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8|回复: 0

大桴朱氏鼻祖——富顺王朱厚焜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8
发表于 2022-7-27 17: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荆王府史话——大桴朱氏鼻祖——富顺王朱厚焜
发布时间: 2014-8-24 12:47|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549| 评论: 0|作者: 陈仕猛





大桴朱氏鼻祖——富顺王朱厚焜

——兼叙大桴朱氏历修《宗谱》简况


陈仕猛


明末农民大起义,张献忠攻陷蕲州,焚荆王府,荆王后裔四散逃命。今蕲春境内赤东、大同、檀林等地,朱姓不少,是否有荆王后裔?众口相传,大同有一支朱姓为朱元璋的后代。2013年春,笔者从大同中学副校长朱明理先生处,见到了成套《朱氏宗谱》,终于得知散居在蕲北山区大同镇大桴山一带的朱氏,多为富顺王朱厚焜的裔孙。

富顺王是荆王的一个支系,共传五王。朱厚焜为第一代富顺王,有“贤王”之美誉。《蕲州志》、明宗室朱谋㙔所著《藩献记》中屡有记载。

朱厚焜(1498—1576),字东蕲,是第一代荆王——荆宪王朱瞻堈的玄孙,第四任荆王——荆和王朱祐橺(1471—1504)的庶二子,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十一月二十二日[1],生母为荆和王次妃陈氏。“厚焜”大名,乃弘治十五年(1502)七月时明孝宗所赐。[2]

厚焜的伯祖父、第三任荆王朱见潚(1448—1493)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昏王。他袭封荆王后,气死母妃魏氏,杀害同母弟弟、都梁王见溥(厚焜的祖父),强奸了弟媳、都梁王妃何氏,凌辱婶娘马氏,杀害了堂弟、都昌王见潭,霸占了堂弟媳、都昌王妃茆氏,害死堂弟、镇国将军见滏、见淲……同父异母弟、樊山王见澋迫不得已,将他一些伤天害理之事密奏皇帝;见潚被废为庶人,弘治六年(1493)九月,被责令自尽。[3]荆王府一时元气大伤。

那段耻辱的家史,给荆府子孙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创痛。

弘治七年(1494)十月,见溥的嫡长子祐橺由都梁王(郡王)进封荆王。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祐橺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四岁,留下三个年幼的儿子:嫡长子厚烇(1493—1553),即厚焜的长兄,年仅十二岁;厚焜,年仅七岁;庶三子厚熿(1503—1558),即厚焜的三弟,年仅二岁。厚烇于正德二年(1507)袭封荆王,是为第五代荆王。厚焜于正德九年(1514)被册封为富顺王(郡王)。[4]厚熿于正德十一年(1516)被册封为永新王(郡王)。厚烇袭封荆王后,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因此兄弟和睦,荆王府终于走出低谷,逐渐兴旺起来,步入鼎盛时期。

厚烇身体不好,正德十年(1515),上书请求辞去荆王爵位,未获批准,母妃刘氏就奏请朝廷,让富顺王厚焜代行礼仪。[5]一等到侄儿、厚烇的庶长子、永定王载墭(1517—1550)年满二十,长大成人,厚焜立马辞去“代理”,对名位毫不留恋。他贤良的品德,博得朝野上下一片赞声。从正德十年到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厚焜帮兄长代行礼仪,长达二十余年。

因年幼丧父,厚焜小时候没有名师指教,稍大一点后,与王府的来宾交谈,发现自己孤陋寡闻,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发愤读书,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他博览群书,精通六艺,尤其是能诗善画。[6]他画的画,十分神妙,《藩献记》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

一日,拂素图《蜀葵》,移暴日中,蜂蜨丛集花上,拂之辄来。[7]

这是说,厚焜画的蜀葵,放在太阳底下晒,居然引来一群蝴蝶,赶都赶不走!

厚焜著有《东蕲集》二卷,可惜已经散佚。康熙《蕲州志》的《艺文志》,收录了厚焜的《东山寺》诗二首,以及翰林学士张衮、参议王镕等一代名流的唱和诗[8]:

东山寺富顺王东蕲

平湖漠漠接平沙,芳草青青没烧涯。

着雨小桃红锦湿,受风新柳翠丝斜。

墙头过酒情偏惬,马上衔杯兴转赊。

更把东城比东郭,每逢春日欲移家。

依湖萧寺枕湖沙,公了来登次水涯。

浥露寒榛封道密,过桥幽径入篁斜。

飞凫迅疾机锋滞,高阁嵯峨眼界赊。

烟景未穷秋日暮,徘徊不去岂无家。

东山寺江阴张衮

千尺青莲照玉沙,梵王宫殿水东涯。

山名麟凤碧霄峙,江抱鼋鼍白郭斜。

花落天台晴可教,龙归慈海道偏赊。

空堂遗骨人何在?问法还寻弟子家。

鹫岭逶迤俯碧沙,鹤林风色浩无涯。

门荒老树昏鸦集,岁晚寒江落雁斜。

地尽三吴苍雨湿,山传五祖白云赊。

城中奕奕王孙地,谁问湖田百姓家?

东山寺东峪王镕

烟树苍茫映白沙,西方五祖旧生涯。

祗林禅榻穿云□,近渚渔舟泛日斜。

出郭正缘尘事少,登临时见物华赊。

遥知紫阁峰阴处,尽是王孙帝子家。

张衮(?—1564),字补之,江阴人。正德十六年(1521)二甲第七十六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御史、翰林院编修、侍读,升左春坊左谕德,晋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升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全国最高学府校长)事,因诸生“廷序失仪”,降为南京太常寺少卿,官至南京光禄寺卿。著有《张水南集》十一卷。[9]

王镕(?—1556),字时化,浙江慈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二甲第一百名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南京兵部车驾司郎中,官至云南兵备副使。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倭寇入侵慈溪,死难。著有《青华山人集》。[10]

同属黄州府、与蕲州相距不远的黄冈县,有一位“诗坛怪杰”,大名王廷陈,也与富顺王厚焜交往,多次赋诗相赠。

王廷陈(1493—1550),字稚钦,号梦泽。人称“楚地第一才子”。《明史》有传。所著《梦泽集》,被《四库全书》收录。小时好动,父亲打他,他大声呼叫:“大人怎么虐待天下名士!”正德十二年(1517),高中二甲第十六名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进修期间,经常戏弄老师。正德十四年(1519),明武宗准备南巡,王廷陈作了一首《乌母谣》诗,写在墙壁上讽刺,又参与上疏谏阻,被罚跪午门外五日,受廷杖,由吏科给事中贬为裕州(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知州。他心怀怨恨,不理政务,积案成堆,又打骂巡按御史喻茂坚,终于被开除官籍。闲居二十余年,嗜酒纵乐,放荡不羁,有官员或其他有头有脸的人物来访,他蓬头赤脚,一点礼数都不讲。[11]王廷陈如此恃才放旷,但对富顺王朱厚焜却十分尊重。请看他赠富顺王的五律诗三首[12]:

奉答富顺王殿下

帝室分封重,王孙别馆开。

礼于南岳敌,客比小山才。

为善心知乐,通亲表自裁。

雄风虽可挹,何日侍兰台?

国自荆藩析,书从孔壁传。

瞻天萦肺腑,朝海切心悬。

宾从思梁苑,精诚感洛川。

晚来风稍劲,吹月晕生圆。

寄上富顺王殿下

南国诸王馆,池亭独有名。

楚风蘋末劲,淮月桂丛明。

中物酲先析,当天晕已生。

无令为善乐,专美汉东平。

“为善”自然“心知乐”。厚焜于万历四年(1576)六月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九岁[13],在位六十三年,是荆府里最长寿、在位时间最长的郡王。

万历五年(1577),厚焜葬于广济县白龙潭下手嘴(今武穴市大法寺镇白龙潭村境内)。[14]清道光元年(1821),陵墓被盗。厚焜的墓志铭现藏于武穴市博物馆,题为“明薨册封富顺王东蕲翁墓志铭”,系“赐进士征士郎吏科给事中李盛春撰文,赐进士亚中大夫福建布政司左参政顾问篆盖,赐进士中宪大夫南京户部郎中郡□□□□书丹”。

古时墓志铭通常以一石为盖,上题死者官爵、姓名等,多用篆体字,故称“篆盖”。刻写墓志铭一般经过三道工序:撰文、书丹、勒石,“书丹”是指用朱砂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给厚焜墓志铭篆盖、撰文、书丹的三人,都是蕲州名人,进士,阵容十分豪华。顾问(1511—1591),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时任福建布政司左参政(从三品),“亚中大夫”是从三品文官初授的散阶(荣誉官衔)。顾问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与弟弟顾阙(1528—1613)并称“二顾”。李盛春(?—1601),隆庆五年(1571)进士,是正在崛起中的蕲州望族“东门李”出的第一个进士,时任吏科给事中,“征士郎”是从七品文官升授的散阶。给事中虽然只是从七品,权力却比较大,尤其是发现皇帝的诏书如有不当之处,可以封还,不让其下发,因此,李盛春当时是一位后起之秀,他后来曾任保定巡抚,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正三品)。因碑文有些残缺,“书丹”的人,姓名难以辨认,末字的右下角似乎是个“口”字,很可能是李启昭。李启昭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时任南京户部郎中(正五品),后官至云南鹤庆府知府(正四品)。“中宪大夫”是正四品文官升授的散阶。[15]

厚焜的王妃杨氏,妻室还有吴氏、王氏。杨氏是兵马指挥杨相的女儿,正德十三年(1518)六月被册封为富顺王妃。[16]

厚焜去世时,有四个儿子[17]、三个女儿、七个孙子、三个孙女,还有一个曾孙女,至少三个曾孙[18]。庶一子载垬,字竹所,受封富顺王长子。次子载堘,字竹石,夫人刘氏;第三子载埏,夫人孔氏。这两个儿子都受封镇国将军。第四子,年仅三岁。长女封安德县主,选配仪宾(夫婿)董士杰;次女封湘潭县主,选配仪宾徐瓒。最大的孙子翊鍉,受封富顺王长孙,夫人易氏;翊钅+羗,夫人王氏;翊锔,夫人周氏;翊铰,夫人侯氏;翊銶,夫人戴氏;翊钅+咨;这五个孙子都受封辅国将军。长孙女封衡阳郡君,选配仪宾金鮤;第二个孙女封黄冈郡君,选配仪宾梁之□;第三个孙女封罗汶郡君,选配仪宾干志。曾孙女已与生员翁大年订婚。最大的曾孙名常湢。那些年龄还小的子孙,当时还没有请求皇帝赐名。

厚焜的庶一子载垬,万历十年(1582)四月袭封富顺王[19],是为第二任富顺王,万历十二年(1584)去世。王妃王氏。

载垬的嫡一子翊鏸不幸病故,万历二年(1574)正月,富顺王厚焜上书,恳请将载垬的嫡二子、原封为辅国将军的翊鍉改封为富顺王长孙。[20]翊鍉,字龙元,万历十六年(1588)袭封富顺王,是为第三任富顺王,在位可能有三十年左右,大约到万历晚期才去世。[21]王妃易氏。

翊鍉的庶一子常湢,字麟郊,万历三十四年(1606)受封富顺王长子,天启三年(1623)六月,袭封富顺王,是为第四任富顺王。[22]王妃杨氏,继妃王氏。[23]

常湢有四子:嫡一子由檽,万历三十四年受封富顺王长孙,后袭封富顺王,是为第五任富顺王,也是末代富顺王。次子由木+圣[24],第三子由材,第四子由楻,都受封镇国将军。由楻生慈富,慈富生和智,和智生怡圣,怡圣生伯盛,伯盛生仲发,仲发生安福,安福生静荣、静贵,静荣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静贵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静荣生定昌,定昌之后情况不详。[25]

大桴朱氏,大多是富顺王厚焜的次子、镇国将军载堘的后代。

载堘的长子翊钅+羗,生于嘉靖三十年(1551)五月二十八日午时,卒于天启二年(1622)十一月十七日寅时,字龙河,受封辅国将军。夫人王氏[26]。

翊钅+羗的第四子常漐,生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卒于康熙十三年(1674),字麟聪,受封奉国将军。夫人陈氏,妻室还有黄氏、田氏。有二子:长子由松,次子由柏。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张献忠攻陷蕲州,荆王一系的亲王府、郡王府、将军府及其他府邸,被张献忠农民军一把大火,烧个精光。“陈氏夫人,跳城身故”[27],后来葬于蕲州城南仓鸡山[28];常漐与黄氏、田氏,“携带二子”,隐姓埋名,“各地逃生”,曾避难英山、霍山,“难以谋生,无可奈何,返回蕲春”,蒙田氏收留,“改朱叶姓”。较长一段时期,他们“伏处草茅,备尝辛苦”,后来总算在“层峰环绕”的大同乡大桴山安顿了下来。[29]

常漐死后,葬大桴冲金星;黄氏死后,葬田桥乌沙畈;田氏死后,也葬大桴冲金星。由松生于崇祯四年(1631),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葬龙井河筲箕岩右角;由柏死后,与母亲田氏合葬。[30]

康熙大帝雄才大略,为了巩固清廷统治,促进社会繁荣稳定,他注重消除民族隔阂,力促“满汉一家”,他允许明太祖后裔“俱复朱姓”[31],朱常漐的子孙们,就安安心心地在大桴山聚族而居,自食其力,成了一群忠厚朴实的山野村夫。

朱皇帝的这支裔孙,隐居在山深林茂的大桴冲,“韬光匿彩”[32],寂寂无声地生活了将近两百年。其中家境较好的,过上了“有读有耕”的日子,开阔了视野。大明亡国两百年后,落籍蕲州的荆王后裔,终于出了两个举人,开始出头露面了,尽管只是处在统治集团的下层,但毕竟在地方上有了一定的发言权。这两人,都是荆宪王十四世孙,富顺王朱厚焜十世孙[33]:一个是朱今元(1818—1869),更名炳元,谱名安事,号鼎臣,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因督练团防有功,授盐大使(正八品)衔[34];一个是朱燮元(1832—1879),今元的堂弟,号理臣,咸丰八年(1858)举人,同治十年(1871)大挑一等,光绪三年(1877)任四川邻水县知县。[35]

今元的五弟鼎元(1837—1895),谱名安敏,号玉臣,岁贡生,曾参加编修光绪《蕲州志》,主讲宿松松滋书院、蕲州麟山书院,是一代名师。鼎元的侄子师程(1862—1886),谱名静谦,字月春,号诚轩,九岁参加黄州府试,与父亲启元(号乃臣)“同日入泮”,被誉为“神童”,可惜英年早逝。师程著有《诚轩诗草》,父辈中,多人有诗集传世:今元有《菊圃诗稿》;今元的四弟文元(号雪臣),有《东山诗稿》;鼎元有《余三斋诗稿》;启元有《养拙斋诗集》。[36]大桴朱氏一时人文鼎盛,赫然成为“蕲阳甲族”。[37]

乾隆十年(1745),大桴朱氏、荆宪王十世孙德魁等人创修《宗谱》。

嘉庆六年(1801),荆宪王十一世孙复实等人续修《宗谱》,“再三就正于陈愚谷夫子”。[38]陈愚谷,即陈诗,“愚谷”是他的号。陈诗(1748—1826),字观民,蕲州檀林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当了两年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以赡养老母为由辞职回乡,曾执教于大桴山(因而后来又自号“大桴山人”),复实有幸成为他的学生。陈诗是著名方志学家、教育家,人称“楚北大儒”。他为大桴朱氏《宗谱》作序,说:“见其族谱,凡世系皆祖于故明之荆宪王。”[39]

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修《宗谱》,今元作序。

光绪五年(1879),四修《宗谱》,鼎元不仅自己作序,还请蕲州知州宗景藩作序,“以弁其首”。[40]宗景藩是钱塘人,举人出身。[41]

当时,大桴朱氏不仅修谱,还大修宗祠。光绪六年(1880)冬,荆宪王祠竣工,师程曾赋诗“以记盛事”[42]:

水有源头木有根,亲亲之至必尊尊。

神灵妥侑隆先祖,庙貌森严裕后昆。

沛郡家声欣勿退,荆藩世迹佑长存。

欲知伯父功何在,上在宗祧下子孙。

民国三年(1914),五修《宗谱》,陈翰芬作序。翰芬是蕲州本地人,玉臣先生(鼎元)在麟山书院时教的学生,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曾任河南息县知事。[43]

民国三十三年(1944),六修《宗谱》,濮钜南作序。濮也是玉臣先生在麟山书院时教的学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曾任湖北省麻城县长、谷城县长。[44]

公元1990年,七修《宗谱》。大同中学朱校长是朱今元六世孙,家藏七修全套《朱氏宗谱》。笔者写作本文时,朱校长还帮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大桴朱氏多次续修《宗谱》,联系范围逐步扩大到富顺王支系其他裔孙,都梁王见溥的其他裔孙,樊山王支系后裔,乃至荆王其他后裔,《宗谱》的体例不断完善,收录的红丁不断增加,而主流则仍然是厚焜曾孙常漐一系,历修《宗谱》序言,多次追念漐祖“各地逃生”是如何的艰难困苦、“寄居桴山”是何等的深谋远虑。

【注】

[1]据《明薨册封富顺王东蕲翁墓志铭》。

[2]《明孝宗实录》卷一八九,“弘治十五年七月戊戌”条。

[3]参见拙作《被赐死的荆府昏王朱见潚》。

[4]《明武宗实录》卷一一二,“正德九年五月丁亥”条记载:“册封……荆府荆和王庶第二子厚焜为富顺王”;《明薨册封富顺王东蕲翁墓志铭》,则说厚焜于“正德九年九月初七日始受恩命册封为富顺王”;大桴《朱氏宗谱》(1990年七修)谱头卷首《明武宗封富顺王铜券》,又说是“正德九年……二月丁卯”封厚焜为富顺王。

[5]厚焜代行礼仪起始年份,《明史》卷一一九《诸王列传四》“荆王瞻堈传”说是“嘉靖中”,有误,应为“正德中”。《明世宗实录》卷一九六,“嘉靖十六年正月癸巳”条记载:“先是,正德中王病,其母妃刘奏以王弟富顺王厚焜代行”。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所记则更为具体:“正德十年,王以疾辞爵,不允,令富顺王暂代行礼仪。”

[6]朱谋㙔:《藩献记》卷三《荆藩》;《明史》卷一一九《诸王列传四》“荆王瞻堈传”。

[7]《藩献记》卷三《荆藩》。

[8]康熙《蕲州志》卷十一《艺文志》。

[9]《明世宗实录》卷五三二,“嘉靖四十三年三月戊申”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六《集部二十九·别集类存目三》“《张水南集》提要”;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重印本,第404页。

[10]《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明世宗实录》卷四三四,“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己亥”条;《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326页;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二《别集类》。

[11]《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传二》“王廷陈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集部二十五·别集类二十五》“《梦泽集》提要”;王楚平:《黄冈历代进士考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71页;《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208页。

[12]康熙《蕲州志》卷十一《艺文志》。“通亲表自裁”一句,“裁”原作“栽”,据乾隆《蕲州志》卷十七《艺文志》改。

[13]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三六《郡王·仁宗以下郡王宗系》“荆府”条记载:“富顺王厚焜,和第二子,今八十余,尚存。”王世贞写作时,厚焜还健在,但所说厚焜当时就已经八十多岁,有误,应以《明薨册封富顺王东蕲翁墓志铭》为准。

[14]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首《王陵地名表》。

[15]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政迹》“李启昭传”,但该《传》未记载李启昭任南京户部郎中、封中宪大夫等事。

明代,六部(包括南京六部)各司“郎中”仅为正五品,而“中宪大夫”则是正四品文官升授的散阶。“中宪大夫”与“南京户部郎中”似不相称,待考。

[16]《明武宗实录》卷一六三,“正德十三年六月甲戌”条;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

[17]据《明薨册封富顺王东蕲翁墓志铭》,厚焜去世时,第四子“年仅三岁”,还没有请求皇帝赐名。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说厚焜“生子三”,有误,而所记第三子载土+正,可能就是厚焜的第四子。

[18]《明薨册封富顺王东蕲翁墓志铭》说厚焜“长子重孙三,长曰常湢”,未说其他儿子是否给他添了曾孙,因此,厚焜在世时,曾孙或许不止三个。

[19]《明神宗实录》卷一二三,“万历十年四月壬子”条。

[20]《明神宗实录》称翊鍉为载垬的嫡二子。翊鍉由辅国将军改封为长孙,在《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了两次:第一次为卷二一,“万历二年正月戊子”条;第二次为卷三四,“万历三年正月甲子”条。

因为翊鏸病逝,所以《明薨册封富顺王东蕲翁墓志铭》未记载翊鏸的名字;《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荆王世表”,则称翊鍉为“载垬庶一子”。

[21]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说翊鍉“万历二十八年薨”,有误。据《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荆王世表”记载,翊鍉的庶一子常湢,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封长子,到天启三年(1623)才袭封富顺王,这间接说明,万历三十四年之后多年,翊鍉还健在。

[22]《明熹宗实录》卷三五,“天启三年六月己巳”条。

[23]参见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明熹宗实录》卷三五,“天启三年六月己巳”条。

[24]据《明神宗实录》卷四八八,“万历三十九年十月丙戌”条。大桴《朱氏宗谱》(1990年七修)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称常湢第二子名由橦,在常湢第一子“由檽”名字后注释说:“旧谱作‘橦’”。

[25]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富顺常湢公支下世系》。

[26]《明薨册封富顺王东蕲翁墓志铭》明确记载翊钅+羗的夫人为王氏,而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所记翊钅+羗妻室为黄氏、田氏,未记王氏。

[27]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首《七修谱记》(裔孙卓明撰)。

[28]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

[29]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首《七修谱记》(裔孙卓明撰)、《六修绪言》(裔孙淑程撰)、《四修谱序》(鼎元撰)。

[30]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谱头卷一《山图·大桴冲金星奉国将军墓图》、《山图·由松公墓图》。

[31]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首《怡铭公辑谱遗序》。

[32]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首《五修宗谱序》(光绪十九年举人、河南息县知事陈翰芬撰)。

[33]关于“乙(后人)为甲(先人)的几世孙”,算法有两种:第一种算法是,从甲的下一代开始往下数,数到乙本人为多少代,便是几世孙。第二种算法是,从甲本人开始往下数,数到乙为多少代,便是几世孙。第二种算法将“自己”算入“自己的后代”里面,人们大多认为不妥。

《四库全书总目》在介绍《广宴堂集》的作者、荆府樊山王朱翊钅+氐时,说:“翊钅+氐……荆王瞻堈六世孙。”(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九《集部三十二·别集类存目六》“《广宴堂集》提要”)大桴朱氏“前明宗派”为:“高瞻祈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安静定纯修。”(见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一《宗派》)可见,四库馆臣采取的是第一种算法。

本文也采取第一种算法。“世孙”,意思是后世子孙,应从“子代”算起,不能从“孙子”算起,更不能从“某人自身”算起。

[34]光绪《蕲州志》卷十三《笃学》“朱今元传”。

[35]光绪《蕲州志》卷九《选举志》;大同镇石坪村朱燮元墓碑文(鼎元撰)。

[36]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三《诗文约抄》。

[37]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首《五修宗谱序》(陈翰芬撰)。

[38]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首《督续宗谱序》(裔孙复实撰)。

[39]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首《续辑谱序》(陈愚谷撰)。

[40]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首《四修谱序》(宗景藩撰)。

[41]光绪《蕲州志》卷七《职官志·文秩表》。

[42]朱师程:《呈伯父二首》,见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三《诗文约抄》。

[43]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首《五修宗谱序》(陈翰芬撰);《蕲春县志》卷二十一《教育·清代蕲州举人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633页。

[44]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首《六修宗谱序》(濮钜南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6:04 , Processed in 0.0531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