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4|回复: 3

顾仕隆顾肇迹镇国公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发表于 2022-7-22 15: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顾仕隆  播报 编辑 锁定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明朝将领、勋臣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url=]编辑[/url]吧!

顾仕隆(1484年-1528年3月23日/4月16日 [1]  ),字仲勋,号葵斋。南直隶扬州府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明朝将领、勋臣,夏国公顾成五世孙。袭镇远侯爵,官至太子太傅、掌中军都督府事,死后追赠太傅谥号“荣靖”。



本    名顾仕隆 字仲勋 号葵斋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1484年 逝世日期1528年3月23日/4月16日 [1]  主要作品《漕运总录》等 主要成就提督漕运十年,有贤名 官    职太子太傅、掌中军都督府事 爵    位镇远侯 追    赠太傅 谥    号荣靖
目录



顾仕隆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顾仕隆早年袭爵
顾仕隆的家族原为长沙湘潭人,后在元朝时迁居扬州路江都县(明朝时改属南直隶扬州府,今江苏省扬州市)。 [2-3]  顾仕隆为第四代镇远侯顾溥之子。
弘治十七年(1504年)闰四月,顾仕隆袭封镇远侯爵位 [4-5]  。五月,明孝宗定其岁禄为一千石 [6]  。十二月,顾仕隆与诸勋戚任正使,持节册封诸宗室子弟 [7]  。

顾仕隆屡掌营务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明武宗命顾仕隆为神机营左哨管操,在任上颇得军心。 [8-9]  
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顾仕隆再次任正使,与诸勋戚持节册封诸宗室子弟 [10]  。六月,兼管红盔将军 [11]  。
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改领围子手营上直侍卫。 [12-13]  

顾仕隆总督漕运
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顾仕隆出外任漕运总兵官,提督漕运兼守淮安府 [14-15]  
他在任内多次请求朝廷体恤军卒,镇守淮安十余年,以清白闻名。 [15]  
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一月,武宗在宠臣江彬的教唆下下诏南巡,自徐州顺流而下至淮安。当时江彬恃宠骄横,折辱巡行沿途的大小官员。顾仕隆抗拒不屈,江彬恼怒,多次加以刁难 [16-17]  。同月二十四日,武宗抵达淮安,屏去侍卫,徒步入城,驾临顾仕隆的府第 [18]  。

顾仕隆奉迎进升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顾仕隆被改授为湖广总兵官 [19-20]  。十二月,顾仕隆被召回,提督三千营操练 [21]  。十二月,朝廷命顾仕隆为右军都督府掌印管事(掌府事),仍提督三千营事务 [22]  。
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顾仕隆因遭言官劾奏,请求辞去京营职务,明世宗不允 [23]  。八月,世宗“叙奉迎防守功”,加授顾仕隆为太子太傅 [24-25]  。
嘉靖三年(1524年)二月,世宗改命顾仕隆掌中军都督府事,仍提督三千营。 [25]   [26]  

顾仕隆直言被免
嘉靖六年(1527年)二月,锦衣卫千户王邦奇怨恨大学士杨廷和兵部尚书彭泽,上疏称:“哈密失策,事由两人(杨廷和、彭泽)。”世宗大怒,下诏逮捕杨廷和的亲属,将之下狱。给事中杨言上疏解救失败,此事下交五府、九卿、科道讨论,顾仕隆建言:“杨廷和功在社稷,王邦奇所奏虚妄,并非事实,只是想借言事来求得进升,有伤国体。”世宗认为他“徇情回护”,下诏严责,顾仕隆遂称病,被解除营务。 [27-28]  

顾仕隆逝世
嘉靖七年(1528年)三月乙亥日(3月23日)或己亥日(4月16日) [1]  ,顾仕隆逝世,年仅四十五岁。世宗闻讯后,为他辍朝一日,谕祭十五坛,追赠太傅谥号“荣靖”。由太师杨一清为其作墓志铭 [29]  

顾仕隆人物评价编辑 播报
张廷玉:自溥至寰三世,皆宽和廉靖,内行饬谨,晓文艺。 [30]  (明史

顾仕隆个人作品编辑 播报
顾仕隆总督漕运十年,著有《漕运总录》二卷及相关奏议数十卷,至今多已散佚。 [31]  

顾仕隆轶事典故编辑 播报
顾仕隆的父亲顾溥支庶袭爵,任官三十年,为人清慎守法,言行无玷,他的清廉影响到了后世子孙。顾仕隆承袭父风,为人宽宏简朴,行事、穿着尽依礼法。即使闲居家中,也一定着衣冠而见人。 [32]  明人谢廷谅据此称“顾氏之子孙贤者,多厉布衣之节,有繇然矣” [33]  ,后又感叹说“(顾氏)世世不乏令人矣”、“镇远侯之门德家声,何其敦朴也”。 [34]  
自顾溥至顾仕隆、顾寰,顾氏三世都宽和谦逊,内行饬谨,且通晓文学经术。顾仕隆与其子顾寰均担任过漕运总督一职,父子二人都勤于漕务 [35]  祖孙、父子三世之间,“世笃忠贞,弼谐六圣,无失德、无间言,皆有功烈知名当世,庶几哉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之林矣”。 [34]  

顾仕隆亲属成员编辑 播报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五世祖
顾成
明初名将,官至后军都督府右都督,封镇远侯。死后追封夏国公,谥号“武毅”。
高祖父
顾统
官至普定卫指挥使靖难之役中为建文帝所杀。追赠太子太保、镇远侯。
曾祖父
顾兴祖
袭封镇远侯,官至南京守备。死后追赠太子太保
曾祖母
王氏
顾兴祖嫡妻,封太夫人
鲁氏
顾玘生母,封太夫人。
祖父
顾玘
未仕官及袭爵,于四十二岁时去世。追赠太子太保、镇远侯。
祖母
韩氏
濬阳卫指挥使韩勇之女,封太夫人。
父亲
顾溥
袭封镇远侯,官至三千营十二团营提督,掌前军都督府事。死后谥号“襄恪”。
母亲
徐氏
魏国公徐俌次女。
子辈
儿子
顾寰
袭封镇远侯,官至少保,总督京营。死后谥号“荣僖”。
顾宇
追封镇远侯。
表格参考资料: [36-38]  

顾仕隆侯爵世系编辑 播报
顾仕隆的镇远侯爵位,自其五世祖顾成受封以来,共历八世九代,至明亡而绝。
  • 镇远侯世系
第一代:顾成,建文四年(1402年)封镇远侯,子孙世袭 [39]  。永乐十二年(1414年)去世,追封夏国公,谥号“武毅”。
第二代顾兴祖,顾成之孙,永乐十三年(1415年)袭爵。正统十四年(1449年)削爵。景泰三年(1452年)复伯爵。天顺元年(1457年)复侯爵。天顺七年(1463年)去世。
第三代:顾淳,顾兴祖之孙,天顺八年(1464年)袭爵。成化九年(1473年)去世。
第四代顾溥,顾淳从弟,成化九年(1473年)袭爵。弘治十六年(1503年)去世。谥号“襄恪”。
第五代:顾仕隆,顾溥之子,弘治十七年(1504年)袭爵。嘉靖七年(1528年)去世,谥号“荣靖”。
第六代顾寰,顾仕隆之子,嘉靖七年(1528年)袭爵。万历九年(1581年)去世,谥号“荣僖”。
第七代:顾承光,顾寰从子,万历十年(1582年)袭爵。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去世。
第八代:顾大理(一作顾大礼),顾承光之子,万历二十六年至万历二十八年(1598年-1600年)间袭爵 [40]  。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去世。
第九代:顾肇迹,顾大理之子,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袭爵。崇祯十七年(1644年)遇害。
镇远侯世系参考资料: [36]  

顾仕隆史料记载编辑 播报
国朝献徵录·卷七·镇远侯荣靖公顾仕隆》 [34]  
明史·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30]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 1.    《明世宗实录·卷八十六》、《明史·功臣世表》称顾仕隆卒于嘉靖七年三月乙亥日,而《国朝献徵录·卷七》中谢廷谅所撰《镇远侯荣靖公顾仕隆》称其“以(嘉靖)七年(三月)己亥卒于官”。按公元纪年换算,分别为1528年3月23日与4月16日。或乙、己间传抄有误,今二者并列。
  • 2.    《赠太子太保镇远侯顾公合葬墓志铭》:(顾玘)其先出长沙湘潭,元季迁扬之江都。
  • 3.    《镇远侯荣靖公顾仕隆》:荣靖公姓顾讳仕隆,字仲勋,别号葵斋。江都人,其先湘潭人。自六世祖武毅公往来江淮间,遂居江都。
  • 4.    《明史·功臣世表二》:弘治十七年闰四月丁卯袭。
  • 5.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一》:弘治十七年闰四月……丁卯,命故镇远侯顾溥之子仕隆袭镇远侯。
  • 6.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二》:弘治十七年五月……给镇远侯顾仕隆禄米岁一千石,本色、折色中半兼支。
  • 7.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九》:弘治十七年十二月……乙亥,上御奉天殿,传制遣定西侯蒋骥、镇远侯顾仕隆……持节充正使……册封淮康王嫡长孙祐棨为淮王……驿丞岳重女为郑府真丘王妃。
  • 8.    《明史·顾仕隆传》:(顾溥)子仕隆嗣,管神机营左哨,得士心。
  • 9.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一》:弘治十八年五月……命定国公徐光祚领五军营左掖,镇远侯顾仕隆领神机营左哨管操。
  • 10.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三十六》:正德三年三月……庚子,上御奉天殿,传制遣……镇远侯顾仕隆、宣城伯卫璋、武安侯郑英、遂安伯陈鏸、平江伯陈熊为正使……持节册封襄简王第二子、光化王祐櫍为襄王……西安右获卫纳粟副千户杨仁长女杨氏为秦府宜川王妃。
  • 11.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三十九》:正德三年六月……命镇远侯顾仕隆兼管红盔将军。
  • 12.    《明史·功臣世表二》:正德四年八月领围子手上直。
  • 13.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五十四》:正德四年九月……命武定侯郭勋神机营、五千下坐营管操,镇远侯顾仕隆领围子手上直侍卫。
  • 14.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六十六》:正德五年八月……命镇远侯顾仕隆充总兵官,提督漕运,兼守淮安地方。
  • 15.    《明史·顾仕隆传》:正德初,出为漕运总兵,数请恤军卒。镇淮安十余年,以清白闻。
  • 16.    《明史·顾仕隆传》:武宗南巡,江彬横甚,折辱诸大吏,惟仕隆不为屈。
  • 17.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正德十四年十一月……辛丑,上御龙舟自徐州顺流而下,乙巳至淮安清江浦,幸监仓太监张阳第……彬不时传旨号召,有所徵索,旗牌官拷缚郡县长吏,不异奴隶……总兵镇远侯顾仕隆稍不为屈,彬怒,数窘之。
  • 18.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正德十四年十一月……甲寅,上至淮安府,屏侍卫,徒步入城,幸总兵官顾仕隆第。
  • 19.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正德十六年五月……以镇远侯顾仕隆充总兵官,镇守湖广。
  • 20.    《明史·功臣世表二》:十六年镇湖广。
  • 21.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正德十六年十二月……命镇远侯顾仕隆提三千营操练。
  • 22.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正德十六年十二月……命镇远侯顾仕隆右军都督府掌印管事,仍兼营务。
  • 23.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三》:嘉靖二年二月……镇远侯顾仕隆以被论,辞免提督营务及掌府事。不允。
  • 24.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嘉靖二年八月……癸丑,叙奉迎防守功,加……镇远侯顾仕隆、豊城侯李旻、惠安伯张伟皆太子太傅。
  • 25.    《明史·顾仕隆传》:寻召还,论奉迎防守功。加太子太傅,掌中军都督府事。
  • 26.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六》:嘉靖三年二月……庚子……调右军都督府掌府事、镇远侯顾仕隆掌中府事,提督三千营如故。
  • 27.    《明史·顾仕隆传》:锦衣千户王邦奇者,怨大学士杨廷和、兵部尚书彭泽,上疏言:“哈密失策,事由两人。”帝怒,逮系廷和诸子婿。给事中杨言疏救,忤旨。事下五府九卿科道议,仕隆言:“廷和功在社稷。邦奇小人,假边事惑圣听,伤国体。”有诏切责,移病解营务。
  • 28.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七十三》:嘉靖六年二月……己未,锦衣卫带俸署百户王邦奇以传升千户,遇诏削级,邦奇以诏出大学士杨廷和手,深怨望之。及奏复旧职,又为兵部尚书彭泽所抑,故又怨泽。乃上疏陈边事言:……。至是,镇远侯顾仕隆等覆:邦奇所奏皆虚妄,无事实,惟欲假陈言以希进用耳。上谓仕隆等徇情回护,切责之。
  • 29.    《镇远侯荣靖公顾仕隆》:公竟以七年己亥卒于官,于是年四十五矣。讣闻,天子辍视朝一日,赠太傅,谥荣靖,谕祭十五坛,遣官营兆域。太师杨文襄公一清铭其墓。
  • 30.    《明史·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9-04-20]
  • 31.    《镇远侯荣靖公顾仕隆》:荣靖公所著有漕运总录二卷藏于家,其他奏议数十卷。
  • 32.    《镇远侯荣靖公顾仕隆》:荣靖公宽弘简质,造次被服一于礼,虽燕居,非衣冠不见。
  • 33.    《镇远侯荣靖公顾仕隆》:然(阙字)人洁白自守,家无馀财,英国公张懋(阙字)给布帛供敛事,顾氏之子孙贤者,多厉布衣之节,有繇然矣。
  • 34.    《国朝献徵录·卷七》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9-04-20]
  • 35.    《明史·顾寰传》:自溥至寰三世,皆宽和廉靖,内行饬谨,晓文艺。仕隆、寰两世督漕,皆勤于职。
  • 36.    《明史·功臣世表二》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9-04-21]
  • 37.    《怀麓堂集》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2019-04-21]
  • 38.    李翔 邵磊.明代第六任魏国公徐俌夫妇墓志浅析(A):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09
  • 39.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二上》:(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升赏奉天靖难诸将……右都督顾成为奉天翊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后军都督府右都督、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子孙世世承袭。
  • 40.    《明史·功臣世表》称顾承光卒于万历二十六年,至《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九》已言“万历二十八年七月……丙辰,以中元节祭,诸陵遣隆平侯张炳、宁阳侯陈应诏、抚宁侯来继勋、武安侯郑惟孝、镇远侯顾大礼、豊顺伯曹允成、清平伯吴国乾、武平伯陈如松、武进伯朱天爵各行礼祭。”之语。故而顾大礼应于这两年间袭爵。
展开全部 收起

顾成:朱元璋的亲兵,徐达的爱将,70岁投降朱棣,9代人守护明朝
                        
明朝建文元年七月,靖难之役爆发,朱允炆派长兴侯耿炳文率领30万大军平叛。在真定之战中,耿炳文大败,一位70岁的左军都督成了燕军的战俘。当这位老将被押送到朱棣的大帐时,朱棣大喜,亲自为他松绑,说道:“岂非皇考之灵以尔授我乎?”
意思是,这难道不是先帝在天之灵,把老将军赐给我的吗?
这位老将,名叫顾成,乃是跟随朱元璋起兵的老卒,同时,他还是徐达的爱将。朱棣得到顾成后,丝毫不怀疑顾成会再次倒戈,而是派人将顾成送到北平,协助燕王妃徐氏(徐达长女)和世子朱高炽守城。
顾成见到徐氏后,老泪纵横,从此发誓效忠朱棣。朱棣登基后,顾成因功被封为镇远侯。顾成为明朝常年镇守贵州,威震南中。他85岁病逝,被追封为夏国公,为明朝对西南的统治作出极为重要贡献。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这位历经朱元璋开国、又参与朱棣靖难的明朝宿将顾成,希望通过史料的记载,为大家还原明朝第一代镇远侯及其家族的峥嵘史。
一、太祖任亲兵,徐达擢勇将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濠梁,他麾下的开国武将大多出自淮西,而顾成则是明朝鲜有的湖南籍开国将领。
《明史·卷一百四十四》记载:
顾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祖父业操舟,往来江、淮间,遂家江都。
顾成,字景韶,祖籍湘潭。顾成出生于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比名将徐达年长两岁。顾成的爷爷是一名船夫,由于经常在江淮之间行船,所以在扬州安家,顾成便出生于扬州。
顾成少年英勇,《明史》说他“少魁岸,膂力绝人”,他不仅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而且还在身上刺有纹身,尤其擅长使用马槊。当时,有十多个强盗抢劫他家的船只,他一人持槊将盗贼全部击败,同行的其他船夫从此对顾成尊敬有加,行船时都喜欢尾随其后。
元朝末年,各地爆发起义,扬州是张士诚的地盘,张士诚听闻顾成是条汉子,曾派人邀他入伙,顾成认为张士诚胸无大志,一直没有答应。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带领徐达、常遇春、邓愈等人渡江,顾成前来投奔,朱元璋见顾成十分勇猛,便任命他为帐前亲兵。《明史·顾成传》云: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顾成不仅负责保护朱元璋,还负责帮朱元璋撑伞盖。有一次,朱元璋坐的船只搁浅在沙滩上,顾成竟然用身体直接把船背走了,让朱元璋惊叹不已。
翌年,朱元璋攻下南京之后,立即派徐达等人攻打镇江,顾成随行。不幸的是,顾成和十多名士卒被元军活捉。结果,其他士卒全部被杀,只有顾成用蛮力挣断绳索,杀掉两名看守,逃了回来。
顾成逃回军中后对徐达说:“镇江城内防守空虚,守将庸碌,现在正是攻打的好时候。”徐达大喜,果然带兵夺下了镇江,此战之后,顾成得到徐达的信任,被封为百户。
此后,顾成随徐达连克常州、江阴等地,再次被徐达擢升为千户。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杀掉上司徐寿辉后,沿江而下,打算灭掉立足未稳的朱元璋。朱元璋用康茂才诈降之计,引陈友谅到河道狭窄的龙湾,设伏打败了陈友谅。待陈友谅败走,顾成率军一路追击,截获陈友谅三艘战舰,归来后,朱元璋大喜,赐顾成百金。
在朱元璋登基之前,顾成几乎跟随徐达参与了灭汉、灭吴等重要战役,明朝建立后,顾成因“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被晋升为坚城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纵观顾成的前半生,他在史书中出场较早,曾给朱元璋做过亲兵,受徐达赏识。顾成凭借自己的勇猛,虽崭露头角,但他却属于大器晚成。事实上。顾成真正“飞黄腾达”的时机,还在后面。
二、父子守贵州,随军讨藩王
明朝虽然建立了,但对于顾成来说,他的征战生涯并没有结束。洪武元年,顾成跟随徐达北伐,担任徐达的参军。到了洪武四年,朱元璋派傅友德伐蜀(攻打明夏政权),顾成的表现十分抢眼。《明史·顾成传》云:
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
顾成擒获20多位敌军将校,归来后,顾成被任命为成都后卫主帅。
洪武八年,贵州当地的酋长多次发动叛乱,明朝有意派遣一位将领镇守贵州,经徐达和傅友德的推荐,顾成被派往贵州。从此,顾成成为军事主将,和贵州这个地方结缘。
明朝洪武八年,顾成初到贵州,便遇到叛乱,史载:
时群蛮叛服不常,(顾)成连岁出兵,悉平之。
顾成连年用兵,终于将当地的叛贼全部平定。在顾成的压制下,贵州百姓终于迎来了近十年的太平生活。
洪武十四年,傅友德带领沐英征讨云南,出发前,傅友德特地请旨,希望从贵州把顾成调来担任先锋,朱元璋欣然应允。
结果,顾成一马当先,帮傅友德首战取下普定,《明史》云:
蛮数万来攻,成出栅,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
意思是,敌人的增援部队来了数万人,顾成出城迎战,他一人杀掉近百人,击退了敌军。
都说朱元璋麾下第一猛将是常遇春,常遇春病逝后,傅友德当为军锋。可如今,顾成在傅友德帐下可谓是“军锋中的军锋”。
此战归来后,朱元璋赏赐顾成“龙衣金带”,并赐他世袭指挥使,让他继续镇守贵州。
洪武二十九年,贵州水西酋长发生叛乱,朱元璋任命顾成为征南将军,他亲自率军冲入敌营,斩杀敌军酋长,威震四方。
《明史》记载:
(顾)成在贵州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
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三十年,顾成在贵州共平叛近百次,无疑成了西南柱石,他的长子顾统也成长为了指挥使。
洪武三十年底,开国将领所剩无几,朱元璋下旨将顾成召回京师,归耿炳文节制。次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因朱允炆急于削藩,最终逼反了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
朱允炆派耿炳文带兵平燕,顾成担任左军都督,和耿炳文一起北上。不料,在真定之战中,南军惨败,顾成在掩护耿炳文撤退的过程中,被燕军大将朱能和谭渊所俘。
顾成是战场上的硬汉,他被俘后,一言不发,他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死亡。不过,后来的结果证明,顾成没有被杀,被杀的,是他的家人。
三、旧将降朱棣,家人遭屠戮
最初,顾成坚决不降。朱棣听闻被俘的人名叫顾成,大喜过望,连忙让人将顾成请入大帐,他亲自给顾成松绑,根据《顾成神道碑铭》记载:
靖难之师起北方,公受命往御,至真定,靖难之师缚公以献,文皇识公先朝旧人,解其絷与之语曰:“岂非皇考之灵以尔授我乎!”因语以不得已兴师之故,言已泣下,公亦泣,遂遣人护送北京,令辅仁宗皇帝居守。
意思是,朱棣给顾成松绑后,对顾成说:“这难道是先帝在天之灵将您送给我的吗?”然后,朱棣含泪向顾成说自己是被逼无奈才起兵,顾成听完,潸然泪下。朱棣命人将顾成送往北平,让他协助世子朱高炽和燕王妃徐氏共同守城。
需要说明的是,顾成是徐达的爱将,而朱棣之妻徐氏正是徐达的长女,两人的渊源极深,顾成到达北平后,徐氏对顾成非常尊敬,在顾成面前以晚辈自居,顾成深受感动,从此诚心辅佐朱高炽。《明史》云:
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听于成。
意思是,后来李景隆围困北平,顾成帮朱高炽防御调度,朱高炽很多意见都听命于顾成。
顾成和朱棣,一个是徐达的爱将,一个是徐达的女婿。必须承认的是,顾成之所以会这么快投降朱棣,最主要还是因为徐达的缘故。
当年顾成已经70岁,他投降朱棣后,他的家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为朱允炆听闻顾成投降,一怒之下,杀掉了顾成的长子顾统和家中大小16口人,其中包含顾成的5个儿子(顾成有7个儿子,除了夭折的两位,其他的均被朱允炆所杀)。万幸的是,顾成的长孙在家丁的掩护下逃了出来,算是保留了顾成的血脉,他后来改名为顾兴祖,袭承了顾成的爵位,下文还会提到。
所以说,战场上所有的选择,都是艰难的,顾成的倒戈,对朱棣帮助很大,但对他的家族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不过,事实证明,顾成还是“赌”对了,因为靖难之役最终的胜利者是朱棣。
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城,正式入驻南京,靖难之役结束。朱棣登基后,大封功臣,顾成被封为镇远侯,赐免死铁券。在13位靖难侯爵中,顾成排名第三,仅位列张武和郑亨之后。
从元朝至正十五年顾成投奔朱元璋,到明朝建文四年被封侯,顾成跨越了43年的时间。然而,对于顾成来说,他这个侯爵却异常沉重,毕竟,爵位的背后有16位家人的鲜血。
顾成被封侯后,不愿接受朱棣赐给他的金银和宅邸,他上书给朱棣,希望能够继续前往贵州。朱棣怜惜他年迈,几度挽留,顾成执意不肯,近乎哀求。最终朱棣决定成全顾成,放他再度镇守贵州。
顾成离开南京的时间是永乐元年,他带着自己的孙子,重新进入了明朝疆域的西南。他的背影,有些落寞,但脚步仍然矫健,因为他接下来的人生,将为大明朝的江山社稷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耄耋镇贵州,忠义传9代
在顾成再次来到贵州之前,由于明朝进行了4年的靖难之役,贵州各地的叛军再次崛起,等他们听说顾成又要来贵州后,叛军们立刻感觉大事不好。史载:
欢趋出拜,叛者皆归,境内靖宁。
意思是,有的叛军赶紧出门迎接顾成,那些发动叛乱的酋长赶紧归附,贵州境内瞬间安宁。
在明朝初年,云贵地区虽然是大明国土,但内部大小土司酋长多达数万,在这些土司的管辖范围内,他们可以任意占有百姓的一切,包括生命,这就导致皇权无法通达。同时,土司之间相互兼并、背叛朝廷的事情屡有发生,百姓也因此苦不堪言。
有明一朝,有两个家族对云贵地区的贡献颇大,第一个是永世镇守云南的西平侯(黔国公)沐氏家族,另一个就是在明朝初年,镇守贵州长达40余年的镇远侯顾氏家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朝之所以能够将云贵长期纳为其统治范围,沐、顾两家功不可没。
笔者此前曾写过明朝的沐英,也写过清朝的鄂尔泰,在明朝和清朝前期,云贵地区都是在朝廷的勋贵强制压制下才得以稳定。直到清朝雍正年间,鄂尔泰在云贵推行“改土归流”,才彻底有所改变。正是因为如此,沐家和顾家对明朝稳固西南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只不过,由于沐家太过出名,后世读者大多知道云南沐府,而不知道贵州顾侯。顾成在西南的贡献虽不能和沐氏一族划等号,但也不可替代。
永乐六年,朱棣召顾成进京,重提让顾成留在京城辅佐朱高炽,但顾成却说:“太子仁厚英明,朝中杨士奇、夏原吉等人都是能臣,有他们的辅佐,我在京城也只能是个摆设,不如放我去镇守贵州吧,那里的百姓更需要我。”
朱高炽和顾成当年在北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顾成离开京城时,朱高炽前来送行。当时,汉王朱高煦觊觎太子之位,顾成对朱高炽说:
“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
意思是,殿下只要孝敬父母,体恤百姓,遇到大事处处禀报陛下就行,不必在意那些小人。
永乐六年,顾成回到贵州,此后的5年内,贵州又发生三次大规模叛乱,顾成带着孙子顾兴祖,先后率兵将叛乱平定。《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了朱棣评价顾成的一段话:
“汉武帝穷兵黩武,以事远方,罢敝中国,朕无取焉。顾成老成,能持重安边,非喜功好事之流,以是特嘉奖之。”
朱棣的意思是说,汉武帝穷兵黩武征讨远方,我不想效仿他。我有顾成这样的老臣,一样能够稳定边疆。
想当初,朱棣亲自为他松绑,感叹顾成是先帝赐给自己的良将。而今,顾成通过自己的老迈之躯,帮明朝稳固了一个省。顾成的存在,是朱棣之幸,更是大明之幸。
永乐十二年,顾成在训练士卒时突发疾病,随后病逝,享年85岁,朱棣听闻后,为顾成辍朝,追赠他为夏国公,谥号“武毅”,并让他的孙子顾兴祖袭承镇远侯爵位。
顾成曾辅佐朱元璋开国,又助朱棣靖难,明朝初年的峥嵘历史他一一见证,他被封侯后,抛开京城的优越环境,毅然带兵永镇蛮荒之地,85岁的顾成,抚养幼孙长大成人,帮大明镇守贵州,他是一个复杂的大家长,但又是一个纯粹的老臣。
顾成死后,镇远侯又传了九代,虽然顾家没有世代镇守贵州,但在明朝此后的岁月里,凡是贵州出现叛乱,皇帝首先想到的是让历代镇远侯带兵。
第六代镇远侯顾寰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不仅两次到贵州平叛,还出镇两广、征讨安南、到淮安抗击倭寇。顾寰79岁去世,获赠“太保”,他将镇远侯一脉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明朝崇祯十七年,北京陷落,第九代镇远侯顾肇迹在明知崇祯已死的情况下,仍带领将士冲击李自成的大军,最终被敌军所杀,身首异处,血染征袍。
从辅佐朱元璋开国,到为崇祯殉死,明朝镇远侯顾家,对大明朝称得上善始善终。
在笔者心目中,初代镇远侯顾成绝对是一位值得后世一读的老将,在他身后的八代镇远侯200余年忠于明朝,这种忠贞,也值得大书特书。
笔者不提倡封建文化,但是抛开封建文化中糟粕的一部分,镇远侯顾家对明朝的效忠,不正是全国各族儿女保家卫国的精神写照吗?
韩愈说:“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往事越千年,明朝镇远侯府已经不在了,但精神仍需延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16: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顾肇迹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明朝官员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顾肇迹,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顾承光孙,顾大理子,1644年为义军所杀。





本    名顾肇迹 所处时代明朝 逝世日期1644年 籍    贯江都(今江苏扬州)
顾肇迹(?—1644),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顾承光孙,顾大理子。天启中袭爵镇远侯。崇祯元年(1628)七月任左军都督府佥事,二年(1629)十月与宋鸣梧抗清军南侵,死守北京德胜门。三年(1630)九月加少师,十四年(1641)正月领南京右军都督府,任提督操江。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城陷,顾肇迹为义军所杀。后福王立,赠“镇国公”。 [1]  




参考资料1.    江都历史文化(下篇邑境史话部分)  .江都政协网[引用日期2019-10-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16: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子 [cóng zǐ]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汉语字词




1.“从子”作为亲属称谓词

用作亲属称谓的从子<书>,是上古、中古时期“叙称”中常用的词汇之一。在历史时期从子可划分为3种不同意涵:从子旧义,伯父/叔父之孙;从子裹义,比上述“从子旧义”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从子新义,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

2.“从子” 作为短语

从子的原义:❶跟从着你。❷跟随儿子,听从儿子。





中文名从子 汉语拼音旧读zòng zǐ、cóng zǐ [6]  出    处《左传》 [36]  繁    体從子 同位称谓从女 注 音ㄗㄨㄥˋ ㄗㄧˇ 习用时期春秋、汉末三国到清朝 [36]  


目录

1 亲属称谓
▪ 释义
▪ “三义”演进
▪ 古代家族
2 引例分析
▪ 从子
▪ 附录
3 翻译原则
4 短语
▪ 解释
▪ 典例

   


亲属称谓

编辑

 播报

基本信息


对称称谓:1、唐宋之前的“旧义从子”对应从父;2、唐宋以后的“新义从子”则对应伯父/叔父。


关联称谓:群从子弟;兄子/弟子;犹子;族子;再从侄;再从子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卫人讨宁氏之党,故石恶出奔晋。卫人立其从子圃,以守石氏之祀,礼也。 [33]   


   


释义

【从子旧义】宗法意义上,从父兄弟(分为从父兄、从父弟)之子称之为从子(区别于宗亲称谓的兄子/弟子),也即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孙。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便是甲的从子。今注:从祖兄弟之子中古时期当称为族子。唐宋以后,从祖兄弟之子也可称作再从侄。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子之意若为旧义,拟作为“旧义从子”。该意略同后世的从侄、堂侄。 [5]   [7]   [8]   [9]   [10]   [11]  

【从子裹义】由于古时语言的地域习惯等因素,也有将比上述“从子旧义”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比如从祖兄弟之子的族子经常也被泛称为从子,但这种用法在史学、谱牒学界的例子不算多。见例3.2“於霸为从子”。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子之意若为裹义,拟作为“裹义从子”。 [5]   [7]   [8]   [9]   [10]   [11]  

【从子新义】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新义则是较晚才出现的意涵,意同叔侄的“侄”。后人尤其近人对从子的解释多着眼于从子新义,而未对从子旧义加以区别。唐宋时的“再从子”也是在“从子新义”的基础上再造的称谓词。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子之意若为新义,拟作为“新义从子”。 [5]   [7]   [8]   [9]   [10]   [11]  

   


“三义”演进

旧义、裹义、新义从子(不同时期)的用法















父辈


平辈


两汉·魏晋南北朝——子侄辈


唐宋以来——子侄辈


天祖及天祖以上





亲同姓

……

……

……

……


高祖



族父

族兄弟

<族子>

裹义从子

<族子>

裹义从子


曾祖



从父

从祖兄弟

从兄/从弟

(俗用)

从兄子/

从弟子

族子

裹义从子

族子、再从侄

裹义从子


伯父/叔父

从父兄弟

旧义从子

从侄、再从子




兄/弟

兄子/弟子

侄·侄子

新义从子









注:从兄子、从弟子下文俱有示例。从祖兄弟(分为从祖兄、从祖弟)之子也有称作“从祖兄子”或“从祖弟子”的。


对于旧义、裹义、新义从子家属的称谓



从子祖父


从子之父


从子本人


从子之子


从子之孙


1、旧义从子


伯父/叔父

从父兄弟·旧义从兄/从弟

O

族孙

〈族曾孙〉


2、裹义从子


不定

不定

O

〈族孙〉

〈族曾孙〉


3、新义从子




兄/弟

O

从孙·侄孙

族曾孙·从曾孙


   


古代家族

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曾祖父再往上追溯的同族子侄辈,则称作族子。 [12]  古代大家族中,儿子、侄子(兄子、弟子)一般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距离不会隔得很远,如果是官宦士族家庭,自己在任上时,子侄往往带在身边,所以自己一旦逃难,连同侄子一起带上。至于说从子、族子则一般不会带在自己身边。 [7]   [8]   [9]   [10]   [5]   [11]  

注解辨析


关于从子的解释,《朱子语录》:“汉人谓<女至>为从子,却得其正,盖伯叔皆从父也。”这里的<女至>在宋代,是男子、女子对兄弟的子女的称呼。 [37]  

后人每每也会引用到《朱子语类》卷八五:“据礼,兄弟之子当称从子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称族子。”这句 [9]  ,是故有必要对此段话进行一番阐释、辨析。

《朱子语类》注表——朱熹观点


烈祖∕六世







族子


天祖∕五世






族子


高祖∕四世




族兄弟

族子③


曾祖(一代)

从祖


从祖兄弟

从子②


祖父(二代)

伯父/叔父

从父兄弟

从子


父(三代)

兄/弟

从子①


己身




注:《朱子语类》所云“自曾祖而下三代”,当指(曾祖之子)从祖之曾孙、(祖父之子)伯父/叔父之孙、(父之子)兄/弟之子。


辨析: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故他的说法代表了南宋时的观点,并不一定能全面的说清不同时期“从子”所具有的内涵,因为称谓词的涵义会随时间而发生变迁。朱说“兄弟之子当称从子”其实需要视情况而论,“兄弟”分“(亲)兄弟”、“从兄弟”,“从兄弟之子称从子”应该问题不大,但是“(亲)兄弟之子称从子”那可就有问题了。上古、中古时期,史籍里说到“(亲)兄弟之子”意思基本上叙称为“兄子”、“弟子”,《三国志》、《晋书》中可谓俯拾即是,因此朱说是存在偏颇,或仅适用于南宋以后。表中从子①,是唐代以后出现的新意涵,与唐代的“侄”同义,该义在中古作兄子/弟子;从子②,在中古有称作族子的;族子③,当属“裹义族子”。朱总结为“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似可拟改为“自曾祖而下三代称兄子、弟子以及从子”。 [9]   [5]  

   


引例分析

编辑

 播报

   


从子

说明:符号〖 〗用来标示参看的条目、词条;2个字符的符号︱︱为代字号标点,用来替代古籍引述中的“从子”二字,凸显其位,便于读者定位。 [14]  

1)《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卫人讨宁氏之党,故石恶出奔晋。卫人立其︱︱圃〖石圃〗 ,以守石氏之祀,礼也。 〔现代〕杨伯峻注:︱︱,兄弟之子也。亦谓之犹子。 [33]  

2.1)《后汉书》卷57《谢弼传》:中常侍曹节︱︱绍〖曹绍〗为东郡太守,忿疾于弼,遂以它罪收考掠按,〔谢弼〕死狱中,时人悼伤焉。 [13]  

2.2)《后汉书》卷64《赵岐传》:延熹元年,玹【唐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戬【赵戬】逃避之。

2.3)《后汉书》卷70《荀彧传》:及帝(指汉献帝)都许,以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操〖曹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科按,从祖兄弟之子,裹义)攸〖荀攸〗。 [13]  

世系表1



起源


兄弟


从父兄弟


从祖兄弟


族兄弟


亲同姓


荀遂

荀淑之兄

荀昙

荀彝

荀攸

荀缉


荀淑

荀绲(gǔn)

荀彧

荀恽

荀甝(hán)


注:表格上方亲属关系表示同一列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荀攸的父亲荀彝与荀彧是从祖兄弟(荀彝与荀彧两人共曾祖而不共祖父的平辈兄弟),荀攸是荀彧的从祖兄弟之子。《后汉书》将“从祖兄弟之子”这一关系称为“从子”。荀彧是荀攸曾祖父亲弟的孙子,据《尔雅》表述,那么荀彧当是荀攸的族父。到“荀攸和荀恽(荀彧之子)”就比“荀彝与荀彧”疏远了一代,荀恽与荀攸的高祖父是同一人,荀攸是荀恽的族兄。

2.4)《后汉书》卷71《皇甫嵩传》:明年,卓拜为并州牧,诏使以兵委嵩,卓不从。嵩︱︱郦〖皇甫郦〗时在军中,说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埶不俱存。 [13]  

2.5)《后汉书》卷74下《刘表传》:“〔刘表〕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皆服从。”李贤等注引《献帝春秋》曰:“济引众入荆州,贾诩随之归刘表。襄阳城守不受,济因攻之,为流矢所中。济︱︱绣【张绣】收众而退。刘表自责,以为己无宾主礼,遣使招绣,绣遂屯襄阳,为表北藩。” [13]  

2.6)《后汉书》卷90《乌桓传》:献帝初平中,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蹋顿有武略,代立……

3.1)《三国志·魏书九·夏侯渊传》引《魏略》:时征西将军夏侯玄,〔夏侯玄〕於霸〖夏侯霸〗为︱︱(按,从子裹义),而玄於曹爽为外弟。 [18]  

辨析:由“渊从子”,可知“夏侯霸之父”与“夏侯玄之祖”不是亲兄弟,故“於霸为从子”的从子不是“从子本义”,而是“从子裹义”。

3.2)《三国志·魏书九·夏侯尚传》:夏侯尚字伯仁,渊〖夏侯渊〗︱︱也。 [17]  

沛国谯县夏侯氏(世系表2)


失讳

失讳(渊父)

夏侯渊

夏侯霸



失讳

失讳(尚祖父)


夏侯尚

夏侯玄


注:据“渊从子”,从子若为“本义从子”,则上溯到“夏侯渊之父”与“夏侯尚之祖”,此2人是亲兄弟;若为“裹义从子”,那么即便上溯到“夏侯渊之父”与“夏侯尚之祖”,此2人已非亲兄弟了。


3.3)《三国志·魏书十八·文聘传》:分聘户邑封聘子岱为列侯,又赐聘︱︱厚〖文厚〗爵关内侯。 [19]  

3.4)《三国志·魏书二十五·辛毗传》裴注引《世语》曰:毗女宪英,適太常泰山羊耽,外孙夏侯湛为其传曰:“宪英聪明有才鉴。……事定之后,敞〖辛敞〗叹曰:‘吾不谋於姊,几不获於义。’逮锺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羊祜曰:‘锺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祜曰:‘季母勿多言。’……宪英年至七十有九,泰始五年卒。”

4)东晋《襄阳耆旧记》:庞统,德公〖庞德公〗︱︱也。(其他“德公从子统”) [15-16]  

5)《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按,从父兄弟之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 [20]  

世系表3


王览

王裁

王导

王洽


王正

王旷

王羲之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庾子嵩作(意赋)成。︱︱文康(指庾亮)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5)《魏书·长孙道生传》:长孙道生,嵩〖长孙嵩〗︱︱(从父兄弟之子)也。 [21]  

6)唐·李延寿《南史》卷19《谢灵运传》: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谢方明〗︱︱(按,从祖兄弟之子,裹义)也。 [22]  

陈郡谢氏士族(世系表4.1)


谢裒

谢奕·字无奕

谢玄

谢瑍

谢公义·字灵运


谢铁

谢冲

谢方明

谢惠连


7.1)五代《旧唐书·列伟第八·刘弘基传》:〔刘弘基〕︱︱仁景【刘仁景】,神龙初。宫至司农卿。 [25]  

7.2)《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一·房琯(子孺复 从子式)》:式〖房式〗,琯之侄,举进士。李泌观察陕州,辟为从事。 [25]  

析:由“式,琯之侄”可知“房琯传(子孺复、从子式)”中的“从子”指的是兄子/弟子,是从子新义。

8)北宋《旧五代史·志十一·职官志》:〔朱温〕封从子(兄子,从子新义)友宁〖朱友宁〗为安(亲)王,友伦为密(亲)王。


宋州砀山县朱氏世系表5


朱诚

朱存

朱友宁


朱友伦


朱温

朱友贞


附:朱温,后改名朱全忠、朱晃。


8)《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八》:初,混〖谢混〗与刘毅款昵,混从兄(从父兄)澹常以为忧,渐与之疏;〔谢澹〕谓弟璞及︱︱(从祖兄弟之子,裹义)瞻曰:“益寿此性,终当破家。”澹,安之孙也。 [11]  

陈郡谢氏士族(世系表4.2)


谢裒

谢据

谢朗·字长度

谢重·字景重

谢瞻·字宣远


谢安(320-385)

谢瑶·字球度 [23-24]   

谢澹·字景恒(?-425)

谢里


谢璞·字景山

谢涛·字明远


谢琰·字瑗度(?-400)

谢混·字叔源

谢涟


9)〔南宋〕王深源《«卧游录»序》:“先生(指吕祖谦)之︱︱(弟子,从子新义)乔年〖吕乔年〗 既取‘卧游’二字扁先生燕寝之堂,复以是编属东阳郭君淇书之。” [26]  


东莱郡吕氏世系表6


吕大器

吕祖谦

吕延年


吕祖俭

吕乔年


10)〔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王翱〕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 [27]  

11)〔明〕张自烈《正字通》载:“伯叔之子曰︱︱。” [28]  

今注:“伯叔之子”与己平辈,怎得称为“子”,故原文待商榷。

12)清《明史·本纪第二十二·熹宗》:〔明熹宗悊皇帝朱由校〕论宁远(卫)解围功,封魏忠贤︱︱(兄子/弟子,从子新义)良卿〖魏良卿〗肃宁伯。 [29]   [35]  又明代薛冈《天爵堂文集·卷十九·丑寅闻见志》记载:“传闻魏良卿赴法司,鞫主者欲加刑,良卿曰:‘吾生长田舍,得负耒耜足矣,何知富贵?今日称功,明日颂德,功德巍巍,自当封拜;吾不合为珰侄,遂以袍带加身,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

析:由《天爵堂文集》:“吾不合为珰侄”,可知《明史·熹宗纪》:“封魏忠贤从子良卿肃宁伯”中的“从子”指的是兄子/弟子,是从子新义。

13) 〔明〕外方山人◎辑/〔清〕西厓◎著《谈徵·名部上·伯叔侄》:今则对伯叔皆云侄,古人但称犹子、︱︱矣。 [30]  

14)清 恽敬 《逊庵先生家传》:“ 无锡高世泰,忠宪公攀龙︱︱(弟子,从子新义)也。” [31]  


江苏省无锡县高氏世系表7


高继成

高攀龙

高世儒


高士鹤

高世泰


15)清《聊斋志异·青凤》:耿(某)有︱︱去病【耿去病】,狂放不羁,〔耿去病〕嘱翁有所闻见,奔告之。 [32]  

16)赵翼《陔余丛考》卷36《侄》:俗称兄弟之子曰<女至>,非也。凡男子称兄弟之子,当曰从子。经书所载未有称<女至>者。……以︱︱为侄,起于北朝。(科按,不知赵翼“以至朝”句有何凭据) [38]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侄女。”

总结:以上从子为“从祖兄弟之子”关系者有3例,出于《后汉书》、《南史》、《资治通鉴》。

   


附录

从兄子(附)


从父兄、从祖兄之子可分别称之为“从父兄子”或“从祖兄子”,据此试可将两者统称为“从兄子”。

1)《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传》: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从父兄子,从子本义)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 [5]  


扶风郡窦氏世系表8


窦扈

窦经

不详

窦婴


窦充

窦漪房【孝文皇后】

刘启【孝景皇帝】


2.1)《后汉书》: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三]

注[三]大、小夏侯谓夏侯胜、胜从兄子建〖夏侯建〗也。京氏,京房也。 [34]  

2.2)《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桓帝邓皇后讳猛女〖邓猛女〗,和熹皇后(指邓绥)从兄子(从父兄子,从子本义)邓香之女也。 [5]  


南阳郡邓氏世系表9



刘炟【肃宗】

刘肇【孝和皇帝】#

刘祜

【孝安皇帝】

刘保

【孝顺皇帝】

刘炳【孝冲皇帝】


邓禹

邓训

邓绥【和熹皇后】#

刘志【孝桓皇帝】⊕#


不详

不详

邓香

邓猛女【桓帝废皇后】#



刘炟【肃宗】

刘开【孝穆皇】

刘翼【孝崇皇】

刘志【孝桓皇帝】⊕#



注:1.人名后加⊕,表示存在过继、收养等关系。2.人名后加#,表示存在婚姻关系。

附:1.刘炳,又名刘昺。2.邓猛女,又名邓猛。3.刘志,生父是刘翼,嗣父是刘保,出继后降了一辈。


2.3)《后汉书·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第五》:〔李通〕乃使光武与轶【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李通〕遣从兄子季【李季】之长安,以事报守【李守】。 [5]  

3)《晋书·苻坚载记下》:苻朗,字元达,坚〖苻坚〗之从兄子也。 [5]  

4)《魏书·封懿传》、《北史》:懿〖封懿〗从兄子恺,字思悌,奕之孙也。父劝,慕容垂侍中、太常卿。 [5]  

渤海蓨县封氏(世系表10)


封释

封悛

封放

封懿·字处德

封玄之



封虔之

封磨奴·字君明


封奕

封劝

封恺·字思悌

封伯达




封轨


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封放为封奕兄弟,而《资治通鉴》说封放为封奕从弟。暂从《新唐书》说法。


从弟子(附)


从父弟、从祖弟之子可分别称之为“从父弟子”或“从祖弟子”,据此试可将两者统称为“从弟子”。

1.1)《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顷之,太后【孝元皇后】(傅氏)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西汉孝哀皇帝】(刘欣)免官遣归故郡。 [5]  

1.2)《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唯高武侯喜得全,自有传。 孝哀傅皇后【孝哀皇后傅黛君】,定陶(刘康)太后【孝元皇后】(傅氏)从弟子(从父弟子)也。 [5]  


河内郡温县傅氏世系表11


不详

不详

傅氏【孝元皇后】

刘康【共皇】

刘欣【孝哀皇帝】#


傅中叔

傅晏

傅黛君【孝哀皇后】#


注:人名后加#,表示存在婚姻关系。附:刘康的谥号,一作共皇,一作恭皇。


   


翻译原则

编辑

 播报



有关“从子”翻译的扉页
有关“从子”翻译的扉页(2张)


关于从子(含从兄子、从弟子)作为亲属称谓时的翻译问题,需要分清属于“从祖子”还是“从父子”。
若属于“从父子”范畴一般可以译为“堂侄”;若属于“从祖子”范畴可以译为“再从侄”;若由于史料缺失而分不清楚人物亲疏关系或者无法抉择时,不妨直译为从子(如此可尊重原文)。如此可以避免丢失原来文言词汇“从子”所包含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将“从子”想当然地译为“侄子”这一做法是存在问题、误区的,一般中古文言词汇中的“兄子”“弟子”才会对应唐代以来“侄子”的含义。显然“从子”与唐代以来“侄子”在含义上是否对应,依然是值得后人去研究商榷的,也是基于这些疑问提出了以上的译法。 [5]   [7]   [8]   [9]   [10]   [11]  

   


短语

编辑

 播报

   


解释

从子(cóng zǐ):❶跟从着你。❷听从、顺从儿子;跟随儿子。从,依顺;跟随。 [1]  子,对人的尊称;儿女,现指儿子。 [2]  

   


典例

跟从着你。

《诗经·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3]  

《仪礼·公食大夫礼》:摈者辞,拜也;公降一等。辞曰:「寡君︱︱,虽将拜,兴也!」宾粟阶升,不拜,命之成拜,阶上北面再拜稽首。

顺从儿子;随着儿子。

《礼记·丧服·子夏传》: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 [4]  

《汉书》卷86《师丹传》:丹议独曰:“……今定陶共皇太后(傅氏)、共皇后(丁氏)以定陶共为号者,母︱︱、妻从夫之义也。……”

《汉书》卷97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之代(代国),为代太后。 [5]  此句语法结构均是“从子+动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16: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顾承光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明朝官员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顾承光(1527~1598),字思谦,号仰葵,南直隶扬州府江都县(今属江苏省扬州市)人,祖籍湖南湘潭,明朝开国名将、镇远侯顾成之七世孙,明朝镇远侯。





本    名顾承光 字思谦 号仰葵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地南直隶扬州府江都县 出生日期1527年 逝世日期1598年 主要成就明朝镇远侯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轶事典故
3 亲属成员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顾承光自幼为伯父顾寰所器重,在他镇守广东时,多用其筹策。顾寰无后,属意顾承光袭爵。

万历十年(1582)四月,袭爵镇远侯。任典殿前大汉将军,赐蟒衣,赐侍经筵、剑履上殿。

万历十四年(1586)二月,任前军都督府佥事,整顿禁军虚名冒粮的问题。

万历二十六年(1598)九月,卒,终年72岁。 [1-2]  

   


轶事典故

编辑

 播报

顾承光折节下士,平生所交多为海内名流。喜好读书,藏书达万卷。弱冠游郡庠,凡七试有司不利,而意尚未已。直到晚年时,他还对人说:“吾凭藉国恩,冠蝉佩玉,雍容贵显矣。然使得一挂名乡荐书,乃公岂以此易彼哉,盖趋向如此也。” [1]  

   


亲属成员

编辑

 播报

七世祖:顾成

六世祖:顾统

五世祖:顾兴祖

曾祖父:顾溥

祖父:顾仕隆

伯父:顾寰

父:顾宇,追赠镇远侯。

母:徐氏,宜兴人,明朝内阁首辅徐溥的曾孙女。

妻:卞氏,江都人。

继妻:胡氏,武进人。

妾:畲氏。

子:顾大礼,畲氏所出,师从叶向高。

孙:顾鸣道、顾鸣逵 [2]  




参考资料1.    江都历史文化(下篇邑境史话部分)  .江都政协网[引用日期2019-10-26]
2.    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卷之七-国朝献征录  .吴江诗词网[引用日期2021-09-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4:44 , Processed in 0.0828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