慎言复议天津屯田。而御史左光斗命管河通判卢观象大兴水田之利,太常少卿董应举踵而行之。光斗更於河间、天津设屯学,试骑射,为武生给田百亩。李继贞巡抚天津,亦力於屯务,然仍岁旱蝗,弗克底成效也。明时,草场颇多,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太祖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又赐公侯暨武臣公田,又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禄。指挥没於阵者皆赐公田。勋臣庄佃,多倚威捍禁,帝召诸臣戒谕之。其后公侯复岁禄,归赐田於官。

  仁、宣之世,乞请渐广,大臣亦得请没官庄舍。然宁王权请灌城为庶子耕牧地,帝赐书,援祖制拒之。至英宗时,诸王、外戚、中官所在占官私田,或反诬民占,请案治。比案问得实,帝命还之民者非一。乃下诏禁夺民田及奏请畿内地。然权贵宗室庄田坟茔,或赐或请,不可胜计。御马太监刘顺家人进蓟州草场,进献由此始。宦官之田,则自尹奉、喜宁始。初,洪熙时,有仁寿宫庄,其后又有清宁、未央宫庄。天顺三年,以诸王未出阁,供用浩繁,立东宫、德王、秀王庄田。二王之藩,地仍归官。宪宗即位,以没入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其后庄田遍郡县。给事中齐庄言:“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利。”弗听。弘治二年,户部尚书李敏等以灾异上言:“畿内皇庄有五,共地万二千八百馀顷;勋戚、中官庄田三百三十有二,共地三万三千馀顷。管庄官校招集群小,称庄头、伴当,占地土,敛财物,污妇女。稍与分辩,辄被诬奏。官校执缚,举家惊惶。民心伤痛入骨,灾异所由生。乞革去管庄之人,付小民耕种,亩徵银三分,充各宫用度。”帝命戒饬庄户。又因御史言,罢仁寿宫庄,还之草场,且命凡侵牧地者,悉还其旧。

  又定制,献地王府者戍边。奉御赵瑄献雄县地为皇庄,户部尚书周经劾其违制,下瑄诏狱。敕诸王辅导官,导王奏请者罪之。然当日奏献不绝,气请亦愈繁。徽、兴、岐、衡四王,田多至七千馀顷。会昌、建昌、庆云三侯争田,帝辄赐之。武宗即位,逾月即建皇庄七,其后增至三百馀处。诸王、外戚求请及夺民田者无算。

  世宗初,命给事中夏言等清核皇庄田。言极言皇庄为厉於民。自是正德以来投献侵牟之地,颇有给还民者,而宦戚辈复中挠之。户部尚书孙交造皇庄新册,额减於旧。帝命核先年顷亩数以闻,改称官地,不复名皇庄,诏所司徵银解部。然多为宦寺中饱,积逋至数十万以为常。是时,禁勋戚奏讨、奸民投献者,又革王府所请山场湖陂。德王请齐、汉二庶人所遗东昌、兖州闲田,又请白云等湖,山东巡抚邵锡按新令却之,语甚切。德王争之数四,帝仍从部议,但存藩封初请庄田。其后有奏请者不听。

  又定,凡公主、国公庄田,世远者存什三。嘉靖三十九年遣御史沈阳清夺隐冒庄田万六千馀顷。穆宗从御史王廷瞻言,复定世次递减之限:勋臣五世限田二百顷,戚畹七百顷至七十顷有差。初,世宗时,承天六庄二湖地八千三百馀顷,领以中官,又听校舍兼并,增八百八十顷,分为十二庄。至是始领之有司,兼并者还民。又著令宗室买田不输役者没官,皇亲田俱令有司徵之,如勋臣例。虽请乞不乏,而赐额有定,徵收有制,民害少衰止。

  神宗赉予过侈,求无不获。潞王、寿阳公主恩最渥。而福王分封,括河南、山东、湖广田为王庄,至四万顷。群臣力争,乃减其半。王府官及诸阉丈地徵税,旁午於道,扈养厮役廪食以万计,渔敛惨毒不忍闻。驾帖捕民,格杀庄佃,所在骚然。给事中官应震、姚宗文等屡疏谏,皆不报。时复更定勋戚庄田世次递减法,视旧制稍宽。其后应议减者,辄奉诏姑留,不能革也。熹宗时,桂、惠、瑞三王及遂平、宁德二公主庄田,动以万计,而魏忠贤一门,横赐尤甚。盖中叶以后,庄田侵夺民业,与国相终云。

译文

  《礼记》上说:“从大地上获取财物,向上天取得法式。”使国家富强的根本,在于农业生产和种桑养蚕。

  明朝初年,沿袭元朝旧制,钱法不流通而使用钞法,又禁止民间用银进行交易,似乎对人民不便利。

  而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年问,百姓财物充实,府库储藏盈余。

  这时候,鼓励农业生产开垦土地,耕地没有荒芜,人民勤勉于本业。

  又开发屯田、中盐以供给边防军队,粮饷不依赖于政府,所以上下都富足,军队人民都很富裕。

  此后,由于豪强兼并而屯田毁坏,财赋大臣改变盐法。

  于是边防军队都依赖国库,输送军粮往往不能供足。

  世宗以后,耗费财物的地方太多,国家府库匮乏竭尽。

  神宗便增加赋税征收,矿税太多,移法定赋税以充实国库。

  内宫群小人,横征暴敛掠夺民财。

  人民多追逐末业,田地终于荒废。

  官吏不能安抚,反而侵害剥削。

  天下困顿疲敝,而国家储积的财物更加空虚。

  蒙昧的人多称恢复流通钞法可以使国家富足,不知道开国之初的富裕在于勤事农业生产种桑养蚕,而不在于施行钞法。

  加强农业,节省开支,是管理财政的关键。

  现将明朝一代管理财政的措施,开始成功,最终失败的原因,条陈其本末,记录于此篇。

  太祖登记天下户口,设置户帖、户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居住地。

  户籍上交户部,户帖、下发人民。

  主管部门每年计算人口增加减少的情况上报。

  到举行郊祀时,中书省把户籍陈列在祭坛下,进献给上天,祭祀完毕而收藏。

  洪武十四年,诏令天下编制赋役的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举按人口交纳粮食多的十户为长,其余的一百户为十甲,甲一共十人。

  每年出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管理一里一甲的事务。

  先后以按人口交纳粮食的多少作为顺序,十年为一周,叫做排年。

  在城中称坊,在城的近郊称厢,在乡都称里。

  里编制成册,册的开头总领为一图。

  鳏寡孤独不承担赋役的,附在十甲之后作马零余之数。

  僧侣道士给予度牒公文,有田的如平民的方式编成册,无田的也作为零余之敷。

  每十年主管部门改定一次簿册,以按人口交粮的增减情况来提升和降职。

  簿册一共四份:一份上交户部,其余三份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

  上交户部的,簿册封面用黄纸,所以叫做黄册。

  年终进呈,送后湖东西二库保存。

  每年命令户科给事中一人、御史二人、户部主事四人校正错误。

  以后黄册只是记载文字,主管部门征收赋税,编制徭役,便自己编写一册,称为白册。

  户籍共分三等:一是平民,一是军人,一是工匠。

  平民有儒生,有医生,有阴阳。

  军人有校尉,有力士,有弓、铺兵。

  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

  临海有盐灶。

  寺庙有僧人,道观有道士。

  都按各自的职业记载于簿册。

  户口按簿籍作为决断依据,禁止多个姓合成一户附于簿籍。

  遗漏人口、脱落人户,允许自己核实。

  里设置老人,选举年龄大被众人信服的人,引导人民行善,平息乡里的争执狱讼。

  那些躲避徭役的人户称逃户。

  遇到荒年或逃避兵祸迁移他处的称流民。

  有事而外出寄居在外的称附籍。

  朝廷组织的移民称移徙。

  凡是逃户,明代初年督责命令返回原籍恢复自己的职业,赐免除赋税一年。

  老弱之人不能返回和不愿意返回的,命令在居住地编入户籍,给予田地,交纳赋税。

  正统时期,制造逃户周知册,核实逃户按人口所交纳的粮食。

  凡是流民,英宗命令勘察户籍,编成甲互相担保,归属居住地里长管辖。

  设置安抚人民的副职官。

  返归本业的,给予慰劳安抚,供应牛、种籽、口粮。

  又听从河南、山西巡抚于谦的建议,免除复业流民的赋税。

  成化初年,荆、襄敌寇叛乱,流民达百万。

  项忠、杨璇作湖广巡抚,下令驱逐,不遵守命令的戍守边地,死去的人不计其数。

  祭酒周洪谟着成《流民说》一书,引用东晋时期异地设置郡县的办法,使就近的人归附于户籍,离得速的,设置州县来安抚。

  都御史李宾呈上他的意见。

  宪宗命令原杰出京安抚,招集流民十二万户,供给闲田,设置鄙阳府,设立上津等县来统一管理。

  河南巡抚张逭也请安抚西北流民。

  皇帝听从他的请求。

  凡是附籍,是正统年问,年老疾病退休事奉原官的家属,距离原籍达一千里的允许收留附籍,不到一千里的遣发返回。

  景泰年问,命令民籍者收录附载,军队、工匠、盐灶劳役冒充民籍的,遣回原籍。

  那些迁移的,明朝初年,曾经迁徙苏、松、嘉、湖、杭等地人民中无田的人四千多户,前往临濠,供给耕牛、种籽、车辆、粮食,以资助遣送,三年不征收他们的赋税。

  徐达平定沙漠,迁徙北平山后人民三万五千八百多户,散居各府卫,编籍在军队的供给衣服粮食,编籍在平民的供给田地。

  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多户在北平屯田,设置屯所二百五十四处,开垦土地一千三百四十三顷。

  又迁徙江南人民十四万到凤阳。

  户部郎中刘九皋说:“古代人多地少之乡的人民听凭他们迁移到人少地多的乡,是想使土地没有遗失其利益,人没有失业的。”太祖采纳他的提议,迁徙山西泽、潞的人民到河北。

  后来屡次迁徙浙西和山西人民到滁、和、北平、山东、河南。

  又迁徙登、莱、青人民到柬昌、兖州。

  又迁徙直隶、浙江人民二万户到京城,充任仓库搬运工。

  太祖时代迁徙人民最多,其问有因犯罪被迁徙的。

  建文帝命令武康伯徐理前往北平测量规划土地安置。

  成祖考察到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人多田少以及无田之家,分出人口来充实北平。

  从此之后,迁徙的人就少了。

  当初,太祖设置养济院收留没有生活出路的人,按月供给粮食。

  设置漏泽园安葬贫民。

  全国各府州县建立义冢。

  又施行养老政策,人民年满八十以上的赐给爵禄。

  又下诏抚恤遭逢灾难的士兵和平民。

  然而有戒于元朝末年豪强欺侮贫弱之民,设立法律多保护贫弱抑制富豪。

  曾经命令户部登记浙江等九个布政司、应天十八个府州富豪之民一万四千三百余户,依次召见,迁徙其家来充实京城,称为富户。

  成祖时,又选择应天、浙江富豪之民三千户,充任北京宛、大二县厢长,户籍附在京城,仍供本籍的徭役。

  供给时间长久了,贫困逃走,便选择其本籍中富裕户一一补足。

  宣德年间交下制度,逃跑的发配边地充军,官府主管部门和邻居隐藏的都连坐治罪。

  弘治五年纔免去解送在逃富户,每户征收银三两,给厢民助役。

  嘉靖年间减少成二两,以充实边地军饷。

  太祖制定法律的本意,原是仿效汉朝迁徙富裕之民充实关中的制度,此后施行久了弊端便产生出来,于是成为祸端。

  户口的数目,增加减少不一致,其可以考察的,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有一千零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六千零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人。

  弘治四年,九百一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户,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人。

  万历六年,一千零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户,六千零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人。

  太祖在战争灾难之后,户口却很兴盛。

  其后天下太平时间长久,反而赶不上。

  燕王平定祸难之兵发起,淮河以北地区长满茂草,那时候人民数量反而比以前增加。

  后来纔递减,到天顺年问最少。

  成、弘继起开始兴盛,正德以后又减少。

  户口减少的原因,周忱说:“投靠于富豪之家,有的冒充工匠逃到两京,有的冒领官引到各地作买卖,全家住在船上,不能查到其踪迹。”而主要的,户口的增加减少,在于政令的宽严。

  所以宣宗曾经与群臣讨论历代户口,认为“户口兴盛,根本在于休养生息;户口衰减,在于大兴土木和战争”,大概是确实的议论。

  明朝土田制度,共分二等:一为官田,一为民田。

  最初,官田都是宋、元时代没入官府的田地。

  其后有还官田,役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城蠕苜蓿地,牲地,园陵坟地,公占隙地,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予或请求给予的庄田,百官职田,边防大臣的养廉田,军、民、商人屯田,通称官田。

  其余为民田。

  丞朝末年,国家丧乱,图籍记载多亡失,田赋没有准绳。

  明太祖登上帝位,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考核浙西的田亩,制定赋税。

  又命令户部核实天下田地。

  而两浙富豪之民逃避徭役,大都以田产寄托别户,叫做铁脚诡寄。

  洪武二十年,命令国子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随粮划定区域。

  区设粮长四人,测量田亩方圆,以字号编次,全部记载主名和田地的面积,按类编制成册,形状如鱼鳞,称为鱼鳞图册。

  在此之前,诏令天下编制黄册,以户为主,详细记载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数目成为四柱式。

  而鱼鳞图册以田地为主,各原扳、坟衍、下隰、沃瘠、沙卤的区别全都具备。

  鱼鳞册作为经,田地的好壤有了评判标准。

  黄册作为纬,赋税徭役之法便确定了。

  凡是典卖田地,便详细记载赋税纳粮的标准,官府造簿册记载,不要让田产已去而赋税犹存以作为人民的祸害。

  又因中原田地多荒芜,命令省臣讨论,统计人民授予田地。

  设置司农司,开治河南,掌管其事。

  临濠的田地,察验其人力,计算田亩供给,不允许兼并。

  北方靠近城区的土地多没有整治,召集人民耕种,每人供给十五亩,蔬菜地二亩,免征租税三年。

  每年中书省上报天下开垦田地的数目,少的田亩以千计,多的达到二十余万。

  官府供给耕牛和农具的,纔收其税,额外开垦的荒地永远不计亩收税。

  二十六年,核实天下的田地,总共八百五十万七干六百二十三顷,到处一片茂盛而没有抛弃的土地。

  凡是田地以靠近城郭为上等,渐渐速离为中等、下等。

  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顷。

  太祖依照元代里社制度,河北众州县土著居民以社分里甲,迁徙的居民分别屯居之地以屯来分里甲。

  社民先占田亩广阔,屯民新占田亩狭窄,所以屯地叫作小亩,社地叫作广亩。

  到宣德年问,原垦荒的田地永远不计亩收税以及低洼、盐碱不产粮食的田地,都核实纳入交纳赋税的数额中,田亩之数比过去更多。

  主管部门以大亩当小亩来与旧有数额相符,有几亩当一亩的。

  步尺计量参差不一,人们能够按心意扩大或缩小,土地不均匀,没有像北方那样乱的。

  贵州的田地没有记载田亩的簿册,全部征之龄土官。

  而各处田地,时间久远颇为混淆杂乱,与黄册不相符。

  弘治十五年,天下的田地只有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官田与民田相比较得七分之一。

  嘉靖八年,霍韬奉命修撰《会典》,说:“从洪武到弘治一百四十年,天下的田地额敷已减了一半多,而湖广、河南、广东失去的数额特别多。

  不是划拨赐给王府,就是被奸猾的百姓所隐瞒。

  广东没有藩王府,不是被隐瞒就是丢弃给了贼寇。

  掌握国家生计的人,可以不专心研究吗?”适时,桂萼、郭弘化、唐龙、简霄先后上疏请求核实田亩,而顾鼎臣请求丈量土地,丈量的提议由此产生。

  江西安福、河南裕州首先施行,而办法没有详细具备,人们多怀疑害怕。

  此后,,福建各州县,造经、纬二册,其办法相当详细。

  然而大都以地为主,田多的还是得以玩弄手段作弊。

  神宗初年,建昌知府许孚速造归户册,便以田从人,办法简单而细密。

  万历六年,皇帝用大学士张居正的建议,天下的田地全部丈量,限定三年完成。

  采用开方法,以直径圆围乘除,畸形零星的裁截添补。

  于是豪强狡猾之徒不能欺骗隐瞒,里甲免于赔偿之累,而小民不再交纳虚粮。

  总计田地数目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多三百万顷。

  然而张居正重视聚总考核,多以增加田亩数额为功。

  主管官吏量地争着改用小步弓,以追求田地多,或搜刮现有之田以充虚额。

  北直隶、湖广、大同、宣府,便先后按增加的田亩数增收赋税。

  屯田的制度:一是军屯,一是民屯n太祖初年,设立民兵万户府,寄寓士兵于农业,其方法最好。

  又命令诸将屯兵于龙江等处,惟独康茂才的政绩最显著,于是下令褒奖,顺势申令整饬将士。

  洪武三年,中书省请求对太原、朔州的屯田士卒收税,朝廷命令不要征收。

  第二年,中书省上奏说:“河南、山东、北平、陕西、山西以及直隶淮安等府屯田,凡是官府供给耕牛种子的收税十分之五,自备的收税十分之三。”皇帝下诏暂时不收税,三年后,每亩收租一斗。

  六年,太仆丞梁堃倦帖木尔说:“宁夏境内和四川西南至船城,东北至塔滩,相距八百里,土地肥沃,应该招集流亡之人屯田。”朝廷听从其连议。

  这时,派邓愈、汤和诸将屯田于陕西、彰德、汝宁、北平、永平,迁徙山西真定人民屯田于凤阳。

  又因海运粮饷到辽有淹死的,便更多研究屯政,天下的卫所州县军民都从事土地开垦。

  其办法是,迁移人民到宽阔的地方,或者招募,或者因罪迁徙的人为屯民,都由主管官吏统领。

  而军屯则由卫所统领。

  边防之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耕种。

  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耕种。

  每个士兵接受田五十亩为一分,供给耕牛、农具,教他种植庄稼,免除租赋,派官吏鼓励输粮,诛罚侵吞凶暴的官吏。

  起初每亩交税一斗。

  三十五年按田亩制定赋税:军田一分,正粮十二石,贮藏于屯仓,听凭本部军队自己支配,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禄粮。

  永乐初年,规定屯田官军赏罚条例:每年食用米十二石外,剩余六石为标准,多的赏给钱钞,缺少的处罚俸金。

  又按田地的肥沃和瘦瘠的不同,办法应该有区别,命令官军各自种样田,以其每年收成的数目相考核。

  太原左卫千户陈淮所种的样田,每军余粮二十三石,皇帝命令重赏。

  宁夏总兵何福聚积的谷物特别多,赐给敕书褒奖。

  户部尚书郁新说:“湖广诸卫收粮不仅一种,请求以米为标准。

  凡是粟谷糜黍大麦薷棕二石,稻谷萄秫二石五斗,穆稗三石,都合准米一石。

  小麦芝麻豆类与米相当。”朝廷听从其议,著录为法令。

  又重新确定屯守之数。

  临近边防地势险要,守多于屯。

  地区偏僻和输送粮食困难的地方,屯多于守。

  屯田兵一百名委任百户,三百名委任千户,五百名以上由指挥提督。

  屯设红牌,陈列规则条例在上面。

  年龄六十岁和残疾以及年幼的,耕种自食其力,不受条例限制。

  屯军因公事妨害了农务的,免征粮食,并且禁止卫所摊派。

  在那时,柬面从辽左,北面抵宣、大,西面到苴壶,南面到滇、蜀,一直到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到处都兴起屯田。

  宣宗时代,多次核实各屯,以征伐戍寺罢除耕种和官府豪强权势要入侵占隐匿的,减去余粮的一半。

  从北方前来归顺从事屯田的人,供给车辆耕牛农具。

  划分辽东各卫屯军为三等,人力和耕牛兼有的为上等,人力和耕牛有其中之一者为中等,人力耕牛都没有的为下等。

  英宗免除军田正粮归仓,祇征收余粮六石。

  后来又免征沿边开田官军的粮食,减征各边屯田粮食不一。

  景帝时期,边境多战事,命令士兵分成两番,六天操练防守,六天耕种土地。

  成化初年,宣府巡抚叶盛买官府耕牛一千八百头,并置办农具,派军队屯田,收粮食交换银子,以弥补官马损耗,边地之人称焉有利。

  从正统以后,屯田的政务渐渐废弛,而屯粮还存有三分之二。

  此后屯田多被内监、军官侵占掠夺,屯法全坏。

  宪宗之世多提议端正恢复,而与旧时收入相比,不能达到十分之一。

  弘治年问,屯粮更轻,有一亩祗交三升的。

  延及正德,辽东屯田比永乐年间的田亩多一万八千多顷,而粮食却减少四万六千多石。

  当初,永乐时期,屯田米常常超过三分之一,常操军十九万,以屯军四万供应。

  而接受供应的又能自己耕种,边外军没有月粮,因此边防军饷常很充足。

  到这时,屯军多逃跑死亡,常操军只有八万,都依赖于官仓。

  而边外多次扰乱,弃置不耕种。

  刘瑾独揽大权,派官吏分头出发丈量田地追收欠税。

  迎合刘瑾心意的人,虚假地增加田亩敷,残酷搜刮,户部侍郎韩福尤其急切刻薄。

  辽地士兵不能忍受,胁迫众人作乱,经招抚纔平定下来。

  明朝初年,招募盐商在各边地输送粮食并给予食盐运销权,称为商屯。

  到弘治年间,叶淇变法,这种开中商屯开始毁坏。

  众淮商全部撤除业务返回,西北的商人也多迁徙到淮,边地变成废墟,米价一石值银五两,而边疆的储备变得空虚。

  世宗时期,杨一清又请求召集商人输粮入边,准其逼销食盐,又请求仿效古代招募人民充实边塞的作法,招徕陇右、关西人民屯田于边地。

  此后,周泽、王崇古、林富、陈世辅、王畿、王朝用、唐顺之、昊桂芳等争着讨论屯政。

  而庞尚鹏总管江北盐屯,不久移置九边,与总督王崇古,先后规划屯政十分详密。

  然而这时,因循守旧已很久,终究很少右实际效果。

  给事中管怀理说:“屯田不兴,其弊端有四个:边疆戒严,此其一。

  耕牛种子供应不上,此其二。

  丁壮之人逃亡迁徙,此其三。

  田地在敌人之外,此其四。

  像这样而管理屯田的人还想按簿册增加赋税,不是扣除月粮,就是按丁赔补而已。”屯粮变轻,到弘治、正德而达到极点,嘉靖年间渐渐增加,隆庆年问又每亩收税一斗。

  然而屯丁逃亡的人更多。

  管粮郎中不管屯田有无,月粮只给一半。

  沿边防的屯地,有的变成盐碱地、沙碛,收粮的额数不能减。

  屯田御史又在额敷之外增加本折,屯田军更加不能忍受。

  万历年间,总计屯田之数为六十四万四千多顷,比洪武时期少二十四万九千多顷,田地一天天减少而纳粮一天天增加,其弊端就像这样。

  当时山东巡抚郑汝璧请求开垦登州海北长山诸岛的田地。

  福建巡抚许孚远开垦闽海坛山田地成功,又请求开垦南日山、澎湖;又说浙江临海各山,如陈钱、金塘、补陀、玉环、南麂,都可以经营。

  天津巡抚汪应蛟则请求在天津开展屯田。

  其提议或留在内宫不下发,或不久就废弃。

  熹宗之世,巡按张慎言又提议天津屯田事。

  而御史左光斗命令管河通判卢观象大兴水田之利,太常少卿董应举跟着实行。

  左光斗又在河间、天津设置屯学,考试骑马射箭,为武生供给田地一百亩。

  李继贞巡抚天津,也致力于屯田事务,然而遭遇旱灾和蝗灾,不能见到成效。

  明朝时,草场颇多,侵占夺去人民的生业。

  而成为人民的最大祸害的,没有什么比得上皇庄和诸王、勋戚、宦官庄田更厉害。

  太祖赏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的庄田,多的一百顷,亲王庄田一千顷。

  又赐给公侯和武臣公田,又赏赐百官公田,以其租税缴入充当俸禄。

  指挥战死的都赏赐公田。

  勋臣庄田的佃户,多倚仗权威违犯禁令,皇帝召诸臣告诫。

  其后公侯恢复岁禄,归还赐予的田地给官府。

  仁、宣之世,请求赐田渐渐多起来,大臣也可以请求没收入官府的庄舍。

  然而宁王朱权请求灌城作庶子的耕种放牧之地,皇帝赐书,援引祖宗制度加以拒绝。

  到英宗时,诸王、外戚、宦官到处侵占官田和私田,有时反而诬告人民占其田地,请求审察治罪。

  等到审察得到真实情况,皇帝仑令还给人民田地的情况不止一次。

  于是下诏禁止侵夺人民的田地,禁止上奏请求京畿内的田地。

  然而权臣贵戚宗室的庄田、坟茔,或赐予或请求,不可胜计。

  御马太监刘顺家人进献蓟州草场,进献田地从此时开始。

  宦官的田地,则从尹奉、喜宁开始。

  当初,洪熙时期,有仁寿宫庄,其后又有清宁、未央宫庄。

  天顺三年,因诸王没有出京去藩国,供给用度浩繁,便设立束宫、德王、秀王庄田。

  二王到藩国后,土地仍然归属官府。

  宪宗即位,把没收入官的曹吉祥的田地作为宫中的庄田,皇庄之名从此时开始。

  此后庄田遍布郡县。

  给事中齐庄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置立庄田,与贫困的人民争利呢?”不听。

  弘治二年,户部尚书李敏等因灾异上奏说:“京畿内皇庄有五座,共有土地一万二干八百多顷;勋戚、宦官庄田三百三十二座,共有土地三万三千多顷。

  管理田庄的官校招集群小人,称庄头、伴当,侵占土地,收敛财物,污辱妇女。

  稍微与之辩理,便被诬告。

  官校拘捕捆缚,全家惊惶。

  民心伤痛入骨,灾异由此而生。

  请求革除管庄之人,交付小民耕种,每亩征收银三分,充为各宫用度。”皇帝命令告诫整饬庄户。

  又因御史建议,罢除仁寿宫之庄,还给草场,并且命令凡是侵占牧地者,全部返还其旧。

  又定立制度,献地于王府的人则罚戍守边地。

  奉御赵管献雄县之地作为皇庄,户部尚书周经弹劾他违犯制度,把趟管关进钦犯监狱。

  敕命诸王辅导官,引导王奏请田地的则判罪。

  然而当时奏请献纳的不绝,乞请也越来越纷繁。

  徽、兴、岐、衡四王,田地多达七干多顷。

  会昌、建昌、庆云三侯争夺田地,皇帝便赐给他们田地。

  武宗即位,过了一个月,便建皇庄七座,此后增至三百多处。

  诸王、外戚请求赐田和侵夺民田的无数。

  世宗初年,仑令给事中夏言等清查核对皇庄田。

  夏言竭力陈说皇庄为害于民。

  从此正德以来投献侵吞的田地,多有归还人民的,而宦戚之辈又从中阻挠。

  户部尚书孙交造皇庄新簿册,额数比旧时减少。

  皇帝命令核实过去顷亩之数上报,改称官地,不再称皇庄,下诏主管部门征收银两解送到部。

  然而多被宦官中饱私囊,积欠赋税到数十万以为常。

  这时,禁止勋戚上奏求讨、奸民投献之事,又革除王府所请的山场湖陂。

  德王请齐、汉二庶人所遣留的柬昌、充州闲置的田地,又请求白云等湖,山东巡抚邵锡根据新制定的法令予以拒绝,话语很直切。

  德王多次争辩÷皇帝仍然依从户部之议,只保存藩封时初次请求的庄田。

  此后有上奏请求的一律不同意。

  又规定,凡是公主、国公的庄田,世代远的保存十分之三。

  嘉靖三十九年派遣御史沈阳清理侵夺隐瞒冒领的庄田一万六千多顷。

  穆宗听从御史王廷瞻的建议,又制定世代递减的限额:勋臣五代限定田地二百顷,外戚七百顷至七十顷不等。

  当初,世宗时,承天六庄二湖土地八干三百多顷,以宦官统领,又听凭校舍兼并,增加八百八十顷,分为十二庄。

  至此始以主管官吏统领,兼并的归还给人民。

  又定着命令,宗室买田不输送赋役的没收入官,皇亲之田都命令主管部门徽收,如同勋臣之例。

  虽然请求赐田不断,而赐予的数额有定数,征收有制度,人民的危害稍微减少。

  神宗赐予过于奢侈,只要请求无不获取。

  潞王、寿阳公主施恩最丰厚。

  而福王分封,包括河南、山东、湖广之田为王庄,达到四万顷。

  群臣竭力争辩,纔减少一半。

  王府官吏和众宦官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纷杂于道路,供养杂役的粮食数以万计,侵吞搜刮惨不忍闻。

  以刑科签发公文逮捕人民,擎杀庄田的佃户,到处一片骚乱。

  给事中官应震、姚宗文等屡次上书劝谏,都不回复。

  当时又重新制定勋臣外戚庄田世代递减法,比旧有的制度稍微宽缓。

  此后应议削减的,便奉诏姑且保留,不能革除。

  熹宗之时,桂、惠、瑞三王和遂平、宁德二公主的庄田动不动以万来计算,而魏忠贤一族,横加赏赐特别多。

  大致明朝中期以后,庄田侵吞掠夺人民的产业,与国家灭亡一起结束。查字典返回查字典首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3: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断简残编已可披,排签插架有馀师
朝代:宋代 作者:周必大 所属诗词:寄题龙泉李氏万卷堂 更新时间:2021-06-22
断简残编已可披,排签插架有馀师。
五三载籍多为贵,九百虞初小不遗。
润屋殊非阿堵物,传家自是宁馨儿。
老来铅椠心犹在,每忆雠书馆殿时。
作者周必大简介
周必大
生卒:1126—1204。介绍:宋吉州庐陵人,字子充,又字洪道,号省斋居士,晚号平园老叟。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授徽州户曹,累迁监察御史。孝宗即位,除起居郎,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权给事中
周必大的诗词全集: 《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 《金国贺正旦使副到阙紫宸殿宴致语口号》 《张渊道侍郎挽词》 《次韵王少府送焦坑茶》 《次韵谢丰叔贾运使》 《陆务观编修以石芥送刘韶美吏部刘饮以劲酒二公皆旧邻也因其有诗次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08: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拼音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

译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08: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五十三
〖打印内容〗作者:萧子显时间:2023-07-06 01:09:53
  良政

  傅琰 虞愿 刘怀慰 裴昭明 沈宪 李圭 孔琇之

  太祖承宋氏奢纵,风移百城,辅立幼主,思振民瘼。为政未期,擢山阴令傅琰 为益州刺史。乃捐华反朴,恭己南面,导民以躬,意存勿扰。以山阴大邑,狱讼繁 滋,建元三年别置狱丞,与建康为比。永明继运,垂心治术。杖威善断,犹多漏网, 长吏犯法,封刃行诛。郡县居职,以三周为小满。水旱之灾,辄加赈恤。明帝自在 布衣,晓达吏事,君临意兆,专务刀笔,未尝枉法申恩,守宰以之肃震。

  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 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及建武之兴,虏难猋急,征 役连岁,不遑启居,军国糜耗,从此衰矣。

  齐世善政著名表绩无几焉,位次迁升,非直止乎城邑。今取其清察有迹者,余 则随以附焉。

  傅琰,字季圭,北地灵州人也。祖邵,员外郎。父僧佑,安东录事参军。琰美 姿仪,解褐宁蛮参军,本州主簿,宁蛮功曹。宋永光元年,补诸暨武康令,广威将 军,除尚书左民郎,又为武康令,将军如故。除吴兴郡丞。泰始六年,迁山阴令。 山阴,东土大县,难为长官,僧祐在县有称,琰尤明察,又著能名。其年爵新亭侯。 元徽初,迁尚书右丞。

  遭母丧,居南岸,邻家失火,延烧琰屋,琰抱柩不动,邻人竞来赴救,乃得俱 全。琰股髀之间,已被烟焰。服阕,除邵陵王左军谘议,江夏王录事参军。

  太祖辅政,以山阴狱讼烦积,复以琰为山阴令。卖针卖糖老姥争团丝,来诣琰, 琰不辨核,缚团丝于柱鞭之,密视有铁屑,乃罚卖糖者。二野父争鸡,琰各问“何 以食鸡”。一人云“粟”,一人云“豆”,乃破鸡得粟,罪言豆者。县内称神明, 无敢复为偷盗。琰父子并著奇绩,江左鲜有。世云诸傅有《治县谱》,子孙相传, 不以示人。

  升明二年,太祖擢为假节、督益宁二州军事、建威将军、益州刺史、宋宁太守。 建元元年,进号宁朔将军。四年,征骁骑将军,黄门郎。永明二年,迁建威将军、 安陆王北中郎长史,改宁朔将军。明年,徙庐陵王安西长史、南郡内史,行荆州事。 五年,卒。琰丧西还,有诏出临。

  临淮刘玄明亦有吏能,为山阴令,大著名绩。琰子翙问之,玄明曰:“我临 去当告卿。”将别,谓之曰:“作县唯日食一升飰,而莫饮酒。”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祖赉,给事中,监利侯。父望之,早卒。赉中 庭橘树冬熟,子孙竞来取之,愿年数岁,独不取,赉及家人皆异之。元嘉末为国子 生,再迁湘东王国常侍,转浔阳王府墨曹参军。明帝立,以愿儒吏学涉,兼蕃国旧 恩,意遇甚厚。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领五郡中正,祠部郎如故。 帝性猜忌,体肥憎风,夏月常著皮小衣,拜左右二人为司风令史,风起方面,辄先 启闻。星文灾变,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常直内省,有异先 启,以相检察。

  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 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 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 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尚书令袁粲在坐,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驱下殿, 愿徐去无异容。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

  帝好围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议共欺为第三品。与第一品王抗围棋,依品 赌戏,抗每饶借之,曰:“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 愈笃。愿又曰:“尧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虽数忤旨,而蒙赏赐犹异余 人。迁兼中书郎。

  帝寝疾,愿常侍医药。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银钵盛蜜渍之,一食数钵。谓 扬州刺史王景文曰:“此是奇味,卿颇足不?”景文曰:“臣夙好此物,贫素致之 甚难。”帝甚悦。食逐夷积多,胸腹痞胀,气将绝。左右启饮数升酢酒,乃消。疾 大困,一食汁滓犹至三升,水患积久,药不复效。大渐日,正坐,呼道人,合掌便 绝。愿以侍疾久,转正员郎。

  出为晋平太守,在郡不治生产。前政与民交关,质录其儿妇,愿遣人于道夺取 将还。在郡立学堂教授。郡旧出髯蛇胆,可为药,有饷愿蛇者,愿不忍杀,放二十 里外山中,一夜蛇还床下。复送四十里外山,经宿,复还故处。愿更令远,乃不复 归,论者以为仁心所致也。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 愿往观视,清彻无隐蔽。后琅邪王秀之为郡,与朝士书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 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以母老解职,除后军将军。褚渊常诣愿,不在, 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渊叹曰:“虞君之清,一至于此。”令人扫地拂床 而去。

  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兄季为上虞令,卒,愿从省步还家,不待诏便归东。 除骁骑将军,迁廷尉,祭酒如故。愿尝事宋明帝,齐初宋神主迁汝阴庙,愿拜辞流 涕。建元元年卒,年五十四。愿著《五经论问》,撰《会稽记》,文翰数十篇。

  刘怀慰,字彦泰,平原平原人也。祖奉伯,元嘉中为冠军长史。父乘民,冀州 刺史。怀慰初为桂阳王征北板行参军。乘民死于义嘉事难,怀慰持丧,不食醯酱, 冬月不絮衣。养孤弟妹,事寡叔母,皆有恩义。复除邵陵王南中郎参军,广德令, 尚书驾部郎。怀慰宗从善明等为太祖心腹,怀慰亦豫焉。沈攸之有旧,令为书戒喻 攸之,太祖省之称善。除步兵校尉。

  齐国建,上欲置齐郡于京邑,议者以江右土沃,流民所归,乃治瓜步,以怀慰 为辅国将军、齐郡太守。上谓怀慰曰:“齐邦是王业所基,吾方以为显任。经理之 事,一以委卿。”又手敕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今赐卿玉环刀一口。”怀慰 至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垦废田二百顷,决沈湖灌溉。不受礼谒,民有饷其新 米一斛者,怀慰出所食麦饭示之,曰:“旦食有余,幸不烦此。”因著《廉吏论》 以达其意。太祖闻之,手敕褒赏。进督秦、沛二郡。妻子在都,赐米三百斛。兖州 刺史柳世隆与怀慰书曰:“胶东流化,颍川致美,以今方古,曾何足云。”在郡二 年,迁正员郎,领青冀二州中正。

  怀慰本名闻慰,世祖即位,以与舅氏名同,敕改之。出监东阳郡,为吏民所安。 还兼安陆王北中郎司马。永明九年卒,年四十五。明帝即位,谓仆射徐孝嗣曰: “刘怀慰若在,朝廷不忧无清吏也。”怀慰与济阳江淹、陈郡袁彖善,亦著文翰。 永明初,献《皇德论》云。

  裴昭明,河东闻喜人,宋太中大夫松之孙也。父骃,南中郎参军。昭明少传儒 史之业,泰始中,为太学博士。有司奏:“太子婚,纳征用玉璧虎皮,未详何所准 据。”昭明议:“礼纳征,俪皮为庭实,鹿皮也。晋太子纳妃注‘以虎皮二’。太 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 事。虎豹虽文,而征礼所不言;熊罴虽古,而婚礼所不及;圭璋虽美,或为用各异。 今宜准的经诰。凡诸僻谬,一皆详正。”于是有司参议,加圭璋,豹熊罴皮各二。

  元徽中,出为长沙郡丞,罢任,刺史王蕴谓之曰:“卿清贫,必无还资。湘中 人士有须一礼之命者,我不爱也。”昭明曰:“下官忝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岂 以鸿都之事仰累清风。”历祠部通直郎。

  永明三年使虏,世祖谓之曰:“以卿有将命之才,使还,当以一郡相赏。”还 为始安内史。郡民龚玄宣云神人与其玉印玉板书,不须笔,吹纸便成字,自称“龚 圣人”,以此惑众。前后郡守敬事之,昭明付狱治罪。及还,甚贫罄。世祖曰: “裴昭明罢郡还,遂无宅。我不谙书,不知古人中谁比?”迁射声校尉。九年,复 遣北使。

  建武初为王玄邈安北长史、广陵太守。明帝以其在事无所启奏,代还,责之。 昭明曰:“臣不欲竞执关楗故耳。”昭明历郡皆有勤绩,常谓人曰:“人生何事须 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 故终身不治产业。中兴二年卒。

  从祖弟顗,字彦齐。少有异操。泰始中于总明观听讲,不让刘秉席,秉用为参 军。升明末,为奉朝请。齐台建,世子裴妃须外戚谱,顗不与,遂分籍。太祖受禅, 上表诽谤,挂冠去,伏诛。

  沈宪,字彦璋,吴兴武康人也。祖说道,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父璞之,北中郎 行参军。宪初应州辟,为主簿。少有干局,历临首、余杭令,巴陵王府佐,带襄令, 除驾部郎。宋明帝与宪棋,谓宪曰:“卿,广州刺史才也。”补乌程令,甚著政绩。 太守褚渊叹之曰:“此人方员可施。”除通直郎,都水使者。长于吏事,居官有绩。 除正员郎,补吴令,尚书左丞。

  升明二年,西中郎将晃为豫州,太祖擢宪为晃长史,南梁太守,行州事。迁豫 章王谘议,未拜,坐事免官。复除安成王冠军、武陵王征虏参军,迁少府卿。少府 管掌市易,与民交关,有吏能者皆更此职。迁王俭镇军长史。

  武陵王晔为会稽,以宪为左军司马。太祖以山阴户众难治,欲分为两县。世祖 启曰:“县岂不可治,但用不得其人耳。”乃以宪带山阴令,政声大著。孔稚珪请 假东归,谓人曰:“沈令料事特有天才。”加宁朔将军。王敬则为会稽,宪仍留为 镇军长史,令如故。

  迁为冠军长史,行南豫州事,晋安王后军长史、广陵太守。西阳王子明代为南 兖州,宪仍留为冠军长史,太守如故,频行州府事。永明八年,子明典签刘道济取 府州五十人役自给,又役子明左右,及船仗赃私百万,为有司所奏,世祖怒,赐道 济死。宪坐不纠,免官。寻复为长史、辅国将军,以疾去官。除散骑常侍,未拜, 卒。当世称为良吏。

  宪同郡丘仲起,先是为晋平郡,清廉自立。褚渊叹曰:“见可欲心能不乱,此 杨公所以遗子孙也。”仲起字子震,少为宪从伯领军寅之所知。宋元徽中,为太子 领军长史,官至廷尉。卒。

  李圭之,字孔璋,江夏钟武人也。父祖皆为县令。圭之少辟州从事。宋泰始初, 蔡兴宗为郢州,以圭之为安西府佐,委以职事,清治见知。迁镇西中郎谘议,右军 将军,兼都水使者。圭之历职称为清能,除游击将军,兼使者如故。转兼少府,卒。

  先是,四年,荥阳毛惠素为少府卿,吏才强而治事清刻。敕市铜官碧青一千二 百斤供御画,用钱六十万。有谗惠素纳利者,世祖怒,敕尚书评贾,贵二十八万余, 有司奏之,伏诛。死后家徒四壁,上甚悔恨。

  孔琇之,会稽山阴人也。祖季恭,光禄大夫,父灵运,著作郎。琇之初为国子 生,举孝廉。除卫军行参军,员外郎,尚书三公郎。出为乌程令,有吏能。还迁通 直郎,补吴令。有小儿年十岁,偷刈邻家稻一束,琇之付狱治罪。或谏之,琇之曰: “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县中皆震肃。

  迁尚书左丞,又以职事知名。转前军将军,兼少府。迁骁骑将军,少府如故。 出为宁朔将军、高宗冠军征虏长史、江夏内史。还为正员常侍,兼左民尚书、廷尉 卿。出为临海太守,在任清约,罢郡还,献干姜二十斤,世祖嫌少,及知琇之清, 乃叹息。除武陵王前军长史,未拜,仍出为辅国将军,监吴兴郡,寻拜太守,治称 清严。

  高宗辅政,防制诸蕃,致密旨于上佐。隆昌元年,迁琇之为宁朔将军、晋熙王 冠军长史,行郢州事,江夏内史。琇之辞,不许。未拜,卒。

  史臣曰:琴瑟不调,必解而更张也。魏晋为吏,稍与汉乖,苛猛之风虽衰,而 仁爱之情亦减。局以峻法,限以常条,以必世之仁未及宣理,而期月之望已求治术。 先公后私,在己未易;割民奉国,于物非难;期之救过,所利苟免。且目见可欲, 嗜好方流,贪以败官,取与违义,吏之不臧,罔非由此。擿奸辩伪,诚俟异识,垂 名著绩,唯有廉平。今世之治民,未有出于此也。

  赞曰:蒸蒸小民,吏职长亲。棼乱须理,恤隐归仁。枉直交瞀,宽猛代陈。伊 何导物,贵在清身。

译文

  齐太祖当政时,刘宋朝的风气奢侈放纵,他在全国倡导移风易俗,辅佐宋幼主,关心民生疾苦。执政不满一年,便提拔山阴县令傅琰作益州刺史。于是减少奢华,归于俭朴。当他南面称帝后,更亲自作榜样以导引民风,立意不要过于侵扰百姓。由于山阴是大都市,打官司的事情很多,所以在建元三年,比照建康的样子,另外设置了狱丞。齐武帝继承大位后,特别注重治理天下的方法。依靠威势,善于决断,官员犯法,敕令严惩,尚多有漏网的。郡县官员任职,以三年为期限。每逢灾荒,必定开仓赈济抚恤灾民。齐太祖还未做官时便已经通晓为官之事,当他为帝君临天下时,便专门注意考察官吏办案,从来没有徇私枉法来表示恩宠,所以各级官员都受到震动而小心慎重。

  齐武帝永明时,十多年中,百姓连小小的鸡鸣狗吠的警报都没有,城市繁荣,士女们富有而闲适,在桃花绿水的美景之中,在秋月春风的良辰之下,穿着鲜丽的服装,打扮得妖冶华艳,载歌载舞的,常常有上百家。到明帝建武年间,敌虏侵略形势急迫,连年战争,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军费国力消耗太大,国运从此衰落。

  善于理政有著名业绩的官吏没有多少,加上职位的变化升迁,所以不一定都在郡县任职。现在仅取那些能明察有政绩的写入《传》中,其余的则附载其后。

  傅琰字季珪,北地灵州人。祖父傅邵,曾任员外郎。父亲傅僧佑,任安东绿事参军。傅琰容貌很美,仪表堂堂,出仕为宁蛮参军,本州主簿,宁蛮功曹。宋永光元年,补任诸暨郡武康县令,广威将军,授任为尚书左民郎,又为武康县令,将军衔照旧。又授任为吴兴郡丞。

  宋泰始六年,转官为山阴县令。山阴,是东方的大县,作官很困难,傅僧佑在县任职时便受人称道,而傅琰则更加明察,以特别干练而闻名于世。这一年受封为新亭侯。元徽初年,转任尚书右丞。

  遇到母亲亡故,住在南岸守丧。邻居家失火,火势蔓延烧着了傅琰住的房屋傅琰抱着母亲的棺柩不动,幸亏邻居争相跑来救援,才得以保全性命。傅琰的大腿已被火焰烧伤了。服完丧,傅琰被拜官为邵陵王左军谘议。江夏王录事参军。  

  齐太祖萧道成辅佐宋朝政事期间,因为山阴县案狱诉讼积累很多,又以傅琰舄山阴县令。有两个老太婆,一个卖针,一个卖糖,为一团丝线争执不下,来见傅琰请求判定,傅琰并不分辨核查,衹是把丝团绑在柱子上用鞭抽打,仔细观察见有铁屑,于是便责罚卖糖的老太婆。有两位乡村老人争一只鸡,傅琰分别询问他们“用什么东西喂鸡”,一人说“用粟”,一人说“用豆”,于是杀鸡,在肠内得到粟,便责罚那个说用豆喂鶸的村民。因此县裹都称赞他神明,没人敢再去做偷盗之事。傅琰父子两人都创造了奇绩,逭在辽墓是少有的。世人传说“姓傅的家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拿给外人看”。

  升明二年,齐太祖提拔擢为假节,督益、宁二州军事,建威将军,益州刺史,宋宁太守。建元元年,进封号为宁朔将军。建元四年,征召为骁骑将军、黄门郎。永明二年,转任建威将军、安陆王北中郎长史,改任宁朔将军。第二年,又转为庐陵王安西畏史、南郡内史,行荆州事。永明五年去世。当傅琰的灵柩向西还都时,皇帝下诏书吊唁他。

  临淮人刘玄明也有做官的才能,他做山阴县令时,政绩卓著,名声很大。傅琰的儿子傅翩问他治理的方法,刘玄明说:“等我将要离任时会告诉你。”快要分别时,他告诉傅翩说:“做县令的要诀祇是每天吃一升米饭而不要喝酒。”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祖父虞赉,官至给事中,封监利侯。父亲虞望之早死。虞赍家庭院之中种有橘树,冬天橘子成熟时,子孙们都争着来采摘,当时虞愿年纪才几岁,祇有他不来摘取,祖父虞赍及家中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

  宋元嘉末年,虞愿为国子生,再升为湘束王国常侍,转官为浔阳王府墨曹参军。宋明帝登基,因为虞愿所学涉及儒学和吏治,加上原在藩国时与他有旧恩,所以对他很是厚爱。官拜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领五郡中正,仍旧为祠部郎。明帝生性好猜忌,身体肥胖怕风,夏天常常内穿皮衫,任命左右亲信二人作司风令史,每当某方向将要刮大风,则事先奏闻。至于天文星象灾异变化,明帝不相信太史,不听大臣的奏报,敕命天文台派两个懂得星象的人归属,让他们长期在宫内官署值班,遇有奇异的事情先行报告,以此来检验监察大臣。

  虞愿在旧住宅上建造迩宣寺,所用钱物极为奢侈浪费。因为塞孝武帝的庄严刹有七层楼,明童想盖十层,但按礼不能超过孝逮帝,所以分成两座寺庙,每座各盖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官还都,朝见明童,明帝对他说:。你去过湘宫寺没有?我建造这座寺院,这是很大的功德。”虞愿在旁边说:“陛下建造造座寺庙,用的都是百姓出卖儿女典当妻子的钱,佛如果有知,一定会悲哭哀伤。您的罪过比佛塔还高,有什么功德?”当时尚书令塞塞在座,闻言吓得变了脸色。明帝大怒,派人把卢厘赶出殿堂,卢墨面不改色缓缓离去。因为有旧时的恩情,所以没过几天,明帝又将虞愿召进宫中。

  虞愿喜欢下围棋,但很笨拙,离围棋的品位相差得很远,大家骗他说他的棋艺达到第三品。明帝和第一品位的王抗下围棋,并按照品位打赌玩,王抗每次都让他,说:“皇帝飞棋,臣王抗不能断开。”明帝始终没有醒悟,以为确实是这样,更加喜欢下围棋。虞愿又说:“尧用围棋来教育丹朱,这不是人君所应该爱好的游戏。”虞愿虽然多次违犯明帝的心意,但受到的赏赐仍然和别人不同。后升任兼中书郎。

  明帝卧病在床,虞愿常常为他侍奉医药。明帝平素食量很大,又特别喜欢吃河豚肉,用银钵装蜂蜜来浸泡它,一次吃好几钵。他对扬州刺史王景文说:“这是珍奇的美味,你吃得多不多?”王景文说:“我早就喜爱这种食品。但家境不富裕,要得到它很困难。”明帝听了很是高兴。吃了很多河豚肉难以消化,胸腹郁结胀合,呼吸困难。左右侍从弄开他的嘴灌下几升酷,症状才缓解。病得很严重了,但明帝一次还要喝下汤汁三升,这种因积水引发的病长期不愈,服药也无效了。病危时,明帝坐得端端正正,嘴裹呼叫道人,双手一合掌便断了气。虞愿因为服侍明帝养病时间很久,转为正员郎。

  虞愿出任晋平太守,在任期间不治家产。前郡守因与百姓有事牵扯,便逮捕其儿媳作为人质,虞愿派人在途中夺取造名女子把她归还给百姓。虞愿在郡中设立学校教授生徒。郡中以前出产髯蛇胆,可以做药。有人赠送一条髯蛇给虞愿,虞愿不忍心杀它,把它放归在二十里外的山中。一天晚上,这条蛇回到虞愿的床下。虞愿又把它送到四十里以外的山中,隔夜。蛇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虞愿于是把它送到更远的地方,蛇才没有再回来。人们说这是因为虞愿有仁爱之心才会招致这样的事情。海边有一块越王石,经常隐没在云雾中。传说祇有清正廉明的太守才能见到它。虞愿前往观看,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隐蔽。后来琅邪人王秀之作郡太守,在给朝中大臣的信裹说:“这个郡在虞公之后,还存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他留下的风尚使人很容易遵守,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事件。”虞愿因为母亲年老而解除郡守职务,被授为后军将军。褚渊经常拜访虞愿。一次虞愿不在,褚渊看见他床铺上积满灰尘,上面摆放着好几套书。褚渊慨叹说:“虞君的清廉,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命人扫地擦床,然后离去。

  虞愿升为中书郎,领东观祭酒。他的兄长虞季,为上虞县令,去世。虞愿便由中书省官署步行回家,不等诏书到来便束归奔丧。授为骁骑将军,升廷尉,仍旧兼任东观祭酒。虞愿曾经事奉过宋明帝,齐朝初期将宋朝的国君牌位移往汝阴庙时,虞愿泪流满面地向它拜别。齐建元元年,虞愿去世,终年五十四岁。虞愿着有《五经论问》,撰写了《会稽记》和各种文章数十篇。

  刘怀慰字彦泰,平原郡平原县人。祖父刘奉伯,宋元嘉年间为冠军长史。父亲刘乘民是冀州刺史。刘怀慰最初为桂阳王征北板行参军。刘乘民在义嘉事件中遇难,刘怀慰守丧,不吃醋酱等调味品,冬天不穿棉衣。抚养弟弟妹妹,事奉守寡的婶娘,都很有恩义。

  再拜为邵陵王南中郎参军,广德县令,尚书驾部郎。刘怀慰的同族人刘善明等,是齐太祖萧道成的心腹,所以刘怀慰也参舆其中。因和沈攸之有旧交情,齐太祖便令刘怀慰写信给沈攸之告诫劝导他。太祖看了刘怀慰所写的信后很是称好,任命他为步兵校尉。

  齐国建立,皇上想把齐郡设置在京都,大臣们都认为江束土地肥沃,是流徙的百姓所安居的地方,于是设齐郡治所于瓜步,以刘怀慰为辅国将军、齐郡太守。齐太祖对刘怀慰说:“齐邦是王业的根基,我凭藉它才发达起来。经营治理的事情,完全委托给你了。”又亲笔敕书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现赐给你玉环刀一把。”刘怀慰来到齐郡,修理整治城郭,安抚百姓,开垦荒地二百顷,引沈湖的水来灌溉。他不接受百姓的礼赠,有人送给他新米一斛,刘怀慰便把自己吃的面食给他看,说:“每天的饭食都有剩余,希望你不要如此地烦劳。”并撰著《廉吏论》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太祖闻知这件事后,亲笔写敕书给与褒奖。升任督察秦、沛二郡。割怀慰的妻小在京都,太祖赐给他们三百斛米。兖州刺史柳世隆写信给刘怀慰说:“胶束、颖川能化育百姓致使风俗淳美,以你现在的政绩与古人相比,古人又哪裹值得夸耀呢。”刘德慰任郡守二年,升为正员郎,领青、冀二州中正。

  刘怀慰原名闻慰,齐世祖即位,因他的名字与世祖舅舅的名字相同,所以敕命他改名。刘怀慰出京师前往东阳郡视察,为各级官吏百姓所满意。回京后兼任安陆王北中郎司马。永明九年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明帝即位,对仆射徐孝嗣说:“刘怀慰如果还在,朝廷就不用担心没有清正的官吏。”刘怀慰与济阳人江淹、陈郡人袁彖相友善,在文坛也有名声。永明初年,刘怀慰还献上《皇德论》等文章。

  裴昭明,河东郡闻喜县人,是宋太中大夫裴松之的孙子。其父裴驷任南中郎参军。

  裴昭明年轻时便传授儒学和史学,宋泰始年间任太学博士。有司奏报说:“太子结婚,纳征礼用的是玉璧和虎皮,不清楚造有什么根据。”裴昭明发表见解说:“周礼纳征,陈列俪皮于中庭。这俪皮就是鹿皮。晋《起居注)说太子纳妃‘用二张虎皮”。但晋太元年间公主结婚时的纳征礼,用了虎皮豹皮各一张。造大概是认为周礼中关于婚礼条款并不完备详尽。王公之礼应有等差,所以取虎皮豹皮纹彩深密而用之,为的是使公主的婚礼显得隆重。但是,虎豹皮虽有纹彩,征礼并没有说要用它;用熊熊作为礼物虽然很古雅,婚仪中并没有说要用它;珪璋虽然很美,其用途却各不相同。现在应当以古代的典籍为准则,凡是违反背离典籍的,都应当加以纠正。”于是有司又多次讨论,决定在礼品中增加珪璋和豹皮熊熊皮各二张。

  元徽年间,裴昭明出任长沙郡丞。罢职时,刺史王蕴对他说:“你很清贫,一定没有回去的路费。湘中人士中如果有馈赠礼物给你而求职的,我是不会吝啬的。”裴昭明说:“下官我愧为郡的辅佐,不能够对长官您有所帮助为您争光,怎能因为卖官鬻爵的事情连累您清正的名声呢。”历官至祠部通直郎。

  齐永明三年,裴昭明奉命出使北魏,齐世祖对他说:“因为你有承担重任的才能,出使回来之后,一定奖赏你作一个州郡的官员。”回来之后裴昭明作了始安内史。郡中有一个叫龚玄宣的百姓,说是神人传给他玉印玉板书,不须用笔,衹须对着纸吹气就能现出文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来迷惑民众。前后任郡太守对他很恭敬,而裴昭明把他逮捕入狱治罪。等到裴昭明任满还都,贫困得几乎一无所有。齐世祖说:“裴昭明罢职回来,连住宅也没有。我不太熟悉历史,不知道古人中有谁能和他相比?”提升他为射声校尉。永明九年,又派他出使北魏。

  建武初年,裴昭明任王玄邈的安北长史、广陵太守。齐明帝因为他在任期间没有章表上奏,所以让人代替他的职位命他回京都,并且责备他。裴昭明说:“我是不想和别人争着执掌大权才这样做啊。”裴昭明历任过好几处郡官,都有勤劳的政绩,他常常对人说:“人生有什么事需要积蓄财物呢?除了自身之外,你还需要些什么呢?子孙如果没有才能,我积蓄财物会让他们给散失殆尽;子孙如果能够自立,则不如使他们精通一种经书。”所以裴昭明一辈子都不经营积聚产业。齐和帝中兴二年,裴昭明去世。

  裴昭明的堂弟裴颛,字彦齐。年轻时就有特殊的品格。宋明帝泰始年间,他在塑明观听讲,学业不比刘秉低,于是刘秉用他作参军。宋升明末年,他任奉朝请。萧道成被封为齐公,齐公府建立,裴家嫡子裴妃要外戚谱,裴颉不给他,于是便分成两籍。齐太祖萧道成接受宋朝禅让,裴颉上表抨击,挂冠离职,被诛杀。

  沈宪字彦璋,吴兴郡武康县人。祖父沈说道,是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父亲沈璞之任北中郎行参军。

  沈宪起初接受州府的征召,为主簿。年轻时便有办事的才能、气度,历任临安、余杭县令,巴陵王府佐,带襄县令,官拜驾部郎。宋明帝和沈宪下棋,对沈宪说:“你有作广州刺史的才干。”补为乌程县令,政绩显著。太守褚渊赞叹他说:“这个人无论叫他干什么都能够施展才能。”官拜通直郎,都水使者。沈宪擅长处理官府事务,做官有政绩。拜正员郎,补为吴县令,尚书左丞。

  宋顺帝升明二年,西中郎将刘晃任豫州刺史,萧道成提拔沈宪为刘晃的长史,南梁太守,负责处理豫州事务。又改任豫章王谘议,还没有正式任命,他便因事牵连而被免官。沈宪又被任命为安成王冠军、武陵王征虏参军,改为少府卿。少府掌管市场贸易,和百姓打交道,凡有为官才能的人,都要改官担任这一职务。后沈宪又改任王俭的镇军长史。

  武陵王刘晔任会稽太守,以沈宪为左军司马。齐太祖因为山阴县户籍众多难于治理,想把它分成两县。萧赜上奏说:“山阴县怎么不能治理?衹不过用人不当罢了。”于是便任命沈宪兼山阴县令,他就任后政声卓著。孔稚珪请假回到束土,对人说:“沈县令料理事整特别有天才。”加封沈宪为宁朔将军。王敬则作会稽太守,沈宪仍旧留任镇军长史,依旧兼山阴县令。

  后来沈宪升为冠军长史,行南豫州事,晋安王后军长史、广陵太守。西阳王萧子明代理南兖州刺史,沈宪仍留任冠军长史,依旧为太守,多次掌管州府事务。齐世祖永明八年,萧王属下典签型道渣擅自取用州府差役五十人供自己役使,又役使萧子明的亲信,及私下使用其车船仪仗并贪污钱财百万,被有司奏报,齐世祖大怒,赐刘道济死。沈宪因不能纠察而受牵连,免去官职。不久又恢复为长史、辅国将军,因病离职。后又官拜散骑常侍,还没有举行正式任命的仪式,便亡故了。当时人们称赞他是良吏。

  沈宪同郡人丘仲起,起先作晋平郡太守,清廉自立。褚渊赞叹说:“看见物欲心却不被迷惑,造就是扰公留给子孙的好风尚啊。”丘仲起字子震,年轻时受到沈宪堂伯父领军沈宪之的知遇。宋元徽年间,任太子领军长史,宫至廷尉。去世。

  李珪之字孔璋,江夏郡钟武县人。父祖都是县令。李珪之年轻时被征召为州从事。宋泰始初年,蔡兴宗任郢州刺史,以李珪之为安西府佐,委托他处理本职事务,因为清正而受到知遇。升他为镇西中郎谘议,右军将军,兼都水使者。李珪之在历任的各种职位上都被称作清正干练,被授游击将军,依旧兼都水使者。转官兼职少府,去世。

  先前,永明四年,荣阳人毛惠素为少府卿,他管理才能很强而治理事情清正深入。皇上敕命他购买铜官碧青一千二百斤供给帝室绘画用,用钱六十万。有人诽谤毛惠素收受了钱财,齐世祖大怒,命尚书评议价格,毛惠素所买贵了二十八万多,有司奏报他,因此被杀。死后家徒四壁,世祖很是后悔和遗憾。

  孔璘之是会稽郡山阴县人。祖父孔季恭是光禄大夫,父亲孔灵运是著作郎。孔璘之起初为国子生,被举为孝廉。官拜卫军行参军,员外郎,尚书三公郎。他被外任为乌程县令,很有管理才能。回京转官为通直郎,补为吴县县令。他有一个十岁的儿子,偷割了邻居家一束稻,孔璘之便把他交给监狱治罪,有人劝谏他,孔璘之说:“十岁就能做盗贼,长大后什么坏事不会做呢?”县裹人都受到震动。

  孔璘之升为尚书左丞,又因为善于处理公务而闻名。转官为前军将军,兼少府。又升为骁骑将军,依旧任少府。外任宁朔将军、高宗冠军征虏长史、江夏内史。回京后为正员常侍,兼左民尚书、廷尉卿。又出任临海太守,在任上清正简约,罢郡职回京,衹献上干姜二十斤,齐世祖嫌少,等到了解到孔璘之清廉,才深为叹息。授孔璘之为武陵王前军长史,还没有正式拜授,依旧外任他为辅国将军,监吴兴郡,不久官拜吴兴太守,治理事务很是清正严明。

  高宗萧鸾辅政,防备限制各路藩王,下达秘密旨令给皇上的各位辅佐官。隆昌元年,提升孔迁琇为宁朔将军、晋熙王冠军长史,行晋熙王事,江夏内史。孔琇之推辞,不答应。远未拜官便亡故了。

  史臣曰:琴瑟不和,定要改弦更张。魏、晋时作官吏,与汉代略有差别,苛刻峻猛的风气虽然有所减弱,但仁爱之情也减少了。用严峻的法律、常规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是因为历世的仁爱没来得及宣扬,而寄希望于年年求得治理的方法。先公后私,对自己来说要做到造点并不容易;取割民利以奉献国家,造件事做起来却不困难;期望这种人来救补世弊,实际上衹能暂时苟免过失而已。况且眼睛看见了物质利益,嗜欲便横流而不可节制,贪得无厌而败坏官风,取得和给予都违反了礼义,官吏的不良行为,没有哪一种不是由此而来。揭露奸邪辨别伪善,确实要有卓异的见识,衹有清廉公正,才能垂名史册政绩卓著。当今治理百姓的官吏,没有能超过这些人的。

  赞曰:众多的下民,是为官者所长期接近的。丝线混乱了就需要理清,怜悯百姓痛苦才能称为仁德。奸邪与正直交相错乱,就应当交替使用宽刑与峻法。用什么去引导民风民俗?可贵之处在于自身清正廉明。查字典返回查字典首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08: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三参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五十三参,又比喻虚心求教,不辞辛苦。《华严经》〈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故谓五十三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五十三参

典故
《华严经》〈入法界品〉末会中


释义
最初从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

参德云比丘
又称功德云比丘

目录
1典故
2释义
折叠编辑本段典故
《华严经》〈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故谓五十三参。依〈入法界品〉所载,善财遍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此处称之为'五十三参',主因系善财曾两度听闻文殊菩萨说法,又于同一时间、地点请教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同一法门,故一般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此外,旧译《华严经》中,原先所列善知识仅四十六位,即缺天主光天女(第四十三位)以下九人,直到唐代,法藏等奉敕与日照三藏所传梵本相对校,才加以补足;智俨《华严孔目章》卷四仅列四十六位善知识,即依据补译前的经典所述。

折叠编辑本段释义
《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最初从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后向菩萨、佛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长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罗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参访请教,并依教奉行,终于获证善果。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善财童子因此成为佛教虚心求法,广学多闻的典范。如明·高濂《玉簪记·闹会》:"这壁厢是什么菩萨?这是五十三参形容改。"

折叠参德云比丘
(梵 Meghashrī-bhikşu,又称功德云比丘、吉祥云比丘),善财最初受文殊指教,往胜乐国妙峰山,参诣德云比丘,请教如何学菩萨行,及如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德云比丘乃为其解说"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折叠参海云比丘
(梵 Sāgara-megha),善财至海门国,参诣海云比丘,海云为其解说"诸佛菩萨行光明普眼法门"。

折叠参善住比丘
(梵 Supratişthita),善财至楞伽道边海岸聚落,参诣善住比丘,善住即为其解说"普速疾供养诸佛成就众生无碍解脱法门"。

折叠参弥伽大士
(梵 Megha-dramida,又称弥伽良医),善财至达里鼻茶国自在城,参诣弥伽大士,弥伽为其解说"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

折叠参解脱长者
(梵 Vimuktika-shreşthin),善财渐次游行十二年,至住林城,参诣解脱长者,长者为其解说"如来无碍庄严解脱法门"。

折叠参海幢比丘
(梵 Sāgara-dhvaja),善财至阎浮提畔利伽罗国,参诣海幢比丘,海幢为其解说"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

折叠参休舍优婆夷
(梵 Ashā),善财至海潮处普庄严国,参诣休舍优婆夷,休舍优婆夷为其解说"离忧安稳幢解脱法门"。

参毗目瞿沙仙人

(梵 Bhīşmottara-nirghoşa,又称毗目多罗仙人),善财至那罗素国,参诣毗目瞿沙仙人,仙人为其解说"菩萨无胜幢解脱"。

参胜热婆罗门

(梵 Jayoşmāya,又称方便命婆罗门),善财至伊沙那聚落,参诣胜热婆罗门。胜热平素修诸苦行,求一切智。善财承其教,于登刀山、投火聚时,证得菩萨善住三昧及菩萨寂静乐神通三昧。

折叠参慈行童女
(梵 Maitreyanī,又称弥多罗尼童女),善财至狮子奋迅城,参诣慈行童女,慈行为其解说"般若波罗蜜普庄严法门"。

(十一) 参善见比丘

(梵 Su-darshana,又称善现比丘),善财至三眼国,参诣善见比丘,善见为其解说"菩萨随顺灯解脱法门"。

(十二) 参自在主童子

(梵 Indriyeshvara,又称释天主童子),善财至名闻国河渚中,参诣自在主童子,自在主为其解说"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

(十三) 参具足优婆夷

(梵 Prabhūtā,又称自在优婆夷),善财至海住大城,参诣具足优婆夷,具足为其解说"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法门"。

(十四) 参明智居士

(梵 Vidvan,又称甘露顶长者),善财至大兴城,参诣明智居士,明智为其解说"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法门"。

(十五) 参法宝髻长者

(梵 Ratna-cūda,又称法宝周罗长者),善财至狮子大城,参诣法宝髻长者,法宝髻为其解说"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法门"。

(十六) 参普眼长者

(梵 Samanta-netra,又称普眼妙香长者),善财至藤根国普门城,参诣普眼长者,普眼为其解说"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喜法门"。

(十七) 参无厌足王

(梵 Anala,又称满足王),善财至多罗幢城,参诣无厌足王,无厌足王为其解说"菩萨如幻解脱"。

(十八) 参大光王

(梵 Mahāprabha),善财至妙光城,参诣大光王,大光王为其解说"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法门"。

(十九) 参不动优婆夷

(梵 Acalā),善财至安住国,参诣不动优婆夷,不动为其解说"求一切法无厌足三昧光明"。

(二十) 参遍行外道

(梵 Sarvagāmin,又称随顺一切众生外道),善财至都萨罗城,参诣遍行外道,遍行外道为其解说"至一切处菩萨行"。

(二一) 参鬻香长者

(梵 Utpalabhūti,又称青莲华香长者、优钵罗华香长者),善财至广大国,参诣鬻香长者,鬻香为其解说"调和一切香法"。

(二二) 参婆施罗船师

(梵 Vairocana,又称自在海师),善财至楼阁大城,参诣婆施罗船师,婆施罗为其解说"大悲幢行"。

(二三) 参无上胜长者

(梵 Jayottama),善财至可乐城,参诣无上胜长者,无上胜为其解说"至一切处修菩萨行清净法门"。

(二四) 参狮子频申比丘尼

(梵 Simha-vijrimbhitā,又称狮子奋迅比丘尼),善财至输那国迦陵迦林城,参诣狮子频申比丘尼,比丘尼为其解说"成就一切智解脱"。

(二五) 参婆须蜜多女

(梵 Vasumitrā,又称婆须弥多女),善财至险难国宝庄严城,参诣婆须蜜多女,婆须蜜多为其解说"菩萨离贪际解脱"。

(二六) 参鞞瑟胝罗居士

(梵 Veşthila,又称安住长者),善财至善度城,参诣鞞瑟胝罗居士,鞞瑟胝罗为其解说"菩萨所得不般涅盘际解脱"。

(二七) 参观自在菩萨

(梵 Avalokiteshvara,又称观世音菩萨),善财至补怛洛迦山,参诣观自在菩萨,菩萨为其解说"大悲行法门"。

(二八) 参正趣菩萨

(梵 Ananyagāmin),善财于观自在菩萨处参诣正趣菩萨,正趣为其解说"菩萨普疾行解脱"。

(二九) 参大天神

(梵 Mahādeva),善财至墯罗钵底城,参诣大天神,大天神为其解说"菩萨云网解脱"。

(三十) 参安住地神

(梵 Sthāvarā),善财至摩竭提国菩提场,参诣安住地神,安住为其解说"不可坏智慧藏法门"。

(三一) 参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梵 Vasantī,又称婆娑陀夜天、婆珊那演底主夜神),善财至摩竭提国迦毗罗城,参诣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菩萨破一切众生暗法光明解脱法门"。

(三二) 参普德净光主夜神

(梵 Samanta-gambhīrashrī-vimala-prabhā,又称甚深妙德离垢光明夜天),善财至摩竭提国菩提场,参诣普德净光主夜神,普德净光为其解说"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法门"。

(三三) 参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

(梵 Pramudita-nayana-jagad-virocanā,又称喜目观察众生夜天),善财于菩提场右边参诣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喜目为其解说"大势力普喜幢解脱法门"。

(三四) 参普救众生妙德夜神

(梵 Samanta-sattva-trānojah-shrī,又称妙德救护众生夜天),善财于会中参诣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夜神为其解说"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法门"。

(三五) 参寂静音海主夜神

(梵 Prashānta-ruta-sāgaravatī,又称寂静音夜天),善财参诣寂静音海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法门"。

(三六) 参守护一切众生主夜神

(梵 Sarva-nagara-rakşā-sambhava-tejah-shrī,又称妙德守护诸城夜天),善财于菩提场如来会中参诣守护一切众生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甚深自在妙音解脱法门"。

(三七) 参开敷一切树花主夜神

(梵 Sarva-vrikşa-praphullana-sukha-samvāsā,又称开敷树华夜天),善财参诣开敷一切树花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出生广大光明解脱法门"。

(三八) 参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

(梵 Sarva-jagad-rakşī-pranidhāna-vīrya-prabhā,又称愿勇光明守护众生夜天),善财参诣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夜神为其解说"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法门"。

(三九) 参妙德圆满神

(梵 Sutejo-mandnalarati-shrī,又称妙德圆满天),善财至岚毗尼园,参诣妙德圆满神,妙德为其解说"菩萨于无量劫遍一切处示现受生自在解脱法门"。

(四十) 参释迦瞿波女

(梵 Gopā,又称瞿夷女),善财至迦毗罗城,参诣释迦瞿波女,瞿波女为其解说"观察菩萨三昧海解脱法门"。

(四十一) 参摩耶夫人

(梵 Māyā),善财于大宝莲华座上参诣摩耶夫人,摩耶为其解说"菩萨大愿智幻解脱法门"。

(四十二) 参王女天主光

(梵 Surendrābhā,又称天主光童女、正念光童女),善财往天宫参诣王女天主光,王女为其解说"无碍念清净庄严解脱"。

(四十三) 参遍友童子师

(梵 Vishvā-mitra,又称遍友童子),善财从天宫下,至迦毗罗城,参诣遍友童子师,别无指示,但言可参善知众艺童子。

(四十四) 参善知众艺童子

(梵 Śilpābhijna),善财参诣善知众艺童子,童子为其解说"四十二字母法门"。

(四十五) 参贤胜优婆夷

(梵 Bhadrottamā),善财至摩竭提国婆怛那城,参诣贤胜优婆夷,贤胜为其解说"无依处道场解脱法门"。

(四十六) 参坚固解脱长者

(梵 Muktā-sāra,又称坚固长者),善财至沃田城,参诣坚固解脱长者,长者为其解说"无著念清净庄严解脱"。

(四十七) 参妙月长者

(梵 Sucandra),善财参诣妙月长者,妙月为其解说"净智光明解脱法门"。

(四十八) 参无胜军长者

(梵 Ajita-sena),善财至出生城,参诣无胜军长者,长者为其解说"菩萨无尽相解脱"。

(四十九) 参最寂静婆罗门

(梵 Śiva-rāgra,又称尸毗最胜婆罗门),善财至城南法聚落,参诣最寂静婆罗门,最寂静为其解说"菩萨诚愿语解脱"。

(五十) 参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

(梵 Śrī-sambhava, Śrī-matī),善财至妙意华门城,参诣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二人,二人为其解说"菩萨幻住解脱"。

(五十一) 参弥勒菩萨

(梵 Maitreya),善财至海岸国大庄严园中,于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前参诣弥勒菩萨,弥勒为其解说种种法要,复开楼阁门,命善财入内。此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善财于此闻不可思议微妙法音,即得无量诸总持门,住菩萨不可思议自在解脱,弥勒复令其参文殊师利菩萨。

(五十二) 参文殊师利菩萨

(梵 Manjushrī),善财至普门国苏摩那城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为其解说妙法,令得成就阿僧只法门,具足无量大光明,复令入普贤行道场,于是善财渴仰欲参普贤菩萨。

(五十三)参普贤菩萨

(梵 Samantabhadra),善财于文殊师利所得三昧已,普摄诸根,一心求见普贤菩萨,于如来前众会之中,见普贤菩萨坐宝莲花狮子之座,身上诸毛孔出光明云,普贤菩萨即伸右手摩触其顶,为其解说诸法,善财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08: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家五十三参的典故谁知道啊?越详细越好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2个回答#热议# 网上掀起『练心眼子』风潮,真的能提高情商吗?
Floyve
推荐于2017-11-25
关注
五十三参是佛教的一个典故。相传,观世音菩萨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左协侍为善财童子,右协侍为连荼耶龙女。善财童子学道时,拜了五十三个师傅,最后才拜到了观世音菩萨门下,修成正果。这里的“五十三参”,还含有“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据说,过去的妇女来虎丘大雄宝殿烧香拜佛后,坐着轿子下山。因为山势较陡,担心坠落,轿夫往往倒抬着轿子往山下走。诗人鲍步江见此情景,用幽默诙谐的语气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妾自倒行郎自看,省郎一步一回头。”传说一个晴朗的秋日,有位叫“性存子”的高士来虎丘秋游。云岩禅寺主持德垢法师指着千顷云阁介绍说:“宇宙之间,人物之众,荣枯生灭之相饯,盈虚消息之相禅,就好像天上的云一聚一散,没有常态,所以用‘云’来为此楼阁命名,为的是使前来游玩的人能够悟出这个道理。”性存子闻听此言,哈哈大笑,说:“大师,此言差矣。虚无缥缈、忽有忽无者是云,然而云永远不会消失;忽存忽败者是世道,而世道也没有穷尽的时候。大师你这样教导人,认为天地间终究虚空。有形的东西终究有灭亡的气数,而天地日月是永不终息的,这是显而易见的。认为云总是存在的,世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这叫做‘束缚’,认为云是虚空的,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这叫做‘超脱’。倘若你懂得《易经》,懂得‘道’,就懂得云。我不学佛,怎么会用佛家的道理认识云呢?”德垢法师顿悟性存子的高深道理,于是将这段对话写进了《千顷云记》中。纯手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8:59 , Processed in 0.0669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