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4|回复: 16

六桃叶渡怀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发表于 2024-2-27 10: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薛宝琴作《桃叶渡怀古》,谜底影射李纨,在贾家抄家后人生更精彩2021-12-11 07:40:02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举报

分享至



趣侃红楼230:夫妻缘尽,桃叶渡怀古,女儿情坚,李宫裁兴家
贾母吩咐大家没事“作诗不如作灯谜,等到年下时节,大家一起玩”。于是李纨带着众人在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薛宝琴捷才,一下子想了十个,也就是“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是十个谜面,谜底为十个俗物。君笺雅侃红楼认为十个谜底分别是河灯、锤子、团扇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



其实,十首怀古诗除了谜语以外,还隐喻了金陵十二钗中十人,除了巧姐与王熙凤一起在《淮阴怀古》之外,只有薛宝钗没有。皆因宝琴说既是宝钗说。十首怀古诗也相当于是薛宝钗所作,没有影射自己,不提。
前文我们讲了《广陵怀古》的谜底是“醋”。又借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功在千秋的善举,却被人造谣诟病为风流昏庸的皇帝。
薛宝琴“广陵怀古”替隋炀帝鸣不平,只因《广陵怀古》影射的正是秦可卿生前死后被污蔑“爬灰”的故事。
《广陵怀古》之后是《桃叶渡怀古》,通过王献之与小妾桃叶的短暂爱情,讲了一段世事无常的悲情故事。
桃叶渡怀古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相传晋代书法家有二王之称的王献之,中年后得一小妾名为桃叶。当时桃叶经常往来于秦淮河。王献之每次都去渡口接爱妾回家。并曾专门作《桃叶歌》三首赠桃叶,桃叶则作《团扇歌》四首以答。



后人因此附会一处渡口为桃叶渡,位置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
《桃叶歌》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歌》表现出王献之对桃叶的感情,爱侣间倾心相慕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团扇歌》: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清风任动生,娇风任意发。
《团扇歌》表达桃叶对王献之的关心、思念、病中苦闷以及借扇子抒情之意。



桃叶名陶叶,据说身份有两种说法。一是秦淮河畔卖扇女,一是卖砚女。具体是哪个不可考。
表面看《桃叶渡怀古》的谜底,似乎应该是借桃叶的身份,猜成“砚台”或者“扇子”。其实细想并不是。我们先看看这首诗,具体讲了什么。
“衰草闲花映浅池,”秋天到来,衰草与凋敝的花朵反映在浅浅的池塘上面。
秋天、衰草、残花、清浅的池塘……表现出颓败的秋意。预示王献之与桃叶的悲情结局。
“桃枝桃叶总分离。”桃树的枝条和桃叶,将不可避免地再次分离。
王献之就如桃枝,与爱妾桃叶终究不能够天长日久,无奈分别了。
“六朝梁栋多如许,”王家作为晋朝数代老臣,尽出许多栋梁之材,王献之更是作为中书令,等同宰相一般,呼风唤雨看似风光无限。
“小照空悬壁上题。”只留下伊人的小像挂在墙上,孤零零地去追忆。
《晋书·王献之传》记载:“(王献之)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献之)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侼牛,甚妙。”



不过“小照”一句结合上文,是指桃叶遗像的意思。
王献之出身东晋门阀“王谢”之家,书圣王羲之的儿子,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出身。但他本身并不幸福。王献之少年父母之命迎娶了表妹,三十岁时被迫与公主结婚。四十岁时遇见小妾桃叶,但转眼也都像桃枝与桃叶一样,各自分离成过眼云烟。
整首《桃叶渡怀古》借萧瑟的秋风里,一片肃杀的枯败,桃叶离开桃枝而去。预示王献之痛失爱妾桃叶。王献之就算生长在权倾六朝的王家,自己身居中书令,也不能如意。爱妾桃叶“离他而去”,只能借助墙上悬挂的小像,去缅怀曾经的爱人。
从《桃叶渡怀古》的意境去看,桃叶无疑是去世了。整首诗表达的是王献之缅怀爱妾桃叶之情。
细读《桃叶渡怀古》会发现中心思想不是桃叶,而是别离。所谓桃叶的“卖砚女”“卖扇女”的身份都是障眼法。真正的谜底要落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上。
“桃枝桃叶总分离。”如果将桃枝、桃叶比作茶叶,摘了茶叶只剩桃枝。将茶叶制作成花茶泡在碗中,可不就像衰草落花浸在浅浅池塘的“衰草闲花映浅池”写照。
所以,《桃叶渡怀古》的真正谜底是“茶”。与《钟山怀古》讲“盐”,《淮阴怀古》讲“米”,《广陵怀古》讲“醋”一起,即将组成“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件事。果然是“俗物”!



全诗前面两句借“茶”讲分离,后面两句借王献之与桃叶的爱情讲生离死别。归结起来就知道《桃叶渡怀古》的影射对象是李纨。
李纨出身金陵世宦大族,家里人人读书,常有出仕当官之人。她嫁给金陵荣国公贾代善之长孙贾珠,也是世袭之家。一如东晋王家之“六朝梁栋多如许”
贾珠迎娶李纨,是贾家延续贾敏下嫁林如海的弃武从文转型之路。
林如海和贾敏属于贵族之间的联姻,门户相当。李纨嫁给贾珠,则是世俗与贵族的联姻。一如桃叶与王献之。
当然,李纨出身的李家虽不如贾家,却也不平凡。

(第四回)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

以李守中的固执清高,未必愿意攀附贾府,十有八九这门亲事与林如海有关。
李纨嫁进贾家成了敕造荣国府的珠大奶奶,未来当家人。并很快生下儿子贾兰,是荣国府第五代长孙。



原本一切都很美好,谁想贾珠突然在二十岁时一病死了。“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李纨少年守寡失去丈夫。就如《桃叶渡怀古》中之王献之痛失爱妾桃叶。“桃枝与桃叶”永分别,是恩爱夫妻的不长久。
而“桃”在古代则是贤妻的象征。
《诗经·南桃·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責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叶渡怀古》之“桃”的另一层意思,是暗示李纨的道德典范。
《桃夭》中的姑娘嫁进夫家门后夫妻美满,子嗣昌盛,家庭兴旺和睦。“桃”代表女子拥有的兴家之德。
贾家抄家后,树倒猢狲散,宁荣二公的贾家一败涂地。此时男儿百无一用。嫡系更是只剩贾兰可堪一用。



正是李纨此时挺身而出矢志不渝,带着贾兰熬过了“昨怜破袄寒”的艰窘后,励精图治刻苦读书,最终贾兰金榜题名,日后高官厚禄再兴贾家。
从《红楼梦》的伏笔看,宁荣二公的贾家虽然灭亡了,但属于贾兰的贾家又再次兴起,绵延了下去。一如那“王谢”之家,绵延不绝。这也是《桃叶渡怀古》影射李纨的原因。
李纨教子有方,护道有功,也被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颂扬她“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给予了《诗》《风》《雅》的最高评价。
贾家抄家后,才是李纨人生的真正开始和辉煌!诚然她这一生艰苦,人到老年才母凭子贵得到韶华,并不久于人世。但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望子成龙的她虽死无憾,心满意足。
《桃叶渡怀古》的谜底是“茶”,借王献之与桃叶的生离死别讲了李纨守寡的悲剧一生。又借《桃夭》影射李纨之德才是贾家未来之希望。
下文我们将迎来期待已久的《青冢怀古》。关于它的谜底和影射人物,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原创 薛宝琴十首灯谜解 其六 桃叶渡怀古]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十) (2014-02-20 21:49:45)
标签: 文字 文学 桃花 文化 汉族一民╱原创

                    [size=+0] 薛宝琴灯谜解•桃叶渡怀古

                                  汉族一民∕原创

        薛宝琴十首灯谜解 其六 桃叶渡怀古]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十)" title="[原创 薛宝琴十首灯谜解 其六 桃叶渡怀古]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十)" style="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initial; list-style: none; width: 583px; height: 393px;">
  

                    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此谜的制作十分巧妙,它语言直白,不显山不露水,实则谜意四伏。首先,全谜整体上就是一个大比喻,即把一种俗物的整体形象比作了一派秋天的景象。其次,在谜句里又以比喻、借代、互文等技法布设了一个个细部的谜点连环散布着穿插于其间。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巧妙的借用了一种建筑美术工艺的技法作为制谜的支撑点而形成迷障。猜解者在任何一点上的失误,都将误解全谜。也就是说,谜面所描绘的景观其实就是一种构造精美的建筑物的外貌。这一外貌既是俗物的整体形象,也是俗物的建筑特征。

猜解如下:

前两句,是以一组花草无命、池干水乏、叶木凋零的无生命的景象提示这种俗物的特征是:表面有诸多精美繁华的无生命的图案花卉形象。

    后两句,是以建筑构件的组合方式给出了俗物的构造特征:即俗物具有一般建筑物的建造结构,它是一种建筑物。

此谜与另几首灯谜的格式一样,四句分作上下两部分。如果说前两句是揭开谜底的窗户,后两句就是在窗户纸上戳的洞。

“桃枝桃叶总分离”是此谜的“眼”,是打开谜关的一把钥匙。

此谜的“结”是:雕梁画栋。

猜解时要特别注意“梁栋”和“壁”、“总分离”和“小照”这四个难点,以及“小照空悬壁上题”一句的造句方式。其中,“梁栋”和“壁”就揭示着俗物的建筑特点,是全谜的点睛之笔。谜面上的所有要件都是围绕着这个点靠拢集中起来的。

衰草闲花映浅池 ,桃枝桃叶总分离――   

咋看,“衰草、闲花、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这一组景象所描绘的是一派深秋的景观。但猜解者如果一味陷在秋天的迷雾里,那就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其实,这是分别使用了借喻和借代的制谜法而暗扣俗物身上的一个个物象特征。这些物象提示,俗物身上必然有与这些实有的自然物相似的东西存在。

总分离:咋看,这话的意思是“总是相互断开而连接不起来”,好象是秋天枝叶脱败的样子。其实,这又是一个大陷阱。这是在暗示砖石木料上的雕刻工艺的特点,是借秋景中枝叶脱离的这一特点而制造的谜关。“总分离”是“总、分、离”三种制作与安装组合建筑部件的技艺过程。这也是此谜最巧妙、最迷人的一个难点。可以说,破了这个难点,谜底便呼之欲出了。

也就是说,所谓“总分离”的现象,说的就是建造俗物所必须使用的一种主要工艺——雕刻安装工艺。俗物上的物象图案等都是由石雕或木雕技术刻造而成,是因浮雕、透雕、镂空等技法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图像结构特点。例如,建筑物上雕刻镶嵌的“喜鹊登枝”“麒麟献瑞”“凤穿牡丹”等图像。

以雕刻技艺在砖石、木头上镂刻画面,为了表现树木的枝叶以及人物的肢体等相连接或相交叉处的空间位置的不同,在作技术处理时就采取故意留出间隔点线的办法。而有的画面则仅有树的一段枝叶而没有树头和树根。有的则将同一物像分开刻在几块砖石上。而每块砖石上的图像虽然只是整个图像的一部分,但按顺序组合安装在一起,却是一幅完整的图像。因此,画面上的枝叶之间、肢体衣缝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在直观视觉的表象上就有了“总分离”的现象。

要注意:“总分离”在谜面上的作用不仅指“桃枝桃叶总分离”,俗物身上的所有花草树木的形象特征都是具有“总分离”的特点的。

总之,这两句话提示的是俗物的外观美化特征。这些花卉树木的图像都是俗物外壁上雕刻出来的固定装饰。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细读谜句就会发现,这两句话因为格律的原因而前后颠倒了。它的内在顺序应该是“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小照空悬壁上题,六朝梁栋多如许’”。这样的情况在古诗词里常见。何以如此?且看分解。

1、六朝梁栋多如许:

    这是一句起概括特指作用的谜句,它在承接前两句的同时也包括后一句的内涵。说的是“六朝梁栋”中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它们大多都具有“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和“小照空悬壁上题”的形制和形象。

这句话一直被误解为“六朝时代的屋宇楼房很多”。若照此解释,那么薛宝琴游览时看到的竟是一千年以前的屋宇,而且这些“六朝时代的屋宇楼房”不仅都还成规模的保留着,而且都带有“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那样的图画。这怎么可能呢?

“六朝”:不是时间概念上的“六朝时代”。而是“六朝古都”的缩略语。是地名方位概念。指的是“六朝古都这个地方”,即金陵。

“梁栋”:不是仅指“屋宇”,也不仅局限于木料。这是一个以部分代全体的借代,指以“梁栋结构”建造的建筑物。

有将“梁栋”理解为“国之栋梁的大臣们”。若然,后边的“小照空悬壁上题”一句就成了“六朝大臣们的画像挂在墙壁上”。前面的那些花草就都成了屋子外头的自然景观。薛宝琴闲着没事儿竟可以随便到每处屋子里看人家墙上挂的肖像?这也是不可能的。如此,谜面条件就完全漂离了谜底而悬空,致使此谜成为谁也没办法猜解的真正的无底之谜。这样的硬伤是制谜所不允许的。

“多如许”:“如许”,如此。这个“许”字是特指谜中所言“六朝梁栋”里的“所有关于俗物的这一部分”,即谜面所言刻满花木形象的这一部分。也即俗物。

    所以,“六朝梁栋多如许”这句话的谜意是:在六朝古都这个地方的梁栋结构的建筑物里,有很多是俗物这样的建筑。

    2、小照空悬壁上题:

要注意:这是一个相互为文的句子。

先说“小照”。“小照”不是人的肖像照片之类,也不是谜面条件所限之外的一个什么图像。而是对本谜所言俗物身上的所有花草形象的概括复指,是“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和“壁上题”的形象的总和。

    再说“壁上题”。“壁”,俗物的墙壁。是指建筑物。这个字是与“梁栋”相配合而来。“题”,这个字有两个意义:一是额头,二是题写。此谜所言即:在壁额上题写的字。

“小照空悬壁上题”是“小照和壁上题同步空悬”,亦即相互为文。但“小照”也包括“壁上题”。

所以,“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的谜意是说:在六朝古都这个地方的梁栋结构建造的这类俗物上,大多都雕刻着“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和“壁上题”这样的形像。

换成大白话,谜面可以写成这样:

           无生命的花草生在干涸的浅池塘,

           桃枝桃叶总是不能连在一起成长。

           这些影像和题字并列悬挂在壁梁上,

           六朝古都的一类梁栋建筑都是这样。

且看《红楼梦》对这种俗物的描写:

     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

  ……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

  护,玲珑凿就。(第十七、十八回)

可谓雕梁画栋一如此谜。

我们把上面的“结”解开,这个俗物就是“牌坊”。

所以是“牌坊”:第一,它是以“梁栋结构”技术建造的建筑物的独立体。第二,在六朝古都这个地方乃至京师,“牌坊”可谓比比皆是的俗物。第三,它雕梁画栋、透壁飞檐,画面多以浮雕、透雕等技法镂刻有如“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那样的“小照”,而且牌坊上一般都有题字。牌坊上的花草当然没有生命而池水亦足够干涸。所以,只有“牌坊”才能全部对应落实满足谜面条件的要求。

                      谜底:牌坊


分享:


4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1165)┊ [url=]收藏[/url](0) ┊ [url=]喜欢[/url][url=][/url]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原创 散记】石榴树
后一篇:[原创 薛宝琴十首灯谜解 其七 青冢怀古]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十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20: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祝英台近·晚春》
译文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

注释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钗,女子头饰物。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赏析此句巧妙地化用前人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宝钗分”,指分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渲染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濛之景,三句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凄苦怅惘的心境。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原文
辛弃疾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我怕登上层层的高楼,十天里有九天风号雨骤。片片飘飞的花瓣令人断肠悲愁,风雨摧花全没人来救,更有谁劝那黄鸢儿将啼声罢休?
瞧瞧簪在鬓边的花簇,用花瓣数目将离人归期预卜,才簪上花簇又摘下重数。昏暗的灯光映照着罗帐,梦中悲泣着哽咽难诉:是春天他的到来给我带来忧愁,而今春天又归向何处?却不懂将忧愁带走。

注释
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离人归期。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注释
①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钗:女子头饰物。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杜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三

  这首《祝英台近·晚春》抒发了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却是与作者纵横郁勃的豪放风格迥然不同的。

  上阕头三句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宝钗分”,前人以分钗作为分别留赠的信物 ;“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 ”,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濛之景。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最后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江南三月,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二

  上片写行人去后的凄凉。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气,衬托悲苦的心情。中二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而引起的心绪。"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无人爱惜,莺声鸣啭,无人劝阻,由此而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片写盼归的急切心情。换头三句通过占卜归期的神态来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中二句写梦中相思之情。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首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词中侧重于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焦急心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一般常用的即景抒情的手法,而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位女主人公,把刚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词写作时间无确考。黄苏《蓼园词选》说此词是“借闺怨以抒其志”,是可信的。书中还写到“史称叶衡入相,荐弃疾有大略,召见提刑江西,平剧盗,兼湖南安抚,盗起湖、湘,弃疾悉平之。后奏请于湖南设飞虎军,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者,数阻挠之。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停住。弃疾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乃释然。词或作于此时乎?”辛弃疾从到南宋之后,受到压抑,不被重用。他的恢复的壮志难以伸展,故假托闺怨之词以抒发胸中的郁闷,和他的另一首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但不能确指为因某一事而发。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去妾吕氏而作,证据不足。

简析
  《祝英台近·晚春》是一首抒写别情的闺怨词。词的上片写女子与情人分手后春光流逝,春愁难止;下片写日夜盼郎归来,并化用成句抒写凄婉别愁。此词章法绵密,以春归人未还给合上下片,词面上不着一“怨”字,却笔笔含“怨”,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而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出婉约词绸缪宛转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a7900666497f.aspx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38篇诗文 ► 1692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15: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的十首至关重要的怀古绝句隐藏的历史大秘密(二)
liuhuirong 2023-04-07 发表于湖北  |  1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钟山,即南京紫金山。这是讥讽隐居钟山的周颙其实是个贪图官禄的假隐士。典故见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刘宋)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假日)则归。后颙出为海盐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讥之。”

自称隐士的你何曾有什么名利观念?这一句是对那些自称最是不在乎名利的假隐士的反语讥讽。 你无端地到尘世上做官,怎会是平白无故的呢?既然割舍不了世俗的名和利的种种牵连,就不要怨恨别人对你的频频嘲笑和鄙夷。朱慈炤是借《钟山怀古》来讥讽吴梅村黄宗羲这些自称“明遗民”却贪名好利的惺惺作态的虚伪。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诗用的是韩信的典故。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韩信被刘邦封为淮阴侯。三齐指齐地,秦亡后,项羽将齐地分为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故称三齐。韩信接连平定了魏、代、赵、燕等地,在占领齐地后,韩信向刘邦要求暂立他为齐地的假王。刘邦大怒,大骂使者。张良急忙踩他的脚,要他对韩信暂时容忍,刘邦于是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并立即封韩信为齐王。三齐位,指的就是韩信的齐王位。

韩信年少贫贱时曾遭恶人的欺侮,他不得不忍受“胯下之辱”,“一巿人皆笑信以为怯”,因此受尽世人的轻视,但这说明不了什么。只有等到韩信被分封齐王,“三齐位定”之日才是能够真正评价他的时候。


曾有一位老妇可怜年少的韩信饥饿,就给了他一碗饭吃。韩信封王后,便赠千金以报答她从前的“一饭之恩”。“寄言世俗休轻鄙”,奉劝世俗之人不要小看鄙视今日落魄的韩信,他日后定大有作为,也会感恩图报。这是朱慈炤希望世人不要轻视刻薄落难的朱明后裔,“一饭之恩死也知”这是说对于那些曾给过他帮助的人的恩情他会至死不忘。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

广陵,即扬州巿。隋堤就是隋炀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凿的自长安直通江都的运河御道,河渠的岸堤上种植杨柳,又沿渠造离宫四十余所,隋炀帝喜好远出巡游,常偕后妃大臣出游,奢靡浪费、扰掠地方。尤其是出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隋炀帝的奢华风光转眼即逝,隋堤早已物是人非。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急于实现个人的丰功伟业,完全不顾百姓的承受能力而滥用民力,尤其是他的三次远征高句丽最终耗尽隋朝国力,导致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国内烽火遍地,应该说隋炀帝是亡于农民军。这一点与崇祯因东林党的关锦防线而被辽东战事拖入财政深渊,又同时因东林党的减免工商税并将税负转嫁到受尽天灾的农民头上的税收政策逼出了农民军很是相似。此处的“隋堤”也正是与宝琴所做的《西江月。柳絮》:“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中的“隋堤”前后呼应,都是指崇祯朝残留的痕迹和影响。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只因为杨广他喜好游玩逸乐,才会获得“风流”的名号,所以才惹出纷纷口舌。可叹世人对隋炀帝极尽讥讽贬低,却看不到他开凿运河的历史功绩。这《广陵怀古》写“隋堤”实为照应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感叹世人只看到了隋堤的奢华风流,却看不到运河的功在千秋。


这首《广陵怀古》实是以亡国的隋炀帝杨广暗喻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只因崇祯你亡了国,才会落得被肆意诋毁,招致种种不实的诽谤,世人再也看不到你励精图治和仁俭忧勤的努力了。这《广陵怀古》暗藏的是朱慈炤对王朝兴亡的反思,既是总结兴亡根源、亦是感慨成王败寇。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在南京市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因东晋中书令王献之与小妾桃叶在此分别时作《桃叶歌》而被后人命名桃叶渡,现在南京还存有“古桃叶渡”的石碑。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一池浅水映照着秋日里的花草萧瑟,桃叶也不得不和桃枝分离。这首诗明面上似乎是写小妾桃叶,其实写的是王献之和郗道茂的爱情悲剧。这也是脂砚斋时时提醒的【真狡猾之笔耳!】朱慈炤的“作文要狡猾”不知迷惑了多少人,也正因此才逃过了满清严密恐怖的文字狱得以流传后世,幸甚!


王献之深爱的是青梅竹马的表姐郗道茂,王献之和郗道茂同宝玉和黛玉一样都是姑表亲,两人成婚后极为恩爱,但这段美好婚姻却被倾慕王献之的新安公主硬生生拆散。为了保住自己的婚姻,王献之甚至用艾草烧伤自己的双足变成一个不良于行的跛子,可这仍然不能改变新安公主要嫁给他的决心。王献之被迫和郗道茂离婚迎娶司马道福。郗道茂在与王献之离婚后不久就因为悲伤而去世了,王献之为了报复司马道福故意娶了一个小妾桃叶,并整日里和桃叶大秀恩爱,桃叶每次出门,王献之都要亲自迎送到渡口,还写诗相送以刺激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了挽回王献之选择了隐忍包容,而且还帮助王献之当上了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却始终无法获得王献之的原谅。

其实小妾桃叶只是王献之利用来报复新安公主的工具罢了,王献之心中真正爱着的始终都只是郗道茂。《世说新语·德行》载:“王子敬(即王献之)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对王献之来说,一生唯一的憾事就是被逼与郗道茂离婚。

在王献之流传下来的书法帖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郗道茂深深的思恋追忆之情。

《姊性缠绵帖》:“姊性缠绵,触事殊当不可。献之方当长愁耳。”

《思恋帖》:“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奉对帖》:“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唯当绝气耳。”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中“梁栋”指国家栋梁; “小照”即人物的画像。这句诗的意思是:南方六朝的门阀士族间的离情别爱的憾恨多是如此,有情人被迫分离,最后只空余下墙壁上的人物画像见证着那早已成过往的爱情悲歌了。

万历将母亲李太后的画像供奉在长椿寺,明末的崇祯效仿爷爷把母亲刘太后同田秀英两人的画像也一起供奉在长椿寺。有网友提出最后一句“小照空悬壁上题” 似指明朝已经覆亡,只有田妃、刘后、李太后三人的画像空悬于长椿寺中,空有小照题壁上,悲夫!

这《桃叶渡怀古》隐喻的是宝玉不能与黛玉一生相守的爱情悲剧,正是对应着《红楼梦》中的第二支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明遗民就是不忘旧情的王献之,满清就是横刀夺爱的新安公主,而朱明则是黯然离场的郗道茂。这《桃叶渡怀古》实是借王献之的婚姻不幸和满怀愤懑暗喻朱慈炤和明遗民们对朱明故国的矢志不忘、对满清鹊巢鸠占的意气难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liuhuirong > 《红楼隐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薛宝琴的十首至关重要的怀古绝句隐藏的历史大秘密(三)
下一篇: 薛宝琴的十首至关重要的怀古绝句隐藏的历史大秘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2: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至关重要的薛宝琴的十首怀古绝句隐藏的历史大秘密(三) (2017-05-01 10:40:14)
标签: 崇祯 红楼梦 明朝 朱三太子        分类: 红楼梦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在南京市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因东晋中书令王献之与小妾桃叶在此分别时作《桃叶歌》而被后人命名桃叶渡,现在南京还存有“古桃叶渡”的石碑。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一池浅水映照着秋日里的花草萧瑟,桃叶也不得不和桃枝分离。这首诗明面上似乎是写小妾桃叶,其实写的是王献之和郗道茂的爱情悲剧。这也是脂砚斋时时提醒的【真狡猾之笔耳!】朱慈炤的“作文要狡猾”不知迷惑了多少人,也正因此才逃过了满清严密恐怖的文字狱得以流传后世,幸甚!

王献之深爱的是青梅竹马的表姐郗道茂,王献之和郗道茂同宝玉和黛玉一样都是姑表亲,两人成婚后极为恩爱,但这段美好婚姻却被倾慕王献之的新安公主硬生生拆散。为了保住自己的婚姻,王献之甚至用艾草烧伤自己的双足变成一个不良于行的跛子,可这仍然不能改变新安公主要嫁给他的决心。王献之被迫和郗道茂离婚迎娶司马道福。郗道茂在与王献之离婚后不久就因为悲伤而去世了,王献之为了报复司马道福故意娶了一个小妾桃叶,并整日里和桃叶大秀恩爱,桃叶每次出门,王献之都要亲自迎送到渡口,还写诗相送以刺激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了挽回王献之选择了隐忍包容,而且还帮助王献之当上了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却始终无法获得王献之的原谅。

其实小妾桃叶只是王献之利用来报复新安公主的工具罢了,王献之心中真正爱着的始终都只是郗道茂。《世说新语•德行》记载“王子敬(即王献之)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对王献之来说,一生唯一的憾事就是被逼与郗道茂离婚。

在王献之流传下来的书法帖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郗道茂深深的思恋追忆之情。

《姊性缠绵帖》:“姊性缠绵,触事殊当不可。献之方当长愁耳。”

《思恋帖》:“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奉对帖》:“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唯当绝气耳。”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中“梁栋”指国家栋梁; “小照”即人物的画像。这句诗的意思是:南方六朝的门阀士族间的离情别爱的憾恨多是如此,有情人被迫分离,最后只空余下墙壁上的人物画像见证着那早已成过往的爱情悲歌了。



我前面的文章中写过《陶庐杂录》的记载:“长椿寺旧藏明慈圣李后、孝纯刘后、田妃三像。”万历将母亲李太后的画像供奉在长椿寺,明末的崇祯效仿爷爷把母亲刘后同田秀英的画像也一起保存在长椿寺供奉。一位网友提出最后一句“小照空悬壁上题”实指长椿寺中供奉的田妃,刘后,李太后三人的画像,明朝已亡,空有小照题壁上,悲夫!

这《桃叶渡怀古》隐喻的是宝玉不能与黛玉一生相守的爱情悲剧,正是对应着《红楼梦》中的第二支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桃叶渡怀古》实是借喻朱慈炤和明移民们对朱明故国的矢志不忘、对满清鹊巢鸠占的意气难平。】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1: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作《桃叶渡怀古》,谜底影射李纨,在贾家抄家后人生更精彩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230:夫妻缘尽,桃叶渡怀古,女儿情坚,李宫裁兴家

贾母吩咐大家没事“作诗不如作灯谜,等到年下时节,大家一起玩”。于是李纨带着众人在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薛宝琴捷才,一下子想了十个,也就是“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是十个谜面,谜底为十个俗物。君笺雅侃红楼认为十个谜底分别是河灯、锤子、团扇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


其实,十首怀古诗除了谜语以外,还隐喻了金陵十二钗中十人,除了巧姐与王熙凤一起在《淮阴怀古》之外,只有薛宝钗没有。皆因宝琴说既是宝钗说。十首怀古诗也相当于是薛宝钗所作,没有影射自己,不提。

前文我们讲了《广陵怀古》的谜底是“醋”。又借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功在千秋的善举,却被人造谣诟谇为风流昏庸的皇帝。

薛宝琴“广陵怀古”替隋炀帝鸣不平,只因《广陵怀古》影射的正是秦可卿生前死后被污蔑“爬灰”的故事。

《广陵怀古》之后是《桃叶渡怀古》,通过王献之与小妾桃叶的短暂爱情,讲了一段世事无常的悲情故事。

桃叶渡怀古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相传晋代书法家有二王之称的王献之,中年后得一小妾名为桃叶。当时桃叶经常往来于秦淮河。王献之每次都去渡口接爱妾回家。并曾专门作《桃叶歌》三首赠桃叶,桃叶则作《团扇歌》四首以答。


后人因此附会一处渡口为桃叶渡,位置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

《桃叶歌》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歌》表现出王献之对桃叶的感情,爱侣间倾心相慕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团扇歌》: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清风任动生,娇风任意发。

《团扇歌》表达桃叶对王献之的关心、思念、病中苦闷以及借扇子抒情之意。


桃叶名陶叶,据说身份有两种说法。一是秦淮河畔卖扇女,一是卖砚女。具体是哪个不可考。

表面看《桃叶渡怀古》的谜底,似乎应该是借桃叶的身份,猜成“砚台”或者“扇子”。其实细想并不是。我们先看看这首诗,具体讲了什么。

“衰草闲花映浅池,”秋天到来,衰草与凋敝的花朵反映在浅浅的池塘上面。

秋天、衰草、残花、清浅的池塘……表现出颓败的秋意。预示王献之与桃叶的悲情结局。

“桃枝桃叶总分离。”桃树的枝条和桃叶,将不可避免地再次分离。

王献之就如桃枝,与爱妾桃叶终究不能够天长日久,无奈分别了。

“六朝梁栋多如许,”王家作为晋朝数代老臣,尽出许多栋梁之材,王献之更是作为中书令,等同宰相一般,呼风唤雨看似风光无限。

“小照空悬壁上题。”只留下伊人的小像挂在墙上,孤零零地去追忆。

《晋书·王献之传》记载:“(王献之)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献之)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侼牛,甚妙。”


不过“小照”一句结合上文,是指桃叶遗像的意思。

王献之出身东晋门阀“王谢”之家,书圣王羲之的儿子,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出身。但他本身并不幸福。王献之少年父母之命迎娶了表妹,三十岁时被迫与公主结婚。四十岁时遇见小妾桃叶,但转眼也都像桃枝与桃叶一样,各自分离成过眼云烟。

整首《桃叶渡怀古》借萧瑟的秋风里,一片肃杀的枯败,桃叶离开桃枝而去。预示王献之痛失爱妾桃叶。王献之就算生长在权倾六朝的王家,自己身居中书令,也不能如意。爱妾桃叶“离他而去”,只能借助墙上悬挂的小像,去缅怀曾经的爱人。

从《桃叶渡怀古》的意境去看,桃叶无疑是去世了。整首诗表达的是王献之缅怀爱妾桃叶之情。

细读《桃叶渡怀古》会发现中心思想不是桃叶,而是别离。所谓桃叶的“卖砚女”“卖扇女”的身份都是障眼法。真正的谜底要落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上。

“桃枝桃叶总分离。”如果将桃枝、桃叶比作茶叶,摘了茶叶只剩桃枝。将茶叶制作成花茶泡在碗中,可不就像衰草落花浸在浅浅池塘的“衰草闲花映浅池”写照。

所以,《桃叶渡怀古》的真正谜底是“茶”。与《钟山怀古》讲“盐”,《淮阴怀古》讲“米”,《广陵怀古》讲“醋”一起,即将组成“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件事。果然是“俗物”!


既然全诗前面两句借“茶”讲分离,后面两句借王献之与桃叶的爱情讲生离死别。归结起来就知道《桃叶渡怀古》的影射对象是李纨。

李纨出身金陵世宦大族,家里人人读书,常有出仕当官之人。她嫁给金陵荣国公贾代善之长孙贾珠,也是世袭之家。一如东晋王家之“六朝梁栋多如许”。

贾珠迎娶李纨,是贾家延续贾敏下嫁林如海的弃武从文转型之路。

林如海和贾敏属于贵族之间的联姻,门户相当。李纨嫁给贾珠,则是世俗与贵族的联姻。一如桃叶与王献之。

当然,李纨出身的李家虽不如贾家,却也不平凡。

(第四回)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
以李守中的固执清高,未必愿意攀附贾府,十有八九这门亲事与林如海有关。

李纨嫁进贾家成了敕造荣国府的珠大奶奶,未来当家人。并很快生下儿子贾兰,是荣国府第五代长孙。


原本一切都很美好,谁想贾珠突然在二十岁时一病死了。“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李纨少年守寡失去丈夫。就如《桃叶渡怀古》中之王献之痛失爱妾桃叶。“桃枝与桃叶”永分别,是恩爱夫妻的不长久。

而“桃”在古代则是贤妻的象征。

《诗经·南桃·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責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叶渡怀古》之“桃”的另一层意思,是暗示李纨的道德典范。

《桃夭》中的姑娘嫁进夫家门后夫妻美满,子嗣昌盛,家庭兴旺和睦。“桃”代表女子拥有的兴家之德。

贾家抄家后,树倒猢狲散,宁荣二公的贾家一败涂地。此时男儿百无一用。嫡系更是只剩贾兰可堪一用。


正是李纨此时挺身而出矢志不渝,带着贾兰熬过了“昨怜破袄寒”的艰窘后,励精图治刻苦读书,最终贾兰金榜题名,日后高官厚禄再兴贾家。

从《红楼梦》的伏笔看,宁荣二公的贾家虽然灭亡了,但属于贾兰的贾家又再次兴起,绵延了下去。一如那“王谢”之家,绵延不绝。这也是《桃叶渡怀古》影射李纨的原因。

李纨教子有方,护道有功,也被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颂扬她“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给予了《诗》《风》《雅》的最高评价。

贾家抄家后,才是李纨人生的真正开始和辉煌!诚然她这一生艰苦,人到老年才母凭子贵得到韶华,并不久于人世。但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望子成龙的她虽死无憾,心满意足。

《桃叶渡怀古》的谜底是“茶”,借王献之与桃叶的生离死别讲了李纨守寡的悲剧一生。又借《桃夭》影射李纨之德才是贾家未来之希望。

下文我们将迎来期待已久的《青冢怀古》。关于它的谜底和影射人物,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发布于 2021-12-11 18: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7: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桃叶渡怀古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这首诗借用晋人王献之与其妾桃叶,渡口分手时,献之作《桃叶歌》相赠,桃叶以《团扇歌》作答之风流韵事,寓意名人雅士之聚散离合。表达了一种惆怅、哀怨的情绪。这同荣国府后来败落时种种生离死别的情景有共同之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桃叶渡怀古

创作年代


作品出处



文学体裁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1简介
2详细内容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宝琴以素习所经各省古迹为题,创作了十首怀古绝句。"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薛宝琴语)其中第六首为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谜底:鸟笼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内容
靖藏本在第四十一回一眉批注为"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XXX)--括号中文字后来被周汝昌"校改"为"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各示劝惩,岂不哀哉"。周先生的"校改"本人没有研究,不敢妄言,但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桃叶渡口情景,真本红楼梦结尾是有类似事件--瓜州渡口事件相对应的。

桃木亦名"仙木",用途最为广泛。古人用桃枝洗澡,以为可避邪气。梳子讲究用桃木制造。桃梳的特点:齿体圆滑,手感舒适,无静电,长期使用还能提神醒脑,延年益寿!鸟笼的形态特征跟梳子有某些相似,只不过"齿体"稀疏结实一点罢了。

有了这些背景,我们再从解谜角度,逐句研究一下薛小妹的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鸟儿的羽毛多呈灰色,但作为观赏之鸟,应该杂合一些色彩斑斓的彩色羽毛。鸟笼里常见一碟,里面放点清水,以供鸟儿饮用。灰色羽毛(跟秋天的"衰草"相似)背景上杂合一些色彩斑斓的彩色羽毛(可喻春天的"花朵"),用"衰草闲花"来形容,十分贴切。"浅池"指一碟清水,鸟临"浅池"饮水,自然就构造出"衰草闲花映浅池"的诗句。

桃枝桃叶总分离:鸟笼所用桃木是枯"桃枝"经精细加工而成的,自然不会再生长出"桃叶",所以说"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无需多言,看看鸟笼,感觉一下便知。

小照空悬壁上题:鸟笼白天一般悬挂在室外廊檐下("空悬")。斜阳光照,鸟笼的影子就投影到墙壁,仿佛墙壁上"题"着一幅画,那是鸟儿,还有鸟笼的"小照"。

鸟笼除了跟"六朝梁栋"相似外,还跟古代的"监狱牢房"在物象和意象上都十分相像。贾府后来遭遇什么样的牢狱之灾,妙玉在瓜州渡口遭遇什么性质的囚禁,红楼梦残,不论也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7: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桃叶渡怀古》诗到底揭示了什么神秘信息?

阅读悦读
2023年03月21日 06:05:13 来自四川省
2人参与1评论
作者:刘永

阅读《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感觉非常有趣。薛宝琴将自己多年来,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做生意,经历过的十处古迹写成了十首怀古诗。而且薛宝琴还说这十首诗的每首诗都是一道谜语,根据这些古迹以及古迹里发生的故事,可以猜出十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大观园的姐妹们都觉得新鲜奇妙,纷纷猜测,结果都没有猜中,作者在书中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

这薛小妹可把后来的《红楼梦》读者给难倒了,这十首诗的谜底到底是什么呢?大家为此猜了两三百年了,还是没有得出统一的答案。毕竟,时过境迁,古人的常见俗物今人早已经不熟悉、不理解,何况这些谜语甚至还有人认为其中隐含着《红楼梦》小说人物对应的命运结局,这就更让人难以把握、猜测了。

兴之所至,偶有心得。于是,笔者尝试着对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其六——《桃叶渡怀古》再次进行了一番解读。



一、《桃叶渡怀古》是画龙点睛之笔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首《桃叶渡怀古》可以说是这十首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对《红楼梦》小说的主题概括,画龙点睛之笔。诗的主题是“分离”二字,而《红楼梦》小说的主题也就是述说分离:痴情爱人分离,骨肉姐妹兄弟分离,豪华奢靡的四大家族聚散分离。高楼大厦,雕梁画栋,一瞬间就土崩瓦解,留下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桃叶渡是一处风景名胜,至今仍然留存,位于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市秦淮区,在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自古就是风流繁华之地。桃叶渡是个渡口,名字的由来出自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与他的爱妾桃叶姑娘凄美的爱情故事。



传说王献之有个小妾,叫桃叶,王献之经常在这个渡口送别美人,她要到对岸去看望自己的妹妹桃根。王献之与桃叶姑娘分别的时候,总是依依不舍。据记载,王献之还曾经在这里为爱人桃叶写下了三首情意绵绵的《桃叶歌》情诗,流传非常广泛。后来王献之不幸英年早逝,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渡口改名为“桃叶渡”。

桃叶渡是个交通要道,再加上这个才子佳人的美丽传说,就成了人们游览南京的必到之处。历代文人墨客到了桃叶渡都要吟诗作赋,纪念王献之,歌颂他们真挚的爱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薛宝琴游览金陵古城南京,面对众多的名胜古迹,为什么偏偏只在这桃叶渡写下一首怀古诗?了解了这段历史,其用意也就明白了。



二、《桃叶渡怀古》隐含着《红楼梦》故事

据小说作者曹雪芹交代,《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实际上就是以南京城里十二位大家闺秀的命运为线索,展开记叙,为她们树碑立传。在书中,薛宝琴不属于金陵十二钗,她独立于大观园之外,却是《红楼梦》群芳谱中璀璨夺目的一员。她是叙述者,更是见证者。

薛宝琴书写纪念王献之的爱情故事是有特别意义的。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本人也是一位大书法家,号称书法“亚圣”。东晋时期,南京城里最有名的家族就是王谢两大家族了。王献之身出名门,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自然是众多美女心仪的婚恋对象。王献之的结发妻子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姐郗道茂,两人非常恩爱。不幸的是,皇帝的姐姐新安公主司马道福,鬼使神差,看上了王献之,并且对皇帝表示说非王献之不嫁,请求皇帝帮忙成全。



在皇权的威逼下,王献之不得不休了深爱的表姐,与公主成亲。于是,王献之连小妾桃叶也不能留在身边了,只有悄悄送别。王献之为情所困,愧对前妻表姐郗道茂、小妾桃叶,余生都生活在郁郁寡欢之中。而随着朝代更替,昔日金陵城里不可一世的王谢两大家族也四散飘离,真是“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实在令人感慨唏嘘。

对比王献之与表姐郗道茂的爱情故事,薛小妹的怀古诗用意指向是非常明显的。这不正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的翻版吗?南宋大诗人辛弃疾路过桃叶渡,曾经写过一篇有名的《祝英台近•晚春》词:“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开篇就说“宝钗分”,无疑薛宝琴的《桃叶渡怀古》隐含的现实人物,指的就是薛宝钗了。林黛玉悲惨去世,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了亲。然而,贾宝玉对林黛玉还是念念不忘,最终弃宝钗而去,出家为僧。最后,薛宝钗孤苦伶仃,只能在孤灯寒窗之下,对着贾宝玉以前留下的小照发呆了。



三、《桃叶渡怀古》谜底的到底是什么日常物件?

单从这道谜语描述的整体外形上猜测,诗句描写的就是古代油灯的形象。油灯一般是土陶做的,灯盏像个小池子,灯草㓎在桐油里,点亮就是灯花,悬挂在老屋里,映照着屋梁、照壁。灯花如桃叶,灯草如树根,都包括完了。

既然《桃叶渡怀古》关联到王献之,又让人联想到书法的文具用品。莫非是毛笔?毛笔像根草,笔头又像桃叶,砚台就是盛墨水的小池子了。而根据《晋书·王献之传》记载,王献之经常在人家的壁头上书写大字、涂抹绘画。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金陵古宅老屋犹存,那些人家的墙壁上说不定还保留着王献之当年留下的墨宝。

又有人根据桃枝桃叶分离的意象,猜测是桃符(桃木板上的画神像,一般两幅对应)、对联(上联和下联分别贴在门梁上)。还有猜是桃木梳子的,铜镜就是小池子了,对镜贴花黄,美女在梳妆打扮。梳子上的那么多的小木棍,自然就是六朝梁栋了。



这首怀古诗中指的“小照”就是人物画像,相当于古代的人物照片。古人也非常流行给自己画像,孤芳自赏。《红楼梦》中的小姐贾惜春就是一位天才画家,她绘制了大观园长卷,亭台楼阁,人物花鸟,都栩栩如生。从贾惜春和薛宝钗、林黛玉的谈话交流看,她们对绘画艺术也是非常熟悉的,大概这些大家闺秀从小就练就了描红、刺绣功夫。由此她们画点“小照”之类的作品应该也不是问题。

我们注意到,在这十首“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中,还有一首《梅花观怀古》,中有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这句诗出自爱情悲剧《牡丹亭》,是剧中的女主角小姐杜丽娘临终前写的。



杜丽娘春游花园之后,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之后,茶饭不思,得了严重的相思病。她对镜自画小像一幅,并题词道:“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杜丽娘于是相思而亡。后来书生柳梦梅在梅花观游玩,拾得了杜丽娘画像,竟然一见痴情。他日思夜想,招来了杜丽娘的魂魄。再后来柳梦梅挖开坟墓,杜丽娘得以还魂,起死回生,二人终于团圆。如此,这《牡丹亭》讲述的就是一段“小照”引发的姻缘。

薛宝琴说自己写的怀古诗,“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桃叶渡怀古》中的“小照”画的是哪位小姐?哪位公子?薛宝琴没说。巧的是薛宝琴跟随哥哥薛蝌到京城来,是为了和翰林院梅翰林的儿子完婚的,婚事却一再被推诿。这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是不是也隐含着她自己的婚姻宿命呢?真所谓“天机不可泄露”,这也就难怪出谜语的薛宝琴为什么始终不肯揭示出自己的谜底了。



【作者简介】刘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7: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叶归根。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8: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2024-07-05可可诗词网-水 https://www.kekeshici.com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向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出处】唐.张旭《桃花溪》

【意思】飘落的桃花整天地随着溪水漂流,进入桃 花洞的洞口究竟在什么地方?后用来表达一种向往世外桃源的思 想情感。

【全诗】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飞桥:高桥。②石矶:水边突出的巨大岩石。

【鉴赏1】

            赏桃花诗。唐代张旭作:“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据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原型的。因此,以桃花溪为题材的诗词不胜枚举,但像张旭这首《桃花溪》只用28个字就将桃花溪的那种仙境般的氛围和诗人“欲尽其源”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值得我们细细品赏。“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座横跨山溪的长桥,将烟雾缭绕的桃源仙境与诗人所处的“凡界”一分为二。这是远观、远景,接下来——“石矶西畔问渔船”:那烟雾缭绕的仙境撩拨得诗人禁不住向渔人询问——《桃花源记》中有幸进入仙境的就是打渔之人。“问渔船”将诗人那微妙的心态表露得纤悉无遗。

          这是近景、特写。紧接着就是“问”的具体内容了。“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这溪水中整天都有桃花顺水而下,那么桃花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那“初极狭才通人”的小山洞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诗人没有写渔人的回答,因为不需要写。为什么呢? 桃花源本来是虚构的,诗人心里很明白,只是因为向往,因为心仪,才忍不住“明知故问”的。但是,读者从这“明知故问”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心驰神往和可望而不可“入”的惆怅心情。这惆怅心情也感染了读者,因为诗人笔下清幽明丽而又渺茫朦胧的画面也会惹得读者发问一声:洞在清溪何处边?

【鉴赏2】
       唐代诗人张旭(约711年前后世)作。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常在大醉后草书,落笔挥洒,变化无穷。他把草书笔意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中,因此他的七绝诗以构思新奇精巧、境界曲折幽深见长、诗中还时常给人以满纸烟云之妙。这首诗就体现了上述艺术特色。

       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写远处云烟迷茫,溪上飞桥隐隐可见。一个“隔”字暗示是远观,构成了远距离的画面,幽深、神秘、朦胧,而且富于动态。次句“石矶西畔 问渔船”写近景。石矶嶙峋,溪水奔流,渔船轻摇。后二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是诗人向渔人问讯。诗人伫立在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错把眼前渔人当作曾经访问过世外桃源的那个武陵渔人,于是迫不及待地向他打听进入桃花源的洞口在哪里。这两句问语,深深地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理想境界的急切心情。这里在问中写景,用笔也巧妙。

       全诗由远而近,由观而问、由实及虚。把桃花溪清幽、秀丽的景色描写得有层次,有变化,富于浓郁的画意和深远情趣,而诗人用笔却素淡空灵,如同一幅写意画,其清远含蓄的笔情墨趣,很耐人寻味。

【鉴赏3】
      这是一首山水诗。

         诗题是“桃花溪”,诗一开头先写溪流。但是,诗人并没有正面写溪 流,而是写横卧于溪流之上的“桥”。这桥也不是近在眼前,而是“隔”着 “野烟” “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的一座小桥。由于烟岚的浮动,那桥在望中 给人以动感,所以说“飞桥”。诗人写的是桥与野烟,但却可以使人们凭着 自己的审美经验,想象到那溪流的悠长与两岸景色的引人入胜。在这一句 中,诗人用“隐隐” “隔野烟”从总体上描绘溪流,造成飘缈、朦胧、淡雅 的艺术境界。由于这境界是如此的令人神往,于是,就有了下面三句: “石 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石矶”一句,承上 启下,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叙述句,而是包含着时间与空间的流动。诗人为 眼前所见到的美景所吸引,欲穷其源,探问究竟。于是,缘溪而行,以致于 “尽日”行于溪边,仍未穷其源头,依然看到的是“桃花” “随流水”的清 丽景象,好奇之心促使他不得不问溪畔的渔翁: 通往世外桃源的洞口究竟在 清溪的哪一边?后二句是诗人问渔翁的问话。它化用了晋代陶渊明在《桃花 源记》所描绘的景象。“桃花”、“流水”、“清溪”是诗人“尽日” (一 整天)看到的。它不仅照应了诗的题目“桃花溪”,而且把眼前“尽日”看 到的景象通过渔人同《桃花源记》联系起来,使其更富于一种神奇的魅力。 问而无答,更具有一个悠长的兴味,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的热爱。


下一篇: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向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上一篇: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8: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庆全庵桃花
[ 宋 ] 谢枋得
原文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译文
当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乱世,每次看到桃花盛开才知新的一年来到了。

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

注释
庵:古时的庙的名称,和尚住居为庙,尼姑居处为庵;亦有把文人的书斋称为庵的。

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故事说,有打渔的人顺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

桃红:桃花开放。

遣:让。

津:渡口。这里进入桃花源的洞口。

作者介绍

谢枋得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8: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百科| “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鳜鱼”怎么吃?
刘晓丹
刘晓丹
喜欢诗歌的小青年儿
​关注她
1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春天,花开,吃鱼。桃花随流水,鳜鱼水下游。


鳜鱼,又叫花鲫鱼,桂鱼,季鱼,是中国特产的淡水食用鱼。


汪曾祺曾赞美道:“鳜鱼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细,软,鲜,清蒸,干烧,糖醋,做松鼠鱼,皆妙。汆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远胜鸡汤鸭汤。”


他长这样:



这可是一个大家伙,体长可达70厘米,大概五个iPhone的长度。他是不是看起来就很凶的样子?没错,这是一条肉食鱼,以其他鱼类为食。冬季到深水越冬,而春天开始活跃在水草丰茂的浅水中。春天桃花开,鳜鱼就肥肥地游上来,摇摇摆摆晒太阳,而人们就可以饱饱口福了。


想到这里,脑海里便出现了水煮鱼那一层红油配上白嫩嫩的鱼肚子,冒着热气放进嘴里,啊,爽。


而关于鳜鱼,有两道传统名菜。


苏州 松鼠桂鱼


松鼠桂鱼一菜,在色香味之外,还多了声和形。精细的刀工切出花瓣绽放的形状,端上之后,淋上一层滚烫的汁液,吱吱地发出声响,一派金黄景象,同时还传来酸甜的鱼香。用筷子从花瓣上撕下来一小段,放入嘴里,酸甜味在舌尖化开,充满口腔,然后是桂鱼肉鲜嫩的口感,还没反应过来,便已经吞了下去。兴致未尽,只好迫不及待地夹起下一丝鱼肉。


松鼠桂鱼一菜的名声大噪,据说和乾隆有些关系,乾隆下江南之时,来到松鹤楼微服私访,但他操着一口北方口音,气宇非凡,又有人随侍,店老板一眼就看出他不凡,于是立刻跑到后厨,叫厨师们拿出看家本事来。


不一会儿,一盘橙黄油亮的松鼠桂鱼便端上桌来,老板便站在一旁,也不说话,乾隆问:“此鱼何名?”答:“此乃桂鱼。”又问:“此菜何名?”答:“此乃小店名菜,松鼠桂鱼,取其形似松鼠而得名,请贵客品尝。”乾隆一听,觉得很有意思,便尝了一口,顿觉酸甜适口,齿颊生香,于是这道菜,也随着皇帝的好评声名远扬。


而另外一个现实版本的故事是,松鼠桂鱼的名字,是因为菜端上桌的,淋汁吱吱响,就像一只小松鼠发出的声响。


故事的真假姑且不论,但在清代《调鼎集》中,确实出现了关于“松鼠鱼”的记载:“取季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作松鼠式。油、酱油烧。”


徽州 臭桂鱼



虽然叫臭桂鱼,吃起来可是香的,这是喜欢吃臭豆腐的朋友的评价。这股味道,初闻略显怪异,甚至还会让人生厌,但是更激起了好奇,毕竟臭豆腐,榴莲等东西,都是以味道难闻出名的绝世美味。忍着反感,鼓起勇气放进嘴里,舌头便打败了鼻子,那股鲜味简直酥到了舌头根子。若辅菜有一点猪肉,那股喷香浓郁的滋味,也十分不错。


这种发酵的臭味,靠的就是腌。把新鲜桂鱼用淡盐水腌渍在阴凉处,最好用木桶,白花花的肚皮朝上,用重物压住,六七天之后,鱼就臭了。然后入油锅略煎,配上其他辅材红烧收汁,一道臭桂鱼就做好了。


这菜的成名也有一个说法,据说这菜起源于一个叫屯溪的小镇,1840年以后,随着上海成为国际港口,屯溪成为了集散中心,商业发展,饮食业自然发达。屯溪地处山区,水产稀少,长江沿岸地区望江等地的商贩便在重阳节后,桂鱼上市的时候,把鱼一担一担地挑到屯溪出售。从望江一带到屯溪行程七八天,商贩为了防止桂鱼在路上腐烂,便将桂鱼放在木桶中,一层鱼洒一层盐水,途中住宿时,将鱼翻动一次,这样到屯溪,桂鱼也不会变质,腮还是鲜红的,却会发出一种异味,经油锅一煎,这味道便化成了无可比拟的鲜味。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便出了名。


桃花流水鳜鱼肥,果然是好吃啊。





文字编辑 子非子

责任编辑 目艮

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wuduanshijie@163.com



无端诗结

一诗一签


以诗为载体

我们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投稿请发送至

wuduanshijie@163.com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无端诗结~

编辑于 2017-04-25 21: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4 01:24 , Processed in 0.09251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