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主”宋孝宗赵昚,生于忧患,却复兴了大宋的繁华陈东晚国风之路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前言 或许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天有灵,也或许是宋太宗赵光义在天堂忏悔“烛影斧声”的罪过,才通过宋高宗赵构将大宋江山还与太祖一脉,才有今天的宋孝宗赵昚成为大宋的“九五之尊”。也成就了赵昚,成为南渡后大宋朝最有作为的君主!
[img=336,374][/img]
入驻皇宫 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宋孝宗赵昚一辈子都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宋高宗赵构的养子,还可以继承大宋的江山。因为他的父亲僖王赵子偁,乃宋太祖赵匡胤六世孙,宋高宗赵构的族兄弟,并非是宋太宗赵光义一脉,也非至亲皇族,所以这辈子都和皇位是绝缘的。
[img=254,410][/img]
奈何大宋朝的皇帝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命中无子”,宋仁宗赵祯就是没有自己的儿子,才传位给自己的侄子宋英宗赵曙。而到了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赵构这里,同样的难题出现了,也许是宋高宗赵构被金兵吓惨了,在金兵的“围追堵截”下,从陆地逃到海上,再从海上逃回陆地,最后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没有了生育。正是因为这样,才有宋孝宗赵昚的机会,被宋高宗赵构选入宫中,作为皇子抚养。
[img=453,296][/img]
绍兴三十年,宋孝宗赵昚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赵昚被立为皇太子,被宋高宗赵构赐名赵昚,此刻正式成为储君, 也标志着他正式成为大宋江山的接班人。
[img=400,252][/img]
登基为帝 绍兴三十二年八月,宋高宗赵构,突然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也不愿意再当皇帝,想退休“安享晚年”。也许是宋高宗赵构有太多的后悔和无奈,例如处死岳飞,没有收复大宋河山,在临安“偏安一隅”,也没有迎回自己的父亲与哥哥,自己难免有些悔意,觉得自己做这个皇帝不称职,于是让位于赵构,自己做太上皇。也许是上天的眷念,也许是宋高宗赵构的“有意而为之”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
[img=426,387][/img]
隆兴元年五月,宋高宗赵构禅位于宋孝宗赵昚,自己当太上皇,继位后的赵昚史称宋孝宗,改年号为“隆兴”。年号也预示着赵昚希望在自己的任上能“大展宏图”、“大有作为”,能开启大宋朝的盛世,能重返昔日的辉煌。
[img=284,370][/img]
平反岳飞冤案 宋孝宗赵昚继承皇位后,第一件事便是为“一代战神”岳飞平反。在东晚君看来,宋孝宗赵构还是非常有魄力的,在宋高宗赵构未去世的情况下,毅然为岳飞平反,这无疑是打赵构的老脸,可能赵构也可能意识到在处理岳飞冤案上,自己做错了,所以并没有阻拦,只是自己默默的承受。
[img=640,386][/img]
宋孝宗赵昚下诏书追复岳飞原来的官职,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封岳飞为“鄂王”,并用皇家的钱为岳飞修建庙宇,修建“功德碑”。也算是自己代表大宋朝廷对岳飞冤案有所弥补!其实,在宋高宗下旨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的时候,明显是冤案,宋孝宗赵昚也提出过反对意见,但是自己能力有限,也做不了主,也救不了岳飞。
[img=400,242][/img]
所以在自己登基后,毅然地为岳飞平反,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点安慰。也算是对大宋朝廷有所交代,不让大宋的“忠臣良将”寒心。赵昚不止是为岳飞平反,也为其他抗金的将领、官员平反,将主战派,抗金的官员将领重新召回,也显现出了他“抗金”想收复河山的强硬决心,抗金也成了必然!
[img=1269,793][/img]
隆兴北伐 平反完岳飞的冤案后,宋孝宗赵昚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隆兴北伐的雏形便构建出来,宋孝宗赵昚将北伐的权力全部交由张浚,由其全权负责,积极备战,甚至和官员研究到半夜都不肯回去休息。
[img=934,533][/img]
隆兴元年五月,宋孝宗赵昚亲颁圣旨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隆兴北伐拉开帷幕。在张浚的带领下宋军于一月之内恢复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威慑中原。使得金军“闻风丧胆”,这时金国的皇帝,比较有作为君主,金世宗完颜亮,看着来势汹汹的大宋军队,并没有害怕,而是积极应对。
[img=602,377][/img]
也许是上天不给宋孝宗赵昚的机会,因为宋军主将不和,内部矛盾激化,致使军心涣散,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结局肯定是非常惨的!最终隆兴北伐失败,金军乘机反扑,大宋军队遭到重创。当消息传到宫中宋孝宗处,赵昚在大宋的祖殿,对着宋太宗、宋太祖的画像放声大哭,连宫女太监看着都跟着流泪。
[img=400,255][/img]
但是失败还是失败了,也得承担失败的后果,宋孝宗赵昚不得不忍痛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又名“乾道之盟”。隆兴和议主要规定:宋朝皇帝对金朝皇帝改称臣为称侄;改“岁贡”称“岁币”,并将“绍兴和议”商议的银、绢为二十万两、二十万匹;南宋割唐、邓、海、泗四州外,再割商、秦二州予金国。
[img=926,1531][/img]
隆兴和议本来就是失败后大宋朝廷承担的后果,割地赔款也就成为了必然。但是金朝的金世宗也是一代明主,知道常年征战伤害的是本国,受苦的老百姓,所以隆兴和议签订后,便“与民修养”,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img=755,454][/img]
乾淳之治 经过“隆兴北伐”失败,签订“隆兴和议”后,宋孝宗赵昚执政方略已经有了变化,从积极抗战,转为治理国家。也许是赵昚认为只有把国家管理好了,国家富强了,才有能力北伐,才有能力收复河山,所以也向金世宗学习,与民修养。其实这个想法是很正确的,“民为国之本”,只有人民富裕了,国家才会富强。
[img=627,406][/img]
在政治上宋孝宗赵昚改革吏治,加强中央集权,“不溃余力”将宋高宗遗留的弊政进行全面改革,缩短了宰相的执政时间,削弱宰相的权利,使得秦桧时期宰相“结成朋党”的可能,化为虚有。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避免了外戚专权。
[img=400,250][/img]
在经济上改革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兴修水利,发行纸币,使得国家赋税比以往任何一朝都多,国库充盈,人民安家乐业,此时的南宋朝廷在宋孝宗赵昚的治理下,国富民强,国家欣欣向荣,创造了大宋朝的大治:“乾淳之治”。
[img=398,280][/img]
正当宋孝宗赵昚开始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去世,宋孝宗赵昚不得不将北伐的事情搁浅,在守孝三年,在加上当时的臣民都适应了“潘安一隅”,都生活的十分滋润,所以当宋孝宗赵昚第二次提出北伐的时候,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img=640,461][/img]
经过几次与群臣的对决,文官集团的实力让宋孝宗赵昚没能成功,北伐被无限期“搁浅”,宋孝宗赵昚只能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当宋孝宗晚年再次提及北伐的时候,以太子为首的文官集团坚决反对。
[img=850,396][/img]
最后赵昚深感自己无力回天,也无心在理朝政,于是学习自己的养父宋高宗赵构一样于熙十六年二月禅位于自己的长子太子赵惇,赵惇即为宋光宗。宋孝宗赵昚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
[img=370,400][/img]
染病离世 绍熙五年五月,宋孝宗赵昚患病,宋光宗赵惇日日探望。六月初九,赵昚在重华殿逝世,终年六十八岁。临终弥留之际的赵昚还流着泪指着墙上挂的北伐地图,只可惜他已经快要去向太祖太宗谢罪了,只能将这个重任交给自己的儿子。
[img=634,402][/img]
结语 宋孝宗赵昚是南宋朝皇帝中比较有抱负的皇帝,也是最有作为的一位君主,开创了除宋仁宗赵祯之外的“乾淳之治”,也是南宋皇帝中最积极抗金的君主,只可惜“天不佑人”,第一次北伐失败,第二次、第三次北伐搁浅,不然收复中原,开创大宋朝的盛世,必然会在赵昚位上实现。只可惜老天不给其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