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题顾黄公景星先生不上船图 》诗书长卷刍议
2018-01-06 19:50 来源: 孝乡书院
原标题:赵执信《题顾黄公景星先生不上船图 》诗书长卷刍议 我在搜索冯班《钝吟集》等著作时,看到其《钝吟书要》,对书法的论述极为高明,于是搜索其书法,看看到底写得如何。结果只看到一件小楷作品。于是搜索赵执信书法,特别关注了本篇这件《题顾黄公景星先生不上船图》诗书长卷。细读之下,对照赵执信《葑溪集》中的这首诗,两诗在文字上略有差异,现将诗集中的诗句抄录于下,书法中的两处不同用括号标示出来。
青莲居士李谪仙,醉倒天子妃子前。
梦(醉)中狼藉作呓语,已入箫韶压管弦。
长安市上酒家眠,沉香亭畔何殊焉。
少陵野老眼狭小,歌咏生憎不上船。
近代词臣那敢尔?礼法拘牵才萎靡。
黄公诗骨高嶙峋,史官如雨不著身。
雄才狂醉空自信,馀事青莲恐笑人。
丹青阑作青莲貌,或是前身那可料?
人生讵得总(才人岂得久)荣华,我辈故应长潦倒。
江东酒浓秋色暮,太息黄公曾饮处。
不见圣朝爱士过唐明,诗人千里随船行。
这两处文字的差异倒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第一处改为“梦”,避开重复的字,第二处改成后来刊行的文句,意义更加有普遍性,当然还是改了的好。我主要是在看到题款中的“圣宣”二字,感到有些特殊。再是,孔德成的题诗可以看出,后面的题字就看不清楚了,放大也没有用。
经搜索,陈汝洁先生在博客中早就辑录,在雅昌艺术网(拍卖)上现在还挂着此件书法图录,显示在2006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以十多万成交。最后面的题跋者知是台湾现代著名书家台静农,转录于下:
“赵秋谷以洪昉思《长生殿》获黜,时康熙戊辰(应为己巳),秋谷方二十七(应为二十八)岁。是卷所书诗为乙酉(1705年)秋作,犹云“近代词臣那敢尔,礼法拘牵才委靡。”距前事已十七(应为十六)年,且不免有余恨焉。汪由敦撰秋谷墓志云:秋谷即坐斥,性好游,所至,乞诗文法书者坌至。以知秋谷在当时重有书名,后人少有知之者,殆为其诗文之名所掩尔。观秋谷书,似取径赵吴兴,而上窥山阴者。冲和简静,如泉壑野逸,萧散自喜。伯郊兄得之于高阳李氏,以示诸友。皆以为向所未见。噫,秋谷一时兴会,废弃终身。大君之威与小人之谗,真可畏也。其平生法书不厄于兵劫水火,得留片纸于天壤间,亦幸事也。乙卯元月,静农题于台北寄寓。”
除了个别年份错误外,台先生的题识很有见地。如“噫,秋谷一时兴会,废弃终身。大君之威与小人之谗,真可畏也”,对秋谷先生的书法评价很高、很准——“观秋谷书,似取径赵吴兴,而上窥山阴者。冲和简静,如泉壑野逸,萧散自喜”。赵执信酷爱研习书法,取法经典,在同时代人中堪称杰出者,但受时代影响,多取法赵孟頫(吴兴人)、欧阳询,亦多上窥山阴(王羲之)堂奥,在书史上虽不能算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也堪称是一流的书法家。此幅行书长卷,书写相当精彩,可谓挥洒自如,神采焕然。从多个字的写法上,可以看出,赵执信是“深识书者”:三个“醉”的不同写法,“压”、“貌”的省写在书家中经常使用,“才”、“恐”、“笑”、“色”、“过”的书写奇特而有据,可谓法度精妙。
诗后诗人自题:“冬日坐圣宣曹二兄书斋,客有以醉太白图见示者,因忆乙酉之秋客游江左,曾为顾黄公先生题写真不上船图作长句一首,聊录请正。饴山赵执信。”钤印:赵执信印、抱膝居士。
后面有孔德成题诗:“一纸招邀误此生,含冤千古恨难平。饴山秋雨孝河柳,老去谈龙续正声。伯郊吾兄法家属题。乙卯元月二日,孔德成于台北。”由诗句可见,孔老先生对秋谷先生极为钦佩,对博山(孝妇河畔的柳树很有名,老干新枝,虬曲飘拂)非常熟悉。据说,“《长生殿》观剧”的具启(邀请函)者就是赵执信,是策划者和组织者之一,所以受处分最重。赵执信在康熙48年著《谈龙录》,所主张的颇具现实主义的有关诗论,现在看来,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赵执信在这首诗中仅一句“不见圣朝爱士过唐明,诗人千里随船行”,就可见其胆识过人,简直可以看作有触犯龙颜之嫌,说“圣朝”(康熙)不如唐明皇,李白是“天子呼来不上船”,即唐明皇还重视文士,让他们上船,康熙南巡,诗人随船行,上不了船,这样一对比,既讽刺了那些以诗文奉迎皇帝的人,更将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在诗中,赵执信似乎还将顾黄公与李白做了对比:李白最后是上了船,以致沉香亭畔、天子近前,而顾黄公根本就“不上船”。这样“惊世骇俗”的诗句,赵执信此前可能已经题写在顾黄公景星先生不上船图上,现在又书写出来,以之示人,较之那些阿谀恭维之辈,何啻霄壤之别,直与少陵、青莲、黄公同是“诗骨高嶙峋”,真是令人敬佩!
这一点,陈汝洁先生早就看到。他在《<<font>盛世变徵——清代诗人赵执信研究>纠谬》中写到:
“顾景星,字赤方,号黄公,湖北蕲州(今蕲春县)人。明代贡生。康熙十八年(1679)朝廷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顾景星被荐入都。但他到京城后,称病坚决不参加清廷组织的考试,保持了坚贞的遗民气节。参加本次博学鸿词科考试考中的50人,均入翰林院,赵氏诗中所说的“黄公诗骨高嶙峋,史官如雨不著身”,就是赞美顾氏傲骨嶙峋,气节坚贞,不贪图朝廷的官爵。......从此诗的写作背景来看,赵执信这首诗写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秋,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康熙帝曾南游江苏扬州、苏州等地。所以,诗中“不见圣朝爱士过唐明,诗人千里随船行”,是讽刺那些趁康熙南巡期间,找机会献上自己诗作,以求博得皇帝垂青,弄个一官半职的人。诗末句以这些投机钻营者来反衬顾景星的傲骨嶙峋、人品高洁。这首诗也正因有这样的讽刺意味,以致在《四库全书•因园集》中被删除,四库馆臣显然读懂了此诗的讽刺意味。”
从赵执信落款中的“曾为顾黄公先生题写真不上船图作长句一首”的用词看,好像顾黄公自己在别人给他绘的写真(画像)《不上船图》上先有题诗,赵执信后作此长句。赵执信这首诗写于“乙酉之秋”(康熙四十四年),即1705年,顾黄公早已于1687年去世,已经去世18年了。这幅图当时在谁手呢?赵执信是面对着这幅写真图、还是黄公的题诗而作呢?当然,一般认为是前者,但后者也有可能。从现存诗集的诗题看,赵执信应该是面对图而作,这首诗应该就题在这幅图上的。
此前,曾看到蕲春陈仕猛先生的《顾景星与曹寅》一文,其中写道:
“到康熙三十九年八月,曹玺早已去世,孙氏垂垂老矣,曹寅任织造达十年之久,早已成为康熙的宠臣,地位稳固,值表兄顾昌(文饶)来访,曹寅瞻仰舅父音容笑貌,郁积心中二十二年之久的缺憾,对舅父的敬慕、怀念、愧疚之情,不能自已,提笔写下了《舅氏顾赤方先生拥书图记》:
后己未(引者按:即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十二年,庚辰(引者按: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寅行年四十三,文饶四十有八,舅黄公先生弃世已十四年,寅出使莅吴十年,文饶三上公车矣。文饶下第,自都门奉遗像及海内名家诗赞共一巨卷,投知己中丞宋公,抵苏州而还,过金陵使院,将买舟归黄冈。八月十七夜,晚厅画诺毕,振衣屦,秉烛炬,出像瞻拜,颧颊宛然,馨欬如在,第须鬓苍白,稍异前时,问,知为后来追想补图者。中间人事不足述,感叹存殁,悠悠忽忽,何以遂至二十二年之久!而灯影徘徊,亦竟忘余与文饶之年,皆企于知非不惑之间也。然自今以往,得睹此卷者尚有日。虽寿至耄耋,子孙满前,亦终拳拳于二十二年之前也。作诗:慕庐韩侍郎,果亭徐学士,毘陵邵髯子湘,其馀皆有闻而不相识。子湘亦二十二年前于舅氏坐中相识者。其云老辈,盖同就征之山西傅青主、关中李天生、长洲汪苕文、宜兴陈其年、宣城施尚白,文采彪炳,风流映带,神光奕奕,一时皆可想见者也。寅谨记。”
这里是曹寅题顾黄公《拥书图》,其中所记题《拥书图》的文士很多,图是由顾景星之子顾昌携带而来。赵执信所题的这幅顾黄公《不上船图》,是否也是顾昌携来呢?不得而知,题这幅《不上船图》还有没有其他的诗人?他们的题诗是否也这样尖锐呢?
这里还要重点探讨一下,“圣宣曹二兄”是谁呢?
最有可能就是曹寅的二弟曹宣,因避康熙名讳,此时已改名“荃”。查知,曹宣,后改名曹荃,字子猷,号芷园,生于康熙元年二月(赵执信是10月),逝于康熙47年,赵执信书写此诗时尚健在。是否曹宣改名后又将字改为“圣宣”呢?可能性不大。或许有可能是为了避讳,赵执信在落款时,特别在名字前添加了“圣”字,不过,古人没有直呼友朋其名的,我也没有见过这种加“圣”的写法,因此,无法确定“圣宣”是谁(应该就是曹荃),以上仅仅是推测而已。
曹寅《楝亭诗钞》卷六有《思仲轩诗》,现在一般认为是写于曹宣忌日——康熙四十八年五月的一天,曹宣去世一年忌日,曹寅因痛惜其弟壮年早逝而作《思仲轩诗》。据说,思仲轩本是曹寅真州使院的西轩,因其弟曹宣曾在此居住过,并于庭院中植杜仲一株,曹寅因而把西轩命名为思仲轩。诗中有“忆汝持节来,锦衣貌殊众;举眼历十稔,拱木已成栋”句,查知,十年前的康熙38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曾多次驻跸扬州,曹宣扈从南来,正好与诗中所载时间吻合。
据资料显示,内务府《题请将湖口等十四关铜斤分别交与张鼎臣王纲明曹寅等经营本》载:“康熙四十年五月二十三日,总管内务府谨题:为遵旨议奏事。……于本月十二日具奏,据物林达曹荃称:我兄曹寅拟接办十四关铜斤,……则奴才曹荃,既蒙主上鸿恩,派出差使,情愿协助我兄曹寅经营”,内务府《奏曹寅办铜尚欠节银应速完结并请再交接办折》:“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十三日,总管内务府谨奏:为遵旨议奏事。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寅呈称:案查康熙四十年五月,寅具折启奏情愿承办各关铜斤。……经查其未交银两原因,据曹寅弟弟之子曹顺呈称:我伯父曹寅,自四十年五月起,接办铜事,至本年五月,八年期限始满。该一年应交之节省银三万九千五百三十两,我伯父曹寅,在限满之前,一定送交完结等语”。两则档案所述之事,前者主述人为“曹荃”,后者主述人却是“曹寅弟弟之子曹顺”,这样可以推断,康熙四十八年内务府上《奏曹寅办铜尚欠节银应速完结并请再交接办折》时,曹荃已经逝世。特别从第一折可以知晓,曹宣(曹荃)从康熙40年,协助曹寅经营铜务,一定有很多时间住在扬州(真州使院),这就为赵执信在落款中所说的“冬日坐圣宣曹二兄书斋”具备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康熙44年秋至康熙45年冬,赵执信有江南苏州之行,最少去回两次到过扬州等地。赵执信在《葑溪集》的最后有两首诗,可以大致推断其从苏州返程的时间。在《顾霖苍索赠》有“归心如残岁,飘忽不可止。既发复停桡,乃为二三子......忆从客名邦,已阅两星纪”,从前句可知是年底,从后句看,指在苏州过了两次仲冬。最后一篇诗是《虎丘留别相送诸子》,共四首,第一首是:“北风何意阻归舟,海涌山前半日留。转觉离心剧杨柳,寒梅初发小桥头”,从梅花初开的时节看,很有可能在春节前后,姑且还是看作康熙45年的暮冬返回博山。
还是回到相关主题:此幅书法长卷可能写于康熙45年冬,赵执信南游返回博山之前。我们就要问了:第一次作的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呢?顾黄公景星先生已经去世十多年了,顾黄公是曹寅的舅(这恐怕也要写一篇文章),那么,赵执信说的“乙酉之秋”作的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曹寅持有的这件《顾黄公先生不上船图 》题的长诗。那么,就可以推断,赵执信在康熙44年秋,不仅寄诗曹寅(《寄曹荔轩使君真州》),而且见了曹寅,不仅给曹寅写了此诗,次年的冬天返回时,还给他弟弟的朋友又写了此诗,写诗的书斋极有可能就是曹寅使院的西轩。
作者简介:孙长业,中国书协会员,博山区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博山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博山区政协常委。
THANK
编辑:孝乡博山,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