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背后的绝世血泪(上)——300年来最接近真相的解读
原创2022-07-16 14:37·刘飞9g4F
#真知新坐标#
几百年来,关于《红楼梦》葬花吟的解读可谓不可胜数,然而能够自圆其说的却少之又少。有红学专家所谓的黛玉的行为艺术说,有清廷秘史说,也有明亡历史说。真理越辩越明,作为一位红楼梦的爱好者,我也有自己的观点,不求正确,但求能在正确的路上更进一步,欢迎拍砖。
先来看一下原文里面几个重要的信息,书中第二十七回说: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一天先后发生了五件大事,祭奠花神、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玉的古怪药方以及宝玉唱《红豆曲》。黛玉葬花之时,所吟《葬花吟》更是这几件事中的最重要的。作者特意点明时间是在四月二十六日,按照《红楼梦》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的原则,此处绝非泛泛之笔,而是别有深意,因为准确交代了《葬花吟》背面故事发生的时间。翻开南明的历史会发现,四月二十五日和四月二十六日是南明历史上特别重要的日子。
1645年4月25日(旧历),扬州城破,史可法殉国,清兵屠城,据《扬州十日》记载在4月25日至5月2日,杀声遍地,积尸成山,耳所难闻,目不忍睹。到5月2日查焚尸体,前有约及80万余人被杀。更巧的是1662年4月25日(旧历),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尸体被焚烧,南明至此烟消云散,明朝彻底亡国。次日,云南人民以出城上坟为由,寻得永历帝未烬小骨,葬于太华山。
黛玉葬花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表面上一幅唯美的落英缤纷,落红满地的美景图,实则代指屠城之时华夏子民哀声遍地、血肉横飞的悲惨场景,而参与屠城的有很大一部分又是投降满清的汉人,他们内心可有一丝的怜悯?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表面是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实际上指朱明皇室随着扬州城破,南京陷落就像是树间的蛛丝一样,随时都有消亡的风险,其命运就像落絮一样不能自主,被清军追的到处逃窜。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表面上说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闺中女儿,就是金陵十二钗等人,代指明末的英雄豪杰,看到如此情景自然是无比痛心,扬州十日和永历帝被杀,对于他们来说是永远的痛,但又无可奈何。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表面上说手拿着锄花的铁锄,走出绣帘,看到满地落红,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实际上是说在埋葬那些被屠杀的百姓时,血流成河,触目惊心的情景不忍听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表面上说柳丝与榆荚依然各自芳菲,不管桃花飘零,李花纷飞。实际代指那些毫无节操的汉人官员为了高官厚禄,身家性命,贼来降贼,清来降清,对朱明王朝和汉人同胞赶尽杀绝冷漠无情。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表面上说柳等到明年春来之时桃花李花都能再发,明年闺房中之人还有谁?实际代指虽然明年春来之时桃花李花都能再发,可是朱明王朝已经灭亡,抗清的仁人志士还能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表面上说三月份,新人的香巢刚刚垒成,可燕子才不管时是否更换了新主人,依然在梁间呢喃,无奈太过无情!实际上是指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破北京,成为新主人,建立新王朝,而原来大明的那些官员纷纷投降,摇身一变成为新朝的官员。所谓“旧朝虽去主人空,剪雨捎风自在中”,作者正是用燕子来形容这些官员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表面上是说明年百花盛开时节,燕子还能叼衔花草。可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实际上是说,这些无情官员以为能在新朝保住高官厚禄,永葆荣华富贵,没料到,不到一年,李自成被清军击败,逃出北京城,并于1645年在九宫山下被杀。京城再次易主,从此成为满清的天下,真是人去梁空巢也倾。
未完待续,友友们下期更精彩,欢迎点赞关注,评论区拍砖!#我要上头条#
#红楼梦#
《葬花吟》背后的绝世血泪(下)——300年来最接近真相的解读原创2022-07-16 22:30·刘飞9g4F
[url=]#真知新坐标#[/url] 续上文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表面上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这句话从正面根本无法解释,林黛玉在贾府衣食无忧,有贾母和王夫人疼爱,宝玉对她也是关怀备至,纵然有些小摩擦,何谈风刀霜剑严相逼呢?实际上指崇祯帝自杀殉国后,1644年5月15日,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到1645年5月15日南京陷落,弘光政权覆亡。刚好是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南明政权外有清军骚扰,内有流寇作乱,政权内部还有党争,没有一天消停日子,随时有覆亡的危险,所以是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表面上是说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实际上是说表面上树立了旗帜,似有中兴之望,实则清军一南下,各路官员望风而降,一年弘光政权即告覆亡。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表面上是说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实际上指南明四帝政权最初的建立,曾给汉人带来无限的希望,最终都是快速陨落,怎能不让人烦恼忧愁。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表面上是说独自倚在花锄边,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满满都是斑斑血痕。 实际上是说作者为了南明政权的快速覆亡,暗地里偷偷流泪,泪珠洒向光秃秃的树枝化成滴滴血泪。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表面上是说在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实际上是说在满清文字狱的酷刑之下,连杜鹃鸟都不敢放声啼哭,作者想要为故国哀悼也只能在家里偷偷洒泪。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表面上是说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慢慢入睡。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实际上是说大量的像作者这样的明朝遗民不得不面对身在清朝,心怀故明的那种内心的煎熬。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表面的意思是: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实际上是说,我今天为什么这样伤心,一半是因为对朱明王朝还抱有很深的怜悯和希望,一半是因为朱明王朝的腐朽和没落又是让人如此的愤怒和神伤。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表面的意思是: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实际上是说,南明四帝的建立给人很大的希望,可是又无一例外地迅速败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表面上是说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实际上是说,昨天晚上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至此魂飞魄散,灰飞烟灭。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表面上是花魂鸟魂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鸟儿默默无语,花儿低头含羞。实际上是说,扬州八十万百姓和南明永历政权早已魂飞天外,无法挽留,依然活着的花鸟,却变得“鸟无言”, “花自羞”,神州大地一片噤若寒蝉的景象。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表面上说我衷心地希望自己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到天地的尽头。事实上是说,作者衷心希望自己能够生出一双翅膀,飞到皇帝的身边(照应无材可去补苍天),哪怕随南明一起烟消云散也在所不惜。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表面上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哪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实际上是说,即使找到天地尽头,也不知道埋葬南明的稥冢到底在何处?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表面是说不如用这锦绣香囊来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免得你那洁净、高贵的身体被抛弃在肮脏的河沟,沾染上腥臭污秽。实际上是说朱明政权也被满清政权所取代,华夏文明被异族所玷污,历史被篡改,作者只好用笔墨文字把这段血泪历史掩藏起来。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表面是说花儿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春残花落之时,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红颜衰老。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实际上是说这段明亡清兴国破家亡的血泪历史被作者隐写在了《红楼梦》里,作者泣血十载,写成此书,书成泪已殆尽,自知不久于人世。世人都觉黛玉葬花太过痴傻,岂不知书中隐含作者对明朝的哀悼和祭奠,不知道后世几人能读懂作者的良苦用心?随着抗清运动的失败,以及当时的华夏子民的逝去,后世的子孙还有谁还会记得这段血泪史?如果所有抗清仁人志士被杀尽,有血性的华夏儿女也被屠戮殆尽,那明清易代的血泪历史也将随着满清的“文字狱”而深埋历史之中,后世之人将再难知晓。看来作者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清朝假借修编《明史》和《四库全书》的机会,焚毁了明末的大部分史料,以至于后人认为崇祯帝煤山自缢后,明朝就结束了,而对南明十八年悲壮的抗清历史知之甚少。 所谓的《葬花吟》实际是“葬华吟”,读完之后相信所有读者心中的凄楚悲凉远都远不是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所能承载,只有熟悉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才能理解作者的字字血泪,为什么是哭成此书?那些还认为《红楼梦》是写曹家历史或满清宫廷秘史的人,跟正照风月宝鉴的贾天祥又有什么区别? [url=]#红楼梦#[/url] 天下才子佳人看到此处,都值得为作书人一大哭,亲爱的友友们,红迷朋友们!如果您也认同,请点赞、收藏转发支持一下,希望《红楼梦》的真相早日大白于天下! [url=]#我要上 头条#[/url][url=]#我要上头条#[/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