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95|回复: 102

贾惜春===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发表于 2024-6-16 10: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r] [/tr]
凹晶馆
藕香榭
栊翠庵
中秋联诗
人参园人参果·长生果/草还丹&绛珠草22+13
30=2+2+3+10+1+12【人参养荣丸·林黛玉】
寒塘渡鹤影
22+1【硕果仅存】=23
藕香榭贾惜春·入地
23-10===13
22+13===3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11: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大姐在哪里误拾绣春囊?惑奸谗抄检大观园路线图,暖香坞对冷香丸!秋爽斋对过暖香坞,稻香村李纨与惜春是紧邻,又与探春相近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贾府大观园龙蛇争玉:连载17】
(连载:庚辰本全部位置路线信息,摘录汇集)

第73回 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
话犹未了,只听金星玻璃从后房门跑进来,口内喊说:“不好了!一个人从墙上跳下来了。”众人听说,忙问在那里,即喝起人来,各处寻找。晴雯因见宝玉读书苦恼,劳费一夜神思,明日也未必妥当,心下正要替宝玉想出一个主意,来脱此难,正好忽然逢此一惊,即便生计,向宝玉道:“趁这个机会快装病,只说唬着了。”

晴雯和玻璃二人果出去要药,故意闹的众人皆知宝玉吓着了。王夫人听了,忙命人来看视给药,又吩咐各上夜人仔细搜查,又一面叫查二门外邻园墙上夜的小厮们。于是园内灯笼火把,直闹了一夜。至五更天,就传管家男女,命仔细查一查,拷问内外上夜男女等人。



刑夫人在王夫人处坐了一回,也就往园内散散心来。刚只(至)园门前,至(只)见贾母房内的小丫头子,名唤傻大姐的笑嘻嘻走来,手内拿着个花红録的东西,低头一壁瞧着,一壁只管走,不防迎头撞见刑夫人,抬头看见,方才跕住。刑夫人因说:“这痴丫头,又得了个什么狗不识儿,这么欢喜?拿来我瞧瞧。”

今日正在园内掏促织,忽在山石背后,得了一个五彩绣香囊

是以笑嘻嘻的一壁看,一壁走,忽见了刑夫人如此说,便笑道:“太太真个说的巧,真个是狗不识呢。太太请瞧一瞧。”说着,便送过去。 (这段邢夫人的邢:全写错,可看作错误提醒)

刑夫人接来一看,吓得连忙死紧攥住,忙问“你是那里得的?”傻大姐道:“我掏促织儿,在山石上拣的。”刑夫人道:“快休告诉一人!这不是好东西,连你也要打死。皆因你素日是傻子,已后再别提起了。”这傻大姐听了,反吓的黄了脸,说:“再不敢了。”磕了个头,呆呆而去。刑夫人回头看时,都是些女孩儿,不便递与,自己便塞在袖内。心内十分罕异,揣摩此物从何而至,且不形于声色,且来至迎春室中。(读者画出大观园图,便可一眼看出:从此而至紫菱洲,是什么头尾?傻大姐拣绣春囊的山石后,司棋偷情处,是什么头?

注意绣春囊线索:从拣的“头”处,邢夫人特意拿到紫菱洲,尾处)



(注意傻大姐掏促织,“在山石背后”得的,但她给邢夫人说的并不准确,说是“在山石上”拣的。所以传到王夫人那里,成了“明摆在园里山石上”。注意“山石上”和“山石背后”的差异)



第74回 惑奸谗抄拣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至晚饭后,待贾母安寝了,宝钗等入园时,王善保家的便请了凤姐一并入园,喝命将角门皆上锁。便从上夜的婆子处抄拣起,不过是拣出些多余攒下蜡烛灯油等物。

于是先就到怡红院中,喝命关门。

说着,一径出来,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拣的原是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拣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凤姐点头道:“我也这样说呢。”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

周瑞家的等人劝了一翻(番)。凤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对过:河、街、道路的对面,都叫对过)

彼时李纨犹病在床上,他与惜春是紧邻,又与探春相近,故顺路先到这两处。因李纨才吃了药睡着,不好惊动,只到丫嬛们房中一一的搜了一遍,也没有什么东西。遂到惜春房中来,因惜春年少,尚未识事,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故凤姐也少不得安慰他。

于是别了惜春,方往迎春房内来。

迎春已经睡着了,丫嬛们也才要睡,众人叩门,半日才开。

(注意抄拣路线:是按顺路先到,从探春秋爽斋,先到李纨稻香村,再到惜春暖香坞,最后才到迎春的紫菱洲。此路线可验证大观园图)




第75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到起更的时候,贾母说:“黑了,过去罢。”尤氏方告辞出来。走至大门前上了车,银蝶坐在车沿上,众媳妇放下帘子来,便带着小丫头们先直走过那边大门口等着去了。因二府之门相隔没有一箭之路,每日家常来往不必定要周备,况天黑夜晚之间回来的遭数更多,所以老嬷嬷带着小丫头,只几步便走了过来。两边大门上的人都到东西街口,早把行人断住。尤氏大车上也不用牲口,只用七八个小厮挽环拽轮,轻轻的便推拽过这边阶矶上来。于是众小厮退过狮子以外,众嬷嬷打起帘子,银蝶先下来,然后搀下尤氏来。

(注意此为平常日:尤氏在荣、宁两府进出的都是大门,不是角门。

没有一箭之路:因大观园三里半,反面提醒读者两府应合为一宅)

尤氏因见两边狮子下放着四五辆大车,便知系来赴赌之人所乘,遂向银蝶众人道:“你看,坐车的是这样,骑马的还不知有几个呢。马自然在圈里拴着,咱们看不见。”一面说,一面已到了厅上。



原来贾珍近因居丧,每不得游顽旷朗,又不得观优闻乐作遣。无聊之极,便生了个破闷之法。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

因此在天香楼下箭道内立了鹄子,皆约定每日早饭后来射鹄子。



果然贾珍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余者桌菜及果品之类,不可胜记,就在会芳园丛绿堂中,屏开孔雀,褥设芙蓉,带领妻子姬妾,先饭后酒,开怀赏月作乐。将一更时分,真是风清月朗,上下如银。

那天将有三更时分,贾珍酒已八分。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大家明明听见,都悚然疑畏起来。贾珍忙厉声叱咤,问:“谁在那里?”连问几声,没有人答应。尤氏道:“必是墙外边家里人,也未可知。”贾珍道:“胡说。这墙四面皆无下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焉得有人?”

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 (注意用词:风清月朗,明朗,月明,就不写风清月明)

次日一早起来,乃是十五日,带领众子侄开祠堂,行朔望之礼,细查祠内,都仍是照旧好好的,并无怪异之迹。



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脊上的大厅上去。众人听说,就忙着在那里去铺设。贾母且在嘉荫堂中吃茶少歇,说些闲话。一时,人回:“都齐备了。”贾母方扶着人上山来。

从下逶迤而上,不过百余步,至山之峰脊上,便是这座敞厅。因在山之高脊,故名曰凸碧山庄。



(未完,连载【红楼梦贾府大观园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点击看上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13: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曲·虚花悟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这首曲子是写贾惜春的。"虚花悟",意谓悟到荣华是虚幻的。"虚花",犹言镜中花。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红楼梦曲·虚花悟

创作年代
清朝


作品出处
红楼梦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1诗词
2说明
3注释
4鉴赏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
《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折叠编辑本段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惜春的。"虚花悟",意谓悟到荣华是虚幻的。"虚花",犹言镜中花。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1."将那"句--与前"判词"所说"勘破三春"意同。

2.桃红柳绿--喻荣华富贵。待如何--结果怎么样呢?

3.韶华--大好春光。这里又喻所谓"凡心"。

4.天和--即所谓元气。"清淡天和",既是与自然界浓艳的春光相对的天地间清淡之气,又指人体的元气,因为古时有所谓不动心、不劳形、清净淡泊可保持元气不受耗伤的说法。所以,"觅天和"亦即所谓养性修道。《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5.天上夭桃、云中杏蕊--比喻富贵荣华。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封建士大夫以天、日称皇帝,以雨露喻君恩,所以高蟾借天上桃杏比在朝的显贵,以秋江芙蓉自况。夭桃,语本《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夭夭,美而盛的样子。又旧时以"夭桃禾农李"为祝颂之辞,与曲子说惜春不嫁人而为尼的命运也相适合。

6."到头来"句--说桃杏虽盛,但等不到秋天而早已落尽。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季来象征人世间不可避免的衰败。从其他线索看,原稿写贾府之败时在秋天,因此,这一句含义双关。

7.则看--只见。白杨村--古人在墓地多种白杨,后来常用白杨暗喻坟冢所在。《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8.青枫林--李白遭流放,杜甫疑其已死,作《梦李白》诗说:"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这里青枫林是借用,意同"白杨村"。

9.的是--真是。

10.生关死劫--佛教把人的生死说成是关头、劫数。劫,厄运。

11."西方"二句--喻指皈依佛教,求得超度,修成正果。佛教源于西域,据传释迦牟尼在树下觉悟成佛的"宝树"虽然也枝叶婆娑,但那是菩提树,不叫"婆娑"。我国传说中婆娑树是有的,与西方佛教无关,也并不结什么果。乐史《太平寰宇记》:"日月石在夔州东乡,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一枝。"人有疑"婆娑"二字为作者一时误写,其实不误,它作为皈依佛门的象征至少在清代是周知的。如爱新觉罗·晋昌《题阿那尊像册十二绝》之二:"手执金台妙入神,婆娑树底认前因",即是。(见文雷《红楼梦外编》,辽宁一师《〈红楼梦〉研究资料选集》第三集页)长生果,即《西游记》中所写的人参果,俗传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果,又是佛家语,指修行有成果。这里,作者是捏合传说以取喻,暗示惜春终于逃避现实,出家为尼。

折叠编辑本段鉴赏
贾惜春"勘破三春",披缁为尼,这并不表明她在大观园的姊妹中见识最高、最能悟彻人生的真谛。恰恰相反,作者在小说中非常深刻地对惜春作了解剖,让我们看到她所以选择这条生活道路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她在贾氏姊妹中年龄最小,当她逐渐懂事的时候,周围所接触到的多是贾府已趋衰败的景象。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现实的一切既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主观上,则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她那种毫不关心他人的孤僻冷漠性格,这是典型的利已主义世界观的表现。人家说她是"心冷嘴冷的人",她自己的处世哲学就是"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抄捡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鬟入画,而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就是她麻木不仁的典型性格的表现。所以,当贾府一败涂地的时候,入庵为尼便是她逃避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保全自己的必然道路。对于皈依宗教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作如此现实的描绘,而绝不在她们头上添加神秘的灵光圈,这实际上已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因为,曹雪芹用他的艺术手腕"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同样,曹雪芹也没有按照佛家理论,把惜春的皈依佛门看作是登上了普济众生的慈航仙舟,从此能获得光明和解脱,而是按照现实与生活的逻辑来描写她的归宿。"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在原稿中,她所过的"缁衣乞食"的生活,境况也要比续书所写的悲惨得多。
水中月镜中花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水中月镜中花同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水中月镜中花


  • 外文名称

    flowers in a mirror or the moon in the water; an illusion.


  • 解释

    同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



  • 语法

    联合式


  • 相关词语

    镜花水月、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语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折叠编辑本段用法

水中月镜中花,是用来描写一些故事的结局,水中月也可以描写人长得漂亮,气质优雅。镜中花则代表气质端庄。

【示例】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 ◎何其芳《梦中道路》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唐·裴休

《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听众仙女弹唱的歌曲中,枉凝眉位列第二首,说明此曲非常重要。"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一句在枉凝眉曲中是点题之句,就如曲名的意义:一切不过是虚空一场,都是幻象,不是真实的。枉凝眉这首咏叹爱情的曲词,描述的是宝黛之恋,还是史湘云和妙玉呢?应该都有理由。黛玉是"仙葩",宝玉是"美玉",黛玉爱哭,所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但是"仙葩"是说的一种花,而黛玉并不是花,是一株仙草,史湘云却曾头枕海棠花深睡。"美玉无暇"通常形容的是女性,所以也可能是描写妙玉。究竟这首极重要的词描写的是谁?如果是宝黛之恋就很正常,如果是另有其人就说明这个人在作者心目中占有极高位置。如果真是写湘云与妙玉,那关于脂砚斋究竟是何人的说法就可以有结论了:帮助作者完成这么重要的作品并且很可能是作者当时生活当中唯一的伴侣,当然要把她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16: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惜春【老明公山子野+贾惜春】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47&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千秋岁·数声鶗鴂
[ 宋 ] 张先
原文 译文对照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译文
数声杜鹃的鸣啼,又报告烂漫春光将要凋谢。惜春人更想将那残花折。怎奈何雨虽轻柔风却猛烈,正赶上这梅子发青的暮春时节。看那永丰坊的柳树,在无人的园中整日撒飞絮如飘雪。

切莫把琵琶的细弦拨动,我深深的哀怨细弦也难倾泻。天如有情不会老,真情永不会灭绝。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中夜已经过去了,东方未白,尚留一弯残月。

注释
⑴千秋岁:词牌名。

⑵鶗鴂(tíjué):即子规、杜鹃。《离骚》:"恐鶗鴂之未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劳。”

⑶芳菲:花草,亦指春时光景。

⑷永丰柳:唐时洛阳永丰坊西南角荒园中有垂柳一株被冷落,白居易赋《杨柳枝词》"永丰东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以喻家妓小蛮。后传入乐府,因以“永丰柳”泛指园柳,喻孤寂无靠的女子。

⑸花飞雪:指柳絮。

⑹把:持,握。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亦泛指短弦、小弦。

⑺凝残月:一作“孤灯灭”。

作者介绍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00: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上片描写抒情主人公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下片以比喻手法反映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作者
辛弃疾


文学体裁
宋词

创作年代
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摸鱼儿:词牌名。一名“摸鱼子”,又名“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宋词以晁补之《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双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⑵淳熙己亥:淳熙是宋孝宗的年号,己亥是干支之一。淳熙己亥对应公元1179年。

⑶漕:漕司的简称,指转运使。

⑷同官王正之:作者调离湖北转运副使后,由王正之接任原来职务,故称“同官”。王正之:名正己,是作者旧交。

⑸消 :经受。

⑹怕:一作“恨”。

⑺落红:落花。

⑻无:一作“迷”。

⑼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⑽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⑾飞絮:飘飞的柳絮。

⑿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⒀蛾眉:借指女子容貌的美丽。

⒁相如赋:即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⒂脉脉:绵长深厚。

⒃君:指那些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

⒄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皆尘土: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指赵氏姊妹)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

⒅闲愁: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

⒆危栏:高处的栏杆。

⒇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折叠白话译文
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向谁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没看见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辛弃疾南渡之后的第十七年,时年四十岁,被朝廷支来支去的他再次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转运副使。辛弃疾在此前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他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这首词内容包括:第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气,那里禁得起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这显然不是单纯地谈春光流逝的问题。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三句,由于怕春去,他对它招手,对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但是春还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唤它归来,又听说春草铺到了遥远的天边,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因此产生“怨春不语”的感情。就是说心里怨恨没有把春留住,有话难以说出口来。

“算只有”三句,意思是:看来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用网儿来网住那飞去的柳絮。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陈皇后之被打人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无人可以诉说。“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兴的意思。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安禄山攻破长安后,在兵乱中,唐玄宗被迫把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后来被废黜为庶人,终于自杀。

“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意思是: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是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反而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至于销魂断肠的。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完全对。这首词中当然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这“风雨”,正是象征金军的进犯;这“落红”,正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草迷归路”,正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这正如晋朝的著名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像画好后,画家又在颊上添几根胡子,观者顿觉画像神情生动起来。(《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算只有殷勤”一句,也能起“颊上加三毛”的作用。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上片以写景为主,以写眼前的景物为主。下片的“长门事”、“玉环”、“飞燕”,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两者看起来好像不相联续,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和当时现实不是没有联系的。而从“蛾眉见妒”这件事上,又说明这不只是辛弃疾个人仕途得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宋廷兴衰的前途,它和这首词的春去的主题不是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更加值得注意:它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上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最耐人寻味。

以景语作结,是词家惯用的技巧。因为以景语作结,会有含蓄不尽的韵味。

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各种作用:

第一,它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暮春三月,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曾用“绿肥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密。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用另一种笔法来写“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色。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这个内容相呼应。如果说,上片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开,是纵;那么下片结句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合,是收。一开一合、一纵一收之间,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着意运用的重笔,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它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也是紧密相联的。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观点,都是很强烈的。

词是抒情的文学,它的特点是婉约含蓄。前人说过:“词贵阴柔之美”。晚唐五代的花间词,就是如此。花间词是词中的婉约派。这一派词的内容大都是写儿女恋情和闲愁绮怨,而且是供酒边尊前娱宾遣兴之用。到了宋代,词坛上除了婉约派外,又出现了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都是把词作为抒写自己的性情、抱负、胸襟、学问的工具的。内容变了,风格跟着也变了。比如辛弃疾代表作中有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抒写作者抗战的理想与愿望的,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婉约派词迥然有别。在《花间集》中,是找不到这样的作品的。

拿《破阵子》和这首《摸鱼儿》比较,两者内容相似,而形式上,也就是表现手法上,又有区别。《破阵子》比较显,《摸鱼儿》比较隐;《破阵子》比较直,《摸鱼儿》比较曲。《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它完全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而不直接说明词的内容。这说明,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是一个大作家,他的词风是多种多样的。尽管《摸鱼儿》词采用婉约的表达形式,并未完全掩盖它的内容。读这首《摸鱼儿》时,读者会感觉到在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

总起来说,这首《摸鱼儿》的内容是热烈的,而外表是婉约的。使热烈的内容与婉约的外表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里,这说明了辛弃疾这位大作家的才能。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摸鱼儿》词的评语。

折叠名家点评
罗大经《鹤林玉露》:“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的豪放激昂的作品固然振奋人心,而婉约含蓄的也同样出色动人。如《摸鱼儿》和《青玉案·元夕》就是。 又云本词“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稼轩“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章,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 又云:怨而怒矣!然沉郁顿宕,笔势飞舞,千古所无。稼轩词,于雄莽中别饶隽味。……“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多少曲折,惊雷怒涛中时见和风暖日,所以独绝古今,不容人学步。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幼安自负天下才,今薄宦流转,乃借晚春以寄慨。上阕笔势动荡,留春不住,深惜其归,但芳草无涯,春去苦无归处,见英雄无用武之地。蛛网罥花,隐寓同官多情,为置酒少留之意。当其在理宗(当为孝宗)朝曾拥节钺,后之奉身而退,殆有谗扼之者,故上阕写不平之气。下阕“蛾眉曾有人妒”更明言之:玉环飞燕,皆归尘土,则妒人者果何益耶?结句斜阳肠断,无限牢愁,即以词句论,亦绝妙之语。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以太白诗法,写忠爱之忱,宛转怨慕,尽态极妍。起处大踏步出来,激切不平。“惜春”两句,惜花惜春。“春且住”两句,留春。“怨春”三句,因留春不住,故怨春。正壬秋谓“画檐蛛网,指张俊、秦桧一流人”,是也。下片,径言本意。“长门”两句,言再幸无望,而所以无望者,则因有人妒也。“千金”两句,更深一层,言纵有相如之赋,仍属无望。脉脉谁诉,“怨春不语”相应。“君莫舞”两句顿挫,言得宠之人化为尘土,不必伤感。“闲愁”三句,纵笔言今情,但于景中寓情,含思极凄婉。[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3]

参考资料
1.李静 等 -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 华文出版社 . 3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7: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蝶恋花·送春
[宋代] 刘铉
人自怜春春未去。萱草石榴,也解留春住。只道送春无送处。山花落得红成路。
高处莺啼低蝶舞。何况日长,燕子能言语。会与光阴相客主。晴云又卷西边雨。
东窗

陆游〔宋代〕

萱草石榴相续开,数枝晚笋破苍苔。
背人红练穿林去,直是无情不再来。




[url=][/url]





陆游 [url=][/url]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0457篇诗文 ► 1139条名句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url=][/url]
[url=][/url]



注释[url=][/url]
玉女:对他人之女的美称。
闻道:“闻”听说,在这里引申为“得到”,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者是懂得道理。
画不成:一种惋惜之情。
翦裁:原指裁制衣服,后常比喻大自然对景物的安排。
萱草:属于一种植物。



创作背景[url=][/url]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这首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送别友人还乡,有感而作的。

参考资料:
1、东篱子解译·黄庭坚集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


简析[url=][/url]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是一首七言绝句。中主要讲述了好友张仲谋拥有一个容颜貌美、身材苗条的女儿,说其女儿小时候就很漂亮可爱,想必长大后更加美丽绝伦。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诗人送别友人时,一方面感叹时光的悄然流逝,另一方面也是对友人的劝慰,让和自己一样怀才不遇的友人,在伤感离别的时候,想一想家人。





黄庭坚 [url=][/url]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2648篇诗文 ► 561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6: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16:惜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独卧青灯的典故
长安昭阳王
2024-06-30 13:04
陕西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21】

(接上文,迎春判词解读)

12.13 惜春
图:

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谶: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解读:

图中是古庙、美人,看经、独坐。

并没描述惜春的妆扮,是小姐妆扮,还是出家妆扮。但在下面的谶语中说明了:

“缁衣顿改昔年妆”,明确说明“缁衣”改了“昔年妆”。

缁衣:是僧尼之衣,并引申为佛教、僧尼。如唐诗:“凋残精舍在,连步访缁衣”。

“昔年妆”的“昔”,用谐音指出这是“惜春”之谶。同时说明,惜春改了以前的小姐妆扮,穿着僧尼之衣。

勘破三春景不长:

勘破:是佛教禅宗用语,看破、识透之意。

三春:表面是三月暮春,所以说“景不长”,春景将尽。

惜春是贾府四小姐,所以“三春”也指前面的元春、迎春、探春,三个姐姐好景不长。看到这层,千万别以为就是看到反面了,看到所隐真事了。如果看到的是惜春的三个姐姐,还是在正面。

反面,是看到元春的反面人物永历帝,迎春的反面人物弘光帝,探春的反面人物隆武帝。“三春”,即南明三帝。

所以,“勘破三春景不长”,是如同高僧看破了红尘,指惜春的反面人物看破了南明、“暮春”的“春景不长”,所以改了“缁衣”,皈依佛教了。

《红楼梦》中一直用“春”表示朱明,“春”、“花”都是朱明的关键字,“秋”是满清的关键字。所以,“暮春”、“春景不长”都是指朱明像春天一样,到了将尽之时。

在朱明将尽之时,“顿改昔年妆”,也是一件让当时的汉人泣血痛心之事:改妆,易服,改汉人衣冠,为金钱鼠尾、长袍马褂!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可怜尊贵的公侯小姐,孤独寂寞地守着青灯、古佛,了此残生。这还是表面之意。

反面看,这里明显用了“独坐青灯”的典故。

看宋末刘辰翁的《柳梢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是南宋末年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其词继承辛弃疾一派,受苏东坡、辛弃疾影响很深,风格豪放,慷慨沉郁。反映了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南宋遗民的生活状态、亡国心理,表现出浓厚的爱国之情和对故国故土的眷恋。

这首词第一句“铁马蒙毡”,点明京城临安已处于蒙古铁蹄蹂躏之下。“笛里番腔,街头戏鼓”,听到的都是“番腔”,不是故国歌声。

“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也是用典,用了同为亡国之人李煜的名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刘辰翁此时隐居故乡庐陵山中,所以说“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因为此时是“崖山海战”前一年,陆秀夫还没背着宋末帝跳海而亡。

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蒙元,回乡隐居,埋头著书,拒不使用元朝年号,全用干支纪年。谁都知道:这是拒不承认蒙元。

《红楼梦》呢?甲戌本、庚辰本等脂批本中,也是用干支纪年。用意同样很明显:不奉满清为正朔!

图中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谶语是:“独卧青灯”古佛旁。

因为“独坐青灯”太明显了,所以用了“独卧”,却在图中末字用了“独坐”。

“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独坐青灯:故国、月明。已经非常明显了!还要红楼作者怎么说?

这个青灯、古佛,古庙、看经,缁衣、改妆之人是谁?

此人特征很明显,自幼皈依佛教,终日礼佛 —— 惠王朱常润。

第九支〖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解读: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是谶语中“勘破三春景不长”的歌曲版。

重复强调,要读者看破“三春”!是看破“三春”的反面之意。

“桃红柳绿”是典故,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朝烟”一作:“春烟”。

桃红柳绿待如何?带朝烟,或带春烟,都是“烟”。

先记下首句问读者“待如何”?典故是“带朝烟”。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韶华打灭:华灭。

清淡天和:清天。

华是“韶”华,韶是“舜”乐,“舜”是中华皇帝的代表,不是“夷”的帝王。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还是用典,还是唐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这首诗,占花名时探春占到,在“怡红夜宴”章节解读过。

桃、杏,都是春天之物,是“春”的代表。即便是天上、云中,一时盛、多,也是“春景不长”。

夭桃:是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典,强调的还是“华”!

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到头来,谁捱过“金”秋?

“三春”也好,惜春也好,韶华也好,桃、杏也好,“华”也好,到最后谁捱过“金国”之秋?

没有人!

不仅芙蓉黛玉,探春和元春、迎春,没人捱过“金国”之秋!

(惜春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红楼梦》判词解读15:迎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四,淫荡贪还构典故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6: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18:惜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三,宝树唤婆娑典故
长安昭阳王
2024-07-04 12:43
陕西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23】
(接上文,惜春曲词典故)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用了俗语“昨贫今富”的人劳碌,雅语“春荣秋谢”的花折磨,最后归到佛家用语“生关死劫”,谁能躲?人和华,谁也躲不过!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先看唐宋典故,这个唤作“婆娑”的树,是什么树?

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蜀无兔鸽”篇记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摩伽陀那国所献也。”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日月石在夔州东乡,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一枝。”

摩伽陀那国,即印度摩揭陀国,是佛陀在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娑婆树,原来是菩提树。

说婆娑树,比较陌生,但一说起菩提树、佛陀,大家就熟悉了。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有记载:“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按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加上释迦族面临着灭族的战争威胁,于是舍弃王子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真谛。经过多年修炼,后在菩提伽耶的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大彻大悟,终成佛陀。

所以,唐僧说“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菩提伽耶也因此成为佛教诞生地,被称为佛陀伽耶、菩提道场、菩提场等,因为是佛陀成“正觉”之地。

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所以,曲中说“西方宝树”。

“宝树”:在《佛教哲学大词典 》中的解释,“生长于佛国土的尊贵树木。即圣树。据说,诸佛于此树下成就正觉。谓菩提树等。”

西方宝树唤婆娑:就是菩提树,“菩提”何意?

“菩提”是佛教名词,梵文音译,直译是“觉”、“智”,意思是觉悟、智慧,指开悟的智慧。

什么才是“开悟的智慧”?

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红楼作者在贾府四春中唯一一个信仰佛教的人物判词里,图画是“看经独坐”,谶语是“青灯古佛”,曲词是“西方宝树”,提醒读者“婆娑”、“菩提”!作者在这里要读者“觉悟”什么?

像佛陀觉悟之前,在菩提树下静坐,参悟……

开悟了,便成佛,成正果。

没开悟,就继续在《红楼梦》中梦游,遭受各种邪恶诱惑,苦难煎熬,得不到解脱,看不到真境。就像佛祖看我们一样,整天在红尘中折磨,还不自知。

宝树,婆娑……

菩提,正果……

菩提树下悟婆娑:

婆娑树,日月石!

典故中:“日月石”,“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

《石头记》的“石”,是“日月石”!

日月是“明”,是“明”的“石头”,经历末世的记录,所以书名叫作《石头记》。

这个石头,是宝,是玉,是玉玺。本文开始就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此石是玉玺,而且是朱明玉玺,所以宝玉的亲哥名贾“珠”,玉朱,亡了;贾环的“大哥二哥”谜语,就是“朱玉玺”。

这个“日月”,在“石头”、宝玉家的正堂,赫然挂在荣禧堂上:

    座上珠玑昭日月

《石头记》宝玉家的正堂,“昭”的是“日月”!

“昭”字何意?“【說文】日明也。【博雅】明也。”

岳飞临死,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楚辞·九歌》:“烂昭昭兮未央。”

东汉王逸注:“昭昭,明也。”

而且,惜春也提醒过读者“日月”:

惜春作大观园的诗,匾额题名为“文章造化”。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下联句中又有“文章造化”,对偶的上联字是什么?

“日月光辉”!

还有湘云,也提醒过读者:“双悬日月照乾坤”。

这个“日月”,照的是“明”的乾坤!

所以书中对假府“宝玉”的争夺,便是对朱明江山、皇权的争夺。此“石头”、玉玺的经历,便是“明”的“末世”历史。

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境界!

这便是“菩提”,是“觉悟”,是“开悟的智慧”,是红楼作者写“西方宝树”,写“婆娑”的真意,希望读者“觉悟”,看到“真境”。

也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在“宝树”前指给读者方向:“西方”。因“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正是“日月石”。

上结着长生果:长生果,是佛陀觉悟后才得之正果,也是佛教徒虔心修炼的终极目标。能不能得正果、结长生果,关键在“觉悟”!

惜春的谶语、词曲,应该反映惜春反面人物将来应验的预言才是,为什么却在末句要说觉悟、婆娑树、日月石?和菩提、正果?

一方面确实写了惜春未来,古庙看经,青灯古佛,对改妆缁衣的僧尼,还有什么比“觉悟正果”更重要的事?生死也不过是臭皮囊。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佛陀在菩提树下参悟,终得正果的佛教典故,要读者也“觉悟”。这种写作手法,前文见的多了,在读红楼方法中也总结过,读者要参与进来,千万不能觉得这段说的是惜春,那段说的是宝玉,跟读者我没关系。刘姥姥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只是宝玉“寻根究底”,不是要读者“寻根究底”?“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只是“细穷源”秦可卿的病,不是要读者“细穷源”“金”寡妇和“东胡”同子里住的姓“金”的女人?黛玉说“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只是说雪雁?说小手炉?说宝玉?说吃冷酒?没说读者您?您有没有把黛玉说的“衰草寒烟无限情”当耳旁风?

如果只读《红楼梦》的表面字句,充其量您读到的只是假语村言敷衍的故事,距离觉悟正果、看到真境,即“真事隐”的“辛酸泪”,中间还隔着一棵“菩提树”。

还有,惜春“勘破三春”,三春是元春、迎春、探春,南明三帝。惜春不在“三春”之列,不是南明皇帝,而是入了佛门。也是对惜春这个反面人物的揭示,容易看出是皈依佛教的万历皇子,惠王朱常润。

“勘破三春”,“将那三春看破”,说的只是惜春?没说读者您?读者要“勘破”,必须“觉悟”,看破“三春”的真实身份,就是佛教所说的“假相”和“真境界”,便是开篇所写的“假语”和“真事隐”!

怎么“勘破”?如何“觉悟”?作者在这里给了暗示和线索:

菩提,觉悟,婆娑树,日月石!

看懂了“日月石”,觉悟了“正果”,便可慧眼“勘破”此曲:

明亡,华灭。

到头来,黛玉、探春和元春、迎春,没人捱过“金国”之秋!

白杨树下陈死人,青枫林下回天跸。“胡人”乱华,衣冠南渡,两京失陷。南京往事随流水,衰草寒烟,后庭遗曲,都是亡国恨!

生关死劫,人和华,谁也躲不过!


惜春
最后,曲名“虚花悟”,何解?

“虚花”:是个佛教名词,又称“空华”、“虚空华”。

《楞严经》卷六所载:“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

《楞伽经》卷一所载:“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古“花”、“华”同字,所以“虚花”和“空华”是一个意思。

出自《楞严经》中的一个比喻: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於空灭。忽有愚人,於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就像一个人患了眼病,会看到空中有花一样的幻影。后来这个人的眼病治好了,空中的花也没有了。有个愚人,在他以前看到空中花的地方,等着花再出现。你看这个人,是愚还是慧?

佛教中用“虚花”、“空华”比喻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的幻相。

众生执幻相为真实,所以才引发诸多烦恼。佛教教人觉悟,就是要看破这些幻相,才能真正解脱烦恼。

所以《楞严经》中所说的“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很可怕:是说人世间,你全部的所见所闻,全是幻相。不光春花秋月是幻相,山川河流是幻相,你的父母妻儿,你的手脚心脑,全是幻相。

《楞伽经》中所说的“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是说世间的离合悲欢,孩子出生,父母去世,包括你见到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其它物体的生灭,都是幻相、空华。

若为这些幻相努力、烦恼,就如同上面比喻中那个患眼病的人,为“空中花”等待、努力一样,可笑可悲。

这话是说的再明白不过了,能不能信,能不能悟,能不能做到,就是各人的因缘造化了。

要不说人家是佛呢,能觉悟,能放下,能超脱,终能修成正果。

我们是能看明白,但是我们做不到。不要说父母妻儿,把你的存款给我,你看行不行?把你的房子送给我,智慧如你,不会介意这些“空中花”吧?

“虚花悟”,表面是,在惜春皈依的佛教看来,“三界若空华”,惜春看到的桃红柳绿,白杨青枫,衰草坟墓,昨贫今富,春荣秋谢,甚至生关死劫,全是幻相,如同“虚花”,所以要“悟”,修成正果。

如果拿“虚花悟”,来看《红楼梦》呢?同样可怕:宝玉、黛玉、王熙凤,四春、贾母、王夫人,宝钗、宝琴、薛姨妈,全都是幻相。春花秋雨晚来风,木石山水大观园,也都是幻相。换句话说,宝玉可能压根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石头、玉玺的化身;黛玉可能也不是美女,而是一个末代皇帝的幻相;宝钗可能是一条白蛇……

总之,不是公府侯门,不是公子佳人,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谈情说爱,书中我们看到的这些,全是幻相!用佛教《楞严经》的话说,就是书中的“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用红楼作者的话说,就是开篇便已告诉读者的:“假语”。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在本回,宝玉看到的这些图谶,听到的这些词曲,是在哪里?“太虚幻境”!

作者一直在告诉读者幻境、幻相,假作真、真亦假,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是“梦”!是“幻”!不是“真事”!所以在“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就告诉读者:“故将真事隐去”。这应该也是《石头记》这本书,又取名为“红楼梦”的原因,直接告诉读者:“不是真相”。

那么,“虚花”背后所隐的“真相”是什么?就要读者去“悟”。

关键在“悟”!悟是“参悟”。觉悟了,便成正果。

“勘破”此曲,便也“勘破”了“三春”。

便也“勘破”了图谶:

古佛旁,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点击看上一文:《红楼梦》判词解读17:惜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二,青枫林下的典故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09: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惜春令 - 词牌名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惜春令,词牌名。以杜安世《惜春令·今日重阳秋意深》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另有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一叶韵、两平韵的变体。代表作品有杜安世《惜春令·今日重阳秋意深》等。







基本信息
  • 词牌名

    惜春令

  • 字数

    五十

  • 始兴年代

    宋代


  • 流行年代

    宋代

  • 代表作品

    《惜春令·春梦无凭犹懒起》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词牌沿革

惜春令,调名本意即以令曲的形式歌咏惋惜春光流逝。调见北宋杜安世《寿域词》。宋周密《天基圣节乐次》有"方响独打,正宫《惜春》"。

姜夔词《莺声绕红楼》,调与杜安世之《惜春令》字句全同,疑为又体,然平及用韵有异,又不似同调。故另列以备考。



折叠编辑本段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以杜安世《惜春令·今日重阳秋意深》为代表。只此二首,而下首字句亦同,所异者前后段起句叶仄韵耳。宋元人无别首可校,其平仄当依之。

变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一叶韵、两平韵。以杜安世《惜春令·春梦无凭犹懒起》为代表。此词两起句叶仄韵,以下仍照前词押平韵。



折叠编辑本段格律对照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惜春令·今日重阳秋意深》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今日重阳秋意深,篱边散、嫩菊开金。万里霜天林叶坠,萧索动离心。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臂上茱萸新,似前岁、堪赏光阴。一盏香醪聊寄兴,牛岭会难寻。

变体

格律对照例词:《惜春令·春梦无凭犹懒起》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春梦无凭犹懒起,银烛尽、画帘低垂。小庭杨柳黄金翠,桃脸两三枝。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妆阁才梳洗,闷无绪、玉箫慵吹。纷纷飘絮人疏远,空对日迟迟。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折叠编辑本段典范词作
  • 北宋·杜安世《惜春令·今日重阳秋意深》
  • 北宋·杜安世《惜春令·春梦无凭犹懒起》
  • 当代·李旦初《惜春令·咏郭象升》

惜春令·春梦无凭犹懒起词牌名惜春令|朝代:宋朝|作者:杜安世
春梦无凭犹懒起。银烛尽、画帘低垂。小庭杨柳黄金翠,桃脸两三枝。妆阁慵梳洗。闷无绪、玉箫抛掷。絮飘纷纷人疏远,空对日迟迟。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宋朝·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 2.《滕王亭子唐朝·杜甫其一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其二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
  • 3.《瀑布唐朝·章孝标秋河溢长空,天洒万丈布。深雷隐云壑,孤电挂岩树。沧溟晓喷寒,碧落晴荡素。非趋下流急,热使不得住。
  • 4.《九日依唐生韵五绝句·其一宋朝·刘挚三岁重阳负玉觞,悲欢不定客途长。元光节物真虚掷,赖有新诗付锦囊。
  • 5.《舟过安远喜钟彦辅徐慈明李伯脩出送明朝·李云龙两乡虽接壤,一水恨盈盈。何必今朝别,方为万里程。路难君莫问,酒尽我当行。不用勤相送,天涯共此情。


杜安世简介
杜安世,生卒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寿域,(一作名寿,字安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载《杜寿域词》一卷,谓“京兆杜安世撰,未详其人,词亦不工”;列于张先后、欧阳修前。黄升《庵词选》:字安世,名寿域。有陆贻典校本《杜寿域词》。与《四库总目提要》卷200,谓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慢词作家,亦能自度新曲。《四库总目》传于世。有《寿域词》一卷。










搜索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宋 ] 辛弃疾
原文 译文对照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译文
公元1179年,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转运副使,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诗词,还经得起、几回风雨,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向谁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你们没看见,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08: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晚望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金陵晚望》是唐代诗人高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前二句在对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展示故都盛衰无常,隐含唐王朝正是国运陵夷之时。结尾两句,追昔抚今,百端交集,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却无可挽回。诗人为此倍感苦恼,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这种潜在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又是丹青妙手所无法表述出来的。诗婉转沉著,感慨遥深。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金陵晚望

作者
高蟾

创作年代



作品出处
《高蟾诗》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①归:全诗校:"一作悲。""晚翠:傍晚苍翠的景色。

②犹:全诗校:"一作旋。"

③丹青手:指画师。

④片:全诗校:"一作段。"

折叠白话译文
曾经陪伴着云朵等到傍晩来临,也曾看到秋天的落日。

世间有无数擅长画事的高手,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素喜登高,这方面颇多佳作。论其风格,盛唐是宏阔雄放,中晚则冷瑟悲凉。高蟾此诗可说是晚唐登高诗的代表作之一。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开篇便是望中之景;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当是秋风凄厉、秋叶凋零、秋虫哀鸣、秋水惨淡的交响。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没能使诗人规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犹陪,说明不是瞬间一瞥,不是短暂凭栏,更是痴痴地望着,一直追随着浮云走向消失的轨迹,久久陪伴着为秋声笼罩着的即将沉没的落日。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图残景,诗人却着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结合诗题标示的地点,联系三、四句吐露的心境,便知诗人有着难以言说的伤心在。浅层次讲是直面残秋薄暮的感伤,这一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在敏感而哀乐过人的诗人身上更为突出;深层次讲,是异质同构的彻悟触动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防)建都之地。当年金陵,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诗人悟出。历史上六个小朝廷昏庸无道的短命亡国。现实中晚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样。都是走向总崩溃的末日。这里确乎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自然、历史和社会的种种悲慨涌上心头,笼罩天地,拂逆不去,浓得化不开,语言便显得笨拙无用,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诉说和接纳心中无限事了。但人与自然只能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不能表情达意的对话。再说,望中晚景可诉诸画笔,人尽可识,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何由表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因为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宋司马池《行色》),然而终究画不成,诗人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了。

折叠名家点评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浮云"、"落日",喻盛衰之不常;"曾伴"、"犹陪",感佳丽之凄寂,正所谓"伤心"也。然"晚翠"、"秋声",丹青能画,而望中心事,妙手难描。"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之神。

清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画实境易,画虚景难。昔人有咏行色诗云: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与此诗后二句相似。行色固难着笔,伤心亦未易传神。金陵为帝王所都,佳丽所萃,追昔抚今。百端交集,纵有丹青妙手,安能曲绘其心耶?此诗佳处在后二句,迥胜前二句也。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高蟾,生卒年不详,渤海(今河北沧县)人。出身寒素,累举不第。乾符三年(876),登进士第。乾宁中,累官至御史中丞。与郑谷友善。有《高蟾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08: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播报
编辑
讨论52
上传视频
唐代高蟾诗作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是唐代诗人高蟾的作品。此诗前两句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雨露之恩者的不满;后两句比喻自己的自信和进取态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赏识的意思。全诗运用比体,寄兴深微。
作品名称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作品别名上高侍郎
作    者高蟾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相关视频查看全部
1.5万播放
02:16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讲解、赏析
502播放
01:24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蟾朗诵:克敏每日读诗第1057天
9253播放
01:52
书法作品,唐代诗人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140播放
02:00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唐代:高蟾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⑴
天上碧桃和露种⑵,日边红杏倚云栽⑶。
芙蓉生在秋江上⑷,不向东风怨未开。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永崇:指长安永崇坊。高侍郎:指当时的礼部侍郎高湜。
⑵天上:指皇帝、朝廷。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和:带着,沾染着。
⑶倚云:靠着云。形容极高。唐宋之问《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诗:“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听。”
⑷芙蓉:荷花的别名。《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
白话译文
天上的碧桃树用露水浇种,日边的红杏倚着云彩而栽。
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边,不必去向春风抱怨花不开。 [2]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此诗是一首晋谒之作。高侍郎当指礼部侍郎高湜。咸通十二年(871年),高湜以中书舍人权知贡举,旋拜礼部侍郎。此诗当作于是时。
关于此诗有一段本事,见《唐才子传》:“(高蟾)初累举不上,题诗省墙间曰:”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怨而切。是年人论不公,又下第。上马侍郎(应为高侍郎)云:‘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晚唐科举场上弊端极多,诗歌中有大量反映,此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2-3]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唐代科举尤重进士,因而新进士的待遇极优渥,每年曲江会,观者如云,极为荣耀。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谜底是“凌霄花”。非常切贴。“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唐代科举惯例,举子考试之前,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卷”(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没有被录取的希望。这种所谓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后来弊端大启,晚唐尤甚。高蟾下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不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显然是作者自比。作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连类生发出来的。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这种对照,与左思《咏史八首》名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类似,寄托贵贱之不同乃是“地势使之然”。这里还有一层寓意。秋江芙蓉美在风神标格,与春风桃杏美在颜色妖艳不同。《唐才子传》称“蟾本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不受”,又说“其胸次磊块”等等。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与作者的人品是统一的。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话里带刺。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时候(正值东风),却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与“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同样“怨而切”,只不过此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
诗人向“大人物”上书,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这在封建时代,是较为难得的。说“未开”而非“不开”,这是因为芙蓉开花要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这里似乎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才具的自信。 [3]
名家点评
宋人孙光宪《北梦琐言》:(高蟾)《落第》诗曰:“天上碧桃和露种……”盖守寒素之分、无躁进之心,公卿间许之。先是胡曾有诗曰:“翰苑何时休嫁女,文章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罗隐亦多怨刺,当路子弟忌之;由是渤海策名也。
宋人蔡居厚《诗史》:高蟾累举不第,有诗云:“月桂数条榰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怨而切。又《下第上主司马侍郎诗》云:“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独向秋风怨未开。”人颇怜其意。明年,李昭知举,遂擢第。
明人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谢叠山曰:此诗妙在后二。
明人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凡士值数奇,率多怨辞,未免得罪于人。如高蟾《下第》诗,不尤知贡举者不与吹嘘,但托意“芙蓉”自不开向东风,则其中含蓄何保远也!章碣亦有闻知贡举者以私意取其门客,不欲显言,而借“望幸”为题以写其心。胡济鼎曰:此所谓“主文而谲谏”者也。熊勿轩曰:孟东野《下第》诗不如高蟾一绝,为知时守分,无所怨慕,斯可贵也。
清人黄生《唐诗摘钞》:语含比兴。前二句喻得第者沐知遇之恩;后二句喻己下第,皆时命使然,不敢归怨于主者,犹有诗人温柔敦厚之意。若孟郊之“恶诗皆得官、好诗抱空山”,几于怒骂矣,岂复呵以为诗乎!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存得此心,化悲愤为和平矣。
清人李鍈《诗法易简录》:时命自安,绝无怨尤,唐人下第诗以此为最。 [4]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高蟾,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字不详,河朔间人。家贫,工诗,性倜傥,尚气节。与郎中郑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全唐诗》收其诗一卷。 [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敬早早上山当了道士,为什么会有惜春这么个女儿?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26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着墨最少的恐怕是贾惜春,虽然她是贾家四艳之一,但因出场时年龄尚小,故而关于她的文字并不多,其后长大,又生成怪诞孤僻之性情,为人冷漠,罕言寡语,关于她的正文更是少之又少。

虽然书中关于惜春的文字不多,但她身上有很多值得细细探讨的话题,其中最神秘的就是她的身份——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妹妹,这堪称是《红楼梦》最大的一个谜,谜在何处?

首先就是年龄问题,《红楼梦》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贾家众姊妹纷纷出场,贾家三艳出现时,曹公有详细的描述: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环,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迎春】肌肤微丰,【不犯宝钗】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为迎春写照】第二个【探春】削肩细腰,【《洛神赋》中云“肩若削成”是也。】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为探春写照。】第三个【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第3回
对于迎春、探春的外貌,作者曹雪芹、批书人脂砚斋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唯独到了惜春这里,只有“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八个字,可见惜春尚是幼童,还未长开,故未详加介绍。

理论上来看,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不过六七岁年纪,探春比黛玉小,惜春更小,估计也就三四岁的年纪,可这么小的一个孩童,居然是宁国府贾珍的妹妹,这实在难以置信。

《红楼梦》中虽然未详细介绍贾珍的年龄,但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曾言辞凿凿地称“这位珍爷也到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贾珍儿子都十六岁了,他自己恐怕得有三十至四十岁了。

换言之:十六岁的贾蓉,要管三四岁的惜春叫姑姑,将近四十岁的贾珍,要管三四岁的惜春叫妹妹。

当然,自古便有“摇篮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的俗谚,这不是什么罕见的事,但放在惜春身上,则显得迷雾重重。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得不说说惜春的父亲贾敬。仍是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也曾提到过贾敬:

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馀者一概不放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第2回
贾敬一心想要修炼,甚至于将爵位交给儿子贾珍袭了,自己上山当道士,可见其脱离红尘之心志坚决。细细思来,贾敬从悟道、修道,再到舍弃家业上山,必然有个循序渐进断欲的过程,如何一边上山修炼,不愿回宁国府,一边还有一个三四岁的女儿惜春?

当然,我们也可以解释为惜春生下后不久,贾敬突然顿悟,一日造就冰冻三尺的修道之心,但听着多少有点牵强。

更为奇怪的是,贾敬、惜春这对父女,整本《红楼梦》中没有一丝交集,第11回贾敬寿辰,惜春没有出现,第63回贾敬因误食丹砂去世,丧礼上也没有惜春的影子,这就太令人怀疑了——从年龄疑点,到关系亲疏,这一切都似乎都暗示了一点:惜春或许根本就不是贾敬的女儿。

除了上述的重重疑点,还有一处堪称“铁证”的线索,那便是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彼时探春刚刚接手大观园,王熙凤着实欣慰,并且悉数荣国府这一支子孙中唯有探春是个能人,书中是这么写的:

凤姐儿道:“我正愁没个臂膀。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这屋里的人;四姑娘小呢、兰小子更小;环儿更是个燎了毛的小冻猫子......”——第55回
王熙凤这番话,是针对荣国府中人而言的,所以她挨个列举了贾宝玉、李纨、迎春、贾兰、贾环五个人,认为这五人都不中用,撑不起管理家务的重任,可其中突如其来插入一个惜春,这就很令人迷惑了。

王熙凤为何将惜春也考虑进去了?她可是宁国府的人,别说惜春年龄还小,就算是年龄到了而且能力超群,她也只能管管宁国府的家务,如何能插手荣国府的事?是王熙凤犯糊涂了吗?

除此之外,笔者近读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观其“四详红楼梦”一章,亦曾分析过惜春的身世,而且分析得更加详细,简而言之:张爱玲认为惜春原本是贾政的女儿,是在后来的改写中被改成了贾敬的女儿。其证据亦是在第55回,彼时王熙凤、平儿商议荣国府未来婚嫁花销:

平儿道:“可不是这话!将来还有三四位姑娘,还有两三个小爷,一位老太太,这几件大事未完呢。”凤姐儿笑道:“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剩了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一万银子,环哥娶亲有限,花上三千两银子,不拘哪里省上一抿子,也就够了。”——第55回
张爱玲找出其中的漏洞(包括上文王熙凤悉数荣府众人),解析道:

迎春是贾赦的女儿,“不是这屋里的人”,显然“这屋里”指荣府二房。惜春是宁府的人,怎么倒算进去?此外举出的人全都是贾政的子女媳妇孙子。贾政这一支男婚女嫁,除了宝玉有贾母出钱之外,凤姐歧视贾环,他娶亲只预备花三千两,此外“剩下三四个”,每人一万两。去掉贾环,只剩下探春、贾兰两人,至多只能说“两三个”,“三四个”显然是把惜春算了进去。两次把惜春视为贾政的女儿,可知惜春本来是贾政幼女,也许是周姨娘生的。今本惜春是贾珍之妹,是后改的。——《红楼梦魇》
这段分析,可谓将惜春的身世漏洞解释清楚了。惜春在《红楼梦》最初的稿子中应是贾政的女儿,后来被改成贾敬之女、贾珍之妹,但由于改得仓促,以致于遗留下诸多漏洞。

比如惜春明明是宁国府的人,为何从小在荣国府长大?整本《红楼梦》,惜春跟父亲贾敬、哥哥贾珍、侄子贾蓉之间没有任何交集,除了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借着惜春撵走入画,交代了一番她和嫂子尤氏的冲突,整本书再无惜春和宁国府的任何交集......

故而,诸君读《红楼梦》,观惜春年龄、身世之漏洞,不可较真,因为这仅仅是因为此书未完,修改不够完善之故,着实遗憾。

发布于 2021-09-03 02: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7: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惜春作为诗社副社长,为何却想方设法要退出?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读《红楼梦》第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馀香”,前有刘姥姥进大观园,其后便有惜春以“作年画”为由,要向诗社请一年的假,而正是这次请假,却透露出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首先就是惜春请假的时间长度,是整整一年!从表面来看,貌似惜春是为了完成贾母安排的 “画年画”的任务,不得不请假专心作画,实则是为了逃避大观园诗社的“折磨”,最早当众明确指出这一点的是林黛玉!

说着,(黛玉)便和宝钗往稻香村来,果见众人都在那里。李纨见了他两个,笑道:“社还没起,就有脱滑儿的了。四丫头要告一年的假呢。”黛玉笑道:“都是老太太昨儿一句话,又叫她画什么园子图儿。惹得她乐得告假呢!”——第42回
李纨、林黛玉两人寥寥数语,却透露出很多不可忽略的情节信息。

其一,彼时大观园诗社刚刚成立,细细算来,仅举办过两次临时诗社。

第一次是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首次提出创建诗社,众姊妹临时聚集,以咏白海棠为题,黛、钗、探、宝四人各做了一首海棠诗,这次诗社活动办得并不正规。

第二次是第38回“螃蟹宴”,史湘云毛遂自荐要做东,并在薛宝钗的经济帮助下,举办了个螃蟹宴,众人以菊花诗为题,玩得好不热闹,但终究属于“个人举办”,非诗社正规活动。

换言之,大观园诗社还没有正常步入正轨,亦没有按照之前约定的“每月初二、十六两日开社”的时间来举办过诗社活动,可惜春作为诗社的副社长却要请一年的长假——这相等于退社了!

其二,惜春主动提出要请一年的假,着实不合理。

若是较真论来,诗社每月只有初二、十六两次活动,亦称不上频繁,能耽误多少惜春作画的时间?而且惜春一请就是一年的假,可见贾母给其安排“作年画”的任务,并没有限制时间,惜春是没有必要退社的。

包括后文中,李纨认为一年的假期太长了,主动提出给惜春一个月的假期,而林黛玉坚持要给惜春一年的假,最终还是薛宝钗出来打圆场,取了个折中的计划——给惜春半年的假:

李纨道:“我请你们大家商议,给她多少日子呢?我给了她一个月,她嫌少,你们怎么说?”......黛玉早红了脸,拉着宝钗说:“咱们放她一年的假罢。”宝钗道:“......如今一年的假也太多,一个月的假也太少,竟给她半年的假,再派了宝兄弟帮着她。”——第42回
其三,林黛玉的一句“她乐得告假呢”,云山雾罩地透露出一件事:林黛玉心中很清楚,惜春打一开始就愿意参加诗社,她完全是被赶鸭子上架,莫名其妙当了个副社长,眼下有了“作年画”的正当理由,自然要赶紧退出诗社

这也就解释了林黛玉为何坚持要给惜春一年的假——黛玉知道惜春不愿参与诗社,不想强人所难,倒不如放惜春一个自由。这一点李纨未必不知道,但作为社长,她哪里愿意轻易放过惜春这个“社员”?故而只愿意给一个月的假。

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能窥探到一个曹公埋藏的很隐晦的事实:李纨的管理能力着实不靠谱。

故事还是要回到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其实最先提出创建诗社的人是探春,她给大观园众姊妹以及贾宝玉送了信笺,请求前来参社,结果众人齐聚之后,李纨仗着自己大嫂子的身份,硬是毛遂自荐当了社长,还安排了一系列人事组织活动:

李纨道:“但序齿我大,你们都要依我的主意,管情说了大家合意。我们七个人起社,我和二姑娘、四姑娘都不会作诗,须得让出我们三个人去......于是要推我当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藕榭二位学究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第37回
从表面看来,貌似李纨的决策很英明,按照诗社众人的能力进行工作分配,自己当社长,迎春、惜春不擅长作诗,就让她们当副社长,总归要让大家都有“任务”。

可李纨的安排真的合适吗?站在长远角度是很不合适的,为何?因为李纨的这种做法,完全将诗社成员的参与度搞成了两极分化的态势——宝钗、黛玉诗才最优,宝玉爱热闹,探春自己本身就是诗社发起者,他们四人的参与热情应该是最高的。

迎春、惜春本身不喜欢作诗,就给她俩安排了一个“副社长”的闲职,看似考虑周到,实则将诗社成员对活动的参与度给切割开了,这样做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其后的“惜春退社”。

探春作为诗社的发起者,她其实并不同意李纨的决定,只是碍于情面没有办法而已,其实在探春发放信笺的时候,她应该已经有了通盘的诗社组织计划,结果被李纨半路截胡,压根没来得及说出自己的主张,只好开玩笑式地埋怨了几句:

迎春、惜春本性懒于诗词,又有薛、林在前,听了这话便合己意,二人皆说“极是”。探春等也知此意,见她二人悦服,也不好强,只得依了。因笑道:“这话也罢了。只是自想好笑,好好的我起了个主意,反叫你们三个来管起我来了。”——第37回
探春这话,隐隐透露出不满之意,但是又无可奈何。

如果是探春来组织,应该会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这样才能维系诗社成员的稳定性,包括迎春、惜春二人,探春必定也会想办法让她俩也参与进来,大家一起玩,而不是随便用个空头副社长的职位,将两人高高悬挂起来。

细细思来,即便换成林黛玉、薛宝钗来组织,亦能考虑到这些细节,无奈李纨是大嫂子,众姊妹无法驳她的面子,只能任由诗社往这种“歪路”上走。

而这样的诗社在李纨的领导下, 很快就出现了“副作用”——惜春要请一年的假,等于变相退社,迎春应该对诗社的态度也有所保留,只不过她性情软弱,只会听之任之,所以才一直没退,但这样的诗社,终归带着“先天疾病”,注定是办不长久的。

发布于 2021-07-28 21:09
林黛玉
薛宝钗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21: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为何贾府人人欺负迎春,却没人敢招惹惜春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57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中贾家的四位小姐,分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暗示了这四位女子的最终结局皆是悲剧。

而在四位小姐之中,元春早年进入宫中,后做了贤德妃,故书中关于她的情节比较少;三小姐探春,虽然是庶出身份(贾政之妾赵姨娘所生),但因为探春自己心性刚强,能力出众,所以跟迎春、惜春比起来,颇有“鹤立鸡群”之感。






客观看来,迎春、惜春的确是众多小姐中最不受宠的那两位,书中有很多情节可以佐证这一点。

譬如第40回“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携带刘姥姥游览了大观园各处建筑,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蘅芜苑、贾探春的秋爽斋,皆有贾母足迹,唯独迎春的紫菱洲、惜春的暖香坞,贾母从没去过;

再有第71回,彼时正值贾母八十大寿,南安王妃也来荣国府做客,期间贾母叫来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薛宝琴、史湘云四位女子前来陪同,唯独忽略了迎春、惜春,为何贾母这般偏心?自然是因为贾母好面子,迎春、惜春不够优秀,故而有此偏心之举。






而整个贾府,又都是以贾母的喜好为中心,贾母宠爱的林黛玉、贾宝玉等孙子、孙女,其处境如鱼得水,即便下人对这两位有微词,也有投鼠忌器的忌惮。

迎春、惜春作为不受宠的小姐,则得到贾府中人的忽视,可这两个人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身为二姐的迎春处处被人欺负,倒是年龄最小的惜春却能独善其身,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先来说迎春,她在贾府内的风评很一般,就连下人都不太看得上她,譬如第65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姐”中,小厮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贾府内部情况时,提到迎春:二姑娘的诨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哎呦一声;

林黛玉评价迎春之懦弱: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甚至连一向温柔敦厚的薛宝钗,对迎春的为人处世方式持以贬低态度,称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迎春在贾府处处受人欺负,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她个人的性情问题。






迎春的为人处世心态是典型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举个简单的例子:迎春是那种即便路上被人撞倒,也担心是自己有错在先的那类人,害怕和人争论。说的好听点叫“善良”,说的难听点,就叫“懦弱”,看读者自己怎么理解了。

也正是因为迎春的这种好性子,以致于底下的婆子、丫环、小厮都不怕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73回的“懦小姐不问累金凤”,明明是奶娘偷了迎春的累金凤去赌钱,迎春却不敢追究,和稀泥地称“送来我收着,不送来我也不要了”,她这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让,只会让那些刁奴变本加厉。

而反观惜春,虽然她是众多姊妹中年龄最小的那一位,可她却跟迎春有两个明显的区别:出身和性情。






先说惜春的出身,惜春跟探春、迎春不一样,她不是荣国府自家的女眷,而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惜春在荣国府亦称得上是“客居”。

这个细微的身份差别很重要,因为多了这一层“客居”身份,荣国府的刁奴们就不敢对惜春不敬,因为她是客人;

包括后文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王熙凤奉王夫人之命抄检大观园,结果在惜春的丫环入画的箱子内搜出了“赃物”,彼时王熙凤就很为难,不能直接处理,因为惜春、入画都不是荣国府的人。

最后只能次日去宁国府找惜春的嫂子尤氏来处理这件事,也就是后来的“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之风波,此是其一。






其二,惜春虽然年龄最为幼小,但她的性情和迎春完全不同,迎春是善良懦弱,而惜春却是理性冷酷。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分析过惜春的性情,虽然她最后遁入了佛门,但事实上她并不是一个慈悲的人,她之所以要出家,也只是看中了佛门“避世”的实际效用,这样可以帮助她躲避关于宁国府的污言秽语,以便保全自己的清白。

换言之,惜春是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一旦有任何侵犯她实际利益的举动,她会立刻采取行动来对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撵走入画”。






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虽然入画处搜出了“赃物”,但入画解释说“这是我哥哥放在我这里的”,如果入画的解释属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连抄检组组长王熙凤都放过了入画,对她只是口头警戒,可身为入画主子的惜春却死活要撵走她:

凤姐道:“这个自然要问的。只是真赏的,也有不是。谁许你私自传送东西的?你且说是谁作接应,我便饶你,下次万万不可。”惜春道:“嫂子别饶她!这次既可。下次这里人多,若不拿这些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要怎样呢。嫂子若饶她。我也不依。”——第74回
脂批云:这是自己反不依的,各得自然之理,各有自然之妙。

这么看起来,惜春似乎很奇葩。自己的丫环犯了事,王熙凤这个管家人都没说什么,她自己反倒咄咄逼人,一定要撵走自己的贴身丫环入画,这哪是当主子的作为?






可联系惜春的为人处世,则又不难理解,惜春这样的利己主义者,真正在乎的人只有她自己,留入画在身边,反倒给自己惹祸,最好的办法就是撵走所有人,自己一个人生活,反倒没有牵挂,也不怕会被他人连累,为此她甚至跟哥哥贾珍、嫂子尤氏翻脸,称以后再也不回宁国府了:

惜春冷笑道:“我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今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上了......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自此以后,你们有事,也别累我。”——第74回
惜春把话已经说绝了,什么哥哥、嫂子、丫环,都别想拖累我,谁要拖累我,我就跟谁撇清关系,对自己的亲人,尚且如此,何况荣国府的这些人,这样的惜春,谁人敢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21: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镇元大仙与唐僧是故友,为何又自贬身价,主动提出和孙悟空结拜?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7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三藏西临万寿山,悟空断送草还丹。枒开叶落仙根露,明月清风心胆寒。——《西游记》

《西游记》之西行路上,能力压孙悟空之仙、魔,着实少矣,而镇元大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按照《西游记》文本中的描述,孙悟空和镇元大仙对战,仅仅两三个回合,就被镇元大仙一招“袖里乾坤”拿下,能让孙悟空败得这般凄惨的对手,镇元大仙绝对是独一份。

可正是因为镇元大仙的实力不俗,他其后的操作才让读者困惑不已:他居然主动提出要和孙悟空八拜为交,结为兄弟。且看原文:

大仙道:“你若有此神通,医得树活,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行者道:“不打紧,放了他们,老孙管教还你活树。”——第26回
这个情节很奇怪,因为前文中镇元大仙临走时,曾让两个徒儿清风、明月打下两个人参果给唐僧,并言之凿凿地点名自己和唐僧的“故友”身份:

大仙道:“你哪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世,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第24回
按照镇元大仙的描述,自己和唐僧是“故友”,唐僧又是孙悟空的师父。换言之:镇元大仙应该和唐僧一个辈分,他也是孙悟空的长辈才对,可他为何要自贬身价,主动提出和孙悟空结拜呢?

就算镇元大仙就是心血来潮,要搞一波“结拜”,那结拜对象也应该是唐僧才对,岂有找个晚辈做结拜兄弟的道理?以后见面可怎么称呼呀!

故此,这个细节的“错误”让诸多读者念念不忘。

要分析这个问题,就要从镇元大仙的身份说起。孙悟空为了医活人参果树,曾各处寻访,而每一处对镇元大仙的评价都很高,比如蓬莱“福、寿、禄”三仙,他们听闻孙悟空推翻了人参果树后,大吃一惊:

三星闻言,心中也闷道:“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第26回
镇元大仙乃是“地仙之祖”,修行多年,所以实力不凡,单论武力,孙悟空压根不是人家的对手,但同时,蓬莱三星的话也透露出镇元大仙的级别是“地仙”,这一点很重要。

且看《西游记》第58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孙悟空和“六耳猕猴”打到西天灵山,让如来佛祖判别真假,期间佛祖曾详细阐释过周天神仙的类别:

如来才道:“周天之类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第58回
通过如来的讲解,我们得知,周天之类的“仙”按照高低等级可以分为:天、地、神、人、鬼。而镇元大仙就是第二个等级“地仙”,而且还是地仙中资历最老、实力最强的“地仙之祖”!

反观孙悟空,按照蓬莱三星的说法,他是属于“天仙”的,只不过道行不够,只是天仙散数,未入真流,所以地位、实力都比不上镇元大仙。

举个形象的例子:孙悟空就好比上市公司的普通职员,而镇元大仙则是普通民营企业的总经理,虽然孙悟空所处的环境和潜力很不错,但论个人,终究他的综合实力不如镇元大仙,俗谚亦有“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之说。

孙悟空虽然地位、实力暂时都不如镇元大仙,但是他的潜力是很大的。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反复提过一个观点:严格意义上来说,西天取经只成就了两个人——唐僧和孙悟空!

唐僧是带着“红色基因”出生的,他是金蝉子转世,如来的第二个徒弟,可谓根红苗正,所以他的“旃檀功德佛”早已内定;

孙悟空虽是野路子出身,但架不住人家有着强悍的实力,成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不二人选,所以孙悟空和唐僧其实是合作关系——唐僧带着孙悟空修成正果,孙悟空帮助唐僧取得真经,两人谁都离不开谁!

这也解释了为何西行路上之初,孙悟空屡屡不服唐三藏,动辄骂唐僧是“脓包”、“你忒不济”,因为孙悟空觉得彼此是合作关系,自己只是表面上叫唐僧“师父”,所以他用一种平等的观念看待唐僧,而没有“我是徒弟,我一切要听师父”这样的想法。

为此,唐僧和孙悟空磨合了很长时间,先是“三打白骨精”,唐僧撵走孙悟空;其后又因为孙悟空打杀强盗,被唐僧再次撵走,最终还是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亲自发话,将孙悟空送回来,唐僧才彻底明白:取经不能没有孙悟空,自己即便不喜欢孙悟空,也没办法独裁,人家猴子上面有人!

若是诸君还是无法信服,且看《西游记》第100回,彼时只有唐僧、孙悟空两人成了佛,而且地位还不低呢,且看末尾原文:

大众合掌皈依,都念: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释加牟尼佛......南无才光佛、南无旃檀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三藏、行者位居观世音之上矣,人可不努力哉!】、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第100回
也就是说,到了最后,唐僧和孙悟空的结果其实不相上下,两人一个旃檀功德佛、一个斗战胜佛,当初表面的“师徒关系”变成了“同事关系”,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两人西行“合作关系”的本质。

有了这番思忖,就不难理解,镇元大仙为何愿意跟孙悟空结拜为兄弟了。镇元大仙不是傻子,他知道孙悟空此行若是修成正果,便遁入天仙正流,地位和他并不差什么。

若是孙悟空乃无名之辈,镇元大仙岂会许下“结拜”之承诺,诸君细品。

本文引文均来自《西游记》李卓吾批评本100回本!

发布于 2021-02-25 22: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2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惜春与宝钗的“冷”有什么区别?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2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关注者
130
被浏览
121,077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3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61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12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先说惜春的“冷”,她遁入空门并不是真的看透了世间真相,而是将佛门当作“自保”的一种手段,她仅仅吸收了佛门思想中的“利己成分”——只要遁入佛门,就没有宁国府的那些污言秽语传入自己耳朵,她就能保全自己的名声清白。

贾惜春的“冷”是凛冽北风,触之生寒,让人不敢靠近。

譬如第74回“矢孤介杜绝宁国府”,由于王夫人发动抄检大观园行动,惜春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死活要撵走被搜出“赃物”的丫鬟入画。

尽管入画已经解释过:这些金银都是我哥哥暂时保存在我这里的!甚至连抄检组组长王熙凤都觉得如此小事,没必要对入画赶尽杀绝,可惜春铁了心一定要撵走这个从小服侍自己的丫鬟。

惜春从小性情冷漠,朋友很少,入画可能是她为数不多的亲近之人,可对于这样的“亲人”,她下手的时候,没有带一点犹豫。

这一点惜春跟她的父亲贾敬很像。贾敬之所以要当道士,舍弃了宁国府家业、抛弃了苦读多年考得的进士、抛弃了家人(孙媳妇秦可卿去世,都懒得回家),他也不是悟透了人生,而是想要修炼丹药,以便成生不老——讽刺的是,他最后就是死在自己炼制的丹药上。

所以,惜春的骨子里刻着父亲贾敬的基因密码。

反观薛宝钗,她的境界远在贾惜春之上。薛宝钗是真的看透了这个世界的真相,所以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薛宝钗在自己生日宴会上点戏,点了一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并向贾宝玉分析诵读其中《寄生草》词藻: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得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薛宝钗深通人世间的真相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旦有了这样的境界,很容易遁入虚无中,就比如贾宝玉那样,整天想着“我们一处化烟化灰”、“我死的时候,要得所有女儿的眼泪”,诸如此类......

薛宝钗在贾宝玉境界的基础上,再深一层,她知道世间万般,一切皆是虚幻,但悟透这层虚妄后,仍愿意努力生活,才是真的了不起。

正应了罗曼罗兰的那句经典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可这种顿悟也让薛宝钗变得“理性冷漠”起来,她没有正常女性思想趋于“感性”的特点,比如第32回金钏跳井自尽后,宝钗称“岂有这样大气的理?总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再有第67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中,薛宝钗在听闻尤三姐自刎而死、柳湘莲剃发跟道士走了的消息后,看着伤心难过的母亲、哥哥,她保持理性态度: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

薛宝钗跟这个世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除了母亲、哥哥,她只跟林黛玉用心相交,关系甚亲,堪称闺蜜,其他人她能不“亲近”,尽量不“亲近”。(此亲近指心理上,而非处事上)

比如史湘云,她格外喜欢薛宝钗,甚至称:有宝姐姐这么个亲姐姐,没有父母也无碍。薛宝钗也帮她办了螃蟹宴,甚至让史湘云住在了自己的蘅芜苑,可湘、钗两人之间,始终有一定的距离,表面看着每天在一起,可在心理上两人总有一种距离感。

包括后来薛宝钗搬离大观园,再也没回来,史湘云就在荣国府的中秋夜宴期间埋怨:可恨宝姐姐和她妹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诗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她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因此她心理上不会跟别人产生过多羁绊,这就产生了“薛宝钗人缘极好,但却没有知心朋友”这样的怪象,以至于被曹公评价“任是无情也动人”,可论到底,这些不是宝钗的“弱点”,而是她故意为之。

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

发布于 2021-02-22 17:01
​赞同 123​
​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jacqueline961
jacqueline961
多吃快长能跑能跳的咸鱼
宝钗:理解世俗的肮脏,但全然接受自己的世俗身份,用最圆滑的方式活下去。

冷是冷在她不动心,宝钗有喜欢和不喜欢,但没极端的爱恨,她对世上的一切都理解,都不全心投入,即使是遭遇了倒霉事,她也极快move on,万事不挂心上。

【姑妈知道的,我从不计较这些(淡然一笑)。】

惜春:自以为看透了世俗,精神洁癖试图作切割,切割还失败了。她的冷是那种极端的自我,断绝一切在她看来“肮脏”的联系,包括亲情友情主仆情……

【你走,快别带累了我!(嫌弃脸)】



这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发布于 2021-01-20 11:36
​赞同 78​
​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可可抹茶
可可抹茶
47 人赞同了该回答
说惜春的冷是冷漠无情的冷,我可不认同。

她最后的选择相当于什么呢?看透了现实,舍弃了小姐的身份,去寻求一条活路。

这不是非常值得敬佩吗?

红楼梦里面的小姐们,各个谁不知道贾府的事情,有谁不知道自己锦衣玉食的日子是从污秽里来的?

有谁试图为此想过什么嘛?想的最多的不过是保全贾家而已。

只会想着保全这种生活而已,这小姐的日子是万万不能丢的,保全贾家,是为了自己锦衣玉食的日子能够持续下去。

至于这些个污秽事,荒唐事,谋财害命的恐怖事情,这少爷小姐心善,可见不得,赶紧赶走。

惜春的冷,是先对自己冷的。

不说古代,现在又有几个贪官家庭的子女,认清了现实,决定接下来靠自己生活的?

这不是很勇敢吗?

惜春逃避?她首先要抛弃的就是贾家的荣华富贵,以后自己洗衣服,自己洗马桶,这不很了不起吗?不双标,有担当。

这叫逃避?不逃避的薛二奶奶怕是要靠袭人他们接济过下半辈子了。

这才是真真正正的面对了现实。

至于为何是惜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她完全看透了,不依恋过去身份的任何好,因此可以抛弃了所有的坏。

只要她还迷恋惜春小姐的锦衣玉食,她就肯定逃不出去。

至于为何她不自救?因为她很清楚贾府已经没救了,也不该救。

她在的府可是除了门口两个石狮子没有一点干净的地方,她对于这贾府背后的污秽看的怕是一清二楚。

救?凭什么救,救不了,也该亡了。

能够看透这个的,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

谁人不知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唯有子孙忘不了。

能够忘得了的惜春如何不英勇?

她肯定明白,以后她在外面得病了,没钱治也没人能够帮助了,她没得吃了也只能忍着,她晚年无人供养也是看的到的了。

就这,她还愿意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离开贾府,是真的需要勇气的,是真的需要彻底看透的。

她以后就自生自灭,自己干活自己接受苦日子,这不是很值得钦佩吗?

类比现在,就是一个贪官的女儿,抄家后,父母入狱后,不抱怨,安安分分的做打工人了嘛?这不非常值得赞叹?

怎么惜春就是自私自利的冷了呢?

她真的完全做到了,首先不怜惜自己。

编辑于 2022-09-01 17: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5: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惜春的“拖延症”:一幅年画,为何一直赖着不画完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7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第40回,刘姥姥畅游大观园,一番观看后,刘姥姥感慨大观园的风景比他们乡下过年墙上贴的年画还好看,贾母很中意这样的评价,于是喜从中来,看孙女惜春就在身边,便忍不住借她又“炫耀”了一把:

贾母听说,便指着惜春笑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她就会画。等明儿叫她画一张,如何?”刘姥姥听了,喜的忙跑过来,拉着惜春,说道:“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个神仙托生的罢。”——第40回
因何说贾母此举“炫耀”的成分居多呢?因为贾母压根不了解惜春的画画功力如何,也不问惜春愿不愿意,直接“赶鸭子上架”,这个任务,可着实害苦了惜春。

时光稍逝,到了第42回,惜春正式开始构思作画,各种问题也都纷纷出现,惜春原以为只是画大观园的风景即可,不料贾母却说“单画了园子,成个房样子了,叫连人都画上,就像行乐似的才好”,惜春忍不住向众姊妹倾诉:我又不会这工细楼台,又不会画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

这期间有一个“林黛玉打趣惜春”的情节,看似只是寻常玩笑,实则大有意味,且看原文:

李纨道:“我请你们大家商议,给她多少日子呢?我给了她一个月,她嫌太少。你们怎么说?”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也得二年的功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照着这个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功夫么。”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第42回
惜春生性冷淡,不喜欢参加诗社活动,所以借着贾母让她作年画的机会,就想要辞去诗社副社长的职位;而事实上,惜春并不仅仅想摆脱诗社,她也想拒绝贾母的任务,只是贾母言语重于泰山,惜春不敢拒绝而已。

林黛玉无疑看穿了惜春心中的真实想法,故而以“作画时间”为契机,李纨要给惜春放一个月的假,林黛玉却提出放两年的假,比李纨多了整整24倍,何也?

黛玉此言,既是打趣,也是基于她对惜春的了解——让惜春作年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绝不单单是因为画功,更是因为惜春的“心魔”!

惜春为何要摆脱诗社,是因为她生性冷淡,不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之前参加,是被李纨架在了副社长的位置上下不来,她内心是拒绝的;这跟贾母让她作画的内在逻辑完全一致——我不想作年画,只是没办法拒绝贾母,只能硬着头皮上。

亦如王荧荧之文《撵走入画,惜春其实有苦衷》(载《东方艺术》杂志)中对惜春画画的分析:

描画大观园是惜春因色见空、看破红尘的重要契机。调和颜料,度量方寸,构思画面,然后一笔一划,将景、物、人铺陈。精致的笔触、绚丽的色彩,或能引来观者的赞叹。而画者自己心下明白,这一切皆是苦心经营。于白纸上,无中生有。色相再美丽,也不是真的。笔笔刻画的,是机心、人力。可以说,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天然便于参禅悟道。

惜春作画的“画”字,对应了红楼梦的“梦”字。重彩临摹,勾勒出盛世之景,亦如红楼一梦,梦中的人生再美,也还是梦,画上的景物再美,也还是画,一切都是虚妄。

曹公匠心独运,于情节中埋下了惜春悟道的伏笔。《红楼梦》中惜春的丫环有入画、彩屏、彩儿,入画于第74回“抄检大观园”,被惜春自己强行撵了出去,“画”已逝;

再有第62回,彼时探春正在管理大观园,一日林之孝家的抓着一个女人来见探春,这个女人正是彩儿的娘:

林之孝家的便指那媳妇道:“这是四姑娘屋里的小丫头彩儿的娘,现是园内伺候的人,嘴很不好,才是我听见了,问着她。她说的话,也不敢回姑娘,当撵出去才是。”......探春点点头,道:“既这么着,就撵出她去。等太太来了,再回明了,再定夺。”——第62回
这是一个可怕的伏笔,后文中,惜春能因为入画私藏哥哥财物,进而舍弃入画,将其撵走;惜春是否会因为彩儿她娘嘴里不三不四,为了躲避灾祸,就“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远避彩儿,甚至将她也撵走呢?

不知不觉间,惜春“逐画”、“褪彩”,她内心的那副画卷上,再也没有任何色调。

一个领悟解脱之道,不愿被尘世各种羁绊缠住的女子,贾母却让她作一副色彩缤纷、有景有人的大观园玩乐图,这怎么可能实现?一个不认同这幅画内容的画家,如何画的出来?

于是乎,我们看到,惜春一直在拖延,众姊妹每次来暖香坞看她画画,她要么将画用纱盖上,要么一个人看着画发呆,就是不动笔,她找了各种理由来拖延,譬如第50回,贾母亲自前来暖香去催促她快快作画,惜春早已想好了理由应对:

大家进入房中,贾母并不归坐,只问:“画儿在哪里”惜春因笑回:“天气寒冷了,胶性皆凝涩不润,画了恐不好看,故此收起来了。”贾母笑道:“我年下就要的。你别拖懒儿,快拿出来给我快画。”——第50回
整个大观园,唯惜春所居暖香坞最为暖和,何谈“天气寒冷,胶性凝涩不润”,贾母估计也看出来惜春在拖延,干脆直接给出时间限制——我年下就要,你赶紧给我画。

镜头一转,贾母走后,“一时众人都来看她如何画,惜春只是出神”,于是,直到前80回结束,惜春的这幅年画也没有画完,也再没有人提起这件事。

惜春很聪明,不懂如何勾勒工细楼台、人物的她,却能迅速掌握画画技巧,可在“十亭画了方有三亭”后,她的创作越来越乏力,一幅大观园行乐图,让她“自色悟空”,加上“勘破三春景不长”,元、迎、探三个姐姐的人生悲剧更让她清楚地意识到人生的虚妄,这幅画,再也画不下去......

发布于 2021-01-15 13: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被严重低估的金陵十二钗——惜春!智商不输林黛玉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要说《红楼梦》中哪位女子的智商最高,大家恐怕首先会想起林黛玉,毕竟曹公对林黛玉曾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高度评价,但黛玉的智商主要体现在她的诗才与对人情世故的深度理解上,比如第四十四回贾宝玉偷偷去祭奠金钏,并编借口说去了北静王府,大家都相信了他的话,只有林黛玉看出来宝玉偷偷去祭奠了金钏,并借着听戏之机劝诫宝玉:“这王十朋不通的很,不管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做什么?”

再看第三十五回,贾宝玉被贾政笞挞,卧病在床,众人纷纷前来探望,林黛玉在花阴下静静观察前来探望的人,却发现王熙凤没有来,她立刻能推断出:“她必定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太太的好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话音刚落,便看见王熙凤扶着贾母,跟着王夫人一起来探望宝玉。

所以林黛玉的智商很高,但多属于感性思维,却缺乏冷酷的理性,也正因此,很多红学家批判林黛玉:生命本该有更为广阔的意义,可她的脑子里似乎只有爱情!而就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中,还有一位以理性著称的小姐,单论理性,她的智商应在林黛玉之上,但却因关于她的情节稀少,以至于很多读者都对她无感,那就是——贾惜春!

惜春是贾府众多姐妹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可她的智商与眼光却丝毫不在其他女子之下,更为可罕的是,她具有其他女性所没有的优点——理性!《红楼梦》文本中有很多描绘惜春智商奇高、眼光独到的情节,但均是一笔带过,没有展开来说,以至于大家对惜春的了解很片面。

比如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谈肄业秦钟结宝玉》,周瑞家的奉命去给贾府小姐们送宫花,其中在给惜春送宫花的时候,惜春正在和尼姑智能一起玩,当中惜春与周瑞家的有过这么一番对话:

周瑞家的有道:“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得了没有?”智能儿摇头说:“不知道。”惜春听了,便问周瑞家的:“如今各庙月例银子是谁管着?”周瑞家的道:“是余信管着。”惜春听了,笑道:“这就是了。她师傅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和她师傅咕唧了半日。想是就为了这事。”——第七回
这个情节很有意思,惜春小小年龄,眼光却格外宽宏,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根据“月例香供银子”这个信息,她就能立刻推断出智能儿师傅与余信在谈论什么,她询问周瑞家的“如今各庙月例银子是谁管着”,也仅仅是为了确认自己的推断是否有误而已。

再举一例,且看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拣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王熙凤抄检惜春处,从丫环入画的箱子中搜出一些金银锞子以及男人靴袜,入画解释说是宁国府贾珍赏赐给她哥哥的,自己代为保管而已,王熙凤便询问其中私相传授的中间人是谁,入画还未开口,惜春却已然给出了答案:

凤姐道:“但不知传进来的是谁?”惜春道:“若说这个传进来的人,再无别个,必是二门上的张妈。他常肯和这些丫头们鬼鬼祟祟的。这些丫头们也都肯照顾她。”凤姐听说,便命人记下。将东西且交给周瑞家的暂拿着,等明日再议。——第七十四
惜春眼光之精准,心思之犀利,由此可见一斑,她看似是大观园中年龄最小的妹妹,可是却以冷峻的眼光观察的贾府内部发生的一切,而且由于惜春的孤僻个性,导致她的理性走向了极端,她总是以脱离个人主观视角的状态来看待一切,换句话说,惜春做到了绝对的理性,她已经脱离了“社会人”的范畴,我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第三十九回的螃蟹宴上,众人讨论到了丫环鸳鸯,期间惜春曾说了一句话:

李纨道:“大小也有个天理,比如老太太屋子,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从太太起,哪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现在她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她一个人的话......”惜春笑道:“老太太昨儿还说呢,她比我们还强呢?”——第三十九回
这个情节很值得品味,小姐不如丫环,这本是件“丢人”的事情,可惜春却能笑着陈述这件事,这是为何?是因为惜春心胸宽广,不在乎?还是她已经习惯了贾母贬低她们这几个小姐,所以无所谓?恐怕都不是,惜春一直都在以冷眼旁观的状态观察着贾府,她不拿自己当贾府中人,她给自己的人格设定是一个近乎理性、客观的存在,所以任何喜怒哀乐在她眼中都成了她认识世界的“标本”和“案例”,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没有情绪上的悲欢离合,贾母说“惜春等小姐不如丫环”,惜春只是将这句话作为佐证李纨“鸳鸯很好”这个论点的论据而已。

惜春的理性已经到了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步,第七十一回,贾母过八十大寿,各王妃、诰命前来作客,贾母命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薛宝琴等人前来见客,唯独漏了惜春和迎春;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带着刘姥姥逛了个遍,潇湘馆、蘅芜苑、秋爽斋都去了,唯独没去惜春的藕香榭和迎春的紫菱洲,我们可曾见到惜春因此妒忌或者生气?她没有,一丝一毫都没有,因为她并不在乎贾母的疼爱,她从小到大的冷眼旁观告诉自己——贾母是个精致、享乐的老太太,自己又没有讨好过老太太,老太太不喜欢自己很正常,所以她也不在乎贾母对她的态度,这进一步导致惜春亲情观的淡漠——亲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惜春就这样活着,她的绝对理性与深邃的眼光让她看到了贾府内部的肮脏与大厦将倾的现实,第五回贾宝玉入太虚幻境,看到惜春的判词是这样的: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此处的“勘”谐音便是“看”,指的就是惜春从小到大的冷眼旁观,她一直沉默着,用冷峻的眼光审视着这个世界,看着大姐元春因政治角斗死在宫中、二姐迎春被畜生孙绍祖折磨至死、三姐探春被迫和亲远嫁,做了政治的牺牲品,她的眼睛看惯了太多阴暗,她看穿了这个世界的真相,遁入空门,已然成了她最后的归宿。

发布于 2020-10-16 12: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3:46 , Processed in 1.7979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