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9|回复: 2

197-057+暖香坞”?为什么迎春住处叫“紫菱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3
发表于 2022-7-1 08: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发于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无障碍写文章
登录/注册


大观园图,框架结构 + 怡红院在大观园什么位置?+ 为什么惜春住处叫“暖香坞”?为什么迎春住处叫“紫菱洲”?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57】

5.3  大观园图惊现龙蛇
87版经典《红楼梦》电视剧的拍摄地,在北京市二环西南角的北京大观园,下面是北京大观园的平面图:
[img=500,270][/img]
对影视拍摄的场景道具,要考虑的方方面面,我一窍不通,不敢置喙。
我们单看这个大观园图,错的离谱!
问题还不在错的地点方位都不对,人谁无错?问题是完全不上心,根据书中几次游园顺序,把各处地点转着放一圈儿,就完事了。
贾政一行从潇湘馆出来,是“青山斜阻”的大主山,转过山怀便是稻香村,并不经过秋爽斋、暖香坞。贾政从稻香村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到了蓼汀花溆,是沿山下之路向北走的。贾母带刘姥姥游园,出了潇湘馆,“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舡”,是往大水池方向走,显然是另一个方向。随后在秋爽斋摆饭,出来后坐船,经过紫菱洲到了蓼汀花溆。所以潇湘馆的东西两边,显然一边是大主山,一边是大水池,潇湘馆、秋爽斋等是山水之间一块平地,所以大观园的山水结构很清楚。
沿着山下之路往北,过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等,到蓼汀花溆。沿着水池往北,是藕香榭和对岸的大观楼,转弯后也可到蓼汀花溆。花溆北岸,便是蘅芜苑,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花溆之水,是从宁府西北角流入,经沁芳闸,钻大主山石洞流过来的。水出山洞,“从东北山坳里”,一个水流分支绕山下流,过芍药圃,经稻香村,到怡红院处,与沁芳溪之流合在一处,再从墙下出去,仍旧流到宁府会芳园。所以山东水西,大观园的框架结构很明白。
大主山从潇湘馆、怡红院附近,向北一路蜿蜒至东北的蘅芜苑。再看“北京大观园图”,有没有一个大主山?
其怡红院位置让人无语。大观园的水,在怡红院附近合在一处,从墙下出去,是东府的会芳园,所以怡红院显然不能在西南角。
我遵从老太太和黛玉的话,照着样儿慢慢的画,按宝钗所说法子,一丝不苟画了一个大观园图样,虽然粗糙,但作为示意图,把山水、楼台人物和常提到的地点都标注出来了,地步方向不会偏差很大,如下图:
[img=1720,2628][/img]
(此图本是高清原图,上传会被压缩,可存到本地,放大看)
说明:
画园林之图,不应画直线、平滑弧线,园林中的山、水、路等都是仿自然的、不规则形状。但我在电脑上画图,不能像用笔那样随意,用直线、弧线进行拼接比较方便,况无红楼作者之丹青妙手,对绘图工具也不熟练,所以画成了这样一个“示意图”,万望海涵。
比如:沁芳桥、蜂腰桥、翠烟桥下之水,都不应画成直的,所有的流水都不应画直线、弧线。
还有大主山的两边山脚,不应画成弧线。稻香村处于山怀之中,应把山的怀抱画的更大些,出来时要转过山坡才好,而且位置应与暖香坞更画近些。但我在电脑上画,都是用弧线拼接的,大小弧线很不好掌握,尝试了多次,只好作罢。虽然画的不好,但图出来后,一眼便能看出暖香坞的暗示含义:惜春叫“藕榭”,是因为她在藕香榭,可实际惜春住在“暖香坞”,紧邻稻香村,是一直在默默提醒稻香村里的“冷香丸”,隐藏的小耗子贾兰。
还有,不应把所有的路都画成直的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凸碧山庄山坡底下,一转弯就是凹晶馆,说明此处凹近大主山,而前后的秋爽斋、紫菱洲都是凸向大水池的。
紫菱洲的“菱”字,表明了这块伸向水中的三角洲形状,是菱角形,显然作者有图在先,所以取名“菱洲”。红楼作者本身就是画家,在写大观园之前,显然先画了一个大观园的山水图,并安排好了楼台房舍、人物住处、各处景点、来往路径等,所以写的一丝不乱。
上图作为大观园的示意图,只画出、标明关键元素,主要是人物活动的楼台房舍,标明地步方位。对于绿化、园林元素等都不用标注,否则太繁杂,喧宾夺主,示意效果不好。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6: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3
 楼主| 发表于 2022-7-1 08: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薛姨妈住进大观园,为何住在林黛玉房中


五十八回,薛姨妈搬进了大观园,没住在蘅芜苑,而住在了潇湘馆。书里说的清楚,贾母百般托付。


…况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他照管林黛玉,薛姨妈素习也最怜爱他的,今既巧遇这事,便挪至潇湘馆来和黛玉同房,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

这里边提现了两点。







第一,薛姨妈应了前言,认了黛玉做女儿。

五十七回,慈姨妈软语慰痴颦一回中,薛姨妈那时候就经常往来于林黛玉的潇湘馆。曹雪芹用慈来表现薛姨妈,绝对是个褒义词。薛姨妈频繁往来潇湘馆对比王夫人一次都没有单独来过,正是表现了薛姨妈在对待和自己女儿有关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姻与姐姐王夫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薛姨妈对林黛玉的态度,也是她看懂了贾母的意思。前回贾宝玉被紫鹃刺激,差点死掉。贾母却没有对始作俑者紫鹃追究,知道真相还当时哭了起来。薛姨妈作为过来人当然知道贾母的意思和贾宝玉的意思。我之前就说过,薛姨妈对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姻缘并不赞同。也就是薛姨妈并不一定赞同“金玉良姻”,盖因薛姨妈越爱女儿薛宝钗,越不希望女儿有个不爱自己的归宿。所以她才当着薛宝钗和林黛玉的面说:


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得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说给她…













我说过几次。这句话一语双关,既说给林黛玉听,也是说给薛宝钗听的。薛姨妈对于林黛玉也是心里喜欢的。我们看她对林黛玉的动作语言,都不似作假。而且五十七,五十八回脂砚斋几乎没有批语,显见这两回的故事,更多是真实情况。绝不是阴谋诡计!现在大家的解读不过是当代人的思想而已!


薛姨妈又摩娑黛玉笑道:“好孩子别哭。你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心里很疼你,只是外头不好带出来的。

第二,贾母这里体现了对林黛玉的爱深厚!

薛姨妈是贾母百般托付住进了潇湘馆。一个百般,透露出贾母对林黛玉的爱和怜惜。绝不是后面说的渐渐对林黛玉冷落了。







紫鹃一句话触动了贾母的心,让贾母心痛的当时落下泪来,并完全没追究紫鹃责任,还夸赞她。随后贾母就百般嘱托。贾母是真的觉得自己愧对了外孙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小儿女态,贾母不是不知道,过来人都明白。可贾母偏偏失去了对宝黛姻缘的控制。老人家对孙子,外孙女手心手背都是肉。从贾母的百般托付,再一次对比王夫人的冷漠,可见,在宝黛姻缘这上面,王夫人的意见,还是深深影响了贾母的。毕竟贾母无法越过父母而擅自决定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未来!

薛姨妈入住潇湘馆,贾母百般嘱托,薛姨妈软语安慰,王夫人漠不关心。这是一次态度的交代。我们可以隐约读出来很多内容的。今天就说这些!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05: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说说“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8-25 07:58:54)
标签: 薛宝琴 贾探春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龍乡

吴氏红学认为,在解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书中集中一处出现的诗词和谜语都存在着不容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在互为因果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现在就不妨拿“暖香坞雅制春灯谜”的解读来试试,看那八个灯谜是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首先来看灯谜开始前的那段文字:次日雪晴,饭后,贾母又吩咐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到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摸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惜春听了虽是为难,只待应了。一时众人都来看他如何画,惜春只是出神。

说说“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绘画对于布局规格是有一定讲究的,不是说想添加什么就能随便添加的,见多识广的贾母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但她却提出,要把宝琴踏雪寻梅的景象给添加到画上。让贾母提出这种不近情理的要求,作者的用意其实是借此告诉我们,下面的八个灯谜不纯粹是灯谜,而是包涵着真实的人物与故事的。是不是如此呢?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分析。先看书中情节:

李纨因笑向众人道:“让他自己想去,咱们且说话儿。昨儿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回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个每人也编了两个。”众人听了,都笑道:“这倒该作的,先说了,我们猜猜。”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语出《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

“观音未有世家传”的意思是:观音虽然慈悲却没有“世家传记”相传。“虽善无征”的意思是:虽然好都无法考证与证实。这个谜面与谜底合在一起就是说:观音的佛法虽然至善,但却没有“世家传记”的记载来供考证与证实。然而前面李纨的要求是打《四书》一句,“虽善无征”显然并非完整的一句,全句是“上焉者虽善无征”,意谓:“先王的礼制虽然至善,却没有记载来供考证与证实。”这样就与谜面的意思基本相同了,当作谜底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有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传说:北宋时的某一个傍晚,王安石给来访的朋友王吉甫出谜道:“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请打一字。”王吉甫听罢,略加思索后戏道:“东海有条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你的谜。”王吉甫的回答虽然很正确,但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作是谜底,只能算是与前者意思相同的另一个谜面。

“观音未有世家传”与“上焉者虽善无征”的意思其实也是相同的并列关系,所以真正的谜底应当是另有所指。

且看第二个灯谜: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

“蒲芦也”语出《中庸》第二十章:“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芦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人。”翻译出来是:“民心所向影响着国家的治理,土地的肥沃影响着树木的成长。国家政务怎么样,就如同蒲芦生长需要池塘滋养一样。所以政务的昌明在于百姓是否拥护,而要百姓拥护,首先要修好自身,只有自身修为好后,才能够通过教化众生来体现出国家实施的仁政。”

从这段话里可以明白“蒲芦也”的真正所指是:“治理国家推行的仁政需要百姓对其拥护,如同蒲芦的成长需要池塘的滋养一般。”而这个道理同样是第一个灯谜中的那两句话所拥有的共同点。“上焉者虽善无征”中,先王推行礼制,也并不是为了被考证与证实,需要的是对众生的教化。“观音未有世家传”中,观音的慈悲和佛法,亦然不是为了“世家传记”,需要的是能够普渡众生。此二者亦如同蒲芦的成长需要池塘滋养的道理一样。因此,“蒲芦也”就是前两个灯谜的共同谜底。准确的说,“上焉者虽善无征”与“一池青草草何名”只是起了曲笔中的引导作用,主要还是为了“观音未有世家传”得到真正的谜底一一“蒲芦也”。然而作者如此用心良苦,究竟是想隐藏什么呢?“蒲芦”谐音“普渡”,是在说观音普渡众生吗?那么观音教化普渡众生的场所在何处呢?“蒲芦”亦谐音“普陀”和“普洛”,把指向对准了舟山群岛的普陀洛迦山。相传观音是在那里修身成道,然后那里也就成了观音讲经传道、普渡教化众生的道场。

说到此处,已经可以肯定作者的真实用意,就是利用李纨的两个关于《四书》的灯谜,来点出“普陀洛迦山”。

接下来看第三个灯谜:李纨笑道:“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

说说“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山涛)

山涛,字巨源,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谜底之所以是山涛,当然是因为他的名与字与谜面契合。然而根据前两个灯谜的形式,可以说“山涛”必不是最终的谜底,但应该是用于引导或借鉴,从而便得出了一个真正的答案,那就是南明的鲁王监国朱以海。

朱以海,字巨川,号恒山,别号常石子。首先“海”与“涛”是可以相连的,“巨川”与“巨源”是相通的,然后是朱以海的号“恒山”与“山涛”重合一个山字,别号“常石子”与“水向石边流出冷”又重合了一个石字。更重要的是,普陀洛迦山与舟山,舟山与朱以海,他们之间的联系割舍不断,这也是作者用前两个灯谜来指出普陀洛迦山的根本原因。

由“水向石边流出冷”加上“山涛”的名字,可以说顺理成章地就引出了朱以海,而前两者再加上“朱以海”又能够暗合一句话:“溪流入海处,山岩直逼海中”。浙江沿海中部象山半岛南端的石浦镇,就是因此而得名。此处是被称为”石浦将军”的抗清名将张名振起兵抗清的地方。1646年五月,绍兴被清军攻陷,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人的保护下,就是经石浦镇入海前往舟山的。

下面说说第四个灯谜:李纨笑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这个灯谜本来看着很简单的,但宝琴竟说“意思却深”,黛玉又说“妙得很”,那么究竟深在哪里,妙在何处呢?一直以来看到的关于此谜的解释,几乎全是围绕着“古人以为‘腐草化萤’”这句话来说事,其“深妙”在何处感觉看不出来。但是如果细品这段文字,就会发现作者在行文中已经有意无意地给读者指引了一个读懂的方向。那就是“众人道:‘萤与草何干?’”与黛玉说的“萤可不是草化的?”作者又接着写道“众人会意”,那么我们读者也应该有所“会意”:此处的关键在“草化的”那个“草”字上。因为在李纨的第二个灯谜中已经给草作了定义:草,即是蒲芦!因此这里不应说“腐草化萤”,而该说“蒲芦化萤”。“蒲芦”意指普陀洛迦山,这在前文中已作表述,然而实际上隐指的是舟山。

1656年秋,隆武帝朱聿键在汀州被清军所俘,绝食而亡。随后朱以海被迎入福建,联系整合了多路抗清力量,计划收复福建,在收复了大半个福建,节节胜利之际,由于郑彩搞起了内讧,力量被严重削弱,收复的失地又为清军占领。计划失败后,朱以海暂时退居到了浙江沿海的建跳所,因担心清军夜袭,晚上全部在漂浮于海上的船上度过。1649年九月,张名振等袭杀了驻守舟山的黄斌卿后,把朱以海迎接到了岛上。从此朱以海就以舟山为基地,联合陆地上的几支义军,一边继续进行抗清斗争,一边等待时机,以期清军势力减弱时向大陆开始反攻。

萤的光亮是很微弱的,“蒲芦化萤”就是借喻普陀洛迦山(舟山)上存在的朱以海这股抗清力量十分地微弱。“普陀洛迦山”在梵语中又意为光明山,海岛山和小花树山,“花”这个谜底也许对此亦有所指。

第五个灯谜是史湘云的《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这里的“溪壑”不是涧溪山谷,而是欲望,欲求之意。文中宝玉猜谜底是“被耍的猴”,不过是在障人耳目。其真正的含义是讲述1651年八月舟山失陷,抗清失败的景况。将其翻译出来是这样的:

复国的欲念和希望已然无情地渐渐远离,

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尘世间的一场游戏。

这岂能说是仅仅为了什么意趣?

一切为了名利的争斗都如梦幻一样空虚,

苦苦追寻的事业最终却落得个难以为继。

在这支《点绛唇》后面众人打趣调笑的言语,隐藏掩盖了词中蕴含的辛酸和血泪。其实自李纨开始说谜至此处,这短短一段文字中,众人一直在“笑道”,相信这些“笑道”都是笑不由衷的。

《点绛唇》的末句“后事终难继”,也是对朱以海人生的最后十一年岁月作出的概括:舟山失陷后,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的陪护下,投靠了在厦门的郑成功,一年后自去监国名义,被郑成功安置到了金门岛上。1662年十一月于孤独寂寞中病逝于金门。

说说“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那么前五个灯谜既然已经把朱以海在普陀洛迦山(舟山)的前后景况作了完全的概述,后面宝钗、宝玉和黛玉的三首诗谜讲的又是什么呢?

从前面的表述中已经知道,前五个灯谜是环环相扣的,可以这样总结一下它们之间的关联:前两个灯谜共用的是一个谜底,这个谜底又是在为第三个谜作铺垫,第四个谜的谜底隐藏于前三个灯谜之间,而第五个灯谜又是前四个灯谜带来的结果,因此它们之间既不能有任何缺失,也不可作单一的解读。而后面的三个诗谜,乃完全是对前五个灯谜的延伸与扩展。接下去就开始对它们进行解读。

第六个灯谜就是宝钗的七绝: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在普陀洛迦山有许多天然的洞壑,洞壑处存在着各形各色的的岩石:如观音洞洞顶岩石重重叠叠;如法华灵洞的巨石自相垒架,形成复层出奇的洞穴数十处;如朝阳洞广不逾丈,却幽邃窍冥,洞外巨石参差,积叠入海;如潮音洞洞口在曲折往复的海岸,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内怪石交错中犬齿森然;如梵音洞,深幽中怪石嶙峋,在阳光海潮的作用下洞内岩石异色奇形,变幻莫测……。其中与诗意最契合者,当属被称为“两洞潮音”的梵音洞与潮音洞。确切地说这首诗有两个谜底,前两句指的是潮音洞,后两句指的是梵音洞。但是,这些仅仅只是文字表面上的东西,在文字的下面还隐藏着另一层含义:其首句“镂檀锲梓”的“镂锲”二字为金字旁不是无缘无故的,在《红楼梦》中,金隐指的是后金,代表满清;“檀梓”两字是木字旁,相传伏羲封“朱襄氏”于柘地,此后朱襄氏三代为炎帝,其后人即以“朱”为姓,以赤心木为朱姓的图腾,因此书中以木来代表朱明王朝。次句的意思是后金的侵略与残暴不是后天造成的,而是他们的天性。第三句的“风雨”代表的是战争。末句的“梵铃声”只有在环境宁静时才能清晰地听到,因此“梵铃声”代表的就是宁静。综合在一处,这四句诗的隐喻就是:

后金的铁蹄在一步步地侵占蚕食着明朝的土地,

他们所有的残忍与暴虐代表的就是他们的天性。

虽然打着拯救天下苍生的旗号发动了这场战争,

却怎么能够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美好的平静安宁。

第七个灯谜是宝玉作的诗谜: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这道诗谜的谜底是梵音洞,也是对宝钗那首诗的后两句作出的回应。梵音洞在普陀山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陡峭的半山腰处,只因在天气晴好、风平浪静时,缥缥似柳笛鸽哨,缈缈如僧侣诵经,故称梵音洞。而在风起浪涌的时侯,海水冲击着洞壑崖壁,声似万马奔腾,鸣鼓惊雷,闻之惊心动魄。
说说“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首句“天上人间两渺茫”,正常情况都将其理解为”天人两隔”,但是如果熟悉梵音洞洞内的景观,就会知道,那其实是在形容悬于半空,上不着天,下不接地的意思。

次句“琅玕节过谨提防”,其蕴含的意义非同寻常,与全书的艺术构架和创作灵感有着紧密的联系。本句中“琅玕”指的是“如同宝玉一样的美石”。“节”与先秦《诗·小雅·节南山》中“节彼南山,垒石岩岩”的“节”字意思相同,表示高耸、险峻。“过”在此处是过头、超常之意。

不妨来看一看梵音洞的实地景观:在普陀山东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石窟,洞岩斧劈,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峭壁危峻,两边高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它洞壑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

诗谜中的“琅玕节过”说的就是这个镶嵌在危峻峭壁上,“如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石”,相信这正是作者让宝玉“衔玉而生”的创作灵感来源。所谓“天上人间两渺茫”,就是对那颗“宝玉”镶嵌在高耸洞腰处的形象比喻。梵音洞所在的青鼓垒(亦名“惊鼓雷”)山应该就是书中的“青埂峰”。而位于普陀山梅岭峰边的那个著名的“磐陀石”,则应该是书中无才补天的顽石。普陀山各形各色的奇石,对《石头记》中有着隐喻的独特的石头文化,一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那么这首诗谜就需这样来解读:

在那高耸的洞腰处,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似乎已然天人隔绝,

宝玉一样的美石,嵌在峭壁危崖上,使人时时担心它会掉落。

那些战局形势变化的消息,须要不断地去打探、关注和了解,

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总让人不由地仰望天空,发出无尽叹息。

第八是黛玉的诗谜: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此诗汹涌激荡的气势,与潮音洞非常切合。

潮音洞位于普陀山东南紫竹林庵前,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约10余米,洞内怪石交错,犬齿森然,不可容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故名潮音洞。

诗谜首句的“騄駬”,指的是周穆王的“八骏”之一。周穆王名“满”,騄駬为”青”黄色,御马者是“造”父,合在一起,其意显而易见。“何劳”本意是何必烦劳,在此处作“背离、脱离”解。“紫”在古时是皇室皇帝的象征。满清的前身曰后金,其于1618年四月十三日,宣布背叛明朝,努尔哈赤公示了反明的”七大恨”。

次句讲的是满清对明朝的城池土地,残暴地进行的劫掠侵占,面目异常凶恶。其中当然也包含1642年,满清攻陷兖州大肆杀掠,迫使鲁安王朱以派自尽,朱以海因躲在死人堆里,才逃过一劫。

第三句中的“主人”是指鲁王监国,“风雷动”是形容抗清战事。末句的“鳌背三山”,原指传说中在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后泛指海岛,此处是借喻普陀洛迦山(舟山)。

现在就可以对这首诗谜来作解读了:

势力增强的满清背叛脱离了明朝对它的统治和束缚,

开始在铁蹄下对明朝城池和土地残暴的劫掠和侵占。

鲁王监国率领明军义军,对清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坚持在舟山群岛的抗清斗争,使朱以海们留下英名。

通过整体的解读,已然明白,这八个灯谜所隐藏的就是鲁王监国朱以海在舟山的抗清历史事实。这段史实,属于作者“悼红(朱明)”这个主题的一部分。书中的三个主角宝玉、黛玉和宝钗,以“两洞潮音”结合在一起写出的三首诗谜,就是以舟山抗清的这一段短暂历史,来类比全部的抗清历史,来映衬全书真正的主题思想。

有人认为应该是九个灯谜,即“探春也有了一个,方欲念时,宝琴走来”给打断了。作者如此安排,除了上下文连接的需要之外,可能还有如下原因,其一,内容已经完整,不需要再多一个灯谜;其二,以上灯谜也就是探春之灯谜,其三,探春的灯谜已藏于其它回目中,如那幅颜鲁公写的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其四,探春的灯谜因宝琴而没有念出,是不是隐指探春与宝琴所影射的人物有关联呢?有待红迷深入研究。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4:58 , Processed in 0.3586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