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86|回复: 184

益阳昂公薛氏族谱派语一首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发表于 2022-1-18 09: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允载时良正,崇文绍祖宗;
运昌修善守,祈祚永兴隆。

全国各省薛氏辈分收集

https://www.docin.com/p-226751919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08: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始派语一首【楚天舒伟杰+玉宇壮凌云】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迁祖:薛昂字肇明
九世祖:以智孙【】+嘉会+方珹+薛真+薛震【开派祖】
一    允【01】【10】载【02】【11】时【03】【02】良【04】【13】正【05】【14】,

二    崇【06】【15】文【07】【16】绍【08】【17】祖【09】【18】宗【10】【19】;
三    运【11】【20】昌【12】【21】修【13】【22】善【14】【23】守【15】【24】,

四    祈【16】【25】祚【17】【26】【18】【27】兴【19】【28】隆【20】【29】
昂公薛氏益阳谱由昂公后裔第十六代薛文宣敬远公创编【立志修谱五十三载】。

崇:朱棣直系崇祯帝由检为第15帝,嘉靖直系第六。崇祯帝
宗:崇祯帝+终,朱由检字派第十代。高瞻祈见佑,厚载翊常由【朱由校朱由检】。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三月十九日殉国
:帝位。四月十七,明成祖朱棣生日。老明15+小南明2===17【朱棣直系共计17位皇帝】整个明朝20帝,大明16小南明4帝。其中朱允炆建文帝、朱聿键隆武帝、朱聿钰绍武帝血缘上不属于朱棣直系。
四月二十六,为传说中炎黄子孙中的所谓炎帝朱襄氏圣诞。

朱襄氏 - 炎帝别号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朱襄氏,华族(阪泉之战后改称"华夏族"),又号称飞龙氏、连山氏,朱襄氏为远古时代五方上帝之一,被文献命之为上古"古帝"、赤帝。朱襄氏为炎帝别号 ,炎帝(火帝)朱襄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发明五弦元瑟,开礼乐文明之先河;调节阴阳,促进百物生长,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开拓者。首创六书,奠定中国文字之基石。据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古之朱野为都 (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 炎帝在位70年(前4239---前4169年),与娲皇女娲氏共治天下。死后葬于朱野(今柘城县县城东十里大仵乡朱崮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5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 本名

    朱襄氏(炎帝)

  • 别称

    飞龙氏

  • 字号

    炎帝

  • 所处时代

    远古时代

  • 民族族群

    华族,阪泉之战后改称华夏族

  • 出生时间

    不详

  • 去世时间

    前4169年

  • 主要成就

    发明五弦元瑟、调节阴阳、首创六书

  • 陵墓

    朱襄氏陵


  • 在位年限

    前4239----前4169年

  • 在位年限参考

    三皇五帝年表

  • 所处文化层

    河南仰韶文化时期

  • 前任

    太昊伏羲氏

  • 继任

    炎帝神农氏

  • 共治者

    娲皇女娲氏

  • 都城

    古陈之朱野(今河南商丘柘城县)

  • 相关文化遗址

    河南仰韶文化遗址

  • 纪年

    朱襄氏元年----朱襄氏70年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柘城县志》对古天子朱襄氏的记载颇为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

朱襄氏为伏羲时诸侯。又号飞龙氏,称子襄。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云:"太吴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

朱囊氏即炎帝也,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陈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当时属陈州辖区,而现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据《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

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后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临魁六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炎帝神农氏,尽管后来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因为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德高望重,卒后人们把他运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崮寺有朱襄陵,后建祠以供世代祭祀。五千多年来,口碑至此,丰碑至此。

词源》载:朱襄氏,"炎帝的别号"。但在《汉书 古今人表》中,除将"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列为"上上"等外,炎黄之前的19位先帝为"上中仁人",先帝的名氏分为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亡怀氏、东扈氏、帝鸿氏。依照上述排序,朱襄氏在先帝中不属最早,但要早于炎帝神农氏。 如果说炎帝时代已形成部落大联盟和新的部族融合的话,"先帝时代"似乎仍处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原始的时代。《庄子.胠箧》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不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以上记载虽没有提到"朱襄氏",但却提到其前后的名氏,,也就是说,朱襄氏也是生活在这种自给自足、民风纯朴的分散的社会之中。

一些先帝以他们的发明创造而使后人永远铭记,如有巢氏构木为巢,使人民免受虫蛇的侵害。朱襄氏也有其独特的贡献。《吕氏春秋.古乐》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路史.前纪》中,朱襄氏的事迹最为详尽:

有巢氏之后经过了几个先帝,有"朱襄氏"被众氏族拥立。当时气候多风,阴阳不调,百物散解,五谷不丰。于是,他命令手下名叫士达者,发明五弦之瑟,调节阴阳,使生命得以繁衍。命名为"来阴",以"朱"为都,并以"朱襄氏"为名号。

"乐",用以调节阴阳。圣人,发明乐器用以调节阴阳,其中琴与瑟为乐器之本,琴属阳,瑟属阴,二者相合实属不易。所以在古时的歌乐之时,只有王才享有琴瑟,诸侯有瑟而无琴。朱襄氏发明了五弦之瑟,以调和阴阳,虞氏以五弦之琴亦为调和阴阳,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杨泉说:"琴为高涨之音,瑟为低落之声,以表达感情,调节阴阳,以合寒暑四时。"

"礼乐"是古时十分看重的国之大事,为华夏文明之特征,有则为诸夏,无则为夷狄。朱襄氏作瑟,与太昊作琴、女娲作笙簧、伶仑以竹子作乐器,在人类史上有重要意义。依照古人的理解,朱襄氏发明了"五弦之瑟",才使群生定、寒暑适、百物生、万民安。

为什么说朱襄氏为炎帝的别号?《吕氏春秋·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汉代高诱注:"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但经学家梁玉绳认为,朱襄氏在炎帝之前。朱襄是炎帝的别号吗?《太平御览》卷78引《遁甲开山图》云:"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也就是说,古代先帝间有内在的联系,《左传.昭公十八代》注:"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既然先帝间以"疱牺氏"而有内在联系,炎帝又称为大庭氏,那么炎帝别号为朱襄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此其根据之一。

世本·作篇》中说:"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却邪欲,反其天真。"又载:"神农作瑟。"《说文解字》:"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广雅.释乐》:"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以上有二点值得注意:炎帝神农氏作琴,而大量文献记瑟为朱襄所为,因此炎帝与朱襄关系可想而知;神农之琴为"五弦",与朱襄之瑟"五弦"十分相近。此其根据之二。根据以往学术界对传说时代的研究成果,朱襄氏与神农氏为有血亲关系的部族,他们的首领分别称为朱襄氏、神农氏,在这一血亲系统中出现有更大伟业的完成者炎帝,因此在后世的文献中便出现了炎帝神农氏,或为大庭氏、朱襄氏。总之,朱襄氏应该是炎帝系统中有影响的先帝之一,同时也是最早以朱名号才,为朱姓中最为古老的一支。《姓解》中有"朱襄,《姓氏考略》中有"飞龙",这两个古老姓氏也与朱襄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朱襄氏的地点,《后汉书.郡国志》去:"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从该志中可知,东汉时的"陈国"有陈、阳夏、宁平、苦、柘、新平、扶沟、武平、长平等县,包括今河南的周口、商丘的部分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西汉的"淮阳国"也有陈、苦、阳夏、宁平、柘等县。二者范围大致接近,其中心为今河南淮阳,淮阳为伏羲故地,朱襄氏在这一带活动有一定的道理。《元和郡县图志》卷7,"柘城县,本陈之株邑,《诗.陈风.株林》刺灵公是也,至秦为柘(城)县,《续汉志》属陈郡,至晋太康中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贞观初废入谷熟、宁陵二县。后县人徭赋路远,陈诉积年,至高宗朝复置,属宋州,其罗城即古株邑故城是也。"在宋代的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卷12中,也记载:"柘城县,即古朱襄氏邑,春秋时陈之株野之地。"与其同时的《路史.前纪》有"朱或作株,刘昭云:陈留株邑,朱襄氏之地也。"在该书中的《国名纪》中,也有"朱襄,《九城志》云:南京柘城古朱襄氏之邑"。宋代的南京,即今之河南商丘,柘城即在其西不远,下至现仍归商丘归辖。明代顾祖舆在他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卷50,"柘城县"条下对柘城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详尽的考述:"在州东南90里,东北至宁陵县87里,古朱襄氏邑,春秋为陈株野地,战国时为楚柘邑.汉轩柘县,属淮阳国,以邑有柘沟而名。"根据以上的考述,今河南柘城县沿革演变的序列为:朱--株(野)--柘邑--柘县--柘城县。其根源为"朱襄故地"。

朱襄氏的事迹与遗迹,只有在与柘城相关的志书中反映得最为具体和详尽。如清雍正《河南通志》卷之49《古迹.陵墓》中有,"朱襄陵,在柘城县城东10里有朱堌,上有寺以守焉。"又见该志卷50《寺观》:"朱堌寺在柘城县城东10里,明建。上有朱襄陵。"在该志卷51《古迹.古城》中有:"朱襄城,在柘城县。按朱襄氏,伏羲之后。禅通纪,谓其都于朱,故号朱襄氏。"清光绪本《归德府志》卷33:"朱堌寺在柘城东10里,上有朱襄陵,故名。"而在各种版本的《柘城县志》中则有更多类似记载。

在柘城,至今流传着朱襄氏的传说:朱襄氏在柘城时,正值恶魔作怪,常刮大风,飞沙走石,天干地裂,五谷不丰。朱襄氏心急如焚,决心降伏恶魔,为民除害。他召集士达、飞龙共商降魔之策。他们认为:恶魔乃邪恶之气,斜必畏直。最直莫过于琴瑟之弦,于是就决定造一把瑟来降魔。士达、飞龙忙着准备柘丝、良桐。朱襄氏命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了一把瑟。一日,黄沙蔽日,恶魔又来作怪。朱襄氏便携瑟登场,迎风而鼓,瑟声高亢激越,怪风渐息,天空彤云密布,立时大雨如注。从此百姓过上了平安无虑的生活。朱襄氏为朱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以高寿109岁面终,朱邑百姓,哀痛万分,人人添土,封墓如丘。明成化年间(1465年-1987年)又在墓前修建朱襄王祠庙,建有大殿、山门、配殿共十余间。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已"庙貌荒废",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重修。解放后改为学校,即今柘城县大仵乡朱堌寺学校。现仅存有明惠帝朱允炆祭炎帝朱襄时亲植的皂角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重建的炎帝朱襄陵园,占地120亩,陵高10.9米,周长158米,恢复了昔日的雄姿。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折叠炎帝朱襄陵

古往今来,朱襄氏在柘城县得到了最为广泛的社会认识。根据新版《柘城县志》收集到的资料看,将"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列为柘城的第一件大事,也即柘城历史的开端。柘城旧城传说为朱襄旧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进士窦克勤在柘城东门创建了柘城历史上第一所书院,因位于朱襄旧城之南,故取名"朱阳书院"。到清道光八年(1828年)知县富成建立了第一所官办学校,以后命名为"襄山书院"。柘城旧八景中,有"柘沟春水",据说位于旧城内的柘沟环流朱襄王府,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柳树成行。每至春天桃柳夹岸,一泓清远,令人神往。古迹中除朱襄王陵外,相传旧城西还有飞龙、士达墓,双冢并连。另在民国时,在一区(治今城关)专设有"朱襄镇",至今在大仵乡还有朱堌寺村。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柘城县大仵乡朱堌寺村西北角,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朱襄氏的陵墓。关于朱襄氏,光绪二十二年版《柘城县志》记载很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疝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朱襄氏何许人也?据《帝王世纪》载,三皇之一的"伏羲氏(传说中的人祖爷,中华民族的始祖)之后,为女娲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六世,皆袭伏羲氏之号。是朱襄氏,乃伏羲氏之后也。"而《辞源》引《吕氏春秋》注释云:"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也。"于是又有"朱襄氏"是"炎帝神农氏"之别号的说法。然而按《帝王世纪》排序,炎帝神农氏当在以上所列十六帝之后。故而,到底朱襄氏是不是炎帝神农氏别号尚有争议。但不管如何,朱襄氏定居于朱(柘城故称)、归葬于朱,却是无可争议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朱襄氏在柘城故城内留有朱襄王庙,在大仵留有朱襄氏陵。

相传,朱襄氏初在"朱"地施政时常刮怪风,大风起时天昏地暗,飞砂走石,天干地裂,草木枯黄,五谷不收。自然灾害危及人类,使人无法生息,甚至面临灭顶之灾。朱襄氏忧心如焚,决定为民除害,降服恶魔,拯救万民。于是令大臣士达以柘丝、良桐为原料,制作一把五弦瑟。当黄风搅天,拔禾折树之时,朱襄氏凭高端坐,拨动瑟弦,瑟声激越声振高空,怪风渐息,顷刻间天空彤云密布,下起大雨,百草萌发。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仓廪俱满。群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朱襄氏在朱邑某政一世,活到109岁。做了大量好事,深孚众望。"殁后葬于城东15里,其墓如丘,称朱堌(见古《柘城县志》)。"据说朱襄氏死后,朱邑全境人人添土,墓大如丘,民心所寄。此墓虽多次遭洪水淹浸、冲刷,却依然如故。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这里有了人家,成了一个小村落。村西北隅有一颗皂角树,据传为明惠帝朱允炆逃难于此,拜祭其朱姓先祖朱襄氏时所栽,此树枝叶茂密,浓荫如盖。一年夏季,众街坊在树下乘凉时,发现一头猪在朱襄氏墓前拱食,拱出了一块黑乎乎的东西,众人拾起细看,都为之惊讶。原来是一尊观音菩萨雕像。此事传到官府,县官就在朱襄氏墓前修了一座寺院。大殿、山门各三间,东西厢房数间,规模颇大,香火称盛。始称观音寺。因庙在朱襄氏陵前,后称朱堌寺。

墓地原有土丘一座,前有石碑,上刻:"朱襄氏之墓"。解放初由于保护不善,人们积肥挖土,陵墓逐步被削小;墓前寺院也在解放初被毁,其房料用作建小学。现存三间大殿原为小学校舍,其房顶所用均为寺院的建筑材料,古式跺梁上雕梁画栋,工笔精致;大砖小瓦,古色古香。小学搬迁后,这里只剩下一座高约1米的土丘、三间大殿和院内一棵皂角树。2001年,县人民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拨款30万元,将陵墓加高至10.9米,四周修上高1.5米的青石围墙,周长158米,直径50米。陵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2003年,该遗址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拨款修复了山门,为寺院建上围墙,树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了保护范围。


折叠朱襄氏大殿

2008年,在县文化局和大仵乡党委政府的倡导下,由李松林居士投资150万元,由湖北省黄石市仿古建筑公司承建了炎帝朱襄氏大殿、东西厢房和山门。聘请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李"传承人李秀山设计塑造了炎帝朱襄氏及其童子飞龙、士达和太昊伏羲氏、女娲娘娘、黄帝轩辕氏等泥塑,又对陵园内庭院进行了绿化,使炎帝朱襄氏陵园变得更加庄严肃穆。



炎帝诞辰日,株洲千人在神农坛祭奠炎帝2017-05-22 17:59 株洲新闻网 陈瑛 我要评论0[url=]扫描到手持设备[/url]
字号:


炎帝诞辰日,千人株洲神农坛祭奠炎帝

株洲新闻网5月22日讯(通讯员 陈瑛摄影报道)5月21日,农历4月26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诞辰日,华服家族、中国旗袍会、株洲中小企业商会、湖南省礼仪交流协会等四个社团,联合组织成员近1000人,到株洲神农坛祭奠炎帝。许多株洲市民也前往参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4-5 19: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派语一首【难言之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一、谱前九世之石隐【难言之隐,非万不得已】

始迁祖薛昂:【史载薛昂(1056~1134)】石隐1134年隐居益阳沙渭;【水经注:昂藏隐天,石壁崇高】

二世祖薛光【(1148~)】:抱道石隐;

三世祖薛孔训:学究天人,避权不仕;

五世祖薛文,叔祖薛武。兄弟两元帅历史上和终葬实地皆隐迹无踪;

六世祖薛顺可:功成身退,自比子房;

七世祖薛朝杰:隐居晦迹修己及人。

十六世祖薛文宣:益阳薛氏族谱创编人,立志修谱达五十三载【红楼梦五十三回】。不能不说就是族谱创编人文宣敬远公兄弟俩本身的难言之隐。

前九世谱载结构为明代宗庙祭祀天子九庙制。字派开始于第十代允字辈。昂公后裔前十五代对应明朝前明十六代皇帝【始迁祖昂公字肇明,应为太庙的影射。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二祖】

薛震09--允佐10--载棣11--时文---良俊--仁正---崇荫--文学--绍珍--祖员--宗泰--运笏--昌藻--修冬--善尧--守和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4-5 21: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隐姓埋名+欲盖弥彰】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二、风马牛不相及的首尾【隐姓埋名却又欲盖弥彰的提醒】

1.昂公十六岁进士及第与老来得子的惊喜。昂公八十,葛夫人七十四,才得光公诞生;

2.叚才之叹的吕东莱去世六年后,三世祖薛孔顺才出生;

3.四世祖薛诚德去世与五世叔祖出生的两年脱节;

4.五世祖薛文十五郎与五世叔祖薛武四郎的倒生;

5.九世祖薛真与十世祖出生有一年的脱节。
6.薛孝通子薛安都【益阳谱四十五世薛安都与四十六世薛孝通父子???】
7.唐代河东人薛收与堂兄薛元敬,族兄薛德音齐名。文才倾动当时,也称河东三凤,因此氏人以“三凤”为堂号。【益阳谱薛元敬为薛收抚子】

《周书·薛憕传》原文及翻译

周书
原文
    薛憕字景猷,河东汾阴人也。曾祖弘敞,值赫连之乱,率宗人避地襄阳。
    憕早丧父,家贫,躬耕以养祖母,有暇则览文籍。时人未之奇也。江表取人,多以世族。憕既羇旅,不被擢用。然负才使气,未尝趣世禄之门。左中郎将京兆韦潜度谓憕曰:“君门地非下,身材不劣,何不数参吏部?”憕曰:“‘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古人以为叹息。窃所未能也。”潜度告人曰:“此年少极慷慨,但不遭时耳。”
    孝昌中,杖策还洛阳。先是,憕从祖真度与族祖安都拥徐、兖归魏,其子怀隽见憕,甚相亲善。属尔朱荣废立,遂还河东,止怀隽家。不交人物,终日读书,手自抄略,将二百卷。唯郡守元袭,时相要屈,与之抗礼。怀隽每曰:“汝还乡里,不营产业,不肯取妻,岂复欲南乎?”憕亦恬然自处,不改其旧。普泰中,拜给事中,加伏波将军。
    及齐神武起兵,憕乃东游陈、梁间,谓族人孝通曰:“高欢阻兵陵上,丧乱方始。关中形胜之地,必有霸王居之。”乃与孝通俱游长安。侯莫陈悦闻之,召为行台郎中,除镇远将军、步兵校尉。及悦害贺拔岳,军人咸相庆慰。憕独谓所亲曰:“悦才略本寡,辄害良将,败亡之事,其则不远。吾属今即为人所虏,何庆之有乎!”闻者以憕言为然,乃有忧色。寻而太祖平悦,引憕为记室参军。魏文帝即位,拜中书侍郎,增邑百户,进爵为伯。
    大统初,仪制多阙。太祖令憕与卢辩、檀翥等参定之。大统四年,宣光、清徽殿初成,憕为之颂。魏文帝又造二欹器。一为二仙人共持一钵,同处一盘,钵盖有山,山有香气,一仙人又持金瓶以临器上,以水灌山,则出于瓶而注乎器,烟气通发山中,谓之仙人欹器。一为二荷同处一盘,相去盈尺,中有莲下垂器上,以水注荷,则出于莲而盈乎器,为凫雁蟾蜍以饰之,谓之水芝欹器。二盘各处一床,钵圆而床方,中有人,言三才之象也。皆置清徽殿前。器形似觥而方,满则平,溢则倾。憕各为作颂。(《周书》列传第三十)
[注] ①薛憕,约生活于北魏宣武帝至西魏文帝年间,为当时著名学者,文学家。②从祖:堂祖父。

译文
    薛憕字景猷,是河东汾阴人。他曾祖父薛弘敞,遇上赫连之乱,率领族人避难于襄阳。
    薛憕很早就失去父亲,家境贫困,亲自耕作以养祖母,有了空暇便读书学习。当时人不觉得他很出色.江南政权选人时,多以世族入选。薛憕既然流亡于此,就不被擢用。但他仗恃才能恣逞意气,未曾趋附世禄之门。左中郎将京兆韦潜度对薛憕说:“您的门第地位并不微贱低下,自身的才能又不低劣,为什么不揽衣挥拂恭恭敬敬地多去参见吏部?”薛憕回答:“‘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古人都因此而叹息,我不会如此去做。”韦潜度对人说:  “这位年轻人慷慨有志气,只是生不逢世而已。”
    孝昌年间,策马回归洛阳。原先,薛灯的从祖父薛真度与其族祖薛安都以徐、兖之地归附于魏,其子怀隽见到薛憕,对他十分亲善。正尔朱荣废立皇帝,薛憕于是回到河东,在怀隽家中居住。不与外人交往,终日读书,亲手抄写,将近二百卷。惟有郡守元袭,时时邀请他屈驾光临,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薛怀俊常说:“你回到乡里,不经营产业,又不肯娶妻,莫非还要去南方?”薛憕自行其乐,不改自己的志向。普泰年间,任为给事中,加伏波将军。
    当齐神武起兵时,薛憕往东游于陈、梁之间,对族人薛孝通说:“高欢起兵犯上,丧乱才开始。关中是形胜之地,肯定会出霸主。”于是与薛孝通一起到长安。侯莫陈悦听说后,征召委任为行台郎中,任镇远将军、步兵校尉。侯莫陈悦害死贺拔岳,军人都相互庆贺,只有薛憕对亲近的人说:“侯莫陈悦本来就没有什么才略,又害死良将,失败的结果,很快就会到来。我们将要被人所俘虏,有什么可庆贺的!”闻者都认为很对,十分担心。不久太祖平定侯莫陈悦,举荐薛憕为记室参军。魏孝武帝西迁,授予薛憕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封为夏阳县男,食邑二百尸。魏文帝登基,授予中书侍郎,加安柬将军,增加百户食邑,进爵为伯。
    大统四年,宣光、清徽殿刚建成,薛憕为之作颂。魏文帝又造二件欹器,一件是二仙人共持一钵,在一个盘内,钵盖有山。山有香气,一仙人又持金瓶站立器上,以水灌山,水出于瓶而注入器,烟气从山中发出,称为仙人欹器。另一件是二荷花在一个盘内,相隔盈尺,中间有莲下垂于器上,用水注荷,从莲而出灌于器中,装饰以凫雁蟾蜍,称为水芝欹器。二盘各放置于一床,钵圆而床方,中间有人,称为是三才之象。都放置于清徽殿前。器形像觥但呈方形,水满则平,水溢则倾倒。薛憕均为之作颂。

薛孝通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薛孝通(?~540 年),字士达,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北魏时期大臣,仪同三司薛聪之子。

出身河东薛氏。少时博学,颇有俊才。起家骠骑参军,大将军萧宝夤征讨关陇起义,礼遇甚隆。跟随河东太守元袭婴城固守,迁员外散骑侍郎。辅佐雍州刺史尔朱天光镇守关右,封为汾阴县侯。拥戴节闵帝元恭,拜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中书郎,内典机密,外参朝政。推荐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雍州牧,与宇文泰结为兄弟,情义特隆。太昌元年,入见孝武帝元修,除中书侍郎常山太守,放弃随驾西迁长安

东魏兴和二年,卒于邺城,追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著有文集八十卷,行于时。







基本信息
  • 本名

    薛孝通

  • 士达

  • 所处时代

    北魏 东魏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河东汾阴

  • 逝世日期

    540年


  • 主要作品

    文集八十卷

  • 主要成就

    镇守关右 拥立节闵帝元恭宇文泰兄弟

  • 官职

    散骑常侍 中书侍郎 常山太守

  • 爵位

    汾阴县侯

  • 封赠

    车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 青(郑)州刺史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薛孝通,字士达,薛聪子,河东汾阴人也。博学有俊才。萧宝夤征关中,引参骠骑大将军府事,礼遇甚隆。及宝夤将有异志,孝通悟其萌,托以拜扫求归,乃见许。同寮咸怪,止之;但笑而不答,遽还乡里。宝夤后果逆命。

北海王元颢入洛,宗人薛永宗、修义等又聚徙作乱,欲以应之。孝通与所亲计曰:"北海乘虚远入,吴兵不能久住,事必无成。今若与薛永宗等举,灭族之道也。"乃率其近亲,与河东太守元袭婴城固守。及宝夤平定,元颢退走,预其事者咸罹祸,唯同孝通者皆免。事宁,入洛,除员外散骑侍郎。尔朱天光镇关右,表为关西大行台郎中,深见任遇。关中平定,预有其力,以功赐爵汾阴侯。庄帝既幽崩,元晔地又疏远,更议主社稷。孝通以广陵王元恭,高祖元宏犹子,又在茂亲,夙有令望。不言多载,理必阳瘖。奉以为主,天人允叶。世隆等并以为疑。孝通密赞天光察之。广陵王曰:"天何言哉?"于是定册,即节闵帝也。以首倡大议,拜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封蓝田县子。孝通求以官赠亡兄景懋,又言己有侯爵,请转授兄息子舒。节闵帝览启伤感,以侯爵既重,不容转授,乃下诏褒美。特赠景懋抚军将军、北雍州刺史。孝通寻迁中书郎,深为节闵所知重。

普泰二年正月乙酉,中书舍人元翙献酒肴,帝因与元翌及孝通等宴,兼奏弦管,命翙吹笛;帝亦亲以和之。因使元翌等嘲,以酒为韵。孝通曰:"既逢尧舜君,愿上万年寿。"帝曰:"平生好玄默,惭为万国首。"帝曰:"卿所谓寿,岂容徙然!"便命酌酒赐孝通,仍命更嘲,不得中绝。孝通即竖忠为韵。帝曰:"卿不忘忠臣之心。"翙曰:"圣主临万机,享世永无穷。"孝通曰:"岂唯被草木,方亦及昆虫。"翌曰:"朝贤既济济,野苗又芃芃。"帝曰:"君臣体鱼水,书轨一华戎。"孝通曰:"微臣信庆渥,何以答华嵩?"于时,孝通内典机密,外参朝政,军国动静,预以谋谟。加以汲引人物,知名之士,多见推荐。外兄裴伯茂性豪俊,多所轻忽。唯钦赏孝通,每有著述,共参同异。孝通以裴宏放过甚,每谓之曰:"兄以阮籍嵇康何如管仲乐毅?"盖自许经纶,抑裴傲也。裴笑而不答,宏放自若。

属齐神武高欢起兵河朔,攻陷相州刺史刘诞尔朱天光自关中讨之。孝通以关中险固,秦汉旧都,须预谋镇遏,以为后计。纵河北失利,犹足据之。节闵深以为然,问谁可任者。孝通与贺拔岳同事天光,又与周文帝有旧;二人并先在关右,因并推荐之。乃超授岳大都督岐华秦雍诸军事、关西大行台、雍州牧。周文帝为左丞,孝通为右丞。赍诏书驰驿入关授岳等,同镇长安。岳深相器重,待以师友之礼。与周文帝结为兄弟,情寄特隆。后尔朱天光败于韩陵,节闵遂不得入关,为齐神武幽废。孝武帝即位后,神武方得志,征贺拔岳为冀州刺史。岳惧,欲单马入朝。孝通乃谓岳曰:"高王以数千鲜卑破尔朱百万之众,其锋诚亦难敌。然公两兄太师领军,宿在其上。侯深樊子鹄贾智斛斯椿大野拔吕延庆之徒,于尔朱之世,皆其夷等。韩陵之战,此辈前后降附,皆由事势危逼,非其本心。在于高王,曹操孔融司马懿诸葛诞。今或在京师,或据州镇,除之又失人望,留之腹心之疾。虽令孙腾在阙下,娄昭处钩陈,必不能如建安之时,明矣。以今观之,隙难未已。吐万仁虽复退逸,犹在并州,高王之计,先须平殄。今方绥抚群雄,安置内外,何能去其巢穴,与公事关中地也?且六郡良家之子,三辅礼义之人,逾幽并之骁骑,胜汝颍之奇士,皆系仰于公,效其智力。据华山以为城雉,因黄河而为池堑;退守不失封泥,进兵同于建水。乃欲束手受制于人,不亦鄙乎?"言未卒,岳执孝通手曰:"君言是也。"乃逊辞为启,而不就征。

太昌元年,因使入朝,仍被留京师,重除中书侍郎永熙三年三月,出为常山太守,仍以经节闵任遇故也。及孝武帝西迁,或称孝通与周文帝友密,及树置贺拔岳镇关中之计,遂见拘执,将赴晋阳。及引见,咸为之忧。孝通神气从容,辞理切正,齐神武更相钦叹,即日原免。然犹致疑忌,不加位秩,但引为坐客,时访文典大事而已。齐神武让剑履上殿表,犹使为文。曾与诸人同诣晋祠,皆屈膝尽礼。孝通独捧手不拜,顾而言曰:"此乃诸侯之国,去吾何远,恭而非礼,将为神笑。"拜者渐焉。

兴和二年,卒于邺城。魏前二年,周文帝追轸旧好,奏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武平初,又赠郑州刺史。文集八十卷,行于时。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天祖:薛强,字公伟,前秦大司徒、冯翊宣公;

高祖:薛辩,字元伯,北魏雍州刺史、汾阴武侯;

曾祖:薛谨,字法慎,内都大官、涪陵元公;

祖父:薛湖,仇池镇将;

父亲:薛聪 ,字延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儿子:薛道衡,隋朝内史侍郎、上开府、临河县公;

孙子:薛收,太常卿、上柱国、汾阴献公。




薛安都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薛安都(410年~469年),字休达,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南北朝时期刘宋、北魏名将。

薛安都出身河东薛氏 ,骁勇善战。初仕北魏,屡建军功,授雍秦二州都统。与同族薛永宗起兵反魏,失败投奔刘宋,授扬武将军、北弘农太守。元嘉北伐时,随柳元景攻克陕城。受累于东线、中线的兵败,全军退回。参与平定刘劭、刘义宣、臧质、鲁爽等人的叛乱。

前废帝刘子业在位时期,出任平北将军、徐州刺史。宋明帝刘彧在位时期,起兵参与刘子勋之乱。后来,投靠北魏,并与孔伯恭追破刘宋军队。授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河东郡公。

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薛安都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河东郡王,谥号为康。





  5本词条 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 本名

    薛安都


  • 休达


  • 所处时代

    南朝宋


  • 出生地

    河东汾阴(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



  • 出生日期

    410年


  • 逝世日期

    469年


  • 主要成就

    参加元嘉北伐;讨伐刘劭;斩杀鲁爽;大破张永、沈攸之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折叠早期事迹

薛安都年轻时以骁勇著称,精通骑射,经常结交游侠,哥哥们常担心为此引来祸事。薛安都便与兄长分家,另寻住处,家中财物分毫不取,与他有交情之人都争相馈赠。

后来,薛安都帮助北魏秦州刺史北贺汨平定胡人白龙子的叛乱,被北魏封为雍秦二州都统,总管二州事务。


折叠南投宋朝

公元444年(元嘉二十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被柔然击败。薛安都与族人薛永宗趁机起兵,薛安都袭取弘农。445年(元嘉二十二年),北地人盖吴起兵反魏,薛安都便与他联合。不久,拓跋焘亲自率军平定薛永宗,诛灭其族,又进击盖吴。薛安都知道两军兵力悬殊,便丢弃弘农,南下投奔宋朝。

公元446年(元嘉二十三年),薛安都到建康面见宋文帝刘义隆,请求返回北方招集义兵。宋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赐他锦缎一百匹、杂缯三百匹。但是,薛安都打算再袭弘农,发现北魏已经增加防卫,城池难以攻破,而且盖吴起义也已被平定,于是退回上洛。不久,武陵王刘骏任命他为扬武将军、北弘农(今河南省陕县)太守。后来,北魏逐渐强盛,薛安都便返回襄阳。


折叠参与北伐

450年(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发动北伐,薛安都被任命为建武将军,与柳元景、庞法起、曾方平(宋书作鲁方平)等出兵关陕。不久,庞法起等人攻破卢氏,又夺取弘农,生擒北魏弘农太守李初古拔。随即,薛安都留守弘农,庞法起则进兵潼关

同年十一月,薛安都与庞法起会合,围攻陕城。当时,北魏洛州刺史张是连提率兵救援,薛安都在城南与魏军交战。魏军派突骑出击,宋军抵挡不住。薛安都大怒,摘下头盔,解开盔甲,只穿一件两当衫,怒目横矛,单马冲阵,如此冲杀四次,杀敌无数。这时,鲁元保也率军赶到,魏军方才退兵。柳元景又派柳元怙率兵前来,因为天色已晚,魏军毫无察觉。

次日,薛安都又在城西南列阵。曾方平对薛安都道:"如今前有劲敌,后有坚城,这是我们死战的时候了。你若不进军,我就杀了你;我若不进军,你就杀了我。"薛安都道:"你说的没错。"于是与魏军交战。这时,柳元怙也率军从南门杀出,鼓噪前行,魏军大惊。此战,薛安都奋勇出击,从早上一直战到太阳偏西,鲜血把肘部都凝固住了,所用长矛也折断了,终于击溃魏军,斩杀张是连提。不久,宋军攻克陕城。

这时,东路军的王玄谟等人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溃,中路军的梁坦等人又被北魏永昌王拓跋仁击溃 。宋文帝因王玄谟兵败,魏军逼近长江,便命柳元景回军。柳元景命薛安都断后,率军返回襄阳。不久,薛安都被任命为后军行参军。

452年(元嘉二十九年),薛安都被任命为行征北参军、建武将军。八月,鲁爽进兵虎牢关。薛安都随柳元景参战,随即占据虎牢,并约期渡河攻蒲坂。这时,鲁爽退兵。薛安都便随柳元景返回襄阳,仍旧讨伐西阳五水蛮


折叠讨平叛乱
  • 平定刘劭之乱

453年(元嘉三十年),皇太子刘劭弑杀宋文帝篡位,武陵王刘骏起兵讨伐刘劭。薛安都被任命为参军事、宁朔将军,率领马军,与柳元景一同出兵。薛安都抵达朱雀航后,怒骂贼将皇甫安民道:"逆贼刘劭弑杀君父,你们还要侍候他?"不久,刘骏在新亭即位,是为宋孝武帝,任命薛安都为右军将军。

五月,薛安都率部攻入南掖门,与臧质在太极殿会合,一同生擒刘劭,因功被封为南乡县男。后来,薛安都因严正刚直被免除官职。

  • 平定刘义宣之乱

454年(孝建元年),薛安都被任命为左军将军。二月,豫州刺史鲁爽、荆州刺史刘义宣、江州刺史臧质一同起兵叛乱。薛安都与冗从仆射胡子反、龙骧将军宗越戍守历阳,鲁爽则派部将郑德玄戍守大岘。郑德玄派前锋杨胡率军向历阳。薛安都派宗越及历阳太守程天祚击破杨胡,斩杀杨胡与及其副将。郑德玄又派其司马梁严屯驻岘东,薛安都派幢主周文恭击破梁严,叛军诸路皆败,故不敢再进兵。不久,孝武帝令薛安都留下三百人守卫历阳,自己渡江返回采石矶,被任命为辅国将军、竟陵内史。

四月,鲁爽命弟弟鲁瑜屯兵小岘,自己则驻守大岘。薛安都率八千步骑再次渡江,与历阳太守张幼绪一起讨伐鲁爽。这时,臧质久不进军,孝武帝便命沈庆之渡江统率三军。鲁爽见粮草不足,便率军撤退,自己亲自断后,沈庆之则命薛安都率轻兵追击。

不久,薛安都在小岘追上鲁爽,部将谭金首先进攻,却难以破阵。薛安都望见鲁爽,策马大呼,提矛直刺。鲁爽此时正"饮酒过醉",被薛安都刺于马下,然后被薛安都的副将范双斩首。鲁爽当世骁将,熟习战阵,世间的人都称鲁爽为万人敌。而薛安都却单骑直入,斩鲁爽而回。当时人都认为,关羽斩颜良也不能比过此事(薛安都斩鲁爽的事迹)。薛安都因此进爵为侯,增食邑五百户,并同之前的一千户仍旧。

当时,王玄谟在梁山抵抗刘义宣、臧质,薛安都便率骑军协助,命部将吕兴寿袭击叛军芜湖营寨,杀敌甚众。刘义宣派刘湛之和臧质攻打王玄谟,王玄谟命诸军反击,又命薛安都率骑兵从叛军右阵突入。谭金三次冲入敌阵,趁机命骑兵突击,众将随后踏进。这时,叛军骑军从芜湖出发,想来会战,但见薛安都兵势庞大,便藏在山后不敢过来。薛安都又击破叛军东南阵脚,大败叛军,薛安都的队主刘元儒斩杀刘湛之。战后,薛安都被封为太子左卫率。


折叠出镇徐州

457年(大明元年),魏军攻打无盐,东平太守刘胡出战不利。孝武帝命薛安都率领马军与东阳太守沈法系率领的水军一同前往彭城,接受徐州刺史申坦指挥。临行前,孝武帝告诫二将道:"敌军如果可以赶上,便可尽力消灭他们。如果敌军逃走,可以渡过黄河耀威而回。"等到二将到达彭城,魏军已经退走,申坦便回军讨伐任城荆榛群盗。但是,薛安都在行动时,引起群盗警觉,使得群盗逃散。而当时正逢天旱,人马尽皆疲惫,难以追击,因此无功而回。薛安都、沈法系都被罢免官职,以白衣身份兼领原职。

458年(大明二年),薛安都官复原职,改封武昌县侯,又加领散骑常侍。463年(大明七年),薛安都又加征虏将军。而这时,他担任太子左卫率已经十年了,一直没能转换官职。

464年(大明八年),孝武帝驾崩,太子刘子业继位,是为前废帝。薛安都改任右卫将军,加给事中。465年(景和元年),薛安都出任使持节、前将军、兖州刺史。不久,又改任平北将军、徐州刺史。


折叠响应子勋

同年十二月,宋明帝继位,进封薛安都为安北将军,赐鼓吹一部。薛安都不接受任命,起兵响应晋安王刘子勋,并通知从子左将军薛索儿、右卫将军柳光世。

466年(泰始二年),薛索儿、柳光世携带薛安都的家眷逃出京城,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分别派刘弥之、傅灵越率兵响应薛安都,一同拥立刘子勋为帝。当时,济阴太守申阐在睢陵响应朝廷,薛索儿率傅灵越等前去讨伐,薛安都又命裴祖隆驻守下邳。刘弥之到下邳后,改变主意归顺朝廷,袭击裴祖隆。薛索儿听闻刘弥之倒戈,舍弃睢陵奔赴下邳,擒杀刘弥之。

当时,明帝任命申令孙为徐州刺史,以代替薛安都。但是申令孙到淮阳后,却投降薛索儿。薛索儿命申令孙劝降申阐,又把二人杀死,然后率军渡过淮河,并掠夺百姓以补充军粮。明帝派萧道成率张永、垣山宝、萧顺之等将北伐彭城。

同年五月,萧道成等驻军平原,击败薛索儿,薛索儿退守石梁,萧道成又命赵昙之、吕湛之进击,薛索儿所部溃散,薛索儿逃奔乐平县,被申令孙的儿子申孝叔斩杀。薛安都的儿子薛道智、大将范双逃到合肥,向南汝阴太守裴季请降。


折叠投降北魏

同年九月,刘子勋之乱被平定,薛安都派毕众爱、王焕到建康向宋明帝投诚,上表道:"臣在上国苟且偷生,深受孝武皇帝厚恩,常想报答,因此在刘子勋起事时,响应于他。如今天命归于陛下,我愿率领部队,绑缚自己,等待陛下的惩罚。我以前的罪行,完全由陛下任意处理。"同时,之前奉薛安都之命驻守下邳的柳光世也率部众归降。

宋明帝见叛乱已经平定,便想在淮北炫耀军威,不顾蔡兴宗、萧道成的劝谏,命张永、沈攸之率领重兵前去迎接薛安都。薛安都认为自己已经归顺,而皇帝派重兵前来是要追究自己的罪行,便遣使者联系北魏,请求援兵。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见薛安都求援,召集群臣商议。群臣都认为:"昔日世祖皇帝常有灭亡宋国的想法,所以亲自率兵南征。如今宋国内乱,薛安都遣使求降,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应该接受。"这时,薛安都又以儿子薛道次为质子,再次请求援兵。拓跋弘便派镇东大将军、博陵公尉元,城阳公孔伯恭率兵一万赴援,同时任命薛安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徐、南、北兖、青、冀五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河东公。

十二月,尉元抵达彭城,这时,薛安都又后悔投降,密谋叛变。结果,密谋被尉元知晓,薛安都便施以重贿,将罪责推诿给女婿裴祖隆。尉元将裴祖隆斩首,保住了薛安都。

张永、沈攸之被迫退兵。薛安都、孔伯恭率兵追击刘宋军队,在吕梁之东大破宋军,魏军斩首数万级,宋军伏尸六十余里,死者相枕,张永、沈攸之单骑逃脱。


折叠入魏去世

468年(北魏皇兴二年),薛安都到平城朝见献文帝,被待以上客之礼,又获赐宅邸,兄弟子侄尽皆封侯,门生故吏全部录用。

469年(北魏皇兴三年),薛安都去世,时年六十岁,追赠假黄钺、秦州刺史、河东王,谥号康。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全宋文》收录有其文一篇:《奉启书归款》。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薛安都一生充满跌宕起伏,先叛魏归宋、后来又叛宋投魏,作战勇猛,先后参与元嘉北伐、讨伐元凶、讨伐刘义宣、藏质、鲁爽的联合叛乱。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折叠梦见中兴

薛安都从征关陕时,在臼口梦到自己仰头看天,发现天门大开,醒来后对身边人道:"你们看见天门开了吗?"后来,薛安都随刘骏平定刘劭之乱,叹道:"我曾梦到天门大开,难道这是中兴的征兆吗?"


折叠被劝止杀

薛安都的从弟薛道生,以军功为大司马参军。犯了罪,被秣陵令庾淑之鞭打。薛安都大怒,乘马率领数十人,令左右执槊,想去杀了庾淑之。薛安都行至朱雀航,遇到了柳元景。柳元景远远地问薛安都:"薛公想去哪里?"薛安都策马到车后说:"小子庾淑之鞭打我的从弟,现在我要去杀了他。"柳元景知道劝不住薛安都,于是骗薛安都说:"小子庾淑之做事不恰当,你快去吧,快点。"薛安都调转马头,柳元景又追上薛安都说:"我另有话对你说。"要薛安都下马进入车里。

薛安都进到车里,柳元景谴责薛安都:"你的从弟虽位居官职,但他的言行举止却与卑微的人无区别,虽然现在他任有官职,庾淑之怎么知道呢?况且犯了罪,理应处罚,你为朝廷勋臣,最好奉公守法,为何这么任性放肆,还想在京城杀人呢?不但法律不容,皇上也没有理由宽恕你啊。"于是最后柳元景与薛安都一起乘车回去。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傅灵越:薛公举兵淮北,威震天下,不能专任智勇,委付子侄,致败之由,实在于此。

魏收:薛安都一武夫耳,虽轻于去就,实启东南。事窘图变,而竟保宠秩,优矣!

沈约:《春秋》列国大夫得罪,皆先致其邑而后去,唯邾、莒三臣,书以叛人之目,盖重地也。安都勤王之略,义阙于藩屏,以地外奔,罪同于三叛。《诗》云:"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其此之谓乎?

李延寿:凶人之济其身业,非世乱其莫由焉。鲁爽以乱世之请,而行之于平日,其取败也宜哉。安都自致奔亡,亦为幸矣。

蔡东藩:陈宪、薛安都,一善守,一善战,将将或不足,将兵则固属有余。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 父亲

薛广,东晋上党太守。

  • 子女

薛道标,随薛安都降魏,历任平州刺史、相州刺史、秦州刺史,袭爵河东王。

薛道异,随薛安都降魏,早死,赠宁西将军、秦州刺史、安邑侯。

薛道次,被薛安都送到北魏为质子,历任秦州刺史、光禄大夫,赐爵安邑侯,进封河南公。

薛道智,随薛安都起兵,后投降南汝阴太守裴季之。

薛伯令,在薛安都降魏后,肆虐梁州、雍州,被南阳太守张敬儿、新野太守刘攘兵擒杀。

薛环龙,在薛安都降魏后,肆虐梁州、雍州,被南阳太守张敬儿、新野太守刘攘兵擒杀。

薛真龙。

薛道龙。

薛氏,嫁裴祖隆。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四十八》

《南史·卷四十·列传第三十》

《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北史·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二·宋纪十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4-5 21: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良苦用心+心照不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三、我是谁又从哪里来【文宣敬远公的良苦用心】


【炤】昂公字肇明+己酉鸡-----昴日鸡,西方七宿第四宿;北京文昭阁鸡唱:日出卯,照万方,光四表;

【曌】3+15===19,五世祖文公与贺氏,五世叔祖82岁,三人,三月十九。十五郎公崇祯帝上吊殉国日。武则天82岁终,称帝在位15年,为大唐第六位皇帝【实际从第四位皇帝开始执政】;

【照】朝杰朝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赵明诚;

【朱慈炤】嗣荣---薛文宣字宣子号敬远。心照不宣,朱慈焕,宣显慈应真君。崇祯帝皇四子朱慈炤【朱三太子】与常德荣国府第七代荣王重名;

族谱前明七代,就剩第四代没有说到退隐。【暗合庄烈帝七子最后就皇四子石隐益阳与汉寿】
孔训公,师从朱熹朱晦庵。还有吕东莱叚才之叹。隐写东南三贤的张栻【影射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帝皇四子】;

前九代隐六代,三隐二。

【崇祯】崇高【昂藏隐天石壁崇高】+周氏+大业斯成【唐纪:由斯成大业,尊父为帝王】崇高崇悊影射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
宗字辈为昂公后十九代。【宗:谐音真、震、正、祯、终、总。与三月十九日关联,总合大明二十帝朱由检崇祯帝三月十九日天子守国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07: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四、留存香火故布疑阵最后的几道防线【创编人的苦心孤诣】

1.朱允炆建庶人系列;

2.朱祁钰见庶人系列;

3.益阳王朱贵烰系列;
4.宁国府朱慈炲系列;

5.常德荣国府系列【芙蓉王朱慈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07: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五、纯属后世的天开异想【红楼梦幻桃花源】

1.接驾的补天顽石郭都贤;【杨嗣昌门生、天才神童、江西巡抚】

2.随扈的杨嗣昌之子杨山梓;【杨武陵//天子之师内阁首辅杨嗣昌//芙蓉女儿//田贵妃】

3.天地会宗师方以智;永王定王兄弟共同的老师【荆州方珹+薛以智】【而汉寿一支旻可一系可能是本地【常德荣国府】石化字辈崇字派开始】

4.武陵别景//天宝庵【朱晦庵】【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头顶龙阳&脚踏浮邱】

5.雪雁北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10: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震09--允佐10--载棣11--时文---良俊--仁正---崇荫--文学--绍珍--祖员--宗泰--运笏--昌藻--修冬--善尧--守和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16: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1.允佑//载樟//文宣
2.文定
3.旻可//薛杰//朝杰
4.绍宣//绍瑄字国华
5.绍闻//纯祖

6.仁可世系原考旧谱7.文郁//文彬//文献生末

8.崇高坟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7薛朝杰+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周荣轩+灵椿重荣桂记+北京荣国府【会稽荣国府】&常德荣国府】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tr][/tr]



蟾宫折桂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蟾宫折桂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晋书·郤诜传》。 蟾宫折桂字面意思就是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引申为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多指金榜题名,还指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获得冠军,社会生活中人们参加各种考试,取得较好的名次。该成语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蟾宫折桂

成语注音
ㄔㄢˊ ㄍㄨㄥ ㄓㄜˊ ㄍㄨㄟˋ

成语拼音
chán gōng zhé guì

成语出处
《晋书·郤诜传》


近义词
月中折桂、金榜题名

语法结构
主谓式

语法功能
作谓语

目录
1成语出处
2成语故事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蟾宫折桂”。 [1]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亮上有棵桂树高达五百丈,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古人演绎出了无数个版本,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赋,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

关于蟾宫折桂的传说和掌故,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两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来当柴烧,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

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不久,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地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树的顽强生命力。可能这正是古人选中桂树寓意高就和及第的原因。[2]

参考资料
1.蟾宫折桂是什么意思  . 学习啦 . 2021-06-23 . [2023-12-29]
2.蟾宫折桂的意思(蟾宫折桂的典故)  . 爱平乡 . 2023-05-30 . [2023-12-29]
蟾宫折桂的典故是什么?dqfuahfhkjak2013.06.16浏览3648次中小学作业[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有何吥可002013.06.16


满意答案
蟾宫折桂,也有一此传说和<a data-id="link-to-so" href="http://www.so.com/s?q=%E6%8E%8C%E6%95%8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ext="详情页文字内链_点击实体词" target="_blank">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服,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仲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湖湘自然历丨年轮里的故事⑦千年前的桂花香有什么不一样,只有它知道2022-03-18 10:17:30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刘奕楠] [编辑:刘茜]
字体:【[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湖湘自然历丨年轮里的故事⑦千年前的桂花香有什么不一样,只有它知道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惊蛰第14日

人们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时,常用“蟾宫折桂”一词。为何攀折桂花是成功的象征呢?《重荣桂记》中写到一个典故:古时候有位读书人名叫学颜,其家院内有棵大桂树,在动乱中树被烧死了,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没想到天下安定之时,老树干竟萌发新芽。不久,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因此人们才把顽强的桂花树看做是“祥瑞”。

在安化县龙塘乡夏植村仁家桥土地庙,也有一棵千年古桂花树,被誉为“湖南桂花王”。全年苍翠,欣欣向荣,一到中秋,满树金黄,香气四溢,沁人心脾。

这棵千年古桂也造就了一方钟灵毓秀之地。相传,这棵桂花树旁曾被垃圾围堵,夏植村一户黄姓人家因家中遭遇大火,急求生存之地,将桂花树旁的宅子买下。搬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家人清理桂花树旁的垃圾,并悉心管护。这家人自搬进新家起,日子一天比一天顺畅,家底逐渐殷实起来,这棵桂花树也被后人呵护至今。

【小名片】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是木犀科常绿乔木,最高可达18米。适应于亚热带气候地区,性喜温暖,湿润,抗逆性强,既耐高温,也较耐寒,生命力顽强。

安化县千年古桂树龄有1200余年,胸径 1.11米,树高约18米,冠幅17.5米。古桂主干离地不到1米的地方,向上分生7根主枝。

文/刘奕楠 图/湖南省林业局提供 设计/叶艳娜 智库/曹基武 统筹/周月桂 特别支持/湖南省林业局




黛玉说宝玉上学,可定要去蟾宫折桂去了,什么是“蟾宫折桂”?2022-08-06 15:20:39 来源: 探索红楼梦 广东  举报

分享至



蟾宫折桂是一成语,字面意思是到月宫里折桂花。古代用“折桂”比喻科举应试被录取,又传说蟾宫(指月亮,传说月亮里面有蟾蜍,因此而得名)里面长着桂树,才将“蟾宫”与“折桂”合起来形成四字成语。



“蟾宫折桂”所出何处?
最早出自《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翻译过来:武帝在东堂和郤诜(xì shēn)相见,武帝问郤诜:“爱卿认为自己怎么样?”郤诜答:“我认为在推举贤良和文学的人才到朝廷参加对策这一方面,是天底下最好的,就像是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晋武帝大笑并称赞他。用广寒宫的一枝桂花,昆仑山上的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后世由此典故引申出“蟾宫折桂”这一成语。



”蟾宫折桂“有什么引申?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来比喻考中的进士。唐代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给他庆祝,《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折桂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转于文墨须留意,贵向烟霄早致身。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使得掌丝纶。
大译为:我原以为堂弟们才疏学浅,没有料到他们在科举场上频频中第。我作为兄长的先考中及第,令人惊奇的是我们三个人相继考中进士。你以后在作文章时候一定要注意,希望你能早日在仕途上顺利地取得高位。不要向我这样蹉跎时光,在年过五十之后才得以为君王起草诏书。



“蟾宫折桂”与哪些故事有关!
唐代有位名叫段成式志怪小说家,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段成式的代表作《酉阳杂俎》(俎:zǔ)中记载了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亮上有棵桂树高达五百杖,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伐桂树,每砍一斧头,桂树的伤疤都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树,而终究是砍不到树。关于桂树的神奇故事被古人演绎出很多个版本,在唐宋两代尤其盛行。月中桂树又被叫做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在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为“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深深的相信月中有树这一传说。文人墨客每当中秋,都会吟诗作对,把月中桂树以及桂子作为典故使用。因为这一传说,所以人们将月亮又叫做“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
明初的文学家宋濂的《重荣桂记》,有记录这样一个故事,江西庐陵有个叫周孟声的人,他和他的儿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他们家在吉水泥石村,院里面长着一棵大桂树,枝叶繁茂,树荫都能遮盖两亩地。但是在元朝末期事态动乱中,他们家被烧,桂树也被烧,树枝就被砍来当柴烧,最后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后来到了明朝初期,天下安定,这棵被烧的老树干竟然发出了新芽,不到几年,又长到郁郁葱葱。有人说恐怕这不是好兆头,这棵树经过大火以后,外焦内枯,现在长出新芽,可能要有什么不好事情将要发生;也有人说,草木是没有知觉的,只随着事态变化而变化,大概预示着将要好事发生。没多久,学颜的儿子仲方考中了进士。人们都认为这棵桂树的重生带来的是祥瑞了。
这本出于迷信的说法,但老树重生,可以看出桂树的顽强生命,这也正是古人选中桂树寓意高就和及第的原因吧。
黛玉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其实黛玉是对宝玉实际去玩,去会友的一种调侃。上学,想考功名是假的;去和刚认识的的小秦相公去“约会”才是真的。要不贾政何必因宝玉上学而如此生气,甚至宝玉都不敢去宝姐姐那里辞行!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古诗翻译adad41浏览434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lihe4310092推荐于 2019.10.10


满意答案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翻译:他年(如若),(我能够)得傍(这位)蟾宫折桂的进士,不是在梅树边就是在柳树边。
出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四出。杜丽娘梦见在大梅树下有一位书生手执柳枝而来,所以她隐约觉得这个书生会高中(蟾宫折桂),而且和柳或者梅有关。

扩展资料: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牡丹亭还魂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牡丹亭还魂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使《牡丹亭》成为后来文人学习、借鉴的一个典范。沈璨曾受汤显祖的影响改编《牡丹亭》为《同梦记》。还有臧懋循的《牡丹亭》、冯梦龙的《风流梦》、徐日羲附《牡丹亭》等剧作,都是《牡丹亭还魂记》的续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牡丹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07: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2薛光+勋业有光昭日月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追终慎远+】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诗词解析: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自媒体人,书评人,全网同名帐号:少读红楼
28 人赞同了该文章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红楼梦诗词。
  今天要说的是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很多人初读这副对联,都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从前后文语境,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它对贾府百年富贵繁华与显赫门庭的精准概括。
  林黛玉初进贾府一回,拜见完了大舅舅贾赦之后,被领着去拜见二舅舅贾政,于是就去了荣禧堂,这是荣国府贾政王夫人所居正室,曹公却特意从黛玉眼中写来,原文是这样的: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海(上台下皿)。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这段话的信息量很大,但归根结底说的是一件事,即贾府的繁华和富贵,我们先说荣禧堂的这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曾有人根据“珠玑”两字,认为宝玉的大名应该叫“贾玑”,因为他的哥哥叫“贾珠”,且珠玑都是指珠宝美玉,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不免陷入抠字眼的嫌疑了,关键曹公意不在此。
  这两句话其实不难理解,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形容荣国府的座上客堂中人所穿的服饰华美高贵,佩戴的珠玉如日月般光彩照人,衣服的图饰如烟霞般绚烂夺目。
  很显然,曹公这是在通过人所穿的衣服,所佩戴的珠玉,来写贾府的富贵和繁华,能迈入贾府门槛的自然都是皇亲贵胄,这也说明了贾府本身的门第之高,门庭显赫。
  珠玑即珍珠、美玉,我们常形容一个人字字珠玑,比喻人有文采,或文词优美,诗句里也有“羽翼便从吟处出,珠玑续向笔头生。”这也是曹公一语双关,既表达了贾府的富贵已极,又暗合了贾府是诗礼簪缨之族,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黼黻(fǔ fú )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古代官僚贵族礼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花纹。也有借指爵禄之意,同时也引申为指人有文采,文章辞藻华丽等,而无论那种意思,用来形容贾府都是非常贴切的。
  诗句里有“ 灿灿黼黻裳,乃出寒女治。”“黼黻之美,在於杼轴。”“天阶崇黼黻,世路有趋竞。”等。这个词比珠玑更能表带贾府这座百年豪门公府的货真价实和奢华高贵。
  甲戌本脂砚斋有两个字批语“实贴”,蒙府本也有两个字批语“实衬”,意思是说,这两句话用来形容和衬托荣国府,是再贴切不过的,可见贾府之奢华,绝非一日,也非偶然。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一回,曾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而也唯有百年豪门,才能真正散发出“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气派,也只有贾府这样有战功有爵位的国公府邸,也才配得上这样的对联。
  既然贾府如此奢华,为什么非要从黛玉眼中写出呢?这个很好理解,贾府自身的繁华气派,自然不能从自家眼中瞧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借他人之眼写出的贾府繁华,这才是世人眼中的繁华,才更能体现贾府的显赫,就如同后文贾府祭祀,其排场之盛大,亦是由宝琴眼中写出是一样道理。
  虽然此时元春尚未封妃,但靠着祖荫庇佑,有皇帝撑腰的贾府,依然能够维持表面上的繁华,我们也能够从堂内布局陈设上看出荣国公昔日在时的繁华景象,可见贾府这个历时百年的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非一般小富之家可比。
  这副对联的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由此可知,跟国公府往来密切的,都是王公一类,秦可卿死亡一回,即提到了包括宁荣二公在内的昔日的“四王八公”。
  不过奇怪的是,这个跟贾府关系密切的“东安郡王”似乎并不在四王八公之列,八公且不说,四王分别是“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寓意“平安宁静”,不知东安郡王与东平郡王有无关系。
  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对这副对联也有一句批语:此联实指内务府保姆织造家世。也就是说,曹公于此联隐藏了自己真实的家世。
  说到曹家家世,我们不能不说皇帝题的“荣禧堂”三字的原型了,据考证,“荣禧堂”的原型为“萱瑞堂”。
  曹雪芹曾祖母孙氏为康熙乳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玄烨第三次南巡时驻跸在江宁织造署,他称曹寅母夫人孙氏为“吾家老人也”,这可不是一般的称呼,皇帝把自己的乳母当成自家老人看待,这是无上的荣耀,后来他见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
  为什么叫萱瑞堂呢?萱就是萱草,又叫忘忧草、宜男草,也是中国的母亲花,常被用来代指母亲,而“椿”则代指父亲,故古人常用“椿萱”代指父母,用“椿萱并茂”指父母身体健康。
  诗句中有“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满头。”“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所以母亲的居处一般就叫“萱堂”,父亲则是“椿庭”,黛玉和湘云中秋联诗,有一句“色健茂金萱”指的就是贾母。
  所以,贾府这个御赐的“荣禧堂”的匾额,各色名贵的器物陈设,以及曹公在对联所表现出的贾府的显赫富贵,隐藏的是历史上曹家过往的真实经历。
  综上我们看,一副对联,不仅写出了贾府的奢华,以及其与皇室的密切关系,更是隐藏了曹家家世,果真不简单。
  作者:夕四少。微信公众号:少读红楼。

发布于 2019-04-09 09:57
红楼梦(小说)
​赞同 28​
​6 条评论
​分享
​喜欢
​收藏
​申请转载


赞同 28


分享
写下你的评论...

6 条评论
默认
最新
E.C
E.C
荣禧堂就是明禧堂,也就是金銮大殿。座上珠玑就是那枚”万几宸翰之宝”的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昭示着“日月”天下,堂前就是庙堂之上,黼黻就是官服的花纹,百官起身时官服的花纹像飘起的烟霞。这是那位最后林中挂的德约皇帝即位的登基大典。
2023-10-16
​回复
​1
时间改变一切
时间改变一切
座上珠玑【 昭】 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隐含了2个名字
朱慈昭(炤) 朱慈焕

2023-10-27
​回复
​喜欢
公平
公平
四王八公=死王八清鬼,贾璋如是说
2022-06-24
​回复
​喜欢
金儿
金儿
对,就一个日月就能文字狱弄死你
2022-05-20
​回复
​喜欢
徐瑾
徐瑾
座上珠玑昭日月,

指的是朱明,座上的皇帝,



堂前黼黻焕烟霞。

指的是堂前的百官。



黼黻,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古代衣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花纹,多指官服.



王夫人代表天启,林黛玉代表崇祯,这里是说崇祯第一次进宫,

还没得到玉玺(贾宝玉)和龙袍的时候(袭人)眼中看到的景象,

2021-03-11
​回复
​喜欢
娑婆诃
娑婆诃
如果说清朝旗人敢写小说,自家大堂里挂的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打死我也不信,我还是赞同这是明遗老的初稿
2021-08-13
​回复


《贾祠联额三副》翻译|原文|赏析|评点作者:未知来源:网络转载

[size=1.325]红楼梦诗词鉴赏《贾祠联额三副》贾氏宗祠(匾额)


[size=1.325]贾氏宗祠(匾额)


[size=1.325]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size=1.325]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size=1.325]星辉辅弼(匾额)


[size=1.325]勋业有光昭日月,

[size=1.325]功名无间及儿孙。



[size=1.325]慎终追远(匾额)


[size=1.325]已后儿孙承福德,

[size=1.325]至今黎庶念荣宁。


[size=1.325]这三副对联和三块匾额,是《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通过写荣宁二府除夕的祭祖活动,向读者展示出来的。它们分别被悬挂在贾氏宗祠的大门、抱厦、正殿之上。

[size=1.325]宗祠,亦称祠堂、家庙、宗庙,其创建与设置,可追溯到殷周时代。它是旧时宗族之内祭祀共同祖先的场所。祭祀祖先乃是统治者用来维护宗法制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宗法制度是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宗祠产生之初,其拥有范围尚局限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家族之内。所谓“国家大事,在戎与祀”便说明了宗祠与祭祀的重要性。迨后儒家兴起,对此更大力提倡(如《周礼》、《孝经》诸书),遂使公卿士庶,尽有宗祠。至封建社会后期,宗祠之设更盛。贾氏宗祠在宁国府西边一个院里。小说是现实的折光反映,象《红楼梦》中贾家这样的豪门世家,其宗祠便格外气派、庄严。上面所引的那三副对联与匾额,就从一个方面反映、烘衬了这种特有的“庄严”气氛。

[size=1.325]先看第一副联额。“贾氏宗祠”的匾额高悬于五间大门之上,无疑是在向人们表明:这里是赫赫有名的贾氏家族的祭祖场所,是维系贾家一脉血缘的崇高之地,必须对此肃然起敬。它与所配的长联共同造成一种神圣、肃穆的氛围。上联的“肝脑涂地”四字,说明了贾氏先祖对皇帝的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化用了儒家经典《孝经》中的一句: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章第二》)下联的“功名贯天”四字,是为贾氏祖先歌功颂德。“蒸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尔雅·释天》曰:“秋祭曰尝,冬祭曰蒸。”全联的意思是:宁荣二公对皇帝死心塌地地效忠,天下百姓都依赖他们保护养育的恩德;贾氏先祖功名满天下,让人们千秋万代都仰慕其祭祀的壮盛。

[size=1.325]再看第二副联额。“星辉辅弼”匾额中的“辅弼”二字,出自儒家经典《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左曰辅,右曰弼。”意为天子的股肱大臣。这个匾额的意思是:宁荣二公就象天上的星辰辉耀,拱卫北极一样,辅佐着人间帝王。这仍是对贾氏先祖的褒奖之词。所配对联的意思为:宁荣二公的功勋业绩使日月增光,其赫赫美名、绵绵恩泽永不间断,沾及后世子孙。

[size=1.325]最后看第三副联额。匾额上所题的“慎终追远”四字,出自《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此,后世儒家多加以强调,例如南宋理学家朱熹著《家礼》,就申述“谨终追远之心”。“慎终追远”的意思是:父母亡故必须谨慎从事,居丧尽礼;对祖先应该时刻不忘,诚敬地祭祀。所配对联的含义为:贾氏子孙都蒙受着先祖的福泽恩德,老百姓至今还怀念着宁荣二公。

[size=1.325]这三副对联与匾额,出自“衍圣公”与“先皇”之手,应该说是有深意在其中的。第一副,小说中说是“衍圣公孔继宗书”。衍圣公,是封建统治阶级为尊孔而给孔子后裔所加的封号。孔继宗之名,当为作者所虚拟。历代统治者都强调“孝”。对父母孝,则会对帝王忠。“孝”表现在对祖先的态度上,则是虔诚地祭祀。身修家齐然后才能国治,才能有效地维护封建统治。《孝经》中所谓“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孝治章第八》),正是这个意思。另外,《孝经》中还强调:“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纪孝行章第十》)。“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感应章第十六》)。“子曰:孝子之丧亲也,……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丧亲章第十八》)。这都是要求对父母、祖先要“孝”,要“敬”。《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在写贾府举行除夕祭祀之先,也写到了皇帝对这种祭祀活动的支持。礼部设祠祭司,专管皇家与臣民的祭祀之事。贾蓉按例去领“春祭的恩赏”,黄布口袋上便赫然印着“皇恩永锡”的字样。虽然只领来若干两银子,也竟致于使贾珍不无得意地说:“……这几两银子……多少是皇上天恩。……上领皇上的恩,下则是托祖宗的福。……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真正皇恩浩大,想的周到。”(见第五十三回)就连荣宁二祖的遗像,也是“披蟒腰玉”,生荣死哀。最高统治者的目的,无非是要贾氏子孙继承祖德,象当年荣宁二公“肝脑涂地”地效忠先皇帝那样尽忠于自己。贾氏宗祠正殿之内,布置得庄严肃穆:“里面香烛辉煌,锦幛绣幕,……列着神主……。”“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见第五十三回)除夕祭祖,贾府人等皆着朝服,按“左昭右穆,南东女西”的次序排列好,或主祭,或陪祭,或献爵,或献帛,或捧香,皆有定员。其气氛之肃穆,场面之排场,次序之井然,气象之庄严,洵非他族可比。

[size=1.325]但是,那些联额的引经据典、谆谆垂训、良苦用心以及祠堂与祭祀仪式的庄严神圣、肃穆威严,并不能掩盖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更阻止不住一批不孝子孙的胡作非为。在这冠冕堂皇的礼教帏幕后面,却是一群“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乌眼鸡”。他们逐权夺利、争风吃醋,何曾把皇帝嘉勉、祖宗遗德记在心头?等而下之的,则吃喝嫖赌,眠花宿柳,扒灰养汉,荒淫无耻。而贾宝玉这位荣国公的嫡系曾孙,则是这个封建世家的叛逆者。他厌恶仕途经济,怕读四书八股文章,在封建家长贾政等人看来,他“行为偏僻性乘张”,乃是“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见第三回《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他与林黛玉心心相印,情趣相投,成为这个门第森严的大家族的叛逆者。另外,第三副对联中的一句“至今黎庶念荣宁”,更是装点门面的虚浮之词。其实,荣宁二公尽管“功名贯天”,但与百姓何干?贾府祭祖前夕,黑山庄的庄头乌进孝以灾荒之年来缴租,贾珍却嫌少,皱眉说:“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见第五十三回)老百姓是死是活,他们全然不管。因此,黎庶一定不会“念荣宁”,而应是“咒荣宁”。所有这些,都是对上述三副联额的一个绝妙嘲讽。

[size=1.325]这三副联额是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时,从新到贾府的薛宝琴眼里看到的。她也细细留神,打量这宗祠,却未作任何评论,不发任何感慨。这冷眼旁观的态度,颇含深意。试看,联额文辞庄重,将封建说教的内容融纳于对仗工整的联对形式中,显得多么雍容典雅。但是,它和贾府在一派盛况中开始显露的衰势相映衬,却又十分引人注目,发人深思;作为此后贾府逐渐衰败,子孙星散的反衬,其嘲讽意味,不言而喻。曹雪芹没有让薛宝琴说话,其用心或即在此。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与技巧,于此亦可见一斑。


朱元璋最具魄力的帝王诗,短短4句,尽显帝王豪情与霸气! 2023-02-28 05:30 发布于:山西省


说到“布衣天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定榜上有名。
朱元璋出身寒微,放牛,行乞,出家做僧……25岁前的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直到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一步步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最后建立了大明王朝。
因此,在不少人的眼中,朱元璋几乎是一个只会舞刀弄枪的文盲皇帝,在文化方面,应该是一窍不通的。
但其实,不论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风调雨顺的太平岁月,朱元璋总会忙里偷闲,写诗作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的诗作,虽算不得精彩绝伦,也称得上音律和谐,流畅豪放。
无论是《示僧》中的“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还是《咏菊》中的“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无不彰显其不同凡响的帝王气度。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首朱元璋出京还师时作的一首诗,气贯长虹,一代帝王实现宏伟蓝图后的壮伟之情,豪侠之气溢于言表。
《宿小孤山》
明·朱元璋
龙舆凤驾出京都,百万雄兵驻小孤。
千林红叶片时扫,万里江山一夜枯。
荡荡乾坤归圣主,明明日月照皇图。
梅花预报春消息,瑞气纷纷何处无。
“龙舆凤驾出京都,百万雄兵驻小孤。”开篇就展现百万雄兵的威武气势,帝王气概,令人生畏。
乘坐龙舆凤驾,在文武百官,万千百姓的夹道欢迎中,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城。路过小孤山,当年在此处日夜奋战的情景立即浮现眼前。百万雄师镇守此处,蓄势待发,准备决一胜负。
这里的小孤山,就是今天安徽宿松境内的一座江中孤岛。今天的小孤山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对朱元璋来说,小孤山是他的发迹之地,王兴之地。
元末明初,群雄竞起,战火纷飞,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在长江和鄱阳湖中展开生死决战,多次兵驻小孤山。
在这里他曾兵败,差点战死沙场。也是在小孤山,他重整兵马,一雪前耻。
1363年,朱元璋依托当年周瑜在桑落洲修建的九洲八卦阵,在小孤山附近布下重重埋伏,陈友谅误入阵中,最后殒命江口。
正是以此战为基石,朱元璋才开创了明朝二百多年的丰功伟业。
“千林红叶片时扫,万里江山一夜枯。”“片时扫”、“一夜枯”比喻形象,用词贴切。如秋风扫落叶般,朱元璋带领正义之师,将陈友谅的起义军,元朝的残余势力,统统扫灭干净。一夜之间,山河改貌,江山焕颜。
“荡荡乾坤归圣主,明明日月照皇图。”回忆往昔鄱阳湖血战的日日夜夜,而今一统江河,主宰九州沉浮。丢失了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都重新回到了华夏儿女手中。万里乾坤终回圣主手中,日月同辉照耀着华夏每一片土地上。
“梅花预报春消息,瑞气纷纷何处无。”如今在大明一统盛世下的小孤山,阳光明媚,梅花报春,瑞气纷呈,一派祥和。
全诗气势雄劲,一气呵成,不仅写出了他开创帝王基业的霸气,更是表明了他欲成就千古一帝的决心。
从一介布衣到朝堂天子,朱元璋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是绝对不容小觑的。 千林红叶片时扫,万里江山一夜枯。是何等气势?非有胸怀天下之志者所不能语也。
拥有怎样的格局,就拥有怎样的命运。愿我们都心怀远大,胸有乾坤。
投稿信箱:1871084747@qq.com
— 后台回复“早安”,每天收获新惊喜—
让我知道你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朱元璋原话到底是“日月重开大宋天”还是“日月重开大统天”?





朱元璋原话到底是“日月重开大宋天”还是“日月重开大统天”?





[color=var(--GBL05A)]关注者
[color=var(--GBK02A)]37


[color=var(--GBL05A)]被浏览
[color=var(--GBK02A)]105,590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起 ​








[backcolor=var(--GBK99A)]
[color=var(--GBK02A)]登录后你可以
[color=var(--GBK03A)]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color=var(--GBL05A)]查看全部 8 个回答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史遇春

[color=var(--GBK04A)]厦门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 关注


47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一、
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
”大明兵克婺州,设浙东行省于金华府。
先是十月,太祖亲领马步数万众,一马军兼二步军,征浙东,悬金牌镌云:“奉天都统中华。”至是,克婺州,于省门建立二大黄旗,两傍立二牌,旗上书云:‘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牌上书云:“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俞本《纪事录》)“
如果按此记载,旗牌互证,则当为”日月重开大宋天。“。
二、
署名周清原的短篇平话小说集《西湖二集》第三十一卷《忠孝萃一门》
”洪武爷抚定了婺州,于城楼上立大旗二面,亲书对联道: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
就这对联看将起来,我大明一统气象见于此矣。“
此,小说家语。
三、
故,或当为”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19-09-21 19:27

[color=var(--GBK04A)]​赞同 47​​7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更多回答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高明辉





​ 关注



当然是日月重开大宋天
最近翻检金华宗谱,龙凤年号比比皆是,说个几个直接说“宋龙凤”的记录
这条记录说“宋龙凤戊戌下婺州,东阳属焉,高庙以人才即授本县教谕”

[img=195,678][/img]" data-caption=""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195" data-rawheight="678" data-original-token="v2-8b106310864f218a5891dc3088761630"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zhimg.com/50/v2-8b106310864f218a5891dc3088761630_720w.jpg?source=1def8aca"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195" data-actualsrc="https://picx.zhimg.com/50/v2-8b106310864f218a5891dc3088761630_720w.jpg?source=1def8aca"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width: 320px;">
这条记录说“生元皇庆皇庆癸丑十月十八日,卒宋龙凤 三月二十九日“
[img=128,460][/img]" data-caption=""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128" data-rawheight="460" data-original-token="v2-64101e28e7afb1cbad9ca65697b44bdd"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x.zhimg.com/50/v2-64101e28e7afb1cbad9ca65697b44bdd_720w.jpg?source=1def8aca"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128" data-actualsrc="https://pica.zhimg.com/50/v2-64101e28e7afb1cbad9ca65697b44bdd_720w.jpg?source=1def8aca"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width: 320px;">
这条记录说”予家宗谱自宋龙凤丙午至雍正壬子或重修或续修已经十有余次矣“
所谓”宋龙凤“并不是修谱者的创造,而是不断从旧谱转抄而来,而最初有一个”皇宋龙凤“的共同认同并推动应天集团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color=var(--GBK04A)]​赞同 35​​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友善用户川丹丹

[color=var(--GBK04A)]可能是你乎唯一还在说话的蒙元史博主




​ 关注


28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原话为韩宋政权的“日月重开大宋天”或“日月重明大宋天”“重开大宋天”本是韩山童、刘福通的起义宣言之一,明太祖身为名义上的韩宋将帅时,一度使用过该旗号以示奉其正朔。杀害小明王韩林儿之后,朱明势力便采取了全盘否定,全盘污蔑红巾军起义的宣传姿态,并对曾奉宋为主的事实进行掩盖与讳饰。“重开大宋天”在明初历史书写中被篡改为“重开大统天”,便是在这一政治风向指导下进行的诸多避讳之一。反元起义者使用“重开大宋天”的口号,现存最早的记载为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其序落款日期为元顺帝至正丙午年(1366年)夏六月。
中原红军初起时,旗上一联云:“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其后毛贵一贼横行山东,侵犯畿甸,驾幸滦京,贼势猖獗。无异唐末。[1]
由“初起时”可知,韩宋系红巾军的这一宣言提出时间之早,应在明太祖投身郭营之前。随着越来越多的队伍奉韩系为主,“重开大宋天”应该成为了包括郭子兴-朱元璋部在内所有名义上受“明王”节制军事势力的共同口号。
同时显而易见,只有在国号为宋的前提下,“重开大之宋天”的语言逻辑才能够成立。
吴元年即小明王溺死后的次年,朱元璋为送还俘获的宗室神保大王等元顺帝通信,其中即开始以“辛卯之年,妖人横起”;“国势日衰妖气愈盛”;“妖人之作乱[2]等恶语称呼反元义军。除“妖人”之外,朱元璋对红巾军的常见污蔑还有“盗贼蠭起,窃据州郡”;“倡乱之徒,首祸天下”[3];“长淮盗起,雄者跳梁”[4]“(杜遵道刘福通)僣乱于中原”[5]等等。对于自己曾身为韩宋政权臣子参加反元运动的经历。明太祖则使用“暴兵忽至,误入其中”[6];“被妖人逼起山野”[7];“因天下乱,不得已入行伍”[5];“因天下乱,为众所推”[8];“终不宁居,遂託身行伍”[3];“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3];“官军隔绝,遂为众所推戴”[2];“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3]等话术进行淡化、含糊。
除忌言韩宋与太祖的君臣关系外,明初的官方历史书写中对韩氏父子以“宋”为国号同样讳而不谈。这两点构成了回避“曰月重开大宋天”意识形态基础。
我们已知最早提及“日月重开大统天”的材料,为永乐重修《明太祖实录》的参考资料之一《国初事迹》。为北京刑部左侍郎刘辰,将从龙以来所知的“太祖高皇帝国初事迹开写”并进呈:
太祖克婺州,于城南上竖立大旗,上写“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统天。”及命胡大海围绍兴,改绍兴路为绍兴府。
然而,同时代另一种材料俞本《皇明纪事录》也记载了同一件事。不仅细节更加丰富,因为私修史少了官方背景,更存留了“大宋天”真实面貌。同时,还有被《国初事迹》隐去的另一联宣传榜文“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设浙东行省于金华府。上于省门建立二大黄旗,两傍立二牌,旗上书云:‘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明大宋天。”牌上书云:“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旗上所书上联,现存旧题明兴野记版《纪事录》为“日月重明大宋天”,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引文为“日月重开大宋天”,或许是不同抄本间的异字。
克婺州,于省门建立二大黄旗,两傍立二牌,旗上书云:‘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牌上书云:“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9]
对于“重明”,李新峰《纪事录笺证》指出确实可能也是韩宋红军的原语:
按:“日月重明”化自易离彖传:“日月丽乎天......重明以丽乎正。”为宋元常见套话,但明代前期难见此词。日月与明对应,有与小明王关联之义。后朱元璋国号大明,明朝或禁止引述此日月之义,致刘辰不提明字。又,“大统”,据下文“宋国江山复宝图”亦疑系刘辰篡改敏感词。
周中梁《明人对韩宋政权的历史书写》指出,刘辰的变改反而使原有语义变得不伦不类:
韩宋本有“重开大宋之天”的口号,“大统天”之语则并不通顺。[10]
这恐怕也是这一材料最终雪藏,未能抄入《明太祖实录》的原因。
《国初事迹》一书虽只是一资料采编的稿本,但在明清时代并不算罕见资料,传抄众多。“重开大统天”版本也随之被众多私著所抄录。其中徐学聚《国朝典汇》、孙宜《洞庭集》、佚名《九朝谈纂》等所录与《国初事迹》相同。也有文字略更者:邹善长重订《汇苑详注》,吕毖《皇明小史》等下联讹为“日月重开一统天”,《秘阁元龟政要》等上联讹为“乾坤奄有中华地”。
《纪事录》的存留与流传则略为稀疏,被钱谦益在内的少数人所阅读,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了解“日月重开大宋天”这一版本的存在。
只是......中间发生了非常奇怪的事情。
——“日月重开大宋天”曾被明人讹传为“宋太祖所作”.......如刘储秀《披仙台晩望》诗序:
宋祖南征因过金华府,登台诗云:“山河奄有中原地,日月重开火(大)宋天。”大哉正言,至今传,因名台为批仙云。[11]
敢问刘西陂先生所理解的.......这赵匡胤重开的.......是南朝刘宋???
我不李姐。
参考



  • [color=var(--GBL07A)]^《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
  • ^ab《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吴元年九月戊戌日条
  • ^abcd《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洪武三年六月丁丑日条

  • [color=var(--GBL07A)]^《御制皇陵碑》
  • ^ab《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三,洪武三十年六月庚寅日条
  • [color=var(--GBL07A)]^《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七,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日条
  • [color=var(--GBL07A)]^《与元臣秃鲁书》,《明太祖御制文集》卷五
  • [color=var(--GBL07A)]^《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吴元年十月丙寅日条
  • [color=var(--GBL07A)]^《国初群雄事略》卷一
  • [color=var(--GBL07A)]^周中梁.明人对韩宋政权的历史书写[J].史学理论研究,2023(03):77-89+159.
  • [color=var(--GBL07A)]^《刘西陂集》卷三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3-11-17 22:58


陈子龙《九日登一览楼》原文_译文_赏析2021-04-06 08:39:15由永亮2 分享



  《九日登一览楼》是明代诗人陈子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虚实结合,诗风豪放激昂,体现出诗人壮志难酬、壮心不已的慷慨与悲凉。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九日登一览楼》原文

  明代:陈子龙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楼上我借酒抒怀,遥望云水相隔的那一方。

  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

  双飞的日月显得那么的神采奕奕,破碎的山河等待着补天的女娲。

  我白白学了屠龙的本领,如今却束手无策,可是我的宝剑却在跳跃, 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

  注释

  一览楼:位于作者家乡松江城内。

  危:高。

  樽(zūn)酒:杯酒,此指代借酒抒怀。

  蒹(jiān)葭(jiā):原意指芦苇,《诗经》中有《蒹葭》一篇,此指代思念南明政权。

  云麓(lù):云山之意。

  青海: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诗词中常用来代称边地。青海雾:以西北青海之雾代指满清势力已占领了半个江山。

  赤城:山名,位于今浙江天台县西北,又称“烧山”、“消山”,此代指扶明抗清之决心。

  屠龙:比喻有本领,有绝技,代指身怀绝艺而无用武之处。

  赏析

  该作一开始,以赋笔展示了诗人的登高赋诗。这里的“蒹葭”出自《诗经·蒹葭》,诗人借此透露出他对“潇湘一涯”的深深怀念。至于“云麓”、“岸峰”,则以优美的笔调,工整而又对仗地写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感观。乍一看它是顺“南望”而展开,其实在它的背后,包含着一层更深的含义。从历史上看,自从南京弘光倾覆之后,明“唐王”在黄道周、郑成功父子的拥戴下,于福州继皇帝位,改元隆武。明“鲁王”在张国维等的拥戴下,也在浙江绍兴“监国”。在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这也就是诗的颈联所说的“双飞日月”。显然,诗人“南望”而浮现在眼前的,更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对隐藏在海雾、丹崖背后的那两个抗清政府的深深眷恋。明白了上述含义,“双飞日月”、“半缺山河”也显得容易理解了。在“神骏”、“女娲”的背后,分明寄托着诗人最良好的愿望和深深的祝愿。

  诗的尾联,则是抒发深深的感慨。曾几何时,面对清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暴行,陈子龙等“复社”中坚,曾揭竿而起,领导、发动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江南抗清起义。可是,由于起义缺乏统一的指挥,各地义军先后被清军击破。曾经飘扬过抗清旗帜的松江城。最后也终于陷落。诗人虽侥幸逃脱,面对亲朋好友纷纷遇难、面对敌人烧杀掳掠,他的心情,自也可以想象。诗中“屠龙”,正是流露出这样一种情绪。诗人借助《庄子》中的典故,把自己曾费尽心血,学会了“屠龙”本领,可是到头来,面对血雨腥风却一筹莫展的那种失望,表现了出来。当然,尽管如此,诗人并不就此消沉。结句的“剑锋腾踏”,诗人借助自己手中的宝剑所表现的那份躁动与闪闪寒光,披露出他急于重新投入战斗的决心。

  总之,这是一支英雄的悲歌。它是诗人面对惨淡的局势,而发出的出自内心的呼唤。字时行间,流露出他对南方小朝廷的深深祝福,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壮心不已的那种慷慨与悲凉。

  该诗虚实结合,所谓“实”,即诗人从登楼所见写起,“樽酒赋诗”“望潇湘”,见“青海雾”“赤城霞”等,都是写眼前人事与景物,都是实写;所谓“虚”,作者亟待女娲补天之手来力挽狂澜,以及他回想自己空有屠龙之术难以施展,但仍然要拔剑起舞等,都是虚写。



[size=1.375][url=]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url]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size=0.875]情怀

翻译
[color=rgba(0, 0, 0, 0.9)][size=0.9375]
国亡家破之际我能到哪去呢?西子湖畔有我的榜样。(于谦和岳飞的墓都在西湖边)


于忠肃(于谦)的功绩可与日月同辉,岳武穆曾经保住了宋朝半壁江山,朝廷给他在西湖边建了祠庙。
很惭愧我抗清复明大业未成,手无寸功,却想和这两位葬在一起。我凭借一颗赤诚之心,想在西子湖畔有一处我的安息之地。
以后有那么一天,在很多素车白马赶到浙东来向我吊丧的路上,东海将会掀起愤怒的狂涛,那狂涛难道是葬在鸱夷里的伍子胥所化的吗?


注释
[color=rgba(0, 0, 0, 0.9)][size=0.9375]
日月句:日月,指明朝,也有光辉的意思。于氏,指于谦,见于谦《出塞》作者简介。乾坤句:乾坤,天地。岳,指岳飞,见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作者简介。
赤手:空手。借一枝:即借一枝栖,李义府《咏鸟》:“上林无限树,不借一枝栖”。
素车:素车白马,指送丧的行列。


创作背景
[color=rgba(0, 0, 0, 0.9)][size=0.9375]
  《甲辰八月辞故里》共两首,该诗为第二首。甲辰,指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是年七月,张煌言在其隐居处南田悬岙岛 (今浙江象山县南) 被俘,押至鄞县;八月初,解往杭州。临近出发的时候,为张煌言送行的有几千人,张煌言辞别故乡父老,赴杭就义。临行慷慨写下此诗。


简析
[color=rgba(0, 0, 0, 0.9)][size=0.9375]  诗题辞故里,而诗人十分明白此去乃辞人世。面对死亡的命运,抗清英雄张煌言在诗中所抒发的,不是对生的留念,也不见半点悲戚。充塞全诗的是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以及身虽死而志不移的豪壮情怀。首联点题,述及辞故里、向杭州之行,且表明欲效民族英雄于谦、岳飞,魂归西湖。二三两联承此而展开,既表达对于、岳二人的景仰之情,又为自己能够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身感到自豪。尾联为全诗情感发展的高潮,慷慨悲壮之气震撼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16: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4//YYX--08薛嗣荣//YYX--16薛文宣===朱慈炤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灵椿重荣+嗣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北京第七代荣王为朱慈炤,常德第七代荣王也是朱慈炤。两亲王重名。而且年龄相差也仅仅前后一年。
荣1.0朱佑杬
荣2.0正德
荣2.0嘉靖
荣3.0隆庆
荣4.0万历
荣5.0泰昌
荣6.0天启
荣6.0崇祯
北京皇四子朱慈炤



常德朱佑枢第1代荣王
朱厚勋第2代荣王
***朱载瑾3
朱翊鉁4
朱常溒5//
朱由枵6
常德朱慈炤7不知所终】



嗣荣+秦&柳氏//常华卫经历//仁可孙/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清翠楼】
7
8/赵与芮会稽荣国府
仁可曾孙方珹yu//真公+震公/嘉会//以智孙
允/应祺+应泰//以智曾孙/允佐允俨允佑允仲/允俊/允侃
8
9
10
***载//朱仕真//木//俊公进士/保公?
9
11
时·万历//时宁
10
12
良//泰昌
11
13
正//天启//表正冰壶
崇153//崇士-平越府//崇悊崇高-大业斯成
12
14
15
文242薛文宣字宣子-1707.心照不宣【红楼梦】文定
13朱
16昂公后



朱佑樘-8弘治常德朱佑枢第1代荣王
朱厚照-9武宗
朱厚熜-10
朱厚勋第2代荣王
朱载垕-11***朱载瑾3
朱翊钧-12朱翊鉁4
朱常洛-13朱常溒5//
朱由校-14
朱由检-15崇祯
朱由枵6
朱慈炤-文常德朱慈炤7不知所终】

朱祁镇-5
朱祁钰-6郕王*
荣华富贵芳薛文15郎+薛武4郎【南明四帝】319崇祯帝龙驭宾天
顺可自比子房功成身退+仁可+珉可3凤/周荣轩
5
5
6///会稽
1273-/1275
源清流浊

清翠楼
朱见深-7常德荣王系//清翠楼朝杰隐居晦迹//朝烈//以礼公//以智公/仁可子/李清照
6
7/赵希瓐朱见潾/朱见清贾源贾演/洪武-
朱佑樘-8弘治常德朱佑枢第1代荣王嗣荣+秦&柳氏//常华卫经历//仁可孙/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7
8/赵与芮荣1.0朱佑杬贾代化代善贾母
朱厚照-9武宗
朱厚熜-10
朱厚勋第2代荣王仁可曾孙方珹yu//真公+震公/嘉会//以智孙
允/应祺+应泰//以智曾孙/允佐允俨允佑允仲/允俊/允侃
8
9
10
荣2.0正德
荣2.0嘉靖
贾敷贾赦贾政
贾敬
朱载垕-11***朱载瑾3***载//朱仕真//木//俊公进士/保公?
9
11荣3.0隆庆贾珍贾琏贾宝玉
朱翊钧-12朱翊鉁4时·万历//时宁
10
12荣4.0万历万历
朱常洛-13朱常溒5//良//泰昌
11
13荣5.0泰昌泰昌
朱由校-14
朱由检-15崇祯
朱由枵6正//天启//表正冰壶
崇153//崇士-平越府//崇悊崇高-大业斯成
12
14
15
荣6.0天启
荣6.0崇祯
天启
崇祯
朱慈炤-文常德朱慈炤7不知所终】文242薛文宣字宣子-1707.心照不宣【红楼梦】文定
13
16北京朱慈炤六朝妙句
和====-绍朱松朱学洪//王玺1621绍388.绍璇.34【于瞻】//何子奋老二何诚
14
17七世荣王七朝妙玉/庙宇
怡====-祖朱钰宝//贾宝玉祖700祖璧.37【字大玉】
15
18
17
贾巧姐//巧哥
伯====-宗宗1178
16
19
18
仲====-运运1586
17
20
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08: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1允载时良正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允载时良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1朱元璋【{朱允炆}】       2朱 棣        3朱高炽        4朱瞻基        5朱祁镇        6朱祁钰*        7朱见深        8朱佑樘*        9朱厚照*        10朱厚熜        11朱载坖        12朱翊钧        13朱常洛        14朱由校*        15朱由检

大明十六帝计传十二代。小南明四帝一监国。整个明朝二十帝。朱棣直系明朝十七帝,大明15帝【朱允炆属朱标直系】。朱由检直系自朱元璋洪武帝始至崇祯帝,共计有十一个帝位。朱元璋后第八世朱佑杬没有真正做过皇帝,虽然被嘉靖皇帝弄进了太庙。益阳昂公薛氏的派语与朱棣直系的派语唯一相同的字辈为载字辈。允载时良正。载字辈相对应的恰好是大明朱棣直系的十一位皇帝朱载坖。也正对应的是昂公后十一代。载字辈的天才设计令人惊叹。
高瞻祁见佑,
厚载翊常由。

允载时良正,
崇文绍祖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8: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9薛震+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时威公+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 返回《西游记》目录
世界名著每日读(ticesmall):世界名著网微信版,读名著看文章更方便,等待你的到来!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缯而万物否矣。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真震方珹}】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9 07: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元得+灵椿重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丘处机《落花》昨日花开满树红,今朝花落万枝空 滋荣实藉三春秀
南山友 2022-09-02 发布于广东  |  3669阅读  |  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2022-08-30 07:41

丘处机《落花》
昨日花开满树红,今朝花落万枝空。
滋荣实藉三春秀,变化虚随一夜风。
物外光阴元自得,人间生灭有谁穷。
百年大小荣枯事,过眼浑如一梦中。


长春真人赋花容,各花自有各花种。 种下玫瑰花长刺,种下嗽叭花牵藤。 种下兰花生幽香,种下臭椿他招虫。 花开花落花再荣,且看谁人下何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16: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江月·新秋写兴
[ 宋 ] 刘辰翁
原文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译文
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景象跟从前一样,人间男女依然如痴如狂,陶醉在节日的欢乐中。七夕夜,处处可见着新装的人们,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

不经意间感觉新秋凉意似水,因为思念故国,我两鬓已斑白如霜。我梦见自己在海底跨越枯桑,又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低昂:起伏,指星月的升沉变化。

成狂:指欢度七夕的景象。

“梦从”句: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阅尽”句:本指牛郎织女七夕经历银河风浪,暗寓人间经历风浪险恶。银河:是指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星汉、云汉。银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鹊桥相会。阅:经历。

作者介绍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2-3-3 14: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派语一首【祁祚永兴隆】】【祚:帝位】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载时良正,崇绍祖宗;【思宗正皇帝崇祯】
运昌修善守,祈祚永兴隆。

允  应  见



今当运隆祚永之朝,【{运昌修善守+祈祚永兴隆}】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幽微灵秀地}】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田秀英】}




  这日伴宿之夕,里面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尤氏犹卧内于室,一应张罗款待,独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或有不惯见人的,也有惧贵怯官的,种种之类,俱不及凤姐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甲戌侧批:写秦氏之丧,却只为凤姐一人。】一夜中灯明火彩,客送官迎,那百般热闹,自不用说的。至天明,吉时已到,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庚辰眉批:“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永历+顺治===永治】,奇甚妙甚!】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一应执事陈设,皆系现赶着新做出来的,一色光艳夺目。宝珠自行未嫁女之礼外,摔丧驾灵,十分哀苦。



渭水钟灵【朱慈焕灵悼王】
栗岗毓秀【田秀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2-3-3 14: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 基本解释

yīng


yìng
均见“应”。

笔画数:17;
部首:心;
笔顺编号:413323241112145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0 15: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敬典能承志,培才在育英,
诗书延世泽,礼义焕家声。

仁让光贤达,清廉裕后昆;
楚天舒伟杰,玉宇壮凌云。

垂裕后昆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成语
垂裕后昆,汉语成语,拼音是chuí yù hòu kūn,意思是为后世子孙留下功业或财产。出自《书·仲虺之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垂裕后昆

拼音
chuí yù hòu kūn


注音
ㄔㄨㄟˊ ㄧㄩˋ ㄏㄡˋ ㄎㄨㄣ

出处
《书·仲虺之诰》

目录
1成语用法
2成语出处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为后人造福

示例

垂裕后昆,流名竹帛,此实生平之志也。 ★《梁书·侯景传》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
仲虺之诰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仲虺之诰》为《尚书·商书》名篇,解决了商汤最顶心的问题--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于合理的制度(大禹长久的事业)、源于上天的意旨(天命)、来源于人民的支持(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而不是交接手续。这也是我们认定商汤的造反是种革命的重要理由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尚书仲虺之诰

  • 作者

    未知


  • 体裁

    历史文献汇编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仲虺介绍

商汤之贤相,与伊尹一起辅佐商王。《左传》定公元年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可知仲虺为奚仲之后,商汤之左相,居于薛。薛,在今山东省滕县南四十里。《尚书.序》中曾经提到「仲虺作诰」,但东汉时已经亡佚。《墨子.非命上》:「仲虺之告曰:我闻于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左传》襄公三十年,子皮说:「《仲虺之志》云:『乱者取之,亡者悔之』」。可见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定主张

仲虺这个人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姓任,又名莱朱,是发明舟、车的大发明家奚仲之后,据说出生时雷声虺虺,闪电如蛇,大雨倾盆,解了家乡薛地多年不遇的旱灾。古时形容雷鸣声为"虺虺",同时"虺"也是蛇的代称,下雨时闪电就非常象一条条长蛇飞舞,于是他的父亲薛君借景生情,给儿子起名叫"虺",并给他以赤蛇纹身。可能他排行老二,所以叫任仲虺。仲虺长大后显示出非凡的治国才能,把薛国治理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时夏桀荒淫无道,"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老百姓民不聊生。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不少方国都起了反抗夏桀之心,其中以商汤的势力最大。时势造英雄,仲虺果断投奔了商汤,被知人善任的商汤拜为左相,和右相伊尹一起成为辅佐商汤灭夏的左膀右臂,先后灭掉韦国、顾国、昆吾国,在鸣条一战中歼灭了夏桀的主力,放逐夏桀于南巢,三千诸侯共拜商汤为天子



折叠编辑本段《仲虺之诰》-原文及解析

【序】汤归自夏至于大垌1,仲虺2作诰3。

【注释】1.大垌:地名。

2.仲(zhòng众)虺(huī灰):人名。汤王的左相,奚仲的后代。

3.诰:《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易·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尚书·大序》:"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列子·杨朱》:"告上曰告,发下曰诰。"《荀子·大略》:"诰誓不及五帝。"《说文》:"诰,告也。"段玉裁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这里用为告诉之意。

【译文】汤讨伐夏桀后从夏回国来到大垌,左相仲虺作诰。

1、征服人的形体不如征服人的心

【原文】成汤1放2桀于南巢3,惟4有惭德5。曰:"予恐来世以台6为口实。"

仲虺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7。有夏昏德,民坠涂炭8,天乃锡王勇智,表9正万邦,缵10禹旧服11,兹率12厥典,奉若天命。

【注释】1.成汤:即汤王,由于他用武力讨伐夏桀获得成功,因此叫成汤。汤是名字,成是谥号。

2.放:《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说文》:"放,逐也。"这里用为驱逐、流放之意。

3.南巢:地名。

4.惟:《易·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诗·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郑玄笺:"惟,思也。"《说文·心部》:"惟,凡思也。"《尔雅·释诂下》:"惟,思也。"这里用为思考之意。

5.德:通"得"。《墨子·节用上》:"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这里用为取得、获得之意。

6.台yí宜)《书·汤诰》:"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尔雅·释诂上》:"台,我也。"唐庐肇《汉堤诗》:"流灾降慝,天曷台怒。"宋王禹称《奠故节度使文》:"魂且有之,察台深意。"这里用为"我"之意。

7.乂yi义)《书·尧典》:"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尔雅》:"乂,治也。"《汉书·武五子传》:"保国乂民。"这里用为治理安定之意。

8.涂炭:《孟子·公孙丑上》:"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这里比喻为污浊、令人痛苦的地方之意。

9.表:《墨子·备城门》:"城上千步一表。"《荀子·儒效》:"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荀子·天论》:"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韩非子·安危》:"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韩非子·用人》:"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吕氏春秋·慎小》:"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本意为作标记的木柱之意,这里延伸为表记之意。

10.缵zuǎn纂《诗·豳风·七月》:"载缵武功。"《诗·大雅·大明》:"于周于京,缵女维莘。"《诗·鲁颂·閟宫》:"奄有下土,缵禹之绪。"《礼记·中庸》:"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说文》:"缵,继也。"这里用为继承之意。

11.服:《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书·酒诰》:"肇牵车牛,运服贾。"《论语》:"有事,弟子服其劳。"《墨子·尚贤》:"以德就利,以官服事。"这里用为从事、致力之意。

12.率:《书·伊训》:"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诗·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诗·大雅·绵》:"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大雅·假乐》:"率由旧章。"《左传·哀公十六年》:"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荀子·哀公》:"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这里用为遵循之意。

【译文】成汤把夏桀流放到南巢这个地方,思考自己的作为便惭愧自己的所得。说:"我恐怕后代把我的行为当作话柄。"

仲虺于是作诰,说:"呜呼!思考那上天生育的这些人民都有七情六欲,没有君主就会混乱,只有天生聪明的人时常能治理。那夏桀昏乱得到报应,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上天于是赐给大王勇气与智慧,用标志端正万邦,继承大禹所继承的,遵循大禹的典籍常规,把这些尊奉为天的命令。

【说明】成汤消灭了夏国,流放了夏桀,但却高兴不起来,这是因为使用了暴力。中国人崇尚仁义礼智信,反对暴力,恐怕就是来源于此。从尧舜禹以来,都是帮助别邦兴旺发达从而使该邦成为自己的附属邦国,都很少使用武力。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都知道,征服人的形体不如征服人的心。从夏启开国(公元前2070年)到夏桀丧国(公元前1600年),虽然只有四百来年,但人类的思想发展却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已经知道对大自然的治理及对人类社会的治理。道路及河流的治理使人们不再是散居各地老死不相往来的了。尽管对帝王的进贡要消耗自己的一部分财产,但帝王的赏赐也使自己的财产增加了丰富性。再加上农业经验的交流、各种日用品的交换,人民的生活是日趋稳定。正是因为有了稳定而丰富的生活,才促使了夏桀这样的人的产生。所以仲虺说得对,人都有七情六欲,如果任由个人的七情六欲的发展,那么人类社会必然是混乱的。从夏国开国君主大禹开始,就有了各种法律典章,以限制、约束人们的个人行为,使个人的行为不至于影响别人的、公众的利益。而夏桀放纵自己的七情六欲,严重影响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所以,仲虺认为,以暴制暴,用武力强迫危害人民的人停止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只要成汤自己着重遵守大禹所留的法律典章,把它们看成是上天对人的约束,那么成汤也就是正确的了。

【原文】"夏王有罪,矫1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2,式3商受命,用爽4厥师。简5贤附6势,实繁7有徒8。肇9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10,若粟之有秕11。小大战战12,罔不惧于非辜。矧13予之德14,言足听闻。

"惟王不迩15声色,不殖16货利。德懋17懋官,功赏。用人惟已,改过不吝18。克19宽克仁,彰20信兆民。

"乃葛21伯仇22饷23,初征自葛,东征西夷24怨,南征北狄25怨,曰:'奚26独后予?'攸27徂28之民,室家相庆,曰:'徯29予后,后来其苏30。'民之待商,厥惟旧31哉!

【注释】1.矫jiáo角)《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遇之肴,矫以郑伯之命而犒师焉。"《谷梁传·宣公十五年》:"矫王命以杀之。"《墨子·非命》:"彼用无为有,故谓矫。"《战国策·齐策四》:"矫君命。"《吕氏春秋·悔过》:"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史记·魏公子列传》:"矫魏王令。"这里用为假托、诈称之意。

2.臧zang脏)《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怲。既见君子,庶几有臧。"《诗·大雅·抑》:"辟尔为德,俾臧俾嘉。"《论语·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荀子·儒效》:"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这里用为好的、美好的、善良的之意。

3.式:通"试"。《书·武成》:"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左传·成公二年》:"蛮夷戎狄,不式王命。"《孙膑兵法·见威王》:"式礼采,垂衣裳,以禁争夺。"这里用为使用之意。

4.爽:《左传·昭公元年》:"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这里用为明白、明智之意。

5.简:《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子·离娄下》:"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荀子·非十二子》:"其冠,其缨禁缓,其容简连。"《荀子·议兵》:"简礼贱义者,其国乱。"《韩非子·亡征》:"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这里用为怠慢、倨傲之意。

6.附fù副)《周礼·大司徒》:"其附于刑者,归于土。"《礼记·王制》:"附于诸侯,曰附庸。"《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这里用为依傍、依附之意。

7.繁:《诗·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8.徒:《左传·宣公十二年》:"原屏咎之徒也。"《左传·襄公三十年》:"岂为我徒。"《老子·七十六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管子·版法》:"外之有徒,祸乃始牙。"《孟子·滕文公下》:"圣人之徒也。"这里用为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之意。

9.肇zhào赵)《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诗·大雅·生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尔雅·释诂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楚辞·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这里用为开始、最初之意。

10.莠yǒu有)植物名。一年生草本植物,样子很像谷子。《诗·齐风·甫田》:"惟莠骄骄。"《诗·小雅·大田》:"不稂不莠,去其螟螣。"《说文》:"莠,禾粟下扬生莠。"这里用为野草之意。

11.秕bǐ比)《左传·定公十年》:"用秕稗也。"《说文》:"秕,不成粟也。从禾,比声。"这里用为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之意。

12.战:《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尔雅·释诂下》:"战栗,惧也。"《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子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于錞于、丁宁、儆其民也。"王引之述闻:"战读为惮,惮,惧也。"《韩非子·初见秦》:"弃甲负弩战竦而却。"《广雅·释言》:"战,惮也。"《汉书·高五王传》:"股战而栗。"这里用为恐惧害怕之意。

13.矧shen审)《书·大禹谟》:"至诚感神,矧兹有苗。"孔传:"矧,况也。"《诗·小雅·伐木》:"犹求友声,矧伊人矣。"《诗·小雅·宾之初筵》:"三爵不识,矧敢多又。"《诗·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尔雅·释言》:"矧,况也。"这里用为况且之意。

14.德:《书·大禹谟》:"侮慢自贤,反道败德。"《书·洪范》:"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诗·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周礼·地官》:"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篇海类编》:"德,德行。"这里用为品德、品行之意。

15.迩:(er耳)《书·舜典》:"柔远能迩。"《书·皋陶谟》:"迩可远,在兹。"《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诗·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16.殖:《新五代史》:"父宗善殖财货,富拟王侯。"这里用为经营,从事买卖活动之意。

17.懋:(mao冒)《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书·盘庚》:"懋建大命。"《书·康诰》:"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国语·晋语四》:"懋穑劝分省用足财。"《说文》:"懋,勉也。"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18.吝:(lìn赁)《易·姤·上九》:"姤其角,吝,无咎。"《说文·口部》:"吝,恨惜也。"王筠句读:"恨,惜固是一义引伸……又恨惜兼之。"这里用为"悔恨、遗憾"之意。

19克:《易·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洪范》:"二曰刚克,三曰柔克。"《诗·小雅·正月》:"既克有定,靡人弗胜。"《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郑玄笺:"克,能也。"《尔雅》:"克,能也。"《荀子·君道》:"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这里用为"能"之意。

20.彰:(zhāng章)《书·皋陶谟》:"彰厥有常。"《书·伊训》:"嘉言孔彰。"《老子·二十一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吕氏春秋·怀宠》:"义理之道彰。"《说文》:"彰,文彰也。"《广雅·释诂四》:"彰,明也。"这里用为显明、显著之意。

21.葛:古国名。夏末商初时的一个国家。《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乃葛国国君。

22.仇:(chóu酬)《书·五子之歌》:"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韩非子·孤愤》:"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史记·留侯世家》:"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这里用为仇恨之意。

23.饷:(xiǎng响)招待,供给或提供吃喝的东西。《孟子·滕文公下》:"有童子以黍肉饷。"《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故求其诚者,非归饷也不可。"《韩非子·五蠹》:"幼弟不饷。"

24.夷:《书·尧典》:"宅喁夷。"《书·舜典》:"蛮夷率服。"《诗·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玁狁于夷。"《诗·大雅·绵》:"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周礼·职方式》:"四夷八蛮。"《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即我国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25.狄:(dí笛)《论语·子路》:"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国语·晋语》:"戎狄怀之。"《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韩非子·十过》:"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纣为黎丘之搜而戎、狄叛之。"《史记·货殖列传》:"夷狄益甚。"本义是指中国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通称为北狄。狄或北狄曾是古代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

26.奚:(xī栖)这里用为代词,相当于"胡"、"何"。《论语·为政》:"子奚不为政?"《列子》:"奚方能已之乎?"这里表示何,为什么之意。

27.攸:(yōu优)《易·屯·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易·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书·多方》:"乃尔攸闻。"《诗·小雅·楚茨》:"报以介福,万寿攸酢。"《诗·大雅·皇矣》:"攸馘安安。"《诗·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郑玄注:"攸,所也。文王来至灵囿,视牝鹿所游伏之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未有攸底。"《尔雅》:"攸,所也。"这里用为助词,放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之意。

28.徂:(cu促)《书·胤征》:"胤后承王命徂征。"《诗·卫风·氓》:"自我徂尔。"《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诗·小雅·车攻》:"四牡庞庞,驾言徂东。"《诗·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诗·大雅·绵》:"自西徂东,周爰执事。"《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尔雅》:"徂,往也。"《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这里用为前往之意。

29.徯:(xi西)《书·益稷》:"惟动丕应。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有休。"《孟子·梁惠王下》:"徯我后。"《说文》:"徯,待也。"这里用为等待之意。

30.苏:《小尔雅·广名》:"死而复生谓之苏。"《礼记·乐记》:"蛰虫昭苏。"《楚辞·九章·橘颂》:"苏世独立。"《集韵》:"苏,俗作苏。'《广韵》:"苏,息也,死而更生也。"这里用为更生之意。

31.旧:通"久"。《书·无逸》:"旧劳于外。"《诗·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公羊传·庆公二十九年》:"修旧也。"《小尔雅》:"旧,久也。"这里用为长久之意。

【译文】"夏桀王有罪,诈称的诬辞来自上天,来对老百姓发布命令。上天使用了不善良的夏桀,从而使商接受了上天命令,使我们的军队明白。简慢贤能依附势力,这种人确实有许多同党。从我们在夏朝立国开始,他们就把我们商看成是禾苗里的杂草,谷粒中的空壳。我们商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害怕,没有哪一个人不担心无罪而招来横祸。况且我们商的美德善言,能够动人听闻。

"大王您不亲近歌舞女色,不聚敛金钱财物。勉力品德之人用官位来勉励,勉力功绩之人用奖赏来勉励。任用别人就象任用自己一样深信不疑,改正过错后就无遗憾。能够宽厚能够仁爱,对亿万人民明确地显示了诚信。

"葛伯与送饭者为仇。您的的征讨从葛国开始。您向东征讨西边的夷族人便埋怨;向南征讨北方的狄族人便埋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呢?'老百姓盼望您前去,都举家欢庆,说:'等待我们的国君吧,君王来了我们就更生了。'人民拥戴商汤,已经很长久了。"

【说明】本节是仲虺宽慰汤王的言词,他指出历史上并不是没有战争,并不是没有暴力,葛伯残酷地杀害给田间送饭的人,就是草菅人命,因此您消灭他是代表了人民的意愿。既然人民都拥戴商,那么使用暴力去消灭用暴力来对待人民的人,也就是正确的了。

【原文】"佑贤辅德,显忠遂1良,兼弱攻昧,,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于中民,以义2制3事,以礼4制心,垂5裕后昆6。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7,自用则小。'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8有礼,覆9昏暴。钦10崇天道,永保天命。"

【注释】1.遂:《礼记·月令》:"赞桀俊,遂贤良。"这里用为推荐或举荐之意。

2.义:《书·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与性成。"《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这里用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之意。

3.制:《孙子·虚实》:"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汉贾谊《过秦论》:"制其兵。"《汉书·赵广汉传》:"威制豪强。"这里用为控制、制服之意。

4.礼:《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诗·墉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5.垂:韩愈《答李诩书》:"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这里用为留传之意。

6.昆:左思《吴都赋》:"虞、魏之昆。"这里用为子孙后代之意。

7.裕:《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诗·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礼记·中庸》:"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法言·孝至》:"天地裕於万物乎!万物裕於天地乎!"李轨注:"裕,足也。"《说文·衣部》:"裕,衣物饶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宽足之称。"这里用为充足、丰富之意。

8.殖:《书·汤诰》:"贲若草木,兆民允殖。"《国语·周语》:"上得民心,以殖义方。"这里用为立、树立之意。

9.覆:《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老子·五十一章》:"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论语·子罕》:"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庄子·德充符》:"虽天地覆坠。"《楚辞·天问》:"覆舟斟寻。"这里用指为倾覆之意。

10.钦:《书·益稷》:"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书·盘庚》:"钦念以忱。"《尔雅》:"钦,敬也。"《礼记·内则》:"钦有帅。"这里用为敬佩、恭敬之意。

【译文】"帮助贤能辅佐有德,显示忠诚举荐善良,兼并弱小攻击昏昧,夺取动乱之国侮辱亡国君主,推翻亡国之君巩固可存之主,邦国就会昌盛。德行日日更新,天下万邦都装胸怀;内心自我满足,亲戚也会背离。君主勉励于大的德行,在百姓中建立起品德,以最佳行为方式来控制事物,以社会行为规范来控制人心,留传给后代子孙。我听说:'能够自己找到老师的人可以称王,说别人不如自己的人会灭亡。谦虚好问的人就会越来越丰富,自以为是的人就会越来越渺小。'呜呼!要谨慎结局,就要从开始做起。树立起社会行为规范,颠覆昏暴的君主。恭敬崇尚天的道路,才能永远保证天的规律。"

【说明】本节是仲虺告诉汤王一些行为规范,作为一个君王,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那是要从整个社会、全体人民出发的。只有"天下为公",人民才会承认你的统治。如果只为自己着想,那么就只能回家待着吧。



折叠编辑本段《仲虺之诰》-评论

《仲虺之诰》从三方面阐述了商汤革命的合理性:

一、讨伐夏桀是按照老天爷的意思干的,是为了拯救老百姓。这就是所谓的"顺乎天"!仲虺说:"上天生养人民,人人都有情欲,没有君主,人民就会乱,因此上天又生出聪明的人来治理他们。夏桀行为昏乱,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上天于是赋予勇敢和智慧给大王,使您做万国的表率,继承大禹长久的事业。您现在要遵循大禹的常法,顺从上天的大命!夏王桀有罪,假托上天的意旨,在下施行他的教命。上天因此认为他不善,要我商家承受天命,使我们教导他的百姓"。意思是说,"天子"是由老天爷指定来治理老百姓的,老天爷不会错,他指定的"天子"一定是又聪明,又勇敢。夏桀行为昏乱,违背了老天爷要他治理好百姓的初衷,因此要你替代他做天子。仲虺是当时有名的大巫师,他的话代表上天的旨意,有很强的鼓惑性。

二、称赞商汤品德高尚,身受百姓爱戴,与夏桀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所谓的"应乎人"!仲虺说:"大王不近声色,不聚货财;德高望重的人任用他,功高盖世的人奖励他,能用贤人之谏言,能够知错就改;能宽能仁,昭信于万民。"用仲虺的话说,商汤之品德,接近于高大全似的"完人",而夏桀的品德,是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所以当商汤"革命"时,"东征则西夷怨恨,南征则北狄怨恨。他们说:怎么独独把我们百姓摆在后面?我军过往的人民,家家互相庆贺。他们说:等待我们的君主,君主来临,我们就会复活了!天下人民爱戴我们商家,已经很久了啊!",这段话颇有点象李自成起义时百姓的反应:"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得民心者得天下,两相对比,谁最有资格当天子不言而喻。

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大禹王创立的合理制度,而夏桀恰恰是破坏了他的祖上的制度。仲虺巧妙的"对事不对人",给革命找到了第三个合理的理由。他不厌其烦地解释商汤革命是为了"继承大禹长久的事业,尊循大禹的常法",革命后只要我们"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就会怀念",既然已经"革命"了,关健就是以后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不失江山。仲虺劝勉商汤要"努力显扬大德,对人民建立中道,用义裁决事务,用礼制约思想,把宽裕之道传给后人",要"佑助贤德的诸侯,显扬忠良的诸侯;兼并懦弱的,讨伐昏暗的,夺取荒乱的,轻慢走向灭亡的",如此才能建立起"文明富强的现代化强国"啊!

仲虺最后对商汤说:"敬重上天这种规律,就可以长久保持天命了",的确,仲虺创造发明的这种"革命理论",在中国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不管是刘帮推翻暴秦,还是李世民推翻暴隋;不管是朱元璋推翻暴元,还是洪秀全打倒腐败的清政府,其政治口号都没有摆脱仲虺"顺天应人"的窠臼。既便从近代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中,也可以找到仲虺"革命理论"的影子。仲虺不愧是创建革命理论的鼻祖,据专家考证,那位捉鬼的钟馗,其实就是仲虺的谐音。他生而辅佐商汤成功革命,死了还化身为捉鬼的钟馗,不断地"革命",把阎王爷统治的地狱也闹得个地覆天翻,真的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也哉!"



折叠编辑本段《仲虺之诰》-周秉钧解

三朡回亳的路上,商汤私下一直都有点闷闷不乐,记载始终只是记载,商汤那点事儿自己心里清楚--自己以臣伐上,最后还流放了天子,落了个话柄给后世。

或者是感同身受吧,本身也是夏的诸侯的任仲虺看出了商汤的心思,他过来跟商汤说了一段话,这就是尚书上著名的"仲虺之诰"

任仲虺说:"啊!上天生养人民,人人都有情欲,没有君主,人民就会乱,因此上天又生出聪明的人来治理他们。夏桀行为昏乱,人民陷于泥涂火炭一样的困境;上天于是赋予勇敢和智慧给大王,使您做万国的表率,继承大禹长久的事业。您现在要遵循大禹的常法,顺从上天的大命!

"夏王桀有罪,假托上天的意旨,在下施行他的教命。上天因此认为他不善,要我商家承受天命,使我们教导他的众庶。简慢贤明依从权势的,这种人徒众很多。从前我商家立国于夏世,像苗中有莠草,像粟中有秕谷一样。小百姓和大人物战栗恐惧,无不害怕陷入非罪;何况我商家的德和言都可听闻呢?"大王不近声色,不聚货财;德盛的人用官职劝勉他,功大的人用奖赏劝勉他;用人之言像自己说的一样,改正过错毫不吝惜;能宽能仁,昭信于万民。从前葛伯跟馈食的人为仇,我们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大王东征则西夷怨恨,南征则北狄怨恨。他们说:怎么独独把我们百姓摆在后面?我军过往的人民,室家互相庆贺。他们说:等待我们的君主,君主来临,我们就会复活了!天下人民爱戴我们商家,已经很久了啊!

"佑助贤德的诸侯,显扬忠良的诸侯;兼并懦弱的,讨伐昏暗的,夺取荒乱的,轻慢走向灭亡的。推求灭亡的道理,以巩固自己的生存,国家就将昌盛。

"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就会怀念;志气自满自大,亲近的九族也会离散。大王要努力显扬大德,对人民建立中道,用义裁决事务,用礼制约思想,把宽裕之道传给后人。我听说能够自己求得老师的人就会为王,以为别人不及自己的人就会灭亡。爱好问,知识就充裕;只凭自己,闻见就狭小。

"啊!慎终的办法,在于善谋它的开始。扶植有礼之邦,灭亡昏暴之国;敬重上天这种规律,就可以长久保持天命了。"


仲虺 锁定B 添加义项 ?



仲虺,华夏族,奚仲后裔,薛方国君主,生于薛(今滕州市官桥镇薛国故城),汤革夏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基本信息
  • 本名

    仲虺

  • 别称

    莱朱

  • 所处时代

    商汤时期

  • 民族族群

    华夏族

  • 出生地

    薛国(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

  • 主要作品

    《仲虺之诰》

  • 主要成就

    汤革夏命,商汤革命


  • 所属作品

    《左传》《尚书》

  • 职位

    政治家、军事家

  • 故城

    薛国故城

  • 城市

    山东省滕州

  • 墓地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宋天堌

  • 姓氏

    任姓






目录




折叠简介

仲虺【huǐ 】,姓任,又叫莱朱,又名中垒,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 ,是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他辅佐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成为一代名相 。据说其出生时雷声虺虺,闪电如蛇,大雨倾盆,解了家乡多年的的旱灾。古时候形容雷鸣声为"虺虺",同时虺也是蛇的代称,因为下雨时闪电就像一条条长蛇飞舞,于是他的父亲给儿子起名叫"虺",并给他以赤蛇纹身。因排行老二,所以叫任仲虺。

仲虺24岁继薛国国君之位,他是一位极具才华与政治远见的人物 。居薛期间,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带领薛地民众,着力改进生产工具,号召各个村落在低洼地带打井取水,发展农业。他还倡导人们饲养牲畜,大力发展畜牧业。他设立农官,教人民用庄稼的秸秆饲养牲畜,用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来提高土地的肥力。仲虺还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铜器制造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皮革、酿酒、养蚕、织帛等,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仲虺的带领下,薛国成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 。而此时的夏王朝,已是江河日下、众叛亲离。仲虺高瞻远瞩,欣然加入商汤灭夏的行列中,成就了一番伟业 。

他与伊尹并为商汤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大业。《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可知仲虺为奚仲之后,商汤之左相,居于薛。薛,在今山东省滕县南四十里。身为商汤的"左相",仲虺在商代初年的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尚书·序》中曾经提到"仲虺作诰",但东汉时已经亡佚。《墨子·非命上》:"仲虺之告曰:我闻于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仲虺的治国之道曰:"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这里讲的"国之利",即《左传·宣公十二年》仲虺所云:"取乱、侮亡、兼弱也"。

《尚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折叠政治主张

汤之贤相,与伊尹一起辅佐商王。《左传》定公元年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可知仲虺为奚仲之后、商汤之左相、居于薛。薛,在当下山东省滕县南四十里。《尚书.序》中曾经提到"仲虺作诰",但东汉时已经亡佚。《墨子.非命上》:"仲虺之告曰:我闻于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左传》襄公三十年,子皮说:"《仲虺之志》云:'乱者取之,亡者悔之'"。可见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定主张 。



折叠仲虺作诰

《仲虺之诰》--《尚书·商书》

汤归自夏,至于大垧,仲虺作诰。

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仲虺乃作诰,曰:

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师。简贤附势,实繁有徒。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矧予之德,言足听闻。

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

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戴商,厥惟旧哉!

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已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译文:

汤和仲虺挥师大破夏军,歼灭了夏军主力,自夏凯旋,到了大垧,仲虺作诰,也就是天子的告示。

成汤将桀流放在南巢,心有惭愧,说:"我恐怕来世的后人,会以我作为口实。"

仲虺于是作诰,说:

呜呼!思考那上天生育的这些人民都有七情六欲,没有君主就会混乱,只有天生聪明的人时常能治理。那夏桀昏乱得到报应,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上天于是赐给大王勇气与智慧,用标志端正万邦,继承大禹所继承的,遵循大禹的典籍常规,把这些尊奉为天的命令。

夏王桀有罪,诈称的诬辞来自上天,来对老百姓发布命令。上天使用了不善良的夏桀,从而使商接受了上天命令,使我们的军队明白。简慢贤能依附势力,这种人确实有许多同党。从我们在夏朝立国开始,他们就把我们商看成是禾苗里的杂草,谷粒中的空壳。我们商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害怕,没有哪一个人不担心无罪而招来横祸。况且我们商的美德善言,能够动人听闻。

大王您不亲近歌舞女色,不聚敛金钱财物。勉力品德之人用官位来勉励,勉力功绩之人用奖赏来勉励。任用别人就象任用自己一样深信不疑,改正过错后就无遗憾。能够宽厚能够仁爱,对亿万人民明确地显示了诚信。

葛伯与送饭者为仇,您的的征讨从葛国开始。您向东征讨,西边的夷族人便埋怨;向南征讨,北方的狄族人便埋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呢?"老百姓盼望您前去,都举家欢庆,说:"等待我们的国君吧,君王来了我们就更生了。"人民拥戴商汤,已经很长久了。

帮助贤能辅佐有德,显示忠诚举荐善良,兼并弱小攻击昏昧,夺取动乱之国侮辱亡国君主,推翻亡国之君巩固可存之主,邦国就会昌盛。德行日日更新,天下万邦都装胸怀;内心自我满足,亲戚也会背离。君主勉励于大的德行,在百姓中建立起品德,以最佳行为方式来控制事物,以社会行为规范来控制人心,留传给后代子孙。我听说:'能够自己找到老师的人可以称王,说别人不如自己的人会灭亡。谦虚好问的人就会越来越丰富,自以为是的人就会越来越渺小。'呜呼!要谨慎结局,就要从开始做起。树立起社会行为规范,颠覆昏暴的君主。恭敬崇尚天道,才能永保天命。

仲虺,商汤的政治助手。商汤把夏桀的政权打垮之后,夏桀逃到了一个名叫南巢的偏远地方。虽然给夏桀留了一条生路,但是,商汤还是感到不安和愧疚,他担心后世之人会反反复复地议论他,指责他的失德之举:把天子都流放了。就在商汤没完没了地自责之际,仲虺写下了这篇诰词,其中心思想,是宽慰商汤:你毋须自责,你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概而言之,这是一篇揣摸"上意"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典型的"颂圣"之作。那么,仲虺是如何完成他的"颂圣之旅"的呢?

仲虺首先从政治哲学的层面上,论证了商汤打垮夏桀的正当性。他说,假如没有君主,民众就会为所欲为,这就会导致祸乱。因此,上天安排了聪明的圣王来治理民众,防止祸乱。但是,夏桀却不是上天安排的圣王。因为他不符合圣王的条件。他为人昏乱,不能体恤民众疾苦;在他的治理之下,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随时都面临灭顶之灾。在这种情况下,上天特别赋予您智慧与勇气,是要让您救民于水火,成为民众的依靠。

接下来,仲虺又进一步告慰商汤:夏桀的罪,在于伪造天命,虐待民众。上天认为他不善,才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托付给您。从前,我们商国立于夏朝,就像良苗生于莠草之间,虽不乏圣贤,却没有权势,因而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依附。再加上我们远播的善德之声,确实是很危险的,这就仿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这种情况下,只因为您不近声色,不爱财利,您把官职交给德高之人,把奖赏颁给功大之人,您的宽厚之德渐渐昭明于天下。因而,从征伐葛伯开始,您东征,则西夷埋怨您;您南征,则北狄埋怨您--都埋怨您把他们放在后面了。他们盼望您早日降临,如久旱之盼云霓,如罪人之盼福音。

读完整篇诰词,感到仲虺主要讲了两个主题:一是论证商汤灭夏的合理性,以解开商汤自责自扰的心结。二是阐述了一套普遍性的政治原则。

就前一个主题而言,仲虺的意图主要是让天子心里舒服。为了加强论证效果,他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显得比较华丽,也很有气势。文献中虽然没有"天子大悦"之类的记载,但估计已经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就后一个主题而言,仲虺一方面是想表现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智慧,另一方面,似乎也有"驯服天子"的隐秘意图。因为他强调,天子应当依赖贤人,而他自己就是天子身边的贤人,因而,自己有资格充任"王者之师",有资格更多地参与决策,影响政治的走向。

不过,如果我们相信这篇诰词确实出自商汤时代,那么,事情也许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性:这篇诰词其实就是商汤授意的。

在这篇文献的开始,就已经说明,仲虺写这篇诰词,是由于商汤灭夏之后的愧疚和不安引起的。但是,商汤怎么可能为此事而不安呢?倘若他真有这样的"妇人之仁",怎么可能成就灭夏的大事呢?在《汤誓》篇中,在征伐夏桀的前夕,商汤自己就已经为灭夏进行了义正辞严的论证。可见,对商汤来说,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在心理上早就已经解决了。因此,商汤内心不安之说,很可能并非真有其事,很可能就是商汤与仲虺密谋的结果。

更合理的情况也许是这样的:商汤灭夏之后,社会上随即出现了一些指责商汤的言论。而且,主导性的舆论很可能就是批评、不赞同。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商汤与仲虺策划了这起重大的宣传方案:

第一步,先放出风去,就说商汤驱逐夏桀之后,自己也很惭愧,心里也很不安。以这样的姿态顺应舆论,以博取舆论的同情。在这样的姿态中,商汤的公众形象不再是一个耀武扬威的征服者,反而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他内心不安,不断自责,羞愧难当,经受着难以解脱的心理煎熬。这就给那些批判者提供了一个下台阶的理由:人家都感到自己错了,就不再穷追不舍了吧。

第二步,再让仲虺代表群臣、代表诸侯,同时也代表舆论,来宽慰商汤,让商汤走出自责的阴影。当然,为了达到引导舆论、操纵舆论的目的,就不能仅仅止于宽慰商汤--其实商汤根本就不需要这个,而是要正面论证商汤灭夏的正当性。而且,为了转移舆论的注意力,论证的重心还不能停留在"驱逐夏桀"这个事实上--因为这又会不断地引发人们的怀旧之心,而是要把论证的重心放在"商汤作为救世主"这个事实上:四海之内,人们望眼欲穿地期待他,埋怨他为什么来得这么晚,等等。如此一来,公共舆论的注意力就跟着转移了。除此之外,仲虺在后半部分阐述的为政之道,很可能也是他们君臣两人共同策划的结果,它的意图是,通过积极的、前瞻性的政治建设,引导公众积极地向前看,而不要再去纠缠已经过去的事物。



折叠墓地

莱朱死后,葬于亳城(今山东省曹县)北,世称宋天堌(今菏泽市曹县潘白刘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0 15: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敬典能承志,培才在育英;【田秀英】
诗书延世泽,礼义焕家声。【朱慈焕】【{湘江水逝楚云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0 15: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落石出真石现【甄士隐】
鸟尽弓藏假玉飞【贾雨村】

正册判词
折叠判词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折叠注释
1."富贵"二句--说史湘云从小失去了父母,由亲戚抚养,因而"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富贵多对她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违,丧失、失去。襁褓:为背负小儿的背带或布兜,这里指年幼。

2."展眼"句--展眼:一瞬间。吊:对景伤感。斜晖:傍晚的太阳。这句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思。史湘云可能是嫁给卫若兰的。只是好景不长,婚后不久,夫妻就离散了。

3."湘江"句--诗句中藏"湘云"两字,点其名。同时,湘江又是娥皇、女英二妃哭舜之处;楚云则由宋玉《高唐赋》中楚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一事而来。所以,这一句和画中"几缕飞云,一湾逝水"似乎都是喻夫妻生活的短暂。

折叠译文
生在富贵人家有什么用?年幼时便父母双亡。放眼望去,在夕阳的光辉下,湘江水逝,楚天云飞。

折叠编辑本段红楼梦曲
折叠原文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折叠注
1.绮罗丛--指富贵家庭的生活环境。绮罗,丝绸织物。

2.霁月光风--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这里是比喻史湘云咏诗的才华。

3."厮配"句--据脂砚斋评注提到,史湘云后与一个贵族公子卫若兰(曾出现于第14回)结婚。

4."准折得"句--折得,抵销得。坎坷,道路不平的样子,引申为人生道路上曲折多难。这里指史湘云幼年丧失父母寄养于叔婶的不幸。

5.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两句中藏有"湘云"二字,又说"云散"、"水涸",指湘云早寡。

6."尘寰中"句--尘寰,尘世,人世间。消长,消失和增长,犹言盛衰。数,命数,气数。

抱道石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2: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真名士自风流。真宗的大明四皇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15: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悬日月照乾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9: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仁让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仁让,汉语词汇,拼音是rén ràng,意思是仁爱谦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仁让

拼音
rén ràng


解释
仁爱谦让

出处
《后汉书·儒林传·孙期》

目录
1解释
2出处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仁爱谦让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后汉书·儒林传·孙期》:"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 清·戴名世《恭纪睿赐慈教额序》:"当此之时,和气薰蒸,家崇仁让,而汪氏一门尤为首称,可谓盛矣。"
戴名世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 戴名世20岁授徒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诵。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应试。二十六年,以贡生考补正蓝旗教习,授知县,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漫游燕、赵、齐、 鲁、越之间。 康熙五十年(1711),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二年二月初十日 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5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戴名世


  • 别名

    忧庵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653年


  • 逝世日期

    1713年



  • 职业

    文学家


  • 出生地

    安徽桐城


  • 代表作品

    《四书朱子大全》


  • 官位

    翰林院编修


  • 成就

    康熙四十八年榜眼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折叠背景

戴名世,1653年三月十八日(4月16日)生,幼时家境相当贫寒,对他来说,这是一个窘困多艰的时期,也是一个发愤立志的时期。其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活磨炼,不仅铸就了戴名世独特的性格特征,而且也为他日后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戴名世自幼即刻苦上进,力学古文不辍。他"一日不读书,辄忽忽如有亡失;但得一书,往复观玩,可以忘寝食"(《与朱生书》)。戴名世六岁开蒙就读,十一岁熟背《四书》《五经》,被乡里长辈公认为戴氏"秀出者"(《戴母唐孺人寿序》)。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戴名世年未及弱冠即善为古文辞,二十岁起开始授徒以养亲,二十八岁以秀才入县学,不久后以拔贡生入京师,补为正蓝旗教习。


折叠执教

戴名世十三年的开馆执教,使其对社会对生活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明清之际炽热的民族思想推动下,戴名世在青少年时期就日渐树立起"视治理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戴名世三十四岁时被督学使者李振玉荐入国子监。作为一个正直的文士,他不愿"曳候门之裙",因此只能过着冷落、孤寂的生活。此后,他在京师与徐贻孙、王源、方苞等人相聚,往往"极饮大醉,嘲谑骂讥",使达官贵人们侧目。戴名世与方苞等人的结合,是以针砭时弊、振兴古文为共同旨趣的。他们每每"酒酣论时事、吁嗟咄嘻,旁若无人"(戴名世《北行日记序》)。这毫无疑问招来了公卿大夫们的仇视和攻击。而他们在古文创作方面的长期切磋研讨,也有力地推动了古文的发展;他们的古文创作实践,又哺育着桐城派的诞生。

戴名世早就立下了"欲上下古今,贯穿驰骋,以成一家之言。……则于古之人或者可以无让"(《初集原序》)的宏大愿望。当时,因为明史资料散逸颇多,有些又失于记载,因此尚无人能写明史。而戴名世每以史才自负,他很想仿效《史记》形式,作出纲目,然后广泛搜罗资料,相互参证,力求真实,写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因此他广游燕赵、齐鲁、河洛并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访问故老,考证野史,搜求明代逸事,不遗余力。一时之间,文名播于天下。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戴名世的弟子尤云鹗把自己抄录的戴氏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由于戴氏居南山冈,遂命名为《南山集偶抄》,即著名的《南山集》。此书一经问世,即风行江南各省,其发行量之大,流传之广,在当时同类的私家著作中是罕见的。正是这本书,使戴名世流芳文坛两百多年,却也使他遭致杀身大祸。


折叠晚年

戴名世的晚年,基本上持一种与清政府合作的态度。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戴名世年已五十二岁,赴顺天乡试,中第五十七名举人。第二年参加会试未中,复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再试,中会试第一名,殿试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俗称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供职,参与明史馆的编纂工作。时过两年,即因行世已久的《南山集》中录有南明桂王时史事,并多用南明三五年号,被御史赵申乔参劾,以"大逆"罪下狱,又两年后1713年二月初十 (3月31日)被处死,死年六十岁。此案株连数百人,震动儒林。当时政界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如桐城派开山鼻祖方苞、侍郎赵士麟、淮阴道王英谟、庶吉士汪汾等三十二人"都被牵连其中。这就是著名的"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南山集》案"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原因。满清贵族入关掌握中原政权后,虽然采取了一些笼络人心的措施,但"剃发"、"圈地"等一系列野蛮的民族压迫政策乃使人心思变,清统治颇为不稳。于武力镇压后,清廷又特别重视从思想上加以严厉钳制,动辄屡兴大狱,深文周纳,罗织罪名,对他们认为不驯服的知识分子进行酷烈的镇压。戴名世遂罹其难。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成就折叠文史成就

戴名世在文学、史学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成就。从《南山集》中可看出他的散文是沿着明代唐宋派的道路在发展,有其特色。他与桐城派方苞交往甚密,论文主张对桐城派古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认为作文当以"精、神、气"为主,语言文字为次(《答张、伍两生书》)。他又认为文章之所以能传神,关键在于"义理",而"语气"则是从属之物(《有明历朝小题文选序》)。他提倡文章要平易自然而言之有物,反对藻饰剽窃,认为"自然之文"才是文章的最高标准,而文章只有讲究"精"与"神"才能达到"自然"的境界。同时,他又指出自然之文也必须"道、法、辞"三者均备,即思想内容、结构法则与语言应当完美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与刘言洁书》《己卯行书小题序》等)。所有这些主张都为桐城派的形成奠定了相当的理论基础。

戴名世文章以史论、史传、游记、序跋为主。他对史学很感兴趣,时常倾慕司马迁、欧阳修独自修撰《史记》《五代史》。他每读《史记》,联想今世,常感慨激发,痛惜明清之际许多可歌可泣的忠臣义士以及许多使人痛恨的乱臣贼子事,皆湮没于世,而有明一代的成败得失,也不得闻之于后人。因此他决心仿效司马迁、欧阳修,立志修撰《明史》。这样他在漫游天下时就有心收集轶闻遗编,特别是有关南明王朝的史事。他曾说自己"二十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万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汨汨,欲触喉而出……欲将之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与刘大山书》)。由于他生活十分穷困,藏书甚少,又忙于教书,亦无闲瑕,因此他本来是准备等材料搜集全之后,年老退隐名山,专事著述,但此愿未了而大难猝然临头。他著述的志愿虽然最终未能完成,但《南山集》一书亦可名垂后世,足彰其志。他所撰的史论、史传等,算是对行游天下、考稽放失旧闻的一个小结。


折叠史论评价

他的史论言辞犀利,议论透辟,如《老子论》《范增论》《抚盗论》《史论》等。后代学者称赞他"才气汪洋浩瀚,纵横飘逸,雄浑悲壮,举动得《左》《史》《庄》《骚》神髓"(萧穆《戴忧庵先生事略》)。其中《老子论》认为老子所言,多"涉历世故之道,"愤恨道教徒妄托老子为教主;《范增论》认为"定天下者必明于天下之大势,而后可以决天下之治乱";《抚道论》认为"群盗"是"假手于文武大吏",这种官吏正是"国家之大盗";《史论》认为《史记》《五代史》为良史,以上这些都可谓是真知灼见。


折叠史传文学

名世最佳的散文首推史传文学和游记。《南山集》今本卷六、七、八的数十篇传记,卷十一的五篇《日记》,卷十二《子遗录》,卷十三的四篇《纪略》等,既表彰了明亡之后坚持民族气节、隐居不仕的读书人,又歌颂了抛却一己之私、奔走于抗清事业的忠贞烈士,同时还在有的章节(如《曹先生传》)中将他们与那些"受人主知遇得富贵而反颜事仇者"作一对比,讥刺了为求富贵而摇身一变、腆颜事清的无耻故明官僚。戴名世以史迁为师,史传作品成就最高,或谓"先生为文得司马子长之神,归熙甫后一人"(邓实《戴褐夫集跋》)。《画网巾先生传》是他的名篇,堪称史传文学中的佳作。此文用极其生动的笔调刻画了一个"其姓名爵里皆不得而知"的反清英雄形象,虽实录其事而人物个性鲜明,通篇寓庄于谐,情趣盎然,继承了司马迁史传文学的优秀传统。因为他的史传普遍笔法生动洗练而又述事周详,故梁启超称赞他"史才特绝"。

南山集》中的一些游记散文如《游天台山记》《龙鼻泉记》《雁荡记》《游大龙湫记》等,"空灵超妙"(方宗城《桐城文录序》),写山川景色颇细,文笔清丽生动。


折叠讽刺小品

戴名世写讽刺小品文说精,如《鸟说》《邻女语》《醉乡记》等都相当有名。这些小品文拟人写物、以物喻人,针砭时事,入木三分。《鸟说》用小鸟的遭遇倾诉自己和身处底层的人民的不幸,堪称短篇佳制。《邻女语》是一篇寓言体杂文,写西邻女陋而善嫁,东邻女虽美而无聘之才,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西邻女善于取悦世人,"随时为巧靡之涂妆",而东邻女却不以媚世以邀宠,故终"无聘之者"。这个小品讽刺了当时社会上事非不分、黑白颠倒、埋没人才的丑恶现象。《醉乡记》则用一个"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的大醉乡来讽刺当时社会。在这个醉乡里,少数清醒者却反而被醉客"指以为笑"。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表现了异曲同工的深刻寓意。

南山集》原刻本遭禁毁已不可见,但它为作者在历史上留下了铮铮文名。而在《南山集》案中首告戴名世的赵申乔,无论他与戴有否嫌隙,为了对朝廷表忠诚而不惜致人于罪,毕竟难免有邀功请赏之嫌,且祸及数百人,酿成一个大肆迫害文人学士的文字狱案,因此赵申乔颇为士林所不齿。而戴名世的著作虽遭焚毁,沉冤数百年,但后人对其人品文章都十分景仰,以致于其后的一百几十年中,清朝统治者虽上下搜索,几令禁毁,但《南山集》仍不断被人们秘密传抄,不时变换名称在民间出现。为逃避迫害者的耳目,人们将其改名为《潜虚先生文集》流传于世。清中叶道光以后,清廷对文化的控制有所松动,所刻版本逐渐增多。戴名世生前所刊印的《南山集偶抄》所收文章仅百十余篇,其数量仅占戴氏全部著作的五分之一。作者死后,陆续有人搜集整理其遗作,如道光年间其族人戴钧衡编《潜虚先生文集》,光绪年间张仲沅编《戴南山先生古文全集》等,后来又有许多翻印本。然诸书中均有脱漏讹误。今中华书局《戴名世集》,乃王树民以张氏刻本为基础,兼取见于各本而为张氏未收之文、及作者部分手稿,汇集成书。全书共十五卷,以文体分类,收集完备,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本子。


折叠先君序略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赀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矣。与人交,无畛城;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参考译文:先君的名字叫戴硕,字孔万,号霜岩,又号茶道人。家中世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凭借钱财在乡里称雄。乡里人都称赞姓戴的家族出忠厚而有德行的人,县里的官员常去馈赠慰问,以此来教诲县里的人。

先君做人醇朴恭谨,忠厚谦让,从来不说别人的过失之处。和人交往没有界限和范围;和人说话,总是喜欢劝勉别人做善事,津津乐道,说个不停,第一次见人说这样的话,第二次见人也还是这样的话,一旦有立即感奋响应的人,他就会高兴的睡不着觉。无论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叹服他是有德行的人,不敢冒犯他;即使有人冒犯他也不计较。生平不曾和其他人红过脸或是在人面前说话失言过。但他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尝尽了人间的苦处,却从不把它告诉别人。甲午年,他二十一岁时,补官任博士弟子。因家里贫穷,以教授经书为职业。辛丑、壬寅年间,开始在庐江一带背着口袋教授学生。一年回家两次,博士弟子一职得来的薪俸用来养家糊口。近年来,在乡里教授学生,然而生性不喜欢居住在家里,就又客居在外。现在竟然死在外面。唉,悲哀呀!

先君写文章不起草,只需在阶梯前来回走几次,就能落笔成文,且不需修改一个字。尤其喜欢写诗,诗词的内容大多是悲伤凄楚的情调,总共一百多卷,都可以为世人传诵。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半生,但科举考试却一生坎坷,没有机遇。家里米和盐之类的生活用品常常缺少,家里的儿女们也常饿的啼哭不止,他曾说过:"想要靠读书积累善行获取回报,就象风和影子一样都是抓不着的。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应该到这种地步吗?"当时的感叹都表现了出来。家中的人只有我的母亲侍奉他非常恭谨,儿子一辈的人狂妄地想有一天富贵时能使父母欢乐,但却连早晚向父母问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无法做到。

先君死在陈家洲。陈家洲距离县城有一百四十里路,他在去年十月初一前往。在此以前,他客居舒城山中,夏末秋初时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了。突然脚上起了疮,很痛,过了一个月稍稍有了好转,于是就回家了。回家后不再离开,因为山多陡峻,连绵起伏,不能骑马,有脚病也难以步行。过了不久,脚疮痊愈,恰逢吴家人来请,就离开家前往。我送他到城外,哪里能知道那竟然是永远的诀别就不再见面了呀!他到陈家洲五十天死的。这之前的十天前有他的家书一封,说是在脖子偏左的地方起了疮。我们认为父亲正值壮年,又有美好的品德,这不过是脚病的余毒而已,没放在心上。不久,他的学生看病情不能好转,才派人来家报信,等到那里以后,已经来不及了。父亲住在陈家洲不满两个月,可那里的人都被他的德行所感动。他死后,人们都不停地哭着说:"老天真是不长眼呀!"唉!人没有不死的,可是父亲却是客死在外,过早而死,穷困而死,忧患而死,这是不肖的我一辈子的悔恨呀,到死都不能消除。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戴名世,字田有,桐城人。生而才辨隽逸,课徒自给。以制举业发名廪生,考得贡,补正蓝旗教习。授知县,弃去。自是往来燕、赵、齐、鲁、河、洛、吴、越之间,卖文为活。喜读太史公书,考求前代奇节玮行。时时著文以自抒湮郁,气逸发不可控御。诸公贵人畏其口,尤忌嫉之。尝遇方苞京师,言曰:"吾非役役求有得於时也,吾胸中有书数百卷,其出也,自忖将有异於人人。然非屏居深山,足衣食,使身无所累,未能诱而出之也。"因太息别去。康熙四十八年,年五十七,始中式会试第一,殿试一甲二名及第,授编修。又二年而《南山集》祸作。

先是门人尤云鹗刻名世所著《南山集》,集中有《与余生书》,称明季三王年号,又引及方孝标《滇黔纪闻》。当是时,文字禁网严,都御史赵申乔奏劾《南山集》语悖逆,遂逮下狱。孝标已前卒,而苞与之同宗,又序《南山集》,坐是方氏族人及凡挂名集中者皆获罪,系狱两载。九卿覆奏,名世、云鹗俱论死。亲族当连坐,圣祖矜全之。又以大学士李光地言,宥苞及其全宗。申乔有清节,惟兴此狱获世讥云。名世为文善叙事,又著有《孑遗录》,纪明末桐城兵变事,皆毁禁,后乃始传云。



折叠编辑本段背景资料

《南山集》案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月,左都御史赵申乔以"狂妄不谨"的罪名弹劾戴名世,谓其"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逞一时之私见,为不经之乱道,……今名世身膺异教,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书削板;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侧清华?臣与名世,素无嫌怨,但法纪所关,何敢徇隐不言?……"

康熙皇帝命刑部审核此事。刑部官员从《南山集》的《与余生书》中找到了"罪证"。《与余生书》是戴名世写给他的一个门人余湛的。余湛曾偶然同僧人犁支交谈,说及南明桂王之事。犁支本是南明桂王宫中宦者,桂王被吴三桂所杀后,他遂削发为僧,皈依佛教。犁支是亲自经历过南明朝之人,他所述之事应当比较可靠。戴名世得知此消息后,忙赶至余生处,但犁支已离去,二人未能晤面。戴名世于是嘱咐余生把所听到的情况写给他,并与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加以对照,考其异同,发现了一些可疑之处。于是戴名世又写信给余生,询问犁支下落,欲与其"面谈共事"。这就是戴名世因而获罪的《与余生书》的由来。

其书中云:"……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两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与余生书》直接写出了南明政权弘光、隆武、永历三壬年号,且信中又将南明小王朝与三国时期偏居川中的蜀汉、南宋末年退守崖州的宋帝昺相提并论。这毫无疑问触动了清统治者敏感的政治神经。康熙龙颜大怒,刑部遂穷究猛治,以"大逆"定狱,提出了株连九族的惩办意见,拟将戴名世凌迟处死,其"弟平世斩决,其祖、父、子孙、兄弟、伯叔父兄弟之子,俱解部立斩,其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十五岁以下子孙、伯叔父兄弟之子,给功臣为奴"。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二月又下诏"法外施仁",把戴名世凌迟改为斩首,其家人等皆加恩宽免。

与此事有瓜葛被株连者甚众。为刻《南山集》出资的尤云鹗、刻《南山集·孑遗录》的方正玉、为《南山集》作序的方苞等人以绞刑论处。后来康熙又出于收买人心的需要,将原定处死的近百人改为流徒黑龙江宁古塔,罚入汉军旗籍。这时余湛已先死于狱中。后来康熙得知方苞擅长古文,是个难得的人才,遂又下令将其召回,赦免其罪,加以任用。又因《南山集》多采用方孝标《滇黔纪闻》中所载南明桂王明史事,遂牵连至方氏宗族,一并治罪。当时方孝标已经去世,亦因《滇黔纪闻》文字案被剖棺戳尸,妻儿等人被发配流放于黑龙江(后亦被宽免),财产尽没入官。《南山集》案牵连人数达三百人之多,是清前期较大的一桩文字狱案。而戴名世、方孝标的所有著作及书板被清查以烧毁,列为禁书。戴名世死后,由其弟辅世自京扶榇回故里,葬于所居南山冈砚庄之南。

《南山集》一案的缘由

戴名世究为何故被赵申乔参劾,二人是否真如赵申乔在奏疏中所特意声明的"素无嫌怨"?《南山集》一案是否罚不当罪,又何故牵连人数如此之广?历来说法纷陈。清末民国初人周贞亮在无名氏《记桐城方戴两家书案》辩证后所附"识语"说,戴名世会试时名列第一,殿试却屈居第二,仅为"榜眼",而状元赵熊诏就是赵申乔之子;且戴名世在士林中素享盛名,赵熊诏则才名不显,当时不少人传言赵因贿赂而为状元,赵申乔故先发制人,罗织罪名置戴于死地,以断他人追究之想、塞他人议论之口云云。这一传闻听来虽不为无理,但真凭实据却难以稽考。戴名世与明末清初时的一批遗民毕竟是不同的,他是清王朝科举进士,他早年与清廷不合作的态度到了后期已发生明显转变。他于桐城南山砚庄"隐而复出",就是他改变态度与清廷合作的突出标志,他已经开始积极为清政府服务了。

南山集》一案,究其原委,只是因为戴名世《与余生书》中叙弘光帝南京一段,并于文中书"永历"年号等;至于《孑遗录》,虽然记述了明季桐城被兵乱始末,有弘光年号,但也并无特别直接触犯清廷权威的言论。对于南明年号问题,乾隆四年曾修明史,特别到了嘉庆朝,皇帝特谕:甲申以后存福王年号,丙戍以后存唐王年号,戊子以后存桂王年号。这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因写南明年号而获罪的问题了。《南山集》案之所以处置如此酷烈,株连如此广泛,还是由当时清王朝的政治大气候所决定的,也就前文所说的清廷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钳制的需要。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在创建不久,几乎都要紧系文网,对文人进行弹压与恐吓,这似乎已成惯例,而清代尤甚。《南山集》案发时,明清之际的一批遗民如顾炎武黄宗羲、冒辟疆等人虽已故去,但他们提倡"反清复明"、讲究"夷夏之别"的影响仍然存在,其弟子布于天下。清廷兴"庄史《明史》案"、"《南山集》案",无非是借此起到敲山震虎、杀一儆百之作用。由于清政府抓住此事大作文章,《南山集》案就由单纯的年号、明史事而渲染成了旨在谋反的叛逆之举,戴名世也因此被推进了万劫不复的绝境,连清廷重臣大学士李光地亲自出面,"欲疏救于万死一生之地",也"卒不可得"。

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虽然如此,《南山集》中还是不少章节、言辞表现了一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集中用大量的篇幅记载明末清初的史实。史传文学如《朱铭德传》《杨刘二王合传》《杨维岳传》《左忠毅公传》等,或歌颂抗清义士,或表彰入清隐居不仕、品节高尚的志士仁人。其中《左忠毅公传》记故明大臣左光斗事,较《明史》更为详尽具体。而如《弘光乙酉扬州城守纪略》一篇更是赞颂史可法守卫扬州、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并对清兵在扬州城破后屠城七日的罪行加以揭露,全然不知辟讳,竟直书其事,表现出了戴氏作为"信史"的胆略。这当然也成为他遭祸的原因之一。

另外,戴名世品性高傲不羁,对达官贵族和那些欺世盗名的无耻文人非常痛恨。他在《南山集·北行日记》中就说自己常"酒酣论时事,吁嗟咄嘻,旁若无人"。这些犀利的言辞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隐疾",遭到忌恨。他在《与刘大山书》中曾说自己"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即使这样,他最终还是"以言语获罪",这在当时也是一个正直文人悲剧性的必然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09: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减字木兰花(薛肇明同二侍姬至葛山观梅,薛公会作)是由宋诗人葛胜仲所作的,葛山仙隐。
尚有余膏留旧鼎。
十里梅花。
夹道争看衮绣华。
人间妙丽。
并侍黄扉开国贵。
僻壤孤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8:24 , Processed in 0.15776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