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48|回复: 51

司棋&后母戊鼎+潘又安//马士英//马前鞍后+绣春囊//绣橘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发表于 2022-5-9 20: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梦中丫鬟司棋与潘又安的爱情悲剧
                                 2014-12-03 09:40:30                                                                                                                                               司棋                                                                             金钏                                                                             柳五儿                                                                             芳官                                                                             晴雯                                                                             平儿                                                                                                                                                         
  司棋是贾府二小姐迎春房里的大丫鬟,她的主人老实、懦弱,人称“二木头”,而有其主未必有其仆,司棋却是个性格相当刚烈的姑娘。她生得“高大健壮”,曾因为一碗炖鸡蛋带着小丫头们大闹厨房,弄得鸡飞狗跳。司棋是贾府的家生子,父母、叔叔婶娘、表弟等七姑八姨一大堆都在贾府当差。她婶娘秦显家的在一场明争暗斗中,败给了大观园的厨娘柳嫂子,她的大闹厨房说不准也与此有关。
  司棋与表弟潘又安相恋,因在园中幽会事发而被逐。从书中描写来看,她是失身于潘又安的,故后来拼死抗命,非表弟潘又安不嫁。司棋性格最终的塑造完成,是在第92回(骂高鹗者敬请见谅,千万不要因为我又提及后40回而引发雷霆之怒),司棋说“一个女人配一个男人,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就是他的人了,决不肯再失身给别人的。”“若是他不改心,我在妈跟前磕了头,只当是我死了,他到哪里,我跟到哪里,就是讨饭吃也是愿意的!”她母亲气得了不得,哭着骂着说:“你是我的女儿,我偏不给他,你敢怎么着!”司棋便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直流,竟死了。小潘本是发了财回来找司棋的,见此惨状,他抬来两口棺材,“忙着把司棋收拾了,也不啼哭,眼错不见,把带的小刀子往脖子上一抹,也就抹死了”。这个双双殉情而死的情节,并不比尤三姐之死逊色,每读至此,我都是相当感动的。
  一般评论者都说,司棋是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婚姻的一个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我看这个评价并不为过。虽然这个悲壮的结局出现在后40回里,是由高鹗最终完成,但由于这一情节精彩感人,具有典型意义,几乎所有的戏剧、影视作品都保留了它。


司棋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56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司棋,本名秦司棋,《红楼梦》人物。四大烈婢之一。贾迎春的大丫头。王善保的外孙女,秦显的侄女。脾气刚烈,雷厉风行。排挤柳家的未果,后与潘又安私通,被撵出大观园。最终与潘又安双双殉情而死。
“品貌风流”,“高大丰壮”,做事干脆利落,有“侠女”之风。与其主子迎春“二木头”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人物关系
纠错
关闭纠错


     
中文名司棋 外文名QinSiqi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籍    贯金陵 人物出处《红楼梦》 结    局殉情 注    音ㄙ ㄑㄧˊ 主    子贾迎春 身    份丫头 情人兼表弟潘又安
目录



司棋人物设定编辑 播报
司棋 [1]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贾迎春的丫头。她身材高大丰壮, 与做小厮的表弟潘又安相爱。有一次在园内幽会时,被鸳鸯无意撞见。潘又安害怕鸳鸯会说出此事,吓得连家也不敢回,逃走了。司棋得知此事,又气又怕,也生了重病,幸亏鸳鸯劝解,身体才逐渐好起来。抄检大观园时,周瑞家的在她箱子里抄出一双男人的绵袜、缎鞋,一个同心如意以及潘又安给她的一封信,被撵出大观园。后来,潘又安到她家来探望,司棋的母亲对他又骂又打,司棋恳求妈妈成全他们,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司棋无法,便一头撞死在墙上。

司棋人物分析编辑 播报
在《红楼梦》里面,描写司棋的分量不如同为丫鬟的袭人晴雯等人,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也没有她的判词(也许可算又副册一人物,书中未一一列出)。比照其余丫鬟,却也算性格鲜明的一个。

书中第七回 第一次提到她,标明身份是迎春的丫鬟——“迎春的丫鬟司棋与探春的丫鬟侍书二人正掀帘子出来”。第二十七回首次有台词——“小红听说撤身去了, 回来只见凤姐不在这山坡子上了。因见司棋从山洞里出来, 站着系裙子,便赶上来问道:‘姐姐,不知道二奶奶往那里去了?’司棋道:‘没理论’。”此后30余回里绝少见写她的笔墨,只是将其与其他丫鬟并列,顺带提及。见二十九回——“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桔。” 第三十八回——“因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请袭人紫鹃,司棋,侍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第六十一回首次给她多了点笔墨,写她率丫鬟大闹小厨房,描摹她的性格,为后来埋下伏笔。(具体见书)。此章还通过他人之口说出她背后的社会关系——平儿道:“秦显的女人是谁?我不大相熟。”林之孝家的道:“他是园里南角子上夜的……”玉钏儿道:“……他是跟二姑娘的司棋的婶娘。司棋的父母虽是大老爷那边的人,,他这叔叔却是咱们这边的。”后一回(第六十二回)讲大闹小厨房的余波,提及她——“秦显家的听了……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出……连司棋都气了个倒仰,无计挽回,只得罢了。”而后十章再次偃旗息鼓,不再提司棋,所谓欲扬先抑。

从第七十一回起,作者渐掀司棋命运的高潮。该回写鸳鸯无意撞破司棋与表弟的私情。第七十二回写到司棋因被人撞破私情抑郁成病,鸳鸯赶去安慰,发誓不会说出。第七十三回写司棋的春宫锦囊被傻丫头拾到(未明写是她的),为后来搜园留下因由。此事暂押下不表,转写迎春“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的事,司棋暂充配角。第七十四回搜园,司棋被搜出与表弟传情之物,事败。再押后三章,第七十七回,司棋被逐。其后,第七十八回,借宝玉之口,提及司棋,讲到大观园的情形——“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宝钗等一处,,迎春虽尚未去,然连日也不见回来,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曲终人散之意越来越明显。宝玉并因此得病,见第七十九回——此皆近日抄检大观园,逐司棋,别迎春,悲晴雯等羞辱惊恐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故酿成一疾,卧床不起。园中各丫鬟也噤若寒蝉——“袭人道:‘事却没有。方才太太叫鸳鸯姐姐来吩咐我们:如今老爷发狠叫你念书,如有丫鬟们再敢和你顽笑, 都要照着晴雯司棋的例办。”(见第八十二回)
第九十二回司棋结局再由他人口中说出:“那人道:‘自从司棋出去,终日啼哭。忽然那一日他表弟来了,他母亲见了恨得什么似的……谁知司棋听见了,急忙出来老着脸和他母亲道:‘我是为他出来的,,我也恨他没良心。如今他来了, 妈要打他,不如勒死了我。’……道:‘一个女人配一个男人。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我就是他的人了,决不肯再失身给别人的。我恨他为什么这样胆小,一身作事一身当,为什么要逃。就是他一辈子不来了,我也一辈子不嫁人的。……”他妈气得了不得,便哭着骂着说:‘你是我的女儿,我偏不给他,你敢怎么着。’那知道那司棋这东西糊涂,便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直流,竟死了。……他表弟说道:‘你们不用着急。我在外头原发了财, 因想着他才回来的,心也算是真了。……他外甥道:‘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杨花,我若说有钱,他便是贪图银钱了。如今他只为人,就是难得的。 …………岂知他忙着把司棋收拾了,也不啼哭,眼错不见,把带的小刀子往脖子里一抹,也就抹死了。

司棋死因探究编辑 播报
司棋之死,表面上看,是因为她不顾当初的社会道德约束同表弟有伤风化,而表弟潜逃回来后,她母亲不许她和他走,刚烈的她,才一头碰死的,但是司棋的死,却不是必然的,其中也有很多的偶然因素。
1.司棋性格刚烈,副小姐的脾气和架势十分严重,就从小厨房里面要鸡蛋羹一时不顺,就把厨房砸了个稀巴烂来看,她就不是什么好讲话的人,而且倒腾出什么茯苓霜玫瑰露多少麻烦来,当然从中她也得罪了多少老婆子们,招了多少人恨就可想而知了。
2.她那位不省事的外婆,如果不是在抄捡大观园的时候作威作福,兴风作浪招人恨,周瑞家的也未必就会特意多事去留心她会不会徇私作弊,凤辣子等人也不会因此就幸灾乐祸————本来王夫人凤姐都是打算稍微温柔一点处理绣春囊事件的,偏偏是邢夫人差这个婆子来看王夫人的笑话,司棋东窗事发就又成了两夫人斗法的牺牲品。
3.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她那个没用的表弟,事发后一人逃走,不顾司棋的死活,使得司棋和他好变成一步死棋,他外出赚钱回来,又对司棋没信心,怕人家贪图他那几个臭钱,装穷到司棋家,他是知道司棋娘见钱眼开的执意反对了,可是搞得刚烈的司棋除了一头碰死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如果他能及时显出他的金银来,搭上一些钱财,司棋又何止于只有死路一条呢?

司棋人物评价编辑 播报
司棋是贾府的家生奴才,从小与鸳鸯紫鹃侍书她们一起长大,后被分到迎春房里作了大丫头。司棋长得啥样,书中没写,只说她“品貌风流”“高大丰壮”。司棋的名字在红楼梦中的出现频率很高,但戏份却不多。司棋是迎春的头号丫头,掌管紫菱洲。迎春是个二木头,拿根针戳一下也不知唉一声的,事事无主见。作为迎春手下的第一把手,司棋自然养成了事事自己做主,行为泼辣的作风。也许正因为迎春木头,所以才要派一个这样厉害的大丫头才能不负使命吧。

司棋央视版(4张)
司棋第一次有戏是在第六十一回。她派莲花儿厨房要碗鸡蛋,莲花儿没及时完成任务,她便使绣橘说莲花儿“死在这里了”,比晴雯病中骂偷了东西的坠儿还厉害干脆。随后知道柳嫂子给鸡蛋不利落,她便带一帮小丫头子来到厨房,二话不说,就下令:“凡箱柜所有的菜蔬只管丢出去喂狗,大家赚不成。”利落干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很有大姐大的派头。她的这种行事激烈的作风与大观园的温婉柔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雪芹这粗粗一笔,估计没人喜欢这个司棋。就像柳嫂儿之前和莲花儿辩嘴说的,“三姑娘和宝姑娘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还送五百钱来哩”。意思是人家是正经的小姐都给钱,多有风度和修养,一点小便宜都不肯沾,你司棋最多只是副小姐,懒得侍候你,要吃拿钱来。司棋二话不说就带人砸场子,似乎太霸道蛮横。但仔细想想,探春宝钗这么做是要收买人心,以树立公正和威信。司棋是哪根葱,和探春宝钗比?那些管事的奶奶,瞅个空还要难难有名的凤辣子,哪个是好对付的?迎春哪能和凤姐比,又不得势,又懦弱脸软,下人们在对待她的时候,估计是能推就推,能溜就溜的。迎春房里的丫头也是不得势的,大家都是敷衍了事。上次司棋要碗豆腐,柳嫂儿给的是馊的。馊的能吃吗?大观园的猫啊狗都不吃的东西竟然给了迎春的一号丫头。这事,怡红院的三等丫头身上都不会发生。司棋这次二话不说的打砸抢,也是久已积累的怨气,借机发作,让人知道迎春和迎春手下的丫头都不是好惹的,出了一口心中的郁闷之气。拳头最硬,司棋回去后,柳嫂儿的赶忙蒸了鸡蛋差人送去。如果司棋真学探春拿钱给柳嫂子,估计柳嫂子会以为迎春房里的人真是太好欺负了。迎春病了,要水要汤的,司棋都次次拿钱去贿赂柳嫂子不成。由此可知,迎春是幸而有司棋,下人们才不敢在办迎春的事情时太过马虎了事,这实在是司棋的功劳。七十三回,迎春的乳母偷拿了累丝金凤典当了去赌钱,还逼着迎春去讨情,和绣橘在迎春的卧室里大吵大闹。估计这事也只可能发生在司棋病得诸事不能管的时候。平时,那乳母胆子再大,也不敢偷这么贵重的东西,还逼主子干这事干那事。迎春有大姐大一样的司棋挡在前面呢。
由此可知,迎春样样俗事皆不放在心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麻烦都是司棋拿了主意去搞定。久了,司棋便爽利务实,且有了世侩之气。第六十二回,柳嫂儿因玫瑰露等事牵进一场大风波中,司棋便和其婶子便想法挤走柳嫂儿,争取厨房的管理权。最后司棋败下阵来,气了个人仰马翻,无计可回。
戏到这里,司棋都是个不那么令人喜欢的角色。胆大、暴烈、世侩。当然也是泼辣,爽利,会生活。看你咋看了。至少,我就觉得她非如此不可,没她,迎春的日子不好过。
这个胆大的司棋最大胆的一回在七十一回,司棋在大观园中私会情人,从书上的描写看,大有西厢记中成就好事私订终身之风。其大胆无视大观园的清规戒律和有悖封建礼教的行为让人目瞪口呆。如果说她很大胆很反叛很勇敢吗?似乎也不尽然,鸳鸯一出现,她吓得不知所措,她的情人也不似个磊落的人,连夜吓得丢下她逃走了。她于是大病了一场。还是鸳鸯发誓不告密并温柔劝慰,她才慢慢好了起来。

北影版司棋(2张)
司棋的光彩在抄检大观园时方才显露。突然的搜查,她和情人之间的定情之物与书信都公之于众。先前被鸳鸯撞见吓得发抖的司棋倒一脸的无愧和平静。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但就冲她这份镇定,自己做的事自己担当的无畏勇气,也足以让人由衷钦佩了。
这还不算完结,更令人刮目的是在后面。司棋因此被赶出紫菱洲,不再是副小姐后,她的母亲为此也和她闹翻了。这时,她的情人潘又安回来了,书上写道: 那人道:“自从司棋出去,终日啼哭。忽然那一日,他表弟来了。……司棋说:‘一个女人嫁一个男人。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我就是他的人了,决不肯再跟着别人的。我只恨他为什么这么胆小,一身作事一身当,为什么逃了呢?就是他一辈子不来,我也一辈子不嫁人的。妈要给我配人,我原拼着一死。今儿他来了,妈问他怎么样。要是他不改心,我在妈跟前磕了头,只当是我死了,他到那里,我跟到那里,就是讨饭吃也是愿意的。’他妈气的了不得,便哭着骂着说:‘你是我的女儿,我偏不给他,你敢怎么着?’那知道司棋这东西糊涂,便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流出,竟碰死了。”
司棋的性格气质在这里变得光彩四溢。“一身做事一身当”,完全就是一副侠女的气魄了。丝毫没有小女子的依附性,和她的主子迎春的懦弱无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前面带小丫头子大闹厨房,抄检出定情物时“毫无愧惧畏悔”是一致的。“讨饭吃也是愿意的”,这是她的爱情宣言。没有宝黛的暗通款曲之幽深,大胆执着却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曹雪芹对压抑人性是极端厌恶的,而对笔底人物有个性光芒,大胆追求自我的人,他都忍不住赞美之意,对司棋也不例外。在通篇书中,在自我解放上,最彻底的不是黛玉,也不是尤三姐,只能算是司棋。鸳鸯也不错,明确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自己的所需所求,面对邢夫人的软语、贾赦的威逼、嫂子的引诱而能坚持己见,绝不肯弯半点腰。但她有贾母撑腰,发出宝皇帝也不嫁的誓言,多少有些狐假虎威的味道。尤三姐暗恋柳湘莲五年,却并不敢追求,等到身陷贾珍等一干人的污水中时方才觉醒。司棋却早已明确自己的所思所想,与自己的表弟潘又安爱上不说,还互通款曲,情书往来,私会大观园,尔后为此又不惜丢了副小姐的工作,与母亲绝情。我猜她的终日啼哭,哭的不是痛惜再不能进大观园,而是想到情人抛下她,而按贾府的规矩,她这样可是要被随便配人的。故而才终日啼哭不止。当母亲表示绝不成全这桩恋情时,她便以死表示自己的意志,绝不肯唯唯诺诺的活着。
红楼女儿图之司棋
人生不得行胸臆,纵然百年尤为夭。死会很久很久,生却很短很短,能清醒热烈地活着才不算白活,按自己想的活过一回,而不是受他人影响委委屈屈活着,这才叫不白活一世。红楼梦中有些这样清醒的女子。黛玉,探春凤姐,鸳鸯,晴雯,尤三姐等。但她们都不如司棋彻底。探春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可见能干如她亦处处被裹脚;凤姐不得不让平儿做了贾琏的小妾,堆上笑容接纳尤二姐秋桐;黛玉虽然追求心性自由,却徒然与宝玉无缘,只敢暗中饮泣;晴雯死不瞑目;鸳鸯的爱情宣言掷地有声,可贵而难得,但她一生不知爱的滋味,贾母一死,只有凄凄艾艾的活或者自杀。尤三姐尝尽暗恋的相思痛苦,最后还被柳湘莲认作水性杨花,死时徒有悲伤和遗憾。只有司棋,将爱情的所有味道尝遍,独她知道爱情甜蜜和相处的幸福的滋味,虽然潘又安逃走伤透了她的心,但毕竟还是等回了他,心里多少有些安慰。如果司棋死时知道潘又安为她殉情,她当是幸福的笑着离开人世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07: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后母戊鼎_司母戊鼎改名的原因是什么?来源: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
  中国的青铜器举世闻名,历史课本中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3月底,司母戊鼎被改名后母戊鼎,那么,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后母戊鼎?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司母戊鼎”或者说“后母戊鼎”,以后还会不会改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后母戊鼎,司母戊鼎改名的原因是什么

  司母戊鼎也叫后母戊鼎,目前是我国首屈一指的文物,被作为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这件商王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所使用的礼器,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公斤。该器高大厚重,气势雄伟,纹饰庄重,工艺精湛。它是1939年由安阳武官村的村民在耕地中掘出。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又名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如何出土的?

  首先来说说,司母戊鼎(后母戊鼎)是如何被发现的。1939年初春,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兄弟俩拿着洛阳铲在田地里“淘宝”,一天夜里突然探测到地下好像有硬物,于是兄弟二人决定刨开土看看究竟是什么宝贝,由于月黑风高,加上天寒地冻,二人挖到天亮都没有完全挖出来。第二天他们叫了40多个村民,连挖了三个晚上,终于从土里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个头和庙里的大铜炉差不多,因此村民叫做“古炉”,但是非常沉,这就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当时正是日本侵华的时期,为了不让宝鼎落入日本人之手,当地村民也是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甚至还买了一个赝品青铜器埋在自家院里骗过了伪军和日本人的搜查,最终保住了这一珍贵的国宝。

  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此后一直叫做司母戊大方鼎,还被写进了历史课本,河南安阳作为宝鼎的老家也在殷墟博物馆放置了一尊复制品,下方写着“司母戊”三个大字。

国家博物馆内关于司母戊鼎的介绍说明
国家博物馆内关于司母戊鼎的介绍说明


  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之所以改名,据说是郭沫若把“后”认成了“司”,导致了宝鼎名称的错误,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相信很多人历史课本上学的是“司母戊鼎”,那么“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切还要从鼎上铭文说起,鼎上大字清清楚楚的写着【司母戊】!“司”通“祀”即为祭祀,而“母戊”是墓主人的庙号,所以,此鼎是为祭祀母亲戊的鼎。其腹部的“司母戊”三字铭文就是明证。“母”是母亲,“戊”为母亲的庙号排序。“司”字有两种解释。按传统说法,“司”即“祭祀”,故“司母戊”可释为“祭祀母亲戊”。

  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戊鼎正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后经央视播出“司母戊”改为“后母戊”,其实,并非郭沫若认错字,是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而古代的“后”专指皇后,前后的“后”则是现在已经废除的“後”,因此“后母戊”的“后” 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 “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司母戊鼎,还有多少未解之谜》的作者,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李维明指出,国家博物馆将“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是更名,不是正名。是“司”还是“后”,争议仍然存在!

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后母戊鼎,司母戊鼎改名的原因是什么

  鼎是什么?

  鼎的基本型是圆的,圆形多,所以三足鼎立,但它也有方形的。虽然圆鼎居多,圆鼎一般祭天用,方鼎祭地,天圆地方。方鼎是四足的,戴耳。戴耳是鼎的另一个特征,不管它是圆的还是方的,必须带耳,无耳不能称之为鼎。这个造型千百年来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

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后母戊鼎,司母戊鼎改名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欣赏司母戊鼎?

  去博物馆该如何欣赏司母戊鼎呢?除了感受它厚重的历史感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

  形状:司母戊鼎为方形,四足,两端铸有立耳;上下缘中部、鼎腹四转角、四足都铸有扉棱,美观坚固。

司母戊鼎纹饰
司母戊鼎饕餮纹饰

  纹饰:①鼎身两侧的边缘装饰有兽面纹和夔纹,中间为素面,形成对比;②两耳外侧装饰双虎食人首纹;③四只柱状足饰以浮雕的饕餮纹,下方有两圈凸起的弦纹。

  铸造工艺:商代制作青铜器需要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一系列过程,后期多铸造大器,制作方法有分铸法、陶范法或称泥模法、蜡模法(用蜡作原料做成青铜器的模型,又称失蜡法,工艺已失传)。“司母戊”鼎正是商代后期产生的,此鼎是用“分铸法”铸成,即鼎身与四足是一体,在鼎身铸好之后再单独铸双耳。

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后母戊鼎,司母戊鼎改名的原因是什么

  鼎有什么用途?

  为什么鼎在古代那么受欢迎呢?鼎到底有什么用途,下面就来说一说,鼎的具体用途。

  青铜时代,鼎是烹饪器的一种,用于煮肉食,一般是圆体、三足、双耳,此外还有方体四足的方鼎,双耳也叫作“铉”,用以穿木提取。

  同时,鼎也是权力的象征,相传禹铸九鼎以像九州,之后鼎成为传国重器。在商代,鼎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即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用一或者三鼎,普通人不能使用。

  作为等级权力象征之外,鼎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祭祀礼器。例如,根据“司母戊”鼎的铭文“司母戊”,学界研究推测此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

  延伸阅读:
  星星的位置如何改变?

【{”司棋,即后启?}】发号施令者,后也。
司棋影射崇祯帝周后。副小姐司棋,反客为主,反奴为主。。。
司棋 雅韵风乐收藏阁 2016-02-09   |  99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司棋 编辑词条[url=]B 添加义项[/url]?



司棋,《红楼梦》人物。贾迎春的丫头。脾气刚烈,雷厉风行。排挤柳家的未果,后与潘又安私通,被撵出大观园。最终与潘又安双双殉情而死。


基本信息
  • 姓名
    司棋
  • 国籍
    中国
  • 职业
    丫头

  • 人物出处
    《红楼梦》
  • 结局
    殉情
  • 情人
    潘又安



目录1[url=]司棋短暂一生的描写[/url]
2[url=]司棋评价[/url]
3[url=]死因探究[/url]


[url=]折叠[/url] 编辑本段 司棋短暂一生的描写
<红楼梦>里面,描写司棋的分量不如同为丫鬟的袭人晴雯等人,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也没有她的判词(也许可算又副册一人物,书中未一一列出)。比照其余丫鬟,却也算性格鲜明的一个。
书中第七回 第一次提到她,标明身份是迎春的丫鬟——“迎春的丫鬟司棋与探春的丫鬟待书二人正掀帘子出来”。第二十七回首次有台词——“红玉听说撤身去了, 回来只见凤姐不在这山坡子上了。因见司棋从山洞里出来, 站着系裙子,便赶上来问道:‘姐姐,不知道二奶奶往那里去了?’司棋道:‘没理论’。”此后30余回里绝少见写她的笔墨,只是将其与其他丫鬟并列,顺带提及。见二十九回——“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桔。” 第三十八回——“因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请袭人,紫鹃,司棋,待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第六十一回首次给她多了点笔墨,写她率丫鬟大闹小厨房,描摹她的性格,为后来埋下伏笔。(具体见书)。此章还通过他人之口说出她背后的社会关系——平儿道:“秦显的女人是谁?我不大相熟。”林之孝家的道:“他是园里南角子上夜的……”玉钏儿道:“……他是跟二姑娘的司棋的婶娘。司棋的父母虽是大老爷那边的人,,他这叔叔却是咱们这边的。”后一回(第六十二回)讲大闹小厨房的余波,提及她——“秦显家的听了……登时掩旗息鼓,卷包而出……连司棋都气了个倒仰,无计挽回,只得罢了。”而后十章再次偃旗息鼓,不再提司棋,所谓欲扬先抑。
从第七十一回起,作者渐掀司棋命运的高潮。该回写鸳鸯无意撞破司棋与表哥的私情。第七十二回写到司棋因被人撞破私情抑郁成病,鸳鸯赶去安慰,发誓不会说出。第七十三回写司棋的春宫锦囊被傻丫头拾到(未明写是她的),为后来搜园留下因由。此事暂押下不表,转写迎春“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的事,司棋暂充配角。第七十四回搜园,司棋被搜出与表哥传情之物,事败。再押后三章,第七十七回,司棋被逐。其后,第七十八回,借宝玉之口,提及司棋,讲到大观园的情形——“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宝钗等一处,,迎春虽尚未去,然连日也不见回来,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曲终人散之意越来越明显。宝玉并因此得病,见第七十九回——此皆近日抄检大观园,逐司棋,别迎春,悲晴雯等羞辱惊恐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故酿成一疾,卧床不起。园中各丫鬟也噤若寒蝉——“袭人道:‘事却没有。方才太太叫鸳鸯姐姐来吩咐我们:如今老爷发狠叫你念书,如有丫鬟们再敢和你顽笑, 都要照着晴雯司棋的例办。”(见第八十二回)
第九十二回司棋结局再由他人口中说出:“那人道:‘自从司棋出去,终日啼哭。忽然那一日他表兄来了,他母亲见了恨得什么似的……谁知司棋听见了,急忙出来老着脸和他母亲道:‘我是为他出来的,,我也恨他没良心。如今他来了, 妈要打他,不如勒死了我。’……道:‘一个女人配一个男人。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我就是他的人了,决不肯再失身给别人的。我恨他为什么这样胆小,一身作事一身当,为什么要逃。就是他一辈子不来了,我也一辈子不嫁人的。……”他妈气得了不得,便哭着骂着说:‘你是我的女儿,我偏不给他,你敢怎么着。’那知道那司棋这东西糊涂,便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直流,竟死了。……他表兄说道:‘你们不用着急。我在外头原发了财, 因想着他才回来的,心也算是真了。……他外甥道:‘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杨花,我若说有钱,他便是贪图银钱了。如今他只为人,,就是难得的。 …………岂知他忙着把司棋收拾了,也不啼哭,眼错不见,把带的小刀子往脖子里一抹,也就抹死了。


[url=]折叠[/url] 编辑本段 司棋评价
司棋是贾府的家生奴才,从小与鸳鸯紫娟侍书她们一起长大,后被分到迎春房里作了大丫头。司棋长得啥样,书中没写,只说她“品貌风流”“高大丰壮”。司棋的名字在红楼梦中的出现频率很高,但戏份却不多。司棋是迎春的头号丫头,掌管紫菱洲。迎春是个二木头,拿根针戳一下也不知唉一声的,事事无主见。作为迎春手下的第一把手,司棋自然养成了事事自己做主,行为泼辣的作风。也许正因为迎春木头,所以才要派一个这样厉害的大丫头才能不负使命吧。
司棋第一次有戏是在第六十一回。她派莲儿到厨房要碗鸡蛋,莲儿没及时完成任务,她便使人说莲儿“死在这里了”,比晴雯病中骂偷了东西的坠儿还厉害干脆。随后知道柳嫂子给鸡蛋不利落,她便带一帮小丫头子来到厨房,二话不说,就下令:“凡箱柜所有的菜蔬只管丢出去喂狗,大家赚不成。”利落干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很有大姐大的派头。她的这种行事激烈的作风与大观园的温婉柔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雪芹这粗粗一笔,估计没人喜欢这个司棋。就像柳嫂儿之前和莲儿辩嘴说的,“三姑娘和宝姑娘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还送五百钱来哩”。意思是人家是正经的小姐都给钱,多有风度和修养,一点小便宜都不肯沾,你司棋最多只是副小姐,懒得侍候你,要吃拿钱来。司棋二话不说就带人砸场子,似乎太霸道蛮横。但仔细想想,探春宝钗这么做是要收买人心,以树立公正和威信。司棋是哪根葱,和探春宝钗比?那些管事的奶奶,瞅个空还要难难有名的凤辣子,哪个是好对付的?迎春哪能和凤姐比,又不得势,又懦弱脸软,下人们在对待她的时候,估计是能推就推,能溜就溜的。迎春房里的丫头也是不得势的,大家都是敷衍了事。上次司棋要碗豆腐,柳嫂儿给的是馊的。馊的能吃吗?大观园的猫啊狗都不吃的东西竟然给了迎春的一号丫头。这事,怡红院的三等丫头身上都不会发生。司棋这次二话不说的打砸抢,也是久已积累的怨气,借机发作,让人知道迎春和迎春手下的丫头都不是好惹的,出了一口心中的郁闷之气。拳头最硬,司棋回去后,柳嫂儿的赶忙蒸了鸡蛋差人送去。如果司棋真学探春拿钱给柳嫂子,估计柳嫂子会以为迎春房里的人真是太好欺负了。迎春病了,要水要汤的,司棋都次次拿钱去贿赂柳嫂子不成。由此可知,迎春是幸而有司棋,下人们才不敢在办迎春的事情时太过马虎了事,这实在是司棋的功劳。七十三回,迎春的乳母偷拿了累丝金凤典当了去赌钱,还逼着迎春去讨情,和绣桔在迎春的卧室里大吵大闹。估计这事也只可能发生在司棋病得诸事不能管的时候。平时,那乳母胆子再大,也不敢偷这么贵重的东西,还逼主子干这事干那事。迎春有大姐大一样的司棋挡在前面呢。
由此可知,迎春样样俗事皆不放在心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麻烦都是司棋拿了主意去搞掂。久了,司棋便爽利务实,且有了世侩之气。第六十二回,柳嫂儿因玫瑰露等事牵进一场大风波中,司棋便和其婶子便想法挤走柳嫂儿,争取厨房的管理权。最后司棋败下阵来,气了个人仰马翻,无计可回。
戏到这里,司棋都是个不那么令人喜欢的角色。胆大、暴烈、世侩。当然也是泼辣,爽利,会生活。看你咋看了。至少,我就觉得她非如此不可,没她,迎春的日子不好过。
这个胆大的司棋最大胆的一回在七十一回,司棋在大观园中私会情人,从书上的描写看,大有西厢记中成就好事私订终身之风。其大胆无视大观园的清规戒律和有悖封建礼教的行为让人目瞪口呆。如果说她很大胆很反叛很勇敢吗?似乎也不尽然,鸳鸯一出现,她吓得不知所措,她的情人也不似个磊落的人,连夜吓得丢下她逃走了。她于是大病了一场。还是鸳鸯发誓不告密并温柔劝慰,她才慢慢好了起来。
司棋的光彩在抄检大观园时方才显露。突然的搜查,她和情人之间的定情之物与书信都公之于众。先前被鸳鸯撞见吓得发抖的司棋倒一脸的无愧和平静。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但就冲她这份镇定,自己做的事自己担当的无畏勇气,也足以让人由衷钦佩了。
这还不算完结,更令人刮目的是在后面。司棋因此被赶出紫菱洲,不再是副小姐后,她的母亲为此也和她闹翻了。这时,她的情人潘又安回来了,书上写道:
那人道:“自从司棋出去,终日啼哭。忽然那一日,他表兄来了。……司棋说:‘一个女人嫁一个男人。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我就是他的人了,决不肯再跟着别人的。我只恨他为什么这么胆小,一身作事一身当,为什么逃了呢?就是他一辈子不来,我也一辈子不嫁人的。妈要给我配人,我原拼着一死。今儿他来了,妈问他怎么样。要是他不改心,我在妈跟前磕了头,只当是我死了,他到那里,我跟到那里,就是讨饭吃也是愿意的。’他妈气的了不得,便哭着骂着说:‘你是我的女儿,我偏不给他,你敢怎么着?’那知道司棋这东西糊涂,便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流出,竟碰死了。”
司棋的性格气质在这里变得光彩四溢。“一身做事一身当”,完全就是一副侠女的气魄了。丝毫没有小女子的依附性,和她的主子迎春的懦弱无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前面带小丫头子大闹厨房,抄检出定情物时“毫无愧惧畏悔”是一致的。“讨饭吃也是愿意的”,这是她的爱情宣言。没有宝黛的暗通款曲之幽深,大胆执着却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雪芹对压抑人性是极端厌恶的,而对笔底人物有个性光芒,大胆追求自我的人,他都忍不住赞美之意,对司棋也不例外。在通篇书中,在自我解放上,最彻底的不是黛玉,也不是尤三姐,只能算是司棋。鸳鸯也不错,明确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自己的所需所求,面对邢夫人的软语、贾赦的威逼、嫂子的引诱而能坚持己见,绝不肯弯半点腰。但她有贾母撑腰,发出宝皇帝也不嫁的誓言,多少有些狐假虎威的味道。尤三姐暗恋柳湘莲五年,却并不敢追求,等到身陷贾珍等一干人的污水中时方才觉醒。司棋却早已明确自己的所思所想,与自己的表哥潘又安爱上不说,还互通款曲,情书往来,私会大观园,尔后为此又不惜丢了副小姐的工作,与母亲绝情。我猜她的终日啼哭,哭的不是痛惜再不能进大观园,而是想到情人抛下她,而按贾府的规矩,她这样可是要被随便配人的。故而才终日啼哭不止。当母亲表示绝不成全这桩恋情时,她便以死表示自己的意志,绝不肯唯唯诺诺的活着。
人生不得行胸臆,纵然百年尤为夭。死会很久很久,生却很短很短,能清醒热烈地活着才不算白活,按自己想的活过一回,而不是受他人影响委委屈屈活着,这才叫不白活一世。红楼梦中有些这样清醒的女子。黛玉,探春,凤姐,鸳鸯,晴雯,尤三姐等。但她们都不如司棋彻底。探春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可见能干如她亦处处被裹脚;凤姐不得不让平儿做了贾琏的小妾,堆上笑容接纳尤二姐和秋桐;黛玉虽然追求心性自由,却徒然与宝玉无缘,只敢暗中饮泣;晴雯死不瞑目;鸳鸯的爱情宣言掷地有声,可贵而难得,但她一生不知爱的滋味,贾母一死,只有凄凄艾艾的活或者自杀。尤三姐尝尽暗恋的相思痛苦,最后还被柳湘莲认作水性杨花,死时徒有悲伤和遗憾。只有司棋,将爱情的所有味道尝遍,独她知道爱情甜蜜和相处的幸福的滋味,虽然潘又安逃走伤透了她的心,但毕竟还是等回了他,心里多少有些安慰。如果司棋死时知道潘又安为她殉情,她当是幸福的笑着离开人世吧。
红楼女子,独有司棋,爱得彻底,遗憾最少。


[url=]折叠[/url] 编辑本段 死因探究
司棋之死,表面上看,是因为她不顾当初的社会道德约束同表弟有伤风化,而表弟潜逃回来后,她母亲不许她和他走,刚烈的他,才一头碰死的,但是司棋的死,却不是必然的,其中也有很多的偶然因素。
1.司棋性格刚烈,付小姐的脾气和架势十分严重,就从小厨房里面要鸡蛋羹一时不顺,就把厨房砸了个稀巴烂来看,她就不是什么好讲话的人,而且倒腾出什么茯苓霜玫瑰露多少麻烦来,当然从中她也得罪了多少老婆子们,招了多少人恨就可想而知了。
2.她那位不省事的亲戚,如果不是在抄捡大观园的时候作威作福,兴风作浪招人恨,周瑞家的也未必就会特意多事去留心她会不会徇私作弊,凤辣子等人也不会因此就幸灾乐祸————本来王夫人和凤姐都是打算稍微温柔一点处理绣春囊事件的,偏偏是刑夫人差这个婆子来看王夫人的笑话,司棋东窗事发就又成了两夫人斗法的牺牲品。
3.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她那个没用的表弟,事发后一人逃走,不顾司棋的死活,使得司棋和他好变成一步死棋,他外出赚钱回来,又对司棋没信心,怕人家贪图他那几个臭钱,装穷到司棋家,他是知道司棋娘见钱眼开的执意反对了,可是搞得刚烈的司棋除了一头碰死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如果他能及时显出他的金银来,搭上一些钱财,司棋又何止于只有死路一条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08: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安 - 魏晋文学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潘安(公元247年—300年),本名潘岳,字安仁,俗称潘安,西晋文学家,祖籍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 古书中看到西晋的潘岳那就是美男子潘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潘安

本名
潘岳

别名
潘安仁

所处时代
西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荥阳郡中牟县(今属河南)


出生日期
247年

逝世日期
300年

主要成就
西晋文坛领袖

主要作品
闲居赋、寡妇赋、秋兴赋

官职
给事黄门侍郎

目录
1简介
2主要经历
3人物形象
4主要作品
5作品赏析
6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潘安(247年- 300年),字安仁,荥阳郡中牟县(今河南省中牟县)人。潘安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安平太守潘瑾的孙子,琅邪内史潘芘的儿子。潘安有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被推举为秀才,担任河阳令,随后为怀县令,勤于政绩;性格浮躁,趋于势力,与石崇、陆机、刘琨、左思等并为“贾谧二十四友”,潘安为首。潘安主要作品有《悼亡诗》、《秋兴赋》、《闲居赋》、《哀辞》、《沧海赋》等。[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经历
折叠为官交友
公元296年,潘安回到京城做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尚书仆射山涛、领吏部王济、裴楷等受宠,潘岳很憎恨他们,于是在宫殿大门柱子上写下歌谣:“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鞧,和峤刺促不得休。”又被左迁离洛阳更远的怀县做县令。潘岳做得有声有色、政绩斐然,朝廷提拔他到京城做财政部官员,后来因为犯事被免职,不久被太傅杨骏引入门下做了太傅主簿。

太傅杨骏被害夷三族,潘安作为幕僚也在被诛之列,幸亏当时他公事在外又有当权者、楚王的心腹、他的好友公孙弘替他说话(潘岳曾在他贫困潦倒时帮助过他),他被调往长安做县令,因为母亲生病辞官奉养,在此期间与好友石崇附会贾充外孙贾谧,之后升迁做了黄门侍郎,贾谧开阁延宾,召集天下文士潘安、石崇、陆机、左思、刘琨等二十四人,因文采盖世被称为“二十四友”。贾谧“晋书断限”的功劳是潘安出的主意,潘安的母亲经常劝他不要趋附不已,他虽然口头受教,实际上却愈发不知足,始终改不掉。

折叠诛连三族
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遂抓捕潘安,并灭了他的三族。一个好端端,文才俱佳的美男子,由于“性轻躁,趋世利”而卷入一场夺权阴谋中;不但自己丢了性命,还连累三族被诛。潘岳的母亲及兄侍御史潘释、弟燕令潘豹、司徒掾潘据、潘诜,兄弟之子,已经出门的闺女,无长幼一时被害,唯潘释的儿子潘伯武逃难得免。而潘豹的闺女与其母相抱号呼不可解,于是被赦免。[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形象
折叠相貌俊美
潘安作为男性美符号,他所体现的那种唇红齿白的清秀、偏于柔美多愁的文才风流。

《世说新语·容止篇》三十九则中两则描绘潘安的相貌: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七则》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九则》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虽然说现有的正史并没有详细地去记载潘安的五官长相如何、身高具体几尺,但是他容貌秀丽却是件不可置疑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成了焦点人物,“粉丝”众多。“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刘孝标注引的《语林》

潘安的小名为“檀郎”、“檀奴”。因潘安既是美男子,又对结发妻子一往情深,忠贞不渝,即便后来妻子很早就去世了,他也没再娶。是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情人、夫君形象,“檀郎”、“檀奴”遂成为夫君或心上人、情郎的代名词。这一称谓寄托着女性对情人、夫君用情专一的热切希望。

折叠才华如江
文学作品中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滕王阁序》“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来形容潘安与陆机,是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潘安诗歌名列钟嵘《诗品》上品,潘安亦是西晋著名文学、政治团体“金谷园二十四友”之首,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闲居赋》、《秋兴赋》也很知名在小说中常以“貌若潘安”来形容一个人文采风流并且容貌出众。特指男性。在汉魏晋那个时代,赋写得好是文人较高的成就,潘安的《秋兴赋》、《闲居赋》、《藉田赋》文字优美,富有感情,是那个时代顶峰。潘安、陆机是西晋作品流传下来较多的文学家,可见后世对他们的推崇。潘岳作品的较大特色是情,读者句句能体味到他内心所想,潘岳的感情细腻,多愁善感这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一般男性文学家的作品这样的风格不多。

折叠至情至孝
至情:潘安的《怀旧赋》中这样写道:“余十二而获见于父友东武戴侯杨君。始见知名,遂申之以婚姻。”潘安十二岁与父亲的朋友、大儒、扬州刺史杨肇相见,被杨肇赏识,许以婚姻。后来杨氏早亡,潘安对杨氏感情至深,自此不再娶,并作《悼亡诗》怀念杨氏,开悼亡诗之先河,这之后悼亡诗的范畴仅限于悼亡妻子。《悼亡诗·一》中有一句“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是说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鱼的分崩离析。

至孝:北宋之前《二十四孝》里记载有潘岳辞官奉母的故事:“郑州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二十四孝》是唐宋在民间流传的文本记录了二十四个远自虞舜近至魏晋的二十四个孝子故事,虽然版本众多但都记录了潘安的弃官奉母,后来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订《二十四孝》因为潘安在政治上的趋附不已最终导致夷三族,潘安的母亲以七十余岁的高龄也未能幸免被杀,正因为此虽然潘安至孝但已不足以列入,故把他从《二十四孝》中删去。[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潘安主要作品有《悼亡诗》、《秋兴赋》、《闲居赋》、《哀辞》、《沧海赋》、《登虎牢山赋》、《狭室赋》、《怀旧赋》。[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悼亡诗三首(其一)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隟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其一写丧妻后的悲痛之情:诗中叙亡妻葬后,自己准备赴任时的所见所感,笔触细腻、低回哀婉。清人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渉笔,淋漓倾注,婉转侧折,旁写曲诉,剌剌不能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

潘岳本不可悲,中国第一美男子的桂冠,他戴到今天。“颜如宋玉,貌比潘安”仅凭容貌他就流传了千古了!每次出门,路上的妇女争相往他的车上扔水果,扔得满车而归。他亦有才,三首《悼亡诗》使他成为中国几千年女子心中深情专一好男人的经典形象。潘岳实则可悲,悲在知其美,而不知人之只好其美,悲在知其才,而不知人之不好其才。[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房玄龄:岳实含章,藻思抑扬。趋权冒势,终亦罹殃。

姚铉:至于魏、晋,文风下衰,宋、齐以降,益以浇薄。然其间皷曹、刘之气焰,耸潘、陆之风格,舒颜、谢之清丽,揭何、刘之婉雅,虽风兴或缺,而篇翰可观。

王夫之:①然其(晋武帝)所用者,贾充、任恺、冯紞、荀勖、何曾、石苞、王恺、石崇、潘岳之流,皆寡廉鲜耻贪冒骄奢之鄙夫。②王衍、陆机、潘岳之死,自贼者也。

钱基博:①两晋文章...其一派奇丽藻逸,撷两汉之葩,潘岳、陆氏机云、左思其尤,以开太康之盛。②太康之中,文彦云会;而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汉,风流未沬,亦文章之中兴也。...二陆则弟逊于兄,两潘则尼不如岳。而冠冕群英,实推潘陆。史称之曰:“机文喻海,岳藻如江。”一世之雄也。然潘之机利而笔不遒,陆之体重而势不骏。潘岳才思清绮,秀爽有余,承建安之风流。③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及长,才藻妍丽,与陆机骈称曰潘陆。岳富于情,机骁于气;而岳特工哀诔之文,巧于序悲,易入新切。[1]

参考资料
1.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 [2024-1-7]
2.潘园 简历  . [2024-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08: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司棋+潘又安//朱由检//马士英//马前鞍后+绣春囊//绣橘【林如海+陆机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1141&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于名门大族,他的祖父就是三国时火烧刘备连营的吴国丞相陆逊,其父陆抗也是东吴名将。《晋书》说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在众多兄弟中,他与陆云最有才望,时称“二陆”。二十岁时,吴国为晋所灭,他感慨父祖功业与家国兴亡,写了《辨亡论》。太康末年(289),他与陆云联翩入洛,大受文坛名家张华的延誉,以至有“二陆入洛,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减价”的说法。但因是亡国之民,陆机在仕宦上并不一帆风顺。他曾在赵王司马伦辅政时担任中书郎,八王之乱开始,赵王以叛逆被杀,他也差点划为同党,险为秉政的齐王司马冏所杀,多亏成都王司马颖申救,才免一死。时中原多难,有人劝他不如回吴避乱,他却“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继续留在洛阳。司马颖对他既有保全之恩,又做出“劳谦下士”的姿态,陆机就委身相许,把“志匡世难”的筹码押在他的身上。司马颖以大将军表他为平原内史,参与幕下军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陆机

别    名
陆平原

所处时代
孙吴→西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日期
261年

出生地
吴郡横山


逝世日期
303年

主要成就
西晋诗坛的代表之一,被誉为“太康之英”

主要作品
《辨亡论》《平复帖》

最高官职
平原内史、后将军、河北大都督

籍    贯
吴郡吴县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生经历
3历史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荆衡杞梓

陆机出身名门士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其父陆抗亦为孙吴大司马,陆机为陆抗第四子。他身长七尺,声如洪钟。年少时有奇才,文章盖世,倾心儒家学术,非礼不动。

凤凰三年(274年),陆抗逝世,陆机与其兄陆晏、陆景、陆玄及弟陆云分领陆抗部曲,担任牙门将。

太康元年(280年),陆机二十岁时孙吴灭亡,他于是退居家乡,闭门勤学,累积十余年。由于陆机父祖宗亲在孙吴都位居将相,功勋卓著,他深深感慨吴末帝孙皓抛弃祖业,投降西晋。便评论孙权得天下、孙皓亡天下的原因,又追述自己祖父、父亲的功业,于太康九年(288年)创作了《辨亡论》(分上、下两篇)。

二陆入洛
太康十年(289年),陆机与弟弟陆云一同来到京师洛阳,初入洛阳时,二人志气高昂,自认为是江南名族,不重视中原人士,只拜访当时的名士、太常张华。张华一向重视陆机的名声,陆机与张华相见便感到一面如故,他钦佩张华的德望风范,以师长的礼仪对待他(后张华遇害,陆机为他作了诔文,又创作《咏德赋》来悼念他)。张华说:“伐吴之战,获得了两个俊士。”并把他们推荐给诸公,使得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志匡世难
太熙元年(290年),太傅杨骏征召陆机任祭酒。元康元年(291年),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诛杀杨骏。

元康二年(292年),陆机接连担任太子洗马、著作郎。他喜欢交游权贵门第,与外戚贾谧亲善,为“金谷二十四友”(一作鲁公二十四友)之一,因而遭到讥讽。

元康四年(294年),吴王司马晏出京镇守淮南,任命陆机为吴国郎中令。

元康六年(296年),随吴王游梁、陈之地,其冬,转任尚书中兵郎。元康七年(297年),转为殿中郎。

元康八年(298年),陆机出补著作郎。

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诛杀贾后并辅政后,陆机被请为相国(司马伦)参军。因参与诛讨贾谧有功,赐爵关中侯,不久,司马伦将要篡位,任命他为中书郎。

永宁元年(301年),三王(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举义,诛杀篡位的司马伦,齐王司马冏认为陆机任中书之职,怀疑加司马伦九锡以及惠帝禅诏之文陆机有参与,于是收捕陆机等九人交付廷尉治罪。仰赖成都王司马颖、吴王司马晏一齐救援疏理,陆机才得以减免死刑,被流放边地,遇到大赦才没去。当时中原多难,与陆机交好的江南名士顾荣、戴渊等都劝陆机回到江南,陆机仗着才能声望,志在匡正世难,所以不从。司马冏主政后,恃功自夸,受爵位不礼让,陆机厌恶他,便作了《豪士赋》来讽刺司马冏。司马冏仍未觉悟,而最终失败被杀。

当时,成都王司马颖推让功劳而不自居,慰劳下士。陆机既感谢他救过自己的恩德,又见朝廷屡有变异祸难,认为司马颖必定能使晋室兴隆,于是委身于他。司马颖让陆机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内史,后世遂称其为“陆平原”。

河桥鼓哀
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让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北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等各军共二十多万人。陆机因家中三代为将,是道家所忌讳的,外加客居他乡做官,位居群士之上,王粹、牵秀等都有怨恨之心,所以陆机坚决请求辞去都督之职。司马颖不同意。陆机同乡人孙惠也劝陆机把都督之职让给王粹,陆机说:“你是说我要踌躇躲避贼子,正好会招致灾祸。”于是就任。司马颖对陆机说:“如果事情成功,封你为郡公,任台司之职,将军你要努力啊!”陆机说:“从前齐桓公因信任管夷吾而建立九合诸侯之功,燕惠王因怀疑乐毅而失去将要成功之业,今天的事,在您不在我啊!”司马颖的左长史卢志内心嫉恨陆机得宠,对司马颖进言道:“陆机自比于管子、乐毅,把您比作昏君,自古以来命将派兵,没有臣子欺凌国君而可以成事的。”司马颖沉默不语。

陆机开始治军时,军旗折断,他内心很是厌恶。军队列阵出发,从朝歌至河桥,鼓声传数百里,自从汉魏以来,还不曾有过这样盛大的出兵场面,长沙王司马乂挟持惠帝与陆机在鹿苑交战,陆机军大败,赴七里涧而死的士兵如同积薪,涧水为此不流,将军贾棱也战死。

华亭鹤唳
当初,宦官孟玖及其弟孟超一并被司马颖宠幸。孟超率领一万人任小都督,还未交战,就放纵士兵掳掠,陆机逮捕了主凶。孟超带铁骑百余人,径直到陆机麾下抢人,回头对陆机说:“貉奴(北人对南人的蔑称)能作都督吗?”陆机的司马孙拯劝陆机杀了他,陆机不同意。孟超公开对众人说:“陆机将要谋反。”又给孟玖写信,说陆机怀有二心,不赶快决战。作战时,孟超又不受陆机管辖,轻易率兵独自进军而覆没。孟玖却怀疑是陆机杀了他,便向司马颖进谗言,说陆机有异志。将军王阐、郝昌、公师藩等都被孟玖利用,与牵秀等共同证明。司马颖大怒,让牵秀秘密逮捕陆机。当晚,陆机梦见黑车帷缠住车子,手撕扯不开,天亮后牵秀的部队就到了。陆机脱下戎装,穿上白帢,与牵秀相见,神态自若,对牵秀说:“自从吴国覆灭,我兄弟宗族蒙受大晋重恩,入朝陪侍帷幄,剖符带兵。成都王把重任交给我,我推辞却没有获准。今日被杀,难道不是命吗!”便给司马颖写了一封信,言辞非常凄恻。临刑时,陆机感叹道:“华亭的鹤鸣声,哪能再听到呢?”于是在军中遇害,时年四十三岁。两个儿子陆蔚、陆夏也一同被害,弟陆云、陆耽也随后遇害。陆机既不当死罪,士卒都因此感到痛惜,没有谁不为此流泪。这一天白天大雾弥合,大风折树,平地积雪一尺厚,议论的人认为是陆机冤死的象征。他死后,好友纪瞻赡养接济陆家,无微不至。

陆机遇害后,还葬云间,今其墓周河套尚存遗址,仍可辨认。[1]

折叠编辑本段人生经历
陆机出生于豪门世家,他的父辈都是东吴时期的重臣,他自己的官位也不小。可惜他出生的时机不好,还没有当多久的官,东吴就灭国了。因此,陆机闭门苦读了十年才出世。

陆机的才华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可是因为他的出身,作为亡国之臣的陆机被当时晋国的士族所轻视。陆机本人追求功名,依附于当时的权贵贾谧,后来因为赵王伦的牵连入狱。后来因为兵败而被杀。

张溥曾称陆机的诗赋才冠当世。在东吴灭国之后,陆机创作了《辩亡论》,阐明了吴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这篇文章理直气盛、文辞壮丽。《辩亡论》模仿了《过秦论》的写作手法,虽然达不到《过秦论》的水平,但是仍旧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他的《五等赋》也极具特色,这篇赋分析了晋分封后所造成的种种隐患。章炳麟认为这两篇文章都可以算作是论政之文,因此内容比较粗略。但实际上,《辩亡论》虽说是阐释吴国灭亡的原因,实际上也是在抒发作者的家国之恨,成就要比《五等赋》高得多。

陆机的赋序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些赋序语短情长,和抒情小品比较相似。

《豪土赋》的序言就像是一篇议论文,即讲了齐王好大喜功,导致了众怒的事情,又讲了他功高盖主,会引起猜忌的结果。陆机对封建制度下的君臣关系具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比较经典的还有陆机《吊魏武文序》,这篇序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描写了曹操知晓自己会背负骂名的事情,还原了曹操的枭雄面貌,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吊魏武文序》的价值,要比赋更高。

陆机创作了很多体裁的诗,但多数都是模仿之作。如他的四言诗《短歌行》是模仿《诗经·螳螂》而创作的;他的《招隐诗》是来源于屈原的《离骚》。在古代,模仿前人经典之作已经成了文学自觉的表现。但是陆机的诗大多只在于模仿和炫技,内容上并没有创新之处,所以成就不高。

李重华说,陆机的诗虽然在当时比较出名,但是他的诗只注重模仿,语言比较呆板。陆机的诗虽然具有呆板滞重的特点,但在当时却具有极高的名气,可以说明模仿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

但是并不是说陆机的诗就全是模仿的作品而没有优秀的作品。陆机的佳作大多是有感而发的作品,如《门有车马客行》就描写了国家灭亡时的悲痛之情;《猛虎行》则写了自己因为身世原因,进退两难的局面。

《门有车马客行》一诗不仅有情节,还有对话、议论等,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且这首诗是作者发自心灵创作出来的诗,并不是模仿古人诗歌的作品。

《君子行》也是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自己入仕之后的艰难处境。他将他自己的命运比喻成了火中取栗,全诗都是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感情深切,有警示之意。

陆机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作于吴国灭亡后而成了亡国之臣的这段时间。如《赴洛道中作》描写了他对于吴国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这首诗具有情景交融、感物伤怀的特点。

陆机与《文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诗歌快速发展的时期,更是文学理论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出名的文学理论著作,陆机的《文赋》也其中之一。

《文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文学功能、艺术灵感、艺术构思乃至文学技法、文体特征等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同时,《文赋》也是我国最早的对文学创作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

《文赋》节选

《文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摆脱了儒教对诗歌创作方面的束缚,在阐释理论时更加注重对文学本体的研究。

​在《文赋》之前的理论著作,多以儒家学说的角度去分析文学创作的目的,他们认为文学创作在于忠君。

《文赋》论述了艺术想象的特征与过程,还论述了艺术灵感是如何诞生的、创作心理和情感体验对诗歌创作又有什么作用等到。《文赋》对艺术思维活动的过程进行了深入而完整的探讨,这样的理论深度是前人从未达到过的。

《文赋》还注重对文学的内在特质进行分析,这也是陆机对文学理论发展的贡献。章学诚将文学的内在特质总结为了“文心”,而对“文心”的研究正是从陆机开始的。

《文赋》将文学的题材分成了十种,分别是诗、赋、碑、颂等,实际上这些文体包含了诗歌、散文、韵文三个体裁。可见陆机对于文体的分析是十分详细的,但是却划分得过于细致,显得有些繁琐。但是对于每个文体的美学特征的分析却是比较详细的。

陆机还提出了“诗缘情”的理论,他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忠君,而是发自内心的创作。在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陆机能提出如此深刻的理论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的。

陆机还提倡诗歌创作要“绮靡”,这是对于文学技巧方面的追求,也正是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发展的总特点,从追求诗歌内容到追求诗歌技巧的转变,正体现了文学向规范化转变的趋势。

结语:

陆机对文学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创作的诗赋,而在于他的《文赋》。《文赋》对艺术创作的心理体验进行了概念化的阐释,并在理论论述中大量运用了文学描绘的技巧,使得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也更加易懂。陆机的“诗缘情”理论,不仅影响了后世的理论研究,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于名门大族,他的祖父就是三国时火烧刘备连营的吴国丞相陆逊,其父陆抗也是东吴名将。《晋书》说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在众多兄弟中,他与陆云最有才望,时称“二陆”。二十岁时,吴国为晋所灭,他感慨父祖功业与家国兴亡,写了《辨亡论》。太康末年(289),他与陆云联翩入洛,大受文坛名家张华的延誉,以至有“二陆入洛,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减价”的说法。但因是亡国之民,陆机在仕宦上并不一帆风顺。他曾在赵王司马伦辅政时担任中书郎,八王之乱开始,赵王以叛逆被杀,他也差点划为同党,险为秉政的齐王司马冏所杀,多亏成都王司马颖申救,才免一死。时中原多难,有人劝他不如回吴避乱,他却“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继续留在洛阳。司马颖对他既有保全之恩,又做出“劳谦下士”的姿态,陆机就委身相许,把“志匡世难”的筹码押在他的身上。司马颖以大将军表他为平原内史,参与幕下军事。

太安二年(303),司马颖命他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军二十万,进讨长沙王司马乂。陆机深知司马颖幕下觊觎其位的大有人在,何况自己还是“羁旅入宦”的外来户,能否指麾如意还大成问题,便力辞其职,未获准。他既不愿被自己素来鄙视的那些新贵看成胆怯避敌,更虑及万一被司马颖疑为不忠,则“适足以速祸”,便不再坚拒其请。更何况他一向志在济世,自视甚高,司马颖又应允他大功告成,“爵为郡公,位以台司”,强烈的功名心也驱使他不愿放弃这难得的机会。不料一仗下来,陆机大败。与其结怨颇深的人乘机倾陷,他被司马颖正法军中。临死,他想起故乡的鹤鸣声,慨叹道:“华亭鹤唳,还能再听到吗!”联系到《诗经·鹤鸣》是歌咏世乱贤者则隐的,陆机死前似乎后悔未做归隐的选择。

陆机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后人誉为“太康之英”。这里介绍的《吊魏武帝文》不仅是陆文佳构,而且是六朝文中的名篇。所吊的曹操则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当时,陆机改任著作郎掌管国史,在档案中得读外面未见的曹操《遗令》,时距曹操去世已七十九年(序文说“百年之际”乃举其成数),距吴国灭亡已有十九年,他也三十六岁了,积聚了对家国兴衰、人生浮沉的诸多领悟和无限感慨,观览《遗令》的偶然机会,触动了他潜藏内心的感情和思绪,便写了这篇情文并茂的《吊魏武帝文》。

《吊魏武帝文》由序文和吊文两部分组成,内容各有分工。序文叙述哀吊的缘起、遗令的内容和引发的感慨,提纲挈领地概括出主题。吊文则着重叙述魏武帝生平功业、临终遗言和死后执行的情况,穿插着作者对曹操的评价和对人生的认识,深化了主题。在表现形式上,两者也各有侧重、相得益彰。序文采用骈散相间的句式,散句居多,清通流畅,吊文则全篇六言骈偶,句式整齐,辞藻典丽,风格沉郁悲怆。《文心雕龙·哀吊》以为这篇名文“序巧而文繁”,即吊文相对繁芜,序文更见精彩,故这里只赏鉴序文:

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客曰:“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殡而后悲,睹陈根而绝哭。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机答之曰:“夫日食由乎交分,山崩起于朽壤,亦云数而已矣。然百姓怪焉者,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济世夷难之智,而受困魏阙之下。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于哀志。长算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

观其所以顾命冢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远,隆家之训亦弘。又云:“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善乎达人之谠言矣!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馀,而得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与!又曰:“吾婕妤妓人,皆着铜爵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穗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朝十五,辄向帐作妓。汝等时时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着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既而竟分焉。亡者可以勿求,存者可以勿违,求与违不其两伤乎?

悲夫!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智惠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故前识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废乎?于是遂愤懑而献吊云尔。

整篇序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吊文的缘起和客人的问难,作为引子,铺垫下文。元康八年(298),陆机刚以尚书郎的身份出补著作郎,游览秘阁,见到魏武帝的《遗令》,慨然叹息,内心哀伤了好长时间。有客说:“有始必有终,是万物共同的归结;有生必有死,是生命皆具的界限。因而祭吊亲朋的丧殡才感到悲哀,而目睹死者的墓草就不再哭泣。而今你却在魏武去世的百年之后大发伤感,在无须动情的秘阁之地顿生哀情。据我揣想,莫非你知道哀伤可以有,而不知感情不必动吗?”

第二部分是陆机的答词、叙述和议论,构成序文的主体。其中又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否定客人的批评。陆机回答说:“日食是由于日月交会,山崩是起于土壤朽坏,也可以说是自然的运数而已。然而老百姓却对此感到奇怪,岂不是因为日月这样具有高明之体也不免有缺蚀的祸累;高山这样处于安稳之状也最终遭遇崩溃的灾难吗?以回天转日之力,而不能拯救血肉之躯;有救世平难之智,而依旧困厄朝廷之下。结果,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收敛在区区的棺木之中;声名远播的伟人也掩埋在小小的土堆之下。雄心被无情疾病所摧毁,宏图为生死大限所结束,高明的计谋屈服于短暂的岁月,远大的功业终止于短促的寿数。唉呀,岂但观测天象的史官以为日食值得惊异,普通的百姓感到山崩令人奇怪吗?”

陆机《平复帖》

第二层是陆机围绕曹操《遗令》展开的叙述和议论。陆机考察了魏武帝临终向太子曹丕嘱托国事,对其他四子也代为谋划,不仅经国的方略远大,而且治家的遗训也弘通。曹操还说:“我在军中,执法是对的。至于小的忿怒,大的过失,则不应当效法。”陆机大为赞赏:曹操说得多好,真是通达之人的正直之论啊!但曹操也曾抱着小女儿高城公主,指着小儿子曹豹,给四个儿子看,说:“因为他俩要拖累你们了。”说着,黯然泪下。这又多么令人伤感啊!过去以天下为己任,如今把爱子托后人。随着生命的终结,精神也同归于尽;伴随肉体的死亡,识知也不复存在。然而曹操对亲人的爱慕眷恋,对家庭事务的牵肠挂肚,近于细密琐碎。曹操又说:“我的嫔妃歌妓,都可安置在铜爵台上。在台堂上张挂八尺细布床帐,早晚供祭干肉、干饭一类的祭品。初一、十五就向灵帐表演乐舞。你们要经常登上铜爵台,眺望掩埋我的西陵墓地。”还说:“剩下的香料可以分给各位夫人,众妾如果无事可做,就让他们学做草鞋卖吧。我历任官职上所得到的绶带,都随葬在我的墓穴中。我留下来的衣裘,可以另放在一个柜橱中;要不,你们兄弟可以一起把它分了。”不久都分了。在陆机看来,曹操作为将死的人,应该不必有所要求,曹丕兄弟作为活着的人,应该不必违背遗命,因而曹氏父子的要求和违命,对双方的为人不都是一种伤害吗?

陆机的序文最后大发感慨:可悲啊,人最挚爱的是生命,生命却必将丧失;人最憎恶的是死亡,死亡却必然到来。一个人再有智慧,也不能彻底排除所憎恶的死亡;再有威力,也不能永远保住所挚爱的生命。所以先贤达者对此从不过分用心,圣人孔子也很少谈论命。倘若对身外之物维系着过多的情累,对儿女之情萦绕着过细的顾念,那恐怕是贤明杰出的人所应该抛弃的罢!于是,他在愤懑感慨之馀献上这篇吊文。

作为名篇,这篇序文有不少地方值得借鉴。

其一,设问反诘,组合浑成。文章以作者睹《遗令》而伤怀开头,却并不直接交代原因,而是借“客”设问,先用“意者”,再用“无乃”,使设问语气更觉委婉,以反引出陆机的回答,来阐明吊文的宗旨。唐人李周翰指出,这是“假设客言以发意”。设问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使用得当,能使文章不显得板滞,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堪称典范。在序文第二部分,陆机首先借日食山崩为喻,以“岂不”的句式反诘,作为下一层反诘的铺垫。然后着力描写曹操生前英雄盖世和临终英雄末路的不同侧面,再用“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的强烈反问,证明自己兴哀是情理中事,既与上一反诘遥相照应,又否定了客人的指责,完成了答客问。在其后正面述评《遗令》时,作者又用了两个语气较为和缓的反问句,婉转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取向。

其二,反衬对比,凸现主题。吊文的主题是在肯定曹操不朽事功的同时,对其在死亡面前不能摆脱对儿女姬妾的牵挂之情暗含讥讽。为此,陆机充分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从结构看,客人的疑问与作者的回答形成一种对比。而客人的提问中,“睹陈根而绝哭”与“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也构成对比,说明发问之有据。在陆机回答中,日食的高明之质与卑浊之累,山崩的常安之势与倾离之患,以及“格乎上下者”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与“蕞尔之土”、雄心与弱情、壮图与哀志、长算与短日、远迹与促路,无不形成鲜明的反差,以烘托死亡的无可奈何和不可抗拒。在叙述《遗令》的那段,作者也有意让达人谠论与分香卖履先后对照,将曹操在死亡面前种种失态刻划得纤毫毕露,难怪明代张溥说《吊魏武帝文》足令“老奸掩袂”。作者一方面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一个力足以回天倒日、智足以济世夷难的英雄形象,一方面精雕细刻地渲染了一个临终缠绵婉娈、琐碎悲酸的凡人形象,前热后冷,突出了主题。

其三,围绕主轴,曲折布局。纵观全文,陆机以魏武《遗令》为贯穿序文的主轴,使文章聚而不散。作者开笔即以睹《遗令》而伤怀,切入正文,却不立即转述《遗令》,而是以客问主答的形式,先后将客主双方的读后感慨表达出来。然后才涉及《遗令》的内容,却依然不是一泻无馀地把《遗令》全文托出,而是根据先扬后抑的布局需要,一层叙述一层议论。叙述的文字委婉细腻,议论的文笔峭拔豪放,夹叙夹议,曲折道来。先是叙述《遗令》经国之略和隆家之训的内容,发“善乎达人之谠言”的议论,把扬的文章搞定;然后娓娓交代曹操临终托付姬女爱子的场景,作“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与”的点评;再述《遗令》分香卖履的有关内容,抒“求与违不其两伤乎”的感慨,把抑的文章做足。最后,作者以“悲夫”以下一段议论作结,点明主题,但议论仍由《遗令》而生发,并不游离其外。诚如刘勰所称赞的,在文章构思布局上,陆机确实“思能入巧”。

其四,寄托遥深,吊古伤今。李兆洛评点此文道:“岂为武帝言?”确实,凭吊历史人物的好诗文,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其中既应有对被吊者的评价,更不能缺少吊者的寄寓。陆机在高度评价曹操的同时,也委婉有所讥评。曹操应对死亡,令陆机生出三层悲叹:一是曹操虽有雄图大略,却敌不过生死大限,终未能一统天下;二是即便曹操这样的英雄,死后也不过厕身于“区区之木”“蕞尔之土”;三是曹操见识高超,智慧不凡,但对儿女之情,生死之关,还是了不断,勘不破,被后人讥诮“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但陆机不仅在吊曹操,而且在吊他自己。他对自己也有三层感慨:一是叹息自己也已老大不小,却功业无成,只怕魂形俱散之日,“志匡世难”仍不能如愿以偿;二是联想到自己这样的英俊人物,到头来也“终须一个土馒头”,再“负其才望”又有何用?三是在非议曹操临死摆脱不了“情累”时,他自信自己在死亡面前是能从容应对的。在他看来,一个杰出人物,生前应该像曹操那样志匡天下,临死却不应该象他那样为情所累。这正是陆机对生死和功业的根本价值观,也是他在吊文里所要寄托的。

然而,从陆机临死所发的“华亭鹤唳”的感喟来看,他何尝摆脱了生之所恋、情之所累?实际上,曹操被陆机所讥抨的那些分香卖履的遗言,正反映其极富人情味的另一侧面。唐人罗隐诗云:“英雄亦到分香处,能共常人较几多?”对生命的留恋,对身后亲人的牵挂,是大多数将死者正常的临终表现,即便是大英雄、大思想家也在所难免。鲁迅将死,不也关照“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么?就陆机本意说,他对“大恋所存,虽哲不忘”并不以为然,这也是这篇吊文的主旨。但倘若肯定“大恋所存,虽哲不忘”是合乎情理的(只要不是死人抓住活人),换个角度读《吊魏武帝文》,曹操倒是完全不必掩袂羞愧的。

参考资料
1.陆机人物生平  . 古诗词曲网 . [2023-12-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08: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牡丹花
[ 唐 ] 罗隐
原文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译文
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

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牡丹也是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

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

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注释
别有因:别有原因。

绛罗高卷:绛色丝绸色花瓣高高绽放。绛罗,红色纱罗。

教:让、使。

解语:解语花。原是比喻美人,这里指牡丹。

倾国:比喻牡丹象绝色佳人。

任:即使,就算。

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韩令调任京城后,见家有牡丹,就说:“吾岂效儿女子邪?”然后命人把牡丹花砍掉了。

秾华:繁盛艳丽的花朵。也指女子青春美貌。

作者介绍

罗隐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大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2-5-9 20: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士英  播报 编辑  讨论10 上传视频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 [1]  ,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相传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明万历己未(1619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历官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庐凤总督等职。甲申变后,马士英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是为弘光帝。因“拥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明弘光政权首辅,人称“马阁老”。后国事不济,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但世人对其死因存疑,在清代,被后人所责骂。 [2]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录》对其持论公允。有《永城纪略》(含《永牍》)及部分诗文、书画作品传世。 [3]  







人物关系


纠错




对手 史可法




   

本    名马士英 别    名马瑶草、马冲然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 出生地贵州贵阳 出生日期1591年 逝世日期1646年 主要作品《永城纪略》、《永牍》 主要成就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抗击清军 官    职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性    别男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政治手段
▪ 发表言论
▪ 议立新君
▪ 拥桂方案
▪ 深有气节
3 主要作品
▪ 诗词习作
▪ 书画艺术
4 家族成员
5 历史评价
6 后世纪念
▪ 马家桥
▪ 马士英墓
▪ 马家巷
▪ 马家寺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马士英扇面
马士英扇面 [4]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马士英与阮大铖同中会试。又三年,士英授南京户部主事。天启时,迁郎中,历知严州、河南、大同三府。崇祯三年,迁山西阳和道副使。五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到官甫一月,檄取公帑数千金,馈遗朝贵,为镇守太监王坤所发,坐遣戍。然而此乃官场惯例,故而当时颇有东林复社集团之人上书称此为阉党构陷。 [3]  
正史说法:壮烈殉国

马士英在弘光朝覆灭后,被大明绍宗、鲁监国两势力拒之门外,马士英于是盘桓于浙江一带,期间多次参与抗清战役,直到在江浙一带最强大的抗清势力吴日生的部队兵败后,马士英亦遁入空门躲避清廷缉拿,后因叛徒出卖,被清廷抓获,最终不屈就义。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也对马士英之死有详尽的记录描写:

清实录记载,顺治三年六月二十日,浙闽总督张存任疏报:副将张国勋等进剿太湖逆贼,擒获伪大学士马士英、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捷闻,令斩士英,其有功将士,所司察叙”。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三年)六月,浙闽总督张存仁疏报:副将张国勋进剿太湖逆贼,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俱被获,伪大学士马士英潜遁新昌县山内,都统汉岱追至台州,马士英属下总兵叶承恩等降,并报称马士英批剃为僧,即至寺拘获,并总兵赵体元,令斩之”。······ 马士英在唐、鲁两政权中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他并没有因此就转投清方,而是尽力以抗清的实际行动改变自己过去的不佳形象。清方档案证明,马士英曾经多次参加渡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会攻杭州之役。1646年六月浙东兵败,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被俘就义,实属难能可贵。

各种档案资料,和当世之人都很清楚知道马士英被俘就义而死,黄宗羲等人不敢直接否认马士英之死,而是在《明史》马士英传中这样写:

“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而野乘载士英遁至台州山寺为僧,为我兵搜获,大铖、国安父子先后降。寻唐王走顺昌。我大兵至,搜龙扛,得士英、大铖、国安父子请王出关为内应疏,遂骈斩士英、国安于延平城下。” [3]  

注意,马士英之死明明没有任何疑问,东林党人也承认是“事具国史”,却偏偏加一段“野史”,故意写马士英被俘后,大铖、国安父子投降,暗示马士英也同时投降了,随后清廷发现马士英、阮大铖、国安父子有通敌文书,于是才将已经投降的马士英等人杀害。杀害的地点居然是福建延平城(事实上马士英始终在浙江北部,和福建根本风牛马不相及)。

东林党人的流毒也确实有不少人中招,后世一些人人就由此认为马士英确实是投降被杀,如谢国桢先生在《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直接沿袭投降说,道:“后来士英投降清朝,也被害了。” 且不论马士英生前到底是不是大奸臣,但是他已经以自己行动为大明朝英勇就义,我们至少连这一点不能否认,就算马士英再不济,也不能让他在杀身成仁做了烈士后仍让他蒙受不白之冤。

其实为人冤枉的,当时又何止马士英一人。弘光朝覆灭,大臣殉难的有高卓、张捷、杨维桓等,其中张捷、杨维桓是东林党人口中所谓逆党分子,然而二人均在南京城破时自杀殉国。尤其杨维桓,是全家老小一起死节,但是他和马士英一样,在阖家死难殉国后竟然被人污蔑为杀妾潜逃而遭乱兵殴打致死。 [8]  

野乘之说:寿终正寝

近些年,有学者根据明末清初诸多稗官野史的记载,考证出马士英并不如《明史》所载在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死于清军之手,而是隐居存活了二十载,生前最后六年是在江西青云圃道院同八大山人一同度过的。

马士英在正史中最后出现是1646年。《明史·马士英传》中这样写道:“南明弘光朝亡后次年,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而野史记载,马士英逃遁出家,后被清兵抓获降清,但因与明军暗通关系被杀。死后,马士英背负奸臣骂名消失在史册中。

而据马士英研究权威专家、江西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陈江先生认为,马士英并未变节降清,也未被杀。他的考证是:大明弘光二年至清顺治十八年约十有六年间,马士英息影;清顺治十八年隐身南昌青云圃道院,康熙五年寿终正寝。

此说无疑给马士英平添了二十多年、在正史野史中不存在的阳寿。这从何说起?陈江先生自言,是在检阅清初民间戏曲的过程中,发现了马士英自大明弘光二年至清顺治十八年约十六年的踪迹的。清嘉庆四年华广生编有《白雪遗音》一书,卷一《马头调·太子逃难》、《藏舟》等原剧中写有“马瑶草夫妻双双来救驾,兴起帝王家”的秘史,“瑶草”即马士英的别字。通过多种材料参校互证,陈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期间,马士英亡命赣西新喻,托庇简氏家族;载有这段秘史的《马头调·太子逃难》、《藏舟》等戏曲,突破并颠覆了清初官书野乘对马士英史料史实的封锁与屏蔽,与脍炙人口的《桃花扇》唱起了对台戏。 [3]  

清顺治十八年,一个名叫“马道人”的人出现在八大山人创建的江西青云圃道院。清康熙《青云圃志略·人物》载:“马道人者……年可六十许,肢体雄伟,须眉间,另具一色相。”又清康熙《池北偶谈》卷二十五《谈异·化鹤》载:“康熙初,忽有伟丈夫襆被来宿,貌甚雄奇……莫测也。”寥寥数句,马道人窜伏草莽暂栖方外的末路英雄、乱世豪杰的形象跃然纸上。陈江先生将马道人“讳莫如深”的诗文、偈语,引经据典,以诗、志、史的方式论证这位“马道人”就是马士英。他自认为,“此一论证,不仅扑破了明清官史、稗史诬‘马死’的弥天谎言,亦是管窥马士英晚年政治立场及思想观念演变史的璞玉浑金”。 [3]  

   


政治手段

编辑

 播报

   


发表言论

马士英曾言:“若辈讲声气耶?虽然,孰予若?予吊张天如(张溥),走千里一月,为经纪其后事也,人谁问死天如也?”他说你们不是讲同气连声吗,你们谁能和我比?我为张溥经营后事,一月奔波千里,那会又有谁和我一样,去这么吊问一个死张溥?尽管张溥是东林巨子、复社创始人,当时东林诸人大多却都急着和周延儒讨论官位,最后一个关系隔了一层的人为他操办后事。 [5]  

马士英与张溥的关系:原因是阮大铖与张溥交情颇好,崇祯时动用了自己与冯铨的关系,和张溥一起为周延儒复起而奔走,周延儒复出后,阮大铖要求他举荐自己,但周延儒迫于和东林——复社一脉有君子协议,不敢起用“逆案”中人,于是和阮大铖协商,最后阮提出起用好友马士英,于是马士英才被起用。马士英被起用时,尚在戍籍,也就是说他还是个带罪流放者,当时茫然不知这任命是怎么回事,至事后才知此乃阮大铖所为,故对阮感激涕零。而他与张溥的关系就此而起,也因此在张溥死后,为了替其经营后事而一月奔波千里,在此事上可略见一斑。

他对隔了一层的张溥尚且如此尽心,对一手造就了他今日富贵的阮大铖之举荐恩义,当然无论怎么都必定要报的,所以弘光朝时才会努力使阮大铖复出。

有人言:“士英一庸才,不过大铖之傀儡耳!以为执政,犹沐猴而冠也”,这并非事实。

马士英遍历封疆,对实务颇有才干。虽然不是什么奇才,但在明末士大夫们普遍无能的情况下,还是有相当的手段。刘超在天启年间以征讨安邦彦有功,积官至四川遵义(清朝雍正以前遵义属四川)总兵官,坐罪免归,数营复官不得。李自成围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刘超请募士冠协击,乃用为保定总兵官,令率兵赴救。超惮不敢行,宿留家中,以私怨杀御史魏景琦等三家,遂据城反。巡抚王汉讨之,被杀。崇祯朱由检命马士英偕太监卢九德、河南总兵官陈永福进讨。公元1643年四月,围其城,连战,贼屡挫,筑长围困之。刘超在贵州时,与马士英相识,缘旧好乞降。士英佯许之,刘超出见,不肯去佩刀。士英笑曰:“若既归朝,安用此?”手解其刀。已,潜去其亲信,遂就缚。献俘于朝,磔死。时流寇充斥,士英捍御数有功。 [6]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三月,李自成进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南京诸臣仓卒议立新君。马士英内结宦官韩赞周、勋臣刘孔昭,外约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是为明安宗。大抵为各党之救国联合政府、统一战线。但以马士英、阮大铖等操实权。马士英任东阁大学士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督凤阳等处军务。 [4]  

   


议立新君

在嘉靖朝的“大礼议”和万历朝的“争国本”事件中,东林朝士们孜孜以争的就是血统亲疏和长嫡,所谓的伦序纲常,按照他们的那套理论,福王朱由崧是当然的不二人选。

首先福王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要比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两藩都居长,而朱由崧又是其长子,和崇祯是同一辈,乃是崇祯的亲堂兄,所以无论是论长幼还是依嘉靖继位的“兄终弟及”先例,他都显然优于惠、桂二王。

至于潞王朱常淓,不但血缘关系隔了一层,连辈分也要大崇祯一辈,所以怎么看都不太可能轮得到他。

但这个时候相当部分的东林党人闭口不讲嘉靖“大议礼”和万历“争国本”时,他们那套被奉为“万世法”的伦序纲常了,却开始讲起“立贤”来了。 [7]  

大臣虑福王立,或追怨“妖书”及“挺击”、“移宫”等案;潞王立,则无后患。阴主之者,废籍礼部侍郎钱谦益,力持其议者兵部侍郎吕大器,而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皆然之。前山东按察使佥事雷縯祚、礼部员外郎周镳往来游说。

史可法偷偷约见马士英,在浦口与之密谈。

而马士英也有心要立个大功,于是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秘密商定出一个两不得罪的折中方案,即放弃福王和潞王,拥立桂王朱常瀛。史可法遂于到达浦口的第二天,写信回南京,提出了拥立桂王,同时由潞王仿照古兵马元帅之制暂时统率兵马的方案。

而盘踞在南京的东林势力,其实只要不是福王朱由崧继位,无论选谁都是不会有意见的,所以他们一接到史可法的方案,礼部就马上准备了各种仪仗,打算出发去广西接桂王到南京继位。

史可法当时心里都是很清楚的,他在与姜曰广私下商议拥立人选时,先曾对“拥潞”一事表态道:“此兵端也!”同时也表明他心里其实很清楚,哪怕就是拥立福王继位,亦无足为患。

   


拥桂方案

可惜的是,这位握有拥立大权的史可法,在关系到社稷安危如此重大的政治问题上,表现有些让人嗟叹。

在他以上言论泄露之后,“拥潞”诸人气势汹汹,舆论大哗,史可法既不敢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据理力争,坦言福王伦序当立、“拥潞”或将开肇兵端,也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站出来阐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打消众人对“拥嫡”的疑惧之心,而是畏首畏尾至于“引避不言矣”,最后竟搞出了一个试图两不得罪,不伦不类的“拥桂”方案。

这个“拥桂”方案,一不合伦序纲常,放着崇祯帝的亲堂兄弟不立,却去立崇祯帝的叔叔,虽然大家都是万历皇帝所出,但这样做置天启、崇祯二帝于何地?置福王于何地?驱之亦或杀之焉?因此其本质和“拥潞”并无太大的区别。

二是极度缺乏操作性,比之“拥潞”都不如。潞王朱常淓好歹和福王一样,都近在淮安,几天就可以到南京。而桂王却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广西,一个来回几个月总是要的,到时候只怕这位桂王还没到南京,大顺军或清军早已兵临城下了。

在此一事中,史可法自见识和政治手段上看,虽然有所认识,但优柔寡断顾虑重重,并无一个卓越政治家的决断和魄力,不敢快刀斩乱麻安定局势,以至后来不得不出京避祸,空自丧失重整朝廷的大好时机;在确立国君的问题上,一遇阻力和反对,并无仗义执言之勇气,只求不得罪各方势力。这比之他老师左光斗,还是有些许差距的。

在凤阳“拥嫡”成为定局后,马士英率军五万,拥着福王朱由崧浩浩荡荡直奔仪真,福王在那里捎上史可法后往南京而去,马士英则率大军驻扎不动。 [3]  

   


深有气节

马士英起用阮大铖后,与东林党人和依附东林的前齐党高弘图等多有争执。弘光元年 (1645)春,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五月初,南京陷落,弘光朝廷灭亡。马士英南走浙江杭州、绍兴等地,最后入太湖投长兴伯吴日生军中继续抗贼,斗争失败后被清军于太湖擒杀。一说马士英遁逃台州后,入四明山削发为僧,清兵剥其皮,实之以草,极为惨烈。

在南京城破后,清军统帅多铎和宁死不降的弘光朝礼部主事黄端伯之间的一段对话颇能反映马士英的气节。黄端伯听说赵之龙、钱谦益等人献门率众投降,在城门大书数字“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因而被抓捕。在审问中:

多铎拍案叱喝:“你认为弘光帝是何种人物,想为他一死?”

黄端伯朗言:“皇帝圣明!”

多铎问:“马士英,又怎样呢?”

黄端伯:“马士英,忠臣也!”

多铎又可气又可笑,问:“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为忠?”

黄端伯说:“马士英不降,拥送太后入浙江,当然是忠臣。”他指着已经剃发易服的赵之龙等人说:“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 [3]  

   


主要作品

编辑

 播报

   


诗词习作

马士英后来流寓南京。跟阮大铖名挂逆案,失职久废,以避流贼,与马士英相结甚欢。

当时阮大铖的诗词“流传演唱,与东嘉、中朗、汉卿、白、马并行”,又得“识者推重,谓……实得词家正宗嫡派”,阮家戏班更是冠绝当时,号称金陵第一;兼且其门庭若市,“南中当事多与游,……呜驺坐舆,偃蹇如故;士大夫缱绻,争寄腹心”,可见相结甚欢的并非马士英一人而已。

不久复社和东林党人图谋以周延儒再相,秘密筹集政治资金。大铖企图与东林消除敌对,就献金万两佐之。后周大拜,入内阁,为首辅,欲报答。因东林同人反对而作罢。大铖推马士英以自代。马士英遂再起。 [3]  

   


书画艺术

明末马士英,史称擅长绘事,工山水,《画征录》有“画法倪(瓒)、黄(黄公望),颇足以与思翁(董其昌)、龙友(杨文骢)肩随”之语。时至今日,作品已颇罕见。

书画见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二幅:青岛市博物馆藏山水绢画,南京市博物馆所藏山水扇面。南京市文物商店藏赠其妹婿杨文骢的山水扇面。弘光元年(1645)四月,杨文骢将此画转赠给万寿祺,并题识云:“衣白与瑶草皆传大痴一灯。衣白以古胜,瑶草以秀胜,皆是上座。此扇于文渊阁中赠余东行,年少见而悦之,因以相赠。乙酉四月,杨文骢识。”语虽寥寥,却颇关涉南明人物之间的关系。

安徽博物院藏马士英《仿沈周山水图》画轴(见图),纸本墨笔,右下钤“绸庵经眼金石书画记”鉴藏方印。画置景远山近水,山下矶渚,坡壑横陈,呈现江天辽阔之景。近景为疏林、水榭散落江渚之间,风情别具。有题跋:“白石翁为曹庭画,学倪迂笔而古健过之。雨后临此,形神俱似奇绝。丁丑秋日题马士英。”知作于崇祯十年(1637),时马士英正落魄于金陵。自诩为“形神俱似”的“奇绝”之作,尤可见自负之态。

前人对于马士英的书画多有题咏,黄裳《马瑶草小记》曾有辑说。之外,近人黄协埙(式叔)《鹤窠村人诗稿》卷四见《马士英画》诗云:“烟云苍古笔纵横,秽史流传世共轻。徼幸江南冯玉英,千秋红粉著才名。”感叹马士英的画名淹没于政治恶名之中。诗有注语:“士英为世所鄙,骨董家得其画幅,改题秦淮女郎冯玉英,人遂以兼金购之,见《图绘宝鉴》。”又有姚茫父(华)《抚马瑶草山水扇因题》诗云:“艺苑人人说贵阳,功名文采两郎当。只今淡墨残山里,不及桃花压扇香。”既称赏其才,复惜其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时世变迁,马士英画作会偶见拍场,价格不低。



马士英 《大千世界》,绫本立轴,金陵天渡楼收藏
马士英 《大千世界》,绫本立轴,金陵天渡楼收藏
马士英山水《大千世界》,绫本立轴,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
   


家族成员

编辑

 播报

关于贵阳马士英家族的史料,大多源自明万历年间黔宦郭子章所撰《封御史马腾海公墓志铭》。而清代《贵阳府志》、《黔诗纪略》等地方典籍收录郭文时,因“讳恶”之故,有意将马明卿儿子马士英之名削隐而去。

贵阳马氏原为淮南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市)人,明初,始祖马成自仪真从戎入黔(为马氏入黔一世祖),以功升至指挥使,子孙世袭其职,遂为黔人。六传至马福,为昭勇将军、贵州卫掌印指挥,“握卫符三十年,卫政肃举,晚辞荣学禅,筑精舍键户修持”。马福长子应龙承袭祖职;次子云龙,字翔高,号腾海,“弱冠,为郡之诸生,每试辄高等,数入棘闱,屡蹶”。马应龙科场失意后,携孺人幼子隐居于贵阳城北谷七堡(今修文县谷堡镇境内),其“足不履城闉,口不道世故,家藏书充栋,间于理数、堪舆诸帙一涉猎焉”。卒于万历辛丑年(1601年)十一月,享年六十四岁,甲辰年(1604年)四月四日安葬于起龙山。云龙生有五子:长子禹卿,以军功世袭指挥;次子文卿,隶籍贵州宣慰司,万历乙酉(1585年)举人、壬辰(1592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御史、巡按广东;三子明卿,隶籍贵阳府,万历戊子(1588年)举人,官任至晋宁知府;四子汉卿,武职把总;五子鼎卿;六子台卿。

马云龙之后,马氏家族重视文教,子孙科甲蝉联,由戍边将门转变为文人世家,成为黔中显宦。明万历年间,继马文卿、马明卿兄弟之后,马明卿之子马士英壬子(1612年)中举人,己未(1619年)成进士。马氏一门三举人、两进士,荣及里闾。同时,马氏与贵阳名门望族顾氏、杨氏、越氏互为姻亲,禹卿之女寿妹,适镇远侯顾成后裔、世袭指挥顾丛新;明卿之女举妹(马士英胞妹),适河南巡抚越其杰;文卿之女,适南明兵部侍郎杨龙友;汉卿之子马士鳌,娶杨师孔之女(杨龙友胞妹)。由此可见,当年马氏家族在贵阳显赫地位。

马士英的二伯父马文卿,《贵州通志》载:“马文卿,字瑞符,贵阳人。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御史,按东粤。以戆直忤时辈被谪,遂不赴铨补,居乡数十年,杜门却扫,绝迹公庭。年八十三卒……”在《明史》王保传中有“蓟三协南营兵,戚继光所募也。调攻朝鲜撤还,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王)保诱令赴演武场,击杀数百人,以反闻。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言南兵未尝反,保纵意击杀,请遣官按问。巡关御史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书石星附会之,遂以定变功进保秩为真,荫子。”文卿在直隶巡关御史任上,与都督同知王保等督修长城一段,写有《游红螺寺》诗一首:“非云非雾亦非烟,夕喷红芒焰触天。山际翠眉呈秀气,潭中螺髻照灵巅。虹霓林麓光遥度,老蜃楼台影倒悬。百丈峰头近百斗,错疑胜地吐龙泉。”后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万历戊午年(1618年),应贵阳世家许氏之邀为乡贤许成德墓志书丹。后又任职广东巡按御史,文卿重视《广东通志》的撰修。贵阳甲秀楼建成,黔人思及罢职离黔的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楼前为江刻像竖碑,马文卿撰有《江公堤碑记》。马谪官回乡,隐居于林下。

马士英之父马明卿,万历戊子(1588年)举人,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选授华阴知县,辛丑年(1601年)十一月丁父忧回籍守制。居丧届满后,以吏才擢升晋宁知府。在任华阴知县任内卓有政声,参与《华岳全集》的修订编辑工作,“订讹删芜,括聚散逸,图说增饰,厘改典记,曹分类析”,明卿并撰有《重刻华岳全集跋》。后人评述明卿编辑的《华岳全集》为:“可谓详且尽矣,然务为摭实而略于考核。”

马士英堂兄马士升,《贵阳府志》载:“马士升,字君秀,贵阳人,监察御史文卿之子也。性孤洁,不喜与人结。幼为诸生,旋自弃去,客居陕西某县山寺中,一榻萧然,意澹如也。日以篇什自娱。后遇寇,大骂遇害。乾隆中,祀忠义。”《黔诗纪略》采其《时事》诗一首:“时事已如此,杞忧将奈何?可怜蒿作柱,岂止镜为荷。屏迹青山浅,逢人白眼多。此身无著处,行坐一悲歌。”莫友芝传证曰:“布衣承祖父之恬退,清风劲节,光耀里闾。而其从昆弟士英乃干进误国,黄口亦羞,道之若凂。一家之中而薰犹不同器乃如此!惠蹠耕魋,真不可解也。”

马士英子女,见诸史籍的有:

长子马銮,次子马锡。马銮其人,《黔诗纪略后编》补编采录马銮诗二十首,并传证曰:“銮字伯和,贵阳人,大学士士英子。国亡后卖卜金陵以死。士英当国,华亭顾在观为杨龙友所引,入士英幕,尝言阮大铖不可用。大铖欲起钩党之狱,在观说伯和泣谏,赖以稍止,是亦能干蛊者。”卓尔堪《明遗民诗》录其诗五十首,并为之传云:“马銮,一作鸣銮,字伯和,贵州贵阳人。壮时值南都新建,执政纷张,进言不听,遂绝仕进。及家国破亡,君子亦深谅之。晚年垂帘白下,有《咏美人》三十六绝句,寓意有在。”马銮曾隐居于姑熟(今安徽当涂县)直至天下安定,清康熙二年(1663年)后应江宁织造曹玺之聘回到金陵,担任曹玺之子曹寅的启蒙塾师。在曹寅《楝亭诗集》中收录有《见雁怀马伯和》、《哭马伯和先生二首》诗,从诗文中可窥曹马的师生之谊。马銮约生于明万历末,卒于康熙十六年以前,以其南都建言和民族气节为士林所重。

次子马锡,计六奇《明季南略》曰:“(弘光元年三月)十二乙未,史可法自劾师久无功。马士英请荫内官三人,各锦衣千户世袭。阮大铖荐马锡充总兵,仍莅京营。锡即士英长子,以白衣径仕。”作者计六奇将马锡误作“士英长子”。刘廷锡《广阳杂记》记录了其结局:“马锡,士英子也,为禁军提督。大兵渡江,枭首于市。”马士英女婿章尔佩,字灵药,贵阳人,以孝廉仕澄江太守。“弘光时,身在南京,忽思家而归,以此得免”。 [9]  

马士英的堂妹夫杨龙友,名文骢,号山子,贵阳人。万历戊午年(1618年)举人,诗书画皆擅,堪称三绝,著有《山水移》、《洵美堂》诗文集,为明末著名的书画家。《黔诗纪略》采录的诗作中有《送马瑶草北上》、《和马瑶草挽羽生鸿怨三首》、《寄马瑶草》,可见杨龙友对当年马士英寄予厚望。杨龙友历官华亭教谕、青田知县。南明马士英当国,任兵部职方主事,官至右佥都御史。唐王隆武政权成立,任兵部右侍郎。率部与清军交战,于仙霞岭被俘,不降被戮。其子鼎卿及全家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士英胞妹夫越其杰,字自兴、卓凡、汉房,贵阳人。万历丙午年(1606年)举人,历官夔州府同知、霸州兵备副使。弘光政权时,官至河南巡抚,清军攻入南京时不知所踪。著有《蓟门》、《白门》、《知非草》、《屡非草》等诗文集。冲然(谓马士英)为《屡非草》作有序文。杨龙友、越其杰二人,因与马士英姻亲之故,亦遭时人诟病。 [10]  

   


历史评价

编辑

 播报

《明史》谓马士英“为人贪鄙无远略,复引用大铖,日事报复,招权罔利,以迄于亡”。顾诚的《南明史》评价马士英固然不是救时之相,但把他列入《明史·奸臣传》似乎过重。至于把他同阮大铖挂在一起称之为“阉祸”更是无中生有。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云:“弘光阁臣贵阳马士英,兵败后,亦削发入四明山中,为清兵擒戮,事见刘銮《五石瓠》……老友安顺姚大荣先生谓《明史》以士英入《奸臣传》不当,撰《马阁老洗冤录》以驳之,其说允否,自有公论。惟士英实为弘光朝最后奋战之一人,南京即覆,黄端伯被执不屈,豫王问‘马士英何相?’端伯曰‘贤相。’问‘何指奸为贤?’曰‘不降即贤’。谅哉!

历史上,马士英的一大污点是出任大明弘光皇朝的宰辅后,重用其同年友阮大铖,为时论所不容。阮大铖一朝大权在握,便对讽刺他的复社成员大张鞑伐,或拘捕下狱,或肆意杀害,但根据当时的一些历史资料记载,认为马士英对阮大铖的行为是有所限制的,没有放任阮氏恣意妄为,对江南文士,并非抱敌视态度,对其中一些正直有为之士,有意加以启用;对复社人士更没有赶尽杀绝。 [14]  

《明史》在《奸臣传》中,将马士英、阮大铖二人交错而写,造成两人关系非同寻常的印象。作为正史,不仅不加考证和辨识地采用大量言无实据、似是而非的传言,而且为世间言南明者必称马阮误国提供了依据。马士英同阮大铖,两人在特定处境之下,结成了诗酒雅集但并非政治同盟的关系。后来,阮大铖助马士英复出之说被渲染传播,而马又不肯在施政时迁就复社东林党人,造成“被对立”的局面,马阮这种关系就被方方面面有意夸大。

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张祥光先生则认为,马士英在弘光政权中,排挤史可法自掌兵权,最后使弘光朝廷灭亡,没有留下什么值得肯定的事,结果“身败名裂”,但“奸臣”这个罪名判得太重了,理由是:马士英始终在抗清,他并没有向清朝“投降”,马士英与史可法等人的矛盾,是大明政权的内部斗争,与“奸臣”罪名不应混为一谈。

清廷诏修《明史》时,原先的东林复社党人将马士英列入奸臣传。康熙十八年,清廷重开史局纂修明史,特旨以礼敦请刘宗周弟子黄宗羲入史局,黄以老病辞,却派出了其高足万斯同、万言叔侄,其子黄百家入局,而万斯同则是《明史》的实际总纂。明史纂修过程中,黄宗羲常与明史总裁等人书信往来,从内容到体例,影响明史的修撰。全祖望曾说:“公虽不赴征书,而史局大案,总裁必咨于公。”“至于死忠之籍,犹多确核。”弘光一朝人事,更要特别的关心,因为对马阮的定位、评价,直接关系到亡国的责任、东林复社的历史地位两个大问题。最便捷的解决办法,就是将马阮列入奸臣传,亡国的责任自然就由他们承担,东林复社留在历史上的形象,也就永远是“正人君子”“清流”。黄宗羲开创的“浙东学派”影响极大,三百多年来,没有人敢为马士英说一句公道话,更不要说翻案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安顺姚大荣先生才写了一本《马阁老洗冤录》,铅印出版,公开为马士英翻案。姚大荣是第一个为马士英鸣冤的人,其胆量虽可佩,但姚大荣出于乡谊,把马士英说成完人,遂又走极端。

   


后世纪念

编辑

 播报

   


马家桥

民国修《修文县志》有:“马家桥,在城(修文县城)东十五里,马腾海建。上倚金钟山,下跨鸡心石流来之水”;“马文卿祖墓,在城东十五里石安寨右侧。文卿,明代官御史”;“马世英祖墓,在修文中南区第五保石鞍寨右侧,有马世英阁老祖墓一冢。形势颇佳,乡人名曰交椅穴”之记载。如今,马腾海所建之古桥——“马家桥”早已损毁,但作为一个大地名却永远地留存了下来。石鞍寨的“马文卿祖墓”、“马士英阁老祖墓”早已难觅踪迹,询之当地村民却一脸茫然。幸有县志确载,否则人们连“马家桥”之来历都难以道明。马家桥、石鞍寨原为明代贵州卫属下谷七堡辖地,即马云龙隐居之所,亦为马氏卜葬家人之“风水宝地”。之后其裔孙迁往贵阳、马家寺等地定居,马氏家族在此销声匿迹。 [11]  

   


马士英墓

民国修《贵州通志》记载:马云龙(马士英祖父)之墓在贵阳府城南观风台侧。而郭子章所撰马云龙墓志则指明葬地“起龙山”,也许就是贵阳观风台的前称。观风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贵州巡抚毕三才建亭其上,郭子章题亭额曰“观风”而得名。1928年建无线电台于其上,尚存明代马福及其子马云龙墓。后观风山麓辟为住宅区,其亭台、古墓等荡然无存。又据贵阳师专中文系主任刘隆民教授介绍:“在今贵州省老干中心附近,有两个名胜,一个是卢涛的半日山庄,另一个就是马士英墓”。“我曾向马士英的后代贤伟先生打听,他也不清楚,只听说长辈曾去上过坟”,“因马士英被清军杀于福建,其棺难于运行千里到贵阳安葬,马士英墓,无论在贵阳哪里,都可能只是个衣冠墓”。关于马士英传说,如马士英回乡至观风台祭扫祖墓,于山寺中“指认前身”,老贵阳北门城隍庙前,马士英家人曾居住于此,街道得名“一品坊”等等。 [12]  

据《贵阳府志》明陈(文学)汤(冔)二马(廷锡、云龙)吴(淮)传中,有“马文卿……孙羲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举人,官知县”,《砀山县志》历任知县中有:“马羲浩,定番人,举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任”。马羲浩寄学定番州(明清贵阳府所属州县之一),任官砀山知县;《贵阳府志·选举》举人表中有:“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科,贵阳,马瑹,羲浩孙,官知县”。四年后,马瑹高中壬戌科进士。至马士英之后,贵阳马氏家族再无与之相埒的达官显贵,谁也不会去深究传说的渊源了。 [13]  

   


马家巷

贵阳城内黔灵西路马家巷,就是马士英的花园宅第。过去的马家巷是一条专门前往马府的死胡同,后来巷子被打通,一头连着毓秀路,一头连着黔灵西路。随着马氏家族的衰落,马府风流早被风吹雨打去,主人后裔不知迁徙何地。 [10]  

   


马家寺

马家寺,即今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马堰村马堰寨。道光年修《贵阳府志》载:“马家寺寨,在(贵阳)城北四十里。原名麦架下寨,因万历四十年(1612年)马文卿建寺,更名焉”,“马家寺,在马家寺寨后,有将军殿、金刚台,里人马文卿兄弟建”。据世居当地的顾怀正老人介绍:马家寺,也叫马家祠,是“马阁老”(谓马士英)家的祠堂。这个寨子里,建有家祠的只有顾、马二姓。当年马家有名有势,所以寨子就取名马家寺。在清咸同年间太平天国起义时,太平军入寨,将顾、马二姓的祠堂放火烧毁了。后来,两姓人家再无能力修复家祠。寨子后山马家寺的雕花基石尚有几块,还有遗迹可见。又据自称“马阁老”后人的马尚全家人说,他们的老祖公原来居住在修文马家桥,马家寺是马阁老修建的,家里的人就从马家桥迁入此地居住。在反乱年间,马家几乎被杀绝。原来的族谱存放于祠堂,祠堂被太平军放火烧毁时一同毁掉了。寨子附近还有许多老祖坟,也分不清是哪一代老祖公、老祖太的坟,曾有贵阳等地的马氏人家来这里上过坟。 [13]  



故乡遗踪
故乡遗踪(2张)


1986年,国家曾到马堰一带进行过文物普查,在马家寺寨(今马堰村)附近佛牙洞侧“石墓坟”发现明清时期立有碑记的马氏古墓群。其中,有“万历丁已(1617年)仲春”、“明诰封太淑人马母越氏墓”,因碑石风化严重,立碑人名无法辨认;一座为无法辨认立碑时间及立碑人的“明诰封太淑人马母□氏墓”;另一座明墓碑石风化更堪,碑文都无法辨认,相邻的还有一些难确认的土坟堆。明墓碑石材质为白棉石,系整块石材雕刻,上仿歇山顶,有瓦檐、门柱,碑面凹进,碑文镌刻较浅,下仿须弥座束腰,镌刻有卷云纹,民间谓之“神龛碑”。其余碑记格规格大小相近。石墓群中有“嘉庆丁丑年(1817年)八月吉日立”碑的古墓葬三座:其中一座碑记为“高祖勇略将军伯□马公墓”,立碑人为“男德元、贞,曾孙履豊、升祀”,碑面刻有“生于明万历庚申年十一月九日;卒于清康熙戊□年九月二十一日”两行小字(“□”为无法辨识文字),墓石为青石,墓碑则为白棉石。另一座墓为“安仁马公之墓”、“侄履豊、升祀”。这些明清古墓早已被盗掘,有的碑石残破,倒置墓前,惨不忍睹。但这些古墓葬可以证明马氏与贵阳越氏联姻事实。“明诰封太淑人”为明代三品官员的母亲或祖母封号,在明万历年间贵阳马氏家族中,只有御史马文卿才能达此品级,似与马文卿有关。“勇略将军”之封号,也许是南明弘光时马士英“请荫内官三人”而获取之封号,此墓是否马士英获得封荫的其中一子之墓(根据其生卒年之记,疑为马銮墓),还有待于贵阳马士英家族谱的现身,才能确考。 [13]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2)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4)




故乡遗踪
故乡遗踪(2)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查看全部








夜读史书 历史领域创作者
  


同样以身殉国,为什么史可法成了英雄,他却成了奸臣?

一说起南明时期的忠贞之士,人们往往就会想到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史可法。而一说起南明的奸臣,那大家的第一印象必然是马士英、阮大铖,或是阮大铖、马士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史书上都这么说,所以大家也就都这么信了。

2019-07-12120






天涯看点历史 历史自媒体人,专注南明史
  


明朝忠臣弹劾奸臣十宗罪,却被奸臣一封信瓦解,反将忠臣赶出朝廷

弘光帝比较单纯,对自己的皇位也比较在意,又比较相信马士英,所以在马士英的蛊惑之下丧失了判断力,从此对马士英言听计从,此后东林党人逐渐被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赶出朝廷,此后弘光朝廷成了马阮二人的一言堂。而弘光朝在这两位的折腾下也仅仅坚持了一年就被清军消灭了。

2018-09-2387






历史八卦社 历史领域创作者
  


马士英:明明是抗清烈士,却被黑成误国奸臣,只因他误交损友

马士英作为南明弘光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可以说是谤满天下,被后世列为奸臣。一样,都是抗清而死,这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今天,八卦君来带大家扒一扒马士英的生平,力求找到他被“黑化”的真相。

2019-07-3179






天涯看点历史 历史自媒体人,专注南明史
  


南明大将参首辅八条死罪,带几十万大军清君侧,最后首辅赢了

面对左良玉的指责,马士英十分害怕,其实他害怕的是左良玉手中的几十万兵马,于是他赶紧调集原本驻守江北的黄得功和刘良佐部前往南京上游抵御左良玉,而全然不顾正在南下的清军。不过,最终笑到最后的反而是马士英。

2019-03-0669







天涯看点历史 历史自媒体人,专注南明史
  


弘光朝两大奸臣的下场,被明朝皇帝拒之门外,投降清朝还不得好死

关于阮大铖的下场,史书上还有另一种说法,说阮大铖在随清军翻越仙霞关进入福建时,在山顶劳累而死。马世英在最后时刻还算有点骨气,削发为僧没有主动降清,而阮大铖则是厚颜无耻,不过投降清军之后还是被杀,可见其连利用的价值都没有。

2018-08-2043




1/2

  



               
明朝兵部尚书



▪ 白圭   ▪ 柴车   ▪ 陈新甲   ▪ 崔呈秀   ▪ 丁启睿   ▪ 丁汝夔   ▪ 堵胤锡   ▪ 范景文   ▪ 冯元飙   
▪ 洪承畴   ▪ 侯琎   ▪ 胡宗宪   ▪ 蹇达   ▪ 揭重熙   ▪ 邝野   ▪ 梁廷栋   ▪ 凌云翼   ▪ 翟銮   
▪ 刘大夏   ▪ 刘俊   ▪ 刘尧诲   ▪ 陆完   ▪ 李春烨   ▪ 闵梦得   ▪ 马士英   ▪ 马文升   ▪ 马昂   
▪ 苗衷   ▪ 秦逵   ▪ 齐泰   ▪ 商辂   ▪ 单安仁   ▪ 沈宸荃   ▪ 沈溍   ▪ 石星   ▪ 孙传庭   
▪ 孙承宗   ▪ 孙原贞   ▪ 孙嘉绩   ▪ 邵辅忠   ▪ 滕德懋   ▪ 谭纶   ▪ 屠滽   ▪ 王复   ▪ 王琼   
▪ 王竑   ▪ 王象干   ▪ 王骥   ▪ 魏学曾   ▪ 翁万达   ▪ 吴兑   ▪ 吴琳   ▪ 薛三才   ▪ 萧大亨   
▪ 邢玠   ▪ 熊明遇   ▪ 许进   ▪ 熊廷弼   ▪ 杨博   ▪ 杨廷麟   ▪ 姚镆   ▪ 叶梦熊   ▪ 尹直   
▪ 袁崇焕   ▪ 于谦   ▪ 余煌   ▪ 喻安性   ▪ 杨士奇   ▪ 乐韶凤   ▪ 张凤翼   ▪ 张经   ▪ 张缙彦   
▪ 赵焕   ▪ 周嘉谟   ▪ 伍文定   ▪ 何鉴   ▪ 余子俊   ▪ 傅振商   ▪ 仪铭   ▪ 刘宇   ▪ 刘宇亮   
▪ 张鹤鸣   ▪ 彭时   ▪ 徐晞   ▪ 戴才   ▪ 方宾   ▪ 曹元   ▪ 李庆   ▪ 柯夏卿   ▪ 王业浩   
▪ 许论   ▪ 茹瑺   ▪ 程信   ▪ 石璞   ▪ 王越   ▪ 项忠   ▪ 陈汝言   ▪ 陈洽   ▪ 阮大铖   
▪ 阎鸣泰   ▪ 金献民   ▪ 赵羾         

参考资料1.    参校《马士英姓字家族考》 李先耕 撰
2.    如何评价南明首辅马士英?马士英到底是不是奸臣?  .手机搜狐网[引用日期2018-12-16]
3.    参校《明史·马士英传》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
4.    参校《南明史》顾诚 著
5.    【马士英】马士英简介  .历史上的今天[引用日期2018-12-16]
6.    《明史》  .百度[引用日期2017-03-30]
7.    参校《贵州通志·人物志·马士英传》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本
8.    忠义名士为什么被后世戏称奸臣,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可思议!  .新浪[引用日期2018-12-16]
9.    参校计六奇《明季南略》
10.    参校《贵阳府志·马明卿传》的相关资料加以编辑




展开全部   
学术论文
内容来自   
吴之邨.    马士英禅隐青云圃道院考.  《 安徽史学 》 , 2000
  陈昌繁.    杨文骢与马士英亲眷关系的新考证.  《 贵州文史丛刊 》 , 2009
  王尧礼.    南明首辅马士英.  《 CNKI 》 , 2009
  李云飞.    评杨龙友与马士英.  《 贵州文史丛刊 》 , 2001
  刘汉忠.    马士英的诗文画艺.  《 CNKI 》 , 19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2-5-9 20: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又安  播报 编辑  讨论8 上传视频  



潘又安出自曹雪芹小说《红楼梦》2,为贾府小厮,司棋青梅竹马的姑舅表弟,秦显的外甥。







人物关系


纠错




女友 司棋




   

中文名潘又安 饰    演李雅东(87版红楼梦) 性    别男 登场作品《红楼梦》,《吴氏石头记》 性格特点性格懦弱,胆小怕事 舅    舅秦显 表姐兼恋人司棋 二舅妈秦显家的 大舅妈司棋母


目录

1 人物经历
2 角色评价

   


人物经历

编辑

 播报



87版《红楼梦》潘又安
87版《红楼梦》潘又安(9张)


潘又安和司棋青梅竹马,发誓非对方不娶不嫁。他性格懦弱,胆小怕事,跟司棋在大观园幽会被鸳鸯撞见,畏罪远遁。九十二回写他发财回家,意欲迎娶司棋,无奈司棋母不从,司棋撞墙身亡,他也殉情自尽。
   


角色评价

编辑

 播报



潘又安
潘又安
潘又安,贾府小厮,品貌风流。与贾府二小姐迎春的大丫头司棋柔情缠绵。也许绝大部分读者是因为刚烈的司棋而记住了潘又安,其实潘又安是让自己的行动留在《红楼梦》中的,是把自己最有韵味的生命留在读者的记忆中的。
潘又安在《红楼梦》中正面出场仅仅两次。第一次是在《红楼梦》第七十一回,潘又安与女友司棋在花光柳影,诗意绵绵的大观园中约会。不巧被鸳鸯撞见,潘又安迅速藏在树后。司棋见到鸳鸯以后,便叫潘又安出来,潘又安只得从树后爬出来,如捣蒜似的向贾母大丫头鸳鸯姐姐磕头。这就是他的出场,只有一系列动作,没有外貌的刻画,没有声音的流露。

潘又安一出场,就离开了贾府,带着一丝胆怯,带着一丝惊恐,更带着自己的一份期待,离开了贾府。尽管不被他人理解,甚至也不被女友司棋理解。潘又安,你走了,但你留下了无限风情。使你的女友司棋百般坚持不住,一头睡倒,酿成大病。潘又安,你走了,但你留下了私传的表记。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中,在司棋的住处抄到一封令读者难忘的白话情书:

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觉察你我之意。但姑娘(指迎春)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心愿。若园内可以相见,你可托张妈给一信。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好说话。千万,千万!再,所赐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具。

这封情书使你的女友司棋被赶出了大观园,流着泪回到自己的家中。

潘又安,你在哪里?你这个“浊物”。

然而,潘又安就是潘又安,他在《红楼梦》第九十二回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的潘又安带着财富来到了女友司棋家,准备迎娶司棋,但被司棋的母亲拒之门外。司棋得知消息,向母亲表明心意,不料被母亲一顿谩骂,谁知性灵极急的司棋,撞墙自毁。潘又安见此现状,无感慨,无愤激,心平气和,意静神怡。他抬来了两口棺材,收拾司棋之身,也不啼哭,眼错不见,把带的小刀子往自己脖子一抹,也就抹死了。这就是潘又安,不同寻常的红楼小厮。连凤姐也感叹:“哪有这样的傻丫头,偏偏的就碰见了这个傻小子。”潘又安的及时死、果断“了”,实现了从泥浊世界到净水世界的跳跃和自救。



87版《红楼梦》潘又安
87版《红楼梦》潘又安
潘又安,你是贾府上空的一道灵光!你是红楼少女们的心灵期待!尤二姐吞金自尽,浪荡子贾琏痛心流泪;尤三姐伏剑自刎,冷二郎柳湘莲遁入空门;林黛玉泪尽自亡,怡红公子贾宝玉心属情憎。对世俗的迷恋,琏二爷流泪已属意外;对生命的怀念,冷郎君当然不会轻易赴死;对青埂峰的依归,槛内人也没有终止生命。男人总是被欲望所牵制,被功名利禄所诱惑,对世俗世界有太多的狂爱。神瑛侍者也仅仅是“精神逃跑”,只有你潘又安和许多未被世俗尘埃所腐蚀的红楼少女一样,为情、为生命而死。
在世俗世界的贾府中,在精神家园的大观园中都没有一个堂堂男子为爱殉身,只有一个另外,就是小厮潘又安。为情而死,你是唯一,连情圣宝玉也没有做到。难怪曹雪芹不仅为你取一个极似潘安的名字,更赋予你美丽的心灵。

笔者曾经读过一篇报道,说有一对青年情侣,由于各种压力决定双双卧轨自杀,但当火车到来之刻,男士突然站起而生,女子自然躺下做了情鬼。我想这位青年女子肯定没有读过红楼,没有认识到男人“混浊”的内心,潘又安在《红楼梦》中只是唯一。如今,一个失去人类本真与童年记忆的时代,潘又安,你又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2-5-9 20: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司棋已失身潘又安,她的母亲为啥还不同意这门亲事?




《红楼梦》中最惨烈的一段故事,莫过于司棋和她的表弟潘又安的爱情。



作为迎春身边的大丫头,司棋本来是一个很有体面的奴仆。可是,这个大胆的丫头,竟然在清净女儿世界的大观园之中,私会表弟潘又安,又和潘又安互相赠送定情之物,她才在查抄大观园之后,被撵出了贾府。

其实,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司棋的爱情无可厚非,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刚烈女子。可是,在古代的贵族家庭,这样的爱情,无疑是不能被接受的。司棋做的这件事,不仅让自己丢了面子,丢了里子,也让自己的家庭跟着蒙羞,甚至于连她的主子迎春,都有连带责任。

当司棋和潘又安在大观园中的幽会,被鸳鸯撞破的时候,潘又安第二天就逃走了。可是,当司棋也被撵出去之后没多久,潘又安又回来了。



按照古代的规矩,一个女子既然已经失身于一个男人,而且两个人又有很深的感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两个人成亲,这样两个人过去那些不太光彩的事,似乎也就可以遮掩过去了。

可是,当重新回来的潘又安,向司棋家提亲的时候,司棋的母亲却一口拒绝了这门亲事。司棋执意要嫁给潘又安,她母亲却骂道:“不害臊的东西,你心里要怎么样……你是我的女儿,我偏不给他,你敢怎么样?”也正是因为遭到了母亲的阻拦,刚烈的司棋,才“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直流,竟死了”。

既然司棋和潘又安两情相悦,潘又安又愿意将司棋娶过门,司棋的母亲为何不愿意呢?其实,随后潘又安做的事,和司棋母亲的反应,才是对这种结局的巨大讽刺。

看到司棋死了,潘又安才从怀里掏出一盒子金珠首饰,说:“你们不用着急,我在外头发了财,原想着她才回来的,心也算是真了……”看到这一盒子金银珠宝,司棋母亲的态度也立刻就转换过来了,问潘又安为什么不早说。



从这个细节,我们不难看出来,司棋的母亲之所以不同意这门亲事,还是嫌弃潘又安太穷。要知道,贾母早就说过了,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司棋的母亲也不例外。虽然她在贾府算不上什么有体面的奴仆,但也是见惯了贾府中的奢靡富贵的。自从司棋做了迎春的贴身大丫头,她的母亲心里大概也存在一份期盼,希望女儿能成为迎春的陪嫁丫头,进而成为未来贾府姑爷的侍妾,就像袭人的母亲看到袭人和贾宝玉的亲密关系,立刻就放心了一样。

后来司棋被撵,她的母亲肯定死了这条心,但也并不会因此放弃给司棋找个有钱婆家的念头。同时,司棋当年既然能成了迎春房里的丫头,自然也是出类拔萃的,要相貌有相貌,要精明有精明。等这个风头过去,八成也能找个条件很不错的婆家。要知道,贾府中的奴仆们,谁家里不是富的流油?一个从主人家里逃跑的小厮,自然无法和贾府中那些有钱的奴仆相提并论。

所以,司棋的母亲才看不上潘又安,不愿意接受这门亲事。若是潘又安早就拿出来这一匣子珠宝,司棋的母亲恐怕早就点头同意了。这些珠宝,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潘又安要用珠宝来考验司棋,没想到却送了司棋的命。

一段最惨烈的爱情,画上了句号,但这段故事所表达出来的讽刺意味,却令人唏嘘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2-5-9 20: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明大将参首辅八条死罪,带几十万大军清君侧,最后首辅赢了


原创|发布:2019-03-06 13:34:46    更新:2019-03-06 13:34:46

阅读 8020赞 69

面对左良玉的指责,马士英十分害怕,其实他害怕的是左良玉手中的几十万兵马,于是他赶紧调集原本驻守江北的黄得功和刘良佐部前往南京上游抵御左良玉,而全然不顾正在南下的清军。不过,最终笑到最后的反而是马士英。


1644年三月,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两个月后明朝留守南京的大臣们拥立福王朱由崧继位为帝,年号弘光,立下“定策”之功的凤阳总督马士英一跃成为内阁首辅,为文臣之首。马士英上任后对清朝卑躬屈膝、一味妥协,而对内则打击异己、卖官鬻爵,而弘光朝另外一位手握重兵的武将——宁南侯左良玉则和马世英势如水火,一方面是政见争执(左是东林党的支持者,而马则与阉党余孽阮大铖关系密切),另一方面自然是利益之争,左良玉想从马世英手中夺取朝政大权。




崇祯皇帝自尽

1645年三月,左良玉率领大军从武昌出发,准备到南京“清君侧”,打击马世英和阮大铖等人,为了让自己出师有名,左良玉向弘光帝上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中他先说明他率军东下的目的是清除马士英,紧接着列举了马士英的八条罪状,每一条都是死罪。



左良玉

第一条,马士英为“钦定逆案”翻案,而钦定逆案是崇祯皇帝在处理魏忠贤这个阉党集团时钦定的,明确规定对于“阉党”成员永不叙用,而马士英则不顾朝野反对起用了“阉党余孽”阮大铖。左良玉还将崇祯庙号从思宗改为毅宗作为一桩罪状强加到马士英头上,这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马士英像

第二条,马士英窃据权柄,卖官鬻爵。自从马士英当上首辅以后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买卖官职成了常见现象,导致“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有些人一年前还因为贪污罪而被判戍边,一年后就已经了部堂大人(总督)。

第三条,马士英身为内阁首辅仍然想掌握兵权,有违太祖(朱元璋)祖制,且任用心腹阮大铖为兵部尚书,两个儿子又手握重兵,“司马昭复生于今日”,将马士英比作当年欲篡位的司马昭,用心可谓十分狠毒。

第四条,利用为皇帝选立中宫淑女之便,马士英将其中长相尤佳者私藏,又从市面上买一些歌女豢养在阮大铖家中,意图作为淑女送入宫中,祸乱宫闱,心怀叵测。



阮大铖剧照

第五条,弘光帝初登帝位时,“恭俭神明”,但是马士英进献童男和美女,千方百计地诱惑弘光帝,有损皇帝的盛德,而背后则将这些错误归咎于皇帝本人。

第六条,国家遭逢大难,应以宽仁慈爱以收人心,然而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则睚眦必报,利用“大悲案”、“童妃案”和“假太子案”打击异己,使得朝野人心惶惶,失去了团结人心的大好机会,朝野陷入分裂状态,不能形成合力。

第七条,马士英任用私人,监视弘光帝的一言一行,马士英还招募一些死士,假称是禁军,掌控弘光帝的行动,并宣称“废立由我”。

第八条,先帝崇祯帝殉国,而皇子幸存(这是左良玉的一面之词,其实此时在南京的那位太子是假的),而马士英则将先帝已经立了七年的太子囚禁,有愧于先帝,有愧于二祖列宗,凡有血气者当诛杀马士英。

面对左良玉的指责,马士英十分害怕,其实他害怕的是左良玉手中的几十万兵马,于是他赶紧调集原本驻守江北的黄得功和刘良佐部前往南京上游抵御左良玉,而全然不顾正在南下的清军。不过,最终笑到最后的反而是马士英,左良玉在进军途中病死,几十万大军群龙无首,被黄得功击败,马士英的首辅地位得到了巩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2-5-9 20: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士英:明明是抗清烈士,却被黑成误国奸臣,只因他误交损友


原创|发布:2019-07-31 23:41:25    更新:2019-07-31 23:41:25

阅读 13298赞 79

马士英作为南明弘光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可以说是谤满天下,被后世列为奸臣。一样,都是抗清而死,这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今天,八卦君来带大家扒一扒马士英的生平,力求找到他被“黑化”的真相。


马士英作为南明弘光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可以说是谤满天下,被后世列为奸臣。但实际上,马士英与史可法一样,都是抗清而死,这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使得这两个同样是为国殉难的人得到的评价差距如此之大呢?今天,八卦君来带大家扒一扒马士英的生平,力求找到他被“黑化”的真相。

关于马士英的身世,很多史书都记载马士英是贵阳人,包括清修《明史》也是这么写的,但是计六奇在《明季南略》中却提出不一样的看法。

按照《明季南略》记载:“马士英,字瑶草,贵州贵阳人。崇祯辛未进士,本广西梧州府藤县人,与袁崇焕同里,居北门街,又同辛卯年生。士英本姓李,年五岁,为贩槟榔客马姓螟蛉而去,故从其姓。明末予邑人见马建坊于藤县,尚未就。其为人手长智短,耳软眼瞎者。”



计六奇说这个马士英本来是广西藤县人,本来姓李,五岁的时候就被不知道是不是他爹的一个卖槟榔的客商卖给了贵阳本地一个马姓书香门第的大家族做养子,所以才改姓马。按照康熙年间《贵州通志》的记载,马士英应该是被送到了当时贵阳著名的乡绅马云龙家当养子,马云龙当时是山西道监察御史,而收养马士英的,应该就是马云龙的第四个儿子马明卿。《贵州通志》记载:“举人马士英,明卿子,丙辰进士。”马士英可谓是因祸得福,原本在槟榔客商手中他大概就会在历史上藉藉无名,度过平凡的一生,然而在马云龙,马明卿等人的培养,以及他个人的奋斗努力下,他考中了进士,不仅如此最后还入阁了,成为了一代权臣,不得不说是造化弄人啊。

马士英在万历四十四年考中丙辰科进士得以进入仕途,钱海岳《南明史》和清修《明史》则记载为万历四十七年马士英为进士,而史料又记载马士英与阮大铖为同科进士,阮大铖也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记载不一,为何这里记载产生冲突了?有学者认为大概是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考试中发生了作弊案牵连到了马士英,导致他被下狱审问,直到三年后,才在进士碑上补录了马士英的名字。此等种种,八卦君也不知具体真假,只等静待明史学家们的研究了。

随后马士英总算能做官了,被外放为南京户部主事,之后又历任严州知府,河南知府,大同知府,到崇祯五年被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结果刚刚就职一个月,就因为挪移公款几千两贿赂权贵被宣府镇守太监王坤揭发,于是宣府巡抚的位置屁股还没坐热,又被流放边疆,不久又回到南京居住,每天无所事事。这时候他遇到因为依附魏忠贤被打入“逆党”的阮大铖,阮大铖因为“逆案”也被革职了,也在南京闲住,两个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见面估计是抱头痛哭,瞬间就有了找到知己的感觉,在南京“相得甚欢”,自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话又说回来,马士英因为公款贿赂被革职流放一事,其实还有点意思,按照《烈皇小识》记载,此事另有隐情,“宣府巡抚马士英,甫莅任,冒侵饷银六千两。镇守太监王坤疏发其事,士英逮问遣戍。例:巡抚到任,修候都门要津,侑以厚贿,赎缓不能猝至,则撮库中正额钱粮应用,而徐图偿补,此相沿陋习,各省各边皆然,不独一宣府也。士英莅任未几,一时不及抵偿,遂为王坤所纠。坤既以发奸为功,上亦心喜内臣之果能绝情面而剔积弊也,故凡言内臣者皆不听。”原来明朝末年整个国家的官僚体系早已腐朽至极,于是就有了一个古怪而约定俗成的“潜规则”,那就是每一届巡抚到任,都要给京城的达官显贵送大量钱财,如果你手里钱不够,那就挪用公款补贴,之后再慢慢的偿还。这个陋习是全国每个省都一样,不是单独宣府才有,而这个王坤为了给崇祯邀功请赏,就把来不及偿还公款的马士英告发了,马士英就倒霉了啊,明明大家都在做的事,结果就我进去了,想哭都没地方哭。

后来周延儒应诏起复,阮大铖想让他抬自己一手,让自己洗去污名,并且恢复官职,周延儒表示你小子在皇帝钦定的“逆案”里,这我哪里敢捞你起来,岂不是自己找死吗。于是阮大铖就推举了马士英,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哥俩关系是真的好,自己不能复官也要抬兄弟一手。

在周延儒的推举下马士英成功复官,不仅如此,马士英还就此发迹,担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凤阳军务。骗得当时造反的保定总兵刘超信任,刘超向马士英投降,结果转手就被马士英抓了给朝廷献俘,可以说马士英心机颇深,在抵抗流寇的战斗中马士英也是有着可圈可点的表现。结果就在马士英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京城沦陷了,一下子全国上下都失去了方向。南京城内的大臣都或多或少曾经因为明宫三案而与福王结怨,于是就不想立福王,改立潞王朱常淓,马士英为了能够压住史可法为首的南京重臣,选择迎立福王,再加上马士英手中有兵权,一下子就成为了南京最有权势的重臣,之后自请入阁,排挤史可法外出督师淮扬,“权震中外”,众臣都不敢再有任何异议。



但弘光朝除了马士英拥有实权外,号称拥兵“数十万”的左良玉也是左右时局的一股力量,因为黄澍大骂马士英,左良玉力保黄澍,双方自此结怨,而到了“假太子”到来之时,左良玉就借口起兵欲诛杀马士英,结果左良玉却在半路病重而死,其子左梦庚自立。左梦庚与马士英派出的刘良佐,黄得功等人在内战的时候,清军已经南下攻破了扬州,史可法战死殉国,满清直奔南京城而来,马士英直接怂了,害怕自己被杀,于是就带兵以保护太后为名向南逃跑。不久南京传来消息,黄得功战死,弘光帝被俘,于是众臣另请潞王朱常淓监国,哪知潞王是个无胆匪类,直接投降满清。

马士英等人没办法,只得继续逃跑,听说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赶紧跑过去投靠,结果由于本人在弘光朝的名声太差,被鲁王一系人马坚决拒绝了,只好投靠在严州驻扎的同乡的方国安,结果方国安不久也被满清击败城破了,马士英只好继续跑路。又想去投靠福建的唐王朱聿键,朱聿键表示你罪孽深重祸国殃民,别到福建来祸害我,马士英简直可以说是无路可走了,但即便是这样被万人唾弃,他竟然还是没有投降满清,简直让人刮目相看。

马士英最终在杭州被满清追上击破,马士英部将叶承恩等人投降,马士英没办法,只好自己剃发为僧躲进太湖的寺庙之中,结果还是被满清抓出来,在杭州问斩,他的尸体被杭州市民瓜分了喂狗,真是下场凄凉。

马士英为何被如此污名化呢?从结果来看,他并没有做什么危害弘光政权的事,“联虏平寇”是朝廷上下一致的决定,而他也没有投敌卖国,节操比许多大臣都要优秀。要说真的有什么过错,可能就是他和阮大铖的兄弟情义害了他吧,他当年因为阮大铖的推荐复官,投桃报李,于是在弘光朝全力推荐了阮大铖,而阮大铖这个人心性狭隘,睚眦必报,得志之后党同伐异,疯狂攻击昔日把自己打入“逆案”的东林人士,使得弘光朝政混乱。可以说只有这件事,让马士英背锅无可厚非,但有的史书污蔑他降清就纯属是无稽之谈了。《明史》也记载:“而士英以南渡之坏,半由大铖,而己居恶名,颇以为恨。”说明马士英也认识到了,阮大铖把朝政搞得乱七八糟,而自己竟然背了黑锅,十分懊恼和后悔。



但是没办法,因为自己算是阮大铖的荐主,二人在官场上就算休戚与共,阮大铖作恶,马士英也跑不了,这也使得马士英惨遭污名化,成为了后世史家口中十恶不赦的奸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2-5-9 20: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以身殉国,为什么史可法成了英雄,他却成了奸臣?


原创|发布:2019-07-12 17:22:49    更新:2019-07-12 17:22:49

阅读 95663赞 120

一说起南明时期的忠贞之士,人们往往就会想到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史可法。而一说起南明的奸臣,那大家的第一印象必然是马士英、阮大铖,或是阮大铖、马士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史书上都这么说,所以大家也就都这么信了。


一说起南明时期的忠贞之士,人们往往就会想到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史可法。而一说起南明的奸臣,那大家的第一印象必然是马士英、阮大铖,或是阮大铖、马士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史书上都这么说,所以大家也就都这么信了。可是,很多人却并不知道,马士英的结局其实和史可法一样,都是以身殉国而死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史可法殉国成了英雄,马士英却成了奸臣呢?



有人认为史可法坚守扬州,宁死不屈,最终以身殉国,自然是英雄。而马士英拥立昏君,误国误民,理当是奸臣。不过,夜读史书却认为这样的观点是以偏概全。

首先,在南明开局的拥立新君问题上,史可法的表现并不比马士英好多少。当时南明最有权势的人物就是史可法和马士英,所以他们两人在“定策”问题上可以发挥决定性作用。马士英因拥立福王朱由崧这个大草包当皇帝而饱受世人唾骂,这也是他在史书上被定义为奸臣的最主要原因。可是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皇位继承制度,福王本来就是当时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由他承袭皇位是最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是,南明的东林党和复社成员却因曾得罪过老福王朱常洵,因而害怕小福王朱由崧登基会对自身不利。于是他们利用自身影响力,极力反对拥立福王,改而支持拥立血缘关系更远的潞王朱常淓。史可法在政治上倾向于东林党,所以自然成了反对福藩,拥立潞藩的主力。史可法和东林党人提出福王有“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而潞王贤良聪明,所以在非常时期应该采用非常办法,立潞王为君。然而从后来潞王畏敌如虎、主动降清的表现来看,他和福王朱由崧其实是半斤八两,两人都是废物点心,谁也不比谁强。因此,史可法他们所提出的潞王“贤良”之说纯粹是瞎扯。将个人恩怨和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史可法又能比马士英高明到哪里去?



后来马士英和“江北四镇”几位总兵以武力强行拥护福王朱由崧登基称帝,年号“弘光”,史称弘光皇帝。南明开局的“定策”问题终于得到解决。马士英由于“定策”有功,所以位极人臣,被封为弘光朝的内阁首辅。史可法则明升暗降,被派往江北督师“四镇”官兵。因此,弘光朝的政策制定以马士英为主,而弘光朝偏偏又是个“短命鬼”,仅存续了一年时间就被清军攻灭,所以这又成了马士英被口诛笔伐为奸臣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大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马士英和史可法在政治上虽然成为了对手,但两人在大政方针上的意见却是一致的。“联虏(满清)平寇(李自成)”是南明弘光朝的基本国策,这也是马士英和史可法的共同意见。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项国策非常愚蠢,可以说是一手断送了南明开局的大好形势。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马士英和史可法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光让马士英一人背黑锅,显然有失公允。



弘光朝还有个致命问题就是东林党、复社成员不断质疑弘光皇帝的合法地位,并搞出了所谓的“南渡三案”,严重削弱了朝廷内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后来清军南下,弘光朝廷被迅速推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心涣散所造成的恶果。事后,东林党、复社成员疯狂指责马士英、阮大铖等人的种种“劣行”,却选择性忽视了自己这一派人给国家造成的掣肘影响有多深。

弘光朝廷灭亡后,南明又相继成立了鲁王政权和唐王政权。此时的马士英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他并没有因此投降清廷。根据清朝官方档案证明,马士英曾参加过鲁王政权组织的渡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攻打杭州等战役。1646年六月浙东兵败,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不久被清军俘虏,英勇就义。这样的一位人物,就算不能像史可法那样被世人称颂为英雄,但怎么也不至于将其称之为奸臣。



那么,马士英为什么会成为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奸臣呢?这就要提到被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了。黄宗羲的父亲是“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黄宗羲本人则是复社中的核心成员。他所身处的阵营决定了他对马士英的判断。

清朝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清廷正式开始纂修《明史》。黄宗羲身为当世大儒受到邀请,黄宗羲曾发誓不侍奉清朝,因此托病不肯出山。但修撰《明史》是他毕生的梦想,所以也不愿意因此放弃机会。于是黄宗羲派自己的弟子万斯同、万言,以及儿子黄百家前往京城,以布衣身份参与修撰。

虽然万斯同在名义上是布衣,但却是《明史》的实际总纂。而万斯同的绝大部分观点又出自于黄宗羲,因此《明史》中将谁定义为忠臣,将谁定义为奸臣,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明史·奸臣传》中共罗列了明朝二百多年时间中的十位奸臣。其中与黄宗羲处于同个时代的人物就占去了四席,他们是:周延儒、温体仁、马士英、阮大铖。这几人的最大共同点就是都与东林党有过节,其中周延儒、温体仁、阮大铖被定义为奸臣确实无可争议,但将马士英也列入《奸臣传》不得不让人质疑黄宗羲在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上,是否还具备公正客观性。在正史上夹带私货,实在是让人难以苟同。

参考文献:《明史》、《南明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2-5-9 20: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忠臣弹劾奸臣十宗罪,却被奸臣一封信瓦解,反将忠臣赶出朝廷


原创|发布:2018-09-23 08:59:15    更新:2018-09-23 08:59:15

阅读 8074赞 87

弘光帝比较单纯,对自己的皇位也比较在意,又比较相信马士英,所以在马士英的蛊惑之下丧失了判断力,从此对马士英言听计从,此后东林党人逐渐被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赶出朝廷,此后弘光朝廷成了马阮二人的一言堂。而弘光朝在这两位的折腾下也仅仅坚持了一年就被清军消灭了。


其实在1644年崇祯皇帝上吊之后明朝并没有灭亡,明朝的地方政府还控制着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广、云贵等地,还占据着全国的半壁江山,明朝失去的只是皇帝和中央政府而已,还好明朝因为朱棣篡位后的迁都保留着南京作为帝国的陪都,所以在北京的政权崩溃后,南京能够迅速的组建了新的中央政府。



1644年形势图

新的皇帝是崇祯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福王的继位也有着十分坎坷的经历,原本按照血缘和地域的考虑,福王朱由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选择,但是当时把持政府的东林党人出于自己的团体的利益反对福王登基(因为当年东林党人曾经反对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做太子,所以他们害怕朱由崧登基后会对东林党人进行报复,东林党希望拥立另外一位血缘关系稍微疏远的潞王),使得朱由崧最后只能借助凤阳总督马士英和江北四镇等军阀势力登基。



江北四镇驻防图

马士英依仗着自己的拥立之功,得以入阁辅政,后来也借助手段将原内阁首辅东林党人史可法排挤出朝廷,让史可法到扬州督师,马士英便借机把持了朝中。虽然史可法被排挤出了南京,但是南京朝廷中还有姜曰广、张慎言、刘宗周等东林党占据高位,双方便产生了大量的摩擦和斗争。



马士英

但是马士英虽然拥立了弘光帝,而弘光帝虽然没有经验,也没有受过皇家教育,但是他在即位之初还是比较信任史可法、姜曰广等东林党人的,毕竟他们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所以马士英想要一下子打倒东林党人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对于一个没有底线的人来说,没有底线就是其最大的优势。



疑似弘光帝画像

1644年六月,马士英遇到了一次极大的挑战,挑战者是东林党人、御史黄澍,黄澍上疏弹劾马士英十条大罪,而且在弘光皇帝面前痛打马士英,使马士英狼狈不堪,而弘光帝也对黄澍的奏折有点相信,对马士英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这个时候,老道的马士英只用了一招就成功的挽回了自己的前途,并将对东林党展开了反击。

马士英上疏弘光帝,假意辞职,但是他在奏疏中却写了这样一段话:

上之得位,由臣及四镇力。其余诸臣皆意戴潞藩。今日弹臣去,明日且拥立潞藩矣。

马士英的意思十分明白,皇上之所以能够得到今日之位,皆是因为自己和江北四镇的功劳,当时讨论皇位继承时,其他大臣(主要是东林党)都想拥立潞王为皇帝的,这一段说的是实话,确实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但是下一句,则是瞎话了,马士英“恐吓”弘光帝,今天他们能将我马士英弹劾掉,马上就要把你换掉,让潞王继承皇位了,这一句完全是瞎话,把自己和弘光帝捆绑在一起,东林党虽然想打到马士英,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换皇帝,毕竟那不是人臣所为。



潞王朱常淓像

但是弘光帝比较单纯,对自己的皇位也比较在意,又比较相信马士英,所以在马士英的蛊惑之下丧失了判断力,从此对马士英言听计从,此后东林党人逐渐被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赶出朝廷,此后弘光朝廷成了马阮二人的一言堂。而弘光朝在这两位的折腾下也仅仅坚持了一年就被清军消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2-5-29 10: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司棋---红楼梦中迎春的丫鬟

  司棋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贾迎春的丫头。她身材高大丰壮, 与做小厮的表弟潘又安相爱。有一次在园内幽会时,被鸳鸯无意撞见。潘又安害怕鸳鸯会说出此事,吓得连家也不敢回,逃走了。司棋得知此事,又气又怕,也生了重病,幸亏鸳鸯劝解,身体才逐渐好起来。抄检大观园时,周瑞家的在她箱子里抄出一双男人的绵袜、缎鞋,一个同心如意以及潘又安给她的一封信,被撵出大观园。后来,潘又安到她家来探望,司棋的母亲对他又骂又打,司棋恳求妈妈成全他们,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司棋无法,便一头撞死在墙上。

  司棋是贾府的家生奴才,从小与鸳鸯紫鹃侍书她们一起长大,后被分到迎春房里作了大丫头。司棋长得啥样,书中没写,只说她“品貌风流”“高大丰壮”。司棋的名字在红楼梦中的出现频率很高,但戏份却不多。

  司棋是迎春的头号丫头,掌管紫菱洲。迎春是个二木头,拿根针戳一下也不知唉一声的,事事无主见。作为迎春手下的第一把手,司棋自然养成了事事自己做主,行为泼辣的作风。

  也许正因为迎春木头,所以才要派一个这样厉害的大丫头才能不负使命吧。司棋第一次有戏是在第六十一回。她派莲花儿到厨房要碗鸡蛋,莲花儿没及时完成任务,她便使绣橘说莲花儿“死在这里了”,比晴雯病中骂偷了东西的坠儿还厉害干脆。随后知道柳嫂子给鸡蛋不利落,她便带一帮小丫头子来到厨房,二话不说,就下令:“凡箱柜所有的菜蔬只管丢出去喂狗,大家赚不成。”利落干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很有大姐大的派头。她的这种行事激烈的作风与大观园的温婉柔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司棋的光彩在抄检大观园时方才显露。突然的搜查,她和情人之间的定情之物与书信都公之于众。先前被鸳鸯撞见吓得发抖的司棋倒一脸的无愧和平静。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但就冲她这份镇定,自己做的事自己担当的无畏勇气,也足以让人由衷钦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2-5-29 10: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可卿一案与司棋一案之间有什么联系  


发布时间:2021-01-28 16:57

责编:暮霭

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现在

有偿征稿





【导语】:《红楼解梦》之从秦司棋一案到秦可卿之死 红楼人物 司棋姓秦。小说开始提到秦钟时,脂砚斋说设云情种。这就启发我们,秦寓情。霍氏认为,秦司棋的含义为情思奇。小说中可卿、鲸卿


       
  《红楼解梦》之从秦司棋一案到秦可卿之死

  红楼人物

  司棋姓秦。小说开始提到秦钟时,脂砚斋说“设云‘情种’。”这就启发我们,秦寓“情”。霍氏认为,秦司棋的含义为“情思奇”。小说中可卿、鲸卿姓秦,司棋也姓秦。在这三个人身上分别写出三段情案:可卿与贾珍;秦钟与智能儿;司棋与表史潘又安。这其中,又以司棋一案最奇。

  首先,司棋与其表兄为姑表兄弟,从小儿就在“一处顽笑起住”;黛玉与宝玉也是姑舅表亲,也是自小儿“一桌吃,一床睡”。司棋与她表兄在小时候“小儿戏言,便都订下将来不娶不嫁”;而宝玉和黛玉间爱情盟订是用《西厢记》中的戏文“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家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霍氏认为,作者是用孟光梁夫妻间相敬如宾的典故交待出宝黛二人在孩童之时就以私订了终身。从司棋表兄潘又安给她的便笺中我们得知,司棋送给她表兄两个香袋;而黛玉也恰恰给宝玉送过两个香袋。潘又安给司棋香珠一串、宝玉也曾将北静王所赐鶺鸰香念珠一串送给黛玉。

秦可卿一案与司棋一案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都是偶然的巧合吗?霍氏认为,小说之所以将原本赋予宝玉和黛玉二人身上的一些特点转而写到司棋兄妹身上,正是要告诉读者,大观园中鸳鸯女错撞上的一对鸳鸯是作者与香玉。这段笔墨正是写他二人在幽期密约之时被人撞破的写照。所以霍氏认为,作者给司棋赋予的名字正是启发读者,秦司棋一案实为“情思奇”,让读者将这段情案的许多悬秘微妙之处与前文产生遐想。

  不过,司棋一案的“奇”并不仅于此。因为它又与可卿之死牵扯到一起,使人觉得更加扑朔迷离,也使这个悲剧的容量更加扩大了。霍氏认为,秦可卿并不象小说中写的那样在第十三回就死了。因为在后文中贾蓉不见续娶,而蓉妻却不止一次地出现。对此,霍氏引用了戴不凡先生的《秦可卿晚死考》一文中对十三回以后秦可卿出场情况的记录:

  第二十九回写清虚观中“只见贾珍、贾蓉的妻子婆媳两个来了”。

  第五十三回“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蓉之妻回避了”。

  第五十三回元旦献茶“蓉妻捧与众老祖母,……蓉妻又捧与众姐妹”。

  第五十三回元宵夜宴席次“再下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

  第五十四回……

  第七十五回……

  第七十六回中秋赏月时,贾母让尤氏回家,尤氏未允,贾母说:“……既这样,你就越性别去,陪着我罢了。你叫蓉儿媳妇送去,就顺便回去罢。”尤氏说了,蓉妻答应着,送出邢夫人,一同至大门,各自上车回去,不在话下。

  

  小说中第七十六回秦氏中途退席才是她在小说中最后一次露面,而这次露面与秦氏得病之间是有一个鲜明的榫头可接。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宴后众人陪贾母赏月,贾母命贾蓉之妻送邢夫人回去,然后蓉妻送出邢夫人一同至大门,然后“各自上车回去”。在小说的开始,交待秦氏之病也正是得之于中秋之夜。尤氏曾对王夫人说过:

  “她这个病得也奇。上月中秋还跟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沉懒,也懒得吃东西。”

  书中对秦氏得病的时间交待的很清楚,但对秦氏得病的缘由却始终讳莫如深,不吐一字。但霍氏认为,如果遵循脂砚斋的批语,将可卿及司棋这两段情案对照来看,则秦氏得病的迷雾又豁然开朗了。

  秦可卿“上月中秋还跟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沉懒,也懒得吃东西”,从此一病不起。而司棋和她表兄潘又安在大观园私会被鸳鸯撞破回去后,“一夜不曾睡着”,后来:

  “挨了两日不见动静,方略放下了心。这日晚间,忽有个婆子来悄告诉他道:‘你兄弟竟逃走了,三四天没归家。如今打发人四处找他呢。’”

  司棋听后对其表兄的行为感到气愤,“次日便觉心内不快,百般支持不住,一头睡倒,恹恹的成了大病。”

秦可卿一案与司棋一案之间有什么联系

  秦氏在中秋回家时好好的,“……到了二十日后,一日比一日觉懒。”是时隔五天后发病。而秦司棋在中秋夜被人误撞后,先“挨了两日不见动静,方略放下了心”,后来听说表兄逃走了,“三四天没归家”,“次日便觉心内不快,……恹恹的成了大病。”三四天到次日,约为五天。

  霍氏认为,作者之所以让这两段笔墨如此精确地处处呼应,无非是启发读者,鸳鸯“行至一湖山石后大桂树阴下”碰到司棋兄妹私会正是秦氏中秋夜宴只身早归后,没有交待她去向的文字的张本,而这也是秦氏发病的缘由。这件事发生在贾母八十寿辰这年的中秋之时,即乾隆五年。

  秦氏于“五年”得“病”后,张太医说“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秦氏自己也说“好不好,春天就知道了”,然后到了第二年春天,秦氏死了,并且享有了盛大的、非同寻常的葬礼。秦氏入殓时用的是薛蟠家“没人出价敢买的”的“纹若槟榔,味若檀麝”,声如“金玉”的“樯木板”。对此,贾政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在《大清会典中记载:贵妃薨,金棺用杉木。霍氏曾在《解读秦可卿及判词》里论述了秦氏即元春,此处秦氏死即写元春死。元春薨逝用杉木殓骨尚不肯,足见元春身份。

  司棋案发后,大观园内另一个受害者是惜春的丫鬟是入画。在入画的箱中搜出一大包金银锞子,入画供认上述财物均是贾珍赏给她在宁府的哥哥的。在写到抄出入画财物的蒙府、戚序和甲辰本中都有“为察奸情反得贼赃”八字,后来被认为是批语而被删除了。批书人畸笏叟在批语中也透出香玉与作者的一段情案“未漏”。霍氏认为,从这几个字看,入画一案并不孤立,它与司棋一案有关联。贾母曾对大观园里耍钱吃酒一事发表过议论:

  “殊不知夜间既耍钱,训保不住不吃酒;既吃酒,就免不得门户任意开锁。或买东西,寻张觅李,其中夜静人稀,趋便藏贼引奸引盗。”

  不想在抄捡大观园时真抄出司棋、入画“奸、盗”的证据,“引奸引盗”不幸都被贾母言中。为了将入画与黛玉之间产生联想,作者将黛玉喻为“画上画的渔婆”,宝琴不念旧恶要被“一笔不差”地画在画上的美人,她们都是可供入画的人物。所以霍氏认为,作者写入画一案是要暗点出:香玉将雍正赐给她的一些东西又私赠给曹公这件事。这一点也在袭人托宋妈给湘云用缠丝白玛瑙碟子送果子一节给我们暗示,在此有脂批道:“妙,隐这一公案,余想袭人必要玛瑙碟子送去,何必骄奢轻发如是耶。因此有此一案,则无怪矣。”

  霍氏认为,“为察奸情反得贼赃”或许真是历史上此段情案的结案,最终以贼案了结。在乾隆六年十二月,乾隆曾谕太监云:

  应出宫女子,既已出宫,即系外人,不许进宫请安。……凡宫内之事,不许向外传说;外边之事,亦不许向宫内传说。至于诸太妃所有一切俱系圣祖皇帝所赐;诸母妃所有,亦是世宗皇帝(即雍正)所赐;……不可将宫中所有移给本家;其家中之物,亦不可向内传送,致涉小气。……或经查出,或被首告,必重处数人,以儆其余。……

秦可卿一案与司棋一案之间有什么联系

  

  如果没有世宗(即雍正)赏给乾隆母妃的东西被传递出宫,如果宫内没有沸沸扬扬生起一场风波,乾隆何致有如此一段上谕?霍氏认为,这种欲盖弥彰的手法正象乾隆在处理雍正之死案时所领教过的一样。因此说,乾隆未必香玉一案只是“贼案”。从他先噤住知内情的众太监之口,然后又将他这个母后从历史上一笔勾销来看,对此案的内情他是知道的。他明了香玉与曹公之间并非简单的将宫内之物外传,然而却虚张声势故意将此案作贼案处理以掩其父丑。所以曹公在小说的一开始就嘲笑高庙(即乾隆)这个糊涂庙的糊涂僧乱判糊涂案。

  (完)

  

  (这篇读书笔记写完了,可我的心里却十分的不痛快。因为后半部分我是硬着头皮写的,而且对于后面的部分我根本不感兴趣。我只对秦可卿一案与司棋一案之间的联系感兴趣,可是为了保持笔记的连续性,我还是耐着性子把它写完了。写完之后心里非常烦躁,甚至不想回头再看一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3:10 , Processed in 0.0882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